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關於地質災害降溫防災信息

關於地質災害降溫防災信息

發布時間: 2021-03-03 15:40:18

㈠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做好南方大范圍持續性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緊急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71 號

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根據氣象部門預計,2011 年 5月11日至 17日,我國南方地區將出現持續性大范圍降雨天氣,華南、江南南部、雲南南部、四川南部、貴州南部等地部分地區將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其中華南、江南中部、四川南部、雲南中東部和南部、貴州中南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 30 ~ 80 毫米,廣東中北部、廣西、海南、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雲南南部、四川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100 ~180毫米,局部地區達 200 ~250 毫米。受此次降雨影響,上述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國務院領導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應對工作。部領導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將派出專家組巡迴指導。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相關省 (區、市)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高度重視,提高警惕,密切關注降雨過程,進一步落實各部門、各單位的防災責任,做好持續性降雨期間地質災害應急值守、信息報送等工作。

二、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要結合當地實際,針對降雨天氣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根據預警預報信息和防災預案,與相關部門共同做好應急工作和人員、物資等准備。

三、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在此次持續性降雨期間開展地質災害排查、巡查、復查工作,對發現的隱患點要及時落實監測和應急處置。

四、及時組織本省 (區、市)專家組巡迴指導,出現險情和災情時,要及時核實信息、聯系有關人員和區片專家趕赴現場。

有重大情況,請及時報部。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㈡ 防災減災安全過程中災害信息的作用是什麼謝謝

1.引言
近幾年,我國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化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亮點。然而,隨著城市數量的迅速增加、規模的急劇膨脹、人口的迅猛增長以及各種信息要素的快速積聚,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風險也急劇積累,一系列重大事故相繼發生,在國外,如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日本地鐵「沙林」事件、韓國「大邱」地鐵縱火事件、俄羅斯劫持人質事件等;在國內,如2003年肆虐全國的「非典」事件,2004年北京的密雲燈會踩踏事件、城市暴雨和暴雪導致的城市交通癱瘓事件,重慶「天原」化工廠有毒氣體泄漏事件等。隨著這些城市公共安全領域事故頻頻發生,城市公共安全成為人們提及頻率頗高、極受關注的一個問題。當前,城市公共安全呈現出四大特點:時間上呈多頻次,空間上呈多領域;非傳統的公共安全隱患已成現代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威脅;單體的突發事件極易被放大為群體的社會危機;公共安全事件國際化程度加大。而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各級政府對公共安全的管理相對落後,城市公共安全法律體系、管理體制、應急機制以及城市公共安全規劃不健全,公共安全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的重要威脅。因此,如何抓住這一機遇,利用現有成熟的科學技術解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促進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學化,是城市公共安全工作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目前,我國已有一些城市運用空間信息技術,包括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GPS)等用於輔助城市公共安全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遙感技術(RS)是當前空間信息獲取和更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它克服了傳統調查手段高投入、長周期、低效率的缺點,具有宏觀、快速、動態、綜合的優勢。利用遙感技術的這些優勢,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並以計算機技術和通訊網路技術為主要技術支撐,採集、測量、分析、存儲、管理、顯示、傳播和應用空間信息,可以應用於城市公共安全中的許多方面。

2 空間信息技術
2.1 遙感技術原理
地面目標輻射電磁波

傳 輸

遙感器記錄

信息處理

圖1 遙感原理

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和反射電磁波,並且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遙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發射特性及其對電磁波的反射特徵,從而提取這些地物的信息,最終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的。可以說,遙感技術是一種建立在現代物理學、電子計算機技術、數學方法和地學規律的基礎上的綜合性探測技術。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數字化技術和感測器技術等的進步,目前,遙感技術的水平已得到很大的提高,正朝著高精、多光譜、高時空解析度的方向發展,遙感技術日益呈現出「三高」(即高光譜、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三全」(即全天候、全天時、全球)、「3W」(即What、When、Where)、「三結合」(即大小衛星結合、航空與航天結合、技術與應用結合)等特點,這些都為遙感技術在全社會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尤其體現在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和膨脹的城市當中,遙感技術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其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都在飛速的拓展。

2.2 「3S」技術(RS、GIS、GPS)的集成
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來應用,叫做「3S」技術。遙感信息中有地理信息系統所需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故RS與GIS相結合是必然的。又由於遙感應用中,地面采樣、導向、定位是以GPS作為有力工具的。因此,RS和GIS的發展,在導航和其它動態定位及數據採集系統的應用中,GPS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為核心的「3S」技術的集成,構成了對空間數據實時進行採集、更新、處理、分析及為各種實際應用提供科學的決策咨詢的強大技術體系。「3S」技術的整體結合,構成高度自動化、實時化和智能化的地理信息系統,是適時採集、處理、更新空間信息,提供決策輔助信息的有力手段。

3 空間信息技術在城市公共安全和防災減災中的應用
通常,空間信息技術在城市公共安全尤其是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利用遙感技術、GIS技術、GPS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資料庫技術等實現對城市災害的災前早期預警預報、防災救災預案制訂,災害發生過程中的災害實時監測、災害損失快速評估,減災抗災的應急指揮調度、輔助決策等領域。在這些過程中,空間信息技術都大有用武之地,只要能夠科學組織和大規模應用,完全可以實現對災害過程的實時監測,從而為各級領導、各級部門的指揮調度、快速響應、聯合行動提供可靠的依據。

