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張家銘中國地質大學

張家銘中國地質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3-02 23:34:34

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的學院成就

華貴氣派的鑽石、精靈巧妙的貓眼、凝練典雅的翡翠、清麗脫俗的珍珠……提起珠寶,人們自然就會聯想起它的美麗、超凡、高貴、莊重,這些看似細小的晶體,不但是人們信仰寵愛的尤物,更是財富之巔的濃縮。
作為地球母親饋贈的精美禮品,一顆璀璨奪目的寶石,只有經歷漫長的地質年代孕育,人類的開采、提煉、甄別,以及工匠的精心設計、切磨、雕刻,最終才能點綴我們七彩斑斕的生活。
尋求華麗背後的真實價值,寶石的彌足珍貴,就在於它的稀少。也正是如此,所以從人類認識到寶石的價值並進入市場流通環節開始,寶石的造假者便如同幽靈一般隨之出現了。
裂隙眾多的祖母綠用彩色油浸泡後充當優質祖母綠;一件普通的翡翠用酸溶解掉其部分物質後,再注入膠,就成為了一件高檔的的翡翠。當造假者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提高造假水平、當假劣珠寶越來越逼真化的時候,這也宣告了僅靠摸、掂、看便可以鑒定出珠寶真假的時代完全走向終結。
一塊普通的石頭於人而言無傷大雅,而一塊寶石有時卻足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而作為全球珠寶產業主要消費國之一,雖然中國的珠寶首飾業取得了迅速發展、具備了一定規模,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珠寶業在珠寶檢驗、鑒定、評估專業人才的缺失,卻成為了扼制中國珠寶首飾業發展的「瓶頸」。
要凈化中國珠寶業市場、建立一個珠寶評估的技術准則,構建一套科學、嚴密的量化評估體系,避免出現單憑個人經驗為評判指標的尷尬狀況,那就必須擁有一批從事寶玉石鑒定和商貿經營管理、首飾設計加工及其管理的,專業的並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
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最具規模和實力的寶石學教育與研究機構、最早引進國際先進寶石學教育體系的學院、全國僅有的3個國家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考前培訓站之一,創辦14年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它不但創立了自己的GIC證書品牌、為市場開發了許多先進的珠寶鑒定儀器,同時,它還為中國珠寶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擺脫了中國珠寶教育落後的局面,並加速了國內珠寶教育的發展。
奪目的鑽石,象徵著珠寶學院所提供的質優、價廉的寶石學儀器和優質技術服務;尊貴的翡翠,代表著珠寶學院三個珠寶檢測中心專業、權威、高效、優質的服務;而珠寶學院的唐人首飾設計中心,則恰似一粒晶瑩的珍珠;至於珠寶學院擁有的GIC珠寶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則無可替代的成為了天下學子開啟成功人生的一把耀目的純金鑰匙。
今天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年輕而充滿朝氣,回首她創立至今,我們在她遇到困難、戰勝困難並且不斷開拓、全面發展的整個過程里,看到了中國珠寶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理念、信心、毅志,以及他們從歷史走向現實,從現實走向未來的理性思考。
在中國珠寶業發展史上,這是珠寶教育者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描繪出了一幅壯麗藍圖,中國珠寶教育史上,又是他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著述了一部艱難竭蹶的創業史冊。
變幻莫測的創業經過和建設者們的豪情、孤寂、才學、謀略、歡欣、痛楚、成就、理智……這些凝結著血汗和智慧的故事,應該原原本本地銘刻於史冊珍藏、也應該真真切切地奉獻給人間流傳。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段創業史跡,這才演繹了一闕中國人突破重圍,開創中國珠寶教育事業的華美贊歌——
揚帆——蟄伏於困境中的崛起
時間:20世紀80年代初期。地點:湖北武漢機場。人物:兩位攜帶著巨大且沉重的手提箱的英國人。
一套套高端精密的檢測儀器、兩張深沉得看不出任何情緒的臉,從他們踏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寶石研究組的大門開始,忙碌替代了沉默,幾天後,他們的工作正式結束,並且踏上了返回英國的飛機。
不久,在國外一本學術刊物上,一位寶石界的外國專家,在一篇論文中以輕視的態度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整個中國,只有兩個寶石專家。」此文一出,一時之間,國外一片嘩然,然而,在中國國內,學術界對此的反應卻是異常平靜,沒有泛起絲毫的漣漪。並非沒有聽到國外專家的批評,並非體會不到其中所含的譏諷與輕視,事實上,真正令國內學術界沉寂的原因,其實就在於外國專家一下點中了中國寶石界的死穴。
沒有珠寶學科專業人才、沒有完整的珠寶教育體系、沒有系統的珠寶研究成果……也難怪外國專家會如此振振有詞。我們無法迴避現實,事實上,在當時的中國科學界,地質與寶石專業的分別還處於相對模糊的階段,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後,復甦的市場經濟讓珠寶業得以起步,然而,無論是運作方式,還是從業人員及消費者對珠寶專業知識的掌握,幾乎都以零為計,而中國的寶石教育在當時更可謂是一片空白。
百廢待興之時,卻遭遇了國外學術界突如其來的一拳重擊,這無疑令中國學術界既難堪又疼痛。不過,尷尬也好,無奈也罷,一窮二白的現狀卻仍然還得清晰面對,畢竟只有將中國人自己的寶石教育真正發展起來,才能挺起腰桿不被國外學術界所輕視。
再寒冷的冬天也無法阻擋春天的溫暖;再貧脊的土壤之下,也總有頑強的種子會生根發芽。雖是春寒料峭,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領導卻敏銳的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勃勃生機,針對當時的形勢,他們迅速在學校建立了寶石研究課題組,並率先在全國邁出了打造中國寶石教育的第一步。
1981年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剛剛完成遷校工作,正處於相對困難的時期,雖然艱苦的環境令人倍感心酸,但那些被安置在學校博物館里辦公的寶石研究課題組成員,並沒有因為工作條件的惡劣和捉襟見肘的困難而生出任何消極的想法,相反,發展中國寶石業的重擔與責任感,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他們。
眾志成城、披肝瀝膽,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寶石研究課題組緊跟時代發展,在蓬勃興盛的時代大潮中逐漸顯出了它的重要與優勢。不久,寶石研究組便提升成為學校的寶石研究室,繼而又成為學校的直屬機構寶石研究所。
不斷提升的部門級別,彰顯了學校對寶石研究工作的重視,同時也間接反映出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對於寶石學教育以及寶石學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1989年,己經成為地質大學直屬機構的寶石研究所從學校博物館搬遷了出來,正式結束了長達8年的無獨立辦公條件的歷史。這是艱苦卓絕的8年,這一批最早在地質大學從事寶石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正是他們,在這長達8年的時間里,在研究所人力、物力極為匱乏的情況下,他們自籌2萬多元資金,建起了國內第一個永久性的寶石陳列室,同時還為校內大學生和研究生開設了選修課,並舉辦了寶石培訓班,召開了寶石學會議,請來知名專家講學……
雖然不必再寄居於博物館內進行寶石研究工作,但這卻並不意味著研究所的工作條件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事實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寶石研究所全體成員一直呆在學校劃撥的兩間破舊的房子里辦公,他們研究的是五光十色的華麗寶石,但他們自己的生活卻並沒有多少亮色。
研究其實是一件清苦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研究者遠離功利與慾望,同時,它還要求研究者必須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從來沒有人,對艱苦的環境產生任何的怨言。令人感動的是,這些早期的寶石科學工作者們,他們的眼神總是那樣的專注,他們的腳步總是走得那樣的從容,他們其實也是很普通的人,他們也並非不想享受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們卻始終嚴謹的鑽研並完善著自己手中的寶石學課題,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他們所肩負的,正是振興中國寶石學的重任。
挺進——讓借來的雞生自己的蛋
1988年5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世界首家寶石鑒定師培訓機構——英國皇家寶石協會簽定了聯合辦學協議。1990年,英國寶石協會在中國大陸開設的第一個聯合教育中心正式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立,這是英國寶石協會在世界上第一個用中文進行教學和考試的中心,可以說它的成立,不但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贏得了國際珠寶界的認同,同時,它也預示著中國的寶石研究從此進入了一個高標準的發展時期。
事實上,早在兩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到來之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校領導與寶石研究所成員,便己經開始思考如何盡快擺脫中國珠寶教育的落後局面、加速國內珠寶教育發展的重大問題。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態,而珠寶行業也同樣異軍突起、飛速發展,不過,專業人才奇缺、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常常使得珠寶市場出現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現象;在另一方面,由於國內沒有珠寶專業技術人員把關,一些境外的不法商人利用合資的幌子,將一些劣質材料充當高檔優質寶石材料合資入股,直接給國家和集體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緊迫的形勢表明中國的珠寶教育僅僅依靠國內的技術力量顯然並不能取得快速突破,畢竟當時國內的珠寶教育尚屬空白,沒有一所高校具有開展珠寶教育的能力。要取得突破就必須打破常規,要迅速提升國內的珠寶教育水平,那就必須將目光放到在寶石科學研究領域己經取得重大突破的國外研究機構上去。
經過深入的分析和細致的研究,最終,寶石研究所決定採用當時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常務副校長陳鍾惠教授提出的「引進智力、洋為中用、借雞下蛋、高起點,高質量辦學」的辦學方針,著手與國際知名的寶石教育機構進行接觸,以借鑒國外的辦學經驗,發揮本校地質與寶石學的相關基礎知識等優勢,來培養中國自己的師資隊伍,而兩位國際專家學者的到來,其實僅僅只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序曲。
經過嚴格的培訓與考核,聯合教育中心首批10名學員,全部通過了考試,並獲得了由英國寶石協會頒發的世界公認的寶石課程證書,至此,整個中國只有兩位寶石專家的歷史終於被打破了。
只有具備高瞻遠矚的目光,才能在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倘若當年地質大學的領導和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們沒有「不拘一格為學問」的務實態度,那麼,中國的寶石教育可能還有很長一段曲折的道路要走,畢竟封閉的思想和單憑摸索進行研究的方式,顯然不利於科學技術的交流與發展。
與國際著名的寶石研究機構聯合成立了教育中心、培養出了中國人自己的寶石專家,這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寶石研究所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然而,與長期性的發展目標及國外寶石行業的先進水平相比,此時的勝利仍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進步而己。清晰的定位奏響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寶石研究所的發展凱歌,經過與國外寶石研究機構幾年的深入合作,研究所不但充分積累了辦學經驗,切實的鍛煉了自己的師資力量,同時,它們也在國內外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當勝利的曙光初現、當希望的太陽半露笑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領導和寶石研究所的工作者們,仍然將務實的目光聚焦在發展這一重大戰略上,待到上述有利條件一一成熟,改所建院的最佳時機終於來到了。
1991年11月,經校領導研究同意,一紙改所建院的報告上報到了中國地質礦產部,在陳述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寶石研究所在近幾年所取得的一系列發展狀況及有利條件後,地質礦產部很快予以審批,並於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從此,國內第一所專業性的珠寶教育學院正式誕生,而中國的珠寶教育發展,也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只有自主創新,才更適合中國的國情、更有利於中國寶石教育的正常發展,然而,真正要想在寶石這一學科領域取得更大更為長遠的發展,則必須跳出聯合辦學的桎梏,長期性的依賴於人,雖然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實力與水平,但在某種程度上講,反而不利於開創一片更為寬廣的學術天地。
雄起——要創中國人自己的證書品牌
從1990年到1993年,在短短3年的時間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共為國家培養出了取得(FGA)國際珠寶鑒定師資格的4批共32名學生,他們榮幸的成為了中國大陸自己培養的國際珠寶鑒定師。
