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巡視情況報告

地質災害巡視情況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3-06 14:25:23

Ⅰ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及再檢查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93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地調局:

近期,部分地區因強降雨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為進一步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落實防災減災措施,部研究決定,在前期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的基礎上,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工作。同時由部領導和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帶隊再赴重點地區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地質災害防治檢查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組 (附件1)於6月16日至6月23日分赴有關省 (區、市)檢查指導工作。工作組重點了解近期地質災害情況,督促檢查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等工作開展情況。

二、區片專家駐守巡查

主汛期期間,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 (附件 2)在負責區片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駐守和巡迴檢查工作,做好防治措施落實的檢查督促,協助指導地方開展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工作。各區片專家組每周一向部報告上周工作情況,如有重要情況及時報告。

三、其他事項

請各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局)做好區片專家駐守、巡迴檢查期間的協調聯絡,積極配合開展檢查工作。其他地方參照部作法開展巡查檢查工作,並將有關情況於 6月底前報部。

聯系方式:

地質環境司 010 -66558322 66558316 (傳真)

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010 -66558072 66557723 (傳真)

附件: 1.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2.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 1

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一、待定

組長 徐紹史 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

成員 辦公廳有關同志

地質環境司有關同志

二、四川組

組長 汪 民 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成員 薛佩瑄 地質環境司災害防治處處長

三、安徽組

組長 張洪濤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

成員 張開軍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高工

四、貴州組

組長 關鳳峻 地質環境司司長

成員 段曉康 地質環境司綜合處幹部

五、湖北、重慶組

組長 柳 源 地質環境司巡視員、三峽辦主任

成員 黃學斌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指揮長

付小林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教授

六、河北組

組長 陶慶法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郝愛兵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處長

李建中 地質環境司監測處主任科員

七、福建、廣東組

組長 徐建芳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王燦峰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工程師

連建發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八、湖南、江西組

組長 田大佑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陳紅旗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辦公室主任

王海強 地質環境司幹部

九、陝西組

組長 殷躍平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李曉春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災害處主任科員

十、雲南組

組長 田廷山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王支農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附件 2

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Ⅱ 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

第一節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現狀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現狀

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工作起步較晚。截至2005年,主要工作內容為以下5個方面:

(一)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運行

本項工作始於2000年以來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截至2005年,已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縣(市)共計33個,主要開展的工作內容包括:

1.以縣為單位建立了監測網

一級網—縣級監測網;二級網—鄉(鎮)級監測網;三級網—村級監測網。

2.主要工作內容

(1)定期巡視,汛期來臨前強化監測,主要對災害體的變形量和位移量進行測量。

(2)出現險情時採取預警、避讓等應急處理措施,以及其他緩解災害發生的措施。

(3)以居民點為防治對象,明確監測范圍和監測人,主要任務是目測災害體變化,發現異常及時上報。

(4)加強宣傳和培訓工作。

(5)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並廣而告之於民眾。

(6)對監測網點的管理和運行做出了明確規定,主要包括簽訂責任書;監測信息的及時反饋、分析處理、指導性意見的再反饋;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建立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制度等。

(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應急調查和速報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疆共出動300餘人次進行險情巡查和應急調查工作,提交調查報告40餘份。

僅2003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先後共派出8個巡查和檢查組,33人次,行程22100餘千米,歷時49天,並於3月31日~4月13日專門派出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巡查組,重點對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博爾塔拉州、昌吉州4個地(州)的新源縣、鞏留縣等9個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了巡查檢查。上述工作的開展避免了已發生災害點人員傷亡增多、財產損失加重、災情擴大;及時發現了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會同當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局及鄉、村領導制定出預防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減少了生命財產損失。

通過巡查檢查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的防治工作情況,採取與當地政府座談等形式,提高了當地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保障了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目前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工作,遇有災情都能及時進行調查和上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以不定期工作簡報形式及時向自治區領導和國土資源部報告災情。

(三)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主要開展的工作有:確定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災害種類為區域群發突發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採用空間預報預警類型;劃分了預報預警等級、時間段及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區劃及預報預警模式;制定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程序。

