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關於貞豐縣地質災害的文章

關於貞豐縣地質災害的文章

發布時間: 2021-03-03 07:02:50

⑴ 關於地質災害的論文

、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⑵ 地質災害的種類及成因

一、地質災害的定義

(一)定義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地質營力或人類活動而導致地質環境發生變化,並由此產生各種危害或嚴重災害,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現象或事件(汪新文主編,1999)。地質災害按成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另一類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等。

(二)特點

地質災害與氣象災害、生物災害一樣是自然災害的一個主要類型,具有突發性、多發性、群發性和漸變影響持久的特點,並且容易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段永侯等,1993)。地質災害中以突發性、群發性小型土質滑坡、崩塌為主。直接誘發因素是集中性強降雨;山區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是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因素;群眾防災意識淡薄、避災自救知識缺乏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而地震、火山噴發這樣的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相對來說比較小,但是它的破壞性是巨大的。

二、地質災害的種類及成因

(一)地震

地震是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據此可以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沖擊地震,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還可以稱為誘發地震(宋春青和張振春,1996)。構造地震是構造變動特別是斷裂活動所產生的地震,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其中大多數又屬於淺源地震,因此對建築物的破壞程度很大,波及的范圍很廣,常引起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汶川地震就屬於此種類型。

人們根據地震的活動地區,在地理上劃分出幾條主要的地震活動帶。環太平洋地震帶,約80%的淺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內;地中海—南亞地震帶,帶內亦發生破壞性地震以及很少的深源地震。此外,還有北極—大西洋海嶺地震帶、東太平洋海隆地震帶、西印度洋地震帶、東非地塹地震帶等次要地震帶。

(二)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是地幔物質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當岩漿中氣體成分游離出來使內壓力增大到一定極限時,岩漿就會順地殼裂隙或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根據火山通道的形狀可分為裂隙式噴發和中心式噴發。裂隙式噴發是岩漿沿一個方向的大斷裂或斷裂群上升,噴出地表;中心式噴發則是噴發物沿火山喉管噴出地面,平面上成點狀噴發。

人們根據火山的活動性,將火山劃分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種。如今,地球上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有455座在陸地上,有68座位於海底(李克,2005)。死火山大約20000餘座。這些火山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規律性,他們大多集中在幾個主要的火山帶上。如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

火山噴發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觀,有火山錐,如海南瓊山馬鞍嶺,山西大同火山錐;火山口;火山湖,也叫火口湖,如吉林延邊長白山天池;堰塞湖,黑龍江五大連池和鏡泊湖;火山溶洞;火山瀑布等。

(三)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岩體在重力的作用下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整體的向下滑動。滑坡經常發生在粘土質為主的土層或泥質岩及變質岩的分布區。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的形成與氣象水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外營力改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鬆散土體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內因,河流沖刷及淘蝕是產生滑坡的外因,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是發生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

另外,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是斜坡體前有滑動空間,兩側有切割面。例如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徵就是山體眾多,山勢陡峻,溝谷河流遍布於山體之中,與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眾多的具有足夠滑動空間的斜坡體和切割面,廣泛存在滑坡發生的基本條件,滑坡災害相當頻繁。

(四)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區的溝谷中,因暴雨、洪水等充足的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的洪流。泥石流具有暴發突然,運動快速,來勢兇猛,破壞力強,成災率高等特點。泥石流的形成有三個必備的條件:①地勢陡峻,山高溝深,流域面積大;②有大量的鬆散的物質;③在短時間內有充沛的水量。泥石流粘度大、容量高、具有重大沖擊力,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暴雨、洪水過後經常會出現這種地質災害。

泥石流發生機制是陡峭的河床堆積物由於暴雨而飽和,進而在其表面產生水流,堆積物失去力學的穩定性而開始滑動形成泥石流。另外,崩塌土塊在其運動過程中,破壞了結構,而又有水的供給也可以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發育過程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有關,如冰川的消融,冰體填充山谷,阻塞成湖,山坡重力侵蝕加劇;與季風在一個地區的盤踞時間的長短有關;與一個地區的植被繁盛也有關系;泥石流還與區域地質構造運動的強弱、地勢起伏和岩石軟硬有關。

(五)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稱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地質現象。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於大型沉積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區的工業發達城市及油氣田開采區。其特點是涉及范圍廣,下沉速率緩慢,往往不易被察覺;在城市內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積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辦法,也難使沉降的地面回復到原來的標高。近年來,在軟土等不良工程土體較發育地區,由於人類工程活動造成的基礎不均勻沉降現象成為影響大型工程建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地面沉降對於建築物、城市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危害極大。

三、中國的主要地質災害

中國是一個面積廣闊、資源豐富的國家,面積廣闊又決定了中國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以及氣候條件的復雜性。因此中國的地質災害分布廣泛,類型多樣,發生頻繁。中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一)中國地震災害的分布特點

中國處在世界兩個最活躍的地震帶上,東瀕臨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和南部是歐亞地震的經過區域,因此中國的地震災害比較頻繁同時它也是中國主要的地質災害。

(1)中國地震分布特點是東少西多,地質構造特點是以東京105°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中國西部地區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活躍、最強烈和最密集的地區。環太平洋地震帶對中國台灣及其附近海域影響最大。

(2)華北區、台灣地區地震多發的成因是該區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帶,地殼活動強烈。西南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多發的成因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碰撞。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點

中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貌、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集中分布在階梯狀地形的過渡帶上,尤其是沿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馮天駟,1998)。其中雲南、四川、甘肅、陝西、西藏等地區是中國泥石流的多發地區。同時西南地區也是中國崩塌、滑坡等發育的主要地區。

(三)地面沉降分布特點

地面沉降活動主要發生在中國東部地區,尤其以沿海城市和華北平原等地區最嚴重。在該區域內,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有的是孤立存在,有的則是密集成群或斷續相連,形成大面積的地面沉降帶。

(四)水土流失的分布特點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和水土損失,亦稱水土損失。

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37%,其中:水蝕165萬平方千米,風蝕191萬平方千米,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6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范圍廣、面積大。西部12省(區、市)(桂、蒙、陝、甘、寧、青、新、川、貴、滇、藏、渝)占國土面積70.78%,土壤侵蝕(均指微度以上侵蝕,下同)面積107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82.61%,水土流失最嚴重,分布面積最大;中部10省(冀、晉、遼、吉、黑、皖、贛、豫、鄂、湘)占國土面積24.28%,土壤侵蝕面積4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14.64%,水土流失較嚴重;東部10省、市(京、津、滬、蘇、魯、浙、閩、台、粵、瓊)占國土面積8.13%,土壤侵蝕面積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2.74%,流失相對較輕。

(五)土地沙漠化分布特點

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不斷地增加。荒漠化不僅使中國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而且對中國的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使中國的旱災、沙塵暴等災害不斷地嚴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宣傳教育中心,2003)。

⑶ 有關地質災害的閱讀文章和題

汛期如何防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一、什麼是地質災害?汛期主要會發生哪些地質災害?

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然、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汛期發生的地質災害主要是與降雨有關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二、如何識別汛期的一些常見地質災害?

1、怎樣識別可能的崩塌體?

