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巡查責任書
Ⅰ 附錄二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2009〕4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在實際工作中探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災減災工作方法,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全國縣(市)、鄉(鎮)、村級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取得圓滿成功的基礎上,部研究決定,從2009年起,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計劃利用5年時間,將全國絕大多數重點山地丘陵縣(區、市)建設成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義
通過開展「十有縣」建設,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深化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和體制建設,提高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內容要求
(一)有組織:成立了以分管縣(區、市)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有專門的辦事機構。縣、鄉兩級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
(二)有經費:每年都有穩定的經費投入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對隱患點的治理、應急處置和監測,對受威脅的群眾進行搬遷避讓。
(三)有規劃: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經縣(區、市)政府批准實施。每年都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經縣(區、市)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四)有預案:對本縣(區、市)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了應急預案,包括險情發生時受威脅群眾的撤離信號、路線和安置場所。
(五)有制度:有地質災害汛期值班、災情險情速報、應急處置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制度。
(六)有宣傳: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災減災日」,有針對群眾和中小學生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培訓活動。
(七)有預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開展了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預警預報信息在當地電視台中播出,或通過其他媒體、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告知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八)有監測:已發現和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已有落實到人的監測員和行政責任人,有完整的監測記錄,已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鄉鎮國土所中有負責聯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人員。
(九)有手段: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簡易監測儀器等,監測人員配備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十)有警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有警示牌、貼有宣傳畫,地質災害隱患出現發生前兆時,群眾能及時得到警示信息。
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按照建設內容要求,組織縣(區、市)開展建設活動。每年10月20日前,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對完成「十有縣」建設的縣(區、市)開展驗收,並將通過驗收的縣(區、市)名單報部。部以通報形式公布「十有縣」名單。
三、政策措施
(一)為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部將在地質災害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及經費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縣(區、市)被通報命名為「十有縣」之後,部將不定期開展檢查、抽查,以召開座談會、現場會等形式推廣先進經驗,促使各地提高建設質量,加快建設步伐。
Ⅱ 如何做好山區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根據全縣地質災害的特點,應採取科學的應急防禦體系,避免地質災害因災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科學的應急防禦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一)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縣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本區域的地質災害防禦工作,不斷健全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體系,落實部門職責,制定具體的應急搶險、調查監測、醫療救助和疾病控制、治安及交通管理、基本生活保障、設施修復和生產自救、應急資金保障、應急通訊保障等應急行動方案,保證搶險救災應急行動有序進行。同時,要建立應急搶險救災隊伍,各鎮人民政府要組織建立搶險救災應急分隊。搶險救災應急分隊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搶險救災演練,確保臨災和災害應急救助行動及時到位。要按照「拿得出、用有餘」的原則,完善救災物資儲備制度,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各鎮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儲備用於災民安置、醫療衛生、生活安置、交通通訊等必要的搶險救災專用物資,保證搶險救災物資供應。加強應急救災能力建設,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鎮人民政府要加強救災裝備建設,調配專用車輛、無線通訊設備、信息傳輸工具、應急用品等搶險救災裝備。同時,要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加強防災、減災、自救知識宣傳,結合應急預案進行演練,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二)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根據山區的特殊地理環境,地質災害也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的變化,寧陝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者也總結出了適合山區防災減災的工作原則,即「鄉自為戰、預警到戶、群測群防、減避災害損失」原則,通過增強群測群防意識,層層落實地質災害防災工作責任,建立健全了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縣、鎮、村、組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書,落實各自防範重點地段、重點地段人群,並按要求向各自防範區域內的群眾發放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簽訂防汛防滑目標責任書。同時縣國土局防滑辦、各中心國土資源管理所各劃分有自己的地質災害防範重點,各鎮將受到地質災害威脅5戶15人以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各自的防範重點,通過狠抓監測預警系統的落實,全縣地質災害防範的重點都列入到了各級的監測防範責任區內,地質災害防範任務層層落實到人,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夯實工作責任。同時,健全防滑帶班值班、信息報送、汛期險情巡查、責任追究等規章制度。
(三)抓好重點區域的地質災害監測 在全縣范圍內對確定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針對地質災害的不確定性、危險性的特點,制定了全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了預警系統,配備應急照明、可視監測、備用電源等設施,為科學防災減災創造有利條件。對無法治理的重點隱患點,要規劃新址進行搬遷,對處於縣城周圍原城關小學後山滑坡、王家灣溝谷泥石流、四方洞危岩、原地板條廠滑坡四個重點隱患點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創新監測「土辦法」,縣國土局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擠出資金聘請專職人員監測,每周到隱患點巡查一次,定時換掛紅、黃、藍彩旗,汛期每兩天巡查一次,凡遇異常天氣,堅持24小時隨時進行巡查,確保險情發生時及時預警,細心觀察,隨時做好變化情況記錄,一有險情立即報告,做到險情發生時,適時啟動應急預案,確保群眾安全。
Ⅲ 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
第一節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現狀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現狀
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工作起步較晚。截至2005年,主要工作內容為以下5個方面:
(一)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運行
本項工作始於2000年以來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截至2005年,已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縣(市)共計33個,主要開展的工作內容包括:
1.以縣為單位建立了監測網
一級網—縣級監測網;二級網—鄉(鎮)級監測網;三級網—村級監測網。
2.主要工作內容
(1)定期巡視,汛期來臨前強化監測,主要對災害體的變形量和位移量進行測量。
(2)出現險情時採取預警、避讓等應急處理措施,以及其他緩解災害發生的措施。
(3)以居民點為防治對象,明確監測范圍和監測人,主要任務是目測災害體變化,發現異常及時上報。
(4)加強宣傳和培訓工作。
(5)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並廣而告之於民眾。
(6)對監測網點的管理和運行做出了明確規定,主要包括簽訂責任書;監測信息的及時反饋、分析處理、指導性意見的再反饋;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建立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制度等。
(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應急調查和速報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疆共出動300餘人次進行險情巡查和應急調查工作,提交調查報告40餘份。
僅2003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先後共派出8個巡查和檢查組,33人次,行程22100餘千米,歷時49天,並於3月31日~4月13日專門派出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巡查組,重點對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博爾塔拉州、昌吉州4個地(州)的新源縣、鞏留縣等9個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了巡查檢查。上述工作的開展避免了已發生災害點人員傷亡增多、財產損失加重、災情擴大;及時發現了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會同當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局及鄉、村領導制定出預防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減少了生命財產損失。