3.1 空間信息技術在城市地震災害監測、評估中的應用
地震是難以抗拒的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極其嚴重。從地震區的分布來看,我國有60%國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於地震烈度及6度以上的地區。大地震造成的強烈地面運動除直接使建築物破壞之外,還誘發山崩、滑坡、泥石流、地基液化等地質災害,地震引起的破壞還導致火災、水災、爆炸、毒氣蔓延及瘟疫等次生災害的發生。因此,城市的抗禦震災的能力非常重要。由於地震預報是世界性科學難題,所以城市抗震減災、震時的緊急救援以及震災的快速評估就成為目前減輕地震災害的有效手段。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快速、准確地獲取數據,經過快速處理,不僅可以為城市抗震救災的部署提供重要依據,也可為震時救援、震災評估提供信息支持,提高抗震救災的效率。

「九五」期間,我國建立了多個城市防震減災系統。利用「3S」技術,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製了泉州、南安、漳州、廈門以及福州等城市的防震減災信息管理與輔助決策系統,其他城市如上海、合肥、烏魯木齊、自貢等城市,也建立了相應的城市防震減災系統[1]。建立了城市防震減災系統後,一旦發生地震,就可以立即在地震災區進行航空或衛星遙感觀測,對遙感信息進行處理可獲得地震區地震破壞後的信息,由地震前後的綜合信息可生成地震區地震前後的三維景觀圖,對比地震前後的三維景觀圖,還可以得到一些重點建築物破壞情況的各種數據,這不僅對制定抗震救災計劃十分有用,而且能夠科學指導人員搶救工作,指導電力網、給排水網、油氣輸送管網、通信網的恢復與重建工作,以及科學制定地震區恢復重建方案和發展規劃[2]。

近年來,隨著高空間解析度衛星的成功發射, 如美國空間影像公司成功發射的IKONOS高解析度衛星,其全色影像解析度為1m,美國的QuickBird衛星,其空間解析度高達0.61m,利用這些高解析度遙感影像進行城市災害評估被提上了日程。利用遙感圖像處理軟體可以從這些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中自動提取地物的形狀、位置和屬性等信息,能夠輕易分辨出城市防震減災工作中需要的基本要素、如建築物、構築物、道路和橋梁,從而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1]。因此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在城市基礎數據獲取與更新、震災的快速評估和地震應急決策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利用高解析度衛星影像進行城市防震減災系統資料庫的建設和更新也必將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3.2空間信息技術在城市洪澇災害監測、評估中的應用
我國洪澇災害的嚴重程度居世界各國之首,頻繁的洪水災害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對社會穩定的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我國現有100多座大中城市處於洪水水位之下,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必須對洪澇災害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對災區洪水進行實時監測,對災情做出實時、快速評估,科學地制定防洪和減災的對策[3]。減輕洪水災害必須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快速而准確地預報洪水事件; 二是對洪水事件造成災害的地點、時間、范圍和強度做快速評價。預報的快速、准確的關鍵是建立正確的洪水模型和迅速獲取相關信息, 而災害的評價則基於地球觀測系統的完善。遙感技術的發展為洪水監測和災害損失估算提供了有力、高效的手段。

遙感技術在洪水監測和災害損失估算中的應用包括:一是建立數字高程模型(DEM ) , 這是洪水模型建立的基礎;二是洪水演變的模擬演示,可以通過三維可視化技術和VR(虛擬現實)技術直觀實時地模擬水災的發展情況;三是災後損失評估,應用衛星圖片結合GIS矢量數據以及基礎資料庫可以對受災面積和程度、損失情況進行評估[4]。

通常在大的城市洪水災害發生期間,可以通過多平台、多感測器、多模態的遙感技術,比如利用氣象衛星的高重復頻率、雷達衛星不受雲雨干擾、航空遙感應急反應的特點,通過光學遙感數據和雷達遙感數據的融合,實現對洪水災害的不間斷的監測。另外,遙感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還可以實現對災情的分析、評估、模擬、預測。

目前,我國在遙感用於洪水監測和災害損失估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過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和「863」計劃的共同支持,成功研製了「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該系統按照(飛)機-(衛)星-地(面)模式,選用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作為獲取地面圖像和信息的感測器,能夠全天候監測洪水,實時傳輸圖像,在地面災情信息系統的支持下,具有快速災情評估的功能[5]。此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GIS的城市綜合減災評估決策系統」中,建立起了一個為水災預警決策系統的子系統。

3.3空間信息技術在城市火災監測、評估中的應用
90年代以來,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城市火災的發生呈逐漸增長的態勢。城市火災給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危害逐漸增大。城市火災有別於其他災害,它具有突發性、隨機性等特點,一旦發生火災或撲救不及時,就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搞好城市消防工作,始終是各級政府關注的焦點。

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把GIS、GPS、RS和通訊系統很好地結合起來,建成現代化的防火救災體系,在城市消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從遙感的角度講,在城市火災監測中,可以藉助於IKONOS、QuickBird等的高空間解析度特性,實現對城市火場的准確定位;也可以利用MODIS、LANDSAT-TM等的熱紅外波段,准確探測火源點,定量反演火災場的溫度、能量損失等參數,另外,也可以利用光譜解析度達納米級、波段數成百上千的高光譜遙感數據,實現對城市范圍內各種規模火災的精準監測。

從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角度講,消防工作中的80%以上的業務都不同程度的與圖形、位置有關,而消防設施的分布、消防人員的移動等大部分信息都具有地理屬性,藉助於GIS技術強大的空間數據管理和空間分析功能,可以將龐大的地理位置信息、社會人口信息、歷史統計數據及其他相關數據存儲在計算機中,建成完備的城市消防空間資料庫、城市消防減災管理信息系統、「119」自動化指揮調度系統等,必要時可以迅速檢查到有關信息,把各種信息相互疊加、組合利用,科學調度,可有效地參與城市防火的各項業務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損失。

