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廈鐵路502段工程地質情況
⑴ 山西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省認真組織人員對當前地質勘查行業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質勘查年末職工總數56318人,較2005年增加了2807人。從事地質勘查人數14071人,比2005年增加了633人。具有勘查資質單位81個,其中高級技術員13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13人,中級技術員26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32人,離退休人員18384人,比2005年增加了43人。離退休經費26055萬元,比2005年增加了5078萬元。
二、屬地化地勘單位情況
我省屬地化國有勘查單位有2個。
(一)山西省煤炭地質局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至,本系統勘查單位為13個,有8個單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佔全局單位的88.89%;國家規定的13類資質中,全局共佔8個,占資質類別的61.54%;各類各級資質共38項,甲級有15項,占總數的39.47%;乙級有13項,占總數的34.21%;丙級有10項,占總數的26.32%。資質類別、專業分布情況為: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等8個類別。
年末職工人數4011人,與2005年對比沒有變化。其中年末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439人,包括技術人員1328人(地學專業547人,高級技術人員254人,中級技術人員620人),比上年增長4.48%。本期平均人數3845人,勞動者報酬合計9353.68萬元,勞動者報酬比上年增長9.67%。另外,離退休人員年末人數為2054人,離退休費用合計4444.83萬元,費用比上年增長16.03%。
全局2006年總資產52757.79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13450.28萬元,專用儀器設備7307.69萬元,總資產比2005年增加11709.86萬元,增長28.53%,生產性設備增加4071.81萬元,增長43.42%,專用儀器設備增加1463.64萬元,增長25.04%。
2006年總負債26465.90萬元,比2005年增加7299.08萬元,增長38.08%。
2006年總收入43770.51萬元,比2005年增加9340.19萬元,增長27.13%。
2006年總支出35860.34萬元,比2005年增加4596.55萬元,增長14.7%。
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情況:省內主要有礦業權價款項目和少量的國家財政及補償費項目,其中省礦業權價款項目8000餘萬元,國家財政及補償費項目500餘萬元。
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主要從事省內社會地質工程項目,資源勘查多為煤礦的接續和補充勘探等。實物工作量大致為鑽探進尺10萬余米,合同價款9000萬元。
各種礦產開發(省內、外、境外)投資與收入:基本沒有開展此項工作。
工程勘察施工(省內、外、境外)市場承攬項目情況:局基礎工程公司擁有建築業地基與基礎專業承包一級資質,還有乙級工程勘察資質及鑿井資質。近兩年沒有承攬到大項目。
其他產業基本情況:主要為建築製造業(佔全局對外總收入近1/4)和安置型酒店餐飲(三產)服務業(佔全局對外總收入近8%)。
1.建築製造業主要代表企業有
(1)金浦混凝土有限公司。1998年由經局148勘查院投資興建,注冊資金2000多萬元,2006年產值6000萬元。
(2)匯鏹磁性材料製作有限公司。1994年由229隊與中信公司共同投資興建,注冊資金750萬元,2006年產值為2000萬元。
2.酒店餐飲(三產)服務業
金泉大酒店,2006年為500萬元。下屬單位還有115院地質招待所,144院地質賓館,148院西苑賓館,水勘院水仙賓館等。酒店服務業除水勘院水仙賓館外,其他均無盈利。
(二)山西地質勘查局
截至2006年12月30日,全局共有地質勘查單位20個,有16個單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各類專業82個,其中:甲級資質30個,乙級資質30個,丙級資質20個。甲級資質中區域地質調查資質1個,水工環資質4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13個,物化遙資質3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個;乙級資質中區域地質調查資質5個,水工環資質5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8個,物化遙資質5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8個,選冶加工試驗1個;丙級資質中水工環資質3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4個,物化遙資質8個,勘查工程施工資質4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個。
從業人員6442人(正式職工),其中:高級職稱454人,中級職稱906人,初級職稱881人,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7780元。共有離退休人員5948人,離退休人員經費12144萬元。
與2005年度相比,地質勘查單位數量未變,從業人員減少139人,減少2.1%。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加2850元(含調資因素),增加19.1%。全局離退休人員總數減少95人,經費增加577萬元(含增資因素)。
2006年總資產81751萬元,比2005年的66582萬元,增加22.78%。生產性資產原值9043萬元,比2005年的9615萬元,減少5.95%,其中:地質勘查專用儀器原值4191萬元,比2005年的4362萬元,減少3.92%,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3061萬元,比2005年的3151萬元,減少2.86%。
2006年總負債41634萬元,比2005年的28183萬元,增加47.73%。2006年所有者權益合計39915萬元,比2005年的38399萬元,減少3.95%。
2006年總收入53444萬元,比2005年的37574萬元,增加42.24%。2006年總支出52763萬元,比2005年的36965萬元,增加42.73%。
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2005年承擔的本省公益性地質項目7個、外省2個,總經費1345萬元,其中國家財政資金765萬元,省財政資金580萬元。2006年全局共承擔本省公益性地質項目12項,外省公益性地質項目2項,總經費2455萬元,其中取得國家財政資金1575萬元,省級財政880萬元,國家財政占總經費的64%。
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2005年和2006年在省內外及境外幾乎無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
礦產開發情況:2006年在省內礦業開發投資8309萬元,在省外及境外無礦業開發投資。
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2005年和2006年在省內外及境外幾乎無大的工程勘查項目。
三、中央直屬地勘單位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三局:全局現有職工4273人,其中離退休職工2253人,在職職工2020人。在職職工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1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318人,具有初級職稱及技術員552人。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8個,分別為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三地質勘查院、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總公司、311隊、312隊、314 隊、315隊、316 隊、物探隊。其中:甲級勘查資質5個,乙級勘查資質1個,丙級勘查資質12個。
四、地質勘查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逐步向攻堅破難階段推進,一些由於歷史原因發展形成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已經顯現出來,成為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瓶頸。尤其中央直屬地質勘查單位,地方出台的補貼政策得不到執行,地方政府又只出政策而不給資金,從而使得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同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的差距逐漸拉大,每月人均相差800多元,特別是離退休職工對此反映十分強烈,屬地化國有地勘單位存在的問題也很多,嚴重影響到職工隊伍的穩定,歸納以下幾條:
(1)在1998年換發勘查許可證中放棄的國家出資勘查的、至今尚未設立探礦權、采礦權的區塊,地質勘查單位已提交了相應的地質報告,但由於當時經濟困難,未能交費,造成礦權滅失。
(2)地質勘查單位基本建設的投資,資金嚴重不足。
(3)資本不多,可經營資產少。技術裝備相對落後,科技含量較低。(4)多種經營產業規模不大,經濟運行質量低,抗風險能力及獨立生存能力差。
(5)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緊缺的現狀沒有大的改變。
(6)有的地質隊地處偏遠農村,交通不便,下崗職工安置和職工子女上學、就業、就醫困難,廣大職工迫切希望能就近搬遷到城市。
(7)基礎建設欠賬較多,住房緊張,辦公和生活條件普遍不好。
(8)目前山西省政府尚未出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除原勞動合同制職工按照地方有關規定納入養老保險外,其他人員尚未納入。
這些問題已經給地質勘查隊伍謀生存、闖市場、求發展帶來了內在的困難,嚴重製約了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與發展。
五、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經過近年來的改革發展與探索,取得如下工作經驗:
(1)地質勘查業及地質延伸業,是立身之本,做精做強勘查業是經濟社會對地質勘查單位的發展要求。
(2)多經產業是地質勘查單位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要面向社會,服務大眾,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做好人員的分流和安置工作,為深化改革提供保證。
(3)要想大發展就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融入地方經濟建設,把為政府提供各項服務放在重要議事日程。
(4)不斷優化內外部發展環境,積極爭取有利政策,為改革發展提供動力。
(5)在投資體制改革方面,局結構調整資金本著「扶優助強」的原則,重點向優勢企業傾斜,取得了較好效果。
(6)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有的地勘單位對下屬法人企業職工持股進行了回購,積極探索了股權多元化的途徑,使股權結構和股本設置更加合理。
(7)在體制上,對地勘單位的二級實體逐步進行股份制改造,提高二級實體的市場競爭能力。
(8)在機制上,建立對地質找礦有功或創收突出的人員的獎勵制度,充分發揮他們在找礦和市場承攬項目的積極性。
