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質災害政府文件
A. 河南省地質災害危險區群眾搬遷安置補貼標準是多少
補貼標準是按當地的規定補貼的。
B.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哪裡可以下載
他們有個官網可以去那裡 澤匠
C. 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河南省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會商室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2003年,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開展了河南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8年,通過河南衛視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34次,並通過電話、傳真、手機簡訊等方式通知到基層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地質災害監測防治責任人,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全省建立汛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983個,有效地防止了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河南省30多年的地下水監測,積累了長期系列資料,每年取得監測數據近10萬組。依據監測資料每年編制《地下水監測報告》、《地下水水情通報》、《地下水水情預報》等10餘份。監測資料為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地下水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通過地下水環境監測,為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和地方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依據。
2006年,隨著河南省區域地下水監測網優化及自動化建設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了地下水環境監測網路,提高了監測工作的科技水平,對加快全省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2006年,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下達「河南省的國家級單孔多層地下水示範監測井建設研究項目」,在深度(350m)、監測數量(4層)和材料(PVC-U管)等方面填補了國內該技術領域的空白,具有廣泛的示範作用,為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參考依據。
六、法制建設
1.1998年頒布實施了《河南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45號)。
2.2002年發布並組織實施了《河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1—2010年)》。
3.2006年編制並實施了《河南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年)》。
4.2007年編制完成了《河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
D. 河南省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
通過對鄭州市鋁土礦來區資源開發利用與源環境遙感調查、洛陽市正村煤田影響評價生態遙感調查、永城市薛湖煤田影響評價生態遙感調查等項目的開展,較好地發揮了衛星遙感在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方面的應用。項目通過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與延拓應用相結合,從自然現象發生的必然性入手,利用自然法則來治理優化環境,終止或延緩災害鏈條的發生、發展過程。
E. 河南地質災害評估項目30萬以內可以不招標嗎
哇```有錢的老闆啊``老闆``您想要開採煤礦應當符合《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治理辦法》或者《礦產資源開采登記治理辦法》規定的有關探礦權申請人或者采礦權申請人的條件。按照該兩辦法中所規定的申請人在申請時所應提交的資料來看,只有依法設立的勘查單位和礦山企業才有資格成為探、采礦權的主體。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采礦權競得人辦理采礦登記手續時,需提交以下資料:1.采礦權申請登記書;2.企業名稱預先核准通知書及其復印件;3.營業執照及其復印件;4.采礦權價款票據及其復印件;5.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及其復印件;6.礦產資源儲量報告;7.礦產資源儲量報告評審意見;8.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9. 采礦權評估報告書;10.采礦權評估報告備案表; 11.開發利用方案;12.開發利用方案評審意見;13.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說明書; 14.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說明書備案登記表。以上材料分2個階段提交,其中第一階段為劃定礦區范圍階段,要求提交以下材料:1、劃定礦區范圍的申請報告;2、與礦山建設相適應的地質儲量報告、儲量報告評審意見書及備案證明;3、企業名稱預先登記批准文件,已設立企業的提供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第二為采礦登記階段,要求提交以下材料:1、采礦權申請登記書;2、礦區范圍圖、儲量計算圖、採掘工程平面圖;3、開發利用方案及評審意見;4、發地礦山安全監督部門對開發利用礦山安全部分的評審意見;5、環境影響報告(表)及環境部門的審批意見;6、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及確認意見;7、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企業加公章);8、采礦權價值評估報告及確認(備案)書;9、申請人辦礦資質證明材料。
F.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的意見
(豫政辦〔2010〕25號)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進一步推進我省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促進全省礦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土資源部等12部門《關於進一步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141號,以下簡稱《通知》)精神,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高認識
