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群眾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

群眾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

發布時間: 2021-03-03 22:01:58

『壹』 淺談如何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4

一、完善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信息、日常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地質災害應急納入信息管理平台,實現從鄉鎮國土所到縣局的信息化管理網路。完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平台,村級監測員、地災威脅戶的手機號納入縣局E信通平台,使險情發生時預警信息直接及時發送到受地質災害區威脅群眾的手機上,保障信息平台網路暢通,做到地質災害險情預警全覆蓋。
二、汛期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針對即將汛期到來面臨的防災嚴峻形式,做好各個隱患點和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區域的監測和汛前隱患排查。對排查中發現的隱患及時消除治理,做到關口前移,發現在初始,消滅在萌芽。
三、強化地質災害監測的組織和管理工作,群測群防要構建到位,使其成為防災減災的中堅力量,不能只是名單列在表上,制度掛在牆上,要充分調動監測人員積極性,勤觀勤查,做到無死角,無漏洞。落實適當的監測補助,及時表彰有功人員,嚴格按照監測網路運行,依託信息技術支撐,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信息交換機制和共享機制,及時捕捉地質災害的特徵信息,做到突發災害險情前置預警,防災於未然,把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四、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構和預警監測體系構建,做好群測群防體系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銜接,解決「單打獨斗,各自為陣」的格局,地質災害防治是國土部門的主要職責,但水利、交通、住建、財政等相關部門也有相應職責,我們要根據職責分工,主動與各部門溝通聯系,強化配合協作,督促落實各自職責,建立「信息共享、職責明確、協同一致、反應迅速」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同時加強對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工作人員專業知識的學習培訓,正確掌握監測、防治等一系列科學防災手段。
五、把礦山地質災害詳查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深入礦山企業,做好督促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建議,規定整改時限,跟蹤督促整改。狠抓對礦山企業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日常監管,把此項工作作為我縣地環整體工作突破口,抓出成績,抓出亮點,從而改變地環管理弱勢於全局地政、礦政管理的格局。

『貳』 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則

1.正確認識地質災害的原則

正確認識地質災害的性質、類型、范圍、規模、機理、運動特徵、穩定性和正確預測其發展趨勢是防治工作的基礎。只要認真細致地勘查,地質災害是可以認識清楚的,也是可以預防和治理的。反之,忽視或削弱了對地質災害的地質勘查,預防和治理的失誤就在所難免。

2.預防為主的原則

地質災害危害嚴重,治理費用高,因此在工程建設選址時應充分重視地質勘查,盡量避開大型地質災害地段以及工程建設後可能產生地質災害的地段。但是,有些工程建設,如公路、鐵路建設,考慮到技術和經濟上的合理性,要避開所有的地質災害或可能產生地質災害的地段是不可能的。此時,可以在詳細的地質勘查基礎上,盡量少破壞其穩定性,必要時採取一定的預防加固措施,提高其穩定程度。

3.一次性根治的原則

對於一些規模較大、危害較嚴重的地質災害,應做到一次性根治,不留後患。所採取的治理措施盡量嚴格,即使將來出現不利因素,也能保持其穩定。在這個問題上,以往曾出現不少失誤的案例,或者因為對其性質認識不準,或者因為經濟條件限制,經2~3次治理的地質災害仍然不穩定,仍在繼續發展,也導致治理工程不斷遭受破壞,結果是多次治理費用總和遠大於一次性根治的投資,而且多次治理的間接損失更大。

4.全面規劃、分期治理的原則

對於規模巨大、地質條件復雜的地質災害,短期內不易查明其性質,治理費用特別大,且短期內不可能產生災害的,可以進行全面規劃、分期治理。隨著勘查工作的深入,逐步設計和治理。原則上是先做應急工程,防止其進一步發展,再做永久性工程。應急工程和永久性工程應互相銜接、互為補充,形成統一的整體。

5.綜合治理的原則

地質災害常常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發生的,而且不同的地質災害,主要影響因素和誘發因素可能有一定的差異,有時主要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或者隨時間的推移和外界條件的改變,主要因素可能發生變化。因此,在治理地質災害時,應針對主要因素,採取主要工程措施以消除或控制其影響,並輔以其他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以限制其他因素的作用。地質災害的治理有時還應考慮環境保護和綠化、美化等因素。

