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學彎曲傾倒

工程地質學彎曲傾倒

發布時間: 2021-03-06 06:02:43

工程地質學的主要內容(作者:石證明)

不是幾字能說清的,你自己去查吧 ,推薦《專門工程地質學》

㈡ 土木工程地質課後答案陳文昭

http://wenku..com/view/c1d66c19c281e53a5802ff89.html?from=search

1工程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與工程建築活動有關的
地質問題的學科
一、礦物 礦物是在地殼中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自然元
素或化合物,通常是無機作用形成的均勻固體
岩石 岩石是天然產出的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礦物集何體。
層理層理是指岩層中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和顏色在垂直方向發生變化
時產生的紋理,每一個單元層理構造代表一個沉積動態的改變
片理 岩石中礦物呈定向平行排列的構造稱為片理構造
岩層 岩層是沉積地層的基本單位,它是物質成分、結構、內部構造和顏色等
特徵上與相鄰層不同的沉積層稱為岩層
岩石結構 岩石結構是指岩石中礦物的結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狀及它們之
間的相互關系
二、地質構造 構造運動引起地殼岩石變形和變位,這種變形、變位被保留下來
的形態被稱為地質構造。
岩層產狀岩層在空間分布狀態的要素稱岩層產狀要素。一般用岩層面在空間
的水平延伸方向、傾斜方向和傾斜程度進行描述。分別稱為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褶曲 褶皺構造中任何一個單獨的彎曲稱為褶曲,褶曲是組成褶皺的基本單
元。
節理 節理是指岩層受力斷開後,裂面兩側岩層沿斷裂面沒有明顯相對位移
時的斷裂構造。
斷層 斷層是指岩層受力斷開後,斷裂面兩側岩層沿斷裂面有明顯相對位移
時的斷裂構造。
地層 地史學中,將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岩石稱為該時期的地層
地質圖 地質圖是把一個地區的各種地質現象,如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等,
按一定比例縮小,用規定的符號、顏色、花紋、線條表示在地形圖上的一種圖件

㈢ 什麼叫做爆破

利用炸葯爆炸的能量破壞某種物體的原結構,並實現不同工程目的所採取的葯包布置和起爆方法的一種工程技術。這種技術涉及到數學 、力學、物理學 、化學和材料動力學、工程地質學等多種學科。作為工程爆破能源的炸葯,蘊藏著巨大的能量。1千克普通工業炸葯爆炸時釋放的能量為3.52×106 焦耳,溫度高達 3000℃,經過快速的化學反應所產生的功率為4.72×108千瓦,其氣體壓力達幾千到一萬多兆帕,遠遠超過了一般物質的強度。在這種高溫高壓作用下,被爆破的介質(如岩石等)呈現為流體或彈塑性體狀態,完全破壞了原來的結構。
工業炸葯必須用雷管才能引爆,比較安全。現代起爆方法有電和非電兩種方式:前者由電熱點燃電雷管內的灼熱橋絲引爆炸葯;後者則由導火索的火焰或導爆索、導爆管傳遞的沖擊波引爆雷管,從而起爆葯包。
爆破方法 爆破作業的步驟是向要爆破的介質鑽出的炮孔或開挖的葯室或在其表面敷設炸葯,放入起爆雷管,然後引爆。根據葯包形狀和裝葯方式的不同,爆破方法主要分為三大類:
炮孔法 在介質內部鑽出各種孔徑的炮孔,經裝葯、放入起爆雷管、堵塞孔口、聯線等工序起爆的,統稱炮孔法爆破。如用手持式風鑽鑽孔的,孔徑在 50毫米以下、孔深在4米以下的為淺孔爆破;孔徑和孔深大於上述數值的為深孔爆破;在孔底或其他部位事先用少量炸葯擴出一個或多個葯壺形的為葯壺法爆破。炮孔法是岩土爆破技術的基本形式。
葯室法 在山體內開挖坑道、葯室,裝入大量炸葯的爆破方法,一次能爆下的土石方數量幾乎是不受限制的,在每個葯室里裝入的炸葯有多達千噸以上的。中國四川攀枝花市獅子山大爆破(1971 )總裝葯量 10162.2噸,爆破1140萬米3,在世界上也是最大規模的大爆破之一。葯室法爆破廣泛應用於露天開挖塹壕、填築路堤、基坑等工程,特別是在露天礦的剝離工程和築壩工程 ,能有效地縮短工期 ,節省勞動力,而且需用的機械設備少,並不受季節和地方條件的限制。
裸露葯包法 不需鑽孔,直接將炸葯包貼放在被爆物體表面進行爆破的方法。它在清掃地基的破碎大孤石和對爆下的大塊石作二次爆破等工作方面,具有獨特作用,仍然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爆破技術 在上述三種爆破方法的基礎上, 根據各種工程目的和要求,採取不同的葯包布置形式和起爆方法,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現代爆破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微差爆破 又稱毫秒爆破,是40年代出現的爆破新技術。在雷管內裝入適當的緩燃劑,或連接在起爆網路上的延期裝置,以實現延期的時間間隔,這種系列產品間隔時間,一般以13~25毫秒為一段。通過不同時差組成的爆破網路,一次起爆後,可以按設計要求順序使各炮孔內的葯包依次起爆,獲得良好的爆破效果。
微差爆破的特點是各葯包的起爆時間相差微小,被爆破的岩塊在移動過程中互相撞擊,形成極其復雜的能量再分配,使岩石破碎均勻,縮短拋擲距離,減弱地震波和空氣沖擊波的強度,既可改善爆破質量,不致砸壞附近的設施,又能提高作業機械的使用效率,有較大經濟效益,在采礦和採石工程中廣泛應用。
光面爆破和預裂爆破 50年代末期,由於鑽孔機械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密集鑽孔小裝葯量的爆破新技術。在露天塹壕、基坑和地下工程的開挖中,使邊坡形成比較陡峻的表面;使地下開挖的坑道面形成預計的斷面輪廓線,避免超挖或欠挖,並能保持圍岩的穩定。
實現光面爆破的技術措施有兩種:一是開挖至邊坡線或輪廓線時,預留一層厚度為炮孔間距1.2倍左右的岩層,在炮孔中裝入低威力的小葯卷,使葯卷與孔壁間保持一定的空隙,爆破後能在孔壁面上留下半個炮孔痕跡;另一種方法是先在邊坡線或輪廓線上鑽鑿與壁面平行的密集炮孔,首先起爆以形成一個沿炮孔中心線的破裂面,以阻隔主體爆破時地震波的傳播,還能隔斷應力波對保留面岩體的破壞作用,通常稱預裂爆破。這種爆破的效果,無論在形成光面或保護圍岩穩定,均比光面爆破好,是隧道和地下廠房以及路塹和基坑開挖工程中常用的爆破技術。
定向爆破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在中國推行過定向爆破築壩,3年左右時間內用定向爆破技術築成了 20多座水壩,其中廣東韶關南水大壩(1960),一次裝葯 1394.3噸,爆破226萬米3,填成平均高為62.5米的大壩,技術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定向爆破是利用最小抵抗線在爆破作用中的方向性這個特點,設計時利用天然地形或人工改造後的地形,使最小抵抗線指向需要填築的目標。這種技術已廣泛地應用在水利築壩、礦山尾礦壩和填築路堤等工程上。它的突出優點是在極短時期內,通過一次爆破完成土石方工程挖、裝、運、填等多道工序,節約大量的機械和人力,費用省,工效高;缺點是後續工程難於跟上,而且受到某些地形條件的限制。
控制爆破 不同於一般的工程爆破,對由爆破作用引起的危害有更加嚴格的要求,多用於城市或人口稠密、附近建築物群集的地區拆除房屋、煙囪、水塔、橋梁以及廠房內部各種構築物基座的爆破,因此,又稱拆除爆破或城市爆破。
控制爆破所要求控制的內容是:①控制爆破破壞的范圍,只爆破建築物需要拆除的部位,保留其餘部分的完整性;②控制爆破後建築物的傾倒方向和坍塌范圍;③控制爆破時產生的碎塊飛出距離,空氣沖擊波強度和音響的強度;④控制爆破所引起的建築物地基震動及其對附近建築物的震動影響,也稱爆破地震效應。
水下爆破 將炸葯裝填在海底或水下進行工程爆破的技術,是和露天爆破相對的另一個領域。舉凡疏通航道,炸除礁石,拆毀水下沉船 、建築物 ,開挖港口碼頭和航道基坑,以及處理碼頭堤壩的軟弱地基等類爆破,都屬於水下爆破的范疇。
水下爆破也和露天爆破一樣,都要用裸露鑽孔和葯室裝葯等方法實現爆破目的;不同的是水下施工比較復雜、困難,長期以來多由潛水員在水下進行鑽孔和裝葯等技術作業。工作范圍既受水深的限制,又受潮汐水流的影響,效果欠佳。
由於水作為介質的阻力遠比空氣大,因此計算裝葯量時,必須考慮水的深度,才能保證爆破效果;同時水介質傳播沖擊波的能力也遠大於空氣,附近若有其他水工建築物時,多採取氣泡帷幕方法,降低水中沖擊波的峰值壓力,作為防護手段。
80年代以來,試驗成功了水下壓縮爆破方法,以水為傳播壓力的介質,壓實水下淤泥等類軟土地基,代替過去用機械船挖除淤泥的清基方法,既經濟又方便,有效地擴大了水下爆破的應用范圍。
地下爆破 不同於露天和水下爆破,通常是在一個狹窄的工作面上進行鑽爆作業,因此,它的特點是裝葯量少或使用低威力的炸葯,多炮眼,裝葯量分散,爆破作用力均勻分布,屬於前述松動爆破的情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圍岩的破壞程度,技術上的要求比較嚴格。
地下爆破從技術上可分為兩種:一是起掘進作用的掏槽爆破。其目的是在只有一個臨空面的條件下,首先在工作面中央形成較小但有足夠深度的槽穴,這個槽穴是整個地下坑道、隧道等施工開挖中的先導。掏槽爆破的炮孔布置方法很多,必須根據地質構造、斷面大小和施工機械等條件,確定良好的掏槽眼(孔)的布置形式。二是要使地下坑道造成一定橫斷面形式的成形爆破。這種布孔法稱周邊孔,也稱刷幫爆破。爆破的作用力是在兩個臨空面上均勻分布的,除了要使炸落的岩石塊度均勻,便於清渣,拋置不太遠,不致打壞支撐等以外,還應保證坑道開挖限界外的圍岩受到最小的破壞,以減少超挖的數量。
隨著地下工業的發展,為開挖地下飛機場、庫、廠房等大面積空間的工程,使地下爆破技術也逐漸向大規模的大鑽孔爆破技術發展。但目前地下大爆破技術經驗較少。自從光面、預裂爆破技術應用於地下工程以後,促進了錨桿噴混凝土支護技術的發展,每次爆破的超挖量減少到了最低量,圍岩的穩定性大為增加,使地下工程收到很大的經濟效益。

