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劉傑

中國地質大學劉傑

發布時間: 2021-03-02 16:17:38

① 為中國作出卓越的貢獻有哪些人物

中國原子彈的成功爆破,是幾十萬人集體創造的結果。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中蘇關系走向低谷,蘇聯單方面撕毀了中蘇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議,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資料。從此中國原子彈進入自主研發階段,並將中國原子彈研製項目定名為「596」工程,而1959年6月,就是蘇聯單方撕毀提供原子彈技術的日子,為了牢記這一刻,才定名「596」工程。

趙忠堯,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並且在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原子核反應研究,1950年選擇回國。趙忠堯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回國之時帶回來很多設備,主持建成中國第一、二台質子靜電加速器。如果趙忠堯不回國,很可能獲得諾貝爾獎。錢學森曾說「趙教授帶回來的設備,在當時貧瘠的中國是搞不出來的,中國也正是有了這個,才能快速的研發中國的核武。」

總之,我國核彈研究是集體創作的結果,每一位參與者都為中國核彈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 專家怎麼分析近期地震情況的

8月8日和9日,我國西部四川九寨溝和新疆精河先後發生強震,引發了公眾對地震活動頻率、地震是否與水利工程有關等問題的關注。多位地質領域專家11日接受記者采訪,對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回應。


劉傑說,地震按照發生類型來說,通常分為構造地震、誘發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通常認為,水庫誘發地震是由於水庫區有大斷裂破碎帶存在時,蓄水後水滲入岩層,促使岩層變形錯動,從而誘發地震。水庫誘發型地震的特點一般是震級小、震源淺、波及范圍小。「大型水庫因蓄水會誘發一些輕微的地震活動,但這些地震基本上分布在庫區及其周邊區域,不可能引起幾百公里外的地震。」劉傑說,九寨溝地震屬於典型構造地震,即由於地球岩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它與水庫誘發型地震屬於不同地震發生類型,機制和原理也不同。

③ 請問曾經擔任過河南省長的劉傑現在還在嗎

原河南省委第一書記 1914年生,河北威縣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北平西版郊區委書記,宛權平縣委書記,北平市委農委書記,晉察冀三地委書記,察哈爾省委副書記、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兼開封市委副書記,中共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地質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三辦公室副主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中共河南省委常務書記,河南省省長,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書記。是中顧委委員。
---
1914年的老同志了,建在與否不好說了

④ 李四光為祖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由於舊中國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後,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

提出蜓科鑒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這十條標准,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採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初,李四光開始了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興趣關注中國東部有關第四紀冰川作用問題,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廬山》一書,引起中國及其他國家地學界的很大興趣和探討。40年代他又對貴州高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調查,發表了不少有關中國冰川的文章,為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創立地質力學

20世紀20年代中葉,有關大陸運動起源的討論正值高潮之際,李四光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陸車閥」自動控制地球自轉速度變化作用的假說。地質學中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地質力學就從這里萌芽產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質力學,是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的研究中,即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他認為,地球表層的各種構造現象都是地殼運動的產物。地殼在運動中存在,必然有一種力量在起作用,這種力就是地應力。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會形變,由於各種岩石性質不同,產生的構造形跡也不同,依照構造形跡的力學特徵和組合型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進而探索地殼運動的方向和起源。這是一項研究地殼運動的新方法。它把力學和地質學密切結合起來,開辟了一條解決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問題的新途徑。
在地質力學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李四光的幾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東亞一些典型構造型式及其對大陸運動的意義》、30年代的《中國地質學》、40年代的《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50年代的《旋卷構造及其他有關中國西北部大地構造體系復合問題》、60年代的《地質力學概論》,都是每個階段總結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地學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對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研製成功的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中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中國核工業發展需要。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石油的勘探和開發

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貧油的國家。當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後,深信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好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他提出應當打開局限於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不是找一個而是要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他找油的指導思想是,先找油區、後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總局作過《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遠景》的報告,指出了三個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即:青、康、滇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並提出應該首先把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普查找油的對象。1955年春,他擔任了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指導了石油找礦工作。特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突破之後,他更加堅定了中國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的信心,指出新華夏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為中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地震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因此,對構造應力場的研究、觀測、分析和掌握其動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主要著作: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廬山》《中國北部之蜓科》《地質力學概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名字由來:

李四光出身於窮苦家庭。因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親李卓侯給他起了個響當當的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務派首領、湖廣總督張之洞領導下,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發現寫錯後,他因為家裡窮,捨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後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後,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

人物評價:

李四光在舊社會走過的道路,盡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畢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終達到的高度,以及對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在當代中國科技界、知識界,的確是一面旗幟,無愧於黨和人民給予的這個高度評價。(「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評)

他(指李四光)是中國地質事業也可以說是地球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他的治學精神和高風亮節,都堪稱後世師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葉連俊評)

李四光先生作為革命先驅者敢於向舊事物挑戰的精神,作為教育家誨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為事業家從人民需要出發強烈的責任感,和作為一位地質學家在科學實踐中貫穿了前面所說的革命、育人、為人三者辯證統一的科學思想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像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樣,不僅留給我們許多還要去認識、去判斷、去解決的地質問題,而且也留給我們認識、判斷、解決的思想。(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東生評)


⑤ 中國的核武器研究成功都經歷了哪些波折

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設自己的家園,但極其嚴峻的形勢也擺到了年輕的共和國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個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科技與經濟十分落後,百廢待興;另一方面,帝國主義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國的徹底失敗,除了在經濟技術上對新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外,還在軍事上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且不顧中國政府的嚴重警告,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6月27日,美國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美國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橫行霸道。有的好戰分子甚至叫囂要對中國發動核戰爭,進行核恐嚇。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國主義面前,中國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對核戰爭,粉碎核訛詐,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就一定要有強大的國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舊中國在原子能方面只有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在專門研究機構中從事研究工作。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的起步異常艱難。

1946年,由於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的推薦,在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資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學鐳學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學家楊承宗,進入了著名的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師從約里奧·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學。解放初期,周恩來號召國外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楊承宗正好完成學業,兩次拍電報給先期回國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要求回國,報效生他養他的祖國,實現自己崇高的理想。臨行前,約里奧·居里先生對他說:「你回去告訴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約里奧·居里的話語不多,但充滿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學生,也相信中國可以而且一定會製造出原子彈。約里奧·居里夫人還將親手製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准源送給楊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給予中國具體的幫助。

1955年初,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策工作開始了。周恩來約見錢三強、李四光和劉傑等人,詳細詢問了中國核科學的研究人員和設備、資源等情況,還向他們了解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等。

政治局經過討論,通過了原子能發展計劃,代號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政府邀請海內外華人科學家幫助創建現代化的科研機構。科學院以外的一些學術團體,如中國物理學會,也積極參加研究工作。該學會約有570名成員,其中包括10名積極從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何澤慧、趙忠堯、鄧稼先、朱洪元、楊澄中、楊承宗、戴傳曾。在以後的幾年裡,一些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科學家,如張文裕、汪德昭、王承書、李整武、謝家麟等也陸續回到祖國;還有原來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亞、胡濟民、虞福春、盧鶴紱、吳征鎧、周光召等都被組織起來了。

1950年上半年,中國科學院重新組建其下屬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吳有訓、錢三強分別擔任該研究所的所長和副所長。6月,這些學術帶頭人決定重點開展原子核研究。中國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選擇地邀請一些外國專家訪問中國,幫助中國進行建設,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在以後的幾年裡,核物理研究繼續被列為國家的研究重點,並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同時,加速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較強大的骨幹隊伍。

同年,經周恩來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多次談判,蘇聯政府正式通知中國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實驗反應堆和直徑為12米的迴旋加速器,並接受科學技術人員去蘇聯實習。

1956年4月,周恩來對當時擔任軍委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說,要從軍隊里調一個中央委員出來加強地質戰線。宋任窮思考了兩天,毛遂自薦,對周恩來說:「就把我調出來吧。」周恩來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關於原子能建設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業部」的建議。毛澤東同意周恩來的意見。1956年11月,國務院正式提交一屆人大常委會議通過,決定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任命宋任窮為部長,副部長是劉傑、劉偉、雷榮天、錢三強,後來又增加了袁成隆。

從此之後,中國的原子能發展事業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於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躍進」政策失誤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尖端武器的研製該「下馬」還是「上馬」的議論越來越多,越來越公開化。有人認為,國家處於特別困難的時期,肚子都填不飽,就不要花那麼多錢去搞一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應該停止。有人認為,原子彈、導彈應該搞,但是國家現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製工作應該放慢速度。

