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工程地質條件
㈠ 汶川地震烈度的分布特點,並從地質上解釋其成
汶川8.0級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組織專家赴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寧夏等省(自治區、
汶川8.0級地震Ⅵ度區以上面積合計440442平方公里,其中:
Ⅺ度區:面積約2419平方公里,以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和北川縣縣城為兩個中心呈長條狀分布,其中映秀Ⅺ度區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布,長軸約66公里,短軸約20公里,北川Ⅺ度區沿安縣-北川-平武方向分布,長軸約82公里,短軸約15公里。
Ⅹ度區:面積約3144平方公里,呈北東向狹長展布,長軸約224公里,短軸約28公里,東北端達四川省青川縣,西南端達汶川縣。
Ⅸ度區:面積約為7738平方公里,呈北東向狹長展布,長軸約318公里,短軸約45公里。東北端達到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和陝西省寧強縣的交界地帶,西南端達到四川省汶川縣。
Ⅷ度區:面積約27786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規則橢圓形狀展布,東南方向受地形影響不規則衰減,長軸約413公里,短軸約115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寶興縣與蘆山縣,東北端達到陝西省略陽縣和寧強縣。
Ⅶ度區:面積約84449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規則橢圓形狀展布,東南向受地形影響有不規則衰減,西南端較東北端緊窄,長軸約566公里,短軸約267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天全縣,東北端達到甘肅省兩當縣和陝西省鳳縣,最東部為陝西省南鄭縣,最西為四川省小金縣,最北為甘當省天水市麥積區,最南端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
Ⅵ度區:面積約314906平方公里,呈北東向不均勻橢圓形展布,長軸約936公里,短軸約596公里,西南端為四川省九龍縣、冕寧縣和喜得縣,東北端為甘肅省鎮原縣與慶陽市,最東部為陝西省鎮安縣、最西邊為四川省道孚縣、最北部達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最南為四川省雷波縣。
二、烈度說明
(一)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達Ⅺ度,以汶川縣映秀鎮和北川縣縣城為兩個中心。
(二)Ⅸ度以上地區破壞極其嚴重,其分布區域緊靠發震斷層,沿斷層走向成長條形狀;Ⅹ度和Ⅸ度邊界受龍門山前山斷裂錯動的影響,在綿竹市和什坊市山區向盆地方向突出,都江堰市區也略有突出。
(三)在山前盆地邊緣的過渡帶,烈度向東衰減很快,而西側則衰減相對較緩。
(四)烈度分布南北也不對稱,Ⅷ度區和Ⅶ度區范圍向四周擴大,且相同烈度的區域在北部比南部大,進入甘肅省和陝西省境內,顯示出斷層破裂向北東方向傳播,最大餘震發生在斷層北部。
(五)Ⅵ度區在四川盆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范圍很廣,一直延續到重慶市西部和雲南省昭通市北端,在四川省西部面積相對要小。
(六)此次地震有多個烈度異常區,其中漢源為位於Ⅵ度區的Ⅷ度異常區,其餘均為高於所在區一度的異常區,包括:康縣(Ⅸ度異常區)、中江(Ⅷ度異常區)、通江(Ⅶ度異常區)、洪雅(Ⅶ度異常區)、寶雞-岐山-眉縣(Ⅶ度異常區)、西安(Ⅵ度異常區)。來源: 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
㈡ 地震地質條件
在一個地區利用地震勘探方法能否取得好的地質(勘探)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於地震地質條件。地震地質條件一般分為兩類:①表層地震地質條件;②深部地震地質條件。
不同盆地的地震地質條件通常是不相同的,就是同一個盆地的不同地段,其地震地質條件也常常是不同的。掌握、分析和解決復雜的地震地質條件問題是地震勘探中的基礎工作。
1.7.3.1 表層地震地質條件
表層地震地質條件包括地形、地表風化層的性質等因素。它不僅影響地震勘探的激發和接收,而且影響地震波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特點,嚴重影響地震剖面的精度。
