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管線地質災害水毀查看排查

管線地質災害水毀查看排查

發布時間: 2021-03-04 10:08:13

A. 管線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根據上述分區原則與量化指標分區標准,將山西段輸油管線劃分為 18個危險性區段。各區段分區評估涉及地質環境條件、存在的地質災害、擬建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誘發、加劇和遭受的地質災害,綜合評估的量化指標數值、危險性等級、危害程度等內容,列於表9-19中。

18個區段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有6個區段,長度130.5km,占線路總長度的25.7%;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的有4個區段,長度97.5km,占線路總長度的19.2%;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的有8個區段,長度280km,占線路總長度的55.1%。綜合分區評估圖見圖9-17。地質災害危險性大、中等、小等級的區段,其建設用地適宜性相應為適宜性差、基本適宜和適宜。現從起點到末站分述如下:

1.K0+0~K2+3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1)

分布於陝西省潼關縣秦東鎮沙坡村西南至黃河漫灘,全長2.3km,風陵渡分輸站即位於起點。

管道橫穿黃河Ⅰ級階地,階地平坦,溝谷不發育,地面高程350~360m,地下水位埋深15~18m,階地前緣坡高約10m,坡度600~800,坡體不穩定,有崩滑跡象(W1),擬建工程開挖時易引發坡體失穩,危害程度小,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小。

該區段環境地質條件較簡單,地質災害類型單一,不穩定斜坡體1處。災害點密度0.4個/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4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2.K2+300~K3+8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1)

分布於陝西省潼關縣秦東鎮沙坡村西至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東王村東lkm。全長1.5km。

管道橫穿黃河河漫灘、河床區,黃河在此段河水面寬約1km左右。兩側漫灘寬約300~500m,寬闊平坦,地面高程340m左右,地下水水位埋深約1~2m,有輕微鹽漬土分布,地表粉土略呈白色,對管道的危害主要是鹽脹和侵蝕,其危險性小。近河床一帶由於黃河水長年沖蝕岸邊易坍塌,附近護堤工程已遭破壞。由於擬建工程穿越黃河採用深部定向穿越,該災害對工程無危害,危險性小。該區黃河及漫灘區由於存在地震液化潛在危害,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簡單—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岸邊坍塌2處,液化砂土分布1.5km,鹽清土分布約1km。災害點密度0.5個/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10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3.K3+800~K8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2)

分布於芮城縣風陵渡鎮東王村東1km至東章村東500m。全長4.2km。

地貌類型為黃河左岸Ⅰ級階地,階地較為平坦,由北向南微傾,地面高程350~390m,沖溝較發育,較大的東章河有輕微洪水沖蝕,階地前緣地形較破碎,坡體高約 10m左右,坡度50°~900,坡體岩性上部為粉砂土,厚5~8m,下部為巨厚層砂層,坡體易沿岩性觸面崩塌,另外,當地百姓取土挖砂嚴重破壞了自然坡體並形成多處不穩定直立邊坡(W2、W3、W4),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極易誘發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簡單,總計有2種地質災害,不穩定斜坡體3處,洪水沖蝕2處。災害點密度0.90/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5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4.K8~K23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1)

分布於芮城縣風陵渡鎮東章村東至永濟市韓陽鎮韓家坡村,全長15km。

K8~K20區段地貌類型為芮城盆周隆起黃土侵蝕台地,地面標高一般400~800m,地形起伏較大,沖溝發育,地形支離破碎,溝谷發育密度大,溝深谷長梁窄,溝谷形態多呈深「V」型,近溝口呈深「U」型。管道七次穿越大型深切溝谷,溝坡坡度多超過400,大部分近直立。邊坡大部分為不穩定斜坡。坡體岩性上部為第四繫上更新統黃土,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為中等~強濕陷性黃土,中部為中更新統黃土,下部為新近繫上新統粘土。坡體易沿岩性接觸面和重力剪切面崩滑,是崩塌滑坡易發區,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極易引發坡體失穩並遭其危害,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同時該區段也易遭受洪水沖蝕,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

K20~K23區段地貌類型為斷塊剝蝕高中山中條山西部區。管線基本沿山脊附近敷設,在近山下時穿越溝谷兩次。該區段出露地層為太古界涑水群以斜長角閃片麻岩為主的變質岩,有侵入岩脈分布,構造發育中等,岩體風化中等~強烈,山高坡陡。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容易誘發基岩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在近山前地段擬建工程可能加劇並遭受H1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6種地質災害,滑坡1處,不穩定斜坡11處,黃土塌陷3處,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10km。災害點密度0.8/km,災害段分布長度比例66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危險性中等。

5.K23~K125+2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3)

分布於永濟市韓陽鎮朝家坡村至夏縣水頭鎮上牛村。管線呈北東向穿越運城盆地沖湖積平原區,全長102.2km。

該區段總體地形開闊平坦,地勢總體由北東向西南傾斜,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厚度較大,邊山發育活動性斷裂,地面高程在340~480m之間。其中K34~K44區段及K105~K115區段為黃土台地區,高出盆地30~50m不等,前者為涑水河盆周隆起黃土台地,地面高程為360~370m,後者為涑水河與其支流姚暹渠之間隆起的黃土台地,地面高程380~480m,兩台地沖溝相對不發育,溝谷較淺,地表岩性為第四系中更新統粉土。為中等濕陷性黃土,其危害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在K105右2km處GL1地裂縫延伸方向距管線約4km,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在永濟市東北K48至K54區段,穿越涑水河下游的伍姓湖區,分布6km長的鹽漬土和軟土,地下水水位埋深0~3m,鹽漬土對管道工程存在鹽脹和侵蝕作用,其危險性小;該區段下部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質粘土,淤泥、軟土,工程地質性質較差,易產生不均勻沉降,對管道形成危害,其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在K33+250處,管道第一次穿越涑水河,涑水河束流歸渠排污,渠寬約10m,水寬5m,深1.0m,兩側河床寬闊,無洪水沖蝕威脅,地下水水位小於3m,無鹽漬土分布。在K119處,管道第三次穿越涑水河,河床淺而窄,無水流,洪水沖蝕可能性小。

運城分輸站位於K95附近,地形平坦,無災害發育,也無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綜合評估站址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較簡單,總計有4種地質災害,鹽漬土、軟土分布區段6km,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20km,地裂縫1條,災害點密度0.04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25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6.K125+200~K164+7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2)

分布於夏縣水頭鎮上牛村至侯馬市上馬鎮西陽,呈西南,全長39.5km。

該區段穿越峨眉山斷隆黃土台地區東部,地面高程500~660m。地表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類土。地處侵蝕作用最為強烈的地段,沖溝極為發育,溝壑縱深,地形支離破碎,切割深度30~100m,穿越大溝谷20餘條。溝谷形態多呈深「V」字型,近溝口呈「U」字型,溝坡坡度30°~70°,有的近直立。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易誘發崩塌、滑坡,並加劇已有不穩定斜坡失穩而遭受其危害,其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該區段地表岩性為第四繫上更新統風積坡洪積黃土,屬中~強濕陷性黃土,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穿越溝谷均易遭受洪水沖蝕,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類型,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長度30km,不穩定斜坡21處,滑坡4處,洪水沖蝕多處,災害點密度0.6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75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7.K164+700~K170、K180~K258、K261+500~K278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4、C5、C6)

分布於侯馬市上馬鎮西陽呈西南至洪洞縣明姜鎮晉家莊,全長99.8km。

管線近南北向穿越臨汾盆地西部,地勢總體北高南低且由西部微向東傾斜,地形較平坦開闊,地面高程400~500m,鬆散堆積物厚度大,最深達2000m,由於基底隱伏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強烈,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對應基本烈度為Ⅷ度,發育多條地裂縫,調查區范圍內有兩條(GL2、GL3),延伸方向距離管線分別為2.5km、4.2km,目前較穩定。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K223+500~K242+500區段為汾河盆周隆起黃土台地,檯面高程440~510m,南部高出盆地30m左右,北部與沖洪識傾斜平原接壤,沖溝較發育,其穿越五條大溝,溝谷形態多呈寬「U」型,坡高10m左右,坡體基本穩定,擬建工程在開挖過程中引發坡體失穩可能性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該段地面岩性為風積黃土,濕陷系數介於0.03~0.07之間,為中等濕陷性黃土。

K200~K278區段,管線基本沿沖洪積傾斜平原敷設,地面高程500~600m,沖溝發育一般,較大型溝谷9條,其溝谷形態多呈寬「U」型,邊坡一般基本穩定,直立高陡的穩定性差,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較易誘發邊坡失穩,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較大的溝中多堆積有全新統沖洪積物,多數溝具洪水沖蝕威脅,但危險性較小,三條溝由於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人工鬆散堆積物貯量豐富,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物質來源,為潛在泥石流溝,中等易發,洪水沖蝕和潛在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侯馬、洪洞分輸站分別位於K168、K254附近,侯馬分輸站至侯馬油庫分支線約4km。兩個站址區及分支線無地質災害發育,也無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類型,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19km,潛在泥石流溝3條,地裂縫2處,災害點密度0.07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2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8.K170~K180和K258~K261+5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2、A3)