陳毅說:「即使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中央專委在周恩來主持下,3年內召開9次會議,卓有成效地組織了原子彈、導彈研製工作中的協作攻關等問題。

為了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起一個代號,物理學家朱光亞提議並經核武器研究所所長李覺同意,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即「596」。

中國研製核武器勝利在望,少數大國為了保持核壟斷的地位,不願看到中國擁有核武器,想方設法進行阻撓和破壞。

在美、英、蘇三國聯合遏制中國進行核試驗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科技專家們努力工作,發憤圖強,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國終於全面突破了原子彈技術難關,取得了原子彈研製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設施是一個能夠在兩個月內投入使用的核試驗基地。」根據這一情報,美國國務卿臘斯克發表了一個特別聲明:「中國將在最近進行一次核爆炸試驗。」美國的情報雖然准確,但它是無法阻擋住中國進行核試驗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開始總裝。

9月1日,核試驗預演結束。當時傳來消息,國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劃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破壞,以阻止中國掌握核武器。這樣,何時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便更加緊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專委會的議事日程上來。為此,周恩來於16、17日兩天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張愛萍、劉西堯關於原子彈預演情況的匯報,綜合分析國際形勢,慎重研究正式試驗的時機。周恩來綜合大家意見,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早試,將在本月下旬下決心;一是晚試,先抓三線研製基地的建設,選擇機會再試。他說:「我們要設想一下原子彈炸響後的情況,再決定爆炸試驗的時間,國慶前下決心。」周恩來本人傾向於早試。無論早試還是晚試,准備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至於核試驗的具體時間,待報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澤東做最後決定。

9月21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請示爆炸的時間。當晚,毛澤東在信上批示:「已閱,擬即辦。」

9月22日,周恩來在毛澤東、劉少奇等參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匯報了首次核試驗的准備工作和中央專委會的試驗方案。會議做出了早試的明確決定。

9月23日,周恩來召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傑、劉西堯等開會,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決定。他興奮地向大家說: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匯報,他們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彈的確是嚇人的,主席更大的戰略想法是,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這樣,任務更重了,不是更輕了。試驗的時間看來需在20天以後了。10月有4次好天氣,中旬可能趕上也可能趕不上,還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還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風向、放射性微塵飛散距離詳細計算,搞出資料。原子彈響了,影響就大了。萬一不響;後果如何,還要找參加核試驗的專家進行專門研究。

周恩來還指出,為了防備敵人萬一進行破壞,由總參謀部和空軍研究,做出嚴密的防空部署;由劉傑負責組織關鍵技術資料、儀器設備的安全轉移;由陳毅組織外交部進行對外宣傳工作的准備;張愛萍、劉西堯趕赴試驗現場組織指揮;除我和賀龍、羅瑞卿親自抓以外,劉傑在北京主持由二機部、國防科委組成的聯合辦公室,負責北京,與試驗場的聯絡;要規定一些暗語、密碼。他還鄭重地叮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專家,東西要轉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錘子買賣。」

盡管進行了這樣周到細致的准備,但仍有相當的風險。萬一試驗失敗,消息泄露,將造成不利影響。為了絕對保守原子彈試驗的秘密,周恩來對與會人員規定了嚴格的保密紀律。他說:「希望你們對家裡人也不說,不要一高興就說出去。鄧穎超同志是老黨員、中央委員,不該說的我不向她說。任何人不該知道的,不要知道。」他還對後到會的陳毅說:「你可不能講啊!」陳毅知道周恩來是提醒他在以外長身份接待外賓時不能說了出去。他操著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講哇!」

張愛萍和劉西堯返回西北核試驗現場,將周恩來的指示傳達給現場上萬人員。周恩來以身作則的表率行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證了第一次核試驗沒有發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據氣象情況,周恩來將核爆炸的零時選定為1964年10月16日巧時,並得到了毛澤東的批准。當基地的人們知道這個確切的時間後,他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個姓楊的技術員,在1964年10月1日國慶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當他醒來後,沖出帳篷;大喊道:「黨中央已經審定通過爆炸時間了!」當別人問他是怎麼回事時,他激動地喊著:「我夢見黨中央已經確定了爆炸時間,它包括3個『十五』。」