6.治早治小的原則

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是一個由小到大逐漸變化的過程,治早的原則就是要把它消滅在初始階段或萌芽狀態。如滑坡處在蠕變階段時,雖然其後緣拉張裂縫已貫通或有錯落,但整個滑動面尚未貫通,抗滑段還有較大的抗力,滑帶土強度也未達到殘余強度,整體穩定系數仍然大於1,若在此階段治理滑坡,則可以充分利用土體自身強度,治理工程的工作量小,節約投資。

有些地質災害(如滑坡)具有牽引擴大的性質,若能穩定前一級災體,則後一級就不能再發展、擴大。因為前一級災體范圍小、治理投資也少,否則等到地質災害擴大後再治理,難度和工程量均大大增加,這就是治小的原則。

7.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要求在能達到預防和治理目的的前提下,盡量節約投資。對於任何地質災害,可用於預防和治理的方案有多種,因此,在方案比選時,對於技術可行的方案,要考慮其經濟合理性。如滑坡,當有條件在滑坡體上減重、下部壓腳時,應優先採用,因為這是比較經濟有效的。當無減重、壓腳條件時,只能採用支擋工程,但其費用高,這時應對其中的多方案進行比選,包括支擋工程的位置、排數、結構類型等。對一般中小型滑坡可用抗滑擋牆或結合支撐盲溝,對大型滑坡則一般採用抗滑樁和預應力錨索抗滑樁。

8.動態設計、動態施工的原則

地質災害是較復雜的地質現象,尤其是復雜的大型地質災害,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有時僅僅通過勘查很難摸清其真實情況,而通過施工開挖,可能會發現與此前所掌握的資料有一定偏差的情況,則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或變更設計,這就是動態設計。比如在滑坡治理中,抗滑擋牆和抗滑樁的施工,當第一批基坑開挖所揭露的滑動面上的滑動擦痕方向與樁、牆的方向出入較大時,就應調整設計的受力方向或後幾批樁的方向,施工也應作相應的變化。截水隧洞的施工應先開挖檢查井,以便依據實際的滑面位置和地下水分布,調整洞的埋深和縱向坡度,以達到最佳排水效果。有時動態施工還需根據滑坡的動態,調整施工順序和方法,如雨季滑動較劇烈時,抗滑工程基坑應少開挖,而在旱季滑坡相對穩定時可多開挖一些。

9.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專業隊伍與當地群眾相結合、技術業務與行政措施並重的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防治工程必須完成很多具體技術工作才能獲得預期效果,預防、躲避、撤離等非工程措施的採取,也都要在通過科學調查、研究,形成正確的預防辦法、准確地判斷險情及合理地劃分危險區的基礎上進行。所以必須有足夠數量和水平的專業隊伍從事技術業務工作。另一方面,地質災害發生的初步徵兆或發展變化常被當地群眾首先目睹,受災對象也多為當地群眾。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廣大群眾對災害險情常有很高的警覺,有的群眾還有一定的防治經驗。所以,也可以依靠和發動群眾,經常注意發現、上報地質災害險情。同時,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措施,特別是區域性防治工作,很多也要通過群眾貫徹實施。只有讓有關群眾掌握相應的災害防治知識並積極參與,才能保證防治工作的順利完成。此外,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的地方基層幹部、有關領導,一定要對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才能保證組織管理工作的正確、有力,減少決策失誤。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很多屬於公益性質,常涉及各方面的利害關系,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法規去加以協調;依賴群眾去實施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也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法規去推動、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要依靠各級政府,並涉及很多有關行業,需要明確各自的職責關系和工作制度。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並制定、完善有關的政策、法規,以便通過行政手段進行動員,保證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

『叄』 大家有這個(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方案)嗎急需~!