分布於汾河及漫灘區,長度13.5km。

管道兩次穿越汾河,並沿汾河漫灘敷設。汾河河床寬約300~500m,水面寬20~60m,水深2~5m,岸邊由於洪水沖蝕發育一些小型的坍塌。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汾河河床及漫灘地段地下水水位埋藏較淺,約1~3m。地層中發育較厚的中、細粉砂層,據臨近標貫試驗確定Ⅷ度地震烈度下存在砂土液化,液化等級為 Ⅲ—Ⅱ級。據史料記載臨汾盆地發生過多次地震液化事件,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3種地質災害,不穩定斜坡1處,岸邊坍塌4處,砂土液化2處,災害點密度0.5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10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9.K278~K335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4)

分布於洪洞縣明姜鎮晉家莊至靈石縣馬和鄉楊家源村東,全長57km。

管線近南北向穿越霍州盆周隆起侵蝕黃土台地和靈石褶皺斷塊侵蝕低山區,該區段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主要以採煤為主。

本區段屬霍西煤田區,各煤礦區上部2號煤已基本采空,正在向下開采9、10、11號煤層。形成了大面積新、老采空區。局部地區為多層采空區。已導致地表形成采空塌陷型地裂縫地質災害,規模較大,小型煤礦區主要形成中、小型塌陷和地裂縫。該區段共調查采空導致的地裂縫40條,大型的16條,中型的40條,小型的4條,塌陷6處,目前均處於不穩定狀態。由於今後開采規劃的范圍擴大和下層煤的復采,將會擴大和加劇地面變形破壞,對管道危害程度大,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K278~K290區段為黃土台地區,鬆散覆蓋層厚,地形雖然較為平整,但所處地貌位置為沖溝向上源侵蝕較發育區,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表層黃土具中等~強濕陷性,預測黃土濕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一大。

K315~K335為低山區,地形切割強度,沖溝發育,相對高差大,溝深坡陡,形態多呈深「V」型,溝深100m左右,上部岩性為垂直節理發育的第四繫上更新統黃土,厚10餘m,中部為中更新統粉質粘土,其下為新近繫上新統粘土,有的溝底出露二疊系砂岩。溝坡坡度一般為 50~90°,不穩定斜坡廣布,是滑坡、崩塌易發區。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易引發坡體失穩,並遭受其危害,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大。另外,該區段洪水沖蝕和泥石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

綜上所述,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總計有8種地質災害類型,地裂縫40條,塌陷6處,不穩定斜坡12處,滑坡2處,崩塌4處,泥石流溝2處,洪水沖蝕多處,黃土濕陷性段20km。綜合評估,災害點密度1.1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8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10.K335~K365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3)

分布於靈石縣馬和鄉楊家源村東—介休市三佳鄉南兩水,全長30km。

管線北北東向穿越盆周隆起黃土台地進入太原盆地,地面高程770~1030m,總體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台地溝谷較發育,溝谷形態呈「V」型,少量呈窄「U」型,溝深一般10~50m,谷坡300~600,崩塌、不穩定斜坡發育,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洪水沖蝕輕微—中等,N6泥石流對管道危害小,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在進入盆地區介休市龍頭鎮—三佳鎮一帶,管線穿越由於超量開采鬆散岩類孔隙水而引發的地面沉降邊緣區,目前沉降邊緣區尚未發現土地及民房變形損壞現象,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該段台地區,黃土濕陷系數位於0.03~0.07之間,為中等濕陷性黃土。

總之,該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總計有6種地質災害類型,其中,崩塌5處,泥石流1處,洪水沖蝕4處,不穩定斜坡3處,地面沉降區段5km,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10km,災害點密度0.5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4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11.K365~K394+80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7)

分布於介休三佳鄉南兩水~平遙縣沿村堡鄉東大間村東,全長29.5km。

管線近北東向穿越沖洪積傾斜平原區,地面高程760~770m,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沖溝不發育,僅有一條溝谷有洪水沖蝕現象,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地表岩性為第四系中更新統沖洪積粉土,濕陷性弱或無。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簡單,地質災害類型單一,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12.K394+500~K430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5)

分布於平遙縣沿村堡鄉東大間村東至祁縣曉義鄉張家堡東,全長35.5km。

管線近北東向穿越沖洪積傾斜平原區,地勢開闊平坦,地面高程760~770m之間,總體地勢北高南低,沖溝不發育,僅有一條大河——昌源河從K412+200處通過,由於上游建有子紅水庫,洪水沖蝕危險性小。

該區段基底隱伏斷裂發育,並處於斷裂構造轉折部位,主要地質災害是受構造控制的地裂縫,其發育密度集中,規模也大。斷續延伸,共發育9條,最長達20餘公里,最短幾十米,最寬1.5m,窄者春夏季開裂,冬季閉合,寬者形成壕溝,局部地段下錯20~50cm,導致地面起伏,水井破壞,所經之處已導致公路下錯,房屋毀損棄住,土地不能正常耕種,危害巨大,損失嚴重。據調查每年都有新的發展,處於不穩定狀態,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祁縣分輸站位於K425處,到東觀油庫分支線長約4km,站址及分支線均位於地裂縫發育區域,工程建成後預測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大。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該區地質災害類型單一,但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災害點密度0.2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80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13.K430~K472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C8)

分布於祁縣曉義鄉張家堡東至榆次區鳴謙鎮北磚井村東,全長42km。

管線近南北向,主要穿越於沖積平原區,寬闊平坦,最北部為沖洪積傾斜平原區,地勢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介於770~840m之間,最低點位於烏馬河、瀟河和張花營至西榮一帶,地面高程為771~772m之間,烏馬河和瀟河由於近下游區,一般無水,洪水沖蝕可能性小。K451~K464張花營至西榮地形較低,地下水位為0.20~3m,為鹽漬土分布區,分布面積50km2,管線上分布區段 13km,該鹽漬土為輕微鹽漬土,對管道具有鹽脹和侵蝕作用,其危害程度小,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簡單,地質災害類型單一,災害點密度0.025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為300m/km。綜合該區段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14.K472~K495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A6)

分布於榆次區鳴謙鎮北磚井村東至太原市杏花嶺區西崗村,全長23km。

管線近南北向穿越太原東山褶皺斷塊侵蝕中低山區和黃土丘陵台地區,地形起伏不平,相對高差較大,溝谷深切,管線穿越地面高程840~1058m,溝谷形態多呈「V」字型,邊坡坡度25°~60°間。出露基岩多為二疊系砂頁岩,風化強烈,地質構造較發育。

該區段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主要以採煤為主。分布大、中型煤礦5座,小型煤礦十幾座。3煤已基本采空,現主采15煤,已形成大面積采空區,引發的地裂縫、塌陷災害比比皆是,本次粗略調查地裂縫20條,塌陷20處。大礦引發的地裂縫規模較大,形成裂縫塌陷區,小煤礦形成的地裂縫規模較小、塌陷多為中、小型。地裂縫大型的6條,中型的7條,小型的7條,已造成土地棄耕、房屋損壞、村莊搬遷等危害,損失巨大。目前均處於未穩定狀態,對管道危害程度大,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該區段滑坡、崩塌也較發育,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易引發邊坡失穩,對工程施工構成威脅。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該區段黃土為中等—強濕陷性,局部已引發路基變形開裂,另外在K473~474+100區段存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修建的防空洞,埋深3~10m,斷面面積2m×2m,分布面積約1km2,擬建工程在施工開挖過程中和建成運營後可能引發和遭受其塌陷災害。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類型有8種,其中采空地裂縫20條,塌陷20處,濕陷地裂縫1條,滑坡12處,崩塌2處,不穩定斜坡3處,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約8km,人工洞穴段1km,岩溶塌陷3處。災害點密度37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 84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

15.K495~K508末站及油庫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B4)

分布於太原市杏花嶺區西崗至北郊區趙家山末站至西焉村油庫區,全長13km。

管線穿越地貌類型為梁狀黃土丘陵和盆周隆起黃土台地區,地表岩性多為黃土,地形起伏不平,地面高程850~980m,溝谷發育,溝深一般10~30m,邊坡坡度為30°~70°,坡體不穩定,易形成崩塌和滑坡,擬建管線施工開挖過程中易引發和加劇邊坡失穩而遭危害,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另外,地表黃土濕陷系數介於0.03~0.075之間,為中等—強濕陷性。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

管道於K501+500處,穿越汾河一級支流楊興河,洪水沖蝕的可能性小,其北部支溝為太原垃圾場,管線穿越時要避開垃圾土敷設,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末站位於趙家山村西,地形較復雜,沖溝發育,邊坡高8~15m,坡度較陡,邊坡易坍塌,工程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易誘發坡體失穩,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總之,該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中等,地質災害類型有2種,不穩定斜坡4處,濕陷性黃土分布區段8km,地質災害點密度0.4個/km,災害點分布長度比例660m/km,綜合評估該區段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B.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防治對策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經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河南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40.2km,危險性小的269.8km(圖11-5)。

圖11-5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河南段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1.危險性大區;2.危險性小區;3.危險性分區界線;4.崩塌;5.濕陷性黃土;6.風蝕沙埋;7.地裂縫;8.采空塌陷;9.輸氣管線;10.輸氣管線建議避繞線;11.活動斷裂;12.分輸站

