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采礦地質災害補償
㈠ 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
搬遷避讓是傳統而有效地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重要措施。我國地域遼闊,廣大農村地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而且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較多的地區都是老、少、邊、窮地區,興建治理工程極不經濟。因此,把防治地質災害與山區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實施有步驟的搬遷避讓,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有效減災措施。總而言之,搬遷避讓適於治理難度大、人口較為稀疏、容易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的地區。
目前尚未見到有關全國搬遷避讓總體情況的完整統計資料。筆者通過對以下幾個省或地區搬遷避讓資料的介紹,說明我國地質災害搬遷避讓現狀。
3.3.1 搬遷避讓的行政管理工作
巴東縣以各滑坡體上的搬遷實物指標為依據,參照《湖北省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搬遷避讓處理及規劃報告》中投資計算辦法,將搬遷避讓處理投資一次性分解到鄉鎮,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出台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搬遷避讓處理投資測算方案和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搬遷避讓農村移民安置方案,對搬遷避讓范圍、安置原則、實物指標處理、生產安置、搬遷安置、資金管理及滑坡避讓區的管理進行了具體規定。
3.3.2 搬遷避讓的實施概況
(1)北京市
北京市有兩個地質災害易發區,即北京北山泥石流易發區和北京西山礦山地面塌陷易發區。通過20世紀九十年代的大規模避險搬遷,經調查確認的北京北山與西山的潛在泥石流受害村莊和北京西山的潛在礦山地面塌陷受害村莊已基本搬遷完畢,只有少數村莊未採取減災措施,如軍餉的呂家村、齋堂的王龍口、清水的李家莊、澗昌村。另外,北京北山的雲蒙山景區和西山的清水河流域景區恰好是泥石流易發區,北京地區的旅遊避暑又恰好與降雨高峰相逢,依山溝建設的許多居住與游樂設施,絕大部分都沒有考慮防災避險的要求。
(2)山西省
采礦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等佔地質災害總數的60%以上。已有45個村莊舉村搬遷。
(3)福建省
已完成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項目近300項,搬遷人口約2萬人,尚有750處需要搬遷,搬遷人口4萬多人。
(4)湖北省
竹山縣17個鄉鎮有地質災害點451處(2000年8月),使3155戶13651人受到威脅。通過統籌規劃,縣里以「向基地靠近,向集鎮靠近」為目標,組織受威脅住戶進行搬遷,採取避讓方式防治地質災害。2002~2003年,共有429戶1778人遷出地質災害點,遷出地質災害點的農民住得安心,致富步伐加快。竹山縣計劃再用3年時間將地質災害點上餘下的住戶全部遷出。
巴東縣為防治滑坡地質災害,須對3個鄉鎮6個滑坡點的193戶759人進行避讓搬遷安置,涉及各類房屋面積3.37萬m2、圍牆61m2、混凝土曬場3658.2m2、水井7眼、沼氣池18個、豬圈74處、糞池207處、地窖211處、水池427處、節能灶193戶。目前已搬遷7戶29人。另有39戶172人正在辦理搬遷手續。
(5)廣東省
五華縣共有17個鎮存在地質災害點43處,其中嚴重危害點8處,受威脅人口達1.1萬多人。該縣在積極採取削坡減載、恢復植被、覆膜開溝、砌築防護牆等工程治理方法治理地質災害的同時,出台優惠政策,動員受災害威脅的農戶搬遷避讓。2003年,該縣共投資7萬多元幫助16戶受威脅農戶搬遷建新房。另籌集10多萬元,為地質災害嚴重的橋江鎮溜沙村征地5畝,統一規劃興建居民新村,用於解決受災農戶的安置用地。
(6)陝西省
商南縣對清油河下瓦房受滑坡威脅的3戶10人實施集體搬遷。丹鳳縣及時組織應急調查組對3處災險情進行處理,劃定危險區,安置災民,加強監測,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鎮安縣調動企業積極性,投資47萬元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治理,並搬遷受災群眾。
截至2002年7月底,商洛市累計動遷227戶983人,消除了20處地質災害隱患。
3.3.3 搬遷避讓效果與效益
據對福建省257處採取搬遷避讓措施的地質災害治理點的統計,共投入避讓搬遷費用14364萬元,搬遷人口18364人,平均每人搬遷費0.78萬元,其中人均搬遷費超過1.5萬元的搬遷避讓項目共29個,占搬遷項目總數的11%。
㈡ 山西省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張毅劉瑾王平波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太原,030024)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西省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和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狀況。針對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是影響自然地質災害變化的重要因素出發,根據未來13年降水量的變化預測了自然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按照礦產資源開發總體規劃、公路交通發展規劃和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等預測了工程活動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發展趨勢。
關鍵詞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山西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危害,它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了損害。地質災害從其形成的動力條件可分為自然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山西地處高原,地形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動力條件充分,屬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歷史上自然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山西是一個礦業開發大省,隨著采礦深度和廣度的增大,全省由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人為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另外,山西鐵路、公路的修建,重要城市附近地下水的集中超量開采,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沉降等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10億元,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受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數量驚人。