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地質災害監測中心
⑴ 地質災害監測有哪些單位在做哪家做的好
只要是擁有以下資質的單位就行:1、企業法人營業執照,2、地質災害回治理工程勘查資質,答3、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4、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資質
設計一般只需要和國土資源局掛鉤,如果當地設有專門的地礦局,那就和地礦局掛鉤
⑵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年度總結報告
2011 年是我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系統建設的起步之年,是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以下簡稱 《決定》)的一年,也是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成果比較顯著的一年。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的正確指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部局各項工作部署和要求,狠抓 《決定》的落實,充分依託專家隊伍,各部門密切合作,發動群測群防力量,全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圓滿地完成年度各項應急支撐任務,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一)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2011 年 3月,中編辦批復 「組建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的請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根據批復文件和部局批示指示精神,強化已有管理處室的地質災害應急保障與服務職能,新增地質災害應急協調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室、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室、地質災害應急會商處置室和地質災害應急培訓演練室5 個專業應急業務部門,著力加強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建設。目前,專業應急隊伍規模達 30 人,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國家級地質災害專業應急技術指導隊伍。為了更加有序地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受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委託,健全完善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值班制度》、《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流程》等規章規程; 起草編寫了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導則》、 《突發地質災害巡查技術規范》等標准規范。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二)持續穩定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
在與中國氣象局繼續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業務聯系,深化、細化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加強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2011 年 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應用氣象值班室的技術人員密切合作,逐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值班工作。2011 年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從 5月1日正式啟動,至 9月30日結束,另有 2 次應急預警值班 (3月25 ~27日,10月1 ~5日)。預警值班共 161 天,製作預警預報產品 161 份,4 級以上 (含 4 級)在中央電視台發布,共發布 63 次; 3 級以上 (含 3 級)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和國土資源手機短報上發布,共發布 141 次。在雲南盈江地震抗震救災等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三)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
堅持領導帶班制度、信息上報制度、首辦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4 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 3 種方式,開展 24 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據統計,截至 12月31日共值守 365 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 130 期、簡訊息 419 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 110 期,報送部門要情 520 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近 40 次。災情險情報告全部實現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同時,拓展了值守的內容,譬如設置重大地質災害媒體信息搜索系統,確保災情險情信息全面、及時無漏報; 開通了網信功能,更加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 發送問候信息,營造緊張活潑的應急氛圍。
(四)及時響應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指導
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局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平戰結合提升應急能力。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調動 126 名部級應急專家,健全完善 7 個片區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駐守巡查指導和重點現場指導相結合,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2011年先後派出 50 多個技術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 30 個技術專家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起草編寫了 《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年度通報》、《地質災害年度報告》。
(五)探索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培訓演練
