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勘察平面圖
Ⅰ 地災平面圖施工圖中邊坡多條剖線代表部位
淺談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體和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專下沿某個屬滑動面發生剪切破壞向下運動的現象稱為滑坡。滑動面可以是受剪應力最大的貫通性剪切破壞面或帶,也可以是岩體中已有的軟弱結構面。規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緩...1985
Ⅱ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平面圖包括哪些內容
災害分布,治理工程分布,等高線,建築物,控制點,文字說明,圖例,主要工程量
Ⅲ 地質災害報告和地質勘察報告有區別嗎
先把兩個名稱解釋來一下:
地質災害:地自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地質勘察:地質工程領域是以自然科學和地球科學為理論基礎,以地質調查、礦產資源的普查與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質結構與地質背景涉及的工程問題為主要對象,以地質學、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技術、數學地質方法、遙感技術、測試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為手段,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先導性工程領域。地質工程領域適用的行業包括:地質調查,油氣及固體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與評價,大型工礦企業和水利水電建設,公路和鐵道建設,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的調查,勘察及監測等。
地質災害報告有:地質災害評估、地質災害治理、地質災害設計、地質災害治理等等。
地質勘察報告主要是岩土勘察報告:包括公路、房建、水利工程、橋梁、隧道等等。
Ⅳ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勘查為例,談談地質災害勘察技術的認識。並說明它與岩土工程勘察的異同
勘查基本是純地質 一般不動鑽機 地調為主
岩土工程一般是結合其他勘察手段的 入物探什麼的 純地質的成分沒那麼大
Ⅳ 地質災害與地下污染探測
程業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環境」一詞起源於18世紀,逐步被廣泛引用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等。但當代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范疇,主要是指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外部條件。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本法所指的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地球物理學主要研究發生在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地球空間的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重要影響的環境變化和供給條件。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地球物理學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門研究人類生存與發展環境的科學。
西方工業化300年,已經消耗地球億萬年的資源儲備,而且日益加劇,造成資源緊缺,環境惡化。2007年10月2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布集1400位科學家智慧寫成的《全球環境展望》(GE0-4)綜合報告指出,自1978年以來的30年,人類消耗地球資源的速度,已將人類自身置於岌岌可危的境地,到目前為止,已經超出地球生態承載能力近三分之一。每年有7.5萬人死於自然災害,全球一半以上城市的環境超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制訂的污染標准。
岩石圈(含土壤)、水圈(含地下水)、大氣圈和生物圈構成地球物質循環的整體,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各個組成部分。地下(土壤和岩層)一直是人類處置廢棄物和垃圾的場所。包括大氣沉降物在內,超過土壤自凈(降解)能力的時候,就會構成土壤污染,特別是難以被土壤生物降解的有毒物質,還會隨著水的蒸發和大氣環流,擴散到全球(稱蚱蜢效應)。這就告訴我們,對於難以降解的有毒物質來講,地球是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這些有毒的污染物,只能轉移而不會消失。即使遠離污染源上萬千米,生活在北冰洋的伊努特人體內也可以檢測到持久性污染物(POP)的存在。