㈣ 復雜堆積體斜坡形成演化機制

在我國西部山區廣泛發育和分布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它是典型的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產物。這類鬆散堆積物為介於土、岩之間的過渡類型,以往接觸與研究不多,尤其他是一套成因多樣、組分復雜、結構無序、土石混雜堆積的特殊地質體,且其衍生地質災害具有隨機性、復發性和多發性的特點,受到了工程地質學、土力學、岩石力學等學科的廣泛關注,已成為新穎的、特殊的重要研究對象 ( 劉衡秋等,2008) 。這種堆積體在虎跳峽峽谷左岸亦非常豐富,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在研究其形成成因之前,先探討這種復雜堆積體的區域類型和空間分布規律。

4. 1. 1 堆積體類型與分布規律

4. 1. 1. 1 堆積體類型

大型復雜鬆散堆積體成因多樣,組分復雜。其成因類型主要包括滑坡堆積物、崩塌堆積物、殘坡堆積物、沖洪積物、冰磧物等,但在很多情況下,以上各種堆積物都是若干種混雜在一起的,且在同一個地質時期形成的,因此很難將之區分開。在實際工程活動中,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類型組合均無法很好地反映其結構、膠結程度、成災性和環境效應的差異。因此,本文針對鬆散堆積物的分布和工程地質特性,按形成條件和性狀將堆積體劃分為三個基本類型: 即河谷型、盆地型和原面型 ( 表 4. 1. 1) 。

4. 1. 1. 2 河谷型堆積體發育分布規律

河谷型鬆散堆積體具有比其他兩種堆積體類型更易成災、環境效應影響大的特點,這也充分反映了河谷型鬆散堆積體的工程效應最為突出。河谷型鬆散堆積體的形成是河谷斜坡自然演化過程中的一種表生改造現象,其發育和分布與地區地殼隆升、斷裂活動以及岩性組合有非常緊密的關系。

( 1) 地殼隆升與鬆散堆積體之間的關系

鬆散堆積體的發育與分布不是孤立的,在我國西南地區大江大河兩岸都有分布,有其形成的區域規律,其根本原因在於: 西部地區受到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在喜馬拉雅地區的強烈碰撞,地殼內動力驅動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同時推動高原附近的大江大河發育並強烈下切,河谷兩岸產生強烈的表生改造並發育了大量的鬆散堆積物,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據不完全統計,長江三峽庫區 90% 滑坡是鬆散堆積體產生滑動所致,藏西地區 67% 的滑坡是堆積體滑坡,金沙江虎跳峽河谷地區 70% 的滑坡為鬆散層滑坡( 赫建民,2004; 劉衡秋等,2006) 。這些地區幾乎毫無例外都屬於地形高差大、易遭受強烈侵蝕作用的區域,其中鬆散堆積物強烈發育。

表 4. 1. 1 大型復雜鬆散堆積體的基本類型表

此外,在虎跳峽地區野外實地調查中發現,峽谷區鬆散堆積體的發育程度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大大高於峽谷上游的寬谷地區。虎跳峽谷最大切割深度達3500m,自晚更新世早期的9.30萬年以來,地殼平均抬升速率約為2.25~3.09mm/a;寬谷段自8.09萬年以來處於間歇式抬升狀態,抬升幅度相對較小,歷史平均抬升速率約為0.89mm/a;由於地殼隆升速率的差異,導致峽谷段與寬谷段鬆散堆積體發育規模和數量相差很大,峽谷內鬆散堆積體規模巨大(如兩家人堆積體總方量約1.8×108m3),基本上沿河岸連續分布,寬谷段鬆散堆積體規模相對較小(最大幾百個立方米)且零星分布;三峽庫區大型鬆散堆積體(面積在0.5km2以上)基本上分布在峽谷區(瞿塘峽—巫峽段),帕隆藏布江沿岸亦是如此,從而顯示出鬆散堆積體的發育程度(包括規模和數量)與地殼隆升速率呈正相關,表現在:在地殼抬升速率越大的區域,在河流的作用下越容易形成高陡邊坡,河流下蝕的側向卸荷作用越強,越易引起岩土體中應力場的巨大改變,斜坡岩土體越容易產生彈塑性變形或碎裂變形。

(2)斷裂活動與鬆散堆積體之間的關系

在實際調查中發現鬆散堆積體常沿斷裂線狀分布,它們空間位置上的對應性,正說明斷裂活動對鬆散堆積體分布格局的控製作用。斷裂錯動是地殼內動力作用的結果,容易造成局部構造應力集中,在斷裂帶周圍產生一定大小且不斷變化的位移場和形變場。隨著形變的不斷積累,地質體內部將發生破裂,其連續性和完整性會遭到破壞。斷裂的長期活動對於斷裂帶及其周圍的地質體而言,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力源。因此,凡斷裂所經過部位岩石一般都非常破碎,可為鬆散堆積體的形成提供大量的物源。如三峽庫區巫山移民新城址、奉節寶塔坪和金沙江虎跳峽兩家人等地段都遭受到強烈的斷裂作用,導致岩體破碎,形成了大型復雜鬆散堆積體;而虎跳峽河段90%以上的堆積體發育在距離斷裂500m的范圍內(劉衡秋,2006)。

(3)岩性組合與鬆散堆積體之間的關系

鬆散堆積體主要發育在斜坡地帶,尤其是上陡下緩的復式斜坡,最有利於鬆散堆積物的發育與分布。一般斜坡下部在25°以下,上部陡峭部分在38°以上,如川藏公路的波密地區、金沙江龍蟠地帶以及兩家人地段。這與構成斜坡的岩石類型有密切的關系,上硬下軟的岩性組合是形成此類斜坡及發育大型鬆散堆積體的最佳條件(殷躍平等,2000;張加桂,2001)。一方面上部堅硬脆性岩石如灰岩或泥質灰岩受斷裂錯動的影響,地形陡峭,岩體也更容易碎裂化,不同成因類型的斜坡破壞方式均可形成大量的鬆散堆積物;另一方面下部岩性較弱的岩石在河流(側蝕)作用下易形成寬緩的平台,且利於賦存大量外來物質。如金沙江兩家人地段斜坡上部為上泥盆統大理岩,下部為片岩和千枚岩;三峽庫區巫山新城址區鬆散堆積體斜坡和奉節縣寶塔坪滑坡下軟(T2b2)上硬(T2b3)的「易滑地層組合」,其中T2b2為巴東組二段鈣質泥岩,T2b3為巴東組三段中厚層泥質灰岩、白雲質灰岩。

4.1.2 典型堆積體斜坡形成機理剖析

4.1.2.1 兩家人大型鬆散堆積體的成因機制

(1)基本地質背景

該堆積體位於虎跳峽兩家人村附近金沙江河谷左岸,距規劃中的上虎跳壩址下游約2km。此處河流流向為NNE向,河道狹窄,河谷呈不對稱的「V」字形。右岸邊坡較陡,地形坡度大於60°;左岸邊坡上陡下緩,上部陡崖受斷裂控制,坡度一般在70°以上,下部較緩,斜坡坡角平均約25°。左岸地勢西高東低,東側谷底金沙江水面高程1800m左右,後緣第一岸坡高程在3500m以上;兩岸階地極不發育,屬典型的高山峽谷重力侵蝕地貌。