(9)產業結構調整中,一方面要加大市場項目承攬力度,另一方面產業要重點向礦業開發轉移,要集中資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10)加大地質科技投入,引進或購買先進裝備,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和為國家找大礦的能力。
六、「十一五」地質勘查改革發展的思路設想
在「十一五」期間將按照「做精做強地質勘查業,大力拓展勘查延伸業,穩步推進建築製造業,積極培育旅遊服務業」的工作方針,以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統領,認真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的部署,在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做精做強主業,發揮主力軍作用上下功夫;在提升裝備水平,推進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在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培養優勢企業上下功夫;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上下功夫,實現礦權設置、對外創收、裝備升級、地質科研四個突破,努力開創山西省地質勘查事業新局面。其中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調整機構、職能,深化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投資體制改革,產權制度改革,達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質行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總收入和職工年收入在全國同行業中居中上游水平。
七、地質勘查行業的對策及建議
目前經濟收入仍主要依賴於國家和省財政地質勘查項目,項目多時日子就好過,還沒有一個穩定的產業,正在改革發展中摸索。從全國其他省份的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經驗來看,一是地質勘查單位必須要有穩定的產業,不但要進行地質勘查還要開礦,要從專一的地質勘查走向礦業勘查與開發。二是落實貫徹好《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關鍵是要給予地質勘查部門,特別是國有地勘單位待遇傾斜和投入傾斜。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找礦大會戰是這樣,今後仍然是這樣。特提出下列建議。
(1)地勘單位改革發展關鍵是體制機制問題,建議國家制訂政策,促進地質勘查單位深化改革,盡早走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2)督促落實屬地化地質勘查隊伍的有關優惠政策,真正解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實際問題,為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發展創造條件。
(3)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決定》精神,盡快出台國家裝備上要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投入的具體意見,制定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立項的優惠政策和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的扶持政策,發揮各地質勘查局的技術管理上的作用。
(4)進一步確定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的投入方向,大力培育地質市場,保證地質市場對地質勘查工作有較高的需求。
(5)引導國有地勘單位積極「走出去」,使國有地勘單位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為國家解決礦產資源缺乏的問題,同時拓寬地勘單位服務區域。
總之,我省地質勘查行業,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管理創新為動力,不斷完善「突出發展地礦業,規模發展延伸業,努力提升製造業」的發展思路,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地礦業緊緊抓住《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帶來的新機遇,按照「高起點,大手筆,裂變式」的發展要求,認真落實「勘查開發一體化」的經營方針和「立足山西、西進北上、走出國門」的發展戰略,以打造地勘單位「國家隊」為目標。結合實際,確立了「以地質礦產勘查為基礎,以礦業開發和礦權運作為主體,以社會地質工作為補充,以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為延伸,全力打造地礦主業,推動地礦經濟裂變式增長」的發展定位。確立了「集團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的發展方針,不斷優化內部結構,更加註重提高經濟發展總量和經濟運行質量,體系建設、市場開發、經營管理,要不斷取得新成效,提高市場佔有份額。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⑵ 貴州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以下簡稱《決定》)精神,准確掌握我省地質勘查行業的現狀,認真做好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288號)、《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文件要求,我廳對省內當前地質勘查行業的基本情況、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形成本報告。具體內容如下: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質勘查單位概況
截至2006年度,我省共有地質勘查單位54家,國有地勘單位50家,佔全省地勘單位的93%,在我省的地質勘查行業隊伍中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屬17家;省煤田地質局下屬10家;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7家,此三局所轄的地勘單位佔全省地勘單位總數近70%,在我省的地勘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所有地勘單位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甲級的單位15家;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乙級的單位23家,均為國有地勘單位。全省地勘單位在職職工9906人,其中地質勘查的從業人員7402名,專業技術人員4157名,其中高級技術人員377名,占專業技術人員的9%,中級技術人員904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22%,離退休人員13230名。在職職工人均年收入約1.35萬元,離退休職工人均經費1.58萬元。
2005年度我省共有地勘單位50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9913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235名,專業技術人員4215名,其中高級技術人員338名,中級技術人員746名,在職職工人均年收入約1.23萬元,離退休職工人均經費1.56萬元。2006年度與2005年度比較,新增4家地勘單位,均為國有地勘單位;在職職工和專業技術人員人數變化不大,高、中級技術人員共增加了197人,增長率達11%;在職職工人和離退休職工收入有所增加;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甲級的單位增加1家,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乙級的單位增加9家。2006年度較2005年度我省地勘單位在數量上有所增加的同時,技術力量和技術水平也有了較大的增強和提高。
圖1 貴州省地勘單位人員情況及構成
(二)地質勘查資質概況
我省地質勘查單位目前共有11類、169個地質勘查資質。資質主要集中在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和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等五個專業,共138個,占資質總數的82%。資質數量較少的是氣體礦產勘查、遙感地質勘查、選冶加工試驗和地球化學勘查等四個專業,占資質總數的5%。(具體類別分級及數量如表1)
與2005年度相比,我省擁有地質勘查資質總數增加了30個,其中甲級增加5個,乙級增加26個,丙級減少1個,增加的資質中有3個甲級和9個乙級是4個新增地勘單位所有,其餘增加的兩個甲級和17個乙級是原地勘單位新增和升級所得的;另新增了氣體礦產勘查類資質。除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兩類資質各減少了一個外,其餘各專業類別的資質數量都有所增加,其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和固體礦產勘查類資質數量增長最快,分別較2005年增加了8個和7個,其餘增幅較平均,為3個左右。我省2006年度地質勘查資質不僅僅是在數量上體現了較大增長,更重要的是從質量上看增長的資質都是乙級以上的較高級別,並且新增的氣體礦產勘查專業資質,豐富了我省地質勘查資質類別,呈現出整體提高的良好勢頭。雖然只有少量地勘單位的資質數量和類別減少或降低,主要原因是專業技術人員不達標,但這足以說明今後繼續抓好地勘人才建設仍是我省地質勘查行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表1 地質勘查資質類別、分級及數量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我省的國有地勘單位數量佔了全省地勘單位數量的93%,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情況,基本上代表了我省整個地質勘查單位狀況。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煤田地質局和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三局所轄的地勘單位共34個,佔全省地勘單位總數近70%。因此這三個局的發展狀況基本上代表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乃至全省地勘單位的發展狀況。
圖2 貴州省地質勘查資質情況(按等級和專業)