美國上世紀30~40年代,就開始將工業廢棄物以及活水、污油注入地下。時隔二三十年後,由於地下地質環境的變遷,有些原來埋在河谷(山谷)地區的這些物質,經歷容器的腐蝕、洪水沖刷而擴散、深灌的污水上涌,造成泄漏污染。為進一步防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找到地球物理方法,探測再次造成的地下污染分布區域。這也是環境地球物理分支學科建立的起始。
1 自然地質災害的勘察
地球上山地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居住人口占總數的10%,道路總里程佔30%,是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災害主要分布區。我國地處自然地質災害集中的太平洋環帶和地中海至喜馬拉雅山帶的聚集部位,成為地震和各種地質災害多發國家之一。據報道,全國共有地質災害隱患地點22.92萬處,威脅著3500萬人的安全,財產超萬億元,以及重大工程、城鎮和村莊的安全。1965年11月23日發生在雲南祿勸縣火山泥溝的特大滑坡,總土方量達3.9億m3,滑體流速高達5~6km,在河中迅速堆積成長1100m,高167m的攔河大壩,形成5萬m3蓄水的堰塞湖。不久滑體大壩陷落,迅速淹沒5個村莊。1981年7月9日暴雨引發成昆鐵路線上利子依達溝發生的泥石流,使400噸重的巨石沖入溝口,將數節火車推入大渡河,迅速堆積成壩,形成回水5km,積水29萬m3的堰塞湖。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位於秭歸縣新灘鎮,長江南岸,兵書寶劍峽的出口處,屬於西陵峽崩塌隱患區。本區有歷史記載的崩塌滑坡造成重大自然環境破壞性災害的有14次。其中1030年崩塌滑坡體堵塞長江21年,1452年滑坡堵江82年,1985年6月12日凌晨3點45分至4點20分,歷時35分的大滑坡,使總計3,000餘萬立方米的崩塌堆積體整體滑移,高速飛下的土石將位於江岸的新灘鎮全部摧毀,在江內激起54m高的巨浪,將對岸上的建築捲入江中。由於幾年前的電磁測深和淺層地震為主查明了滑體的厚度和范圍。1977年開始連續監測,及時准確預報,撤離果斷,滑區內457戶,1,371人,無一人傷亡,僅航運中斷12天。這樣大規模的滑坡,及時准確預報成功,在國內外是罕見的,被譽為一起世界奇跡。[1]
我國山地多,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的分布區域占國土總面積的65%。隨著自然的變遷和人為的致災作用,各種地質災害逐年增加。據四川省統計,泥石流致災的縣市:20世紀30年代有14個;50~60年代76個;70年代109個;1981年135個;1990年達200個。70年代以前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海水入侵還是少數地區,近年來由於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至2008年有70多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降,總面積達6.4萬km2,上海、天津、西安等城市有的降幅達2m,天津塘沽達3.1m;地面塌陷3000多處,總面積300多km2;海水入侵總面積達1000km2。
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都是地質環境變化引發致災岩體內部結構變異,穩定性受到破壞的結果。因此,自然地質災害勘察的目的在於查明致災岩體(土)的地質環境和內部結構,研究致災岩體的結構變異和穩定狀態,圈定致災岩體范圍,評價發生發展趨勢。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以及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勘察中[2],應用地球物理勘查主要是查明致災的地質條件,為防治或預測預報提供依據。
表1 自然地質災害地球物理勘查的主要任務和可用的技術方法一覽表
為了進一步說明地球物理勘查在自然地質災害防治中的作用,列舉三個實例如下。
1.1 滑坡體和滑坡面的勘察
滑坡勘查的主要任務是查明滑坡體的深度和范圍,以及滑動面的深度與形態[3]。
黑海沿岸高加索地區是滑坡發育地區之一。滑坡所處的地形高約為20~25m,滑坡體主要由砂質粘土加碎石構成,下伏泥岩風化殼。選用電阻率法以及淺層地震進行勘察。電阻率測量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電阻率與地震劃分的滑體與滑床
