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壩地質災害
❶ 三峽大壩地區的環境,自然災害
三峽工程是造福人類的宏偉工程。
三峽工程對河口及鄰近海域的影響:
河口沉積環境變化,三專峽工程蓄屬水前,長江挾帶大量泥沙淤積到長江河口,對長江三角洲,特別是寸土寸金的上海為土地增量作出了巨大貢獻。三峽工程蓄水後,在前30年,淤積至河口的泥沙最多隻有三峽工程前的一半。現在每年泥沙沉積在上海形成的土地減少了,這是對上海土地資源擴展的巨大損失。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常言道「流水不腐」,三峽蓄水後峽江急流變成平湖靜水,水體的自凈能力大大降低,而庫區眾多城市的廢水、固體廢物的非達標排放十分普遍,因此庫區水污染及其帶來的環境問題備受矚目。
滑坡:
三峽庫區原本就是一個以滑坡、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高發區。大壩建成後水位的抬高以及移民城鎮遷建的大量建築活動,使危機四伏的地質環境更加不堪重負。
❷ 堤壩隱患探測
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很多中小型水庫。由於勘測、設計、施工及運行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很多水庫堤壩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隱患,不僅嚴重影響了水利工程效益,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造成嚴重災害。例如,黃河大堤長1395 km,堤寬為10~15 m。目前黃河大堤有險工段138處,工程段達680 km。因此,採用有效手段,查清各大河流、水庫堤壩各種隱患,盡早採取整治措施防患於未然。
堤壩隱患是堤壩決口的內在原因,諸隱患中尤以動物洞穴、土裂縫和歷史決口沒能很好修復地段為主。堤壩洞穴多由田鼠、獾等動物打洞而成,洞徑一般為0.3~0.6 m,洞內儲食部分更大,埋深2~10 m。土裂縫是在大堤修築後逐步形成的,比如,黃河大堤有沿堤身的縱向裂縫,也有垂直堤身的橫向裂縫,裂縫寬度一般為2~5 cm,而少數為10~20 cm,埋深幾十厘米到幾米不等。其中以橫向裂縫對大堤的危害最大。
在一般情況下,水庫或河流的壩堤可近似視為均質體,由於隱患存在往往破壞了堤壩的均一性,隱患部分與非隱患部分之間存在電性差異,為使用電法勘探探查隱患提供了物性前提。
目前,不僅傳統的電法勘探用於探查堤壩隱患,一些高新技術及新方法也用於探查堤壩隱患工作之中,並取得了明顯效果。
1990年9月11日~18日,中國地質大學探地雷達組在河南武陟、中牟、鄭州花園口用PulseEKKO-IV型探地雷達,對黃河大堤土裂縫、洞穴和「老口門」(歷史上曾決口而草率修復的地點)做了試測,完成雷達記錄剖面34幅。根據探測深度和目的體幾何形態、物理性質的要求,探測中選用的技術參數是:天線中心頻率為50 MHz和100 MHz,以100 MHz為主。少數剖面輔以200 MHz;線間距1.5~1 m;測點距0.2~0.5 m;數字採集取128次疊加;處理採用SEC增益和5道平均和2點平均;波速參考已知資料(包括直接測定資料)取0.13 m/ns。
黃河大堤的堤身系歷代施工逐步加高而成,即由不同類型土壤壓實而成的堆體,垂向上層次結構和組分不盡相同,但堤身層間電阻率差異不大(30~100 Ω·m)。
圖12.9.1是探地雷達在武陟沁河右岸大堤上0+565樁號處的一條剖面上的雷達記錄,由圖可以看出,波形同相軸的明顯特徵是:土裂縫的發育地段使同相軸斷開,縱向裂縫發育帶的這種特徵也有更寬的顯示。裂縫發育帶造成同相軸錯動、分叉、合並等復雜形態。因此,圖12.9.1不僅揭示了單條土層裂縫,而且還揭示了裂縫發育地段。
圖12.9.1 黃河大堤上土裂縫探測的雷達圖
參 考 文 獻
別葉爾列B P等.1993.統計方法在大滑坡性狀預測中的應用.地質科技情報.(3):131~132
陳仲候,王興泰,杜世漢編.1993.工程與環境物探教程.地質出版社,259~260
崔霖沛,吳其斌編著.1997.環境地球物理方法及其應用.北京:地質出版社.
鄧世坤,祁明松等.1993.探地雷達在滑坡和岩溶地區探測中的應用.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3)
黃治平,趙育台,陳心太,張道綱主編.2000.中國煤田電法勘探典型成果圖集.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08~109,122
賈苓希,李大心,朱炳球等編著.1992.地下熱水調查的物探化探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47~48
木村重彥,佑騰乙丸.1990.放射性示蹤在水文地質中的應用.國外地質勘探技術.(12)
潘玉玲,張昌達.2000.地面核磁共振找水理論和方法.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祁明松.1993.黃河大堤隱患的探地雷達探測.地球科學,(2):339~340
王衛平.2001.航空物探在土地資源綜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地球科學.(26):116~117
吳慶曾.1992.我國地質災害的勘查與監測現狀.勘察科學技術.(1):62~63
肖宏躍,雷宛.1993.用高密度電法探測西安地區地裂縫的應用效果.物探與化探,(2):142
徐恆力等編著.2001.水資源開發與保護.北京:地質出版社,222~223
Огилъви АА.Основыинженернойгеофизики.「Недра」Москва,1990
❸ 三峽大壩庫區可能引起哪些地質災害
三峽大壩蓄水,巨大的水壓可能對地下岩層有壓壞的可能,引起局部地震。如果庫區岩土不實,容易發生滲透。水位升高,對庫區的山體作用,形成山體滑坡。
❹ 急…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分別有什麼兩者有什麼區別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 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鬆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於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岩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岩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於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鬆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於滑坡後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後其高陡的後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2、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後,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岩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並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麼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於山體崩塌、滑坡、岩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築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當具備了泥石流發生的三項條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發的呢?一般有三種形式:
(1)地表水在溝谷的中上段侵潤沖蝕溝床物質,隨沖蝕強度加大,溝內某些薄弱段塊石等固體物松動、失穩,被猛烈掀揭、鏟刮,並與水流攪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層在暴雨的浸潤擊打下,土體失穩,沿斜坡下滑並與水體混合,侵蝕下切而形成懸掛於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區農民常稱之為「水鼓」、「龍扒掌」。
(3)溝源崩、滑坡土體觸發溝床物質活動形成泥石流。既崩、滑體便發生潰決,強烈沖擊並帶動溝床固體碎屑物的活動而形成泥石流。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高低溫試驗箱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台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中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地震、台風、暴雨、洪水、內澇、高溫、雷電、大霧、灰霾、泥石流、山體滑坡、海嘯、道路結冰、龍卷風、冰雹、暴風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塵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國和局部地區發生,造成大范圍的損害或局部地區的毀滅性打擊。
[編輯本段]自然災害的形成與發展