3.4空間信息技術在城市沙塵暴災害監測、評估中的應用
在中國,利用遙感技術、GIS技術等空間信息技術,已經成功實現了對沙塵暴災害的日常監測、預報,並建立了相應的物理或統計模型庫。以1998年3月—2002年3月發生在北京以及華北地區的幾場強沙塵暴為例,我國利用風雲氣象衛星、MODIS等的遙感影像數據,結合一定的理論分析模型,已經成功實現了對沙塵暴起沙源頭、運移路徑、影響范圍、強度特徵等的准確預報和實時監測。可以說,在衛星的監測下,通過所獲取的信息以及地學理論可以准確地發布沙塵暴預警預報,較大的沙塵暴對所經過地區城市的影響已經可以降到較低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遙感技術的介入有助於分析沙塵暴的發生發展規律,從而為災害的預防和治理提供重要的依據[6]。

3.5空間信息技術在城市災害應急指揮與應急決策中的應用
城市防災減災和公共安全涉及到眾多的政府職能部門,如公安、消防、交通、人防、衛生防疫、地震、水利、氣象和民政等,這就使得傳統的應急管理不具備系統性,無法實現防災減災資源配置的優化。因此,建立以「3S」技術為核心,基於現代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等的城市應急救援聯動系統(Urban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UERS) ,已成為國內外各大中城市解決安全與緊急救援難題的主要措施之一[7]。

UERS 通過集成的信息網路和通信系統集語音、數據、圖像為一體,協調公安、消防、醫療、交警、民政、公共事業等政府職能部門,以統一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指揮平台和分布式城市應急共享聯動系統為核心,為市民提供相應的緊急救援服務,可以統一指揮,快速響應,聯合行動,為城市防災救災和公共安全提供保障和支持。UERS以遙感技術、GIS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訊技術為依託,通過城市信息化的建設,對城市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集成,實現資源共享,在加強各相關子系統建設的基礎上,建立起基於MIS系統與GIS系統的統一的信息指揮平台,為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帶來新的機遇[8]。

信息情報的收集與分析是城市防災減災和公共安全維護的重要支持系統之一。城市公共安全信息應包括自然環境調查和經濟社會現狀調查。自然環境調查包括地質、氣候、地形地貌、特殊價值地區及環境敏感區等的調查等[9]。利用空間信息技術尤其是遙感技術則可以快速獲取相關信息,為災害應急管理提供准確、實時的信息。

目前,作為城市防災減災和公共安全領域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充分藉助於「3S」技術和三維可視化技術,建立起以RS技術為快速信息獲取手段,以GIS的空間擴展分析功能與MIS的輔助決策支持功能為核心,能夠實現城市各公共安全部門實時聯動的城市災害應急指揮調度與決策支持的綜合系統,使之具有跨部門信息集成、分布式共享管理和三維可視化表達的功能,以便快速、准確、直觀地為城市范圍內的突發性事故和災害的應急管理提供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利用該系統可以實現對城市基礎設施、災害信息、危險源及抗災力量等信息的查詢統計、圖形編輯、屬性更新、確定防災抗災預案中抗災力量的有效服務范圍以及資源配置,從而快速重現災害景觀,大致預測災害損失。在災害應急響應與快速救援指揮中選擇最佳路徑,調度與管理抗災力量,對應急預案資料庫進行決策支持,從而方便政府在災時實施相應的應急預案,大致預測災害波及范圍,提前組織疏散人員財產,實施醫療急救等,輔助領導全面掌握災情並進行救災指揮決策[10]。

4 結論
人口、資源、財富的集中既是城市發展的動力,也為城市安全埋下了隱患。集成了「3S」技術的優勢的空間信息技術在收集大量城市基礎數據、動態和准動態跟蹤監測、結合資料庫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建立專家應用模型等方面有著其他手段所難以比擬的優勢。空間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宏觀性、實時性及動態性等特點,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對城市公共安全事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預見,隨著空間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社會上下對於城市災害和公共安全的日益重視,空間信息技術在城市防災減災和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從而為構建「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㈢ 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76 號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局):

據氣象部門預測,2011 年 5月20日至 24日,南方地區將出現一次中到大雨降雨過程,局部地區有大雨或暴雨。請各地高度重視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的防範工作,作出部署,切實做好應對准備。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有關地區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落實各項地質災害防範措施。尤其要加強防範工作的督促檢查,完善群測群防體系,發揮基層黨員、幹部和群測群防員的作用。

二、做好監測預警預報工作。密切關注雨情,及時將防災信息和防災要求傳達到市、縣、鄉鎮、村負責同志以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危險區內的群眾。

三、強化巡查排查和應急避讓。進一步組織力量加強巡查、排查、復查,消除防範盲區。一旦發現險情災情,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果斷撤離危險區內所有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人員,協助地方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極端降雨條件下,要果斷組織隱患點周邊受威脅人員提前撤離。

四、做好應急值守和應急處置工作。相關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值班,確保通訊暢通,信息傳遞准確及時。出現險情和災情時,要及時核送信息,啟動應急響應,力爭第一時間趕赴險情和災情現場,指導地方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力求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㈣ 防災減災知識

1、遭空襲,聽警報,拉閘斷電最重要,攜帶食品應急包,根據引導屈身跑,有序進入防空洞,聽從指揮要冷靜。

2、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3、火災起,怕煙熏,鼻口捂住濕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滾,不乘電梯往下奔,陽台滑下捆繩索,盲目跳樓會傷身。

4、洪水猛,高處行,土房頂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樹能栓救命繩,准備食物手電筒,穿暖衣服度險情。

5、台風來,聽預報,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築整牢靠,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

6、下暴雨,泥石流,危險處地是下游,逃離別順溝底走,橫向快爬上山頭,野外宿營不選溝,進山一定看氣候。

7、陰雨天,生雷電,避雨別在樹下站,鐵塔線桿要離遠,打雷家中也防患,關好門窗切電源,避免雷火屋裡竄。

8、暴雪天,人慢跑,背著風向別停腳,身體凍僵無知覺,千萬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環,慢慢溫暖才見好。


