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礦物

中國地質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礦物

發布時間: 2021-03-06 04:53:00

⑴ 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的礦物有幾種啊

世界上已知礦物約3000種。隨著研究手段的改進,新礦物種的發現逐年增多。內若以20年為一個容計算單位,則新礦物的發現,1880~1899年為87種,1900~1919年為185種,1920~1939年為256種,1940~1959年為347種。80年代平均每年發現新礦物約 40~50種。中國從1958年發現香花石開始,至1989年已發現新礦物約70種。

⑵ 李四光是個著名的地質學家他發現了什麼

李四光,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版,中國現代地球權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主要著作: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廬山》《中國北部之蜓科》《地質力學概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⑶ 漢江石的新礦物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劉家軍 在陝西發現一種層狀硅酸鹽礦物,後確認其為專具有新結構型的層狀硅酸屬鹽新礦物,將其命名為「漢江石」。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員會日前投票通過,將「漢江石」確認為新礦物。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劉家軍說,2005年9月,他在大巴山地區的陝西石梯礦區進行野外調研時,在毒重石-重晶石-石英脈中觀察到黃綠色、深綠色的片狀礦物,與雲母極為類似。後來,經過與該校地學實驗中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電子探針分析室的合作,歷經一年多時間的研究後,初步判斷,它就是一種新礦物。
為獲得這種礦物的精確數據,劉家軍克服樣品量少、礦物成分復雜的困難,先後2次到野外採集樣品,並對礦物多次進行化學分析、電子探針分析、紅外光譜分析等多項分析。從礦物的發現到向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員會申報新礦物並全票獲得通過,歷時近五年的時間。
「漢江石」新礦物的全型標本已保存於中國地質博物館。專家認為,「漢江石」新礦物的發現,對我國和世界新礦物的研究具有特殊意義。

⑷ 汶川地震之前,中國地質學家是否探測出來了

沒有復,莫說中國,國際上制對於預測地震,都沒有什麼准確有效的辦法,現階段「地震是不可預測的」依然是一個共識。

當然,指出某些地方可能發生較大規模地震,還是容易做到的,比如我們可以畫出中國的地震帶,放在中學的地理課本上,在這個地震帶內,在萬年以內都是可能發生比較大規模地震的,但是要預測准確的時間、地點,現代科學技術依然無計可施

⑸ 香花石的發現故事

上世紀30年代初,孟憲民與張更在浙江、安徽、湖南等省從事金屬礦床研究,他先後聯名發表了5篇研究報告:《浙江昌化閃錳礦》(1933年)、《浙江青田石坪川輝鋁礦石英脈》(1933年)、《安徽銅陵銅官山銅鐵礦床》(1933年)、《湖南水口山鉛鋅礦礦物的沉積順序》(1935年)、《湖南臨武香花嶺錫礦地質》(1935年)。水平最高的當數最後一篇。這部英文專著還附有1/10000的「湖南臨武香花嶺地質剖面圖」3幅;1/10000的「湖南臨武香花嶺地質圖」(彩色)1幅。該書除論及該區地質特徵、地層、構造、礦區概況(自明朝開始土法采煉)等外,著重闡述了火成岩岩石學(尤其是水熱變質、氣成變質作用)及礦物學。在「礦物學」部分,論及51種礦物,並配以31個圖版、100多張照片,在當時條件下,其鑒定礦物之細致、精確,是有口皆碑的,至今仍有重大科學價值。該書還進一步論述了與主要造礦礦物——錫石伴生的礦物共生組合、礦脈系統與花崗岩侵入體之關系,花崗岩漿之成因與性質,以及錫、砷礦業生產與提煉過程。
該書的出版,一方面為孟憲民後來對個舊錫礦之研究提供了借鑒,同時也為該區礦床學、岩石學、礦物學之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1954年,孟憲民把香花嶺情況與美國新墨西哥州含鈹矽卡岩加以對比,指出,在香花嶺有可能發現條紋岩型鈹礦。在他啟發、指導下,地質部地礦司開展了香花嶺礦物學、岩石學的研究工作。1955—1956年,該司青年地質工作者黃蘊慧、杜紹華等去香花嶺從事長期野外考察。1957年,孟憲民又率黃、杜等再次考察香花嶺。最後,終於發現新礦物——香花石,於1958年正式發表。這是中國地質學家發現的第一個新礦物,在中國地質學與礦物學史上是重要的里程碑。

