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濤中國地質大學
1. 張建是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嗎
目前不是,以往屆名單嗎,求採納
第一屆
聶衛平、魏書生、王振國、勾艷玲、楊吉奎、黃志紅、李登海、李潤虎、馬欽澤、鄭淵潔
第二屆
烏力吉、朱重慶、李志軍、楊露、楊建秋、張奇、張喜武、林莉、周林、賀學禹
第三屆
葉喬波、陳章良、潘小揚、台震林、王遂舟、楊志貴、白春禮、辜勝阻、郝進然、劉金寶
第四屆
何玉銘、張山、鄭天一、姜戰林、郭雷、庹震、梁衛、董明玉、傅志高、蔡育民
第五屆
王永良、王富龍、張少鴻、李玉虎、姜偉、郭寶印、徐洪剛、謝世梅、謝軍、崔桂亮
第六屆
呂有珍、呂樹文、許永楠、孫廣信、孫玉勝、張思民、陳肇雄、秋雲、曹建明、葛健
第七屆
王成強、呂永傑、孫俊福、吳一堅、宋芳蓉、陳新民、周鑫全、哈木拉提·吾甫爾、龔允沖、假拉
第八屆
烏蘭、葉龍、馮鞏、李永波、李建保、吳國迪、沈方泉、趙滿堂、戰連傳、簡純林
第九屆
小香玉、劉金虎、呂植、李小松、孟富強、昝聖達、柏耀平、賀業軍、袁亞湘、譚和平
第十屆
張榮、侯新民、李洪濤、吳奇修、孫雯、丁榕、白岩松、鄧偉、劉誼、張慶偉
第十一屆
於果、烏日更達賴、白岩松、龍新平 、伏明霞、許京軍、李大有、南存輝、袁家軍、曹雪濤
第十二屆
於魁智、尹祥美、王辰、母連雲、伊力汗·奧斯曼、劉小寧、張偉平、楊桂生、周繼紅、黃強
第十三屆
萬明堅: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總裁;
短道速滑名將楊揚
王少華:空軍航空兵某團飛行二大隊大隊長、特級飛行員;
孫丕恕:浪潮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楊揚:國家短道速滑隊運動員;
肖穎彬: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博士生導師;
林聖雄:浙江聖雄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迪麗娜爾·阿布都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歌舞團舞蹈演員;
郭為:神州數碼(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梁建增: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主任;
雷凡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
第十四屆
楊利偉:解放軍某部航天員大隊航天員;
姚明: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運動員;
水均益: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記者;
陳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員;
張積慧: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聯合病區護士長;
王偉斌:北京雙全天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准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黨委書記;
和志剛: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殘聯肢殘協會主席;
榮毅超: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院長;
高翔:哈爾濱聖泰制葯有限公司董事長。
第十五屆
劉翔: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運動員;
李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副部隊長,高級工程師,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印春榮:雲南公安邊防總隊保山市公安支隊司令部副參謀長;
呂濤: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井下作業分公司經理,高級會計師;
彭家鵬:中國廣播藝術團民族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國家一級指揮;
張育彪: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南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王振滔:奧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劉鄭國: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吳希明: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研究員。
第十六屆
宗道輝:科技練兵,矢志精武成才的「全能士官」,廣州軍區某部班長;
張慶君:追求卓越,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續寫輝煌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載人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
張怡寧(女):頑強拼搏,榮獲國際乒乓球賽事大滿貫的中國乒乓球隊運動員;
丁立國:銳意改革,帶領企業扭虧增盈,實現快速發展的德龍鋼鐵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鄧中翰:矢志創新,在數字多媒體晶元領域打造「中國芯」的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盤振玉(女,瑤族):紮根山區,為教育事業默默耕耘的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塘溪鄉五馬壠小學教師;
吳維洲:挑戰極限,在青藏鐵路建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青藏鐵路建設拉薩指揮部指揮長;
毛建東:奮不顧身,誓死奮戰在排爆第一線的不倒英雄武漢市公安局巡邏民警處特警大隊副大隊長;
阿迪力·吾休爾(維吾爾族):超越自我,創造5項走鋼絲吉尼斯世界記錄的「高空王子」,新疆雜技團「達瓦孜」隊隊長;
陳丹:服務「三農」,致力於我國飼料工業發展的廣東恆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上排從左至右):宗道輝、張慶君、張怡寧(女)、丁立國、鄧中翰;[1]
(下排從左至右):盤振玉(女,瑤族)、吳維洲、毛建東、阿迪力・吾休爾(維吾爾族)、陳丹。
第十七屆
姜雲燕(女):情系昆侖,13年堅守高原生命禁區守護邊防官兵身心健康的解放軍第十八醫院三十里營房醫療站護士長;
龐波:出生入死,勇創中國維和警察多項第一記錄的廣東省廣州市公安局偵查科教導員;
趙亞輝:不畏艱險,屢經生死考驗完成重大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的人民日報社教科文部記者;
孫凝暉:自主創新,在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系統結構研究部主任;
丁志忠(回族):勇於開拓,傾力打造民族體育品牌的安踏(中國)有限公司總裁;
李春燕(女,苗族):不計得失,守護苗鄉山區群眾健康的貴州省從江縣雍里鄉大塘村博愛衛生站醫生;
洪戰輝:自強不息,歷經艱難勇挑重擔、刻苦求學的河南省保護未成年人委員會辦公室輔導員;
文花枝(女):恪盡職守,危難時刻捨己救人的湖南湘潭花枝新天地旅行社有限公司導游員;
侯晶晶(女):身殘志堅,在輪椅上不斷汲取新知、回饋社會的女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
梁長武(蒙古族):敢闖敢幹,帶領農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東風鎮東明村黨支部書記。[2]
[3]
第十八屆
編輯
曾滿軍:愛軍精武,從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成長為新型高素質基層指揮員的第二炮兵某部技術營營長;
楊威:頑強拼搏,多次奪得國際體操大賽冠軍的湖北省體育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
李長松:赤膽忠心,在處置突發性事件和搶險救災中屢建奇功的武警吉林總隊遼源市支隊副參謀長;
裴春亮:致富思源,帶領村民同走致富路的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村主任;
王結(回族):身殘志堅,以頑強的毅力求知創業並積極回饋社會的寧夏愛德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校長;
許傳璽:矢志報國,多次在國際法律領域成功捍衛國家與民族利益的中國政法大學中美法學院院長;
吳強:出生入死,在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中功勛卓著的吉林省公安廳反恐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董月霞(女):矢志不渝,為發現冀東南堡10億噸大油田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
趙昕:著名青年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總政歌舞團獨唱演員;
呂萌:勤學苦練,多次在國內外芭蕾舞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遼寧芭蕾舞團演員。[4]
第十九屆
編輯
向南林:愛軍精武,潛心踐行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沈陽軍區某部高炮團修理連班長;
趙海清(羌族):捨生忘死,在汶川特大地震搶險救災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四川綿陽北川縣陳家壩鄉黨委書記;
尼瑪拉木(女,藏族):不畏艱險,穿梭於雪山峽谷為藏區百姓傳遞真情的雲南德欽縣雲嶺鄉郵政所郵遞員;
劉春紅(女):頑強拼搏,在奧運賽場上展示中國力量的國家舉重隊運動員;
宋征宇:勇攀高峰,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屢立戰功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
方茂羽(男):奮不顧身,勇於追擊重大事件現場的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記者;
李懷志(男):奮筆耕耘,在重大事件中及時發出輿論先聲的人民日報政治新聞版主編;
馬迪(男):英勇無畏,用柔弱身軀毅然守護奧運火炬的上海普陀區市政工程管理署工會副主席;
施建葵(男):勤學苦練,成功開創轎車修復新工藝的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焊裝車間工長;
鄭惠化(女):德藝雙馨,用優美歌聲和真摯愛心奉獻社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演員。
譚晶(女):國家一級演員,總政歌舞團獨唱演員。
2. 現代經濟信息的最新目錄
宏觀調控趨緊背景下的房地產項目風險探究 陳儀福