***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方案

為了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46號,以下簡稱《通知》)精神,進一步提高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按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標准,結合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制定創建工作方案如下:
一、創建工作的目標和任務
通過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推進我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建立更加完善的地質災害機制和體制。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根據國土資源部《通知》建設地質災害「十有縣」要求,必須做好以下十項工作。
(一)成立組織(有組織):成立以分管縣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縣局國土資源局礦管科(聯系人:**,電話:********)。每年汛期前與各鎮政府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
(二)落實經費(有經費):每年安排穩定的經費投入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對隱患點的治理、應急處置和監測,對受威脅的群眾進行搬遷避讓。
(三)編制規劃(有規劃):及時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經縣政府批准後實施。認真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經縣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四)完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應急預案(有預案):對縣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制定應急預案,包括險情發生時受威脅群眾的撤離信號、路線和安置場所。
(五)更新制度(有制度):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包括:地質災害汛期值班、災情險情速報、應急處置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制度。
(六)廣泛宣傳(有宣傳):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災減災日」,有針對群眾和中小學生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培訓活動。
(七)及時預報(有預報):國土和氣象部門要緊密配合,及時發布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並將預警預報信息在當地電視台中播出,或通過其他媒體、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告知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八)加強監測(有監測):對已發現和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工作必須落實到人的監測員和行政責任人,做好完整的監測記錄,並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國土部門要在各鎮國土所安排負責聯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人員。
(九)增設監測儀器(有手段):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簡易監測儀器等,監測人員配備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十)埋設警示標牌(有警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牌、張貼宣傳畫,以便地質災害隱患出現發生前兆時,群眾能及時得到警示信息。
二、創建工作的方法與步驟
創建工作時間為2*****年*月至****年****月分四個階段完成。
(一)准備階段(*月**日-*月**日)
1、成立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動員會議,研究部署創建工作各項任務。
2、收集有關資料,對照「十有縣」建設標准,盡快確定需要補充或完善的工作任務。並根據各項工作的難易程度和用時的長短,確定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和先後順序。
(二)建設階段(6月21日—8月15日)
認真對照「十有縣」建設標准,具體完成創建各項工作任務。
(三)自查和申報資料編制階段(8月16日—8月31日)
總結前階段創建工作,按照「十有縣」建設標准逐一查找不足,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並編制申報「十有縣」資料。
(四)申報階段(9月1日—9月15日)
逐級上報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申報資料,並做好迎檢工作。
三、創建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舉措,做好創建工作也是大幅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的契機,因此,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認真籌劃,精心組織,切實落實人員、經費,確保創建的各項工作任務順利完成。
(二)加快進度、確保質量
省國土資源廳將於10月上旬對「十有縣」建設情況組織驗收,目前我縣在「有規劃」、「有手段」等方面對照 「十有縣」標准還有較大差距,這也是創建工作的難點,因此,趕在9月底前完成創建,時間緊、任務重,必須立即行動,一刻不能鬆懈。同時,在實施各項任務中,要做到認真細致,全面鋪開,不留盲點,遇到疑難問題,召開會議研究決定,必要時聘請有關專家幫助解決。各鎮負責聯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本轄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位置、規模、威脅對象和應急措施等情況。重大隱患點安裝的監測設備必須定期觀測,定期維護。各隱患點設置的警示標牌要求做到醒目、耐用和通俗易懂。
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點多面廣,工作繁雜,必須克服困難,扎實工作,確保創建工作取得實效,力爭做到驗收一次性通過。
(三)發揮「十有」作用,建立我縣地災群測群防長效機制
將「十有」標准作為今後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體制建設標准模板,地災防治的各項工作圍繞「十有」開展,在實踐中不斷查找不足,不斷完善「十有」體系,保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新鮮血液,發揮其長效作用。

水平有限,拋磚引玉。

『肆』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4)群眾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伍』 大化瑤族自治縣年貢川鄉危岩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暨全縣地質災害防災避災知識培訓實施方案

大化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11年7月)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和大化瑤族自治縣三級人民政府的文件要求,經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於2011年7月8日在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鄉等宦村板上屯危岩地質災害隱患點舉行突發性危岩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現場演練,在縣民族會堂二樓會議室舉辦全縣地質災害防災避災知識培訓。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演練培訓目的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構建平安、和諧社會的高度,提高對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工作必要性的認識。通過開展應急預案演練和知識培訓,加強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提高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快速反應、決策、應對和搶險救災能力,高效做好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應急工作,增強人民群眾地質災害防災避災意識,使群眾在可能遇到地質災害時聽從指揮,及時撤離,避免發生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事故。同時及時總結經驗,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演練方案編制依據