⑹ 額爾齊斯石的一次意外 發現一種新礦物

2006年 12月2日,記者來到額爾齊斯石的發現者韓鳳鳴老人的家。老人家裡的擺設很簡單,寫字台、高低櫃是上世紀70年代在可可托海購置的,看起來「闊氣」一些的皮沙發還是兒子「淘汰」後送來的。
老人除了患有高血壓之外,身體很好。這與他年輕時的野外工作經歷有很大關系。
韓鳳鳴的老家在黑龍江省北安市,1959年,他從長春地質學院畢業。大學里,韓鳳鳴學的是稀有金屬地質專業,這是國家第一次開設此專業。畢業後,為了響應黨的號召,韓鳳鳴自願要求到新疆工作,被分配到了可可托海,從事野外地質工作。
「剛去的時候,條件非常艱苦,連住的地方都沒有,我就和一起分配來的大學生們擠在一間大房子里,把鋪蓋往水泥地一鋪,就算是在可可托海安了家。」韓鳳鳴說。從春天雪融開始一直到整個夏天結束,韓鳳鳴都在野外。每次出去不是騎馬就是徒步,饅頭就鹹菜是家常便飯。
韓鳳鳴說:「我在野外的時間比在家多,與石頭在一起的時間比跟愛人孩子在一起多。三個孩子都是愛人帶大的,我幾乎沒怎麼管過家,1997年退休後才有時間補償老伴。」 提起可可托海,話題自然轉到了如何發現額爾齊斯石的問題上。 1979年夏的一天早晨,韓鳳鳴和其他隊員帶著羅盤、放大鏡、地質錘,背著夠一天吃的饅頭和鹹菜,騎馬開始對可可托海的一個礦點進行檢查。
「實際上就是對礦脈進行檢查,對礦石進行判斷,看有無深入研究的必要。」韓鳳鳴解釋說。下午,在經過一條礦脈時,礦脈中一塊無色透明的石頭引起了韓鳳鳴的注意。這塊石頭有成人拳頭大小,很像石英,但憑感覺,韓鳳鳴又感覺不是。 「我們平時所說的水晶,其實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石英結晶體礦物,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硅,跟普通沙子是同一種物質。當二氧化硅結晶完美時就是水晶,二氧化硅膠化脫水後就是瑪瑙。」韓鳳鳴解釋說。他用地質錘敲下了這塊石頭,放進背包里帶了回去。
工作之餘,他不時拿出那塊石頭端詳、琢磨。韓鳳鳴說:「經過對它的光學、化學性質的初步測試,首先從折光率這一點排除了它是石英,再將它與《礦物手冊》上記載的所有已知礦物進行對比,我初步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新礦物。」

⑺ 獲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學會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一)西藏發現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地質特徵綜合研究

項目來源: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委託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項目(編號:12120113093);國家「973項目」課題(編號:2011CB403103);青藏專項優選項目(編號:12120113037400)。

主要完成人:唐菊興、孫興國、陳紅旗、王勤、李彥波、衛魯傑、李玉彬、丁帥、王藝雲、楊超、段吉琳、楊歡歡、張志、宋俊龍、高柯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質礦產勘探開發局地質五隊、成都理工大學

主要成果:

近些年,世界范圍內與斑岩成礦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勘查評價和綜合研究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發現了眾多的超大型礦床,如Lepanto、El Indio、Goldfield等世界級銅金礦床。我國著名的紫金山就是一個典型的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淺部以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為主,深部以斑岩型銅金礦為主。

2011年以來,增生造山成礦系統中的斑岩、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的成礦機制與找礦突破研究分別獲得青藏專項優選項目、地調項目工作項目、中鋁資源勘查項目、國家「973」項目的資助。

研究內容包括:①西藏主要成礦帶是否存在與斑岩型銅金成礦系統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②多龍礦集區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保存條件;③榮那銅金礦床類型釐定和找礦突破。

取得新進展如下:

1.在多龍礦集區(鐵格龍南榮那礦段)發現超大型的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基本查明其礦體地質特徵

