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地質災害指揮體系運轉順暢
㈠ 民防和防空防災一體化的關系急用3Q
民防和防空防災是一個一體化概念,范疇有不盡相同.民防是綱,防空和防災都屬於它的范疇.
國際民防組織
旨在推動世界各國防止和減少和平時期災害危害和戰時為平民提供保護,為傷員提供醫療救護的國際機構。
國際民防組織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日內瓦國際協會」,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1958年改命為國際民防組織,1972年成為政府間組織,對所有主權國家開庭。目前有49個會員國和10個觀察國。
根據1976年國際民防組織與瑞士簽訂的簽訂的善於該組織法律地位的協定,瑞士政府確保該組織駐地不受侵犯,該組織官員享有豁免權和使用密碼的權利,並可在日內瓦設立代表處。
國際民防組織的組織機構有:大會、執行理事會和秘書處。大會是該組織最高權利機構,由各會員國家代表組成,每兩年舉辦一次;執行理事會執行機構,每年例會一次,成員由16個國家代表組成,經大會選舉產生,任期四年,二年改選半數;秘書處是常設辦事機構,駐地日內瓦,秘書長由大會選舉產生,任期四年。
國際民防組織的主要任務有:鼓勵成立各國的民防機構;組織災害方面的救災工作;促進各救災機構間的合作;提供技術援助,悼念與利用民防資源;培訓民防隊員;加強民防宣傳。
中國政府積極證人國際民防組織在世界民防領域所開展的工作,積極參與有關活動並發揮作用。我國於1992年加入該組織後,即當選並連任理事會成員至今。1996年10月,我國當選為該組織副主席。1996年,中國民政、公安、解放軍系統曾有3人被國際民防組織授予國際民防獎章。
防空
「CCAD」是中國人民防空的英文縮寫(Chinese civil air defence)。圖案的金黃色框為人民防空工程圖形,象徵人民防空的基本手段、任務和宗旨,即人民防空通過採用工程掩蔽等防護措施,防範和減輕空襲及災害的危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黃色長城圖形象徵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寓意人民防空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的地下長城。綠色橄欖枝象徵和平與安寧。藍色三角圖形和橙色背景為日內瓦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確定的民防國際通用標志的主體,象徵中國人民防空與國際民防接軌。
警 報 鳴 放 常 識
預備警報:續36秒,斷24秒,時長3分鍾
緊急警報:續6秒,斷6秒,時長3分鍾
解除警報:長鳴3分鍾
防災
研究、分析和防止地震、洪災、地質災害、火災、空襲等城市主要災害,建立城市抗震防災、防洪、消防、人防、地質災害防治等城市防災規劃與防災工程設計的方法與程序。
http://proct.dangdang.com/proct.aspx?proct_id=7432670
㈡ 礦產勘查市場主體建設的目標和思路
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前面已經論述,市場主體是指參與市場活動的、具有特殊經濟利益目標、並能自主採取行動實現這一目標的個人和組織。通過國內外礦產勘查的情況得出,礦產勘查的市場主體應該是企業,主要包括礦業權的供給與需求、礦業資本的供給與需求、礦產勘查技術勞務的供給與需求的主體。國家事業單位改革總體要求是,堅持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原則。因此,應當積極適應國家事業單位改革的步伐與要求,深化國有地勘單位改革。要培育壯大礦產勘查投資公司、礦產資源勘查公司和地質技術服務公司。只有這三類公司實現互動,才能有效地提高找礦效果,降低找礦成本。
一、指導思想
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著力圍繞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資源瓶頸問題,堅持推進礦產勘查和礦業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重組和優化配置勘查生產要素中的基礎性作用,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解放和發展礦產勘查生產力。加強對重要礦產資源的地質勘查,增加資源地質儲量,努力實現礦產勘查生產的良性循環和找礦上的重大突破。
二、總體原則
(1)堅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礦產勘查要素中的基礎性作用。
(2)統籌國家資源戰略利益與企業經濟利益,加強和擴大勘查。
(3)充分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礦業管理模式和經驗,同時兼顧中國的國情和礦情。
(4)促進政企、事企分開,明確企業在礦產勘查中的主體地位,政府要逐步從商業性礦產勘查領域退出。
(5)以發展促改革,以發展引導改革,依靠發展解決我國的資源保障問題。
三、政策目標
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努力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礦產勘查新體制、新機制。促進礦業資本市場、礦產品市場、礦產勘查勞務市場等要素市場的發育,建立市場起基礎作用的礦產勘查市場體系。完善市場主體,建立市場起主導作用的地勘運行機制和礦業運行機制。建立促進商業性礦產勘查的法規體系,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建立金融、財政、稅收等調控體系,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礦產勘查行業管理體系。
(一)建立以礦業權流轉為核心、運轉順暢的市場體系
通過完善以保障礦業權人合法權益為核心的政策法規體系,規范市場准入機制,形成合理的退出機制,完善市場規則,促進礦業權規范有序流轉,實現勘查要素的優化配置。通過礦產勘查的資本化和證券化,為礦產勘查提供投融資支持。建立健全各類勘查要素市場,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我國勘查市場與國際接軌,充分利用國際礦業資本等要素,參與全球礦業合作與競爭。
(二)形成公平競爭、充滿活力的多元化的市場主體