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通過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2011 年3月份、11月份分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和甘肅省蘭州市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受訓人數超過 500人,效果顯著。積極配合指導各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據統計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2600 次,參加人數達 100 多萬人。其中,7月7日,配合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在靈寶市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7月23日配合陝西省國土資源廳技術指導丹鳳縣和安康市兩地同時進行應急救援實戰演練; 9月19日與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在蘭州市城關區聯合組織實施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六)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
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行政事業專項 《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年度目標任務。積極申報「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 「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重大地質災害空天地一體化感測網數據獲取技術研究與示範」和 「三峽庫區、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研究」等科研專項,夯實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基礎,探索推廣應用高新技術裝備與方法,突出重點為部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⑶ 地質災害監測有哪些單位在做
只要是擁有以下資質的單位就行:1、企業法人營業執照,2、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資質,內3、地質災容害危險性評估資質,4、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資質
設計一般只需要和國土資源局掛鉤,如果當地設有專門的地礦局,那就和地礦局掛鉤
⑷ 地質災害監測員是干什麼的
地質災害監測採用傳統人工監測和遙感監測兩種方法。
人工監測需要監測員到實地考回察。通過目測和藉助一些答簡易監測儀器進行,主要依靠經驗。
遙感監測是在信息化時代建立在互聯網平台上的一種新技術,已經被普遍採用,如晶合微震聲發射技術,可以檢測到土地深處變化,通過觀察這些細微的變化,作出災害預警。
信息化監測系統可以做到在線實時監測,自動運行,出現問題自動報警。地質災害監測員需要對系統進行調試和維護。
⑸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山西省的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由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隸屬山西省國土資源廳)、12個市(隊)級監測中心(站)(其中6個隸屬市國土資源局,6個隸屬地勘局各隊)組成,從業人員共計15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13人(高級職稱者39人,中級職稱者33人,初級職稱者41人),其他人員46人(見表)。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原名山西省地礦局環境地質總站,經原地質礦產部批准成立於1987年,隸屬山西省地質礦產局。2000年12月劃歸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更名為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2001年山西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核准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為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直屬全額預算管理事業單位。主要職責是:承擔編制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地質遺跡保護與合理利用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具體事務;具體實施地質環境監測規劃、計劃;承擔全省地質環境監測數據和資料的匯總、分析及處理;承擔全省地質環境與重大地質災害的監測、調研和評價,以及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技術服務。
市級監測站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本轄區區域地質環境監測網的建設、運行和維護管理,進行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以及全省和市級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等相關調查和綜合研究。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山西省地質環境信息網
(二)地質環境信息網建設
山西地質環境信息網自2008年7月開通至今,一直安全運行,共發布信息286條,網路瀏覽已達1.2萬多人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啟動以來,三級以上預報產品,均通過網站發布,擴大了受眾面,提高了發布質量。除此以外,網站還為宣傳地質環境政策法規、樹立政府形象、擴大社會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和數據管理
目前,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已建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重點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監測資料庫、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管理信息系統。各資料庫、系統較完善,數據管理情況正常。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2004年6月,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和氣象局聯合開展了山西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4~2008年,通過山西衛視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54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2004年開始,每年在全面分析整理全省地質災害、地下水環境、礦山地質環境、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建設與保護、礦泉水及地熱開發利用、地質環境法律法規建設等資料的基礎上,按年度完成《山西省××年度地質環境公報》的編制工作,並向社會發布。
2005年開始實施的山西地面沉降與地裂縫調查項目,取得了太原市地面沉降和大同市地裂縫序列的監測資料,為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以及社會公眾信息需求提供了較好服務。
六、法制建設
1.2000年9月27日,山西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2005年發布並組織實施《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2015年)》。
3.2006年國土資源部審查通過了《山西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年)》。
⑹ 地質災害監測重點工程建設
7.4.1 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建設
完成長江三峽庫區立體式監測預警預報示範網路系統建設。運用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對庫區60處以上的地質災害點建立自動監測網路,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實時傳輸和自動分析;建立全庫區的遙感(RS)監測系統和GPS控制網、基準網,為編制與實施防災減災預案提供決策支撐。通過該監測預報示範區的建設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路的建立提供最直接的經驗。
