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質災害
① 青海玉樹發生地震 地震發生原因有哪些
陳學忠博士初步判斷玉樹地震的成因時說,此次青海玉樹地震屬於汶川地震後巴顏喀拉地塊的回彈,青海玉樹這次地震發生的斷裂帶屬於巴顏喀拉地塊南邊界,汶川地震屬於巴顏喀拉地塊東南邊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塊沖擊揚子板塊,此次屬於該板塊的回彈,此次玉樹地震的斷裂帶走向基本與汶川地震一致,說明玉樹就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塊回彈的著力點。 在接受中國國家地理網連線時,陳學忠進一步表示,最近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地震成因觀點,認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於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的塊體組成。比如,大洋塊體薄、質量輕,大陸塊體厚、質量重。地球自轉速率變化時,就會造成這些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這種差異運動可能使塊體之間發生「追尾」、「分離」、「摩擦」三種情況,從而引起地震。這一觀點是基於對汶川8.0級地震與地球自轉的關系的分析後提出的。 陳博士大膽表示地震專業研究100多年的基本點可能就是錯的,傳統研究地震成因都是基於兩個理論支柱,目前公認的主要是板塊構造理論和彈性回跳學說,以這兩大理論支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地震孕育和地震前兆模式都是為了解釋或預期一些地震前兆現象。這些模式一直被當成地震預報研究的理論基礎,但這些模式幾乎都假定性的,假定地震前,震源區有能量的積累,同時伴有應力和應變的增強過程。如果這個假定就是有問題的,是錯誤的,那麼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前兆模式就有問題,就是錯誤的,以此為基礎的地震預報就不可能順利進行下去。陳學忠博士坦誠,他的上述觀點目前在地震研究專業領域接受程度並不高
② 青海玉樹地質災害特大,猜一成語
滅頂之災
miè dǐng zhī zā來i
【注釋】源
滅頂:水漫過頭頂。指被水淹死。比喻毀滅性的災難。
【出處】
《周易·大過》:「過渉滅頂,凶。」
【舉例】
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的汪洋大海。(毛澤東《論持久戰》)
【近義詞】
彌天大禍
【反義詞】
洪福齊天
【謎語】
火
【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比喻毀滅性、致命性的災難
【英文翻譯】
crowning calamity <be swamped in the vast ocean>
③ 高鐵青海地質災害塌方,現在從西寧到蘭州,要換線路,需不需要下車,不行換車啊,有去過的親人嗎
動車停運
換普通火車走
④ 玉樹青海地震災情 作文 600字
北緯33.1,東經96.7,玉樹。一個全國人都不熟悉的地名闖入了我們的視野。
4月14日,原本是極其一般的一天。孩子們正坐在課桌前,商店老闆們正在納客,計程車司機正駕駛著車輛,大人,小孩正在甜蜜的夢鄉中酣睡……一切都是那樣地常態。
7時40分。一場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坍塌了四川汶川,也搖動了半個亞洲。
這一刻,山崩地陷,江河嗚咽。
這一刻,即成國殤。
面對災難,世界聽到了一個民族的聲音:「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面對災難,激發了我們和整個世界前所未有的愛心,人性之美,傾國傾城。無數人捐款獻血、組織賑災活動,無數的志願者自發趕到現場幫忙,扶老攜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獻血,國旗為平民而降的震撼,蠟燭為逝者而燃的守夜,師生相擁而亡的鏡像,一個國家的總理在視察災情時,一副擔架正好過來,總理站到路邊,讓生命先行……人性最為柔軟的一面被觸動了,在性善性惡的千年辯題中,中國人關乎群體的自信,民族國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在瞬間得到凝聚,整個世界找回了愛的庄嚴,不其而至的災難,定格了那麼多崇高,凝固了那麼多神聖,引爆出那麼多感動。
面對災難,離去的安息,因為生命得到了尊重。在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學的一位只有12歲的被截肢的女孩說過,請你們不要稱我的那些死去的同學們――是沒有來得及開放的花蕾,就已經凋落了。不,他們不是凋落,他們已經盛放過了。北川中學子們還說了一句感動我們的話:翅膀上馱著天堂親人的希望,你要高高飛翔。我想對玉樹的人們說:要堅強,我們與你們同在。
面對災難,活著的更加珍惜,其實我們要好好珍惜生命,對於青海玉樹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心痛不已。面對災難,我們活著的更要珍惜和親人在一起的日子。
加油啊——玉樹!!!