鐵格龍南榮那礦段銅(金銀)礦床是2013年中鋁資源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個取得重大突破的銅(金銀)礦,該礦床具有淺成低溫熱液礦床所特有的礦物組合、蝕變組合和礦化特徵,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確認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其現已控制的資源規模及推測的資源潛力遠比紫金山銅金礦大(張德全等,1991,2005;邱小平等,2010;劉羽等,2011)。

榮那礦段礦體總體呈北東向分布,控制礦體北東延長超過1200米,南東—北西向約800米,中部鑽孔施工至1136米(ZK3205孔)以上尚未穿透礦體(礦體厚度914.77米,Cu品位0.62%),礦體總體向北緩傾斜,剖面上為中間厚向外變薄的趨勢,呈一漏斗狀。

走向上、傾向上、垂向上均未控制住礦體,礦床規模有待進一步確定,有望實現超大型礦床規模。礦體Cu平均品位大於0.5%,伴生金銀,伴生Au平均品位在0.1克/噸左右,伴生銀平均品位在2克/噸左右。礦石以典型的細脈浸染狀為主,局部發育星散浸染狀—稠密浸染狀礦石,礦石礦物由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黝銅礦、黃銅礦組成,從淺部至深部,銅藍、藍輝銅礦大量發育,交代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硫砷銅礦和黝銅礦。銅礦物的含量: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黃銅礦>黝銅礦>輝銅礦。黃鐵礦總體含量在3%~35%之間,在礦體中上部發育,上部黃鐵礦呈星點狀,浸染狀;中下部黃鐵礦呈脈狀,個別脈體厚達20厘米以上,黃鐵礦多發育在硅化脈、粘土脈體的邊緣或中心,表面發育溶蝕孔。顯微鑒定表明,黃鐵礦形成早於所有銅礦物。主要脈石礦物有明礬石、地開石、絹雲母、石英、硬石膏、粘土礦物等。在淺部發育條帶狀、層紋狀、皮殼狀、不規則狀明礬石、地開石,這在斑岩成礦系統中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常可見到(Hedenquist et al.,1994,1999;Sillitoe et al.,2003)。

榮那礦區24號勘探線地質、蝕變及礦化分布圖

地開石(正交偏光)

明礬石(正交偏光)

令人感興趣的是,礦石中發育大量銅藍、藍輝銅礦交代其他硫化物現象,甚至在深達1100米孔深的礦石中也十分發育,此種產狀的銅藍和藍輝銅礦是傳統意義上的硫化物次生富集帶的產物,還是淺成低溫條件下交代作用形成的,這關乎對傳統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礦理論的挑戰,需要深入研究。

2.完善了「產學研」機制和商業性勘查評價技術體系,建立了礦床地質模型、估算了資源量,開展了礦床深邊部及外圍找礦預測,預測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礦區可以找到類似的礦床類型,為區域找礦指明了方向

(1)指導中鋁資源制定勘查質量監控標准化和規范化體系,按照N43-101和國家行業規范進行勘查評價,研究工作全程參與,並指導勘查評價。

(2)在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礦區發現孔洞狀、塊狀、條帶狀的石英、玉髓等,顯示深部存在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體和斑岩型礦體,為企業勘查評價指明方向。

(3)採用Micromine軟體,估算了鐵格龍南榮那礦床銅金銀資源量,銅金屬量528.6萬噸,平均品位0.55%;金金屬量74.8噸,平均品位0.08克/噸;銀金屬量1115.0噸,平均品位1.17克/噸。其中,工業礦的含量為:銅金屬量451.1萬噸,平均品位0.64%;金金屬量59.1噸,平均品位0.08克/噸;銀金屬量881.2噸,平均品位1.24克/噸。為一些礦業公司獨立技術報告的完成和科學決策做出了重要貢獻。

3.本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啟示

(1)科學新認識:榮那斑岩礦化疊加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化,K1m安山岩、玄武質安山岩形成於成礦後,蓋在已經遭受淺剝蝕的礦體之上,起到保存礦體的作用,導致高硫型礦體未被剝蝕。

(2)找礦新發現:發現多龍礦集區存在斑岩型+角礫岩型+淺成低溫熱液型的「三位一體」礦體組合,尕爾勤、地堡拿木崗發現硅帽,為區域找礦指明方向,為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3)勘查新思路:為高光譜蝕變組合尋找淺部找礦標志;為大功率激電確定礦化強度;為國際標准進行勘查質量監督;形成基於「產學研」結合新模式優化勘查部署。