7.4.2 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監測工程建設
(1)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監測
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地區、南通和鹽城南部的三個縣(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興和湖州地區,面積近5萬km2。
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原有監測網路的基礎上,按統一的規劃、統一的標准建立和完善區域性地面沉降監測網。建立和完善基岩標、分層標組和其他有效的地面沉降監測設施;調整、優化和補充地下水動態分層監測孔;開展全球定位系統(GPS)、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技術和激光雷達(LI-DAR)技術應用試驗研究,使地面沉降監測更加合理和有效。
(2)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監測
華北平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平原和山東魯西北平原,總面積5萬多km2。
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分層監測網路,建立統一的地面沉降監測網,逐步完善分層標和其他有效的地面沉降監測設施。開展全球定位系統(GPS)、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技術和激光雷達(LI-DAR)技術應用試驗研究,使地面沉降監測更加合理和有效。
7.4.3 礦山地質災害綜合監測示範工程建設
建立遼寧撫順煤礦、黑龍江七台河煤礦、山西太原西山煤礦、貴州開陽磷礦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礦山地質災害綜合監測示範工程。通過國家級礦山地質災害綜合監測示範工程的建設,探索總結礦山地質災害監測的工作程序和相應的技術方法,為我國採取快捷、經濟的監測辦法,初步解決礦山地質災害對當地經濟建設造成的威脅提供技術准備,為實施礦山環境恢復工程提供基礎依據。
⑺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
3.2004年,按照省政府要求,會同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建立了由40眼自記水位儀組成的地下水自動監測網,實現了對基地重要地段地下水位的實時監測,建成了水資源資料庫和信息系統,這一成果為陝西省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4.在全面完成了全省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基礎上,結合監測資料綜合分析研究,編輯製作了10個市的《地質災害圖冊》,印發各市(縣)政府和有關部門使用,對指導各市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5.在旬陽縣正在建設全省首個自動化監測示範區,圍繞旬陽縣商貿街滑坡,進行地表變形、雨量點、深部變形、地下水位監測等工作。在縣地質環境監測站建立信息採集自動化數據傳輸系統;在省總站設終端站,進行信息接收、分析處理。該自動化監測系統的建成,將對提高全省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水平起到積極地示範作用。
六、法制建設
1.2001年,陝西省國土資源廳制訂了《陝西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和《陝西省地質災害安全防治管理規定(試行)》,並經省政府審議通過,分別以陝西省人民政府第71號令和陝政發〔2001〕48號文下發各地執行,對開展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責任主體、監測網路建設、資金安排、成果發布、防災方案編制等內容加以明確規定,為全省地質環境監測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
2.2005年,省廳組織編制了《陝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15年)》,經省政府審定後,印發各市(縣)人民政府實施;2006年組織編制了《陝西省「十一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省政府辦公廳以陝政辦發〔2006〕88號下發市(縣)政府執行。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又組織編制了《陝西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年)》,上報國土資源部審查通過。在省廳統一安排和指導下,各市及地質災害防治重點縣也分別編制完成了本轄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規劃》對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目標任務、重點防治分區、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實施保障措施等內容做了明確規定。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後,按照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的要求,編制完成了《汶川地震陝西省重災縣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汶川地震陝西省受災縣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同時組織受災地區漢中、寶雞、咸陽、安康和西安5市編制了《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地方政府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據。
⑻ 怎麼申請地質災害鑒定
你說的情況不夠具體,現在管地質災害的部門是國土局。
如果你們是一片區域出現此類問題專,可屬以去當地政府反映,最好在市(縣)長接待日去,人多些容易受到重視。
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縫、地面塌陷等。
對地質災害的認定也有一些單位有相關資質,現在每個省都有地質環境監測中心,是省國土資源廳的下屬事業單位。一般來說,如果出現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國土部門會找他們來進行勘察。
不建議你個人去鑒定,相信這筆費用是你得不償失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向政府反映。
有需要可以發消息,我就在國土部門,主管地質災害的
⑼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如圖7.1所示。
7.3.1 國家、省、市、縣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承擔地質災害監測任務,負責業務技術管理,並可受政府委託行使部分地質災害監測管理職能,發布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地質災害監測機構是公益性事業單位。
(1)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站
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站負責全國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信息網的建設與運行工作,並承擔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任務;承擔全國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相關的調查研究工作;擬編全國地質災害監測規劃、計劃、工作規范和技術標准;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研究和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承擔全國地質災害監測數據、成果報告的匯總、分析、處理和綜合研究,為政府決策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負責對省(區、市)級地質災害監測業務的指導、協調和技術服務。