2003年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首先在伊犁至托克遜後溝天山南北麓區域試運行發布。由於新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開展較晚,預報判據還未分析建立,採用專家分析方法進行預報。2003 年9 月15日~2003年9月30日,利用氣象局內部信息系統進行了試運行發布,資料傳送通過撥號進入氣象局網路設置的上傳下載專用文件夾,下載24小時降水預報等值線圖,上傳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圖。

(四)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

年度汛期防災預案編制制度始於1998 年,近年來覆蓋面逐步擴大。2005年全疆14個地(州、市)均於2月上旬完成了本轄區「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工作,並報當地政府,預案編制覆蓋率達到了100%。防災預案對全區14個地區、46個易發區段、百餘處隱患點進行了預測,並提出了防禦措施。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典型實例包括:鞏留縣莫乎爾鄉小莫乎爾溝孔格亞夏東側山體滑坡、新源縣別斯托別鄉恰普河牧業村別拉西滑坡,避免了24 人死亡、19萬元的經濟損失,並總結出了一套成功預報減災的經驗。

(五)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根據已開展的地質災害調查專項調查及相關調查成果,建立了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六)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了治理工作

主要包括: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阿勒泰將軍溝泥石流;西溝煤礦、哈密硫磺溝煤礦、昌吉五宮煤礦、哈巴河賽都金礦、富蘊喬夏哈拉金銅礦、伊犁伊能煤礦、巴音郭楞州石棉礦、烏市老君廟煤礦等礦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防治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在管理上、技術上尚存在較多不完善之處,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節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一)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運行

根據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點,按照「分步建立、逐步完善」的原則,建立自治區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十一五」期間,完成52個縣(市)群測群防網路體系的建立。與此同時,建立專業監測骨幹網路,對於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專業技術人員採用專業設備進行監測;因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由建設單位安排專人負責地質災害監測,形成自治區專業監測骨幹網路體系,實現監測數據傳輸、自動處理。「十一五」期間,首先建成伊犁谷地、天山北坡經濟帶兩個區域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業監測骨幹網路,之後,完成北疆、東疆重要地質災害點的專業監測骨幹網路的建設。

(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建成以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核心、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為主體的自治區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指揮中心,建成以各地(州、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核心、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各地勘單位為主體的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構成全疆的應急反應系統。配置必要的專業設備,每年汛期前進行險情巡查,重點檢查各級防災預案、群測群防網路、汛期值班、監測責任的落實情況,並對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期中對監測工作加強監督管理,接到險情或災情報告及時組織技術力量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調查災害原因、發展趨勢,協助當地政府採取應急措施,並提出處理對策,汛期後進行復查,總結經驗,部署下一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1)正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主要區域為烏魯木齊以及西天山南北地區。

(2)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災種崩塌、滑坡、泥石流3種類型。

(3)預報等級按國土發 〔2003〕 229 號文件統一劃分為5 級:1級為可能性很小;2級為可能性較小;3級為可能性較大;4級為可能性大;5級為可能性很大。其中3級在預報中為預報級(注意級);4級在預報中為預警級;5 級在預報中為警報級;1、2 級為不發布級。

(4)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的許可權:發布警報(5 級)由廳領導審批;發布預報信息(3、4 級)由廳地環處處長審批;不發布預報預警信息(1、2 級)由廳授權新疆維吾爾自治地質環境監測院主管領導審批。

(5)發布對象為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廣大社會民眾。

(6)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發布程序以及地質災害和氣象數據信息的傳輸、採集、匯總、分析和處理系統,引用最新的數據信息技術處理手段和方法,提高預報准確度。

(四)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

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防災預案,並落實實施。對已編制防災預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強實施情況的監督和檢查。

(五)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通過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比較完善的自治區地質災害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地質災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建成地質災害監控空間信息網路系統。對地質災害進行信息採集、匯總、分析和處理,及時反映地質災害綜合研究成果及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快速准確地將這些成果和信息提供給政府決策並傳播給廣大公眾,為新疆的經濟建設服務。

「十一五」期間完成52 個縣(市)地質災害資料庫建設,建成自治區地質災害監控中心站。通過互聯網實現區級中心站與國家中心站信息數據共享,及時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為國家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建成14 個地(州、市)級監控站。實現國家、自治區中心站與地、州、市級監控站的網路互聯和信息數據共享。建立相對完善的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和互聯網的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監測信息採集、存儲、傳輸、處理及成果發布等全過程的有效管理與監控,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六)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