可劃為三層:地表層電阻率ρ1=13~29Ω●m,相當於滑體。中間層電阻率ρ2=2~4Ω●m,為風化岩,可認為相當於滑動帶。最下層電阻率ρ3=8~12Ω●m,是未風化的泥岩,為該滑坡的滑床;淺層地震資料解釋,可劃為上下兩層:上層縱波速度VP=340~360m/s,可認為是滑體和滑動帶,下層:VP=1360~1400m/s,為堅硬的未風化泥岩。在未風化的泥岩頂部用電阻率和地震測量得到的速度躍變界面和電性界面在深度上比較一致(相差1~1.5m),構成的過渡帶(弱帶)可能形成滑坡的滑動面。
1.2 滑坡的監測與預測研究
山區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加上礦山開采構成的人為坡地,滑坡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巨大。對滑坡的監測和預測引起重視[3]。1985年6月12日凌晨3點45分發生在長江三峽新灘鎮大滑坡預報成功。其監測工作中的地質、物探和測量工作是從1962年開始的,基礎調查工作完成後,於1977年設置四條視准線,連續觀測滑坡堆積體的水平位移。前後監測研究23年。多年來設想主要用地球物理方法預報滑坡的研究也不在少數。其中南烏克蘭露天開采鐵礦的斜坡滑動研究是以視電阻率(ρs)觀測和礦山測量聯合研究提出的。滑坡地點如圖2(a)所示,視電阻率(ρs)觀測,採用不同供電極距的對稱四極裝置與水準點礦山測量共同布置在滑動體上。連續觀測得到三種極距視電阻率曲線如圖2(b)所示,兩種極距的視電阻率比值ρs*/ρso—t曲線;反映地電斷面變化非常靈敏。圖2中t1,t2,t3時刻視電阻率出現異常,反映t1時刻斜坡岩石形成微小裂隙;t3時刻斜坡岩石產生滑落。
圖2 傾斜露天礦場滑坡上的動態觀測
1.3 海水入侵的勘察
近年來由於地下水的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漏斗100多個,面積達15萬km2;70多個城市地面沉降達6.4萬km2;沿海城市的海水入侵達1000km2以上。萊州灣、遼東半島歷來最為嚴重。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利用電測在這一地區進行了勘察[4]。研究了海水入侵與電阻率關系(表2)。根據電阻率分布劃出海水入侵平面圖(圖3)。該區海水入侵可分為入侵嚴重區(ρ1=2~17Ω·m);輕度區(ρ1=17~30Ω·m);受入侵影響區(ρ1=30~100Ω·m)。在王河和朱橋河地區為兩個地下漏斗區,地下水位分別為–15m和–10m,這一地區海水入侵面積最大,致使50萬畝耕地不能使用地下水灌溉。
表2 海水入侵程度與電阻率關系
圖3 山東萊州三河下游海水入侵分布圖
2 地下污染物的勘查
近30年來,隨著經濟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廢棄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1999年工業廢棄物排放量7.8億噸,2007年達17.6億噸,增長率15%,截至2009年廢棄物積存量已達80億噸;城市生活垃圾2000年總量為1.4億噸,2005年為1.95億噸,2010年將達2.0億噸[5]。據調查,全國668座大中城市中2/3被垃圾圍城,1/4城市已沒有堆放場地。全國有近億輛汽車在開動,加油站林立。據北京1000多座加油站調查,有1/2存在漏油現象。
所有排放的污染物,無論是氣體、液體和固體,最終的歸宿都是土壤和水體(地表水和地下水)。截至20世紀末,我國受污染土壤的耕地面積達2000萬公頃,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5,每年因污染導致糧食減產1000萬噸。水污染更為突出:「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跡,90年代身心受害」,成為水污染的真實寫照。600座大中城市淺層地下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其中一半城市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飲用。農村已有3.6億人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
地下污染,往往不易及時發現,直到危及生產和生活。如吉林工業廢渣堆淋濾液滲入地下,導致幾十平方千米內1800眼水井被污染而報廢。佳木斯140多萬噸工業和生活垃圾堆放場,產生的硝酸基荃污染地下水,使6個自來水廠停產。北京天通苑是20世紀60~70年代的垃圾堆放場,停用後掩埋,改建住宅小區,2008年一名綠化工人下井(在三區22樓外)接水管時中毒昏倒井內,另一名下去營救也倒在井內,經查為硫化氫中毒。這就是垃圾堆掩埋產生的「定時炸彈作用」。宋家莊三位地鐵工人挖探井(2009年4月28日),3m深時聞到臭味,5m深時感到不適,一人嘔吐,醫院檢查三人為中毒,經查該地20世紀70年代曾是一家農葯廠,未作土壤污染處理,毒氣在地下土壤中積累。
人的眼力有限,不可能看清地下污染。地球物理勘查就是幫助人們即時了解地下污染存在空間以及遷移狀況。美國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幾個河谷和山谷填埋工業廢棄物,幾十年後這些當時認為處置安全的廢棄物開始泄漏,到80年代開始,感到非治不可,但時至今日,地下污染物的空間位置及其污染流變范圍都不清楚,於是通過地球物理勘查,重新圈定地下污染物的空間位置。
