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國際合作處
㈠ 第二部分 國內外學術交流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學會及各分支機構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著力提高學術活動質量,圍繞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地學問題、急需解決的生產問題和學科前沿問題,注重為國土資源管理和地質工作服務,注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注重為地質學科發展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舉辦學術會議、論壇、研討班62個,國際學術會議4個,提交論文或摘要2817篇,參加人數9000餘人,有力推動了地質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組織參加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取得圓滿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會展中心,來自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參加在這里舉行的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來自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學科研教育機構,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業領域的近700名中國地質學家從盛夏的北半球來到初春的南半球,參加四年一屆的「地學奧林匹克」盛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作了題為「可持續發展中的中國地質學家的使命和責任」的主旨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積極參與,成為本次大會引人矚目的亮點。大會收到中國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摘要800餘篇,300多人做了口頭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在大會地質展廳設展,展覽的主題是:經濟騰飛中的中國地質科學。內容包括7個方面:一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供需關系及勘查發現,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工程與地質科學,三是中國基礎地質科學的重大進展,四是新一代地質技術與地質產品,五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六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七是深部探測工程專題展覽。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屆國際地質大會以來中國地質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國參會代表、華人地質學家、在外留學生紛紛駐足中國展台,對中國地質界在推動地學科技進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全面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等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地質學報》(英文版)出版的中國地質代表團論文集,以及各類地質圖件、地層年代表受到歡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礦業合作備忘錄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在悉尼會見了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部長馬丁·弗格森,雙方就進一步加強礦業合作交換了意見並簽署了關於可持續礦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遷址北京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負責人簽署協議,明確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將遷址北京。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與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羅蘭德·奧博漢斯利共同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揭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產生新一屆執委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大會理事會上,經過競選,新一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產生。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董樹文研究員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司庫。
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為實現找礦突破作貢獻
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出席大會並做重要講話。開幕式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李金發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出席大會的有關領導有: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原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原理事長張宏仁,中國地質學會原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等。李廷棟院士、肖序常院士、劉嘉麒院士、裴榮富院士、鄭綿平院士、楊文采院士、馬永生院士和來自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及局屬單位負責人,中國地質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副秘書長,地勘行業有關單位領導,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和第四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約300人出席了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議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研究員在會上宣讀了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的賀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介紹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復建和本次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了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儀;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任主任委員侯增謙研究員回顧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歷史與成就;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瑞江研究員發言,對於承辦青年工作委員會表示歡迎和支持;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助理王炯輝先生代表地勘行業的代表發言,對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恢復成立表示熱烈歡迎;李廷棟院士作為院士代表發言,並對青年地質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提出殷切期望;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張洪濤教授做大會發言;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於海峰副司長做了題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工作部署」的大會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論壇設立了「緊缺礦產和整裝勘查區找礦突破」、「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中國能源資源的未來」三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勘行業各部門的科研與生產一線的科學家、青年地質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我國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代表發言
