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地下水ppt下載

工程地質地下水ppt下載

發布時間: 2021-03-06 15:28:53

① 哪位朋友有災害地質學、水文地質學的PPT課件啊麻煩提供一下,不甚感激。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應該研究災害地質學,到那邊網站上看看

② 地質概況和地下水分布

8.5.5.1 地質構造

祁連山區是地質構造強烈上升帶,地勢高,是中、下游盆地鬆散碎屑物質的來源區。平原區的構造-地貌盆地呈南北兩排展布。南部的張掖、酒泉盆地地勢較高,海拔1300~1700m,有大型洪積扇分布。盆地南緣與祁連山山區之間多為斷層相接,壓性斷裂與祁連山麓中新生代褶皺一起構成阻水屏障。古近系或白堊系構成盆地基底,其上沉積了數百米乃至千餘米厚的洪積-沖積相第四系鬆散物,其間賦存豐富的地下水。

北部金塔-花海子盆地,地勢較低,海拔1100~1450m,盆地邊緣分布大斷裂,基底為古近系。與南部盆地比較,北部第四系沉積厚度較小,一般小於400m,受到基底斷塊升降運動的控制。

額濟納盆地內發育的NE、NW及NNE向斷裂構造,將其分割成規模不等的棋盤格式地塊,凹陷與隆起相間分布,盆地中心地帶地勢低窪,地面海拔890~910m。第四紀以來,區域地殼比較穩定,額濟納平原是緩慢隆起帶內的沉降區,相對沉降幅度不大,而且沉降不均勻。

中新生代以來,祁連山繼續強烈上升,進入了以強烈的差異性斷塊為主的構造運動發展時期,主要表現為地殼上升和相對沉降,走廊盆地相對下降,在上升和沉降過渡帶形成一系列的褶皺和斷裂。一系列NE、NW向大斷裂和沿斷裂所產生的斷塊差異,將黑河流域分割成規模不等的構造-地貌單元,這種斷塊的差異性升降,形成了祁連山及眾多小型山間盆地、走廊南北串珠狀盆地及北部山區,中游為張掖盆地和酒泉盆地(稱為南部盆地),下游為額濟納盆地(稱為北部盆地)。

由於南部山地強烈上升,岩層受到風化剝蝕,為南部各盆地第四系沉積物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走廊盆地相對下降,又為第四系沉積物的沉積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因此南部盆地第四系發育,厚度較大(表8.8)。

表8.8 黑河流域第四系的分布與岩性特徵

中部山地和北部山地上升幅度較小,相對穩定。北部盆地的第四系鬆散層沉積物主要來源於南部盆地,厚度較薄,沉積顆粒較細,磨圓分選性比較好。

黑河流域各盆地第四系鬆散層的基底,分別為下古生代以前的變質岩和火成岩組,侏羅系至上古生界碎屑岩組,古近系、白堊系以泥岩為主的細粒岩組。在大多數地區,其基底為古近系或白堊系。

8.5.5.2 地下水分布

受地質和地形地貌的控制,黑河流域不同地質單元的水文地質條件各異,氣候、地貌和第四系地層的分布均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導致地下水賦存和分布也具有明顯的分帶特徵。

根據流域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和水動力特徵,流域地下水可分為基岩裂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和鬆散岩類孔隙水。

1)基岩裂隙水。受地質構造和區域氣候的控制,流域周圍的山區分布有基岩裂隙水。南部祁連山區構造裂隙發育,由於山區降水量大,基岩裂隙水比較豐富,礦化度較低;而在北部山區,由於降水量很小,基岩裂隙水貧乏,礦化度較高,對流域內各盆地地下水的補給意義不大。

在祁連山區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於3800m以下的中高山區,含水層岩性為古生界至中新生界的淺變質岩和碎屑岩,受構造和裂隙發育程度的影響,各地段岩層的富水性極不均一,單泉流量0.01~12L/s,集中出露於裂隙發育的構造破碎帶。在走廊北山(龍首山、合黎山和馬鬃山)基岩裂隙水貧乏,僅在大斷裂或局部變質岩和岩漿岩的強烈風化段存在礦化度較高的裂隙水,單井出水量一般小於10m3/d。

2)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在祁連山區,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於上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層,岩性主要為砂岩、礫岩、砂泥岩和泥岩。二疊系-侏羅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於中高山區,單泉流量0.01~0.2L/s,水質較差。白堊系-古近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於祁連山山前地帶,富水性較差。下更新統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於山前褶皺隆起帶淺部,富水性較差。

在走廊北山,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在侏羅系、白堊系和古近系砂礫岩、砂岩和泥岩中,孔隙、裂隙發育極不均勻,由於降水稀少,富水性差,單井出水量小於100m3/d。走廊北山同時也構成隔水層,阻隔中游盆地地下水側向流入下游盆地。

3)鬆散岩類孔隙水。在祁連山區,孔隙水主要分布於山間斷陷盆地,含水層岩性主要為泥質砂礫岩和砂礫卵石,含水層厚度在100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一般為1~8m,富水性較弱至中等。

