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交叉檢查
1.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今年災情及我部防範工作情況
今年,我國氣候極端異常,部分地區前旱後雨,瞬時暴雨,持續強降雨,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群發。1至6月,全國發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8.61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932.3%、177.8%和190%。
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為我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年初開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檢查、早落實,採取多種手段嚴防嚴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後8次召開全國和重要地區的汛期防範工作會議,多次發文和聯合相關部門發文,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二是檢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領導帶隊、相關部門參加的工作組檢查指導。三是強化應急,派出88名專家長期駐守18個重點省(區、市),指導排查、監測預警和群測群防等。多次啟動應急響應,在玉樹地震和關嶺滑坡等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組織開展隱患排查,協助和指導防範次生災害。四是重點防範,把地震災區和三峽庫區作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專家協助四川、青海、重慶、湖北四省(市)開展排查和巡查,並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人口密集地區、交通幹道和重要工程周邊災害點再排查。五是聯控聯防,加強與氣象、水利、鐵路、交通運輸、教育等部門的協作配合,發揮部門優勢,落實防災責任,提升防控能力。
通過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防範取得了顯著成效。轉移受威脅群眾20多萬,成功避讓477起,避免人員傷亡14839人。僅6月一個月,全國共成功預報320起,避免人員傷亡11014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38億元,為歷年來單月最多。與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增長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同比大幅減少。
重點地區防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預報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質災害。三峽庫區已連續7年未因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汶川地震災區2年多來,雖然地質災害多發頻發,但災民安置點未因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實現了主汛期地質災害無重大群死群傷的目標。玉樹地震災區隱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隱患均被嚴密監控或應急排危除險。
二、以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問題
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地質環境隊伍(工程地質隊、水文地質隊)作為地勘隊伍的組成部分連同地勘費一並下放地方。地質災害作為地質環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機構改革之後的10年來逐步成為一項重要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三定規定我部的職能是組織、協調、指導、監督。近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歷了調查、普查、工程治理從無到有的過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以三峽庫區、地震災區為重點的,少數隱患點實施專業隊伍監測,絕大多數採取群測群防監測,逐步開始重大隱患點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區縣地質災害調查基礎上形成了群測群防體系
從2003年至2008年,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部署完成了1640個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於此項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測群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體系。現在全國24萬處隱患點均已納入群測群防體系,有10萬群測群防員。實踐證明群測群防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創舉,是在現行條件下最為有效的監測體系,創造了無數的奇跡,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個縣的調查評價程度很低,每個縣只安排20萬元經費,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觀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後小開小裂小縫,但對較遠距離的、具有隱蔽性的、比較復雜的地質災害隱患還沒有查清楚。群測群防體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職,缺少必要的經濟待遇和設施配備。原因是地質災害多數分布在山區,大多數都是貧困縣,縣鄉政府在財政上都比較困難。
2、組建了部級和省級及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機構
目前全國已形成了由1個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院、32個省級監測總站、233個市級監測分站和166個縣級監測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建立了三峽庫區滑坡崩塌專業監測網。在典型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示範工作。