2004年我省開展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工作以來,在壓減礦山數量、優化礦山開發布局、提高礦產資源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改善礦山安全生產狀況和礦山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礦產資源開發領域一些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得到解決,礦產資源勘查項目小而散、投入偏少,礦山企業規模過小、大中型礦山企業少,礦產資源開采粗放、產業集中度和規模化程度低等問題依然存在,煤、鋁、鉬、鐵等礦種的整合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其他重要礦種和重要礦區的整合亟須全面展開,探礦權整合工作需要抓緊啟動。進一步推進我省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是我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舉措,是調整礦產開發結構、推動產業升級、促進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的有效途徑。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面臨矛盾多、操作難度大。各級、各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通知》及有關文件精神,充分認識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增強做好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採取有力措施,扎實推進,確保全面完成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任務。
二、目標任務
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要堅持以規劃為依據,以資源為基礎,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以往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的基礎上依法推進。以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為目標,以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為主線,以礦業權調整為著力點,推進礦業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加快技術創新,淘汰落後產能,逐步形成以大型礦業集團為骨幹、各類礦山協調發展的礦產開發新格局,切實提高我省礦業綜合競爭能力和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水平。
(一)進一步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布局。按照我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科學編制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實施方案、地質勘查專項規劃和礦業權設置方案,合理設置探礦權、采礦權,使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布局更趨合理。
(二)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逐步提高礦產資源勘查技術水平,大力推進整裝勘查和勘查開發一體化,推動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鼓勵上下游企業聯合重組,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通過進一步整合,提高礦山開發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採用科學的采礦方法和選礦工藝,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進一步壓減礦山數量,到2010年年底,全省礦山企業數量在前期整合的基礎上壓減20%左右,探礦權數量壓減15%左右。
(三)進一步改善礦山安全生產狀況和生態環境。強化礦山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改善礦山安全生產條件,減少因礦山開發布局不合理引發的安全隱患,防止發生安全生產事故。認真落實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推進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工作。加大對礦山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力度,妥善處置礦山廢棄物,對污染物實行集中治理並確保達標排放,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
(四)逐步建立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長效機制。建立以規劃為龍頭,以礦業權管理為核心,以礦權准入制度為引導,以礦業權計劃投放為調節手段的礦業權管理制度體系,形成部門協作、上下聯動、共同推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長效機制。
三、整合范圍
(一)礦種整合范圍。煤、鋁、鐵、金、鉬、鎢、銅、鉛、鋅、銻等重要礦種。各省轄市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可將水泥灰岩、螢石、硅石、建築石材等確定為本地重點整合礦種。
(二)礦區整合范圍。1.影響大礦統一規劃開採的小礦,一礦多開、大礦小開的礦區,小礦密集區及位於地質環境脆弱區范圍內的礦區;2.開采方法和技術裝備落後,資源利用水平低的礦山;3.生產規模長期達不到設計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隱患,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較差的礦山;4.位於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遺跡(地質公園)保護區、森林公園、名勝古跡以及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及飲用水源周邊等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禁采區、限采區范圍內的礦山。
(三)探礦權整合范圍。1.具備統籌部署整裝勘查成礦地質條件的礦產資源勘查區;2.一個成礦區帶設置多個探礦權,布局明顯不合理的勘查區;3.勘查投入達不到勘查實施方案的要求,「圈而不探」的勘查項目;4.采礦權深部及外圍勘查開采主體不一致,不符合礦區規劃或不適宜單獨設置采礦權的勘查項目。
四、工作部署
(一)科學編制方案,嚴格進行審查。各省轄市、縣(市、區)要在前期整合工作的基礎上,根據我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和產業政策,結合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礦產資源儲量利用調查、礦業權實地核查等工作,認真梳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礦業權設置情況,按照《河南省礦產資源開發整合總體實施方案》(另行印發)要求,對需整合的礦區逐一登記造冊,明確整合范圍、整合對象、目標任務,認真組織編制本地重要礦區和重要礦種開發整合實施方案。
各省轄市要認真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對本級和所轄縣(市、區)重要礦區和重要礦種開發整合實施方案進行審查,確保實施方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並於2010年3月底前報省國土資源廳、發展改革委組織審查,經省礦產資源整合領導小組批准後組織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出現新情況或與實際情況不符,需要調整實施方案的,要盡快組織修訂,經省礦產資源整合領導小組批准後組織實施。