媒體報道
主辦找礦突破高峰論壇 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8月17日,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地質學會聯合主辦的「找礦突破高峰論壇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陳偉,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白寶玉在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五位院士、專家作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國務院參事張洪濤,葉天竺研究員,王安建研究員,楊帥師分別做了《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與展望》、《青藏高原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勘查區礦產預測方法研究》、《工業化過程中,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分析》與《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的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李雨時,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巡視員陳天保,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趙保勝等地勘行業有關部門領導,部分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及內蒙古自治區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以及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論壇暨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業博覽會
博覽會現場的每一家礦業單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設計展示了所屬的礦種,吸引了本行業人員及近千市民的關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采訪
媒體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朱立新秘書長率團赴義大利出席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
9月16—23日,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參加了在義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亞大學召開的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該論壇由青年工作委員會和義大利地質學會青年分會聯合舉辦,以「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礦床對比及地質演化」為主題,來自中國、義大利兩國的近5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會議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分別與義大利地質學會主席CarloDoglioni、義大利國家地質學家委員會主席GianvitoGraziano舉行了正式會談。朱立新詳細介紹了中國地質學會的基本情況、中國地質研究工作的現狀,雙方就兩國未來可能合作的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會後,中國代表團參觀了卡拉布里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化學實驗室及古生物博物館,考察了西西里島活火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楊志明,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楊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孫桂華,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劉傳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郭清海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別在會上做了專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通過本次論壇,中意兩國地質學家建立了聯系,增進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誼,為兩國地質學會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聽取了意方有關地中海地區礦床及地質演化的諸多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聯合主辦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做主題報告
「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於6月16—19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研討會作為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及台灣中央大學、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福建省地質學會、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承辦,共有來自海峽兩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單位的120餘名代表參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做了主題報告。
會議開幕式由朱立新秘書長主持。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何南飛及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共同表達了對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就地質災害防治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讓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學術思想、探討科學原理,共同破解地質災害難題、推動防治地質災害科技進步,必將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讓地質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人民生活謀福祉,為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主辦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