對於可能發生的崩塌體主要根據坡體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的特徵進行識別。通常,可能發生崩塌的坡體在宏觀上有如下特徵:

(1)、坡度大於45度,且高差較大,或坡體成弧立山嘴,或為凹形陡坡;

(2)、坡體內部裂隙發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縫發育,並且切割坡體的裂隙、裂縫即將可能貫通,使之與母體(山體)形成了分離之勢。

(3)、坡體前部存在臨空空間,或有崩塌物發育,這說明曾經發生過崩塌,今後還可能再次發生。

具備了上述特徵的坡體,即是可能發生的崩塌體。尤其當上部拉張裂縫不斷擴展、加寬,速度突增,小型墜落不斷發生時,預示著崩塌很快就會發生,處於一觸即發狀態之中。

2、怎樣識別滑坡體是否穩定?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衣表跡象和特徵,粗略地判斷它的穩定性如何。

已穩定的堆積層老滑坡體有以下特徵:

(1)後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

(2)滑坡平台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無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緩,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鬆散坍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跡象;

(4) 目前的河水已遠離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 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岩;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穩定的滑坡一般情況下具有下列跡象:

(1)滑坡體表面總體坡度較陡,而且延伸較長,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積不大,且不向下緩傾和未夷平現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濕地,且有新生沖溝;

(4)滑坡體表面有不均勻沉陷的局部平台,參差不齊;

(5)滑坡前緣土石鬆散,小型坍塌時有發生,並面臨河水沖刷的危險;

(6)滑坡體上無巨大直立樹木。

3、泥石流形成一般情況下具備哪些條件?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況下應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陡峻的便於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鬆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條件: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勢陡峻,溝床縱坡降大、流域形態便於水流匯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夠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碎屑物有堆積場所。

(2)、鬆散物質來源條件:泥石流常發生於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地表岩層破碎,滑坡、崩塌、錯落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另外,岩層結構疏鬆軟弱、易於風化、節理發育,或軟硬相同成層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采礦、採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3)、水源條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池)潰決水體等形成。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三、汛期如何預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各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採取措施,防範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切實減少災害損失。

汛期是各類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要認真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防災責任制、落實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應急搶險等各項制度,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建立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體系,切實減少災害損失。

2、廣大群眾應認真閱讀、理解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發放的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

在廣大的地質災害多發區和危險區,地方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針對本區內的隱患點和危險點製作了「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並下發到了監測責任單位和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要認真閱讀和理解「明白卡」上的內容。

3、注意收看天氣預報和地質災害天氣預報。

汛期地質災害,主要與降雨有關,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和多發區內居住的居民,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特別是要注意與降雨有關的氣象預報。一些已開展地質災害天氣預報的地區,還要注意收聽收看地質災害天氣預報。

4、注意房前屋後山坡坡體及溝谷內水流夾帶泥砂的變化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些異常情況,並配合政府和有關部門採取監測措施或主動採取躲避措施。

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體裂縫、岩石掉塊、泉水變渾、溝谷內水流夾帶的泥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現異常反映等,發現這些情況時,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並積極配合政府及有關部門採取搬遷避讓措施。

5、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和多發區內,不要隨意進行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的生產生活活動。

開挖坡腳、開山採石、在溝谷內大量棄渣、在坡體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類活動易促使坡體失穩,從而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和危險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和廣大居民應注意自己的生產生活活動,避免誘發地質災害。

6、在面對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緊急情況時,怎樣逃生?

面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發生,要保持冷靜,首先判斷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脅的范圍,然後及時逃離險區。具體來說,崩塌、滑坡、泥石流發生時,滾石、坡體或泥石流都是從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運動,所以,應選擇向左右兩個方向逃離危險區,而不要選擇順著滾石、坡體或泥石流運動的方向逃生。如果身處正在運動的滑坡體上,實在沒有時間逃離滑體,可抱緊附近粗大的樹木以求自保。

7、災害發生後,要根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統一安排,進行搶險、救人和搶運財物等活動,避免續發災害傷人。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往往是分階段的,在災害體暫時穩定後,可進行搶險救人、搶運財物等活動,但是,這些活動必須建立在有對災害體密切監測的基礎上,由政府和有關部門統一組織,以免後續災害危及搶險人員安全。

⑷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進一步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完善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體制,我部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近兩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縣」建設以及第二批「十有縣」的驗收,「十有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46號),現對在2010年通過驗收的北京市房山區等第二批545個縣(市、區)名單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共545個)

北京市(9個):

房山區、門頭溝區、延慶縣、密雲縣、懷柔區、平谷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

河北省(24個):

平山縣、贊皇縣、阜平縣、易縣、淶水縣、唐縣、永年縣、邯鄲縣、峰峰礦區、臨城縣、內邱縣、遵化市、遷安市、撫寧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鷹手營子礦區、宣化縣、張家口市宣化區、沽源縣、張北縣、陽原縣

山西省(21個):

清徐縣、太原市尖草坪區、陽曲縣、太原市杏花嶺區、澤州縣、長子縣、屯留縣、沁源縣、潞城市、武鄉縣、平順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壽陽縣、和順縣、左權縣、寧武縣、河曲縣

內蒙古自治區(4個):

赤峰市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豐鎮市、察哈爾右翼中旗

遼寧省(7個):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縣、清原縣、寬甸縣、東港市、蓋州市

吉林省(10個):

長春市雙陽區、通化市二道江區、柳河縣、通化縣、輝南縣、白山市渾江區、白山市江源區、蛟河市、磐石市、汪清縣

黑龍江省(30個):

延壽縣、依蘭縣、尚志市、五常市、龍江縣、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海林市、穆棱市、湯原縣、樺南縣、肇源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雞東縣、雞西市恆山區、寶清縣、雙鴨山市嶺東區、鐵力市、伊春市美溪區、勃利縣、七台河市茄子河區、蘿北縣、黑河市愛輝區、遜克縣、五大連池市、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嫩江縣、孫吳縣、慶安縣、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塔河縣

江蘇省(11個):

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市浦口區、鎮江市京口區、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賈汪區、宜興市、灌雲縣、東海縣、贛榆縣

浙江省(19個):

杭州市蕭山區、餘杭區、桐廬縣、富陽市、溫州市甌海區、樂清市、瑞安市、蒼南縣、泰順縣、長興縣、新昌縣、磐安縣、天台縣、龍游縣、江山市、青田縣、松陽縣、景寧縣、慶元縣

安徽省(14個):

東至縣、青陽縣、旌德縣、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樅陽縣、桐城市、休寧縣、黟縣、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徽州區、金寨縣、舒城縣

福建省(30個):

閩侯縣、福州市馬尾區、平潭縣、福清市、廈門市集美區、廈門市海滄區、周寧縣、蕉城區、屏南縣、莆田市城廂區、莆田市涵江區、安溪縣、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區、南靖縣、長泰縣、華安縣、龍岩市新羅區、永定縣、上杭縣、長汀縣、武平縣、大田縣、清流縣、沙縣、南平市延平區、建甌市、浦城縣、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個):

修水縣、星子縣、九江縣、彭澤縣、上饒縣、廣豐縣、婺源縣、豐城市、高安市、上高縣、奉新縣、資溪縣、黎川縣、南豐縣、廣昌縣、遂川縣、崇義縣、興國縣、南康市、大余縣、石城縣、龍南縣、上猶縣、安遠縣、樂平市、景德鎮市昌江區、上栗縣、蘆溪縣、萍鄉市湘東區、萍鄉市安源區、南昌市灣里區

山東省(20個):

沂源縣、安丘市、萊蕪市萊城區、文登市、乳山市、臨沂市蘭山區、臨沂市羅庄區、臨沂市河東區、平邑縣、沂南縣、郯城縣、臨沭縣、費縣、莒南縣、濟南市

歷城區、泰安市泰山區、泰安市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金鄉縣

河南省(16個):

新密市、欒川縣、三門峽市湖濱區、義馬市、商城縣、方城縣、平頂山市石龍區、汝州市、泌陽縣、林州市、安陽縣、淇縣、衛輝市、博愛縣、永城市、濟源市湖北省(21個):

遠安縣、宜都市、宜昌市點軍區、通山縣、通城縣、崇陽縣、咸寧市咸安區、咸豐縣、來鳳縣、宣恩縣、黃石市鐵山區、黃石市西塞山區、陽新縣、鄖西縣、丹江口市、竹溪縣、十堰市茅箭區、英山縣、松滋市、南漳縣、應城市

湖南省(40個):

寧鄉縣、湘鄉市、醴陵市、株洲縣、衡山縣、衡陽縣、祁東縣、常寧市、衡東縣、平江縣、臨湘市、岳陽縣、桃源縣、常德市鼎城區、桃江縣、隆回縣、邵東縣、綏寧縣、武岡市、新寧縣、雙峰縣、漣源市、冷水江市、辰溪縣、麻陽縣、芷江縣、漵浦縣、汝城縣、永興縣、郴州市蘇仙區、永州市冷水灘區、雙牌縣、江華縣、道縣、新田縣、寧遠縣、永順縣、花垣縣、桑植縣、慈利縣

廣東省(37個):

廣州市蘿崗區、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寶安區、珠海市斗門區、香洲區、金灣區、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佛山市南海區、樂昌市、仁化縣、河源市連平縣、和平縣、梅州市平遠縣、豐順縣、惠州市惠陽區、大亞灣經濟開發區、汕尾市陸河縣、海豐縣、江門市台山市、鶴山市、陽江市陽西縣、湛江市雷州市、坡頭區、肇慶市四會市、懷集縣、清遠市佛岡縣、清新縣、潮州市饒平縣、潮安縣、揭陽市揭東縣、揭西縣、雲浮市鬱南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5個):