⑤ 請問百度公司為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捐款沒有捐了多少錢
玉樹地震給我們的同胞造成了慘痛的損失,國務院已將明天(4月21日)定為全國哀版悼日。在巨大的天災面前,權網路同學和全國人民一起,陷入沉重的悲痛中。經公司管理層批准,明天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將採取以下措施,來悼念所有遇難的同胞:
1)21日零時起,我們將啟用黑白色首頁LOGO,並將首頁整個頁面改為黑白色調。
2)上線首頁文字鏈—「向玉樹地震遇難同胞致哀!」,鏈接指向網路玉樹地震專題頁面。
3)網路包括新聞、貼吧、知道、圖片、地圖在內的各個主要產品首頁,也將於21日零時起全部改為黑白色調。
4)自21日零時起,網路游戲的伺服器關閉24小時;關閉網路空間游戲24小時。
同時,明天網路大廈將降半旗誌哀。為了表達對遇難者的悼念和尊重,我們也希望各位同學明天身著素裝,並停止一切公共娛樂活動。
此前,公司已通過中華慈善總會,向玉樹地震災區首批捐獻200萬元人民幣現金。
讓我們再一次以沉痛的心情,向玉樹地震遇難同胞致哀。同時,也讓我們共同為玉樹祈禱,祝願玉樹的明天會更好。
網路CSR委員會
⑥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名稱為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始建於1986年,原名為青海省環境水文地質總站。2000年地勘單位屬地化後,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劃歸國土資源廳的直屬事業單位,編制33人,現有在職職工33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2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及高級工程師14人,工程師6人,助理工程師2人(見表)。經青海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總站下設辦公室、地下水環境監測室、地質災害監測室、綜合研究室和地質環境調查院5個科級內設機構。具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乙級資質。其主要職責是: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1.參與編制地質災害監測、調查與防治規劃;組織宣傳和普及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減災防災知識;參與組織建立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防災預警預報站網系統;組織實施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地質災害隱患體的險情監測;負責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提出應急救災方案,編報險情專報或地質災害調查報告。
2.參與編制地質環境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城鎮、礦山生態地質環境、地質遺跡、地熱、礦泉水、地下水等地質環境資源勘查、評價規劃;參與編制地質環境監測工作規程和技術標准。
3.組織實施城市、礦山生態地質環境和鹽湖(礦鹵水)、地熱、礦泉水等礦產資源,以及區域地下水資源及其過量開采與污染的動態監測、預報;編制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地下水資源及其他地質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等監測調查的專報、年報。
4.承擔全省地質環境監測數據和資料的匯總、分析和地質環境信息系統以及地質環境監測設施的建設、管理、維護,並向省國土資源廳提交各類監測成果及政策建議。
5.承擔地質災害防治勘查、環境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二、監測網點建設情況
(一)地下水環境監測網點建設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海拔高,氣候寒冷,環境惡劣,工業發展和人類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河(黃河)、湟(湟水河)谷地、柴達木盆地綠洲帶。地下水監測網點相應建立在湟水流域河谷區、青海湖盆地周邊、柴達木盆地南緣格爾木河沖洪積扇及盆地中心部位的察爾汗鹽湖首采區等8個監測區,共有地下水監測點162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16個,省級監測點146個。監測項目有水位、水質和水量及地下水污染情況。監測主要控制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潛水和鹽湖晶間鹵水,監控含水層總面積3599.65km2。
(二)地質災害監測網點建設