(4)關於地質災害降溫防災信息擴展閱讀:

地震發生時的幾種情況及應對方法:

1、發生燃氣泄漏時:

切斷總電源,迅速離開現場;千萬不要使用明火;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處;若被倒塌物砸壓,應設法將臉朝向通風口,等待救援。

2、被塌落重物壓住身體時:

查清壓在身上的物體是何物,不要輕易移動物體或身體;檢查自己是否受傷,若沒有受傷,應根據情況向外緩慢拽拉身體;若已受嚴重外傷,應盡力用衣物等物包紮好傷口;若發生骨折,不要輕易移動,應等待救援。

3、埋在廢墟中時:

樹立堅定的生存信念;不要大哭大叫,應保存體力;盡量休息,閉目養神;尋找食物和水,維持生命,若無法找到水,可以用自己的尿液應急;若有傷,應設法包紮,多休息。

㈤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做好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95 號

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省 (市)國土資源廳 (局):

據氣象部門預測,6月17日至 19日,我國主要降水帶將北移至淮河流域,四川盆地至淮河流域將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氣過程; 總降雨量普遍有 50 ~100 毫米,局地有 120 ~ 160 毫米。我部高度重視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的防範工作,部領導親自作出部署,要求做好應對。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切實加強指導和組織協調。近期部分地區經歷多次降雨過程,未來幾天,局部地區還將經歷大到暴雨,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十分嚴峻。有關國土資源部門要高度重視,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提前部署,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防治方案,落實防範措施。要加強督促檢查,指導做好群測群防隊伍的組織和動員,將防範工作落實到各危險區、隱患點。

二、做好監測預報預警。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過程,尤其是氣象部門預報有大到暴雨地區的降雨情況,通過各種媒體和手段,及時向市、縣、鄉鎮、村負責同志、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危險區內的群眾發布預警信息,重點加強偏遠地區緊急預警信息發布。

三、強化巡查排查和臨災避險。進一步組織力量加強巡查、排查、復查,消除防範盲區。一旦出現地質災害險情災情和極端降雨情況,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果斷撤離危險區內所有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人員,協助地方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對重要隱患點,要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開展防災演練,提高臨災避險能力。

四、做好應急值守和應急處置工作。相關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值班,確保通訊暢通,信息傳遞准確及時。出現險情和災情時,要及時核送信息,啟動應急響應,盡快趕赴現場,指導地方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力求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同時,積極配合部派駐各區片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做好巡查指導工作。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㈥ 地質災害減災防災實例