鳳山縣、宜州市、田東縣、平果縣、資源縣

海南省(6個):

保亭縣、昌江縣、瓊中縣、陵水縣、五指山市、白沙縣

重慶市(10個):

萬盛區、巴南區、北碚區、長壽區、潼南縣、雲陽縣、巫山縣、奉節縣、彭水縣、綦江縣

四川省(26個):

榮縣、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綿陽市安縣、江油市、三台縣、內江市資中縣、隆昌縣、雅安市雨城區、天全縣、蘆山縣、石棉縣、漢源縣、寶興縣、滎經縣,廣安市廣安區、華鎣市、鄰水縣、岳池縣、武勝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小金縣,涼山州甘洛縣

貴州省(61個):

修文縣、貴陽市烏當區、貴陽市雲岩區、貴陽市南明區、遵義市紅花崗區、余慶縣、務川縣、鳳岡縣、湄潭縣、道真縣、正安縣、綏陽縣、桐梓縣、赤水市、習水縣、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安順市西秀區、普定縣、鎮寧縣、紫雲縣、黔南州福泉市、貴定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羅甸縣、平塘縣、獨山縣、荔波縣、三都縣、天柱縣、岑鞏縣、從江縣、麻江縣、錦屏縣、黃平縣、丹寨縣、台江縣,興義市、興仁縣、貞豐縣、晴隆縣、普安縣、大方縣、赫章縣、金沙縣、畢節市、織金縣、威寧縣、納雍縣,銅仁市、玉屏縣、萬山特區、松桃縣、沿河縣、德江縣、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

雲南省(35個):

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宜良縣、昭通市昭陽區、鹽津縣、水富縣、曲靖市麒麟區、沾益縣、會澤縣、玉溪市紅塔區、龍陵縣、昌寧縣、騰沖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開遠市、元陽縣、河口縣、文山縣、丘北縣、西疇縣、江城縣、孟連縣、南澗縣、漾濞縣、永平縣、潞西市、華坪縣、玉龍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臨滄市臨翔區、滄源縣、耿馬縣

西藏自治區(5個):

亞東縣、芒康縣、波密縣、察隅縣、洛扎縣

陝西省(19個):

西安市臨潼區、西安市灞橋區、寶雞市金台區、太白縣、長武縣、淳化縣、韓城市、白水縣、商洛市商州區、鎮安縣、安康市漢濱區、鎮坪縣、洋縣、留壩縣、府谷縣、定邊縣、志丹縣、甘泉縣、銅川市印台區

甘肅省(19個):

蘭州市七里河區、酒泉市肅州區、山丹縣、肅南縣、天祝縣、古浪縣、白銀市平川區、會寧縣、通渭縣、漳縣、天水市秦州區、清水縣、隴南市武都區、文縣、東鄉縣、臨夏縣、迭部縣、鎮原縣、崇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4個):

固原市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中衛市海原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1個):

尼勒克縣、特克斯縣、霍城縣、察布查爾縣、阜康市、沙灣縣、烏蘇市、烏魯木齊縣、哈巴河縣、阿勒泰市、富蘊縣

⑸ 關於釣魚文的起源,好像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給一本著名雜志寄了一篇文章,然後自己駁倒,具體誰能告訴我!

