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防治環境效益

地質災害防治環境效益

發布時間: 2021-03-03 06:14:20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與經濟效益關系

鄒英

(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烏魯木齊,830001)

摘要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已歷時6年,預案的內容,已從簡單概括發展到現在的細化全面。並且隨著防災預案的編制,相關的地質災害基礎性調查工作也逐步開展。防災預案的編制更加切合實際,更有效地減少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基礎調查與防災預案編制有效結合起來,使新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新疆防災預案經濟效益

前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自1998年根據國土資源部下達的《關於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的要求,開始編制年度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到現在已歷時6年。在這6年的過程中,防災預案的編制已由當初的簡單概括,籠統不確切,發展到每一年預案的編制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提高,防災也由面向點、由粗略大范圍向具體隱患點落實,預防能力逐漸提高。在近幾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充分體現出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與近幾年所取得的地質災害防治效果密不可分。特別是國家、政府以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起點,逐步深入加強基礎調查,擴大工作范圍和內容,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台階。本人根據新疆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與近幾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和經濟效益,對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與地質災害防災效益的關系作一初步探討。

1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起源

新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最先只對地質災害現狀進行初步了解。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人類對地質環境的改變,地質災害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頻率也越來越高,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嚴重,已影響到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不穩因素。特別是在我國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災情越來越重,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998年國土資源部根據我國地質災害現狀及發展趨勢,於1998年4月向各省(市、區)人民政府下達了《關於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通知要求:一是要明確主管部門,加強領導,各省(市、區)人民政府應明確各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中的職責和作用,在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二是要組織編制防災預案,加強預測預報工作,迅速組織地質礦產等有關部門對轄區內重點地區進行一次災害調查。對發現的災害危險點要登記建卡,對其危險性做出初步判斷,提出防範措施和建議;並將災害監測任務層層落實到鄉鎮、單位;對有關監測人員進行必要的監測及防災知識培訓,制定以人員緊急避險和財產轉移為主要內容的方案,健全群測群防體系。三是要完善各項制度,增強應急反應能力,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和災情快報制度。四是要加強防治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並對汛期地質災害預案編制和地質災害速報提出專門要求。從而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正常軌道。

2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的發展

自1998年起我區開始編制年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到現在,已歷時6年。防災預案的編制已由當初以地區大范圍和少量地質災害隱患點預報,發展到目前全面控制以地質災害隱患點預報為主;由剛開始的只預報部分地區,到2003年全疆15個地、州、市中14個地、州(一個在平原區)4月底前全部完成汛期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並上報當地政府,預案編制覆蓋率100%。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也由剛開始的以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及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為主,逐步落實到以各地、州、縣(市)國土資源局和地質環境監測站為主,新疆國土資源廳及新疆地質環境監測院主要進行業務指導和檢查。在每年汛期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中,其地質災害的汛前檢查、汛期巡查、災情速報、應急調查等制度逐步加強。相應基礎性調查評價工作也在逐年增加。特別是2001年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開展,查明了地質災害隱患,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協助當地政府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編制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對所屬縣(市)有關人員進行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知識培訓,指導地質災害的監測與預警工作。使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更進一步深入細化,可操作性也更強。新疆在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各項基礎性調查工作開展及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宣傳和工作落實情況下,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及各族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的認識有了提高。防災意識增強,知識普及率逐年擴大。隨著地質災害防治基礎工作的不斷加強,汛期防災預案的編制也在不斷補充、修改、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已初具規模。

3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新疆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發生頻繁,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特別是1998年以來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災害性氣候增多,使新疆的地質災害更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到現在新疆已發生地質災害244起,造成68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15655萬元,嚴重製約了新疆經濟的發展。

隨著1998年汛期地質防災預案開始編制,地質環境管理力度不斷加大,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的落實,以及地質災害隱患點汛前檢查、汛期巡查、災情速報、應急調查等防災措施的落實和地質災害科普知識的宣傳,各部門、單位及個人增強了地質災害防災意識和防治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地質環境保護意識。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和落實,使新疆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明顯加強,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也得到有限控制,保障了新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同時,也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步降到最低點。

4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取得的經濟效益

1998年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後,由於及時成文下發到各地、州、縣(市),使新疆部分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重視,並採取監測和避讓措施,避免了災害的發生,受到了上級部門的表揚。2002年伊犁州發生了198起地質災害,有160多起(佔81%)位於調查預警控制范圍之內。其中成功預報的有96起。由於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措施得當,防災預案落實的好,500戶居民全部搬遷,避免了3800人的傷亡和2764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2001年對伊犁地區新源縣那拉提鎮與哈拉布拉鄉地質災害隱患點,採取應急調查和預防措施的落實,通過搬遷和避讓,避免了13人傷亡和199.62萬元的經濟損失。新疆在這6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明顯的防災效益及其經濟效益和無形的社會環境效益。

5結論

防災預案的編制在地質災害防治中已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在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編制過程中,也強化了各級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的意識和能力,普及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也加強了各族人民群眾對地質環境的保護。因此,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要抓好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的編制和落實,對於防治我區地質災害的發生,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具有重要意義,防災預案編制的好壞與防災效果成正比關系,只有抓好各項防災預案的編制落實,才能真正發揮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作用,提高防災能力。

② 地質災害防治的經濟效益研究

高興和1高世樂2

(1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2大連理工大學,大連,116024)

摘要本文著眼於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生產的產品、產品的特殊性以及產品生產活動過程的特殊性,從希克斯-卡爾多補償檢驗原理及其推論出發,分析了地質災害防治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本質,提出了適合於包括地質災害防治在內的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益定義,為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的經濟效益評價模型奠下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被定義為產出與投入之比,或以絕對數形式表示為產出與投入之差。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投入是投資者的投資,減災投入的產出是什麼呢?

1.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產品

在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地質災害防治活動,包括預測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興工動料構築減災工程都是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

在地質災害的定義中,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遭受了危害,生產和生活活動受到了阻滯,資源和環境受到了破壞,這時成災區范圍內人類的生命、財產、生產及生活活動、資源和環境稱為承災體。我們把按照人們對地質動力運動規律的已有認識,對於有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動力現象之勢,且在地質動力現象作用范圍內有人類的生命、財產、生產及生活活動、資源和環境受威脅的地質體稱為勢地質災害體,可簡稱為勢災害體。在地質動力現象作用范圍內受威脅的生命、財產、生產及生活活動、資源和環境稱為勢承災體。勢災害體和勢承災體同時存在就稱為勢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防治活動是以提供勢承災體安全為產品的經濟活動。我們把通過地質災害防治活動提供的勢承災體安全稱為安全品。

安全品的價值就是勢承災體在受到地質動力作用時最大可能損失的價值,稱之為勢損失。安全品的價值不是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價格得以實現,不論是轉移了勢承災體,還是通過防治工程,使勢災害體消失了危害之勢,只要勢承災體獲得了安全,安全品的價值就實現了。

2.安全品生產活動的特殊性

2.1產品用途的單一性

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勞動對象是客觀地質體。人們根據已有的認識,對客觀地質體進行勘查,當然首先是可能成災的區域,尤其是成災嚴重的區域。為了保證勢承災體的安全,經過論證,對於極易成災,且一旦成災則災度很高的點要興工動料建造防禦工程,改變地質體應力狀態。就過程而言,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是勘查過程,這與地質勘察一樣。對於興建工程,地質體改變應力狀態這一階段又類似於建築業,興工動料,生產單件性產品。雖然少數減災工程除了具有減災功能外,還可以結合具體條件綜合開發其他產品,但我們的目的是防止地質災害發生,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分開討論。

2.2安全品是一種公共物品

勢承災體和承災體是寬泛的概念,我們不能排除防治區域內任何人及其所有物從地質災害防治中獲得安全,也不會因為區域內多有一個人及其所有物而使另外人及其所有物的安全受到威脅。因此,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產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安全品的公共性決定了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出資人必為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出資的方式可以是財政撥款,也可以是政府出面,在一定區域內,按某種規則集資。