近幾年,雖然山西省有關部門在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省內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各種地質災害的成因機制、成災規律、分布現狀尚未完全查清,地質災害依然是影響山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阻礙省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控制和減輕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山西省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刻不容緩。
山西省地質災害從災害形成的動力條件來看,可分為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在地質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致災動力條件的變化是決定自然地質災害變化趨勢的決定性因素,而人類工程活動及其產生的廢棄物的堆放則是人為地質災害發展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下面據此對全省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作定性預測。
1山西自然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山西自然地質作用形成的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構造型地裂縫、黃土濕陷型地裂縫等。從自然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情況來看,崩塌、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致災體,其次是構造型地裂縫。因黃土濕陷型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相對較小,且沒有人員傷亡的記載。
自然地質災害的形成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地形地貌條件、地層岩性條件、地質構造條件與水動力條件。在上述條件中,對於自然地質災害較為發育的任一地區,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條件都是地質災害產生的基礎條件,其變化是緩慢的,只有水動力條件隨降水強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水動力條件的變化對自然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西省自然地質災害的研究表明,泥石流、滑坡、崩塌與降水量有著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連綿細雨過後突降暴雨或連續多年降水量偏大的年份,最易誘發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黃土濕陷型地裂縫與降水量也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大雨過後最易出現這些地質災害。以原平市為例,在2001年進行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中,查出該區20世紀90年代共發生滑坡地質災害8起,這8起滑坡地質災害的形成時間集中分布在1995年(2起)與1996年(6起)的6、7、8月間。查閱原平市歷年降水量資料,其多年(1954~2000年)平均降水量為436mm,1990~2000年降水量為250~700mm,而1995~1996年降水量為600~700mm,較多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250mm以上,為90年代的最大值。在這兩年中,其6、7、8月降水量分別達到了120mm、250mm、290mm左右,較其他年份的月降水量大1倍以上。連續兩年充沛的集中降水,導致了該區滑坡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太原市1996年8月4日發生的特大泥石流地質災害,也是在其上游太原西山、古交礦區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暴雨的條件下形成的。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受到海風的影響,形成較強的大陸性氣候。同時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冬季長而寒冷乾燥且降水少,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且乾旱嚴重,秋季短而天氣溫和的氣候特點。山西省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南北差異大,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50mm之間。在全年總降水量中,春季佔15%~20%,夏季佔50%~75%,秋季佔15%~30%,冬季佔2%~3%。每年的7~9月份降水量高度集中。全省年降水量的分布有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山區大於盆地20%的特點。山西省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常有連年少雨乾旱現象,降水量有10~13年豐枯變化周期。山西上世紀90年代到目前降水量屬偏枯年份,較80年代降水量減少約2.8%。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近十幾年降水量偏枯周期的結束,在未來的13年中,山西將進入降水量偏豐周期,降水量會較前十幾年有明顯增大的趨勢。在降水量增大,水動力條件增強等因素影響下,山西今後13年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會隨降水量的變化而逐漸增大。但由於近幾年山西省加大了地質災害的宣傳力度和防治力度,地質災害受災區和隱患區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雖然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會逐漸增大,但由自然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會得到有效控制。
2山西人為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山西省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裂縫、采空地面塌陷等災害,主要活動包括礦山開采、修路切坡、建築切坡等。在工礦企業密集分布區、城市居民密集居住區因過量抽取地下水,會誘發地面沉降、水位下降型地裂縫等人為地質災害。從人為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情況來看,采空地裂縫、采空地面塌陷、采動滑坡、采動崩塌是主要的致災體,過量抽取地下水誘發的地面沉降、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較大。而修路切坡、建築切坡誘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相對較小。