一、地質災害概況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為切實做好2003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精神,特編制本預案。 一、地質災害概況 我市地處魯中山區北側,山區與平原交接地帶,地形地貌變化較大,地質構造復雜,黃河橫貫全區。受人類工程活動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區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區內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岩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分為易發區和危險區。易發區包括歷城區西營、柳埠、高而、彩石、王舍人等鄉鎮的27個崩塌易發區、6處滑坡易發區、11個泥石流易發區和市區東郊1個地裂縫易發區。危險區包括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歷城區彩石鎮西嶺後滑坡、歷城區柳埠鎮杜家村滑坡、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 二、地質災害危險區減災防災預案 (一)滑坡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山體滑坡主要分布於南部山區,近年共發生滑坡18處,其中7處滑坡被劃為危險區。 歷下區燕翅山崩塌和滑坡:燕翅山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政府駐地南部,姚家鎮姚家村西南,東經117°04′15″—117°04′29″,北緯36°39′31″—36°39′40″山體呈北東—南西向。佔地面積約0.28km2,海拔高程198m,相對高差80多米。 燕翅山地貌類型屬剝蝕殘丘。主要岩性為:奧陶系石灰岩和燕山期侵入的閃長岩,山麓地帶堆積第四系坡殘積物和近期人工堆積的雜填土。山體上部為奧陶系石灰岩,閃長岩則以岩床的形式隱伏於石灰岩之下。在奧陶系石灰岩與閃長岩交接帶附近富集有矽卡岩型鐵礦礦床。奧陶系灰岩受火成岩侵入的影響,岩層產狀較為凌亂,總體岩層走向為250°,傾向340°,傾角34°—37°。在硯泉的東側發育有一條北北東—南南西向的正斷層。 由於歷史上采礦削坡等人為活動,1998年2月山體局部發生崩塌。目前山體西北側已形成滑塌體,滑塌體滑向320°,所處的山坡坡角37°,前緣扇面寬340m、扇面平均寬度210m、垂直高度67m、從前緣到後緣的水平距離88.9m、滑動距離0.45—1.3m,體積約21.10萬方。滑塌體前、後緣與滑塌體內已出現18條寬度不等的山體裂縫,其中:3條主裂縫長40—210m,裂縫最大寬度1.6m,最大可見深度9.4m。由於人工開挖山體坡角,在山體北、西、南3面均形成了臨空面(即:陡崖),山體北側高度40m、西側21m,南側(窯頭小學及西側民房(二層樓)的北部)9.1m。臨空面岩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破碎。山體周圍5處礦渣、生活及建築垃圾堆,構成不穩定邊坡(其中:1號位於硯泉東,2號位於1號南鄰,3號位於姚家小學西南,4號位於窯頭小學北,5號位於省高檢院東),邊坡坡度34°—37°,邊坡高度12—26m不等。 受滑塌體與渣體滑坡威脅的單位有姚家村、窯頭村、警官學校、市城管局宿舍樓、省高檢院、省航空大廈和歷下區建委宿舍共涉及住戶210戶,1225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下區姚家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林枝滑坡:位於林枝村東,東經117°1′4″,北緯36°30′43″,滑坡體由太古界變質岩風化殘坡積層組成,地形坡角42°。滑體後緣裂縫寬23cm,長約32m,走向NE48°,滑向SW240°,滑距0.40m。滑體長50m,寬52m,厚度20m,總體積約5萬m3。滑體前緣居民2戶,共計7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閣老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閣老村東南,東經117°3′41″—117°3′46″,北緯36°28′6″,滑體長370m,寬300m,厚度88m,總體積約880萬m3。滑坡滑動面大於30°動力以牽引式為主,滑動速度慢。初滑時間為1940年前後,當時滑坡後裂縫僅1m,到2001年4月已擴展至17.9m,平均擴展速度為0.26m燉a。滑體前緣居民17戶,共計69人。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滑坡:位於歷城區西營鎮積米峪村,滑坡體傾向北東,傾角35°,前沿滑距4.2m,滑坡體總體積30萬m3,首次滑動造成5間民房不同程度的破壞,受滑坡威脅的居民進行了搬遷避讓,現階段滑坡仍不穩定。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人民政府。 歷城區彩石鄉西嶺後滑坡:位於東經117°16′13″,北緯36°33′27″,滑坡體屬變質岩風化坡,滑坡體總體積0.19萬m3,受威脅居民3戶,共計11人。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彩石鄉人民政府。 歷城區柳埠鎮杜家莊滑坡:位於杜家莊村北路東,東經117°14′56″北緯36°23′17″,該滑坡體由寒武系張夏灰岩組成,裂隙發育,滑向285°,滑體傾角70°-80°,滑坡後緣裂縫31cm,可見深度1.4m,滑距0.7m,滑坡體南北長50m,東西寬5—15m,厚25—30m,總體積約1.38萬m3。現在滑坡體前緣有居民1戶5人,滑坡除威脅這戶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外,還直接威脅著進出村的行人及車輛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柳埠鎮人民政府。 長清區張夏鎮梨棗峪滑坡:滑坡體分兩個小滑坡,1號滑坡體長約30m、寬15m、厚5m、約0.225萬m3,滑坡底面為寒武系徐庄組紫色頁岩,滑坡體以較破碎的張夏鮞狀灰岩為主,滑向北西。2號滑坡長約100m、寬約70m、厚度大於5m、約3.5萬m3,滑坡體滑坡裂縫有內、外三條,呈三級滑坡台階,後緣裂縫0.3一1.0m不等,滑坡方向南西。現階段受滑坡威脅最嚴重的10戶居民已搬遷,如滑坡突然下滑,還將有30畝土地(包括作物)被破壞。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長清區張夏鎮人民政府。 2.滑坡致災原因分析。滑坡發生在寒武系徐庄組、饅頭組頁岩山體及上覆張夏組石灰岩地層或變質岩體風化層,屬順坡切層滑坡。滑坡前緣均有居民挖山平地建房或因修道路開挖山坡,據測量,滑坡前緣垂直挖坡3一10m不等,導致邊坡失穩產生拉張裂縫,降水隨裂縫滲入岩體,軟化頁岩,裂縫逐漸延伸擴大,形成滑動面,在連續降雨或大暴雨之後,山體自重增大,岩體軟化,沿潤滑的滑動面下滑,產生滑坡。 此類災害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相關,臨坡挖坡建房、修路,破壞植被開墾是災害產生的前提條件,岩體自身物理力學特性(風化、軟弱夾層等)是災害產生的內在原因,大氣降水是災害產生的誘導因素。 3.減災防災對策。一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二是由於各滑坡體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避讓措施,以免造成危害;三是堵塞滑坡裂縫,在後緣開挖排水溝,防止雨水沿裂縫下滲;四是加強防災教育,使受災群眾在災害突發時掌握自救方法;五是對滑坡實施24小時值班監測,並在滑波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範;六是在滑坡前緣堆石壓腳,嚴禁在滑坡前緣取土;七是在滑坡適當地段進行減荷卸載,降低滑坡規模。 (二)泥石流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全市共發現13處泥石流隱患點,其中2處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區: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危險區和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危險區。 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泥石流:位於垛庄水庫上游射垛溝,溝底寬30一50m,多為楊、柳林或柴草堆積占據,溝坡為高陡的變質岩風化坡或殘坡積物堆積坡,溝谷源頭區低山環繞,構成一個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出口寬不足百米,下連深切谷(射垛溝),匯水面積約3km2,匯水區內大部分為砂礫質荒坡,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該危險區直接威脅著沿溝上、中、下射垛村的安全。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章丘市垛庄鎮政府。 