(一)國有地勘單位概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共有國有地質勘查單位50家。國有地勘單位擁有資質165個,佔全省地質勘查資質總數的98%,包含了我省所有甲級和乙級的地質勘查資質(共38個,具體情況見表1)。目前國有地勘單位有在職職工9784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319名,其中技術人員4082名;高級職稱技術人員347名;中級職稱技術人員865名,在職職工人均年收入1.34萬元,離退休職工人均經費1.58萬元。與2005年比較,新增地質勘查單位4家;新增地質勘查資質14個,其中甲級3個、乙級9個、丙級2個;在職職工增加25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增加179名,專業技術人員減少57名(退休),高級技術人員增加33名,中級技術人員增加167名,離退休人員增加805名;在職職工人均年收入約增加0.12萬元,離退休職工人均經費約增加0.02萬元。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2006年度我省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為436908萬元,生產性資產原值119063萬元,總負債219298萬元,所有者權益217628萬元;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資產為136589萬元,生產性資產原值16133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2010萬元,總負債66779萬元,總收入100180萬元,總支出100180萬元,所有者權益69810萬元;省煤田地質局總資產為29300萬元,生產性資產原值5955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2610萬元,總負債14584萬元,總收入21902萬元,總支出18091萬元,所有者權益14716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總資產為28941萬元,生產性資產原值12044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1127萬元,總負債13675萬元,總收入17794萬元,總支出17218萬元,所有者權益15267萬元。與2005年度比較總資產增加8.4%,生產性資產原值減少了1.7%,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了27.4%,總負債增加了10%,總收入增加10.67%,總支出增加了12%,所有者權益增加了6.4%;我省國有地勘單位的經濟整體穩步提高,總的資本量尤其是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有較大增長,在今後的發展中要更注重對成本的控制和對生產性資產的投入和積累。
圖3 貴州省地勘單位經濟運行情況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我省的公益性地質項目主要集中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煤田地質局和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三局開展。這三個局是我省進行有關地質工作最主要的技術支持部門,尤其是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一直是我省地質行業的龍頭,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公益性地質工作。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6年度,在省內完成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19項,獲國土資源調查資金927萬元;國家資補費項目3項,國家財政專項項目1項,獲省礦產資源補償費662萬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80萬元;省外完成了新疆礦產調查評價項目,內蒙古重力調查項目,獲取資金170萬元。同時完成了我省貴陽、遵義等5個主要城市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配合政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3起,對33處地質災害開展了應急調查,編制多部針對我省的防治地質災害的報告、方案等,完成和新開展了29個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等;開展了針對解決我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規劃和立項論證工作;完成了圍繞解決我省工程性缺水問題的相關方案、報告及技術標準的編制;爭取到了9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4處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等一批國家環境地質工作項目。
省煤田地質局:在煤層氣勘查項目中獲中央財政補助資金80萬元,威寧縣金斗勘查區煤礦普查項目獲中央礦產資源補償費210萬元,「貴州煤炭資源保障能力分析」項目獲貴州省地勘基金50萬元。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獲中央礦產資源補償經費180萬元,中央礦產資源補償經費項目420萬元,地方礦產資源補償經費項目170萬元。
貴州省核工業地質局:獲貴州省放射性礦產資源調查項目,2006年項目資金10萬元。
(四)從事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實施商業性地質勘查項目十餘項,收入13426萬元;省煤田地質局實施商業性地質勘查項目11餘項,完成鑽探進尺13200米,收入5303.98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商業性地質勘查收入2922.45萬元;六枝工礦(集團)恆達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商業性地質勘查收入1105.8萬元;盤江煤電集團勘測有限責任公司商業性地質勘查收入105萬元;貴州西能物探技術有限公司商業性地質勘查收入381.58萬元;貴州宏福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商業性地質勘查收入98萬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貴州總隊商業性地質勘查收入376.53萬元;中化地質礦山總局貴州地質勘查院商業性地質勘查收入614.04萬元。2006年度我省商業性地質勘查總收入近2.5億元。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我省2006年度進行礦產開發有一定收益的國有地勘單位是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其開發方式主要是自主和合作開發礦山兩種,礦種上以金、錳、磷等我省的特色優勢礦種為主。自主開發礦山規模小,收入不高,合作開發礦山主要是貞豐水銀洞金礦。礦業開發收入18640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在安哥拉國簽訂了盧卡拉和曾扎鐵錳礦合作經營合同,該合作項目已取得探礦權,探礦權面積5432平方千米,預測鐵礦資源量10億噸,錳礦資源量2億噸。此項目的實施,標志著我省對外地質勘查工作開始起步。其餘國有地勘單位2006年度基本無礦產開發收入或未開展礦產開發工作。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在工程勘察施工方面,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擁有多項資質。如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就擁有建設部和其他部門頒發的各類工程勘查施工資質46個。管理較規范,如CS14鑽機和RPS3000型地熱鑽機等等一些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得到較好的推廣應用。具有較強的工程勘察施工方面的勢力。所進行的項目包括:岩土工程勘查、岩心鑽探工程、樁機施工、樁基抽芯、水源井施工、地下熱礦水施工、地震物探孔施工等一批較大型的項目。以省內項目為主,省外項目有參與三峽地質災害治理;浙江溫州樁基施工;在西藏與西藏地礦局合作開展了岩心鑽探工作;在杭州、海南、重慶等地開展測量工作等。2006年度實現總收入約3.4億元,比2005年度增長近0.4億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我省可以通過多種經營方式創收的國有地勘單位,都是原來規模較大,人員較多,實力較強的單位,成立多種經營企業,開展多種經營方式進行創收。如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煤田地質局、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六枝工礦(集團)恆達勘察設計有限公司、盤江煤電集團勘測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省核工業地質局、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貴州總隊等。所從事的基本是與單位本身特點相關聯的產業。如機加工(地勘設備維修);地質災害治理及煤礦安全評估等煤礦技術服務;旅行社;測量;房地產開發;印刷及物資貿易、物業管理等其他產業。2006年度各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未對多種經營企業投入,多種經營的總收入為3.06億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年來我省地質勘查行業在改革發展中隊伍不斷壯大,適應能力與實力不斷增強,整個行業得到了較好較快的提高。獲得的經驗總的來說,主要是要做好「抓三、突二、一保障」。
「抓三」:一是抓好科學的管理和監督。始終堅持以制度建設為科學、規范的管理重點,以制度管行業;以制度管隊伍;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並對制度的遵守、執行情況進行及時、嚴格的監督,保證地勘隊伍發展的有序性和科學性;二是抓好各級政府對地質勘查行業有關政策、文件精神的落實。國家、省等各級政府出台的地質勘查行業有關政策、文件,是對地質勘查行業的改革、建設和發展最為重要的指導。只有結合我省實情,認真落實好各級政府對地質勘查行業有關政策、文件精神,才能保證地質勘查行業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有明確的方向,有章可依;三是抓好地質勘查行業的市場化建設。主要是抓好各種市場准入資質、資金、技術、設備、基礎設施規范市場化操作、管理規程等的建設以及地質勘查行業的市場信息的交流等。
「突二」:首先是突出明確地質勘查行業的中心任務。堅持以地質礦產勘查為地質勘查行業的主業,以立足為我省經濟、基礎建設服務為重點,同時積極向外拓展;再有是突出各地質勘查隊伍的自身特點和優勢,加強隊伍建設,增強其自身實力和競爭力。例如一直以來作為我省地質勘查行業龍頭的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6年度通過其內部資源的調整,新成立了貴州省地質調查院,擁有區域地質調查等3項甲級資質、兩項乙級資質和兩項丙級資質。成為了該局下屬17個地勘單位中資質最多、等級最高的一個。貴州省地質調查院的成立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具有了承擔更大型和更多種類地質勘查項目的資格,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另外如貴州省核工業地質局、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貴州總隊規模相對較小的地勘單位,職工人數加在一起三百多人,通過發展其優勢地質勘查專業,貴州省核工業地質局的放射性地質礦產勘查;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貴州總隊的建材非金屬礦產勘查,2006年度實現總收入3312.9萬元,人均10萬元。
「一保障」:就是保障給地質勘查行業一個良好、有序、和諧的發展空間。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總體思路
根據《決定》的要求,按照《貴州省「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貴州省地質勘查規劃(預審稿)》等等有關文件的工作重點,結合我省地質勘查行業的實際情況提出本設想。在「十一五」期間,國有地勘單位仍將是我省地質勘查行業的核心,為我省的發展提供地質勘查技術支持的絕對力量。在這五年中,國有地勘單位要立足於做好服務我省經濟、基礎和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同時放眼國內外地質勘查行業的發展狀況和市場需求,不斷加強學習和對外交流,提高自身綜合實力,進一步完善國有地勘單位的體制建設,實現我省的國有地勘單位持續和諧地發展。