凡危害動植物的各類事件通稱之為災害。縱觀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海嘯;將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幾秒鍾內表現為災害行為,像火山爆發,地震、洪水、颶風、風暴潮、冰雹等,這類災害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旱災、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草害等,雖然一般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災,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所以也把它們列入突發性自然災害。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則稱之為緩發性自然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發生之後,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它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如大旱之後,地表與淺部淡水極度匱乏,迫使人們飲用深層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從而導致了氟病,這些都稱為衍生災害。
當然,災害的過程往往是很復雜的,有時候一種災害可由幾種災因引起,或者一種災害因會同時引起好幾種不同的災害。這時,災害類型的確定就要根據起主導作用的災因和其主要表現形式而定。
[編輯本段]自然災害的特徵
突然、是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通常是劇烈的,其破壞力極大。持續時間有長有短。災難包括了很多因素,它們會引起受傷和死亡,巨大的財產損失以及相當程度的混亂。一次災難事件持續時間越長,受害者受到的威脅就越大,事件的影響也就越大。另一個影響災難程度的主要特徵,是人們是否獲得了足夠的預警。
自然災害有許多重要的特徵,它們突然、有力,無法控制,引起破壞和混亂,通常很短暫,有最低點,有時可以預報。
[編輯本段]自然災害的影響
災難影響行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種:
⑴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⑵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後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⑶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⑷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⑸災難擾亂了組織、家庭以及個體生活。
自然災害會引起壓力、焦慮、壓抑以及其它情緒和知覺問題。影響的時間以及為什麼有些人不能盡快適應仍然是未知數。在洪水、龍卷風、颶風以及其它自然災害過後,受害者表現出惡念、焦慮、壓抑和其它情緒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持續一年。
一種極度的災難的持續效果,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即經歷了創傷以後,持續的、不必要的、無法控制的無關事件的念頭,強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願望,睡眠障礙,社會退縮以及強烈警覺的焦慮障礙。
[編輯本段]中國的自然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其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有七大類。
1、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有20餘種,主要有以下種類:
(1)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
(2)雨澇:內澇、漬水;
(3)乾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
(4)乾熱風:乾旱風、焚風;
(5)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作物逼熟;
(6)熱帶氣旋:狂風、暴雨、洪水;
(7)冷害:由於強降溫和氣溫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樹受害;
(8)凍害:霜凍,作物、牲畜凍害,水管、油管凍壞;
(9)凍雨:電線、樹枝、路面結冰;
(10)結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凍,雨雪後路面結冰;
(11)雪害:暴風雪、積雪;
(12)雹害:毀壞莊稼、破壞房屋;
(13)風害:倒樹、倒房、翻車、翻船;
(14)龍卷風:局部毀壞性災害;
(15)雷電:雷擊傷亡;
(16)連陰雨(淫雨):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糧食霉變等;
(17)濃霧:人體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風切變:(飛機)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災害
海洋災害主要有如下種類:
(1)風暴潮:包括台風風暴潮、溫帶風暴潮;
(2)海嘯:分遙海嘯與本地海嘯2種;
(3)海浪:包括風浪、涌浪和近岸浪3種,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風浪、氣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帶災害:如海岸侵蝕、滑坡、土地鹽鹼化、海水污染等;
(7)厄爾尼諾的危害。
3、洪水災害
(1)暴雨災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潰壩洪水;
(6)泥石流與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災害
(1)構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礦山地震;
(4)水庫地震等;
5、農作物生物災害
(1)農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種,小麥病害50種,玉米病害40多種,
棉花病害40多種及大豆、花生、麻類等多種病害;
(2)農作物蟲害;主要有水稻蟲害252種,水麥蟲害100多種,玉米蟲害52種,棉
花蟲害300多種,及其它各種作物的多種蟲害;
(3)農作物草害:約8000多種;
(4)鼠害。
6、森林生物災害
(1)森林病害:2918種;
(2)森林蟲害:5020種;
(3)森林鼠害:160餘種。
7、森林火災
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將自然災害分為七大類: 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和森林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但與我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災害主要有:
一、地質災害
自然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所產生的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脹、沙土液化、土地凍融、土壤鹽漬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後果,會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將這種現象稱為地質危害。地質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災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區溝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陡峻的便於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鬆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質成分可分為三類: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粘粒、石塊、粘度大,成稠泥狀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對居民點的危害;對公路、鐵路的危害;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對礦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體由於種種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向下滑動的現象叫滑坡。俗稱「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條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部連續狀態時,才可能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
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滑坡的規模、滑坡速度、滑坡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產生的動能有關。
滑坡的活動時間:主要與誘發滑坡的各種外界因素有關,如地震、降雨、凍融、海嘯、風暴潮及人類活動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岩)的地質現象。
按崩塌體物質的組成,崩塌可分為土甭和岩崩兩大類。
