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五工程地質
⑴ 我系內蒙古包頭市人。九三年入伍到五二八一五部隊。九四年工程施工中受傷。經解放軍二六八醫院治療。手...
去民政局問問吧 把所有的相關材料都帶上
⑵ 大專學撒 專業好
地質學或者岩土工程,每年的就業率可以達到98%.我就是學地質的,在南方工作的時候工資可以達到4000以上。希望你能成功。女孩子讀這兩種專業現在搶手。。希望我們可以成為朋友。
⑶ 公元一八一五年的歷史
1815年是清仁宗嘉慶二十年;乙亥年(豬年)。
嘉慶十九年(1815)11月21日,版嘉慶帝諭示河權南、安徽等地查拿紅胡捻子。捻子,河南等地民間行儺驅疫、裹紙燃膏為龍戲的稱呼,原起於康熙年間。山東、河南、安徽百姓相聚拜福拜捻,後來日益增多。二十一日,御史陶澍上奏,河南南汝光一帶,以及安徽潁、毫等處,近來紅胡「匪徒」日聚日多,「橫行」益甚。每一股稱為一捻子,小捻子數人數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成群結隊,且有頭目指揮。河南息縣、光山、正陽、羅山、汝陽、項城尤其厲害,頭目名叫王妮仔。安徽紅胡捻子的頭目叫李東山、馬大振,每人手下都有千人。嘉慶帝聞奏後,命河南巡撫方受疇、安徽巡撫胡克家立即查拿紅胡捻子。不久,王妮仔、李東山、馬大振等人相繼被清政府捕獲。
⑷ 你好。我是北京軍區五二八一五部隊退役老軍人。系內蒙古包頭市人。九三年入伍。九四年因公在國防工程施...
我系內蒙古包頭市人。九三年入伍到五二八一五部隊。九四年工程施工中受傷。經後帶材料到地方。能否在地方補辦人傷殘軍人證? 去民政局問問吧 把所有
⑸ 當塗縣白象山鐵礦()
白象山鐵礦位於當塗縣城南12公里的大白象鄉幸福村、大塘村、包山村一帶,分布面積為1.7平方公里,是寧蕪斷陷盆地鍾山姑山礦田的重要礦床之一。
礦區與馬鋼開采利用的姑山鐵礦專用鐵路線相距2公里,專線長10公里與寧蕪鐵路干線的毛耳山車站相聯接。
礦區西北面巍峨秀麗的大青山,海拔371.91米,為本區第一高山。碧波漣漪的青山河像一條玉帶從礦區中間流過,周圍是一片肥沃田野,青山之南麓是唐代著名詩聖李太白的長眠之地,有不少中外人士來此憑吊。
白象山鐵礦是隱伏礦體,先後進行了許多地質、物探工作,它的發現是廣大物探、地質人員辛勤勞動的結晶。1956年,冶金部華東三區隊七分隊在鍾姑地區進行1∶1萬磁測,因測區偏於青山河西,磁場弱,未能圈出白象山磁異常。1959—1960年,安徽省冶金廳第二地質勘探隊物探人員繼續在大青山周圍、鍾姑地區開展1∶1萬磁法普查和詳查工作。幾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物探人員劉秉衡、蔡光華、李士林等,圈出白象山磁異常(M2),並提出驗證設計;但當時受物探找礦經驗的局限,認為磁異常低緩,推斷可能為埋藏不深的閃長岩引起,沒有驗證價值,一直未批准施工,一擱就是4年。
1965年,冶金部地質勘探總隊八一四隊在該區進行1∶5000磁法詳查,進一步圈定白象山磁異常,並進行綜合研究,亦提出對異常應進行驗證。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南京)八○八隊地質、物探人員,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認為可進行驗證的五條依據是:①區內有成礦母岩——閃長岩存在;②具有對成礦有利的成礦圍岩——含鈣、鎂較高的黃馬青組砂頁岩;③具有有利的控礦構造——破碎角礫岩構造帶和白象山背斜;④地表有零星的礦化露頭;⑤異常低緩,但形態較完整。
1966年,冶金八○八隊在白象山磁異常高值區的中心設計施工1號鑽孔,結果在三疊系黃馬青組砂頁岩下部的閃長岩中見到了厚近100米磁鐵礦體,沉睡地下億萬年的寶藏終於被發現,以後施工的幾個鑽孔也都找到了工業礦體。但在異常區北部施工的3號鑽孔,僅在近岩體接觸部位見到數米厚的小礦條,於是有人認為白象山的礦就南邊這么一個小疙瘩,成不了什麼大礦。1969年由郭百祥、劉德林、楊素珍等提交了《白象山鐵礦初步評價報告》,求得鐵礦石儲量4288萬噸。