確立企業在勘查市場上的主體地位,形成各種規模、各種所有制結構並存的礦業公司、礦產勘查公司、個體探礦人以及各種技術、勞務和中介公司在內的勘查市場主體。
(三)建立以依法行政為核心的調控適度、服務規范的礦產勘查政府管理體系
全面修改完善礦產資源法及相關政策法規,在產權、投資、市場、稅費等方面的政策全面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發揮政府對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用,通過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引導和發揮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依法行政,確保礦業權人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強化服務職能,地質資料實現全面社會化服務。礦產勘查開發投資環境得到全面改善,我國礦產勘查業融入國際礦業市場。
(四)逐步形成有活力的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主體
一部分有條件的國有地勘隊伍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形成若干結構合理、規模適當、分工明確、有市場競爭力的地勘企業,發揮市場主體的示範作用。落實礦產勘查法人實體出資制度,大力培育以初級礦業(勘查)公司和找礦人為基礎的市場主體,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和外商投資進入礦產勘查領域;支持和鼓勵組建少量獨立的、示範性的礦產勘查公司與技術服務公司,形成勘查公司與大型礦業公司之間、非礦公司與勘查公司之間相互參股、股權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結構。設置身份門檻,明確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只對企業主體開放,取消雙軌制,建立市場平等競爭機制。積極發展各種勘查技術、勞務服務公司和市場中介組織等。
(五)促進礦產勘查市場主體企業化
明確商業性礦產勘查的主體是企業,引導和推進現有的礦產勘查主體完成企業化改革,在政策設計上要明確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只對合格的市場主體(企業)開放,同時要為礦產勘查市場主體企業化改革創造外部環境和條件。在推進礦產勘查的機制設計上,一要「斷奶」,即國家不再給任何企業無償提供已探明的礦產地。新建礦山或生產礦山接替資源基地,一律通過市場購買礦業權或自行投資勘查礦產資源;二要建立對礦產勘查基礎產業的「反哺」機制,即建立勘查補償新機制,允許礦業企業在企業成本中據實列支礦產勘查支出或購買礦業權的費用。礦業權有償出讓收益主要用於礦產勘查。
加快礦產勘查供求市場主體的改革。首先,要改造國有礦山企業,這是礦產勘查需求大戶。由於歷史的原因,國有礦山企業仍然是我國礦業生產的主要部分,而礦產勘查正是礦業企業整個生產流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國有礦山企業不形成出資勘查的投資主體,礦產勘查的法人出資制度就難以形成。其次,要改造地勘單位,這是礦產勘查成果的供給大戶。由於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絕大部分地質工作是由國家出資、專業地勘單位完成的,在改革中要通過市場機制盤活國有地勘單位的勘查生產力,包括沉澱下來的地質找礦信息。當務之急是把地勘單位的改革真正向前推進一步,地勘主業必須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集中礦產勘查業的優質資源,實行股權多元化改革,組成有限責任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公司改造成為股份有限公司,並進而實現上市:第一,地勘主業的出資者必須到位,執行保護股東權益的職能,把礦產勘查投入作為風險投資,追求保值和增值。第二,明確礦產勘查的最終產出成果是探礦權和采礦權,其價值形態是礦業權價款,以此為目標,追求經濟效益。再次,要大力支持民營規模經營的礦山企業,以及股份制礦業公司進入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民營礦業企業是近年來我國礦業的一支異軍突起的重要力量,民營礦業企業正在成為礦產勘查開發市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許多民營礦業企業按照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運作,十分重視企業後備資源的勘查和儲備。因此,民營礦業企業的參與,有助於激發礦產勘查市場的活力,將為真正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的形成發揮積極促進作用。
㈢ 百色市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工作方案
百色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
(2013年9月23日)
根據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了防範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的滑坡地質災害,檢驗百色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部門的快速反應能力、決策應對能力,確保學校師生及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市人民政府決定於2013年9月26日在百色市城區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舉行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特編制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構建平安、和諧社會的高度,提高全民對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工作必要性的認識。通過開展應急避險演練,提高政府的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高效做好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應急工作,使人民群眾在可能遇到地質災害時聽從指揮,及時撤離,避免出現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現象,並及時總結經驗,更好地指導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任務目標