「釣魚文」這個詞經常在軍版,歷史版出現,
這類文章就是故意說一些奇異的、似是而非的、誤導性的觀點和言論,引起大家注意、讓大家來批評反駁。
釣魚文的訣竅:
1、既要讓魚在粗讀的時候有相信的沖動,又必須要留出魚的智商一定最終能夠發覺的破綻。
2、釣魚文中的破綻越多越好,破綻的級別越低越好,但又不能讓人在第一眼就發現。
3、釣魚文的反差要大。以國 軍戰史為例,釣魚文所描述的事件,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越糗越好,而釣魚文中的描述越光輝越好。
4、有必要留下一些純惡搞的破綻,比如著名科幻電影中的主角名字和橋段,這種無論如何辯駁都無法改變的破綻是最後的底線,防止被歷史學家們寫到書中。
5、破綻應當分級別分層次,防止部分思維奇怪的魚將其中某些他識別出來的破綻剔除之後作為正史到處轉貼。
第一章釣魚的定義與歷史源流
釣魚,是一種互聯網上的交鋒手段。
所謂的釣魚,是用一篇杜撰的文章或圖片(即釣魚文),在互聯網上發布,使目標群體產生先是相信、繼而發現自己錯信了杜撰文章的過程。
釣魚行為來源於網路上真相黨、精英的猖獗,為用最為有力的手段對精英真相黨進行譏諷,有良心的青年歷史發明家開始嘗試杜撰一些具有諷刺性的文章,對精英真相黨進行調戲。
在老艦船論壇時代(1998~2005),已有部分網友用反諷的手段,對真相黨進行調戲。
在水木社區bbs(newsmth),自2007年起,有一些標題黨和hyt 人士的一些調侃之文,竟然起到了釣魚的效果,可謂是史前時代的釣魚萌芽。如某淫盪標題黨人士在newsmth 貼出了美軍外表殘破F/A-18的照片,但將標題改為《體制問題釀惡果,某國先進戰機銹積斑斑》,結果意外地調到了一條魚,該版寵被連續嘲諷兩天仍堅持認為圖中的飛機是殲-10 。史學家稱,淫盪標題黨同學僅僅是往水裡丟了一截繩子,就有魚來咬。
2009年的金盧布事件(又稱穆好古事件、C Cup 事件)是釣魚產業的重大事件,它標志著釣魚從自發轉為自覺,從單獨行動轉為集團行動,從無組織無紀律轉為有組織有紀律。
金盧布事件,開始於sbanzu論壇穆好古同學在sbanzu網友的協助下製作的一張假收據,該收據使用毛體字型檔,偽造了一張荒謬的3億5千萬金盧布的收條。該收據製作完成後一段時間里默默無聞,但逐漸有人將其轉貼到精英真相黨的論壇上。由於該收據所標志的內容極其符合精英真相黨的胃口,因此盡管在製作時留下了諸多明顯的破綻,仍有大批精英受騙,甚至包括某C Cup 美女碩士,該美女將此圖作為歷史資料寫入論文中,被院長發現,並因此丟掉了學籍。(據傳在發現受騙後,美女對穆好古先是憤恨,但後竟然轉為愛意纏綿,但此
說法過於離奇,不足為證,各位五毛不要將脫光的希望寄託在釣魚之上)。
第二章釣魚的實用價值
釣魚本質上是一種欺騙戰術,有人說是一種「善意的欺騙」,有人說是一種道德低下的表現。但實際上,釣魚究竟是善是惡,並不影響我們討論它的實用價值。
要衡量釣魚的實用價值,我們首先要從「魚」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作為一條民主的魚,精英的魚,把持著宇宙真相的魚,在發現自己被釣了之後,在情緒上通常會有如下表現:羞,憤,惱,氣。
下面就仔細分析被釣的魚的幾種情緒。
羞:
即魚們為自己竟然沒有發現釣魚文中的諸多故意破產而羞愧。如果一條魚被釣後,情緒上是羞佔了主導,那麼這條魚此後會更以認真的態度去讀歷史,有可能(並不一定)會回到正確的歷史觀上面。
憤和惱:
魚們對五毛們的憤和惱古已有之,也不缺現在多出來的這一點點。
氣:
魚在被釣之後,又看見這篇文被貼在了自己活動的論壇上,而且還繼續有自己的同類魚在上鉤。此時,這條被釣過的,現在有多讀了點資料的魚該會如何做呢?一定會很生氣。這條魚是替同類們指出這是釣魚問並揭示若干其中的破綻呢?還是恨同類們如此不長進呢?
總結:
魚被釣過,對它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是一種很大的打擊。在重打擊之下,魚可能會轉向,也有可能不再做魚,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繼續憤和惱。總之,釣魚有可能挽救一條魚,即使有一部分魚在被釣過之後繼續堅持它的洄遊路線,也不會將情況變得更壞,咱們下次繼續去釣他就是了。
第三章釣魚文的製作
現在回到釣魚的定義上來。所謂釣魚,必須要讓魚有先是相信、繼而發現上當的過程。如果魚看到此文後相信,此後也一直相信,那麼釣魚就失敗了。釣魚的目的,就是讓魚在信-發現上當的過程中,其人生觀和歷史觀受到最大程度的打擊,以期改變魚腦子中的一些東西。
至於釣魚文若干年後竟然被當作正史的事情,那麼就是更大的失敗,想一想都會覺得很杯具。
因此,釣魚文的製作應當有以下幾個原則:
1、既要讓魚在粗讀的時候有相信的沖動,又必須要留出魚的智商一定最終能夠發覺的破綻;
2、釣魚文中的破綻越多越好,破綻的級別越低越好,但又不能讓人在第一眼就發現;
3、釣魚文的反差要大。以國軍戰史為例,釣魚文所描述的事件,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越糗越好,而釣魚文中的描述越光輝越好;
4、有必要留下一些純惡搞的破綻,比如著名科幻電影中的主角名字和橋段,這種無論如何辯駁都無法改變的破綻是最後的底線,防止被歷史學家們寫到書中;
5、破綻應當分級別分層次,防止部分思維奇怪的魚將其中某些他識別出來的破綻剔除之後作為正史到處轉貼。
第四章釣魚注意事項
1、釣魚文的製作過程必須留下確鑿證據,比如挑選一個可靠的萬年不倒的但又較為冷門的論壇,sc這種天天大姨媽的論壇,其實並不利於保存證據。
2、穆好古同學的釣魚文雖然留下了創作過程,但是它的主貼編輯過,這是一個漏洞,其實後續的修改應該作為跟貼貼在最後,修改主貼有可能留下隱患。
3、釣魚文發去魚塘之後,如該魚塘的魚群智商實在偏低,有必要注冊個馬甲去替他們善意地指出一下。但是指出的時間不宜太早,應當在它們熱烈的討論剛開始冷卻的時候捅。
第五章防釣魚
有人釣魚,也就會有魚釣人。大家已經知道,被釣的經歷會使人生觀歷史觀受到很大的打擊,所以我們必須防釣魚。提醒垂釣者以及垂釣者的朋友們,尤其是新人,其實老人也應該注意,看文章的時候要回想資料,沒有接觸過資料的就現查,經過比對之後才攝入你所看到的信息。
另一次傳播比較廣的釣魚文
《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
大意為:
從2010年9月初開始,網路上的一則與高鐵有關的文章開始被熱傳,帖子的大概意思為,中科院西安地球環境研究所張拾邁教授經過全面、細致的研究,得出了「中國的地質不適合建高鐵」的結論。
他認為在中國的地質條件下,高鐵產生的「夏爾謝夫力」將連鎖導致嚴重的「斯蒂芬金效應」,從而引起群發性的地質災害。他在臨終前強烈建議,如果一定要建高鐵,希望高鐵建設至少保證使用有砟道床。
整篇文章完全胡謅八扯,目的就是惡搞黃萬里,追求的就是無厘頭的非邏輯,還摻上一串串的冷笑話。但是作者估計沒有想到,從總體上來看,人民是沒有啥科學素養的,這種滿篇「夏爾謝夫」「斯蒂芬金」彷彿很專業的文章,很容易就一傳十十傳百,噴得滿網路都是。
2010年9月,mitbbs上原作者發表帖子,大致內容如下:
1、 張拾邁這個名字是惡搞黃萬里,十邁,低速的意思。2、「夏爾謝夫力」是惡搞MITBBS上的xiaxie,「斯蒂芬金效應」是惡搞MITBBS上的stephenking,這兩個人是MITBBS上的著名坑王。
【記一次玩大了的釣魚】
一切都是從MITBBS開始的……
有這么一天,MITBBS上一個吃飽了撐的沒事乾的傢伙(因為已經惹起法律問題了,為了幫助當事人逃脫法律制裁,就不說是誰了)寫了一篇釣魚文,這就是
《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
以下是原作者的自首書,我把他的ID打上馬賽克吧……
發信人: D*****r (嗶————), 信區: D*****r
標 題: 我是《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的作者
發信站: BBS 未名空間站 (Wed Sep 8 13:51:46 2010, 美東)
請幫我轉military版,謝謝!
在文中我用彩蛋向本站的2個id致敬了,「夏」爾「謝」夫力是指蝦蟹,斯蒂芬金效應是指StephenKing。正是他們的創造力,想像力和挖坑不倦的精神鼓勵了我的創作。我想讓他們知道
2011年7.23動車事故後,媒體一片對高鐵討伐之聲,這篇釣魚文竟被不少媒體引用,作為攻擊高鐵的「彈葯」
不得不感嘆如今很多記者素質之低下。
2011年7月29日第一財經日報的文章《高鐵「自主創新」之謎 半生不熟的列控系統》援引「張拾邁」的言論,遭到眾多網友圍觀。當日第一財經日報微博上進行道歉,內容如下「【致歉聲明】本報今日刊登的題為《高鐵「自主創新」之謎》的報道中,所引用的張拾邁教授的觀點,經網友提醒和核實,系網路杜撰。特此澄清,並向讀者和網友致歉。《第一財經日報》編輯部」。但是此事造成的嚴重影響大大降低了該報紙的信譽。新浪網等眾多網站也引用這篇文章。

⑹ 抗洪救災的文章

南方10省,抗擊澇災已經開打「疲勞戰」。其實,至少到目前為止,整個南方,降雨量總體上遠未突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同樣目前澇情最危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其降水也沒有突破「98洪水」的程度。

截至昨晚,據不完全統計,南方澇災已導致數百名群眾死亡,傷者總數量不詳。其實,在死亡人員中,真正被洪水淹死的人數並不多。而且客觀述之,評價今年的抗洪措施,各地從應急預案、物資准備、組織人員提前轉移,包括各級地方主官的「政治重視」程度,都是創下「歷史紀錄」的。

毫不客氣地講,今年的人員死傷包括失蹤,大都系區域性強降雨導致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沖入村莊及城鎮所致,也即,主要殺手是地質災害,在災害學中管叫「次生災害」。

透過媒體的「字、音、像」報道,若受眾能做有心人,可以發現今年地質災害集中爆發,不但指災害的層出不窮,更指災害的地域分布之廣,包括森林覆蓋率多年位居國內第一的浙江。

只是,大面積持續的強降雨導致的澇災是人人可直觀感受的「面」,而山崩地裂均發生在「點」上,雖每一次都讓受眾感受驚心動魄,但人們往往忽視將「點」上的地質災害串連起來,作一次這是「為什麼」的深入思考。

就在本周三,雲南一個小鎮突然爆發泥石流,當場造成17人死亡、28人失蹤,1200人受傷,半個鎮子被泥石流捲走。未及搶救工作展開,昨天,貴州一山村,再次遭遇同樣厄運。引用國土部高官公開披露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山崩地裂的災害次數同比上升近10倍,其中6月份,則同比上躥17倍之多。這位官員還披露,7月份發生的死亡、失蹤都不算,僅今年上半年的不完全統計,因山崩地裂就有464人死亡和失蹤。然而,人們聽到這樣的死亡報告,想到的往往是今年天氣異常,南方先旱後澇,山崩地裂乃強降雨所致而只能聽天由命,社會輿論很少將如此慘痛的死傷作人與自然關系層面的深刻反思。

按照安全標准,超過25度的山坡地不能建房居住,而環顧整個中國,尤其是雲、貴、川、桂、閩諸省,甭說25度的山坡,即便是60度以上的山坡,照樣用人工挖出一塊平地建住房、修工廠、建學校,大量的山體受工程建設震繞,隱患早已提前埋下,就差合適的導火索來將其引爆。強降雨是外因、山崩地裂是表象,本質的問題是人與自然爭奪生存空間太過分,大自然以山崩地裂殘酷報復中國人。

山坡地畢竟有限,無序城鎮化的盲動,為盡快脫貧致富而盲目招商引資的沖動,土地財政的無限誘惑,加上越窮越生崽的無奈,導致人與自然爭奪生存空間的矛盾持續加劇。到最後,水庫內、行洪區、溢洪道、河灘地甚至江道、河道上,統統用來建房、蓋樓、辦廠、開集市,中國人瘋狂至此,大自然忍無可忍而一再強忍,一旦天災來臨,不鬧騰它個山崩地裂那才叫怪事!