崩塌的活動時間:崩塌一般發生在暴雨及較長時間連續降雨過程中或稍後一段時間;強烈地過程中;開挖坡腳過程中之中或稍後一段時間;水庫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強烈的機械振動及大爆破之後。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區為我國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區。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於長期乾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過量開采地下水等導致的地殼變形現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還會引起火災、水災、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氣蔓延、瘟疫等次生災害。
二、 洪澇及其它災害
(一) 雨澇。雨澇是指大范圍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發,江河水位陡漲,洪水泛濫,致使農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設施等遭到淹沒的洪澇災害,以及低地積水難排,造成作物減產失收的漬澇災害。
(二) 洪水。洪水災害是指水流脫離水道或人工的限制並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現象。
(三) 凌汛災害。凌汛災害是因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顯上漲並引起災害的現象。
(四) 地震災害。地震水災是指因地震而誘發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壩造成的洪水災害。
三、大風災害。風力達到足以危害人們的生產活動、經濟建設和日常生活的風,成為大風。
大風的危害:危害性大風主要指台風、寒潮大風、雷暴大風、龍卷風。
根據大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歸納為機械損傷、風蝕、生理危害、影響農牧業生產活動等幾個方面。台風在大風危害中的破壞力最為突出。
四、熱帶氣旋災害。熱帶氣旋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的氣旋性渦旋。
強烈的熱帶氣旋伴有狂風、暴雨、巨浪、風暴潮,活動范圍很廣,具有很強的破壞力,是一種重要的災害性天氣系統。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熱帶氣旋嚴重影響的國家之一。
五、冰雹災害。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雲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塊或冰球。據冰雹大小及其破壞程度,可江寶還分為輕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級。我國是世界上雹災較多的國家之一。
六、海洋災害
(一) 風暴潮。來自高緯地帶的冷空氣與來自海上的熱帶氣旋通過交互影響,使沿海大風與巨浪接連發生,因此形成風暴潮。西太平洋是生產風暴潮最多的地區。
風暴潮的類型:台風型;冷高壓配合黃、渤海氣旋型;橫向冷高壓型;強孤立黃、渤海氣旋型;強蒙古低壓型;
風暴潮災害的空間分布。我國的風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從北到南是:萊州灣;江蘇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門;溫州、台州、沙埕至閩江口;廣東汕頭至珠江口;雷州半島東岸及海南島東北部沿海。
(二) 災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災害的海浪叫災害性海浪。
災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風、溫帶氣旋、寒潮等天氣系統引起並在強風作用下形成的。
災害性海浪按天氣系統類型:冷高壓型(也稱寒潮型);台風型;氣旋型;冷高壓與氣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凍結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極地海域和某些高緯度區域是突出的海洋災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災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壞海洋工程設施、航道設施,或撞壞船舶造成重大海難;阻礙船舶航行,損壞螺旋槳或船體,並實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鎖港灣,使港口不能正常運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費用;使漁業休漁期過長和破壞還是養殖設施、場地等,造成經濟損失。
海冰災害主要出現特點:我國冬季易於結冰的渤海、黃海北部和遼東半島沿海海域,以及山東半島部分海灣。
(四) 海嘯。海嘯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國家遭受的由於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災害。
海嘯形成的條件:引起海嘯的海底地震震源較淺,一般要小於20公里至50公里;震級一般在里氏震級的6.5以上;必須有海底的大面積垂直運動;發生海底地震的海區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橫跨大洋的大海嘯,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嘯的危害:海嘯在濱海區域的表現形式是海水陡漲,驟然形成向岸行進的「水牆」,並伴隨著隆隆巨響,瞬時侵入濱海陸地,吞沒良田和城鎮、村莊,然後還海水又驟然退去,或先退後漲,有時反復多次,對人類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地環境條件下突發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圍內在一段時間中的海水變色現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體外排泄或死亡後分解的粘液,翻蓋海洋動物濾食和呼吸,從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動物攝食後造成魚、蝦、貝類等中毒死亡。有的還會使脊椎動物和人類在食用後中毒死亡;在以下幾節中,我們將對幾種常見的,危害面積大的自然災害進行介紹,同時介紹一些防災救災的措施。
七、其它災害
除了地震、洪水、台風、瘟疫等災害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乃至威脅我們的生命以外,我們對雷電、大霧、冰雹等其他災害也要不斷提高防範意識,加強防範能力。
雷電
(一)雷電的形成
伴有雷聲和閃電現象的天氣,氣象上成為雷暴。雷暴天氣時,當雲層與地面之間的電位差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發生放電想像,閃電擊到地面或擊中某些物體就造成雷擊。據研究,雷擊的電流強度通常可達幾萬安培,溫度可達攝氏兩萬度,如此強大的電流和高溫,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預防雷擊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應盡量留在室內,不要外出,關閉門窗,防止球行閃電穿堂入室。
2、盡量不要靠近門窗、爐子、暖氣爐等金屬的部位,也不要赤腳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腳下最好墊有不導電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裡游泳或劃船,以方雷電通過水介擊中人體。
4、在野外遇雷雨時,盡快找一低窪或溝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樹、高塔、電線桿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擊,應及時進行搶救,救護方法同觸電急救相同,及時作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摩等,同時急送醫院。
防濃霧
在近低層空氣中懸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視線模糊不清,當事人的水平能間距離下降到1000米以下時,就稱霧。霧有等級之分,能間距離小於1000米大於500米時稱為輕霧;能見距離不足500米時稱為大霧;能見距離不足200米時稱為濃霧。
霧災的防護措施:
1、盡量不要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氣體。
2、盡量少在霧中活動,不要在霧中鍛煉身體。
3、行人穿越馬路要當心,應看清來往車輛。
4、駕駛車輛和汽車要減速慢行,聽從交警指揮,乘車(船)不要爭先恐後,遇渡輪停航時,不要擁擠在渡口處。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雲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塊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據冰雹大小及其破壞程度,可將雹害分為輕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級。冰雹對農作物的危害相當大,我國是世界上雹災較多地的國家之一。
(三)我國冰雹的地理分布特點
1、多雹區:
青藏高原多雹區、北方多雹區、南方多雹區。
2、少雹區:
我國的少雹區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時間分布特徵:
我國降雹集中的季節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時期。
根據各地降雹季節的變化特徵,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雙峰型。
降雹日變化主要有幾種類型:午後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強度特徵
降雹范圍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續時間及堆積厚度。
(五)冰雹的預測和防禦
1、冰雹是比較難以預報的災害性天氣,氣象台以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監測和天氣圖等大量實時氣象信息對冰雹天氣進行追蹤和外推預報。民間也有許多預報經驗,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風,夏季多冰雹」「烏雲寶塔形,下邊泛紅雲,冰雹到眼前」等,總結起來預測的方法有六點:
(1)感冷熱;(2)辨風向「不刮東風不天潮,不刮南風不下雹」;(3)看雲色;(4)聽雷聲;(5)識閃電;(6)觀物象。
2、冰雹的防禦: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後三項則需要專門的部門和人員來進行,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冰雹來時的應對:
(1) 得知有關冰雹的天氣預報,應將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轉移到安全地帶。
(2) 冰雹來時盡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門時,應注意保護頭、面部。
(3) 若冰雹來時你正在室外,應馬上尋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堅固的建築物。
(4) 若你正在駕駛汽車,或在車內,應立即將車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貿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5) 有時,冰雹會伴有狂風暴雨,需特別注意預防及躲避。
❺ 庫岸坍塌、堤壩滲漏勘查典型實例示範
8.5.1新疆瑪納斯河流域夾河子水庫壩體隱患綜合電法探測
夾河子水庫興建於1959年,第二年由於質量問題壩體形成管涌造成潰壩。後經重新整修後長期運行,各類隱患逐漸明顯,滲漏、裂縫現象日漸擴大,為確保堤壩安全採用了自然電位法、電阻率測深法、激發極化法對其進行了調查,有效地預測了大壩壩體的隱患。
(1)自然電場法:為了解防護坡的破損裂縫設置了I—I′剖面。該剖面有多個異常出現,兩處大異常均位於閘口泄水處(其中西閘已關閉,但閘後仍有小股水流泄出),見圖8-1。其餘較大異常段的異常值超過正常值30%~100%以上,應是防護坡破損滲漏引起。從實地了解,凡異常出現的護坡段其水泥護面、漿砌卵石多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存在,如0+230至0+360、0+810至0+890等壩段。
圖8-1壩體破損裂縫自然電場曲線
(2)電測深剖面法:該剖面沿壩頂布置,由79個最大極距AB/2=40~100m的電測深點組成。根據實測結果得知,1+230至1+890(電測深剖面工作到1+890)ρs等值線密度大(圖8-2),曲線分布均勻,ρ。極大值90~120Ω·m,反映其壩體密度較好,無明顯低阻軟弱層存在,產生的隱患可能性小,經本次ZK1取心證實,壩體較密實,除壩頂表層鬆散外,無軟弱層等隱患出現。
圖8-2物探綜合電性剖面
Ⅰ~Ⅳ—自然電場剖面;Ⅴ—電測深剖面
壩段從1+230開始ρ。曲線逐漸降低,至1+110最大值僅為40Ω·m左右。1+110至1+230間,因無法布極故無電測點,而1+110至0+000ρ。等值線值普遍較低,在同一深度僅為30~40Ω·m,為前者的1/3至1/4(圖8-2)。究其原因分析,壩體上部結構較為松軟不均,壩體中下部存在有低阻軟弱層,經ZK4取樣證實,5.5m以上地層松軟不均,其下有多個軟弱層。
0+000至0+180,尤在0+000至0+030、0+090至0+180壩段,ps等值線在壩體上部有相對高、低阻封閉圈存在,中下部等值線稀疏,根據這一特徵結合其他電法分析,壩體上部除土質松軟結構鬆散外亦有空洞裂縫存在,壩體中下部仍有軟弱夾層,後經ZK7取樣證實電測深剖面法分析是正確的。
(3)激發極化法:為了解軟弱夾層的頂底板埋深,選用η、J、D三參數。ZK4旁的激電2號點,激電三參數曲線均有峰值出現,η、J、D異常值超出正常值,η、J兩參數在AB/2=8及10m處有兩個上升點,11、13m均有峰值異常(圖8-3)。
D參數分別在5、7及11、13m處出現峰值,經定量分析,7~13m尤其10~13m有不同程度的軟弱層存在,該法解釋結果在後來的鑽孔中證實,在5.5~17m有多層軟弱層出現,岩柱成流塑和軟塑狀,極化率在1%~2%,激發比超過1%的10~13m岩柱全成流塑狀,無法用手托起。
0+744、0+810分別為激電3號、4號點,根據各點的η、J、D值對軟弱層的異常反映繪制一幅反映軟弱層頂底板斷面圖(圖8-4)(李德銘,1995年)。
圖8-3孔旁激電測深結果
圖8-4推測軟弱層頂底板斷面圖
8.5.2孤東油田海堤質量電測深探測
孤東油田位於黃河入海口,渤海潮間地帶。孤東油田海堤是為了阻止海潮侵入,確保油田安全而建設的配套工程。該工程地處海灘,土質主要為粉砂土,並有部分地段為軟基。工程建成後,經受多次風暴潮襲擊,堤體內部很有可能出現疏鬆層帶、裂縫、空洞、含水量較高的軟土層及其他隱患。為查清隱患的性質及存在部位,用電阻率測深剖面對海堤進行全面系統的探測,為海堤質量評價和除險加固提供依據。
根據視電阻率的變化情況,將該海堤分為四類:①均勻密實段:視電阻率ρs<5.0Ω·m,堤體質量均勻,密度度好,干容重p>1.50t/m3,此類堤占海堤總長度的75%;②基本密實段:視電阻率ρs=5.0Ω·m,堤體質量一般,局部碾壓不實,密實度一般,干容重ρ=1.40~1.50t/m3,此類堤占海堤總長度的2.6%;③疏鬆層帶:視電阻率ρs>10.0Ω·m,多為電阻率異常段,堤體質量較差或很差,密實度很差,干容重p=1.30~1.40t/m3,此類堤占海堤總長度的19.3%;④軟土層帶:視電阻率ρs<3.0Ω·m,堤體質量比較均勻,但含水量大,干容量p=1.40~1.50t/m3,此類堤占海堤總長度的3.1%。
根據土樣干容量和視電阻率測定,地下水位以上,視電阻率與干容重的關系為 P=-0.06796×ln(ρs)+1.657%。
為驗證探測效果,布置開挖了探井,並沿井深每0.50m取一個土樣,現場測量土的濕容重、含水量和干容重。其中1#探井位於樁古段樁號0+150m處,深度5.5m,在等深度視電阻率剖面曲線圖上呈高值異常,在視電阻率擬斷面圖上等值線呈密集高值半閉合圈,如圖8-5所示,推測該處海堤為密實度較低的疏鬆帶,該探井附近視電阻率異常段長285m(0+060至0+345)。從開挖情況來看,沿井深0~2.4m為黃色粉砂;2.4~3.0為黃色重粉質砂壤土;3.0m以下為黃色粉土。在深度為2.0~5.5m處,土的干容量在1.33~1.48t/m3,低於設計值,其含水量為10.2%~28.9%,孔隙比為0.885~0.949,滲透系數為0.432m/d左右。探井開挖過程中,土質自上到下逐漸鬆散,鐵鍬挖掘不太費力,未見肉眼可見裂縫或洞穴,其地下水位與海平面一致。當挖至5.5m時,井內發生了流沙現象,不能繼續深挖。由此可見,該處堤體內部質量很差,與電探推測的結果相吻合。
圖8-5m樁古段0+000至0+300區間視電阻率等深度剖面及擬斷面圖
3#探井位於孤東段樁號1+215m處,在等深度視電阻率剖面圖上處於正常場區,在視電阻率擬斷面圖上等值線稀疏,如圖8-6所示,推測為質量較好的均勻密實段。該探井開挖探度2.0m,土質為粉砂土,土體均勻密實,平均干容重達1.57t/m3,含水量在13.6%左右,與電探分析結果一致(張保祥等,1997年)。
圖8-6孤東段1+005至1+305區間等深度視電阻率剖面及擬斷面圖
8.5.3高密電阻率法堤壩隱患探測
1999年3月在湖南益陽永申垸大堤實測結果(圖8-7),灤河大堤探測滲漏實例剖面(圖8-8)。電阻率斷面清楚地反映了壩體滲漏位置(圖8-71#斷面22m處,2#斷面133m處,圖8-8137m處)和壩體質量。
圖8-7永申垸高密度電法測量斷面圖
圖8-8灤河大堤高密度電法工作成果圖(北京地質儀器廠TDVM—2高密度電阻率儀器測試報告)
8.5.4探地雷達堤壩滲漏探測
8.5.4.1控制壩基滲透漏的裂隙節理調查
當壩基地層層間節理、裂隙發育,在水庫蓄水後,往往成為水庫滲漏的通道。充水節理、裂隙成為強反射界面,在雷達圖像上表現為規則的傾斜界面。
8.5.4.2壩體浸潤線的揭示
當水庫壩體存在貫穿壩體以縫隙組成水平發育帶時,則在水庫常年水位線附近出現以充水形成的強水平反射波組成的水庫浸潤線的雷達特徵(圖8-9)。
8.5.4.3金江水庫壩體隱患探地雷達探測
金江水庫位於資江水系三級支流檀江上游,樞紐工程坐落在邵陽縣東南部的五峰卜鎮金江鄉劉家橋村,水庫總庫容約1515萬m3,相應水位海拔301.6m。正常庫容1220萬m3,相應水位海拔299.7m。常年水位海拔292~294m。主壩底部基岩為石炭系壺天群白雲質灰岩和梓門橋組含燧石灰岩夾鈣質粉砂岩、頁岩,層間和裂隙性溶蝕較發育,岩溶強烈發育,溶溝、溶槽、石牙較多。大壩左岸至中部採用壺天群白雲質灰岩殘坡積土作築壩材料,中部至右岸採用梓門橋和測水組地層的殘坡積土作築壩材料。本區位於新華夏系巨型第二沉降帶中西部邊緣,五豐鋪向斜的東南翼,壩址岩層產狀走向N20°E、傾 NW、傾角45°,岩層走向與河流流向成10°交角,為縱切河谷。有三組節理較發育,其產狀分別為走向N40°W、N80°E和N15°~20°E,壺天群白雲質灰岩主要岩溶發育方向與第二組節理走向一致。86%的壩體置於厚度2~15m的第四系堆、殘坡積含礫粘土之上,下伏基岩有73%為岩溶強烈發育的白雲質灰岩。雖經多年綜合治理,但至今大壩外坡腳仍有常流水點16處,濕潤區3個,濕潤面積達380m2,仍為隱患未徹底根治的嚴重滲漏壩體。
圖8-9壩體浸潤線雷達圖像
為此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應用探地雷達對湖南邵陽金江水庫堤壩隱患探測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1)斷裂F1與F2揭示:圖8-10為F1斷裂和F2斷裂的雷達圖像,由圖可見斷裂傾角40°~60°,出露地層為下石炭系測水組、梓門橋組砂頁煤系地層,裂隙反射界面影像較多,表明此地層層間節理、裂隙發育,成為此壩段的隱患之一。在水庫大壩外壩腳有一系列漏點,稻田及菜地出現大片濕地及積水正是此隱患的佐證。在相應位置的地面檢查亦見一斷裂,其產狀為走向80°,南傾傾角60°~70°斷裂面見大量角礫岩,部分漏水點處在其延伸方向上。