問題是全國地質災害行政管理人員太少,越到基層越少,絕大多數縣一個專職人員也沒有。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處有700多人從事地質災害管理,我們全國都算上專職管理人員也不到他們的一半。市、縣級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建立的還很不普遍,絕大多數市、縣沒有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現有的機構也還存在著人員少,技術人員更少的問題。經費普遍沒有保障,少數機構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多數是自收自支,與其公益性服務機構性質很不相宜。
3、法規規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強
國務院於2003年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頒布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國務院先後發布《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各省(區、市)和大部分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市、縣均發布實施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年我部印發了《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建立了部省兩級應急專家隊伍。2009年,在全國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 「十有縣」 (有組織、有規劃、有經費、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建設,已建成321個。在全國推進地質災害防治行政管理、事業支撐、應急處置、專家咨詢、中介服務「五條線」建設,努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2007年以來,在全國先後開展「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縣、鄉、村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培訓基層幹部、監測人員和群眾、學生300多萬人。2010年,正在在全國開展針對基層國土所和群測群防員的地質災害防治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宣傳培訓活動,培訓10萬人。
4、各相關部門的工作配合逐步加強
從2003年起,我部與氣象局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截至2009年,國家、30個省(區、市)、223個市、1035個縣開展了這項工作。今年我部與氣象局又共同研究進一步提高預警預報的精度,聯合發文要求所有市、縣都要開展這項工作。我部與建設、交通、鐵道等部門聯控聯防,相關部門對建設工程區、交通幹道等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逐步加強。今年我部與交通部、鐵道部聯合發文,就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共同部署, 2次邀請10多個部委聯合召開視頻會議,共同開展汛期檢查,取得較好效果。
三、今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加強的工作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地質災害防治已經是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人民群眾充滿期盼的大事。我們一方面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指示精神,加強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一方面積極探索深化改革完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
1、進一步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
為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必須加大基礎工作力度。全國應開展全面的地質災害調查,重點地區(300萬平方公里)詳查工作應加快進度,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應做到普查,排查工作應納入基礎工作由專業隊伍承擔,並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員集中區附近2000米范圍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2、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
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是必要的,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等都需要監測,各地的監測機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特點有所側重。監測機構承接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成果,可以根據成果、根據群測群防員分布,劃定每個群測群防員的監測區域、監測隱患點、巡查路線等,使地調成果發揮作用。
3、以村支部書記、村長、村民小組長為主加強群測群防員隊伍
實踐證明村支部書記、村長和村民小組長擔當群測群防員是最合適人選,他們了解當地情況、熟悉村民、富有責任心。他們當群測群防員遇有災情險情最方便報告鄉鎮政府,立即就能使基層政府直接組織搶險救災。應該給這支群測群防員隊伍統一的經濟待遇,應由中央財政承擔他們的補助經費,這樣就能把群測群防的水平提高到現階段最高水平。
4、國家級和市、縣級地災防治指揮協調能力建設是當前應該加強的兩個重要環節
地質災害現在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自然災害,今年暴雨導致人員傷亡90%屬於地質災害。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我部作為辦公室單位,組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中心。