通過巡查檢查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的防治工作情況,採取與當地政府座談等形式,提高了當地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保障了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目前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工作,遇有災情都能及時進行調查和上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以不定期工作簡報形式及時向自治區領導和國土資源部報告災情。
(三)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主要開展的工作有:確定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災害種類為區域群發突發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採用空間預報預警類型;劃分了預報預警等級、時間段及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區劃及預報預警模式;制定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程序。
2003年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首先在伊犁至托克遜後溝天山南北麓區域試運行發布。由於新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開展較晚,預報判據還未分析建立,採用專家分析方法進行預報。2003 年9 月15日~2003年9月30日,利用氣象局內部信息系統進行了試運行發布,資料傳送通過撥號進入氣象局網路設置的上傳下載專用文件夾,下載24小時降水預報等值線圖,上傳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圖。
(四)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
年度汛期防災預案編制制度始於1998 年,近年來覆蓋面逐步擴大。2005年全疆14個地(州、市)均於2月上旬完成了本轄區「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工作,並報當地政府,預案編制覆蓋率達到了100%。防災預案對全區14個地區、46個易發區段、百餘處隱患點進行了預測,並提出了防禦措施。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典型實例包括:鞏留縣莫乎爾鄉小莫乎爾溝孔格亞夏東側山體滑坡、新源縣別斯托別鄉恰普河牧業村別拉西滑坡,避免了24 人死亡、19萬元的經濟損失,並總結出了一套成功預報減災的經驗。
(五)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根據已開展的地質災害調查專項調查及相關調查成果,建立了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六)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了治理工作
主要包括: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阿勒泰將軍溝泥石流;西溝煤礦、哈密硫磺溝煤礦、昌吉五宮煤礦、哈巴河賽都金礦、富蘊喬夏哈拉金銅礦、伊犁伊能煤礦、巴音郭楞州石棉礦、烏市老君廟煤礦等礦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防治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在管理上、技術上尚存在較多不完善之處,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節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一)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運行
根據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點,按照「分步建立、逐步完善」的原則,建立自治區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十一五」期間,完成52個縣(市)群測群防網路體系的建立。與此同時,建立專業監測骨幹網路,對於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專業技術人員採用專業設備進行監測;因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由建設單位安排專人負責地質災害監測,形成自治區專業監測骨幹網路體系,實現監測數據傳輸、自動處理。「十一五」期間,首先建成伊犁谷地、天山北坡經濟帶兩個區域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業監測骨幹網路,之後,完成北疆、東疆重要地質災害點的專業監測骨幹網路的建設。
(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建成以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核心、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為主體的自治區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指揮中心,建成以各地(州、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核心、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各地勘單位為主體的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構成全疆的應急反應系統。配置必要的專業設備,每年汛期前進行險情巡查,重點檢查各級防災預案、群測群防網路、汛期值班、監測責任的落實情況,並對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期中對監測工作加強監督管理,接到險情或災情報告及時組織技術力量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調查災害原因、發展趨勢,協助當地政府採取應急措施,並提出處理對策,汛期後進行復查,總結經驗,部署下一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1)正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主要區域為烏魯木齊以及西天山南北地區。
(2)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災種崩塌、滑坡、泥石流3種類型。
(3)預報等級按國土發 〔2003〕 229 號文件統一劃分為5 級:1級為可能性很小;2級為可能性較小;3級為可能性較大;4級為可能性大;5級為可能性很大。其中3級在預報中為預報級(注意級);4級在預報中為預警級;5 級在預報中為警報級;1、2 級為不發布級。
(4)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的許可權:發布警報(5 級)由廳領導審批;發布預報信息(3、4 級)由廳地環處處長審批;不發布預報預警信息(1、2 級)由廳授權新疆維吾爾自治地質環境監測院主管領導審批。
(5)發布對象為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廣大社會民眾。
(6)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發布程序以及地質災害和氣象數據信息的傳輸、採集、匯總、分析和處理系統,引用最新的數據信息技術處理手段和方法,提高預報准確度。
(四)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
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防災預案,並落實實施。對已編制防災預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強實施情況的監督和檢查。
(五)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通過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比較完善的自治區地質災害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地質災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建成地質災害監控空間信息網路系統。對地質災害進行信息採集、匯總、分析和處理,及時反映地質災害綜合研究成果及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快速准確地將這些成果和信息提供給政府決策並傳播給廣大公眾,為新疆的經濟建設服務。
「十一五」期間完成52 個縣(市)地質災害資料庫建設,建成自治區地質災害監控中心站。通過互聯網實現區級中心站與國家中心站信息數據共享,及時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為國家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建成14 個地(州、市)級監控站。實現國家、自治區中心站與地、州、市級監控站的網路互聯和信息數據共享。建立相對完善的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和互聯網的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監測信息採集、存儲、傳輸、處理及成果發布等全過程的有效管理與監控,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六)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
建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滑坡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通過詳細的地質環境調查、災害歷史和降水歷史資料分析、滑坡和氣象水文監測等,研究滑坡災害的形成機制,掌握滑坡災害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融雪水和降雨在災害發生中所起的作用,確定發生滑坡的臨界降雨量、降雨強度和積雪深度,充分運用「3S」等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開展滑坡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完善鞏留縣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建成鞏留地質災害防治示範縣;遠期推廣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經驗。
二、地質災害防治
根據新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結合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劃分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次重點防治區(Ⅱ)和一般防治區(Ⅲ)。結合致災的災種不同和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危害特點,在重點防治區內進一步劃分出4個防治亞區,在次重點防治區內劃分出2個防治亞區。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放在易發程度高的經濟發達區、人口相對密集區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分布區。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全面推進」的原則,進行工作部署。
(一)重點防治區(Ⅰ)
1.伊犁谷地山區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1)
