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工程地質特性
A. 工程地質特徵
工程地質特徵對注漿材料的選擇和注漿量的確定尤其重要,因此,在注漿施工前回,必須搞清楚所注地層答是砂層、粘土層、淤泥層,還是砂卵石層、斷層破碎帶。對於砂層,要進行篩分試驗,確認砂層是粗砂、中砂,還是細砂、粉細砂。對地層空隙率、裂隙度要通過試驗,或者採取工程類比法進行確定。
B. 什麼工程地質
工程地質學 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調查、研究、解決與興建各類工程建築有關的內地質問題的科學容。其基本理論是岩土特性的成因控制論、岩土結構的結構控制論和人地調諧理論。主要研究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評價工程地質條件,預測在工程建築的作用下地質條件在空間、時間和強度上的變化,制定控制自然地質作用和工程地質作用以及地質災害的方法、對策方案和措施;進行岩土體的專門分類和工程地質分區,為國民經濟規劃布局和地質環境的合理應用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工程地質學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C. 工程地質知識:地貌有哪幾種具體的特徵是什麼
按地貌形態分類,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 山地
一般指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較大的地貌。特點是起伏大,坡度陡,溝谷深,多呈脈狀分布。山地是一個眾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別於單一的山或山脈,山地與丘陵的差別是山地的高度差異比丘陵要大,高原的總高度有時比山地大,有時相比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異較小,這是山地和高原的區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會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山地地形形成的氣候是山地氣候,山地對人們的生活會帶來一定影響。比如交通分布,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等會產生不利影響。
2. 高原
高原通常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有的高原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是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國的青藏高原,面積最大的高原為南極冰雪高原。 高原最本質的特徵是︰地勢相對高差低而海拔相當高。高原分布甚廣,連同所包圍的盆地一起,大約共佔地球陸地面積的45%。
3. 盆地
主要特徵是四周高,中部低,因盆狀得名。是世界五大基本陸地地形之一,在全球分布廣泛。世界許多大城市也建立在盆地中,如首爾、台北等。地球上最大盆地剛果盆地。面積約相當加拿大1/3。盆地邊緣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中國有五個十分有名的盆地,分別為四川、塔里木、吐魯番、准噶爾、柴達木等盆地,面積都在10萬平方千米以上。因盆地對氣流有阻擋作用,很多盆地比較乾旱,不適宜人類種植,如柴達木盆地。有些盆地因海拔相對較低或者有氣流進口,氣候也比較濕潤。
4. 丘陵
是指地球表面形態起伏和緩,絕對高度在500米以內 ,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由各種岩類組成的坡面組合體 。坡度一般較緩,切割破碎,無一定方向。中國自北至南主要有遼西丘陵,江淮丘陵和江南丘陵等。黃土高原上有黃土丘陵。長江中下遊河段以南有江南丘陵。遼東,膠東兩半島上的丘陵分布也很廣。
5. 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集中分布在中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中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D. 什麼是工程地質
工程地質學是一門應用地質學的原理為工程應用服務的學科,主要研究內容涉及內地質災害,岩石與第四容紀沉積物,岩體穩定性,地震等。工程地質學廣泛應用於工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與維護等各個階段。
目的簡介:工程地質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各類工程場區的地質條件,對場區及其有關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預測在工程建築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和作用,選擇最優場地,並提出解決不良地質問題的工程措施,為保證工程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E. 什麼是工程地質問題