建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滑坡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通過詳細的地質環境調查、災害歷史和降水歷史資料分析、滑坡和氣象水文監測等,研究滑坡災害的形成機制,掌握滑坡災害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融雪水和降雨在災害發生中所起的作用,確定發生滑坡的臨界降雨量、降雨強度和積雪深度,充分運用「3S」等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開展滑坡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完善鞏留縣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建成鞏留地質災害防治示範縣;遠期推廣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經驗。

二、地質災害防治

根據新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結合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劃分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次重點防治區(Ⅱ)和一般防治區(Ⅲ)。結合致災的災種不同和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危害特點,在重點防治區內進一步劃分出4個防治亞區,在次重點防治區內劃分出2個防治亞區。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放在易發程度高的經濟發達區、人口相對密集區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分布區。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全面推進」的原則,進行工作部署。

(一)重點防治區(Ⅰ)

1.伊犁谷地山區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1

分布於伊犁谷地黃土覆蓋的中低山丘陵區和煤系地層區,面積21632.24平方千米。滑坡、泥石流災害在新源縣、鞏留縣、尼勒克縣和特克斯縣尤為發育,地面塌陷災害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8縣1市均有分布。「十一五」期間,制定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8縣1市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新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質環境監測站,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對受重要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威脅的學校、農牧民實施移民搬遷工程。

嚴禁已遷出危險區域的居民回遷。限制在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范圍內從事各類工程建設;確需建設且又無法避讓的,必須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

2.重要交通沿線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2

該區包括216、217、218、219、312、314、315 國道山區段、南疆鐵路魚兒溝至和靜段、蘭新鐵路了墩至十三間房段等,面積20598.30平方千米。

完成217、312、314國道山區段的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劃定危險區,建立警示標志,制定防災預案,完成217國道獨—庫公路山區段、312國道果子溝段地質災害勘查。

在重要交通沿線兩側200米范圍內,嚴禁露天采礦活動,限制地下采礦活動;嚴禁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其他人類活動。

3.天山南北麓和准噶爾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帶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3

該區包括准噶爾盆地西、北、東部、吐—哈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及天山南北麓的低山丘陵煤礦區分布段等。面積36353.38平方千米。

完成天山北坡經濟帶11縣(市)的以地面塌陷災害為主的礦山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完成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地面塌陷區治理示範工程,出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實施辦法,全面推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和新建礦山准入制度,嚴格執行礦產資源儲量壓覆佔用制度。

嚴禁威脅城鎮及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采礦活動,禁止在地面塌陷危險區進行其他人類活動。

4.大河流域山區段及西昆侖高山區以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4

主要包括克蘭河阿勒泰市區段、葉爾羌河山區段(以暴雨泥石流為主)、喀拉喀什河、西昆侖高山區及天山南北麓大河山口段(以滑坡—泥石流為主),總面積25601.87平方千米。

完成克蘭河阿勒泰市區段、葉爾羌河山區段以泥石流為主的專項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完成阿勒泰市將軍溝泥石流治理和葉爾羌河、開都河山區段和庫車河、喀拉喀什河、奎屯河、瑪納斯河等出山口段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以泥石流、滑坡為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工作。

嚴禁從事誘發對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工程設施安全構成威脅的泥石流、滑坡災害的人類工程活動。

(二)次重點防治區(Ⅱ)

1.中高山、極高山以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Ⅱ1

分布在天山、昆侖山西段和阿爾泰山林帶以上的中高山、極高山地帶,面積135993.50平方千米。雪線以下的高山草甸多為良好的夏季牧場,局部地段存在采礦活動。通過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設立警示標志、實施避讓措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等預防工作,以避讓為主,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中低山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Ⅱ2

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南坡、天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北坡的中低山區等,面積105898.74平方千米。人類經濟活動主要為礦業開發和牧業生產。

通過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採取以避讓為主的防治手段,達到防災減災目的;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對礦業開發誘發的地質災害,採用工程、生物等多種措施進行治理。

(三)一般防治區(Ⅲ)

包括全疆除重點防治區和次重點防治區以外的所有地區,面積1322012.15平方千米。低山丘陵區多為小型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地段存在滑坡;盆地平原區存在沙漠化、鹽漬化。