地質災害防治關鍵在基層,而我們基層最為薄弱。要加強市、縣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形成中央出資由專業的地勘單位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由市、縣兩級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承接,群測群防員使用,發現災情險情報告市縣、鄉政府應急處置的防災體系。
5、進一步加大重大地質災害治理資金投入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由中央和省級政府負責特大和重大地質災害治理,現在用於面上的治理資金中央每年出資僅9個億,與各地需求相比杯水車薪。如能增加到每年40個億治理進度會大大加快。三峽庫區、地震災區之所以防災工作做得好,與國家投入力度大是直接相關的。現在有些省級政府也出一些資金,但不普遍,也沒有形成制度。各省都應該每年有專項納入財政預算。市、縣兩級的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工作經費也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2. 地質災害勘察
現在地質災害防治已經進入實踐階段。這項工作怎麼做?當前呈現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現根據著者十餘年來參與這方面工作的經驗總結,粗淺地論述一下這個問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地質災害勘察。
1.地質科學實踐領域
首先談一下地質災害防治在地質工作中的地位。1983年著者在河南省地質學會年會的學術會議上曾提出,地質科學有兩大實踐領域,第一個是找寶,這是地質科學從它的形成開始到今天一直進行的一項工作,包括固體礦產資源、液體礦產資源及氣體礦產資源;第二個是防災,防治多種形式的地質災害包括三方面內容:①工程活動中誘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中的設計就是防災措施;②自然地質災害防治,這方面內容很多;③環境破壞和惡化防治,這是一種慢性危害,但是它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也需要進行防治。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發展,地質災害發生愈來愈嚴重,具有成倍增長的趨勢,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可以主動地進行防治,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著者在1989年曾經提出「減災就是增產」,只搞有形的增產,不搞無形的防災,有形的增產就被抵消了。所以說,防災具有重大的經濟效益,「減災就是增產」。減災事業,現在受到全世界的重視。
地質工程學原理
2.地質災害的定義
什麼是地質災害?有這樣那樣的定義,其說不一。著者給的定義是: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事件為地質災害,其不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事件那隻是地質作用,構不成地質災害,自然地質作用它本身就在不斷地發展著,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事件才構成地質災害。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我們的工作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和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認識地質災害,只有認識了地質災害,才能防治地質災害,也就是說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才能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勘察就是為認識地質災害工作的。不做這項工作,就去治理地質災害,很可能無的放矢,事倍功半。
3.地質勘察類型及服務對象
為了認識地質災害,我們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地質災害勘察工作,探討了地質災害的形成規律、機制、理論,為鑒別地質災害提供理論依據。我們要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基本理論和技術來鑒別是不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形成過程、機制、危害及防治方案。我們怎樣開展這一系列工作呢?主要的手段是進行地質災害勘察。要認識地質災害,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勘察,但是目前的地質災害勘察報告是五花八門的,很多是不符合地質災害勘察要求的。為了弄清地質災害勘察概念,我們必須弄清地質勘察類型和內容,為了簡明地闡述這個問題,歸納如表14-1。
表14-1 地質勘察類型及內容
表14-1所列的區域地質勘察又叫做區域地質普查,這項工作是探討地質構造區域規律,為規劃服務,為找礦規劃也好,為工程建設規劃也好,為國土整治規劃也好,都必須在認識區域地質構造發育規律基礎上來做;礦產資源勘察工作目標是為尋找某一種礦產資源,評價礦產資源賦存條件、儲量及開采條件,它是為工業建設服務的;工程地質勘察是工程地質工作者最熟悉的一項工作,它的工作內容是勘察工程地質條件,特別是不良的工程地質條件,為工程建設規劃、設計和施工服務,防止工程建設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最近提出來的地質災害勘察是為地質災害防治服務的。
4.地質災害勘察的基本內容
地質災害勘察的基本內容包括6種:
(1)調查地質災害和孕災體分布范圍及規模;地質災害已經發生了,它的分布范圍和規模可以直接調查。對於已經有前兆,還沒有發生的應該作出預測,如果發生時,它的影響范圍和規模可能有多大為災情評估和預測做准備。
(2)已產生的地質災害災情調查及將要產生的地質災害災情預測和評估;
(3)地質災害產生原因、變形體或災害體結構、運動機制、變形趨勢預測(穩定性、影響范圍)調查研究;
(4)工程治理可能性研究(外動力作用——可治;內動力作用——難治)。
地質工程學原理
著者看到有一些地質災害勘察報告,特別是地質部門提供的地質災害勘察報告,在災情評估和預測問題上說不準,有的做得很大,有的做得很小,現在我們對變形體穩定性如何評價還有一些辦法,但是將來它一旦成災時的影響范圍有多大,這個問題目前研究還不多,這就影響到災情調查和預測,所以說災害產生的規模和影響范圍是地質災害勘察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災情調查和預測評估工作是地質災害勘察與其他類型的地質勘察的主要區別之處,是地質災害勘察的重要內容之一。沒有災情不好說該防治還是不該防治。災情包括經濟損失、社會影響及對環境的破壞,即常說的三大效益,災情評估應該包括這三個方面內容,這是地質災害勘察的獨特的地方,一定要認真做好。