(1)演練准備目標:在9月26日前制定好演練籌備工作方案、演練實施方案、演練腳本、演練工作指南以及演練指揮機構和辦事機構,落實好參演單位和人員,做好應急演練實戰前期准備工作等各項准備工作,為9月26日演練奠定基礎。
(2)接待目標:按自治區級會議標准安排,搞好接待工作,確保做到熱情、周到、細致。
(3)後勤保障目標:電力公司要在9月26日前,接引三相動力電到演練主會場,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要准備好會議桌、椅等,機關事務局要准備好交通車輛等物資,民政部門要准備好救援臨時安置帳篷,衛生部門要做好應急醫療救濟帳篷物資准備。
(4)安保目標:公安部門要做好演練現場的安保工作,確保觀摩團和演練單位人員和學校師生及周邊群眾的安全。
(5)交通疏導目標:市交警大隊要做好交通管制和疏導工作,確保從城東大道前龍巷至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大門口及演練現場的交通暢通。
(6)現場布置目標:市國土局(含右江區國土局)、市教育局、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要協助南寧市卓華安防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按演練布置圖做好現場布置工作,確保現場秩序順暢。
(7)場地准備目標:市交警大隊、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要在現場設置參演氣象監測車、消防車、通信信號車、救援車、領導車和觀摩團車及參演單位、周邊群眾車輛的停放場所,確保停放有序。
三、時間安排
1.2013年9月23日
(1)市應急辦落實參加演練單位、人員名單、聯系電話及參演車輛。
(2)籌備領導小組成員現場采點,擬定工作方案。
(3)召開我市參演單位、參演人員動員布置工作會。
(4)指導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師生應急避險工作,落實學生演員。
2.2013年9月24日
(1)協助南寧市卓華安防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開展演練預拍工作。
(2)繼續開展接警、出警預拍工作。
(3)完成演練場地接引工作。
3.2013年9月25日
(1)開展現場布置工作,聯系好車輛;
(2)做好信號傳輸連接工作。
(3)做好報道接待工作;
(4)我市參演單位開始預演。
4.2013年9月26日
下午:開展演練
5.2013年9月27日
做好演練掃尾工作。
四、領導小組
為了加強對籌備工作的組織和領導,成立應急排險演練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其成員如下:
組長:李建文 百色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常務副組長:王國愛 百色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副組長:劉忠雷 百色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黃永全 百色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黃克勝 右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唐偉民 市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范旭日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文振華 市公安局副局長,沈文聞市教育局副局長,龍志強 市民政局副局長,廖志明 市財政局總會計師,胡景文 市環境保護局紀檢組長,周綱 市住建和城鄉規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韋革寧 市氣象局副局長,程旭平 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廖新添 市水利局副局長,余顯琳 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根雲 市衛生局紀檢組長,覃蔚東 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黎輝 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陳智君 百色海事局副局長,姚登樹 市公安消防支隊參謀長,何悅 市公安交警支隊副支隊長,農毅忠 右江日報社副社長,黃建成 百色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平 中國電信百色分公司副總經理,潘宇華 中國移動百色分公司副總經理,祁江林 中國聯通百色分公司副總經理,林長美 廣西百色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陸燕春 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校長
領導小組下設7個小組。
1.綜合協調組
組長:黃永全 市國土局副局長
副組長:黃克勝 右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唐偉民 市應急辦副主任,沈文聞 市教育局副局長
成員:市國土局2人、右江區國土局2人、商業學校3人組成。
主要職責:組織制定演練活動方案,報請指揮部審定;負責總的聯絡工作;負責演練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報告;掌握現場演練進程,做好綜合協調聯絡工作。
2.現場救援組
組長:姚登樹 市公安消防支隊參謀長。
副組長:黃元魯 市醫院副院長。
成員:消防支隊(4人)、市醫院(4人)。
工作職責:組織搶險人員做好受威脅房屋、被困人員的搶險工作。
3.調查核實組