工程地質問題是指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它影響建築物修建的技術可能性、經濟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如建築物所處地質環境的區域構造穩定問題、地基岩體穩定問題、地下硐室圍岩穩定問題和邊坡岩體穩定問題、水庫滲漏問題、淤積問題、浸沒問題、邊岸再造及壩下游沖刷問題,以及與上述問題相聯系的建築場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條件等方面的問題。工程地質工作的基本任務在於對人類工程活動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種工程地質問題作出預測和確切評價,從地質方面保證工程建設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質問題是指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
(1) 地基穩定性問題:是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它包括強度和變形兩個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質作用和現象都會影響地基穩定。鐵路、公路等工程建築則會遇到路基穩定性問題。
(2) 斜坡穩定性問題:自然界的天然斜坡是經受長期地表地質作用達到相對協調平衡的產物,人類工程活動尤其是道路工程需開挖和填築人工邊坡(路塹、路堤、堤壩、基坑等),斜坡穩定對防止地質災害發生及保證地基穩定十分重要。斜坡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特徵是影響其穩定性的物質基礎,風化作用、地應力、地震、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對斜坡軟弱結構面作用往往破環斜坡穩定,而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是影響其穩定的重要因素。
(3) 洞室圍岩穩定性問題:地下洞室被包圍於岩土體介質(圍岩)中,在洞室開挖和建設過程中破壞了地下岩體原始平衡條件,便會出現一系列不穩定現象,常遇到圍岩塌方、地下睡涌水等。一般在工程建設規劃和選址時要進行區域穩定性評價,研究地質體在地質歷史中受力狀況和變形過程,做好山體穩定性評價,研究岩體結構特性,預測岩體變形破壞規律,進行岩體穩定性評價以及考慮建築物和岩體結構的相互作用。這些都是防止工程失誤和事故,保證洞室圍岩穩定所必需的工作。
(4) 區域穩定性問題:地震、震陷和液化以及活斷層對工程穩定性的影響,自1976年唐山地震後越來越引起土木工程界的注意。對於大型水電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建築群密布的城市地區,區域穩定性問題應該是需要首先論證的問題。
F. 石灰岩的主要工程地質特徵是什麼
推薦《西部探礦工程》發表的石灰岩地區的工程地質特點與岩土勘察研究
G. 泥質岩的工程地質特性
滇藏鐵路沿線的中新生代泥質岩分布比較廣泛,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大理、鶴慶松桂、麗江拉石海南、德欽奔子欄等以及西藏境內的芒康鹽井、邦達等地。由於泥質岩常具有不良的工程特性且在鐵路沿線分布廣泛,在野外工作期間,對滇藏鐵路沿線典型的中新生界泥質岩進行了系統調查和采樣,並進行了主要工程地質特性的試驗測試,樣品測試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12-5)。
表12-5 滇藏鐵路沿線泥質岩工程性質測試結果
一、泥質岩的粒度組成和粘土礦物成分
採用移液管法對滇藏鐵路沿線部分泥質岩的粒度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各時代的泥質岩粘粒含量普遍較低,<0.005 mm粘粒含量大多低於20%,僅少量樣品的粘粒含量超過20%;同一時代的泥質岩粒度也有較大差異(表12-5)。
粘土礦物成分對泥質岩性質的影響是相當顯著的。測試結果表明,鐵路沿線泥質岩的粘土礦物成分主要是低活性、非膨脹或低混層比的微膨脹性粘土礦物,而貧單礦物蒙脫石和中-高混層比伊利石/蒙脫石、綠泥石/蒙脫石混層礦物(表12-6,圖12-5)。
表12-6 泥質岩<2 μm粒組粘土礦物定量測試結果
圖12-5 大理新順磚廠泥岩<2 μm粒組的X-射線衍射曲線
二、泥質岩的膠結作用和膨脹性判別
泥質岩成岩膠結作用不僅控制和影響岩石的膨脹勢,而且控制和影響岩石的強度和風化耐久性,即隨著膠結程度的升高,強度增大、耐久性增強。為此,我們對所採集的泥質岩樣品進行了膠結程度測試分析,結果表明,滇藏鐵路沿線的泥質岩大多數為中等和強膠結,僅個別為弱膠結(表12-5),因而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風化耐久性。但是應當看到,泥質岩邊坡開挖後仍表現出較強的風化剝落現象,因此在工程上採取必要的抗風化設計是必要的。
採用有效蒙脫石含量和成岩膠結系數聯合判別的方法對泥質岩的膨脹勢進行判別。大量測試結果表明,中國膨脹性岩土有效蒙脫石含量下限一般為8%~10%(曲永新等,2000)。隨著有效蒙脫石含量的增高,膨脹勢將急劇增大。根據有效蒙脫石含量測試結果,滇藏鐵路沿線的侏羅系、三疊系泥質岩的有效蒙脫石含量整體在4.00%~4.64%之間,低於膨脹岩的下限;結合泥質岩的成岩膠結系數進行判別,滇藏鐵路滇西北段除了個別侏羅系、白堊系泥質岩具有微-弱膨脹性以外,其他時代較老的泥質岩總體上具有較好的工程地質特性。但是,有時由於結構的差異,泥質岩的工程性質差異較大,因此當粘粒含量高或破碎程度較高的泥質岩作為隧道圍岩或邊坡時,必須給以高度重視,工程施工中盡量減少擾動,並採取必要防護措施。