第三方面內容是孕災條件、孕災體特徵、成災原因分析、變形體或災害體結構、運動機制、變形趨勢預測(穩定性、影響范圍)的研究。這是地質災害勘察的核心工作,這對研究防災方案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有了這方面內容,我們才能進行工程治理可能性研究。工程治理可能性應該分別看待,比如說,外動力誘發的,包括人類活動和地質外營力誘發的地質災害,工程可以治理;內動力造成的,比如斷層活動,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一般來說是很難治理的,有的是無法治理的,可以採取躲和抗的辦法來防災,如地震,躲,有時也沒有辦法躲,我們可採取抗震設防來防災。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也不都是要治理或值得治理的,防災方案有兩種,一種是抗和躲,進行工程加固和居民點搬遷,這種情況一般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低,治理投資很大還不如搬遷和適當地加固,如四川省雲陽縣東大井滑坡,災情很嚴重,但是治理的效益很低,而且三峽水庫建成2000年蓄水時,這個村子就要淹沒,顯然,治理是不合理的,還不如提前投資搬遷,這是合理的。搬遷、躲避和工程治理主要決定於防治效益。防治效益,前面已經提出過,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比較具體,好論證。社會效益比較復雜,牽扯到政治和文化,比如說,西藏有一個瓊結縣,正在受到泥石流的威脅,但是防治的經濟效益不大,可是社會效益很大,藏族的很多名勝古跡在那兒,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合葬的大墓也在那兒,社會效益很重要,這個點就必須防治。還有環境效益,也很重要,要綜合判斷來確定該不該治。
另外一項勘察內容是變形監測。著者多次談到過這個問題,著者的意見是在地質災害勘察伊始就要把這項工作做起來。地質災害勘察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我們利用這一年時間進行變形監測、收集變形資料,對評價災害體或變形體的活動性是非常寶貴的。著者遇到很多情況是,根據計算結果,它是穩定的,可是觀測結果是裂縫還在發展。如鏈子崖危岩體的穩定性,有的計算得出的安全系數是3.7,有的計算得的安全系數是1.7,誰也沒有計算出它不穩定,可是觀測結果是變形繼續在發展。原因在於你的計算模型和計算參數很難選准。計算結果只能做參考,那怎麼辦?我們要尊重監測結果。變形還在發展,說明它是不穩定的,這個結論是可靠的,這說明變形監測是很重要的。第二個變形監測的重要性是監測施工過程的安全性,防止施工過程中產生意外事故。第三個重要意義是檢查治理效果。你說治理好了不行,要看治理的實際效果。效果檢驗不是一年半年就行的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檢查。比如說,豆芽棚滑坡經過治理後變形明顯減小,但是還在微弱地活動,現在又在產生反彈,是否是變形就完了呢,還要繼續進行觀測。韓城電廠治理完工了以後,確實是不動了,後來又動了,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這是地質災害勘察的基本內容。
下面再談一下地質災害勘察報告編寫內容。1995年著者審查了6個地質災害勘察報告,比較合乎要求的只有一個,原因是沒有規范,著者認為地質災害勘察報告基本內容還是可以提出來的,有下面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闡述地質災害發生過程及歷史,災情調查及預測評估結果(直接的和間接的損失,經濟、社會和環境損失和破壞);
第二部分:闡述地質災害形成的環境地質條件(氣象、水文、地理地貌、地質等);
第三部分:地質災害區域特徵、可能產生的地質災害規模、孕災體(變形體)結構、邊界條件、物理力學參數,地質災害成因、成災因素、變形機制、穩定性分析、運動過程和影響范圍預測;
第四部分:論述治理的必要性:根據治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分析論證;論述治理的可能性;論證防災方案;
第五部分:結論。
3. 企業安全環保交叉檢查的利弊
利:
環境監察執法骨幹組成交叉檢查組,赴異地就環境保護大檢查工作開展情內況進行督查,各部門可容以互相配合,便於檢查。
弊:
一是少數檢查組思想上不夠重視,未提前深入了解交叉檢查地區相關情況、未制定檢查方案,對異地交叉檢查通知內容及要求理解不透。另外,由於受人員執法能力水平的制約,個別檢查組出現了目的不明確、准備不充分、檢查方式單一、檢查不深入、檢查變調研、流於形式走過場等現象。
二是個別檢查人員業務知識不熟,對新《環保法》及配套辦法等法律法規仍存在掌握不夠、理解不深不透、運用不當等問題,主要依靠聽取匯報,按受檢單位的安排進行檢查,不能主動查找發現問題。另外,部分檢查人員對交叉檢查企業單位未製作現場檢查筆錄,不符合監察規范要求。
三是個別檢查組不及時按要求報送交叉檢查工作總結,少數檢查組工作總結敷衍塞責、草草了事。
4. 附錄二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2009〕4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在實際工作中探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災減災工作方法,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全國縣(市)、鄉(鎮)、村級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取得圓滿成功的基礎上,部研究決定,從2009年起,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計劃利用5年時間,將全國絕大多數重點山地丘陵縣(區、市)建設成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義
通過開展「十有縣」建設,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深化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和體制建設,提高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內容要求
(一)有組織:成立了以分管縣(區、市)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有專門的辦事機構。縣、鄉兩級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