組長:林長美 百色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
副組長:黃勝勇 右江區國土局副局長。
成員:百色地環站(6人)、右江區國土局(2人)。
工作職責:做好地質災害險情點的應急調查工作。
4.醫療衛生組
組長:張根雲 市衛生局紀檢組長。
副組長:黃元魯 市醫院副院長。
成員:市醫院(4人)、消防支隊(4人)。
工作職責:做好撤離受傷群眾醫療救護工作。
5.治安保衛組
組長:文振華 市公安局副局長。
副組長:何悅 市公安交警支隊副支隊長 。
成員:市公安局2人、市公安交警支隊4人、商業學校2人。
工作職責:負責交通管制,維護社會治安。協助受災害威脅師生疏散轉移到安全地帶。
6.後勤保障組
組長:駱偉麟 市國土局副調研員、右江區國土資源局局長。
副組長:龍志強 市民政局副局長,馬玉林 右江民族商校副校長。
成員:市民政局(2人)、市交通局1人、電力公司1人、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10人)。
工作職責:負責食宿安排(百色市鑫鑫大酒店)。負責搶險物資運輸和道路暢通等保障措施,做好供電線路、通訊設施的搶修、確保供電通訊正常運行。做好受威脅師生轉移和安置工作,市民政局負責提供4頂救災帳篷。
7.新聞宣傳組
組長:覃蔚東 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
副組長:韋革寧 市氣象局副局長,農毅忠 右江日報社副社長。
成員:市廣播電影電視局1人,右江日報社1人,電視台1人。
工作職責:負責統一協調安排新聞媒體記者采訪報道工作,協調好相關媒體輿論引導工作。
五、參演單位任務
市公安局右江分局:提供1輛警車和警察4名(含協警),隨帶交通警示牌與警戒用隔離帶。
市消防支隊:提供消防車2輛和消防官兵8名。
市醫院:提供救護車2輛,醫護人員8名,隨帶擔架一個,鹽水瓶等醫療救護器材。
市民政局:提供4頂帳篷。
電力公司:派供配電車1輛,工作人員2~3名。
右江區政府:組織人武部預備役人員10名,負責安排好各小組人員到位,負責做好演練的有關前期准備工作,要求統一著裝。
六、工作要求
(1)各工作組必須制定具體的操作方案,細化工作職責,做到責任到崗到人。各工作組要加強聯系,搞好對接,確保萬無一失。
(2)所有工作人員必須高度重視這次演練,絕對服從安排,提前到崗到位。
(3)所有準備工作必須提前落實。
聯系人:周文芳 陸瑞雪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㈣ 雲南旱災,快
中國大西南歷來以雨水豐沛著稱,雲南的水資源總量位居全國第三。但是,恰恰這些豐水區,今年卻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如何從科學理性的層面上去找尋其中的原因和機理?如何從旱災的發生形成的機理上去探討其規律性的認識?如何建立抗旱的長效機制?本報記者最近專門走訪了權威部門和專家。
為什麼豐水區卻遭大旱
劉寧國 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
這次西南地區大旱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降雨少、氣溫高。二是江河來水偏枯。去秋以來,西南5省(區、市)江河來水偏少3—8成,雲南省境內金沙江、南盤江、紅河、瀾滄江、伊洛瓦底江來水量創歷史最少,有662條河流斷流。2月23日,廣西西江梧州站出現歷史最低水位及最小流量。三是工程蓄水不足。目前西南5省(區、市)水利工程蓄水比去年同期偏少近兩成。雲南、貴州兩省共有690座水庫、近1.5萬座塘壩乾涸,廣西河池有21萬個家用水櫃、16萬個地頭水櫃斷水,抗旱水源十分緊缺。四是水資源利用率低。雲貴高原雖然水資源豐沛,但大部分地區為高山峽谷、喀斯特地貌,許多人居住在丘陵山區,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水利基礎設施相對薄弱。
今年這場罕見的大旱,「工程性缺水」也是重要因素。大旱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凸顯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西南地區的極端重要性。其實,我國西南地區大型水庫和骨幹水利工程很少。以貴州為例,全省中型水庫僅34座,蓄水總量不到20億立方米,加上發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導致水資源向地下滲漏,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
呂娟 中國水科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教授:
西南地區這次出現特大乾旱,原因有很多。西南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去年秋天以來降雨少、來水少、蓄水少等多種不利因素交織在一起,造成了這場歷史罕見的大旱。西南旱區氣候地理條件有相似性,現以雲南為例進行說明。
氣候和地形成因 此次西南五省發生乾旱的地區處於青藏高原的東南側,大多為山區,喀斯特地貌。這些地區由於冬季半年因受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部的乾暖氣流控制,天氣晴朗,乾燥、風速大、蒸發量大,春季和夏初的水面蒸發量是同期降水量的10倍以上。由於不同年份冬、夏季風進退時間、強度和影響范圍不同,致使降水量在年內和年際時空分布產生差異,這是造成雲南省乾旱災害頻發的根本原因。
地形也是造成此次西南五省乾旱災害頻發的另一主要因素。例如雲南北高南低,最高與最低相差6663.6米,巨大的高差,與低緯度低海拔、高緯度高海拔相結合,擴大了氣候變幅,形成了包括北熱帶到寒溫帶的全部氣候帶。這種氣候帶,加上雲南東西兩大不同地形的影響,再疊加山地的垂直變化,導致部分地區受地形地貌影響,乾旱災害頻發。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降水量地區分布差異大。降水量的變化是形成乾旱的直接因素。雲南省降水量在地區分布上極不均勻。分布特點為南多北少,西多東少。由於地形影響,垂直變化也十分突出,普遍是山區大,河谷壩區小,迎風坡大,背風坡小,隨地形起伏呈交錯重疊高低相間分布。省內降水量分布最多的地區與最少的地區相差37倍。
