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地質災害
1. 貴州省畢節地區發生過哪些的地質災害
畢節地質地貌環境:
貴州省是一個地質災害嚴重多發的地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種類多:由於貴州省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災害中常見的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而貴州的地裂縫常常是崩、滑、塌在地表的一種反映。其中,對人民生命財產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貴州省地質災害以中小規模為主(佔90%以上),大型或巨型較少。但幾乎每年都有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一般情況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災害規模較小,而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產生的規模則相對較大。1993年以來全省共發生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58起,其中死亡30人以上或經濟損失l000萬元以上的特大級災害有18起,而且或多或少都有人為因素的影子。
(二)分布廣:在地域的分布上,貴州全省9個地(州、市)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但最頻發的主要集中在遵義、畢節、六盤水、黔西南和銅仁地區,其分布與地理地貌、地質構造、岩土結構、氣候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經統計分析,全省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5—9月,平均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40—60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35—90%,是地質災害高發期;其次是4月和10月,平均每月發生地質災害10起左右,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5—l0%左右,是地質災害中發期;1—3月、11—12月兩個時段,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1—3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0.5—1.0%,是地質災害低發期。
(三)易誘發:根據資料統計,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誘發因素有大氣降水自然因數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的作用。由於貴州境內多屬山地,受地形地貌的影響,降雨在區域和季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除普降暴雨誘發群發性地質災害以外,因為局地暴雨而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也是貴州省的一大特徵。在工程施工建設中,由於防災意識不強,人們在工程建設中常不自覺地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例如不合理的規劃選址、不切實際的工程設計、不合理的切坡、采砂、採石、地下水開采等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現象也較為突出;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強度的增加,采區內地表移動變形迅速發展;再加上陡坡墾植,植被破壞等原因,導致地質體失穩因素增加或加劇,地質災害隱患呈高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貴州省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資源開發力度高速增長,采空區導致的地面不均勻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日漸突出,甚至還進一步導致邊坡失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產生。在各大礦區各種地質災害在迅速增長,無論在災害隱患點的數量、規模、危險性、危害性都在呈指數級增長的趨勢,受脅人口、受脅的工程設施和財產在不斷增多,危害很大。
(四)影響大:一是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以來,貴州全省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5012起,其中造成有人員傷亡的237起,造成1090人死亡,2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23.98億元。平均每年發生地質災害358起,造成人員傷亡的約17起,死亡80人左右,直接經濟損失接近2億元。二是破壞城鎮、礦山、企業。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摧毀了大量城鄉建築設施、耕地、工廠和交通干線。如烏江源頭的大方縣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石阡、沿河等縣城滑坡,印江縣城的岩口、杉樹完小滑坡,赤水大同滑坡等,滑坡體規模大,危害嚴重。三是破壞鐵路、公路、航道,威脅交通安全。如1996年6月1日,黃平縣重安江泥石流致死22人,失蹤13人,毀橋1座,經濟損失1000萬元;2003年5月11日1時55分,黔東南州三穗縣台烈鎮台烈村三穗至凱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橋3號橋墩附近發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1人受傷,16間工棚被毀,直接經濟損失大於1000萬元;2003年12月14日13時05分,黔西南州望謨縣在建的岜饒鄉鄉村公路在岜饒鄉頂棚村隴逛組梨樹坪路段發生山體滑坡,造成民工死亡10人,重傷7人,輕傷12人。四是破壞水利、水電工程。如1996年9月19日凌晨1時,印江縣岩口發生山體滑坡,方量260萬m3,造成3人死亡,2人失蹤,滑體阻斷印江河,形成堰塞湖,上游10餘公里的朗溪鎮l座小型電站、2個提水站、4個村1830戶居民房屋及3000畝良田被淹沒,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五是影響資源開發,阻礙山區經濟發展。隨著經濟工程建設活動的加速發展,與工程建設活動有關而發生人員死亡的地質災害有加劇的趨勢。如2003年發生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災害死亡人數較2002年上升了4.7倍(2002年5起13人,2003年是8起62人)。2004年12月3日凌晨3時40分左右,貴州省納雍縣騌嶺鎮左家營村岩腳組N側400米處陡崖臨空面發生一起山體基岩崩塌事件,造成44人死亡,13人受傷的特大地質災害。造成騌嶺一帶煤礦停采達半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進一步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完善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體制,我部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近兩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縣」建設以及第二批「十有縣」的驗收,「十有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46號),現對在2010年通過驗收的北京市房山區等第二批545個縣(市、區)名單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共545個)
北京市(9個):
房山區、門頭溝區、延慶縣、密雲縣、懷柔區、平谷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