2.3安全品生產活動中資金運動的特殊性

工業的資金,從用貨幣在市場上購進生產要素開始,經過生產過程生產出產品,再用產品從市場交換回貨幣資金,這樣一個過程又一個過程循環運動。其中一個環節受阻,整個資金運動就會停止。事實上,地質災害防治活動也要連續不斷地完成這四個環節,防治活動才能不斷地進行下去。我們來分析資金運動過程的特殊性。

2.3.1決定生產過程是否進行的是業主

從事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企業,用貨幣資金從市場上購進生產要素,獲得具有專業知識的勞動力和勞動手段,為勘查活動做准備,這一環節與工業企業沒有差別。完成生產准備之後,資金進入生產過程。勞動力與勞動資料結合作用於勞動對象,對客觀地質體可能發生地質動力現象的情況獲得認識。一般要作出三種選擇,一是成災可能性很小,成災災害損失很小,不必採取預防措施;二是成災可能性較大,災害損失也較大,但種種原因使得興建工程,改變客觀地質體的應力狀態並不經濟,這時可選擇轉移能夠轉移的勢承災體;三是必須興建防災工程。做出決定之前,需要進行方案比選的效益分析。做完選擇並實施後,生產過程就結束了,資金進入了產成品狀態,這一環節與工業企業也沒有差別。但在生產過程進行之前,生產要素進入企業之後,與工業企業不同,勞動對象不像工業企業那樣,購進材料加工處理,購進什麼材料,從哪裡購都由企業自己決定。地質災害防治企業對自然地質動力現象進行勘查之前要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才能進行。這是資金運動過程中與工業企業的資金運動在空間位置確定上的差異,是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特有的經濟關系的反映。

2.3.2產成品沒有實物形態

工業企業的生產過程結束,產成品有時要在企業留滯一段時間。產成品一般是實物形態。地質災害防治活動企業產出的安全品不會在企業留滯,沒有實物形態,具有信息產品的特徵。

2.3.3「驚險的一躍」在生產過程進行之前

工業企業的產成品要在市場出售換回貨幣資金。這一環節完成,資金就完成了一個循環,一個產品的物質生產過程也就完成。這一階段是價值實現階段,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馬克思說這是「驚險的一躍」。產品是否適應市場需要,產品的質量性能,產品個別勞動與社會平均勞動的差別,都要在這一環節上表現出來。如果產品不是社會所需要的產品,那麼就賣不出去,產成品就完不成「驚險的一躍」。如果產品的質量、性能不高,那麼買者就不願買,或低價賣或銷售不暢,完成「驚險的一躍」就很困難。產品的價格要以市場上的價格表現出來。售價與成本之差是產品生產者的利稅,如果售價高於成本,那麼產成品轉化為貨幣資金,也就大於投入的生產要素成本,否則轉化的貨幣資金或等於或小於投入的生產要素成本,企業就沒有利潤。地質災害防治活動企業的產成品是安全品,一經生產出來,立即就被勢承災體的所有者或佔有者、使用者直接享用,看不到直接的驚險一躍過程,沒有產成品直接轉化為貨幣資金的過程,即不是用產成品直接在市場上交換成貨幣。但是地質災害防治活動要繼續下一生產過程就必須獲得貨幣資金的補充,誰來補充,這一問題涉及到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特有的經濟關系:自然地質災害應由政府再投入貨幣資金,人類直接誘發地質災害應由誘發者投入資金。盡管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產成品沒有直接的「驚險的一躍」過程,但仍有產品質量和個別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差別問題存在。顯然,對地質動力現象的產生、發展和變化認識結論常與實際不符,則必失信於人,企業要在「驚險一躍」中摔傷。如果減災投入比承災體的損失還大,那麼減災企業的繼續存在就沒有意義,「驚險一躍」之後也就難以再獲得出資人的投資了。然而,對於出資人來說,從事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企業對地質動力現象的產生、發展和變化認識結論與實際相符的程度卻是投資產生效益的關鍵之一。因而從事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企業的「驚險一躍」不在產品生產出來之後,而在資金投入之前。信譽程度、企業等級是地質災害防治效益的分析指標。

2.3.4社會財富總量即時不增

在市場經濟中,一般經濟活動在「看不見的手」的指揮下,自覺不自覺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和能量,增加社會財富。而地質災害防治活動是動用已經獲得的社會物質財富防止更大量的已經形成的社會物質財富損失,其基本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如何減少災害給社會經濟和資源帶來的破壞與損害。這個特性說明,除非結合其他以經營為目的的工程或間接影響,一般地,地質災害減災工程沒有資金迴流,投入資金的成本都會被安全品的價值即時抵消。

3地質災害防治活動中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經濟效益再定義

3.1資源配置的優化

資源的有效配置是我們研究經濟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與個體經濟行為主體的經濟效率不同,對個體經濟行為主體來說,少消耗、多產出就可以說是高效率,這對於單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也一樣。可是整個社會的經濟系統,如果在特定時間和資源數量給定的條件下,要產生最大社會福利才有高經濟效率。

經濟學給出了實現帕累托效率的三個充要條件:一是交易的最優條件,對於消費品,每一個人對每一種消費品的邊際替代率相等。二是生產條件,對有限的資源,每一生產者使用的各種資源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三是產品替代的邊際條件,對每一種產品和對消費該產品的每一個人來說,產品生產的邊際轉換率等於消費品的邊際替代率。這三個條件也是市場的最優條件。

從這三個條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應該分配給地質災害防治的資源是多少。但是,我們前面提到安全品,尤其是對純自然因素可能導致的地質災害防治生產的安全品近乎純公共物品,而純公共物品使得市場失靈。因此,要能在宏觀上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僅靠市場去調節,上述三個條件就實現不了。上述三個條件是嚴格准確的,理論上可以進行測算分析,找到資源投入的最佳量,但是操作起來相當困難。

帕累托效率給出了邏輯嚴密的經濟效率定義,但現實中能夠實現帕累托效率的完美政策不多,大多數情況下,公共政策都會使一些人的處境變壞。為解決這一問題,產生了補償定理。如果不能實現一個人或一些人的福利增加,而任何人的福利不減,事實上還可以有更優的決策。假如政策A實施時資源利用的狀態為原狀態,引入政策B並實施後的資源利用狀態為新狀態。如果政策B的實施,使社會凈收益大於實施政策A時的原有狀態所獲得的社會凈收益,就可以認為是一次帕累托改進。受益者可以將其增加的福利轉移給福利損失者一部分用以補償其損失,如果在政策B的實施中沒有實現福利轉移稱為潛在的一次帕累托改進,如果福利轉移實現了就稱為一次實際的帕累托改進。不管是潛在的改進,還是實際的改進都使資源的配置進一步優化了,經濟效率提高了,這就是希克斯-卡爾多補償檢驗(Hicks-Kaldor Compensation Test)思想。這一思想給出的原則被稱為補償定理。

如果社會凈損失必須發生,那麼使社會凈損失可減少的一次政策改進,也應該是一次帕累托改進。假如政策A實施後的資源利用狀態為原狀態,此時,不管受損失個體成員各損失多少,社會凈損失總和為X1。當改變政策A而實施政策B後,資源利用狀態為新狀態,在新狀態下不管受損失的個體成員的損失如何變化,各是多少,社會凈損失總和為X2。如果X1-X2>0,那麼政策B就使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從政策A到政策B所受損失增加者的增加損失量可以得到補償。若這種補償在政策B實施後沒有發生,我們也稱之為從政策A到政策B是一次潛在的帕累托改進;若實際補償發生了,我們也稱之為從政策A到政策B的一次實際帕累托改進。以此為准則衡量政策的優劣,無疑是正確的。這個認識源於補償定理,我們姑且稱之為補償定理推論。