歷城區西營鎮八十崖村泥石流:處於低山區,地理坐標:東經117°15′14″,北緯36°27′52″,地形坡度45°-52°,山勢陡峭。出露地層為太古界變質岩,岩體表面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強烈,殘坡層厚度30厘米,局部厚度可達1米。由於村莊沿沖溝而建,房屋侵佔河道嚴重,因此,該村仍存在泥石流隱患。目前該村受威脅居民14戶,共58人,已基本搬遷完畢。 監測、預防責任單位:歷城區西營鎮政府。 2.致災原因分析。泥石流一般在具備一定匯水、碎泥石物質、較大勢能等條件下產生。如: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村泥石流形成區為四面環山近似封閉的匯水盆地,在匯水面積3km2范圍內僅有不足百米的出口,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場所條件;區內岩性為泰山群變質岩,岩石風化強烈,岩體破碎,植被稀少,且在西南隅為鑿山工程棄渣堆積,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區內地勢陡峻,高差對比大,為泥石流提供強大的勢能。上射垛泥石流潛在區強烈的地表徑流,為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動力條件,強烈地表徑流來源於暴雨。因此,該區若遇強的降水過程,將快速匯水至狹窄出口,產生泥石流。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該泥石流形成條件應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對陡坡地段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對坡度較小地段可改坡田為梯田;二是在山坡截水,修築分洪溝,支護易坍塌坡面;三是沿溝修建攔擋調節工程,延緩泥石流下瀉速度或徹底阻擋泥石流前進;四是建立泥石流預防、監測體系,建立群測群防監測網路和警報系統,明確汛期值班人員,對泥石流產生時間、空間、強度進行預報,加強行政管理,形成抗災、救災、執法行政管理系統;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泥石流危險區,採取必要避讓措施。 (三)地裂縫危險區防災預案 1.地質災害現狀。今年在我市發現1個地裂縫危險點:槐蔭區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危險區。 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地裂縫:位下濟南市槐蔭區槐蔭街69—143號。該區域地裂縫開始於5月中旬,到目前為止,濟南第二糧庫及附近居民房共計發現120處裂縫(其中濟南第二糧庫約100多處,附近居民房有20餘處)。所有裂縫的開裂狀態均為斜裂,呈雁行式平行排列,裂縫長1—6m不等,寬度在0.1—7.5cm,傾角60°左右。 2.致災原因分析。在濟南第二糧庫的東北鄰方向,有一處建築施工工地,在基礎施工中,經濟南水務局批准施工了20個降水井配合降水,5月13日開始降水,60日完成,總降水量24萬方。據初步分析,可能是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局部地段地基土的承載力下降,產生不均勻沉降所致。 3.減災防災對策。針對糧庫及居民房開裂的現狀,建議採取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加強房屋裂縫的監測工作,特別是在汛期要加密觀測;二是在濟南第二糧庫院內進行第四系地下水的系統水位觀測;三是做好人員避讓及糧食的移倉工作;四是盡快對所涉及區域(槐蔭街69—143號)及其附近地區的地裂縫地質災害進行勘察論證。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對策 (一)以崩、滑、流為主的地質災害 1.基本情況及威脅對象。目前已發現歷城區柳埠、西營、高而、彩石4鄉鎮共45處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威脅居民166戶,計652人。其中崩塌易發區27處,受威脅居民66戶,計263人;滑坡易發區6處,受威脅居民23戶,計94人;泥石流易發區11處,受威脅居民77戶,計295人(詳見附表)。該類地質災害致災地質條件已經具備,在汛期瞬時降水量較大及人為工程誘發條件下,有產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2.預防措施。一是設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警示牌;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發現險情及時上報;三是對小型崩塌、滑坡體實施人工排險;四是當地政府應迅速採取必要避讓措施,將附近居民搬遷至安全地帶,對於難以實施搬遷的,根據監測結果,制定好撤離計劃。 (二)市區東郊地裂縫 1.災害基本情況。1988年至1991年在濟南市東郊陳家張馬至冷水溝一線發生地裂縫,造成50間房屋破壞,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達50萬元以上;1997年5月23日15時,歷下區姚家鎮賢文庄一民宅發生嚴重沉陷,直接經濟損失達10萬元;1999年以張馬屯為中心,西起大辛庄—八間堡,南至工業南路,東到王舍人—裴家營一線,北到洪家園—孟家莊—西沙河,南北長8km,東西寬6km,面積約50km2范圍內的4500餘間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受災居民1100多戶,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 2.地質災害致災原因分析。該區是東郊水源地主要取水地段,日取水量達20萬m3燉d以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本區地下水位變化頻繁且變幅較大,導致岩溶發育發展。另外,區內廣泛分布有黃土,因其具濕陷性造成地基沉降,兩者綜合作用,是產生塌陷或地裂縫主要原因,致使大面積民房開裂。 3.減災防災對策。根據災害發生發展規律應採取以下防災措施:一是加強區內地下水動態監測,掌握水位動態變化規律;二是加強對災害發生區的日常監測,包括房沿、路面裂縫、塌坑范圍變化等,結合地下水位動態,預測地質災害發生趨勢;三是調度地下水開采量、控制地下水位變幅;四是在災害發生區進行工程建設時,要事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充分考慮岩土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做到以防為主,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落實 (一)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各有關縣(市)區政府要依據本預案,結合本轄區地質災害實際狀況,抓緊制定具體的汛期地質災害減災防災預案。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並層層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將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的監測和防治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負責人。 (二)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害速報制度。要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建立群測群防網路,落實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等制度。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要指派專人監測,同時,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意識。 (三)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要加強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險區和易發區跟蹤管理,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在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進行的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勘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進行設計、施工,杜絕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已經修建的工程,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防止發生地質災害。