河北省(24個):
平山縣、贊皇縣、阜平縣、易縣、淶水縣、唐縣、永年縣、邯鄲縣、峰峰礦區、臨城縣、內邱縣、遵化市、遷安市、撫寧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鷹手營子礦區、宣化縣、張家口市宣化區、沽源縣、張北縣、陽原縣
山西省(21個):
清徐縣、太原市尖草坪區、陽曲縣、太原市杏花嶺區、澤州縣、長子縣、屯留縣、沁源縣、潞城市、武鄉縣、平順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壽陽縣、和順縣、左權縣、寧武縣、河曲縣
內蒙古自治區(4個):
赤峰市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豐鎮市、察哈爾右翼中旗
遼寧省(7個):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縣、清原縣、寬甸縣、東港市、蓋州市
吉林省(10個):
長春市雙陽區、通化市二道江區、柳河縣、通化縣、輝南縣、白山市渾江區、白山市江源區、蛟河市、磐石市、汪清縣
黑龍江省(30個):
延壽縣、依蘭縣、尚志市、五常市、龍江縣、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海林市、穆棱市、湯原縣、樺南縣、肇源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雞東縣、雞西市恆山區、寶清縣、雙鴨山市嶺東區、鐵力市、伊春市美溪區、勃利縣、七台河市茄子河區、蘿北縣、黑河市愛輝區、遜克縣、五大連池市、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嫩江縣、孫吳縣、慶安縣、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塔河縣
江蘇省(11個):
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市浦口區、鎮江市京口區、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賈汪區、宜興市、灌雲縣、東海縣、贛榆縣
浙江省(19個):
杭州市蕭山區、餘杭區、桐廬縣、富陽市、溫州市甌海區、樂清市、瑞安市、蒼南縣、泰順縣、長興縣、新昌縣、磐安縣、天台縣、龍游縣、江山市、青田縣、松陽縣、景寧縣、慶元縣
安徽省(14個):
東至縣、青陽縣、旌德縣、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樅陽縣、桐城市、休寧縣、黟縣、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徽州區、金寨縣、舒城縣
福建省(30個):
閩侯縣、福州市馬尾區、平潭縣、福清市、廈門市集美區、廈門市海滄區、周寧縣、蕉城區、屏南縣、莆田市城廂區、莆田市涵江區、安溪縣、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區、南靖縣、長泰縣、華安縣、龍岩市新羅區、永定縣、上杭縣、長汀縣、武平縣、大田縣、清流縣、沙縣、南平市延平區、建甌市、浦城縣、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個):
修水縣、星子縣、九江縣、彭澤縣、上饒縣、廣豐縣、婺源縣、豐城市、高安市、上高縣、奉新縣、資溪縣、黎川縣、南豐縣、廣昌縣、遂川縣、崇義縣、興國縣、南康市、大余縣、石城縣、龍南縣、上猶縣、安遠縣、樂平市、景德鎮市昌江區、上栗縣、蘆溪縣、萍鄉市湘東區、萍鄉市安源區、南昌市灣里區
山東省(20個):
沂源縣、安丘市、萊蕪市萊城區、文登市、乳山市、臨沂市蘭山區、臨沂市羅庄區、臨沂市河東區、平邑縣、沂南縣、郯城縣、臨沭縣、費縣、莒南縣、濟南市
歷城區、泰安市泰山區、泰安市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金鄉縣
河南省(16個):
新密市、欒川縣、三門峽市湖濱區、義馬市、商城縣、方城縣、平頂山市石龍區、汝州市、泌陽縣、林州市、安陽縣、淇縣、衛輝市、博愛縣、永城市、濟源市湖北省(21個):
遠安縣、宜都市、宜昌市點軍區、通山縣、通城縣、崇陽縣、咸寧市咸安區、咸豐縣、來鳳縣、宣恩縣、黃石市鐵山區、黃石市西塞山區、陽新縣、鄖西縣、丹江口市、竹溪縣、十堰市茅箭區、英山縣、松滋市、南漳縣、應城市
湖南省(40個):
寧鄉縣、湘鄉市、醴陵市、株洲縣、衡山縣、衡陽縣、祁東縣、常寧市、衡東縣、平江縣、臨湘市、岳陽縣、桃源縣、常德市鼎城區、桃江縣、隆回縣、邵東縣、綏寧縣、武岡市、新寧縣、雙峰縣、漣源市、冷水江市、辰溪縣、麻陽縣、芷江縣、漵浦縣、汝城縣、永興縣、郴州市蘇仙區、永州市冷水灘區、雙牌縣、江華縣、道縣、新田縣、寧遠縣、永順縣、花垣縣、桑植縣、慈利縣
廣東省(37個):
廣州市蘿崗區、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寶安區、珠海市斗門區、香洲區、金灣區、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佛山市南海區、樂昌市、仁化縣、河源市連平縣、和平縣、梅州市平遠縣、豐順縣、惠州市惠陽區、大亞灣經濟開發區、汕尾市陸河縣、海豐縣、江門市台山市、鶴山市、陽江市陽西縣、湛江市雷州市、坡頭區、肇慶市四會市、懷集縣、清遠市佛岡縣、清新縣、潮州市饒平縣、潮安縣、揭陽市揭東縣、揭西縣、雲浮市鬱南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5個):
鳳山縣、宜州市、田東縣、平果縣、資源縣
海南省(6個):
保亭縣、昌江縣、瓊中縣、陵水縣、五指山市、白沙縣
重慶市(10個):
萬盛區、巴南區、北碚區、長壽區、潼南縣、雲陽縣、巫山縣、奉節縣、彭水縣、綦江縣
四川省(26個):
榮縣、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綿陽市安縣、江油市、三台縣、內江市資中縣、隆昌縣、雅安市雨城區、天全縣、蘆山縣、石棉縣、漢源縣、寶興縣、滎經縣,廣安市廣安區、華鎣市、鄰水縣、岳池縣、武勝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小金縣,涼山州甘洛縣
貴州省(61個):
修文縣、貴陽市烏當區、貴陽市雲岩區、貴陽市南明區、遵義市紅花崗區、余慶縣、務川縣、鳳岡縣、湄潭縣、道真縣、正安縣、綏陽縣、桐梓縣、赤水市、習水縣、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安順市西秀區、普定縣、鎮寧縣、紫雲縣、黔南州福泉市、貴定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羅甸縣、平塘縣、獨山縣、荔波縣、三都縣、天柱縣、岑鞏縣、從江縣、麻江縣、錦屏縣、黃平縣、丹寨縣、台江縣,興義市、興仁縣、貞豐縣、晴隆縣、普安縣、大方縣、赫章縣、金沙縣、畢節市、織金縣、威寧縣、納雍縣,銅仁市、玉屏縣、萬山特區、松桃縣、沿河縣、德江縣、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
雲南省(35個):
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宜良縣、昭通市昭陽區、鹽津縣、水富縣、曲靖市麒麟區、沾益縣、會澤縣、玉溪市紅塔區、龍陵縣、昌寧縣、騰沖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開遠市、元陽縣、河口縣、文山縣、丘北縣、西疇縣、江城縣、孟連縣、南澗縣、漾濞縣、永平縣、潞西市、華坪縣、玉龍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臨滄市臨翔區、滄源縣、耿馬縣
西藏自治區(5個):
亞東縣、芒康縣、波密縣、察隅縣、洛扎縣
陝西省(19個):
西安市臨潼區、西安市灞橋區、寶雞市金台區、太白縣、長武縣、淳化縣、韓城市、白水縣、商洛市商州區、鎮安縣、安康市漢濱區、鎮坪縣、洋縣、留壩縣、府谷縣、定邊縣、志丹縣、甘泉縣、銅川市印台區
甘肅省(19個):
蘭州市七里河區、酒泉市肅州區、山丹縣、肅南縣、天祝縣、古浪縣、白銀市平川區、會寧縣、通渭縣、漳縣、天水市秦州區、清水縣、隴南市武都區、文縣、東鄉縣、臨夏縣、迭部縣、鎮原縣、崇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4個):
固原市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中衛市海原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1個):
尼勒克縣、特克斯縣、霍城縣、察布查爾縣、阜康市、沙灣縣、烏蘇市、烏魯木齊縣、哈巴河縣、阿勒泰市、富蘊縣
3. 思南之問題異鄉人求救
我來說點實際的,
怎樣定義思南發達還是不發達?