在滑坡監測方面,重點在西寧市區開展了以滑坡監測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工作,從1998年9月開始對西寧市危害較大的林家崖、王家莊、北山寺、南川東路4處滑坡採用全站儀進行定期監測。
在礦山環境監測方面,重點對因采礦造成的西寧市大通縣煤礦地面塌陷區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默勒煤礦地面塌陷區採用巡查的方法每年監測3~5次。
三、監測裝(設)備配備現狀
(一)地下水環境監測裝(設)備現狀
完全依靠人工監測,監測設備為鋼尺和測線。
(二)地質災害監測裝(設)備現狀
目前唯一使用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為1995年購置的一套全站儀。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初步完成了可供公眾上網查詢的「青海省東部、中部地質災害資料庫查詢系統」,「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正在建設中;已完成的資料庫系統有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一)監測業績
在地質環境監測與保護方面取得了地下水監測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績有:
1.格爾木—拉薩輸油管線泄漏污染格爾木沖洪積扇地下水問題監測。1997年在格爾木沖洪積扇地下水中發現有油污染存在,1998~1999年針對該區石油類污染展開了專項調查。
調查發現格爾木—拉薩輸油管線存在嚴重的油泄漏問題,1998年以專項報告上報了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1~2002年對管線及泵站的油污染源進行了治理,基本切斷了油污染源。河流恢復了天然背景值,地下水環境中污染暈已逐漸縮小,至2005年,地下水環境中的石油類物質含量已低於檢出限值。
2.青海省某化工廠鉻污染問題監測。1999年4月調查和監測發現,某工廠排污造成周圍地下水污染嚴重,於5月27日上報原青海省地礦廳和國土資源部。經1999~2001年連續2年的監測發現,污染仍持續加重。2001年7月6日再次上報省政府,省政府在接到上述情況報告後,於7月20日由省政府督查室、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局三方前往污染地進行專題督查,並立即制訂治理方案,限期完成治理任務。
3.西寧市王家莊、北山寺、南川東路等危岩體治理。削除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危岩體3萬m3,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4.2000年起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險情專報,緊急避讓和搬遷受威脅群眾650餘戶3250餘人。
(二)項目成果
編制完成《青海省環境地質調查報告》、《青海省礦山環境調查報告》、《青海省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青海省尖扎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等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項目報告。
2005年~2006年,青海省曲麻萊縣縣城地下水位大面積上升,縣城下半部一片汪洋,房屋倒塌。2006年,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及時安排了「青海省曲麻萊縣縣城地下水升災害勘查」項目,該項目查出地下水上升的原因,並選定了災民搬遷安全地質,為災害治理和群眾搬遷安置提供了依據,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2000年以來作為中國鉀肥基地的柴達木鹽湖,由於過量開采和尾鹵無序排放,造成資源枯竭和液體鉀礦污染,國家鉀礦資源安全受到威脅。2005年,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及時安排,總站承擔並完成了「柴達木盆地鹽湖鹵水資源保護監測方案」項目,為柴達木盆地鹽湖鹵水資源保護監測提供了依據。
青海省水資源缺乏,有限的、可供開採的地下水資源又受到工業等污染源的嚴重污染,地下水資源安全受到嚴重威脅。2008年,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及時安排了「西寧市及周邊地區地下水環境污染調查與評價」項目。
2003年汛期開始,由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在全省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為青海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通過青海電視台衛視頻道和手機簡訊形式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為各級政府和社會提供了具有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
