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院士
⑴ 科學家需要為「預測地震失敗」負法律責任嗎
壓根就沒辦法預測 需要負什麼責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內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容究員滕吉文稱,地震預報存在三大困難:
一是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迄今最深的鑽井是前蘇聯科拉半島的超深鑽井,達12公里,和地球平均半徑6370公里相比還是「皮毛」,還是解決不了直接對震源進行觀測的問題。
學界對地震的描述還停留在李四光給下的定性表述「當地下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爆發」,但是並沒有量的表述。也就是說,並不知道能量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引發地震。地震的臨界點是聚集多少能量,短時間內根本解決不了,也沒有理論支撐,地震科學家們把這種現狀形象地比喻為還處於對地球了解的嬰兒時期。而在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忠看來,地震發生機理到底是怎樣的,我們無法鑽入地底下一查究竟,正如上天易入地難。
二是大地震的非頻發性。迄今對大地震之前的前兆現象的研究仍然處於對各個震例進行總結研究階段,缺乏建立地震發生的理論所必需的切實可靠的經驗規律。
三是地震物理過程的復雜性。地震過程是高度非線性的、極為復雜的物理過程。地震前兆出現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可能與地震震源區地質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地震過程的高度非線性、復雜性密切相關。
⑵ 滕吉文的簡介
滕吉文,男,1934年3月14日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共黨員,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07月畢業於 東北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1962年12月畢業於 原蘇聯科學院大地物理所,獲副博士學位。1999年10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部院士。滕吉文院士曾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學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工作。曾擔任過國家305攻關項目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動力大地測量開放實驗室、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實驗室、地礦部應用地球物理開放研究實驗室和中國石油總公司重點實驗室(物理模擬)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IGCP267中國組成員(三維地球物理),中國地震學會岩石圈深部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地球物理教學委會主任。滕吉文院士參加工作至今,四十多年來一直奮斗在岩石圈物理與地球動力學的第一線,為地球物理學這一邊緣和前緣學科的發展積極努力。多年來的刻苦研究與深化、積累與建設、發現與創新使其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科學體系。 曾主持了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大與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多項,並均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和得到國內外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他與同仁們攜手合作為我國岩石圈物理與動力學研究領域的開辟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集野外觀測、資料處理、分析解釋和方法研究於一體,開展地質、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信息的高層次綜合研究。在小角度近垂直深反射、人工源地震寬角反射與折射等地球物理深部探測理論與方法、中國典型地質構造區岩石圈物理與大陸動力學、造山帶和油氣盆地的深部構造背景、大陸伸展與裂谷作用、地震「孕育」的深部介質和構造環境、復雜介質與結構中地震波動理論與數字模擬等領域內開展了系列有創新性的研究與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見性的科研成果,在相關研究領域內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180餘篇,已出版專著九部
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資怎麼樣
在這復里能了解到單位詳細內部的制待遇、發展情況,這個概率是有的,但很低很低,如果是找工作建議直接投遞簡歷面試和招聘人員了解。或條件允許到單位附近轉轉,看周邊有什麼人,比如小店、保安什麼的聊聊,有希望能了解到一些,不定能遇到單位員工,這些信息比較客觀真實。說了一點自己的看法。不一定適合你。
⑷ 為什麼現在科學家都研製不出地震的到來
日本已經放棄放棄地震預報幻想回到防災現實,很重要的原因是地震預報很難做到。地震預報之難其實來源於人們對地震缺乏了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稱,地震預報存在三大困難:
一是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迄今最深的鑽井是前蘇聯科拉半島的超深鑽井,達12公里,和地球平均半徑6370公里相比還是「皮毛」,還是解決不了直接對震源進行觀測的問題。
學界對地震的描述還停留在李四光給下的定性表述「當地下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爆發」,但是並沒有量的表述。也就是說,並不知道能量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引發地震。地震的臨界點是聚集多少能量,短時間內根本解決不了,也沒有理論支撐,地震科學家們把這種現狀形象地比喻為還處於對地球了解的嬰兒時期。而在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忠看來,地震發生機理到底是怎樣的,我們無法鑽入地底下一查究竟,正如上天易入地難。
二是大地震的非頻發性。迄今對大地震之前的前兆現象的研究仍然處於對各個震例進行總結研究階段,缺乏建立地震發生的理論所必需的切實可靠的經驗規律。
三是地震物理過程的復雜性。地震過程是高度非線性的、極為復雜的物理過程。地震前兆出現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可能與地震震源區地質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地震過程的高度非線性、復雜性密切相關。
⑸ 中國專家有沒有能力測出地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稱,地震預報存在三大困難:
一是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迄今最深的鑽井是前蘇聯科拉半島的超深鑽井,達12公里,和地球平均半徑6370公里相比還是「皮毛」,還是解決不了直接對震源進行觀測的問題。
學界對地震的描述還停留在李四光給下的定性表述「當地下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爆發」,但是並沒有量的表述。也就是說,並不知道能量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引發地震。地震的臨界點是聚集多少能量,短時間內根本解決不了,也沒有理論支撐,地震科學家們把這種現狀形象地比喻為還處於對地球了解的嬰兒時期。而在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忠看來,地震發生機理到底是怎樣的,我們無法鑽入地底下一查究竟,正如上天易入地難。
二是大地震的非頻發性。迄今對大地震之前的前兆現象的研究仍然處於對各個震例進行總結研究階段,缺乏建立地震發生的理論所必需的切實可靠的經驗規律。