在走廊北山,孔隙水主要分布於各沖溝溝谷中,呈股狀不均勻分布,在中高山區的溝谷中,含水層厚度4~10m,岩性為第四系礫石和卵石,水位埋深1~2m,單井涌水量5~350m3/d。低山丘陵溝谷中,含水層厚度2~6m,岩性為第四系礫石和卵石,水量貧乏,單井涌水量小於100m3/d,水質較差。

流域各盆地多為沖洪積平原和細土平原,分布巨厚的第四系鬆散沉積物。中游盆地的第四系沉積物厚度最大可達1000m,向北厚度逐漸減小。下游北部盆地第四系沉積物厚度一般在50~500m,自南向北逐漸變薄。

中游盆地主要包括張掖盆地和酒泉東盆地。張掖盆地的南緣與祁連山北緣以斷層接觸(圖8.8)。這種壓性斷裂帶連同祁連山北麓中新生界褶皺一起構成阻水屏障,使祁連山區的地下徑流很難直接進入盆地;北緣與走廊北山和東側與大馬營盆地均以斷層接觸,西側與酒泉東盆地接壤,榆木山-高台隱伏隆起構成張掖盆地與酒泉東盆地的分界。

受構造和地貌的制約,盆地第四系含水層的分布在空間上變化很大,總的特點是自山前至盆地內部含水層的厚度逐漸變大,顆粒漸細,由岩性比較均勻且粒度較粗的單一潛水含水層逐漸變為砂層、黏性土層相間的潛水-承壓水多層含水層。含水層的厚度以盆地中部為最大,可達500~1000m,向南、北兩側漸薄,遞變為100~200m。根據地下水埋藏條件,張掖盆地南部地下水為單層結構潛水系統,北部為多層結構潛水-承壓水系統。

圖8.8 張掖盆地水文地質剖面圖(據張光輝等,2005)

祁連山山前至沖洪積扇扇緣,主要為單一含水層結構的潛水系統。扇群帶的地下水,受構造、地貌的控制,水位埋深變化大,總的趨勢是自山前至盆地內部,地下水埋藏深度逐漸變淺,並在北部細土平原區出露泉水。山前洪積扇頂部地帶,地下水埋深大於200m,最大達500m,含水層岩性主要為粗顆粒的砂礫卵石,滲透系數達100~400m/d;扇中地帶,地下水埋深一般為50~100m,含水層岩性主要為砂礫石和中粗砂;扇緣地帶,含水層顆粒逐漸變細,地下水位埋深逐漸變淺,一般僅為10~20m,在張掖-臨澤一帶,地下水以泉水形式溢出,含水層結構由單一潛水系統逐漸變為多層結構潛水-承壓水系統。

在泉水溢出帶以下的細土平原地帶,含水層系統為多層結構的潛水-承壓水系統,上部為潛水,下部為承壓水,各含水層之間沒有穩定的隔水層,存在一定的水力聯系。含水層岩性主要以亞砂土、亞黏土和砂礫石互層為主,含水層單層厚度20~30m,上部第一承壓含水層頂板埋深在10m左右,承壓水頭一般高於潛水位1~2m,並隨著頂板埋深的增加而升高。

溢出帶及細土平原區,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於5m,在細土平原的溝壑和窪地,有成片泉水出露。在臨澤的農場-小屯一帶承壓水井為自流井,地下水位高出地表0.3~3m。

在扇緣地帶黑河河床附近,在140m深度以內黏性土層缺失,為單一岩性的含水層,隔斷了細土平原北半部承壓水區,而使張掖與臨澤形成兩個各自獨立的承壓水地段,如圖8.9所示。

張掖盆地的富水性主要分布在黑河-梨園河洪積扇中下部,單井涌水量大於5000m3/d;祁連山前洪積扇群帶和黑河沿岸,單井涌水量在3000~5000m3/d;細土平原,單井涌水量在1000~3000m3/d。

酒泉東盆地南部與祁連山區以斷層接觸,東側與張掖盆地相接,西部以嘉峪關斷裂和文珠山隆起為界,與酒泉西盆地接壤。酒泉東盆地地下水埋藏條件、含水層結構與張掖盆地基本相似,沖洪積扇緣以南為單層結構潛水系統,北部為細土平原多層結構潛水-承壓水系統(圖8.10)。

圖8.9 明海—臨澤-張掖水文地質剖面圖(據錢雲平等,2008)

圖8.10 酒泉東盆地水文地質剖面圖(據張光輝等,2005)

酒泉東盆地南部山前沖洪積扇帶,分布著中、上更新統80~200m厚的卵礫石含水層,滲透系數為100~400m/d。在北部細土平原,含水層厚度僅50~100m,滲透系數為10~80m/d。盆地含水層的岩性自南向北,從西到東由卵石和礫石漸變為砂礫石、砂及粉砂,因而盆地南部、西部單一含水層透水性和富水性遠比北部多層含水層大。細土平原多層含水層的岩性主要為砂礫石、中細砂、亞砂土和亞黏土,黏性土隔水頂板埋深10~15m。