六、法制建設
2003年11月18日頒布了《青海省地質環境保護辦法》。2007年發布並組織實施《青海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6—2020年)》。
⑦ 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特大地震災害,有些人長時間被深埋廢墟但最終獲救。這些倖存者當時生命得以延續的最必
D |
⑧ 在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搶險救災工作中,應該發揮全國各地誌願者充分的作用。 修改病句。
在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搶險救災工作中,應該充分發揮全國各地誌願者的作用。水水更健康
⑨ 國土資源部關於通報表揚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參與單位和個人的決定
國土資發〔2010〕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部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視災情為命令,視人民生命高於一切,快速行動,全力組織投入支持開展抗震救災和防範次生地質災害。國土資源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及時、有力、有效,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在部黨組的統一領導下,青海省國土資源系統的多支隊伍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開展抗震救災、次生地質災害防治、安置點地質安全評價、應急找水打井等工作,並服務災民救助和安置,參與災後重建,至今仍在災區辛勤工作。陝西、甘肅省國土資源系統抽調精兵強將,自備裝備給養,奔赴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調查評估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及下屬單位及時趕赴現場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斷裂帶調查與研究,獲取解譯遙感資料並提供給相關部門。
在前方災區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餘震不斷、交通不便、低溫雨雪等多重困難,風餐露宿、忘我工作、連續作戰,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據,為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在後方工作的同志,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為災後恢復重建貢獻力量,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戰鬥力和凝聚力,贏得了地震災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總結和弘揚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風和成功經驗,推動工作,部決定通報表揚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等27個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單位、劉山青等794名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個人。
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要向受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學習,學習他們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責任感,學習他們心系災區、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學習他們恪盡職守、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優秀品格,更加盡職盡責,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國土資源事業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再接再厲、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培育和體現出來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精神長期堅持下去,為奪取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和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一、青海省(9個單位518人)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