(二)有經費:每年都有穩定的經費投入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對隱患點的治理、應急處置和監測,對受威脅的群眾進行搬遷避讓。
(三)有規劃: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經縣(區、市)政府批准實施。每年都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經縣(區、市)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四)有預案:對本縣(區、市)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了應急預案,包括險情發生時受威脅群眾的撤離信號、路線和安置場所。
(五)有制度:有地質災害汛期值班、災情險情速報、應急處置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制度。
(六)有宣傳: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災減災日」,有針對群眾和中小學生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培訓活動。
(七)有預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開展了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預警預報信息在當地電視台中播出,或通過其他媒體、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告知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八)有監測:已發現和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已有落實到人的監測員和行政責任人,有完整的監測記錄,已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鄉鎮國土所中有負責聯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人員。
(九)有手段: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簡易監測儀器等,監測人員配備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十)有警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有警示牌、貼有宣傳畫,地質災害隱患出現發生前兆時,群眾能及時得到警示信息。
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按照建設內容要求,組織縣(區、市)開展建設活動。每年10月20日前,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對完成「十有縣」建設的縣(區、市)開展驗收,並將通過驗收的縣(區、市)名單報部。部以通報形式公布「十有縣」名單。
三、政策措施
(一)為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部將在地質災害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及經費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縣(區、市)被通報命名為「十有縣」之後,部將不定期開展檢查、抽查,以召開座談會、現場會等形式推廣先進經驗,促使各地提高建設質量,加快建設步伐。
5.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防治對策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經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河南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40.2km,危險性小的269.8km(圖11-5)。
圖11-5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河南段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1.危險性大區;2.危險性小區;3.危險性分區界線;4.崩塌;5.濕陷性黃土;6.風蝕沙埋;7.地裂縫;8.采空塌陷;9.輸氣管線;10.輸氣管線建議避繞線;11.活動斷裂;12.分輸站
根據上述地質災害的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河南段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災種有:采空塌陷、崩塌、地裂縫、風蝕沙埋以及黃土濕陷可能造成的突發性地質災害(表11-6)。
表11-6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河南段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表
續表
二、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和措施
(一)采空塌陷的防治措施
(1)該處采空塌陷眾多,地裂縫發育,且正在發展中,條件復雜,建議繞避。
(2)若繞避困難,對小型的塌陷坑,可先充填碎石,然後再注漿加固;對尚未塌陷的巷道,可採用塊石砼柱進行支撐和基礎梁跨越雙保險,以防塌落,確保管線安全。
(3)對采空區地裂縫,採用灌漿加固處理。
(4)管線兩側50~100m范圍內禁止采礦。
(二)崩塌的防治措施
基岩山區注意清除松動岩體,削坡減荷或設置支擋牆。黃土區對邊坡削坡減荷,在坡面種植草皮,防止沖刷、潛蝕。對河岸崩塌處,在坡腳用塊石砼襯砌,或堆積塊石,保護河岸,防止崩塌。
(三)地裂縫的防治措施
(1)滎陽北部地裂縫:
① 輸氣管線基槽開挖後,要進行驗槽,發現異常及時用洛陽鏟勘探查清,並採取有效的處理措施。
② 對基槽地基土適當超挖,用「二八」灰土回填夯實,管道鋪設後用素土或「二八」灰土回填夯實,並要略高於附近地面,防止降水滲入,影響管線的穩定安全。
(2)太康、淮陽及溫縣到沁陽一帶的地裂縫多為粘性土干縮形成的地裂縫,一般規模較小,當出現規模較大的地裂縫時,進行灌漿加固處理。
(四)黃土濕陷的防治措施
管線溝槽開挖後,要認真驗槽,發現異常地質情況,首先用洛陽鏟進行勘探,查明情況後,妥善處理;在鋪設管道前對溝槽底部夯實,盡量消除或減小黃土濕陷量;鋪設管道後,用素土或「二八」灰土進行回填夯實,防止雨水或地表水入滲誘發黃土濕陷;管線建成後,要經常檢查管線埋設質量,如發現管線附近有濕陷、塌落現象,要立即回填夯實或進行灌漿處理。管道通過沖溝地段,對沖溝溝壁要進行抗沖刷加固,導流排水,種草護坡等。
(五)風蝕沙埋的防治措施
風蝕沙埋災害防治,主要是建立防風固沙林,不僅保護管線免遭危害,而且可改善輕度沙化的不良環境,造福子孫後代。對管線區段要保持和進一步提高沙丘、沙地區植被的覆蓋率,對因建設管線而破壞的耕地、林地及草地要及時恢復。防止植被破壞,加劇風沙飛揚和水土流失。