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採取避讓和生物工程措施對低山丘陵區地質災害進行防治,保護地質環境;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水土等自然資源,保護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採取退耕還林、還牧、還草、植樹造林等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採取豎井排灌、井排與渠排相結合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防治土壤鹽漬化。

Ⅲ 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到位

各鄉鎮國土資源所要建立汛期巡查制度。每逢汛前、汛中要組織人員對地質災害隱患點檔案登專錄的各隱患屬點進行逐一排查,落實各隱患點「兩卡」發放、防治預案、值班等到位情況。並對巡查情況建立巡查日誌,巡查日誌要有群測群防員和責任人的簽字,對巡查日誌要建立檔案並做到妥善保管。對巡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整改,重大問題及時上報縣級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應急分隊。

Ⅳ 如何做好地質災害險情巡查

針對降雨天氣,尤其持續降雨或大到暴雨,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回應組織專人分組分片對答所轄地質災害易發區,尤其是交通干線、人口聚集區、工礦企業、山區溝谷等進行巡查,觀察斜坡、溝谷狀況,及時發現地質災害險情;鄉(鎮)人民政府應組織村社幹部,依靠並發動群眾,對房前屋後斜坡、溝谷等地進行巡迴觀察,遇有險情及時報告。

Ⅳ 如何規范地質災害點的巡視和檢測

五、地質災害有什麼監測方法?
對規模大、危害嚴重的災害點原則上是採用專業設備內監測,專業設備監測法容指機械—電子位移感測器觀測法、精密大地測量觀測法(視准線法、交匯法)、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觀測法,一般只用於危險性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的精密測量。
一般點用目視監測和簡易觀測。
目視監測主要指定期或不定期地人工巡視地質災害點及其周圍一定范圍內微地貌、地表植物、建築物標志的各種細微變化。
常規簡易監測方法指用排樁法,三角樁法和建築物裂縫觀測法測量地表位移和裂縫的變化。

參考:
DZ/T 0286-2015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

Ⅵ 怎樣才能有效的防治泥石流和山體滑坡

多植樹造林,提高防治科技水平,

Ⅶ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怎麼填寫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表
樓上地址就很好

Ⅷ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巡查記錄

一般是編制來成表格的自形式,內容包括時間、巡查地點、巡查點特徵包括:隱患點特性(滑坡、崩塌等災害類型),監測點變形情況,威脅人口及財產,監測點記錄人簽字,巡查人及負責人簽字,如果巡查或排查出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附示意圖

Ⅸ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開展雨雪冰凍天氣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督查和乾旱災害情況調研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7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 (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近期,我國部分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情況。華北、黃淮等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乾旱,南方部分地區出現雨雪冰凍災害。國務院領導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批示。部領導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做好雨雪冰凍天氣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和乾旱災害應對工作。部決定派出工作組,分赴有關省開展應對極端氣候情況督查和調研,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開展雨雪冰凍天氣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督查

福建、貴州、湖北、湖南、雲南等南方各省要按照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精神 切實做好雨雪冰凍天氣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通知》(國土資電發 〔2011〕1 號)要求,全面部署,加強監測預警和應急值守,切實做好雨雪冰凍天氣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部派出督查組,分別對福建、貴州、湖北、湖南、雲南五省當前地質災害防範工作進行督查。

(一)湖南、雲南組

組長 柳 源 地質環境司巡視員

成員 王聯軍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環境室副主任

(二)福建、貴州組

組長 殷躍平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

成員 卓弘春 地質環境司幹部

連建發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三)湖北組

組長 田大佑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付小林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教授

二、開展東部六省乾旱災害情況調研

去年 10月份以來,華北、黃淮等地降水偏少,部分地區出現旱災,對冬小麥等農作物造成嚴重影響。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旱情仍將繼續發展。我部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利用多年累積的水文地質工作資料,為抗旱找水工作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為進一步摸清當前乾旱災害形勢,部派出調研組,分赴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安徽、江蘇等六省開展乾旱災害應對情況調研。

(一)河北、河南組

組長 徐建芳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張兆吉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副總工