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的種類、強度與當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產業政策密切相關。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20世紀70、80年代,山西中小礦山遍布,縣鄉級公路及國家一、二級公路的修建蓬勃開展,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發生頻率高,累計損失大等特點。進入90年代以後,公路建設進入高速公路時代。由於高速公路建設對選址、勘察、設計、施工、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要求較高,使得因修路切坡造成的地質災害明顯減少。目前,山西省尚無因修建高速公路誘發人為崩滑或高速公路受到人為地質災害破壞的記載。山西省以煤礦為主的礦山開採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進入了規范發展的時期。行政主管部門關停並毀了一大批違法小煤礦,使山西礦業秩序得到了根本好轉。由私挖濫采、越界開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房屋損毀等人為地質災害得到明顯控制,以開採煤礦為主的礦山地質災害由治理前的突發性、隨意性轉為在人們控制與預測范圍內規律性的發生。由礦山開采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明顯減輕。
根據山西省公路交通發展規劃與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在今後13年的規劃期內,山西公路交通建設仍以高速公路的建設為主,預計由修建高速公路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輕微,遠小於低級別公路修建時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
從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來看,山西省2005年近期規劃目標主要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煤炭開采總量控制在3.0億t左右;礦業結構和布局得到調整、優化,煤炭工業通過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向綜合開發利用為主轉變來提高整體素質,鞏固煤炭工業基地地位,組建三大煤炭集團公司;繼續關閉非法開采、礦井回採率低、威脅大礦安全、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破壞生態環境和污染嚴重的小煤礦,使全省煤炭礦山縮減到3000個以內;調整礦山規模結構,形成以大、中型礦山為骨幹,大中小協調發展的格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初步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亂采濫挖、破壞性開采基本消除;新建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床儲量規模基本適應,煤炭資源礦井回採率明顯提高;礦山生態環境狀況得到初步改善,礦山環境監督管理得到加強,不再新建對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恢復利用的破壞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采項目,開采礦產資源實行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制度,礦山次生地質災害發生率明顯下降,礦山「三廢」治理率明顯提高,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20%,新增礦山土地復墾面積1.5萬公頃。全省2010年遠景目標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領域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初步實現根本轉變,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具有競爭力的、以規模經營為主幹的新型礦業經濟體系。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得到進一步調整和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礦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從上述近期與遠景規劃目標來看,山西省礦業開發在保持總量基本不變的原則下,將逐步實現以大代小,形成以「大集團」規模經營為主幹的新型礦業經濟體系,並保持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中,還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相關規劃、維護國家戰略利益、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等原則,將山西省礦產資源進行了規劃分區,共劃分為鼓勵開采區、限制開采區、禁止開采區和保護開采區四類。從礦業布局來看,隨著大同、陽泉、汾西、太原西山等主要礦區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沁水煤田北翼的壽陽、河東煤田的柳林、保德、河曲、偏關等地已成為山西煤炭大軍開辟的第二戰場,在這些地區正在陸續建設一批一期工程年產量即達60萬~300萬t的大中型礦井,有些礦井規劃年產量達900萬t(山西魯能河曲電煤開發有限公司上榆泉—大塔礦區)。可以預見,隨著這些大中型礦井的陸續投產,上述地區地質環境條件會急劇惡化,採煤誘發的地裂縫、地面塌陷、采動崩塌、采動滑坡、水資源破壞等人為地質災害會大量發生。因此,規劃期內,山西省除原有大同、朔州、軒崗、太原西山、陽泉、汾西、孝義、霍州、潞安、長治、晉城等已采區(有些已近采空)因採煤造成的地質災害逐漸加重外,上述新采區將來也會誘發許多地質災害。山西省由采礦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有加重的趨勢。但由於這些大礦有著嚴密的生產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其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都是礦山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地質災害,具有預見性與規劃性,造成的損失相對較小。
隨著采礦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山西省采礦廢棄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堆放點越來越多。根據山西省部分地區《礦山尾礦、固體廢料、土地復墾、地質環境保護調查整治報告》,山西省部分地區礦山尾礦及固體廢料排放量如下(表1)、(表2):