本方案依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河池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大化瑤族自治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務院《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分工等編制。

三、演練的地點、背景和任務

危岩隱患點位於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鄉等宦村板上屯南側山體上,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07°55′20″,北緯23°44′00″,崩塌體積約55.5立方米,威脅對象為60戶300人,財產為500萬元。該地質災害點近年來相繼發生多次岩石崩塌,無人員傷亡。目前該地質災害隱患點處於不穩定狀態,一旦遇連續降雨和強降雨,隨時都有可能造成崩塌。演練的主要任務如下:

(1)模擬情景:受連續強降雨誘發,板上屯的危岩地質災害點出現零散小體岩石滾落現象,局部發生小滑塌,有發生岩石崩塌的趨勢,情況十分緊急。

(2)模擬災情等級:小型地質災害(Ⅳ級)。

(3)演練內容:立即啟動《大化瑤族自治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我縣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救援指揮系統,緊急趕赴現場,迅速組織岩石崩塌危險區內的村民在最短時間快速有序安全撤離。

四、演練的組織機構

(一)組織單位

主辦單位:大化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大化瑤族自治縣國土資源局、貢川鄉人民政府

協辦單位:大化瑤族自治縣地質災害指揮部成員單位

技術指導單位:河池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二)參加演練人員(330人)

(1)大化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領導及縣地質災害指揮部成員;

(2)大化縣國土資源局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和各國土資源管理中心所人員;

(3)貢川鄉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和應急救援分隊成員;

(4)各鄉鎮分管地質災害工作的一名領導;

(5)河池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6)2011年列入我縣44處重要地災隱患點的部分村兩委和監測人員;

(7)板上屯全體村民。

(三)成立自治縣貢川鄉等宦村板上屯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揮部

總指揮長:藍如帥(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指揮長:黃海瑤(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副指揮長:覃克良(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覃福廣(貢川鄉黨委書記)

成員:韋大慶(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廣電局局長)

盧桂平(縣安監局局長)

黃敏核(縣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

霍子甫(縣文體局局長)

覃衛強(縣應急辦副主任)

韋姿羽(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韋茂寧(縣氣象站站長)

覃良(縣公安局副局長)

覃廣良(縣衛生局副局長)

覃擁軍(縣民政局紀檢組長)

黃群(縣消防大隊教導員)

黃金標(縣司法局副局長)

韋建祿(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

韋艷華(貢川鄉黨委副書記)

覃維壽(貢川鄉黨委副書記)

韋海慶(貢川鄉黨委委員)

主要任務:負責組織應急搶險救災演練工作;決定啟動應急預案;負責組織調查、監測及工作策劃;協調各工作組工作;負責組織新聞宣傳報道工作;負責組織購買演練所需物資物品。

應急演練指揮部下設8個工作組

(1)綜合協調組(指揮部辦公室)

組長:黃海瑤(縣府辦副主任)

副組長:覃克良(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覃福廣(貢川鄉黨委書記)

成員:縣府辦1人、貢川鄉政府1人、縣國土資源局2人

主要任務: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經應急演練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組實施。草擬講話稿;負責參加應急演練領導及各級觀摩嘉賓的聯絡工作;負責應急演練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應急演練指揮部報告,並同時向自治縣人民政府報告;掌握現場應急演練進程,做好綜合協調聯絡工作。

(2)後勤保障組

組長:黃敏核(縣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

副組長:蘇艷凡(縣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

覃擁軍(縣民政局紀檢組長)

成員:縣機關事務管理局2人、縣國土資源局3人

主要任務:負責及時收集並購買各工作組需添置的避險救災必需品;負責全縣地質災害防災避災知識培訓會場布置工作;負責參加應急演練領導及各級觀摩嘉賓的接待工作。

(3)宣傳動員組

組長:韋大慶(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廣電局局長)

副組長:韋艷華(貢川鄉黨委副書記)