(二)具體內容
1.圍繞「把我省建設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優勢原材料工業基地」的目標開展工作
為滿足「十一五」、「十二五」電煤基地、煤化工基地建設對煤炭資源的需求,同時滿足我省煤炭資源的戰略儲備,促進我省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盡快把我省建設成為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的要求,積極參與煤炭資源勘查,提升現有煤炭礦山工作程度,挖掘潛力,努力發現新礦源,增加現有煤炭儲量,提供更加准確有效的地質勘查工作。為進一步加快磷化工發展,建成如織金磷礦區等大型、超大型礦區、磷化工業集團,把我省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磷化工基地,部署好地質工作。為建立黔中鋁工業基地,從而進一步把我省建設成全國重要的鋁工業基地,加大鋁土礦勘查等各項地質工作。
2.加強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的開展
重點是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宣傳和地質環境調查監測;加快水資源的勘查、開發規劃,提高供水能力,緩解缺水對我省經濟建設、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開展石漠化治理工程相關地質工作,推進我省生態建設。為我省的道路、工程建設等提供可靠的地質技術保障。做好其他地質環境規劃,旅遊開發等有利於我省建設發展的地質工作。
3.促進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協助省及其他地方各級政府做好煤、磷、鋁、錳、金、鉛鋅等我省重要、優勢礦種及其他礦產資源的勘查規劃工作,力爭在重要礦種的資源儲量上有所突破,延長礦山壽命,增加探明資源量;做好礦產資源合理保護、利用和濫采、非法盜采礦產資源的規劃及管理懲治工作。
4.進一步抓好商業性地質工作,促進多種經濟的發展
通過多種手段,多條道路加強省外、國外項目的申請和合作,拓寬國有地勘單位的發展空間,加強國有地勘單位的生存能力。
5.加強自身建設,深化改革
配合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按企事分開的原則,穩步落實國務院有關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通過抓好管理、人才、技術水平、市場准入資質等隊伍建設,深化改革,確保國有地勘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五、對策建議
(一)目前我省地質勘查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省地質勘查行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地質勘查隊伍尤其是國有地質勘查隊伍的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為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當前我省地質勘查行業也存在如下問題:地質勘查行業的現狀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勘查工作的要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對地質勘查行業進行管理的各級行政部門之間,行政管理部門與管理對象之間,管理對象內部還存在管理體制不夠順暢;按國務院有關要求的以企事分開的原則推進國有地質勘查隊伍改革仍需不斷深入;由於政府的配套政策尚未落實和其他原因,一些有利於地質勘查隊伍改革發展的優惠政策未完全落實到位;國有地勘單位負擔較重,例如2006年度離退休數達13230人,比在職職工多出3324人,所需經費近2.1億元。地質勘查單位存在活力不足、投入不夠、人才缺乏、功能不強等問題。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決定》的要求,構建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的新機制
按照政事分開、政企分開、事企分開的原則,大力推進地質勘查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合理分工、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地質勘查體系。明確行政主管部門與地質勘查事業單位之間的職能。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做好依法行政,為地質勘查行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環境。地質勘查事業單位則為政府、為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技術業務支持。理順各級行政主管部門之間;行政主管部門與地質勘查單位之間和地質勘查單位內部的管理體制,做到責任明確、管理科學有效。按照統一部署、分類推進、逐步深入、擇機到位的原則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
全國的國有地質勘查隊伍剛經歷了管理體制轉換的重大調整,不宜再連續對其實施大手術,在穩步發展、逐漸深入的前提下,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
2.加強地質勘查工作的主要任務
主要是突出地質礦產勘查這一核心任務。藉助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按照省政府將我省建設成為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磷化工基地以及全國重要的鋁工業基地的發展方針,切實做好我省煤、磷、鋁等優勢礦產和金、鉛鋅、銻等其他礦產的勘查、規劃和綜合研究。同時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開展,充分重視礦山地質工作,強化地質環境調查監測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3.健全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體系
首先是抓好公益性地質勘查隊伍的建設,保障公益性地質勘查隊伍的發展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如2006年度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通過其內部資源的調整,新成立了貴州省地質調查院,擁有區域地質調查等3項甲級資質、兩項乙級資質和兩項丙級資質。成為了該局下屬17個地勘單位中資質最多、等級最高的一個。使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具有了承擔更大型和更多種類地質勘查項目的資格,增強了市場競爭力)保證其隊伍的人員精幹、裝備精良、實力強大。再有公益性、基礎性的地質工作要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4.切實將有利於地質勘查單位發展的有關優惠政策進一步落實到位
近年為順利實現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管理體制轉換,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但由於地區差異等各種原因,優惠政策並未完全落實到位,如職工住房、福利,地勘單位用於充實設備的資金等問題較明顯。切實把有利於地質勘查單位發展的有關優惠政策進一步落實到位,將有利於拓寬地質勘查單位發展空間,解決好地勘單位財政負擔,提高地質勘查單位職工的生產、生活水平。
5.抓好地質勘查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加強對地質勘查行業的數字化管理,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全社會共享
進一步建立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資料庫,並以此為基礎,豐富管理的數字化指標,實現對整個地質勘查行業更加及時、准確和更加科學的定量化管理。建立統一的地質信息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實現全省、全國乃至全球地質信息共享,實現全省地勘單位技術、人力、設備等綜合資源的共享,打破地域、專業限制和行限制業,促進地質勘查行業內及地質勘查行業與其他行業間的交流,勢必帶動我省地質勘查行業的整體進步。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⑶ 岩土工程常用的原位測試手段有哪些能提供哪些參數其適用條件是什麼
一、 岩土工程勘察
1.1 我國岩土工程勘察規范及水電、鐵路、公路、港口等勘察規范中關於勘察分級、岩土 分類以及勘察階段的劃分與勘察工作的布置原則。
1.2 岩石及土的分類標准(國標及各行業標准)。
1.3 高層建築、樁基礎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布置原則。
1.4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工程地質測繪與調查應在哪個勘察階段進行?地質點應如何定位?
1.5 了解各種地貌的形成,特別是一些特殊地質營力形成的地貌特點。
1.6 了解各種常用勘探手段的使用原則、適用的地層。
1.7 了解現行岩土工程勘察規范對原狀土試樣的質量分級,各級土樣採取的要求。
1.8 了解岩石和土的各種物理力學指標的含義,主要力學指標的使用原則,試驗要求。
1.9 了解各種常用原位測試手段的適用條件、所可能提供的岩土工程參數及其應用。
1.10 了解各種常用原位測試設備的技術規格、操作方法。
1.11 了解岩土工程常用的水文地質參數的物理意義,測求方法,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方法。
1.12 了解地下水在第四系含水層中的一般賦存狀態,環境水對混凝土腐蝕性的分級及標准。
1.13 了解地下水對岩土體工程特性的影響,可能引起的岩土工程問題。
1.14 了解一般常見的特殊岩土如填土、濕陷性土、紅粘土、軟土、膨脹土、分化岩等的因、分類,工程特性及評價指標。
1.15 准確了解平均值、標准差、變異系數、統計修改系數的含義。
1.16 為築壩、築路所需的建築材料勘察階段的劃分及各階段勘探工作的布置原則。
參考資料:
1、《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94)
2、《工程地質手冊》(第三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4年
3、《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287-99)
4、《工程岩體分級標准》(GB50218-94)
5、《工程岩體試驗方法標准》(GB/T50266-99)
6、《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
7、《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TB10012-2001)
二、 淺基礎
2.1 建築物的安全等級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2.2 地基設計時,哪些建築物應按地基變形計算?哪些建築物可不作地基變形計算?
2.3 地基設計時考慮的地基主要受力層指的是什麼?
2.4 地基計算時傳至基礎底面上的荷載在什麼情況下應按基本組合,什麼情況下應按長期效應組合,什麼情況下不應計入風荷載和地震作用?土體自重的分項系數應取多少?
2.5 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根據什麼確定,並應滿足什麼要求?