根據上述地質災害的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河南段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災種有:采空塌陷、崩塌、地裂縫、風蝕沙埋以及黃土濕陷可能造成的突發性地質災害(表11-6)。

表11-6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河南段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表

續表

二、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和措施

(一)采空塌陷的防治措施

(1)該處采空塌陷眾多,地裂縫發育,且正在發展中,條件復雜,建議繞避。

(2)若繞避困難,對小型的塌陷坑,可先充填碎石,然後再注漿加固;對尚未塌陷的巷道,可採用塊石砼柱進行支撐和基礎梁跨越雙保險,以防塌落,確保管線安全。

(3)對采空區地裂縫,採用灌漿加固處理。

(4)管線兩側50~100m范圍內禁止采礦。

(二)崩塌的防治措施

基岩山區注意清除松動岩體,削坡減荷或設置支擋牆。黃土區對邊坡削坡減荷,在坡面種植草皮,防止沖刷、潛蝕。對河岸崩塌處,在坡腳用塊石砼襯砌,或堆積塊石,保護河岸,防止崩塌。

(三)地裂縫的防治措施

(1)滎陽北部地裂縫:

① 輸氣管線基槽開挖後,要進行驗槽,發現異常及時用洛陽鏟勘探查清,並採取有效的處理措施。

② 對基槽地基土適當超挖,用「二八」灰土回填夯實,管道鋪設後用素土或「二八」灰土回填夯實,並要略高於附近地面,防止降水滲入,影響管線的穩定安全。

(2)太康、淮陽及溫縣到沁陽一帶的地裂縫多為粘性土干縮形成的地裂縫,一般規模較小,當出現規模較大的地裂縫時,進行灌漿加固處理。

(四)黃土濕陷的防治措施

管線溝槽開挖後,要認真驗槽,發現異常地質情況,首先用洛陽鏟進行勘探,查明情況後,妥善處理;在鋪設管道前對溝槽底部夯實,盡量消除或減小黃土濕陷量;鋪設管道後,用素土或「二八」灰土進行回填夯實,防止雨水或地表水入滲誘發黃土濕陷;管線建成後,要經常檢查管線埋設質量,如發現管線附近有濕陷、塌落現象,要立即回填夯實或進行灌漿處理。管道通過沖溝地段,對沖溝溝壁要進行抗沖刷加固,導流排水,種草護坡等。

(五)風蝕沙埋的防治措施

風蝕沙埋災害防治,主要是建立防風固沙林,不僅保護管線免遭危害,而且可改善輕度沙化的不良環境,造福子孫後代。對管線區段要保持和進一步提高沙丘、沙地區植被的覆蓋率,對因建設管線而破壞的耕地、林地及草地要及時恢復。防止植被破壞,加劇風沙飛揚和水土流失。

三、關於輸氣管線部分地段改線的建議

(一)關於建議將鄭州西南部山前傾斜崗地(K82—K167)區段管線改到山前傾斜崗地前緣與古黃河沖積平原交界處的理由

1.改線前(山前傾斜崗地)

(1)管線區地勢較高,地形地貌條件復雜,沖溝發育,溝谷切割深度為20~40m,局部地段基岩淺埋,管線施工困難較大;

(2)岩土工程性質較差,崗地上部黃土狀粉土,為輕微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易受水流侵蝕、沖刷,且有溝岸崩塌災害,影響工程的穩定性;

(3)局部地段有壓礦現象(K93+400—K98+000),工程建設對今後采礦將造成影響,且采礦也會危及管線的安全。

2.改線後(山前傾斜崗地前緣與古黃河沖積平原交界處)

(1)山前傾斜崗地前緣與古黃河沖積平原交界處,地勢較低,地形較平坦,沖溝較少,切割較淺,一般小於10m,施工較方便;

(2)除少部分地段為輕微濕陷性黃土外,大部分岩土工程性質較好,不具濕陷性,有利於管線工程的穩定;

(3)不存在壓礦問題;

(4)輸氣管線的線路長度83km,可縮短2km。

根據上述理由,經過調查,提出改線方案,有利於工程穩定,並可節約工程造價和縮短工期。

(二)關於太行山低山丘陵區(K1—K8)改線的建議

該段采空塌陷嚴重,並伴生一系列地裂縫,且目前采礦仍在進行,塌陷仍在發展,不僅施工困難,也影響輸氣管線的安全運營。為此,建議線路西移,避開石炭、二疊紀地層分布區,選擇西邊4~5km以外(逍遙村西)繞避,另選線路,繞線長度約13km(改線前7km)。

C.  地質災害類型及其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

一、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

甘肅段地質災害有泥石流和洪水沖蝕、鹽漬土腐蝕、風蝕沙埋、采空塌陷、地震液化等多種。分述如下:

(一)泥石流和洪水沖蝕

本區段內泥石流分布范圍小,暴發頻率低,但有的地段致災嚴重。大多為水石流型的稀性泥石流,往往與挾沙洪流的界線難以區分,而洪水沖蝕遭致工程設施和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更為突出,因此將它們並列為一種災種來分析是符合本區段實際的。

泥石流和洪水沖蝕大多發育在走廊南側的祁連山區以及出山後的河溝灘地和溝床。走廊區規模較大的泥石流均分布在區域強降雨(大雨、暴雨)中心區,如臨澤板橋、永昌—武威南、古浪東長嶺山北麓等地段,走廊東段的武威南部祁連山山前地帶是泥石流高發區,武威西的馮良寨—白墩子段是泥石流頻發地段。走廊西段和北山區則多為洪水沖蝕,未見有泥石流事件報道。受季候風控制,多發生在每年的6、7、8月的雨汛期。

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條件主要有流域面積、山坡坡度和溝床比降。泥石流溝多發源於祁連山區,其流域面積一般在10~100km2之間,具有良好的匯水條件,各流域內山坡陡峻、溝床比降大,有利於降水的快速匯集和泥砂石塊的搬運。固體物質主要來源於岩石的風化破碎物以及洪沖積物。祁連山區新構造斷裂發育,岩體破碎,物理風化強烈,崩滑體較多,為泥石流提供了固體物質來源。當泥石流沖出溝口後,大量泥砂石塊停積下來,此時在水流繼續向下游流動過程中,如再匯入較多的灘地洪水,流量迅速增大,進而猛烈沖擊溝床,隨著大量泥砂石塊加入,會再次演變為泥石流,擴大災情。強烈的地表徑流是暴發泥石流的動力條件。本區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大氣降水,走廊區年降水量雖不及200mm,但降水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局部降雨強度大。而且泥石流溝上游的祁連山區年降水量較走廊區要大得多,最大可達500mm/a以上,進一步強化了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條件。例如古浪縣大景,1977年8月1日2.5小時之內降水量154.5mm,平均雨強61.8mm/h,暴發了泥石流,淹埋農田7萬畝,毀壞房屋5千多間,死亡百餘人,交通通訊斷絕,屬特大型泥石流災害。

走廊區西部的黑河和疏勒河二流域常年性河流均各有固定河床,兩岸植被較發育,洪水期主流線亦相對固定,一般不會暴發泥石流,雨汛期挾沙洪水對河床和兩岸的沖蝕作用是主要的災害,對道路、管線等線型工程的危害時有發生。而眾多的季節性沖溝多為砂卵石質谷床,無漫灘和植被,在強降雨激發下,可能發生稀性泥石流。評估區內橋灣—玉門鎮段有7條大型河谷和沖溝,管線均與之垂直通過,經常發生洪水沖蝕災害。

(二)鹽漬土腐蝕

鹽漬土的腐蝕為緩變的化學過程,與其他所有地質災害有所不同。沿線鹽漬土主要分布於西部紅柳河—嘉峪關間潛水位埋深小甚至溢出成泉的某些低窪地段內,由於地下水被強烈蒸發而形成,土層深度一般不超過4m。愈近地表含鹽量愈大,經測定含鹽量最大達23%。屬硫酸氯化物型鹽漬土。評估區內主要在疏勒河八道溝—七道溝、黑河—臨澤—烏江—張掖城北、古浪白墩子等地有分布。

(三)風蝕沙埋

主要分布在東部騰格里沙漠南緣。管線穿越沙漠地帶總長約26km,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移動沙丘較少。西部也有小型沙丘,但更多的是戈壁。由於活動性沙丘的移動,可以掩埋輸氣管道及附屬設施,增加管道上部靜壓力,影響管道正常運行或使其變形。與此相反,強烈的風蝕作用可搬走管道填埋層,造成管道裸露地表。

(四)采空塌陷

評估區內有山丹煤礦和古山墩煤礦兩處煤礦。山丹煤礦屬國有煤礦,分兩個礦區,評估區內為二礦區,從20世紀50年代開采至90年代,開采層位深150~300m,現已基本采完,僅有個體採煤者零星開采,采空區面積4.15km2。古山墩煤礦為一小型煤礦,開采層位深120~130m,主井巷道長380m,武威—大靖公路從上面通過,采空區面積0.53km2。目前該二煤礦均未發現有地面塌陷現象。