3.2經濟效益的再定義

通過上面的分析,按經濟效益的通常定義,地質災害防治經濟效益似乎可以理解為投資者投入資源,地質災害防治企業生產出安全品的勢損失與投資者投入的資金之比。但是,在通常的經濟效益定義中,投入是對生產產品的投入,產出是生產活動的直接結果,而在上面的理解中,投入沒有疑問,可是產出就有問題了。安全品的價值獨立於地質災害防治活動過程之外,並且在地質災害防治活動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因此在理論上說不通,這種理解還存在偏差。

補償定理及其推論從整體著眼使得資源配置更優,已經不再局限於具體的生產過程,而是對比決策的社會凈收益,而且個體資源配置優劣必須以整體資源配置優劣為前提。所以,可以依據補償定理及其推論,把經濟效益定義的內涵和外延擴大。我們把不進行投入,也沒有產出的決策稱為不作為決策或零決策。至此,我們可以把經濟效益定義為:相對於零決策的決策產生的社會凈收益。為便於比較,經濟效益形式以資金利稅率的形式表達為宜。顯然,這樣的定義包含了通常的經濟效益定義。

這樣定義的經濟效益給出了經濟效益評價的方法。獲益者可以補償損失者,即使實際補償沒有發生。凈效益最大,也就是收益與總費用之差最大,或總收益與總費用之比最大。由此可見,已有的經濟效益定義,用於地質災害防治,雖然理論上有偏差,但計算式仍然正確。用補償定理推論來表述地質災害防治經濟效益十分順暢。就單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來說,把投入資源看成一種損失,沒有資源投入時的損失為勢損失X1,有資源投入時的損失為X2,兩種政策下效益的最低水平為X1-X2≥r(r是在評價區域內與等量資金可以獲得的平均利稅額),或(X1-X2)/X2≥nR(R是評價區域內的年平均資金利稅率,n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設計壽命年限)。就地質災害防治的區域經濟效益而言,如果把勢損失按大小排隊,再把減災投入相應地列出來,那麼每一個項目都有一個經濟效益。現按經濟效益從大到小依次排隊,當經濟效益小到等於其他行業資源投入的平均的資金利稅率時,大於或等於這個經濟效益水平以上所有項目所需資源投入之和,即為當期政府應投入的資源數量。政府投入這樣的資源量在宏觀上能夠接近實現帕累托效率。這就是說,向地質災害防治投入資源的邊際利稅和是遞減的,當邊際利稅和等於其它產業的平均邊際利稅和時,能夠接近於帕累托效率。如果政策B是從無限多個方案中比選出來的,那麼,就類似於用弦位法或牛頓法解方程,其解無限接近精確解一樣,其資源配置效果無限接近於帕累托效率。

③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減災效益計算模型

效益評估除了對單項工程有意義外,對宏觀資源投入決策也必須有重要意義,否則就會產生資源錯誤配置。因此,地質災害防治效益模型主要為:一是宏觀上的投資規模效益分析,二是單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效益計算模型和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效益計算模型。

一、單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效益計算模型

分析防治工程效益,就表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已經很高,我們把災害發生看作必然事件。

可能損失的評價指標有兩類,一是潛在災害體的特性指標,二是承災體的特性指標。

1.潛在災害體的特性指標,主要包含以下指標

(1)泥石流的主要指標。有兩個:一是預計堆積物的體積,分4個等級,特大型(大於50萬m3)、大型(20~50萬m3)、中型(10~20萬m3)和小型(小於10萬m3),體積越大,危害范圍越廣,危害程度越重;二是預計落差等級,可按每10m一個等級劃分,落差越大,對承災體的破壞強度越大。

(2)滑坡的主要指標。也有兩個:一是預計滑坡體的體積,也分4個等級,特大型(大於1000萬m3)、大型(100~1000萬m3)、中型(10~100萬m3)和小型(小於10萬m3),體積越大,危害范圍越廣,危害程度越重;二是預計高程等級,也可按每10m一個等級劃分,高程越高,對承災體的破壞強度越大。

2.承災體的特性指標,主要包含以下指標

(1)承災體的價值。

(2)承災體的易損性。

(3)承災體在潛在災害體的危害范圍內所處位置。

在這些影響因素中,承災體的價值是獨立確定的變數,其餘因素在各個潛在危害體的不確定性中相互交織。同一承災體對於滑坡的不同災變等級的易損性不同,同一承災體在災害體的危害范圍內所處位置不同,其易損性也不同。易損性表現為各因素的變數的函數。

承災體種類不多,且潛在危害體的危害范圍、方向、強度較明確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確定各因素的變數值現場估計承災體的易損性。易損性估計模型如下:

設潛在災害體的高程(落差)為H,潛在災害體的體積(堆積物的體積)為V,承災體在潛在災害體的危害范圍內所處位置為P(ρ,θ)(取潛在災害體中心為原點,取與預計成災時主放射線方向垂直的直線為始邊,θ=0),則潛在災害體危害范圍內第i類承災體的易損性為

vi=v(H,V,P) (3-3-1)

設第i類承災體的價值為Ai,承災體總價值A=A1+A2+A3+…+An

設第i類承災體的可能損失為Ci,則Ci=Aivi,承災體的可能損失總值為:

C=A1v1+A2v2+A3v3+…+Anvn(3-3-2)

單項地質災害防治效益計算模型為

Bi=Ci-Di/Di (3-3-3)

式中:Bi為單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效益;Ci為潛在災害體危害范圍內承災體的可能損失;Di為單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投入。

二、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效益計算模型

設評價區內有j個潛在災害體,按單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效益分析計算的結果,第j項防治工程的防治效益為Bj;設區域內的平均利稅率為R,把Bj從大到小依次排隊,設Bt≥R;第j個潛在災害體的成災概率為Pt,1-t個潛在災害體的平均成災概率為P=(P1+P2+P3+…+Pt)/t;設上一個評價期政府的基礎投入為E,則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效益的評價模型為

B=P(C1+C2+C3+…+Ct-D1-D2-D3-…-Dt-E)/(D1+D2+D3+…+Dt+E) (3-3-4)

式中:B為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效益;P為區域內潛在災害體的平均成災概率;C為區域內承災體的可能損失值;D為區域內防治工程投入;E為上一個評價期政府的基礎投入。

④ 地質災害防治原則

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應堅持以下八項原則。

一、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寶塔區正處於歷史時期以來經濟最為快速發展的時期,經濟發展應當和保護與防治協調發展,切不可重發展、輕保護或不保護,甚至認為要發展就不能保護,將兩者對立起來。發展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地質環境又是發展經濟重要的自然條件,因此,保護地質環境也就是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發展,兩者是一致的、統一的。

地質環境是人類永久生存所需的基本環境,一旦受到破壞將對人類的生存產生深遠影響,且難以恢復。應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有的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在當代顯現的不是那麼突出,可能表現出一時的或者是明顯的經濟效益,但為將來以及後世子孫的生存環境埋下了極大的隱患。這是應當引起人們特別注意之處。保護地質環境,不僅是當前的需要,更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原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著眼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在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中,要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村鎮和農宅建設方面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

三、與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治相結合的原則

黃土高原區域自然環境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黃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多發,長期以來都是國家重點開展區域環境地質保護的地區。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要與區域地質環境保護密切結合,以地質環境保護為基礎,大力推廣和維護已經初見成效的退耕還林工作,進一步加強植被和綠化建設,有效地減輕和遏制水土流失,減弱和消除地質災害形成因素。通過做好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從根本上減少和防止地質災害的形成,達到防治的目的。

四、保護優先、防治結合的原則

在保護與防治中,要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意識,當發展經濟建設與地質環境保護出現矛盾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地質環境保護。應堅持避免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實在難以避免時應將破壞降低至最低,甚至另尋他策。不能以犧牲地質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效益。