堆積體處在近SN走向玉龍-哈巴復背斜SW翼,其下伏基岩下段為時代不明的灰-灰白色含絹雲片岩、雲母石英片岩,夾深灰-黑灰色絹雲片岩、絹雲千枚岩,為一套復理式砂泥岩的中等區域變質岩(M),岩體產狀為NW350°∠45°;2100m高程以上為白色上泥盆統的大理岩(D2),垂向節理裂隙發育。大理岩與片岩之間呈斷層接觸,為虎跳石斷裂,屬壓性斷裂,斷層總體產狀為NE5°~10°∠65°。此處基岩斜坡地層結構屬上硬下軟的二元結構陡傾反傾類型。

本區屬受季風影響的大陸性高原氣候區,干濕季節分明,氣溫垂直變化顯著。2000m以下為乾熱河谷區,年降水量小於700mm,汛期5~10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80%;海拔2000~3000m的中高山區氣候溫暖,雨季溫濕多雨,旱季晴朗乾燥;海拔3000m以上高山區氣候寒冷,常有積雪和冰凍。地下水類型以玄武岩孔洞裂隙水為主,水分補給主要來自大氣降雨和冰川融水。

(2)形態與物質組成

該堆積體兩側以兩家人沖溝和水閘壩沖溝為界,分布在2000~2500m高程之間,最大高差近600m,平面形態為順河谷方向延伸的條帶狀(圖4.1.1),總面積約0.69km2。堆積體為上下薄,中間厚,平均約80m左右,總方量約0.55×108m3,堆積體下伏基岩(M)面坡度起伏大,呈上下陡、中部緩的形態(圖4.1.2)。

圖4.1.1 兩家人鬆散堆積體平面示意圖

圖4.1.2 兩家人鬆散堆積體Ⅰ-Ⅱˊ地質剖面圖

堆積體由第四紀鬆散的或相對鬆散的岩土體構成,物質成分為碎石或碎塊夾細粒土(圖4.1.3),並夾有零星的巨大塊石,土石比一般為3∶7或4∶6。碎(塊)石成分以灰岩為主,主要來源於後緣D2堅硬結晶灰岩及大理岩地層。岩石呈微風化~中等風化狀態,其直徑大小不等,一般為0.1~1.0m,大者可達10m以上,細粒土主要以粘土為主。

圖4.1.3 兩家人鬆散堆積體的物質組成

(3)結構與變形特徵

兩家人堆積體內部結構已基本解體呈破碎岩塊堆積狀態,塊石間有孔隙,或部分填充不密實,透水性強。在堆積體范圍內零星出露有體積較大的岩石露頭,在公路開挖而形成的剖面上觀察均為堆積體中的巨大塊石。這些塊石的岩層產狀變化較大,多數與下伏基岩產狀不一致。地表流水侵蝕非常強烈,在堆積體表面發育有數條規模較大的沖溝(見圖4.1.4),一般呈「V」字型,溝寬10~40m,深10~30m。該堆積體結構鬆散無序,部分范圍內隱約可見灰岩層的相對層序關系,說明其成因類型的復雜性。在垂向剖面上具有自下而上的層次性,即下部岩土體主要為巨大的碎裂塊石組成,甚至保留了基岩的特徵;上部岩土體主要為含碎塊石的細粒土,表現形式為碎屑流;中間岩土體則介於兩者之間,反映物質分布的非均一性(圖4.1.2)。

據野外實地踏勘查證,兩家人巨型堆積體後緣和表面未見明顯拉張裂縫,民房牆體未見拉裂現象,中下部坡體未見鼓脹變形,只是在沖溝邊緣可見局部滑動和崩塌跡象;堆積體前緣沿公路一線,由於公路開挖,導致邊坡崩滑(圖4.1.5);特別是在雨季,公路常因崩塌、滑坡而受阻,值得說明的是這類局部崩滑均因人類工程活動造成。堆積體結構鬆散,後期淺層滑坡改造頻繁,曾於1992年7月雨後變形破壞產生滑坡,滑體內塊石架空,坡陡臨空條件好,水文地質條件相對復雜。在大暴雨、強震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引起堆積體下滑阻塞金沙江過水斷面(夏金梧等,1997)。

(4)堆積體成因類型

兩家人堆積體是在復雜而特殊的氣候、地質和地貌條件下形成的。據野外詳細調查和鑽孔資料揭露,其主要表象如下:①在堆積體同基岩之間不存在類似滑坡的、連續的主滑帶;②在剖面上具有自下而上由巨大塊石-碎石-細粒土夾碎石的堆積層序;表層岩土體非常破碎,風化強烈,呈碎屑流運動形式,屬於風化崩坡積堆積體;③堆積體局部范圍可見灰岩層的相對層序關系,反映局部下滑的特點;④M片岩與D2大理石化灰岩之間呈斷層接觸,受構造錯動的影響,岩體破碎,易於發生重力崩塌、塊體位移,鬆散堆積體內塊石即是崩塌的產物,層理消失,塊體排列雜亂;⑤在堆積體的前緣零星分布有河流相砂卵石。對於這種成因類型多解的特性,本文認為兩家人大型鬆散堆積體不是單純的滑移型,也不是純粹的重力崩塌或崩坡積形成的堆積體,而是一種由崩塌堆積物、滑坡堆積物、風化坡積物和河流相沉積物混雜的復合地質體(劉衡秋等,2005)。

圖4.1.4 堆積體內發育的沖溝圖

圖4.1.5 公路開挖造成的崩滑現象

(5)成因機制分析區域新構造運動強烈,以間歇式快速抬升為主要特徵,從而造成河流下切和側蝕作用交替增強,並成為河谷斜坡演化的重要動力。本段河谷斜坡下段由軟弱岩層(包括片岩和虎跳石斷裂帶破碎灰岩)組成,在河流側蝕作用下易形成寬緩的平台,為外來物質的賦存堆積提供有利的空間條件,同時河流沖刷作用會形成河流相砂卵石層,部分保存在堆

積體前緣底部,增加了堆積體成因類型的復雜性。堆積體後緣陡崖受楚波-白漢場斷裂控制,在地殼快速抬升運動作用下,斷裂活動加劇,使得斷裂帶附近岩體產生破裂,形成大量的節理或裂隙,導致岩體的強度和剛度降低,並且裂隙的產生和增多更有助於風化作用和被水軟化,加速坡體的失穩破壞。由於斜坡上部灰岩屬於中等~偏高模量和強度的岩體,其儲能條件很好,在應力釋放時回彈變形大而易產生變形與破裂。此外,斷裂活動引起的垂直位移造成斷裂帶及其周圍地形的高差懸殊,隨著斷裂的不斷活動,坡體更陡(目前坡度在70°以上),臨空面更高(1000~1200m),結果重力對坡體的作用加強,引起坡體變形破壞。在降水、地震等動力地質作用下,陡崖上破碎岩體易於發生重力崩塌或岩體傾倒滑移,從而為斜坡下部鬆散堆積體的

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質來源,經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形成大型復雜鬆散堆積體。兩家人堆積體規模巨大,其形成過程是很漫長的,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地殼抬升、河流側蝕、斷裂活動、地震、降水和風化作用等內、外動力作用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和控制堆積體的形成,其中,地殼抬升運動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他動力地質作用方式和強度,如地殼抬升促使斷裂活動加劇,岩體結構面發育,從而有助於風化作用和水動力作用,並且當有地震發生時,岩體變形破壞效應更加明顯。盡管每個動力作用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實質上該大型堆積體是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相互交替或並行作用的產物(劉衡秋等,2005)。綜合基本環境條件和堆積體形成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動力地質作用,本文認為兩家人大型鬆散堆積體的形成基本上受控於三個基本條件,即地殼間歇式抬升與河流側切,有利於形成向河谷方向的臨空面;岩性軟弱,在河流側蝕作用下易形成寬緩的平台,為堆積體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存儲空間;後緣山體陡峻,岩體強度高,應力釋放時回彈變形大,受斷層活動的影響,岩體破碎,可提供大量物源,為堆積體的形成提供物質基礎。其成因機制可概化為如圖4.1.6所示。兩家人堆積體在虎跳峽左岸具有代表性,研究其成因機制對於峽谷地帶鬆散堆積體斜坡形成演化具有借鑒意義。

圖4.1.6 兩家人鬆散堆積體形成機制圖

4.1.2.2 滑石板堆積體滑坡形成機制

(1)滑坡體的基本特徵

滑石板滑坡位於下虎跳峽哈巴雪山大具鄉一側,距下虎跳擬選壩址下游不到2km,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8″,北緯27°21″。滑坡體的平均寬度150m,軸線長約300m,厚度約30m,總方量約135×104m3。該滑坡最近一次滑動是在1996年10月28日,滑坡體下滑300餘米沖入金沙江,在河谷中形成一座天然堆石壩,造成堵江斷流(圖4.1.7),部分滑坡碎屑體沖到金沙江對岸,爬高近100m(唐川等,1997)(圖4.1.8)。