黃金標(縣司法局副局長)

成員:縣廣播電視局4人、縣國土資源局2人、貢川鄉政府1人、貢川鄉等宦村委2人

主要任務:深入動員板上屯村民全力配合開展應急演練工作,並負責指導村民安全撤離;由縣廣播電視管理局負責做好現場應急演練過程全方位錄制工作並製成光碟;特別要抓好典型對象和村民避險撤離的拍攝工作。

(4)現場准備組

組長:韋姿羽(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副組長:韋建祿(縣住建局副局長)

覃維壽(貢川鄉黨委副書記)

成員:貢川鄉政府3人、縣國土資源局2人、縣民政局1人、貢川鄉等宦村委會2人

主要任務:配備安裝好高音喇叭、銅鑼、口哨等防災避險預警器材;設立緊急撤離路線方向指示牌;做好撤離路線道路沿線的路面拓寬、平整、清潔衛生等工作,確保村民順利安全撤離;繪制應急演練現場防災避險示意圖,並組織實施應急演練指揮部、主席台、觀摩區、停車場、臨時廁所和臨時醫療救助點等應急演練現場臨時設施的建設工作;做好被撤離村民的安置工作,解決被撤離村民的生活保障問題。

(5)現場秩序維護和交通管制組

組長:覃良(縣公安局副局長)

副組長:韋華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副大隊長)

韋榮修(貢川鄉武裝部部長)

成員:縣公安局3人、縣交警大隊1人、貢川鄉派出所3人

主要任務:對應急演練現場實施封鎖;組織應急演練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應急演練區域內無關人員,協助轉移應急演練人員;負責封閉相關路段、維護車輛秩序及應急演練現場社會治安。

(6)災情監測組

組長:龍道立(河池市地質環境監測站技術負責)

副組長:韋茂寧(縣氣象站站長)

韋海慶(貢川鄉黨委委員)

成員:貢川鄉政府1人、縣國土資源局2人、監測員1人、等宦村委1人

主要任務:調查核實災情,組織和監測、預測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威脅,提出應急預測和監控措施。

(7)應急搶險組

組長:覃福廣(貢川鄉黨委書記)

副組長:盧桂平(縣安監局局長)

黃群(縣消防大隊教導員)

成員:貢川鄉政府4人、縣國土資源局2人、縣消防大隊4人、縣安監局1人

主要任務:在應急演練過程中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域,搶救受災群眾,幫助群眾進行避險安置;在群眾撤離後,挨家挨戶確認是否已全部撤離。

(8)醫療衛生組

組長:覃廣良(縣衛生局副局長)

副組長:譚義志(貢川鄉衛生院院長)

成員:貢川鄉衛生院3人

主要任務: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設立臨時醫療救助點;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

五、演練的時間和步驟

此次實戰演練分3個階段進行,即研究部署階段、宣傳動員籌備階段、實施演練階段。

第一,研究部署階段(6月20日—7月2日)

2011年7月2日,應急演練指揮部召集各指揮部成員、各工作組及鄉政府有關領導召開預備會。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會議內容:①座談應急預案應急演練方案的實施有關問題,確定指揮地點;②研究應急演練工作分工;③領導講話,部署板上屯危岩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第二,宣傳動員籌備階段(7月3日—7月7日)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策劃:到現場踩點確定應急演練指揮部、主席台、觀摩區、停車場、臨時廁所和臨時醫療救助點等地點並督促實施;隨時掌握各組准備工作完成情況,及時向指揮部匯報進度。

(2)後勤保障組做好應急演練防雨措施等所需物品物資的購買工作。後勤保障組根據各組要求購買、儲備相關預警器材及救災物資。

(3)宣傳動員組時刻關注板上屯的地理環境及後山危岩情況,率先熟悉群眾撤離路線並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訓導工作,採取人盯戶、人盯人方式,負責板上屯村民的撤離動員工作,在警報拉響第一時間里組織並幫助村民迅速撤離,同時負責督促承擔報警、喊話、敲鑼工作的人員聽從指揮部指令做好預警工作;確定行動不便2個重點對象、1個受傷對象、1戶1人堅決拒絕撤離需應急小分隊採取強制措施的對象等相關典型形象的應急演練工作,並詳細編制序列目標任務。做好現場音頻通訊傳輸與接收器材安裝和調試等工作。