此外,從地質災害防治意義上講,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防治結合。一旦形成地質災害隱患,治理起來非常被動;而保護地質環境,則是變被動為主動,防患於未然。建立一支懂技術有裝備的地質災害監測隊伍,落實區、鄉(鎮)、村和戶群眾性監測網,走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路子。實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特殊工作制度,把握重點、險點,千方百計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必須採取工程措施的要及時排危排險,消除地質災害的威脅。要改變只重救災,不重防災的局面,變事後救災為事前防災,掌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動權。

五、與常規水土保持相結合的原則

滑坡崩塌等地質現象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預防滑坡崩塌等地質現象的發生,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內容。因此,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同水土保持有著密切的聯系。水土保持工作做得好,地質環境就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利於減少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並充分發揮出防治工程的效益。

六、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是地質環境保護的兩個方面,應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不可重此薄彼。工程措施如淤地壩側重於治理溝道,穩定溝床,保護坡腳,從而達到預防滑坡崩塌的目的。生物措施如植樹造林主要是保護坡面,攔截地表水,減少新的溝谷衍生,減輕洪水對谷坡的危害。兩者相結合,既保護溝道又維護坡面,從而達到對整個溝谷及斜坡的保護,有效地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

七、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做到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針對不同地質環境條件下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和危害性大小,根據財力物力,分輕重緩急,統籌安排。首先是對於人民生命具有重大威脅性的地質災害先行考慮重點安排,予以防治,確保沒有人員的傷亡;其次是威脅到國家重點工程、事關人民群眾安危和生活的重要基礎設施,要重點考慮。

八、保證安全下的經濟合理原則

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結合投資大小,比較搬遷和防治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以較小的代價將地質災害損失降到最低。保證安全是前提,經濟合理是目標。只有保證安全,才能實現經濟合理,這樣的經濟合理才具有實際意義。

九、宣傳教育與法制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保護與防治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全員參加,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不僅是主管和專業部門的事,更是全民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需要開展廣泛的社會宣傳教育,提高全員保護與防治意識和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此外,還必須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地質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對於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予以堅決打擊,從而有力制止違法犯罪行為。

⑤ 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經濟效益評價模型及標准探索

高興和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本文提出了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生產的產品是勢承災體安全,其價值是勢損失的概念,從希克斯-卡爾多補償檢驗原理推論出發,分析了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經濟效益評價內容,建立了單項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經濟效益評價模型和區域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經濟效益評價模型,提出了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經濟效益評價標准。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經濟效益評價標准

近些年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應該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可以預見,未來的防治任務仍然艱巨。

應該肯定,過去的防治項目有經濟效益。但具體的經濟效益多高,具體到一個項目經濟效益又是多高就是問號了。看過幾十份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多缺少有關經濟效益的具體數據和科學論證。這對於有限的政府投資來說還是一個盲點。為此,我們應該研製出科學的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經濟效益評價模型和評價標准。

1關於經濟效益評價模型

目前,還沒有見到針對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經濟效益評價模型,但費用效益分析法仍應是我們建立經濟效益評價模型的指導思想。

1.1地質災害防治效益評價的理論認識

1.1.1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產品

不論多麼復雜的計算模型,經濟效益總是產出與投入之比,或以絕對數形式表示為產出與投入之差。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投入是投資者的投資,減災投入的產出是什麼呢?

在地質災害防治的定義中,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遭受了危害,生產和生活活動受到了阻滯,資源和環境受到了破壞,這時受危害的人類生命、財產、生產及生活活動、資源和環境稱為承災體。在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內,在地質動力現象只有發生之勢,還沒有發生之前,區域內的生命、財產、生產及生活活動、資源和環境稱為勢承災體。地質災害防治是以提供勢承災體安全為「產品」的經濟活動。我們把勢承災體的安全受危害程度的減輕稱為安全品。

勢承災體和承災體是寬泛的概念,我們不能排除防治區域內任何人及其所有物從地質災害防治中獲得安全,也不會因為區域內多有一個人及其所有物而使另外人及其所有物的安全受到威脅。因此,泥石流、滑坡災害防治活動的「產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安全品的公共性決定了泥石流、滑坡災害防治活動的出資人必為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1.1.2地質災害防治效益

安全品的價值就是勢承災體在潛在地質災害成為地質災害時最大可能損失的價值,稱之為勢損失。

地質災害防治效益是指投資者投入的資源與安全品價值之比。針對特定的災害地點防禦投入的效益是單個投資項目的效益。評價單項投資的效益,重要的是找到兩個數值,一是如果發生災害,安全品的價值或勢損失有多大,二是項目的投資。有了這兩個指標,單項投資的效益就可以評價了。雖然整體投資是由單項投資構成的,但還不能簡單相加求得整體效益。

減災活動是否進行由政府決定。為了查清哪裡易發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如何,政府要組織人財物力進行調查評價圈定不同危險等級的區域,其間發生的一切費用都構成政府防治地質災害的投入。對於有地質災害發生危險的區域,政府還要預防監測,預防監測發生的費用也是政府防治地質災害的投入。日常管理費用也是防治地質災害的投入。我們把上述三項費用統稱為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基礎投入。

1.1.3地質災害防治的區域效益

資源的有效配置是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與個體經濟行為主體的經濟效率不同,對個體經濟行為主體來說,少消費、多生產就可以說是高效率,這對於單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也一樣。可是整個社會的經濟系統,如果在特定時間和資源數量給定的條件下,要產生最大社會福利才是高經濟效率,也就是在給定時間和資源數量的條件下,經濟系統實現帕累托效率。實現帕累托效率的充要條件有三個:一是交易的最優條件,對於消費品,每一個人對每一種消費品的邊際替代率相等。二是生產條件,對有限的資源,每一生產者使用的各種資源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三是產品替代的邊際條件,對每一種產品和對消費該產品的每一個人來說,產品生產的邊際轉換率等於消費品的邊際替代率。這三個條件也可稱為市場的最優條件。

從這三個條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應該分配給地質災害防治的資源是多少。但是,我們前面提到安全品近乎純公共物品,而純公共物品使得市場失靈。因此,要能在宏觀上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僅靠市場去調節,上述三個條件就實現不了。上述三個條件是嚴格准確的,理論上可以進行測算分析,找到資源投入的最佳量,但是操作起來相當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產生了補償定理。如果不能實現一個人或一些人的福利增加,而任何人的福利不減,事實上還可以有更優的決策。假如政策A實施時資源利用的狀態為原狀態,引入政策B並實施後的資源利用狀態為新狀態。如果政策B的實施,使社會凈收益大於實施政策A時的原有狀態所獲得的社會凈收益,就可以認為是一次帕累托改進。受益者可以將其增加的福利轉移給福利損失者一部分用以補償其損失,如果在政策B的實施中沒有實現福利轉移稱為潛在的一次帕累托改進,如果福利轉移實現了就稱為一次實際的帕累托改進。不管是潛在的改進,還是實際的改進都使資源的配置進一步優化了,經濟效率提高了,這就是希克斯-卡爾多補償檢驗(Hicks-Kaldor Compensation Test)思想。這一思想給出的原則被稱為補償定理。

如果社會凈損失必須發生,那麼使社會凈損失可減少的一次政策改進,也應該是一次帕累托改進。假如政策A實施後的資源利用狀態為原狀態,此時,不管受損失的個體成員各損失多少,社會凈損失總和為X1。當改變政策A而實施政策B後,資源利用狀態為新狀態,在新狀態下不管受損失的個體成員的損失如何變化,各是多少,社會凈損失總和為X2。如果X1-X2>0,那麼政策B就使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從政策A到政策B所受損失增加者的增加損失量可以得到補償。若這種補償在政策B實施後沒有發生,我們也稱之為從政策A到政策B是一次潛在的帕累托改進。若實際補償發生了,我們也稱之為從政策A到政策B的一次實際帕累托改進。以此為准則衡量政策的優劣,無疑是正確的。這個認識源於補償定理,我們姑且稱之為補償定理推論。