地殼的風化殼也稱為低速帶。它是由於受到長期風吹、日曬、雨淋等地質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其岩石變得十分疏鬆。所以低速帶的特點是:①低速帶一般是指不含水的風化層,當風化層含飽和水後,其速度會增高,就不屬於低速帶范圍,這也是地質風化層與低速帶的差別;②低速帶的速度V0是極低的,一般小於1 500m/s,而且速度橫向變化較大;③低速帶的厚度常常是不均勻的;④由於V0<<V(下覆岩石速度),根據Snell定律出射角β是很小的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V>> V0
β<<α
由於炮檢距(OS)相對於勘探深度z是較小的,通常α也不太大,則β就更小。因此,在地表附近縱波的位移幾乎是垂直於地面,橫波的位移則近似於平行於地面。由於這個原因,在縱波勘探中,接收系統必須為垂直運動的檢波器。橫波勘探則應設計水平運動的檢波器。
由於低速帶存在,要影響地震波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特徵;一是影響波的傳播時間,甚至影響到最後地震剖面成像和地質構造形態;二是影響地震波的頻帶和能量,改造地震波的動力學特徵;三是容易產生多次波,增加地震反射記錄的復雜性。因此,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帶校正和補償已成為地震數字處理中難度較大的,但又是極為重要的問題。
1.7.3.2 深層地震地質條件
它通常是指地下地質構造的復雜程度。在一些復雜的斷、陡構造地區,常常得不到好的地震資料,也無法弄清楚地下的真實形態。所以,地下構造的復雜程度不僅影響地震勘探工作方法的選擇,而且影響地震資料的處理和解釋。
一般而言,要取得好的勘探效果,地下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地震地質條件對提高勘探質量是有利的:①具有地震層位和地質層位的一致性;②具有較好的標准層;③具有良好的地層波組關系;④具有明顯的地震相特徵;⑤速度變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㈢ 汶川的地理概況
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而汶水即為岷江。如果可以鳥瞰這里,蜿蜒的岷江由縣北部入境,貫穿東部,長達88公里。你也會發現,這里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更高為6250米,東南部岷江出口處海拔則僅為780米。相對高差大, 地形坡度陡, 臨空面發育, 溝谷縱橫,切割強烈。西南部受制於邛崍山系,東北部為龍門山脈所控。
據有關專家介紹,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告訴新華社記者,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處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斜跨北東南西方向的龍門山斷裂帶,位於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東緣之間,其規模大而位置特殊。該地震帶長約400公里,寬70公里。
變化多端的地形地貌是大地構造活動與地表共同孕育的結果。龍門山形成於中生代和早新生代。
現今龍門山最顯著的地貌特徵就是南北分段性:北段海拔普遍處在1 000 m至2 000 m之間。沿北東方向,龍門山北段和四川盆地之間界限逐漸模糊;南段地形陡峭,盆山界限清楚。
龍門山地區宏觀上看構造性質相似, 受力環境一致, 地質學家近年來進行了不少整體研究。汶川縣處於九頂山新華夏構造帶, 地質構造復雜, 斷層、褶皺發育, 構造對岩土體的改造強烈。同時, 區域構造運動應力場的作用使岩體節理裂隙發育, 岩性破碎, 結構面發育, 從而使岩體力學性質大為變化, 為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條件。
1610~1900年龍門山地震帶只有2次強震記載,而1900年後的階段較為活躍,1900年至2000年這100年間5級以上地震則比較完整, 共發生14次地震, 即1900年邛崍地震、1913年北川地震、1933年理縣和茂縣地震、1940年茂縣地震、1941年康定地震、1949年康定地震、1952年康定和汶川地震、1958年北川地震、1970年大邑地震和1999年綿竹地震等。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基準台江道崇曾詳細研究了龍門山地震帶地震活動特徵,他指出,1960年以來大於等於4.5級的地震有明顯「成組」發生特徵,可以把此間(1960~1994)14次地震劃分成7組, 除了第6組為次地震外, 其餘各組均成對出現。1995年,有研究表示,該帶強震頻度不高,中等地震相對活躍。強震活動的盛衰變化沒有明顯規律,其主體活動地段為汶川-茂縣一北川段和天全一寶興段,二者的強震具有交替發生的特點。