三、關於輸氣管線部分地段改線的建議
(一)關於建議將鄭州西南部山前傾斜崗地(K82—K167)區段管線改到山前傾斜崗地前緣與古黃河沖積平原交界處的理由
1.改線前(山前傾斜崗地)
(1)管線區地勢較高,地形地貌條件復雜,沖溝發育,溝谷切割深度為20~40m,局部地段基岩淺埋,管線施工困難較大;
(2)岩土工程性質較差,崗地上部黃土狀粉土,為輕微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易受水流侵蝕、沖刷,且有溝岸崩塌災害,影響工程的穩定性;
(3)局部地段有壓礦現象(K93+400—K98+000),工程建設對今後采礦將造成影響,且采礦也會危及管線的安全。
2.改線後(山前傾斜崗地前緣與古黃河沖積平原交界處)
(1)山前傾斜崗地前緣與古黃河沖積平原交界處,地勢較低,地形較平坦,沖溝較少,切割較淺,一般小於10m,施工較方便;
(2)除少部分地段為輕微濕陷性黃土外,大部分岩土工程性質較好,不具濕陷性,有利於管線工程的穩定;
(3)不存在壓礦問題;
(4)輸氣管線的線路長度83km,可縮短2km。
根據上述理由,經過調查,提出改線方案,有利於工程穩定,並可節約工程造價和縮短工期。
(二)關於太行山低山丘陵區(K1—K8)改線的建議
該段采空塌陷嚴重,並伴生一系列地裂縫,且目前采礦仍在進行,塌陷仍在發展,不僅施工困難,也影響輸氣管線的安全運營。為此,建議線路西移,避開石炭、二疊紀地層分布區,選擇西邊4~5km以外(逍遙村西)繞避,另選線路,繞線長度約13km(改線前7km)。
6.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6)地質災害交叉檢查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7. 什麼是交叉檢驗
交叉檢驗就是把原始的數據隨機分成K個部分。在這K個部分中,選擇一個作為測試數內據,剩下的K-1個作為訓練數據容。
交叉檢驗的過程實際上是把實驗重復做K次,每次實驗都從K個部分中選擇一個不同的部分作為測試數據(保證K個部分的數據都分別做過測試數據),剩下的K-1個當作訓練數據進行實驗,最後把得到的K個實驗結果平均。
8.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是指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各地區、各部門和各行業都有做好各自職責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義務。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編制並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計劃;②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並對其監督管理;③管理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勘查、評價工作;④制定有關標准、規范;⑤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⑥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承擔單位的資質管理;⑦進行地質災害責任鑒定和糾紛調處。
(一)編制並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計劃
我國地質災害分布廣泛,災情嚴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很多方面,開展這一工作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為了避免工作重復、交叉和相互脫節,需要統一規劃,分級、分部門實施。所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主要任務是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目標,各時期的工作重點,各地、各部門的職責,應該採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一定時期內需重點發展的防災技術手段等。
地質礦產部曾於1989年組織編制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1990~2000年)》,1990年,地礦部、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聯合轉發了這個綱要。1991年地礦部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部署分省區的1:50萬以地質災害為主要內容的地質環境調查、區劃工作。這一工作將於2000年基本結束。屆時將重新組織編制《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各級人民政府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組織開展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掌握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圈定地質災害多發區,查明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點及其可能的危害程度、目前災害體的穩定狀況等。在此基礎上,結合上一級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按各地質災害點的危急程度、可能的危害大小,區分輕重緩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計劃。按照「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誰受益,誰出資,人為引起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將防治工作落實到各有關部門、單位或個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同時報上一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地礦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規劃的組織實施。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嚴格監督。
(二)劃定、管理地質災害危險區