補償定理推論給出了費用效益評價的方法。獲益者可以補償損失者,即使實際補償沒有發生。凈效益最大,也就是收益與總費用之差最大,或總收益與總費用之比最大,這也是上面給出的效益定義。用補償定理推論來表述災害防治效益,十分順暢,不再感到是一個繞口的問題。把投入資源看成一種損失,沒有防災投入的勢損失為X1,有防災投入時,勢損失為X2,兩種政策下效益的最低水平為X1-X2>0,或X1/X2>1。由此,我們提出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

人們從事減災活動首選的對象是勢損失最大的地方,如果把勢損失按大小排隊,再把減災投入相應地列出來,那麼每一個項目都有一個產出與投入之比,即效益。按經濟效益從大到小依次排隊,當效益小到等於其他行業資源投入的平均效益時,大於或等於這個效益水平以上所有項目所需資源投入之和,即為當期政府應投入的資源數量。政府投入這樣的資源量在宏觀上能夠接近實現帕累托效率。這就是說,向地質災害防治投入資源的邊際利稅和是遞減的,當邊際利稅和等於其他產業的邊際利稅和時,能夠接近於帕累托效率。

經濟效益評價除了對單項工程有意義之外,對宏觀資源投入決策也必須有重要意義,否則就會產生資源錯誤配置。因此,地質災害防治效益模型有兩個,一個是宏觀上的投資規模效益分析模型,一個是單項工程的防治效益分析模型。

1.2地質災害防治經濟效益評價模型

1.2.1單項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經濟效益評價模型

分析防治工程效益,就表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已經很高,我們把災害發生看作必然事件。

1.勢損失的構成因素

概括起來說,損失的構成因素有兩類,一是潛在災害體的特性指標,二是勢承災體的特性指標。

潛在災害體的特性指標。一是災害體體積,二是預計高程或落差。需要深入研究這兩個指標與勢損失的關系。

勢承災體的特性指標:①勢承災體的價值,②勢承災體的易損性,③勢承災體在潛在災害體的危害范圍內所處位置。

在這些影響因素中,勢承災體價值是獨立確定的變數,其餘因素在各個潛在危害體的不確定性中相互交織。易損性表現為各因素變數的函數。

2.現場因素評價法

承災體種類不多,且潛在危害體的危害范圍、方向、強度較明確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確定各因素的變數值,現場估計勢承災體的易損性。易損性估計模型如下:

設潛在災害體的高程(落差)為H,潛在災害體的體積(堆積物的體積)為V,勢承災體在潛在災害體的危害范圍內所處位置為P(ρ,θ)(取潛在災害體中心為原點,取與預計成災時主放射方向垂直的右側射線為始邊,θ=0°),它們對易損性影響的估計值依次為:h=h(H),w=w(W),s=s(S)。設勢承災體共有n類,第i類勢承災體的易損性為:

vi=v(h,w,s)

設第i類勢承災體的價值為Ai,則勢承災體總價值A=A1+A2+A3+……+An

設第i類勢承災體的勢損失為Ci,則Ci=Aivi,勢承災體的勢損失總值:

C=A1v1+A2v2+A3v3+…+Anvn

我們可以把這種確定安全品價值——勢損失的方法稱為單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經濟效益計算的現場因素評價法。這種方法的適用條件是勢承災體種類不多,遭受災害作用的損失程度較容易估計(例如,一般民宅、家居用品、農作物、簡易道路等),且潛在危害體的危害范圍、方向、強度較明確。這就要求有經驗的估價人員、工程地質人員和地質人員在現場進行估計計算。

3.易損性綜合化評價法

承災體的易損性是在具體的地質災害中表現的。在現場因素評價法中,我們把影響易損性的各因素具體化,並突現出來,由這些因素來具體決定易損性數值。在上述條件下,這種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計算結果的准確程度也較高。但是,當勢承災體種類較多,受災害作用的損失程度較難於估計,即使危害體的危害范圍、方向、強度明確,也難於確定承災體的易損性數值。為此我們尋求承災體多而復雜的情況下各因素與易損性的關系。

(1)易損性與各因素關系的規律性

在地質災害中,同一特定承災體,對於作用於其上的按特性參數劃分的各類各級地質災害的價值損失不同。如果我們能夠進行大量的反復試驗,就可以看到這一承災體對於各類各級地質災害價值損失的特性曲線。如果進行大量統計,統計結果也會服從某種分布。期望值即為該承災體的最大可能損失價值。如果對每一個具體的承災體都進行統計或實驗,就等於說,把承災體本身對勢損失的影響從相互交織的因素中分離出來,通過大量統計尋求按特性參數劃分的災害體與承災體價值損失的相互關系——易損性。

理論上,對於確定的災害來說,承災體易損性與其本身的自然性質、構成材料及製作工藝過程有關,使其改變的原始變數是科技進步和資源、環境自身的演化。但由於實際操作中,我們不可能獲得每一承災體的價值損失曲線,只能按照承災體的自然和經濟性質進行適當分類,從而獲得各類承災體的價值損失曲線。因而易損性數值就與分類有關,與類內的物質構成內容有關,尤其是受經濟活動記錄詳細程度限制,分類較少,類內構成較復雜時,與承災體分類的關系就更大。當然,能夠怎樣給承災體分類本身是科技進步程度的客觀結果。

(2)承災體的分類

承災體的分類,有人做過研究。但其思路只限於物體的被破壞程度,從而只考慮生存資源物理性質的相似性。承災體易損性與災害體特性參數的相互關系只能在一次次的災害中得到表現,舍此,別無他路。因此,承災體的分類必須考慮經濟活動記錄和地質災害危害的經濟記錄因素。由此,承災體類別的劃分應按以下三點原則進行:一是承災體的構成材料及製作工藝過程決定的物理性質,二是承災體的價值的記錄可以獲得,一個工廠,一所學校都有一本賬,這本賬詳細到什麼程度,就可以按物理性質劃分到什麼程度。統計分類是科技發展的客觀結果。三是地質災害的歷史經濟記錄。至於如何具體分類,每類承災體的易損性如何,還有待於深入研究。

(3)易損性綜合化評價模型

設勢承災體共有n類,第i類勢承災體的易損性為vi,設第i類勢承災體的價值為Ai,則:

勢承災體總價值A=A1+A2+A3+…+An

設第i類勢承災體的勢損失為Ci,則Ci=Aivi,勢承災體的勢損失總值:

C=A1v1+A2v2+A3v3+…+Anvn

4.方案比選——防治工程經濟效益評價模型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都是獨立方案,因此,雖然客觀上存在著資金的時間價值,但被勢損失即時抵消,不存在凈現值、內部收益率、外部收益率及差額內部收益率等問題,只需進行絕對效果檢驗就可以了。我們的基本原則是投資凈收益最大化。

設有m個備選方案(包括搬遷避讓),第k(k=1,2,3,…,m)個備選方案勢損失為Ck,第k個備選方案的資金投入量為Dk,第k個備選方案防治經濟效益為Bk,則所選方案為:

B=max{(C1-D1/D1,(C2-D2)/D2,(C3-D3)/D3,…,(Cm-Dm)/Dm)}

1.2.2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效益分析計算模型

設評價區內有j個潛在災害體,按單項災害防治工程經濟效益分析計算的結果,第j項防治工程的防治效益為Bj;設區域內的平均利稅率為R,把Bj從大到小依次排隊,設Bt≥R;第j個潛在災害體的成災概率為Pt,(1-t)個潛在災害體的平均成災概率為P=(P1+P2+P3+…+Pt)/t;設上一個評價期政府的基礎投入為E。則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經濟效益評價模型為:

B=P(C1+C2+C3+…+Ct-D1-D2-D3-…-Dt-E)/(D1+D2+D3+…+Dt+E)