㈦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與防治規劃

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及建議

根據地質災害穩定性、危害特徵及防治措施,對靈台縣的各地質災害點進行對比分析,結合地質災害點變形跡象及自身的特徵,對靈台縣滑坡、不穩定斜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進行防治分級,並提出可行性建議。

對於靈台縣109個地質災害點,根據其規模、威脅程度、易發程度等進行了分級。對於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地質災害點,建議地方相關部門加強日常監測,做好群測群防工作,出現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匯報。對於在災害點威脅范圍內進行工程施工的相關部門應嚴格審批,避免由於災害天氣和人工擾動誘發的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

為了有效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為地方政府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依據。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領下,以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以人為本」為主要目標,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分期,確定防治方案。

(一)地質災害防治分級

根據地質災害點的性質、規模、位置、危害程度、危險程度等,將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為三個級別:重點防治點、次重點防治點、一般防治點,其點數量分別為5處、14處、90處。

(二)地質災害防治分期

根據靈台縣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危險程度分區評價結果,結合靈台縣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要求,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對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工作按近期、中期、遠期進行總體規劃。其中近期、中期、遠期地質災害防治點數量分別為8處、18處、83處。

(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1.地質災害隱患點居民搬遷避讓

位於危險性較大斜坡下或滑坡體上的房屋採取搬遷措施,未搬遷以前在雨季危險期或出現滑動跡象時採取避讓措施。搬遷避讓可避開地質災害的威脅,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搬遷避讓規劃,逐步實施。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與巡查過程中,發現和評估地質災害危險點,當達到一定危險程度時,首先臨時採取避讓措施,把人員和財產轉移到安全地帶,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避讓搬遷的地址應在專業技術人員現場勘查後進行確定,特別是移民新村建設應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2.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

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提高其地質體的穩定性,是重要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特別是在一些重要地帶,是首選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投資相對較大,應在多種方案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慎重篩選工程治理點。在確立工程治理點後,應由地質災害專業勘查隊伍對災害點進行詳細勘查,做出施工治理方案設計,按照相關規范進行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及後期的治理效果監測。

3.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

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是防止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經濟條件下,還難以在短期內使居民和重要工程設施完全避開地質災害威脅,在實施搬遷避讓和分期治理的過程中,做好地質災害監測工作尤為重要。

地質災害監測包括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在縣域內選擇重要災害點開展專業監測工作,提高全縣的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水平;部分災害點還可採用群測群防儀器進行監測,提高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效果;大量的一般災害點,在災害體上合理布置監測點,採用簡易的直尺、鋼尺等進行定期監測和汛期加密監測,宏觀巡視災害體各部位的變形跡象,並做好相應的監測記錄。

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應在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下運行,並建立起預警發布體系,做到險情發生時能啟動應急預案,快速有效組織人員及財產撤離避讓。

(四)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依據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災體演化趨勢及對居民生命財產潛在危害程度,結合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危險程度分區圖、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對工作區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區(圖7-7),即: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每級防治區中根據地質條件、災害類型與危害程度,劃分出防治亞區或防治的重點地段。

圖7-7 靈台縣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圖

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

靈台縣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面積298.23km2,占總面積的14.55%。包括六個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橫渠—付家溝—官村—朱家灣—杜家溝—景家莊子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1),黑河南岸梁原鄉張家塬—溫家莊—東門—朱家灣高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2),達溪河北岸沿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4),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5)和獨店鄉什字塬北部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6)。本區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及黃土丘陵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黃土和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地表黃土覆蓋厚度較大,黃土大都向沖溝傾斜。局部地形坡度較大,區內工程地質條件差,岩土層的表層風化較嚴重,本區人類活動比較強烈,在溝谷邊坡人口比較密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改造極為強烈,主要包括建房切坡、開挖窯洞、修路等,人為活動誘發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較大。本區植被稀疏,以農作物為主,不利於水土保持。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在汛期遇暴雨和連陰雨天氣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特殊的岩土條件和氣象條件為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本區也是全縣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因此要進行重點防治,要完善好群測群防體系,在暴雨及連續降雨時加強重點地段巡查,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2.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Ⅱ)

靈台縣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面積861.49km2,占總面積的42.04%,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包括四個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1)、黑河南岸—什字塬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2)、什字塬以南—達溪河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廣大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4)。本區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覆蓋於白堊系砂礫岩、砂岩、泥岩基岩之上,厚度不等,在降水作用下容易沿黃土與基岩的接觸面形成滑坡。區內人類工程活動相對較強,人口比較多,人類工程活動比較強烈,主要表現是為各種目的而進行的切坡,加大了崩塌、滑坡的臨空面。黃土層,岩石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溝坡多為階狀陡坡。在汛期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公路沿線、河谷邊坡地帶。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危害較大,是地質災害防治的次重點防治區。在暴雨及連續性降雨天氣,在工程地質條件差及威脅性巨大的地段要加強監測,以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

3.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Ⅲ)

靈台縣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面積889.28km2,占總面積的43.41%,地質災害發育較少,危險性相對較小。包括六個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即梁原鄉王家溝黃土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1)、黑河寬闊河谷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2)、什字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3)、達溪河河谷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4)、邵寨鎮黃土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5)、百里鄉林場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6)。本區黃土塬區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工程地質條件很好,地形平坦,雖然人類工程活動較頻繁但很少發生地質災害;百里鄉林場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地質災害發生概率較小,為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

㈧ 附錄二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

(國土資發〔2009〕4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是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在實際工作中探索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災減災工作方法,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全國縣(市)、鄉(鎮)、村級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取得圓滿成功的基礎上,部研究決定,從2009年起,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計劃利用5年時間,將全國絕大多數重點山地丘陵縣(區、市)建設成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義

通過開展「十有縣」建設,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深化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和體制建設,提高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內容要求

(一)有組織:成立了以分管縣(區、市)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有專門的辦事機構。縣、鄉兩級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

(二)有經費:每年都有穩定的經費投入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包括對隱患點的治理、應急處置和監測,對受威脅的群眾進行搬遷避讓。

(三)有規劃: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經縣(區、市)政府批准實施。每年都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經縣(區、市)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布。

(四)有預案:對本縣(區、市)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了應急預案,包括險情發生時受威脅群眾的撤離信號、路線和安置場所。

(五)有制度:有地質災害汛期值班、災情險情速報、應急處置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制度。

(六)有宣傳: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災減災日」,有針對群眾和中小學生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培訓活動。

(七)有預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開展了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預警預報信息在當地電視台中播出,或通過其他媒體、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告知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八)有監測:已發現和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已有落實到人的監測員和行政責任人,有完整的監測記錄,已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鄉鎮國土所中有負責聯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人員。

(九)有手段: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簡易監測儀器等,監測人員配備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十)有警示: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有警示牌、貼有宣傳畫,地質災害隱患出現發生前兆時,群眾能及時得到警示信息。