只有經過初級考試、理論考試和實踐考試「三大關」,既要具備優良的理論基礎,又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方才能躋身於中國珠寶界的「精英」行列。然而,在中國這個擁有巨大消費潛力的寶石市場,在國內珠寶市場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僅僅32名專業珠寶鑒定師顯然是遠遠不能滿足珠寶業對專業人才的亟需。與此同時,多年的教育實踐,又使得武漢珠寶學院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教學特色,在外需內促的環境下,在學習國外先進科技和辦學經驗的基礎上,1993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正式推出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GIC寶石鑒定師資格證書,從此開創了國內寶石教學的先河。
GIC品牌的一經推出,立即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於這個新生的珠寶證書品牌,英國寶石協會也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不但派出了教學主管前來學院進行考察,並且還將學院的教學材料帶回英國提交給英國寶石協會的考試委員會進行討論。
經過不懈的努力,珠寶學院優秀的師資、完善的教學和實驗設施、嚴格的教學管理和考試體制為GIC證書質量提供了保證,在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國際水準,最終得到了英國寶石協會的正式承認。從此,獲得GIC證書的珠寶學院學員,便可以直接參加英國寶石協會的FGA證書考試,而武漢的FGA培訓中心,也成為FGA、GIC聯合培訓中心。
成立僅短短一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便能創出自己的證書品牌、獲得國外知名寶石研究機構的認可,這無疑是中國寶石教育史的一次重大超越。消息一經傳出,國內各大報刊及港、台地區的珠寶類雜志均對此進行了深入報道。
謀略與膽識同生,作為遠東地區唯一一家兩種證書品牌共存的培訓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的聲名可謂不脛而走,然而,在成績與榮譽面前,珠寶學院的領導和全體科技工作者們,卻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相反,除了在校內進行辦學之外,珠寶學院還與國內有關的兄弟院校廣泛進行合作辦學,先後在青島、台灣、南京、北京、焦作等地開設了聯合教學點,並在青島、南京、北京、上海、濟南、杭州、蘇州、溫州、金華、合肥、深圳、太原、南昌、成都、西安、昆明等地開辦了鑽石短訓班和翡翠班,學員人數由最初的每個班幾人至十幾人上升到每班次幾十人,而培訓學制也由兩年縮短到一年。
全方位的珠寶人才打造戰略,解決了中國珠寶事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瓶頸」難題,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也在推動國內珠寶事業高速發展的同時,自身也獲得了重大的發展。
此後的1994年,經過多方准備,珠寶學院與地質學院聯合招收地質學(寶石方向)本科生,這是珠寶學歷教育的起步。經過幾年的辦學實踐和不懈努力,學院的教師們在詳細研究了珠寶市場的走向,並不斷調整了學科的課程設置後,於2000年,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珠寶學院又設立了面向市場、面向未來的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本科專業,除招收、培養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方向和珠寶首飾設計方向的本科生之外,它還同時培養更高層次的寶石學碩士生和博士生。此外,學院還通過成人教育和網路教育的方式,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珠寶專業人才,並以此構成了多層次、多廣度的珠寶教育體系。
作為一項長期、系統的教育工程,引進智力只是促進科學發展的一種必要手段,然而它卻並不是珠寶學院所求取的最終目的,從聯合辦學到獨立建成寶石學院,從借勢於國外的鑒定師品牌到打造完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證書品牌,潛藏在一系列大膽舉措背後的,便正是中國珠寶教育先行者們的大智與大氣。
突破——以實力贏得角逐
2001年,第28屆國際寶石學大會在西班牙隆重召開,就世界寶石學的發展及各國在寶石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大會予以了高度的評價與熱烈的討論,然而,本次大會最為引入注目的焦點,卻集中在一個中國人身上,那就是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的院長袁心強教授。
「我們希望第29屆國際寶石學大會能夠在中國舉辦!」當他以流利的英語鏗鏘的說出這樣一句真誠的話語時,全場的與會代表都被袁心強院長給震住了。面對著那份由袁心強院長提交的、關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和香港珠寶學院共同舉辦第29屆國際寶石學大會的申請,寶石學大會組委會的委員們陷入到了一場激烈的討論中。
「他們有能力辦這樣的國際性大會嗎?」、「如果讓中國人去辦這樣高規格的國際學會,他們是否真的能夠辦得好呢?」一個個的疑問清晰地擺在組委會成員面前,不過,這些疑慮卻又最終被成員們一一否決。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巨大的珠寶消費品市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在寶石學研究領域的突出表現,這些優勢與條件,如同一針針強心劑,讓寶石大會組委會的成員們最終通過了袁心強院長的申請,並將大會地址定在了珠寶學院的所在地——中國武漢。
在激烈的角逐中贏取勝利,這不僅僅意味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打破了多年來國際寶石大會從來沒在中國大陸召開的先例,同時,它也推動了中國珠寶界的成長,促進了中國珠寶研究的發展。
只有實力方才是成功的銘證,「要麼不辦,要辦就要辦好!」袁心強院長的努力沒有白費,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領導的指導和珠寶學院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第29屆國際寶石學大會不但成功的在武漢舉辦,而且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成功承辦如此盛大的國際學術會議,可見珠寶學院的實力足以讓世界為之矚目,而它也召示著珠寶學院已經完整的融入了國際珠寶界。事實上,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完全與珠寶學院長期以來努力進行科學研究、不斷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保持與世界理論和技術的同步是絕對分不開的。
多年來,非常重視與外界進行學術交流的珠寶學院,不但派代表參加了國內幾乎所有的寶石教育、科研、質檢機構等寶石學術交流會議,而且最近幾年,與香港、台灣學者的學術交流和合作也變得越加頻繁。2001年和2003年,珠寶學院的李立平教授和亓利劍教授曾先後應邀到新加坡寶石協會進行講學。與此同時,為了擴大國際交往,學院還以多種形式邀請國外著名專家學者前來講學訪問。到目前為止,已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10多個國家的著名學者來華訪問過該院,其中包括寶石學界的泰斗和重量級人物古柏林教授和沙川一朗教授等。
每年一次的學術交流會,從來不曾中斷,而專家的到來,既增加了珠寶學院與外界的互通、為學院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知識和技術,又確立了學院的影響,並使得學院成為了國內學術交流的有力平台。
此外,在積極開展寶石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對外學術交流的同時,珠寶學院在鑽石、翡翠、有色寶石、有機寶石如珍珠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以珠寶學院為依託開辦的寶石學學術期刊《寶石和寶石學雜志》和定期在武漢舉辦的寶石學術年會為國內外學術交流提供了重要陣地,而學院教師也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餘,在鑽石、有色寶石以及光譜學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完成了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4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又開始招收寶石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這是我國首個寶石學博士點,它的出現,預示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寶石學院走上了一條更為寬廣的發展大道。
跨越——永不停歇的步伐
從內困外憂中艱難起步,到開放性的依託國外先進水平打造自己的師資力量,繼而開創自己的證書品牌,並實現了中國人承辦國際寶石學術大會的夢想,不斷壯大的實力和對業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使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在業界獲得了「中國珠寶教育的搖籃」、「珠寶界的黃埔軍校」的美譽,然而成功永遠沒有止盡,尤其是科學研究更是一個不能停歇的求索過程。
隨著珠寶市場近20年的日趨規范和成熟,珠寶教育也在逐步走向發展、成熟,並形成了適合中國市場的職業教育體系,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珠寶學院教育機構的先行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始終以推動行業發展、培養珠寶專業人才為己任,並不遺餘力的開拓著中國珠寶教育的美好未來。
在新一代珠寶學院領導的帶領下,珠寶學院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保持前輩嚴謹務實的科研學風的同時,不斷的往更深更廣的科學領域開拓。
早在1992年,為了滿足珠寶行業的需要、規范珠寶行業市場的經營秩序,珠寶學院在堅實的基礎上開始籌建湖北省珠寶質量監督檢驗站,該站承擔了全省數百個商家的珠寶質檢工作,每年檢測近100餘萬件商品;2001年,為了服務全國珠寶企業,珠寶學院又在深圳市開設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檢測中心分站,立足於珠三角沿海發達的這一駐外工作站,不但推動了當地珠寶行業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發展,而且,駐外工作站還成為了珠寶學院打造整體形象和卓越院校品牌的有效示範窗口。
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珠寶鑒定的科技含量水平,創造出更多高品質、多款式的優質珠寶產品,珠寶學院又以院內一批資深專家為學科帶頭人,自主研製生產了諸如常規儀器設備、能夠跟蹤珠寶市場最新動向的寶石鑒定儀器,以及珠寶陰極發光儀、紅外光譜儀鏡面反射器、鑽石切工自動分析儀、鑽石顯微打標技術、寶石材料紅外資料庫等一大批技術領先、質量優秀、品種齊全的寶石學儀器,這些高技術測試設備的研發,解決了中國珠寶業檢測設備多年來依靠進口的局面,它們不但獲得了許多項有關珠寶鑒定技術的專利,而且,這些自主研發的機器,更適用於國內珠寶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寶石教學和研究單位的產品開發及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益於這些凝聚了眾多科技工作者心血與智慧的成果,中國的寶石行業這才有了一個相對規范的發展環境,形成了極具競爭力的行業優勢。
人才是21世紀提升競爭力的最佳資源所在,而對於致力於發展珠寶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而言,教師既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地位,同時,優秀的教師也是高質量辦學的關鍵所在。早在辦學最初,學院所有教學的主要收入均用於培養建設自己的師資隊伍,經過幾年的分批培訓,學院師資隊伍的專業水平不但得到了整體提高,而且所有上崗教師均經過高級鑒定師培訓。先後有11人獲得FGA證書,8人獲得DGA證書,13人獲得GIC證書,14人獲國家注冊檢驗師資格。此外,學院還擁有多位在珠寶界具有影響力的著名專家,其中,珠寶學院在崗教師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講師6人;4人獲博士學位,9人獲碩士學位;4人在讀博士學位,3人在讀碩士學位,至此,一支業務素質精湛、學術水平較高、敬業愛崗的師資隊伍初步打造完成。
珠寶學院職業教育可開設十幾種不同類型的培訓課程,包括GIC和FGA雙證書課程、FGA證書課程、DGA證書課程、GIC鑽石分級實踐課程、DGA鑽石分級實踐課程、GIC鑽石理論(函授)課程、珠寶首飾評估課程、電腦首飾設計課程、首飾設計課程、首飾製作工藝課程、寶石切磨工工藝課程以及國家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考前培訓課程等。而學院的職業教育也從寶石鑒定、鑽石鑒定分級、翡翠鑒定,逐漸擴向了首飾設計和首飾製作等其它專業,2002年9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又成功開辦了珠寶首飾評估課程。
與14年前相比,今天的珠寶學院己經新建成為具有4000平方米的教學樓,配置了先進的教學實驗室和科研設備,同時設有中國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湖北省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站,及武漢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寶石商貿基地、珠寶鑒定儀器研製中心、首飾設計和製作中心等多個部門的現代型高級珠寶教育學府。
至今,珠寶學院已培養出FAG寶石鑒定師288名、DGA鑽石鑒定師156名、GIC珠寶鑒定師3092名,學員遍布全國各省、市級珠寶質檢站及各大珠寶公司。這些高級鑒定人才進入我國珠寶教育、科研、珠寶質檢和珠寶企業,在其中發揮著骨幹作用,為我國珠寶行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Ⅱ 中國幾所著名大學的校訓分別是什麼