當時無人能說得清楚,這3個「十五」究竟代表什麼意思。現在這個夢有了比較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第一個「十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第二個「十五」表示從10月1日起往後數15天即10月16日;第三個「十五」表示原子彈將在那天的15時爆炸。

也許是純屬巧合,也許是後人的編排。不管這個夢是真是假,它已經成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的一段趣話了。

10月14日13時,原子彈靜卧在鐵塔上那個純金屬構造的銀灰色小屋裡。這個鐵塔由8467個構件組成,高102米,重70噸,在耀眼的金色陽光輝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時,有關技術人員完成了原子彈核心部件的裝配和幾道關鍵的工序。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帶領技術人員作最後一次檢查。離開鐵塔時,他有點戀戀不舍,便取下相機,想拍張照片留念,但又考慮到現場不準個人拍照,自己不能違例,他就沒有拍照,沒有留下自己在那偉大的歷史時刻的身影。當將軍後來回顧當時的情景時,仍然感到有點遺憾。

圍著鐵塔,在約60公里的范圍內,呈放射狀地擺列著近百項效應工程和實物:飛機、軍艦、大炮、坦克、裝甲車、橋梁、鐵路、戰時工事和民用樓房,還有馬、狗、猴於、老鼠、種子以及各種測試儀器設備等。真像一個大幹世界,應有盡有。

羅布泊戎裝待命,靜候震撼世界的庄嚴時刻。

10月16日凌晨6時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來的人員撤離現場。現場指揮所設在離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揮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核試驗。

下午,李覺、張蘊鈺和兩位工程師最後一次來到塔上,安裝了電引線,做了最後一次檢查。當他們在離爆炸零時前50分鍾回到地面時,周圍的人們關心地詢問他們為什麼比預定的時間晚下來4、5分鍾,李覺回答:「我一定要親自確認沒有任何的差錯。」

接著,他們撤離到現場指揮所,李覺把塔的也控裝置的鑰匙交給了控制室的領導。採取這一安全措施,是為了保證原子彈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這也是爆炸前最後時刻的一個檢查環節。

總指揮部的電話全天24小時與北京總理辦公室的電話接通,張愛萍最後一次報告說:「總理,安裝工作已經結束,一切順利,請指示。」

周恩來平靜地說:「預祝你們成功!」

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

在主操縱員讀秒到達零時,「起爆」命令發出的一瞬間,只見羅布泊大漠深處出現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緊接著,騰空而起一個巨大的火球,猶如出現第二個太陽,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紅;爆炸形成的蘑菇雲不斷上升擴張;稍後,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震耳欲聾,好像要把蒼穹撕裂似的。

這時,試驗現場歡聲雷動,全體參試人員激動萬分,熱淚盈眶,互致祝賀。

15時4分,張愛萍眼望高聳藍天的蘑菇雲,問王淦昌:「這是一次核爆炸嗎?」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後,張愛萍給北京的二機部打電話:「請找劉傑同志。」

在二機部原子彈試驗辦公室里,劉傑正和幾名幹部焦急地等待著。電話鈴突然響了,接電話的同志太緊張了,以至把話筒掉到了桌子上。劉傑一把撿起來,聽到張愛萍激動的聲音:「請報告周總理和毛主席,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

「再說一遍。」

「原子彈爆炸了,已經看到了蘑菇雲!」

「我馬上報告!」接著,劉傑抓起了專用電話:「我是劉傑,請周總理講話!」

「我是周恩來!」

「總理,張愛萍同志從試驗基地打來了電話,原子彈已經爆炸了,看到了蘑菇雲!」

「好,我馬上報告毛主席。」

幾分鍾後,周恩來給劉傑回電話:「毛主席指示我們,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讓外國人相信!」

劉傑立刻把毛澤東的指示傳達給張愛萍。張愛萍回答說,這確實是一次核爆炸,這一點已經被充分證明了。

這時,劉傑不由自主地開始抖動,他又給周恩來打了電話:「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爆炸成功。這是一次成功的核試驗!請黨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張愛萍向周恩來報告後,隨即趕赴爆區,檢查爆後的各種效應情況。兩個多小時後,張愛萍、劉西堯等簽發一份經多方專家認定的關於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報告,將它電告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賀龍、羅瑞卿:確實實現了核爆炸,威力估計在2萬噸TNT當量以上。