分布於伊犁谷地黃土覆蓋的中低山丘陵區和煤系地層區,面積21632.24平方千米。滑坡、泥石流災害在新源縣、鞏留縣、尼勒克縣和特克斯縣尤為發育,地面塌陷災害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8縣1市均有分布。「十一五」期間,制定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8縣1市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新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質環境監測站,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對受重要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威脅的學校、農牧民實施移民搬遷工程。
嚴禁已遷出危險區域的居民回遷。限制在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范圍內從事各類工程建設;確需建設且又無法避讓的,必須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
2.重要交通沿線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2)
該區包括216、217、218、219、312、314、315 國道山區段、南疆鐵路魚兒溝至和靜段、蘭新鐵路了墩至十三間房段等,面積20598.30平方千米。
完成217、312、314國道山區段的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劃定危險區,建立警示標志,制定防災預案,完成217國道獨—庫公路山區段、312國道果子溝段地質災害勘查。
在重要交通沿線兩側200米范圍內,嚴禁露天采礦活動,限制地下采礦活動;嚴禁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其他人類活動。
3.天山南北麓和准噶爾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帶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3)
該區包括准噶爾盆地西、北、東部、吐—哈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及天山南北麓的低山丘陵煤礦區分布段等。面積36353.38平方千米。
完成天山北坡經濟帶11縣(市)的以地面塌陷災害為主的礦山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完成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地面塌陷區治理示範工程,出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實施辦法,全面推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和新建礦山准入制度,嚴格執行礦產資源儲量壓覆佔用制度。
嚴禁威脅城鎮及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采礦活動,禁止在地面塌陷危險區進行其他人類活動。
4.大河流域山區段及西昆侖高山區以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4)
主要包括克蘭河阿勒泰市區段、葉爾羌河山區段(以暴雨泥石流為主)、喀拉喀什河、西昆侖高山區及天山南北麓大河山口段(以滑坡—泥石流為主),總面積25601.87平方千米。
完成克蘭河阿勒泰市區段、葉爾羌河山區段以泥石流為主的專項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完成阿勒泰市將軍溝泥石流治理和葉爾羌河、開都河山區段和庫車河、喀拉喀什河、奎屯河、瑪納斯河等出山口段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以泥石流、滑坡為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工作。
嚴禁從事誘發對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工程設施安全構成威脅的泥石流、滑坡災害的人類工程活動。
(二)次重點防治區(Ⅱ)
1.中高山、極高山以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Ⅱ1)
分布在天山、昆侖山西段和阿爾泰山林帶以上的中高山、極高山地帶,面積135993.50平方千米。雪線以下的高山草甸多為良好的夏季牧場,局部地段存在采礦活動。通過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設立警示標志、實施避讓措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等預防工作,以避讓為主,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中低山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Ⅱ2)
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南坡、天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北坡的中低山區等,面積105898.74平方千米。人類經濟活動主要為礦業開發和牧業生產。
通過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採取以避讓為主的防治手段,達到防災減災目的;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對礦業開發誘發的地質災害,採用工程、生物等多種措施進行治理。
(三)一般防治區(Ⅲ)
包括全疆除重點防治區和次重點防治區以外的所有地區,面積1322012.15平方千米。低山丘陵區多為小型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地段存在滑坡;盆地平原區存在沙漠化、鹽漬化。
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採取避讓和生物工程措施對低山丘陵區地質災害進行防治,保護地質環境;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水土等自然資源,保護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採取退耕還林、還牧、還草、植樹造林等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採取豎井排灌、井排與渠排相結合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防治土壤鹽漬化。
Ⅳ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作用或影響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地質作用(現象)。
地質災害的形成是致災地質作用與受災對象(人、財、物、設施)相遭遇的結果。沒有致災地質作用,災害無法發生;而若致災地質作用遇不到有價值的受災對象,造不成損失,也不稱為災害。致災地質作用是主導因素,受災對象是被動客體。地質災害的類型常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特點進行劃分,而災害大小則以受災對象的損失大小進行評估。我國地質災害種類很多常見的有10類30多種。
地質災害可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類。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進程,有的是逐漸完成的,有的則具有很強的突然性。據此,又可將地質災害分為緩變性地質災害和突發性地質災害兩類。緩變性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緩變性地質災害常有明顯前兆,對其防治有較從容的時間,可有預見地進行,其成災後果一般影響范圍大,只造成經濟損失,不會出現人員傷亡。突發性地質災害突然,可預見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動式的應急進行,其成災後果常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所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對象。
【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容易產生地質災害的區域。易發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且可按照災害種類劃定,不同災種其易發區范圍不同,有點、帶、區域性易發區。一般說,崩塌、滑坡易發區為點狀;地裂縫易發區為條帶分布;地面沉降、泥石流易發區呈區域性分布。易發區的劃定要通過專業隊伍進行地質災害專門調查,按照易發區劃定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劃定,並經縣(市)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查認定。
【地質災害危險區】是指致災地質作用處於臨界穩定狀態或不穩定狀態,有明顯可能發生地質災害且將造成較多人員傷亡和較大經濟損失的地區。危險區需進行監測和應急調查,提出預防措施,危險區范圍一般較小,且多指突發性災害,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災害所影響的范圍。危險區劃定要通過專業隊伍進行專門調查或勘查,對致災地質作用的穩定性作出評價後劃定,並經縣(市)人民政府地礦主管部門審查認定。危險區應有明顯預警牌和告示,以防災害發生,造成人員傷亡。
【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國土資源部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每年汛期前必須編制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這是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的一項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
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防災預案,主要對省內重要城市、重點礦山、重要交通干線等災害作出初步評價預測,對其防治提出原則建議;對影響特別大、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嚴重財產損失的隱患點,盡可能提出較為具體的預報意見,提出可行的防災、減災措施建議;作出汛期突發災害陷患巡迴檢查計劃。
市(地)、縣級防災預案,主要應參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防災預案對本地區地質災害的趨勢預報和防災要求,圈定重點防範區段;對重要災害隱患點,作出中長期預報,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預測。逐點落實包括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等內容的預防措施,防災責任要落實到具體的鄉鎮、單位,簽訂責任書。明確具體負責人;作出群測人員培訓計劃和重要隱患點巡迴檢查計劃。
【地質災害預報制度】地質災害預報制度是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為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針對不同地質災害實行事先預報的一項基本制度。防治地質災害應該是「預報」重於「治理」。預報的內容主要包括:發生時間、發生地點、成災范圍、影響強度。預報分為長期、中期、短期和臨災預報。
地質災害長期預報,是指5年以上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報,包括地質災害區劃和易發區的圈定;地質災害中期預報,是指幾個月到5年內將要發生地質災害的預報;地質災害短期預報,是指幾天到幾個月內將要發生地質災害的預報;地質災害臨災預報,是指幾天之內將要發生地質災害的預報。
地質災害各期預報按有關規定分別由縣以上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報同級人民政府發布。
【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國土資源部國土資發[1998]15號《關於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中,特別強調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速報制度,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發生地質災害後,要把准確情況迅速上報,其要求如下:
發生一般級地質災害,所在縣人民政府應及時向地區(市)主管部門上報,並由縣人民政府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發生較大級地質災害,所在縣人民政府應於48小時內上報地區(市)主管部門,同時越級上報省主管部門,由地區(市)組織及時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將詳情上報省主管部門;發生重大級地質災害,所在縣人民政府應於24小時內上報地區(市)主管部門,並同時越級上報省主管部門和國務院主管部門,由省組織及時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並將詳情上報國務院主管部門;發生特大級地質災害,所在縣人民政府應於24小時內上報地區(市)主管部門並同時越級上報省和國務院主管部門,由國務院主管部門或委託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部門組織及時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在24小時內提交的速報報告,應根據已獲得信息說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時間、傷亡人數、地質災害類型,並盡可能說明災害體的規模、可能的誘發因素、地質成因和發展趨勢等。同時提出主管部門所採取的對策和措施。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結束後,應及時提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報告。報告內容應包括:①發生位置,包括行政區、縣、鎮、鄉、村等;②發生時間、傷亡人數;③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可能的間接經濟損失;④地質災害類型;⑤地質災害規模;⑥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包括地質條件和誘發因素(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⑦發展趨勢;⑧已經採取的防範對策、措施;⑨今後的防治工作建議。
【地質災害險情巡視制度】國土資源部國土資發[1998]15號《關於加強汛期地質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等文件中,特別強調要進一步完善險情巡視制度,要求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汛期要組織技術力量對重點危險區進行地質災害巡迴檢查,發現危險點和群眾提供的險情線索,要作現場調查、迅速作出危險性、危害性判斷,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督促當地政府採取必要的應急防災措施。特別要加強連續降雨後或暴雨後的險情巡迴檢查,防患於未然。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預警體系】地質災害嚴重的縣(市),當地人民政府要在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過程中,進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預警體系建設。初步建立起群眾監測網路、群專結合的預報預警系統和各級行政首長負責的防災指揮系統。
【地質災害危險區管制】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根據調查,將明顯可能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區域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經所在地區縣(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危險區劃定、公布以後,國土資源部門應該根據公布的危險區范圍在周界上、特別是周界的道路旁設立明顯的危險區標志,如樁、牌等。同時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區的監督管理。
(1)在造成災害威脅的地質災害體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災害威脅尚未解除前,危險區內禁止開展任何建設活動。若確需開展建設的,其建設方案中必須包括切實、有效的防災措施並經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查同意方可開展建設。
(2)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任何可能加劇、誘發地質災害的活動。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險區內進行削坡、填土、開挖水渠等活動;在岩溶塌陷危險區不能超量開采地下水。
(3)責成危險區所在鄉級人民政府編制地質災害危險區防災預案。
(4)責成有關部門、單位編制危險區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經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查批准後實施並進行監督檢查。
【地質災害防治原則】從我國國情出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促進經濟發展和地質環境保護的綜合決策,保障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著重落實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包括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體系、監督管理體系、監測預報和群測群防的防災體系;堅持各級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負責制度,依靠地方政府組織,形成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防災預警體系;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因地制宜,東、中、西部防治重點各有側重的原則。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要求】查明災害險情是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前提。地質災害實施防治工作前,為工程措施的選擇、工程布置、結構設計和施工要求等提供依據。必須做好勘察工作,准確查明地質災害的險情狀況,包括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原因、變形機制、邊界、規模、活動狀態、穩定狀況及危險程度,以及所處的地質環境條件,並預測評價可能造成的危害。
要合理確定防治目標。防治工程的防治目標包括形象目標和安全目標。形象目標指防治對象的范圍、部位;安全目標指經過工程防治所應達到的安全標准。
要多方案比選防治工程方案。方案比選的依據是地質有效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
要妥善確定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實行信息法施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方法,既要有利於順利完成本身的施工任務,又要不因施工擾動而對變形的質體造成新的破壞。對每種新的或較有破壞性的施工方法,採用之前都要進行方法(工藝)試驗。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要分階段進行,以便根據前期效果修改後期工程設計。在施工中遇有地質情況與設計圖所預計的不同或發生新的變化時,應及時修改。
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中的監測工作。通過監測才能較准確地掌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效果。監測內容依地質災害的性質及防治措施而定,監測網一經建立,就要按預定期限,堅持連續監測,並須及時整理分析監測資料,做出定期動態評價;發現險情要及時上報。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資質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非標准化特殊的地質工程。對承擔地質災害防治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工作的單位的素質有特別的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已頒布實施了《地質災害勘查—設計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監理辦法》、《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單位資質管理辦法》。上述幾項辦法明確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甲、乙、丙三級資質單位應具備的具體條件。按現行管理程序,申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承擔單位甲、乙級資質的單位由其上級主管部門推薦,經所在省(區、市)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核,報國務院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批。申請丙級資質的單位由其上級主管部門推薦,經所在省(區、市)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批,報國務院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備案。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對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進行調查、監測、分析、評估工作,主要評估地質災害的破壞能力。地質災害危險性通過各種危險性要素體現。分為歷史災害危險性和潛在災害危險性。歷史災害性是指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要素有:災害活動強度或規模、災害活動頻次、災害分布密度、災害危害強度。其中危害強度指災害活動所具有的破壞能力,是災害活動的集中反映,是一種綜合性的特徵指標,只能和災害等級進行相對量度。
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指未來時期將在什麼地方可能發生什麼類型的地質災害,其災害活動的強度、規模以及危害的范圍、危害強度有多大的一種分析、預測。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受多種條件控制,具有不確定性。地質災害活動條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條件、水文條件、植被條件、人為活動條件等。歷史地質災害活動對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具有一定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具有雙向效應,有可能在地質災害發生以後,能量得到釋放,災害的潛在危險性削弱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動特點,災害發生後其活動並未使不平衡狀態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災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條件下將繼續發生。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資源毀壞以及社會經濟系統失控等一系列社會——經濟現象稱為災情。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是指對由於地質災害造成的自然環境惡化,人類生命財產損毀或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資源、環境發生嚴重破壞的現象進行調查統計、分析、評估的工作。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要素包括:致災環境要素、地質災害活動要素、受災體要素、破壞損失要素。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有多種類型:根據評估時間分為災前預評估、災中跟蹤評估、災後總結評估;根據評估范圍分為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