匯率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分析 程雪芳,鮑芳
資源環境問題對中國當前經濟的制約 唐曉麗
從經濟學再到政治經濟學:理解包容性增長 李晳瑤
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 宋婷婷
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的實證分析 何玲玉
城鄉發展二元化困局的突破 李家瑞
淺析國家財政收入的時間序列變化 王旭鵬
綠色物流: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鋪路石 徐強
鐵路交通運輸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趙海燕
論農地制度變革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付佳佳
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看產業結構調整 史高艷
基於截面數據的農村居民消費研究 余建
試論政府采購制度功能的經濟學分析 王駿
淺析弗里德曼與凱恩斯微觀貨幣需求理論 賴穎
對業務流程符合性監察的思考 張燕
淺析建設單位在項目施工階段的投資控制 李榮安
住房公積金實行績效考評管理必要性和具體實施策略 茆愛華
提升企業自主研發引領創新型城市建設 費彬彬
我國工商管理的現狀分析及思考 龔雪萍
論高等數學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黃文質
基於穩定視角的國企改革芻議 李青,李朝華
內部控制制度與ISO的銜接探討 梁子紅
軍品研製生產過程中如何貫徹國家軍用標准 龍興剛
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與績效考核 宋冀疆
關於油田企業安全培訓工作的思考 王雲英
關於我國城市房屋拆遷行政程序的一些思考 許雨婷
地鐵運營效益管理探討 曾政
基層事業單位人力資源規劃與柔性管理 趙子芳
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研究 楊艷文
厲行節約,嚴格管理,精打細算出效率 張財明
基於公平與效率角度的土地徵收補償問題探討 趙萌
企業在戰略並購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於文化沖突性視角 朱明明
駕駛員人性化安全管理工作探討 黃東文
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促進環境公平的主導作用 於少青,劉霞
思想政治工作在公立醫院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價值 張惠琴
供應鏈規劃下的貨期控制 胡淑榮
政行校企合作群落的個體移動及「活性」演化 胡煒,祝寶江
長慶油田礦區供暖節能改造淺析 黃虎,劉元甲
「以病人為中心」導向的公立醫院績效工資改革探討 黃離團
我國以房養老制度的可行性路徑初探 賈玉潔
醫院醫療經濟運行分析方法研究 金家鑫
論新形勢下的社區人力資源開發 萬婧
物流配送管理中的車輛路徑分析 楊芃博
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關系淺析 張喜廣,王海,王碩
房地產銷售管理系統核心模塊的設計與實現分析 張曉娟
淺談當前政府采購工作的瓶頸與對策 周棟偉
綠色品牌顧客價值、關系質量和重復購買意向的實證研究:--以綠色消費知覺控制為調節變數 吉秋月,郝曉彤
淺析如何加強施工企業設備資產的管理 林秀明
淺談建築的工程管理 石中華,王長江
安全生產標准化達標建設對道路運輸經濟的影響 王沛宏
美國高層次人才發展策略及啟示 徐志宏
國有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系統分析 周述民
國有外向型文化企業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宋文君,毛雲聰
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管理 蔡貞
統計工作在企業生產中的作用 任海軍
如何做好天然氣公司的經營管理 邵東
如何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素質 王卯萍
房地產產權產籍管理網路信息化的創新 楊建軍
好孩子品牌國際化的渠道策略分析 宋玲玲,張伯瑋
企業職能戰略研究 張啟海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定位研究 弭偉
試析建設項目內部控制制度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 顧晨,昂慧,趙辭瑤,開喆
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相關問題分析 賈曉剛,王靜
房產測繪管理機制的建立 楊建軍
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在中小企業的應用研究 王玢
ERP系統風險防控 王龍
改善企業醫保規章以提高員工忠誠度 吳秋雷
民主黨派在參政議政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余俊鴻
試析如何做好國有建築企業轉型升級時期員工思想政治工作 周雋
淺談內部控制在地勘單位的作用 陳曉英
淺談如何合理控制電力企業工程造價 劉琪
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實施階段工程造價管理 袁芳
試論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其社會屬性和價值取向 王秀芳
企業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 許華玉
淺析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 張倩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之我見 章建鋒
基建項目施工階段管理效益最大化之我見 曾雪芳
施工企業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與應用 崔戰修
建材家居賣場服務營銷淺析 張小偉
小議如何對棉花公證檢驗專項經費進行管理 高江梅
淺析我國政府采購行為中的尋租問題--以「字典門」為例 蘭舟
網路環境下國有企業青年員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磊
淺談做好國企管理者應具備的素質 王忠起
物資供應「一體化」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張寶麗
謠言傳播與當前社會風險的關系研究綜述 李靜
探索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 張寧
現代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規范化研究 范平
電子信息時代會計檔案管理的探討 劉妍
淺析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難點和建議 劉彥
計劃生育幹部隊伍素質的提升策略 明傑
電力企業員工職業生涯管理探析 孫俊
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作用及建設途徑淺析 王秋香
淺談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魏桐明
基於主成分分析法的企業創新績效評價體系構建--以汽車製造業為例 吳雙雙
淺議淮北礦業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流程 章建光
以創新的形式培養優秀的企業政工幹部 趙媛媛
淺談酒店業成本管理存在的誤區 李彩霞
高校周轉房可持續性探討 馬昆齡,馮慧,左文
探討建立政府購買污水處理服務機制的必要性 謝曉蓉
淺談心理學在管理中的應用--管理應以人心為本 張利峰
高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王娟英
工程檔案管理對建設工程質量的促進作用分析 郭貴來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秘書職業道德建設 李仁傑
基於中國特色的媒體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探討 李雪萊
淺談我國住房公積金管理制度的現狀及展望 萬鈺
淺談港口航道疏浚工程的管理 王玲
煤礦企業物資供應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措施探討 王震
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綜合後評價方法初探 翟大倫
縣級供電企業(子公司)資金集約化管理研究 張連耀
城市給排水管道施工質量的控制與管理 趙曉峰
關於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的調研和思考 鄭興宏
提高醫療器材管理水平途徑的初探 程端
企業實現轉型跨越發展根本在人才 富紅玲
關於中式管理與西式管理的區別 艾雪峰
增強基層工會活力,加強企業工會建設 何勇
對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素質的思考 李志方
關於工程造價與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分析 梁謙
內部控制對企業的意義研究 魏永濤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策略研究 吳飛
淺析激勵與報酬理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劉莉
國有貿易企業的改革和升級 伍超
中核運行崗位勝任特徵模型建設及其應用規劃 詹應武,李燕麟
關於土地與房產抵押問題的研究 鄭紅雨
淺析如何做好房地產開發的風險管理 鮑雄亮
淺析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困境與改革措施 丁峰
財務人員對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作用 丁曉潔
試論新時期垃圾發電廠的宏觀管理 房華
壓力管道評審換證事宜及簡要注意事項 郭春玲
運用風險管理理論和經驗不斷完善國有企業廉潔風險防控機制 賴晨捷
影響安全疏散若干因素的思考 石岩峰,劉媛媛
基於建設工程招投標評標方法的改進研究 夏繼平
淺析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的全過程管理 周雲仙
淺析住房公積金制度的作用、問題以及改革機遇 王小駒
ERP直運業務執行與生單模式分析 宋景娥
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的緣起及影響 段靜靜
我國商品低價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 邢志敏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合理注意義務分析 袁嘉笳
試論在華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劉夢楚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分析 孫艷艷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李可隆