張愛萍這位儒將詩興大發,懷著喜悅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樂·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一詞:東風起舞,壯士千軍鼓。

苦鬥百年今復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噴射雲空,騰起萬丈長龍。

春雷震驚寰宇,人間天上歡隆。

是啊,這一歡隆的歷史時刻終於來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時,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3000多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職人員。他滿面春風地向大家宣布:「同志們,毛主席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國內,中國人民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對國防力量的增強歡欣鼓舞;在國外,友好國家和團體認為,中國有了原子彈,顯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亞洲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功績。

⑥ 地質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應用

胡 青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摘 要 地質檔案資料是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源,大量實例證明了再次綜合應用這些地質信息資源在篩選勘查基地、優選找礦靶區、綜合找礦、礦權轉讓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實現地質檔案資料的潛在價值向社會經濟效益的轉化。

關鍵詞 地質檔案資料 二次開發應用

21 世紀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後,地質資料作為社會信息的組成部分,已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資源。隨著知識經濟及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發展,經濟建設中對地質資料的需求與日俱增,地質資料中所蘊含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日益被社會各界所認識。挖掘潛在的資源,重視地質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實現其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這是地質資料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要想進一步拓展地質市場,開發地質產業,就要充分利用已有地質科技檔案資料。開發地質檔案信息資源,可以加速地質勘察,縮短找礦周期,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利用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成果進行有償服務、有償使用,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是對已有地質資料進行第二輪系統全面的分析,即在新理論、新方法指導下,對原有地質資料、各種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與地質找礦的關系等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整理和分析,進而獲取新的有用的地質信息,解決過去遺留的地質問題。因此,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是對已知成礦區(帶)或老礦山開展新一輪地質找礦預測的基礎。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在我國地質找礦及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僅給各部門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提高了地勘單位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近年來,我國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主要體現在以下 5 個方面。

1 開發研究地質資料,篩選勘查基地

館藏地質檔案資料是不同時期提交的地質勘查成果,有些礦床(點)礦產資源的經濟技術指標或外部地質條件,在當時不具備開發利用價值。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類認識的不斷提高,找礦勘查技術裝備和分析測試手段的更新和發展,在現有的條件下,這些礦產資源就可能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如不開發這些地質資料,它們就會成為「死資料」而永遠失去其利用價值。開發研究這些資料,可以直接篩選出勘查基地和礦產地。近年來,地質部門通過開發地質資料,篩選出了一批可以直接開發或值得進一步勘查的礦床(點),有些已經產生了經濟效益。如江蘇中巷鐵銅礦、江蘇東山鉛鋅礦、江蘇橫山銅礦、江西九華山金銅礦、江西樂平市樂華錳礦、江西景德鎮市庄灣沙金礦等,都是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提交評價報告中的礦床(點),由於礦床規模小而一直擱置。近年來,由於礦業開發的興起,通過地質資料的研發和論證,認為它們具有開發利用或進一步工作的價值,現已進行開發或補充勘查工作。2006 年河南省第一勘察院通過對地質檔案資料進行二次開發,從老資料中挖出大煤田,發現預計儲量為 1.5 萬噸的南召煤田。2005 年 12 月山東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勘查院通過充分發掘前人勘探成果資料,在新疆伊寧發現兩個煤礦,共提交煤炭資源量 39.75 億噸。這種利用前人工作成果、大規模編制勘查總結報告的模式,為地勘單位開展此項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先例[1]

2 綜合分析地質資料,優選找礦靶區

館藏地質資料中有大量的地、物、化、遙等基礎資料。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認識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往往可以優選出新的找礦靶區。過去,一個地區的地、物、化、遙工作多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單位的不同人員完成的,資料分散在各單位,因此對所取得的成果資料缺乏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而現在這些檔案資料都已歸檔匯交統一管理,給地質工作者提供了系統分析研究的條件,加之計算機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的成礦理論的指導,找出不同異常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異常與地質體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僅可以進行找礦遠景規劃,還可以優選找礦靶區和靶位。如江蘇利國鐵礦的西側有 4km2的航磁、地磁異常,過去被微山湖水淹沒,現在水退露出了湖底。從利國鐵礦的探、采資料所反映的礦化規律分析,礦帶向西到微山湖地段銅金礦化應增強,是在鐵礦外圍尋找銅金礦的有利靶位。