(4)找礦新突破:鐵格龍南榮那礦段從一個小礦點到500餘萬噸銅的超大型礦床,短短一年達到詳查程度,並提交了基於N43-101標準的獨立技術報告。

硫砷銅礦的能譜圖(硫砷銅礦是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中的標志性礦物)

注釋:RN1604-171.6-3-003Cu3.29(Fe0.1)As1.15S4硫砷銅礦

明礬石的能譜圖(明礬石是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中的標志性蝕變礦物)

注釋:RN1604-171.6-2-005K1.02Al3.31S2.44O14≈KAL3(SO42(OH)6明礬石

4.結論

(1)榮那銅(金、銀)礦礦石組構及礦物組合具典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特徵,是斑岩—淺成低溫熱液成礦系統的產物,中淺部為典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深部過渡為中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化疊加在斑岩礦化之上。

(2)該礦床類型的發現及取得的重大找礦成果,結束了西藏至今沒有發現典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的歷史,對區域找礦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該礦床是西藏地區發現的首例超大型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從礦床的礦石特徵及礦體規模來看,與福建紫金山銅金礦床具有高度可比性。是我國「第二個」超大型高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規模比紫金山還要大得多。

(3)礦體規模巨大,礦石具明礬石、地開石蝕變組合,黃鐵礦的含量在3%~35%之間,銅礦物由銅藍、藍輝銅礦、硫砷銅礦、斑銅礦、黝銅礦、黃銅礦組成,特別是銅藍和藍輝銅礦在孔深1100多米處大量發育,從礦物組合分析,銅藍和藍輝銅礦是低溫熱液成礦階段的產物,推斷深部存在斑岩型銅(金銀)礦體。

(4)外圍尋找該類礦床潛力巨大,尕爾勤、地堡拿木崗將是下一步找礦突破的重點地區。

該項目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和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在尕爾勤礦區發現的多孔狀石英(典型的淺成低溫熱液頂部的硅帽)

(二)全國重要礦產總量預測

項目來源: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

主要完成人:肖克炎、葉天竺、楊毅恆、陳建平、丁建華、孫莉、陰江寧、唐攀科、牛翠禕、汪新慶、叢源、婁德波、李楠、商朋強、李景朝、齊帥軍、白萬成、張瑩、王春艷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礦產預測評價是整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的落腳點,該項目經過近八年工作,主要按照礦產預測評價「五統一」的指導原則,通過技術理論研發、方法示範、技術培訓、多層次指導、成果驗收、成果匯總等,確保全國資源潛力評價項目的順利進行。主要成果是建立或完善了具有我國特色,符合我國地質條件,以我國特有的成礦系列理論為基礎的區域礦產預測理論與方法體系;依託GIS技術,研發了以計算機空間資料庫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為基礎的礦產預測全流程信息方法技術;以省級預測成果為基礎,完成了全國22種重要礦產的資源預測評價,初步摸清了資源潛力;在資源潛力預測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對重要成礦帶劃分了找礦遠景預測區,提出了找礦工作部署建議。主體成果可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1.礦產預測理論框架

在前期國家支撐項目和「863」項目的基礎上,發展了成礦系列理論、成礦動力學理論和綜合信息礦產定量預測為支撐的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發展了三個預測理論、三個基本預測流程和三個基本預測成果的礦產預測框架,提出了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礦產預測方法。以多島弧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開展以成礦動力學為基礎建造構造編圖,構建扎實的成礦構造環境預測基礎;以成礦系列礦產預測類型為綱,建立礦床綜合信息找礦模型;以綜合信息礦產定量預測方法為指導,開展靶區(最小預測區)圈定和未發現資源量估算。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預測軟體培訓班(西部)

全國重要礦產總量預測項目驗收會議

本次預測由於一輪、二輪區劃和礦產預測方法積累,特別是趙鵬大、陳毓川、王世稱、李裕偉、朱裕生等國內知名專家長期實踐總結預測方法,使得預測評價一開始就有頂層設計,保證了全國預測一盤棋和成果匯總的一致性。

2.礦產預測方法

結合具體礦產預測實踐,礦產預測方法創新很多。編制礦產資源定量預測方法、23種礦產預測方法工作指南、預測資源量估算方法、MRAS礦產預測方法、礦產預測成果匯總方法等技術文檔。先後在地學前緣、吉林大學、地質通報、地質學刊等刊物出版預測方法成果。主體預測成果創新是地質預測方面創新,特別是成礦系列指導下礦床模型系統的定量預測方法。