2關於經濟效益評價標准

2.1潛在災害體的成災可能性評價

潛在災害體的成災可能性評價應列出如下指標和內容:

1.潛在災害體名稱:××省(市、區)××縣(市、區、旗)××鄉(鎮)××村××(災害名)

2.潛在災害體作用范圍及等級

包括下列指標:

(1)高程(落差)。

(2)預計災害體體積,災變等級。繪出潛在災害體一旦成災預計的危害范圍的平面圖和立體圖,在平面圖中標出潛在災害體的位置和主放射方向。

(3)潛在災害體在幾年內成災的概率×%。

2.2潛在災害體作用范圍內勢承災體情況

(1)與潛在災害體一旦成災預計的危害范圍的平面圖一起,繪出勢承災體分布的平面圖。

(2)勢承災體所屬類別;類內勢承災體實物名(數量帶著單位,如××油漆路0.2千米,涵洞1座等。),勢承災體現價價值××萬元(各地可根據當地情況列出勢承災體標准單價表),估價負責人簽名:×××。

(3)災害體作用范圍內若有航道、鐵路和公路,且阻塞航道、鐵路和公路時間較長,則按單體車船日產值乘以利稅率計算列出勢損失;潛在災害體作用范圍若有企業,且可能造成企業停產,按企業日產值乘以利稅率計算列出勢損失。

(4)潛在災害體預計危害范圍的人口密度。

2.3投資:該防治項目所需要的投資

2.4勘察企業資質,工程施工企業資質

2.5該防治項目的效益評價

(1)採用現場因素評價法或易損性綜合化評價法的原因簡述。

(2)若採用現場因素評價法,按vi=v(h,w,s)計算第i類勢承災體的易損性,按C=A1v1+A2v2+A3v3+…+Anvn計算勢承災體的勢損失總值,按B=(C-D)/D計算項目的經濟效益。

(3)若採用易損性綜合化評價法,則按易損性評價表列出易損性,按C=A1v1+A2v2+A3v3+…+Anvn計算勢承災體的勢損失總值,按B=(C-D)/D計算項目的經濟效益。

⑥ 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工程的投資估算及效益評估

12.4.1 投資估算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所包含的涉及實物工作量的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地質災害調查;②地質災害監測;③地質災害治理。

(1)地質災害調查投入

地質災害調查投資估算根據地質災害調查規劃所列的投資項目的實際工作量及其定額,採用如下公式計算:投資額=實施工作量×定額。其中實施工作量參考《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專項規劃》,定額參考「十五」期間開展的相關項目投入資金,同時依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建設部聯合頒布的《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准》等有關標准測算。

地質災害調查規劃項目包括以下幾項:

1)全國第二輪(1∶25萬)的地質災害調查。投資額: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研究

2)大江大河流域1∶10萬地質災害調查。投資額:

3)應急處置工程:根據地質災害發生趨勢預測,規劃近期(2004~2010年)死亡30人、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每年按5處計,每處應急處置費用按800萬元計,其中,中央財政給予二分之一的補貼,則每年用於應急處置工程的費用中央投資2000萬元,地方投資2000萬元。

總投資中,除地方級搬遷避讓工程投資90.5億元由地方政府獨自承擔外,特大型災害治理工程項目、示範性治理工程項目、國家級搬遷避讓工程和應急處置工程,應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其中中央政府承擔的投資總額為35.6億元,地方政府分攤的部分為61.8億元,上述3項地質災害治理投資總額為187.9億元。

12.4.2 減災效益評估

僅2004~2010年規劃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一項,國家和地方共投資27.2億元。根據以往治理經驗,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平均投保比為1∶19,粗略估算可以保護516.8億元的財產損失,可見減災效益顯著。

經初步估算,在2004~2010年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期內,中央政府投入經費總額為67.4億元。其中,地質災害調查投入15.7億元,地質災害監測投入16.1億元,地質災害治理投入35.6億元。7年中,每年平均投入經費9.63億元。

通過效益分析,國家投入到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經費,尤其是治理工程,除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外,主要表現為對人民生命財產的保護,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更是無法估量的。因此,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⑦ 我國現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效益評估

這里所指的防治工程包括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治理工程等用於減少地質災害發生所做的各方面工作。

12.3.1 經濟效益評估

(1)地質災害調查

據統計,全國共發現較大規模的崩塌3000多處,滑坡2400多處,泥石流2300多處;中小規模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達數十萬處,但災害點主要分布在廣大的農村,全國400多個縣(市)的1萬多個村莊受到這些地質災害的威脅,每年80%的地質災害發生在農村,傷亡人員中90%為農民。目前,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所依靠的主要是1∶50萬環境地質調查成果,由於精度不夠,大多數地質災害隱患點還沒有被調查出來,因而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90%以上不在我們的管理視線之內,而短期內建立一套先進完整的預警預報體系,不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有相當的難度。因此,群測群防是當前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群測群防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是摸清「家底」,是在基本了解隱患點和危險點分布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布設群測群防網。因此,自1999年起,國土資源部啟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對全國700個地質災害嚴重的縣(市)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專業人員與地方結合,大力推行群測群防體系。目前已完成545個縣(市)的調查工作,調查面積達150萬km2,共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約5.4萬個,對4萬多處隱患點開展了群防群測工作。

在近兩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我國地質災害的預報成功率總體上大大提高。據初步統計,2001年全國成功預報突發性地質災害231起,避免了4200多人的傷亡。與2000年相比,2001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數量提高了2.8倍,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下降了29%,受傷人數下降了80%,直接經濟損失減少約14億元。2002~2003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111次,避免了3.6萬人的傷亡(表12.2)。

表12.2 群測群防成功預報實例

(2)地質災害監測

地質災害監測主要分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和緩變性地質災害監測兩類。

1)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監測(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①對於通過一定的工程措施可以消除災害隱患,並且具有明顯治理效益(治理費用與潛在損失相比)。對這類災害應及早進行勘查治理,在消除災害隱患之前必須採取可靠的監測手段對其動態變化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避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②對於災害體特徵復雜、災害徵兆不十分突出、難以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避讓或治理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等出資建立專業監測點。也可接受其他部門的委託,對重大工程區(沿線)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建立專業監測點。

單體監測方案:建立以GPS測量法、鑽孔傾斜儀法、地下水動態監測法等監測技術方法為主體的綜合監測技術組合體系。包括滑坡地面絕對位移監測系統,滑坡深部位移監測系統,滑坡地下水動態監測系統,滑坡相對位移監測系統,滑坡誘發因素監測系統等監測體系。

目前已經對分布在13個省(區、市)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點50處(其中崩塌(岸)1處、滑坡44處、泥石流5處)在治理和消除隱患之前開展監測工作。下面為3個成功預報實例:

實例1 1985年6月12日凌晨3時45分至4時20分,湖北秭歸縣境內長江西陵峽中新灘鎮發生大型滑坡。該滑坡體的體積約3000餘萬m3,堅硬的石塊、碎石及泥土快速崩滑下來,將新灘鎮全部摧毀。滑坡體前部的土石堵塞長江江面的1/3,頓時江中激起高54m的巨浪,涌浪波及上下游共42km長的江段。由於預報及時,撤離措施果斷有效,致使首當其沖的新灘鎮475戶居民1371人無1人傷亡,使一場毀滅性的地質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減小到最低程度。

實例2 長江上游隴南、陝南片境內滑坡、泥石流災害非常發育,嚴重阻礙了地區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自1991年預警系統建立以來,本著「因害設防、確保重點」的原則和「防大汛、抗大災、減輕災害損失、服務於當地經濟」的指導思想,在隴南、陝南片設立了1個一級站,3個二級站,19個監測預警點,359個群測群防看守點和3個群測群防試點縣。目前已配備專業預警技術人員89人,預警設施850個,交通通訊設備32台,在監測站點建成了規范的站房、監測斷面、排樁等設施和監測預警儀器,配置了辦公設施和無線電台通訊等。監控滑坡體積達12.5億m3,監控泥石流面積達2.0萬km3,保護著40萬人口、24.5億元的生命財產安全。1991~1998年成功預報滑坡19處,避免了1085人傷亡,2920萬元財產損失;成功預報泥石流6處,避免了770人傷亡,245萬元財產損失。