相對於周邊縣來說,思南經濟更活躍,晚上逛街的特別多,特別是東門至車站一段,人最多,很熱鬧,但並不能說發達,風景看怎麼說,總之有思南自己的獨特味道,人稱"小重慶",還有許多旅遊點,但由於交通不發達,所以不方便,思南是由大山包圍著的,有一條烏江.
至於民族,其實這跟外面沒什麼區別,除非你在思南鄉下,部分地方才有少數民族的氣息,城裡都是漢化的,我也是苗族,可我對苗族的東西一無所知,喜歡什麼你自己去研究了。
忌諱什麼呢?你可以分為幾類,當官的忌諱什麼,百姓忌諱什麼,一句話,沒有不看重生命的,所以不要亂說話,尊重別人,大方,其他的就沒什麼了.
不要告訴我,你是湖南人.! 目前在思南的外地人很多,各個地方都有,我平時做調查就知道一些.
還有就是,今年思南的高考成績特別好,全銅仁地區前十名,有8名在思南,6個清華1個北大,有個是貴州第8,是個狀元.
4. 思南縣的地理環境
思南縣境內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中下統、二疊系、三疊系中下統。以三疊系和二疊系地層出露最廣,其次為志留系和奧陶系,第四系分布零星。缺失地層有泥盆系、石炭系、侏羅系、和白堊系等。
思南縣地質構造上處於雪峰古陸穩定地台西緣,區域上位於黔北台隆遵義斷拱的鳳崗北北東向構造變形帶,因此,斷裂和褶皺發育,造就了思南縣特有的地質、地貌環境。
思南縣內主要為思南壓扭性斷裂和塘頭壓扭性斷裂,皆為區域性大斷裂。依據地貌形成的內外營力和地表形態,將區內地貌分為構造侵蝕溶蝕低中山、溶丘谷地、溶蝕侵蝕低山河谷和侵蝕堆積四種類型。
思南位於武陵山脈與大婁山山脈之間。受構造、岩性以及烏江水系控制,呈現出峰叢山地,緩丘谷地、河谷、石林等多種地貌形態。 思南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春夏較長,冬秋較短,夏熱冬暖等特點。年平均溫度17.3℃,一月份最冷,七月份最熱,極端最高氣溫為1972年8月27日40.7℃,極端最低氣溫為1970年1月30日零下5.5℃,烏江河谷一帶氣溫較高,西北、東南及邊緣地區氣溫較低。冬春季節較夏秋季節氣溫要低。
思南縣以東南風和偏南風為最多,風力一般2~4級,最大可達8級,最大風速每秒18m。年水面蒸發量510.8~935.3mm之間。
思南縣屬災害性天氣較多的縣,主要災害有乾旱(春旱、夏旱)、冰雹、大風、倒春寒、凝凍及暴雨等。危害嚴重的乾旱有春旱和夏旱。 重晶石礦為低溫熱夜型礦床,分布於文家店鎮及大壩場鎮。
汞礦有砂廠汞礦床、六井汞礦點,為熱夜型礦床,砂廠汞礦及六井汞礦點分別產於天橋鄉及長壩鄉境內,砂廠汞礦床位於大壩場背斜。
鐵礦,大理石,煤礦資源
鉛鋅礦位於大河壩背斜軸部,賦存於次生斷裂帶中,為熱夜型礦床。
5. 貴州哪些地區的暴雨洪災最為嚴重
貴州遵義強降雨致3人死亡4127人需緊急生活救助
據悉,6月23日07時至12時,黎平敖市(130.9毫米)、錦屏隆里(101.7毫米)出現大暴雨,暴雨出現在榕江、丹寨、劍河、三都、雷山、黎平、錦屏、平塘、貴定、思南、都勻、獨山12縣域內的41個觀測站,大雨有92個觀測站。大雨以上降水主要分布在黔南州中部、黔東南州中部。
6. 貴州省地質災害有哪些特點
貴州省地質地理條件特殊,地質環境脆弱,按照國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分,全省均為地質災害易發區,是全國地質災害的重災區之一,具有「全、重、多」的特點。根據貴州省已完成的74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全省有高易發區8個,面積3.8萬km2,中易發區16個,面積11.5萬km2,低易發區10千,面積2.3萬km2。目前己查明地質災害點8905處,其中,對人和財產構成威脅的隱患點6618處。據統計,2003~2007年,貴州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1933起,直接經濟損失約2.65億元。成功避讓了71起地質災害,避免3429人傷亡和8292萬元的經濟損失。
貴州省是一個地質災害嚴重多發的地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種類多:由於貴州省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災害中常見的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而貴州的地裂縫常常是崩、滑、塌在地表的一種反映。其中,對人民生命財產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貴州省地質災害以中小規模為主(佔90%以上),大型或巨型較少。但幾乎每年都有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一般情況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災害規模較小,而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產生的規模則相對較大。1993年以來全省共發生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58起,其中死亡30人以上或經濟損失l000萬元以上的特大級災害有18起,而且或多或少都有人為因素的影子。
(二)分布廣:在地域的分布上,貴州全省9個地(州、市)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但最頻發的主要集中在遵義、畢節、六盤水、黔西南和銅仁地區,其分布與地理地貌、地質構造、岩土結構、氣候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經統計分析,全省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5—9月,平均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40—60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35—90%,是地質災害高發期;其次是4月和10月,平均每月發生地質災害10起左右,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5—l0%左右,是地質災害中發期;1—3月、11—12月兩個時段,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1—3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0.5—1.0%,是地質災害低發期。
(三)易誘發:根據資料統計,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誘發因素有大氣降水自然因數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的作用。由於貴州境內多屬山地,受地形地貌的影響,降雨在區域和季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除普降暴雨誘發群發性地質災害以外,因為局地暴雨而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也是貴州省的一大特徵。在工程施工建設中,由於防災意識不強,人們在工程建設中常不自覺地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例如不合理的規劃選址、不切實際的工程設計、不合理的切坡、采砂、採石、地下水開采等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現象也較為突出;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強度的增加,采區內地表移動變形迅速發展;再加上陡坡墾植,植被破壞等原因,導致地質體失穩因素增加或加劇,地質災害隱患呈高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貴州省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資源開發力度高速增長,采空區導致的地面不均勻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日漸突出,甚至還進一步導致邊坡失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產生。在各大礦區各種地質災害在迅速增長,無論在災害隱患點的數量、規模、危險性、危害性都在呈指數級增長的趨勢,受脅人口、受脅的工程設施和財產在不斷增多,危害很大。
