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是誰
Ⅰ 為中國摘掉貧油帽子的科學家是誰
為中國摘掉貧油帽子的科學家是李四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地質學專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屬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為中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Ⅱ 是誰打破了我國的"貧油"說 你還知道我國哪些傑出人物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他確立了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點,並運用這些理論概念探討了中國的地質
條件和石油形成條件。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地質學家潘鍾祥就明確提出了陸相生油學說,說明中國廣布的陸相地層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反駁了西方所持的中國貧油的觀點。
20世紀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長的領導下,通過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謝家榮等地質學家的不斷理論探索和實踐下,肯定中國東部特別是東北松遼盆地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地質部的觀點,並根據地質部和李四光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中國人提出的陸相生油理論和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沈忠厚和他的同學們是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石油人才。 一九五一年十月,沈忠厚留校後被派到玉門油田實習一年。 回校後沈忠厚擔任石油鑽井工程課的教學,一九五五年調入北京石油學院。
沈忠厚講課
中國的石油事業是解放後發展起來的。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逐漸發展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華北油田、中原油田,每次沈忠厚和他的學生都要參加石油會戰。 剛解放時,全國油田的設備十分落後,全國整個鑽井採油系統加在一起只有八百職工(現有一百五十萬職工),三部鑽機,一年總共才產十二萬噸石油,還不如現在一天的產量。 沈忠厚把全部精力和滿腔熱忱都投入到石油事業上。 他知道,鑽井速度主要取決於鑽井用的鑽頭,要想提高石油產量,必須在鑽井的最核心部位鑽頭上下功夫。
Ⅲ 把中國貧油的帽子丟到太平洋是誰
把中國貧油的帽子丟到太平洋是誰李四光和王進喜。
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他生於1889年。像那個時代很多人一樣,出身貧寒,攢錢讀書,出國留學,加入同盟會,在外國大學獲得學位,回中國大學教書,當教授。延到四九,留在大陸,進入相關的研究院,作出重大貢獻。
他創建了地質力學,通過理論論證中國的地底下,是不缺油的。之後又主持石油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江漢油田、華北油田……
「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提起王進喜,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把他和「鐵人」這個稱呼聯系在一起。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50年春,他通過操作考核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
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他帶領貝烏5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鑽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鑽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鑽井闖將」。
(3)中國地質學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是誰擴展閱讀
關於中國的石油遠景,早期的很多中國學者都是持悲觀態度的,因為在一些對中國實地調查之後,美國的石油公司工程師和很多學者都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在中國國土上存在油田的可能性不大,中國日後的石油資源可能要通過進口才可以獲得。
作為一位地質學家,李四光對於國外科學家的定義非常不滿,他決定根據對中國地質的研究經驗,自己尋找。早在30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沉降帶中又豐富的石油資源,李四光區分了油區和油田的概念,他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油田只是儲油量大,應該先找油區後找油田。
新中國成立之後,李四光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他認為不論是在海洋還是在大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就可以形成石油。所以他開始了對華北平原徹底的勘測和排除工作,大膽實施我國石油開采重心東移的戰略,為我國東部大慶油田的開采開通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極大激勵了我國奮戰在石油開采工作中的工作人員。在李四光理論的支持下,我國相繼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等油量充足的油田,讓人們感受到收獲黑色金子後的喜悅之情。李四光憑借精湛的理論研究和推廣實踐,讓我國拜託了貧油的帽子。
1960年,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到大慶加入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呈現在王進喜面前: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鑽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備怎麼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
在重重困難面前,王進喜帶領全隊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苦幹5天5夜,打出大慶第一口噴油井。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王進喜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代表,讓石油工人成為那個年代最受尊敬的人物。是他們,讓中國把「貧油國」的帽子甩進太平洋。
Ⅳ 李四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故事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回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答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後來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Ⅳ 甩掉中國貧油的帽子的人是誰
王進喜。
Ⅵ 創立地質力學,研究地殼運動,幫助中國摘掉 "貧油國 "帽子的科學家是誰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回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答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Ⅶ 李四光是怎樣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急!!!!!
李四光
地質學家。1919年和1927年分別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地質部部長、內中容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並為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所證實。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Ⅷ 中國近代為中國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有哪些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應用力學、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科學家。
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193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1938年獲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
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
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3、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4、鄧小平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廣安人,原名鄧先聖,後由啟蒙老師改名為鄧希賢,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領導者,馬克思主義者。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鄧小平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5、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 ,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 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Ⅸ 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的「中國貧油論」,甩掉中國貧油帽子的地質學家是()
李四光啊。
我記得原來還有篇課文(也許是課外文選)
就是寫得他發現石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