山崩地裂漸成常態,防災救災從體制到各項舉措准備卻千瘡百孔。半個多世紀來,國人一次次違背科學,違背常理,對大自然作無節制地索取,形成新舊矛盾紮成堆。現如今,舊的禍根早已種下,新的禍根在發展的名義下仍在繼續播種。這一局面若不能在一定期限內,譬如10-20年內有個明顯遏制,可以肯定,中國人將吃不盡因天災所引發的無窮「人禍」——山崩地裂還是客氣的呢。

⑺ 求一篇關於地質災害預防工作的調研文章

解決土地問題 調處地災矛盾

貴州省煤炭資源豐富,全省煤炭保有儲量500多億噸,遠景儲量超過2000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全省含煤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40﹪左右。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程和西電東送工程的順利實施,我省煤炭資源的開采已步入大型化、規模化的軌道,完全杜絕了非法小煤窯亂挖濫採的現象。
煤炭資源的開采和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伴生的,現在我省大部分煤炭開采區內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裂縫、房屋開裂、山體垮塌、水源枯竭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災區內廣大災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全省各地因地質災害矛盾引發的災民群體性挖路堵廠和集體上訪事件時有發生,礦區內廠群關系逐漸惡化,有的地方甚至發生了災民與煤礦的群體性斗毆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極其嚴重的後果。目前,很多地方對地質災害問題的處理都還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徹底解決方案,都還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階段,根本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時間長了,災民因為問題未得徹底解決而經常聚眾挖路堵廠或集體上訪,煤礦因為不能正常生產而產生不滿情緒,地方政府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災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越來越小,以致礦區內干群關系緊張,礦群關系惡化,災民與煤礦的矛盾日益尖銳。我省含煤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如果按每平方公里礦區平均涉及群眾10戶50人計算(此數據為保守估計數據),煤炭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將影響至少70萬戶350萬災民。試想一下,如果在煤炭資源枯竭、煤礦閉坑前地質災害問題不能徹底解決,則煤礦閉坑後這三百多萬災民的遺留問題政府將如何處置?因采礦引發的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徹底治理好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將災民徹底搬遷安置到無地質災害隱患且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安居樂業,才是唯一的出路。
災民的搬遷安置是一項復雜艱巨的工作,涉及到資金來源如何解決?搬遷安置方式如何選擇?災民房屋如何賠償?災民土地問題如何解決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災民搬遷安置工作的資金來源,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五條「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的規定,全部由責任煤礦承擔;搬遷安置方式的選擇,必須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能徹底解決問題的搬遷安置方式,要多條腿走路,不能搞一刀切;房屋賠償可請有資質的單位(如貴州中道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等)對災民的受損房屋進行評估,嚴格按照房產評估重置價格進行賠償;土地問題是這些問題的重中之重,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災民受損土地的賠償和治理問題?二是災民搬出災區後的土地耕種問題?這兩個問題能否解決是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一、 災民受損土地的賠償和治理問題
對災民受損土地的賠償,必須堅持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則。土地問題是棵高壓線,處理不好,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引起更大的社會矛盾和後遺症。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屬於當地的村民委員會,農民對耕種的土地只有承包經營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根據這條規定,災民的土地受損不能耕種後,災民和責任煤礦可在雙方自願的前提下,經當地村民委員會同意,按照「兩受」原則(「兩受」即災民能接受,煤礦能承受)制定統一標准對災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有償流轉,災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用於搬出災區後在其它地方有償流轉土地耕種,這就是「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流轉來解決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中土地賠償問題」的基本思路和辦法。
地質災害問題涉及面廣,涉及人口眾多,在實際工作中,災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如何計算就成了一大難題。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丈量法,對呀,將災民的土地逐塊丈量,得出具體面積後,按每畝多少錢制定一個災民和煤礦都能接受的標准不就算出來了嗎?其實不然。在農村進行土地聯產承包的時候,大部分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都沒有對土地進行嚴格的丈量劃分,都是東一塊、西一塊、肥瘦搭配、遠近搭配大致差不多就把土地分了。同樣的一個劃地人口,分到平整肥沃離家近的土地面積就小,分到貧瘠瘦弱離家遠的土地面積就大,有的甚至相差幾倍,再加上荒地開墾、工程建設、水打沙沖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現在農村同樣一個劃地人口的土地面積千差萬別。再者,農村土地的地塊大都不規則,測量起來一則難度大,二則不準確,同一地塊不同的人測量出的結果都不完全相同。由此可見,用丈量法計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是行不通的,因為標准無法制定,所以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面對這一難題,我們想出了一個創造性的辦法:用土地聯產承包時劃地人口的數量來制定標准計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這個辦法一出台,就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首先,在進行土地聯產承包的時候,是根據當時農戶人口的多少劃分的土地,劃地人口的基數是以前農業稅費徵收的依據,各地方鄉鎮財政所有據可查;其次,在進行土地聯產承包的時候,雖然同樣的劃地人口分的土地面積有大有小,但基本上都遵循了一個原則:即每份土地的產值是大致均衡的,面積小的必然平整肥沃,面積大的必然貧瘠瘦弱,用劃地人口的數量來計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是相對公平的;第三,這個辦法在操作上簡單易行,清楚明了,災民和煤礦都能夠接受。
災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轉讓給煤礦後,煤礦必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對受損土地進行治理、管理和經營。為了更好地治理好災區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災民大量搬出災區,土地大面積連片後,煤礦可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土地開發項目(如種草養畜、開發茶產業、開發經果林、開發速生坑木林等),經有關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後對土地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既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又能改善礦區的生態環境。
二、災民搬出災區後的土地耕種問題
在搬遷安置的災民當中,雖然有極少部分人已經具備了無土安置的條件,他們或棄農經商、或發展二、三產業(如運輸業、飲食業、養殖業等)完全可以安居樂業,但絕大部分災民搬出災區後仍然離不開土地。民以食為天,如果大部分不具備無土安置條件的災民搬出災區後無地可種,則他們的生產生活問題就得不到徹底解決,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肯定無法順利進行。
對災民的搬遷安置工作,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異地集中搬遷安置,異地集中搬遷安置地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無地質災害隱患;二是生產生活條件要好;三是必須有足夠的土地劃分給災民耕種。在這三個條件當中,第一個和第二個都容易達到,但第三個條件就太難了。我國對集體土地實行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目前地方政府手中還未被承包的大面積土地資源少之又少(金沙縣以前有大水農場和開化農場,但現在已基本用於解決受自然災害影響災民的異地集中搬遷安置),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這種土地資源。再者,異地集中搬遷安置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矛盾容易集中爆發,處理不好後患無窮。由此可見,異地集中搬遷安置方式是不可取的。既然異地集中搬遷安置方式行不通,怎麼辦?那就只有反其道而行,採取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解決。
在我國農村,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集體土地實行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一直未發生重大變革。現在農村有的農戶因為子女參加工作、經商、發展二、三產業(如運輸業、飲食業、養殖業等)致富等原因已經脫離農村進入城鎮定居,老家的房屋無人居住,承包經營的土地無人耕管,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是我國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從農業大國逐漸向現代化工業強國過渡的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那些沒有地質災害隱患且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進城定居農戶的老房子和承包經營的土地是一筆巨大的固定資產和閑置資源,這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種思路:政府把這些進城定居農戶的相關信息(姓名、住址、聯系方式、房屋結構、房屋面積、田土數量等)收集起來提供給災民,讓災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聯系合適的進城定居農戶「結對子」,在雙方自願的前提下對進城定居農戶的老房子進行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有償流轉來解決災民搬出災區後的住房和土地耕種問題,這就是「結對子」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金沙縣沙土鎮人民政府在對全鎮及周邊鄉鎮無地質災害隱患且生產生活條件較好地方的進城定居農戶進行普遍走訪調查的基礎上,充分聽取了地質災害區廣大受災群眾的意見,經過多次召集煤礦業主和受災群眾代表開會協商,於二OO五年四月制定了《沙土鎮有證煤礦煤炭開采區地質災害賠償搬遷安置方案》。該方案實施後,沙土鎮用「結對子」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處理地質災害問題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從二OO五年至二O一O年底已經有144戶(587人)災民順利搬出災區安居樂業,其餘災民的搬遷安置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從《方案》實施至今從未發生一起災民群體性挖路堵廠事件和集體上訪事件。實踐證明,用「結對子」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解決災民搬出災區後的住房和土地耕種問題是切實可行的,既徹底解決了災民的搬遷安置問題,又盤活了進城定居農戶留在農村的固定資產和閑置資源;既為群眾解了難,又為企業分了憂,最終達到一種良性循環、多贏的效果。
在實際工作中,基層鄉(鎮)黨委、政府要思維超前、把好關、服好務。思維超前即對災民所結的「對子」,不要局限在某鄉(鎮)、某縣(市)、某地(州)、某省(自治區、直轄市)……要給災民充分的自主權。只要災民聯系的搬遷安置地點符合方案中的相關規定,確實能徹底解決災民的搬遷安置問題,鄉(鎮)黨委、政府就要大力支持、積極引導,讓災民順利搬出災區安居樂業(沙土鎮分散搬遷安置的144戶災民,跨省到山東定居的有1戶;跨地區到貴陽定居的有6戶,到遵義定居的有9戶,到銅仁定居的有1戶;跨鄉鎮到安底鎮定居的有2戶,到嵐頭鎮定居的有1戶)。把好關即對搬出災區的災民流轉的土地質量、數量按方案規定嚴格把關,流轉的土地必須能滿足災民全家的生產生活需要。災民搬出災區後,只有他們的生產生活走上正軌並有了良好的發展,災民的搬遷安置工作才能成功,地質災害問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否則將後患無窮。服好務即鄉(鎮)黨委、政府在實施災民搬遷安置工作時,必須成立地質災害調處辦公室,安排專人辦公,竭誠為災民服務,盡最大努力為災民排憂解難。對搬出災區的群眾,不能搬出去就不管不問,要建立檔案進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跟蹤回訪。對災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要想災民之所想,急災民之所急,想方設法予以解決,讓災民有發展門路,有經濟收入,確保災民不返貧。只有這樣,才能扭轉以前造成的干群關系緊張、礦群關系惡化的局面,才能得到廣大災民的支持,才能使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總之,土地問題是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的瓶頸,是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土地問題處理好了,其餘問題就迎刃而解。地質災害問題是影響礦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地質災害問題的處理已經成為基層鄉(鎮)黨委、政府執政能力的試金石,徹底解決地質災害問題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我們堅信,只要基層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工作,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以人為本、求真務實、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就一定能做好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就一定能徹底解決地質災害問題,最終實現「災民滿意搬出,企業正常生產;礦區和諧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