圖8-10雷達圖像
(2)揭示浸潤線存在:300m標高平台,100MHz天線,820ns時窗的剖面連續圖像上,除反映人工堆積殘坡積土及基岩起伏的反射界面以外,在特定的標高上,出現一條水平的反射界面,此界面標高低於常年水位標高292~294m,在迎水坡標高為285.26m,在背水坡為285.00m,此反射界面即是水庫常年水位的浸潤線,其影像特徵為串珠狀的強反射界面貫穿壩體,產狀水平,斷續出現。沿此反射界面縫隙發育,並見有多處溶洞、土洞出現,見圖8-9。可見由於壩體土壤含粘粒量高,具乾裂濕脹的特性,在帶壓力的水體作用下,長期浸泡的土體粘粒形成泥漿,泥水逐漸滲出,沿水位浸潤線形成帶狀空隙。
(3)灌漿工程質量檢測探索:目前灰岩地區水庫壩體隱患防治在國內外仍是一大難題。金江水庫隱患治理有30多年的歷史,自1960年蓄水以後,主壩常發生滲漏、開裂、沉陷、塌陷等現象,險情時有發生。1960年6月至1962年5月,進行帷幕灌漿,鑽孔184個,使壩體漏水量減少63%;1982年低涵出口下基岩管涌,中部內坡沉陷1350m2,左岸及右岸坡出現塌洞,實施帷幕灌漿,鑽孔258個,進尺9550m,灌入水泥3345t;1986年外坡三個濕潤區仍存在,大壩外坡二級平台出現一塌洞,實施劈裂灌漿和高壓定向噴射灌漿,灌入水泥2225t,形成防滲板牆6442m2;1996年內側一線平台出現塌洞,壩外出水點流渾水,進行帷幕灌漿處理,但渾水流量無減少。在300m標高的探地雷達圖像(圖8-11)上出現等間距灌漿物影像,這些灌漿物具強反射、錐狀影像特徵,間距3m,個別6m。水庫管理部門證實帷幕灌漿孔距3m一個,間距6m者,中間鑽孔無或少進漿量,根據圖像上的影像可准確計算灌漿有效深度和水泥漿的擴散半徑(曾提等,2000)。
圖8-11灌漿效果檢測雷達圖像
8.5.5深圳羅屋田水庫井間地震CT滲漏勘探
水庫所在羅屋田河谷屬斷裂谷,西側壩址附近有下石炭統石磴子組可溶性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分布區內岩溶極發育。根據庫區灌漿堵漏等鑽孔勘探資料:覆蓋層3.25~17.7m,由粘性土、含礫中粗砂為主組成;灰—深灰色灰岩、白雲質大理岩等可溶性岩。這些可溶性岩或埋藏於第四系河流堆積土層之下,或埋藏於石炭統砂頁岩之下。據1984年廣東省水電勘測設計院40個灌漿鑽孔資料,有9個鑽孔揭露單層溶洞或多層溶洞,洞高0.4~3.25m不等,多數溶洞未充填,個別為充填-半充填洞。另外,在水庫管理處以北、溢洪道東側可能存在一北北東向(N25°E)斷裂帶,這一帶可溶性岩內溶洞極為發育,以上9個所揭露溶洞的灌漿孔均在這一區域,這也是本次地震波CT工作的重大區域。
圖8-12為距壩基線距離約20km的K1-K2-K3-K4鑽孔CT成像剖面圖和為距壩基線距離約40m的K5-K6-K7鑽孔成像剖面圖,圖8-13為近垂直壩基線的 K6-K3鑽孔CT成像剖面圖。從波速圖像可以看出其縱波速度分布在1.53~4.38km/s,且呈現自上而下速度增高的趨勢,可以認為波速值大於2.3km/s且等值線密集區為相對完整基岩區,如圖8-12、圖8-13的下部;局部的低速(1.5~2.2km/s)等值線封閉圈為小溶洞或岩溶發育區。在波速圖像圖8-12下圖中縱波速度值相對較低為1.2~3.8km/s,這符合鑽孔地質資料所揭露的這一帶為灰岩、白雲質大理岩等可溶性岩分布區。
圖8-12km深圳市羅屋田水庫岩溶滲漏勘察跨孔CT成像
圖8-13km深圳市羅屋田水庫岩溶滲漏勘察跨孔CT成像
在波速圖像中靠近K1孔標高27.36m、15m、2.36m處的三個低速封閉區推斷為溶洞,其上部(由K2孔標高的37.36m至K4孔標高31m)為溶溝、溶槽或破碎帶影響區。波速圖像圖8-13中部標高30~34.7m為一較大規模的溶洞發育,圖8-12下圖中淺部的溶溝、溶槽與深部的溶洞成層狀溝通,這一區域正是為灌漿孔所揭示的多層溶洞區,位於北北東斷裂帶附近,受破碎帶影響,這一帶可溶性岩極為發育,是造成水庫滲漏的主要原因。由此,K1孔周圍所揭示的溶洞和K6-K3中間部位的溶洞為主要的滲漏通道,其展布方向應當與剖面垂直即近垂直壩基線方向,深部雖有局部小溶洞發育,但不具連通性。
另外,在波速圖像的標高37.3m、35.4m、41m以上部分,是由於井中無水、接收檢波器無法耦合,造成這一區域無接收數據,屬非成像區域,不作解釋(孫黨生、李洪濤等,2000)。
8.5.6大堤防(隔)滲牆質量淺層地震檢測
為了確保重點江河大堤的絕對安全,國家每年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大堤進行加固處理。近年來,提出了採用防(隔)滲牆方法,防止(或隔離)地下水和江水穿過大堤堤身,防止管涌的形成,從而達到保證大堤安全的目的。形成防(或隔)滲牆的方法很多,例如攪拌、砼成牆。此類牆具有豎直的規整的二維板狀體和厚度小(一般為20~30cm)兩大特點。因此,如何准確地無損檢測牆的質量(主要包括牆的連續性和厚度),是目前最為關注的問題。採用淺層地震反射波和瞬態瑞雷面波法相結合對攪拌和砼成牆方法形成的隔滲牆質量檢測效果較好。
8.5.6.1地球物理條件和成牆厚度的計算
淺層地震反射波法和瞬態瑞雷面波法均是利用介質的物性差異,在物性發生變化或突變部位將產生波的反射或繞射和頻散現象。砼防滲牆主要由砂和水泥灌注而成,而攪拌隔滲牆主要由水泥和粘土孔中攪拌而成,因此,牆與圍土、牆與夾泥(或疏鬆體)之間均存在明顯的物性差異,將產生反射或繞射和頻散,具有較好的地震地質條件。檢測區內表層均為粘土或亞粘土,具有良好的激發接收條件。不管是防滲牆還是隔滲牆,從設計上看均為一個豎直的規整的二維板狀體,若牆體所穿過的地層或牆體附近為均勻狀介質,有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即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vrt(h),vrtq(h),vrq(h)分別是深度為h處的圍土、牆體兩側兩檢波器之間(即牆和圍土的綜合)和牆體的面波速度,dh(h)是深度為 h處的牆的厚度,dx為牆體兩側兩檢波器之間的距離。當vr(th)=vr q(h)時,牆厚dh(h)=0;當vrtq(h)=vrq(h)時,牆厚dh(h)=dx。當深度為 h處的vrt(h),vrtq(h)和vrq(h)及dx為已知時,即可由(8.2)式求得牆厚dh(h)。因此,牆厚的反演精度取決於由瑞雷面波法獲取的圍土、牆體和牆體兩旁檢測器之間的面波速度(圖8-14)。
圖8-14厚度計算示意圖
8.5.6.2砼防滲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及厚度
由圖8-15斷面牆的厚度和圖8-16砼防滲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可知,剖面上主要有3組連續性較好的反射同相軸,它們分別為防滲牆頂板、底板和粘土層底板反射,牆體中異常清晰易辨。牆的頂板埋深約為1.3~2.5m,底板埋深約為13.0~15.0m(設計埋深為14.0m)。牆體中存在3處夾疏鬆物或牆厚變薄的異常。2個斷面牆的最小厚度為19.9cm,最大厚度為23.6m,平均厚度分別為22.5cm和21.7cm,均達到設計要求(設計厚度為22.0cm)。
圖8-15厚度示意圖
圖8-16砼防滲透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
8.5.6.3攪拌隔滲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及厚度
圖8-17斷面厚度示意圖
由圖8-17兩個斷面牆的厚度和圖8-18攪拌隔滲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可知,隔滲牆頂底板反射相軸基本上可連續追蹤對比解釋,牆體中異常清晰易辨。牆的頂板埋深約為0.5~2.5m,底板埋深約為17.0~19.0m(設計埋深為18.0m)。底板反射同相軸的連續性比頂板反射同相軸的連續性相對要差,表明牆底存在夾泥和不光滑現象。牆體中主要存在四處夾泥異常。兩個斷面牆的最小厚度為32.8cm,最大厚度為35.3cm,平均厚度分別為33.0cm和33.1cm,均達到設計要求(設計厚度為33.0cm)(劉江平等,2000)。
圖8-18攪拌隔滲牆淺層地震反射深度剖面
參考文獻
地礦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1992.《長江三峽工程庫區環境工程地質》
段永候等.1993.《中國地質災害》.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鄧世坤.2000.探地雷達在水利設施現狀及隱患探測中的應用.《物探與化探》
劉傳正等.2000.《地質災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質出版社
劉江平,張麗琴,張友明等.2000.淺層地震技術在大堤防(漏)滲牆質量檢測中的應用.《物探與化探》
李德銘.1995.綜合電法探測壩體隱患.《物探與化探》
湯洪志.1999.綜合物探在江西廣昌中坊水庫壩勘查中的應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
滕潤秋,晃小林.1999.物探方法在洞庭湖區堤防工程隱患檢測中的應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
孫黨生,李洪濤,任晨虹.2000.井間地震波CT技術在水庫滲漏勘查中的應用.《勘查科學技術》
王傳雷,董浩斌等.1999.高水位情況下堤壩隱患的監測預報技術探討.《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
張梁等.1998.《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北京:地質出版社
張咸恭等.1986.《專門工程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張保祥,楊宏,劉性傑等.1997.電測深剖面法在孤東油田海堤質量探測中的應用.《勘查科學技術》
曾提等.1997.地質雷達在湖南邵陽金江水庫壩體隱患探測中的應用研究.《物探與化探》
❻ 三峽大壩對四川地區地質災害有沒有影響