(五)地震液化

本區段因處於特殊的構造部位,多強震,但現代和史藉有關地震液化的記載很少。地震液化主要分布在臨澤縣新華鄉至張掖市東樂鄉一帶。例如,1927年5月23日古浪8級巨震時,有地裂小潭多處,冒黑泥沙的記載。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從環境地質條件、地貌、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發生頻次等綜合考慮,將甘肅段劃分為9個段進行評估。

(一)紅柳河—橋灣(0~198km)段

洪水沖蝕:該段內分布著36條規模不等的沖溝,寬度一般10~200m,因大部分地段處於鐵路路基下游,上游灘地洪水經路基防護工程阻擋後通過橋、涵流入下游沖溝內,泥沙含量低,以沖刷為主,危險性小。

鹽漬土腐蝕:該段在小泉、峽東車站南東約5km窪地等處零星分布有硫酸—氯化物型的鹽漬土。小泉處0.1m深度含鹽量1.44%;峽東站南東0.1m深度含鹽量8.24%,1.6m深處含鹽量2.86%,但因管道埋深≥2.0m,其下土壤含鹽量銳減,故危險性小。

(二)橋灣—玉門鎮(198~244km)段

該段有較大的常年性河流5條(疏勒河、山水溝、五道溝、三道溝、萬家河),季節性河溝2條(四、六道溝),其中三、四、五、六道溝是主要的排洪通道,這些河溝均由南向北穿過評估區,災害方式以沖刷為主,其危險性為中等。

上述河溝寬度小者數十米,最大者逾千米,河谷比降多小於1%;河道相對固定,河床以砂礫卵石為主;河岸多由粉土構成,洪峰流量一般小於150m3/s,最大706m3/s。洪水對地面建築物的破壞力是巨大的,據酒泉地區疏發〔1999〕103號文:1999年8月4~7日,昌馬渠首洪峰流量321~355m3/s,沖毀攔洪堤後分為兩支。正面大部分水流偏西向下,直奔新西乾渠,在其防洪壩堵截下形成一片汪洋,蓄水深度約8m,水量約10萬m3。最終決口沖毀舊西乾渠,傾瀉而下,順五道溝河沖破攔水壩,沖毀公路橋。此次洪水共沖毀干、支渠1.74km,水壩1座,民房78間,直接損失171萬元。

在山水溝西鐵路以南的荒地區分布有硫酸—氯化物型鹽漬土,從南向北,土壤含鹽量由大到小;垂向上隨深度增加,土壤含鹽量銳減;0.1m以淺含鹽量為23.2%,屬危險性大的鹽漬土;2.0m以下含鹽量0.1%,屬腐蝕災害危險性小的鹽漬土。

(三)玉門鎮—嘉峪關(244~366km)段

該段除在赤金鎮穿越石油河、在清泉鄉東穿越白楊河河谷外,其他地段分布有數條較小的沖溝,局部有形成洪水沖蝕的條件,但從沖蝕情況看,對地下設施的危險性小。

據玉門市水利電力局資料:2000年6月22日,寬灘山一帶形成大暴雨(累計降水達144.4mm),石油河洪峰流量達300m3/s以上(近百年一遇),沖毀下游干支斗渠148條,累計長156.2km,各類建築物247座,水毀堤防52處,累計長30.7km,4788人受災,9人死亡。但評估區處於上述災害中心區上游,河谷有輕微沖刷,無明顯塌岸。

該地段屬多風地區,存在風蝕現象,但因地表以礫石質戈壁為主,故風蝕危險性小。

在玉門市腰泉子(石油河下游)泉水溢出帶分布有鹽漬土,經取樣分析屬含鹽量0.21%~0.93%的氯化物—硫酸型鹽漬土,侵蝕危險性小。

(四)嘉峪關—新華鄉(366~535km)段

該段評估區基本沿祁連山洪積傾斜平原前緣延伸,從西向東依次通過嘉峪關大斷裂,北大河、豐樂河、馬營河河谷及一些較小的季節性沖溝。

上述河谷寬度100~500m,比降1%~2%,河床以砂礫卵石為主;河岸高2~6m,北大河達46m,均以砂礫卵石為主;在50年一遇洪水時,無明顯沖刷、塌岸現象,危險性小。

梧桐泉站東及明水河站北有半固定沙丘,分布面積小,沙層薄,有輕微的沙埋現象。

(五)新華鄉—東樂鄉(535~620km)段

屬甘肅段人口最稠密地區之一,評估區大多位於荒地、農田內,地質災害以地震液化、洪水沖蝕為主,還存在沙埋災害及灌耕土的濕陷問題。

據《甘肅省志·地震志》:張掖在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地震時,門窗大響如暴風雨降臨,小河溝里的水盪到岸上,樹大搖擺。城內土塔頂搖毀三四米。西城牆上的土巡牆倒塌。花牆、朽牆、個別老朽的爛房子倒塌約1%~2%,人畜無傷。東門外地裂小潭五六處,冒黑泥砂。這是該段有明確記載的一次地震液化現象,從黑泥沙可以判斷其液化層應為淤泥質砂。

該段從西向東有梨園河、黑河、山丹河三條常年性河流及一些小型季節性沖溝。河谷寬120~200m左右,比降1%左右,河床以砂礫卵石為主;河岸陡坎高2~5m,以粉土為主;由於河谷平坦,植被發育,河床沖刷下切及塌岸的危險性小。但在黑河公路大橋上游段常發生洪水沖毀堤壩、淹沒農田、村莊的現象。

局部地段分布有波狀沙丘地,因周圍被農田、林網包圍,沙丘本身也長有少量植被,故移動性小,呈固定、半固定狀。

綜上所述,新華鄉—東樂鄉段地質災害現狀危險性小。

(六)東樂鄉—水磨關(620~732km)段

在山丹縣城南西有山丹煤礦,評估區內為二礦區,開采層位150~300m,從20世紀50年代開采至90年代,因礦體已基本采完、產量降低而破產。現有個體採煤者進行零星開采。因無監測資料,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地面塌陷現象。

據調查,山丹縣的李橋、老軍、陳戶、陰窪、祁家店等地均發生過暴雨泥石流(稀性)。其中祁家店位於山丹縣城西、陰窪溝位於二十里鋪北東,處於評估區內。陰窪溝1911年7月、1923年4月、1977年7月21日曾分別發生過暴雨型稀性泥石流,沖毀民房、農田及鐵路。祁家店1977年6月21日發生暴雨泥石流(稀性),29個工礦、機關和社隊遭受嚴重損失。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為中等。該段主要河流有兩條,山丹河徑流量較小,河床比降0.6%左右,沖刷災害的危險性小;西大河在出山口建有水庫,中段斷流,下游有泉水補給,河谷散為數支,植被較發育,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七)水磨關—馮良寨(732~806km)段

該段位於人口較稠密區,大部分地段處於村莊、農田中。從西向東分別經過東大河、五壩河沖洪積扇。以洪水沖蝕為主。

東大河被截引用於灌溉,發洪水時經金川峽入金川峽水庫,無明顯沖刷災害。

五壩河(西營河)上游建有西營水庫,中游為季節性河谷,下游有泉水出露,河寬200m,河底比降2%左右;河床及河岸均為砂礫卵石,屬沖淤基本平衡型河谷。

據調查,1960年8月1日,1964年5月16日,洪水沖毀甘新公路截河壩橋;6月2日又沖毀甘新公路小沙河橋;1969年7月31日,洪峰流量達到472m3/s,沖毀防洪堤壩22處,淹死4人;1981年6月9日,西營水庫一帶暴雨,歷時20餘分鍾,左壩肩泄洪洞前溝發生泥石流,將泄洪洞堵死;1984年6月下旬,西營河洪水流量151m3/s,沖毀灌區防洪堤4250m,渠道13.5km,淹死牲畜1253頭(只)。1989年7月20日,南部山區降水達36mm,沖毀防洪堤2300m。這些災害對地下設施的危害較小。

(八)馮良寨—白墩子(806~959km)段

該區段從西向東分布有金塔河、雜木河、黃羊河、古浪河等常年性河流及10餘條季節性洪水溝,其中4條河、22條溝曾發生過泥石流(表7-2),為區域泥石流較頻發地段。

表7-2馮良寨—白墩子段主要泥石流溝及災害情況統計簡表

其中:楊家窩鋪壓氣站—昌林(33km)間泥石流危險性大;馮良寨—河東堡街(24km),山丹二十里堡—黨家台壓氣站(13km)間泥石流危險性中等;其餘地段泥石流危險性小。

在裴家營東,長嶺山北麓有松山溝、小龍溝等,其地形、地質等條件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

此外,在大景北—裴家營一帶分布有黃土狀粉土及波狀沙丘,古山墩煤礦等。

土門北楊家槽子公路以東至大景北西吳家灣之間約26km位於騰格里沙漠南緣,其中古山墩煤礦—吳家灣間為鏈狀半固定沙丘,個別為移動性沙丘。沙丘高度10~15m,坡度300,鏈狀走向2250,因北部甘武鐵路沿線進行了沙漠治理,移動速度較小,故風蝕、沙埋危險性小。