1、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果毅:果敢堅毅。力行:一是竭力而行,二是努力實踐

精勤:專心勤勉。求學:探求學問

忠恕:忠,盡心為人,盡力為人謀;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任事:稱職

敦篤:敦厚篤實。勵志: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

Ⅲ 新的前十所大學排名

2017年國內大學的最新排名前十依次是:北大、清華、武漢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中國人名大學、吉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Ⅳ 全國一本大學排名

1 北京大學 100 京1
2 清華大學 99.9 京2
3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97.2 皖1
4 外交學院 97.1 京3
5 復旦大學 96.5 滬1
6 中國人民大學 96.1 京4
7 南京大學 95.6 蘇1
8 浙江大學 94.7 浙1
9 北京師范大學 94.2 京5
10 南開大學 94.1 津1
10 上海交通大學 94.1 滬2
10 北京外國語大學 94.1 京6
13 中國政法大學 93.1 京7
13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93.1 京7
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93 京8
15 西安交通大學 93 陝1
17 武漢大學 92.5 鄂1
17 上海財經大學 92.5 滬3
19 東南大學 92.4 蘇2
19 北京郵電大學 92.4 京9
19 中央財經大學 92.4 京10
22 天津大學 92.1 津2
23 華中科技大學 92 鄂2
24 華東師范大學 91.9 滬4
25 北京理工大學 91.8 京11
26 同濟大學 91.7 滬5
27 山東大學 91.5 魯1
28 上海外國語大學 91.4 滬6
29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91 京12
30 大連理工大學 90.5 遼1
31 中國海洋大學 90.4 魯2
32 國際關系學院 90.3 京13
33 廈門大學 90 閩1
3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89.8
35 南京理工大學 89.7
36 哈爾濱工業大學 89.6
37 山東師范大學 89.6
38 北京科技大學 89.5
39 北京交通大學 89.4
40 西北工業大學 89.3
40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89.3
42 北京語言大學 89.2
43 電子科技大學 89.1
44 華東政法學院 89
44 青島大學 89
46 四川大學 88.8
47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88.7
48 華東理工大學 88.6
48 蘇州大學 88.6
50 南京師范大學 88.5
51 中山大學 88.4
53 中國葯科大學 88.3
54 首都醫科大學 88.2
56 蘭州大學 87.9
57 東北大學 87.8
58 中國農業大學 87.8
61 中國傳媒大學 87.7
64 南京醫科大學 87.6
67 中南大學 87.4
68 湖南大學 87.4
69 中國醫科大學 87.2
70 東北財經大學 87.2
71 北京化工大學 87.1
73 西北大學 87
74 鄭州大學 87
77 重慶大學 86.7
78 河海大學 86.7
79 中央民族大學 86.7
80 天津醫科大學 86.6
81 吉林大學 86.5
82 西南政法大學 86.5
83 北京林業大學 86.5
84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86.5
85 大連海事大學 86.4
86 華北電力大學 86.4
88 煙台師范學院 86.4
90 湖南師范大學 86.2
91 中國石油大學 86.1
92 哈爾濱工程大學 86
93 北京中醫葯大學 86
98 西南交通大學 85.8
98 河南大學 85.8
98 浙江工業大學 85.8
98 煙台大學 85.8
113 西南財經大學 85.2
118 江南大學 85.1
123 上海大學 84.9
163 江西財經大學 83
173 天津財經大學 82.5
187 上海師范大學 82.2
194 上海電力學院 81.9
202 中華女子學院 81.4

全國一本大學排名(文科)(2009-06-17 11:04:24)

1北京大學

2南京大學

3復旦大學

4北京師范大學

5南京師范大學

6浙江大學

7武漢大學

8暨南大學

9四川大學

11北京語言大學

Ⅳ 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為什麼不發我學位證天理何在!

我是06級機電學院網路班的 我們班一半人沒拿到學位證 有些人確實掛過科 但最後還是拿到了 命……

Ⅵ 什麼石頭最貴啊

中國的十大奇石:

10:《雪猿》產自南京的雨花石,布局合理,比例均勻,黑白鮮明。雖表面有紋裂,但瑕不掩瑜,上天之作,非俗人所能擁有。

Ⅶ 緬懷中國地質事業百年發展史上位「殉難」的地質學家

吳鳳鳴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一、引言

中國地質事業起步較晚,基本上是從西方引進而來。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質;二是民族礦業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生產技術落後,規模不大。

早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發展進程中,突出三個特點:①近代的學理論思想的引入;②借鑒與吸收外國地質學家來華進行地質調查的經驗和成果;③派留學生去國外「取經」,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師出高徒」效應。

截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僅有 2~3 種礦已探明儲量,地質礦產專家近 200~300人。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實施與連續完成《宏偉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在20世紀中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已從弱到強,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形成了各學科配套、各兵種齊全的百萬大軍;在自然礦產利用方面,截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現礦產170餘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160餘種,擁有礦產基地12萬多處,創建礦業城市300餘座;其中A、錫、銻,以及稀土元素礦等居世界儲量第一位,礦產開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鐵、銅、鉛、鋅、鋁土礦等金屬礦雖然也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58%,多為貧礦,實際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產量是我國突出優勢,已早有共識,石油產量,在20世紀60年代就從「貧油國」進入產油大國,據我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全國石油資源總量1086億t,天然氣56萬億m3,由於我國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較低,估計可找到的石油量為650億t,的資源量25萬億m3,探明率僅為24.6 %。

在地質科學理論研究方面:中國大地構造學理論的創立及其學派的形成,早為國際同行所共識,近期在令人矚目的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大陸動力學,造山帶深部構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國成礦理論方面,新的區域成礦論,指導與促進找礦的突破,中國陸相生油理論,為石油地質學理論的發展增添了強勁活力……

在野外地質調查與勘探技術方面,早已實施引進與創新相結合,實現運用先進科技成果:航空遙感、衛星、GPS、紅外光譜、遠程會商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

綜觀上述,當前我國地質事業已從地質大國向地質強國跨越,在展示輝煌成就的同時,深切緬懷曾為中國地質事業快速發展,嘔心瀝血、篳路藍縷,乃至「殉難」捐軀的老一輩地質學家英勇事跡,以A繼承和發揚他們的艱苦奮斗,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更具有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筆者基於這一目的,花費近半年的時間查尋史料,選定10位「殉難」的地質學家作如下的簡介,限於所掌握史料,敬請同行補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軍」參謀長《地學雜志》主編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學家、中國地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09)、《地學雜志》主編。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於南通,1904年投身於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師學堂北洋法政學堂任教,是李大釗同志在法政學堂的老師,多有影響;武漢起義後在北方發起「灤州起義」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擔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進軍京津途中被叛徒出賣,在古冶被捕,堅貞不屈,慘遭殺害,1912年1月7日殉難,享年44歲。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張謇書寫墓誌銘:「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顯龍山灤州革命紀念園內,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國民政府授予國葬,追贈為上將,並決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紀念碑。

三、中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區域地質學家趙亞曾

照片2 趙亞曾(1898~1929)

趙亞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於河北蠡縣,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期間勤奮努力,思想進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賞識。在校期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當時進步刊物《晨報》副刊「科學世界」專欄上,連續發表地質古生物基本理論知識25篇論文,顯示出才華「初露鋒芒」。1923年進入地質調查所,歷任調查員、技師、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間,遍及大江南北以及邊遠山區,進行野外地質調查與研究,取得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學研究獎勵金。6年間發表論文和專著20餘篇(部),共百餘萬字,主要有:《中國長身貝科化石》,《中國石炭紀及二疊紀石燕化石》,《中國北部太原系之瓣鰓類化石》等,被古生物學同行奉為奠基性經典之作;在地層方面:專著《華北古生代煤地層的分類和對比》,對建立華北含煤的層序、時代歸屬和對比奠定了基礎;《揚子江峽谷的中生代》、《中國北部太原群的時代》、《秦嶺及四川之地質研究》(與黃汲清合作)等都是開創性的成就;在大地構造方面,發現阿爾卑斯型「飛來峰」構造,揭開了龍門山深斷裂的奧秘。