在山前地帶,地下水埋深一般較大,最大可達300m,單井涌水量大於5000m3/d,地下水礦化度一般小於1g/L,水化學類型大多為HCO3型水。在戈壁帶前緣,地下水埋深變為10m左右;到細土平原帶,地下水埋深一般小於5m,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礦化度一般為1~3g/L,局部地區如鹽池附近,礦化度大於3g/L,水化學類型大多為SO4·HCO3型或SO4型。

下游盆地包括鼎新盆地和額濟納盆地。鼎新盆地屬金塔-花海子盆地的一個子盆地,為NW走向的狹長形斷陷盆地,含水層為沖洪積卵礫石層,厚度100~160m。南部合梨山將鼎新盆地與張掖盆地分割,兩者間水力聯系微弱;北部由地灣東梁隱伏隆起和東西兩端基岩殘丘與下游額濟納盆地分隔,地灣東梁北緣-鹹水井斷裂為一活動斷裂,使地灣東梁隆起。隆起南側鼎新盆地地下水埋深較淺,一般為3~10m,而隆起北側,額濟納盆地地下水埋深較大,一般大於30m,鼎新盆地的地下徑流以地下跌水的形式進入額濟納盆地。鼎新盆地地下水包括潛水和承壓水兩種類型。在鼎新盆地的黑河兩岸狹長地帶,含水層岩性主要為粉細砂夾礫石為主。

額濟納盆地位於黑河流域北部,盆地南與甘肅省鼎新盆地相鄰,西以馬鬃山剝蝕山地東麓為限,東接巴丹吉林沙漠,北抵中蒙邊境。額濟納盆地為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盆地第四系鬆散沉積物的厚度為50~500m,自南向北漸薄,盆地內部基底以侏羅系地層為主。在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內廣泛分布有比較豐富的孔隙水,含水層主要為中下更新統鬆散沉積物。自南向北,含水層岩性顆粒逐漸變細,含水層層次增多,地下水位埋深變淺,富水性變差。盆地中部狼心山木吉湖北東向隆起帶控制了盆地含水系統的分布和岩性特徵。長征站-賽漢桃來-額濟納旗一帶第四系厚度達200m,賽漢桃來沉降中心厚度超過300m;盆地東南部古日乃地區第四系厚度大於150m,中部含水層厚度較大。

在額濟納盆地,以長征站-木吉湖-梭梭頭一帶為界,以南主要為單一的潛水,向北及向東逐漸過渡為雙層或多層含水層(潛水-承壓水)系統。圖8.11和圖8.12分別為額濟納盆地南北向和東西向水文地質剖面圖。可以看出,額濟納盆地南部為單一潛水含水層,含水層岩性主要為砂礫石或粗砂,厚度大於70m。向北至老西廟及木吉湖,含水層以中細砂為主。向北至賽漢桃來和額濟納旗,含水層為粉細砂或粉砂,至北端的居延海,含水層以粉砂和含泥粉細砂與黏土互層。盆地潛水埋深自南向北逐漸變淺,在盆地南部,狼心山以南,地下水埋深一般為10~30m,至老西廟、木吉湖一帶由5~10m變為1~3m。在索果淖爾蘇木以北,潛水位埋深一般3~5m,黑河沿岸為1~3m。

圖8.11 額濟納旗盆地南北向地質剖面圖(據錢雲平等,2008)

北部居延海至中蒙邊界一帶,含水層組成以沖、洪積物為主,南部地區洪積和沖洪積物交叉堆積,岩性變化相對復雜,主要為砂、黏性土、黏土,基底為砂岩、泥質砂岩,含水性較差。由南向北,含水層厚度由大變小,富水程度由好變差。在古日乃湖區一帶,含水層主要為中細砂和粉細砂。古日乃地下水埋深一般小於3m,在地勢低窪處有泉水出露。

圖8.12 額濟納旗盆地東西向水文地質剖面圖(據張光輝等,2005)

在湖西新村、白墩東梁一帶,為盆地沖洪積扇的頂部,地下水水量豐富,鑽井涌水量大於3000m3/d;向北至賽漢桃來和額肯查干牧場,以及向東至古日乃,鑽井涌水量1000~3000m3/d;向北至額濟納旗城關和古日乃以西,鑽井涌水量較小,涌水量為100~1000m3/d。在盆地北部的八道橋和天鵝湖一帶,鑽井涌水量為10~100m3/d。

盆地承壓水廣泛分布在盆地的北部,在老西廟、閆家井及木吉湖、梭梭頭一線以東和以北地區,相對隔水層主要由黏土、亞黏土組成,厚度為5~15m,分布穩定,埋深一般30~50m不等,含水層厚度一般為100~200m,含水層岩性在水平方向的變化與潛水一致,自南向北由砂礫石、粗砂、中細砂逐漸過渡到細砂、粉細砂。由南向北,亞黏土、亞砂土夾層增加,含水層厚度減小,含水層的富水性由強變弱。隔水層的分布在水平、垂直方向極不穩定,沒有穩定的區域隔水層,潛水與承壓水有一定的水力聯系,存在著由下向上的越流補給。在黑河尾閭居延海一帶,地勢低窪,深層承壓水水頭最高可高出地面1m,有自流井。