水資源總量多,人均水資源差異懸殊。由於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復雜性,致使水資源地區分布差異懸殊。滇西高黎貢山西側迎風面,多年平均年徑流深高達3000毫米以上,而金沙江河谷的局部區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不足50毫米。此外還常出現連續豐水年和連續枯水年,從而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
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雲南省畝均水資量為5322立方米,其分布的特點為壩區地多水少,山區地少水多。雲南省嚴重乾旱以上的30個縣(市、區),耕作條件好,但水資源總量不多,畝均水資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而怒江州、迪慶州等畝均水資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
人類活動影響 由於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持續增加,對水資源在數量、質量、供水保證率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造成部分地區水資源過度開發,致使一些河流枯季斷流、井泉乾涸、濕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態環境惡化等。由於特定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西南地區乾旱缺水及其災害形勢仍很嚴峻,抗旱工作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要准備抗大旱抗長旱嗎
劉寧:
不久前西南旱區降了一些小雨,但是有效降雨不多,對耕地旱情有所緩解,但是對人飲的解困問題幫助不大。目前全國因旱飲水困難人數達2425萬人,是常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西南5省(區、市)因旱飲水困難人數為1939萬人,佔全國的80%;雲南、貴州兩省佔全國的58%。
根據現在的氣象預測和未來來水的情況,通常5月20日以後西南地區進入降雨期,但是不排除一些地區會提前發生降雨。因此還得做抗大旱、抗長旱的准備。
目前北方部分地區出現旱象,大家注意我的用詞,是旱象,並不是發生了大面積的乾旱。因為北方十年九春旱,今年北方旱象相對去年來說是少的,但還是有旱象,所以我們不能不防,一定要立足於防大旱,因為北方是我們國家糧食主產區。
西南五省的耕地有3.44億畝,占我國耕地面積的18%,用於種糧的耕地是2.6億畝,只佔全國的16%,因此這次旱災對我國糧食安全生產影響不大。根據目前的統計,今年真正用於種糧的耕地受旱情況少於往年。與去年同期相比,目前北方麥區受旱的農田相比去年減少了50%。
楊貴名 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
預計未來10天,雲南、川西高原南部、貴州西南部、廣西西北部等主要氣象乾旱區大部旱情將持續或發展;考慮到近兩年西南省份的雨季都是在5月下旬才到來,因此寄希望於雨季的豐沛降水來緩解、結束乾旱狀態恐怕還要等一個多月。
未來一周,西南旱區仍然沒有明顯降水,特別是雲南,只是在西北部與西藏、四川接壤的部分有降水;相對來講,貴州和廣西的降水多些。具體情況如下:11日至14日,貴州西部和南部降雨量有1—8毫米,其中東南部局部地區有10—20毫米;11日至14日,廣西北部有2—8毫米的降雨,部分地區有10—20毫米;13日至14日,雲南東部一般有不足3毫米的降雨;13日至14日,川西高原南部有分散性陣雨,降雨量一般不足5毫米。
在經歷如此長時間的乾旱後,西南旱區的水庫、塘壩可能存在裂口、滲水等安全隱患,最好能在雨季來臨前做好相關防護、修補工作,以便在雨季更好地發揮蓄水功能。
目前抗旱效果如何
劉寧:
面對嚴峻的旱情,國家防總、水利部緊急加強對旱情的會商研判,及時啟動了抗旱II級應急響應,並採取多種措施,確保人飲安全。各地共新建設調水工程4307處,安排建設了2萬多公里長的飲水管道,打了1.8萬眼井,緊急購置了7615輛運水車,緊急調水6000多萬立方米,保證人飲安全。因為旱災引起的人飲安全問題75%出現在山區和半山區,這些地區5月20日以後才有可能發生有效降雨,因此水利部要求這些地方制定了具體的應對方案,要倒排用水計劃,加強用水的管理,利用水庫調水工程送水和拉水,還有深打井等措施,確保西南五省旱區的飲水安全。
與此同時,水利部抓緊研究落實兄弟省市對口支援工作,組織東中部省市水利部門對口幫扶嚴重受旱地區。水利部還提前下達了今年人飲解困和灌區改造工程計劃及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資金,重點向重旱區傾斜,支持旱區抗旱減災。
截至3月30日,西南5省(區、市)已累計投入抗旱勞力2526萬人、啟動機電井2.1萬眼、泵站1.3萬處、抗旱機動設備114萬台套、運水車38萬輛次,抗旱用電7234萬度、用油1.3萬噸。確保了1939萬因旱飲水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用水,其中利用水庫供水解決了344萬人,通過實施應急調水解決了210萬人,通過打井開采地下水解決了94萬人,通過拉水送水解決了506萬人,通過人背畜馱、尋找新水源等其他措施解決了785萬人。通過廣辟水源,採取各種應急手段,共完成抗旱澆地2583萬畝,最大限度減輕了旱災損失,旱區社會穩定、秩序井然。
下一步,國家防總和水利部將繼續加強對雨水情、旱情的監測分析,加密會商研判,在全力確保旱區城鄉居民飲水安全的同時,根據水源現狀因水定種,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擴大旱作種植面積,推廣抗旱節水技術,為春耕生產做好充分准備。
怎樣完善抗旱長效機制
周學文 水利部總規劃師兼規劃計劃司司長:
今年發生在西南的這次特大乾旱,是在短短不足半個月的時間由60年一遇上升到百年一遇,遠遠超出了已有水利工程的設計標准。
針對這次大旱中暴露出來的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水利部下一步將採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加強水源工程建設。二是要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包括在西南地區大型灌區進行節水改造,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給予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持等。對此,西南五省區將作出全面規劃,例如雲南省將用3年時間投資270億元,建設100個大型水利工程,同時建設一大批小型水源工程。相信這些水利工程建好以後,再遇到今年這樣的大旱,受災程度、老百姓飲水困難程度將會大大減輕。