古山墩煤礦為小型煤礦,開采層位於地下120~130m,主井巷道長約380m。位於公路邊,尚未發現地面沉降災害,危險性小。

土門北東騾圈灣—雙槽道班,裴家營北李家窩鋪—石坡—石峽等地段為黃土狀粉土分布區。屬弱濕陷性或非濕陷性土,危險性小。

(九)白墩子—干塘(959~998km)段

在白墩子沖積湖積平原10km長度范圍有鹽漬土分布,均屬硫酸—氯化物型,1.0~2.0m含鹽量0.94~1.72%,3.0~4.Om含鹽量0.49~1.98%,腐蝕危險性中等。

該段低山丘陵區有形成洪水的地形條件,評估區內分布有規模不等的沖溝,但總體來講規模較小,洪水沖蝕危險性亦較小。

東端部分位於騰格里沙漠南緣,但因鐵路沿線沙漠治理較好,沙丘上植被覆蓋度較高,使大多數沙丘成為固定、半固定沙丘,其風蝕沙埋危險性小。

通過以上評估可知,地質災害總的分布與變化受地貌、氣候(降雨量)、地質條件等控制,西部災種少、危險性小,東部災種多、危險性相對較大的特點。其中:危險性小的區段有紅柳河—橋灣、玉門鎮—嘉峪關、嘉峪關—新華鄉、新華鄉—東樂鄉、東樂鄉—山丹二十里堡、黨家台壓氣站—馮良寨、河東堡街—楊家窩鋪壓氣站、白墩子—干塘段等,總長872km;危險性中等的區段有橋灣—玉門鎮段、山丹二十里堡—黨家台壓氣站、馮良寨—河東堡街、白墩子盆地,長度93km;危險性大的區段有楊家窩鋪壓氣站—昌林,長度33km。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預測評估主要是對輸氣管道建成後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和管道建設可能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進行評估。

(一)管道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

1.紅柳河—橋灣段

該段基本為無人區,除鐵路、公路及管線工程外,未來50年進行其他工程建設的可能性較小。其地質環境條件與氣候、水文等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地質災害仍為洪水沖蝕、風蝕、鹽漬土腐蝕等,如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可基本避免其危害,故管道遭受其災害的危險性小。

2.橋灣—玉門鎮段

「疏勒河農業灌溉暨移民安置綜合開發工程」的實施,由於昌馬西總乾渠及相應防洪堤壩、過水橋等的阻截與控制,洪水分布格局將發生變化,除現有三、四、五道溝等主要排洪溝以外,西乾渠及防洪壩的阻截,將使洪水在其上游側地勢低窪處匯集成「湖」,一旦防洪壩決口,洪水將噴涌而出,勢不可擋,沖刷能力強。

據《疏勒河中游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示範總結報告》(甘肅省地調院,2000年11月)預測,在山水溝西、鐵路以南的荒地區,10年後地下水位比現狀稍有下降,同時由於此部分荒地將被開墾改良為灌耕地,表層鹽分淋洗下移使管道埋設深度(2~3m)處含鹽量增至0.5%~2.0%,其災害危險性中等。

與上述鹽漬土分布區基本一致,表層潛水含水層水位埋深1.7~2.0m,礦化度3.4~5.1g/L,管道埋設後,或長期浸泡於地下水中,或部分時間浸於地下水中。按水對鋼結構(鋼管道)腐蝕性評價標准,腐蝕性評價結果為危險性中等。按上述預測,未來30年該處地下水水位下降1m左右,屆時地下水對管道的腐蝕仍將存在。

綜上所述,橋灣—玉門鎮段地質災害預測評估為危險性中等。

3.玉門鎮—嘉峪關段

未來50年其地質環境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故與現狀評估一樣,管道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4.嘉峪關—新華鄉段

未來50年內,該段降水及洪水格局不會發生明顯變化,發生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很小,洪水與沙埋災害與現狀比不會有大的改變,嘉峪關活斷裂的錯動距離<10mm,因此,管道線受上述災害破壞的危險性小。但仍應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5.新華鄉—東樂鄉段

據高台、臨澤、張掖三縣市(均處於地震烈度Ⅷ度區)標貫試驗資料,區內各類土層的液化指數0.02~3.90,屬危險性小的災害。

該段常年性河流有三條,其中梨園河、山丹河上游建有水庫,到評估區內時流量小,河谷平緩,不會發生大的沖刷災害;黑河流域目前正在實施節水灌溉工程,預期到2004年起,向下游正義峽輸水量由現狀的7.0×108m3/a增加到9.5×108m3/a,即黑河流量比現狀有所增大,但因河谷寬闊平緩,與現狀比,沖刷、塌岸災害不會有大的變化。但需注意的是,沿途一些季節性洪水沖溝有突發性,其沖刷危害較大,應加強防治。

其他災害危險性程度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即新華鄉—東樂鄉段管線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危險性小。

6.東樂鄉—水磨關段

山丹煤礦已基本停采,原來開采過程對采空區進行了部分回填,尚未發現明顯塌陷,考慮到將來有發生沉陷的可能,危險性劃為中等。山丹縣在李橋、老軍、陳戶、陰窪、祁家店等地均發生過暴雨泥石流(稀性)。但由於評估區位於上述泥石流發生區偏下游一方,泥石流的破壞力已經減弱,其破壞對象以地面設施為主。將來即使發生泥石流,對於地下管線,其破壞力較弱,即危險性相對較小,但仍需採取防護措施。

由上述可知,管道埋設後,山丹縣西二十里堡至東部峽口之間,有煤礦采空區,又是泥石流常發區,對輸氣管道存在一定的威脅,屬危險性中等災害區。其餘地段危險性小。

7.水磨關—馮良寨段

區內的東大河、五壩河上游山前為泥石流高發區,但到了評估區,因地形變緩、開闊平坦,為泥石流堆積區下游,僅上述兩河及部分季節性沖溝有發生洪水沖蝕的條件。根據調查資料統計,每3~5年發生一次較大的洪水,對地面設施破壞力強,對地下管線破壞的危險性較小。

8.馮良寨—白墩子段

該段為泥石流高發區,分布有14條泥石流溝及10餘條季節性洪水沖溝。區內已經發生過的泥石流均屬水動力成因,經統計,該段在降水量≥40mm時,即可發生泥石流災害。根據河西走廊泥石流形成機制與影響因素等實際情況,制定評分標准,對該區段各主要泥石流溝評估如下(表7-3)。

據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資料,該地區泥石流多發生在6~8月間,主要泥石流溝6~13年發生一次。

古山墩煤礦—吳家灣間為鏈狀半固定沙丘,個別為移動性沙丘。移動方向由北向南,平均移動速度5m/a。隨著防沙、治沙工作的繼續進行,管道沿線沙埋、風蝕災害將減輕,對埋於地下的輸氣管道不會造成危害,但施工中需重視對沙丘植被的復原,避免造成沙丘復活。預測風蝕沙埋危險性小。

古山墩煤礦位於管線南側,屬小型煤礦,由於礦體位於南側,其開采方向向南,即采空區位於管線南側,不會朝管線方向擴展,故對管線構成災害的危險性小。

經計算,李家窩堡南黃土狀粉土濕陷量為40~55cm,危險性中等,應注意開挖填土的夯實、防水問題;石坡村黃土狀粉土濕陷量為2~5cm,危險性小。

綜上所述,馮良寨—白墩子段以泥石流(稀性)最為突出,其次還有黃土狀粉土的濕陷、風蝕沙埋等災害,屬甘肅段地質災害最頻發區段。地質災害預測評估為:楊家窩鋪壓氣站—昌林間危險性大;馮良寨—河東堡街、山丹二十里堡—黨家台壓氣站間危險性中等;其餘地段危險性小。

表7-3山丹—古浪間主要泥石流溝危險性預測評估表

9.白墩子—干塘段

在白墩子盆地鹽鹼化土壤分布區,未來數十年其水文地質、氣候條件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土壤含鹽量將基本保持現狀水平,其對輸氣管道的腐蝕危險性為中等級。洪水沖蝕的危險性與現狀相似,危險性小。風蝕沙埋災害在不斷治理下,危險性將更加變小。

(二)工程施工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

輸氣管道為線型工程,甘肅段大多處在洪積傾斜平原及沖積平原上,部分地段位於低山丘陵區,地形地貌條件較簡單,管道以開挖埋設為主。竣工後地表基本恢復原樣。這種工程施工對評估區環境地質條件影響很小,對區域地質環境條件更無影響,即不會因管道施工與運營而誘發、加劇泥石流、沙土液化、采空塌陷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但在局部如設計、施工不當,可誘發一些小范圍的地質災害發生,如風蝕沙埋、黃土狀土的濕陷、洪水沖蝕等。

此外,管線在甘肅段8次橫穿鐵路,18次穿過312國道等主幹公路,10餘次穿越乾渠,工程施工過程必將破壞這些建築局部地基的穩定性,如不進行特殊處理,可能導致不均勻沉陷,造成鐵路路基及鋼軌變形,公路路面形成溝塹,乾渠渠底沉降、開裂發生滲漏等災害。

