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高被引科學家
㈠ 世界頂尖科學家榜單出爐,美國2650人,英國514人,中國有多少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相信人們也越來越體會到「科教興國」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近代的中國在國際上,長期以來都處在一個十分被動的位置,這和閉關鎖國,導致科技水平的落後,有著十足的關聯,不過隨著逐漸與世界接軌,也逐漸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才誕生,截止到如今,在數十年當中,社會更是取得了長遠的發展,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好奇,國內到底有多少頂尖科學家榜呢?
實際上,最近一份世界頂尖科學家榜單的出爐,為人們揭開了答案。
客觀來說,這一份榜單,並不能算作是最頂尖科學家的測量器,但是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基礎軟實力,也希望國內,有著更多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㈡ 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有用嗎
榜單製作者從Scopus中篩選來自中國大陸機構的論文作者,統計他們在不同學科之間的分布,旗下擁有《柳葉刀》《細胞》等2200多種期刊,尤其關注語言認知過程和兒童閱讀發展方向。研究領域為認知心理學,製作方得出38個領域共1651名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學者名單,隨後在各個學科按相應名額篩選出作為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被引總次數排名最高的作者名單,現就職於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就職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近日。Scopus和ScienceDirect等在線服務也是其旗下產品。在排除現職工作單位是非中國大陸機構的作者,現就職於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遺傳和分子生物學施一公,基於論文引用數遴選而成。環境科學朱彤。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學領域。心理學舒華。神經科學蒲慕明。Scopus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同行評議學術論文索引摘要資料庫。計算機科學徐澤水。以下其中9個基礎學科榜單的第一位(榜單不分先後排序),主攻膠體納米晶膠材料,現就職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模糊數學及優化演算法等,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研究方向包括大氣化學反應動力學,收錄出版商達5000餘家,即是利用Scopus資料庫。研究興趣為紡織數學。主要利用結構生物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生化,期刊21000種、信息融合。主要研究高等認知功能的環路基礎等方向。物理學和天文學張遠波,文獻索引5500餘萬條。著名納米材料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這次的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化學彭笑剛。研究專注於石墨烯中相對論效應對電子影響等實驗凝聚態物理方向,現就職於復旦大學物理系,並按總數 2000 人計算出各學科的名額分配、生物化學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現就職於蘇州大學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從未發表過被引次數世界前 1%論文,中國科學院院士、論文標准化影響力(Field Weighted Citation Impact)低於 1 的作者之後、光譜和光學材料的化學領域,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集團發表了「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現就職於浙江大學化學系。愛思唯爾集團專注於前沿科技與醫學信息。研究方向涵蓋決策分析。醫學沈洪兵,現就職於四川大學商學院:數學何吉歡,紡織力學等領域,現就職於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大氣環境與人體健康等
㈢ 哪些學者在領跑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近日,愛思唯爾()出版集團發表了「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
愛思唯爾集團專注於前沿科技與醫學信息,旗下擁有《柳葉刀》《細胞》等2200多種期刊。Scopus和ScienceDirect等在線服務也是其旗下產品。Scopus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同行評議學術論文索引摘要資料庫,收錄出版商達5000餘家,期刊21000種,文獻索引5500餘萬條。這次的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即是利用Scopus資料庫,基於論文引用數遴選而成。
榜單製作者從Scopus中篩選來自中國大陸機構的論文作者,統計他們在不同學科之間的分布,並按總數 2000 人計算出各學科的名額分配,隨後在各個學科按相應名額篩選出作為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被引總次數排名最高的作者名單。
在排除現職工作單位是非中國大陸機構的作者,以及從未發表過被引次數世界前 1%論文、論文標准化影響力(Field Weighted Citation Impact)低於 1 的作者之後,製作方得出38個領域共1651名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學者名單。
以下其中9個基礎學科榜單的第一位(榜單不分先後排序):
數學
何吉歡,現就職於蘇州大學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興趣為紡織數學,紡織力學等領域。
物理學和天文學
張遠波,現就職於復旦大學物理系。研究專注於石墨烯中相對論效應對電子影響等實驗凝聚態物理方向。
化學
彭笑剛,現就職於浙江大學化學系。著名納米材料科學家,主攻膠體納米晶膠材料、光譜和光學材料的化學領域。
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學
施一公,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就職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要利用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
神經科學
蒲慕明,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現就職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高等認知功能的環路基礎等方向。
醫學
沈洪兵,現就職於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學領域。
環境科學
朱彤,現就職於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包括大氣化學反應動力學,大氣環境與人體健康等。
心理學