滑坡所在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斜坡陡壁第一裂點高度在2500m左右,2000m以下為一坡度較緩的凹槽,滑坡體就堆積在此凹槽內(圖4.1.9)。滑坡平面形態呈掃帚狀,沿凹槽向上呈收縮之勢;後緣高程約2000m,向河谷方向伸展至高程約為1650m處。滑坡體軸向S70°E,總體坡度24°左右(圖4.1.10),後緣陡壁可見滑坡的殘留碎石和泥土。

滑坡體的物質成分以崩坡積成因的塊石為骨架,內含(夾)大量碎石和少量泥土,土石比為3∶7或4∶6;碎石成分以灰岩為主,次為泥質灰岩。碎(塊)石呈風化~中等風化狀態,其直徑大小從幾毫米到數十厘米不等,一般為數厘米。滑坡體物質主要來源於後緣懸崖陡壁崩落的碎(塊)石,因碎(塊)石含量多,泥土比例小,坡體結構鬆散,膠結程度很低。受重力分選控制可見上細下粗的堆積韻律;土石混雜堆積體孔隙度大,透水性強而不均一。地表流水侵蝕非常強烈,在滑坡體表面發育有縱向沖溝,深度為數十厘米左右。

圖4.1.7滑坡造成金沙江堵塞

圖4.1.8 滑坡碎屑體沖到河谷對岸

圖4.1.9 滑石板滑坡發育分布圖

滑坡體兩側均可見基岩出露,分屬兩個不同時代的地層,它們構成滑坡體的側向限制面。南側為石炭系灰白色大理岩,產狀為92°∠45°,岩體中裂隙發育,裂隙面為二組節理,其產狀分別為70°~80°∠60°~75°、330°~340°∠70°~80°。北側為二疊系灰色大理岩,走向與石炭系大理岩基本一致,傾角約20°。兩套岩層之間呈斷層接觸,二疊系大理岩逆沖在石炭系大理岩之上,受斷層擠壓影響,岩體內褶曲發育並沿坡向上尖滅。滑床為斜坡堆積物與綠泥石片岩之界面(圖4.1.11)。

(2)滑坡體形成機制分析

ⅰ)基礎條件

在我國西南地區江河沿岸斜坡普遍存在著由崩坡積、風化卸荷、殘坡積和沖洪積等復雜成因形成的第四紀鬆散堆積物,這類鬆散堆積物是介於土、岩之間的過渡介質類型,由於其力學強度低,穩定性差,成為「易滑體」(劉衡秋等,2010)。滑石板滑坡作為該地區崩坡積鬆散堆積體滑坡的典型代表,其形成的基礎條件包括:

a.特殊的地形地貌為滑坡提供了有利的臨空條件

新構造間歇式抬升運動,配合長期的、緩慢的河流沖刷作用下,形成區域左岸特殊的上陡、下緩的復式斜坡,一般下緩在25°以下,上陡在38°以上。這種特殊斜坡有利於崩坡積物的發育與分布,為鬆散堆積體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臨空條件。

圖4.1.10 滑石板鬆散堆積體滑坡平面示意圖

圖4.1.11 滑石板滑坡Ⅰ-Ⅱˊ地質剖面示意圖

b.崩坡積物是形成滑坡的主要載體

後緣懸崖陡壁岩體受斷層錯動的影響,裂隙發育,風化強烈,在自重作用下容易崩落,堆積在下部緩坡地帶。由於結構鬆散,堆積物本身穩定性就差,在達到一定厚度之後堆積體因自重作用具有足夠的下滑力。因此,崩坡積物的堆積是滑坡的前提,大量的鬆散堆積體成為滑坡的主要載體。

c.軟弱岩層構成滑坡的滑移控制面

軟弱岩層是形成滑坡的不利內在條件。滑石板疏鬆堆積體的底板為岩性軟弱的綠泥石片岩,該岩層遇水極易軟化和泥化,透水性極差,加之傾向坡外,不利於鬆散堆積體的穩定。片岩與堆積體之間的接觸面是淺部地下水的匯集與徑流帶,在降雨時斜坡體的水壓力迅速增大,大大降低片岩的抗剪強度。綠泥石片岩構成本區的一個主要軟弱結構面,易形成滑坡的控制性滑移面,這是導致斜坡失穩的一個重要因素。

d.斷裂構造對堆積體形成的控製作用

滑石板斜坡地帶發育有一逆斷層F,二疊系大理岩逆沖在石炭系大理岩之上(圖4.1.12)。該斷層屬研究區一級結構面,一方面對當地主要地貌單元的形成起決定作用,加之水流的沖刷作用,形成向河谷方向的臨空面,較高的重力勢能為岩體崩落創造了基本的運動條件。另一方面斷層起碎化岩體的作用,岩石松動破碎,受自重作用向坡下方向源源不斷提供大量的破碎岩石,堆積在下面的緩坡地帶形成鬆散堆積層,為滑坡提供物源。斷裂構造對該鬆散堆積體滑坡的形成起直接的控製作用,它的活動性決定了崩坡積鬆散堆積體變形破壞的形式和規模。

圖4.1.12 堆積體上緣陡壁上發育的逆沖斷層

ⅱ)堆積體滑動的內外動力作用分析

斜坡地帶的第四系崩坡積物,由於其結構鬆散性而易於變形破壞;它對內、外動力作用(降雨、地震和人類工程活動等)非常敏感,易於受降雨形成的流水沖刷、侵蝕、入滲作用以及地震的影響而改變其穩定狀態。

a.降雨對滑坡的觸發作用

滑坡區的地形、地貌十分有利於地表水的匯流和下滲。崩坡積體結構鬆散,孔隙度大,大氣降雨可直接滲入坡體。由於堆積體底板為透水性差的順坡向層狀綠泥石片岩,地下水難以下滲,只能在坡體中運動,形成上層積水,造成強大的動水壓力及孔隙水壓力,坡體與片岩之間界面的力學強度降低,抗滑力下降,促使坡體向下滑坡。滑坡前為長達5個月(6月初~10月初)的降雨期,據永殼氣象站(海拔1920m)1996年9月20日至10月27日的降雨資料統計,總降雨量為165.2mm(圖4.1.13),降雨的誘發作用促使堆積體產生整體式滑動。因此,降雨是觸發該滑坡發生的一個主要因素。

圖4.1.13 1996.9.20~1996.10.26日降雨量統計圖

b.地震對滑坡穩定性的影響

研究區最近的一次地震活動是1996年2月3日麗江MS=7.0級地震,滑坡區距離震中大約25km,地震烈度Ⅷ度(韓新民等,1997)。受短暫突變的地震力反復沖擊,此次地震對滑石板崩坡積堆積體結構的擾動還是很明顯的,雖然沒有明顯導致堆積體滑動,但堆積體的穩定性會大大降低,整體處於臨近斜坡失穩狀態。

唐川等(1997)稱滑石板滑坡為地震滯後型滑坡,但從降雨和地震的影響來看,滑坡前一個多月中,日最大降雨量為60.5mm(10月4日),降雨強度並不是很大。因此,我們認為滑石板滑坡是降雨和地震雙重作用而誘發產生的。地震動促使堆積體斜坡變形破壞,穩定性下降並臨近失穩狀態,雨季到來時,雨水沿孔隙滲入,堆積體附加荷載增大,並且水體使片岩軟化,孔隙水壓力迅速增大,造成堆積體整體式滑動。

(3)滑坡演化過程

根據滑石板堆積體滑坡的發育特徵,該滑坡的形成經歷了先堆積後滑動的過程。其演化的全過程是極其復雜的,但本質上是抗滑力F和下滑力F'矛盾的對立和統一過程(下滑力與抗滑力平衡破壞而導致滑坡)。因此,為了簡化演化過程的概念模型,將該滑坡的形成演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圖4.1.14)。

1)碎石體堆積階段。滑石板懸崖陡壁崩落物質加荷於後緣堆積體,部分順坡滾落堆積在下面滑坡地帶,且厚度逐漸增大;由於崩坡積堆積體屬土石混雜堆積,結構鬆散,本身就處於非穩定狀態,因而堆積的厚度越大,其穩定性就越差;潛在滑移體的下滑力F'逐漸增大,但總體上是抗滑力F大於下滑力F',其局部雖有一定的變形,但整體仍處於相對穩定狀態。

2)自然休止狀態。鬆散堆積體達到足夠的厚度,整體處於失穩的臨界平衡狀態,對外界擾動作用非常敏感。此時抗滑力F基本上等於或略大於下滑力F',潛在滑體以自然休止角38°~40°堆積在斜坡上。