2.6 地基承載力與基礎寬度及埋深有無關系?如何進行深度和寬度修正?修正系數與土性有什麼關系?
2.7 抗剪強度由哪兩個土性參數不清所組成?如何用土的抗剪強度指標確定地基承載力?
2.8 軸心荷載作用和偏心荷載作用對基礎底面壓力的計算有什麼不同?偏心荷載作用下如何考慮滿足地基承載力的要求?
2.9 什麼叫做基礎底面的附加壓力?它與基礎埋深有什麼關系?
2.10 如何進行軟弱下卧層驗算?
2.11 當地下水位處於基礎底面以上時對淺基礎設計有什麼影響?設計時對地下水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
2.12 如何進行天然地基沉降計算?
2.13 考慮應力歷史時或需預測沉降歷時關系時怎樣計算地基沉降?進行這種講算時土工試驗有些什麼要求?
2.14 哪些因素會導致產生不均勻沉降?設計時可以採取哪些措施減少建築物的不均勻沉降?
2.15 用什麼方法來驗算地基穩定性?規定的穩定安全系數應不小於多少?從穩定性考慮,對位於土坡坡頂上的建築有什麼專門的要求?
2.16 淺基礎一般有哪些型式?
2.17 建築物沉降觀測要點。
參考資料:
1、《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7-89)
2、《工程地質手冊》(第三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4年
3、《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J024-85)
三、 深基礎
3.1 樁的分類、樁基礎的組成和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的基本知識。
3.2 布樁時樁中心距的確定:樁端持力層的選擇及其厚度的要求。
3.3 樁基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計算進及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樁基沉降時,應採用哪些效應組合?
3.4 什麼情況下應考慮樁側負摩阻力?如何考慮?
3.5 岩溶地區樁基應按哪些原則設計?
3.6 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准值與設計值的相互關系。各種抗力分項系數如何取值?
⑷ 在什麼地方可以下到《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
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煤、泥炭地質勘查的目的和任務、階段劃分、工作程度要求、勘查方法原則,煤、泥炭資源/儲量分類條件和估算原則等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
GB/T 13908-2002 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
GB/T 50215-94 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
GB50197-94 露天煤礦工程設計規范
GB/T 12719-91 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
3 煤炭地質勘查的目的任務
煤炭地質勘查的目的任務是為煤炭建設遠景規劃、礦區總體發展規劃、礦井初步設計提供地質資料。
4 煤炭地質勘查的基本原則
4.1 煤炭地質勘查工作必須從勘查區的實際情況和煤礦生產建設實際需要出發,正確合理地選擇採用勘查技術手段,注重技術經濟效益。
4.2 煤炭地質勘查工作必須以現代地質理論為指導,採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和勘查方法,提高勘查成果精度,適應煤礦建設技術發展的需要。
4.3 煤炭地質勘查必須堅持「以煤為主、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的原則,做到充分利用,合理保護礦產資源,做好與煤共伴生礦的其他礦產的勘查評價工作。
5 煤炭地質勘查的工作程度
5.1 階段劃分
煤炭地質勘查工作劃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
5.2 預查階段
5.2.1 預查應在煤田預測或區域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其任務是尋找煤炭資源。
5.2.2 預查工作程度要求
a) 初步確定工作地區地層層序,確定含煤地層時代
b) 大致了解工作地區構造形態
c) 大致了解含煤地層分布的范圍、煤層系數、煤層的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大致了解煤類和煤質的一般特徵
d) 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礦產情況
e) 估算煤炭預測的資源量
5.3 普查階段
5.3.1 普查是在預查的基礎上,或已知有煤炭賦存的地區進行。
5.3.2 普查工作程度一般要求
a) 確定勘查區的地層層序,詳細劃分含煤地層,研究其沉積環境特徵和聚煤特徵。
b) 初步查明勘查區構造形態,初步評價勘查區復雜程度。
c) 初步查明可採煤層層位、厚度和主要可採煤層的分布范圍,大致確定可採煤層煤類和煤質特徵,初步評價勘查區可採煤層的穩定程度。
d) 調查勘查區自然地理條件、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特徵,大致了解勘查區水文地質條件,調查環境地質現狀。
e) 大致了解勘查區開發建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煤的開采技術條件。
f) 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礦產賦存狀況。
g) 估算各可採煤層推斷的和預測的資源量。
5.3.3 在煤炭資源條件較差、地質條件較復雜只能提交普查報告的井田,在普查工作程度的一般要求是:
a) 基本查明井田的構造形態和初期采區內的主要構造,詳細了解井田構造復雜程度。
b) 初步查明可採煤層的層數、層位、厚度、結構及可采范圍,適當加密控制初期采區范圍內煤層的可采邊界。
c) 初步查明可採煤層的煤質特徵,基本確定煤類及其分布,詳細了解其他有益礦產的工業價值。
d) 水文地質條件及其他開采技術條件等方面的勘查工作參照5.2.2.1條並按實際情況調整後確定。
e) 估算可採煤層的推斷的和預測的資源量。
5.4 詳查階段
5.4.1 詳查的任務是為礦區總體發展規劃提供地質依據。
5.4.2 詳查工作程度一般要求
a) 基本查明勘查區構造形態,控制勘查區的邊界和勘查區內可能影響井田劃分的構造,評價勘查區的構造復雜程度。
b) 基本查明可採煤層層位、層數、厚度和可采范圍,基本確定可採煤層的連續性,控制主要可採煤層露頭位置,了解對破壞煤層連續性和影響煤層厚度的岩漿侵入,古河流沖刷、古隆起等,並大致查明其范圍,評價可採煤層的穩定程度和可采性。
c) 基本查明可採煤層煤質特徵和工藝性能,確定可採煤層煤類,評價煤的工業利用方向,初步查明主要可採煤層風化帶界線,評價可採煤層煤質變化程度。
d) 基本查明勘查區水文地質條件,基本查明主要可採煤層頂底板工程地質特徵、煤層瓦斯、地溫等開采技術條件,對可能影響礦區開發建設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其他開采技術做出評價,初步評價勘查區環境地質條件。
e) 對勘查區內可能有利用前景的地下水資源作出初步評價。
f) 初步查明其他有益礦產賦存情況,做出有無工業價值的初步評價。
g) 估算各可採煤層的控制的、推斷的、預測的資源/儲量,其中控制的資源/儲量分布應符合礦區總體發展規劃的要求。
5.4.3 在煤炭資源條件較差、地質條件較復雜只能提交詳查報告的井田,其詳細工作程度的一般要求是:
a) 查明井田的構造形態和初期采區內的主要構造,對井田邊界構造應作適當控制
b) 基本查明主要可採煤層的層數、層位、厚度、結構和可采范圍,在先期開采地段范圍內,適當加密控制可採煤層的可采邊界,控制主要可採煤層的露頭位置。
c) 基本查明可採煤層的煤質特徵,確定煤類及其分布。
d) 水文地質條件及其他開采技術條件等方面的勘查工作程度,參照5.5.2.1條並按實際情況調整後確定。
e) 估算可採煤層的控制的、推斷的和預測的資源/儲量。
5.5 勘探階段
5.5.1 勘探的任務是為礦井建設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提供地質資料。
5.5.2 勘探的工作程度
5.5.2.1 對於擬建中型和中型以上機械化程度較高的井田,勘探工作程度的一般要求是:
a) 控制井田邊界構造、其中與礦井的先期開采地段有關的邊界構造線的平面位置,應控制在150米以內。
b) 詳細查明先期開采地段內落差等於和大於30米的斷層,詳細查明初期采區內落差等於和大於20米的斷層,對小構造的發育程度、分布范圍及對開採的影響作出評述。
c) 控制先期開采地段范圍內主要可採煤層的底板等高線,煤層傾角小於10度時,應控制初期采區內登高距為10米~20米的煤層底板等高線。
d) 詳細查明可採煤層層位及厚度變化,確定可採煤層的連續性,控制先期開采地段內各可採煤層的可采范圍,對厚度變化較大的主要可採煤層、應控制煤層等厚線。
e) 嚴密控制與先期開采地段或初期采區有關的主要可採煤層露頭為止,在掩蓋區,隱蔽煤層露頭線在勘查線上的平面位置應控制在75米以內,控制先期開采地段范圍內主要可採煤層的風氧化帶界線。
f) 詳細查明可採煤層的煤類、煤質特徵及其在先期開采地段范圍內的變化,著重研究與煤的開采、洗選、加工、運輸、銷售以及環境保護等有關的煤質特徵和工藝性能,並做出相應的評價。
g) 詳細查明井田水文地質條件,評價礦井充水因素,預算先期開采地段涌水量,預測開采過程中發生突水的可能性及地段,評述開采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條件的可能變化,評價礦井水的利用可能性及途徑。
h) 詳細研究先期開采地段和初期采區范圍內主要可採煤層頂底板的工程地質特徵,煤層瓦斯、煤的自燃趨勢、煤塵爆炸危險性及地溫變化等開采技術條件,並做出相應的評價。
i) 詳細調查老窯、小煤礦和生產礦井的分布和開采情況,劃出其采空范圍,對老窯的采空區應盡可能地控制、並評述其積水情況,詳細調查生產礦井和小煤礦的涌水量、水質及其動態變化,分析其充水因素。
j) 基本查明其他有益礦產賦存狀況。
k) 估算各種可採煤層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斷的資源量/儲量。