1929年,由丁文江組織的「川廣鐵路沿線地質考察」大型專業考察隊,同黃汲清由陝西越秦嶺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艱險,老一輩地質學家們為中國地質事業,不畏艱險,顯現出勇於犧牲的精神。趙亞曾11月15日進入昭通縣境25里閘心場住入佛德盛客棧,夜間遭遇土匪搶劫,為保護已獲得的沿途考察地質礦產資料和圖件,與匪徒進行了周旋和斗爭,不幸慘遭殺害,獻出了年僅31歲年輕有為的生命。噩耗傳出,地質學界一片悲憤,許多老一輩地質學家,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灝等,都為這位頗有造詣的年輕地質學家的不幸犧牲,痛心而惋惜,並留下許多輓詞與詩篇!中國地質學會為表彰與紀念趙亞曾為地質考察殉難,特設趙亞曾研究補助基金,獎給對中國的質古生物學作出貢獻的學者,從1932~1949年,已有22人獲得獎金,其中包括黃汲清院士等十餘名院士在內。

趙亞曾殉難後,在原地質調查所舊址(北京兵馬司15號院內)樹立有「趙亞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遼寧本溪市標准地層剖面前樹立「趙亞曾漢白玉雕像」,以緬懷他在1926年創建的本溪牛毛嶺中石炭統本溪組地層剖面。

四、中國地質事業創建者、多維學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維科學家,地質學界譽為「地學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對中國早期科學建設多有貢獻,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科學與玄學論戰」中,以4篇《科學與玄學》戰斗性論文戰勝玄學派,為弘揚科學思想,捍衛科學精神作出貢獻。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蘇泰興人,字在君,5歲時進私塾館,寓目成誦,喜愛詩詞,11歲撰成《漢高祖明太祖優劣論》,13歲時以一篇《漢武帝通西南論》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學,1904年轉赴英國,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動物學和地質學,1911年畢業回國,獲得「格致科進士」;1913~1916年任地質科長,創辦地質研究所和地質調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的搖籃,拉開中國地質礦產調查的序幕。

他是中國地質礦產調查早期的先驅者,1911年回國途中,進入雲南,取道滇黔湘驛道進行地質礦產考察,1913年對正太鐵路沿線附近地質礦產作了系統調查,發表《調查正泰路附近的質礦務報告》;1914年再去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礦產考察,重點考察了個舊錫礦和東傳統礦區;1928年受鐵道部的委託,對川廣鐵路線地質做過調查;1929年組織大規模考察隊,進行更系統的考察,取得豐碩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緊急礦藏勘探計劃,受鐵道部部長顧夢余的特別邀請,對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狀況進行調查,12月份抵達湖南,湖南地質調查所派王曉青協同,連續在長沙、衡陽一帶進行野外地質調查,堅持親下礦井,直到礦洞勘測,特別是對湘潭譚家山煤礦進行了更細致的勘測;在這次考察中,勘測了南嶽的高度,憑吊了恩師龍璋紀念亭(詠詩一首)。當晚住入粵漢株韶段路局賓館,由於連日野外勘察,過度勞累,又患傷風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葯片,壁爐煙筒不暢,不幸煤氣中毒,治療過程,肋骨骨折,化膿後,引起發燒,經20餘天的搶救與治療,終無回天之力,於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師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歲。噩耗傳出後學界一片哀悼,一些學界名流在不同報刊上發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別是地學界《地理學報》、《地質論評》發表了悼念專刊,其中作為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追念丁在君先生》長詩,感人肺腑,激動人心!

由於丁文江是地學界的一代宗師,早有《丁文江傳》、《丁文江年譜》等專輯出版;在100歲誕辰、120歲誕辰時都舉辦過隆重的紀念會和學術討論會,2009年,中國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專門舉辦了丁文江120 歲誕辰學術研討會,筆者在會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運動中是科學派的主將》學術報告,編入《地質學史論叢》第5號,地質出版社,2009出版這里就不再贅述。

值得追記的是,初步認定:湖南煤資源豐富,尤以譚家山、耒陽馬田墟、宜章楊梅山、粵之樂昌狗牙洞等最有價值。其中譚家山為煙煤,可煉焦,而馬田墟一帶為華南最大煤田,均為無煙煤,楊梅山和狗牙洞兩處煤田尚待進一步勘查,這些煤田距路線較遠,運輸不便。雖然是短短數日,基本上解決了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分布情況,為此「殉難」,他也付出了年僅49歲的寶貴的生命!

五、西南地質礦產學者吳希曾

吳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魯,江蘇淮陰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學,初攻農業化學,一年後轉入地質系,主攻礦物學和礦床學,1935年畢業,考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同年,隨同王曰倫、熊永先借調於貴州地質調查所,曾入巫峽,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烏江,深入苗寨,遍歷黔東各縣,除沿途測制路線圖與地質考察外,更側重於金屬礦藏的勘測,經他研究過的有:溪萬山場、大喇峒,晃縣酒店塘、八寨、三河等處的硃砂礦,獨山苗林、三河苗龍場、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處之銻礦;下江宰便之磁黃鐵礦,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鎮遠等處的鉛鋅礦,清溪、平遠、八寨、獨山、三合永從等之鐵礦,梵浄山之金礦,以及盧山翁項之油田。相繼進行南嶺地質調查,兩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

照片4 吳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帶開發煤田,2月8日他偕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王德森、測繪員李玉,從長沙出發,乘公路局客車,偱京滇國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陽縣境山青鋪(西距長沙約80km),軍車橫沖直撞,客車竟被顛覆,燃起大火,吳等三人,同歸殉難,年僅29歲,以逾花甲老父地質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後,地調所所長翁文灝、黃汲清等,特在《地質論評》撰寫悼念專文,並高度評價他長期在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調查,對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特別是對震旦紀及下古生代變質岩研究,多有貢獻。

在王曰倫先生指導下,總結有關貴州地質礦產資源考察報告多篇:諸如《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簡報》,《貴州東部銻礦報告》(1938),《貴州東部鉛鋅礦報告》,《貴州東部鐵礦報告》,《貴州東部硃砂礦》,《貴州梵浄山金礦》,以及《貴州爐山翁頂之油田初勘報告》等;還參與了貴州汞礦的調查與研究,湘西地質礦產調查等。

六、著名地礦師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嶽陽人,自幼勤苦,岳陽中學畢業後,考入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采礦科,1921年畢業,考入東南大學,專攻地質學,從師湛溪礦師。1928年創「中華礦學社」主編《礦業周刊》,篳路藍縷,多遇艱難,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農礦廳技師,主掌湖北礦產,以煤鐵礦為主,兼任象鼻山鐵礦處長,終日銳意操勞,成績尤佳。1935年反對湖北當局出售鐵砂給日本,辭職而去,儀表抗議,可見其高風亮節之美德。後受老師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貴州公路處處長,風餐露宿於曫煙瘴雨之境,雖非自己專業特長,工作勤奮努力,深得諶先生之嘉獎。

1936年夏,受資源委員會之聘,以專門委員之名,擔任湖北靈鄉鐵礦探礦與開發之責,在任期間,常困於匪,幾遭不測,均不顧自己安危,勘探開發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績卓然。

1938年靈鄉鐵礦工作結束後,奉資委會之命,赴湖南籌備辰溪煤礦,經長沙,同吳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車赴常德,行至益陽山青鋪,被軍車撞翻起火,同吳希曾等一齊「殉難」,終年43歲。

王德森從事地質礦業十年,公而忘私,勤奮廉潔,充分發揮了地勘專業特長,受到廣泛尊重。

七、我國少數地質礦產與礦冶采礦兼優的知名專家閆增才

閆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縣人,自幼勤奮好學,性格爽朗、坦盪,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礦務大學,後轉入南開大學,專攻礦床學、采礦學、冶金學,1926年畢業,獲得礦冶工程學士學位。先後在六河溝煤礦、山東華實煤礦、漢口揚子鐵礦任工程師、總工程師;1929年參與創辦東北大學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時,就讀於列日大學(Universite de Lige),從師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專攻地質學與古生物學,1935年畢業,在我國礦冶采礦與地質礦產兼優者實屬鳳毛麟角。

回國後,先在中福公司任職,後為開發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層與構造的調查與研究,「七七」事變後,隨同孫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礦從事煤礦開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為煤田,為嘉陽煤礦開發奠定了基礎。1939年任西南經濟建設研究所礦業研究員,擬定《西南煤鐵研究計劃》偕同李邦華、趙家驤調查川康煤鐵礦產,足跡遍及宜賓地區28個縣,編撰成《大宜賓區煤鐵礦產調查報告》。

野外調查歸來,身患重病未愈,由於公務需要,急赴重慶,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難,終年39歲。綜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學貫中西,學識超群,勤奮努力,任勞任怨,是我國礦冶界與地質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賚志以歿,實可惋惜。

八、我國早期工程地質專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數度南遷,後居廣東蕉嶺,祖父輩兩世僑居爪哇巴達維島(今雅加達),經商,1910年生於巴達維島,三歲喪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撫養,梅縣廣益中學畢業後,入上海暨南大學,後轉入南京中央大學,專攻地質學,1933年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由於喜愛游覽祖國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間,遍及寧鎮山脈,考察了地層與構造;攀登過太行太華,以及一些地質勝境。

畢業後,在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任職,從事於工程地質工作,最早參加四川地質考察團,相繼參加西北考察團,赴陝、甘、寧、青、綏五省公路沿線地質工作;1937年,參加京滇公路周覽團,1938年,調查滇緬公路沿線地質,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運,皖町八莫間之陸運;1939年勘查宜賓昆明間沿線地質礦產,1940年沿川滇東路(濾縣至曲靖)及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調查地質,1941年調查黔桂鐵路沿線地質,對河池、南丹、獨山等縣境內隧道及涵洞施工計劃,多有貢獻。

同年,參加中印勘測隊,由西昌出發經由雲南之中甸入藏,順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寶天鐵路局專員親赴寶雞天水間研究隧道工程地質工作,行至徽縣遭遇車禍,不幸殉難,年僅32歲。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國鐵路線和公路線的勘測選線,沿線的橋梁與隧洞的設計,多半都處於他的手,是一位頗具潛力的工程地質的開拓者。同時對理論地質學也頗有造詣,如對全國12個自然區域的劃分,河流襲奪與氣候變遷的探討,岩石與土壤之物理性質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約50種,1938年在《地質論評》上發表的《中國公路地質概論》,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區域、江淮平原、魯東丘陵、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閩浙山區、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等各區域的工程地質特徵;就是考察報告,也是十分精湛,諸如《甘新公路地質調查報告》等。

林先生畢生喜愛旅遊,走遍全國23個省區,行程30餘萬里,是一位獨具風格的年輕地質學家,英才早逝,實乃地質學界的一大損失,更是工程地質學界的損失!