黑河來水是下游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在盆地南部,地表水滲漏補給地下水,地下水徑流到長征站-木吉湖-梭梭頭一帶後,地下水流向多層含水層系統,自南向北流向居延海,並最終以蒸散發方式排泄。

③ 誰有工程地質分析原理(第三版)張倬元 電子版 最好是word文檔 其他格式也行

我有 在超星下載的

④ 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現象資料搜集與整理

2.1.11.1 目的

通過對新中國建立60年來環境地質調查成果的整理分析,布置本次補充調查內容與范圍,為全國環境地質綜合評價提供基本素材。

2.1.11.2 基本原則

(1)1955年以來的相關調查資料。

(2)主要搜集與地下水有關部門的各類環境地質問題,按類分別整理。

2.1.11.3 內容

2.1.11.3.1 岩溶塌陷

(1)岩溶塌陷統一編號。

(2)岩溶塌陷野外編號:野外的編號。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單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塌陷名稱:以塌陷所在地的名稱命名。

(7)塌陷類型:是基岩塌陷還是土層塌陷,是何種基岩塌陷等。

(8)塌陷時間:發生塌陷的時間。

(9)塌陷面積:以塌陷坑的地表面積計算,單位m2

(10)陷坑總數:按調查時已出現的陷坑數計算,單位個。

(11)陷坑形態特徵:描述岩溶塌陷的單體形態與群體組合的幾何形態特徵。

①岩溶塌陷單體按平面形態可分為4類:a.圓形或近圓形;b.橢圓形,其長短軸之比為1.5~4;c.長條狀,其長度大於寬度4倍以上;d.不規則形態。

②岩溶塌陷單體按剖面形態也可分為4類:a.壇狀,口(上)小下大,塌陷坑壁呈反坡向下延伸;b.井狀,塌陷壁陡立,塌陷坑上下大小一致或近於一致;c.漏斗狀,塌陷坑上大下小,狀如漏斗,多發生於覆蓋層稍厚的地區,尤其在峰叢窪地中常見;d.碟狀,多發生於覆蓋地區,土層厚度小,塌陷坑面積大,深度小,呈碟形。

③岩溶塌陷的群體組合及多個單體塌坑的平面分布,有3種情況:a.島狀或零星狀分布,小塊成群或星散狀出現;b.帶狀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條帶狀分布;c.面狀分布,塌陷呈均勻分布,無明顯的方向性。

對於群體組合及多個單體塌坑的平面分布,要求描述其相互間的位置關系。

(12)最大直徑:按所能觀察到的最大直徑計算,單位m。

(13)最大深度:塌陷坑能夠測量到的最大深度計算,單位m。

(14)最大陷坑面積:塌陷坑中的最大地表面積,單位m2

(15)塌陷坑的塌陷強度:以塌陷密度系數(塌陷范圍內單位面積上塌陷坑總數的平均值)表示,單位個/km2,分為:

強烈發育的塌陷密度系數大於100個/km2;

中等發育的塌陷密度系數10~100個/km2;

微弱發育的塌陷密度小於10個/km2

對於面積小於1km2的塌陷點,密度系數的面積均按1km2計算。

(16)塌陷規模:

①按岩溶塌陷區的面積分為:

大型總面積>10km2

中型總面積1~10km2

小型總面積<1km2

②按塌陷坑直徑大小分為4級:

巨型塌陷塌陷直徑>20m。

大型塌陷塌陷直徑10~20m。

中型塌陷塌坑直徑5~10m。

小型塌陷塌坑直徑<5m。

(17)發展階段:主要指活動期、發展期,還是穩定期。

(18)地下水位:指岩溶塌陷區的潛水位埋深,單位m。

(19)塌陷區特徵:地形、地貌、地層、岩性組合、水文等特徵。

(20)塌陷成因及發展變化調查:

塌陷成因:分為人為塌陷和自然塌陷。人為活動引起的塌陷主要有:①坑道排水或突水引起;②抽汲岩溶地下水引起;③水庫蓄水或引水引起;④震動或載入引起;⑤地表水及污水下滲引起。

發展趨勢分析:根據人為活動強度、地質地貌條件、水文氣象、岩性組合特徵、第四系覆蓋物特徵等分析岩溶塌陷的發展趨勢,是繼續發展,還是趨於穩定等。

(21)人口傷亡及經濟損失情況。

(22)調查點平面位置圖:根據岩溶塌陷坑的大小,比例尺以1∶500~1∶1000為宜。位置圖應按塌陷區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23)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照片應予以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述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3。

2.1.11.3.2 地裂縫

(1)地裂縫統一編號。

(2)地裂縫野外編號:課題組在野外的編號。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單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地裂縫名稱:以地裂縫發生所在地的名稱命名。