應用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對地下污染物的探測和監測,防止污染擴散,保護環境。概括來看,目前主要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於廢物填埋場選址調查[6]。工業生產廢物和人類生活垃圾不僅量大而且成分復雜,有毒有害物質混雜其間,經雨水淋濾產生滲漏液侵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水源。因此,選擇遠離地下水且緻密的防滲岩(土)層作為垃圾填埋場地是重要的。主要用電阻率法、瞬變電磁法、探地雷達、折射地震和放射性測井。目的在於查明地下:①基岩面形狀;②地表粘土層的結構;③地下水位及含水層分布范圍及地下水流向;④基岩結構及構造;⑤地下暗河及河道分布。
(2)一些發達國家常以地球物理監測作為垃圾填埋場和廢物堆放場的檔案資料。從垃圾填埋(堆放)開始,直至垃圾填埋場終止封場後延續30年進行監測,跟蹤監測表明,固體垃圾降解很緩慢,以固體垃圾溶解物總量(TDS)為例,前10年降解1/2,20年時餘1/5,30年後餘1/10;氯離子、硫酸鹽等30年只降解1/10。一旦發現泄漏且有擴散危險,應立即進行處理。所用的探測方法主要是電阻率法和瞬變電磁法。激發極化法也有良好的效果。而我國還沒有建立監測制度。
(3)追蹤污染源。根據地下環境中水流與污染物遷移模型以及地層滲透率的差異,或者存在地下古河道、斷裂、裂隙,使地下水和污染物在地下形成一定的遷移軌跡。在某井位或河邊、海岸發現污染可以利用地球物理方法追蹤探測出遷移路線,查出污染源所在地,為污染防治提供資料,主要利用電阻率法。
(4)探查垃圾填埋場襯底塑料膜出現漏洞位置。由於受壓、承重等原因使襯底塑料出現漏洞,使填埋場的滲漏液外泄。為了修復需要及時找到漏洞位置。主要利用直流電阻率法。
(5)地下廢棄物的調查。故舊廢棄物和垃圾堆放場填埋多年,現移作他用,為了重新處理,需了解其分布范圍和確定深度。主要採用電阻率法、地震雷達法等。
(6)廢棄物堆放場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監測。礦山廢棄物、選礦和冶金廢棄物,化工廠和葯廠等可能成為污染源的堆放場進行監測。主要使用電法、磁法和土壤氡測量方法等。
(7)地下儲油罐和輸油管泄漏探測。加油站世界林立,僅北京市就有1100多處。美國探測證實上世紀70年代以前建的加油站幾乎全部有泄漏。因此,加油站是土壤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對加油站進行常規監測是必要的。常用的探測方法有自然電位、電阻法以及揮發性氣體(CH4)法等。用土壤氡氣測量法也有良好效果。我國也做了試驗監測工作。
(8)深埋廢液處理場的監測。隨著區域地質結構變化和地下水位變化,廢液可能發生遷移和外溢,所以監測是必要的。一般用自然電位法圈定二次污染范圍。
(9)核電廠對核廢物處置場有深埋和淺埋兩種,其選址要求和方法各不相同。淺埋與垃圾場選址類似。深埋選址是永久性的,要進行深部選擇勘查。選址是極為慎重的地質勘查工作。深埋選址一般要選擇區域地層穩定,沒有裂縫斷層、滲透系數極小的岩層。主要使用深部探測的重力、磁法和電磁法以及地震方法。
現舉兩個應用實例如下。
2.1 保定韓村地下垃圾填埋場勘查
保定韓村垃圾堆放場,佔地200m×200m,後來加蓋1.5m原土層,掩埋了垃圾堆多年,成為平地。四周已有建築。急需查明地下垃圾堆的污染區域,以利整治(楊進,劉兆平等,2006)[7]。
為了取得好的效果,探測工作以高密度電阻率法和探地雷達為主。用了5種探測方法,測線以東西方向3條,南北方向4條,均勻分布,每條測線長度為200m。
2.1.1 高密度電阻率法
沿測區7條測線:4條南北向(HCH.1.4.7.10),3條東西向(HCH.11.12.13)進行剖面測量。使用電極64,點距3m。根據北京市北神樹等3個垃圾填埋場滲瀝液的實測電阻率資料,對比本區土壤的電性特徵,每個剖面圖可劃分出4個電性層。其對比數值列於表3。可見視電阻率小於15Ω·m的區域為垃圾及其污染區。本區掩埋的故垃圾堆及其形成的污染區分帶圖如圖4所示。
表3 工作區污染帶異常劃分表
2.1.2 探地雷達法
共測6條剖面,南北向4條,東西向2條,與高密度電阻率法同步進行。使用SIR-3000儀器,100MHz天線。探測深度10~15m。剖面圖電磁波信號分區明顯。根據本測區電性特徵,進行對比。可以認為視電阻率1~10Ω·m,相對應的介電常數均為5~100;電磁波傳播速度均在0.047~0.13m/ns。為此得到本測區垃圾污染區埋深在2.5~3.5m以下,如圖5所示,為資料解釋結果。
對已掩埋多年的韓村地下垃圾場探測後根據異常區,用洛陽鏟和挖掘的方法進行了驗證,證明在深1.5m以下見到垃圾,說明探測結果是可靠的。
圖4 韓村測區HCH.1.4.7.10線剖面污染異常分帶圖
圖5 韓村測區HCH.1.4.7.10線雷達資料解釋
2.2 安家樓第三加油站漏污染探查
北京市朝陽區安家樓住總第三加油站,1995年春發現泄漏,致使位於東南的自來水廠部分停產。7月某物探與化探研究所以氧化還原電位法、磁化率以及氣烴(CH4和C2H4)測量方法,同時進行了面積勘查。由於周圍都是道路和建築,測線基本上沿馬路兩側以及住總三公司停車場院內,寶馬汽車維修中心院內空曠地區布置。