5.5.2.2 對於擬建小型礦井的井田、勘探的工作程度可根據礦井建設的實際需要加以調整。
5.5.2.3 現有生產礦井為了擴大井田范圍,超出原已批準的地質報告的部分,其工作程度應視擴大區所處的井田部位,依據礦井改擴建設對擴大范圍的要求,由探礦權人與地質單位商定。
5.5.2.4 對於擬建中型以上機械化程度較高的露天礦,其勘查工作程度根據露天開採的特點應符合下列要求:
a) 復煤層按分煤層基本對比清楚。
b) 嚴格控制先期開采地段煤層露頭的頂底界面及煤層露頭被剝蝕後的形態,露天開採的最下一個煤層的露頭,其底板深度的誤差應控制在5米以內。
c) 詳細查明先期開采地段內落差達於10米的斷層,控制褶曲的產狀,褶曲軸部的標高應控制在10米以內。
d) 詳細查明各煤層的夾矸層數、厚度、岩性,對不能分層剝離的夾矸和在開采時可能混入煤中的頂底板岩石,均應了解其灰分、硫分、發熱量和真密度等質量特徵。
e) 基本查明剝離岩層中賦存的其他有益礦產,對具有工業價值的其他礦產,應提出必要的地質資料。
f) 詳細查明露天開採的最下一個可採煤層頂板以上各含水層,以及煤層底板以下的直接充水含水層的分布,厚度及水文地質特徵,計算露天開采第一水平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評價露天疏幹得難易程度。
g) 基本查明露天邊坡各岩層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學性質,詳細了解軟弱夾層的層位,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學特徵,評價影響邊坡穩定性的主要地質因素,基本查明露天剝離物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學性質。
h) 先期開采地段探明的和控制的資源/儲量比例,應比附錄E的要求提高10%。
6 煤炭地質勘查的控製程度
6.1 煤炭地質勘查工作必須根據地形、地址及物性條件,合理選擇和使用地質填圖、物探、鑽探、采樣測試等勘查手段。
6.2 凡裸露和半裸露地區,均應在槽井探及必要的其他地面物探方法和配合下進行地質填圖。地質填圖的比例尺一般為:
a) 預查階段 (1:50000)~(1:25000)
b) 普查階段 (1:50000)~(1:25000),也可採用1:10000
c) 詳查階段(1:25000)~(1:10000),也可採用1:5000
6.3 凡地形、地質和物性條件適宜的地區,應以地面物探結合鑽探為主要手段,配合地質填圖、測井、采樣測試及其他手段,進行各階段的地質工作。
6.4 凡不適於使用地震勘查的地區及裸露和半裸露地區,應在槽探、井探、淺鑽、地面物探和地質填圖的基礎上開展鑽探工作。
6.5 所有鑽孔都必須進行測井工作
6.6 預查、普查階段鑽孔中達到規定厚度的煤層應全部採取煤心煤樣,各種煤樣的采區及其測試項目,參考附錄F確定。
6.7 露天勘查的工作控製程度,根據露天開發建設的需要,一般應在露天初期采區范圍內採用平行等距剖面進行加密,其剖面間距可為同類型井田勘探階段先期開采地段基本線距的1/2。
7 煤炭資源/儲量分類及其類型條件
7.1 資源/儲量分類依據
7.1.1 可行性評價程度
可行性評價程度分為概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種。
7.1.2 經濟意義
7.1.2.1 經濟的
其數量和質量是依據符合市場價格的生產指標計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的市場條件下開采,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環境等其他條件允許,即每年開採煤炭的平均價只能滿足投資回報的要求。
7.1.2.2 邊際經濟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其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於盈虧邊界,只有在將來由於技術經濟、環境等條件的改善或政府給予其它扶持的條件下才可變成經濟的。
7.1.2.3 此邊際經濟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或技術上不可行的,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技術進步使成本降低後,方能變成經濟的。
7.1.2.4 內蘊經濟的
僅通過概略研究,作了相應的投資機會評價,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
7.1.3 地質可靠程度
7.2 煤炭資源/儲量分類及類型條件
7.2.1 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的地質可靠程度
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在地質可靠程度方面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a) 煤層的厚度、結構已經查明,煤層對比可靠,可採煤層的連續性已經確定,煤類、煤質特徵及煤的工藝性能已經查明,岩漿岩對煤層、煤質的影響已經查明。
b) 煤層底板等高線以嚴密控制,落差等於和大於30米的斷層已經詳細查明
c) 各項勘查工程已達到勘探階段的控制要求
7.2.2 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分類
7.2.2.1 可采儲量(111):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勘查工作程度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並進行了可行性研究,證實其在計算當時開采是經濟的、計算的可采儲量及可行性評價結果可信度高。
7.2.2.2 探明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11b):同(111)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
7.2.2.3 預可采儲量(121):同(111)的差別在於本類型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7.2.2.4 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21b):同(121)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
7.2.2.5 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11):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只有當技術、經濟等條件改善後才可變成經濟的。
7.2.2.6 探明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1):同(2M11)的差別在於本類型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基礎儲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7.2.2.7 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必須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
7.2.2.8 探明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1):同(2S11)的差別在於本類型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資源量估算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7.2.2.9 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
7.2.3 控制的煤炭資源/儲量的地址可靠程度
控制的煤炭資源/儲量的地質可靠程度方面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a) 煤層的厚度、結構已基本查明,煤層對比可靠,可採煤層的連續性已基本確定,煤類、煤質特徵及煤的工藝性能已基本查明,岩漿岩對煤層、煤質的影響已基本查明。
b) 煤層底板等高線已基本控制,落差等於和大於50米的斷層已經基本查明。
c) 各項勘查工程已達到詳查階段的控制要求。
7.2.4 控制的煤炭資源/儲量分類
7.2.4.1 預可采儲量(122):勘查工作程度已達詳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7.2.4.2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同(122)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的。
7.2.4.3 控制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2):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詳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
7.2.4.4 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詳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預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
7.2.4.5 推斷的煤炭資源/儲量的地質可靠程度
推斷的煤炭資源量在地質可靠程度方面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a) 煤層的厚度、結構與初步查明,煤層對比基本可靠,煤類和煤質特徵已大致確定
b) 煤層產狀已初步查明,煤層底板等高線已大致控制
c) 各項勘查工程已達到普查階段的控制要求
7.2.6 推斷的煤炭資源/儲量分類
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普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
7.2.7 預測的資源量(334)?