三峽是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三峽水電站,又稱三峽工程、三峽大壩。位於專中屬國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的長江幹流上。大壩位於宜昌市上游不遠處的三斗坪,並和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同、171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對或者棄權的結果,通過了《長江三峽工程決議案》,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
❼ 中國地質災害概況
中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除地震外,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多種類型。這些災害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
據初步調查估計,自新中國成立以後到1994年底,全國共發生明顯破壞作用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事件(地震除外)達4萬多次;其中,一次死亡數十人以上或經濟損失千萬元以上的比較嚴重的災害事件有幾千次。各種地質災害共造成幾萬人死亡,毀壞房屋達幾千萬間。此外,地質災害還破壞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運,破壞土地資源和農作物,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幾億元到幾十億元。現對我國主要地質災害分述如下。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廣泛發生在山地高原地區的地質災害。它們形成條件和活動規律相近,區域分布密切共生,所以常稱為崩滑流災害。
中國是崩滑流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據初步調查,全國大約有中型以上災害點3萬余處,小型災害點多達數十萬甚至100多萬處。1949~1994年的45年間,共發生破壞較大的災害4200多次,造成重大損失的嚴重災害事件至少有900次。
崩滑流災害分布十分廣泛。在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中,除上海等個別省(市、自治區)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黔地區,是災害活動最強烈的地區;其中,川滇山地、鄂西山地、秦嶺、黃土高原、燕山山地、遼東山地最嚴重。該帶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災害活動較弱,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災害活動主要分布在東南丘陵和台灣山地,除局部地區災害嚴重外,災害一般不強。
崩滑流災害是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其主要破壞作用有下列5個方面。
1.造成人員傷亡
1949~1990年,我國崩滑流災害至少造成9595人死亡。在城鎮、礦區等人口聚集地區暴發的崩滑流活動常造成一次死亡數百人的災害事件。如: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遠安縣鹽池磷礦崩塌,284人喪生;1983年3月7日,甘肅省東鄉自治縣灑勒山發生大型滑坡,三個村莊被摧毀,死亡237人,重傷27人;1989年7月10日,四川華鎣市溪口鎮青龍嘴山發生滑坡後,因暴雨進一步形成泥石流,沿途村莊、工廠被掩埋,221人遇難。
2.破壞城鎮、礦山、企業
全國受崩滑流嚴重侵擾的城市有59座,縣城以下的城鎮數百個。如重慶市共有體積大於500m3的滑坡129處,崩塌58處,解放以來多次發生活動,造成了嚴重損失;目前有66處滑坡處於活動或潛在不穩定狀態,還有82處可能崩塌的危岩體,時刻威脅著城市的安全。一些城鎮,如四川省松潘縣、南坪縣,雲南省蘭坪縣及新疆庫車縣等因崩滑流災害嚴重,不得不搬遷重建。許多建設在山區的工廠,特別是「三線」工廠,常遭到崩滑流災害破壞,因此使一些工廠停產或搬遷。如第二汽車製造廠廠區內,共有崩塌、滑坡270處,總體積達750×104m3,十幾年來,災害頻繁發生,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多數礦山不同程度地遭受崩滑流災害的破壞或威脅,其中以撫順西露天礦、四川攀鋼藍尖鐵礦、華鎣山煤礦、甘肅白銀露天礦等數十個礦山尤其嚴重。
3.破壞鐵路、公路、航道,威脅交通安全
全國鐵路沿線分布有大型泥石流溝1386條,危險性較大的大中型滑坡有1000多處,崩塌有近萬處。22條鐵路干線上,有9980km長的線路受到比較嚴重的危害或威脅。1949~1990年,因崩滑流災害造成的較大行車事故180起,33個火車站被淤埋41次,毀壞大型橋梁27座,隧道6個,平均每年中斷行車1100h,用於修復整治的工程費約1.5億元。受害最嚴重的線路主要有寶成線、隴海線寶天段、成昆線、川黔線、湘黔線、東川線及鷹廈線等。
幾乎所有的山區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崩滑流災害的破壞。如川藏公路沿線分布有泥石流溝1036條,滑坡419處,崩塌1525處,受害路段總長3176km。川滇、川陝、甘川、昆洛、成蘭、滇黔等公路崩滑流災害也十分嚴重。
大江大河兩岸是崩滑流災害的多發區,對內河航運造成嚴重威脅。如在長江中上游的重慶至宜賓之間的690km河段,發育有滑坡、崩塌和危岩體283處,總體積約15×108m3。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宜賓段,分布有崩塌、滑坡、泥石流935處,平均密度1.2處/km,總體積在35×108m3以上。幾十年來,長江中上游兩岸多次發生特大規模的崩塌、滑坡活動,給長江航運造成嚴重危害。如1985年6月12日發生的新灘滑坡,造成堵江停航12d。
4.破壞水利、水電工程
解放以來,我國有數百座水庫和水電站遭受崩滑流災害破壞。僅雲南一省遭破壞的水庫就有50餘座,水電站有360餘座。劉家峽水庫自1968年蓄水後庫岸不斷崩塌,到1984年總崩塌量達1250×104m3以上,影響了庫容。擬建中的長江三峽工程,庫岸穩定性差,庫區范圍內發育有崩塌、滑坡214處,泥石流溝271條。在三斗坪至江津縣的未來庫岸地帶,發育有5000m3以上的崩塌(危岩)、滑坡體392處,總體積28×108m3;其中,100×104m3以上的災害體189處。全庫岸崩塌(危岩)、滑坡體數量的平均線密度為0.14處/km,平均體積模數為91×104m3/km。如何防治這些災害對水庫工程建設和正常運行是水庫建設和管理的重要問題之一。
5.影響資源開發,阻礙山區經濟發展
為了使山區擺脫貧困面貌,需大力開發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等。然而在崩滑流活動區,這些經濟活動受到嚴重阻礙。如四川省攀西地區(我國規劃中的重要礦產基地),在大約6.6×104km2范圍內,發育有體積50×104m3以上的滑坡或滑坡群200餘個,為礦產資源開發造成了嚴重困難。
二、岩溶塌陷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也十分嚴重。據初步調查,全國有岩溶塌陷2840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為330km2。
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市、自治區),以桂、湘、黔、粵、冀、贛、滇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及粵北山地。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是破壞房屋、鐵路、水壩、電站等工程設施和城市、礦山、企業環境。全國發生岩溶塌陷災害的城市近70個,造成嚴重破壞的44個,主要有唐山、武漢、昆明、黃石、九江、水城、杭州、柳州等。受岩溶塌陷嚴重危害的大中型礦山有60多個,主要有湖南恩口煤礦、湖南水口山鉛鋅礦、湖北銅錄山銅礦、廣西泗頂山鉛鋅礦、廣東凡口鉛鋅礦、山東萊蕪鐵礦等。近年全國鐵路沿線發生岩溶塌陷375處,其中危害嚴重的有55處,受害線路60多段,主要分布在貴昆線、湘桂線以及京廣線、沈大線、膠濟線的部分線段。有30多個車站受到危害,主要有黃石、大冶、水城、昆明、泰安、瓦房店、柳州、玉林等。近40年來,因岩溶塌陷顛覆列車3次,中斷行車達2000多小時。
三、地面沉降
(一)我國地面沉降區的分布
據專門勘查和區域地形變測量結果分析,目前我國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約有70個。其中,累計沉降量達2m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蘭、嘉義等5個城市;1~2m的有西安、太原、滄州、蘇州、無錫等5個城市;0.5~1.0m的有北京、保定、嘉興、常州、衡水、阜陽等6個城市。
從區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動主要發生在我國東部地區,尤其以沿海城市和華北平原等地區最嚴重。在該區域內,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則密集成群或斷續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區(帶)。主要有下列6個區(帶)。
1.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沉降區。
2.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沉降區。這是我國沉降范圍最廣,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區。地面沉降與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在空間和時間上同步發展。中心區主要在渤海海灣西岸的天津市區及其外圍的寧河、安次、南堡、塘沽、靜海、大港、黃驊、滄州一帶;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縣、棗強及其外圍地區;再次是魯北平原的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區。