(四)影響大:一是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以來,貴州全省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5012起,其中造成有人員傷亡的237起,造成1090人死亡,2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23.98億元。平均每年發生地質災害358起,造成人員傷亡的約17起,死亡80人左右,直接經濟損失接近2億元。二是破壞城鎮、礦山、企業。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摧毀了大量城鄉建築設施、耕地、工廠和交通干線。如烏江源頭的大方縣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石阡、沿河等縣城滑坡,印江縣城的岩口、杉樹完小滑坡,赤水大同滑坡等,滑坡體規模大,危害嚴重。三是破壞鐵路、公路、航道,威脅交通安全。如1996年6月1日,黃平縣重安江泥石流致死22人,失蹤13人,毀橋1座,經濟損失1000萬元;2003年5月11日1時55分,黔東南州三穗縣台烈鎮台烈村三穗至凱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橋3號橋墩附近發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1人受傷,16間工棚被毀,直接經濟損失大於1000萬元;2003年12月14日13時05分,黔西南州望謨縣在建的岜饒鄉鄉村公路在岜饒鄉頂棚村隴逛組梨樹坪路段發生山體滑坡,造成民工死亡10人,重傷7人,輕傷12人。四是破壞水利、水電工程。如1996年9月19日凌晨1時,印江縣岩口發生山體滑坡,方量260萬m3,造成3人死亡,2人失蹤,滑體阻斷印江河,形成堰塞湖,上游10餘公里的朗溪鎮l座小型電站、2個提水站、4個村1830戶居民房屋及3000畝良田被淹沒,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五是影響資源開發,阻礙山區經濟發展。隨著經濟工程建設活動的加速發展,與工程建設活動有關而發生人員死亡的地質災害有加劇的趨勢。如2003年發生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災害死亡人數較2002年上升了4.7倍(2002年5起13人,2003年是8起62人)。2004年12月3日凌晨3時40分左右,貴州省納雍縣騌嶺鎮左家營村岩腳組N側400米處陡崖臨空面發生一起山體基岩崩塌事件,造成44人死亡,13人受傷的特大地質災害。造成騌嶺一帶煤礦停采達半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 貴州省地質災害特點及其防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楊勝元
(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貴陽,550000)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貴州省地質災害發生發育的特點,總結了省內7個典型地質災害的示範治理效果,針對當前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際,提出了在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後根據國土資源部與貴州省關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方針與政策,探討了在貴州省進一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對策意見。
關鍵詞地質災害發育特點防治對策貴州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依存於地質環境,是人類最基本的棲息場所。「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空間」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和呼喚。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及經濟社會的發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已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問題。按照「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貴州在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特別是國土資源部門積極履行職責,選擇幾起典型的地質災害進行示範治理,發揮了職能部門的重大作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果。但是由於貴州省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以及相對落後的經濟現狀,汛期強降雨和各種工程活動仍然是導致地質災害多發的主要因素,分散的、被動應急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分析存在的問題,探討防治的對策措施已成為地質環境保護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1貴州地質災害的特點
1.1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和人為活動,使地質災害頻發而災種齊全
貴州省位於國內外最大的西南連片岩溶石山地區的中心地帶,多為峰叢河谷窪地,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點。由於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積已達3.25萬km2,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8.45%。雨量充沛、植被稀少、軟硬相間的地層出露以及人多地少的省情,使得全省地質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各類地質災害頻發,常見的6類地質災害都有發現。僅據至2002年完成的27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結果,全省掌握了1.2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圈定重要隱患點4400多處,初步統計受威脅人數在38萬以上。據不完全統計,自1998年以來,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1150餘起(其中死亡10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的重大級以上災害14起),造成291人死亡,451人受傷,經濟損失7.5億元。
1.2河谷深切的斜坡地形,決定了地質災害的發生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
由於境內處於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類型為主。通過對1993年以來發生的345處地質災害的統計和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分別佔70%、11%和10%。近幾年來崩塌和泥石流發生比例還有上升趨勢,通過對近5年來發生的140餘處主要地質災害進行統計分析,滑坡仍然佔主導地位,約60%,而崩塌佔20%,泥石流佔13%。此三種災害往往相伴而生,使危害和影響范圍加大,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如烏江上游的大方縣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沿河縣城滑坡,石阡縣城的滑坡泥石流,印江縣城的岩口特大滑坡、杉樹小學滑坡與縣城二小滑坡,赤水市大同滑坡等等,災情均十分嚴重,損失特別巨大。
1.3四季分明,雨量集中的氣候特徵,使得主汛期的強降雨成為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