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壁壘」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楊盛花
新時代背景下風險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沈源
國際貿易的發展利益及其實現機制 時浩淞
基於兩業聯動的新亞歐大陸橋物流通道發展研究 邵輝,唐向華
中美貿易摩擦新形勢及應對策略 邊麗娜
國外對華反傾銷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 張菲菲
交易特徵、締約環境與公司和農戶的契約選擇 喻衛斌,徐忠愛
我國勞動密集產業的變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袁芳
大慶油田海外市場開發品牌國際化戰略分析與策略研究 姚少軍
「營改增」對電信行業的影響分析 代軍
中小企業會計誠信的建設研究 郭勇
淺議強化內部審計工作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劉萍
論房地產股債權投資的風險管理 楊新林
淺談借殼上市 劉麗聰
淺析現代醫院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石金昌,田文美
對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幾點思索 魏艷如
論項目工程中成本核算的對象和任務 夏睿
探析財務管理在市場營銷中的作用 謝江宏
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對規范財務會計行為的重要性 張慧
關於高校財務審核工作量激勵方案的探析 李彩霞,羅曉鎧
價值鏈管理在企業集團財務控制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高瑛
房地產財務管理風險及控制 劉怡
淺議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及對策 鮑依梅,朱欣欣,傅銀芳
計算機在銀行審計中的應用分析 高文國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及對策 雷彥儷,林晶
電子商務環境下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李娜
淺析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利弊 李瓊香
新形勢下「營改增」對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管理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王璽凱,王正,王義茹,孫銘澤
淺談如何改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 傅銀芳,鮑依梅,朱欣欣
水利建設項目全過程跟蹤審計 崔永霞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 馮春莉
淺談地質勘查單位預算管理 楊曉冰
檢察機關司法會計工作的科學發展 張曉靜
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資產核算管理 陳泓
財務分析在銀行信貸工作中的實際應用 任傑
ETL在新疆油田財務信息系統中的應用 張蓉
淺談信息系統審計 牛婧
旅遊上市公司稅收籌劃及風險防範策略研究 孫陽澤
淺論預算會計信息失真及其審計對策 秦忠
我國小企業會計准則實施問題研究 樊靜薇
關於國有企業集團財務制度執行的思考 高建勇
會計目標與會計環境邏輯關系剖析 韓曉慶
公司管理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研究 姜娣
「營改增」對物流企業的稅負影響分析 金任茜
省級直管下的財務保障機制應堅持的幾個原則 湯春嬌
對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資金管理的思考 楊紀漢
淺議如何加強醫院財務內部控制 郭世英
現代企業成本管理方法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 姜瀅
淺析現金池模式在資金集中管理中的應用 何海軍
分析電力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郭英男
完善基金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保障醫保基金合理運行 侯曉勇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集中核算財務管理問題及措施 徐明彥
淺談采購過程中財務風險的管控 張毓芳
淺談信息系統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俞澤青
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與會計改革問題研究 趙子越
試析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若干思考 高小平
上市公司現金持有行為分析 紀超
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應用框架研究 呂濤
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價格影響的實證研究 陳俊,杜歡
企業預算管控問題及策略探析 王鵬
公路施工企業加強資金管理的方法探討 馮國艷
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解讀 李慧
網路經濟時代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模式探究 劉昱彤
現代財務會計發展趨勢淺析 孟瑞
加強醫院財務管理的思考 王玲
關於鐵路運輸費用營改增後對企業的影響 王晟
工業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吳娟
論電算化發展對提高財會人員綜合素質的必要性 張筠
淺析財務內部控制 朱爽
反傾銷成本會計問題研究 鮑琳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公務接待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陳雯
公司投資項目利潤率的估算方法 陳穎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風險管理研究 郭茵琳
對企業盈餘管理的思考和分析 李瑞紅
探討企業合並報表理論的比較及實務選擇 林亞文
對企業現金流量數據優缺點的分析與研究 童雪玲
淺析監獄財務信息化建設 王惠
探討事業單位和企業在會計財務處理的異同 韋佩舒
節能服務公司稅收籌劃設想 楊華
談營改增對監理服務業的影響和建議 張榮
交通運輸行業內營業稅改成增值稅的重要性 王滌飛
房地產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中稅收籌劃的應用 安宇宏
淺析中石化企業會計核算的問題與對策 劉亞麗
淺析企業現金流量管理與風險防範 邢桂雲,張艷平
思考企業在工作實踐中的預算管理 衣華
解析醫院會計制度的改進和完善 周文清
淺談行政事業單位閑置報廢資產的處置 董曉娟
論企業風險財務管理體系的構建 吳偉文
充分發揮財會職能作用提高醫院經濟管理水平 黃琴
淺談新形勢下的郵政企業財務管理 潘小紅
郵政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建設探析 王虹
基於公司治理結構視角的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綜述與啟示 吳佳佳
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外包形式選擇問題淺析 徐超
關於中小企業資金管理問題的思考 張小雲
社會保險財務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張星
國有企業會計成本控制問題探究 祝福冬
企業集團公司資金集中管理的利弊及對策研究 高馳
淺析集團型企業資金集中管理模式 劉華偉
「數字遺產」稅收征管的初步探究 白方紅
關於鐵路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思考 耿煜
「營改增」對建築業的利弊影響及對策芻議 胡淑紅
加強基層事業單位會計工作芻議 史明霞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新准則下的應用--以萬科集團為例 謝瓅,林婉瀅,王聰,史堯磊
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幾點思考 許亞軍
創業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因素探究 閆紅
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房建設的風險及其應對 角家能
資產減值准備的相關問題分析 王星懿
企業預算管理信息化探討 張艷秀
我國新一輪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路徑探析 雷茜,陳斌,趙鴻鑫
淺談會計管理職能的發揮 陳靜
論企業供應鏈資金管理評價的財務指標體系構建 王志龍
淺談如何加強醫院財務全面預算管理 章凱琴
關於我國基金管理與審計監督研究 孫映英
關於企業並購中的財務問題研究 鄭東華
從「中國大媽」被套論我國黃金投資理財市場發展策略 唐紅亞
淺談小微企業銀行信貸融資困境原因與解決措施 嚴逸舟
國內商業銀行信用卡風險管理研究 何馳
網路金融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何昕
村鎮銀行代理清算業務發展瓶頸與建議 何燕
當前銀行信貸風險與防範 常軍
我國當前金融協調問題及改進措施 吉香麗,田珍榮
郵儲銀行小額貸款業務發展現狀與路徑選擇探討 李健平
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問題分析 李明軍
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功能的認識 田珍榮,吉香麗
房地產信託業務的風險控制要點 馮印
電子銀行的風險與控制 鄒德娟
淺談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 韓愛武
現代支付系統運行下基層國庫潛在風險及防範策略 鄒曉雲
企業融資困境分析及破解措施研究 李莉
促進民間借貸規范化的策略研究 張健
淺析小微企業融資難 金小青
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問題研究 湛承梅
我國政府對金融安全的影響和維護 劉歡
商業銀行間「錢荒」成因及其啟示 陳雲萍,卞澤陽
大力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打造資本節約型上市銀行 麻瑩
基於互聯網金融的TSU BPO貿易融資淺析 鄭耿
關於特變電工股票市值影響因素的模型構建與檢驗 銀建華
國內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政策比較及啟示 李銀平,於金海
滬深300股指期貨價格發現功能實證研究 許堅,朱曉陽
淺析高速鐵路BOT融資的問題及對策 林靜遠
淺析當代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結構關系 鄧文君