(7)地裂縫類型:根據地裂縫成因,可以將地裂縫分為構造地裂縫、非構造地裂縫、混合成因的地裂縫;根據地裂縫形成動力性質,分為壓性地裂縫、扭性地裂縫、張性地裂縫等。

(8)裂縫區面積:單位m2

(9)主裂縫長度:單位m。

(10)主裂縫寬度:按主裂縫最寬處計算,單位m。

(11)主裂縫深度:按所能觀測到的深度計算,單位m。

(12)主裂縫走向、傾向與傾角:按岩層產狀測量。

(13)主裂縫錯移方向及距離:錯移方向按北、北東、北北東等描述,距離單位m。

(14)裂縫變形特徵:主要描述地裂縫發生區域的地形地貌變形特徵。

(15)地裂縫成因及發展調查:地裂縫成因分為人為成因和自然成因。

①人為成因主要有過量開采地下水等引起。自然成因主要指構造地裂縫、非構造地裂縫和混合成因地裂縫等。

②發展趨勢:地裂縫發育是增大還是不變,是否會有新的活動,極易發生地裂縫的地區等。

(16)地裂縫平面位置示意圖:根據裂縫區的大小,比例尺以1∶500~1∶1000為宜。位置圖應按裂縫區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17)野外照片編號說明:應注意給照片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錄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4。

2.1.11.3.3 土地荒漠化

(1)調查點統一編號。

(2)調查點野外編號:課題組調查時編號,可自行制定。

(3)經緯度:度-分-秒。

(4)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5)荒漠化類型:風蝕荒漠化、風積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鹽漬化、凍融及石漠化。

(6)荒漠化程度:重度、中度和輕度。

(7)起沙風速:單位m/s。

(8)樣品採集:樣品類型有土壤樣、岩石樣、水樣、冰雪樣,對各種樣品要簡要描述其狀態、重量、結構、構造、取樣位置、分析項目。

(9)地下水變化及畜牧放養情況。

(10)風蝕風積地貌:風蝕地貌主要有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壟槽(雅丹地貌)、風蝕窪地、風蝕城堡(風城)、風蝕殘丘,風積地貌主要有各種沙丘如蜂窩狀沙丘、魚鱗狀沙丘、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等,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徵、發育程度、規模、范圍、所處位置等。

(11)荒漠化歷史:

荒漠化成因:氣候、地形、人類活動,其中氣候是主要因素,人類活動是主導因素。

發展趨勢:逆轉趨勢、控制趨勢、明顯發展趨勢和快速發展趨勢。調查時應描述當時的現狀,結合其他資料確定荒漠化正處在哪個階段,從而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12)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根據調查的水土流失區的位置圖應按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13)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應注意給照片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錄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5、附表16。

2.1.11.3.4 土地鹽漬化

(1)鹽漬區統一編號。

(2)鹽漬區野外編號:課題組調查時編號,可自行制定。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鹽漬區類型:原生鹽漬土和次生鹽漬土類型。

(7)鹽分來源:①就地淋濾、匯聚而成;②由流水從遠處帶來,在低窪地區沉澱積累;③地下水上升蒸發過程中將鹽分帶至地表積累。

(8)鹽漬度分級:輕度鹽漬化、中等鹽漬化、強度鹽漬化和鹽漬土。具體指標見表2.1.1。

表2.1.1 鹽漬度分級

(9)鹽漬區形成條件:鹽分來源、水分來源和使鹽分向地表運移的機制;地勢低窪,地下水埋藏淺等。

(10)鹽漬土分區:鹽漬土的分布范圍、面積等。

(11)鹽漬區地物標志:作物是植被的生長狀況。

(12)樣品採集:樣品類型有土壤樣、水樣,對各種樣品要簡要描述其狀態、重量、結構、構造、取樣位置、分析項目等。

(13)潛水埋藏條件:地下水水位埋深、水位埋深的變化、水力坡降、岩土水理性質,如滲透性、含水量、給水度及毛細性等。

(14)鹽漬化成因與趨勢:

鹽漬化成因:①自然因素,了解氣象、水文、地貌、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②人為因素,重點調查人為因素引起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如長期灌多排少或有灌無排,潛水徑流不暢,大量灌水滲入地下,引起地下水位抬高,土壤中的鹽分在強烈蒸發作用下富集於地表。

鹽漬化趨勢:加劇、發展、減緩、控制、好轉等。

(15)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根據調查的水土流失區的位置圖應按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16)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應注意給照片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錄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7、附表18。

2.1.11.3.5 地下水污染

(1)污染點統一編號。

(2)污染點野外編號:調查時編號,可自行制定。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單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污染區名稱:以污染發生所在地的名稱命名。

(7)地下水污染類型:有機物污染、無機物污染和重金屬污染。

(8)污染區面積:單位km2

(9)地下水污染標志:主要有TDS、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錳、氯化物、硫酸鹽、氟化物、有機物、重金屬污染、pH值等,另外還有透明度、氣味、顏色等。