(3)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試驗區
針對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具有區域性、同時性、突然性、暴發性和危害大等特點,結合國土整治規劃和資源能源開發,在代表性地區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在試驗區建立自動遙測雨量觀測站網,逐步建立試驗區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區域爆發的降雨臨界值,為突發性災害的區域預警提供依據。同時,在試驗區開展降雨期斜坡岩土體滲流觀測,研究降雨誘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機理。
2010年前,進一步完善和建設三峽庫區立體式監測預警示範區。完成三峽庫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立體監測網建設,在庫區60處地質災害點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實時傳輸和自動分析;完善庫區20個縣級監測點建設;完成1∶1萬航攝飛行;建立全庫區的遙感(RS)監測系統,完成全球定位系統(GPS)控制網、基準網建設。
2010年以前重點在重慶市區、北京市、甘肅蘭州市、陝西安康市、四川雅安、雲南新平、雲南東川、浙江金華市、江西宜春市等地區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研究。
(4)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
1)國家級地面沉降監測網選址原則:①跨省區的地面沉降災害區域;②有一定的監測工作和設施基礎;③地方政府有積極性,並提供配套資金;④具有較為完善的法規和管理體系。
2)工作部署:2010年之前,重點開展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關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的建設;2010年以後逐步開展汾河谷地、遼河盆地、珠江三角洲以及全國其他主要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的調查及監測網的建設。
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蘇的蘇錫常地區、南通地區和鹽城地區南部的三個縣(市),浙江的杭嘉湖平原,控制面積近5萬km2。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包括北京、天津市的平原區,河北省的環渤海平原區和山東的魯西北平原,控制面積5萬多km2。
關中平原和汾河谷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的覆蓋范圍自六盤山南麓的寶雞,沿渭河向東,經西安到風陵渡轉向北東,沿汾河經臨汾、太原到大同,寬近100km,長近1000km,包括渭河盆地、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等,涉及近50個(縣)市。
7.3.3 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突發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主要針對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山區農村,以縣為單位,在專業隊伍指導下,建立由當地政府領導下的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在各級地方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監測站的技術優勢,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參與程度,完善監測預報制度,到2010年,建成1400個縣(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群測群防網路體系。
(1)群眾監測網路建設
1)監測點選定原則:①危險性大、穩定性差、成災概率高,會造成嚴重災情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②對集鎮、村莊、工礦及重要居民點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③一旦發生將會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④威脅公路、鐵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線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體;⑤威脅重大基礎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體。
2)監測點的建設:根據上述原則確定需要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後,由專業調查組及時向當地政府提出監測方案,同時協助搞好監測點的建設工作。①監測范圍的確定:除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不穩定斜坡本身的變形跡象進行監測外,還應把該災害點威脅的對象和可能成災的范圍,納入監測范圍。②監測方法與要求:對當前不宜進行治理或暫時不能進行治理的隱患點,危害大的應建立簡易監測點,同時要對宏觀地面變形、滑坡體內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築物標志等進行觀察。以定期巡測和汛期強化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定期巡測一般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強化監測將根據降雨強度,每天或24小時值班監測。③監測點的設置:簡易監測點一般採用設樁、設砂漿貼片和固定標尺,對滑坡體地面裂縫相對位移進行監測,對危害大的隱患點,如有條件也可用視准線法測量監測點的位移。
3)監測網點的管理與運行:①監測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單位與個人。被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的鄉(鎮)、村和有關單位為監測責任人,在其領導下,成立監測組,監測組由受危害、威脅的居民點或有關單位的群測人員組成。②建立崗位責任制,縣、鄉(鎮)、村應逐級簽訂責任書。調查過程中,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宣傳與培訓,教會監測責任人、監測組成員和群眾,如何監測、如何判斷災害可能發生的各種跡象和災情速報及有關應急防災救災的方法。③信息反饋與處理。縣(市)國土資源主管行政部門負責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上報到市(地、州)國土資源行政部門(或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綜合整理與分析,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或省地質環境總站)將上報的資料與信息錄入省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進行趨勢分析,同時對下一步監測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④預測有重大險情發生時,當地政府和有關單位應立即採取應急防災減災措施,同時應立即報告省、市、縣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派出專業人員赴現場協助監測和指導防災救災。⑤建立地質災害速報制度,按國土資發[1998]15號文附件執行。
4)資料的收集與監測數據的整理:①監測數據包括地質災害點基本資料、動態變化數據、災情等。②所有監測數據均應以數字化形式儲存在信息系統中,同時,必須以紙介質形式備份保存。③監測點必須進行簡易定量監測,並須整理成有關曲線、圖表等。應編制有關月報、季報和年報,同時,對今後災害發展趨勢進行預測。④監測數據應按有關程序逐級匯交。