3)顯著滑動階段。潛在滑動面的抗剪強度受不利因素(如強降雨等)的影響而下降,抗滑力就會降低,水壓力等不利因素又增加下滑力。當整體抗滑力F小於下滑力F'後,堆積體從蠕變、潛移而發展到加速運動,而當位移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整體滑動突然發生。下滑後的鬆散堆積體厚度變小,因自身組織的不斷調整,下滑力急劇下降,此後抗滑力大於下滑力,斜坡體由不穩定轉向穩定的逐漸變化過程中,進入新一輪崩落堆積階段。經持續而又長期的堆積並達到足夠的厚度或臨界平衡狀態後,在環境因素變化下又會產生類似上述的破壞失穩滑動。

圖4.1.14 滑石板滑坡形成演化過程圖

㈤ 參觀三峽博物館,將你所看到的與地理有關的知識整理成筆記或提綱幫幫忙,寫一下啊

經過幾十億年的海相沉積和陸相沉積,在「晉寧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瑪拉雅運動」等地質運動的作用下,造就了長江三峽地區奇特的地貌景觀和山川形勝。

三峽由雄偉險峻的瞿塘峽、幽深秀麗的巫峽、灘多水急的西陵峽組成,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止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這里四季分明,冬稍冷,夏炎熱,氣候垂直分帶明顯。動植物種類繁多,三峽庫區列入國家保護植物名錄的物種有150種、珍稀瀕危植物5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4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發現各類礦產67種,探明儲量的有54種,開發利用的有39種。已探明16種礦產資源儲量排在全國前10位。

長江和三峽的形成

長江

我國第一大河。長度居世界第三位。源於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流經通天河;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至湖北宜昌河段稱川江,揚州以下稱揚子江。流經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區,在上海市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

長江三峽的形成是漫長的地質演變的結果。8億年前,我國南方發生了「晉寧運動」,使這片露出海面的揚子古陸普遍發生褶皺、變質,大規模的岩漿活動,形成以花崗岩為主的堅硬侵入岩,這就為建築三峽大壩提供了優良的壩基基礎。

大約在古生代時期(開始於距今5.7億年,結束於距今2.3億年),三峽地區主要為海洋環境。中生代三疊紀末期(距今約1.9億年)的 「印支運動」使三峽地區上升,海水退去,由大洋轉為陸地。

70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所造成的自北向南的推動力與太平洋殼自東向西的阻力共同作用,形成三峽地區現代地貌的基本骨架——川東皺褶帶、盆周山地及鄂西山地,古代長江順著山間低凹地帶向東流去。

喜馬拉雅運動形成了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古長江河源水系,匯聚起四川盆地內巨大的水量,沿著古代長江流路向東流去。當它流經泥岩、頁岩和砂岩出露較多的向斜地段時,由於岩性松軟,便形成寬敞的河谷;流經以石灰岩為主的背斜山地時,因岩性緻密堅硬,抗蝕力強,江水順著較發育的垂直裂隙向下侵蝕,兩岸谷坡岩層失去支撐而崩塌,形成幽深險峻、峭壁臨江的峽谷。經過漫長歲月的雕飾,天地間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一個馳名中外的奇峽——長江三峽。

關於三峽的起源和時代問題,目前還是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有先成河、順向河、迭置河和襲奪河等四種假說。至於三峽形成的時代,有學者認為在侏羅紀或白堊紀,也有學者認為在第三紀以後。三峽的形成仍是自然之謎,還需進一步研究,待後人揭開謎底。

硅化木

硅化木也稱木化石,侏羅紀古老樹木死亡後的莖桿被埋藏在地層中,莖桿周圍的化學物質二氧化硅、硫化鐵、碳酸鈣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進入到樹木的次生木質部的細胞中,替換了原來的木質成分,保留了樹木的形態,經過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因為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稱為硅化木。

長江三峽

瞿塘峽 一稱夔峽。長江三峽之一。包括風箱峽和錯門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縣大寧河口,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間為狹窄谷地;長8公里,為三峽中最短的峽。兩岸懸崖壁立,江面最狹處只有百餘米,江流湍急,山勢峻險,號稱「天塹「。西口稱夔門。大溪至大寧河口為大寧寬谷,長25公里。

巫峽 因巫山得名,一稱大峽。長江三峽之一。包括金盔銀甲峽和鐵棺峽。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綿延約40公里為狹窄形谷地。長江橫切巫山主脈的石灰岩層,峽谷特別曲折幽深,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並列江邊,以神女峰(望霞峰)最奇。

西陵峽 長江三峽之一。西起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20公里。分為四段:官渡口至香溪間為香溪寬谷(長約45公里);狹窄形谷地;香溪至廟河間為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狹窄形谷地。廟河至南沱間為廟南寬谷(長約33公里),開闊谷地。南沱至南津關間為燈影峽及黃貓峽。峽谷段合長42公里,狹窄形谷地。兩岸峭壁巉岩,以牛肝馬肺峽最險。

三峽氣候

唐代詩人元稹詩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三峽雲的形成有科學道理。三峽地區雲霧受海拔高度、山脈地形(山脈的走向、坡向、坡度、山谷、山頂、隘口等的差異)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在季節、氣溫、光照、氣流、水份的綜合作用下,呈現出姿態各異的綺麗景觀,有的雲霧圍繞著山峰盤旋飄動,忽而離散,忽而聚合;有的雲霧直接從水面上緩緩上升,斷斷續續,若即若離,而且離地面很近,彷彿伸手就能觸摸到;雲霧姿態多變,且不在同一平面,最高的在山蜂頂上,最低卻在水面上,升騰變化,令人產生無盡的睱想。

三峽動物

三峽地區有動物73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10種,二級保護動物有54種。

鳥類33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3種: 黑鸛、金雕、白肩雕。二級保護的有36種:大天鵝、小天鵝、鴛鴦、白琵鷺等。

獸類10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4種:川金絲猴、雲豹、金錢豹、虎二級保護動物的有16: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獼猴等。

金雕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棲息地海拔多為1500-4000米的中高山,草原或針葉林山區,冬季大多到平原或農田、林地上空活動。山地營巢於懸崖峭壁上的平台或凹處,在林地可營巢於樹齡較長的高大喬木上。窩卵數二枚,偶見三枚。捕食能力強,捕食對象主要以體型稍大的鳥獸為主,如野兔、雉類等,在有些地區繁殖期甚至以當地數量很多的刺蝟為主要食物。巫山、巫溪、興山縣等地有發現。

魚類274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3種:中華鱘、達氏鱘、白鱘。二級保護的有1種:胭脂魚。

兩棲類3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種:大鯢。

爬行類35種:烏龜、中華鱉、烙鐵頭等

三峽植物

三峽地區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極高,三峽地區的管束植物有6088種,其中包括種以下等級(亞種、變種、變型)1100多個,分屬於208科,1428屬,約佔全國植物總數的20%,其中種子植物佔全國種子植物總數的22%。

代表性植物:紅豆杉、珙桐、古銀杏、桫欏樹、黃桷樹、羅漢松、大茶樹、中華蚊母、疏花水柏枝、方竹、楠木、崖柏等。

疏花水柏枝

為三峽庫區特有植物,主要分布於巫山、巴東、秭歸三縣沿江兩岸水位消漲帶內的較平坦沙灘地,其土壤為沖積土,且常與石塊混雜在一起,少數情況下,也分布於海拔高度為80-130M之間帶內較平坦的石塊縫中。作為河灘植被類型,其生境單一,且在長江汛期常被洪水淹沒,因而群落物種構成簡單。

陰沉木

陰沉木又稱烏木、炭化木,有"東方神木"之稱。陰沉木多為杉木,是數千年乃至上萬前的古樹沉入江河、沼澤淤泥中,經河水、泥沙及碳化環境的長年侵蝕、滲透,其木質結構逐漸被碳化而變得質地堅硬細密,古樸沉重,表面光滑怪異,具有鐵的質感的一種「沉積木」。近年來,在重慶的三峽庫區多有發現。

陰沉木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產物,對於研究歷古地史時期的地理、氣候、環境以及對當時植物物種發展與演變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

冶鋅遺址

關於我國古代煉鋅的起源時間問題,一直是世界冶金史上的重要課題。明末的宋應星在其所著的《天工開物》中對鋅(當時稱「倭鉛」)的冶煉做過記載,但由於過於簡略,使後人難以明了當時的關鍵技術過程。豐都縣境內煉鋅遺址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古代大規模的煉鋅遺址群,在全國乃至世界考古中實屬罕見。通過對該遺址群的綜合考察,為研究我國古代煉鋅技術的起源、發展和進步過程,提供了極為豐富、完整、系統、科學的考古資料,使豐都乃至重慶地區成為我國古代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研究的中心之一,極大地推進了我國古代煉鋅技術的研究進程。

豐都縣境內三峽淹沒區現存煉鋅遺址多處,主要分布在長久沿岸的一級階地上。窯爐選擇多在台地臨江及小沖溝兩旁的邊坡地帶。這一選擇主要有4個原因。1、少佔良田2、利用坡地自然抽風,增加窯爐的燃燒性;3、坡地便於傾倒爐渣;4、便於原料及產品的運輸。