劉山青、王建斌、宋建國、李志勇、徐衛東、劉紅星、汪明道、王德瑜、劉長義、史德、昝明壽、王峻鑫、徐世福、康進軍、康維海、李傑、劉國元、蒲毅、王平、姚剛、李成龍、張俊茹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趙家緒、畢海良、隋嘉、呂寶倉、呂文斌、顏元東、王軍、吳國福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
吳國祿、邊純玉、李兆鈞、胡貴壽、李小林、馬曉強、張曉、劉勇、魏剛、寧永春、張隆壽、崔發全、王貴慶、崔發鵬、汪恩福、於曉軍、白雲、劉鈺、武新寧、王占巍、江旺升、楊世新、高立華、曹德雲、陳金賢、陳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劉應斌、童金慶、張運海、張啟、張書珍、姚春海、馬良峰、曹千紅、馬轉運、馬良元、張運康、王其紅、馬吉福、李西寧、李慶祝、張永善、宋顯祥、周得榮、齊衛兵、楊全有、薛生勤、陳滿壽、陳止壽、黃滿成、王生滿、王生福、瓦永吉、牛萬輝、趙永興、余占忠、陳武仁、余占明、張占榮、陳元壽 黃溫家保、白范祿、祁福全、白壽財、白萬壽、黃六十三、黃五十九、黃文家保、雷友德、趙文強、賈君、雎建國、張勇、張新榮、王豐成、賈全福、魯占才、李孝清、劉孝林、張占清、曹德成、張占海、汪雨德、沈士學、夏超忠、崔岩新、王世滿、蘇海增、孔德玉、張萬壽、李建軍、王丙丙、張虎、張洪慶、黃進才、趙慶忠、王廣宇、王超、宋國財、寧國治、桓秦幫、苗衛生、王廣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馮國森、魏順祥、李春衛、王祖業、崔成林、張科善、楊軍、才讓旦智、魯仁軍、李發夏、高建慶、孔祥寬、王興文、陶廷雄、李小澤、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韋勝紅、余祥德、李玉業、張永福、鐵勇、杜彩虹、張常青、董柴琦、何永紅、姜年元、馮德忠、丁光業、馬成芳、陳清軍、余效貴、岳鵬、李希發、劉偉、樊慶業、張海威、楊小輝、柴曉然、李躍峰、劉紅軍、劉滿成、王世民、夏雨普、吳進萍、李有實、喬永順、劉加學、王傑、常學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學忠、劉永恆、張春化、朱賢、高慶、張京平、段仰東、艾宏
青海省水工環調查院
嚴維德、馬興華、陳錫慶、杜建寧、張洪銀、童彥文、哈文錄、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韓江濤、薛慶林、孫滿超、王小年、王仲復、彭亮、袁時祥、馬鳴、張盛生、田成成、杜文學、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國、戰輝、賈小龍、黃勇、馬還援、宋源祥、朱紅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趙世勇、宗瑞玉、原義剛、申占洪、王文華、易文斌、梁江義、郭岐山、吳統一、石雲、張雲飛、李水芸、黎明、曾國壽、戴瑜、羅友弟、吳英波、金文藝、鄭少軍、高瑞濤、董國輝、張利軍、馬文太、喬小龍、楊旭偉、陳富春、朱傑、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孫占科、張興利、劉文、楊發源、隋源、楊小平、李瑤、嚴喜、謝治國、劉向陽、李偉、魏振傑
青海省測繪局
唐千里、劉海平、李強、張新聲、劉凌霄、陳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陳家瑞、萬勇治、蘇占邦、吳析楚、紀曉東、楊傑、嚴晶功、張生軍、應九臣、孔繁寧、蔣英俊、周建軍、張廣華、白春平、馬生財、馬強、馬有文、黃太平、李名、楊勇、劉國、岳小勇、李建明、竇超、雒成元、張健、陳岷、丁延榮、戚一鳴、劉玉章、熊占興、姚剛、鄭耀輝、孫劍鋒、井厚青、楊海鵬、李文虎、莫龍剛、楊占青、劉宏鵬、龔克、霍景龍、王延、馬國福、曾學宏、保長金、吳元文、郭韓勇、陳偉學、李得基、張生成、史占成、李延、劉雲、喬華桑、童成寶、易力、丁鵬輝、謝克敏、汪永堂、金躍順、陳豐田、包東海、王宏偉、劉俊、伊萬仁、孫玉華、馬學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東、王建虎、王國俠、馬剛、康福寧、劉海世、范曉明、趙春祥、鄧林、陳立飛、李良、劉海玉、吳壽忠、劉維才、汪順林、杜發澤、梁有山、霍永瑜、楊貴勇、劉書謙、高迎瑞、陳有輝、代永發、王海鵬、李友、趙積昌、孫棟、馬明金、馬國金、李永海、孟武潮、張萬森、陳生全、趙文淵、吳銀橋、趙永芳、呂登申、趙得錄、馬國寶、蔡邦兵、張乃功、歐陽永健、楊德芳、徐喜峰、何志強、宋海珍、汪治權、馬成、趙廷寶、蔡洪海、杜國梁、李樹安、徐江明、田曉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鄒慶華、史晨星、孟超、萬玉輝談永邦、韓有文、楊元軍、侯雲、杜國豹、張峰生、