(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輸氣管道的影響

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甘肅段大部分處於戈壁荒漠無人區,但局部地段處於人口稠密區,這些地區人類工程及經濟活動頻繁,如公路、渠道施工,中、大型工程基礎開挖,鑽探,爆破,采礦等,都有可能對管道造成破壞。此外,隨著經濟發展及人口增長,部分現有荒地將被開墾為耕地,如疏勒河流域七道溝一帶,正在進行大規模開荒、修渠、建房等工程活動,如不加強管理與預防,亦有可能對管道造成危害,影響管道的安全運行。

D.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建議

地質災害防治,應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以達到保護地質環境,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為目的。下面依據不同地質災害類型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1.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擬建成品油管道線路工程,一般採取避讓措施,管道遠離或者繞避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難以繞避應在施工前進削坡減載。在峽谷地段建議採取漿砌塊石護坡,防止崩塌對管道工程的破壞,也可採用隧道方式避讓。

2.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擬建成品油管線工程河南段,途經觀音堂、 義馬、 新安、 平頂山等煤田較多。據野外調查訪問,採煤等采礦活動還在繼續進行,各地采空塌陷區還沒有穩定,管道線在礦區和塌陷區經過,可能遭受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其危險性大,因此,建議在該段採取改線避讓措施。其避讓措施有:管線繞過采空區,進入到煤層以外。無法繞避地段,應針對該工程路線的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情況,建議建立管線地質災害監測網路體系,指派專人或委託專業隊伍對管道路段地質災害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呈報主管部門,以便及時採取措施。

3.泥石流和洪水沖蝕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對周圍地質環境條件的破壞,破壞植被要盡快恢復,損毀的耕地盡快恢復耕種。洪水沖蝕災害在暴雨大洪水是不可避免的,管線根據地形地質條件,可採用跨越或深埋穿越措施以防洪水沖蝕對管道的破壞。

4.特殊土地面變形防治措施

由於成品油管線經過黃土丘陵區時,擬建工程可能遭受黃土濕陷、潛蝕災害。對自重濕陷黃土,應採取換土或強夯法處理;對非重濕陷黃土,應採取沖擊、碾壓夯實的方法處理,在工程建設時及建成後,採取必要的排水設施,以確保工程建設不發生黃土濕陷、潛蝕災害。

膨脹土和膨潤土的防治措施:管周圍應有良好的排水條件,附近5m以內不宜灌溉。防治措施主要為在管道兩側修建鋼筋水泥防護牆,增加結構鋼度,增設沉降縫等。

5.成品油管線經過采礦、採石場地段的防治措施成品油管線在信陽以南K290+3.5km~K290+5.4km段管線附近有大小數百個采礦場,成片分布,而且在本段有膨潤土礦,由於采礦范圍較大,無法避讓,只能從礦區通過,因此,首先要對礦區進行勘查,管道應盡可能在無礦段通過,或在礦體埋深較大的地段通過,並要禁止確管道經過地段的采礦。在確山縣常興鎮南(K230-6.0km~K230-7.1km),管線緊鄰採石場,因此建議管線改線向西移 200~300m,避開採石場的影響。另外在澧河、淮河和浉河采砂活動比較強烈,管道應採用避讓,繞過采砂河段,並對管道經過的河進行管理,防止在管道經過地段采砂。

圖7-8 河南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6.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擬建管線在許昌市地段處於地面沉降范圍內,對該段管線和分輸站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目前累積沉降量級較小,為控制其發展,應控制開采深層孔隙承壓水量,並加強監測。

表7-7 河南段管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E. 地質災害調查

按照防災減災需要,在縣市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地震地質災害調查、重大工程建設區地殼穩定性調查、南方岩溶區岩溶塌陷調查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進展。

完成了我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1999~2008年,開展了全國1640個山區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調查面積650×104km2,涉及人口約7.9億。調查工作以縣(市)為單元開展,通過1∶10萬地質災害調查,在各調查縣(市)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編制重大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縣級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編制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共調查並確定地質災害及地質災害隱患點24多萬處,基本摸清了我國山區丘陵區地質災害及隱患點發育分布現狀,摸清了全國山區丘陵區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和分布規律、劃分了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地方政府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過程中合理利用土地、主動防範地質災害提供了重要依據。我國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發區面積約128×104km2,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地區、渝中鄂西黔北地區和川西南滇西地區。中易發區面積約214×104km2,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地區、湘贛粵桂山地丘陵地區、東北東部山地與山東低山丘陵地區和伊犁河谷地區。

推進了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在開展全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礎上,在西南山區、西北黃土高原區、湘鄂桂地區地質災害高發區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開展了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提高調查精度,通過地質災害嚴重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詳細調查與測繪,查明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徵,並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2011年以來,開展了大渡河流域、雅礱江流域、湟水河流域等流域的地質災害調查,進一步了解了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背景條件及誘發因素和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確定了流域內主要地質環境問題,總結了西部復雜山體地質災害成災模式。對四川、重慶、陝西等省特大型滑坡進行了調查和評價,查明了特大型滑坡的數量、類型與分布規律及滑坡形成的主控誘發因素,分析了特大型滑坡的演化模式與穩定性,開展了特大型滑坡災害風險區劃。在四川雅安、重慶巫山和奉節、江西、陝西延安、閩東南、雲南哀牢山等地區,建立了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應用光纖感測、GPS和INSAR等高新監測技術,開展地質災害監測數據採集、傳輸、分析與發布系統等方面的示範研究,開展了群測群防技術研究與示範,取得了一系列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儀器和預警信息管理軟體等方面的重要進展。

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工作為區域地面沉降防治提供了基礎依據。完成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點地區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建立了以基岩標、分層標和GPS、水準測量為主的區域地面沉降立體監測網路,為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災害監測、防治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依據,為國家和地方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環境保護規劃提供了技術支撐。在長三角地面沉降區,研製了真三維變系數地下水流與地面沉降耦合模型,開展了地面沉降監測與風險管理研究,針對深基坑降排水引起的工程性地面沉降問題開展了專題調查與地下水人工回灌試驗研究。在華北平原地區,對各項控沉措施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典型沉降區地面沉降和地下水開采量控制目標。建立了汾渭盆地地裂縫帶黃土流變本構模型,在流變實驗基礎上,開展了地裂縫城鎮減災示範研究。完成了京滬高鐵沿線北京至滄州段沿線地面沉降監測。

應對地震災害開展了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與次生地質災害調查研究。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發生後,迅速組織相關人員啟動緊急啟動地震災區的遙感應急調查,及時提供地震災區遙感影像數據和解譯成果以及地質信息資,同時開展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為災區減災避災、災害(隱患)排查、災情評估、災後重建規劃等提供了翔實的數據資料。圍繞汶川地震地質災害重大科技問題,開展了現場調查、深部地球物理探測、GPS位移監測和相關試驗,獲得了龍門山構造帶主要活動斷裂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發育分布詳細調查資料,總結了地震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徵及分布規律。

根據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需要,開展了區域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針對青藏高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了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裂調查,摸清了活動斷裂基本特徵,實現高精度GPS和地應力實時觀測,確定了鐵路周緣潛在災害隱患點;編制了滇藏鐵路沿線區域地殼穩定評價分區圖,梳理了工程建設中需重視的施工災害問題。完成了河西走廊、秦巴山區和川西高原等地與西氣東輸、三峽引水濟黃、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管線相關的地區活動斷裂規律研究、地應力測量和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2008年以來,開展了北京主要活動斷裂工程穩定性評價,對關鍵構造部位進行了地應力測量與監測,揭示了北京地區主要隱伏活動斷裂的深部幾何學特徵和首都圈地區地殼淺表層現今地應力環境;開展了關中—天水經濟區、黃河上游李家峽庫區和中巴經濟走廊帶的活動斷裂調查,分析了其地質災害效應和相關重大工程地質問題;推動了南北構造帶南段活動構造體系調查。

探索推進了南方岩溶區岩溶塌陷調查。2010年以來,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試點,開展了岩溶塌陷調查,提出了岩溶塌陷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指南。在此基礎上,推進了武漢、湘中、桂中、皖江經濟帶等地區的岩溶塌陷調查工作,初步查明了岩溶塌陷發育的現狀、類型和時空分布特點。參與了重大岩溶塌陷災害應急調查,為地方政府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支撐。

F. 管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依據地質抄災害危險性等級襲劃分的標准,管線工程劃分為28個區段(包括支線在內)(圖7-8)。現將綜合評估結果列於表7-7中。由表列可知,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有6段,全長74km;危險性中等的有10段,全長178km;危險性小的有12段,全長546km。它們占河南段總長的比例分別為9.3%、22.3%和68.4%。因此河南段管線工程絕大多數建設用地是適宜和基本適宜的。

G.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概況

根據野外調查並結合已有資料分析,擬建輸油管道工程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和工程建設可能加劇、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地裂縫、邊坡失穩、洪水沖蝕以及黃土濕陷和潛蝕等。

表6-6 崩塌(危岩)危險性現狀評估一覽表

續表

現狀評估中已存在的滑坡、崩塌,根據其規模大小、運動特徵、穩定性以及與擬建管線臨近關系(大中型50~100m以內,小型30m以內),確定有6處滑坡(H1、H3、H11、H12、H14、H17、H24)和5處崩塌(B1、B2、B6、B14、B16)可能對管道形成災害危險。