長江三峽是中華文明最璀璨的地區之一。千百年來,三峽人與山水為伴,世代耕耘,辛勤勞作。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三峽人大山一樣寬厚堅忍的性格,大江一樣豪放曠達的氣度。那些延伸在峽江絕壁上的棧道,勒在峭壁上的纖痕,留在峽江兩岸岩石上的纖道,纖夫在急流險灘中高亢昂奮的號子,都真實記錄了三峽人的生存狀態,見證了三峽人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在與山水的撞擊中,三峽人傳承歷史、創造文明,形成了獨特的三峽文化。

三峽民居

受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民居選址大多背依青山,面臨流水,自然質朴,隨形造式,充滿了強烈的山地意識,形成極有特色的人文地表景觀。民居建築多以穿逗式、干欄式為主;其建築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福防災的功用觀,人地和諧、鄉土特色的審美觀,崇拜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觀,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民居建築文化。

木刻《石柱縣向氏族譜敘考》(1936年刻)

該木刻縱3.1米,橫5.35米。3300餘字,楷書。「敘考」文字敘述了居住在重慶石柱縣橋頭鄉向氏家族的源流、支脈情況。元代戰亂,向氏的一支避亂入蜀;明洪武年間(1368-1398),又一支「奉旨」入蜀(即明初的「湖廣填四川」)。其後裔廣居萬州、豐都、忠州、石柱等地。該木刻文字是研究橋頭鄉向氏家族歷史的珍貴資料。

中國百姓的族譜,其載體一般為紙本書籍,而此「敘考」為木刻,實屬罕見。

背篼、背莢、打杵子

三峽庫區丘陵、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5.7%,由於山高坡陡,道路陡峭、狹窄;因此人力運輸多以背負為主,背篼、背莢成為當地主要運輸工具。打杵子成為人力運輸休息時負重的一種工具。

三峽纖夫

歷史上對三峽纖夫拉纖有生動描述。

清代的著名學者陳明申在《夔行記》中記載:「大船用纖夫五六十人,小亦二三十人,上拉下推,逆流而上。遇灘合三四船之纖夫百餘人,共拉一船」。古代三峽的拉纖,最為驚險壯觀!纖夫裸露著脊背,古銅色的膚色,凸起的筋骨,大汗淋漓的額頭,輪廓分明的臉寫滿了大山的風骨,肩胛上勒出深深的發紅的印痕,一雙粗壯的大手拽著纖繩,逆流而上攀爬在峭壁與險灘之間,拼盡全力牽引大船。拉纖的夥掌頭在不時的高喊注意前方的道路,船上的蒿工點蒿不斷,纖夫的號子聲、喊聲響成一片!纖夫拉纖的纖繩,是用竹篾和麻繩紐編而成的,一般長約百丈,用之前要放到石灰水裡煮以增加韌性。因此,在唐代稱之為「百丈」,清以後稱「纖繩」,沿用至今。每船備有大中小三根,大的稱「坐藤」,重載船過凶灘時用;中者稱「二行」過一般險灘時用;小者稱「飛子」,空駛或過緩流時用。

峽江灘多水急,拉纖人的生活極為艱難! 「可憐牽船人,水濕半頭褲,一步千滴汗,雙手攀石路 」。在前行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掉下懸崖成為祭祀江流的亡靈。年復一年,三峽纖夫用生命和勇氣,拉動著急流中的舟船和三峽兩岸的經濟發展。隨著三峽工程的完工,纖夫拉纖已成為過去,在與凶灘惡水搏鬥中喊出的船工號子已成為江上絕唱!三峽兩岸崖壁上,那些千百年來,纖夫用纖繩和血汗磨出的道道溝痕和凹槽的纖夫石,它們(纖痕)一起見證了三峽人堅韌頑強的生命意志,見證了長江水運的苦難,蘊含著深刻而悲壯的人文精神。

千百年來,三峽人因河制宜,創造了適合大小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水勢行駛的各式船隻。據了解:往來於川江上游的船隻,有上百種之多,最常見的也有數十種。其種類之多,造型之獨特,在全國實屬罕見。

這些船是我們在三峽地區徵集的。 有蓬的是峽江上最常見的打漁船,這艘船身狹長,船底較平,船頭船尾兩頭上翹,長約10米,寬約1米的船名為辰駁子。因形如柳葉,當地人又稱之為「柳葉舟」。主要航行在大寧河和神農溪、馬渡河等江流上。它們是三峽人重要的生產和生活用具。

這些造型各異的三峽木船,對溝通東西往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內河航運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川江舟楫文化。

宏偉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不僅有三峽百萬移民的無私奉獻,也是中國人民勇氣和智慧的體現,更是綜合運用當今世界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結晶。三峽樞紐工程竣工以後,將徹底改變長江的面貌,瑰麗三峽與雄偉的大壩建築珠聯璧合,讓你不由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巧和現代科技改天換地的神奇。

1956年6月,毛澤東在武漢視察工作期間,寫下了《水調歌頭•游泳》的詩作,表達了修築三峽水庫的宏偉設想。《水調歌頭·游泳》手跡

三峽尋夢

千百年來,峽江地區以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影響著三峽人的生產生活、思想文化,利用三峽,修建水利工程,造福人民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

1919年孫中山在上海創辦了《建設》雜志,遂將《實業計劃》發表。就在《實業計劃》之「改良現有水路及運河」一節中,除闡述整治長江口至重慶間的航道,建設沿江港埠等航業問題外,便是長江上游的水利開發。後在演講《民生主義》時明確提出利用三峽水力發電的設想。

1924年8月17日孫中山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演講《民生主義》,就明確說明是在三峽建壩發電。

「象揚子江上游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萬縣一帶的水力,可以發生三千餘萬匹馬力的電力,比現在各所發生的電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給全國火車、電車和各種工廠之用,並且可以用來製造大宗的肥料」。

孫中山《民生主義》

毛澤東在1 9 5 3 年1 2 月第一次考察長江時,把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的林一山請進自己的船艙,詳細地詢問了長江流域的治理規劃,探討了治水大計。

1958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南寧會議上委託周恩來親自抓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同年3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成都工作會議,通過了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正式決定興建三峽工程。「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一個徹底征服長江的宏偉藍圖在這位偉人胸中誕生了。

三峽移民精神

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

庫區百萬移民,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以民族大義為最高道義,自覺舍棄家庭利益和個人利益,顧全大局、舍家報國。

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

廣大移民幹部為了庫區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執政為民的要求,以移民為先、以移民為重,舍己為公、無私奉獻。

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有關省市、中央部門在三峽庫區建設和移民工作中,相互理解、傾力支持,萬眾一心、團結協作。

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廣大移民和移民幹部,在三峽庫區建設和「重建家園」的實踐中,不畏艱險、頑強拼搏,艱苦創業、奮發有為。

2002年末—2003年初,中央電視台舉辦了《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以「感動中國」為主題,評選出了10位年度人物和一個特別貢獻獎。候選人來自各個領域,但他們共同的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感動了整個中國。三峽百萬移民因為「舍小家為大家」榮獲特別大獎。「讓三峽博物館代表移民收藏這段歷史,讓三峽博物館成為移民的精神家園。」2003年7月3日,三峽百萬移民獲得的「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特別貢獻獎的獎杯和證書正式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

三峽工程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新中國對三峽工程連續進行了40多年的的地質勘測工作,最終確定三斗坪作為三峽工程壩址。三峽全長192千米,從工程地質學角度看,只有廟河至蓮沱,長31千米,為火成岩——閃雲斜長花崗岩,三斗坪壩址就位於這一江段。壩址的花崗岩,由地殼深處的花崗岩岩漿冷凝結晶而成。岩性均一,岩體完整,力學強度高;岩體透水性微弱;壩址屬於一個穩定性較高的剛性地塊。是適於建設混凝土高壩的壩址。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這項投資超過2000億,工期達17年的跨世紀工程終於獲得了「出生證」。為了充分發揮重慶市作為特大經濟中心城市的作用,並且有利於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的統—規劃、安置,中央決定設立重慶直轄市。1997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八屆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提請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

按照我國水利水電行業標准,三峽工程永久樞紐建築物均為一級建築物,要求按千年一遇洪水標准進行設計(洪水流量為98800立方米/秒),萬年一遇洪水再加10%的標准進行校校(洪水流量為124300立方米/秒)。抗震標准按比壩址區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提高1度設防,即按Ⅶ度設防。

㈥ 工程地質學中橫彎曲與縱彎曲的本質區別,並分別說明各自形成機理和特徵

看來你還真是外行,橫彎曲與縱彎曲這樣的說法就不專業。全稱叫橫彎褶皺作用機制和縱彎專褶皺作用機制,是用屬來描述褶皺的形成機制的。前者是指褶皺形成過程中,作用力方向與岩層近於垂直;後者則是指岩層彎曲形成褶皺時受到了順層擠壓。 一兩句能也很難完全說清楚,建議參考《構造地質學》(朱志澄,主編,地質出版社)