(2)群專結合的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1)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和指導群眾監測網路,負責監測資料與信息反饋的收集匯總。
2)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地質環境職能部門應根據氣象、水文預報和監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地質災害危險點,並及時向有關鄉(鎮)、村和礦山及負有對重要設施管理的有關部門發出預警通知。
3)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各鄉(鎮)、礦山、重要設施主管部門編制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全縣(市)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並負責組織實施。
4)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活動和基層幹部培訓工作。
7.3.4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網建設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治數據是國家與地方進行地質災害防治,保障社會與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具有數量大、更新快、用途廣等特點。通過信息網的建設,實現數據的採集、存儲、分析和發布,切實做到為政府、研究人員和社會提供所需的地質災害信息,為國家經濟建設宏觀決策提供基礎的科學依據。
到2010年,在完善中國地質災害信息網與各省地質災害信息網及部分地(市)地質災害信息網的同時,建成集地質災害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等為一體的全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傳輸、存儲、數據管理、查詢、應用和信息實時發布系統。
到2020年,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不斷完善全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結合氣象、水文、地震等相關因素,建成多專業領域、多信息處理技術的信息系統;全面提升我國地質災害監測信息水平,滿足社會和民眾對地質災害信息的需求,實現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等重要決策功能。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依託於各級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具有統一要求、統一流程、分級管理等特點,是一個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的系統工程。本書在第11章(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規劃研究)全面討論了包括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在內的整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建設問題,本節不再贅述。
7.3.5 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建設與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1)應急反應機制建設
從現在(2004年)起,國家、各省(區、市)要組建以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中心,以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為主體,地(市、州)、縣(市、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專業隊伍協同作戰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應急反應系統。
1)應急反應系統要配置必備的應急設備,每年汛前對防災預案中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主要縣(市)進行險情巡查,重點檢查防災減災措施、群測群防網路、監測責任制是否落實到位,並對主要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中加強監測,汛後進行復查。
2)發現險情和接到險情報告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進行險情鑒定,同時能夠及時對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分析,預測災害發展趨勢,根據災害成因、類型、規模、影響范圍和發展趨勢,劃定災害危險區,設置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危險區內人員和重要財產撤離,情況危急時,強制組織避災疏散。
3)接到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臨災報告,指揮部辦公室會同相關部門,迅速組織應急調查組趕赴現場,調查、核實險情,提出應急搶險措施建議。
(2)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遠程會商與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規模的日益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日趨突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必須針對重大地質災害及時作出反應,提出科學的決策意見,及時指揮應急處理工作。
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及應急指揮系統,是針對突發重大地質災害的預報和應急指揮,在建立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的基礎上,構建連接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質災害數據中心與重點地質災害發生區的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網路化多媒體環境及地質災害應急數據傳輸環境,形成一套信息化的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工作流程。
其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對重大地質災害預報和應急指揮相關的信息進行提取、加工、整理、集成與分析,建立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信息內容包括地理、地質背景數據;氣象分析數據;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數據;地質災害情況資料;救災條件信息等。
2)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發布平台。開發和建設重大地質災害信息預報與應急指揮相關的動態信息發布系統、空間信息提取與發布系統、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
3)構建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的網路和多媒體運行環境。包括多點、多級視頻會議系統、大屏幕顯示系統及有關音像、電話系統;國家與重點地質災害區域之間的網路信息傳輸系統;構建地質災害重點區域應急調查數據快速傳輸環境。
4)研究與制定形成一套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工作規范。分析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工作的特點,提出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工作的模式,建立一套相關的工作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