⑻ 求「我的這五年」文章

2008年國土資源工作總結和2009年工作打算

一、2008年國土資源工作回顧

2008年,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兩創」總戰略,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積極服務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切實履行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工作職能,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為我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積極主動做好資源要素保障工作。

一是加快推進規劃修編,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編制和管理。高度重視規劃修編工作,《浙江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已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和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並將盡快上報國務院審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試點工作進展順利,2008年基本農田規劃調整項目469個,涉及基本農田38831畝,較好地解決了部分急需重點項目的用地空間。加強對各地建設用地計劃執行情況的動態管理,啟動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中期評估和指標調整工作。二是認真做好建設用地報批服務工作,著力保障重點建設項目合理用地需求。開展「重點建設項目推進服務月活動」,確保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工。全面加快用地審批工作,全省共受理農轉用徵收報件1347個、面積46.23萬畝。認真做好報國務院審批建設項目用地報批工作。及時制定出台相關舉措,狠抓保穩促調各項措施的貫徹落實。

(二)嚴格規范做好耕地保護工作。

一是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順利通過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統計局聯合對我省2007年度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抽查,我省補充耕地工作列居全國第二。組織完成2007年度全省市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對杭州市、金華市、衢州市等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優秀單位進行表揚、獎勵。二是全面完成全省標准農田上圖入庫工作。全省標准農田上圖入庫面積1590.05萬畝,其中任務面積1513.71萬畝,儲備面積76.34萬畝,確保了全省3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三是全力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加強耕地佔補平衡管理。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復墾新增耕地26.85萬畝,連續第13年實現全省耕地佔補平衡。積極籌集造地改田資金,為我省耕地佔補平衡提供資金保障。切實落實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制度。四是切實加強土地執法監察,嚴肅查處土地違法案件。全面開展部第八次和省第三次衛星遙感土地執法檢查,對違法用地超過15%的21個市、縣政府領導進行了約談。進一步完善執法監察動態巡查工作責任制和考核制度。深入推進土地執法百日行動。積極探索和建立土地執法監管長效機制。去年,國土資源部對各省土地執法監察工作進行評估,我省列居第四位。2008年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14802宗,面積6.45萬畝,已立案查處14440宗,面積6.4萬畝。

(三)扎實有效實施節約集約用地工作。

一是扎實推進「365」節約集約用地行動計劃。起草下發《「365」節約集約用地行動計劃》,建立「365」節約集約用地聯席會議制度和工作動態完成情況季度報告制度。開展「365」節約集約用地行動計劃,圓滿完成年度目標任務。二是加大閑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抓好建設用地的挖潛調整、優化配置,探索與完善存量建設用地的退出機制和追加投入機制。加快建設用地供應速度,切實有效利用和消化城市分批次農用地轉而未供土地。全省利用批而未供土地面積為14.29 萬畝,盤活存量建設用地3.90 萬畝。三是繼續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長效機制,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試點。全省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面積9.43萬畝,同比增加13.38%,工業用地平均出讓地價同比上升5.71%。全省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有償使用面積1203.8畝,土地出讓金2.62億元。

(四)全面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工作。

一是全面完成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在全省集中開展「三查」工作,及時發現查處無證勘查開采157起、超層越界開采242起、非法轉讓采礦權3起。加強了對6個重點礦區專項整治的督查,將5起典型件案件通過媒體進行了曝光。圓滿完成了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及「回頭看」行動的各項任務。通過了國務院九部委的督查和檢查驗收,我省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二是進一步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加大對重點礦種和重點礦區的整合力度。全省所確定的主要礦種以及15個省重點礦區和49個市縣重點礦區的整合工作全面到位。全省各市已全部完成既定的整合任務並通過省政府組織的考核驗收。全省礦山總數大幅度減少,整合後礦區減少採礦權189個,占整合前原采礦權數的51%。三是全面完成新一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進一步規范做好礦業權管理工作。新一輪《浙江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經省政府審議通過後已上報國土資源部審批。全省市縣級礦產資源規劃已經全部批准實施,杭州、紹興、麗水等市獲得優秀規劃獎。四是積極完善探礦權有償出讓程序,全面實行探礦權分類管理。依法嚴格審批探礦權和轉讓探礦權。完成勘查許可證全國統一配號工作。進一步規范采礦權出讓所得的分配管理。在全國率先全部開通采礦權統一配號系統。對寧波、舟山海域海砂開采工作進行規范管理。加強對地熱資源的勘查與開發,實現了杭嘉湖平原地熱資源勘查突破。五是深入推進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扎實推進「百礦示範、千礦整治」工程,組織開展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督查。全省廢棄礦山治理率累計完成75%以上。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創建工作,全省累計建成省級綠色礦山20個,收取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1.74億元。六是推進礦山儲量動態監管。對所有礦山、礦種實行動態監管。加強對礦業權評估、儲量評審工作的監管,共完成礦業權評估報告235份和儲量評審報告430份。加大礦產資源補償費征管力度,全年共徵收補償費1.9億元,同比增長46%。探索補償費徵收與消耗儲量掛鉤新方法,不斷提高征管工作水平。依法做好地質資料的匯交、保護與利用工作,地質資料服務社會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五)主動認真做好維權維穩工作。

一是高度重視加強涉土信訪處理工作。全面開展農村土地徵收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集中開展重信重訪專項治理工作。認真做好中央聯席會議交辦的82件和省梳理出的390件國土資源矛盾糾紛和重信重訪的處理工作。去年,全省共受理群眾來信27657件,來訪8402批,其中省廳受理群眾來信5956件,來訪1330批、4167人次。通過實施省、市、縣聯動和廳機關聯合辦理的信訪工作格局,在兩個奧運會期間,我省實現「零進京非正常土地上訪」。二是強化土地徵收管理。嚴把土地徵收審批關,從源頭遏制非法征地、強制征地、低價征地行為。全省批准徵收集體土地16.04萬畝(農用地13.37萬畝),安置被征地人數16.89萬人。完成全省征地年產值標准和區片綜合地價調整方案制訂工作。三是依法做好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裁決案件。2008年,省廳共辦理行政復議、行政應訴應復案件645件,征地裁決案件18起。全年行政復議案件依法受理率為100%,依法辦結率為100%。