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承辦,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協辦的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於12月14—17日在合肥舉行。培訓班受到全國各地勘單位的關注和響應,來自全國地礦、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統的60多家單位150餘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徐小磊副局長代表安徽地勘局對培訓班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
甘行平主持開幕式
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會場
培訓班旨在全面推動深部地質找礦和鑽探工作的開展,提高鑽探效率和水平,推廣深部鑽探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培訓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測技術發展、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鑽探設備選擇及應用、深部科學鑽探施工方案等內容,並結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測計劃項目3000米的施工現場,使大家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鑽探技術方法。
參觀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施工現場
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項目負責人與學員交流
向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㈡ 中國地質大學 鄭州合作辦學點
艾滋病小鬥士
2001年6月1日,正當全世界兒童歡慶節日的時刻,一位12歲的名叫恩科西的南非兒童去世了。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許多人的關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感嘆:人類與艾滋病斗爭失去了一個勇敢的聲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頑強抗爭的小鬥士。
恩科西是一個黑人男孩。1989年,恩科西一出生就攜帶艾滋病病毒,不久母親又被艾滋病奪去了性命,仁慈的白人婦女基爾·約翰遜收養了他。
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嬰兒降生,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個生日。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許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強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學的年齡。
9歲那年,當養母帶著恩科西到一家小學報名上學時,遭到全校大多數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反對,還在當地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後來,由於媒體的干預以及養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書包去上學。
恩科西的身體非常虛弱,隨時可能死去。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後,不是悲觀消沉,而是開始學習怎樣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可怕的艾滋病。他一邊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一邊關心和他一樣患病的兒童。他曾經應邀到美國出席艾滋病研討會,用纖弱的聲音不斷向世界呼籲:要接受和愛護艾滋病人,尤其要關心患病的婦女和兒童。
2000年7月,小恩科西參加了在南非舉行的國際艾滋病大會,並在大會上發言。穿著一身小西服的恩科西站在主席台上,用尚顯稚氣的聲音,向數千名與會代表講述了母親被艾滋病奪去生命,而自己也感染上了病毒的悲慘遭遇。他說:「我希望政府向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孕婦提供艾滋病葯物,使她們不再把病毒傳染給自己的孩子。」他還說:「人們不應該對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們需要關愛,擁抱艾滋病兒童是不會被傳染的。」小恩科西的一番發言震撼了參加會議的各國代表的心靈。
盡管恩科西感覺到生命隨時可能結束,但他依然在夢想未來。他說:等我長大了,我要成為一名艾滋病問題專家,周遊世界,到各國演講,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關心艾滋病人。
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毒開始惡化。6月1日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體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終於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痛切地說:「又一條年輕的生命離我們去了,一個人究竟該如何面對天災,恩科西就是榜樣。」
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際合作處離它的正大門遠嗎大概怎麼走
不遠。從研究生院大門進去,直走,過橋,繼續直走,到頭就是
學校每個路口都有指示牌的,你看看便知
㈣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對外交流項目多嗎,官網上怎麼沒有經濟類專業和北京化工大學相比怎樣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國外一些著名高校聯合辦學情況
為了加快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步伐,拓寬聯合辦學渠道,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校與俄、加、美、法等國家的多所知名學府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
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等三所高校
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均可申請進入「聯培留俄班」,培養模式為「2+3」,即前2年在我校學習基礎課,後3年在俄羅斯學習專業課(第一年學習俄語,第二年入系後除專業課外,繼續學習一年俄語)。
國立莫斯科大學:我校選派學生主要到該校地質系學習地質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地質與工程、生態地質、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經濟和資源的區域管理、地理信息與計算機技術等專業。
國立莫斯科地質勘探大學:我校選派學生到該校地質勘探系、應用地球物理與信息系、水文地質系、探礦工程技術系及經濟系等院系學習。
國立伊爾庫茨克技術大學:我校選派學生到該校建築工業設計系、地質學及地理信息生態地理系、采礦系、控制系、建築與城市工業系、交通系統系、冶金化學系、能源系、商業與法律系、造型藝術系等系學習。
「聯培留俄班」學生考試合格並通過論文答辯後,雙方高校均頒發本科畢業證書並授予學士學位。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
2005年我校與加拿大綜合排名第一的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簽署了本科和研究生聯合辦學正式協議。採取「2+2」的聯合培養模式,我校每年選派10~15名二年級本科生到滑鐵盧大學留學,滑鐵盧大學承認我校選派學生已獲得的學分。完成學業的學生可以同時獲得滑鐵盧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學位證書與畢業證書。