(二)明確標准,擇優確定整合主體。各地要結合實際,從資金、技術、管理和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制訂整合主體標准,明確礦山建設規模、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安全生產及環境保護指標。探礦權人應具有法人資格,注冊資金不得低於1000萬元,並具備與勘查項目相適應的資金實力;承擔勘查工作的實施單位應具有乙級以上勘查資質,並具備與勘查項目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設備。整合後的開采主體必須具有法人資格,地測管理機構健全,資金、技術人員和設備與整合後的開發規模相匹配,並能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在符合整合主體標準的前提下,要優先從整合礦區內選擇整合主體。礦區內參與整合的礦山企業均達不到整合主體標准,或參與整合的礦山企業在規定整合期限內未達成整合協議的,當地政府可以優先選擇符合產業政策和布局規劃的下游優勢企業作為整合主體;或以招標方式規范引入優勢企業,公開、公平、公正地確定整合主體;或將礦區內礦業權依法收回,統一規劃後按規定許可權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重新向符合整合主體標準的企業出讓礦業權。
(三)積極探索,創新整合模式。統籌考慮礦產資源及礦山企業生產要素,以及企業制度、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進一步推進多要素整合。積極探索多元投入,聯合出資、整裝勘查,勘查開發一體化,風險共擔、成果共享、互利共贏的新模式。鼓勵優勢企業充分發揮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採取兼並、重組、參股、入股等方式實施整合,促進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支持省內大型礦山企業與國有地勘單位合作勘查開發礦產資源,提升產業集中度,增強產業競爭力,打造探、采、選、冶與深加工一體化的礦業龍頭企業。
(四)完善制度,構建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規劃管理,合理規劃重點勘查區和開采區,設置鼓勵、限制、禁止勘查區和開采區,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布局。不斷完善礦業權管理制度,加強礦業權人資質管理,提高勘查開采准入條件。科學設置整裝勘查區,積極推進探礦權出讓分區管理,建立探礦權退出機制,對達不到資金投入要求、「圈而不探」的探礦權人,限期退出;提高礦山規模和采、選、冶技術指標,淘汰達不到標準的礦山。積極推進礦業權有計劃投放,實現礦業權合理投放和總量控制。加強礦山環境保護,提高安全生產水平,促進礦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從2011年起,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轉入常態化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領導,建立共同責任機制。省礦產資源整合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和協調全省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各成員單位要加強協作,按照各自職能具體組織實施,確保整合任務完成。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省政府有關部門,抓緊編制和組織實施全省煤炭資源整合規劃;由省國土資源廳牽頭,會同省政府有關部門,抓緊編制和組織實施全省非煤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實施方案。
各省轄市、縣(市、區)政府是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的責任主體,政府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各省轄市、縣(市、區)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將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健全機構,充實力量,保障工作經費。
各級政府要認真組織實施本級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實施方案,加強工作調度和協調,督促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責任。發展改革部門會同國土資源、煤炭行業管理等部門負責審查煤炭礦區整合實施方案。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對整合區域內的資源和礦業權設置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會同發展改革等部門組織審查非煤礦區整合實施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劃定礦區范圍,依法辦理采礦許可證;工商部門負責對擬設礦山企業依法辦理企業名稱預先核准和注冊登記手續;環保部門負責對嚴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造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後果嚴重的礦山企業依法提請縣級以上政府予以關閉,對整合後礦山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進行審批,並負責監督礦山企業執行環境保護「三同時」(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制度;安全監管、煤礦安全監察部門負責礦山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對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礦山提請當地政府予以關閉,對整合後礦山的安全生產條件進行審核,依法辦理安全生產許可證;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負責對整合改造後的煤礦依法辦理煤炭生產許可證;公安部門負責整合礦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時依法處置關閉礦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後礦山的爆炸物品用量,同時,對資源整合期間出現的暴力抗法、聚眾鬧事等行為依法予以處置;監察部門負責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監督檢查,對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濫用職權、失職瀆職、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等違法違紀行為進行查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各級、各部門要提高工作效率,除法律、法規明確禁止的情形外,各項行政審批手續可同時進行。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整合後礦山企業的監管,鞏固整合成果,提高礦產資源管理、利用水平,促進礦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明確政策,扎實推進整合工作。嚴格實施礦產資源規劃,進一步優化礦業權設置,原則上一個礦區只設置一個主體,對同一個礦區有多個探礦權的,探礦權轉采礦權時要整合給一個開采主體。被整合礦業權周邊的零星邊角資源、不宜新設礦業權的深部資源可按計劃以協議方式有償出讓給整合主體。對已列入整合范圍的礦山企業和探礦權人,要督促其限期開展整合;對借整合名義實施開發建設或非法生產的礦山企業,有關部門要通過聯合執法給予嚴厲打擊。對需要整合的整裝勘查區、重點礦區,整合期間不得新設立礦權或擴大礦區范圍、新增資源儲量,已設礦權不得轉讓給整合主體以外的企業。對影響安全生產、破壞生態環境的礦山,要堅決予以關閉。