1974年,地質技術人員劉從政擔任白象山礦區地質組長,他與物探人員深入調查研究,分析了岩體、圍岩、構造等條件,認為北部的成礦條件與南部類同,提出北部是白象山背斜的傾沒端,對成礦有利,物探人員又穿過礦區做了磁法精測剖面,並採用抬高法、切線法、米極值法、多點法和塔費也夫法等,計算了礦體的寬度和埋深,還對3號孔進行了三分量磁測井,結果都顯示出北部異常為礦與火成岩的疊加異常,這部分異常與南部異常是一個整體。在此基礎上,劉從政大膽地採用跨大步、探遠景的設計方案,以400米的孔距打了一條縱剖面,結果均見到了礦體,使原控制的礦體沿走向增長了1200米,揭露礦體的最大厚度達80餘米。當時在白象山進行地質工作的還有陸偉光、梁慶章、謝朝院。
為加快白象山鐵礦勘探,全組人員在劉從政的帶領下,提出了對該礦床的總體勘探設計,設計鑽孔200個,鑽探工程量10萬余米。顯然,這樣龐大的勘探工作量,單靠八○八隊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冶金部地質司及安徽省有關領導考慮在白象山礦區及其外圍有必要進行找礦勘探大會戰。
1976年元月,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接到省委副書記李任之從北京發來的電報,要公司派人攜帶當塗地區鐵礦地質普查勘探有關資料到北京匯報,公司派楊忠秀(生產副主任)和周中美(地質科長)赴京。1月3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委託安徽省委副書記李任之,在北京前門飯店召開安徽省鐵礦會戰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國家地質總局局長孫大光、副局長張同鈺、冶金部副部長葉志強、地質司司長朱國平、馬鋼經理崔劍曉、冶金局副局長錢澤棟。會上由周中美代表冶金地質系統具體匯報了以下內容:①寧蕪盆地鐵礦資源概況;②寧蕪盆地南段會戰的地質依據;③會戰的初步設想;④會戰預期成果及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討論,同意安徽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提出的當塗地區鐵礦會戰的初步安排意見。提出會戰的主要任務是:①進行白象山礦區勘探;②驗證青山河東磁異常;③進行外圍找礦。
4月27日,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批准成立了安徽省當塗地區地質會戰領導小組,由沈克忠、杜克、楊忠秀、周中美、馬儒傑及地方有關領導等17人組成,沈克忠任組長、杜克任副組長。
在會戰領導小組指揮下,在短期內集中了本公司19台鑽機(八○八隊10台、八○三隊1台、八一一隊4台、八一二隊2台、八一五隊2台)和物探普查隊的力量,.經過1年零7個月奮戰,白象山鐵礦勘探會戰基本結束。參戰單位的人員和鑽機陸續撤回原單位,餘下工程由八○八隊繼續完成。
在此,要特別提到的是,白象山礦區的水文地質勘探工作。白象山鐵礦床是埋深在地下200—600米的隱伏礦床,作為一個大型的鐵礦床,其經濟價值如何?除了礦床開采條件、礦石質量等因素外,水文地質條件是決定礦床開采指標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以往的幾個階段的地質工作中,同時進行了相應的水文地質工作,初步確定白象山鐵礦床為一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大型礦床。在單孔抽水試驗中,CK304涌水量達2281噸/晝夜,水位降深僅為7.13米,CK706涌水量為1720噸/晝夜,水位降深也僅3.68米。由於鑽孔孔徑及抽水設備能力的限制,利用單孔抽水試驗,已無法達到水位的大降深,從而就不可能搞清白象山鐵礦床地下水能否被疏乾的問題;另外,青山河從南至北流經礦區,青山河河水與礦區地下水聯系的密切程度如何,必須在礦區進行長時間的大孔徑抽水和群孔觀測的試驗。
水文地質組組長劉秉衡,副組長張治中,組員沈國偉、蔣天縱、劉美琳、梅寶安、王蘅生、陳三九、徐佩鳳等,作了一個大井徑的抽水設計。開孔直徑20寸,終孔井徑為15寸,施工這樣大口徑的鑽孔,不僅在八○八隊從未進行過,就是安徽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也是第一次。「路是人走出來的」,公司剛組建的水文隊,擔負起這一光榮的施工任務,經過水文隊職工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完成了這個深243.24米的大口徑水文地質抽水孔任務,創建了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鑽探史上的光輝一頁。