表1山西省部分礦山尾礦排放量統計表
表2山西省主要礦區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表
另外,受國家煤炭產業政策及西部大開發政策驅動,近幾年山西省新建了大批一期工程規模即達600~1200MW的大型火力發電廠,每個火力發電廠的灰渣年排放量達35萬~70萬m3,按全省已有和在建火力發電廠數量估算,全省火力發電廠年排灰渣總量在1000萬m3以上。這些礦山尾礦、固體廢料及電廠灰渣數量巨大,分布面廣,且多分布在山區溝谷中,構成了山西省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重要物源。在較大暴雨條件下,這些物質極易被沖出溝谷,形成泥石流地質災害。因此,規劃期內,山西遭受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泥石流地質災害破壞的危險性呈增高趨勢。
根據調查,太原市婁煩縣境內的尖山鐵礦、朔州市的平朔露天礦、運城市的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太原西山礦區、太原東山採石場等地在規劃期內都有可能發生人為因素誘發的泥石流地質災害。這些泥石流地質災害一旦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將會十分嚴重。
山西因過量抽取地下水誘發的地面沉降、地裂縫等人為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工礦企業集中的大中城市,如太原、大同、臨汾、榆次等地。其中以太原市地面沉降發生的時間最早,成災范圍及下沉量最大,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太原市地面沉降因過量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范圍與深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圍具有很好的吻合關系。地面沉降災害一旦形成,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難以恢復,只能以控制沉降范圍與下沉量為主要防治目標。根據山西省水利部門規劃,引黃工程南干線和太原市黃河水源供水工程的設計供水能力是依據現狀太原供水區的缺水量和地下水超采量這兩部分水量之和,再加上城市發展所增加的需水量確定的。因此,在引黃工程新水源通水的同時,太原市將根據不同地下水單元超采情況,關閉部分地下水開采井,以扭轉供水區地下水超采局面,實現良性循環,滿足生態環境與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並保證引黃工程長期穩定運營。目前准備實施的調控方案為:2003年引黃供水後,重點取水戶年開采量將由27335萬m3減少為18407萬m3,壓縮地下水開采量8803萬m3/a,占超采量的82%,其中盆地孔隙水4952萬m3,岩溶水3743萬m3。加上分散取水戶的調控,屆時太原市地下水的超采形勢將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到2005年引黃供水量增至80萬m3/d時,再壓縮開采量4309萬m3/a,調控區地下水將得到恢復性涵養,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引黃北干線的大同市朔州市黃河水開始供水後,地下水保護方案與太原近似。在另一個超采嚴重的地區—運城地區,則結合禹門口、尊村提黃工程和浪店水源工程的建成、配套、供水,壓縮區內工業、農業的地下水開采量0.8億m3/a,占該區超采量的56%,替代以黃河水。因此,規劃期內,山西以太原市、大同市為主的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災害會得到控制,但中小城市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工農業快速發展,用水量劇增,有可能使原有的地面沉降災害加重或出現新的小范圍地面沉降與地裂縫地質災害。
㈢ 山西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圍繞深入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關於改革省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積極履行職責。全省國土資源系統按照「守土盡責,依法管理,服務經濟,面向基層」的工作思路,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完善體制、提高素質年活動,全面完成了2005年的各項任務。
一、土地資源
山西省土地總面積(15.6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64%。土地資源的突出特點是山丘多、平川少,耕地質量差,生態環境脆弱,75%的縣(市、區)、80%的鄉鎮分布在山地丘陵區。
1.土地利用現狀及結構
根據土地利用調查結果,到2005年底,山西省有農用地1 014.5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4.66%;建設用地84.0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34%;未利用地468.4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00%(圖1)。與2004年同期相比,農用地和建設用地面積增加,未利用地面積減少。
圖4 2005年山西省國土資源從業人員學歷構成情況
2005年參加學歷教育的有740人(碩士1人,本科230人,大專509人),取得學位的有2人(碩士學位1人,學士學位1人);參加黨校、行政學院、國外及其他學習1 636人。隨著國土資源部門機構改革的逐步到位,行政人員編制逐年有所下降,國土資源管理人員素質有很大提高。
八、2006年主要工作任務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繼續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切實加強地質工作,進一步深化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頭緒很多,任務繁重,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努力做好以下10個方面的工作。
(1)突出規劃龍頭,積極參與宏觀調控,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
(2)嚴格耕地保護,大力造地改田,切實為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作貢獻。
(3)深化資源整合,推進有償使用,促進礦產資源集約開發。
(4)落實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機制,力爭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
(5)加強環境監測,防治地質災害,大力開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
(6)保障重點項目,支持國企改革,繼續推行上門服務跟蹤督辦。
(7)運用市場機制,堅持公開公平,不斷優化土地礦產資源配置。
(8)抓好基礎建設,重視測繪工作,推進國土資源管理現代化。
(9)強化案件查處,維護合法權益,建立穩定規范的國土資源開發秩序。
(10)加強隊伍建設,完善管理體制,促進全系統高效協調運轉。
㈣ 關於古藺縣采礦引發地質災害賠償辦法的通知在哪裡下載呢