(1)成礦系列在礦產預測全面應用。在前人成礦系列「缺位預測」等理論預測的基礎上,全面地將成礦系列理論在礦產預測類型劃分、預測工作區圈定、預測模型建立、綜合預測區預測成果匯總等進行系統應用和發展。真正做到理論預測與集體實際信息資料預測結合在一起。

(2)以成礦系列關鍵成礦地質作用為基礎,總結了六大礦產預測方法類型。包括沉積礦產預測方法、侵入岩體型預測方法、岩漿熱液型礦產預測方法、層控內生型礦產預測方法、變質礦產預測方法、綜合內生型礦產預測方法等。它們在基礎編圖、預測要素提取、定量預測方法等有明顯不同。這樣使預測有可靠地質基礎,又有方法指導性和普適性。

(3)礦產預測類型是本次預測綱領。借鑒美國地質調查局預測模型,我們總結了23種礦產77個全國性模型。各省在此基礎上,以成礦系列礦床式為基礎,劃分了近千個地區礦產預測類型,以此為基礎,開展預測工作區劃分、預測模型建立、預測要素圖編制等工作。

(4)開展礦床模型地質體參數法新方法研究,並全面應用。應用礦床成礦系統理論,將成礦地質體、礦床、成礦地質異常作為整體,改進和發展了地質體積參數法。研究了控制資源潛力關鍵要素,認為成礦系統規模越大,礦床資源潛力越大。通過已知礦床系統的參數進行類比,預測未發現的礦產資源及其潛力。

(5)提出綜合預測要素圖編圖的模型及方法。建立預測區綜合預測要素圖編制方法及模型,認為只有建立好綜合編圖模型,有可能使預測要素圖能夠充分利用物、化、遙綜合信息。

(6)提出了資源量三維立體預測方法。盡管本次沒有進行系統三維建模方法研究,但在利用深部地球物理資料、深部地質鑽探資料等進行預測方面有一的定進展。如資源量估算過程中我們重點設計了預測地質體深度參數。對於該參數我們設計了7種確定依據,包括使用地球物理反演得到成礦地質體參數等。

3.計算機礦產預測全面應用

計算機空間資料庫技術及數據挖掘技術全面應用是本次預測評價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基礎數據都建立在GIS上空間資料庫,這些數據通過數據模型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MRAS礦產資源評價系統在本次預測評價中得到了充分應用,它高效快捷地完成地質數據成礦信息提取和綜合。協助地質專家進行最小預測靶區圈定和資源量估算。如果沒有計算機空間數據管理工具,那麼完成25種礦產預測這項繁雜工程是不可想像的。同時預測成果數字化將為今後常態化工作提供方便的使用基礎數據。

4.全國23個礦種預測成果

全國重要礦種資源潛力評價成果是在省級和大區重要礦產總量預測成果的基礎上,從全國的層面進行了匯總,並劃分了全國層次的3級預測區。其主要內容包括,從全國層面上,按照累計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預測資源量、不同深度預測資源量、不同地質可靠程度預測資源量和不同利用程度預測資源量針對鐵、鋁土、銅、鉛鋅、鎢、錫、鉬、稀土、金、銀、銻、錳、鉻鐵礦、鎳、菱鎂礦、鋰、鉀鹽、磷、硫、螢石、重晶石和硼礦等23個礦種進行了匯總,並對重要3級預測區進行了評述。經過對全國23個礦種的匯總和綜合分析,全國重要礦種的查明資源儲量,以及預測資源量等一些重要特徵如表所示:

我國23個礦種預測區資源量統計表

續表

5.人才培養

通過多年項目技術培訓和實際工作,培養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大批礦產預測年輕人員。這些年輕地質礦產預測人員既懂成礦規律、礦產預測,又懂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據不完全統計直接參與該項目的博士、碩士近50人,全國培養的預測評價人員近500人,為以後礦產區劃常態化提供人才保障。