㈦ 「爆破"具體是干什麼

爆破技術 blasting technique 利用炸葯爆炸的能量破壞某種物體的原結構,並實現不同工程目的所採取的葯包布置和起爆方法的一種工程技術。這種技術涉及到數學 、力學、物理學 、化學和材料動力學、工程地質學等多種學科。作為工程爆破能源的炸葯,蘊藏著巨大的能量。1千克普通工業炸葯爆炸時釋放的能量為3.52×106 焦耳,溫度高達 3000℃,經過快速的化學反應所產生的功率為4.72×108千瓦,其氣體壓力達幾千到一萬多兆帕,遠遠超過了一般物質的強度。在這種高溫高壓作用下,被爆破的介質(如岩石等)呈現為流體或彈塑性體狀態,完全破壞了原來的結構。 工業炸葯必須用雷管才能引爆,比較安全。現代起爆方法有電和非電兩種方式:前者由電熱點燃電雷管內的灼熱橋絲引爆炸葯;後者則由導火索的火焰或導爆索、導爆管傳遞的沖擊波引爆雷管,從而起爆葯包。 爆破方法 爆破作業的步驟是向要爆破的介質鑽出的炮孔或開挖的葯室或在其表面敷設炸葯,放入起爆雷管,然後引爆。根據葯包形狀和裝葯方式的不同,爆破方法主要分為三大類: 炮孔法 在介質內部鑽出各種孔徑的炮孔,經裝葯、放入起爆雷管、堵塞孔口、聯線等工序起爆的,統稱炮孔法爆破。如用手持式風鑽鑽孔的,孔徑在 50毫米以下、孔深在4米以下的為淺孔爆破;孔徑和孔深大於上述數值的為深孔爆破;在孔底或其他部位事先用少量炸葯擴出一個或多個葯壺形的為葯壺法爆破。炮孔法是岩土爆破技術的基本形式。 葯室法 在山體內開挖坑道、葯室,裝入大量炸葯的爆破方法,一次能爆下的土石方數量幾乎是不受限制的,在每個葯室里裝入的炸葯有多達千噸以上的。中國四川攀枝花市獅子山大爆破(1971 )總裝葯量 10162.2噸,爆破1140萬米3,在世界上也是最大規模的大爆破之一。葯室法爆破廣泛應用於露天開挖塹壕、填築路堤、基坑等工程,特別是在露天礦的剝離工程和築壩工程 ,能有效地縮短工期 ,節省勞動力,而且需用的機械設備少,並不受季節和地方條件的限制。 裸露葯包法 不需鑽孔,直接將炸葯包貼放在被爆物體表面進行爆破的方法。它在清掃地基的破碎大孤石和對爆下的大塊石作二次爆破等工作方面,具有獨特作用,仍然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爆破技術 在上述三種爆破方法的基礎上, 根據各種工程目的和要求,採取不同的葯包布置形式和起爆方法,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現代爆破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微差爆破 又稱毫秒爆破,是40年代出現的爆破新技術。在雷管內裝入適當的緩燃劑,或連接在起爆網路上的延期裝置,以實現延期的時間間隔,這種系列產品間隔時間,一般以13~25毫秒為一段。通過不同時差組成的爆破網路,一次起爆後,可以按設計要求順序使各炮孔內的葯包依次起爆,獲得良好的爆破效果。 微差爆破的特點是各葯包的起爆時間相差微小,被爆破的岩塊在移動過程中互相撞擊,形成極其復雜的能量再分配,使岩石破碎均勻,縮短拋擲距離,減弱地震波和空氣沖擊波的強度,既可改善爆破質量,不致砸壞附近的設施,又能提高作業機械的使用效率,有較大經濟效益,在采礦和採石工程中廣泛應用。 光面爆破和預裂爆破 50年代末期,由於鑽孔機械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密集鑽孔小裝葯量的爆破新技術。在露天塹壕、基坑和地下工程的開挖中,使邊坡形成比較陡峻的表面;使地下開挖的坑道面形成預計的斷面輪廓線,避免超挖或欠挖,並能保持圍岩的穩定。 實現光面爆破的技術措施有兩種:一是開挖至邊坡線或輪廓線時,預留一層厚度為炮孔間距1.2倍左右的岩層,在炮孔中裝入低威力的小葯卷,使葯卷與孔壁間保持一定的空隙,爆破後能在孔壁面上留下半個炮孔痕跡;另一種方法是先在邊坡線或輪廓線上鑽鑿與壁面平行的密集炮孔,首先起爆以形成一個沿炮孔中心線的破裂面,以阻隔主體爆破時地震波的傳播,還能隔斷應力波對保留面岩體的破壞作用,通常稱預裂爆破。這種爆破的效果,無論在形成光面或保護圍岩穩定,均比光面爆破好,是隧道和地下廠房以及路塹和基坑開挖工程中常用的爆破技術。 定向爆破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在中國推行過定向爆破築壩,3年左右時間內用定向爆破技術築成了 20多座水壩,其中廣東韶關南水大壩(1960),一次裝葯 1394.3噸,爆破226萬米3,填成平均高為62.5米的大壩,技術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定向爆破是利用最小抵抗線在爆破作用中的方向性這個特點,設計時利用天然地形或人工改造後的地形,使最小抵抗線指向需要填築的目標。這種技術已廣泛地應用在水利築壩、礦山尾礦壩和填築路堤等工程上。它的突出優點是在極短時期內,通過一次爆破完成土石方工程挖、裝、運、填等多道工序,節約大量的機械和人力,費用省,工效高;缺點是後續工程難於跟上,而且受到某些地形條件的限制。 控制爆破 不同於一般的工程爆破,對由爆破作用引起的危害有更加嚴格的要求,多用於城市或人口稠密、附近建築物群集的地區拆除房屋、煙囪、水塔、橋梁以及廠房內部各種構築物基座的爆破,因此,又稱拆除爆破或城市爆破。 控制爆破所要求控制的內容是:①控制爆破破壞的范圍,只爆破建築物需要拆除的部位,保留其餘部分的完整性;②控制爆破後建築物的傾倒方向和坍塌范圍;③控制爆破時產生的碎塊飛出距離,空氣沖擊波強度和音響的強度;④控制爆破所引起的建築物地基震動及其對附近建築物的震動影響,也稱爆破地震效應。 水下爆破 將炸葯裝填在海底或水下進行工程爆破的技術,是和露天爆破相對的另一個領域。舉凡疏通航道,炸除礁石,拆毀水下沉船 、建築物 ,開挖港口碼頭和航道基坑,以及處理碼頭堤壩的軟弱地基等類爆破,都屬於水下爆破的范疇。 水下爆破也和露天爆破一樣,都要用裸露鑽孔和葯室裝葯等方法實現爆破目的;不同的是水下施工比較復雜、困難,長期以來多由潛水員在水下進行鑽孔和裝葯等技術作業。工作范圍既受水深的限制,又受潮汐水流的影響,效果欠佳。 由於水作為介質的阻力遠比空氣大,因此計算裝葯量時,必須考慮水的深度,才能保證爆破效果;同時水介質傳播沖擊波的能力也遠大於空氣,附近若有其他水工建築物時,多採取氣泡帷幕方法,降低水中沖擊波的峰值壓力,作為防護手段。 80年代以來,試驗成功了水下壓縮爆破方法,以水為傳播壓力的介質,壓實水下淤泥等類軟土地基,代替過去用機械船挖除淤泥的清基方法,既經濟又方便,有效地擴大了水下爆破的應用范圍。 地下爆破 不同於露天和水下爆破,通常是在一個狹窄的工作面上進行鑽爆作業,因此,它的特點是裝葯量少或使用低威力的炸葯,多炮眼,裝葯量分散,爆破作用力均勻分布,屬於前述松動爆破的情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圍岩的破壞程度,技術上的要求比較嚴格。 地下爆破從技術上可分為兩種:一是起掘進作用的掏槽爆破。其目的是在只有一個臨空面的條件下,首先在工作面中央形成較小但有足夠深度的槽穴,這個槽穴是整個地下坑道、隧道等施工開挖中的先導。掏槽爆破的炮孔布置方法很多,必須根據地質構造、斷面大小和施工機械等條件,確定良好的掏槽眼(孔)的布置形式。二是要使地下坑道造成一定橫斷面形式的成形爆破。這種布孔法稱周邊孔,也稱刷幫爆破。爆破的作用力是在兩個臨空面上均勻分布的,除了要使炸落的岩石塊度均勻,便於清渣,拋置不太遠,不致打壞支撐等以外,還應保證坑道開挖限界外的圍岩受到最小的破壞,以減少超挖的數量。 隨著地下工業的發展,為開挖地下飛機場、庫、廠房等大面積空間的工程,使地下爆破技術也逐漸向大規模的大鑽孔爆破技術發展。但目前地下大爆破技術經驗較少。自從光面、預裂爆破技術應用於地下工程以後,促進了錨桿噴混凝土支護技術的發展,每次爆破的超挖量減少到了最低量,圍岩的穩定性大為增加,使地下工程收到很大的經濟效益。

麻煩採納,謝謝!