在管線通過處附近發育4條地裂縫(D1、D2、D3、D4),在其繼續活動下,擬建管線可能遭受地裂縫災害,主要引起管道變形、拉裂、錯斷等破壞作用。其危害性大小主要根據地裂縫與管線相交關系和臨近距離以及地裂縫活動特徵等綜合判定。

圖6-7 段家峽曹固公路崩塌示意剖面圖

1.人工堆積物;2.奧陶系灰岩;3.崩塌體墜落方向

擬建管線部分地段穿越黃土丘陵以及黃土台塬、高階地前緣地帶,受地形條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削方、挖坡工程,形成一定規模的人工邊坡,在全線路零星分布,長約9.8km。若設計和施工不當,將引發邊坡失穩,形成崩滑災害。邊坡失穩致災的危險性主要依據開挖處自然坡高、坡度、岩性組合、岩體破碎程度以及植被覆蓋條件和降水入滲條件等來綜合分析判斷。

擬建管線工程長度大,並跨越多條河流,不可避免地經過河流凹岸處,一定程度上受到河流侵蝕作用,形成近岸處填埋管道外露以至變形破壞和管道橋台坍塌。擬建工程有3處地段通過或臨近河流侵蝕段,可能遭受洪水沖蝕災害。

擬建工程可能遭受、加劇和引發的地質災害,依管線工程特點分干線、支線和站場三部分進行預測評估。

(二)輸油干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擬建輸油管道干線可能遭受、加劇或引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列於表6-9中。

干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結果表明:

(1)擬建管線可能遭受6處滑坡的危害,受災長度775m,遭受滑坡危險性大的是440+900、446+500和616+800三處管線段,長435m。危險性中等的2處,長70m,危險性小的1處,長250m;

(2)擬建管線可能遭受5處崩塌的危害,受災長度145m。遭受崩塌災害危險性大的是在380+700處,長20m。危險性中等的3處,長110m。危險性小的1處,長15m;

(3)擬建管線由於施工原因,可能形成1處地段人工邊坡,長度7.8km。工程削坡後易失穩,處理不好,極易引發崩滑災害,評估致災危險中等;

(4)有3處地段靠近或穿過河流凹岸,可能遭受洪水沖蝕塌岸災害,受災長度2100m,危險性中等1處,長900m。危險性小的2處,長1200m。

表6-7 地裂縫危險性現狀評估一覽表

表6-8 洪水沖蝕危險性現狀評估一覽表

表6-9 陝西段干線管道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表

續表

從以上可看出,擬建輸油管道干線工程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河流侵蝕塌岸,引發的加劇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工程削坡引發和邊坡失穩,共4種災害,對干線工程形成15處災害點,長度10.820km,占整個干線工程長度的2.67%,其中致災危險性大的4處(長0.455km),致災危險性中等的7處(長8.080km),危險性小的4處(長1.465km)。

(三)輸油管線支線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擬建輸油管線支線工程有5條,其中寶雞、咸陽和渭南3條支線可能遭受和加劇、引發的地質災害,其危險性評估結果見表6-10。

支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結果表明:

(1)寶雞支線穿越1處崩塌,管線鋪設施工有可能引發、加劇該崩塌災害,受災長度50m,危險性中等。

(2)咸陽支線任家咀分布有1條構造成因的地裂縫,管線建成運行後有可能遭受該條地裂縫災害的威脅,受災長度170m,危險性小。

(3)渭南支線沿線或兩側500m范圍內分布有3處構造成因的地裂縫、1處滑坡和1處崩塌,管線建成運行後有可能遭受這3處地裂縫災害的威脅,受災長度210m,危險性中等。管線鋪設施工有可能引發、加劇滑坡和崩塌災害各1處,受災長度120m,危險性中等。

表6-10 輸油管線支線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表

(4)西安和風陵渡支線兩側100m范圍內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1000m范圍內也無地裂縫,管線鋪設施工方式為淺埋開挖和頂管,也不引發、加劇地質災害,對管線不構成危害,危險性小。

(四)輸油管線站場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擬建輸油管道陝西境設5個站場,即固關減壓泵站、鳳翔分輸站、咸陽分輸站、渭南分輸站和風陵渡分輸站,其所處地貌部位分別為:千河一級階地、山前洪積平原、黃土塬、渭河一級階地、黃河一級階地。站場附近地勢平坦,地面相對高差不超過5m。在站場附近100m范圍內無地質災害分布,擬建站場施工和運行也不會引發和加劇地質災害發生。渭南和風陵渡站場需作抗地震液化的設防措施。預測評估站場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H. 排查橋梁安全隱患無防拋網需要採取什麼措施

(一)全面抄排查管養道路安全隱患。對襲全分局管養職責范圍內的公路路面、道路標志、標線和安全防護設施進行一次全面、細致、認真的排查摸底,突出對急彎、陡坡、連續下坡、視距不良、路側陡崖、深溝路段和高填土、高邊坡、高擋牆路段地質災害水毀、險要重點路段及並交通事故多發點的隱患排查。
(二)全面排查管養橋梁、涵洞安全隱患。對全分局職責范圍內管養橋梁的安全設施,管理設施及使用狀況全面排查,特別突出對四、五類危橋的隱患排查(以上提到的兩座橋要特別注意)。即查橋梁基礎是否掏空、下沉、移位或外露嚴重;查橋墱(台)是否傾斜、開(斷)裂或嚴重分化脫落;查橋梁主梁(板)或拱圈是否開(斷)裂、變形或嚴重老化脫落;查橋面行車道板是否破損,影響橋梁主要承重構件;查橋梁行人道或欄桿及橋梁附屬設施(如錐坡)是否完好;查是否有超限超載車輛經常通過橋梁,超過橋梁設計承受能力使用等情況。查全線所有涵洞是否有堵塞、垮塌現象。
(三)加強養護作業現場的安全管理。督促各養護中心規范設置警示標志,嚴格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I. 管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段評估

依據國土資發〔2004〕69號文件附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求》,按照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三級進行綜合分區(以代號A、B、C區分),並進一步分為不同地段(以阿拉伯數字1、2、3……區分)。按以上綜合評估原則,甘肅段共劃分出17個不同的危險性區段,其中危險性大的4段,危險性中等的6段,危險性小的7段,詳見圖5-8及表5-31。

(一)危險性大的區段(A)

在切割強烈的黃土丘陵區、黃土梁峁區和中低山區分布有眾多中、小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塌和危岩體大多是採石、取土形成;滑坡前緣的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以老滑坡為主;泥石流溝主要在溝谷狹窄、溝床坡度大、邊坡鬆散物多、植被覆蓋度低的支溝中,危害嚴重、危險性大。黃土丘陵區和黃土梁峁區基本為自重濕陷性黃土分布區,切溝、沖溝、落水洞、黃土柱、黃土橋皆有所發現。

根據地質災害體的分布規律、危害及危險性程度確定出危險性大的有4段,長152.8km,占管線總長的34.3%。分段說明如下:

圖5-8 甘肅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1.蘭州市西固小坪子—蘭州市直溝門段(A1)

位於皋蘭山前三、四級階地及黃土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多見高邊坡及沖溝、泥石流溝。段內管線長29.0km,占管線總長度的6.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2.通渭縣碧玉—秦安縣蓮花城段(A2)

該段屬於黃土壟崗細梁與深溝地段,梁頂狹窄但相對平坦,梁脊長且略有彎曲,坡地中常發育黃土滑坡或黃土—泥岩滑坡,多為老滑坡。梁間溝谷深切,支溝多為泥石流溝。段內管線長44.0km,占管線總長的9.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滑坡、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3.張家川縣龍山鎮—張家川縣趙家溝段(A3)

屬於黃土梁峁及溝谷地段,地形起伏較大,溝谷深切。段內管線長 11.0km,占管線總長的2.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黃土濕陷、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4.張家川縣韓家硤—天水市北道支線段(A4)

該段屬於黃土壟崗細梁與深溝地段,梁頂狹窄但相對平坦,梁脊長且略有彎曲,坡地中常發育黃土滑坡或黃土—泥岩滑坡,多為老滑坡。梁間溝谷深切,支溝多為泥石流溝。段內管線長68.8km,占管線總長的15.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滑坡、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二)危險性中等的區段(B)

在切割較為強烈的黃土丘陵區、黃土梁峁區和中低山區分布有一定程度的中小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體,危害中等,危險性中等。

根據地質災害體的分布規律、危害及危險性程度確定出危險性中等的6段,合計長135.7km,占總長的30.5%。分段說明如下:

1.蘭州直溝門—榆中縣喬家營(B1)

處於興隆山前,地形起伏較大,屬於中等切割的黃土丘陵區,多見高邊坡及崩塌。區段內管線長16.0km,占管線總長的3.6%。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2.榆中縣方店子—榆中縣稠泥河(B2)

屬於中等切割的黃土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多見高邊坡及崩塌。段內管線長13.0km,占管線總長的2.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黃土濕陷和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3.榆中縣高崖—定西市符川段(B3)

處於宛川河與關川河西支溝分水嶺段,地形起伏較大,屬於中等切割的黃土丘陵區,多見高邊坡及崩塌。段內管線長19.5km,占管線總長的4.4%。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和黃土濕陷、潛蝕。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4.定西市紅土窯—通渭縣碧玉段(B4)