至今,我校已從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能源學院、水資源與環境學院、人文經管學院選派了兩批二年級本科生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地球科學系學習相關專業。今後,我校還考慮以「4+3」的模式選派高年級本科生到滑鐵盧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並將留學的專業擴展到地球科學以外的其他專業。
加拿大魁北克大學
2006年初我校與加拿大魁北克大學(University of Quebec)簽署了兩校間教育與科研合作正式協議。根據協議,我校將與魁北克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及研究生:
1.我校每年選派在校三年級本科生到魁北克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系繼續學習1年,完成本科學習;選派在校一年級碩士研究生到魁北克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系繼續完成研究生學習。
2.魁北克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已經完成的課程學習和所取得的學分。如選派的學生完成學業並達到魁北克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的標准後,可獲得魁北克大學相應的學士或碩士學位。
3.我校與魁北克大學的教育合作的專業領域暫定為地球科學及其相關專業,將來可考慮擴展到其它學科和專業。
4.赴魁北克大學學習的學生本人向該校申請獲准後,將按加拿大當地學生的收費標准向魁北克大學付費。
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
我校與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聯合辦學,採取「4+1」的辦學形式,即我校學生先在校完成4年本科學習,然後在得克薩斯A&M大學學習1年,成績合格則獲得A&M大學授予的管理學碩士學位。在校就讀的4年當中,美方將派遣資深教師到校講授4門管理和經濟類課程並對學生進行考核,成績優秀的同學將取得前往A&M大學留學並攻讀學位的資格。從2002年起,在美方派遣教師來我校授課的同時,還有數名A&M大學的學生到我校隨堂上課,使課堂更加活躍和富有成效。
法國米歇爾·德·蒙泰涅-波爾多第三大學
2004年我校與法國米歇爾·德·蒙泰涅-波爾多第三大學(Universite Michel de Montaigne Bordeaux 3)簽訂了教育與科研合作協議。我校將選派本科生和研究生前往該校留學。教育合作的方式可以是「1+3」或「2+2」的聯合培養模式,也可以選派取得學士學位的學生到該校直接攻讀碩士學位。
此外,我校還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德國德累斯頓大學、荷蘭國際航天測量與地學學院、義大利佛洛倫薩大學、韓國中央大學等國外高校簽署了聯合辦學協議。
除了聯合辦學,還有一些短期交流項目,主要目的地有俄羅斯貝加爾湖,韓國濟州島和台灣等。
地大的經濟類專業比較一般,理工科學校實力都不是很強,不過經濟類專業跟地質結合的話,還是很有優勢的,尤其在最近幾年地質行業發展勢頭較好的大環境下。
㈤ 中國地質大學中北京和武漢有什麼區別
一、學校的地址不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二、學校的規模不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截至2018年10月,學校佔地面積1421758平方米,校舍面積815074.58平方米;設有19個學院,65個本科專業;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工程碩士、MBA、MPA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包涵14個工程領域;有教職員工3122人,全日制在校學生26103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截至2019年3月,學校有17個教學單位,42個本科專業。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1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工程碩士領域,11個類型的專業學位授權點。在職教職工1400餘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俄羅斯外籍院士6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餘人。
三、學校的影響力不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列入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七校聯合辦學」重要成員,被譽為「中國地球科學的最高學府」。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資源產業經濟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等多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位列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11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是中國地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地學研究的基地。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
㈥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的區別
武漢是中國地質大學的本部,教學設施更完備、師資更強。北京是分校,但有首都的地域優勢,一些專業取分並不低。
拓展資料:
1. 中國地質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簡稱地大,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體,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新興交叉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列入「111計劃」和「卓越計劃」。是「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七校聯合辦學」重要成員,被譽為「中國地球科學的最高學府」。
2. 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院系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地學系以及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協議。
3.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作為是世界地球科學和資源環境領域重要的科研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中國地大在國際地質學界日益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在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和滿足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對資源環境的需求上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㈦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區別
國地質大學(北京)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是建國初期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資源產業經濟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等多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11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位列國家「雙一流」工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中國地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地學研究的基地。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2]、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學校是中國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作為全球最大的地質學院,在世界地球科學領域享有盛譽。