不過汶川縣地震台的陳曉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研究發現了一些變化,龍門山地震帶(中南段)中強地震具有明顯的遷移特徵。即1900年前的中強地震的遷移規律是由北(北東)往南(南西)遷移;1900年以來的中強地震的遷移規律正好相反,即由南(南西)往北(北東)遷移。
根據美國國家地震調查局(USGS)的測量數據,昨天的大地震震源深度約為10公里。《財經》雜志引述研究人員的話指出,且不論美國國家地震調查局的數據是否准確,但此次大地震屬於淺源地震,當無疑義。通常,震源位於地下70公里之內的,都稱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越淺,地震能量越大。」
本報記者在《四川地震》2007年6月期上查到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監測研究所對當年1~3月的全省地震月報目錄(里氏震級ML ≥3.0),共有22處,其中2007年2月12日的那次地震震中也為汶川,震級3.2級,深度8公里。
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胡炎認為:X形活動斷裂帶控制著川、滇兩省大多數主要地震的發生, 如「蹺蹺板」兩端之互動。據已發生過的破壞性地震資料看, 一般情況下, 南東向組發震時, 北西向組在休息,反之亦然。
有關專家告訴新華社記者,在地震學中,一般發生的震級越高,其破壞力度越大。這次汶川地震7.8級,其震中地區的破壞力度在10度左右,會造成房倒屋塌、地質滑坡和地面裂縫等災害。由於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釋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周邊地區有可能發生餘震。
㈣ 關於汶川地震的地理知識
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時,也同時向東運動,擠壓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塊。雖然龍門山主體看上去構造活動性不強,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 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消息也認為,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機制與龍門山斷裂帶或者某個相關構造斷層的運動相吻合,地震是一個逆沖斷層向東北方向運動的結果。從大陸尺度上來看,中亞和東亞的地震活動是由於印度洋板塊沖撞歐亞板塊造成的。 美國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酈永剛告訴新華社記者,龍門山斷裂帶屬地震多發區內的活動斷層,來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質向東流動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運動,兩者邊界即為斷層面。如果斷裂每年運動數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積聚的應力和能量就能產生一次里氏7級以上的大地震。由於震源較淺,而且震源機制為向東的逆沖運動,加上震區土質松軟,地震波向東能傳播很長距離,使得遠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英國地質勘測局地震監測和信息服務中心主任布賴恩·巴普蒂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從地質構造上看,這次地震與喜馬拉雅碰撞帶有關,「顯然是東北-西南向的龍門山斷裂帶發生擠壓作用的結果」。 法國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質學家保羅·達波尼耶對媒體說,大約5000萬年前,印度洋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後俯沖到後者的下面,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現在仍在受兩個板塊的擠壓,使得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成為地震密集帶。
地震類型汶川大地震為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因此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㈤ 地震是工程地質條件還是工程地質問題
工程地質條件中的工程動力地質作用吧 一個區域都需要劃分自己的基本烈度
㈥ 汶川地震中出現了哪些工程地質問題