安慶銅礦 28 號礦體原為單孔礦的小礦體,不具備可采價值,礦量被注銷。地質技術人員在調查周邊岩層、礦石類型變化特徵的基礎上,科學地分析利用地質檔案資料,推定 28 號礦體具有一定的補充勘探價值。通過探礦工程驗證,28 號礦體探明儲量 85 萬 t,銅金屬量 1143t,銅平均品位 1.345%。安慶銅礦28 號礦體的勘探,是地質技術人員利用地質檔案找礦的範例,對礦山充分利用現有的地質資料,綜合分析研究,探邊掃盲,增加礦山地質儲量具有指導意義[2]

3 引用新指標開發老資料,「呆礦」獲新生

江西德興銀山礦區因古代采銀而得名,20 世紀 50 年代探明為中型鉛鋅礦床後建礦生產。60 年代初鉛鋅資源日趨危機,為保礦山生產,江西有色地質一隊在銀山礦區及其外圍開展找礦工作,1973 年 10 月發現九區銅硫礦帶,經過 6 年的評價和勘探,採用當時的坑采指標圈定礦體,即銅邊界品位:w(Cu)≥0.3%,工業品位≥0.5%,圈出礦體175條,計算B+C+D級銅金屬量43.6萬t,B+C+D級鉛+鋅金屬量1.04萬 t,伴生金為 54.5t,銀為 717.426t。1983 年 5 月經儲委審查後認為:「該礦床礦體的地質標志不明顯,單礦體數量多且復雜,互相對應連接有困難,對這樣復雜的礦床,在地質勘探甚至生產勘探和采礦中,都無法弄清每個礦體的形態和規模。」因此,江西銀山九區銅硫礦帶探明的礦產儲量為暫不可能利用的「呆礦」。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隨著地質工作的不斷深入,江西有色地質一隊人員再次仔細查閱有關地質資料、綜合分析研究,引進新的地質理論,拓展了找礦思路。認識到銀山與德興斑岩銅礦屬同源異位「火山—斑岩系列」礦床,而且礦化特徵與銅廠、富家塢兩典型斑岩礦床基本相同。基於這種認識,採用斑岩銅礦露天開采指標:銅邊界品位≥ 0.2%,工業品位≥ 0.4%。重新圈定礦體,使原有的 175 條大小不等的礦體合並簡化成 9 條厚大礦體,礦體形態簡單,厚大而完整。根據這一新成果,經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進行開采技術經濟論證後認為:「該礦床開采方法由坑采轉為露天開采,經濟上合算,方案是可行的。」1988 年 5 月至 1989 年 10 月開展了「坑改露」地質補勘工作,僅僅投入少量實物工作量,就使中型銅硫礦床變成了大型斑岩型銅硫金礦床(銅金屬量為 62 萬 t,硫為 1303 萬 t,金金屬量為 72t),從此,「呆礦」變「活礦」。1990 年,江西銀山九區銅硫金礦露采工程開工,一座大型銅礦選廠已投料生產,為緩解我國銅材市場需求做出了貢獻。

4 利用分析測試資料,綜合找礦「貧」礦變「富」礦

我國內生金屬礦產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共生、伴生礦多,尤其是有色金屬礦產更為突出。由於認識的階段性和分析測試技術條件的制約等原因,相當一部分礦床的物質組分研究尚不夠充分,伴生、共生有益成分未能完全查明,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生產礦山資源損失和浪費,同時也給當前地質找礦提供了一個亟待開發的領域。為此,以新的成礦理論為指導,對以往地質勘查資料開發利用,採用目前先進的分析測試手段,充分利用原有實驗測試檔案,開展正、副樣查定就可使「呆礦」獲新生,一礦變多礦,「貧」礦變「富」礦,使老礦山重獲新生。江西弋陽縣鐵砂街是一個老礦區,新中國成立後地質隊伍先後三次進行銅礦勘查,累計探明銅金屬量不足 6 萬 t,為一小型富砷銅礦床。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隨著國家建設對銀需求量的增加,銀礦地質工作得到加強。江西有色地質一隊對弋陽縣鐵砂街銅礦勘探報告進行反復研究,發現銅礦體組合樣中銀的品位普遍較高,就決定用其副樣系統開展銀的查定工作。1984 年至1987 年間共查副樣 1793 個,投資 2.3 萬元,在銅礦體中圈出銀礦體 12 條,獲表內銀金屬量 362t,為國家找到一處可供開發利用的中型銀礦床。弋陽縣鐵砂街銅礦變成了銅銀共生礦,一礦變兩礦,極大地提高了該礦床的經濟價值。