(10)污染物含量:單位mg/L。

(11)地下水污染程度:分Ⅰ、Ⅱ、Ⅲ、Ⅳ、Ⅴ五級。

(12)地下水污染物質:

①有機物,主要污染物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COD、BOD、揮發酚、氰、油類、有機磷、有機氮、CCl4、CH4Cl3及其他有機物質。②無機物:無機磷、無機氮及其他無機物質。③重金屬:Cu、Zn、As、Cr、Hg、Pb、Cd等。

(13)地下水污染源:主要有:①工業結構性污染;②農村農葯、化肥等的面源污染;③城市污水污染;④沿海地區的海(咸)水入侵。

(14)地下水污染途徑:①地表污廢水排放,通過河道滲漏污染地下水;②城市化糞池、污水管的泄漏以及垃圾堆的雨水淋溶等;③農耕面源污染,造成農耕區地下水硝酸鹽的含量超標;④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經常以非水相液體(NAPL)的形式污染地下水,當NAPL的密度大於水的密度時,污染物將穿過地表土壤及含水層到達隔水底板,即潛沒在地下水中,並沿隔水底板橫向擴展;當NAPL密度小於水的密度時,污染物的垂向運移在地下水面受阻,沿地下水面之上的非飽和帶橫向廣泛擴展。

(15)地下水出露類型:井或泉。

(16)地下水位埋深:單位m。

(17)樣品採集:地下水樣、泉水樣,簡要說明地下水樣的採取深度、水量、分析項目。

(18)含水層特徵:含水層的厚度、岩性、深度、時代等。

(19)污染機理及趨勢:

污染機理:地表廢棄物淋濾、遷移及入滲的特徵及對地下水污染的規律,地下水污染物遷移、擴散的時空分布規律。

污染趨勢:加劇、發展、減緩、控制、好轉等。

(20)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調查區的位置圖應按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21)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給照片編號,並予以簡要說明,主要記述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9。

2.1.11.3.6 地面沉降

主要填寫地面沉降區位置、面積、最大沉降量、成因、發展趨勢等內容。

填寫附表20、附表21。

⑤ 工程地質手冊在哪裡能下載

http://www.yantubbs.com/read.php?tid=15991

⑥ 求一個關於供水水源地勘察設計的ppt模版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包括: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地質資料。 二、礦產地質資料,包括:礦產勘查和礦山開發勘探及關閉礦井地質資料。 三、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資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資源評價、地質勘查以及開發階段的地質資料。 四、海洋地質資料,包括:海洋(含遠洋)地質礦產調查、地形地貌調查、海底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及海洋鑽井(完井)地質資料。 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包括: (一)區域的或者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地質資料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的地質資料。 (二)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業基地、縣(旗)以上農田(牧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資料。 (三)地質情況復雜的鐵路干線,大中型水庫、水壩,大型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重點工程的地下儲庫、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鐵路、公路特大橋,地下鐵道、6公里以上的長隧道,大中型港口碼頭、通航建築物工程等國家重要工程建設項目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地質資料。 (四)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資料以及岩溶地質資料。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資料。 六、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區等水文地質調查資料。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 (三)建設工程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專題調查資料,重大工程和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資料等。 (四)地質環境監測資料。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資料。 七、地震地質資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質資料。 八、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地質資料;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地質資料;遙感地質資料及與重要經濟建設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與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九、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包括: (一)經國家和省一級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資料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二)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十、專項研究地質資料,包括:旅遊地質、農業地質、天體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冰川地質、黃土地質、凍土地質以及土壤、沼澤調查、極地地質等地質資料。