氧化還原電位,設備輕便,在人行雜亂的市區工作方便。其測量結果的等值圖(5mV間隔)列於圖6。由圖可見,地下漏油的展布與該地區的地下水流方向一致(南偏東方向)。
土壤磁化率方法,土壤氣烴方法測量獲得的油污染展布與氧化還原電位測量結果非常吻合,展布方向的趨勢也基本一致。
輕烴(CH4)和重烴(C2H4)是直接抽取土壤中CH4(甲烷)和C2H6(乙烷)測量的結果,其平面等值圖與氧化還原電位也完全一致。
經過加油站核實,先後泄漏柴油78噸。開挖對污染土壤進行清理、更換。證明柴油逐步漏入地下包氣帶和潛水層,其地下分布於探測結果完全相符。
圖6 北京朝陽某加油站漏油污染氧化還原電位等值圖
美國楊百翰大學用探地雷達在亞利桑那州的Tuba城探測汽油罐漏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首先用探地雷達圈出漏油污染區,其次是鑽孔取樣分析油的含量,監測孔確定地下水位和流向,第三步是將雷達探測結果與鑽孔土樣、水分析結果進行對比,最終確定漏油引起的污染范圍和深度。研究認為,由於油污一部分出現在潛水面之上,另一部分流入淺水面下方的飽水帶,使電磁波反射變得模糊不清。所以,圖7中雷達信號反射增強部分對應於漏油處。探地雷達用的80MHz天線頻率。
圖7 石油罐泄漏區上的探地雷達記錄(中心頻率80MHz)
主要參考文獻
[1]陸業海.新灘滑坡徵兆期及成功的監測預報[J].水土保持通報,1985,(5):1~8.
[2]郭建強.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3]程業勛,楊進.環境地球物理學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4]蔣宏耀,程業勛.環境與地球物理,地球物理科普文選(第三集)[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5]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8—2009環境科學技術學科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6]余調梅,朱百里編譯.廢棄物填埋場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7]劉兆平.地球物理方法在垃圾填埋場的應用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
Ⅵ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是干什麼的
什麼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答: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是指對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回、地答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或者地質災害隱患,採取專項地質工程措施,控制或者減輕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
勘查就是實地查看、現場調查的意思。勘查就是專門從事勘查的部門或人員利用現代科學原理、現代科技知識和方法,對需要取證的事實進行勘驗、檢查、調查訪問、尋找、發現、固定和提取與有關的痕跡、物品等證據材料和信息,為科技鑒定、綜合分析判斷提供服務。如:現場勘查。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 就是採取專項地質工程措施,控制或者減輕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的前期准備工作。
Ⅶ 求地質災害報告和地質勘察報告的區別
有區別,地質災害報告一般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主要是在工程可行專性研究階段要編屬寫的,主要是用於說明工程建設區域內有沒有危害工程項目安全的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災害,如果有,要提出防治措施,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一般按工程規模和災害種類及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分為三個評估級別:一級、二級、三級。而地質勘察報告一般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主要在設計階段進行,主要提供地基土或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以便設計單位確定建築物的基礎形式和荷載的大小。比如你要建一座50層的大樓,地質勘察就是查明大樓下部土層是否能承受大樓帶來的壓力,並且要確定哪一層土能夠承受這么大的壓力。不知這么講你是否明白,不過我也就了解這么多了!