劉寧:
抗旱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做保障,也要有法律法規、抗旱預案、組織體系、指揮系統等的順暢高效運轉。在抓好當前抗旱工作的同時,我們將認真總結這次大旱的經驗和教訓,完善抗旱的長效機制,加快全國和省級抗旱規劃的編制,進一步抓好大中型骨幹水利工程、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旱情監測預警、抗旱指揮調度、抗旱保障體系等重點建設,全面提高我國抗旱減災的綜合能力。
㈤ 防災減災的心得體會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㈥ 我想求一篇主題為「防災,減災,提升自我防護和生存能力」的地理論文,字數在800左右。不要抄襲的哦!謝啦
這是全國第三屆地理小博士的主觀題吧 你是高中的吧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你最好自己找資料寫 才有機會得獎 祝你好運
㈦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演練方案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2013年7月29日)
進入汛期,我省地質災害進入高發期,為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應對能力,省廳決定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實戰演練,擬邀請省氣象局相關人員參加,現制定如下演練方案。
一、演練目的
鍛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隊伍,檢驗應急裝備和能力,提升技術響應能力,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水平。
二、演練任務
主要任務是模擬一次單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通過演練檢驗有關部門及相關人員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應急調查能力,測試我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平台建設及相關應急裝備的技術保障程度。
具體任務是:
(1)進行一次地質災害調查部門、應急測繪部門、氣象信息服務部門的應急拉動。
(2)實施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卧虎山水庫北壩肩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
(3)試用前期地質災害應急技術平台建設的系統和裝備。
(4)模擬地質災害視頻聲頻遠程會商與指揮。
(5)編制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技術報告、應急處置措施建議和信息發布初稿。
三、演練地點、時間、背景
演練地點: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卧虎山水庫北壩肩。
演練時間:2013年7月29日13:00-18:00。
演練背景:卧虎山水庫北壩肩災害點群測群防員發現滑坡險情,經初步調查,受威脅人員3戶、12人,威脅卧虎山水庫北壩肩和水庫下游居民安全。群測群防員立刻將災情逐級上報各級國土資源部門,並直報國土資源廳應急值班人員,值班人員認為險情緊急重大,快速編制了應急工作方案,並及時報告了國土資源廳應急管理辦公室。省國土資源廳接報後,啟動一級地質災害技術響應,立即要求濟南市國土資源局開展先期調查,採取先期應急處置。
四、參加單位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山東省氣象局,濟南市國土資源局,山東省氣象台,山東省氣象信息服務中心,山東省國土測繪院,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山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系統裝備
三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1套;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1套;三維激光掃描儀及配套測量設備1套;GP S動態監測系統1套;衛星通信車1輛,其他車輛4輛;地質災害調查單兵設備1套、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單兵2套、手持GP S3部;航拍無人機1架;對講設備4部;衛星電話2部;氣象預報系統設備若干;地質災害視頻監視系統;移動氣象站。
六、演練內容
(1)演練地質災害應急技術響應程序。
(2)與氣象部門聯合開展單點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3)通過視頻會商系統對災害點應急調查工作進行實時會商和指揮。
(4)單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監測技術方法及內容。
(5)試用衛星通信系統、單兵設備、三維掃描儀系統、無人航拍系統針對單點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的技術方法、程序。
(6)應急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方案、信息發布編制過程、方法。
(7)地質災害視頻監視及單兵實時傳輸。
七、演練組織及人員
1.應急調查指揮部
指揮長:寧廷河
副指揮長:董同玉 王光信 張志光 李國祥
成員:付英 現場總協調,林海 顏景生(後方專家組長),申玉德 韓景敏 現場調查期應急處置,任重 高善坤。
職責:負責演練技術工作的組織、協調、指令、點評、參與研討災害基本情況,調查期應急處置,向省政府和國土部匯報。
具體分工:寧廷河負責下達指令及演練結束的點評;董同玉負責航拍工作總指揮;王光信負責本次演練主持;張志光負責氣象信息協調;李國祥觀摩指導;付英負責演練現場總協調;林海負責演練技術指導;顏景生負責演練組織與會商工作;申玉德觀摩指導;韓景敏負責指揮現場調查期應急處置工作;任重負責災情險情速報;高善坤負責演練信息匯集。