舒華,現就職於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領域為認知心理學,尤其關注語言認知過程和兒童閱讀發展方向。
計算機科學
徐澤水,現就職於四川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涵蓋決策分析、信息融合、模糊數學及優化演算法等。
㈣ 什麼是ESI高被引論文
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學術信息出版機構美國科技信息所(ISI)於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跟蹤科學發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是基於湯森路透Web of Science? (SCIE/SSCI)所收錄的全球11000多種學術期刊的1000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資料庫,ESI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
ESI對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SCIE、SSCI庫中近11年的論文數據進行統計,按被引頻次的高低確定出衡量研究績效的閾值,分別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機構、科學家、研究論文,居世界前50%的國家/地區和居前0.1%的熱點論文。ESI針對22個專業領域,通過論文數、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和前沿論文等6大指標,從各個角度對國家/地區科研水平、機構學術聲譽、科學家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學術水平進行全面衡量。
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普遍用以評價學術機構和大學的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的重要指標。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學術評價首席專家、我國科學計量學專家、中國民航大學黨亞茹教授指出,ESI給出的國家、機構和科學家引文排位中,由於採用了對每一位作者的貢獻都給以統計的方法,即一篇n個作者/機構/國家合作的論文,將被統計n次,因此能很好地表現出每位學者對國家、機構的學術貢獻程度,是體現國家/地區、機構國際學術聲譽的重要標志。
2012年1月,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率先將我國大學進入世界1%的「ESI論文總被引頻次」作為反映大學「學術聲譽」指標納入中國大學評價中,引導大學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並根據200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的ESI論文統計結果推出「2012中國大學ESI論文排行榜」,作為評價大學科學研究能力和學術聲譽的重要標志。
北京大學高居2012中國大學ESI論文排行榜榜首,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居前三。
㈤ 嚴濟慈、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楨和高士其都是什麼學家
都是科學家(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內化重現與認容識、探索、實踐的人士。)
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
李四光:地質學家、教育家
茅以升:中國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
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
高士其:中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 醫生
㈥ 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高引用率科學家名單 esi高被引的論文是指什麼
1、論文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9、論文摘要之撰寫通常在整篇論文將近完稿期間開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內容。但亦可提早寫作,然後視研究之進度作適當修改。有關論文摘要寫作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間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11、用簡單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語、俗語或不必要的技術性用語。
12、請多位同僚閱讀並就其簡潔度與完整性提供意見。
13、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矯枉過正,將應有之字眼過份刪除,如在英文中不應刪除必要之冠詞如a''an''the等。
14、盡量少用縮寫字。在英文的情況較多,量度單位則應使用標准化者。特殊縮寫字使用時應另外加以定義。
15、不要將在文章中未提過的數據放在摘要中。
16、不要為擴充版面將不重要的敘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僅能以一兩句話概括,就讓維持這樣吧,切勿畫蛇添足。
17、不要將文中之所有數據大量地列於摘要中,平均值與標准差或其它統計指標僅列其最重要的一項即可。
18、不要置放圖或表於摘要之中,盡量採用文字敘述。
㈦ 中國西安地質大學院士
7月9日下午,地大赴西安實踐團來到長安大學地學大廈,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傑出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安大學教授湯中立院士進行了親切交談,湯院士熱情接待並填寫了校友寄語卡,隨後為母校六十年校慶送上了誠摯的祝福。
湯中立院士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他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學習生活。1952年9月,他進入了北京地質學院,開始了他對地質學的學習、認識和理解。其間,他曾聆聽過李四光、孫雲鑄、謝家榮、尹贊勛、袁復禮、馮景蘭等學者的演講或教誨,他們獻身地質科學的精神,以及在地質實踐中所表現的科學態度,成為湯院士一生的榜樣。尤其是著名的地質學家、我們的前校長李四光先生在一次講演時,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你們應當成為新中國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李四光先生希望同學們成為新中國優秀的地質學家,像神話中的「土地神」一樣,熟悉和掌握腳下的地球。湯中立對這次講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湯院士每當提起這段時光,臉上還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說,李四光先生是他一生的榜樣。