該項目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⑻ 在中國發現的新礦物

王濮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礦物是在地球地殼及其相鄰層圈和宇宙中天然形成的、絕大多數為無機晶質的元素或化合物,也包括一些為數極少的有機和非晶質的化合物。礦物特性主要由其化學組成與結晶性質(對晶質礦物可說是晶體結構)所決定,若發現一種礦物在這兩方面或其中之一與已知礦物迥然不同,即可作為新礦物(從分類學角度,嚴格地說,應稱為新礦物種),並命以新名。當發現新礦物時,按國際共識,首先需要提交國際礦物學協會(IMA)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員會(CNMMN)審查批准。新礦物的發現不僅是礦物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的創新性成果,而且對地質科學的發展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自1949年以來,隨著地質事業的蓬勃發展,在我國礦物學領域中新礦物的發現從無到有。如1958年新礦物香花石的首先問世及其後十多個新礦物的相繼發現,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中國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員會成立於1979年,隸屬於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和中國地質學會礦物專業委員會,並於1981年加入IMA CNMMN,代表中國成為正式會員國。它標志著我國新礦物研究已進入一個嶄新階段。

在中國發現的新礦物截至2010年6月已達116種,將這些礦物的中文名稱、英文名稱、分子式、發現者及其正式發表刊物收集整理列於表1。其中存有爭議或雖未見通過仍應作為新礦物的有兩種(興中礦和孟憲民石),還有10種是國外學者所發現的礦物(下文注有*號)。另外,對產於國外而鑒定為新礦物的鎂星葉石、鋇閃葉石和氟鈰硅磷灰石未包括在內。這些新礦物在礦物晶體化學分類體系的大類和類中的分配情況如下:

在4個礦物大類中,屬於單質及其類似物大類的新礦物種數有22種,屬於硫化物及其類似化物大類的有17種,屬於氧的化合物大類的有75種,屬於鹵化物大類的有2種。

現將這些礦物在礦物類中的分配,簡述於下(其中帶有「」號的礦物種名為暫定名):

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類13種:自然鉻、紅石礦、汞鉛礦、丹巴礦、四方銅金礦、灤河礦、圍山礦、張衡礦、琿春礦、沅江礦、承德礦、大廟礦、伊遜礦。

碳硅氮磷化物類9種:桐柏礦、曲松礦、雅魯礦、喜峰礦、古北礦、羅布莎礦、藏布礦、那曲礦、林芝礦。

砷銻鉍化物類2種:峨眉礦、安多礦。

碲化物類5種:碲銻鈀礦、六方碲銻鈀鎳礦、雙峰礦、馬營礦、高台礦。

表1 在中國發現的新礦物(1958~2010.6)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硒化物類1種:硒銻礦。

硫化物類9種:道馬礦、興中礦、硫砷釕礦、錫林郭勒礦、馬蘭礦、長城礦、「硫碲鐵銀礦」、「歐特恩礦*」、李四光礦。

氧化物類有17種:長白礦、斜方鈦鈾礦、褐鈰鈮礦-β、薊縣礦、鉍細晶石*、沂蒙礦、釹易解石、騎田嶺礦、褐釹鈮礦-β、釣魚島石、安康礦、孟憲民石、鎂奈及利亞石-2N1S(彭志忠石-6T)、鎂奈及利亞石-6N6S(彭志忠石-24R)、建水礦、鉻鉍礦、謝氏超晶石。

硅酸鹽類有26種:香花石、鋇鐵鈦石、包頭礦、顧家石、硅鎂鋇石*、鋰鈹石、索倫石、水星葉石、纖鋇鋰石、萊河礦、金沙江石、興安石、額爾齊斯石、二連石、南平石、綠泥間臘石、氟鐵雲母、湖北石*、氟尼伯石*、氂牛坪礦、丁道衡礦、「氟鎂鱗石*」、漢江石、「氟鋇鎂脆雲母*」、「氟高鐵金雲母*」、「氟韭閃石*」。