處於關川河東支溝與牛谷河段,地形略有起伏,以河谷平原為主,河谷兩側泥石流及河岸崩塌發育。全長63.5km,占管線總長的14.3%。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5.張家川縣上磨村—張家川縣馬鹿前庄段(B5)

處於關山西部低山丘陵區,出露閃長岩、片麻岩、變質砂岩,上覆薄層黃土,基岩風化破碎十分強烈,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較深。公路沿線多見崩塌與泥石流溝,地質環境相對脆弱。區內管線長20.5km,占管線總長的4.6%。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中等。

6.張家川縣馬鹿官山溝口—張家川縣老爺廟段(B6)

處於關山林區,馬鹿牧場,植被覆蓋率高。由閃長岩、片麻岩、變質砂岩構成,上覆薄層坡殘積,邊坡處基岩風化破碎十分強烈,地形起伏較大,溝谷深切,官山溝溝口多見採石場崩塌,地質環境脆弱。段內管線長3.2km,占管線總長的0.7%。主要的地質災害為崩塌、洪水沖蝕。綜合評估危險性大。

(三)危險性小的區(C)

在沖洪積平原區、榆中盆地和部分黃土丘陵區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小型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體,其危害及危險性小。

根據地質災害體的分布規律、危害及危險性程度確定出危險性小的7段,合計長156.5km,占總長的35.2%。分段說明如下:

1.蘭州市西固首站—蘭州市西固小坪子段(C1)

位於蘭州盆地一—二級階地,地形平坦,段內管線長2.0km,占管線總長的0.4%。主要的地質災害為黃土濕陷,局部可能有地面塌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2.榆中縣喬家營—榆中縣方店子(C2)

處於榆中盆地,地形平坦開闊,局部略有起伏。段內管線長17.2km,占管線總長的3.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3.榆中縣稠泥河—榆中縣高崖段(C3)

處於關川河河谷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局部略有起伏。段內管線長 16.0km,占管線總長的3.6%。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4.定西市符川—定西市紅土窯段和定西市景台上—定西市安定區(C4)

該段處於關川河東、西支流河谷平原區,Ⅰ—Ⅱ階地發育,地形平坦開闊。段內管線長59.8km,占管線總長的13.5%。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5.秦安縣蓮花城—張家川縣龍山鎮段(C5)

位於清水河河谷平原區,Ⅰ階地發育,地形平坦開闊,左岸山坡多見中—大型老滑坡,距管道1~3km。段內管線長48.0km,占管線總長的10.8%。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6.張家川縣趙家溝—張家川縣上磨村段和張家川縣城關鎮—張家川縣韓家硤支線段(C6)位於後川河河谷平原區,Ⅰ—Ⅱ階地發育,地形較為平坦。段內管線長8.5km,占管線總長的1.9%。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7.張家川縣馬鹿前庄—張家川縣官山溝溝口段(C7)

屬於關山山間盆地,Ⅰ階地發育,地形相對平坦開闊。段內管線長5.0km,占管線總長的1.1%。主要的地質災害為洪水沖蝕和黃土濕陷。綜合評估危險性小。

J.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防治對策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綜合評估是在現狀評估及預測評估的基礎上,並綜合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②地質災害類型、分布、發育特徵、穩定狀態及其對管線的危害程度;③災種共生時,按其組合形式評估對管線的危害程度;④不同地域地質環境容量對管線在選線時的限制情況;⑤地質災害在採取工程治理或其他措施時的難易程度;⑥工程建設及運營過程中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對地質環境條件的破壞、加劇地質災害情況,及其對管線的危害程度。首先,將沿線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為危險大、危險中等及危險小三個等級。然後,在上述三個等級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分為16個段。具體劃分及綜合評估結果見圖9-10和表9-5。其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段9個,長121.572km,約占管線的36%;危險性中等的段5個,長155.841km,約占管線的45%;危險性小的段2個,長66.782km,約占管線的20%。

西氣東輸工程陝西段建設用地范圍內地質災害多發,然而管線在選線過程中對多數地質災害作了相應的繞避,總體上來說,土地適宜性為較適宜。然而管線在一些地段仍存在安全隱患,需要進行詳細工程地質勘察,在施工過程中應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或繞避。具體如下:

(1)DD205樁段處淤地壩壩地,由於淤地壩年久失修,壩肩為洪水泥流損壞,受洪水泥流沖蝕,致壩地拉裂形成沖溝迅速向壩地內部擴展,距DD205樁相距僅20m左右,在拉裂的沖溝內明顯可見沿新近系粘土岩與披覆的黃土接觸面有泉水溢出,如任其發展,不僅沖溝威脅管道,而且可能造成由此處越梁的黃土斜坡產生不穩定變形,需進行工程整治。

(2)DD278—DD279樁處存在黃土崩塌,管線通過崩塌體前緣長80m左右,距崩塌體相距不過5m左右,且崩塌前緣由於人為切坡影響,仍有復活的可能,應採取工程治理措施或繞避。

(3)DD279—DD280樁之間,存在有4個小滑坡,滑坡穩定程度差,可見到滑動時致電線桿傾倒,對從滑坡前緣通過的管線危害較大。建議此處管線採取工程治理或繞避。

(4)DD288—DD289樁之間為一大型滑坡,滑體前緣處於永坪川侵蝕岸,受河水沖刷側蝕,前緣發生小范圍滑動,可見到梯田明顯錯位,管線恰好從滑體中前部通過。建議對該滑坡進行詳細工程地質勘察後,採取相應工程治理措施或從滑面下穿越管道。

(5)在DE004—DE005樁之間,位於寒砂石水庫左壩肩的大型滑坡,滑體前緣形成高8.5m的陡坎,前緣陡坎下三疊系砂岩與黃土接觸面處有滑坡泉溢出,滑體中部有灌溉水渠通過,水渠無任何防滲襯砌措施,見有滲水產生的潛蝕落水洞。平行水渠尚有中山川水庫—永坪、寒砂石水庫——永坪兩條輸水管道通過,在輸水管道開始供水後,滑體前緣發生三處小范圍滑動,前緣滑動的變形已擴展至水渠邊,而管道恰好從水渠前部通過。線路在此段應進行詳細工程地質勘察後,採取工程治理措施或繞避。

圖9-10西氣東輸管道工程陝西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表9-5陝西段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表

續表

(6)在DD143—DD144樁之間的棗樹坪滑坡,滑體長450m,寬1000m,為巨型黃土滑坡,滑動時滑體前緣直抵秀延河,將河流推至對岸,滑體明顯隆起為鼓丘,滑體後緣為兩條沖溝所環繞,沖溝底部為濕地,滑體前緣受秀延河沖刷,可見局部小范圍滑動,管線從滑體中部通過,建議對該滑坡進行詳細工程地質勘察,對其穩定性做出判定後,採取工程治理措施或從滑面下穿越管道。

二、地質災害防治對策與措施建議

各類地質災害的防治對策及措施在陝西段分省評估報告中有詳細論述,這里僅就主要地質災害點提出具體的治理措施建議。

(1)延川縣寒砂石滑坡(DE004—DE005):治理可採取排水和支擋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在滑坡前緣復合段後部設置盲洞排水或修建防水帷幕,對DE004號樁以南的縱向水溝和橫向水渠用水泥漿砌,防止地表水滲入坡體。在滑坡前緣河岸部分設置抗滑擋牆,同時還能防止河流沖刷。

(2)棗樹坪滑坡(DE143—DE144):可採取截排地表水和修築堤防、防止沖刷的綜合治理措施。截排地表水即在滑坡外圍修建截水溝,將斜坡及其以上的地表水攔截在滑坡體之外,對滑坡體內的潛蝕洞穴應逐一回填夯實,防止地表水滲入坡體。修築堤防即在滑坡前部修建漿砌石堤壩,防止雨汛期河水沖刷和軟化滑坡坡腳,以消除滑坡前緣局部失穩導致滑坡整體穩定性降低的可能。

(3)王家院滑坡群(DD279—DD281):在疏排地下水的同時,限制當地群眾切削坡腳,並應在前緣作反壓處理。修建排水盲洞,疏排坡內地下水,滑坡群上方修明溝攔截地表水,前緣用土反壓,放緩坡腳。

(4)梁家渠滑坡(DD288—DD289):除採用與王家院滑坡群相同的措施外,尚應在前緣修建漿砌石堤防,以防止河流沖刷對滑坡穩定性的不利影響。

(5)清澗河右岸崩塌(DE216—DE217):可採取預先清除或支頂鑲補勾縫、攔截工程。預先清除就是先將不穩定岩體破碎,並用撬杠撬落,以消除隱患。支頂鑲補勾縫就是對崩塌的局部加固,可在下墜方支墊或對原有裂縫用水泥砂漿充填。攔截是在崩塌下方修築漿砌石擋牆,使其不致影響管線。

(6)DC081樁處黃土崩塌:鑒於本處管線與崩壁正交,且黃土崩塌崩壁陡立,穩定性差,具進一步發生崩塌的可能。因此,應先治理加固,後進行工程建設,對崩壁的加固治理應在坡下修建護坡或擋牆,或適當放緩邊坡。在崩壁上部回填夯實裂縫並注意排水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