實例3 重慶市於2003年5月正式啟動三峽庫區地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目前,這個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預警網路監測點已密布於庫區兩岸。已確定專業監測點108個,群測群防點近1700個。該系統建成後,一旦庫區發現地質險情,就可以立即上報,為適時作出應急處理贏得時間。2003年重慶市成功預報地質災害489起,避免了4000餘人的傷亡和6600多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2)緩變性地質災害監測(主要為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全國有16個省(區、市)、82個城市存在較嚴重的地面沉降,其中,有監測資料的14個城市沉降面積已經超過6.4萬km2。據估算,14個城市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00億元,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7億元。1921~2000年的80年間,僅上海市區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176.6億元,間接經濟損失達2943.07億元,平均每年直接經濟損失2.2億元,間接經濟損失36.8億元(據上海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據估算,2004~2010年,我國僅14個城市由於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達到260億元,2010年當年經濟損失約為50億元。

僅就上海市而言,每年投入地面沉降監測網的費用為1500萬元(投入),以保證上海市年下沉量控制在2mm范圍內,可避免年均直接經濟損失2.2億元(產生的效益)。投入效益比(即投保比)約為1∶14.7。

(3)地質災害治理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國已完成重大地質災害前期勘查可行性論證273處,完成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522處。我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大多分布在城鎮、人口集中居住區、國家重點文物區、風景名勝區、機關學校部隊駐地、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居住地、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和用於保護交通干線、重點水利電力工程等基礎設施。通過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保障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參見表3.9和表3.10)。

例如:雲南永勝縣城泥石流治理工程。在2年的前期勘查、可行性研究和設計的基礎上,2001年4~12月實施的治理工程總投資約500萬元,可保護永北鎮12270萬元的固定資產免遭泥石流的危害,投保比為1∶24.6。

又如:廣東恩平市洪滘中學滑坡治理工程。國家投入80萬元,恩平市洪滘鎮政府籌集20萬元,總投資100萬元用於滑坡綜合調查、勘探和試驗以及滑坡體治理。由於滑坡體正對洪滘中學主教學樓,直接威脅著4層教學樓和數百名師生的安全,投入少量資金進行治理可確保600餘名師生的安全,同時節省洪滘中學整體搬遷所需費用650多萬元,可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12.3.2 社會效益評估

社會效益是考核以國家投資為主的滑坡災害治理工程的重要指標,所謂社會效益就是指工程實施後對國家和地方社會發展目標的影響和貢獻,包括工程本身及其對周圍地區的影響。由於社會效益的復雜性和難以量化的特點,採用邏輯框架分析方法,如表12.3所示。

表12.3 我國部分滑坡治理工程社會效益指標分析

12.3.3 環境效益評估

環境效益的分析主要側重分析項目實施後對環境的影響,包括區域環境質量改善、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對生態平衡的影響和貢獻等。

如浙江永嘉縣甌北鎮嶼塘山滑坡治理工程完工後,美化了環境,已成為一個休閑場地。

甘肅文縣關家溝泥石流災害綜合治理工程,在實現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投保比1∶23)的同時,增加水保持治理面積1萬畝,加上穩定的溝道和山坡,新增治理面積共計1.5萬畝,摺合10km2,占總面積的26%,占水土流失面積的54%。加上原來已治理的土地面積,治理程度可達到78%;從關家溝流域每年將減少進入白水江的泥沙為8.7萬m3,這不僅對延長下游尚德和碧口電站的壽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能大大減輕對下游農田、村鎮和公路的危害,有利於長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

⑧ 關於地質災害防治階段問題

根據多年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體會,地質災害防治可以劃分下面幾個階段:①地質災害勘察階段;②可行性研究階段,地質災害規模小時可與前階段合並;③初步設計階段;④施工圖設計階段,地質災害規模小時可與前階段合並;⑤施工階段;⑥效果檢查階段。

(一)地質災害勘察

地質災害勘察是地質勘察的一種,它有其特殊性,其主要工作內容是查清災情和成災條件。災情不僅是指現在已經發生的,更重要的是對將來可能發生災情的預測。成災條件不僅是要查清地質條件,也要查清水文、氣象、地理、地震等條件。其他幾個階段的勘察內容和工程地質勘察內容一樣。效果檢查,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階段,地質工程和其他工程建設一樣,必須進行效果檢查。

目前,很多單位把地質災害勘察按一般的勘察來進行。應該明確其特殊性,作為地質災害勘察,是為地質災害防治服務的。目前,這個工作的不足在於勘察中對地質災害的研究不夠,在勘察報告中對地質災害的災情論述不夠。地質災害勘察報告中應該論述的是要防治的孕災體一旦成災,可能造成的損失是多大。要進行災情預測,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地質災害防治立項

地質災害勘察必須提供地質災害防治立項所需的資料,一般應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

1.成災可能性判斷——穩定性分析

(1)宏觀判斷:根據地質、地貌形態、生物植被特徵及其發展狀況判斷。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依據;

(2)勘察評價:通過計算分析給出穩定性系數,評價孕災體的穩定性,這項工作不應該是純理論的,必須充分地吸收經驗資料,其結論必須與宏觀分析、監測分析結果對照,綜合分析判斷;

(3)監測分析:這是極重要的依據,但是監測資料必須可靠。變形監測資料不僅可給出孕災體的穩定性,而且還可以給出變形發展階段,變形體結構特徵,必要時可以採用鑽孔傾斜儀進行監測,對地面裂縫進行專門監測。

2.防治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投資額與災情評估額之比為經濟效益,根據國內已進行的地質災害防治經濟效益分析,就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著者認為立項防治的經濟效益取1∶20較為合適。經濟效益分析中的難點在於:災情很難搞准。原因在於災害發生影響范圍及致災時間很難預測准確。這也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沒有解決好的一個問題。

(2)社會效益:有一些地質災害如果發生的話,造成的經濟損失並不大,但是名勝古跡遭破壞產生的後果十分嚴重,如都江堰二王廟斜坡如果產生破壞將對都江堰構成威脅。都江堰灌溉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不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大。

(3)環境效益:環境效益常常與經濟效益密切相關。環境效益論證必須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論證相結合進行,環境效益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數是間接的和遠景的,但在效益分析中必須考慮這個方面,而且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3.方針政策依據

在地質災害防治立項決策中往往受投資制約,不可能對所有提出的符合上述條件的項目都給予資助立項,必須有所選擇傾斜。立項認可後,才能考慮防治方法。地質災害防治首先是決定防治方案。從大的方面來講,防治是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防;一個是治。

目前,我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在世界上還是名列前茅的。1992年國務院撥款9000萬元防治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和黃臘石滑坡,這在國際上是首屈一指的。而從1991年開始國家計委每年撥款5000萬元專門用於地質災害勘察和防治,現在已經立項勘察的防治工程70多項。鏈子崖危岩體、黃臘石滑坡、豆芽棚滑坡、烏江雞冠嶺崩塌已經撥款治理。實際上,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工程防治實施階段,這是令人鼓舞的歷史階段。

⑨ 地質災害防治社會效益評價初探

毛學翠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正在廣泛開展,災害防治工程不僅具有經濟效益,同時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本文提出了地質災害防治社會效益的概念,並對社會效益評價的內容加以論述,以期得到專家的指點。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社會效益

1地質災害防治社會效益評價的提出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各類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也呈上升趨勢。僅地質災害2001年就發生約6000次,造成經濟損失約35億元,788人死亡。地質災害不僅造成了經濟損失,還嚴重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在2002年召開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江澤民同志在談到國土資源工作時提出,全面加強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繼續做好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已成為國土資源部的一項重要任務。