災前預評估是對一個地區或一個潛在地質災害事件的危險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期望損失)的預測性評估,它的目的除了為減災決策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據外,還可對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等提供依據;災中跟蹤評估和災後總結評估都是在災害發生後,對已經出現的災害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其目的是為及時、有效地進行抗災救災提供依據;點評估是指對一個地質災害體或一個具有相同活動條件和特徵的相對獨立的災害群的災情進行評估;面評估是對一個具有相對統一特徵的自然區域或社會經濟區域進行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區域評估是指跨流域、跨地區的地質災害災情評估。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和《建設用地審查報批管理辦法》中都明確規定,建設用地審批之前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所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就是對在進行工程建設項目過程中,可能導致工程建設場地及其附近地質災害發生的危險性,或者在已知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項目過程中,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價和估量,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止地質災害發生的必要措施,以避免或減輕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之所以會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危害而成為地質災害,基本有兩種情形:一是工程選址不當,將居民點、重要工程選在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威脅的地方;二是不適當的工程活動誘發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從而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危害。如果在工程建設前進行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避免因工程選址不當或不恰當的工程活動誘發地質災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損失,這是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最有效的手段。
進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規范、約束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減少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評估結果必須經省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認定。申請辦理建設用地審查批准手段時,必須持經省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認定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凡省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認定不符合條件的,不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具有專門資質的單位按統一的技術要求進行評估工作。
Ⅳ 如何填寫地質災害防治監測責任書
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防治責任制、防災預案編制制度、地質災害登記制度、地質災害值班制度、「三查」制度、報告制度、應急處置制度、群測群防監測制度)
Ⅵ 怎麼簽訂企業地質災害目標責任書
看看你當地有什麼具體要求:土地佔補平衡;基本農田保護:新農村建設與空心村治理,農村綜合整治;地質災害防治;礦業秩序;主要是這幾方面吧。
Ⅶ 「6·」安徽黃山市休寧縣汪村鎮山後村塢口組滑坡
1 滑坡概況
2011 年 6 月 15 日,受連日持續強降雨的影響,休寧縣汪村鎮山後村塢口組一斜坡前緣發生多處崩塌,中、上部產生多條弧形拉張裂縫。寬度 0. 5 ~5cm,並出現下沉台坎,高差 2 ~10cm,直接威脅前方縣級公路及塢口組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接到報告後,汪村鎮村幹部立即組織人員轉移。由於轉移及時,成功避險 38 人。
11 時 30 分,坡體下滑,地理坐標為: 東經 117°50″、北緯 29°39″。經現場調查,斷定為牽引式中層土質山體滑坡,滑坡體平面形態呈扇形,長 38m、底寬40m,厚度6 ~ 12m,體積為 15000m3。滑坡體趾部高程為 286m、冠部高程為 308m,相對高差 22m,主滑坡方向為 355m。
滑坡區屬剝蝕強烈的皖南低山地貌,滑坡體位於山體北坡,坡麓段受流水侵蝕,坡面陡峭,自然坡度 5° ~45°不等,下部略陡,坡度在 25° ~45°,上部較緩,坡度為5° ~ 20°。根據現場調查,坡體為殘坡積成因的含碎石粉質黏土,厚度 3 ~ 16m,碎石為中元古界木坑組千枚岩的風化岩塊,含量 5% ~15%,土體結構鬆散,穩定性差。下伏基岩為千枚岩,抗風化能力差,平均全風化 - 強風化層厚度大於 10m,抗剪強度低。前緣因修建公路開挖,開挖後形成人工高陡邊坡,最大高度約 16m,坡度大於 70°。滑坡發生原因可歸結為地層岩性、前緣切坡臨空和降雨三個方面的影響。
圖 1 滑坡現場警示牌
圖 2 滑坡全景
2 監測與應急避險
2. 1 監測預警
汛期以來,在休寧縣統一安排部署下,汪村鎮積極組織幹部深入各村組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及高陡邊坡進行仔細調查,查明隱患點,幹部包村駐點,日夜嚴防死守,確保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6 月 14 日夜間再次突發特大暴雨,山後村幹部堅守崗位,發動干群做好抗災應急搶險准備。15 日 11: 30,接到群眾報告山體有石塊滾落後,村幹部迅速趕到現場,調查發現山體出現裂縫,前緣為公路、商店及飯店,屋中人員及路上行人較多,鎮村幹部立即將情況向上級做了匯報。
2. 2 應急避險
發現險情後,鎮村幹部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將商店、飯店中受威脅的 31 人以及在通行的 7 名行人進行轉移避讓,並在路口留守,禁止人員通行,正當人員轉移安置到村委會之時,隨著一聲 「轟隆」巨響,滑坡沖毀下方房屋,淹埋豬圈,砸斷電線桿,因預警及時,避險迅速,避免了人員傷亡。
2. 3 後續處置
接到災情報告後,休寧縣政府立即組織國土、交通、衛生等部門以及地質專家趕赴現場指導搶險救災工作,拉起警戒線,設立警示牌,村幹部實行 24 小時輪流駐守制度,關注災情變化,禁止行人車輛通行。鎮村幹部組織民兵群眾進行滑坡現場清理,最大限度地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圖 4 幹部群眾清理滑坡現場
3 經驗與啟示
領導重視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前提。2011 年初召開會議,專題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級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防治職責和任務。汛期成立縣長為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應急指揮部,全面負責全縣地質災害的治理、預防和應急工作,各鄉鎮也結合實際,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實行行政 「一把手」負總責。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責任逐級落實,是這次成功避險的前提。
強化基礎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關鍵。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在鄉鎮、村基層,關鍵在各隱患點的監測與巡查。休寧縣每年由技術人員進行各隱患點的巡查和排查,確定重點防治區域,結合全年防災形勢和氣象預報,科學編制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嚴格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員,成立應急小分隊,備足搶險物資,遇到險情,沉著應對,快速處置。
群測群防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保障。休寧縣堅持以開展群眾性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為重點,不斷健全群測群防網路。汛期由縣國土局、氣象局聯合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每日通過電子顯示屏、手機簡訊、電話、網路等渠道發布預報預警信息。為增強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各地結合實際,以多種形式開展應急避險演練活動。
(本節基礎資料由安徽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徐永強)
Ⅷ 惠濟區國土資源局
惠濟區位於鄭州市城區北部,瀕臨黃河,境內存在大量的水、植物和野生動物等自然資源和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歷經郊區、金海區、邙山區等建置沿革,是省會12縣(市、區)之一。東西長27公里,南北寬17公里,土地總面積222.2平方公里,城區面積49.21平方公里,總人口27.2萬人,下轄2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2個開發區、54個行政村和9個社區,素有鄭州市「後花園」和宜居高端服務業新城之美稱。
唐岩 黨組副書記、局長
毛法政 黨組書記
閆景拴 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海良 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忠安 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明英 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向暉 黨組成員、副局長
陳金花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唐岩簡介:1989年8月參加工作,199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邙山區城建局辦公室主任,邙山區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2004年起任惠濟區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正科級);2006年1月至今任惠濟區國土資源局長。
【機構設置】1987年5月,邙山區編制委員會批准成立邙山區土地管理辦公室,1989年3月撤銷邙山區土地管理局,為區政府管理土地的職能部門,與邙山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合署辦公。2001年12月,邙山區土地管理局更名為邙山區國土資源局,繼續合署辦公。2002年10月邙山區國土資源管理局從邙山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析出單設。2004年5月更名為惠濟區國土資源局,隸屬惠濟區政府領導,代表區政府行使全區土地的保護、利用、開發、管理等職能。全局共有8名班子成員,其中黨組書記1名,副局長5名,紀檢組長1名,全局共計66名幹部職工,按照機構改革辦法,內設辦公室、法規監察科、征地地籍科、規劃耕保科4個機關科室;下轄長興路街道、迎賓路街道、新城街道、老鴉陳街道、大河路街道、花園口鎮、古滎鎮7個國土資源站所。
【土地資源】截至2010年底,從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顯示,該區土地總面積22220.27公頃。農用地面積11969.8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53.9%(其中:耕地面積7094.18公頃,約佔59.2%;園地417.78公頃,佔3.5%;林地2067.98公頃,佔17.3%;草地(人工牧草地)5.44公頃,佔0.05%;交通運輸和水域水利設施用地(農村道路)2109.55公頃,佔17.6%;其他農用地274.91公頃,共佔2.3%);建設用地6347.2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28.6%(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5530.05公頃,約佔87.1%;交通運輸用地665.18公頃,佔10.5%;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52.06公頃,佔2.4%);未利用土地3903.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17.6%。