截至2018年1月,學校有17個教學單位,41個本科專業。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1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工程碩士領域,11個類型的專業學位授權點。在職教職工1400餘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俄羅斯外籍院士6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餘人。繼續教育和網路遠程教育在讀生60000餘人。校友中有37人成為兩院院士,200餘人成為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
(7)中國地質大學國際合作處擴展閱讀:
建校初期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適應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1952年,中央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院校,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的方針,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清華大學地學系、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地質工程系和西南交通大學(原唐山鐵道學院)采礦系地質組以及西北大學地質系合並成立了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北京地質學院。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在講話中說:「現在新中國辦起了驚天動地的事業,北京航空學院是驚天,北京地質學院是動地。你們就是動地的勇士……你們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我代表地質部向你們祝賀。」領導的寄託,前輩的期望,使同學們對地質事業更加熱愛。學校決定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
1957年5月17日,劉少奇同志在中南海接見了學院畢業生代表,進行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親切交談。他說:地質工作者是「建設時期的游擊隊員」,要建設就要搞地質勘探,就要打「游擊」,你們是建設時期的游擊隊、偵察兵和先鋒隊。
1960年,學校被評為「北京市文教戰線紅旗學院」,並躋身國務院確立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列。
網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㈧ 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2008年我院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活躍,全年執行外事項目總計為137項,447人次,其中派出項目94項,301人次,請進項目43項,146人次。
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度對外交流與合作數據統計表
重要外事活動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IRCK)協議簽署儀式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巴黎總部舉行:2008年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領導王壽祥同志受徐紹史部長委託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了在中國廣西桂林建立由UNESCO冠名支持的「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協議。這是UNESCO在地球科學領域批准成立的第一個國際二類中心,也是對我國岩溶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師淑雲、UNESCO負責科學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和負責對外事務助理總幹事薩亞德、國土資源部巡視員李志堅、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時任所長單海平和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等出席了簽字儀式。
國土資源部領導王壽祥同志(中)受徐紹史部長委託與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簽署在中國桂林建立「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的協議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啟動掛牌儀式暨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在廣西桂林成功舉行:2008年12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廣西桂林市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掛牌成立。該中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設立的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博士、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為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掛牌。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奧地利、越南、瑞士、波蘭的地質學家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及桂林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出席了掛牌儀式。
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和教科文組織同意,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由16人組成,分別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和國內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任第一屆理事會主席。
此前於2008年12月13日召開的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宣布了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名單、討論通過了《國際岩溶研究中心財務、行政和人員管理辦法》、審議通過了由理事會主席與UNESCO共同提名的中心主任人選,中心秘書處向理事會詳細展示了2009年工作計劃。經討論,會議確定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於2009年11月在桂林召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屆理事會成員名單如下:
(1)理事會主席: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2)理會成員:
汪民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
羅伯特·米索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與地球科學部全球觀測處負責人、國際地學計劃(IGCP)秘書長
周兆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黃俊華 桂林市政府副市長
彭齊鳴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
鍾自然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科學執行局委員,中國IGCP全委會秘書長