(三)規范程序,加快整合工作進度。要進一步明確整合工作流程,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依法及時為整合後的礦山企業換發相關證照。在整合主體確定後,國土資源部門應及時劃定區塊或礦區范圍。對應發放或更換采礦許可證的,在劃定礦區范圍後憑經評審備案的儲量(核實)報告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經審查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頒發采礦許可證。礦山企業持采礦許可證,須在2年內完成采礦權有償處置及具備有關規定要件,開展生產系統改造,申辦其他相關證照;未取得相關證照前,礦山企業不得生產,采礦權不得轉讓、變更。對整合工作中因開展生產系統改造需要使用火工物品的,公安部門憑國土資源部門頒發的采礦許可證和安全監管部門出具的證明文件進行審批。
(四)加強督導,確保整合規范實施。各地要明確本級重點整合礦區,制定掛牌督辦方案,分級對重點整合礦區實行掛牌督辦,責任到人,限期完成整合任務。各級掛牌督辦重點整合礦區數量原則上不能少於本行政區域內確定整合礦區的30%。各省轄市政府要及時組織督導檢查,並於2010年12月初完成整合工作自查驗收,向省政府提交自查報告。
各地要按照經批準的實施方案,201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整合工作任務。對整合任務完成好的,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優先考慮安排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國家戰略性礦產勘查項目、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及礦產資源保護項目;在符合礦產資源規劃的前提下,礦業權投放數量可給予傾斜。對工作不力、未完成整合任務的省轄市,暫停該市行政區域內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等相關證照的審批辦理,暫停用地審批和其他工業項目立項審批。
全面清理礦業開發活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決杜絕在資源整合中倒賣礦業權、牟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要注重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整合工作,切實保護參與整合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對在協調確定整合主體、調整各方關系過程中採取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的礦山企業,要納入黑名單並予以曝光。強化對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違法違規行為的責任追究,對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要依法依紀嚴肅查處;對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五)加強宣傳,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各級、各部門要利用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整合工作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和工作成效,加強對整合工作的輿論引導和監督,推廣典型經驗,通報、披露整合工作推進不力地方和弄虛作假等行為,推動整合工作順利開展。
二○一○年三月九日
G. 地質災害政府分批安置,第一批安置的人給1:1.5安置的現在到我們了政府安1:1安置我們該怎麼辦
對於地質災害如果賠償,還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如果是自然災害,則不存版在賠償,當地政府或上權級政府會對損失和重建給予適的的救濟與補助;如果是人為引發,則按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以過錯推定、責任承擔的原則進行賠償。
H. 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
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誘因絕大部分是強降雨。每年汛期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佔全國的80%以上。
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包括編制應急預案和進行應急治理等。
在汛期,特別是5~9月的主汛期,通過加強巡迴檢查,及早發現地質災害前兆,根據出現的前兆劃定地質災害的危險區,並在危險區邊界設置警示標志,採取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通過預防和治理,達到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對那些危害性大,危險性大的重要災害隱患點,應在汛前施工必要的簡易阻排水工程和削坡減災,壓腳工程等。並預選好應急避讓的安全地點和撤離路線,保護供水供電設施安全等。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往往具有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投資少、在短期內減災效果明顯等特點。
3.4.1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現狀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已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頭等大事。它是保障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通過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實施「以人為本」思想的戰略舉措。已開展的地質災害應急減災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編制與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為預防和減輕汛期地質災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各省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各省(區、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每年編制主要針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對人類活動構成危害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汛期地質災害應急防災預案。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已陸續編制了全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部分省區對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群防群測工作。2002年汛期四川省暴雨頻繁,年初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編制的2002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列出的161處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均受到暴雨影響。為使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強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指導性和針對性。省廳還先後20多次派出專家工作組,分赴全省地質災害多發區開展汛前地質災害巡迴檢查。