貴州省氣候溫和多雨,在雨季民間常有「天無三日晴」的說法。一般4~8月是雨季,但主汛期多在6~7月,此時暴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約占總數的70%,重大級、特大級地質災害往往集中在這段時期。1999年6月27~30日,我省黔北、黔中和黔東普降暴雨,11個縣市發生地質災害22起;2000年6月6~8日黔北、黔南又普降暴雨,8個縣市誘發地質災害10起,連續兩年近乎在同一時段發生的災害佔了當年總數的40%。2003年6月25日,黔北習水縣連降暴雨4小時,致縣城及24個鄉鎮成災,誘發山洪泥石流,沖毀電廠、公路、大壩和民房,使5人死亡,20人失蹤。
1.4人多地少,經濟落後的省情,使愈演愈烈的工程活動逐漸成為地質災害的人為誘因
貴州省城市化水平和農村城鎮化程度相對較低,人口眾多,人均耕地不足1畝,毀林開荒、採石、采砂、採煤等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活動是造成經濟惡性循環、地質災害頻發生的另一重要因素。據不完全統計,各年間由於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導致的地質災害占當年地質災害總數的15%~35%,但這一比例還在逐年提高。2001年全省是個乾旱年,全年仍然發生有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事件19起,死亡63人,其中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5起,死亡39人,佔62%,而因自然因素導致的雖然有11起,但只死亡11人,僅佔18%。可見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不容忽視。我們注意到,現實中發生的很多地質災害都或多或少的能見到人為活動的影子。1996年9月18日發生在印江縣的岩口特大型滑坡就是常年採石形成高陡臨空面而誘發的,由於地處印江河上游,傾刻間180萬m3的岩土滑入印江河形成堰塞湖,淹沒1鎮4村1830戶民居,3000畝農田,導致2人失蹤,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5億元。若堰塞湖一旦潰決,將威脅縣城和下游沿江5.4萬民眾的生命安全,估算可能達到的經濟損失約24億元。
2典型地質災害的示範治理效果
2.1思南縣城白虎岩滑坡治理
該滑坡位於烏江岸邊斜坡地帶,由於烏江水位頻繁變動及強降雨影響,於1996年6月開始蠕動變形成災,為中層堆積層滑坡。滑坡縱長104m,前緣寬172m,平均厚度10m,滑體約20萬m3,滑床層位為志留系中下統秀山組泥岩。採用抗滑樁+護坡+截排水方案,由國家、地方共同投入資金417萬元(含勘察15萬元),於2000年、2002年分兩期進行治理,使剛投資2000餘萬元建成的自來水廠、10餘家企事業單位得以平安。第一期工程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評為優秀工程。
2.2印江縣岩口滑坡殘留體與危岩體治理
該滑坡位於印江河上游4.1km,由於長年挖山採石及連降暴雨,形成222.2萬m3的基岩切層滑坡。其中180萬m3的岩土滑入河中形成高51.4m,縱長420m的堆石壩,回水10km,水深10m,堰塞水庫庫容達6250萬m3。在縱長434m,高差155m的滑床上,堆積了42.2萬m3的殘留體;在滑床右側壁陡崖上殘留了2.41萬m3危岩體,高於滑床80~140m。滑體由三疊系下統玉龍山組灰岩構成,滑床為二疊繫上統長興組灰岩,滑帶為三疊系下統夜郎組泥頁岩,厚8~10m。由水利防汛部門採用壩體兩側打永久性導流隧洞泄水並加固壩體,國土資源部門採用危岩體爆破清除+殘留體抗滑樁與截排水治理措施,兩相配合,取得極其明顯的效果。不僅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而且治理遺跡已成為印江人民的游覽之地。斜坡上的危岩體爆破和殘留體二級支擋與截排水工程共耗資340萬元,由國家和地方共同投入。
2.3赤水市大同滑坡治理
赤水市大同鎮位於赤水河支流大同河岸邊斜坡上,是貴州省有名的古鎮之一。由於強降雨於1998年6月24日誘發滑坡,阻斷赤水—四川敘永的省際公路,毀房62間,致21戶484人無家可歸,毀壞水廠、飲料廠各1座,破壞了水、電、通訊等生命線工程,直接經濟損失400餘萬元。該滑坡分淺、中、深3層滑體,總方量138萬m3,基底為侏羅系中下統砂岩。於1998年10~12月由地方自籌20萬元對淺層滑坡實施了擋土牆治理工程,次年5月至1999年6月對中層滑坡實施了抗滑樁+擋土牆+截排水+生物治理工程,採用地方出資、國家補貼辦法,投入資金374萬元(含勘察40萬元),已使淺、中層滑坡穩定。通過監測,深層滑坡也已處於相對穩定之中。該滑坡的治理,抑制了災害的進一步擴展,使下游8km的赤水市區以及赤天化廠、華一造紙廠等國家大型企業免除了安全隱患,避免經濟損失14億元以上。
2.4石阡縣城區滑坡治理
由東門坡滑坡群和城南溫泉滑坡兩部分組成。東門坡正對城區,由5個滑體組成,寬540m,長250m,厚4.8~10.5m,總方量120萬m3,滑床為志留系中統秀山組泥岩。城南溫泉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在其上方出現寬280m,長170m,厚6~12m,規模32萬m3的滑坡。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出現險情,毀壞縣人民醫院、縣黨校、煙廠、茶廠等建築。1996年7月災情進一步擴大,直接威脅縣委、縣政府及民族中學等61個企事業單位1161戶5276人近6億元財產的安全。由部投入70萬元進行勘察,設計採用抗滑樁+擋土牆+截排水方案分期進行綜合治理,需投入資金997萬元。於2000年4月—2001年6月由省、市、縣政府投入134萬元實施了第一期工程治理,有效抑制了縣委後山滑坡的變形。
2.5盤縣松河鄉朝陽崩塌、地裂縫治理
由於長年採煤,1995年在上覆地層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泥砂岩中開始出現山體開裂,2000年雨季地裂縫增多,2001年5月明顯增大變寬,有三處出現較大規模的崩塌,殘余的危岩體單體達7萬~10萬m3,使32戶126人生命財產受到威脅,並使大片土地荒蕪。危岩體一旦下墜,可能形成滑坡,繼而演變成泥石流,將威脅下游80戶300餘人的生命財產安全。2002年由部投資30萬元對危岩體進行了爆破清除。但要消除全部隱患尚需進行綜合治理。
2.6印江縣杉樹小學滑坡治理
2001年5月,由於降雨誘發,小學內出現兩個相鄰的滑坡,長42~50m,寬38~85m,厚2.23m,體積0.35萬~1萬m3,為淺層鬆散堆積層滑坡,地層為志留系中統秀山組泥岩。直接威脅學校和前緣居民699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經採用抗滑樁+擋土牆+截排水治理措施,於2001年~2002年由部共投入60萬元,使隱患得以根除。
2.7習水縣隆興鎮交通村立坡滑坡群2號滑坡治理
1999年7月,由於強降雨,交通村發生由4個單體滑坡組成的滑坡群,其中范圍和危害最大的為2號滑坡,寬700m,縱長600m,體積約110萬m3,為大型淺層鬆散層滑坡,滑床地層為侏羅系中下統砂岩、泥頁岩。該滑坡直接威脅滑坡體上49戶211人以及周圍90戶352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對赤水河航運將造成一定影響。2001年由部投入30萬元進行勘察,2002年由省政府投入30萬元對2號滑坡採取了地表截排水應急工程治理,初步遏制了滑坡的擴展。
對以上7個項目實施勘察示範治理,共投入資金1475萬元,其中部出資700萬元,省內自籌745萬元。
3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如前所述,貴州省地質災害點多、面廣、易發,危害性大,除採取必要的避讓措施和監測預警預報外,很多應該治理的卻無力投入治理。從貴州省對幾起典型地質災害治理的效果來看,其產生的示範帶動效應是非常顯著的,但一般都是國家和地方共同出資的結果。通過治理的實踐,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對地質環境狀況掌握不夠,地質災害的底數摸得不準,難以預測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和何時容易發生。雖然進行過1∶50萬環境地質調查,但比例尺顯得太小。現在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是件好事,但推進速度較慢。加之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地(市)級分站由於體制問題使職能難以到位,信息不能集中,綜合分析研究不夠,也是造成工作被動的重要原因。