5 補充完善地質檔案資料,為礦權轉讓服務

2004 年 7 月,湖南省地礦局 418 隊在地質檔案資料二次開發中篩選出來的湖南省綏寧縣界頭爐鐵礦普查找礦成果,在邵陽市公開拍賣其采礦權。經過 5 家競買者緊張激烈的多輪競價,最終由湖南湘潭合力焦化有限公司以 730 萬元競得。該鐵礦位於湖南省綏寧縣楓木團鄉界頭爐村,1958 年大煉鋼鐵時由當地群眾報礦,後經地質隊勘查發現,自 1959 年後先後有多個地質隊在此開展過工作。1975 年 3 月,湖南省地礦局 418 隊進駐該礦區,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找礦成果,於 1976 年 10 月提交了《湖南省綏寧縣界頭爐鐵礦礦區普查報告》。該礦在當時被認為是「厚度小、品位低、儲量少,雖有工業利用的遠景,但意義不是很大」的小型礦床,特別是由於當時選礦技術的落後,工業選礦問題尚未解決,致使該礦一直未能得到開發利用。2004 年,該隊為了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組織了強有力的專業技術力量,全面盤點現有地質檔案資料家底,進行地質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該鐵礦的地質檔案資料引起了大家的極大關注,一致認為,隨著鋼鐵工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選礦技術的提高,這個被封在深山人未知的鐵礦,在當前經濟技術條件下,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為了使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使這個已探明了 27 年的礦床為人類造福,為地方的經濟發展服務,該隊認真做好采礦權拍賣的前期論證和技術咨詢服務工作。此次采礦權的拍賣成功,不僅為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也同時提高了地勘單位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地勘單位進一步走向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3]

2004 年河北省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對保存的地質檔案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及時補充完善,為兩個礦權轉讓提供地質報告獲益 500 萬[4]。2005 年山西 213 隊集中全隊的技術勘察人員對歷年積累的地質檔案資料進行掃描式研究,根據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急需,開展礦權的申報、維護和開發等工作,成功進行了襄汾縣廟凹銅金礦普查項目的礦權轉讓;根據原有資料,投資 80 萬元,進行翼城刁凹鐵鉬礦的勘探,發現具有開采價值的鐵礦,申報鐵礦、鋁土礦、煤礦普查等 4 個價款項目;申報 2 個鐵礦普查、多金屬礦詳查礦權項目。通過二次開發地質檔案資料和加強地質勘查工作,收入 2780 萬元[5]

由此可見,地質檔案資料在我國地質找礦及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地質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作用不容忽視。

6 結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信息需求,人們對地質資料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對資料的二次開發,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對現有資料進行集成。在利用地質資料時,不僅要求提供原始資料,而且要求提供經過經濟分析和預測的綜合信息。社會發展的需求為資料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帶來了新的活力。隨著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及 IT 產業的日益成熟,地質檔案資料的現代化管理日趨完善,地質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及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是未來資料利用的熱點。我們要抓住機遇,拓寬開發利用領域,藉助於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充分挖掘地質檔案資料的潛在價值,把現有資料用好、用活,滿足社會經濟建設事業的需求,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

參 考 文 獻

[1] 高明波、王玉峰 . 伊寧:地質檔案資料中挖煤 40 億噸 . 地質勘察導報,2005.12.17

[2] 袁新洪 . 科學利用地質檔案指導礦山探礦工作 .「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2004,56(3):21 ~ 22

[3] 劉國榮 . 湖南地礦局 418 隊地質檔案中淘得「金娃娃」. 中國礦業報,2004.08,14

[4] 任平俊,郝曉雨 . 河北兩份地質檔案資料賣了 500 萬 . 地質勘察導報,2005.06.25

[5] 劉傑 . 老資料產生新效益 . 地質勘察導報,2005.12.24

⑦ 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1999校長是劉傑書嗎

高校招生是按分數錄取的,我們必須科學評判自己的高考實力,合理而充分地用好分數。高考志願是考生對未來職業生涯的第一步規劃,這就需要我們去研究和選擇適合自己的高校和專業。因此,填報高考志願既要考慮「分數」因素,也要考慮「非分數」因素。我認為以下五個問題至關重要。