三是地震物理過程的復雜性。地震過程是高度非線性的、極為復雜的物理過程。地震前兆出現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可能與地震震源區地質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地震過程的高度非線性、復雜性密切相關。
如果有興趣可以關注一些民間的研究,有預測成功的案例,
⑹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
195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於南京,侯德封任所長。同年遷往北京。
1960年,分出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1966年,分出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1978年,分出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1985年,工程地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建立。
1990年,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實驗室建立。
1997年,地質環境系統研究中心建立;礦產資源研究中心建立;中國科學院·香港大學邊坡岩土工程力學聯合研究中心建立。
1999年,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成立。
1950年,中國科學院對前中央研究院24個單位接管,其中氣象、地磁、地震等部分合並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趙九章任所長。
1954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遷往北京。
1959年,通過蘭州分所的方案,蒞年建立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分所。
1966年,分建成為5個研究所,即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後歸屬七機部),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昆明地球物理分所。
1972年,國家地震局成立,地球物理所被劃歸國家地震局建制,並脫離中國科學院。
1978年,重新組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88年,成立WDC-D地球物理數據中心。
1994年,組建現代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1994年,成立中國礦物資源探查研究中心(JICA)。
1999年,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9年,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仲禮。
1999年,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仲禮。
2003年,劉東生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4年,將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的電離層研究室整體調整到所。
2004年,整合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所,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2005年,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主任為朱日祥院士。
2007年,朱日祥院士為第二任所長。
⑺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機構領導
歷任所長來姓名任期源趙九章1950-1968陳宗基1977-1989劉光鼎1989-1993徐文耀1993-1998侯德封1951-1980張文佑1980-1984孫樞1984-1987王思敬1987-1995劉嘉麒1995-1999丁仲禮1999-2007資料來源:
⑻ 我想問問:中國地質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有什麼區別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是兩個不同的單位.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是其中的一個部門.
⑼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怎麼樣
你是要考研還是去那裡工作?
考研的話,相對高校比較公平,因為回中國科學院大學也答剛開始招本科生沒幾年,相對來說生源還是缺不少的,對於外校考進來的基本上屬於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另外,有條件的話,提前聯系想報考的老師,這樣對你面試時比較有利。
待遇的話,相比高校是很高的,基本上生活不愁。相比較中科院其他所,算中等水平。
這里大師雲集,光院士就二十多,如果想搞科研的話,氛圍算挺好的。
想進來工作的話,要求很高,沒有最低要求,擇優錄取,一般至少SCI+國基。以後發展前景不錯
⑽ 張宏福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張宏福,1962年9月出生於陝西省山陽縣。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組長,岩石圈演化實驗室主任。
1981年 畢業於山陽縣縣中。
1985年 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獲本科學士學位。
1988年 畢業於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獲理碩士學位。
1998年 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皇家 Holloway 學院地質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8~1991年 西北大學地質學,助教
1992~1994年 西北大學地質學,講師
1995年 英國倫敦大學皇家 Holloway 學院地質系,訪問學者
1998~2001年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2至今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創新基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現有博士後3人,博士生2人和碩士生2人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火山及地球內部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地幔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化學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岩石學報》編委
《Geochemical Journal》編委
北京市朝陽區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委員 英國倫敦大學Martin A. Menzies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amont研究所Steven L. Goldstern教授
香港大學孫敏教授
日本岡山大學固體地球科學研究中心Eizo Nakamura教授
法國國家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中心Etienne Deloule教授 中國東部岩石圈的減薄過程及其動力學
華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時空演化規律
華北東、西部岩石圈的差異演化
橄欖岩-熔體的相互反應 200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排名第二)
200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1年獲英國倫敦大學論文發表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