(2)對地質災害的防治知識和防治原則宣傳普及不夠,基層工作人員對地質災害缺乏判斷能力,防治分寸把握不準。無論是否為地質災害,隨意誇大、一味向上伸手的現象時有發生。
(3)對地質災害治理缺乏統一規劃,且專業隊伍和政府部門的結合不好,技術與經濟脫節,既便做過規劃,但沒有得到上級政府的批准,使規劃不能落實,難以實施。實際工作中往往處於「被動應急」狀況。
(4)對地質災害治理沒有規定穩定的資金渠道,治理經費難以落實。雖然要求各級政府都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但缺乏硬性規定,實際很難到位。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向上申請補助,實在萬不得以時,擠出一點資金,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辦法,地方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項目管理體制不順,沒有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由於現實工作中受權力因素的影響,以至項目下達後,搞「拉郎配」、重新進行項目二次分配等,使項目法人只能被動管理甚至無法管理的情況是經常存在的。項目重新下達給誰、資金多少、進度如何、質量怎樣?項目法人是很難知道的。由此帶來的財務決算、資料匯總等系列問題也隨之而生。這與現行的財政預算管理辦法不相符合,也與項目法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不相匹配。
(6)與地質災害治理相關的規程、規范不配套,缺乏嚴格的技術、操作與經濟依據。地質災害作為一門專門學科,關繫到國計民生,目前狀況是與其地位極不相稱的。實際工作中一般只能參照建築、公路、鐵路、水利等行業和部門的標准、定額執行,應該說操作起來還有一定的差距。
4落實地質災害治理的對策與措施
2003年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地質環境管理工作會上明確指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實現從過去分散的、被動應急的狀況,向有組織、專門化、主動性的狀況轉變。我們要刻意解決好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就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地質環境的關系,深入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從機制、體制、法制上解決問題,用制度來規范治理工作。一方面,地質災害從客觀上講有其不可避免性,但力圖減少和竭力遏制是有可能性的;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對地質災害的形成、發展和演化規律的認識和研究,採取符合客觀自然規律的防範治理措施,使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損失減輕到最低限度。針對貴州省地質災害發生的特點,提出以下落實和加強地質災害治理的對策措施,供參考。
(1)強化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對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的專業技術作用,深入開展全省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調查研究,充分掌握全省基礎資料和信息,在加強「三網」建設的基礎上,積極與氣象部門聯手,探索出一條適合省情的汛期氣象預警新路子,真正使總站成為新時期覆蓋全省、反應迅速的高科技、有權威性的地質災害防治研究中心。鑒於目前各省總站歸屬不一,體制及基礎條件不一,開展工作的程度也不一樣,建議部環境司、中國地調局與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加強對總站的領導及工作部署,在調查研究取得一手資料後,對總站存在的問題做出進一步明確,不能因為隊伍屬地化就疏於管理,各行其事。只有這樣,才能使總站成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和省內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的業務技術支撐。
(2)加強對地質災害多發區民眾和基層工作人員的知識普及與業務培訓,讓他們認識地質災害,懂得地質災害的一般防範措施、治理規則及程序。實踐證明,宣傳與培訓與否,在災情出現時顯示出的處置能力大不一樣。
(3)把對地質災害的治理規劃抓好抓實,既要有專業隊伍的主動參與,又要有政府部門的密切配合,才能編制出切合本地實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規劃,經過專家論證和政府批准頒布實施。要根據國家制定的防治原則和上級編制的治理規劃,在空間上、時段上、措施上以及管理做到重點突出,相互銜接,允許根據情況變化作出調整,但一定要任務明確,措施與責任清晰,便於操作和落實。
(4)要疏通和建立穩定的地質災害治理資金渠道並逐步使治理資金多元化,認真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政府組織治理,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一定數量的地質災害防治基金或專項治理基金,以確保重大地質災害的應急治理和完成規劃部署的治理任務。同時,按照「誰誘發、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採取強制性和鼓勵性措施相結合的辦法獲得更多資金。還要廣開其他渠道,如從礦產資源補償費、礦山環境恢復費、土地整理費中爭取能夠使用一些,包括社會贊助等,以利於多方面籌積資金。目前,在資金渠道不暢的情況下,應繼續開展典型地質災害的示範治理,發揮出國家與地方兩方面積極性,對使用鼓勵政策投資治理項目取得良好社會經濟效益的項目成果和投資者,政府要大張旗鼓的宣傳和表彰,使這一政策深入人心。
(5)要堅決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法人有依法全權管理項目的權利,同時有按質按量完成任務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義務。原則上公益性工作應該委派給地方公益性事業單位承擔,力量不足的可以通過與有相關資質的單位協作完成,政府部門對項目實施程序管理和成果的檢查驗收,從繁瑣的項目管理中解放出來,履行其宏觀調控與管理的職能。這樣對全省地質災害的歸口管理,提供為編制本行業規程、規范的第一手資料,提高本部門地質災害的研究水平和質量大有好處,政府管理與事業支撐也相得益彰。
8. 貴州省思南縣三道水鄉崗嶺村安家溝地質災害拆遷上面到的補貼多少款
統一政府補助1萬 到戶手裡只有 7000元人民幣 須繳納30%個人所得稅
9. 貴州國土和氣象部門對27個縣(市、區)發布怎樣地災氣象風險預警
9月4日下午復,貴州省政府防汛抗旱制指揮部發布防汛預警,由於強降雨帶東移南壓,全省強降雨范圍擴大。
隨著新一輪暴雨天氣的加強擴大,我省北部地區地質災害氣象風險大幅增加。9月4日下午,省國土和氣象部門對27個縣(市、區)發布地災氣象風險預警,其中7個橙色預警,20個黃色預警。
具體預報預警內容為:
9月4日夜間到9月5日白天
(即9月4日20:00——9月5日20:00)
橙色預警7個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高)
赤水、習水、仁懷、桐梓、正安、道真、務川
黃色預警20個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較高)
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水城、盤州、六枝、鍾山、普安、晴隆、興義、安龍、冊亨、七星關、赫章、納雍、大方、黔西、織金、金沙
10. 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較嚴重區(Ⅱ)