九、我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許德佑

許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蘇丹陽人,蘇州中學畢業(1927),青年時代愛好文藝活動,曾參加田漢、洪深主辦的「南國劇社」並擔任導演和編劇。1930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獲得文學學士;旋即赴法國巴黎留學,1931年進入巴黎蒙伯里大學地質系,從師著名古生物學家喬納德(Jolend)專攻甲殼化石,從師門契柯夫(Men-hikoff)專攻珊瑚化石,成績尤佳,被吸收為法國地質學會會員,1935年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在校期間,在法國地質學會會刊上就已發表兩篇論文,受到稱贊。

照片5 許德佑(1908~1944)

1935年學成歸國,進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專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晉升為技正,專攻三疊紀地層古生物研究,頗有造詣。

曾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助理書記(1942),《會志》編輯(1937~1944),1941年兼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等職。

1944年4月,偕同陳康、馬以思到黔西從事地質調查途中,在貴州盤縣啨隆黃廠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質學家同時「殉難」,許德佑年僅36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許德佑短短十年間,足跡諞及江蘇、湖北、湖南、廣西、雲南、四川,特別對貴州有關地質古生物調查與研究更深,著述豐厚,達74種(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為地層古生物,諸如:《中國南部三疊紀化石新材料》(1938)《中國南部海相三疊紀化石之研究》(1939)《貴州之三疊紀地層》等。

2006年9月30日,在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開園會上,特別追念了1944年許德佑、陳康、馬以思在關玲發現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標本,1949年經穆恩之院士鑒定後,定名「許氏創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輕有為的地質學家陳康

陳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廣東番禺人。1941年畢業於廣東省文理學院博物系,其畢業論文《廣東連縣東部地質》,曾受聘於兩廣地質調查所,隨同莫柱蓀等赴樂昌九峰一帶進行地質調查,發表《樂昌九峰地質》,經楊鍾健審閱,特加贊賞,又經黃汲清、李承三的推薦,1942年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隨同許德佑研究貴州西南之三疊系,發表《貴州西南部三疊紀》、《貴州青岩化石之探討》等。1943年響應黃汲清的倡導,參與了地質調查所化石標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艱巨的工作。1944年在貴陽參加了第20屆中國地質學會年會後,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調查,中途遇匪慘遭殺害,年僅29歲。

照片6 陳康(1916~1944)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十一、在校期間曾獲得「朱森」獎學金的女地質學家馬以思

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於黑龍江,「九一八」後遷回內地——上海。自幼好學聰慧,就讀於同濟高中,抗戰後,隨母返川。1939年中學畢業,以優異成績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優異成績畢業,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尹贊勛、許德佑的指導下,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曾發表《黔北桐榟縣三疊紀動物群》。

照片7 馬以思(1919~1944)

馬以思女士自幼學習日文,通曉英、德、法、俄幾國文字,經歷學校考試,有28次獲得第一名,實堪稱著。因此,曾獲得上海銀行獎學金,林 森(主席)獎學金,是一位出類拔萃女傑。1944年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中途遇難,年僅25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其中突出女地質學家),從1944年起獲得殊榮的女地質學家有:侯佑堂、池際尚(院士)、郝詒純(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劉東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礦和管理才能的地質學家張莘夫

張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張春恩,出生於吉林德惠(今九台縣六台村),其父張雅南貢生出身,攻讀憲政學院法律專業,民國肇興年間,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後曾任徐世昌總統府顧問、國會眾議院議員、國務院議員。受家庭影響,1919年到北平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曾與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相識,常在一起暢談救國的道理,「五四」運動中,他積極參與北平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示威,執旗領隊,帶頭呼喊口號,頗有氣勢。1920年通過留美官費考試合格,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後又進入密歇根工科大學專攻礦冶,畢業後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

照片8 張莘夫(1898~1946)

1929年學成歸國,由於熱愛設家鄉,主動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礦(今屬黑龍江),出任礦長兼總工程師,由於他的地礦理論和管理才能,使俄國人撤離後幾乎停產的煤礦,得以很快地恢復生產,日益振興。1931年「九一八」事變,被迫流亡關內,歷任河北唐山工程學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礦總工程師,甘肅天水煤礦礦長兼總工程師、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礦礦長、山西大學校長、中央實業部長、經濟總署副主任等職;抗戰期間,出任金屬礦產管理處處長等職務,主持內地汞、錫、A等的金屬生產,成績卓越,展現出是一位頗有才能的地質學家。

1945年日本投降後,張莘夫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經濟部東北行營工礦處副處長,負責東北工礦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帶領技術人員(7人)赴撫順,交涉接收撫順煤礦,當時撫順由民主聯軍管轄,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陽途中,行至撫順以西李二石寨車站被劫往南山槍殺,終年48歲。

有資料說:毛主席得知張莘夫被害後,曾惋惜地說:張是世界上少數地質專家中之一(大意)。張莘夫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多次去北大圖書館共同探討救國之道。

事件發生後,蘇聯、國民黨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說法,由於當時東北地區處於蘇軍佔領,內地各界對蘇軍拆遷工礦設備、機械行為,早有不滿,加之,又揭露出損害中國利益的《雅爾塔協定》的秘密簽訂,於是在2月11日內地各大城市:重慶、上海、南昌、北平、漢口、杭州等舉行反俄示威大遊行,要求蘇軍如期撤軍。

張莘夫之子 張立剛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經常在國內進行學術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朱森(1902~1942)雖然不是死於地質礦產考察途中,但從追悼會上的眾多輓聯和輓詞,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筆者也就藉此對他做點滴介紹。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縣,自幼聰慧,喜讀中國古典詩詞,奠定下良好的文學素養。192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在校期間學習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學與構造地質學,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學和的史學,教師中還有何傑、王烈、趙亞曾等,指導地質實習的還有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質基礎教育。在校三年級時,發表了處女作《湖南郴縣瑤林之古生代地層及動物群》(《會志》),博得好評。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間,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嶺東段地質,南嶺地質,南京附近地質,相繼發表10餘篇論文。

1934年,得到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資助,赴美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在地文學方面從師約翰遜(D.W.Johson),在地史學方面,從師凱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魯大學,從師舒赫特(C.Schuchert),學習古生物學。1936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同張更結伴,自駕車「汽車地質」歷時兩月,行程19560km,他們橫穿阿巴拉契亞山脈,考察了大半個美國,了解認識各地地層與構造,還特別研究了科羅拉多大峽谷、黃石公園、大鹽湖等地質名勝。

十四、結語

以上12位地質學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質礦產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難的,其中有的是年僅20餘歲的初露頭角地質學家,為國家勘查礦產資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回顧我國地質礦產事業近百年發展史之際,用最簡要的文字,介紹一下他們的事跡,一方面表達對他們的深切緬懷,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當年艱苦創業精神,發揚他們勇於承擔任務,不怕犧牲的美德。這也是筆者花費近半年的時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Ⅷ 中國科學家排名是怎樣的

中國科學家排名是: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錢三強、於敏、趙九章、王淦昌等。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8)張家銘中國地質大學擴展閱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