賠償法上就有
㈤ 人為地質災害導致(地下開礦)原鄉鎮企業用地成為危險區的賠償問題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誰引發,誰治理」,因此這種因采礦引發的人為地質災回害,首先明確責答任主體,實際上責任主體即為礦山企業,即便礦權易主,新入駐的企業一樣要接納地質災害(和政府說脫手的除外)。明確了責任主體後,當事人就要通過當地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國土局、安監局等)與礦山企業要求索賠,至於賠償金額按法律規定的以及當地的賠償慣例進行賠償,無法達成共識的,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致當事人: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礦山企業對你進行賠償,除非是目前礦山無主,這種情況下,只有政府「買單」了。
㈥ 關干山西省國土資廳對農村地質災害區房屋拆遷的補場償是按1戶多少錢還是按房產證,房產證說不說平米大
我是山西省平定縣冶西鎮的寨坪村村民,我們村子地質災害避讓搬遷,我家的房子是危險最大的,我是一個單獨的戶口,可是村子裡不給我一分錢的補償,去政府國土局問領導,領導卻不管,甚至要拘留我,農民難啊
㈦ 國家一般對地質災害的農戶補助資金多少
這個沒有具體答案。
現在的國家政府對於這類情況一般都是給於搬遷的做法比較多,很少補助錢的,有補助的項目名稱叫「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工程」,受災戶自己拆除舊房還耕,異地重建房屋,經驗收合格後國家給予一定的補助,具體金額按當地政策文件執行。
㈧ 山西省孝義市地質災害治理 獲取國家資金補貼
孝義市西辛庄鎮煤礦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概況
西辛庄鎮位於我市西南部山區,距市區35公里,全鎮有36個村、1.6萬人,面積75平方公里。該鎮由於煤礦多年開采,誘發潛存著諸多地質環境災害,嚴重威脅著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徹底解決災害隱患,2009年經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以財建2009[856]號文件批准立項,啟動實施了西辛庄鎮煤礦地質環境治理項目。
項目總投資28.76億元,資金來源主要由國家財政補助4700萬元,利用廢棄資源收益7.5億元,通過新增土地增值收益12億元,市財政自籌等方式解決。
項目區涉及西辛庄鎮23個村、3295戶、1萬餘人,治理總面積13.25平方公里。項目區內主要災害類型有土地裂縫、采空區塌陷、山體滑坡崩塌、殘煤自燃、煤矸石壓占土地、房屋裂縫等地質災害和地下水滲漏、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地形地貌破壞等次生災害。其中:一是土地裂縫950處、影響面積13.25平方公里,受威脅村莊23個;二是采空區塌陷808處、影響面積11.38平方公里,受威脅村莊23個;三是山體滑坡崩塌55處、佔地面積0.603平方公里,受威脅村莊21個;四是殘煤自燃51處、影響面積3—5平方公里,濃重的有毒有害氣體嚴重損害項目區內10個村莊、7000餘群眾的身心健康;五是煤矸石堆總方量約103萬立方米,壓占和破壞土地約1平方公里,涉及村莊13個。特別是,地質災害造成的威脅還在進一步蔓延,項目區內有1.1萬畝耕地無法耕種,6000餘畝林地遭到破壞,3000餘名群眾受山體蠕滑、崩塌等安全隱患的威脅,4359間房屋出現不同程度裂縫,公路毀損78處30餘公里,水資源流失3.3億立方,水生態環境幾近毀滅,全鎮1.6萬餘人飲用水到了十分困難的地步。
項目區災害治理主要採取淺層平整、削坡卸載、開挖碾壓、移除清理矸石棄渣等方式。同時,實施移民搬遷,在該鎮范圍內建設三個新農村集中居住小區,按每人40平方米、每平方米2500元的標准配置建設;在市區新建一個商住一體化的宜居小區,按每人30平方米、每平方米3000元的標准配置建設,並配置商業門市。
㈨ 山西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分析
王潤福張毅劉麗萍葉小玲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太原,030024)
摘要本文通過對全省32個縣(市)已進行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別工作資料的統計分析,總結出32個縣(市)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災害狀況,各類地質災害已造成256人死亡,經濟損失93684.0萬元。其中采礦形成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各類災害總經濟損失的76.6%,是山西受災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主要災種。依據已調查縣(市)經濟損失核數為基礎,採用條件相同類似比擬法,推算全省未進行調查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約為154475.1萬元。全省總計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48169.1萬元。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害現狀經濟損失山西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危害,它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損害。地質災害從其形成的動力條件可分為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山西地處高原,地形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動力條件充分,屬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歷史上自然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山西是一個礦業開發大省,隨著采礦深度和廣度的增大,全省由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人為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另外,山西鐵路、公路的建設,重要城市附近地下水的集中超量開采,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沉降等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10億元,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受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數量驚人。近幾年,雖然山西省有關部門在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省內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各種地質災害的成因機制、成災規律、分布現狀尚未完全查清,地質災害依然是影響山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阻礙省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控制和減輕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山西省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刻不容緩。