3.南部黃淮海平原的徐州—商丘—開封—鄭州地面沉降區。
4.長江三角洲的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
5.汾渭河谷平原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
6.台灣山地邊緣的宜蘭—台北—台中—雲林—嘉義—屏東地面沉降帶。
(二)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
1.破壞城市設施,妨礙城市建設
主要表現是:造成房屋和橋梁開裂、傾斜或倒塌;道路凹凸不平或開裂;地下管道錯裂失效;碼頭及其它港口設施下沉或被水淹沒;抽水井管上升,設備須不斷更新等。例如:上海市外輪停靠的碼頭,原標高5.2m,1964年下沉到3.0m,高潮時被水淹沒而無法裝卸,耗資900多萬元進行加高後方可使用;西安市排水管道屢遭破壞,每年花費100多萬元進行維修、改建;上海蘇州河原來每天運輸吞吐量(100~120)×104t,60年代以後減少了一半;天津塘沽海門大橋,兩端沉降差達135mm,引橋發生錯裂,使這座跨度為64m的開啟式提升橋不能按原設計提升,影響了海河航運。
表2-1我國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災害情況簡表
①抽水指抽取地下水,下同。
地面沉降還導致觀測和測量標志失效,使河流水位、海洋潮位、地形高程失真,給城市規劃和建設造成困難。
2.積水滯洪,水患和潮災加劇
嚴重的地面沉降活動,把一些城市置於洪水和海潮威脅之下,具體表現如下。
(1)滯汛積水地面沉降城市普遍存在比較嚴重的滯汛積水問題,不僅影響城市交通和環境,而且常使地下室和低層建築物在汛期被水侵沒,造成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例如:天津市1977年7月下旬因暴雨積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元以上;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在1986年和1988年因積水造成的物資損失達100多萬元。
(2)洪水威脅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一般地勢低平,且大多沿河發展。地面沉降活動不僅使城市高程進一步降低,而且攔河堤壩等防洪設施因沉降而發生破壞。因此,一些城市御洪能力不斷下降,出現嚴重的水患威脅。例如天津市海河幹流兩岸防洪堤,自1959年來普遍下沉1~2m,而且一些堤段因不均勻沉降出現許多裂縫,加上河道淤積影響,使海河泄洪能力由原來的1200m3/s降到400m3/s以下。遇到一般較大汛情,全市即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如1990年汛期,海河泄洪130m3/s已顯困難,如再遇1963年規模的特大洪水,將導致極其嚴重的損失。上海市區在20年代地面一般高程為4~5m,60年代後普遍降到3.5m以下,部分地區只有2m左右。伴隨地面沉降活動,黃浦江、蘇州河水位不斷上升超過警戒水位的現象頻繁發生,並多次出現黃浦江水倒灌,淹沒市區的現象。為了確保城市安全,1956年開始沿江修建防汛牆,此後伴隨地面沉降的發展,先後5次進行改建和加固,投資達4億多元。目前,上海市區共建防汛牆224km,郊區建34km,外灘一帶牆高已達2.3m,預計到2030年,還須再加高到2.7m左右才能防禦黃浦江水。類似情況在其它一些地面沉降城市也普遍存在。
(3)潮災加劇在濱海地區,地面沉降活動使陸地地面高程下降,海平面相對上升,導致海水侵襲和風暴潮災害加劇。如天津塘沽地區,近幾十年來相對海面上升50cm,而地面高程普遍下降到2m以下,局部降到平均海平面以下,最低處(塘沽河濱公園)為-3.3m。與此同時,濱岸防潮堤不但大幅度沉降,且發生局部開裂;許多防潮閘——耳閘、二道閘、海河閘、金鍾閘等下沉0.4~2.6m。在這種情況下,天津沿海災害性風暴潮日趨嚴重,其頻度、強度和造成的損失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如1985年8月2日和19日發生的風暴潮,使海水越過防潮堤閘湧入陸地,塘沽一些地區水深達1.3~2.0m,大量企業單位被淹,受災居民1萬多戶,直接損失1.3億元。近年來,寧波市沿甬江上溯的潮水也多次越過防潮堤閘,淹沒沿岸碼頭、倉庫、工廠和居民區,造成嚴重損失。上海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風暴潮災害也日益嚴重,不但潮位越來越高,而且高潮頻次也不斷增加,風暴潮造成的損失愈來愈大。1962年8月,7號台風襲擊上海,吳淞口潮位高5.38m,蘇州河口水位4.76m。在猛烈的潮水沖擊下,防汛牆出現46處決口,半個市區進水,南京東路水深0.5m,直接損失達5億元。
四、地裂縫災害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
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了三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一)汾渭盆地地裂縫帶
自六盤山南麓的寶雞,沿渭河向東經西安到風陵渡轉向NE方向,沿汾河經臨汾、太原到大同,發育有一個寬近100km、長近1000km的地裂縫帶。該帶沿汾渭盆地邊緣斷裂帶內側的第四紀沉積區延伸。各地區地裂縫的成因、活動方式等具有基本一致的特徵。自6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災害性地裂縫,70年代中期以來活動加劇,使西安、大同、寶雞以及周至、臨潼、渭南、華縣、蒲城、韓城、萬榮、運城、絳縣、臨汾、洪洞、祁縣、太谷、榆次等近50個市、縣出現較嚴重的地裂縫災害。
該地裂縫帶自南向北可大致分為四個段落。
1.渭河盆地地裂縫
該區地裂縫分布在渭河兩岸地區,以西安市地裂縫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此外,千陽、寶雞、周至、武功、興平、禮泉、三原、臨潼、長安、渭南、蒲城、華縣、華陰、大荔等20個縣、市也發生不同規模的地裂縫。這些地裂縫給當地人民生活和工程建築以及土地資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地處華山北麓的藍田、華縣、華陰,自1971年以來出現多處地裂縫,至今仍在發展。在華山半導體廠內,有兩個以近EW向為主體,兼有SN向和NE向的地裂縫帶。其長度分別為200m和250m;寬度分別為70m和100m,使剛剛建成投產和一些正在施工的車間、倉庫等主要建築物開裂,局部發生下沉達14.6cm,雖經多次加固處理,但始終不能擺脫地裂縫危害。在華山汽修廠亦有兩條近EW走向的地裂縫帶。其總寬200~300m,長約500m。在其影響范圍內的5幢家屬樓和其它建築設施,相繼發生大面積裂縫和變形,鐵路路基也下陷變形;雖然每年耗費大量資金加固,但裂縫持續發展,防治效果不佳。陝西化肥廠於1972年建成,尚未投產,廠房即發生裂陷,下沉量達20~50cm,多次加固修理,仍未取得安全效果。
2.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分布在涑水河和汾河兩岸的運城、夏縣、合陽、韓城、萬榮、聞喜、絳縣、侯馬、翼城、襄汾、臨汾、洪洞等約20個縣、市。這些地裂縫主要延伸方向為NEE、SN、NE、NW四組,單條長度為幾十米到100m以上,寬度一般為0.4~0.2m,可見深度為0.2~0.3m。多條地裂縫常常組合成帶,有時沿一個主導方向呈線狀或串珠狀延伸,構成長達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地裂縫密集帶;有時不同方向的地裂縫相互交叉,構成密集的地裂縫集中區。分布在工廠、村落、田野中的地裂縫,對房屋建築和土地資源造成危害。例如1983年7月28日傍晚和29日早晨萬榮縣兩次暴雨後,該縣薛店村在29日9時30分地面開裂。地裂縫長1.5km;一般寬為1~2m,最寬達5.2m;一般深1.5~3.0m,最深達12m。大量積水順縫一泄而光。裂縫所經之處,房屋開裂或倒塌,受損房屋300間(受害居民67戶)。村內一口深223m、造價6萬余元的機井也因而塌毀。1984年6月,絳縣電廠地裂。地裂縫長50m,寬40cm。家屬宿舍也隨之開裂。運城東北的半坡鄉,一條NE向延伸的地裂縫(長約9km,寬0.3~1.0m),造成數十間民房開裂,田地成為破碎的溝地。
3.太原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主要發生在太原市南部的榆次縣、太谷縣、祁縣等地。榆次縣北部王湖至聶村一帶,1982年出現4條近SN向的地裂縫,組成長約500m,寬約15m的地裂縫帶,裂縫深2.5~3.0m,最深12m。處於地裂縫發育帶內的省儲備局倉庫、地區變電所和部隊等單位的辦公樓、食堂、家屬宿舍等建築物出現大量裂縫,成為危房或者廢棄。
4.大同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主要發生在大同市,以市區西南邊緣的大同機床廠一帶最嚴重。地裂縫始見於1977年,發生在劇場街9號樓附近,長200m,使9號樓出現裂縫。80年代以後,地裂縫迅速發展,1986年延伸到1000m,1988年和1989年進一步發展到5000m,至今仍在活動。地裂縫走向NE57°,寬1~6cm。其南盤相對下滑,垂直相對位移2~5cm,最大18cm。地裂縫破壞帶寬5~20m,所經之處,房屋牆體和過梁開裂,門窗變形,管道錯動。機車廠8幢居民樓和食堂、學校等公用設施嚴重受損,受災建築面積29141m2,危害居民290戶。除市區外,在北部天鎮縣的滹沱店、孫家店、顧家灣、宣家塔和陽高縣的羅文皂以及大同市東南官道村等地,在1982~1984年前後亦發生不同規模的地裂縫,民房和田地受到破壞。