Ⅷ 地質災害勘察
現在地質災害防治已經進入實踐階段。這項工作怎麼做?當前呈現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現根據著者十餘年來參與這方面工作的經驗總結,粗淺地論述一下這個問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地質災害勘察。
1.地質科學實踐領域
首先談一下地質災害防治在地質工作中的地位。1983年著者在河南省地質學會年會的學術會議上曾提出,地質科學有兩大實踐領域,第一個是找寶,這是地質科學從它的形成開始到今天一直進行的一項工作,包括固體礦產資源、液體礦產資源及氣體礦產資源;第二個是防災,防治多種形式的地質災害包括三方面內容:①工程活動中誘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中的設計就是防災措施;②自然地質災害防治,這方面內容很多;③環境破壞和惡化防治,這是一種慢性危害,但是它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也需要進行防治。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發展,地質災害發生愈來愈嚴重,具有成倍增長的趨勢,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可以主動地進行防治,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著者在1989年曾經提出「減災就是增產」,只搞有形的增產,不搞無形的防災,有形的增產就被抵消了。所以說,防災具有重大的經濟效益,「減災就是增產」。減災事業,現在受到全世界的重視。
地質工程學原理
2.地質災害的定義
什麼是地質災害?有這樣那樣的定義,其說不一。著者給的定義是: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事件為地質災害,其不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事件那隻是地質作用,構不成地質災害,自然地質作用它本身就在不斷地發展著,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事件才構成地質災害。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我們的工作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和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認識地質災害,只有認識了地質災害,才能防治地質災害,也就是說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才能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勘察就是為認識地質災害工作的。不做這項工作,就去治理地質災害,很可能無的放矢,事倍功半。
3.地質勘察類型及服務對象
為了認識地質災害,我們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地質災害勘察工作,探討了地質災害的形成規律、機制、理論,為鑒別地質災害提供理論依據。我們要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基本理論和技術來鑒別是不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形成過程、機制、危害及防治方案。我們怎樣開展這一系列工作呢?主要的手段是進行地質災害勘察。要認識地質災害,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勘察,但是目前的地質災害勘察報告是五花八門的,很多是不符合地質災害勘察要求的。為了弄清地質災害勘察概念,我們必須弄清地質勘察類型和內容,為了簡明地闡述這個問題,歸納如表14-1。
表14-1 地質勘察類型及內容
表14-1所列的區域地質勘察又叫做區域地質普查,這項工作是探討地質構造區域規律,為規劃服務,為找礦規劃也好,為工程建設規劃也好,為國土整治規劃也好,都必須在認識區域地質構造發育規律基礎上來做;礦產資源勘察工作目標是為尋找某一種礦產資源,評價礦產資源賦存條件、儲量及開采條件,它是為工業建設服務的;工程地質勘察是工程地質工作者最熟悉的一項工作,它的工作內容是勘察工程地質條件,特別是不良的工程地質條件,為工程建設規劃、設計和施工服務,防止工程建設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最近提出來的地質災害勘察是為地質災害防治服務的。
4.地質災害勘察的基本內容
地質災害勘察的基本內容包括6種:
(1)調查地質災害和孕災體分布范圍及規模;地質災害已經發生了,它的分布范圍和規模可以直接調查。對於已經有前兆,還沒有發生的應該作出預測,如果發生時,它的影響范圍和規模可能有多大為災情評估和預測做准備。
(2)已產生的地質災害災情調查及將要產生的地質災害災情預測和評估;
(3)地質災害產生原因、變形體或災害體結構、運動機制、變形趨勢預測(穩定性、影響范圍)調查研究;