將明顯可能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區域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對危險區進行建設限制和人為活動限制並編制必要的防災預案,是世界各國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各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調查,將明顯可能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區域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經所在地區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危險區劃定、公布以後,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該根據公布的危險區范圍在周界上,特別是周界的道路旁設立明顯的危險區標志,如樁、牌等。同時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區的監督管理。
(1)在造成災害威脅的地質災害體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災害威脅尚未解除前,危險區內禁止開展任何建設活動。若確需開展建設的,其建設方案中必須包括切實、有效的防災措施並經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審查認為足以抵禦地質災害威脅,方可開展建設。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工程建築遭到已有地質災害的威脅。
(2)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任何可能加劇、誘發地質災害的活動。如在崩塌、滑坡危險區內進行削坡、填土、開挖水渠等活動都應禁止。在岩溶塌陷危險區不能超量開采地下水。
(3)責成危險區所在鄉級人民政府編制地質災害危險區防災預案。防災預案必須明確:災害體動態監測機構和人員、防災預警的判據、預警發布機構及負責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等。
(4)責成有關部門、單位編制危險區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經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後實施。地礦行政主管部門要對方案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三)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勘查、評價管理
由於建設工程選址不當和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破壞,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外動力地質現象,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危害而成為地質災害。例如湖北省巴東縣城新址曾幾次出現滑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主要原因就是縣城搬遷選址時未進行地質災害勘查,將新縣城選在一古滑坡體分布區。1994年四川省武隆縣由於小煤礦開挖崖腳引起雞冠嶺岩崩,造成烏江斷流,經濟損失高達8億元。所以,必須在工程建設前進行地質災害勘查評價,以防工程選址不當或工程活動誘發地質災害。因此,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勘查、評價管理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核心內容。只要抓住這個環節就等於從災害發生的「源頭」上把住了關。實現真正的「以防為主」。
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勘查、評價管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評價單位的資質管理。即承擔評價工作的單位必須具備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地質災害勘查評價資質。
(2)勘查、評價報告管理。沒有經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同意的地質災害勘查評價報告,不能作為建設依據,有關部門不得批准該建設項目。
(3)監督防治工程和實施。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工程建設項目中必須包括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和設施。而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和使用。地礦行政主管部門要負責建設項目中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驗收工作。
(四)制定有關標准、規范
為了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章可循,嚴格監督管理,制定和頒布有關標准、規范是十分重要的。這些標准和規范主要包括:①地質災害勘查技術標准;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標准;③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標准;④地質災害防治效益評估標准;⑤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勘查、評價技術要求。
(五)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
我國政府現有的財力不可能對所有地質災害體都進行治理,對大部分地質災害體,只能加強監測、預報,以避免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盡可能減輕經濟損失。所以,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尤為重要。各省(區、市)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管理辦法;根據地質災害調查結果,確定各自的監測、預報重點。然後,根據災害體所在的位置、威脅的對象,將災害監測工作任務落實到具體的部門、單位。對危害很大,可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危害點,要由專業隊伍進行監測;其他災害點,由災害點所在鄉、鎮設立地質災害監測組,由鄉鎮負責,選派工作認真,有一定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責任心強的村民為監測員,對每個監測員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制定崗位責任制,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展群眾性簡易監測。