馬成彪、馬永才、楊小平、楊海賢、韓有文、楊海東、張萬成、李廷海、韓富財、梁俊傑、李玉偉、陳生權、安萬金、祁順傑、祁偉山熊換新、盧本森、劉延平、陳小項、丁春、左奎、鄒仁斌、嚴繼平、熊勁峰、艾楊權、陳雷雷、艾海軍、熊書健、肖洪強、肖世剛、李林壽、魏國章、王全德、李雲、季增奎、張玉佳、陶國欣、高再良、陳忠、熊永合、張銀建、張曉俊、侯燕傑、張厚祿、閻宏亮、包曉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璽、朱斌、李田龍、張占鰲、蒲正軍、韓志清、楊曉英、王恆東、王祖順、劉盛慶、張斌、張海青、張斌、張建軍、李智明、施生壽、盧世偉、姜明偉、曹祥廷、王亮、孫青山、王海崗、楊正青、紀曉東、周敬平、楊生田、張學剛、張里南、李啟才、徐家祿、浮超、米利、閻寒、李財風、何君、惠海寧、包明相、王劍、喻傑、杜成璽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盧青建、魯海民、程忠琳、金長城、王兵、孫海軒、張志青、桑盛毅、溫得銀、崔建華、霍志強、蘇立、孫延成
二、陝西省(7個單位114人)
陝西省國土資源廳
喻建宏、李強、朱利平、肖平新、孫長安、王雁林、高剛強、湯鵬超、郭長安、王文昭、劉伯敏、韓東方、侯曉宇、劉衛峰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寧社教、高建軍、康金栓、滕宏泉、肖志傑、張新宇、支源、李憲、王靜、王培林、婁月紅、亢宏偉
陝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齊文、蒙曉記、羅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剛、藺新望、金光、司國輝、井延泉、賀斌、王寧、侯威、耿戰輝、馮曉強、石衛剛、楊平、陳文生、陳凱、高峰、曾忠誠、秦臻、楊志軍、張凱、王天佑、王龍傑、楊曉鵬、魯洪深、唐學林、李國富、謝宏濤、邢寶珠、王占龍、范志勇、張雷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
李文忠、湯振宇、常喜順、鄭崔勇、魚康平、張富國、黨勘峰、高關軍、姚學軍、杜成濤、宋濤、李貴桓、於鳳鳴、穆方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東、齊普榮、姜方明、張彥紅、張俊、李輝、陳希民、程德進、李宇飛、王瑞華、謝昌貴、劉濤、李建華、張江、蔡偉、竇有航、魏躍文、李建華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
李智學、張建、傅宏科、常光鋒、賈海平、師千勝、冉百濤、張耀、李姜勇、楊磊、楊金才、將申偉、齊進寶、張國華、年鑫
陝西電視台
鄭原、楊景茂
三、甘肅省(6個單位58人)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張力學、張國華、趙玲房、王永超、王景輝、李建偉、劉星、王蘇麗、何金花、陳春良、杜四喜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陳漢、馬秉虎、苟少峰、王發明、王玉貴、余艷萍、馮曉迪、程群、鄭家龍、宋啟波、金春、李小軍、楊宇明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黎志恆、趙成、姜才文、張永軍、張川、李軍、何雲峰、樊憲明、蔣永智、胡正軍、王廣林、陳傳玉、董成憲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
龐招平、李文彥、朱建武、王洋、張弘、張玉龍、董毅、張永生、張寶鵬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翟向華、王有權、陳偉彪、黃超、楊華奎、滕宏偉、李文東、秦慶峰、袁致富、王俊卿、李鳳儀
甘肅省地質礦產報社
劉崇貴
四、中國地質調查局(5個單位104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機關
王學龍、劉延明、庄育勛、殷躍平、文冬光、張作辰、張開軍、李曉春、夏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侯金武、康戰、田廷山、徐萬忠、劉傳正、李鐵鋒、陳紅旗、曾青石、李媛、唐燦、邢雁鷹、李香菊、王燦峰、周萌、溫銘生、劉艷輝、連建發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賓、郭大海、楊清華、姜德仁、詹世富、鄭雄偉、張微、鍾昶、吳芳、李進來、武興、陳紅根、齊建偉、李景華、安娜、曹文玉、李友綱、陳穎、王懿哲、韓旭、孫禧勇、王建超、晉佩東、徐宏根、童立強、李小慧、張曉坤、李麗、李曼、楊蓓、邵帥、周硯文、胡桂英
西安地調中心
李文淵、張茂省、王佳運、李林、徐友寧、李建星、李瑛、王冬、張成航、高波、馮衛、張江華、喬崗、張俊、李金皋、湯科、席曉鵬、趙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龍長興、何長虹、侯春堂、馬寅生、張永雙、胡道功、楊農、吳樹仁、張春山、孟憲剛、譚成軒、安美建、馮梅、姚鑫、廖椿庭、王連捷、彭華、馬秀敏、雷偉志、余佳、楊健、高衛、王津、李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