大孔徑抽水試驗,是用14寸深井泵作抽水機械,抽水量達1萬噸/日以上,觀測孔有42個,分布在礦區2平方公里范圍內。要在統一的時間測試水位,晝夜連續24小時工作,觀測長達33天。隊黨委動員、組織了知青、家屬100多人參加觀測隊伍,他們經過短期的培訓就上崗工作,完滿地完成了觀測任務。證明在自然狀態下青山河水與礦區地下水無明顯的水力聯系,並掌握了礦坑涌水量的各種數據。
白象山鐵礦床的勘查,歷經了以下幾個階段:1966—1969年地質詳查階段,施工鑽孔11個,鑽探工作量0.54萬米,1969年12月提交了《白象山鐵礦床評價報告》,探明鐵礦石儲量4288萬噸,此階段的主要負責人有於景林、於敬國以及郭百祥和劉德林等地質技術人員;1976—1981年,礦床勘探階段,共施工鑽孔235個,總鑽探進尺10.05萬米,獲得鐵礦總儲量1.5億噸(平均品位39.43%)、伴生五氧化二釩31.96萬噸、鈷7383噸。報告於1984年經冶金部儲委批准,歷年地質勘探總投資1034萬元,約合每噸礦石勘探成本0.07元,勘探經濟效益良好。
直接參加提交報告的人員有∶地質工程師劉從政、陸偉光、趙雲佳、李以銳,地質助理工程師趙錦嫦、付惠玲、婁永良、栗占崗,地質技術員黃義訓、錢萍,水文地質助理工程師劉秉衡、張志中、蔣天縱、沈國仁、劉美琳,技術員王寶安、王蘅生、陳三九。
礦床現未建設利用,馬鋼已委託馬鞍山鋼鐵設計院作開發可行性研究,設計年坑采礦石100萬噸,總投資2.3億元;與進口澳大利亞鐵礦石比較,可節約大量外匯,開發白象山鐵礦是有可觀前景的,已列入馬鋼礦山10年發展規劃中。
白象山鐵礦為需要選礦的貧磁鐵礦石,1976年和1980年曾先後委託陝西冶金地質研究院和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做礦石可選性試驗。前者試驗結果:鐵精礦品位60.50%,回收率84.48%,雜質含量符合冶煉要求;鈷呈黃鐵礦的形態存在,經浮選可獲得含鈷0.395%的鈷精礦,推薦工藝流程為浮-磁流程。馬鞍山鋼鐵設計院試驗結果:用二段磨礦(負0.077mm含量分別為55%和95%),三次磁選選別作業(一粗二精)流程,獲得磁性鐵回收率96%,全鐵回收率80%含鐵63%的鐵精礦,精礦中有害雜質含量符合冶煉要求。
礦床成因類型屬高溫氣液交代層控礦床,即「玢岩鐵礦」中閃長岩體與周圍沉積岩接觸帶中的鐵礦床,有人認為屬岩漿冷凝收縮裂隙中的高—中溫熱液充填礦床。
白象山鐵礦主礦體主要賦存在閃長岩與砂頁岩接觸部位的內帶,其形態主要受白象山背斜控制,橫向呈平緩拱形,產狀與圍岩基本一致,兩翼傾角5°—35°,一般為10°—30°,呈波狀向北傾伏,傾伏角13°左右,與背斜傾伏角大致相同。礦體沿走向延長最大達1780米,橫向最大寬度1130米,一般950米,厚度為2.22—121.72米,平均34.41米,礦體埋深在206米以下,賦存標高負200—負400米。
小礦體共10個,儲量162萬噸,占總儲量的1.1%,其中在主礦體上盤有9個,下盤1個。礦石自然類型有浸染狀、層紋狀、塊狀與角礫狀4種,角礫狀礦石主要分布在砂頁岩層間破碎帶、接觸帶和斷裂構造附近,前3種在分布上無明顯規律。
礦石工業類型,按礦石磁性鐵佔有率>85%為磁鐵礦石,占礦石總量的90.3%;<85%為混合礦石,占礦石總量的9.7%;後者多出現在淺部小礦體和主礦體邊部,全區平均磁性鐵佔有率88.88%。均屬需選礦的貧磁鐵礦石(全鐵平均品位39.43%)。
礦石物質成分以磁鐵礦為主,半假象—假象赤鐵礦、赤鐵礦次之,有少量鏡鐵礦和褐鐵礦。脈石礦物有黃鐵礦、鈉長石、石英、金雲母,少量透閃石、陽起石、綠泥石、滑石、金雲母及高嶺土等。
白象山鐵礦床是以物探方法為主發現的,由地質、物探綜合研究擴大了礦床遠景。礦體在負500米以上邊界已經控制,負500米以下除東北方向未完全控制外,其餘均已控制,據控礦條件推測在礦區西南一帶深部尋找白象山式鐵礦還有一定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