山西省雖然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但由於全省各縣市地質災害研究程度不同及對地質災害認識程度上的差異,全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情況一直沿用20世紀90年代估算的數字,目前尚無全省性的分縣市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資料。從2000年開始進行的全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要求對各縣(市)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進行調查與計算,這些工作中的相關資料,可作為全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統計的基礎資料。
從全省已進行過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32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統計情況來看(表1、表2、表3),這32個縣(市)共發生崩塌地質災害365起,其中人為造成的崩塌地質災害238起,占總數的65.2%,自然形成的崩塌地質災害127起,占總數的34.8%,各類崩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485.1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總經濟損失的1.6%;發生滑坡地質災害584起,其中人為造成的滑坡地質災害289起,占總數的49.5%,自然形成的滑坡地質災害295起,占總數的50.5%,各類滑坡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2019.2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總經濟損失的12.8%;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218起,其中自然形成的泥石流地質災害167起,占總數的76.6%,人為造成的泥石流地質災害51起,占總數的23.4%,各類泥石流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8427.1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9.0%;發生地裂縫地質災害1137起,其中地下采空型地裂縫1132起,占總數的99.6%,構造型地裂縫5起,占總數的0.4%,各類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8645.7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41.2%;發生地面塌陷地質災害662起,均為地下采空型地面塌陷,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3117.3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的35.4%。從上述統計結果來看,采礦形成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等人為地質災害是山西省最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了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的76.6%;滑坡與泥石流是僅次於前兩者的地質災害類型,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了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的21.8%;崩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相對較小。上述32個縣(市)各類地質災害共造成93684.0萬元的經濟損失,並造成256人死亡。
表1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災害點統計表
表2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調查統計表(以致災體統計)
表3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調查統計表(以受災體統計)
在全省32個已進行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所遭受的93694.0萬元地質災害經濟損失中,房屋建築損失38015.8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40.6%;耕地損失29493.7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31.5%;公路損失6223.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6.6%;地下水資源損失8099.3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8.6%;水利設施損失6926.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7.4%;鐵路損失4120.0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4.4%;水庫坍岸損失813.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0.9%。從上述統計情況來看,房屋與耕地是山西省各類地質災害的主要受災體,二者遭受的損失佔地質災害總經濟損失的72.1%;地下水資源損失、水利設施破壞是僅次於前兩者的受災體,二者遭受的損失佔地質災害總經濟損失的16.0%;公路與鐵路遭受的損失相對較輕。
以全省已經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經濟損失模數為基礎,將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根據地質災害發育分布情況、經濟發展情況、人類工程活動情況、礦業分布及開采情況、地形地貌及地質環境條件情況等與已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進行類比,得出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模數及總的損失情況列於表4,由該表可概算出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54475.1萬元。與前面已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相加後,全省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48169.1萬元。
表4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經濟損失類比表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