張宏仁 原中國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前主席、國際地科聯執行委員會成員、提名委員會主席
威赫穆·斯圖克梅爾 德國地調局高級水文地質學家,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主席
克里斯·格若斯 美國西肯塔基大學地理地質系教授、霍夫曼環境研究所所長
彼塔·米拉諾維克 知名岩溶水文地質與岩土力學咨詢專家、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岩溶委員會常任委員
德瑞克·福特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地理地質系教授
袁道先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耀如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集暘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焰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教授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主任名單:
姜玉池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左五)、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桂林市市長李志剛與UNESCO助理總幹事埃德倫為國際岩溶中心揭牌
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參加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收獲豐碩:2008年8月6~14日,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召開。以李廷棟院士為團長、董樹文副院長為副團長的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一行共82人赴挪威參會。在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我院代表團積極參與大會的學術活動,成為學術交流的主力。共提交論文摘要83篇,口頭發言論文52篇,展講論文31篇。在大會「每日專題」學術報告會的「地質災害」專題會上,董樹文副院長應邀作了題為「汶川地震災情與中國地質科學家反應」的報告。共參加了36個專題研討會,廣泛交流地質科學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中7位代表為6個專題研討會召集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35名代表分別於會前、會後赴挪威、冰島、芬蘭、瑞典、俄羅斯參加了大會組織的10條野外地質考察路線。利用這次會議的機會,我院科學家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時,加深了對全球地學發展動態的了解,直面國際地學新局面,受益匪淺。頻繁的交流,也帶來了更多的合作機會,一些新的合作意向將陸續簽署,新一輪國際地學合作將迎來又一高潮。
地質研究所代表赴俄羅斯參加會後地質考察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代表赴芬蘭參加會後地質考察
地質力學研究所代表赴北極參加會後油氣地質考察
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趙越在北極考察油氣地質
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進展
近年來我院科學家組織實施了若干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包括中俄蒙哈韓五國「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編圖項目、「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IGMA5000)」項目、中美德英合作「INDEPTH-IV深部地球物理綜合探測」、「中圭合作地球化學填圖研究及資料庫建立」,以及一批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等。
中國地質科學院承擔的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中俄蒙哈韓五國編圖項目:
(1)項目編圖成果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成功展出:由中國、俄羅斯、蒙古、哈薩克、韓國五國共同承擔的「1:250萬亞洲中部及鄰區地質圖系」項目第一階段編圖成果在2008年8月挪威召開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科學展覽會上展出。中俄兩國展台相對而置,中方展台展出了由中方負責印刷出版的《地質圖》與《能源礦產成礦規律圖》,俄方展台展出了由俄方負責印刷出版的《構造圖》與《非能源礦產成礦規律圖》,該圖系成為中、俄兩國展台的最大亮點,引起了廣泛關注,諸多地質學家在圖系前駐足瀏覽,紛紛要求訂購,大會「每日通訊」還對該圖系進行了相關報道。
(2)「亞洲中部及其鄰區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研討會」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召開:我院與俄羅斯全俄地質研究所(VSEGEI)以「五國編圖項目」為依託,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聯合組織召開了「亞洲中部及其鄰區地質演化與礦產資源研討會」,共有30餘位代表作學術報告。五國編圖項目各國負責人在研討會期間交換了圖件。
「地質過程及災害發生機理預測」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牽頭,中國IGCP全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青島海洋大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海洋預報中心等單位共同承擔。2008年11月21日,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組織專家在北京召開會議,對該項目六個課題進行了結題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各課題的執行情況報告,查閱了項目提交的成果資料,認為項目各課題按計劃開展了國際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取得大量寶貴的觀測資料和創新成果,實現了預期工作目標,項目順利通過結題驗收。
董樹文副院長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向俄羅斯代表介紹中國展台展覽內容
五國編圖項目各國負責人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合影
趙越研究員在第33屆地質大會ASl-2會場作學術報告
「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編圖項目」進展:基本完成了國際亞洲地質圖草圖和資料庫建設框架。其主要進展包括:(1)基本完成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地理底圖編稿圖和資料庫建設框架;(2)進一步完善了國際亞洲地質圖圖例;(3)開發了Arc GIS平台下圖面標注與圖形屬性內容邏輯關系轉換程序,建立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圖例庫(包括符號、色標、花紋等);(4)基本完成了中國地質圖編制和資料庫建設框架;各大國際編圖組和境外各國也基本完成了編稿圖。對各大國際編圖組和境外各國提供的編稿圖和數據,按1:500萬國際亞洲編圖圖例和資料庫建設細則進行了數據整理,對圖面標注和資料庫屬性內容等按規范進行了統一編輯,並對編輯、整理後的各國際編圖組和各國提供的圖件進行了拼接。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展出期間,該圖得到各國地質學家的廣泛關注。
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展出的國際亞洲地質圖