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按照建設內容要求,組織縣(區、市)開展建設活動。每年10月20日前,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對完成「十有縣」建設的縣(區、市)開展驗收,並將通過驗收的縣(區、市)名單報部。部以通報形式公布「十有縣」名單。

三、政策措施

(一)為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部將在地質災害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及經費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縣(區、市)被通報命名為「十有縣」之後,部將不定期開展檢查、抽查,以召開座談會、現場會等形式推廣先進經驗,促使各地提高建設質量,加快建設步伐。

㈨ 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發〔〕28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 (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現就做好 2011 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的嚴峻形勢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強、突發性強、破壞性強等特點,防範難度極大。近年來,受極端氣象、地震、工程建設加劇等因素影響,我國地質災害頻發群發,造成的群死群傷事件時有發生。各地要以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懈怠情緒,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嚴峻形勢,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更加有力的防災措施,做好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抓緊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要求,要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加大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力度。近期,國務院將公布 《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總體規劃》,計劃用 5 年時間,開展調查評價、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和重點治理等工程。《全國地質災害防治 「十二五」規劃》也正在加緊編制。各地要認真謀劃本地區的各項目標和任務,抓緊編制地質災害防治 「十二五」規劃,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並報部備案。

三、切實加強機構建設

中編辦批准我部成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並增加司局級領導職數,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也即將掛牌成立。各地要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動本地區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技術支撐機構建設,將其作為 2011 年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努力建立健全我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體系。特別是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的省份,務必要在 2011 年取得突破性進展,已建立省級地質災害應急機構的省份,要向地市延伸。

四、強化特大型防治項目管理

近年來,中央財政逐年增加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預算資金。各地要積極推動加大本級財政對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力度,並嚴格按照財政部、國土資源部 《關於印發 〈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財建 〔2009〕463號)和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關於加強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管理的通知》(國土資廳發 〔2009〕81 號)的要求,加強資金、項目管理,按規定上報資料。對存在數據弄虛作假、未按規定管理使用專項資金、未及時向部報送等情況的省份,部將扣減或取消下年專項資金預算指標,並予以通報批評。

五、繼續提高基層防災能力

推進防災能力建設,提高基層地質災害防範的意識和預警預報、組織協調、應急避險、軟硬體支持等方面能力。一是要繼續扎實深入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十有縣」、地質災害防治 「五條線」、基層 「五到位」建設,部將繼續邀請 100 名特別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來京進行經驗交流。二是會同氣象部門,進一步將預警預報工作向縣 (市、區)延伸,未開展此項工作的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市 (地、州)、縣(市、區)應在今年完成。三是開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演練。要通過演練明確受威脅群眾撤離的信號、路線、應急避災場所等,明確分工,明確責任,明確要求。四是繼續完善地質災害應急平台。按照國土資源應急平台體系建設標准,整合已有資源和基礎,更新數據,實現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遠程會商和應急指揮。

六、做好汛期防治工作

各地要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重點做好排查、值守和應急處置工作。一是做好排查巡查,汛期前開展一次全面的隱患排查工作,將所有威脅人員和財產安全的隱患點及時納入防範體系,加強對在建施工場所防災工作的監督指導,特別要注意上游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形成壅塞體,後期降水使壅塞體突然潰決,形成高落差、大體量、快速度的特大泥石流災害。堅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動態監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情況。二是做好值班和信息報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報送地質災害災情、險情。根據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特別重大和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要在事件發生後 4 小時內向部報告。對尚未抵達現場、無法核實的災情險情,要將已掌握的情況通過傳真、電話等多種方式報部。三是做好應急處置,遇有災情、險情要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組織有關人員趕赴現場協助地方政府開展搶險救災,重點要做好受威脅人員轉移和二次災害的防範。

七、強化重點地區防治

三峽庫區要做好庫水位漲落期間的地質災害防範,尤其是高水位以及汛前降水條件下庫岸的穩定性監測,做好三峽庫區後續規劃中地質災害防治的相關工作。汶川及玉樹地震災區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區,應充分依託以群測群防為主的監測體系做好日常防範工作,重點時段要派駐專業隊伍指導協助地方做好防災工作,確保安置點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東南、華南、西南等山地丘陵區要著重防範台風和強降雨引發的點多面廣的突發性災害,要特別防範引發人員傷亡崩塌、泥石流災害。華北、西北黃土地區要做好黃土塬邊緣崩塌、滑坡、溝口泥石流災害的防治。

八、探索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

各地要積極探索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結合本地實際制訂鼓勵政策,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加大統籌力度,推動地方整合地質災害防治與山區脫貧、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小流域整治、土地整治、礦產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政策,請各省 (區、市)於4月底前將本地區在地質災害防治好的做法和經驗報部地質環境司。2011 年,部將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調研活動,並召開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經驗交流會,推廣先進典型經驗。

2011 年,是 「十二五」 的開局之年,又是建黨 90 周年,做好今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意義深遠、責任重大。各地務必要立足於抗大災、應大急、救大險,切實將各項防災措施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聯系人: 地質環境司 卓弘春

電話及傳真: 010 -66558322,010 -66558316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三月一日

㈩ 目前中國有哪些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措施

第一,來要加強部門間的資源統籌和自信息共享,進一步的明確中央和地方在救災管理當中的事項劃分,要落實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強化屬地的管理為主。

第二,要加強救災風險的綜合防範的研究,要統籌協調區域內防災減災能力的建設,要重點提升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的設防水平,加強建造物資的籌備體系建設。

第三,要加強防災減災科學技術的研究,要加強災害的監測預警、風險和損失評估,災害發生的演變規律等關鍵的技術研究。要加快衛星遙感、北斗導航、物聯網新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廣泛應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