2.後方會商專家組
組長:顏景生
副組長:常允新 李玉華 楊 穎
成員:壽冀平 盛根來 張世傑
職責:負責會商、災情險情判定、調查成果編制、研討災害基本情況。
3.關系協調組
組長:王良龍
成員:郭瑞、岳慶傑、術鳴魯、張明亭、崔京河
職責:負責地方關系的協調工作,參與會商,警示牌6塊,分別放置在滑坡道路兩端路口和兩個崩塌點處。
4.災情險情調查組
組長:胡玉祿 現場技術負責
副組長:楊成芳 楊宗波、邊文超
(1)地質地形調查小組 方慶海(小組長)、張景康
(2)災情調查小組 張永偉(小組長)、梁浩
(3)險情調查小組 王慶兵(小組長)、邵明、孟凡奇
(4)應急監測小組 董強(小組長)、楊培傑、王寧、趙琳、李永超
職責:負責攜帶單兵、三維激光掃描儀、手持GP S等設備進行地質災害險情災情調查。
具體分工:胡玉祿為現場技術負責,攜帶對講機。
楊成芳、楊宗波、邊文超負責現場氣象人員、設備。方慶海負責地質地形調查,張景康配合,攜帶照相機、手持GP S、地形圖,精確繪制地質圖和地質剖面圖。
張永偉攜帶對講機、衛星電話、自動化監測單兵1套,負責災情調查;梁浩攜帶照相機,手持GPS,填寫災害點災情調查表;王慶兵攜帶衛星通訊單兵設備,負責險情調查;邵明、孟凡奇攜帶手持GPS,填寫災害點險情調查表。
董強負責應急監測工作,攜帶對講機;董強、楊培傑、承擔靜態GPS監測,攜帶自動化監測單兵1套;王寧、趙琳李永超負責三維激光掃描。
5.影像航拍組
組長:楊艷萍
副組長:毛繼軍
成員:張偉國、張衡、吳學超、何有剛、張廣慶、楊建、高岷
職責:負責影像的航拍與處理工作。
6.技術網路保障組
組長:魏嘉
副組長:鄭庭明、任翠愛、張聲濤、韓保棟
成員:張曄、沙令寶、鄭秀榮、胡紅文、王心兵、鄒連慶、曹春山、劉洋
具體分工:魏嘉負責後方專家會商技術保障、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災害基本情況匯報(應急途中時間);張聲濤負責省廳與總站應急大廳連接調試;鄒連慶負責三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應用、應急大廳聲頻視頻系統切換、應急大廳連接調試;任翠愛負責專家意見整理;沙令寶留守預報值班,負責氣象數據傳輸;胡紅文負責圖件查找、修改工作;鄭庭明負責網路通信順暢和突發狀況的處置;王心兵、張曄、劉洋負責衛星通信車連接調試、切換;曹春山負責衛星通信車駕駛。
7.後勤服務組
組長:宋和平
副組長:韓保棟
成員:陳清芳、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國
具體分工:宋和平負責後勤服務,突發事件的處置;韓保棟、陳清芳負責應急車輛准備調度、司機安排;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國為應急車輛司機。
8.宣傳報道組
組長:吳文峰
成員:楊學作、胡笑偉、趙培培
八、演練程序
本次演練分為4個階段:
(1)應急調查啟動階段(13:00—14:00):群測群防員報災,省廳啟動一級技術響應,編制應急調查方案,成立應急調查隊伍,做好出發准備。
(2)應急調查階段(14:00—16:25):各小組到達指定位置分組開始調查。
(3)應急會商階段(16:25—16:50):前後方專家開展應急會商,形成應急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措施建議、信息發布初稿。
(4)應急結束階段(16:50—17:18):宣布演練結束,指揮長點評。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㈧ 以「防災減災,科學發展」為主題寫一篇地理小論文,誰能幫幫忙
首先,我先問你一下,你是南一的嗎?是的話,家我啊1020622687
下面,看吧......
做好防災減災 擁抱美好明天
防災科技學院的薄景山說,要緊密聯系學院的實際,緊密聯系師生員工的思想實際,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十七大精神,讓十七大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要把用黨的十七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作為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防災減災的工作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已是義不容辭。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1514年雲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遼寧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瓊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災害,損傷慘重,特別是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有那麼多的人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失去了他們的家園。這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嗎?因此,我認為,防災減災是必要的。但是,在防災減災中,我們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同時,作為地球的一員,我向大家倡議幾點:
1、 保護森林,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2、 工廠不要排放太多廢氣,多用取之不盡的太陽能。
3、 要保護臭氧層,汽車不要排放廢氣。
4、 小心用火,不亂丟煙頭。
5、 要多學防震、防災方面的知識,有防範意識。
6、 節約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盡管微不足道,正所謂積少成多,我堅信,每一個人團結起來,力量一定是不容凱視的。 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便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防止災害的發生,讓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燦爛!