(4)工程治理可能性研究(外動力作用——可治;內動力作用——難治)。
地質工程學原理
著者看到有一些地質災害勘察報告,特別是地質部門提供的地質災害勘察報告,在災情評估和預測問題上說不準,有的做得很大,有的做得很小,現在我們對變形體穩定性如何評價還有一些辦法,但是將來它一旦成災時的影響范圍有多大,這個問題目前研究還不多,這就影響到災情調查和預測,所以說災害產生的規模和影響范圍是地質災害勘察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災情調查和預測評估工作是地質災害勘察與其他類型的地質勘察的主要區別之處,是地質災害勘察的重要內容之一。沒有災情不好說該防治還是不該防治。災情包括經濟損失、社會影響及對環境的破壞,即常說的三大效益,災情評估應該包括這三個方面內容,這是地質災害勘察的獨特的地方,一定要認真做好。
第三方面內容是孕災條件、孕災體特徵、成災原因分析、變形體或災害體結構、運動機制、變形趨勢預測(穩定性、影響范圍)的研究。這是地質災害勘察的核心工作,這對研究防災方案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有了這方面內容,我們才能進行工程治理可能性研究。工程治理可能性應該分別看待,比如說,外動力誘發的,包括人類活動和地質外營力誘發的地質災害,工程可以治理;內動力造成的,比如斷層活動,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一般來說是很難治理的,有的是無法治理的,可以採取躲和抗的辦法來防災,如地震,躲,有時也沒有辦法躲,我們可採取抗震設防來防災。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也不都是要治理或值得治理的,防災方案有兩種,一種是抗和躲,進行工程加固和居民點搬遷,這種情況一般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低,治理投資很大還不如搬遷和適當地加固,如四川省雲陽縣東大井滑坡,災情很嚴重,但是治理的效益很低,而且三峽水庫建成2000年蓄水時,這個村子就要淹沒,顯然,治理是不合理的,還不如提前投資搬遷,這是合理的。搬遷、躲避和工程治理主要決定於防治效益。防治效益,前面已經提出過,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比較具體,好論證。社會效益比較復雜,牽扯到政治和文化,比如說,西藏有一個瓊結縣,正在受到泥石流的威脅,但是防治的經濟效益不大,可是社會效益很大,藏族的很多名勝古跡在那兒,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合葬的大墓也在那兒,社會效益很重要,這個點就必須防治。還有環境效益,也很重要,要綜合判斷來確定該不該治。
另外一項勘察內容是變形監測。著者多次談到過這個問題,著者的意見是在地質災害勘察伊始就要把這項工作做起來。地質災害勘察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我們利用這一年時間進行變形監測、收集變形資料,對評價災害體或變形體的活動性是非常寶貴的。著者遇到很多情況是,根據計算結果,它是穩定的,可是觀測結果是裂縫還在發展。如鏈子崖危岩體的穩定性,有的計算得出的安全系數是3.7,有的計算得的安全系數是1.7,誰也沒有計算出它不穩定,可是觀測結果是變形繼續在發展。原因在於你的計算模型和計算參數很難選准。計算結果只能做參考,那怎麼辦?我們要尊重監測結果。變形還在發展,說明它是不穩定的,這個結論是可靠的,這說明變形監測是很重要的。第二個變形監測的重要性是監測施工過程的安全性,防止施工過程中產生意外事故。第三個重要意義是檢查治理效果。你說治理好了不行,要看治理的實際效果。效果檢驗不是一年半年就行的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檢查。比如說,豆芽棚滑坡經過治理後變形明顯減小,但是還在微弱地活動,現在又在產生反彈,是否是變形就完了呢,還要繼續進行觀測。韓城電廠治理完工了以後,確實是不動了,後來又動了,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這是地質災害勘察的基本內容。
下面再談一下地質災害勘察報告編寫內容。1995年著者審查了6個地質災害勘察報告,比較合乎要求的只有一個,原因是沒有規范,著者認為地質災害勘察報告基本內容還是可以提出來的,有下面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闡述地質災害發生過程及歷史,災情調查及預測評估結果(直接的和間接的損失,經濟、社會和環境損失和破壞);
第二部分:闡述地質災害形成的環境地質條件(氣象、水文、地理地貌、地質等);
第三部分:地質災害區域特徵、可能產生的地質災害規模、孕災體(變形體)結構、邊界條件、物理力學參數,地質災害成因、成災因素、變形機制、穩定性分析、運動過程和影響范圍預測;
第四部分:論述治理的必要性:根據治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分析論證;論述治理的可能性;論證防災方案;
第五部分: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