(二)太行山東麓傾斜平原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帶始於1966年。該年3月在邯鄲市電台和國棉一廠首先發生地裂縫活動。此後,不但在該市迅速發展,而且河北平原和豫北平原的許多地區相繼發生日益嚴重的地裂縫活動,很快形成一個沿太行山東側和東南側傾斜平原延伸的地裂縫分布帶。其北起保定,向南經石家莊、邢台、邯鄲進入豫北的安陽、新鄉、鄭州一帶以後,向西延伸,經洛陽達三門峽一帶,與渭河盆地和運城盆地的地裂縫帶相連,全長約800km。共有50多個縣市發現400多處地裂縫。其中,河北省有39個縣市、200多處,主要有易縣、容城、淶水、保定、定縣、博野、正定、藁城、束鹿、寧晉、新河、柏鄉、臨城、無極、南宮、邢台、南和、永年、邯鄲、肥鄉、廣平、雞澤、大名等;河南省約15個市縣、100多處,主要有南樂、清豐、湯陰、浚縣、輝縣、獲嘉、新安、澠池、三門峽、陝縣、靈寶等。
分布在城鎮和企業、礦山的地裂縫,對房屋和其它工程造成了嚴重危害。河北省邯鄲市1963年發生地裂縫活動。1966年以後地裂縫迅速發展,在國棉一廠、電台、汽車修配廠及前郝村等地形成三條地裂縫。裂縫單條長度為185~700m,組合長度3~8km。地裂縫損壞樓房7處,平房數十間,錯斷管道2處,破壞圍牆10堵,直接經濟損失數百萬元。發生在農村的大量地裂縫,除破壞民房、道路外,還對耕地和水利設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三)大別山北麓地裂縫帶
1974年在大別山北麓的山前傾斜平原地區出現了大量地裂縫,主要分布在豫東南的固始、商城、淮濱、潢川、息縣和皖西南的霍丘、穎上、壽縣、六安、金寨、阜南等11個縣市,其范圍南北寬近100km,東西長約150km,可大致分為三個近EW向延伸的地裂縫密集帶:北帶從息縣夏庄經淮濱縣城、固始三河、霍丘周集至壽縣;中帶從潢川隆古、城關、桃林,經固始分水,至霍丘河口、列李集;南帶從潢川仁和,經商城、金寨北部和固始、霍丘、往東延至六發縣境內。每帶寬15~20km,帶內地裂縫密集,帶間地裂縫比較稀少。單個地裂縫規模不等,長度一般在10~300m以上,寬10~50cm,個別達1m左右,深一般3~5m。
1976年唐山地震前後,大別山北麓地裂縫活動加劇,其范圍幾乎擴展到整個淮河流域和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在豫、皖、蘇、魯四個省中有152個縣市出現了地裂縫,形成三個規模較大的地裂縫分布帶:一是從大別山北麓的信陽、六安向東到南通、如東的EW向地裂縫分布帶,其地裂縫除在潢川至壽縣一帶進一步發展外,在東部的馬鞍山至如東一帶也出現不少地裂縫;二是周口—阜陽—壽縣和商丘—永城—蚌埠兩個相近平行延伸的NW向地裂縫分布帶;三是沂水—郯成—宿遷NNE向地裂縫分布帶。
(四)其它地區的構造蠕變地裂縫
除上述三個大規模地裂縫帶外,在其它地區還有一些零星的地裂縫或小規模地裂縫帶。它們亦主要分布在華北的晉、冀、魯、豫地區。如1988年在豫東平原上蔡縣黃埠鄉和太康縣朱口鄉發生的地裂縫活動,造成黃埠鄉尚庄、杜庄等5個自然村,朱口鄉的窪陳、二甲張等12個自然村的許多民房的牆體、門窗開裂0.5~6cm,當地群眾驚恐不安。山東省淄博市南定玻璃廠和傅家、大徐家等地,自1985年以來,地裂縫活動持續發展,在玻璃廠廠區內形成一條近南北向延伸達300m以上的地裂縫,使主車間和其它一些工廠建築、地面和牆體出現無數條2~30cm寬裂縫,工廠被迫搬遷;在傅家和大徐家,除上百戶民房嚴重開裂外,田野、耕地之中亦出現多條延伸數百米的地裂縫。1989年,淄博市旦村水庫的偏壩和附近地面亦發生開裂,使水庫安全受到威脅。
五、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由於濱海地區地下水動力條件發生嚴重變化,造成海水或高礦化鹹水向大陸淡水含水層發生的入侵現象。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城鎮、礦山地區,通常是由於強烈開采或疏乾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持續大幅度下降形成的。其主要危害是破壞地下水水源,進而影響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我國濱海地區發生明顯海水入侵的地區主要有遼寧大連、河北秦皇島、萊州灣和膠州灣沿岸、廣西北海市等地。全國累計海水入侵面積在1000km2左右,最大入侵距離超過10km,最大入侵速率超過400m/a。
大連市海水入侵發生在1976年以後;到80年代末,海水入侵地區有12處,以大連泡、金縣、南關鎮、甘井子、營城子最嚴重,其次為革鎮堡、大魏家、金紡、後鹽村、周水子、牧城驛、龍眼井。入侵的累計面積為230km2,氯離子含量300~1000mg/L,最高超過7000mg/L。這些地區的地下水水源地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大連市水資源供需矛盾。
秦皇島海水入侵發生在北戴河海濱區的棗園水源地,入侵面積24km2,氯離子含量500mg/L以上,水源地瀕臨報廢。
山東省萊州灣、膠州灣沿海地區,是近年海水入侵災害最嚴重的地區。截至1991年4月,累計海水入侵面積為431.2km2,地下鹹水擴侵面積為299.5km2,累計730.7km2。主要發生在萊州市、龍口市、煙台市,其次為青島市、膠州市、招遠縣,再次為蓬萊縣、長島縣、牟平縣、海陽縣、膠南市等地。海水入侵活動使地下水資源遭受嚴重破壞,造成災害區44.5萬人無淡水使用。災害區人民由於飲用劣質鹹水,使身體受到嚴重危害,甲狀腺腫、氟骨症、氟斑牙等地方病患者劇增,達40餘萬人。海水入侵還造成了土地資源嚴重退化,鹽漬化發展,農業生產不斷下降,糧食累計減產(30~45)×108kg。
其它地區還有一些小規模的海水入侵活動,雖然目前危害尚不嚴重,但存在不同程度的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六、膨脹土的脹縮災害
膨脹土是一種脹縮能力極大的粘性土,對工程建築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它使房屋等建築地基發生變形,進一步引起房屋沉陷開裂;對鐵路、公路以及水利工程的危害也十分嚴重,導致路基變形,鐵軌移動,大壩開裂等,破壞了運輸安全和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
我國膨脹土分布廣泛,主要發育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湖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21個省(自治區)的205個縣(市),其中以雲南、廣西、河北等地區尤為發育。如湖北省鄖縣縣城,因丹江口水庫蓄水而遷建,新城址膨脹土十分發育,嚴重受害房屋25.9×104m2,佔全部房屋建築的70%;其中,倒塌和被迫折毀房屋近10000m2。因破壞嚴重,縣城被迫再次易地重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多萬元。類似災害在湖北宜昌、貴陽、枝江、應城、孝感、雲夢、新洲和廣東省的廣花盆地、東莞盆地、雷洲半島,河南的平頂山市、南陽市,山西省泌水盆地,廣西南寧,安徽合肥、泗縣、蚌埠,雲南蒙自、雞街,四川成都,山東臨沂、泗水,河北邯鄲等地也有發生。
❽ 為什麼建大壩會誘發地質災害還有移民問題還有生態問題生物多樣性減少
第一、對庫區上游的影響:
1、水庫蓄水蓄沙,水質下降,洄遊產卵的生物數量減版少;
2、淹沒農田,居民要離開家權鄉。
第二、對庫區的影響:
1、庫區水質富營養化,水位上升使得地下水上升,蒸發加劇,導致庫區耕地鹽鹼化;
2、蓄水使得庫區壓力增大可能誘發新的地質災害如庫區地震;
第三、對庫區下游的影響:
1、下游泥沙沉積減弱,有機質沉積減少,徑流量減少,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緊張;
2、入海口因沉積減緩,加之海浪侵蝕使得三角洲(海岸線)後退威脅沿海地區;
3、入海口營養物質減少,影響動植物生存。
總之,自然界的變化都是漸進的過程,使得生態系統有時間去適應去改變,從而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而修建大壩會急劇改變自然環境,生態系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
❾ 地質災害與環境
縱觀風化和重力地貌,特別是重力地貌,由於它們所具有的特性,它們的發生對人類活動和建設工程有著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它們發生的結果,就是對農田、道路及工程設施直接破壞,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此外,它們的發生還可產生次生災害,如滑坡體將江河堰塞,江河水流無法下泄,積水增加,達到一定量時就會沖破滑坡體形成的松軟的臨時堤壩,形成洪峰,對江河下游造成極大的危害。
例如,1963年義大利北方某水壩發生震驚世界的大滑坡而導致毀壩事件,其滑動土體達3×108m3,幾乎填滿了壩高265m的水庫,洪水傾瀉沖毀了4個村莊,釀成3000人死亡。又如我國湖北的長江新灘1985年6月12日發生巨型滑坡,滑坡體土方總量達3×107m3,將整個新灘鎮摧毀,翻沒大小船隻70多條,迫使長江封航。2007年5月10日湖北巴東縣清太坪鎮木竹坪村清江支流(小地名大坦坪)發生大面積滑坡(圖3-11),該滑坡體位於巴東縣清太坪鎮木竹坪村二組,其下部抵清江支流橋河西岸,後緣高程約600m左右,沿岸長達約1500m,約800×104m3的山體和12戶18棟86間民房墜入清江中,導致清江支流橋河水域被截斷,清金線交通中斷,大小船舶停航,災情涉及清太坪鎮6個村,41個組,1506戶,5678人。損失慘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4600餘萬元。
對風化和重力地貌,特別是重力地貌的孕育、發展方向、變形體量和影響區域及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科學的、認真細致的研究,將有利於相關部門為防災減災做出正確決斷。
圖3-11 巴東縣清太坪鎮木竹坪村清江支流發生大面積滑坡
❿ 如何緩解三峽大壩所帶來的地質災害問題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大壩,從開建之日起爭議就未停止回過,供水蓄水可能引答發地質災害的憂慮一直存在。中國經濟網記者7月10日在由北京市科技記者編輯協會舉辦的媒體沙龍上了解到,清華大學 「973」項目研究證明,消能是減輕地質災害的關鍵,水電開發本身就是要把河水中的能量取走,因此,其結果一定會減輕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