汶川抄地震誘發的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震裂山體)和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及特徵進行了較系統地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強震誘發滑坡災害發生特點與岩性結構和地形條件有較明顯的關系,在硬岩、軟岩和鬆散堆積物分布區,滑坡的啟動、運動和停積形式有較大的差別,但總體上都具有高速、高動能、強大動力等特徵。強震誘發的崩塌主要包括高位大型崩塌;小規模塊石崩落、拋射;崩塌誘發大規模滑坡3類。強震條件下大多數崩塌都表現出一定的水平拋射特徵。強烈的地震動力使極震區眾多山體大范圍震裂松動,形成了大量震裂山體。這些震裂山體的地表裂縫具體又可細分為斷裂裂縫、震裂裂縫和滑裂裂縫3類。汶川地震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再加上震後泥石流爆發的臨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啟動和運動方式發生明顯改變,在今後數年內,泥石流將是影響災區恢復重建的最大地質災害隱患,應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防範。
㈦ 汶川大地震所在地的具體地質構造情況
一.汶川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
汶川區地質構造位置處於南北向東亞鏡像反映內中軸地震帶與北容東-南西向太行山-龍門山地震帶的交織部位。前者從"康滇地軸"經四川的龍門山以西地帶,再由甘肅武都向北通過天水,庄浪,靜寧,以及六盤山,到寧夏的賀蘭山,及其以西的北阿拉善,是一條縱貫中國,並把中國分為構造屬性有明顯差別的東西二部分的"東亞鏡像反映中軸帶";由歷史地震的震中分布可知,它又是一條近南北向的地震帶,故我國地震界習慣性地稱之為"南北地震帶"。由於這個帶實際上是由一系列的北東向構造和一系的北西向構造作麥穗狀交叉而成,所以無論是環太平洋構造波系或特提斯構造波系的地震帶活動,在"中軸帶"上的相應部位都要發生較強地震。後者基本與燕遼-太行-龍門山構造帶符合,向東北穿渤海,過渡到長白山構造帶。這條地震帶從太行山西側及汾河斷陷向西南抵達秦嶺構造結,活動性突然減弱,斜穿秦嶺後,到甘肅武都地區,又重新顯示活動性,到四川松潘地區(包括汶川),已相當活動,然後通過康定,瀘定,冕寧,西昌等處,進入雲南,經騰沖和潞西,出國境。這祥的構造背景就必然形成了該區既是地震多發區又是地震強烈區。
㈧ 地震勘探的地質條件
在一個地區開展地震勘探工作能否有效地解決地質問題,達到預期目的,在很大程度 上取決於該區的地震地質條件。地震地質條件分為表層地震地質條件和深層地震地質條件 兩部分。
(一)表層地震地質條件
表層地震地質條件主要是指地表的各種影響因素及淺部岩土介質的性質和地質特徵。具體是指地形、地貌、植被、潛水面、基岩以上現代沉積的岩性和厚度的變化等。它們決 定了地震波的激發和接收條件及資料處理中表層靜校正的難度。一般說來,地形平坦、潛 水面淺、表層現代沉積厚度變化小、岩性穩定等是有利的表層地震地質條件。
(二)深層地震地質條件
深層地震地質條件是指地震界面的強弱、穩定性和連續性、地質構造的復雜程度、地 震界面與地質界面的對應關系等。地震界面的性質取決於地層的岩性——岩性穩定則地震 界面連續性好,可大范圍追蹤,並且與地質界面一致(此稱標准層)。在剖面中有標准層,地質條件不太復雜、岩層產狀較平緩、界面反射系數適中等都是有利的深層地震地質 條件。
地震界面是指地震波速度不同或波阻抗有差異的界面;地質界面是指由於各種地質作 用造就的物性界面,如不整合面、地層面、岩性界面、斷層面、侵入接觸面以及流體分界 面等。
上述兩種界面,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但有時是不一致的。如有些古老地層經多次構 造運動或在上覆地層的長期重壓下,相鄰地層可能有相近的波阻抗,這種地質界面就不是 地震界面。反之,同一岩性的地層,其中既無層面又無岩性界面,但由於岩層中所含流體 成分不同,而構成物性界面(例如水與氣分界面,含油層與含氣層的分界面,油層與水層 的分界面),因而地震反射面有時也並非地質界面。只有當地震界面與地質界面一致或有 密切關系時,地震勘探工作才能有效地解決地質任務。
㈨ 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難度很大,分析其不利的地理條件。
地震震級高,震源淺,破壞性大 發生多次餘震 本次地震在山區引發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高山峽谷,地形崎嶇
㈩ 汶川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類型
地震一般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有: 泥石流 崩塌 滑坡 地裂縫 堰塞湖 等
其帶來的不可預見後果是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