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預查階段的工作程度要求。
8 煤炭資源/儲量估算
8.1 煤炭資源量計算指標
8.2 各類型資源量計算塊段劃分的基本要求
8.2.1 劃分各類型塊段,原則上以達到相應控製程度的勘查線、煤層底板等高線或主要構造線為邊界。
8.2.2 跨越斷層劃定探明的和控制的塊段時,均應在斷層的兩側各劃出30米~50米的范圍作為推斷的塊段。
8.2.3 小構造和陷落柱發育的地段,不應劃定探明的或控制的地段。
8.2.4 露天勘查各級別塊段的劃分,不受初期采區內平行等距剖面加密的影響。
8.3 資源/儲量估算的一般要求
8.3.1 預查、普查階段估算的垂深,一般為1000米,最大不超過1200米,只適於建小型井的地區一般為600米,最大不超過1000米。
8.3.2 煤類或煤的工業用途不同時應分別估算。
8.3.3 資源/儲量估算中所利用的各項勘查工程成果和基礎資料的質量應當可靠。
8.3.4 煤層傾角小雨60度時,在平面投影圖上估算資源/儲量,當傾角等於或大於60度時,則應在立面投影圖或立面展開圖上進行估算。
8.3.5 煤層傾角小於15度時,可以利用煤層的偽厚度和水平投影面積估算資源/儲量,傾角等於或大於15度時,則必須以煤層的真厚度和斜面積進行估算。
8.3.6 對煤層厚度的特厚點、變薄點或不可采點,均應分析其原因,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處理。
8.3.7 資源/儲量的估算方法和各項估算參數,都應根據具體情況合理確定。
8.4 有夾矸的煤層採用厚度的確定方法
8.4.1 煤層中單層厚度小於0.05米的夾矸,可與煤分層合並計算採用厚度,但並入夾矸以後全層的灰分、硫分應符合估算指標的規定。
8.4.2 煤層中夾矸厚度等於或大於煤層最低可采厚度時,煤分層應分別視為獨立煤層,分別估算資源/儲量,夾矸厚度小於煤層的最低可采厚度,且煤分層厚度均等於或大於夾矸厚度時,可將上下煤分層厚度相加,作為採用厚度。
8.4.3 結構復雜煤層和無法進行煤分層對比的復煤層,當夾矸的總厚度不大於煤分層總厚度的1/2時,以各煤分層的總厚度作為煤層的採用厚度,當夾矸的總厚度大於煤分層總厚度的1/2時,按8.4.1條和8.4.2的規定處理
8.5 露天勘查煤層的夾矸和剝離物的估算
8.5.1 煤層夾矸的估算要求:
a) 各可採煤層應分別估算含矸率
b) 對煤層中厚度等於或大於1米的夾矸和小於1米的夾矸,應分別估算其含矸率
8.5.2 剝離物的估算要求
a) 按確定的露天邊界,分別估算第四系、煤層上覆岩層的剝離量。
b) 開采多煤層的露天礦,對煤層之間的剝離物,應單獨估算剝離量。
c) 按估算的剝離量與開採煤層的資源/儲量,估算出最大、最小及平均的剝采比。
9 煤層氣和其他有益礦產勘查工作
9.1 煤層氣和其他有益礦產的勘查,一般利用各種探煤工程進行,確有必要時也可布置部分專門勘查工程和測試研究工作。
9.2 各階段對煤層氣和其他有益礦產的勘查工作要求參照規定執行,評價指標應按有關礦中規定執行。
10 泥炭地質勘查
10.1 泥炭預查
依據區域地質資料和預測資料,進行初步野外觀測和極少量工程驗證,提出可供普查的地區。有足夠依據時可估算預測的資源量。
10.2 泥炭普查
10.2.1 目的
初步查明泥炭資源的分布、資源量和質量,為進一步詳細提供依據。
10.2.2 任務
10.2.2.1 初步查明區內泥炭的分布面積、礦層層數計其厚度、質量等情況。
10.2.2.2 初步了解泥炭賦存的地質、地貌及水文地質條件和泥炭的成因類型。
10.2.2.3 鈷酸腿短的和預測的資源量。
10.2.2.4 初步評價泥炭的開采利用技術經濟條件。
10.2.3 工作方法
10.2.3.1 收集資料:查閱前人有關工作成果,研究區域地質、水文地質等有關資料確定成礦遠景區。
10.2.3.2 訪問、踏勘、了解泥炭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情況。編制普查工作設計。
10.2.3.3 野外工作底圖。
10.2.4 勘查手段和施工要求
必須從地質目的和經濟效果出發,根據地質、地形及泥炭埋藏條件,礦層厚度選擇探礦工具和手段。
10.2.5 取樣和樣品分析
10.2.5.1 含礦面積小於0.5平方公里的礦點取一至三個,大於0.5平方公里的礦點不應少於3個,以確定泥炭質量及進行綜合利用初步評價為原則。
10.2.5.2 取樣方法:據具體情況可採用探坑刻槽或鑽孔取樣,並要做詳細的取樣紀錄。
10.2.5.3 樣品質量:現在沼澤中的裸露泥炭,濕樣質量不應少於2公斤,埋藏泥炭樣質量不應少於1公斤。
10.2.5.4 包裝與送樣:樣品包裝一般用塑料袋或其他不易污染的材料,樣品標簽放於兩層塑料袋之間並在外面貼上編號膠布。
10.2.5.5 泥炭樣品的采樣數量和一般分析項目:主要根據綜合利用評價的需要而定。
10.3 泥炭詳查
對普查圈定的詳查區通過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及多種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階段密的系統取樣,對詳查區泥炭資源作出是否具有工業價值的評價。
10.4 泥炭勘探
10.4.1 目的:在泥炭詳查圈出的范圍內詳細查明礦體的規模、儲量和質量,做出綜合評價。
10.4.2 任務:
a) 詳細查明泥炭分布范圍、面積和礦層厚度、層數及泥炭質量變化規律
b) 詳細查明泥炭賦存的地質、地貌及水文地質特徵,確定泥炭的成因類型和形成時代
c) 准確圈定礦體邊界,控制礦層變化,估算探明的、控制的、推斷的資源/儲量。
d) 評價泥炭開采利用技術經濟條件
10.4.3 工作要求:
a) 地形地質測量選用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為(1:5000)~(1:10000)為宜,通過地質填圖基本查明礦區地層層序、言性組合、層位時代,觀察點密度以能基本控制地質體為原則。
b) 進行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查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補給,排泄條件,計算涌水量。
c) 工程網度一般要求按達到探明的資源/儲量標準的工程網度進行施工。
10.4.4 取樣方法和樣品分析,按自然分層或等距方式取樣,樣長一般不大於1米。
10.5 泥炭資源/儲量估算
10.5.1 泥炭品級和資源/儲量
10.5.1.1 泥炭品級取決於有機質的含量,分為有機質含量30%~50%的准泥炭和大於50%的泥炭兩個品級。
10.5.1.2 根據泥炭礦產資源本身的特殊性,其資源/儲量分類如下:
a) 探明的:是礦區開采設計依據的資源/儲量,其條件為:
1) 控制的礦體形狀、產狀及厚度變化,能准確圈定邊界
2) 劃分泥炭品級、掌握泥炭質量變化規律
3) 查明影響礦體儲量的夾層
4) 查明覆蓋層厚度,岩性和岩相變化
b) 控制的:是確定進一步部署勘探和制定泥炭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依據,其條件為:
1) 基本控制礦體形狀、產狀及礦層厚度變化、主礦體邊界必須由工程式控制制
2) 基本確定品級和質量變化
3) 對影響礦體較大的泥沙、腐木等夾層已查明
4) 初步了解覆蓋層厚度、岩性和岩相變化
c) 推斷的:為進一步布置地質詳查和礦山建設所探求的遠景規劃量,要求對礦體范圍、礦層厚度、產狀和質量有初步了解
d) 預測的:對具有賦存泥炭資源的地區經過預查,有足夠的資料、數據估算出的資源量
10.5.2 資源/儲量估算的一般規定
10.5.2.1 估算指標:泥炭有機質含量大於等於30%。
10.5.2.2 復雜結構礦體資源/儲量的估算,當夾層大於等於0.1米,應當剔除,並分層估算資源/儲量。
10.5.2.3 泥炭資源/儲量是按實際探得的資源估算的,估算不包括采空區。
10.5.2.4 估算單位以干噸(萬噸)計。
11 資料編錄、綜合研究和報告編制
11.1 對原始資料編錄工作的基本要求為如下四點:
a) 按勘查設計的要求和有關規程的規定,各種勘查工程的原始記錄和數據資料必須齊全、准確、真實、可靠
b) 對自然露頭和各種勘查工程所揭露的地質、水文地質現象,都必須按規定的內容和要求,進行觀測、鑒定和描述、各種觀測、測量記錄資料,都應及時進行處理,解釋和整理
c) 原始資料編錄的工作程序、格式、內容、表達形式、術語等均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d) 各種原始記錄、原始編錄資料以及岩心、樣品、標本等實物資料,必須按有關規定的要求妥善保管,建立完整的原始資料檔案。