孫繼朝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教授

(二)山西、山東組

組長 文冬光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副主任

成員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中心副主任

邢衛國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中心總工室主任

(三)安徽、江蘇組

組長 陶慶法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羅開洋 地質環境司幹部

段曉康 地質環境司幹部

三、有關要求

各督查、調研組於 1月21日前出發,分別對南方雨雪冰凍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開展督查,對東部六省乾旱災害情況進行調研。要摸清當前情況,充分與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交換意見,了解地質災害防範和抗旱工作的實際需求,並於 1月27日前將有關情況報部。

除上述各省外,其他各省 (區、市)如有相關情況,請及時報部地質環境司。

聯系人: 地質環境司 李建中

電話: 010 -66558300

傳真: 010 -66558316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九日

Ⅹ 巫山縣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

張佑祥

(重慶市巫山縣國土資源局,重慶,434700)

【摘要】巫山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長江三峽中心地帶,是三峽庫區重慶市首淹首遷縣,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巫山縣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構造地質背景、地層岩性、氣象水文條件和移民工程施工建設等日漸強烈的人為工程活動,決定或導致了該地區地質災害和新城衍生地質災害極為發育。本文總結了近幾年巫山縣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面的一些經驗,強調做好地質災害規劃、預防、應急、治理工作的緊迫性,同時也強調加強行政領導的重要性。

【關鍵詞】地質災害現狀防治巫山縣

1巫山縣地質災害現狀

巫山縣地處渝東大門,是三峽庫區重慶市首淹首遷縣,全縣轄41個鄉鎮566個村,總人口59萬,幅員面積2958km2。巫山位於大巴山弧形構造、川東褶皺帶及川鄂湘黔隆褶帶三大構造體系結合部。長江橫貫東西,大寧河、抱龍河等7條支流呈南北向強烈下切,地貌上呈深谷和中低山相間形態,地形起伏大,坡度陡,谷底海拔高程多在300m以內,岸坡相對高差多為1000m以上,地形條件復雜。區內出露地層為沉積岩地層,自寒武系至侏羅系均有出露,另有第四系零星分布,岩層軟硬相間,次級褶皺及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構造地質背景十分復雜,工程地質條件極差。同時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溫濕氣候區,常出現低溫陰雨及寒潮、暴雨,間有洪澇、乾旱、暴風,地下水豐富,活動頻繁,為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由於受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及人類工程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我縣地質災害極為發育,在江河岸坡、台地邊緣形成了眾多的滑坡、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地質災害,是重慶市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區縣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縣城、移民鄉鎮和人口稠密的地方,具有點多面廣,種類眾多,突發性、危害性大的特點。隨著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的增多,產生了不少的滑坡、高切坡和高擋牆。這些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也給全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據初步統計,全縣現有各類地質災害點700餘處,主要以滑坡為主,危岩、泥石流、坍塌次之,間有地陷、地裂縫,受災人數5萬餘人,受影響耕地4萬余畝。從1998年以來,全縣受地質災害垮塌的房屋6000餘間,受災人口達2萬餘人,受災損失近億元。

2切實加強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就是最大的政治,災情就是命令。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全縣防災救災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多次召開由縣級機關、農村鄉鎮和各企事業單位一把手參加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部署安排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縣、鄉鎮均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為全年工作的重點,做到年初工作有布置、應急有方案、疏散有地點、救災有物資、年底有考核。保障城鎮移民遷建順利進行,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防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2.1加強領導

為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推進,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以書記、縣長為組長,分管書記、縣長為副組長,國土、計委、建委、農委、救災、民政、安辦、公安等單位組成的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城區各單位均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各級行政一把手為組長,負責抓好災害防治和救災工作,落實了一名副職專司其職,做到層層有人抓,層層有人管。1998年以來,在自然災害防治、救災過程中,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臨一線指揮,在今年汛期排查中,書記、縣長多次冒雨現場指揮,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了災民戰勝困難的信心。

2.2落實責任

為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我們採取了落實領導責任、落實部門責任、落實組織指揮責任、落實管理責任、落實報警預警責任、落實技術責任等工作責任制。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書,將防災工作責任逐級落實到部門和人頭。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思想到位、認識到位、工作到位、人員到位。對於重大地質災害防治,我們在應急搶險指揮部內部設立了七組一室,即疏散組、工程組、搶險突擊組、治安秩序組、督查組、宣傳組、後勤保障組和指揮部辦公室,明確了各組職責,落實了責任人,建立健全了安全責任追究制度,確保搶險救災工作落到實處。