⑦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 地下水有哪些類型

關於地下水按含水層介質類型的分類,目前存在著如下兩種分類方案。
第一種分類方案是以俄羅斯和中國為主的一些國家,承襲了原蘇聯水文地質學者的地下水分類的基本觀點,即以含水介質的空隙類型作為劃分地下水類型的基本依據。該種分類的基本觀點是岩石的基本類型和岩石中的空隙類型之間有著完全的對應關系;而一定類型的空隙(包括粒間孔隙、裂隙和溶蝕孔洞)則賦存一定類型的地下水。按照這一觀點,可把地下水劃分為孔隙地下水(鬆散未膠結岩石)、裂隙水(非可溶性堅硬岩石)和岩溶水(石灰岩、白雲岩等可溶性岩石)三種。由於這種分類能直接反應出岩石類型、貯水空隙類型和地下水類型三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因此這個分類便成為尋找、勘探、評價與開發地下水資源的理論基礎;也被廣泛用於水文地質教科書及各種地下水勘查規程和水文地質科研、生產中。
地下水按含水介質分類的第二種方案,可以歐美國家為代表,即直接以岩石的類型作為劃分地下水類型的依據。例如筆者從美國Davis和Dewiest所著「水文地質學」(1966年)、加拿大、R.A.Freeze和J.A.Cherry出版的「地下水」(1979年)、以色列J.貝爾所著「多孔介質流體動力學」(1979年)、日本山本藏毅所著「地下水水文學」(1992年)等專著中均可見到。書中雖然沒有專門的地下水分類的章節,但這些學者均按照岩漿岩和變質岩、火山熔岩、沉積岩(或進一步分為砂質岩石和碳酸鹽岩)、沖積層、永凍層等岩石類型來描述其中的地下水特徵,或者按岩石類型來命名含水層(如火成岩變質岩含水層,碳酸鹽岩含水層和碎屑岩含水層等等)。這種分類方案的優點是比較直觀,且易於掌握。但是岩石類型繁多,這種地下水分類就未免五花八門,缺少科學的系統性。同時,這種分類也不能反應出地下水貯、導水性質等重要特徵。
比較以上兩種地下水按介質條件的分類方案,顯然按岩石空隙類型的分類更具科學性。但是,近年來,隨著地下水勘探和開發工作的深入,發現這種單一按含水介質孔隙類型的地下水分類方案仍然不夠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岩石類型、空隙類型和地下水類型之間並無絕對的對應關系。例如裂隙空隙並非非可溶性的堅硬岩石所獨有,鬆散岩石中的黃土和某些粘土也存在大量的裂隙空隙;尺寸較大的孔洞空隙也並非可溶性的碳酸鹽岩石所獨有,某些含有可溶質成分的碎屑岩石(如膠結物或角礫為可溶性的角礫岩),甚至於火山熔岩中也存在各種孔洞及管道空間。
(2)在三大基本岩石類型(鬆散岩石、非可溶性堅硬岩石、可溶性岩石)之間存在一些過渡類型的岩石;它們常具有兩種類型的貯水空隙系統(即雙重孔隙介質)。如我國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地層中的許多半膠結(半堅硬)的碎屑岩,既有粒間孔隙又有成岩和構造裂隙的存在。亦即,既含有孔隙地下水又賦存有裂隙地下水。前已提出的某些含可溶質成分的碎屑岩,也可能同時具有成岩、構造裂隙和溶蝕裂隙、孔洞以至管道空間,即既含裂隙水又賦存岩溶水。我國西北地區的黃土亦是如此,既是孔隙含水、也是裂隙(垂直裂隙)含水的雙重孔隙介質。在目前以含水層介質類型為基礎的地下水分類中,並未明確這部分過度類型岩石、雙重性質空隙類型地下水的位置。
(3)近年來在地下水勘探、開發中,發現了一些新的貯水空隙類型。如具有十分重大含水意義的基性熔岩中的大尺寸熔岩隧道、堅井和孔室空間,以及某些玄武岩中的大孔洞層(可能為埋藏的火山灰碴),這些空隙和地下水類型在目前通用的地下水介質分類中也沒有位置。以上問題說明,簡單的按照岩石類型和空隙特徵來劃分地下水類型,既不完全符合地下水賦存形式的客觀實際狀況;也不能概括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地下水類型。因此,對目前廣泛使用的這個地下水分類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對三大類地下水的概念,特別是裂隙水的概念也需重新進行定義。

⑧ 濟寧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全面些)