H. 如何描述岩體的工程地質性質
岩體是指某一地點一種或多種岩石中的各種結構面、結構體的總稱。包括各種地質界面:層理、層面、節理、斷層等
影響岩體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區域穩定性、岩體結構特徵、岩體變形特性與承載能力、地質構造、岩體風化程度等
1
結構面
破裂面、物質分異面、軟弱夾層、軟弱帶、構造岩、泥化夾層、充填夾層
按地質成因,可分為原生的、構造的、次生的三大類
原生結構面:沉積的、火成的和變質的三類
沉積結構面
層面、層理、沉積間斷面、沉積軟夾層等
層面和層理的結合時良好的,層面的抗剪強度不低,但是順層錯動或風化作用會降低其抗剪能力
軟弱夾層:硬層之間,強度低,遇水易軟化,厚度不大。風化後為泥化夾層(泥岩、頁岩、泥灰岩)
火成結構面
原聲節理、流紋面、圍岩接觸面、凝灰岩夾層等
圍岩破碎帶或飾變帶、凝灰岩夾層,為火成岩的軟弱夾層
變質結構面
麻理、片理、板理
構造結構面:構造應力作用下,岩體中形成的斷裂面、錯動面、破碎帶
破裂結構面:劈理、節理、斷層面、層間錯動面
構造軟弱帶:斷層破碎帶、層間錯動破碎帶
次生結構面
風化、卸荷、地下水等作用下形成的風華裂隙、破碎帶、卸荷裂隙、泥化夾層、夾泥層等
結構面的特徵
結構面的規模、形態、連通性、充填物的性質
規模:
形態:平整度、光滑度,對抗剪強度有影響
密集程度:通常以線密度(條/m)或結構面的間距表示
連通性:
地下岩體連通性的勘探方法有:勘探平硐、岩芯、地面開挖
張開度和充填:張開度,兩壁面的離開距離,分4級
閉合的0.2mm,微張的0.2-1.0mm,張開的:1.0-5.0mm,寬張的:5.0-mm
張開和寬張的結構面,抗剪強度取決於充填物的成分和厚度,粘土一般少於砂土
I. 岩石的工程地質性質有哪些
岩石的工程地質性質包括物理和力學性質兩個方面。
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質版:
1、重量:用比重(2.4~3.3)和權重度(容重——岩石單位體積的重量)兩個指標表示。
岩石重度的大小,決定於岩石中礦物的比重、孔隙性及其含水情況。
2、孔隙性:孔隙的發育程度,用孔隙度來表示(孔隙的總體積與岩石的總體積之比)。其大小決定於結構和構造。
3、吸水性:反映岩石在一定條件下的吸水能力。其大小與岩石孔隙度的大小、孔隙的張開程度有關。
4、軟化性:是指岩石遇水後,它的強度和穩定性發生變化的性質。
5、抗凍性:指岩石抵抗因水結冰產生的體積膨脹力的能力。在高寒冰凍區岩石的抗凍性能較為重要。
岩石的主要力學性質
1、岩石的變形:用彈性模量(應力與應變之比)和泊松比(橫向應變與縱向應變之比0.2~0.4)兩個指標表示。
2、岩石的強度:指岩石抵抗外力破壞的能力,用岩石在達到破壞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應力來表示。岩石的主要破壞形式有壓碎、拉斷和剪斷。常用的對應的強度指標是抗壓、抗剪、抗拉強度。
J. 工程地質學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具體的學習要求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築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學科。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工程地質學的研究目的在於查明建設地區或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分析、預測和評價可能存在和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對建築物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質現象的措施,為保證工程建設的合理規劃以及建築物的正確設計、順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質科學依據。研究方法包括地質學方法、實驗和測試方法、計算方法和模擬方法。地質學方法,即自然歷史分析法,是運用地質學理論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和地質現象的空間分布,分析研究其產生過程和發展趨勢,進行定性的判斷,它是工程地質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礎。實驗和測試方法,包括為測定岩、土體特性參數的實驗、對地應力的量級和方向的測試以及對地質作用隨時間延續而發展的監測。計算方法,包括應用統計數學方法對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利用理論或經驗公式對已測得的有關數據,進行計算,以定量地評價工程地質問題。模擬方法,可分為物理模擬(也稱工程地質力學模擬)和數值模擬,它們是在通過地質研究深入認識地質原型,查明各種邊界條件,以及通過實驗研究獲得有關參數的基礎上,結合建築物的實際作用,正確地抽象出工程地質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種數學方法,再現和預測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過程。電子計算機在工程地質學領域中的應用,不僅使過去難以完成的復雜計算成為可能,而且能夠對數據資料自動存儲、檢索和處理,甚至能夠將專家們的智慧存儲在計算機中,以備咨詢和處理疑難問題,即所謂的工程地質專家系統(見數學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