淺談信息化在金融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及創新 何靜
銀行業房地產信貸的風險與防範 周琳玉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與分析 周子凱
經濟全球化視野中的國際金融危機 廖偉
互聯網金融對建行的影響分析以及對策研究 趙越
地方性融資平台的風險分析與應對策略 李連偉,顏廷亮
中國銀行與民生銀行並購後的經營績效研究與比較分析 曹坤婧,薛明珠
基於微型企業貸款機制的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研究 鄧永平
民營經濟金融服務需求差異性問題研究 瑞啟光
探討大數據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意義及應用 歐金
從經濟角度看比特幣 付子豪
北京市誠信體系建設法律規范研究 姚銀銀
論工傷待遇與民事損害賠償競合的法律適用 姚秀盈
新形勢下改革減免稅備案制度的分析與探討 丁海燕
探析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的法律規制 謝昆諭,劉玉蘭,楊倩
新形勢下電力企業依法治企的思考與探索 龐傑,郭文羽
汽車租賃企業發展的問題及建議 胡燕玲
統籌城鄉發展視域中大眾體育長效實施機制及評價研究 蘭健,徐彬,郭傑
優化糧食品種結構,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王春霞
媒介體育的演化與作用機制研究 許曉峰
城市郊區旅遊市場的現狀與分析 閆東梅
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例展望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應用 李楠
論黃河水利旅遊發展策略 葛穎
省域經濟的產業專業化集聚與產業多樣化集聚研究 白玉潔
體育媒介奇觀理論問題初探 許曉峰
新險種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程金虎
淺談如家快捷酒店服務營銷戰略 韓鑫,陶勇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宋玉娥
我國各地區商品房銷售水平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宋晨靜,趙衛軍
維克里拍賣原理應用於網上拍賣的可行性分析 朱麗萍
基於開發葯用經濟價值的蕎麥黃酮復合物急性毒性實驗 姜妍,金玲,王妍,高福佳,韓淑英
試析創新視角下證券行業風險管理 張小松
我國綠色食品營銷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李偉
我國旅遊產業創新與思考 張銘
陝北清澗紅棗的營銷與定位 楊娜
基於開發產業化的蕎麥黃酮復合物對細菌性陰道炎療效評估 姜妍,金玲,王妍,高福佳,韓淑英
簡論我國道路交通的發展 段俊
探索瀝青路面公路施工技術 張林章
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李聃,羅玉清
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水價的效果分析 孟書宇,劉鑫鑫,車尊岳
淺談水利工程的環保設計 方大轉
淺析新經濟形勢下中國煤礦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李慧
中石化並購雷普索爾案例分析 李彥
淺談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設計原則 周桃志
水利投資的發展路徑分析 邱浩
數字簽名在4G系統中的應用及實現過程 葉書凱
一鍵控制方式在ZB45型硬盒包裝機空車運行的應用 白波
淺析我國醫葯物流現狀 王亞青
淺談我國保險資產證券化的發展 楊可言,孔凌曦
YJ27接裝機水松紙抬紙輥驅動氣缸定位軸的改造 申飛
關於海外代購行業的幾點思考 郭雨萌
應用科技大學建設下土木工程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薛智升
微觀經濟思想史學習心得--從馬歇爾到凱恩斯 李文一
關於大學本科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應用能力培養的研究 朱欣欣,傅銀芳,鮑依梅
關於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新校區人文景觀建設的幾點思考 楊文超
新形勢下人才「回爐」高職院校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 柳興國,吳娟
淺析計算機英語開放式教學方法 徐鐿聞
以新公共藝術發展帶動城市升級 王曜
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崗位情境化形成要素分析 鄒萍
大學生體育俱樂部的發展研究 於洪濤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長效機制構建探析 向凱英
體育教學中的語言研究 鄭華艷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問題探究 王昕
論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的商務英語專業的優勢與機遇 邊莉娟
論商務英語專業建設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所起的經濟作用 高於
如何培養商務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吉麗芳
淺談學好《審計學》的有效途徑 史可
解析銅仁地區旅遊文化經濟圈的構建 龍建輝,彭虹
淺析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及其影響--基於公共選擇視角 何娟,蘭舟
論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任立媛
促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策略探究 李君艷
從粉條產業轉型升級研究縣域經濟發展 楊娜
成渝城市群產業結構的發展研究 張芮琪,藍玉良,戴寧益,胡禕秋,陳宵雅
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問題探析 秦學春
我國區域經濟政策創新研究 王洋,任艷
渝東南鄉鎮企業產品開發創新策略 周奇鳳,張雲逸
加強創業孵化器建設,推動海西經濟發展 郭皓丹
鄭州市電子廢棄物環境管理研究 張霞
四川人口老齡化研究 周力
淺談番禺區加快時尚創意都會區建設的若干策略 王賢錚
山西煤炭資源型經濟轉型的研究分析 曹文玉,宋曉晨
強化新疆地州署府城市功能的幾點思考 譚永羨
影響內蒙古能源消費結構均衡程度的主成分分析 頓楠,徐傑
淺析地方政府性債務的成因與建議 郭海霞
基於產業升級背景下的虎門電商產業帶模式的幾點思考 李葆華
河北省城鄉居民婚姻質量與安全感的關系研究 馬紅霞,劉艷
經濟下行壓力下山西緩繳社保費的思考 陳健輝,李岩瓊
襄陽休閑旅遊發展研究 何珍
遼寧省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研究 劉芷杉
深度開發江西韓國入境旅遊市場的策略 馬鑫
宜興市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與對策 史雪霞,顧樂平
江蘇省農民收入區域差距問題淺議 陳州
平頂山市城市居民住房現狀及需求調查分析 董亞瓊
河南省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實證研究 李琰
陝西煤炭行業發展現狀、展望及金融支持策略 張磊
淺談尤溪縣價格認證的現狀及思考 林興
銀行理財產品的需求分析--以無錫市為例 錢韻
淺議廣東省征地補償安置政策措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劉菊鮮
地方債務規模與地區生產總值及實際利率關系的實證分析--基於山西省1990-2012年數據的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田鑫
基於SCP分析框架的青海清真食品產業研究 吳曉東,徐必維,朱婧
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度的影響機制和提升對策研究--以蘇州為例 徐弼昉
化肥施用量對吉林省糧食產量的影響研究 張明旭,趙海英,王小禹
關於北碚區靜觀鎮農戶臘梅種植行為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羅俊
信息化在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以廣西為例 覃冠玉
貴州民營企業轉型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張瀟淼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國際借鑒 朱珂宇
芻議加快發展修文農產品加工業 陳飛
基於LMDI方法的陝西省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 蘇瑛,雷社平
實現本溪「調結構、穩增長」的現實思考 包書
3. 大學物理實驗的圖書信息11
作者:王希成、羅中傑、李鐵平、張光勇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3年我校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獲得教育部專項資金項目的資助,實驗中心新購進了一大批物理實驗教學儀器,更新率達到了80%以上,使得原有的實驗教材與實際教學儀器嚴重不符,學生在實驗前的預習內容和實際操作內容脫節。為使實驗教材更好地符合我中心的實驗儀器,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安排老師突擊整理出本實驗教材。本教材是在原有教材(《大學物理實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的基礎上,結合我校新進的儀器設備而重新編寫的,對原有的內容做了部分調整和修改,增加和刪減了部分實驗項目,內容更豐富。全書共列出實驗項目37個,覆蓋了我中心的絕大部分實驗儀器,完全能夠滿足理工科非物理專業大學物理實驗課的需求。
本書凝聚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數理學院物理系和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所有老師的教學成果,是在所有老師長期實踐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我實驗中心的實驗儀器,總結教學經驗編寫而成的。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有王希成(主持編寫工作,編寫了緒論、實驗1、實驗3、實驗18及附錄部分)、羅中傑(編寫實驗14、實驗15)、李鐵平(編寫實驗12、實驗28)、何開華(編寫實驗2、實驗29)、杜秋姣(編寫實驗4、實驗26)、郭龍(編寫實驗5)、鄭安壽(編寫實驗6、實驗13)、石鐵鋼(編寫實驗16)、張自強(編寫實驗27)、景銳平(編寫實驗17、實驗24、實驗36)、萬珍珠(編寫實驗19)、陳玲(編寫實驗20)、馬沖(編寫實驗21、實驗35)、呂濤(編寫實驗23)、吳娟(編寫實驗30)、王清波(編寫實驗31)、萬淼(編寫實驗32)、陳洪雲(編寫實驗33)、左小敏(編寫實驗34)、金三梅(編寫實驗25、實驗37)、張光勇(編寫實驗10、實驗11)、汪禮勝(武漢理工大學,編寫實驗7、實驗22)、陳鳳翔(武漢理工大學,編寫實驗8、實驗9)。全書由王希成組織編寫、修訂和統稿,由羅中傑、李鐵平負責校對。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也廣泛參考了兄弟院校的相關教材,特別到武漢本地如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兄弟院校的物理實驗中心進行了走訪,吸收了其中優秀的實驗內容和方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寫時間緊,參與編寫的老師多,多數老師初次編寫實驗教材,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衷心希望專家及廣大讀者對本書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以供我們再版時改正,提高本書的編寫質量。