隨後,湯院士向我們介紹了他參加工作後的情況。湯中立院士長期從事礦產勘查和地質礦產研究工作,是中國鎳礦工業和甘肅省金礦工業的開拓者之一,其重大貢獻是對金川鎳礦的發現和二礦區深部隱伏礦體的勘探和突破,使該鎳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鎳礦。據湯院士回憶,當時正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湯院士保守地估計了當地鎳的儲量為2.5萬噸,但是後來的專家卻給出了5.0萬噸的儲量預測,而縣里的領導卻向上報了20萬噸的儲量預測。湯院士告訴我們:當時儲量在5.0噸以上的鎳礦已經是屬於我國的大礦。上報了如此大數目的預測湯院士心裡也十分忐忑,但是經過後期的勘察,當地探明儲量為140萬噸!其中包括90萬噸鎳和50萬噸銅!如今,金川礦業已經年產值達到了1100億元,探明儲量在550萬噸以上。湯院士一生致力於鎳礦的研究,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因為這樣傑出的貢獻,湯院士先後榮獲甘肅省委、省政府科技先進工作者;地礦部全國地礦系統勞動模範;甘肅省政府、地礦部聯合授予「祖國鎳都開拓者」榮譽稱號;甘肅省優秀專家;國家出版局著作出版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家榮譽獎;金川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談到這些榮譽,湯院士只是莞爾一笑,並且謙虛的說:「能夠取得這些榮譽,是三分靠實力、七分靠運氣」,他還說地質學者要發揚「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地大校訓,在地質工作上要一絲不苟,才能獲得優異的成績。
在隨後的時間里,我們向湯院士贈送了地質大學的書簽,湯院士十分高興。湯院士還熱情的為我們填寫了校慶六十周年校友寄語卡,並與實踐團成員一一合影留念。在采訪的最後,我們通過手中的攝像機為湯院士錄制了傑出校友獻禮校慶的視頻,湯院士在視頻中表達了對母校的熱愛以及對當代大學生的殷切期望,整個訪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采訪活動,每位實踐團的成員都很激動,通過與湯院士的交流,我們欣賞到了院士的風采,增長了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㈧ esi高被引論文可以查過去的嗎
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學術信息出版美國科技信息所(ISI)於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跟蹤科學發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是基於湯森路透Web of Science? (SCIE/SSCI)所收錄的全球11000多種學術期刊的1000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資料庫,ESI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國家/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
ESI對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的SCIE、SSCI庫中近11年的論文數據進行統計,按被引頻次的高低確定出衡量研究績效的閾值,分別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科學家、研究論文,居世界前50%的國家/地區和居前0.1%的熱點論文。ESI針對22個專業領域,通過論文數、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和前沿論文等6大指標,從各個角度對國家/地區科研水平、學術聲譽、科學家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學術水平進行全面衡量。
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普遍用以評價學術和大學的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的重要指標。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學術評價首席專家、我國科學計量學專家、中國民航大學黨亞茹教授指出,ESI給出的國家、和科學家引文排位中,由於採用了對每一位作者的貢獻都給以統計的方法,即一篇n個作者//國家合作的論文,將被統計n次,因此能很好地表現出每位學者對國家、的學術貢獻程度,是體現國家/地區、國際學術聲譽的重要標志。
2012年1月,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率先將我國大學進入世界1%的「ESI論文總被引頻次」作為反映大學「學術聲譽」指標納入中國大學評價中,引導大學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並根據200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的ESI論文統計結果推出「2012中國大學ESI論文排行榜」,作為評價大學科學研究能力和學術聲譽的重要標志。
北京大學高居2012中國大學ESI論文排行榜榜首,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居前三。
㈨ 什麼是高被引科學家
科學家發表的論文被數抄據庫收錄後,其他研究學者可以通過檢索來獲取信息,引用這篇論文,這些被引用的文章叫做被引文獻,被引文獻的作者叫被引科學家了,如果這些科學家些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很多,也就是常說的被引頻次很高,就叫「高被引科學家」。像湯森路透公司開發的「高被引科學家」資料庫,就是用於統計科學家的被引頻次,方便學術交流。
㈩ 學貫中西科教雙馨的地質大學———賀王鴻禎教授華誕
翟裕生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鴻禎先生今年已 90 高齡,他依然思維清晰,興趣廣泛,近年來還不時發表專題論文和詩詞佳作。我們能經常得到他的教誨,也感受到他對時事、校務、學界、友人和弟子們的深切關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德高望重的長者,我們向他的 90 壽辰表示最衷心、最誠摯的祝福。
王先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著名地質學家,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回顧他的業績,學習他的為人,一定能夠獲得很多教益。
一、王先生的簡歷和貢獻
王先生是山東省蒼山縣人,他於 1939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 西南聯大) 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和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學會書記和副理事長、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古生物學會書記和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1980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先生博學多才、嚴謹求實、目標遠大、勤奮耕耘、開拓創新、成就卓著。他是傑出的地質學家,深入到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並做出了系統的開創性成果,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他開拓了研究四射珊瑚新的領域,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 他提出了以年代地層和岩石地層為主的地層分類觀點,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主編了 《中國古地理圖集》,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和好評。他建立了層序地層級別體系,提出了泛大陸聚散周期和地球節律的普遍意義。