11.2 按照邊勘查施工,邊分析研究資料,邊調整修改設計的原則,對各種勘查技術手段所取得的資料均應進行及時且充分的分析研究和利用。
11.3 各階段地質報告的編制,原則上應按有關地質報告編寫規范規定的要求進行。
⑸ 施工組織設計規范(GB/T50502-2009)的編制和審批程序是什麼
3.0.3 施工組織設計應以下列內容作為編制依據:
1 與工程建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文件;
2 國家現行有關標准和技術經濟指標;
3 工程所在地區行政主管部門的批准文件,建設單位對施工的要求;
4 工程旅工同或招標投標文件;
5 工程設計文件;
6 工程施工范圍內的現場條件,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氣象等自然條件;
7 與工程有關的資源供應情況;
8 施工企業的生產能力、機具設備狀況、技術水平等。
3.0.4 施工組織設計應包括編制依據、工程概況、施工部署、施工進度計劃、施工准備與資源配置計劃、主要施工方法、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及主要施工管理計劃等基本內容。
3.0.5 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和審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施工組織設計應由項目負責人支持編制,可根據需要分階段編制和審批;
2 施工組織總設計應由總承包單位技術負責人審批;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應由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授權的技術人員審批,施工方案應由項目技術負責人審批;重點、難點分部(分項)工程和專項工程施工方案應由施工單位技術部門組織相關專家評審,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批准;
3 由專業承包單位施工的分部(分項)工程或專項工程的施工方案,應由專業承包單位技術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授權的技術人員審批;有總承包單位時,應由總承包單位項目技術負責人核准備案;
4 規模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和專項工程的施工方案應按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進行編制和審批。
⑹ 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
工程建設特別是大型工程建設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興建了大批水利工程、交通工程、能源工程,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和公路里程逐年增長,從1949年到2008年,鐵路營運里程從2.18萬Km增長到7.97萬Km,年均增長率為2.2%;公路里程從8.07萬Km增長到373.02萬Km,1949~1999年年均增長率為5.8%,1999年以後公路建設加速,年均增長率增至11.5%。我國從1988年開始興建高速公路,至2008年總里程已達到6.03萬Km,平均每年增長0.30萬Km。截至2008年,我國共有水庫86353座,其中1億m3以上的大型水庫529座,0.1億~1億m3的中型水庫3181座,10萬~1000萬m3的小型水庫82643座,總庫容達6924億m3。從圖3-17和圖3-18可以得出,我國鐵路建設始終保持穩定發展的趨勢,公路建設和水利建設1999年以後加速發展,總體上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作用呈加劇態勢。
圖3-17 1949~2008年中國鐵路和公路里程增長情況示意圖
從區域上看,各個地區工程基礎設施存在很大的差異,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作用的強度差異明顯。以公路建設為例,我國平均公路密度為0.39Km/Km2,東部沿海地區平均公路密度遠大於西部地區(圖3-19)。平均公路密度大於1.40Km/Km2的省份依次為上海、江蘇、河南、山東,說明這4個省份公路建設發展較快,交通基礎設施較為完善。重慶、北京、安徽、天津、廣東、湖北、浙江7個省份公路密度超過1.00Km/Km2,接近發達國家的公路密度。而陝西、海南、雲南、吉林、廣西、黑龍江、寧夏等省份的公路密度小於0.60Km/Km2,說明這些省份的公路建設還有很大潛力。
圖3-18 1985~2008年中國大中型水庫與小型水庫數量變化示意圖
圖3-19 2008年中國區域公路密度分布示意圖
工程建設活動對地殼表層有不同程度的擾動,特別是大型工程活動常常對地質環境產生強烈和深遠的影響,出現了多種地質環境問題,甚至引發地質災害。大型水庫建設一般要淹沒大片的耕地,極大地改變了原來的水文條件和生態條件,從而使地質環境要素發生變化,易於誘發岸邊再造、水庫淤積等問題。例如,三門峽水庫建成後,庫岸坍塌十分嚴重,水庫淤積速度加快,不得不增設壩底泄沙工程。大型工程建設改變了地質體應力平衡,易於誘發地質災害。我國多條鐵路,如寶成鐵路、成昆鐵路、鷹廈鐵路等,大部分路段在山區穿越,山地岩石強烈風化、裂隙發育、山坡陡峻,沿線進行了大量的切坡和隧洞開挖工程。鐵路建成後,每年都遭受塌方、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侵擾,造成路基破壞,交通中斷,經濟損失十分嚴重。西部大開發啟動以後,各類工程建設造成了次生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人工泥石流、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地質環境容量面臨著嚴峻挑戰。據統計,近年來工程建設活動所誘發的地質災害約佔地質災害總數的51%以上,鐵路沿線的地質災害有50%甚至70%與不恰當的開挖或支護有關[12]。
⑺ 中國第一個鐵路鷹廈鐵路屬於哪個省區
鷹廈鐵路是江西省鷹潭到福建省廈門的鐵路。
中國第一條小鐵路——1865年,英國商人杜蘭德在北京宣武門外沿著護城河修建了一條一里長「展覽鐵路」德小鐵路,這是中國出現最早的一條鐵路。不久,清統治者以:「觀者駭怪」為由,勒令把它拆掉。嚴格地說,這還不能算作實質意義上的鐵路。
中國第一條營業鐵路——1876年,上海怡和洋行英商在未徵得清政府同意的情況下,採取欺騙手段在上海擅築,擅自修建了淞滬鐵路(從吳凇到上海),於1876年7月建成通車,全長15公里,經營了一年多時間,這是中國最早辦理客貨運輸業務的第一條鐵路。後來清政府用28萬兩白銀將其贖回,全部被清政府贖回拆除了。
中國人自己修築的鐵路——唐胥鐵路,1881年開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鐵路,真正成功並保存下來加以實際應用的第一條鐵路,從而揭開了中國自主修建鐵路的序幕。
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干——京張鐵路(豐台柳村--張家口)。京張鐵路總設計師: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1906年開工建設,1909年建成通車。1923年平綏鐵路/京包鐵路(北京(北平)--張家口--包頭(綏遠))建成通車。
中國第一條華僑出資興辦的鐵路是1905年修築的潮(州)汕(頭)鐵路。
新中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成渝鐵路完全採用國產材料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自四川成都至重慶,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條干線鐵路,全長505公里,1950年6月開工,1952年6月通車,1953年7月交付運營。1952年6月13日成渝鐵路全線竣工,舉行通車典禮,滕代遠(曾任鐵道部部長)為通車剪綵。這條鐵路的建成,使四川人民四十多年來的願望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