Ⅱ-01:西藏定昌、隆格爾地區礦山以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包括阿里地區改則縣、隆格爾縣的部分區域,面積約1009km2。區內主要分布有扎布耶大型鋰礦、3個砂金礦、1個硼礦企業,砂金礦已停采。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主要為砂金礦、硼礦開采佔用、破壞土地問題嚴重。
Ⅱ-02:西藏馬攸木地區礦山以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包括阿里地區普蘭縣、噶爾縣、日喀則地區仲巴縣部分區域,面積約1250km2。區內礦山企業均為小型,主要開采砂金礦,現已停產。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主要為砂金礦開采佔用、破壞土地問題嚴重。
Ⅱ-03:西藏安多地區礦山以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1912km2,以采砂金為主,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采礦活動破壞生態環境、固體廢棄物對土地佔用和破壞。
Ⅱ-04:西藏那曲地區礦山以崩塌、地面塌陷、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2687km2,開采礦山以小型鉻鐵礦、銅礦、銻礦為主,誘發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佔用破壞土地較嚴重。
Ⅱ-05:西藏萬東—桑日礦山以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約4218km2。區內分布有4個小型礦山企業,以開採煤、鉛鋅、水泥灰岩、地熱水為主,煤礦開采已停產。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表現為采礦活動、固體廢棄物對土地佔用和破壞。
Ⅱ-06:四川新津—雙流—眉山—洪雅地區地面變形、開裂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1640km2。地質構造較簡單,屬四川盆地盆西山前淺丘區,年降水量800~1200mm,人口密度大,屬弱震區。區內典型礦區主要有大洪山芒硝礦區,是我國3大芒硝基地。存在的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是以小眼井水開采方式和加工造成的礦山生態破壞及現在開采引起的地面變形、開裂等現象。
Ⅱ-07:四川西部高原(廣元—康定—木里一線以西)以大面積草原破壞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2625km2。新構造運動十分活躍,地震活動強烈,大多屬地震烈度Ⅷ度以上地區。地層經多期岩漿活動,區域變質作用強烈。地形上為高山高原,東北部為沼澤化平坦高原地貌,另外尚有不少極高山,現代冰川地貌發育。區內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小於800mm,但時有暴雨。典型礦區主要有康定縣塔公金礦區、九寨溝縣馬腦殼金礦區。塔公金礦區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表現為采礦和選礦造成大面積草原破壞,並被污染,形成泥石流隱患;馬腦殼金礦區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表現為采礦、選礦造成大面積山地破壞,礦渣、廢石亂堆,形成不穩定斜坡,地表水受到污染。
Ⅱ-08:四川高縣—珙縣以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占壓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787km2。以採煤為主,區內有芙蓉煤礦。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表現為采礦引起滑坡、泥石流20餘處,地面沉降3處,崩塌15處,破壞土地面積達30km2。
Ⅱ-09:重慶巫山縣抱龍採煤區以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及地下水疏干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分布於巫山縣抱龍、鄧家地區,面積約284km2。屬中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強烈,岩溶發育,地質構造較復雜。區內分布有20餘家小型礦山企業,以煤礦開采為主,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較嚴重,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及地下水疏乾等問題較突出。
Ⅱ-10:重慶南岸區—渝北採石區以土地資源損毀、植被破壞及城市景觀破壞為主群采問題突出的較嚴重區
該區分布於南岸區黃桷椏泉山村、金竹村、龍井村及巴南小泉片區,以及渝北區玉峰山鎮等地,總面積約616km2。屬低山地貌,地形有一定起伏,岩溶發育,地質構造復雜。區內礦山以採石場為主,兼有煤礦等,分布有大小採石場140餘個,因長期無序開采,工藝落後,形成高差近百米的巨大人造「天坑」,高邊坡數十米,造成了較大的安全隱患。區內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土地資源損毀、植被破壞及城市景觀破壞。
Ⅱ-11:重慶忠縣、石柱方斗山地區以地面塌陷、地裂縫、地下水疏干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分布於忠縣、石柱地區,面積約875km2。
(1)忠縣方斗山曹家至石柱沿溪片區
屬中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較強烈,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分布有10餘個小型礦山企業,以開採煤礦為主,兼採石材等。由於煤礦開采歷史長,加之原來的無序管理與亂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較為嚴重,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為地面沉陷、地裂縫及地下水疏干。
(2)石柱縣七曜山沙子至都會片區
地處七曜山地區,屬中山地貌,岩溶較為發育,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強烈,地質構造復雜。區內鉛、鋅礦儲量較為豐富,分布有10餘家小型礦山企業,以鉛、鋅礦開采為主,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固體廢棄物及水土污染較嚴重。
Ⅱ-12:重慶黔江五峰山地區鉛鋅礦山以固體廢棄物及水土污染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分布於黔江馬喇鎮五峰山地區,總面積約83km2。屬中低山地貌,岩溶較為發育,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強烈,地質構造中等復雜。區內鉛、鋅礦儲量較為豐富,分布有10餘家小型礦山企業,以鉛、鋅礦及鋁土礦開采為主,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主要為固體廢棄物及水土污染較嚴重。
Ⅱ-13:重慶秀山鍾靈—清溪地區錳、汞礦山以水土污染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分布於秀山縣鍾靈—清溪地區,總面積約516km2。屬中低山地貌,岩溶較為發育,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強烈,地質構造中等復雜。區內錳礦、汞礦及銻礦儲量較為豐富,分布有20餘家小型礦山企業,以錳礦、汞礦及銻礦開采為主,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水土污染較嚴重。
Ⅱ-14:貴州沿河—思南地區以佔用破壞土地、地面塌陷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約609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礦、建築用砂。區內有小型礦山91個。煤礦為井下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地裂縫,次為崩塌、地面塌陷及水均衡破壞等;建築用砂為露天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為邊坡滑塌、水土流失、佔用破壞土地等。