「青藏高原油氣地震探測技術實驗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承擔。2008年項目組按計劃完成了年度任務,利用先進的SN408千道地震儀器採集了合計約220km的地震反射剖面;橫過羌塘地體布置了寬頻帶儀器30台。取得主要進展包括:(1)橫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實施了反射地震剖面探測(100km)。(2)引進先進理念並開發新技術(如多尺度震源動態協同觀測、層析成像靜校正、近地表疊前偏移等),提升了青藏高原復雜含油氣地下構造數據採集與處理的能力,掌握了具有創新價值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跨越性進步。(3)與美籍華人DAPENG ZHAO教授合作完成遠震P波層析成像反演,在長度超過300km的剖面上,發現了印度板塊地幔向北俯沖到羌塘地體之下的證據,這對評價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及其對青藏高原油氣影響等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具有創新意義。(4)擴展了國際合作領域:促進與美國基金「大陸動力學」大科學計劃天山項目(負責人J.H.Knapp)合作在青藏高原北緣實施主動源地震觀測剖面120km,探究板內匯聚深部過程,發現了我國陸內推覆造山深部動力學過程的證據。(5)發表4篇SCI,2篇核心及2篇中美雙邊國際會議報告。(6)汲取美方F.T.Wu、K.Simon、L.Brown、J.H.Knapp等教授提出的混合源動態觀測技術、深井大葯量激發和大偏移距觀測方案。
通過國際合作,促進了國際交流,實現了我國地震探測及處理技術跨越式發展,加快了人才培養進度,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地學領域的地位,帶動了地球科學理論的發展。
「國際地球化學填圖」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承擔。項目由中國牽頭,聯合南美大陸的資源大國巴西和哥倫比亞、非洲大陸的資源大國埃及和南非及中亞的哈薩克開展了以下三個層面的合作研究:(1)技術培訓與人員交流:先後為南美、非洲和亞洲等40餘個國家舉辦了5次地球化學填圖培訓班,培訓的學員達260餘人次。(2)技術標準的制定:制定了針對南美熱帶雨林地區和非洲與中亞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國際地球化學填圖技術規范(中英文版1.0)。該規范涵蓋國際地球化學填圖從采樣、樣品加工、樣品分析測試、直到數據管理和圖件製作全過程。這是首次由中國牽頭制訂這一領域的國際技術標准。(3)合作填圖示範研究:指導哥倫比亞開展了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填圖,指導哈薩克開展了1:100萬比例尺的國家尺度地球化學填圖。(4)發表SCI論文8篇,培養博士4人。在這一項目帶動下,除了原五國願意繼續合作以外,又有蒙古、蓋亞那、印度等國也要求加入該計劃。這是中國向最終建立全球地球化學資料庫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調控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國家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承擔,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中方查明了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採用室內模擬試驗研究了採煤塌陷條件下土壤水分運移狀況,以及利用微生態技術進行原位修復石油污染土壤試驗,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的互饋機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對解決研究區能源基地開發引起的一些關鍵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建議,並建立水—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應用示範點。
(2)德方在石油污染地下水及土壤治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理想成果,並且在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學、污染物的多相反應與轉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環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有機污染物測試分析方法具有國際一流水平。
(3)根據雙方協議,應德方的邀請,選派了以中方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為團長的6人項目組成員,赴德國重點研討和考察:1)交換雙方研究成果並商討雙方各自研究成果的合成事宜;2)學習德方有機物測試和污染機理研究的理論、方法;3)由德方講授地下水和土壤有機污染物測試分析方法,以及地下水和土壤生物化學、污染物的多相反應與轉化、原生和污染地下環境的原位研究方法的開發和應用技術;4)考察魯爾地區煤炭地下開采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情況。已經合作項目資助1人,在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環境土壤化學實驗室進行了為期1年的培養及訪問研究。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代表團考察德國魯爾地區礦山環境治理
「大型城市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綜合修復技術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取得的主要成果有:項目在調查分析天津市大畢庄地區地質與土壤情況和污染歷史的基礎上,主要研究了6種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土壤質量評價、成因分析和風險評估。創新性地提出利用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的變化來評價重金屬對農作物危害效應,通過小規模試驗獲得了蔬菜葉OCT指標與重金屬Cd污染程度的關系。通過實驗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屬的生物穩定性和水穩定性,通過礦物穩定性及其形態變化研究了土壤重金屬的熱(表生)穩定性。通過分析不同粒徑和形態的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在表生條件下重金屬元素擺脫礦物中各種鍵的束縛溶解到土壤溶液中的能力,研究了土壤重金屬在表生條件下的熱穩定性和水穩定性,初步弄清了在研究區礦物組分、粒徑、形態和吸附劑對重金屬的活動性的影響。研究了利用炭石灰進行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新技術。詳細了解了法國大型城市水土環境污染綜合修復的理念與技術,引進了水土污染綜合管理制度,引入了「利用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長期穩定性進行土壤污染治理」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在城市垃圾處理管理與處理方面,強調了「廢物利用」、「分揀增值」、「固定化」和綜合環境效應。
「東北重工業城市地球化學環境生態安全檢測與修復治理的技術研究」項目進展:該項目為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承擔。項目自實施以來,從大量的實驗數據已初步判定:造成沈陽地區河流污染的主要無機元素是溴、砷、鎘、銅、錳,有機污染物主要以六六六、苯系物和鹵代烴為主;特殊地方病病因與當地飲用受污染的淺層地下水和食用淺層地下水灌溉的農產品有關。項目組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日本國立綜合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利用國際合作研究了沈陽細河工業開發區的水—土污染監測和修復治理等問題,採用的新技術包括磷酸鹽岩化學固定法對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全氟有機化合物分析測試技術、重金屬形態分析及生物有效性分析、黑麥草對污染農田的修復治理技術以及生物監測技術。2008年4月項目組對美國地質調查局進行了訪問。2008年10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曹心德博士來華就土壤修復問題親赴沈陽地區採集了土壤、植物、水等樣品,並對項目組成員進行了現場培訓。目前項目組已有多名青年科技人員赴國外合作實驗室進行培訓,開展實驗研究工作,消化吸收了國外的先進技術,並獲得大量資料和數據。
國家地質測試中心研究生在日本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簽署一批雙邊(多邊)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