硼酸鹽類有5種:章氏硼鎂石、水碳硼石、多水氯硼鈣石、黑硼錫鎂石、袁復禮石。

砷酸鹽類有2種:南嶺石、斜銅泡石。

磷酸鹽類有6種:芙蓉鈾礦、湘江鈾礦、青河石、西盟石、盈江鈾礦、塗氏礦。

亞硒酸鹽類有1種:斜藍硒銅礦。

亞碲酸鹽類有2種:平谷礦、碲鋅石。

碲酸鹽類有1種:赤路礦。

鉬酸鹽類有1種:騰沖鈾礦。

硫酸鹽類有7種:鋅赤鐵礬、鋅葉綠礬、錫鐵山石、柴達木石、鋅綠鉀鐵礬、李時珍石、鉈明礬。

碳酸鹽類有7種:黃河礦、氟碳鈰鋇礦、中華鈰礦、大青山礦、氟碳鈣釹礦、扎布耶石、祁連山石。

氟化物類有2種:贛南礦、張培善石*。

綜合觀之,在中國發現的新礦物有以下特點:

1)在不同時期發現的礦物種數見表2。如從不同時期發現的礦物種數的變化來看,有逐年代依次上升的趨勢。

表2 不同時期發現的新礦物種數

2)截至2010年6月,我國發現的礦物種總數為116種,僅占屆時世界全部礦物種總數4498種(初步統計)的2.57%。如與發現礦物種較多的國家,如俄羅斯、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相比,我國還有很大差距。

3)目前我國發現的新礦物,在各礦物類中的分配有多有少,詳見表3。在硅酸鹽類礦物中,發現的新礦物種較多。在氧化物類、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類、碳、硅、氮、磷化物類、硫、硒化物類和碲化物類中,發現的新礦物種數量次之。但是,將各類礦物總數(分子)同對應該類的礦物種總數(分母)相比,如對硅酸鹽類,該比率為26/1167=2.22%;對氧化物類,為 17/356 = 4.77%;對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類,為 13/90 =14.44%;碳、硅、氮、磷化物類,為 9/30=30.00%;對硫、硒化物類,為 10/572=1.74%;對碲化物類,為5/58=8.62%等。由此可見,發現的礦物種數多,但其比率不一定大;發現的礦物種數小,比率並不一定小。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發現的自然元素及其互化物類和碳、硅、氮、磷化物類礦物的比率佔有極大的優勢。

表3 迄今發現的新礦物種在各礦物類中的分配

註:由於極少數礦物種的被撤銷或追認等變動,表中數據僅為初步統計,誤差難免,僅供參考,歡迎指正。

4)在我國發現的116種新礦物中,有10種為國外學者在中國發現的,其中20世紀60年代有1種,80年代有1種,2000~2010年6月有8種。這說明我國地質科學國際交流的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有明顯的增強。從這些新礦物的產地產狀看,其中有5種(如*3、*6、*7、*8、*10)產自內蒙古白雲鄂博稀土鐵礦床;有2種(*5、*9)產自蘇魯超高壓帶;有1種(*1)產自貴州晴隆銻礦;有1種(*2)產自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還有1種產自湖北大冶鐵礦床。這表明,這些新礦物均產於我國的特殊礦床或地質研究的熱點地區。

總之,一個國家發現的礦物種數的多少,反映著該國礦物學學科發展的水平。發現新礦物種的工作,是一項礦物學的基礎性工作。從有利於發現新礦物的角度,應對國家特有礦床或地質研究的熱點地區多給予關注。同時,建議對我國發現新礦物種的工作,給予特別的支持與鼓勵。

參考文獻

[1]周正,曹亞文.中國新礦物綜述.岩石礦物學雜志,1997,16(1):81~99

[2]約瑟夫·阿·曼德倫諾(J.A.Mandarino),傅小土(J.de Fourestier).首次在中國發現的礦物.礦物學報,2005,25(3):217~228

[3]王濮,潘兆櫓,翁玲寶,等.系統礦物學(上、中、下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2,1984,1987

[4]王濮,翁玲寶,陳代璋.系統礦物學與礦物種.現代地質,1992,6(4):411~417

[5]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員會.英漢礦物種名稱.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6]何明躍.新英漢礦物種名稱.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7]Mandarino J A.Back M E.Fleischer's Glossary of Mineral Species,9th ed.,The Mineralogical Record Inc.Tucson,2004

[8]Hugo Strunz,Ernest H.Nickel.Strunz Mineralogical Tables,E.Schweizerbart'sche Verlagsbuchhandlung(Nägele u.Obermmller)·Stuttgart,2001

註: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員會每年發布的新礦物及其種名的公告,發表在國際主要有關礦物學的刊物中,並自2010年3月開始改為CNMNC Newsletters通訊方式發表在英礦物學雜志(「Mineralogical Magazine」)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