Ⅱ-15:貴州寨英—天馬地區以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約437km2,開采礦種主要為錳礦。區內有中型礦山2個,小型礦山72個,為井下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佔用破壞土地,次為地裂縫、崩塌、地面塌陷及水均衡破壞等。
Ⅱ-16:貴州遵義地區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為312km2,開采礦種主要為錳礦、鋁土礦。區內有大型礦山2個,中型礦山1個,小型礦山434個。錳礦為井下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地裂縫,次為崩塌、地面塌陷及水均衡破壞;鋁土礦為露天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邊坡塌陷、水土流失、佔用破壞土地等。
Ⅱ-17:貴州息烽地區礦山以地面沉降、地裂縫、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413km2,區內開采礦種主要為煤、鋁土礦,有中型礦山3個,小型礦山126個。煤礦為井下開采,鋁土礦為露天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地面沉降、地裂縫、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Ⅱ-18:貴州凱里地區礦山以崩塌、泥石流、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247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鋁土礦,煤礦為井下開采,鋁土礦為露天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佔用破壞土地,次為崩塌、泥石流及水均衡破壞等。
Ⅱ-19:貴州金沙地區礦山以佔用破壞土地、地下水均衡破壞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約為337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硫鐵礦、高嶺土、煤礦。區內有小型礦山23個,為井下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佔用破壞土地、地下水均衡破壞,次為地裂縫,崩塌、地面塌陷等。
Ⅱ-20:貴州赫章地區礦山以佔用破壞土地、水均衡破壞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約309km2,開采礦種主要為鉛鋅礦、鐵礦。區內有小型礦山40個,為井下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佔用破壞土地、地下水均衡破壞,次為地裂縫、地面塌陷等。
Ⅱ-21:貴州興仁地區礦山以佔用破壞土地、地下水均衡破壞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約503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礦、金礦。區內有大型礦山4個,中型礦山3個,小型礦山67個。煤礦為井下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水均衡破壞,次為地裂縫,崩塌、地面塌陷;金礦為露天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水均衡破壞,次為邊坡崩塌、水土流失、佔用破壞土地等。
Ⅱ-22:貴州安龍地區以水均衡破壞、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為712km2,開采礦種主要為汞礦、銻礦、建築用砂。區內有小型礦山80個。汞礦和銻礦為井下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水均衡破壞,次為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建築用砂為露天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佔用破壞土地,次這邊坡滑塌、水土流失等。
Ⅱ-23:雲南保山—昌寧地區以佔用破壞土地、水土流失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約1800km2,開采礦種主要為鉛鋅、錫、銅等有色金屬。大部分為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新建礦山,開采歷史短,采礦規模一般不大。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為佔用破壞土地、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Ⅱ-24:雲南大姚—牟定銅礦區以塌陷、佔用破壞土地、水土流失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為1687km2,開采礦種主要為銅礦。開采規模以中、小型礦山為主,開采方式為井采。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為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裂縫等。
Ⅱ-25:雲南宜良—彌勒—瀘西煤礦區以地面塌陷、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約1968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礦,井下開采,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是地面塌陷、佔用破壞土地和地裂縫;洗礦廢水向外排放,污染水系等。
Ⅱ-26:雲南石屏—建水石灰岩礦山以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為4500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石灰岩等非金屬礦產。以露采為主,形成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占壓破壞土地資源,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
Ⅱ-27:雲南勐海縣煤礦、花崗石礦山以滑坡、地裂縫、佔用破壞土地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為1312km2,開采礦種主要為煤礦和建材花崗石礦。煤礦為井下開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地面塌陷、地裂縫和滑坡、泥石流等;花崗石礦為露天開采,形成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為占壓破壞土地、水土流失等。
Ⅱ-28:雲南勐臘縣龍巴河銅礦山以佔用破壞土地、水土流失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為1129km2,開採的礦種主要為銅礦,次有鉛鋅礦、金礦、岩鹽礦。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佔用破壞土地資源、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和滑坡等。
Ⅱ-29:雲南富寧縣金礦山以佔用破壞土地、水地流失為主的較嚴重區
該區面積為1969km2,開采礦種主要為金礦,次為錳礦、鈦礦、煤礦。錳礦為井下開采,其他為露采。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是廢渣亂排放,引發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佔用破壞土地資源面積大,水土流失較嚴重;廢渣淋濾液污染河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