㈨ 寫防震減災,科學發展的作文
防震減災
地震災害是世界上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和人員傷亡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預報仍是個世界性難題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強對地震科普知識的學習,以利於掌握正確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當地震發生時,房屋倒塌後所形成的室內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特別是在樓房內的人,選擇廚房、衛生間等開間小、不易倒塌的空間、牆角或桌子等堅固傢具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避震。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都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盲目跳樓和使用電梯。
一位親身經歷過1920年海原8.5級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們詳細介紹了「伏而待定」的具體方法:「在屋內感覺地震時,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臉朝下,頭靠山牆,兩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樑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閉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戶外的場合,要避開高大建築物等危險之處,護住頭,迅速跑到空曠場地蹲下。當大地劇烈搖晃,站立不穩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扶靠、抓住什麼的心理。身邊的門柱、牆壁大多會成為扶靠的對象。但是,這些看上去挺結實牢固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危險的。務必不要靠近水泥預制板牆、門柱等躲避。在繁華街、樓區,最危險的是玻璃窗、廣告牌等物掉落下來砸傷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護好頭部。
另外,室外的人盡量遠離高壓線及石化、化學、煤氣等有毒工廠或設施。如遇燃氣、毒氣泄漏、火災,用濕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風繞到上風方向。
在百貨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員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發生混亂。請依照商店職員、警衛人員的指示行動。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較安全的。即便發生停電,緊急照明燈也會即刻亮起來,要鎮靜地採取行動。
在發生地震、火災時,不能使用電梯。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後避難。高層大廈以及附近的建築物的電梯,都裝有管制運行的裝置,地震發生時,會自動停止,停在最近的樓層。萬一被關在電梯中的話,要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與管理室聯系、求助。
要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在山邊、陡峭的傾斜地段,有發生山崩、斷崖落石的危險,應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在海岸邊,有遭遇海嘯的危險。感知地震或發出海嘯警報的話,請注意收音機、電視機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
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災,蔓延燃燒,出現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時,採取避難的措施。避難的方法,原則上以市民防災組織、街道等為單位,在負責人及警察等帶領下採取徒步避難的方式,攜帶的物品應在最少限度。絕對不能利用汽車、自行車避難。對於病人等的避難,當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從平時起,鄰里之間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難的方式等進行商定。
地震發生後,人們可能面對各種困難,必須克服恐懼心理,用正確的方法自救求生,這對於減輕地震災害,免遭新的損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脫險,一定要沉住氣,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如果暫時無法脫險,要想辦法維持生命,尋找食物和水,保存體力,耐心等待,並設法與外界聯系,切不可大聲哭喊,勉強行動,盡量閉目休息。時間就是生命。被救後要積極參與震後救人工作,迅速壯大救援隊伍,讓更多的人獲救,要先救近處的人,先救青壯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 「生」、後救「人」;要積極參與維護社會治安,保持社會穩定。
在發生大地震時,人們心理上易產生動搖。為防止混亂,每個人依據正確的信息,冷靜地採取行動,極為重要。從攜帶的收音機等中把握正確的信息,相信從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災機構直接得到的信息,決不輕信不負責任的流言蜚語,不要輕舉妄動。
㈩ 誰能幫我寫一篇關於防災減災 應急避險 節約能源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論文急用啊!!字數600以上
一、節約水資源,隨手關上水龍頭,發現滴漏,及時報修,打掃衛生時用桶接水,做到一水多用。
二、節約用電,隨手關閉不需要使用的電燈。
三、節約糧食,不挑食,不剩飯菜,與父母外出吃飯時,飯菜點的適量,如有剩餘,打包帶回家。
四、珍惜紙張,保護森林,節約使用練習本,用過一面的紙可裝訂成草稿本,將過期的掛歷紙包書皮,不送精美的賀卡,積極宣傳使用再生紙。
五、做到垃圾分類投放,提倡綠色生活,綠色消費。
六、做環保的宣傳者。認真學習環保知識,積極參加環保實踐活動。向我們的家人、鄰居和朋友宣傳環保的重要性和環保常識。
七、做環保的執行者。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積極、認真搞好校園以及居住社區、公共場所的綠化、美化、凈化,清除工作,控制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污染。
八、做環保的小衛士。我們不但要宣傳環保,在以身作則,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對周圍的環境進行監督,堅決制止破壞環境的壞人壞事。
小夥伴們,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盡自己的一分力量,從小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充分發揮我們少先隊員「小宣傳員」、「小監督員」的作用,廣泛帶動家庭、社會加入到我們的環保行動中。「地球只有一個」,讓我們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