第一個問題:如何選擇大學

1.分類了解全國大學概況

北京大學孫東東教授將全國大學分為以下五種類別,對於幫助學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時從總體上把握和認識高校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綜合性大學: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廈門大學等為代表。這些大學歷史悠久、理工文醫學科門類齊全、文理滲透,文化底蘊較為深厚。

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為代表。這些大學工科專業實力很強,但理科基礎和人文社會科學相對稍弱。

准綜合大學:如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這類大學以為各類工業、農林牧水產業、地礦、財經、政法、語言等行業培養專業人才為目的,主體專業實力很強,行業特點明顯,與行業有天然聯系,又都在逐漸向綜合性大學發展。

師范類院校:以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陝西師范大學為代表。屬綜合類大學,其教學水平、科研實力往往超過同批次的准綜合大學。這類院校都陸續開設了非師范專業。

專業院校:如醫學、藝術、體育、軍事、警察等。這類院校專業性很強,培養目標明確。報考此類大學應充分考慮考生的天賦、特長和興趣。

上述五類大學,各自的發展歷程不同,辦學實力和特點各異,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也有差別。這都是填報志願時需要認真分析和考慮的,希望大家不要忽視。

2.百所大學列舉

每年在北京招生院校800多所。北京高校按錄取分數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航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這是在國際上有一定競爭力的國內頂尖大學。

第二梯隊(一本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大醫學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這些大學屬於同一量級,原來都是部委辦的院校。

第三梯隊(二本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北方工業大學(以上學校錄取分相對要高一些);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印刷學院(這些學校錄取分不太高,但主體專業辦學條件不錯,教學很有特點和優勢)。還有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城市學院,也屬這一類。

外地一本院校中70%-80%,特別是省會城市的院校,辦學水平都較高,有明確的主體專業,是行業領軍者。列舉如下:

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葯科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蘭州大學。

⑧ 李四光除了地質力學理論,還做出過哪些重大貢獻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專家,在地質學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認為各種構造形跡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回國時,他克服重重困難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瑪儀,為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拉開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序幕。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工作匯報。李四光一直關心著鈾礦地質的開展,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鈾產量已能保證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⑨ 摩爾根和達爾文、李四光分別發明了什麼

摩爾根發現了染色體和遺傳規律。 達爾文寫了《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進化論的基本理論。李四光是地質學家,創立地質力學。

1、摩爾根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是美國進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和胚胎學家。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是現代實驗生物學奠基人。於1933年由於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 贏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達爾文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

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

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對人類有傑出的貢獻。

3、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9)中國地質大學劉傑擴展閱讀

1、摩爾根畢生從事胚胎學和遺傳學研究,在孟德爾定律的基礎上,創立現代遺傳學的「基因理論」。曾對多種生物(包括許多種海洋生物)和生物學問題進行研究;

利用果蠅進行遺傳學研究,發現了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確立了伴性遺傳規律。並發現位於同一染色體上的基因之間的連鎖、交換和不分開等現象,建立了遺傳學的第三定律——連鎖交換定律。

把400多種突變基因定位在染色體上,製成染色體圖譜,即基因的連鎖圖。於1926年出版了《基因論》(The Theory of the Gene)專著,對基因這一遺傳學基本概念進行了具體而明確的描述。

2、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做了工作匯報。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

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

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

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中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中國核工業發展需要。

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3、達爾文本人說過:「我一生中主要的樂趣和唯一的事業,是我的科學著作。還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學成果。」

如:達爾文本人所寫的著名的《考察日記》和《貝格爾號地質學》、《貝格爾號的動物學》等。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特別重大歷史意義的是《物種起源》,表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和自然選擇理論的逐步發展過程。

《物種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義的大事,因為《物種起源》的出版標志著十九世紀絕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物種起源》的出版,引起造化論者和具有目的論情緒的科學家們(而這些人卻是占絕大多數)對達爾文學說的猛烈攻擊,也引起維護達爾文主義的相應斗爭,積極參加這一斗爭的除達爾文本人外還有進步的博物學家,他們到處都成為達爾文學說的熱烈擁護者。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