(六)著力夯實國土資源管理基礎工作。

一是調查評價進展順利。加快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進度,86.7%的縣(市、區)完成了農村土地調查任務,處於全國領先。完成城鎮數字地籍調查面積2870平方公里。強化土地產權管理,全省共辦理各類土地登記95萬件。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儲量調查和礦業權實地核查取得階段性進展。地熱資源的勘查與開發有了新進展。二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積極推進國土資源立法工作。積極配合省人大、省政府做好《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6個地方性法規規章項目的起草調研論證工作。三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和統計工作。省廳61項行政執法事項通過廳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對建設用地審批、礦業權審批等行政審批事項實行網上並聯審查。報國務院批準的建設用地實行省級電子申報。統計資料的准確性和及時性得到進一步保障。

(七)全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地質勘查和測繪工作。

一是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完成全省48個重點縣(市、區)5.96萬平方公里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作,提出了分類處置的意見和防災預案。組織對欠發達地區突發性地質災害避讓搬遷補助項目的申報與審查認定工作,全年共審查認定需搬遷避讓的重點地質災害點96個。由於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008年全年因地質災害死亡人數同比下降92%。二是加強地質勘查工作。在螢石、鈾礦和地熱資源的勘查上取得新的突破。地勘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實現總收入43.85億元,同比增長10.8%。實現國有資產增值11.9%。積極響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號召,積極參與青川地震災區災後重建項目的地質勘察工作,完成了我省所有援建項目的工程地質勘查工作和新縣城竹園鎮等一鎮四鄉恢復重建規劃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任務,為災後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三是加強測繪管理工作。加強測繪法制建設,認真履行測繪工作統一監管職能。基礎測繪與「數字浙江」建設進展順利,測繪成果應用日益廣泛,測繪保障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省各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360多人的36支測繪隊伍奔赴青川等災區,圓滿完成各項測繪任務,為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基礎圖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領導和災區人民的高度評價。

(八)更加重視幹部隊伍建設。

一是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按照中央和省委統一部署,以加快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積極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轉型升級、努力建立節約資源創新發展的新格局為實踐載體,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把大學習、大討論與學習實踐活動、貫徹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及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切實解決與科學發展觀不適應、不符合以及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著力加強和改進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扎實推進以「六個百」活動為抓手的「樹新形象創新業績」主題實踐活動。二是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懲防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教育監督工作進一步加強,查辦案件力度持續加大,政風行風建設取得新成效,治本抓源工作不斷深化,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逐步完善。探索建立巡察工作機制,對市局和廳直屬事業單位開展巡察工作試點。認真落實和完善「三談一述」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加強行政監察和效能監察。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懲治力度進一步加大。三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加強市局領導班子建設,進一步優化領導班子隊伍結構,增強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做好乾部的提拔使用、上掛下派、各類人才引進和培養,以及公務員錄用和處級領導幹部公開選拔等工作,逐步優化系統人才結構。加強基層國土資源所建設,較好地完成了全省基層國土資源所參照公務員管理法管理工作。四是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全面完成縣(市)、鄉(鎮)、村級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任務。共培訓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幹部163人,鄉(鎮)幹部3354人,村幹部79258人。通過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省各級幹部保護耕地、依法合理使用土地的責任意識。

二、2009年主要目標任務

2009年,我省國土資源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國土資源廳局長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省政府「保增長、抓轉型、重民生、促穩定」的工作主線,全面落實「保護保障、節約集約、維權維穩、依法依規、有責有方」的基本要求,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狠抓落實,全面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促進我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以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為重點,積極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在新的一年裡,全省國土資源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積極主動服務大局,保障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積極保障重點項目建設。一是保重點。積極保障中央和省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優先保障我省已經明確的今明兩年政府主導性的79個重大建設項目用地,兼顧地方和社會投資項目。二是快審批。按照能簡則簡、能放則放、能並則並的原則,加快審批制度改革。實行審批「權責」雙下放,逐步建立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部門分級審查負責制度。進一步完善報省政府批準的城市分批次和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審批制度。推進采礦權審批制度改革。2009年1月1日起,將由市、縣登記的新設置采礦權審批許可權由省廳下放到設區市國土資源局。進一步簡化重點建設項目紅線范圍內需開采礦產資源的審批和登記手續,優先保證其采礦權的統一配號。三是強服務。認真做好重點建設項目先行用地組織報批工作,建立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報批綠色通道,確保重點建設項目依法依規用地。

2、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統籌和管控。加快推進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加強對各類新增建設用地項目的統籌安排和總體布局。完成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上報工作,爭取盡早獲國務院批准。11個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年內完成編制報批工作。同時積極推進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試點縣、鄉爭取提前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任務。積極推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試點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的批復精神,遵循規劃修改試點原則,把握納入試點范圍的項目,確保涉及基本農田調整的5000公頃額度用於「急、重、難」項目。

3、完善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切實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統籌耕地保護和建設用地,合理安排各類建設用地,積極為我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要素保障。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積極推進城鄉增減掛鉤試點工作,建設用地復墾等指標要納入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進行管理。各地要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統籌安排用地計劃,確保新增中央投資計劃項目用地。強化建設項目用地預審,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質量提高,實現保障發展和保護耕地「雙贏」。繼續完善加強計劃動態管理,加強對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解安排的監督、指導和調控,合理把握新增建設用地審批節奏,有序推進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執行。省廳將根據計劃中期執行情況評估和年終考核,適時適度進行獎懲激勵、調整安排。

4、做好礦產資源調控和地質技術服務。嚴格按照新一輪礦產資源規劃和各類重點工程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要,合理配置采礦權,調控礦產資源的開采量,做到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項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進一步提高地質信息資料社會化服務水平,為各類新增投資計劃項目的工程選址和工程施工提供基礎地質資料服務和技術支撐。

(二)以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為重點,確保實現全省耕地佔補平衡。

全省國土資源系統要從認識到行動更加重視占補平衡、造地改田工作。這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土地資源管理「兩個最嚴格」的具體要求,是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土地保障工程的具體行動,也是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全省國土資源系統要把占補平衡,造地改田工作作為2009年國土資源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

1、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力度。開展「百萬」造地保障工程建設,確保實現耕地佔補平衡。化大力推進以低丘緩坡開發和灘塗圍墾造地為重點的土地開發、以提升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生產能力為重點的土地整理、以廢棄工礦和宅基地整理為重點的建設用地復墾三大補充耕地工程,充分挖掘補充耕地潛力,拓展建設用地空間,確保全省全年新增耕地面積20萬畝。提升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質量,全省組織評選 「十大開發、十大整理、十大復墾」質量示範工程項目,促進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質量不斷提升。

2、著力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探索建立基本農田保護補償制度。組織開展2008年度市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進一步完善2009年度考核實施細則。率先在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示範鄉鎮建設中,結合基本農田保護責任落村到戶工作,充分調動村和農民通過土地耕作提升地力保護基本農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探索建立基本農田保護補償制度,盡快出台基本農田保護補償辦法。嚴格落實各級政府行政首長耕地保護責任,堅守耕地紅線。

3、完善耕地佔補管理機制。繼續嚴格實行墾造耕地市級驗收制、報國務院重點項目補充耕地省級確認制。加強「邊補邊占」墾造耕地項目監管,層層把好耕地補充質量關。不斷完善耕地補充儲備庫和耕地佔補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切實落實耕地先補後占。全面實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報部備案制度。積極推行新增耕地質量等級驗收制度,夯實補充耕地數量質量等級折算基礎工作。繼續推進建設佔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和再利用工作,推進廢棄礦山覆土復墾工作,努力提高復墾新增耕地質量。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後期管護力度,防止新增耕地拋荒浪費。認真落實省統籌委託造地任務,努力確保省重大建設項目的耕地佔補平衡。收足用好造地改田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三)以加強執法監管為重點,嚴格規范管理國土資源。

要落實兩個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保護耕地,加強建設用地動態監管。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監管。