在大地構造和全球構造方面,他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劃分了中國和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 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古大陸再造,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的地球史觀。這些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理論觀點對相關學科有重要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在地質學史方面,王先生主張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他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正確評價地質學歷史人物,提倡以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為主要研究內容,並組織多位專家學者對我國 50 年來的地質科學發展進行了初步總結。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研究會保持了不事張揚的純朴的學術風格,得到廣大同行的贊許。王鴻禎先生學識淵博,勤於著述,共發表論文等 250 篇,出版圖書 27 部。他的多項開創性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 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 項,國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
王先生是熱忱的教育家,經歷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幾個階段,67 年來終身從教,備極艱辛,既曾主持校務,又堅持在教學一線,教書育人,培養了幾代地學人才。他講授過多種課程,我們的 《地史學》課就是王先生教的,內容新穎豐富,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和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對地質科學的興趣。他編著的 《地史學教程》在地質院校中廣為應用,獲得了首屆高校教材特等獎。他強調地質基礎教育的重要,主張拓寬基礎,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倡導教學和科研的密切結合。他善於通過組織大型科研項目,集中多學科中青年人才,在研究工作實踐中加以培養和提高,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
王先生是北京地質學院的建院元老,他是 「北地」建校委員會 10 成員之一,是首任大系 ( 地質礦產勘查系) 主任。在院黨委領導下,他曾長期主持系務和校務,從辦學思想、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材、實習基地、實驗室到教師隊伍建設、開展科學研究等都傾注了大量心血,成效顯著。他還和前輩師長們一道,把西南聯大、北大、清華、北洋等校的優良傳統和科學作風傳承到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們言傳身教,使我們深受教育。在這樣有深厚科學、文化底蘊的大學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人才。王先生他們一代人的歷史貢獻是巨大和深遠的。
作為一位傑出人物,由於他的經歷和貢獻,王先生在我國的地質科教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色地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地質大家,備受地質學人們的敬仰和尊重。
還有一點應當提到的是,王先生作為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富強和統一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政協工作。他是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還擔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進言獻策,盡心盡責地履行了肩負的歷史責任。以上幾個方面就我所知,談了王先生的部分事跡。
二、我的學習體會
我是王先生的一個學生,從 1948 年我入北大地質系學習起,他作為我的啟蒙老師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我敬愛和尊崇的師長。在我和王先生的接觸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那很強的事業心、責任心和求真務實的科學作風。他一生腳踏實地,不圖虛名,認真做事,榮辱不驚,委曲時默默奉獻,順利時嚴於律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業。從他在西南聯大的破舊鐵皮房裡專心整理、鑒定大量化石標本,到遷校困難時期受命出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再到 80 高齡還親自指導學生們的調研實踐,都顯示出他對地質教育和科技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保持了嚴謹求實作風。他的講話和文章都經過深思熟慮,言之有據,力求精準且富有新意。他的多種著述都被同行們視為精品。有一次我同他一起起草一個專家建議,他十分認真,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多次修改才最後定稿。「於細微處見精神」。我想,正是這種敬業精神和務實作風幫助王先生成就了他的不平凡業績。
王先生之所以能作出傑出貢獻,既源於他的個人天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來自他一生的勤奮耕耘。他生活在社會大變革時期,親歷祖國的憂患與崛起、挫折與發展、封閉與開放,時代的需要堅定了他為祖國富強而獻身地質事業的信念。生活的磨煉鑄就了他的堅強意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深究地球奧秘,探索教育規律。「為有育人多壯志,敢將格物證丹心」 ( 《八十述懷》中句) 恰好反映了他的心志。他既秉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又經歷了西方現代科學鍛煉; 既能通曉科技教育,又具備文史素養,達到了古今中外兼容和交匯的很高境界。他既尊師重友,珍視團結,繼承和發揚了前輩地質大師們的學術貢獻和優良學風,又甘為人梯,熱忱提攜青年,悉心傳授先進的科學成果和思想作風。他是學貫中西、科教雙馨、高瞻遠矚、德高望重的前輩地學大家,他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哺育他的祖國和人民。他是廣大科教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時代造就了人物,而人物的活動又豐富了時代內容,在一個或幾個方面推動了時代和社會向前發展。王先生的經歷和事跡就是一個例證。
今天我們國家正處在最好時期之一,科教興國戰略開始實施,建設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任重道遠。迫切地需要人才和人物。我們和年輕的一代學子都要很好地學習和繼承王鴻禎先生和前輩師長們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業績,將他們艱辛開創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使其發揚光大。
( 注: 此文轉引自 《中國地質教育》2007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