編者2014年8月 緒論
實驗1拉伸法測量金屬的彈性模量
實驗2固體線膨脹系數
實驗3雙懸扭擺測轉動慣量
實驗4動態懸掛法測定楊氏彈性模量
實驗5弦振動的研究
實驗6電學元件的伏安特性測量
實驗7超聲聲速的測定
實驗8分光計的調節
實驗9三棱鏡頂角測量
實驗10色散曲線的測定
實驗11光柵衍射
實驗12超聲光柵及其應用
實驗13薄透鏡焦距的測定
實驗14雙棱鏡干涉測量光波波長
實驗15等厚干涉及應用
實驗16邁克爾遜干涉儀的調節和使用
實驗17溫差電動勢實驗
實驗18惠斯通電橋測電阻及檢流計內阻測量設計
實驗19自組雙臂電橋測量低值電阻
實驗20示波器的原理及應用
實驗21新能源電池特性研究
實驗22模擬靜電場
實驗23霍爾效應及其應用
實驗24RLC電路特性的研究
實驗25金屬箔式應變片性能感測實驗
實驗26大功率白光LED發光特性研究
實驗27磁懸浮導軌實驗
實驗28光電效應及普朗克常數的測定
實驗29弗蘭克赫茲實驗
實驗30密立根油滴實驗
實驗31測定金屬鎢的電子逸出功
實驗32氣體比熱容比的測定
實驗33偏振光的觀測與研究
實驗34單縫單絲衍射
實驗35地磁場測量實驗
實驗36多普勒測聲速
實驗37三線擺、扭擺
附表
參考文獻
4. 快中考了。想找些關於江西名人的事或文言文或文章。
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 鄧家巷)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隨父親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一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 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他於二十二歲中 進士後,歷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 刑獄提典等職,均能體恤民情,為地方除弊興利。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官制、科舉以及 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 朝廷的重視。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寧(今南京)知府, 旋被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 拜相,即開始實施變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 市場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 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 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 到加強。但由於司馬光等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新法在推行中屢 遭阻礙,宋神宗也時有動搖。熙寧七年,王安石被迫辭相,再任 江寧知府,次年二月復任宰相,不久又因維護新法得罪了神宗而 再次罷相,退居江寧半山園,被朝廷封為「荊國公」。後人稱其 王荊公。
革命導師列寧曾稱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執政之所以能敢作敢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進步的哲學思 想支配,他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還把「 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樹立了「天變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進步思想 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剛勁著 稱,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 橫。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臨川集》 、《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殘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條)
為紀念這位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人民政府 在臨川區修建了王安石紀念館,該館於1986年冬建成之後,前往 參觀、游覽的中、外人士絡繹不絕。
東方的莎士比亞——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清運道人。明代傑出的 劇作家、文學家,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被譽 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家山(今臨川區)。湯顯祖 從小聰明好學,二十一歲時中舉。由於不肯依附權貴,雖博學多 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歲才中進士。後歷任太常博士、詹 事房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明朝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 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彈劾大學士申時行並抨擊 朝政,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 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 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 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少年時受學於泰州學派的主要人物羅汝芳,受到了反 正統宋學思想的熏陶。在南京為官時,又受到李贄、達觀等人反 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加上他對當時腐敗社會的深刻認識,使他 成為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進步文人,這也是他在文學事業上獲得 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 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 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我國歷 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 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此外,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 廟記》也是我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 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 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 卷。
新中國成立之後,有關部門對湯顯祖的作品進行了全面認真 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湯顯祖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家、 文學家,人民政府在臨川區修建了湯顯祖墓園,玉茗堂影劇院, 影劇院內設有湯顯祖紀念室。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 國戲劇家協會、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國劇協江西分會在撫州玉茗堂 影劇院聯合舉行了紀念湯顯祖逝世366周年大會。 人民政府修建 的湯顯祖紀念館已建成開放。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縣文港鄉(今屬進賢縣)人,著名 詞人。
殊自幼聰明,七歲能文,被稱為「神童」,十四歲中進士, 歷任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集賢校理、太常寺丞、戶部員外 郎、翰林侍讀學士、三司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五十三 歲時,任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罷相, 被貶為工部尚書,接著又出任穎州(今安徽阜陽)、陳州(今河 南淮陽)、許州(今河南許昌)等地的地方長官,後升任兵部尚 書。六十四歲病逝,宋仁宗親臨喪事,死後贈司空兼侍中,謚號 元獻。
晏殊知人善任,當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輔都出其門下,韓琦、 富弼、歐陽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門前桃李重歐蘇,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對聯,是他選賢任能的真實寫照。晏殊還很 注意培養人才,熱心教育事業,1027年,他留守南京(今河南商 丘)時,「大興學校,以教諸生」,使五代以來荒廢了的教育事 業,很快由衰復興,體現了他為國興學,培養人才的戰略眼光和 實干精神。
晏殊善長詩詞尤工小令,他的詞,承襲南唐風格,追宗「西 昆體」,以情致勝。文詞典麗,雍容華貴,妙語天成,韻味獨特, 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溫潤圓融,意趣橫生的藝術風格。 有「導宋詞之先路」,「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的美譽。「無可 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 淡淡風」等佳句,為千古傳頌。作品有《珠玉詞》、《晏元獻遺 文》傳世。