【耕地保護】2010年,惠濟區國土資源局把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作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五不準」,深入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和基本農田補劃制度。一是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區、鎮(辦)、村三級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實行工作責任制;加大宣傳,增強轄區群眾保護耕地、舉報違法意識。二是積極推進灘區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完成黃河東灘509.7公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新增耕地499.9公頃。為鄭州市、中牟縣、新鄭市、中州大學等補充耕地275.5860公頃,有效緩解了我區以及鄭州市的耕地佔補平衡壓力。三是做好基本農田補劃工作。積極支持市重點項目建設,為雙橋污水處理廠、馬頭崗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鄭焦鐵路、西三環北延工程補劃基本農田78.4716公頃,確保了重點項目建設和推進。
【土地監察】2010年,惠濟區國土資源局繼續深化違法用地執法監察,重點做好違法行為查處、第十次衛片清查和閑置土地盤活工作。建立健全每周動態巡查制度和加大巡查密度,成立了建設、公安、法院、紀檢監察等多部門參與的國土資源違法行為聯合執法組,實行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規范土地市場秩序。全年共拆除違法建設用地7宗,面積480.27畝;督促8宗閑置土地進行開工建設;發現違法用地25宗,立案查處25宗,均已結案;上級交辦(含信訪反映)國土資源違法違規案件13件,立案查處率、結案率均達到100%。
【地政地籍】2010年,按時上報並完成2010年度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年度內發生變化圖斑和「二調」成果中錯調、漏調等圖斑情況均得到更正和補充,順利通過審核;全年共代理鄭州市國土局發放城鎮住房分割登記證491個,發放國有土地使用證6宗,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發證16戶。
【土地徵用】2010年,積極配合鄭州市土地儲備中心、鄭州市國土資源局做好用地手續的辦理工作,協助完成掛牌出讓。全年共發放國有土地使用證6宗,佔地面積1605.8775畝(其中出讓用地2宗,佔地面積245.68畝,成交額7137萬元),全力保障各類項目的順利報批。
【重點項目建設】2010年,涉及惠濟區的省、市重點工程均已辦理相關用地手續。鄭州三全食品已開工建設,鄭州思念食品、鄭州動漫產業基地等工業項目均實現一期投產,二期項目加緊建設中;鄭州經貿學院、花園口互通式立交、中州大道景觀工程、黃河公鐵兩用橋、西繞城公路等民生項目均實現正常運轉;國道107改建工程、鄭焦城際鐵路、中國鄭州信息創意產業園等新引進重點項目正積極協調中。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10年,惠濟區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順利通過省廳、市局初、復審,修編保證到2020年惠濟區耕地保有量不低於9890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4750公頃;修編緊跟區委、區政府科學統籌發展的思路布局,綜合考慮了鄭州市、惠濟區及各鎮重點項目用地需求。
【地質災害防治】為確保汛期安全,及時組織人員編寫《惠濟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2010—2020年)》,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應急指揮系統和應急分隊,區、鎮、村、組逐級簽訂了目標管理責任書,將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發到隱患點群眾手中,同時建立簡訊平台,遇到強降雨和惡劣天氣對包村領導、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及隱患點群眾發送預警簡訊,提醒村民提高防範意識,及時做到人員撤離和財產轉移,為防災避災提供了預警信息。全年轄區未發生一起性質較重的地質災害。
【信訪工作】2010年,堅持領導接訪和下訪制度,嚴格落實班子成員包鎮(辦)責任制、每月召開一次信訪研判會、多部門協同辦理等工作措施,對重要來訪事項局領導審閱並作出批示,限期處理。全年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13起,復查案件1起,全部辦結,沒有發生進京赴省重復集體上訪,沒有重大惡性信訪事件,到省的重訪率不超過10%,重信率不超過30%,群眾滿意率達到85%以上。
【窗口辦公】2010年,持續深化「窗口向導+雙定辦公+全日在崗」模式,搞好土地證過戶、政策咨詢等相關手續辦理。即進駐區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國土窗口給予群眾手續辦理前向導式服務,定時(工作日周三全天)、定點(機關二樓地籍科),推行國土窗口7天全日制在崗進行集中辦理,避免群眾來回跑等繁瑣程序和打破周末不上班的錯誤慣性。全年共接待群眾前來咨詢140餘次。
【協管員隊伍建設】2010年,繼續深化落實村級土地協管員制度,組織對全區國土資源協管員專題土地法律法規政策培訓,年終獎評緊跟《惠濟區村級國土資源協管員管理暫行辦法》文件執行,以「局聘、所管」進行指導和日常管理。2010年底,共對成績突出的8名協管員進行了系統表彰。
【基層站所建設和幹部培訓】2010年,全面完成對所轄國土所標准化、基層站所民主評議和群眾滿意基層站所的評選指導工作,基本達到了省、市系統的肯定和認可。迎賓路街道、新城街道2個國土所分別獲得鄭州市優秀國土所、先進國土所榮譽稱號,老鴉陳街道國土所被評為全省群眾滿意基層站所。年內舉辦了兩期全區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封閉式培訓,轄區各鎮(辦)主管土地副職、國土系統幹部職工、各行政村書記(主任)、國土資源協管員先後500餘人參加了培訓,取得了良好效果。
(李經緯)
Ⅸ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如圖7.1所示。
7.3.1 國家、省、市、縣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承擔地質災害監測任務,負責業務技術管理,並可受政府委託行使部分地質災害監測管理職能,發布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地質災害監測機構是公益性事業單位。
(1)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站
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站負責全國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信息網的建設與運行工作,並承擔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任務;承擔全國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相關的調查研究工作;擬編全國地質災害監測規劃、計劃、工作規范和技術標准;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研究和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承擔全國地質災害監測數據、成果報告的匯總、分析、處理和綜合研究,為政府決策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負責對省(區、市)級地質災害監測業務的指導、協調和技術服務。
(3)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試驗區
針對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具有區域性、同時性、突然性、暴發性和危害大等特點,結合國土整治規劃和資源能源開發,在代表性地區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在試驗區建立自動遙測雨量觀測站網,逐步建立試驗區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區域爆發的降雨臨界值,為突發性災害的區域預警提供依據。同時,在試驗區開展降雨期斜坡岩土體滲流觀測,研究降雨誘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機理。
2010年前,進一步完善和建設三峽庫區立體式監測預警示範區。完成三峽庫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立體監測網建設,在庫區60處地質災害點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實時傳輸和自動分析;完善庫區20個縣級監測點建設;完成1∶1萬航攝飛行;建立全庫區的遙感(RS)監測系統,完成全球定位系統(GPS)控制網、基準網建設。
2010年以前重點在重慶市區、北京市、甘肅蘭州市、陝西安康市、四川雅安、雲南新平、雲南東川、浙江金華市、江西宜春市等地區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研究。
(4)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
1)國家級地面沉降監測網選址原則:①跨省區的地面沉降災害區域;②有一定的監測工作和設施基礎;③地方政府有積極性,並提供配套資金;④具有較為完善的法規和管理體系。
2)工作部署:2010年之前,重點開展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關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的建設;2010年以後逐步開展汾河谷地、遼河盆地、珠江三角洲以及全國其他主要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的調查及監測網的建設。
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蘇的蘇錫常地區、南通地區和鹽城地區南部的三個縣(市),浙江的杭嘉湖平原,控制面積近5萬km2。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包括北京、天津市的平原區,河北省的環渤海平原區和山東的魯西北平原,控制面積5萬多km2。
關中平原和汾河谷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的覆蓋范圍自六盤山南麓的寶雞,沿渭河向東,經西安到風陵渡轉向北東,沿汾河經臨汾、太原到大同,寬近100km,長近1000km,包括渭河盆地、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等,涉及近50個(縣)市。
7.3.3 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突發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主要針對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山區農村,以縣為單位,在專業隊伍指導下,建立由當地政府領導下的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在各級地方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監測站的技術優勢,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參與程度,完善監測預報制度,到2010年,建成1400個縣(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群測群防網路體系。
(1)群眾監測網路建設
1)監測點選定原則:①危險性大、穩定性差、成災概率高,會造成嚴重災情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②對集鎮、村莊、工礦及重要居民點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③一旦發生將會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④威脅公路、鐵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線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⑤威脅重大基礎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體。