鑒於地質條件本身的發展變化以及降雨、人類活動等影響,每年都會出現新的災害和隱患,各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組織力量在每年汛前對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進行調查,汛期加強監測,汛後進行復核,及時掌握災害體的變化情況,提高預報的准確性、預防的實效性。
當發生重大地質災害事件時,市(地)、縣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要在24小時內向省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特大地質災害事件要同時報國務院地礦行政主管部門。發生地質災害時,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組織有關人員赴現場進行調查,了解災害的形成原因、發展趨勢,提出治理對策。
(六)審定地質災害防治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不同於一般道路、橋梁及城市建設的特殊的地質工程。必須在充分掌握地質災害的形成機制、發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實施治理工程才可能對症下葯,取得有效的治理效果。所以,對承擔地質災害防治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工作的單位的素質有特別的要求。國務院賦予地礦主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的職能。地礦主管部門已頒布實施了《地質災害勘查-設計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監理辦法》;目前,正在制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單位資質管理辦法。按現行管理程序,申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承擔單位甲、乙級資質的單位由其上級主管部門推薦,經所在省(區、市)人民政府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國務院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申請丙級資質的單位由其上級主管部門推薦,經所在省(區、市)人民政府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報國務院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國務院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承擔單位資質實行年度審核制度;除對單位的資質管理以外,還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監理工程師的資質審批工作。各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承擔單位及監理工程師的資質管理工作,嚴禁任何單位承擔與其資質不相適應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以保證工程質量,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七)地質災害責任鑒定、糾紛調處
對地質災害防治,實行「以防為主」的方針。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實行「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即受災害威脅,開展防治工作後能受益的部門、單位和個人出資開展防治工作。對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由責任者負責治理。由於地質災害成因十分復雜,很多情況下,不易分清是自然成因還是人為誘發,實際上不少情況是兩種因素的疊加作用。所以,在責任不清的情況下,各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各自許可權進行地質災害的責任鑒定。在充分調查、勘查的基礎上,弄清災害發生的真正原因,各種因素在災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大小,進行災害糾紛調處。
注釋
9.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是干什麼的
什麼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答: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是指對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回、地答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或者地質災害隱患,採取專項地質工程措施,控制或者減輕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
勘查就是實地查看、現場調查的意思。勘查就是專門從事勘查的部門或人員利用現代科學原理、現代科技知識和方法,對需要取證的事實進行勘驗、檢查、調查訪問、尋找、發現、固定和提取與有關的痕跡、物品等證據材料和信息,為科技鑒定、綜合分析判斷提供服務。如:現場勘查。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 就是採取專項地質工程措施,控制或者減輕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的前期准備工作。
10. 地質災害監測的方法有哪些
地質災害監測方法地質災害的監測方法可用簡易監測和儀器監測。
簡易監測方法:變內形位移監測法、裂容縫相對位移監測法、目視檢查監測法等。
(1)變形監測法:通過監測點的相對位移量測,了解掌握地質災害的演變過程。
(2)裂縫相對位移監測法:通過監測災體中拉裂兩側相對張開、閉合變化,了解地質災害體的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
(3)目視檢查法:通過定期目視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有無異常變化,了解地質災害演變特徵,及時發現斜坡地面開裂,剝脫落,地面鼓脹,泉水突然渾濁,流量增減變化,樹木歪斜,牆體開裂等微觀變化,及時捕捉地質災害前兆信息。
重要危險隱患點應採用儀器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