文天祥(1236—1282)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字履善,又名宋瑞,號文山,江西吉安人。二十歲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德佑二年(1276),元兵圍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文天祥赴元軍議和,被扣留押送北方,行至鎮江,得與戰友等逃脫南歸,至溫州擁立端宗,圖謀恢復,轉戰東南。元兵南下時,一再起兵抗禦,景炎三年(1278)兵敗被俘,囚於燕京(今北京)四年,不屈就義。年四十七。
文天祥的詩歌創作,可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多詠物應酬,佳篇甚少。後期詩文,都是用血淚寫成,情辭深沉而意氣激昂,感染力極強。他的大部分抗戰詩歌,都收集在《指南錄》《指南後錄》和《吟嘯集》中。這些詩,是詩人愛國主義精神的結晶,洋溢著對敵人的恨、對祖國的愛,體現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概。他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的詩句,在我國民族解放史上光彩照人。《正氣歌》用五古的形式歷數了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不朽事跡,歌頌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顯示了中華民族神聖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氣。其他如《過淮》《有感》《金陵驛》《早秋》等詩,以及〔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滿江紅〕等詞章,都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他善於運用各種手法來塑造形象,並且把抒情、議論、敘事三者融押在一起,從具體的藝術境界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1278年被押北上,路經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時所寫的七律《早秋》,八句詩,每一句都是一個具體的畫面,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寫出了悲秋情緒,最後以「六朝無限江山在,搔首斜陽獨立時」兩句詩來點明亡國的痛楚,鮮明地勾勒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人形象。他的詩歌,氣勢豪放,激昂慷慨,用語平易,繼承和發揚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秀傳統。「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揚子江》)的詩句,既交代了《指南錄》得名的由來,又集中概括了詩人的政治思想和詩文創作的傾向。有《文山先生全集》傳世。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今吉安)人。
幼年喪父家貧,母親以蘆荻畫地教其識字,發憤苦學,二十四歲時中進士,後歷任翰林學士、副宰相等職,積極參與范仲淹的「慶歷革新」。同時,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體的領導者,文章和詩詞創作都很出色。他積極獎掖後進,王安石、蘇東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攜。
歐陽修散文成就突出,散文發展史上的地位類似於中唐韓愈。政論文在歐陽修散文中佔有很大比重。這類作品多是奏章,一般以說理見長,邏輯嚴密、中心突出,但也不乏委婉變化之妙。如著名作品有《朋黨論》、《縱囚論》、《原弊》等。
歐陽修曾著《新五代史》,並與宋祁合編《新唐書》,對歷史的精確了解,使歐陽修的史論文也極具特色。《五代史伶官傳序》是其史論的名篇。文章以後唐庄宗李存勖沉溺逸樂、寵信樂官而致亡國的歷史事實,說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普遍規律,見解深刻,令人深思。
歐陽修的雜記類文章也極具特色。這類文章往往不是單純記游、記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發其人生感慨,寄託其人生理想。著名的如《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
歐陽修的辭賦類散文多為抒情小賦,如《鳴蟬賦》《秋聲賦》等。與前此律賦不同,歐陽修這類抒情小賦,多以散文式筆調,融議論、寫物,抒情於一爐,形式上更為靈活自由。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
父朱松,進士出身,對二程理學窺研彌深,因不附和議,得罪秦檜,失官居家,以教書為業,恪守孔孟之道。其父對朱熹要求嚴格,不僅以儒家經書對他進行嚴格教導,而且對他講授「古今成敗興亡大致」,教育他關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會現實問題,樹立抗金必勝思想和信念。朱熹嚴守父訓,刻苦讀書,青少年時代,精心研讀儒家主要著作,廣泛涉獵各家學說和各種格致之學,學業猛進,十九歲登進士第,賜同進士出身,授泉州同安縣主簿。曾任南康軍兩年零一個月。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准備啟用張浚出兵抗金,並下詔徵求內外朝臣陳述政見,朱熹立即上書陳事,在《壬午應詔封事 》中指出:「今日之計,不過乎修政事,攘夷狄而矣」,並向皇帝提出三項重大措施:「夫講學所以明理而導之於前,定計所以養氣而督於後,任賢所以修政而經緯乎其中。」第二年,孝宗在垂拱殿召見朱熹,朱熹面奏三紮:第一紮,建議皇帝博訪真儒,講明《大學》之道,以修身為本。第二扎,指出「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主張非戰無以復仇,非守無以制勝」,應當「合戰守之計以為一」第三紮,尖銳批評當時「諫諍之塗(途)尚壅(堵塞),幸(以謅媚而得寵幸)之勢方張,爵賞易致而威罰不行,民力已殫(盡)而國用末節」,應當立即「修德業、正朝廷、立紀綱」。結果,皇帝不予採納。朱熹上諫被拒,遂退居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授徒講學,探求學問,著書立說,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的十五年間,他的學術思想更加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理學體系,初步實現了集理之大成宿願,名聲頗大。
朱熹在學術上的成就,使朝廷感到為難,若不任用,會招棄賢之嫌;如加任用,又恐其「干擾」朝政。經過一番研究,決定差遣他遠知偏僻之地南康軍。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到任,治所在今星子縣。他到任之初「考按圖經,詢究民間疾苦」,貼出《知南康榜文》:第一,為解決南康「民力日困,無復安土樂生之心」的社會問題,望士人、父老、僧道、民人有能知道利弊源者,悉具以陳。第二,請士民鄉鄰父老、每年集會,教戒子弟,使「修其孝弟忠信之行,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敦厚親族,和睦鄉鄰,有無相通、患難相恤」,以成風俗之美。第三,鄉黨父老,推選子弟,入學讀經。是年,朱熹又奏請免除賦稅,並派司戶參軍與「逐縣知縣親詣旱傷田段地頭,對帳檢視」。秋後又下發《勸農文》,勸農民「趁此天時多種蕎麥及大小麥」度過災荒。又極力推行王文林所作《耕田法》與《種桑法》。翌年九月,發起重修城南湖畔石堤,「允晦間亦躬行其上,勞苦勤恤者甚眾」。
朱熹在南康任職期間,曾親至白鹿洞書院視察。眼見這座曾經與嶽麓、雎陽、石鼓並稱「天下四大書院」的遺址,棟宇不存,毀於兵火的一片廢墟,感到極其傷心,然又為書院的優美自然環境贊不絕口。他說:「觀其四壁,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著書之所,」因「念廬山一帶,老(老子、道家)佛之居以百之計,其廢壞無不興葺。至於儒生舊館只此一處,而一廢累年不復振起,吾道之衰即可悼懼,而太宗皇帝敦化育才之意亦不著於此邦,以傳後世」,「其廬山白鹿書院合行修立」,遂再三向朝廷請求,孝宗皇帝終於批准重興白鹿書院。書院落成之日,他飲酒賦詩:「重營舊館喜初成,要共群賢聽鹿鳴。三爵何妨莫萍澡,一編詎敢議明誠。深源定自閑中得,妙用元從樂處生。莫問無窮庵外事,此心聊與此山盟。」並作《白鹿洞成告先聖文》),還屢次請求孝宗皇帝為白鹿洞書院題匾、賜太上皇帝御書石經、監等九經流註疏。他根據多年的教育經驗,親自製訂了《白鹿洞書院教規》,即:1、教育目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2、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憤窒慾,遷善改過。4、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5、接物之要: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以及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熟讀精思」的學習原則。這是以程朱理學為指導思想的典型的教育綱領。這個教規,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這一,它不僅為後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模式圖,而且為世界教育界所注目,國外很多教育家把它當作研究教育制度的課題,而且為世界教育界注目,國外有很多教育家把它當作研究教育制度的課題,他不只興書院,訂規章,經常親自授課講學,每逢休沐,即親至書院與學生一起質疑問難。朱熹對教學要求十分嚴格,有一次,在赴白鹿洞書院講學時,曾寫過一首詩贈給學生:「諸郎有志須精學,老子無能但欲眠。多少個中名教樂,莫談空諦莫求仙。」以告誡弟子精學儒家名教,因是白鹿洞書院規模和教學質量均為全國之冠,四方好學之士,負笈裹糧,前來求學。建昌人胡泳、李燔、呂炎和呂濤兄弟,都昌人黃灝、彭潯和彭方父子,彭蠡(今彭澤縣)人馮琦,星子人周穎等,均學有專攻,後來都成為傳播理學的重要人物。
朱熹在南康任職期間,在推行教化、整頓吏治、興利除弊等方面政聲顯著,於淳熙八年(1181年)任滿,暫回崇安故里。光宗時,趙汝愚奏為侍制、侍講。時韓胃擅權,排斥趙汝愚。慶元年(1195)年,趙汝愚罷相。朱熹、彭龜年指責過韓,均得罪。三年,將趙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著於「偽學逆黨藉」,而朱熹被定為「偽學之首」史稱「慶元黨禁」。兩年後,朱熹病逝,享年72歲。理宗時,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從祀孔廟。