為了防治地質災害,僅三峽庫區國家就撥出專款40億元,用於三峽庫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防治。除此之外,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及防治。2001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231次,避免人員傷亡4200餘人。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不僅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對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的地質災害防治效益如何評價,是當前災害經濟學研究的重點。

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的投入不同於一般建設項目資金的投入。一般建設項目在論證階段往往將項目的經濟效益評價作為重點,只有經濟效益好的項目才能投入建設。而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投入,在注重投入的經濟效益時,其社會效益的評價往往是很重要的指標。對於地質災害防治經濟效益的評價已有很多專家在研究,而對於地質災害防治社會效益的評價則僅僅停留在一些定性的描述上,尚有待於從理論及方法上進一步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以期得到專家們的指點。

2地質災害防治社會效益評價涵義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雖沒有進行過社會效益評價的系統研究,但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對項目的社會效益歷來都是非常重視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由國家出資的公益性項目,是以保證人民生命安全及物質財富不受損害為目的,以創造社會效益為主的非生產性建設項目,項目的投入產出與生產項目是不一致的,因此項目的效益評價是以「負負得正」理論為基礎進行計算與評價的。社會效益評價是地質災害防治效益評價的重點。

項目社會效益評價有狹義及廣義兩種。西方國家將項目的經濟評價加收入分配分析稱為社會評價,這是一種狹義的社會評價,是一種經濟意義上的社會評價。

從20世紀70年代起,社會影響評價、社會分析等評價方法逐步發展起來,並引入到項目評價中。這種方法從社會學角度分析項目對實現國家或地方各項社會發展目標所做的貢獻和影響,以及項目與當地社會環境的相互影響。該方法著重分析項目所在地的社會環境對項目實施的影響,預測項目實施對人民生活、社區結構、健康、安全、教育、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及社會問題,以及如何在決策中考慮這些影響,這是一種廣義的社會評價。目前多採用廣義的社會效益評價概念。

結合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特點,我們對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社會效益評價的涵義表述為:地質災害社會效益評價是從災害學及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分析治理項目實施對減少人員傷亡,保證人民生命安全以及對當地生產、人民生活、生態環境等的影響,以及如何在項目實施中考慮這些影響。地質災害防治最大的社會效益是減少人員傷亡;對當地生產的影響包括對生產結構的影響、對農業種植方式的影響等;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包括人民的收支水平、生活方式、居住條件、健康、安全、公平、穩定就業、消費、人際關系和生活環境、風俗習慣、交通、教育、移民、信仰、道德價值觀的影響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新增植被、土地、資源、減少水土流失面積等。3地質災害防治社會效益評價方法及主要內容

地質災害社會效益評價是多學科綜合運用的結果,幾乎所有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一些自然科學研究方法都可用於社會效益評價。常用的幾種方法有:情景分析法、清單法、矩陣法、網路法、社會學調查方法、參數評價法、多目標綜合分析法等,一般以「有無對比」(即治理與不治理對比)為基礎,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綜合評價地質災害治理的社會效益。

地質災害防治社會效益評價的主要內容有:

3.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人口安全性評價

在一切社會財富中,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因此,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最大的社會效益就是減少由地質災害引發的人員傷亡。地質災害發生可能造成的最大死傷人數就是災害治理後可減少的人員傷亡數。計算公式為:

S=R·L

其中:S——評價區或單個災害體最大可能傷亡人數;

R——評價區或單個災害危害范圍內承災人口數;

L——評價區或單個災害體的人員傷亡概率

評價時需統計評價區的承災人口數,人員傷亡率則是根據評價區歷史災情統計數計算的或根據同類同級別災害人員傷亡概率確定的。

3.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對當地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影響評價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開展,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當地的生產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會對當地的人民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問卷調查、矩陣法等方法可對這些影響進行定性分析評價。評價內容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開展影響到的生產部門;

(2)災害防治限制和制約了哪些行業及生產方式的發展;

(3)當地居民的災害意識及對災害治理的認識程度;

(4)災害治理對當地人民就業狀況的影響;

(5)災害治理對交通、移民、居住條件、風俗習慣、人際關系等的影響。

3.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對區域環境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包括對植被、土地、資源等的影響。評價時先列出相關的生態環境因素清單,然後對治理工程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以矩陣的形式進行分析,從而分析工程對哪些環境因素有影響、影響的范圍及程度、性質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本身及它引起的相關活動很多,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復雜,評價時只能擇其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如破壞及新增植被面積、減少水土流失面積、破壞及新增土地面積、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等。

3.4綜合評價地質災害防治的社會效益

在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多效益評價的基礎上,對防治社會效益進行綜合評價,指出評價中的問題,提出災害防治的對策建議。

4結語

地質災害防治社會效益評價是一門新興的研究領域,有待於從理論上加以研究,從實踐上加以完善。本文的部分觀點及理論將應用到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減災社會效益評價中,並在應用中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王五英等主編.投資項目社會評價方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2]中國科技促進發展中心.三峽工程社會評價研究.[內部資料],1995.

⑩ 地質災害防治效益分析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1 國際研究現狀

美國是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面臨的災害主要包括洪水、風暴潮、海嘯、地震、膨脹土、滑坡、強風、台風、龍卷風等。為減輕這些災害的損失,開發了很多減災技術,並通過聯邦、州和地方的公共政策付諸實施。保險機構和其他團體的資助,使災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得以維持和恢復。現以美國為例說明地質災害效益分析研究現狀。

美國由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和保險業牽頭,匯編並評估滑坡災害對經濟影響的信息。雖然滑坡和其他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是經常的、廣泛的,但並未經常匯總,很難查到。每逢發生滑坡或其他自然災害之後,不同的機構和組織都可以提出災情評估,但這些評估差異很大,統計的損失范圍不同,而且隨著時間不同而有變化。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其1999年提交的《自然災害的影響:損失評估框架》中得出結論說,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評估自然災害,包括滑坡和其他地面滑動災害損失的框架。由於缺乏這種信息,所以很難制定應對這些災害的政策,也很難衡量決策的成本-效益以及減災措施的效果。災害損失資料庫對於幫助政府機構掌握趨勢和查明滑坡減災的進展,是十分必要的。

現介紹Petak和Atkisson根據美國各州的統計數據建立的一套評估方法:針對以上所列9種自然災害,主要採取5類減災方法,分別為避災、區域防護、建築物加固、建築物搬遷和場地處理,每一措施都可通過制定或修改公共投資、土地利用、災害救濟、建築規范等政策予以實施。然而,對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情況下採取的任何措施都需要有相應的投入,所以必須對每一策略進行減災效益和費用分析,以評價其綜合效果。

具體做法是對每一種災害選擇一組減災措施,估算可能的減災效果和費用,即可計算出減災率(採取措施後減少的損失值與期望損失值之比),其中損失值是指不採取任何減災措施時估算的損失值。洛杉磯市的經驗表明,推行場地平整和土壤分析規范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表12.1)。

表12.1 美國洛杉磯市減災率估算舉例

12.1.2 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在一些領域進行的災害評估,已經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我國在一些區域或城市完成的洪水災害評估、地震災害評估等,不但為國家經濟規劃和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而且直接指導了減災工作。然而,在地質災害領域,20世紀80年代以前,地質災害研究主要局限於對災害分布規律、形成機理、趨勢預測等方面的研究,基本依附於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有關的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才開始起步,而防治效益評估正是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的一部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效益評估工作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效益評估指標體系。

2)由於我國各地區地質災害特徵不同,經濟發達程度存在差異,造成經濟效益統計標准不同,很難統一。

3)對已經完成的治理工程沒有很好地進行總結分析,很難對今後的規劃和防治工作起指導作用。

由此,應該說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效益評估工作還處於探索階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