㈧ 乾冰爆破採石,有這種做法嗎具體是怎麼的

爆破技術 blasting technique 利用炸葯爆炸的能量破壞某種物體的原結構,並實現不同工程目的所採取的葯包布置和起爆方法的一種工程技術。這種技術涉及到數學 、力學、物理學 、化學和材料動力學、工程地質學等多種學科。作為工程爆破能源的炸葯,蘊藏著巨大的能量。1千克普通工業炸葯爆炸時釋放的能量為3.52×106 焦耳,溫度高達 3000℃,經過快速的化學反應所產生的功率為4.72×108千瓦,其氣體壓力達幾千到一萬多兆帕,遠遠超過了一般物質的強度。在這種高溫高壓作用下,被爆破的介質(如岩石等)呈現為流體或彈塑性體狀態,完全破壞了原來的結構。 工業炸葯必須用雷管才能引爆,比較安全。現代起爆方法有電和非電兩種方式:前者由電熱點燃電雷管內的灼熱橋絲引爆炸葯;後者則由導火索的火焰或導爆索、導爆管傳遞的沖擊波引爆雷管,從而起爆葯包。 爆破方法 爆破作業的步驟是向要爆破的介質鑽出的炮孔或開挖的葯室或在其表面敷設炸葯,放入起爆雷管,然後引爆。根據葯包形狀和裝葯方式的不同,爆破方法主要分為三大類: 炮孔法 在介質內部鑽出各種孔徑的炮孔,經裝葯、放入起爆雷管、堵塞孔口、聯線等工序起爆的,統稱炮孔法爆破。如用手持式風鑽鑽孔的,孔徑在 50毫米以下、孔深在4米以下的為淺孔爆破;孔徑和孔深大於上述數值的為深孔爆破;在孔底或其他部位事先用少量炸葯擴出一個或多個葯壺形的為葯壺法爆破。炮孔法是岩土爆破技術的基本形式。 葯室法 在山體內開挖坑道、葯室,裝入大量炸葯的爆破方法,一次能爆下的土石方數量幾乎是不受限制的,在每個葯室里裝入的炸葯有多達千噸以上的。中國四川攀枝花市獅子山大爆破(1971 )總裝葯量 10162.2噸,爆破1140萬米3,在世界上也是最大規模的大爆破之一。葯室法爆破廣泛應用於露天開挖塹壕、填築路堤、基坑等工程,特別是在露天礦的剝離工程和築壩工程 ,能有效地縮短工期 ,節省勞動力,而且需用的機械設備少,並不受季節和地方條件的限制。 裸露葯包法 不需鑽孔,直接將炸葯包貼放在被爆物體表面進行爆破的方法。它在清掃地基的破碎大孤石和對爆下的大塊石作二次爆破等工作方面,具有獨特作用,仍然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爆破技術 在上述三種爆破方法的基礎上, 根據各種工程目的和要求,採取不同的葯包布置形式和起爆方法,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現代爆破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微差爆破 又稱毫秒爆破,是40年代出現的爆破新技術。在雷管內裝入適當的緩燃劑,或連接在起爆網路上的延期裝置,以實現延期的時間間隔,這種系列產品間隔時間,一般以13~25毫秒為一段。通過不同時差組成的爆破網路,一次起爆後,可以按設計要求順序使各炮孔內的葯包依次起爆,獲得良好的爆破效果。 微差爆破的特點是各葯包的起爆時間相差微小,被爆破的岩塊在移動過程中互相撞擊,形成極其復雜的能量再分配,使岩石破碎均勻,縮短拋擲距離,減弱地震波和空氣沖擊波的強度,既可改善爆破質量,不致砸壞附近的設施,又能提高作業機械的使用效率,有較大經濟效益,在采礦和採石工程中廣泛應用。 光面爆破和預裂爆破 50年代末期,由於鑽孔機械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密集鑽孔小裝葯量的爆破新技術。在露天塹壕、基坑和地下工程的開挖中,使邊坡形成比較陡峻的表面;使地下開挖的坑道面形成預計的斷面輪廓線,避免超挖或欠挖,並能保持圍岩的穩定。 實現光面爆破的技術措施有兩種:一是開挖至邊坡線或輪廓線時,預留一層厚度為炮孔間距1.2倍左右的岩層,在炮孔中裝入低威力的小葯卷,使葯卷與孔壁間保持一定的空隙,爆破後能在孔壁面上留下半個炮孔痕跡;另一種方法是先在邊坡線或輪廓線上鑽鑿與壁面平行的密集炮孔,首先起爆以形成一個沿炮孔中心線的破裂面,以阻隔主體爆破時地震波的傳播,還能隔斷應力波對保留面岩體的破壞作用,通常稱預裂爆破。這種爆破的效果,無論在形成光面或保護圍岩穩定,均比光面爆破好,是隧道和地下廠房以及路塹和基坑開挖工程中常用的爆破技術。 定向爆破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在中國推行過定向爆破築壩,3年左右時間內用定向爆破技術築成了 20多座水壩,其中廣東韶關南水大壩(1960),一次裝葯 1394.3噸,爆破226萬米3,填成平均高為62.5米的大壩,技術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定向爆破是利用最小抵抗線在爆破作用中的方向性這個特點,設計時利用天然地形或人工改造後的地形,使最小抵抗線指向需要填築的目標。這種技術已廣泛地應用在水利築壩、礦山尾礦壩和填築路堤等工程上。它的突出優點是在極短時期內,通過一次爆破完成土石方工程挖、裝、運、填等多道工序,節約大量的機械和人力,費用省,工效高;缺點是後續工程難於跟上,而且受到某些地形條件的限制。 控制爆破 不同於一般的工程爆破,對由爆破作用引起的危害有更加嚴格的要求,多用於城市或人口稠密、附近建築物群集的地區拆除房屋、煙囪、水塔、橋梁以及廠房內部各種構築物基座的爆破,因此,又稱拆除爆破或城市爆破。 控制爆破所要求控制的內容是:①控制爆破破壞的范圍,只爆破建築物需要拆除的部位,保留其餘部分的完整性;②控制爆破後建築物的傾倒方向和坍塌范圍;③控制爆破時產生的碎塊飛出距離,空氣沖擊波強度和音響的強度;④控制爆破所引起的建築物地基震動及其對附近建築物的震動影響,也稱爆破地震效應。 水下爆破 將炸葯裝填在海底或水下進行工程爆破的技術,是和露天爆破相對的另一個領域。舉凡疏通航道,炸除礁石,拆毀水下沉船 、建築物 ,開挖港口碼頭和航道基坑,以及處理碼頭堤壩的軟弱地基等類爆破,都屬於水下爆破的范疇。 水下爆破也和露天爆破一樣,都要用裸露鑽孔和葯室裝葯等方法實現爆破目的;不同的是水下施工比較復雜、困難,長期以來多由潛水員在水下進行鑽孔和裝葯等技術作業。工作范圍既受水深的限制,又受潮汐水流的影響,效果欠佳。 由於水作為介質的阻力遠比空氣大,因此計算裝葯量時,必須考慮水的深度,才能保證爆破效果;同時水介質傳播沖擊波的能力也遠大於空氣,附近若有其他水工建築物時,多採取氣泡帷幕方法,降低水中沖擊波的峰值壓力,作為防護手段。 80年代以來,試驗成功了水下壓縮爆破方法,以水為傳播壓力的介質,壓實水下淤泥等類軟土地基,代替過去用機械船挖除淤泥的清基方法,既經濟又方便,有效地擴大了水下爆破的應用范圍。 地下爆破 不同於露天和水下爆破,通常是在一個狹窄的工作面上進行鑽爆作業,因此,它的特點是裝葯量少或使用低威力的炸葯,多炮眼,裝葯量分散,爆破作用力均勻分布,屬於前述松動爆破的情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圍岩的破壞程度,技術上的要求比較嚴格。 地下爆破從技術上可分為兩種:一是起掘進作用的掏槽爆破。其目的是在只有一個臨空面的條件下,首先在工作面中央形成較小但有足夠深度的槽穴,這個槽穴是整個地下坑道、隧道等施工開挖中的先導。掏槽爆破的炮孔布置方法很多,必須根據地質構造、斷面大小和施工機械等條件,確定良好的掏槽眼(孔)的布置形式。二是要使地下坑道造成一定橫斷面形式的成形爆破。這種布孔法稱周邊孔,也稱刷幫爆破。爆破的作用力是在兩個臨空面上均勻分布的,除了要使炸落的岩石塊度均勻,便於清渣,拋置不太遠,不致打壞支撐等以外,還應保證坑道開挖限界外的圍岩受到最小的破壞,以減少超挖的數量。 隨著地下工業的發展,為開挖地下飛機場、庫、廠房等大面積空間的工程,使地下爆破技術也逐漸向大規模的大鑽孔爆破技術發展。但目前地下大爆破技術經驗較少。自從光面、預裂爆破技術應用於地下工程以後,促進了錨桿噴混凝土支護技術的發展,每次爆破的超挖量減少到了最低量,圍岩的穩定性大為增加,使地下工程收到很大的經濟效益。

麻煩採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