1、加強建設用地動態監督管理。加強建設用地批後監管,出台實施《關於切實加強建設用地開發利用管理的通知》。公開建設用地審批結果,推行建設用地「掛牌施工」,強化建設項目用地開發利用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制度。全面實施建設項目用地復核驗收工作。對各地批後實施情況定期發布監測月報。

2、嚴格土地執法監管。建立健全以共同責任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土地執法監管長效機制,推進部門聯合執法。開展「土地執法模範縣」創建活動,提高基層政府土地法制觀念。加強基層土地執法動態巡查,切實做到對違法違規行為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有效制止各類土地違規違法行為。改進監管手段,推進「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的土地執法監測網路建設。今年,杭州市等五個城市主城區將納入第九次全國衛星遙感土地執法檢查,各市、縣要高度重視,嚴格規范管理。認真貫徹落實《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處分辦法》,嚴格土地違法問責。今年6月底前,再次約談土地違法用地問題較多的城市政府負責人,切實促進整改,避免真正受到問責。

3、維護正常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及部門維護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目標責任制。探索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和基層監管人員動態巡查職責,完善礦區動態巡查、群眾舉報、媒體監督等發現機制。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的監督管理。組織開展勘查活動的監督檢查。推進全省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管理工作,促進動態監管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不斷提高監管水平。

(四)以實施「365」節約集約用地行動計劃為重點,努力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以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為要求,完善工作管理機制,落實年度目標任務,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1、繼續推進 「365」節約集約用地行動計劃。一是完善「365」行動計劃工作管理機制。落實「365」行動計劃的各項目標任務,重點做好六大節地工程和十大示範工程,確保年度目標任務順利完成。二是嚴格執行供地政策,嚴格依據規定合理確定建設項目供地數量,引導和促進建設項目用地的集約高效利用。三是完善區域集約利用評價考核工作。全面實施開發區(園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工作。完成所有省級開發區評價成果接收和公示,並上報國土資源部備案。

2、積極推進存量挖潛工作。一是建立閑置土地處置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全省統一的閑置土地登記備案制度和定期公告制度,不斷強化建設項目用地開發利用情況巡查工作,有效建立健全閑置土地的預防體系。二是繼續加大轉而未供土地的消化利用,加快建設用地供地速度。將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與消化農用地轉而未供土地年度任務指標落實到各地,並加強督促指導。2009年,全省實現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萬畝。三是開展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政策研究工作。配合財政、稅務部門落實和完善鼓勵節約集約用地的稅收政策。

(五)以實施新一輪礦產資源規劃為重點,進一步提升礦產資源開發管理水平。

充分發揮新一輪規劃的調控能力,進一步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加大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1、加快規劃研究制定和實施工作。研究制定《礦產資源規劃實施指導意見》,完成《浙江省地質勘查規劃》評審、報批,並發布施行。進一步落實探礦權采礦權總量控制目標責任,2009年探礦權總量控制在450個以內,采礦權總量控制在3000個以內。

2、繼續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創建工作,全年創建綠色礦山40家;全面推進「千礦整治」活動,廢棄礦山治理達到80%。有效解決大礦小開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的開發利用水平。

3、嚴格實行探礦權分類管理。按照國土資源部和省廳要求,准確界定有償出讓勘查區塊的探礦范圍,做好新設探礦權勘查區塊范圍的核實與復核工作。依法審批探礦權及轉讓探礦權,維護正常的勘查秩序,維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

(六)以深化改革為重點,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

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拓展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的內涵和外延,持續推進新機制建設。

1、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決定》明確指出,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要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基本原則,通過開展調查研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規范穩妥開展試點工作。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做好農村土地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建設與農村改革發展相適應的土地產權制度。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維護農民土地財產權益。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促進建立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

2、深化土地、礦產資源使用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工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嚴格控制劃撥土地范圍。進一步規范推進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改革。

3、積極構建保障和促進國土資源科學發展新機制。改革和發展難度不斷加大,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的任務十分繁重,要深入探索,著力在參與宏觀調節、節約集約、市場配置與行政法律手段相結合的資源調節、共同責任和統籌配置城鄉土地資源五個機制建設中取得突破和進展。

(七)以維護農民權益為重點,全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在當前經濟發展遇到困難的情況下,資源利益訴求和糾紛可能進一步凸顯。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把維護群眾利益和維護社會穩定擺在突出的位置。

1、切實維護群眾權益。一是適時調整完善並出台我省征地補償安置政策,適度提高征地補償標准。按照「同地同價、公開透明」的原則,合理補償,及時足額支付到位,並認真做好新、老征地補償標準的銜接工作。積極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安置機制。實行全覆蓋的被征地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妥善解決歷史遺留的被征地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問題。二是健全征地工作日常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完善征地補償爭議協調裁決制度和工作機制。三是完善征地程序,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2、進一步加強信訪工作。實行省、市、縣和廳機關聯合的信訪工作大格局,堅持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制度,及時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進一步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加強對信訪工作的考核和責任追究。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切實做好初信初訪工作,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充分發揮鄉鎮政府、基層國土資源管理所調解信訪矛盾的作用,爭取就地解決信訪問題,減少重信重訪和越級上訪。

3、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堅持以人為本、以防為先,治讓結合、應急為先,主動防治地質災害。以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重點,著力提高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群測群防和臨災應急處置等能力。加強地質災害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工作。加強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監測工作。

(八)以加強基礎業務建設為重點,不斷提升國土資源管理水平。

要高度重視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通過夯實基礎,提升國土資源服務水平。

1、加強地籍管理基礎工作。一是扎實推進二次土地調查。加快農村土地調查進度,確保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務,數據真實可靠。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增加且沒有用於占補平衡的耕地要依法作為耕地調查統計,二次土地調查耕地的增減不增加或減少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等指標數量。二是抓好成果應用,縣(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要以經國家確定的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為依據校核規劃修編基數,做好二次調查成果與規劃修編的銜接。三是穩步推進城鎮、村莊數字地籍調查,確保成果質量,2009年爭取完成數字地籍調查2000平方公里以上。四是加強土地產權管理,加快農村宅基地登記發證工作。

2、加強礦產資源儲量管理。抓好礦產資源儲量利用調查,進一步掌握我省礦產資源儲量家底,進一步做好地質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提高掌控礦產資源的能力。

3、加強政策法規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完善落實制度的工作機制和配套措施,加強相關制度的協調銜接,確保各項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加大普法工作力度。

⑼ 汶川地震發生原因,人們感到地面震動情況及原因,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

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 堰塞湖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處於中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

中國地震局的專家認為,因為中國東部和西部的地質分布、地殼厚度、地殼運動速度差別很大,而這次地震發生在東部和西部變化差別最大的這個帶上,即南北地震帶——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都為地震密集帶。

宏觀的解釋是,「印度洋板塊由南向北碰撞歐亞板塊,碰撞的地區拱起青藏高原。」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倪四道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時,也同時向東北方向移動,擠壓四川盆地向東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上。」

倪四道說,這次地震具體的發生機制是擠壓,「一開始主要是擠壓,到地震快結束時可能還有走滑的能量釋放。」倪四道說,這次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七說,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塊。從歷史記錄來看,盡管龍門山主體沒有發生過大地震,但它北邊的松潘在上個世紀初曾經發生過強震。因此,雖然龍門山地區看上去構造活動性不強,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

不過王二七也說,目前我們對這一地震發生的機制還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殼的擠壓、伸展還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而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龍門山地震帶上。龍門山是新的西藏隆起板塊和原來的老的雲南、四川板塊交錯的地方,從這個角度講,這個地方是個地震多發區。

根據1999年9月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預報管理處整編的《中國強地震目錄》,四川地區共有18次7級以上地震,其中1800年以來發生過8次7級以上地震。1973在四川的爐霍發生了7.6級地震,之後三年發生了四川松潘——平武7.2級地震。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陳學忠研究員曾在2002年對四川省7級以上地震危險性做過分析:「四川地區很長時間內沒有發生強烈地震了,用業內的話說叫缺震,就是強震缺失,按照歷史的經驗,缺的時間越長,將來發生(強震)的可能性越大。這是一種定性的估計」。

這種背景下,陳學忠研究了四川地區的地震危險性,發現從歷史經驗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區7級以上強震發生之前幾年,周圍都有一個接近8級左右的大震發生,根據這種現象,然後往後推,昆侖山2001年已經發生了8.1級地震,如果這種規律延續的話,幾年之後四川地區就會發生這種地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