(1)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署具體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9月15~25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成功訪問美國華盛頓大學,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訂了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了雙方在月岩樣品年齡測定、隕石地球化學分析、行星遙感、南極天然地震觀測、鹽湖調查研究、人員交流培訓六個方面的合作意向。為具體實施鹽湖調查(火星試驗場研究)的合作內容,2008年5月礦產資源所鄭綿平院士與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
中美科學家在大柴旦考察鹽湖
鄭綿平院士和華盛頓大學王阿蓮教授在小柴旦湖採集鹽類樣品
根據工作計劃安排,中美雙方分別組織研究小組於2008年9月24日~10月8日共同赴青海地區進行鹽湖野外考察。主要對大柴旦湖地區、小柴旦湖地區和大浪灘、小梁山地區進行了地質、地貌、鹽類礦物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考察,採集了大量鹽湖沉積、鹽類礦物、鹵水以及生物等樣品,明確了近期主要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柴達木鹽湖區的氣候、地貌、地質及礦物學,與火星上的地質、地貌及礦物,特別是硫酸鹽礦物進行類比研究。(2)對採集的柴達木鹽湖的樣品進行生物學研究,分離鑒定生物類型,研究其在極端環境下的代謝特徵,研究在柴達木鹽湖中的生命體系對火星生命體系的潛在意義,提供火星生命存在及演化研究的一種新的類似模型。(3)研究柴達木盆地鹽湖沉積的年代學、礦物學,與火星上極端環境下形成的沉積環境進行對比研究。
(2)與義大利米蘭—比考克大學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7年11月張陟書記率中國地質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義大利米蘭—比考克大學期間,帶去了雙方商定起草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文本。米蘭—比考克大學正式簽字後,於2008年8月將正式文本寄給我院簽字。
(3)與澳大利亞柯廷理工大學簽署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
澳大利亞柯廷理工大學與我院地質研究所有長期的交流往來關系,尤其是在地質年代學研究方面。為加強雙方的進一步合作,2008年10月地質研究所與柯廷理工大學簽署了科技合作備忘錄。
(4)與德國弗萊堡理工大學專家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地質研究所王濤研究員等與德國弗萊堡大學有關專家簽訂了有關秦嶺—大巴山造山帶的構造和地球動力學研究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工作計劃安排,中德科學家於2008年10月聯合開展了野外地質工作。
(5)與德國標准計量機構、義大利國家計量院簽署協議合作進行阿伏加德羅常數項目
此項研究由德國標准計量機構、義大利國家計量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合作實施。為了保證該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經過參與方的磋商,擬定了有關合作協議。
加強外事管理並出台《中國地質科學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院外事工作的管理,提高國際合作成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土資源部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頒布的有關外事工作管理規定的精神,並結合我院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台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外事工作管理辦法》並編制完成《外事文件匯編》。該管理辦法的出台完善了我院外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設,對規范和加強院外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學術報告會」在我院成功召開
由科學技術部接待的台灣「2008兩岸自然災害防治訪問團」一行6人於2008年9月23日來我院訪問,訪問團由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正宏先生為團長。董樹文副院長會見訪問團,李廷棟、肖序常、陳毓川、許志琴院士,劉敦一、高銳研究員,地質研究所侯增謙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趙越副所長等參加了會見。
董樹文副院長主持了兩岸地球科學家共同參加的「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學術報告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許志琴院士作了「5·12汶川地震斷裂科學鑽探」、地質力學研究所張岳橋研究員作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與發震背景分析」、彭華研究員作了「地震前後的地應力波動現象」報告,台灣學者陳文山博士作了「台灣造山帶前緣褶皺逆沖斷層帶的斷層特性研究」、陳於高教授作了「從大地震的研究經驗中找到新希望:以台灣集集大地震為例」學術報告。
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座談會
我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一覽表(以漢語拼音為序)
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的哪個更好啊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全國一家獨大,並且遙遙領先。細心的同學就會發現,高考報專業的時候有兩所中國地質大學,一所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所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很多同學都會困惑,這明明是同一所大學,填報志願的時候怎麼兩個校區的分數線還是不一樣的,究竟哪所地質大學最好,我們今天就說一說中國地質大學的北京校區和武漢校區有什麼區別。
北京校區:2018全國大學綜合實力排名65位,211工程大學,985工程創新平台,由於文革遷校,1978年地質大學在鄧小平的關懷下在北京復校,我國首次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俄羅斯外籍院士6人。經過幾十年不懈的艱苦奮斗,逐步形成以地質,資源,地學工程技術為主的專業特色大學。
3 各自優勢專業
武漢校區:武漢校區的地質學,煤與煤層氣工程,安全工程是國家級特色專業,也是地質大學最好的專業,資源勘察工程,地球物理學(全球特色專業),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都是地質大學武漢校區相當不錯的專業。
北京校區:北京校區的地球物理學是全國排名第一的專業,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土資源管理,地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都是相當不錯的專業,由於地理位置在北京,這也使得北京校區的就業要優於武漢校區。
4 分數線
兩所地質大學同根同源,由於分別獨立招生,兩所大學的分數線也有不小的差異,拿安徽省的錄取線為例,武漢校區2017年錄取線為582最低分,北京校區2017年錄取線為590最低分,由於北京校區的地理位置等原因的因素,北京校區的分數線稍微高於武漢校區,但是論實力,武漢校區還是強一些。
兩所同根同源的大學,因為地理原因才分開辦學導致如今的獨立,兩所大學如今的實力和特色都在我國是頂級的,可以想像當年如果不拆分,如今的實力要多麼強大。不免讓人覺得惋惜!
㈩ 中國地質大學的中韓國際班,韓國留學預科班都和哪些韓國大學有合作呢
他們和韓國的漢陽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中央大學等韓國頂尖的排名靠前的學校都有直接合作,學生學習完可以直接入讀這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