朱熹一生勤奮好學,關心國事民情,曾立志報效朝廷,獻身國家民族。然而南宋王朝政治極端腐敗,統治階級內部不斷爭權奪利,使他在仕途上一再遭受挫折,不能得志,終於絕意於官場,潛心學術,致力於著書立說,教書育人,成為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教育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思想上,他從二程關於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朱程學派、又稱閩學、考亭學派。他認為「理在先,氣在後」,但其宇宙形成說卻能接受古代科學成果,主張陰陽二氣的演化論,如從高山上殘留蚌殼論證地質變遷(原為海洋)說等。在人性論上,他強調「天理」和「人慾」的對立,提出「去人慾、存天理」,以緩和社會矛盾。其社會歷史觀,又主張恢復三代之治,願「周孔之道常在」。他的理學,一直成為後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理論工具,在明清兩代被奉為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學者很有影響,日本在德川時代,「朱子學」也頗流行。他進行學術研究和講學緊密結合,師生共同研究著述的經驗是值得借鑒的。他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對後代書院的發展、自由講學風氣的提高、學術研究空氣的濃厚都有影響。他的學術著作很多,有《四書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詞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5. 江西都出了什麼名人
王安石(-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 鄧家巷)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隨文 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一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 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他於二十二歲中 進士後,歷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 刑獄提典等職,均能體恤民情,為地方除弊興利。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官制、科舉以及 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 朝廷的重視。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寧(今南京)知府, 旋被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 拜相,即開始實施變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 市場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 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 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 到加強。但由於司馬光等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新法在推行中屢 遭阻礙,宋神宗也時有動搖。熙寧七年,王安石被迫辭相,再任 江寧知府,次年二月復任宰相,不久又因維護新法得罪了神宗而 再次罷相,退居江寧半山園,被朝廷封為「荊國公」。後人稱其 王荊公。
革命導師列寧曾稱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執政之所以能敢作敢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進步的哲學思 想支配,他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還把「 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樹立了「天變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進步思想 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剛勁著 稱,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 橫。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臨川集》 、《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殘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條)
為紀念這位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人民政府 在臨川區修建了王安石紀念館,該館於1986年冬建成之後,前往 參觀、游覽的中、外人士絡繹不絕。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清運道人。明代傑出的 劇作家、文學家,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被譽 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家山(今臨川區)。湯顯祖 從小聰明好學,二十一歲時中舉。由於不肯依附權貴,雖博學多 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歲才中進士。後歷任太常博士、詹 事房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明朝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 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彈劾大學士申時行並抨擊 朝政,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 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 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 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少年時受學於泰州學派的主要人物羅汝芳,受到了反 正統宋學思想的熏陶。在南京為官時,又受到李贄、達觀等人反 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加上他對當時腐敗社會的深刻認識,使他 成為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進步文人,這也是他在文學事業上獲得 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 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 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我國歷 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 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此外,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 廟記》也是我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 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 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 卷。
新中國成立之後,有關部門對湯顯祖的作品進行了全面認真 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湯顯祖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家、 文學家,人民政府在臨川區修建了湯顯祖墓園,玉茗堂影劇院, 影劇院內設有湯顯祖紀念室。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 國戲劇家協會、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國劇協江西分會在撫州玉茗堂 影劇院聯合舉行了紀念湯顯祖逝世366周年大會。 人民政府修建 的湯顯祖紀念館已建成開放。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縣文港鄉(今屬進賢縣)人,著名 詞人。
殊自幼聰明,七歲能文,被稱為「神童」,十四歲中進士, 歷任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集賢校理、太常寺丞、戶部員外 郎、翰林侍讀學士、三司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五十三 歲時,任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罷相, 被貶為工部尚書,接著又出任穎州(今安徽阜陽)、陳州(今河 南淮陽)、許州(今河南許昌)等地的地方長官,後升任兵部尚 書。六十四歲病逝,宋仁宗親臨喪事,死後贈司空兼侍中,謚號 元獻。
晏殊知人善任,當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輔都出其門下,韓琦、 富弼、歐陽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門前桃李重歐蘇,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對聯,是他選賢任能的真實寫照。晏殊還很 注意培養人才,熱心教育事業,1027年,他留守南京(今河南商 丘)時,「大興學校,以教諸生」,使五代以來荒廢了的教育事 業,很快由衰復興,體現了他為國興學,培養人才的戰略眼光和 實干精神。
晏殊善長詩詞尤工小令,他的詞,承襲南唐風格,追宗「西 昆體」,以情致勝。文詞典麗,雍容華貴,妙語天成,韻味獨特, 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溫潤圓融,意趣橫生的藝術風格。 有「導宋詞之先路」,「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的美譽。「無可 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 淡淡風」等佳句,為千古傳頌。作品有《珠玉詞》、《晏元獻遺 文》傳世。
文天祥(1236—1282)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字履善,又名宋瑞,號文山,江西吉安人。二十歲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德佑二年(1276),元兵圍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文天祥赴元軍議和,被扣留押送北方,行至鎮江,得與戰友等逃脫南歸,至溫州擁立端宗,圖謀恢復,轉戰東南。元兵南下時,一再起兵抗禦,景炎三年(1278)兵敗被俘,囚於燕京(今北京)四年,不屈就義。年四十七。