2)監測點的建設:根據上述原則確定需要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後,由專業調查組及時向當地政府提出監測方案,同時協助搞好監測點的建設工作。①監測范圍的確定:除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不穩定斜坡本身的變形跡象進行監測外,還應把該災害點威脅的對象和可能成災的范圍,納入監測范圍。②監測方法與要求:對當前不宜進行治理或暫時不能進行治理的隱患點,危害大的應建立簡易監測點,同時要對宏觀地面變形、滑坡體內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築物標志等進行觀察。以定期巡測和汛期強化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定期巡測一般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強化監測將根據降雨強度,每天或24小時值班監測。③監測點的設置:簡易監測點一般採用設樁、設砂漿貼片和固定標尺,對滑坡體地面裂縫相對位移進行監測,對危害大的隱患點,如有條件也可用視准線法測量監測點的位移。
3)監測網點的管理與運行:①監測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單位與個人。被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的鄉(鎮)、村和有關單位為監測責任人,在其領導下,成立監測組,監測組由受危害、威脅的居民點或有關單位的群測人員組成。②建立崗位責任制,縣、鄉(鎮)、村應逐級簽訂責任書。調查過程中,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宣傳與培訓,教會監測責任人、監測組成員和群眾,如何監測、如何判斷災害可能發生的各種跡象和災情速報及有關應急防災救災的方法。③信息反饋與處理。縣(市)國土資源主管行政部門負責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上報到市(地、州)國土資源行政部門(或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綜合整理與分析,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或省地質環境總站)將上報的資料與信息錄入省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進行趨勢分析,同時對下一步監測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④預測有重大險情發生時,當地政府和有關單位應立即採取應急防災減災措施,同時應立即報告省、市、縣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派出專業人員赴現場協助監測和指導防災救災。⑤建立地質災害速報制度,按國土資發[1998]15號文附件執行。
4)資料的收集與監測數據的整理:①監測數據包括地質災害點基本資料、動態變化數據、災情等。②所有監測數據均應以數字化形式儲存在信息系統中,同時,必須以紙介質形式備份保存。③監測點必須進行簡易定量監測,並須整理成有關曲線、圖表等。應編制有關月報、季報和年報,同時,對今後災害發展趨勢進行預測。④監測數據應按有關程序逐級匯交。
(2)群專結合的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1)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和指導群眾監測網路,負責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
2)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地質環境職能部門應根據氣象、水文預報和監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地質災害危險點,並及時向有關鄉(鎮)、村和礦山及負有對重要設施管理的有關部門發出預警通知。
3)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各鄉(鎮)、礦山、重要設施主管部門編制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全縣(市)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並負責組織實施。
4)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活動和基層幹部培訓工作。
7.3.4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網建設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治數據是國家與地方進行地質災害防治,保障社會與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具有數量大、更新快、用途廣等特點。通過信息網的建設,實現數據的採集、存儲、分析和發布,切實做到為政府、研究人員和社會提供所需的地質災害信息,為國家經濟建設宏觀決策提供基礎的科學依據。
到2010年,在完善中國地質災害信息網與各省地質災害信息網及部分地(市)地質災害信息網的同時,建成集地質災害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等為一體的全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傳輸、存儲、數據管理、查詢、應用和信息實時發布系統。
到2020年,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不斷完善全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結合氣象、水文、地震等相關因素,建成多專業領域、多信息處理技術的信息系統;全面提升我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水平,滿足社會和民眾對地質災害信息的需求,實現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等重要決策功能。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依託於各級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具有統一要求、統一流程、分級管理等特點,是一個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的系統工程。本書在第11章(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規劃研究)全面討論了包括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在內的整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建設問題,本節不再贅述。
7.3.5 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建設與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1)應急反應機制建設
從現在(2004年)起,國家、各省(區、市)要組建以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中心,以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為主體,地(市、州)、縣(市、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專業隊伍協同作戰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應急反應系統。
1)應急反應系統要配置必備的應急設備,每年汛前對防災預案中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主要縣(市)進行險情巡查,重點檢查防災減災措施、群測群防網路、監測責任制是否落實到位,並對主要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中加強監測,汛後進行復查。
2)發現險情和接到險情報告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進行險情鑒定,同時能夠及時對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分析,預測災害發展趨勢,根據災害成因、類型、規模、影響范圍和發展趨勢,劃定災害危險區,設置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危險區內人員和重要財產撤離,情況危急時,強制組織避災疏散。
3)接到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臨災報告,指揮部辦公室會同相關部門,迅速組織應急調查組趕赴現場,調查、核實險情,提出應急搶險措施建議。
(2)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遠程會商與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規模的日益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日趨突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必須針對重大地質災害及時作出反應,提出科學的決策意見,及時指揮應急處理工作。
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及應急指揮系統,是針對突發重大地質災害的預報和應急指揮,在建立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的基礎上,構建連接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質災害數據中心與重點地質災害發生區的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網路化多媒體環境及地質災害應急數據傳輸環境,形成一套信息化的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工作流程。
其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對重大地質災害預報和應急指揮相關的信息進行提取、加工、整理、集成與分析,建立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信息內容包括地理、地質背景數據;氣象分析數據;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數據;地質災害情況資料;救災條件信息等。
2)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發布平台。開發和建設重大地質災害信息預報與應急指揮相關的動態信息發布系統、空間信息提取與發布系統、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
3)構建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的網路和多媒體運行環境。包括多點、多級視頻會議系統、大屏幕顯示系統及有關音像、電話系統;國家與重點地質災害區域之間的網路信息傳輸系統;構建地質災害重點區域應急調查數據快速傳輸環境。
4)研究與制定形成一套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工作規范。分析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工作的特點,提出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工作的模式,建立一套相關的工作規范。
Ⅹ 社旗縣國土資源局
社旗縣位於南陽盆地東北部邊緣,屬南陽市轄縣,地理坐標為北緯32°47′~33°09′,東經112°46′~113°11′。東與泌陽縣接壤,西和宛城區毗連,北與方城縣交界,南同唐河縣為鄰。南北長約42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總面積1152.8057平方公里。轄10鎮、5鄉、248個行政村,人口71萬人,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革命老區縣,全國商品糧食基地縣、全國外派勞務基地縣、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全省科技扶貧先進縣等。縣城所在地賒店鎮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史玉山 局黨委書記、局長
程遠金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劉章銀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賀紅偉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李慶文 局黨委副書記、局紀委書記
向麗 局黨委委員、副局級幹部
趙志剛 局黨委委員、副主任科員
袁玉嶺 局黨委委員、副主任科員
周懷振 副主任科員
劉金坡 副主任科員