2.3建立制度

近年來,堅持和完善「四項制度」:即24小時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巡查制度、災情報告制度、汛情通報制度。從每年汛期開始,認真落實汛期輪流值班制度,縣政府值班室和國土資源局落實專人24小時值班,收集災情險情。同時,縣級各部門也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由縣政府督查室對值班人員落實情況進行隨機抽查,凡在抽查中發現工作不落實的單位和人員給予通報批評,對因工作失誤造成損失的予以黨紀政紀處理。在災情報告方面,實行按規范程序及時上報,由縣級各單位、各鄉鎮及時報告縣國土資源局和縣政府值班室,再由值班人員報單位領導或報縣分管領導後再作應急處理。在險情巡視巡查方面,除主管部門牽頭組織人員到重點鄉鎮、重點地段巡迴檢查外,還組織了技術力量,進行24小時蹲點巡查,預報災情,有序組織疏散險區人群,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汛期通報方面,主管部門落實了專人,堅持從中央電視台、重慶市電視台和縣氣象台搜集天氣情況,研究防汛措施,責成各單位迅速落實。四大制度的建立和實施,使全縣災情報告渠道上下通暢,組織指揮有條不紊地進行。

3強化工作管理,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近年來,在國土資源部和重慶市委、市政府及市有關部門的直接關懷和領導下,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開展了一系列防災減災工作,動員廣大幹部群眾和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防禦地質災害,取得了無一人傷亡的可喜成績。

3.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防災救災意識

一是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集中進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宣傳。在縣廣播電視台開播地質災害防治節目,播放地質災害專題片,在縣內報刊開辟專欄,介紹地質災害的徵兆識別及防治常識;縣國土資源局組織了圖文並茂的展板,印發宣傳資料,組織人員上街宣講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二是利用下鄉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機會,召開現場技術培訓會,有針對性的講解地質災害的防治知識、監測防範措施和防災救災辦法。

3.2科學編制防治規劃和防災預案

為科學指導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巫山縣國土資源局委託專業地質隊伍在對全縣地質災害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編制了《巫山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1~2015年)。該規劃對全縣地質環境基本情況、地質災害發育及規律和近、中、遠防治目標都作出了較詳細的闡述,明確了全縣近15年的防治任務,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

為做好每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對地質災害全面排查的基礎上,結合當年汛情編制了年度全縣地質災害防災總預案,明確了預防重點及主要措施。對重大地質災害點及時編制專項防災預案,以指導整個搶險地災工作。按照屬地管理和工作職能要求,建立搶險機構,明確疏散、工程、搶險突擊、治安秩序、督查、宣傳和後勤保障負責人及報警信號、撤離路線等,為確保搶險救災工作有序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3.3開展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移民房屋地質安全評價工作

認真開展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從源頭上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為此,對在地災易發區進行的建設用地,要求建設單位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否則不予辦理用地、建設等相關手續。從2001年起,對新縣城、移民集鎮和其他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建設用地項目,嚴格執行建設用地評估,截至目前,全縣已開展各類用地評估約400宗。

為確保移民遷建區的地質安全,按國家、市級有關部門要求,在2002年下半年開展了移民工程地質安全評價工作,對在評價工作中提出的地質不安全移民房屋,指導、督促業主單位認真落實整改措施,保障了移民工程的地質安全。

3.4積極開展調查、應急搶險和排查工作

對新發生的地質災害或已有災害點出現險情的,在收到災情報告後,在第一時間派出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調查,根據災害點實際情況提出應急處理措施,並會同縣級有關部門、當地政府,開展災民緊急疏散、實施應急搶險工程和監測等工作,確保不出現人員傷亡事故。

另外,每年組織技術人員對庫區、重點鄉鎮的重大地質災害點和地質不安全移民房屋,開展多輪地質災害安全排查,列出汛期預防重點,做到汛前有排查,汛中有巡查,汛後有核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3.5加強監測預警工作