浙江省認真落實險情巡查制度和防災預案,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排查,僅溫州市就排查了110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各災害點都落實了防災預案。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成立了「蘭花花」地質災害防治科普服務隊,深入地質災害易發區,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了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2)建立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
為提高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應急反應能力,更好地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等汛期防災制度,盡最大努力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國土資源部決定建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系統。國土資源部一名副部長擔任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指揮長,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地質環境司、規劃司、財務司、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負責人為指揮部成員。
防禦台風期間,國土資源部門人員24小時值班,落實責任制,把任務分解到人。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都成立了應急小分隊,整裝待命,隨時准備應對突發災害事件,配合當地政府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國土資源部門還准備了充足的抗災物資,遇到緊急情況,應急小分隊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抗災搶險中。據悉,由於防災措施及時、充分,16號台風登陸期間,福建省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635處,浙江省也發生108起地質災害,但均無人員傷亡。
2002年6月24日,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城區向陽新村的一處滑坡體因大雨誘發產生數條裂縫,滑坡前沿地表水平錯位35cm,垂直位移20cm,部分居民房屋牆壁出現裂縫、凸起,整個滑坡體出現臨滑徵兆。該滑坡體由長約100m,寬30多m的花崗岩風化破碎體組成,地處居民稠密區,直接威脅百餘戶居民房屋、近千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滑坡一旦發生,後果不堪設想。群眾報險後,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以及縣政府先後趕赴現場調查災情,及時研究採取了應急防災措施,人員無一傷亡,並避免了巨大財產損失。
(3)應急勘查及應急治理工程
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為了減少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少花錢、多辦事,我國政府實施了一些民心工程,應急勘查與治理了一些危害性大的地質災害。1998年以來,國家實行政府投資和地方自籌資金相結合,完成應急勘查項目7項、應急治理項目32項(表3.14),安定了人心,促進了社會穩定,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表3.14 我國地質災害應急治理工程一覽表
3.4.2 應急治理的方法及特點
地質災害應急治理以滑坡、泥石流災害為主。應急治理之前,須進行必要的應急勘查。
3.4.2.1 應急勘查
(1)應急勘查的特點和方法
地質災害應急勘查不同於一般勘查,必須以救災為中心,圍繞亟須解決的問題來確定勘查的目的和任務,做到工作目標明確、具體。地質災害應急勘查技術必須要有針對性,突出快速、簡單和准確的特點,盡量節約時間和費用。應急勘查的主要手段包括遙感解譯、地質測繪、物探、山地工程等。
地質災害應急勘查,要初步查明災害的規模、性質、特點、類型及其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害體的穩定性和發展趨勢,分析影響災害點穩定性的一般因素、關鍵因素、觸發因素,進而提出應急治理方案。
(2)舉例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應急勘查,工作費用15萬元,勘查工作量如表3.15所示。通過勘查,初步查明了東山溝流域1.31km2的地形地貌等地質環境條件,重點對流域基本特徵、泥石流形成條件和特徵進行了詳細研究,對固體物質來源進行實地調查,對固體物質量進行了估算。東山溝流域共有四條溝谷具備發生泥石流的條件,估算鬆散固體物質414.46萬m3,其中可移動鬆散固體物質135.7萬m3,泥石流重度為17.6kN/m3。溝口100年一遇的泥石流流量為69m3/s,50年一遇的為53m3/s,20年一遇的為41m3/s。經收集研究有關資料和實地勘查,對設計參數(重度、流速、流量)進行了計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採取以穩定谷坡和排導為主,主支溝治理相結合,工程治理與生物水保措施相結合,行政和法規管理相配合的綜合治理方針。
表3.15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勘查工作量一覽表
由表3.16可知,廣西永福縣鳳山滑坡應急治理等6項應急治理工程總投入628萬元,平均105萬元/項;總保護財產2.26億元,投保比為1∶36;總保護人數10695人,平均保護人數1782人。
又如:湖南省綏寧縣地質災害應急處理項目投入資金83.3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0萬元,省財政補助資金15萬元。初步解除了綏寧縣鵝公鄉劉家村楊家滑坡及泥石流等10處地質災害的危險,保護了238戶953人145棟房屋的生命財產安全,幫助當地群眾克服了「6.19」特大山洪災害影響,改善和部分恢復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發展經濟。這些防治工程在2002年汛期很好地抵禦了地質災害的侵襲,雖然5~6月份當地集中降雨數次,但泥石流溝中的碎屑物質被牢牢穩住,居民房屋安然無恙。
江西省共對265處地質災害危險點進行了應急治理,投入資金2250.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