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南海多發地質災害的原因

南海多發地質災害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1-03-02 13:22:46

A.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抄多發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首先西南地區處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勢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為原因主要是防範和保護一是淡薄,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開發活動。

西南地區曾多次調整,直至1955年形成穩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稱為「西南四省(區)」;1997年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四省一區區劃格局部分調整,在此之後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合稱為「西南五省(區、市)」。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巴蜀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南部、兩廣丘陵西部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B. 南海沿岸多發地質災害的原因

東南亞南海地處最大的陸地板塊——「亞歐板塊」和最大的海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相碰撞導致地殼運動特別活躍和強度巨大,因此火山、地震、海嘯等地質災害頻繁。所以南海沿岸多發地質災害。

C.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簡述北海與南海的海水性質差異、資源優勢與存在的環境問題.(2)分析南海沿岸

(1)從緯度位置看北海比南海的緯度位置高,溫度、鹽度均低於南海,北海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南海海域含油氣,約佔中國石油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2)從圖上看出南海位於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所以多火山、地震;(3)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屬於熱帶氣候,濕熱的氣候條件使這些國家成為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重要產地;(4)但近幾年來,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缺乏勞動力等,使馬來西亞的天然橡膠的產量下降.(5)比利時、荷蘭、挪威位於北海沿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臨海,選擇海運,成本低,運量大;(6)北海位居高緯度,常年盛行西風,又有北大西洋暖流調節,冬季不結冰,夏季氣溫不高,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
故答案為:
(1)北海的溫度、鹽度均低於南海.兩者油氣資源豐富;北海有世界著名漁場.海洋污染、海洋生態破壞.(2)南海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3)熱量充足(高溫),降水豐沛(多雨),土壤肥沃.(4)產量及排名下降.馬來西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於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勞動力工資水平提高,天然橡膠生產成本加大,導致產量下降.(5)海運.都為沿海國家,海運便利;海運成本低,適合運輸大宗貨物;橡膠運輸時限要求不高.(6)終年溫和多雨常年受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

D.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5分) (1)簡述北海與南海的海水性質差異、資源優勢與存在的環境問題。(3分

(1)①北海的溫度、鹽度均低於南海。② 兩者油氣資源豐富;
③北海有世界著名內漁場。容海洋污染、海洋生態破壞。
(2)南海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3)熱量充足(高溫),降水豐沛(多雨),土壤肥沃。
(4)產量及排名下降。馬來西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於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勞動力工資水平提高,天然橡膠生產成本加大,導致產量下降。
(5)海洋運輸。都為沿海國家,海運便利;海運成本低,適合運輸大宗貨物;橡膠運輸時限要求不高

E. 分析南海沿岸多發地址災難的原因

解題要點:從南海所處的位置方面作答(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

解題過程:

東南亞專南海地處最大的陸地屬板塊——「亞歐板塊」和最大的海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相碰撞導致地殼運動特別活躍和強度巨大,因此火山、地震、海嘯等地質災害頻繁。所以南海沿岸多發地質災害。

F. 多地質災害原因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
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唯一進出
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
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
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
佔93%,2-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
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
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10m)地區。桂林、
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
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
個/
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
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
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
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
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
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
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
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
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地質災害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據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動力成因概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

G. 北海,南海共同的主要自然資源是什麼自然資源特點相同的有哪些 與北海相比,南海沿岸多發地質災害...

主要自然資源是漁業了,至於北海地質災害少,是因為北海有著很長的大陸架,而南海其他國家都是島國,所以自然災害多點!

H.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是什麼

西南地區地抄質災害多發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首先西南地區處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地震,岩石破碎;多山地地形,地勢起伏大,重力作用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人為原因主要是防範和保護一是淡薄,人口稠密以及不合理的開發活動。

西南地區曾多次調整,直至1955年形成穩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稱為「西南四省(區)」;1997年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四省一區區劃格局部分調整,在此之後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合稱為「西南五省(區、市)」。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巴蜀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南部、兩廣丘陵西部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I. 東南亞的南海地區為什麼經常發生地質災害

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

J.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地處我國西南地區,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躍。多地震、火版山活動。
第二、地形崎嶇權、山地面積廣大,在一、二階梯交界處,水流速度快,容易發生地質災害。
第三、降水多,植被少,岩石破碎,地表承載能力差。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