3.5.1專業監測工作

(1)新縣城已治高邊坡和移民深基礎監測系統。該監測網由縣政府委託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承擔,共布有監測樁點209個,其中 GPS監測點44個,流動傾斜點165個,同時增設了一套遙測台網和4個角反射架。目前已進行了7期監測,發現了處於不穩定狀態的監測點24個。隨著新縣城城市建設的推進,新增加了大量的已治高邊坡,對此編制了補充設計方案,即將報縣政府批准後實施。

(2)二期防治項目監測工作。該項工作可分為施工監測和效果監測,其中施工監測由施工單位負責,效果監測由縣地質環境監測站統一委託107地質隊、208地質隊實施。我局落實專人督促、指導施工單位加強監測,確保施工安全;所有竣工項目均已開展治理工程效果監測(包括143.2m水下工程),並每周向重慶市監測總站上報監測數據。通過監測顯示,我縣二期項目治理工程達到了治理效果,涉水項目治理工程處於穩定狀態。

(3)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網。該網由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總負責,滑坡專業監測項目10處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承擔,共設點120個,其中深部位移監測孔21個,地表形變監測點99個。目前該網運行效果良好,能准確及時地掌握滑坡變形情況。

(4)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站。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科研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承擔其規劃、設計和現場實施工作。目前向家溝滑坡1號站房已投入運行,玉皇閣1號、2號站房完成基建投入試運行階段,能全自動定時採取監測數據,並能通過網路立即將數據傳至監測單位,進行分析決策。

3.5.2群測群防工作

首先建立完善組織體系。全縣的41個鄉鎮、566個村已基本建立了群測群防工作體系。對全縣各個地質災害點建立群測群防卡片,落實各點監測責任人、預警責任人,報警方式及聯系電話等;指導、督促鄉鎮及時向涉災群眾逐步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避險明白卡,並逐點建立了監測卡片;加快完成全縣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

積極開展群測群防培訓。為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聘請市、縣專家,對縣級有關部門、鄉鎮分管領導、國土資源管理所工作人員、各村支部書記、主任、會計及各災害點群測群防工作人員,進行了4期群測群防知識培訓,培訓人員3200人,通過培訓,增強了廣大幹部防災減災知識。

3.6突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在巫山庫區地質尤為突出,是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緊緊抓住國家對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高度重視,抓住有利契機,全面展開了庫區二、三期防治工作。

3.6.1加強二期地質災害治理

巫山納入國家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二期規劃已治理和正在治理的33個項目,其中滑坡類項目18個,庫岸防治項目15段。我局狠抓資質管理,加快技術方案審查,加強施工外圍協調,督促治理工程進度。目前主體治理工程已竣工的項目有21個,其中滑坡類項目12個,庫岸防治項目9段,餘下大部分項目屬分期治理項目和綜合治理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今年7月,國家驗收組對縣二期項目進行了竣工初步驗收,驗收結果表明,治理工程均達到了三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准,工程質量合格。

3.6.2加快二期搬遷避讓項目工作

巫山列入三峽庫區二期搬遷避讓規劃的項目有45個。在2004年4月、5月,我局會同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委託的長江岩土工程勘查院對45個項目進行了逐一現場調查。2004年6月末,重慶市計委下達我縣二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搬遷避讓類項目共37個,其中只採取立即搬遷措施的項目有16處;採取立即搬遷和監測措施的項目有10處;只採取暫緩搬遷實施監測措施的項目有11處。目前,縣國土資源局等部門編制了《巫山縣三峽庫區二期地災防治搬遷避讓項目實施辦法》,即將啟動全縣庫區二期地災防治搬遷避讓工作。

3.6.3做好三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前期工作

在做好二期項目工作的同時,積極做好國家三期防治規劃的前期工作。國家三峽地防辦已將巫山46個項目納入國家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三期規劃,其中滑坡治理類項目19個,滑坡搬遷類項目16個,庫岸防護類項目11段。目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三期規劃》已在2004年4月中旬由國家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報國務院審批,待批准後即可實施。

4結語

巫山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國家、市級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所面臨的防治任務依然十分嚴峻,還有大量非庫區地質災害亟待治理,但我們仍將以高度責任感,強化領導、落實責任,多渠道籌措資金,把巫山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面深入的開展下去,確保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重慶市地勘總公司208隊.巫山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1~2015年).2001

[2]徐剛等.巫山縣新城區主要衍生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第15卷第1期,2004,(3)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