濟寧市地質災害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濟寧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濟寧市位於魯西南腹地,地處黃淮平原與魯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帶, 地貌類型以平原為主,低山丘陵僅佔全區面積的25%左右。因此,濟寧境內以自然因素影響為主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甚發育。而由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引發的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崩塌則是目前濟寧市主要地質災害發育類型。因此,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是境內地質災害的主要引發因素,具體包括地下采空、地下水開采、開山採石、修築公路等。
濟寧境內地質災害類型
濟寧境內目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類型有:地面塌陷(包括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地裂縫。
(一)地面塌陷
采空塌陷。主要由地下煤礦體開采活動引發。由於地下煤礦體被采出,懸空的地表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變形乃至陷落的現象。濟寧市采空塌陷始於1970年,截至2000年底,塌陷深度大於1米的采空塌陷面積達88.3平方公里,采空區塌陷率為6.8%,最大下沉深度9.20 米。其中常年積水的塌陷面積約29.4平方公里,平均積水深度4.0米左右。采空塌陷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破壞耕地、破壞地表建築物、破壞礦區公路和鐵路、影響礦區水環境、影響礦區土壤環境、破壞其他設施。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位於隱伏灰岩區,上覆第四系鬆散層厚度一般小於50米,下伏灰岩裂隙岩溶發育,具備岩溶塌陷發生的環境地質條件,在水動力條件下易發生岩溶塌陷。尤其是在岩溶發育的灰岩與上覆第四系砂層直接接觸地帶,在具備水動力條件下更易發生岩溶塌陷。目前濟寧市境內已發生岩溶塌陷3處,規模較小,分別位於曲阜市息陬一南辛、防山和泗水縣泉林-石漏一帶,毀壞房屋3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萬元。
(二)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指巨厚鬆散沉積物分布區由於人為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第四系孔隙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在上部重力和自重作用下,失水後的含水層空隙被壓縮變密,造成地面垂直下降的地質現象。濟寧市地面沉降分布於濟寧市城區,發現於1988年。從區域上看,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圍基本與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分布范圍一致,累計沉降量大於60毫米的沉降范圍大致在地下水位標高小於 12米的范圍內。地面沉降引發了房裂、地裂縫、供水機井井管上升等不良現象,給城市建築、道路、橋梁、城市供排水系統及防洪設施等帶來不利影響和危害, 並造成不可估量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
(三)崩塌、滑坡
濟寧市境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一般規模較小,但危害程度較大, 且主要是由開山採石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引發。
(四)地裂縫
濟寧市地裂縫大多伴生於采空塌陷,自然條件(主要由於天氣乾旱) 下形成的地裂縫僅分布在南四湖和京杭大運河兩側附近地帶。
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
濟寧境內前期由於採石和築路形成的不穩定斜坡較多,大規模的開山採石嚴重破壞地質環境的同時,為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不對其進行制止或規范,由此而引發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將呈增多的趨勢。
(一)采空塌陷發展趨勢
采空塌陷明顯受煤層埋深、厚度、產狀、開采方式及頂板地層岩性、 破碎程度、地質構造等因素控制。一般講煤層埋藏較淺、采層厚度大、頂板岩層為碎屑結構或破碎地層易產生采空塌陷。濟寧地區煤系地層屬石炭二迭系,可採煤層2至3層,煤層厚度大,一般4至12米,最厚達18.77米, 埋深200至1000米不等,開采深度大多為100至600米,嶧山斷裂、孫氏店斷裂等大的斷裂構造近南北向穿過煤田區,各井田間還發育了較多的次級斷裂構造,具備采空塌陷的有利條件,尤其在斷裂構造附近采空塌陷的機率和程度相對較大。
隨著煤礦的大規模開采,采空塌陷將不可避免,其塌陷面積和深度將呈現逐年加劇的趨勢。預測未來幾年內采空塌陷將以每年近7平方公里的速率擴展。
(二)岩溶塌陷發展趨勢
濟寧地區隱伏灰岩分布面積較廣。但從上覆第四系厚度看,嘉祥北部、曲阜東南、淚水北部及東部泉林一帶第四系厚度一般小於50米,下部灰岩裂隙岩溶發育,具備岩溶塌陷發育的內在條件。前期已發生的3處岩溶塌陷均分有子上述地帶,其中一處是在泉林一帶進行岩溶水抽水試驗過程中發生的。以上地段為岩溶塌陷易發區,在水動力條件具備時潛在岩溶塌陷的可能。尤其在第四系砂(礫)層與灰岩直接接觸地帶(如泉林一帶)更易發生岩溶塌陷。該地段均分布有較大的岩溶水水源地,如嘉祥城北水源地、曲阜北興水源地、泗水五里廟水源地及泗水泉林水源地等,水源地的開採在一定程度上將加劇岩溶塌陷的發生與發展。
(三)地面沉降發展趨勢
濟寧市城區位於汶泗河沖積扇前緣,地勢平坦,構造上屬濟寧凹陷, 第四系鬆散層厚度較大,一般為220至300米,易於壓縮的粘土層相對較厚, 在長期平采地下水的情況下,大范圍的地面沉降在所難免。從區域上,地面沉降的分布基本與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分布范圍一致,隨地下水位的持續降低。地面沉降量隨之加大,沉降范圍隨之擴大,同一地點地面沉降的速率和沉降幅度與地下水位的下降呈明顯的同步變化,地面沉降嚴格受地下水開採的控制。只要在地下水位以下存在可壓縮地層,過量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就有可能引發地面沉降。
按目前濟寧市發展狀況和2010年遠景規劃,隨著城市工業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對地下水的需求量將逐年增加。如不對城區地下水開采加以控制,地下水位仍將持續下降,沉降面積將迅速擴大。據預測2010年 濟寧市城區最大沉降量將達到460毫米。
(四)崩塌、滑坡、泥石流發展趨勢
崩塌、滑坡、泥石流屬突發性重力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濟寧市境內主要為平原區,山區面積僅為25%左右,且屬低山丘陵區,山體自然坡度一般小於20度,因此,在自然條件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不甚發育,主要由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引發,如開山採石、築路等,災害類型以崩塌為主

⑨ 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哪些

1地下水改道導抄致地陷
2地下水襲斷流導致下游乾旱
3地表水改道導致原有生態平衡打破魚米之鄉變草場
4地下暗河斷流導致地下水資源枯竭以至於無法恢復持久生態
5地上下水斷流導致地表蒸發量增大無法補充水源以至於大面積的乾旱
6地上下水斷流導致靠水生存的微生物滅絕,靠微生物生存的動植物斷絕食物鏈滅絕
7地上下水斷流導致樹木灌木滅絕
8地上下水斷流導致惡劣天氣增多「暴雨」「泥石流」「凍土」沒有植被覆蓋水土流失嚴重
9因沒有沒有地上下水導致「地陷」「乾旱」「破壞原有生態平衡」「大面積的乾旱
」「靠微生物生存的動植物斷絕食物鏈滅絕」「樹木灌木滅絕」最終人類滅絕!!!!!
10人類滅絕了 就在也沒有問題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