(4)現場准備組在板上屯農戶家房頂安裝一個大功率防空報警器和安裝一個高音喇叭;在板上屯拉掛橫幅,畫好撤離路線圖並固定好撤離路線指示牌;繪制應急演練現場防災避險示意圖,並按時完成臨時設施的建設工作;做好被撤離村民的安置工作,解決被撤離村民的生活保障問題。

(5)現場秩序維護和交通管制組熟悉板上屯的交通情況,制定交通保衛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閉公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禁區標志,確定警戒方案。

(6)災情監測組到板上屯後山危岩地質災害隱患處,熟悉危岩隱患點情況,科學選准安置警報器位置,並熟悉警報器情況,以便在聽到指揮部指令時及時拉響警報。

(7)應急搶險組熟悉板上屯的撤離區、2個行動不便重點對象、1個受傷對象、1戶1人堅決拒絕撤離對象等情況,落實專人對應,以便在村民撤離時幫助村民撤離至臨時避險安置點,撤離後分組挨家挨戶進行核查確認是否全部安全撤離。

(8)醫療衛生組熟悉板上屯情況,分別在臨時避災安置點和公路邊上設立臨時醫療救助點,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用品在應急演練時使用。

(9)開展應急預演。7月6日9:00—11:30,指揮部全體人員深入應急演練現場進行預演。通過預演,查找工作不足,及時調整和完善,為正式演練做好戰前工作。

第三,實施演練階段(7月8日8:00—9:30)

(一)主持人解說(8:00—8:15)

縣文體局負責提供應急演練現場音響等設備,並做好調試工作。調試成功後,由縣廣電局主持人介紹參加本次應急演練的各位領導、演練目的、程序、背景、任務等。

(二)正式演練

按照災情報告,應急處置和災情解除三部分進行。

演練流程:

8:00參加演練領導、各組人員到指定位置。

8:15指揮長下達演練命令。演練正式開始,各組按任務分工實施演練。

8:17拉響監測警報器,危岩監測員韋振庭立即向村委監測責任人韋榮生報告:「我屯後山危岩隱患點出現小規模岩石崩塌滑落,有擴大的趨勢等異常情況,請盡快組織村民應急避險轉移,同時向上級報告,請求支援」。

8:20危岩隱患點監測責任人韋榮生向鄉人民政府報告:「我村板上屯後山危岩隱患點出現小規模岩石崩塌滑落等異常情況,有擴大的趨勢,請求上級給予救援。」

8:22鄉人民政府向指揮部匯報板上屯災險情情況。

8:25指揮長通過鄉人民政府的匯報分析,果斷發出指令:請立即組織危岩下方的村民迅速撤離。

8:30撤離開始。

撤離路線:村民從預定的撤離路線撤離到臨時安置點位置。

8:50撤離完畢。

8:55應急搶險組報告:受威脅村民全部撤離危險現場,拒撤戶1戶1人已被強制撤離到臨時安置點,有1人在撤離中摔傷已緊急送達臨時醫療救助點,電源水源已被切斷。

現場秩序維護和交通管制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現場准備組報告:撤離村民已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有1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救助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監測組報告:據監測,崩塌體變化已趨穩定,降雨已停止,建議解除封鎖警戒事宜。

9:00指揮長下達命令:解除道路封鎖、警戒;醫療衛生組繼續檢查是否還有受傷群眾;災情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

9:10指揮部領導成員到災民臨時安置點看望災民安置情況。

9:20總結講評應急演練工作

9:30演練結束。參加應急演練人員(除板上屯村民外)回到縣民族會堂二樓會議室培訓會場。

六、舉辦全縣地質災害防災避災知識培訓

(1)時間和地點:2011年7月8日10:00—12:00在縣民族會堂二樓會議室

(2)參訓人員:參加應急演練人員(除板上屯村民外)

(3)培訓內容:

①縣領導就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重要講話

②地質災害防災避災知識專題講座

③河池市國土資源局領導講話

七、演練和培訓的工作原則和要求

(一)本次危岩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應遵照的原則是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密切協作的原則。

(二)工作要求

(1)加強宣傳動員。演練前由宣傳動員工作組向有關村民和參與人員進行宣傳和通告,保證調動所有參與演練人員的積極性,熟悉演練程序,避免發生慌亂,確保參加實戰演練人員的絕對安全。

(2)增強工作主動性。應急演練的指揮部成員,要增強工作主動性,按照各工作組的主要任務及時分工落到實處。在應急演練中尤其要反應迅速,積極服務。

(3)服從領導,聽從指揮。各小組進入指揮部報到並待命後,一切行動要服從領導,聽從統一指揮,遇到緊急情況要密切加強溝通和匯報。正式演練開始後,各工作小組具體行動的演練聽從黃海瑤副主任統一指揮。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陸』 如何預防地質災害

1、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內容可包括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地質災害的種類、防治、預報、報告制度,如何安全選擇村民住宅用地防範地質災害,在雨季如何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理,災害發生時如何處置及應急救災等內容。各地可按當地實際情況,適時公開進行專題學習和培訓活動,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張貼宣傳畫等效方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努力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意識和搶險救災能力。
2、建立氣象預報預警制度。
地質災害的發生大多與強降雨有關。建立氣象預報預警制度,主要起警示作用,提醒被預警區的人員在下雨的時候提高警惕,注意防範降雨引發的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其作用類似於雨天提醒大家帶把傘。為此,很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的建設與維護工作,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開展實際降雨量監測,一旦發現實際降雨量將要達到地質災害發生的臨界值,立即通知地質災害危險區的居民採取措施,及時預防避讓,減少損失。
3、建立群測群防體系。
群測群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也是實踐證明的、現階段我國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災減災手段。必須動員民間力量,也就是發動群眾搞好群測群防,及時發現災情,及時上報災情,及時處理災情。群測群防如同在地災危險區增加了成千上萬個「災害預警器」,有利於地災防治工作的全方位開展,有利於提高防災減災效率和效果。要著手建立災害預防體系,逐級落實責任,明確遇到什麼情況要上報、報到哪兒。遇到緊急情況,按照事先約定的方式,比如敲鑼打鼓或高聲吶喊,盡量減少人員傷亡。
4、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路。
不少地質災害由降雨誘發,為此由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開展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是對地質災害進行區域性的預測預報。因此,根據降雨氣象預報,結合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條件,可以對那些主要由降雨誘發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預報。由於氣象部門的監測點多集中在市區和平原,在山區的監測點相對少。而地質災害多發在山區,建立地質部門自己的降雨監測點迫在眉睫。
5、加強地質災害工程實踐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後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後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採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採取雨天臨時避措旌,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採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柒』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宣傳

預案落實後,要及時向群眾宣傳普及,通過分發資料、張榜公布、利用廣播介紹版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權等形式,增強群眾地質災害防禦知識,提高自救能力,並積極主動配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搶險救災工作有序展開,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要監督檢查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的落實和指導具體防災(陝西嵐皋,2000)

『捌』 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

大最事實證明,群眾缺乏防災知識,預防地質災害意識薄弱,是致災地質作用造成嚴重後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群測群防」是符合我國國情而行之有效的減災措施,要切實做好群測群防工作,需要群眾有一定的防災意識和基本知識;全民的防災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才能自覺地保護環境,並加強社會對破壞地質環境行為的監督作用,從而大大減少地質災害和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因此,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媒介,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力度,加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政府、部門、單位和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使地質災害防治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十分必要。各省(區、市)、各市(地、州)、各縣(市)均應制訂地質災害防災知識的科學普及與培訓計劃,作為加強群測群防預警系統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宣傳的重點應放在農村。集中力量辦好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及群測群防網路培訓班,使全國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700個縣(市)地礦行政領導基本上都掌握這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規范。要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各種形式,把10000個受地質災害威脅最嚴重的村鎮的有關幹部群眾輪訓一遍。

活躍中小學環境保護及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教育,以使普及地質災害防治意識能從娃娃抓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