史玉山簡介:社旗縣李店鎮人,1962年5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學歷。1982年8月參加工作,1982年8月~1984年11月,任社旗縣農牧局辦公室負責人;1984年12月~1989年2月,任社旗縣組織部青干科副科長、科長;1989年2月~1994年1月,任社旗縣幹部科科長;1994年2月~1996年1月,任社旗縣城郊鄉鄉長、副書記;1996年2月~2002年2月,任社旗縣城郊鄉黨委書記;2002年3月~2008年1月,任社旗縣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2008年2月至今,任社旗縣國土資源局黨委書記、局長。社旗縣八屆人大代表,中共社旗縣第八屆委員會委員。
【機構設置】社旗縣國土資源局於2002年3月由原社旗縣土地管理局和社旗縣發改委下屬的原礦產資源管理辦公室合並組建而成。內設機構有辦公室、黨辦、人事股、財務審計辦公室、信訪股、測繪股、監察室、行政審批股、土地利用市場股、建設用地股、地籍股、法制股、耕保股、規劃股、招商項目辦公室、保衛股16個股(室);下設礦產資源管理辦公室、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地產交易中心、估價所、土地儲備中心、年租金徵收辦公室、土地整理中心、社旗縣華耘土地平整有限公司、社旗縣精正測繪大隊9個股級事業二級單位;轄賒店、城郊、饒良、唐庄、陌陂、苗店、郝寨、下窪、青台、丁庄、田莊、興隆、太和、大馮營、橋頭等18個國土資源所以及1個產業集聚區國土資源所。2010年底,縣國土資源局有幹部職工393人
【土地資源】截至2010年底,社旗縣總面積為115280.57公頃。其中,耕地86701.86公頃,園地94.87公頃,林地4343.41公頃,草地647.73公頃,城鎮及工礦用地13256.6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4289.29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381.92公頃,其他土地564.85公頃。
【耕地保護】認真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和保護措施,加強對土地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的土地管理共同責任制度。制定了全縣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度和考核辦法,縣政府同各鄉鎮簽訂國土資源管理目標責任書,把土地管理、耕地保護、土地執法列為重要工作和考核內容,明確鄉鎮政府耕地保護的主體責任,層層簽訂責任書並定期進行檢查考核,形成政府牽頭、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國土資源管理機制。嚴格遵守「佔一補一」、「先補後占」原則,2010年,社旗縣報批各類建設項目190.5068公頃,完成補充391.8637公頃,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有餘。全縣耕地面積穩定在84133.29公頃以上,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73615.09公頃。
【建設用地管理】通過創新土地儲備報批機制,採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爭取把更多項目列入國家、省、市重點項目等多種措施,組織建設用地報批。2010年,共報批建設用地11個批次,總面積190.5068公頃,其中,土地徵收7個批次、134.5606公頃,農用地轉用4個批次、55.9462公頃;組織報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1批,建新區面積89.7377公頃。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引導作用,合理安排新增投資項目用地規模和布局,按照「有限指標保重點、一般項目靠挖潛」和「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原則,科學配置用地計劃指標,基本保障了全縣重點建設項目、重要民生工程和產業集聚區建設用地需求。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完成了第二次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和鄉級土地利用規劃分別在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通過省、市政府批准實施。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堅持搶抓機遇,著力從「爭、增、挖、省、管」5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抓住國家擴內需、保增長等政策機遇,積極對上組織報件,千方百計向上「爭」取更多的用地指標。二是推進空心村整治「增」地。2010年,共完成36個空心村整治,實現新增耕地153.33公頃,在保障實現耕地佔補平衡基礎上,積極開展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三是盤活存量「挖」地。按照「大項目進園、小項目進鄉及小項目用地靠挖潛」原則,抓好企業土地資產處置、舊城改造及低效用地處置3個環節,加大存量土地的盤活使用。2010年,盤活存量土地6.51公頃,處置批而未用土地49.4296公頃。四是堅持節約集約「省」地。加大項目土地預審力度,提高單獨供地項目投資門檻,提高容積率和建築高度。五是強化監「管」力度,防守土地「紅線」。按照國土資源部「批、供、用、補、查」綜合監管要求,加大建設用地批後監管力度,實現了從土地徵收轉用審批、土地供應、出讓合同簽署到權屬變更的監管到位。2010年,開展了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專項清理工作,加大對批而未供土地的督辦力度,全年處置批而未用土地49.4296公頃。
【地產交易】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全面落實經營性和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供地價格實行集體決策,土地供應嚴格操作程序,出讓結果面向社會公示。2010年,共供應土地23宗、53.7274公頃,其中,拍賣18宗、37.6257公頃,協議出讓1宗、0.8332公頃,劃撥4宗、15.2685公頃;實現土地收益1.8億元,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地籍管理】按照規范化建設管理的要求,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和辦事流程,加強登記人員的業務培訓和紀律約束,落實土地登記工作「五不準」基本准則,所有辦證全部進入行政審批大廳辦理,做到受理、審核、登記封閉運行,實現對土地登記各環節權力的制約。2010年,共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309宗,無錯登記現象。
【第二次土地調查】社旗縣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基本結束。農村外業調查和數據建庫工作通過省廳預檢並報國家待驗收;城鎮地籍更新調查工作已完成並通過了省廳預檢;鄉鎮政府所在地外業及內業建庫工作已全部完成,已申請預檢;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細化調查、村莊地籍調查及上圖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土地開發整理】2010年,社旗縣實施補充耕地項目4批,項目總規模391.8637公頃,新增耕地370.5139公頃,並通過驗收。建設規模1420.17公頃、投資2000萬元的興隆鎮土地整理項目2010年5月開工,2010年12月竣工,實現新增耕地51.13公頃;建設規模1186.27公頃,投資1900.07萬元的太和鄉等的兩個土地整理項目2010年5月開工,2010年12月竣工,實現新增耕地36.29公頃;建設規模1266.67公頃、投資1438.8萬元的「南水北調移民安置點土地整理項目」於2010年底完成各項規劃設計和預算編制工作。
【礦產資源】社旗縣礦產資源相對較少,主要分布在下窪鄉低山丘陵區,現探明的有20多種礦藏,主要有大理岩礦、螢石礦、脈石礦、金紅石礦及鐵礦等。其中,大理岩礦儲量25萬立方米;脈石礦礦體長8公里,寬1~3公里;金紅石礦儲量360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管理】繼續推動礦業秩序整頓和規范,取締整合礦山企業3家,整合後,全縣采礦權總數由原來的5家保留為2家,礦區整合數達到比例要求。采礦許可證持證率為100%,礦業秩序進一步規范。
【地質災害防治】完成《社旗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社旗縣地質災害調查》等的編制工作。出台《社旗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下發《社旗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層層簽訂責任書,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預警、預報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實對轄區內進行不間斷監測、巡查和值班制度,責任到人、值班到位,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2010年,全縣未發生地質災害。
【測繪工作】2010年,爭取了貧困縣基礎測繪專項補助項目,完成了社旗縣城區大比例尺基礎測繪。積極開展各項測繪工作,2010年,完成323個項目的測繪,先後為企業和個人測地約10000餘畝,測繪保障能力和技術水平得到提高。
【國土資源所建設】全面完成了18個基層國土資源所的規范化建設工作。根據河南省、南陽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自身實際,從縣財政土地收益中爭取專項資金用於新所建設;收購儲備舊的辦公場所,完善手續後劃撥給國土資源所重新改造;由鄉鎮政府提供辦公場所,重新改造等。截至2010年底,完成了全縣18個國土資源所的建設。按照宛國土資〔2009〕22號文件精神,認真做好基層所各項規章制度建設、內業檔案資料及工作程序規范等軟體建設工作,確保了基層國土資源所各項管理職責得到有效履行。
【執法監察】健全「防範在前、發現及時、制止有效、查處到位」執法監察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動態巡查職責和動態巡查主體,落實動態巡查責任,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土地執法動態巡查網路,以及違法案件查處「倒逼」機制,按照一、二、三級巡查區域,明確各級巡查范圍,加大巡查頻率,建立完善動態巡查日誌、台賬登記制度,認真做好巡查記錄和現場勘查記錄,實現土地違法案件的早發現、快制止、速查處。2010年,在各基層國土資源所例行動態巡查的基礎上,社旗縣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完成動態巡查160次,現場制止違法佔地案件18起,立案調查2宗,查處率和結案率均達100%,無重大違法違規佔用耕地行為發生。
【土地衛片執法檢查】2009年,衛片監測社旗縣51個圖斑,涉及11個鄉(鎮)、59宗土地,面積2054.13畝,佔用耕地1393.17畝(不含實地偽變化),全部符合土利用總體規劃,沒有佔用基本農田。其中,合法用地18宗、697.85畝;實地偽變化10宗、597.91畝;違法佔地31宗、750.72畝。對違法用地的處理,按照豫政辦〔2010〕6號文件精神,堅持邊清查邊整改,對符合上報政策的27宗、706.93畝違法佔地全部完成了處理事和處理人的處罰,共收繳罰沒款278.1餘萬元;黨政紀處理5人(次);對涉嫌佔用面積較大的7宗違法佔地,有關當事人已移交公安部門。27宗符合補辦手續的違法佔地已通過省、市政府補辦用地手續,強制拆除並復墾到位3宗。同時,藉助衛片執法檢查工作,深入開展了其他違法違規用地的清理整頓,拆除其他各類違法用地80宗,復耕土地近700餘畝。
【信訪工作】調整充實信訪領導機構,改善信訪工作條件,認真落實信訪工作包案制、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首問責任制和行政處罰案件的錯案追究制等各項責任制度,構建三級信訪網路,暢通信訪渠道,規范信訪程序。嚴格實行涉土重大事項信訪評估機制,在土地徵用等重大事項實施前,縣政府均組織相關單位進行排查、研判和信訪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涉土不穩定因素。2010年,共接待涉土人訪16起、37人次,受理12件;群眾來信7件,上級交辦5件。信訪件全部及時批轉並進行調查處理,初信初訪辦結率達100%,受理信訪事項處理答復率100%,群眾滿意率90%以上,沒有出現信訪事項處理結果(意見)被同級人民政府或上級國土部門撤銷或糾正的現象。全縣無重大和群體性上訪案件發生,有力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穩定,再次被省國土資源廳評為全省國土資源系統信訪先進單位。
(宋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