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Ⅸ 中國地質大學自主招生09錄取名單!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藝術特長生測試結果公示
註:測試等級為 A 表示通過,B表示不通過,請注意查收等級證書。
報考項目 姓名 准考證號 測試等級
器樂 王藉 09101001 A
器樂 張釋瀾 09101002 B
器樂 宋樂來 09101003 A
器樂 秦月 09101004 A
器樂 郭樂樂 09101005 A
器樂 孫卓藝 09101006 A
器樂 王喆 09101007 B
器樂 錢昆 09101008 A
器樂 陳源 09101009 A
器樂 郭玲麗 09101010 B
器樂 李昂 09101011 B
器樂 曲方 09101012 B
器樂 孟盈盈 09101013 A
器樂 馬旭 09101014 A
器樂 李珊珊 09101015 A
器樂 李金思 09101016 A
器樂 雷淞文 09101017 A
器樂 李胤華 09101018 B
器樂 張菀雅雯 09101019 B
器樂 王琳 09101020 A
器樂 尹智慧 09101021 A
器樂 包童 09101022 A
器樂 胡熠程 09101023 A
器樂 唐錦森 09101024 A
器樂 潘詢 09101025 A
器樂 盛天航 09101026 B
器樂 焦健 09101027 A
器樂 馬也 09101028 A
器樂 田原 09101029 A
器樂 呂桂祥 09101030 A
器樂 趙鵬博 09101031 A
器樂 方雪 09101032 A
器樂 李曉 09101033 A
器樂 林明玉 09101034 A
器樂 丁冰玉 09101035 A
器樂 范航睿 09101036 B
器樂 錢錦 09101037 A
器樂 錢鈺 09101038 A
器樂 何洋洋 09101039 A
器樂 馬英凱 09101040 A
器樂 張旎昕 09101041 A
器樂 孫軻 09101042 B
器樂 曾可任 09101043 A
器樂 宮煦 09101044 B
器樂 趙冉 09101045 A
器樂 武韡 09101046 A
器樂 馬世哲 09101047 B
器樂 劉小馳 09101048 A
器樂 王晨曦 09101049 A
器樂 趙汗青 09101050 A
器樂 李遠菁 09101051 A
器樂 葉文弢 09101052 A
器樂 佟思琦 09101053 A
器樂 萬薪庚 09101054 A
器樂 張晨蕾 09101055 A
器樂 陳俊升 09101056 A
器樂 趙逸秀 09101057 B
器樂 耿浩博 09101058 A
器樂 張妮 09101059 A
器樂 謝冬雨 09101060 A
器樂 賈凌霄 09101061 A
器樂 張若凡 09101062 A
器樂 朱紹綱 09101063 A
器樂 王一良 09101066 B
器樂 黃夢琪 09101067 A
器樂 肖瑋 09101068 A
器樂 余雨則 09101069 A
器樂 孟宇姝 09101071 B
器樂 趙千慧 09101072 A
器樂 范佳彬 09101073 B
器樂 鄭雨萌 09101074 A
器樂 楊慕嬋 09101075 B
器樂 周海韻 09101076 A
器樂 袁璐璐 09101077 A
器樂 王海 09101078 A
器樂 張書禹 09101079 B
器樂 顏勵 09101080 B
器樂 劉玉璽 09101081 A
器樂 劉璐 09101082 B
器樂 劉詩洋 09101083 A
器樂 趙璕 09101084 A
器樂 胡曉 09101085 A
器樂 劉鵬 09101086 A
器樂 張翛翰 09101090 B
器樂 劉楠 09101091 A
器樂 李宜融 09101092 B
器樂 柳星辰 09101093 A
器樂 尹利旻 09101094 A
器樂 黃沐陽 09101095 A
器樂 應懷涵 09101096 A
器樂 馬斯琪 09101097 A
器樂 張程 09101098 B
器樂 張宇翔 09101099 A
器樂 童國君 09101100 B
器樂 魏婧 09101101 A
器樂 劉泰然 09101102 A
器樂 張憲憲 09101103 B
器樂 溫馨 09101104 B
器樂 段宏玥 09101105 A
器樂 呂誠皓 09101106 A
器樂 張澤 09101107 B
器樂 索文琦 09101108 A
器樂 鍾虹禾 09101109 B
器樂 陳志岸 09101110 A
器樂 於志貞 09101111 A
器樂 鮑雨欣 09101112 A
器樂 劉苗 09101113 B
器樂 牛里皓 09101114 B
器樂 孫義會 09101115 A
器樂 張子墨 09101116 A
器樂 丁駿豪 09101117 A
器樂 劉令琪 09101118 B
器樂 才方圓 09101119 A
器樂 常昊 09101120 B
器樂 趙宇 09101121 B
器樂 於思圓 09101122 A
器樂 周雪 09101123 A
器樂 於好雨 09101124 A
器樂 李時光 09101125 A
器樂 王琳 09101126 A
器樂 付琦 09101127 B
器樂 何昊 09101128 A
器樂 胡愷琳 09101129 A
器樂 關舒晗 09101130 A
器樂 武斌 09101131 A
器樂 郭宇丹 09101132 B
器樂 於思斯 09101133 A
器樂 李彬 09101134 A
器樂 張可 09101135 A
器樂 段皓 09101136 B
器樂 姚逢伯 09101137 B
器樂 胡明宇 09101138 A
器樂 劍雲龍 09101139 A
器樂 宋涵超 09101140 A
器樂 吳祥睿 09101141 B
器樂 梁藝馨 09101142 B
器樂 劉希子 09101143 A
器樂 韓燕雨軒 09101144 A
器樂 王雨晴 09101145 B
器樂 劉暢 09101146 B
器樂 張迪 09101147 B
器樂 杜一萍 09101148 A
器樂 崔仙 09101149 A
器樂 范曉晨 09101150 A
器樂 李螢 09101151 A
器樂 才薇 09101152 B
器樂 唐冰欣 09101153 A
器樂 王菁源 09101154 B
器樂 曹洋 09101155 B
器樂 趙研 09101156 A
器樂 胡潔 09101157 A
器樂 楊子恆 09101158 A
器樂 李田 09101159 A
器樂 趙鹿嬌 09101160 B
器樂 趙海 09101161 B
器樂 秦悅 09101162 A
器樂 李士泳 09101163 A
器樂 張荷絲 09101164 A
器樂 包韋韋 09101165 A
器樂 裘曉靜 09101166 A
器樂 鄭璐 09101167 A
器樂 劉尚源 09101168 A
器樂 李澤琦 09101169 A
器樂 徐婧婧 09101170 A
器樂 賈欣然 09101172 B
器樂 桑田原 09101173 A
器樂 王艿川 09101174 A
器樂 程楚琦 09101175 A
器樂 程孫雪子 09101176 A
器樂 程可揚 09101177 A
器樂 林昀暉 09101178 A
器樂 李璨 09101179 A
器樂 鍾寧 09101180 A
器樂 戰捷 09101181 A
器樂 姜馨淳 09101181 A
器樂 張颿 09101182 A
器樂 劉洋 09101182 A
器樂 郝賽 09101183 A
器樂 杜穎 09101183 A
器樂 任鏡蓉 09101184 A
器樂 靳勍 09101184 B
器樂 梁兆和 09101185 B
器樂 陳憶諾 09101186 B
器樂 胡丹 09101187 A
器樂 陳永立 09101188 B
器樂 劉睿鵬 09101189 A
器樂 張佩玉 09101191 A
器樂 劉度 09101192 A
器樂 李音 09101193 A
器樂 張惠宇 09101194 A
器樂 馮嬋娟 09101195 B
器樂 付詩康 09101196 A
器樂 張梅茜 09101197 B
器樂 李直謙 09101198 A
器樂 賈文月 09101199 A
器樂 劉立雍 09101200 A
器樂 劉卓亞 09101201 A
器樂 郭毅 09101202 A
器樂 王迅 09101203 A
器樂 陳思羽 09101204 A
器樂 曲夢琪 09101205 A
器樂 宋爽 09101206 A
器樂 林琳 09101207 A
器樂 龐小亭 09101208 B
器樂 李亦晗 09101209 A
器樂 李缽 09101210 B
器樂 劉牧 09101211 A
器樂 徐利鑫 09101212 A
器樂 徐長江 09101213 A
器樂 唐林 09101214 A
器樂 孫路 09101215 A
器樂 趙天堯 09101216 A
器樂 陳熙 09101217 A
器樂 張亞琪 09101218 A
器樂 劉悅 09101250 A
器樂 王敏政 09101251 B
器樂 宋漢禹 09101252 A
器樂 馮競旻 09101253 A
器樂 賈淯 09101254 A
器樂 孟祥如 09101255 A
器樂 王啟悅 09101256 B
器樂 張怡 09101257 B
器樂 武政男 09101258 B
器樂 李楊 09101259 A
器樂 孫樂海 09101260 A
器樂 張莉 09101261 A
器樂 顧燁璇 09101262 B
器樂 譚文天 09101263 A
器樂 古冬青 09101264 A
器樂 畢瑾 09101265 A
器樂 郭宇 09101266 A
器樂 關一男 09101267 A
器樂 鮑博洋 09101300 A
器樂 鄭楷鵬 09101301 A
器樂 蘇萌 09101302 A
器樂 許陶然 09101303 A
器樂 范逸群 09101305 A
器樂 王昱昕 09101306 A
器樂 季虹杉 09101307 B
器樂 劉伊 09101308 A
器樂 吳一帆 09101309 A
器樂 朱玥 09101310 A
器樂 韓藝珠 09101311 A
器樂 耿一雅 09101312 A
器樂 胡冉冉 09101313 A
器樂 鄭嫣然 09101314 A
器樂 金軒玉 09101315 A
器樂 宋雪嬌 09101316 A
器樂 周筱玥 09101317 A
器樂 敬韻 09101318 A
器樂 卓晨 09101319 A
器樂 張瑤 09101320 A
器樂 韓凱 09101321 A
器樂 李格格 09101322 A
器樂 王映竹 09101323 A
器樂 王璐 09101324 A
器樂 靳羲喆 09101325 B
器樂 吳爭明 09101326 B
器樂 解薇 09101327 A
器樂 周泰戎 09101328 A
器樂 黃聖 09101329 A
器樂 李卉 09101330 B
器樂 陳瑞琪 09101331 A
器樂 葛洋 09101332 A
器樂 熊天涵 09101333 A
器樂 劉婭瓊 09101334 A
器樂 張艾倫 09101335 A
器樂 李瑞琪 09101336 A
器樂 張昊寧 09101337 A
器樂 秦雨天 09101338 A
器樂 韓詩雯 09101339 A
器樂 王悅丁 09101340 A
器樂 肖卓俊 09101342 A
器樂 李洋 09101342 A
器樂 謝睿潔 09101343 A
聲樂 張哲乾 09102001 A
聲樂 周美雯 09102002 B
聲樂 郝遠 09102003 A
聲樂 王芊樾 09102004 B
聲樂 楊雨潤 09102005 A
聲樂 宋盈盈 09102006 B
聲樂 張佳琦 09102007 B
聲樂 邵丹丹 09102008 A
聲樂 陸晴晴 09102009 A
聲樂 康芮 09102010 B
聲樂 朱李維迪 09102011 A
聲樂 郝俊 09102012 A
聲樂 劉倩 09102013 A
聲樂 王佳碧 09102014 A
聲樂 王丹娜 09102015 A
聲樂 繆俊 09102016 A
聲樂 何睿 09102017 A
聲樂 劉方遠 09102018 A
聲樂 劉暢 09102019 A
聲樂 閆嬌宇 09102020 A
聲樂 閆嬌宇 09102020 A
聲樂 陳澤 09102042 A
聲樂 鄂小凡 09102043 B
聲樂 林芳伊 09102044 B
聲樂 唐艷超 09102045 B
聲樂 明文傑 09102046 B
聲樂 董歡漪 09102047 B
聲樂 陳丁 09102048 B
聲樂 張靖敏 09102049 A
聲樂 劉浩銘 09102050 A
聲樂 任婕妤 09102051 B
聲樂 馬鈺琳 09102052 B
聲樂 陳冰 09102053 B
聲樂 北方 09102054 A
聲樂 劉興華 09102055 A
聲樂 黃子惠 09102056 B
聲樂 胡依夢 09102057 B
聲樂 陳媛媛 09102058 A
聲樂 石亮俊 09102059 A
舞蹈 平靜 09103001 A
舞蹈 潘沛婷 09103002 A
舞蹈 婁岳超 09103003 B
舞蹈 吳洞天 09103004 A
舞蹈 李凡 09103005 A
舞蹈 鄧查爾 09103006 A
舞蹈 李妮娜 09103007 A
舞蹈 閆經緯 09103008 B
舞蹈 陳婉瑩 09103009 A
舞蹈 李雯 09103010 A
舞蹈 邸彤 09103011 B
舞蹈 吳萌萌 09103012 A
舞蹈 王佳璐 09103013 B
舞蹈 邱爽 09103014 A
舞蹈 李敬方 09103015 B
舞蹈 賈婷婷 09103016 B
舞蹈 李會卿 09103017 B
舞蹈 封帆 09103018 A
舞蹈 徐雅文 09103019 A
舞蹈 郁騁丹 09103020 A
舞蹈 鄒吉辰 09103051 B
舞蹈 呂依依 09103052 B
舞蹈 李曉悅 09103053 A
舞蹈 李韻 09103054 A
舞蹈 周丹 09103055 A
舞蹈 門巍 09103056 A
舞蹈 劉霄坤 09103057 A
舞蹈 王昳 09103058 B
舞蹈 劉芳 09103059 A
舞蹈 李馨培 09103061 A
舞蹈 潘琦 09103062 B
舞蹈 李伊洧 09103063 A
舞蹈 施韻 09103064 A
表演與主持 田海洋 09104001 A
表演與主持 胡其得 09104002 A
表演與主持 王晗婷 09104003 B
表演與主持 王馨瑤 09104004 A
表演與主持 李思奇 09104005 A
表演與主持 李思奇 09104005 A
表演與主持 周昌蕾 09104007 A
表演與主持 姜玟彤 09104008 A
表演與主持 耿飛雄 09104009 B
表演與主持 鄒日東 09104011 A
表演與主持 孫雲星 09104012 B
表演與主持 婁岳超 09104013 B
表演與主持 霍宇婷 09104014 A
表演與主持 劉思充 09104015 A
表演與主持 徐茗洋 09104016 B
表演與主持 許權耀 09104017 A
表演與主持 孟亮 09104018 B
表演與主持 梁藝馨 09104019 B
表演與主持 朱希 09104020 B
表演與主持 王馮源 09104021 A
表演與主持 楊宇航 09104023 B
表演與主持 王佳璐 09104024 B
表演與主持 馬瀟 09104025 B
表演與主持 劉帥 09104026 B
表演與主持 何倩也 09104027 A
表演與主持 劉嘉平 09104041 B
表演與主持 張夢雨 09104042 B
表演與主持 李敏 09104043 B
表演與主持 楊照銘 09104044 A
表演與主持 龔玉嬌 09104045 A
表演與主持 陳冰 09104046 B
表演與主持 趙寧 09104047 B
表演與主持 王昳 09104048 B
表演與主持 葛亮 09104049 A
表演與主持 劉一弘 09104050 A
表演與主持 符夏一峰 09104051 B
表演與主持 劉興華 09104052 B
表演與主持 於洋 09104053 A
表演與主持 薛智軒 09104054 B
表演與主持 何冠蓉 09104055 B
表演與主持 李明起 09104056 A
表演與主持 劉丹青 09104057 B