文天祥的詩歌創作,可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多詠物應酬,佳篇甚少。後期詩文,都是用血淚寫成,情辭深沉而意氣激昂,感染力極強。他的大部分抗戰詩歌,都收集在《指南錄》《指南後錄》和《吟嘯集》中。這些詩,是詩人愛國主義精神的結晶,洋溢著對敵人的恨、對祖國的愛,體現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概。他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的詩句,在我國民族解放史上光彩照人。《正氣歌》用五古的形式歷數了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不朽事跡,歌頌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顯示了中華民族神聖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氣。其他如《過淮》《有感》《金陵驛》《早秋》等詩,以及〔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滿江紅〕等詞章,都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他善於運用各種手法來塑造形象,並且把抒情、議論、敘事三者融押在一起,從具體的藝術境界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1278年被押北上,路經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時所寫的七律《早秋》,八句詩,每一句都是一個具體的畫面,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寫出了悲秋情緒,最後以「六朝無限江山在,搔首斜陽獨立時」兩句詩來點明亡國的痛楚,鮮明地勾勒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人形象。他的詩歌,氣勢豪放,激昂慷慨,用語平易,繼承和發揚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秀傳統。「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揚子江》)的詩句,既交代了《指南錄》得名的由來,又集中概括了詩人的政治思想和詩文創作的傾向。有《文山先生全集》傳世。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今吉安)人。幼年喪父家貧,母親以蘆荻畫地教其識字,發憤苦學,二十四歲時中進士,後歷任翰林學士、副宰相等職,積極參與范仲淹的「慶歷革新」。同時,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體的領導者,文章和詩詞創作都很出色。他積極獎掖後進,王安石、蘇東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攜。
歐陽修散文成就突出,散文發展史上的地位類似於中唐韓愈。政論文在歐陽修散文中佔有很大比重。這類作品多是奏章,一般以說理見長,邏輯嚴密、中心突出,但也不乏委婉變化之妙。如著名作品有《朋黨論》、《縱囚論》、《原弊》等。
歐陽修曾著《新五代史》,並與宋祁合編《新唐書》,對歷史的精確了解,使歐陽修的史論文也極具特色。《五代史伶官傳序》是其史論的名篇。文章以後唐庄宗李存勖沉溺逸樂、寵信樂官而致亡國的歷史事實,說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普遍規律,見解深刻,令人深思。
歐陽修的雜記類文章也極具特色。這類文章往往不是單純記游、記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發其人生感慨,寄託其人生理想。著名的如《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
歐陽修的辭賦類散文多為抒情小賦,如《鳴蟬賦》《秋聲賦》等。與前此律賦不同,歐陽修這類抒情小賦,多以散文式筆調,融議論、寫物,抒情於一爐,形式上更為靈活自由。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父朱松,進士出身,對二程理學窺研彌深,因不附和議,得罪秦檜,失官居家,以教書為業,恪守孔孟之道。其父對朱熹要求嚴格,不僅以儒家經書對他進行嚴格教導,而且對他講授「古今成敗興亡大致」,教育他關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會現實問題,樹立抗金必勝思想和信念。朱熹嚴守父訓,刻苦讀書,青少年時代,精心研讀儒家主要著作,廣泛涉獵各家學說和各種格致之學,學業猛進,十九歲登進士第,賜同進士出身,授泉州同安縣主簿。曾任南康軍兩年零一個月。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准備啟用張浚出兵抗金,並下詔徵求內外朝臣陳述政見,朱熹立即上書陳事,在《壬午應詔封事 》中指出:「今日之計,不過乎修政事,攘夷狄而矣」,並向皇帝提出三項重大措施:「夫講學所以明理而導之於前,定計所以養氣而督於後,任賢所以修政而經緯乎其中。」第二年,孝宗在垂拱殿召見朱熹,朱熹面奏三紮:第一紮,建議皇帝博訪真儒,講明《大學》之道,以修身為本。第二扎,指出「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主張非戰無以復仇,非守無以制勝」,應當「合戰守之計以為一」第三紮,尖銳批評當時「諫諍之塗(途)尚壅(堵塞),幸(以謅媚而得寵幸)之勢方張,爵賞易致而威罰不行,民力已殫(盡)而國用末節」,應當立即「修德業、正朝廷、立紀綱」。結果,皇帝不予採納。朱熹上諫被拒,遂退居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授徒講學,探求學問,著書立說,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的十五年間,他的學術思想更加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理學體系,初步實現了集理之大成宿願,名聲頗大。
朱熹在學術上的成就,使朝廷感到為難,若不任用,會招棄賢之嫌;如加任用,又恐其「干擾」朝政。經過一番研究,決定差遣他遠知偏僻之地南康軍。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到任,治所在今星子縣。他到任之初「考按圖經,詢究民間疾苦」,貼出《知南康榜文》:第一,為解決南康「民力日困,無復安土樂生之心」的社會問題,望士人、父老、僧道、民人有能知道利弊源者,悉具以陳。第二,請士民鄉鄰父老、每年集會,教戒子弟,使「修其孝弟忠信之行,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敦厚親族,和睦鄉鄰,有無相通、患難相恤」,以成風俗之美。第三,鄉黨父老,推選子弟,入學讀經。是年,朱熹又奏請免除賦稅,並派司戶參軍與「逐縣知縣親詣旱傷田段地頭,對帳檢視」。秋後又下發《勸農文》,勸農民「趁此天時多種蕎麥及大小麥」度過災荒。又極力推行王文林所作《耕田法》與《種桑法》。翌年九月,發起重修城南湖畔石堤,「允晦間亦躬行其上,勞苦勤恤者甚眾」。
朱熹在南康任職期間,曾親至白鹿洞書院視察。眼見這座曾經與嶽麓、雎陽、石鼓並稱「天下四大書院」的遺址,棟宇不存,毀於兵火的一片廢墟,感到極其傷心,然又為書院的優美自然環境贊不絕口。他說:「觀其四壁,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著書之所,」因「念廬山一帶,老(老子、道家)佛之居以百之計,其廢壞無不興葺。至於儒生舊館只此一處,而一廢累年不復振起,吾道之衰即可悼懼,而太宗皇帝敦化育才之意亦不著於此邦,以傳後世」,「其廬山白鹿書院合行修立」,遂再三向朝廷請求,孝宗皇帝終於批准重興白鹿書院。書院落成之日,他飲酒賦詩:「重營舊館喜初成,要共群賢聽鹿鳴。三爵何妨莫萍澡,一編詎敢議明誠。深源定自閑中得,妙用元從樂處生。莫問無窮庵外事,此心聊與此山盟。」並作《白鹿洞成告先聖文》),還屢次請求孝宗皇帝為白鹿洞書院題匾、賜太上皇帝御書石經、監等九經流註疏。他根據多年的教育經驗,親自製訂了《白鹿洞書院教規》,即:1、教育目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2、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憤窒慾,遷善改過。4、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5、接物之要: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以及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熟讀精思」的學習原則。這是以程朱理學為指導思想的典型的教育綱領。這個教規,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這一,它不僅為後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模式圖,而且為世界教育界所注目,國外很多教育家把它當作研究教育制度的課題,而且為世界教育界注目,國外有很多教育家把它當作研究教育制度的課題,他不只興書院,訂規章,經常親自授課講學,每逢休沐,即親至書院與學生一起質疑問難。朱熹對教學要求十分嚴格,有一次,在赴白鹿洞書院講學時,曾寫過一首詩贈給學生:「諸郎有志須精學,老子無能但欲眠。多少個中名教樂,莫談空諦莫求仙。」以告誡弟子精學儒家名教,因是白鹿洞書院規模和教學質量均為全國之冠,四方好學之士,負笈裹糧,前來求學。建昌人胡泳、李燔、呂炎和呂濤兄弟,都昌人黃灝、彭潯和彭方父子,彭蠡(今彭澤縣)人馮琦,星子人周穎等,均學有專攻,後來都成為傳播理學的重要人物。
朱熹在南康任職期間,在推行教化、整頓吏治、興利除弊等方面政聲顯著,於淳熙八年(1181年)任滿,暫回崇安故里。光宗時,趙汝愚奏為侍制、侍講。時韓胃擅權,排斥趙汝愚。慶元年(1195)年,趙汝愚罷相。朱熹、彭龜年指責過韓,均得罪。三年,將趙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著於「偽學逆黨藉」,而朱熹被定為「偽學之首」史稱「慶元黨禁」。兩年後,朱熹病逝,享年72歲。理宗時,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從祀孔廟。
朱熹一生勤奮好學,關心國事民情,曾立志報效朝廷,獻身國家民族。然而南宋王朝政治極端腐敗,統治階級內部不斷爭權奪利,使他在仕途上一再遭受挫折,不能得志,終於絕意於官場,潛心學術,致力於著書立說,教書育人,成為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教育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思想上,他從二程關於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朱程學派、又稱閩學、考亭學派。他認為「理在先,氣在後」,但其宇宙形成說卻能接受古代科學成果,主張陰陽二氣的演化論,如從高山上殘留蚌殼論證地質變遷(原為海洋)說等。在人性論上,他強調「天理」和「人慾」的對立,提出「去人慾、存天理」,以緩和社會矛盾。其社會歷史觀,又主張恢復三代之治,願「周孔之道常在」。他的理學,一直成為後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理論工具,在明清兩代被奉為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學者很有影響,日本在德川時代,「朱子學」也頗流行。他進行學術研究和講學緊密結合,師生共同研究著述的經驗是值得借鑒的。他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對後代書院的發展、自由講學風氣的提高、學術研究空氣的濃厚都有影響。他的學術著作很多,有《四書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詞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