Ⅹ 基於煤層壓裂模擬的水飽和煤樣單軸力學試驗研究

顏志豐1 琚宜文1 侯泉林1 唐書恆2

(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學院 北京 100049 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 北京 100083)

摘要:為模擬研究煤儲層水力壓裂效果,對煤樣進行了飽水條件下的常規單軸壓縮試驗和聲發射測試。對結果進行分析表明:在常規單軸壓縮條件下,煤在平行層面上其力學性質具有方向性差異,平行面割理方向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要比垂直面割理方向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大得多,其彈性模量也大得多。煤樣在垂直面割理方向彈性模量E隨著單軸極限抗壓強度σc的增加而增加,相關性較高,平行面割理方向彈性模量E隨著抗壓強度的增高而增高,但離散性較大。在單軸壓縮條件下煤樣變形破壞表現出的全應力—應變曲線形態大體可以概括為3種類型。

關鍵詞:單軸壓縮試驗 力學性質 各向異性 飽和含水率 割理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No. 41030422; 40972131)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 ( 973) 課題( No. 2009CB219601)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 ( 2009ZX05039 - 003) ;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 XDA05030100) ; 河北工程大學博士基金課題。

作者簡介: 顏志豐,1969 年生,男,河北邯鄲人,博士後,長期從事能源地質和構造地質研究。Email: yanzf@ gucas. ac. cn。

Uniaxial Mechanical Test of Water-saturated Coal Samples in Order to Simulate Coal Seam Fracturing

YAN Zhifeng1JU Yiwen1HOU Quanlin1TANG Shuheng2

( 1.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Gra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 2.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imulate effect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coal reservoir,conventional uniaxial compres- sion test and acoustic emission test on the water-saturated coal samples were ho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 chanical properties in parallel to the level of coal have directional differenc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nventional uniaxial compression. The uniaxial limit compressive strength in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face cleat is much larger than it in the vertical,so is the elastic molus. The elastic molus of coa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om- pressive strength,however it is higher correl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vertical face cleat,but a larger dispersion in parallel.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curve shape showed by deformation of coal sample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can be roughly summarized as 3 types.

Keyword: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isotropy;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cleat

1 前言

煤層氣是儲存於煤層內的一種非常規天然氣,其中CH4含量多數大於90%,是一種優質潔凈的氣體能源(單學軍,2005)。我國煤層氣資源十分豐富,根據新一輪全國煤層氣資源評價結果,在全國19個主要含煤盆地,適合煤層氣勘探的埋深300~2000m范圍內,預測煤層氣遠景資源量為36.8萬億m3。煤層氣主要是以吸附狀態存在於煤層內,也有少量以游離狀態存在於孔隙與裂縫中(SmithDM,1984)。就孔隙結構而言,煤的孔隙結構可分為裂縫性孔隙和基岩孔隙。人們又習慣地把煤岩中的內生裂縫系統稱為割理。其中面割理連續性較好,是煤中的主要裂隙,端割理是基本上垂直於面割理的裂縫,只發育在兩條面割理之間,把基岩分割成一些長斜方形的岩塊體(李安啟,2004)。

滲透率高的煤層產氣量往往較高,而低滲透率的煤層產氣量較低。水力壓裂改造措施是國內外煤層氣井增產的主要手段。而我國的煤層氣儲層普遍屬於低滲透煤儲層,研究表明:我國煤層滲透率大多小於50×10-3μm2(張群,2001)。因此,目前國內的煤層氣井採用最廣泛的完井方法是壓裂完井,煤層和砂岩的岩性特徵有很大的區別,壓裂施工中裂縫在煤層中的擴展規律與在砂岩中的擴展規律也不相同,為了解煤層的壓裂特徵和壓裂效果就需要對煤層壓裂進行模擬研究,要進行模擬研究就需要研究煤岩的力學性質。

通過試驗研究煤岩的力學性質,發現煤岩具有尺寸效應———即煤岩的尺寸對試驗結果具有影響,Daniel和Moor在1907年就指出(DanielsJ,1907):小立方體的屈服強度高於大立方體,而且當底面積保持常數時,隨著試塊高度的增加,其屈服強度降低。研究過煤岩尺寸效應的還有Bunting(Bunting D.1911)。Hirt和Shakoor(Hirt A M,1992),Med-hurst和Brown(MedhurstT P,BrownET.A,1998),吳立新(1997),劉寶琛(1998),靳鍾銘(1999)等。

由於單軸力學性質試驗結果受尺寸、形狀等因素制約,因此進行單軸岩石壓縮試驗時,對試驗樣品的加工有一定的要求,通常試件做成圓柱體,一般要求圓柱體直徑48~54mm,高徑比宜為2.0~2.5,試件端面光潔平整,兩端面平行且垂直於軸線。

2 試驗方法說明

在單軸壓縮應力下,煤塊產生縱向壓縮和橫向擴張,當應力達到某一量級時,岩塊體積開始膨脹出現初裂,然後裂隙繼續發展,最後導致破壞(閆立宏,2001)。為避免其他因素的影響,採用同一試樣,粘貼應變片,在測試強度過程中同時用電阻應變儀測定變形值。

2.1 煤樣制備和試驗方法

實驗煤樣采自沁水盆地南部晉煤集團寺河煤礦3#煤層。煤樣制備和試驗方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水利水電工程岩石試驗規程(SL264-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01),以及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實驗室和現場試驗標准化委員會提供的《岩石力學試驗建議方法》(鄭雨天,1981)進行的。沿層面方向在大煤塊上鑽取直徑為50mm,高為100mm的圓柱樣,煤樣軸向均平行煤岩層面。為研究平行面割理和垂直面割理方向煤岩力學性質的差異,制備了兩組煤樣。一組煤樣平行面割理方向,樣品數10個,編號DP1DP10;另一組煤樣垂直面割理方向,樣品數10個,編號DC1DC10。試驗前對煤樣進行了飽水處理(48h以上)。單軸實驗設備為WEP600微機控制屏顯萬能試驗機。記錄設備為30噸壓力感測器,7V14程序控制記錄儀。數據處理設備為聯想楊天E4800計算機及相應的繪圖機、列印機。試驗工作進行前測試了煤樣的物理性質,對試件進行了飽水處理。進行單軸壓縮試驗的煤樣條件見表1。

表1 煤樣條件

2.2 計算公式

單軸抗壓強度計算公式:

中國煤層氣技術進展: 2011 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式中:σc為煤岩單軸抗壓強度,MPa;Pmax為煤岩試件最大破壞載荷,N;A為試件受壓面積,mm2

彈性模量E、泊松比μ計算公式:

中國煤層氣技術進展: 2011 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式中:E為試件彈性模量,GPa;σc(50)為試件單軸抗壓強度的50%,MPa;εh(50)為σc(50)處對應的軸向壓縮應變;εd(50)為σc(50)處對應的徑向拉伸應變;μ為泊松比。

3 試驗結果與分析

3.1 載入軸線方向對煤塊的抗壓強度σc和彈性模量有顯著的影響。

試驗結果數據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平行面割理方向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要比垂直面割理方向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大得多,其彈性模量也大得多,抗拉強度平均值高出2/3,而彈性模量更是高出一倍。這說明即使在平行煤的層面上其力學性質也具有方向性,不同方向上其值大小有顯著差異。

表2 煤樣單軸抗壓強度試驗結果

注:DP9沿裂隙面破裂,沒有參與力學性質分析。

煤是沉積岩,小范圍內同一煤分層在形成環境、形成時代上都是相同的,可以認為小范圍內在平行煤的層面上,煤的組分、煤質等是均勻的,變化非常小,所以沿平面上力學性質的差異與煤質、組分等關系不大。推測其原因是由於在地史上受到構造應力的影響,構造應力具有方向性,在不同的方向上其大小不同,使煤在不同的方向上受到地應力作用的大小程度也不同,導致煤在不同方向上結構有所不同,從而表現出來在不同方向上力學性質的差異,在受力較大的方向上可能會表現出較大的強度。由於在構造力作用下沿最大主應力方向裂隙最容易發育,發育程度也應該較好,沿最小主應力方向上裂隙發育程度要差些。發育好的裂隙往往形成面割理,因而在平行面割理的方向上抗壓強度和彈性模量都高,而在垂直面割理的方向上其值相對就會小些。

3.2 煤岩單軸極限抗壓強度與其他性質之間的關系

由表2可知煤樣的抗壓強度離散性較大,影響因素是什麼?煤的密度與含水狀態對單軸抗壓強度有什麼影響?現分析如下:

圖1a表示了極限抗壓強度σc與飽和密度ρw之間的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無論是C組、P組還是全部樣品,隨著飽和密度的增加,煤塊的極限抗壓強度都有增加的趨勢,說明隨著飽和密度的增加,抗壓強度有增加的趨勢。

圖1 σc與其他性質之間的關系

圖1b表示極限抗壓強度σc與飽和吸水率ωs之間的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C組樣品隨飽和吸水率的增加抗壓強度有減少的趨勢,而P組樣品單軸抗壓強度和飽和吸水率的相關性非常低,可以認為飽和吸水率對P組樣品沒有影響。由此可見,飽和吸水率的增高使垂直面割理方向的抗壓強度降低,而對平行面割理方向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影響很小。

圖1c表示單軸極限抗壓強度σc與彈性模量E之間的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C組樣品單軸極限抗壓強度σc與彈性模量E之間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即垂直於面割理方向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隨著彈性模量的增加而增加,P組樣品具有不明顯的線性正相關,即平行於面割理方向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σc與彈性模量E的增加而增加,但離散性較大。

圖1d表示單軸極限抗壓強度σc與泊松比μ之間的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C組樣品單軸抗壓強度與泊松比之間具有較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垂直於面割理的單軸抗壓強度隨著泊松比的增高而降低;但是P組樣品的相關性很低,即平行於面割理方向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σc與泊松比的變化無關。

3.3 彈性模量和其他性質之間的關系

圖2a表示彈性模量E與泊松比μ之間的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C組樣品、P組樣品及全部樣品相關性均不明顯。說明彈性模量與泊松比之間的變化互不影響。

圖2 彈性模量E與其他性質之間的關系

圖2b表示彈性模量E與飽和密度ρw之間的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無論C組還是P組,樣品彈性模量與飽和密度相關性非常弱,可以認為不相關。由此可見彈性模量不受飽和密度變化的影響。

圖2c表示彈性模量E與飽和吸水率ωs之間的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C組樣品彈性模量與飽和吸水率相關性較高,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但是P組樣品的相關性卻很低,幾乎不相關。由於C組樣品以垂直軸向的裂隙為主,在壓力作用下煤樣的變形等於煤岩本身的變形再加上水的變形,水是液體,在壓力作用下很容易變形,在壓力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水含量的增加變形隨之增大,而產生較大的軸向變形,導致C組的煤樣隨著含水量的增加彈性模量變小。而P組樣品裂隙以平行軸向為主,盡管在飽水的情況下裂隙中完全充填了水,但由於水含量很少,承載壓力的主要是煤岩本身,變形量也是由煤岩本身決定的,因此它與含水量關系不明顯。

3.4 泊松比和其他性質之間的關系

由圖3a中可以看出C組樣品、P組樣品和全部樣品的泊松比與飽和密度之間散點圖均比較離散,相關性很低,也可以說它們不相關。

由圖3b中可以看出C組樣品、P組樣品和全部樣品的泊松比與飽和吸水率之間相關性很低,可以認為它們不相關。

3.5 煤岩單軸壓縮全應力—應變曲線類型

岩石試件從開始受壓一直到完全喪失其強度的整個應力應變曲線稱為岩石的全應力應變曲線(重慶建築工程學院,1979)。大量岩石單軸壓縮實驗表明,岩石在破壞以前的應力應變曲線的形狀大體上是類似的,一般可分為壓密、彈性變形和向塑性過渡直到破壞這三個階段。

煤是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石,由於成煤物質的不同及聚煤環境的多樣化,煤的岩石組分、結構特徵比較復雜。因此,在單軸壓縮條件下煤樣變形破壞機制及表現出的全應力—應變曲線形態多種多樣,大體可以概括為3種類型。

圖3 泊松比μ與飽和吸水率ωs之間的關系

3.5.1 迸裂型

應力—應變曲線壓密階段不明顯,加速非彈性變形階段很短,曲線主要呈現表觀線彈性變形階段直線,直到發生破壞,見圖4a。具有迸裂型全應力—應變曲線特徵的煤樣,通常均質性較好、強度較大、脆性較強,其抗壓強度通常很高。煤樣在整個壓縮變形過程中,積聚了大量彈性應變能,而由於發生塑性變形而耗散的永久變形能相對較小。因此,當外部應力接近其極限強度而將要發生破壞時,煤岩內積聚的大量彈性應變能突然、猛烈地釋放出來並發出較大聲響,形成一個很高的聲發射峰值。

圖4 煤岩樣品應力—應變關系曲線圖

3.5.2 破裂型

應力較低時,出現曲折的壓密階段,當應力增加到一定值時,應力—應變曲線逐漸過渡為表觀線彈性變形階段;最後變為加速非彈性變形階段,直到發生破壞,見圖4b。試件隨荷載的增加,煤樣受力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同時出現局部張性破壞,但整體仍保持完整,並在變形過程中也積聚了一定的彈性應變能。當外部應力接近其抗壓強度,即煤岩發生加速變形時,煤岩中積聚的彈性應變能就突然釋放,產生較高的聲發射值,破壞時聲發射強度又變得非常低。

3.5.3 穩定型

應力—應變曲線壓密階段不明顯,表觀線彈性變形階段呈略微上凸的直線,加速非彈性變形階段較長,見圖4c。試件隨荷載的增加,煤樣受力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同時出現局部張性破壞,並在變形過程積聚的彈性應變能釋放,形成振鈴計數率峰值,隨後振鈴計數率迅速降低,並在加速非彈性變形階段開始時出現新的振鈴計數率峰值,接近破壞時又出現一次振鈴計數率峰值。破壞時聲發射強度又變得非常低。

4 結論

通過上面對沁水盆地寺河煤礦3號煤力學試驗,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煤岩單軸抗壓強度和彈性模量等力學性質在平行煤層的平面上具有方向性差異,平行面割理方向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要比垂直面割理方向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大得多,其彈性模量也大得多。

(2)煤的極限抗壓強度σc隨著飽和密度ρw的增加而增加;極限抗壓強度σc在垂直於面割理方向上隨飽和吸水率ωs的增加而減少,而在平行面割理方向上與飽和吸水率無關;單軸極限抗壓強度σc隨著彈性模量E的增加而增加,在垂直面割理方向上相關程度較高,在平行面割理方向上離散性較大。單軸極限抗壓強度σc在垂直面割理方向上隨著泊松比μ增加而減小,而在平行面割方向上與泊松比無關。

(3)彈性模量E的變化不受泊松比變化的影響,同時也不受飽和密度的影響;垂直面割理方向彈性模量隨著飽和吸水率ωs的增加而減小,而平行面割理方向彈性模量與飽和吸水率無關。

(4)泊松比μ的變化既不受飽和密度變化的影響,也不受飽和吸水率ωs變化的影響。

(5)在單軸壓縮條件下煤樣變形破壞表現出的全應力—應變曲線形態大體可以概括為3種類型:①迸裂型;②破裂型;③穩定型。

參考文獻

單學軍,張士誠,李安啟等.2005.煤層氣井壓裂裂縫擴展規律分析.天然氣工業,25(1),130~132

靳鍾銘,宋選民,薛亞東等.1999.頂煤壓裂的實驗研究.煤炭學報,24(l),29~33

李安啟,姜海,陳彩虹.2004.我國煤層氣井水力壓裂的實踐及煤層裂縫模型選擇分析.天然氣工業,24(5),91~94

劉寶琛,張家生,杜奇中等.1998.岩石抗壓強度的尺寸效應.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7(6),611~614

吳立新.1997.煤岩強度機制及礦壓紅外探測基礎實驗研究.北京:中國礦業大學.

閆立宏,吳基文.2001.煤岩單軸壓縮試驗研究.礦業安全與環保,28(2),14~16

張群,馮三利,楊錫祿.2001.試論我國煤層氣的基本儲層特點及開發策略.煤炭學報,26(3),230~235

鄭雨天等譯.1981.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實驗室和現場標准化委員會:岩石力學試驗建議方法.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01.水利水電工程岩石試驗規程(SL264~2001).北京:地質出版社

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同濟大學編.1979.岩體力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Bunting D. 1911. Pillars in Deep Anthracite Mine. Trams. AIME,( 42) ,236 ~ 245

Daniels J,Moore L D. 1907. The Ultimate Strength of Coal. The Eng. and Mining,( 10) ,263 ~ 268

Hirt A M,Shakoor A. 1992. Determination of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al for pillar Design. Mining Engineer- ing,( 8) ,1037 ~ 1041

Medhurst T P,Brown E T. 1998. A study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al for Pillar Design. Int. J. Rock. Min. Sci. 35 ( 8) ,1087 ~ 1104

Smith D M,Williams F L. Diffusional effects in the recovery of methane from coalbeds. SPE,1984: 529 ~ 535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