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礦地質概念
Ⅰ 金礦成礦的地質背景條件
北祁連山地區的大地構造位置、區域地質構造環境的特徵與其演化、成礦物質的來源與控礦因素等條件是否具備,則是金礦成礦過程能否得以完成的基礎。因而認真分析這些重要基礎問題,查明成礦背景條件乃是十分必要的。
1.成礦區域的大地構造位置
北祁連山金成礦區域涉及的主體范圍為通常所說的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是早古生代優地槽或裂谷-島弧體制階段演化的結果。由於它佔有華北古陸南緣的特定時空位置,古地殼的不穩定性和構造的活動性,決定了北祁連山地區成為早古生代的造山帶,並經後續多階段的構造演化至今,無不疊加有深深的烙印。來自東方的環太平洋構造域和來自西南的特提斯構造域相比,後者的影響較為突出。印度板塊的不斷向北俯沖,青藏高原不斷隆升,作為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則不斷地遭受著海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褶皺期構造運動旋迴的影響,新構造運動、地震災害頻繁,熱泉成礦活動多見,均表明北祁連山成礦域具有特定的大地構造位置。這對金礦的成礦來說,尤為重要。
2.成礦區域的地質環境
北祁連山成礦域是在元古宙原始地殼沿古河西系構造裂陷發生,經過裂谷、大洋化、島弧階段的建造期
1)寒武—奧陶紀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的分布特徵
寒武—奧陶紀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的廣泛分布,表明裂谷-島弧環境火山活動強烈,除大規模造岩的同時,並把上地幔、下地殼的貴金屬、多金屬等造礦元素藉以有利的構造途徑和各種狀態的載體有可能運移到地殼的淺表部。隨著不同的演化階段,建造了雙峰式鈣鹼性—偏鹼性的細碧岩-石英角斑岩系和准同期的鐵-銅-硫成礦系列(寒武紀裂谷期);以基性為主體的細碧-角斑岩系和准同時的鐵-銅-硫成礦系列(奧陶紀島弧期);超基性—基性岩帶集中分布的蛇綠岩雜岩帶,具有洋脊洋島拉斑玄武岩系特徵,是洋脊裂谷、島弧裂谷深切洋殼重熔的結果,在洋盆閉合碰撞過程中,洋殼殘片仰沖所致。在青海境內,走廊南山南坡黑河斷裂以北西起邊麻溝東至白柳溝一帶中晚寒武世以中酸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岩系分布廣泛,酸性火山穹窿(短背斜)控制著白銀廠-小鐵山式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成群成帶分布。托來山西起龍孔大坂東至扎麻什克東溝一帶以早奧陶世基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沉積岩系和基性—超基性岩帶相伴發育,是蛇綠岩帶分布的主要地段。除鉻鐵礦(玉石溝)、石棉(雙岔)、玉石(玉石溝)等礦產與超基性岩直接相關外,還有銅-鋅型硫化物礦(陰凹槽)、鐵礦(大水溝、小水溝)銅-金礦(大二珠龍)、金礦(紅土溝—川刺溝)等系列分布。
除托來山蛇綠岩雜岩帶外,走廊南山北坡亦有島弧擴張脊的蛇綠岩套發育,主要分布在甘肅境內,而在托來山南坡延至紅溝、大坂山地區,雙峰式細碧-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及基性—超基性岩亦有出現,早期有學者認為紅溝銅礦可與產有塞普勒斯型銅礦的洋脊蛇綠岩套環境相類比。近期夏林圻、夏祖春等(1996)認為在晚奧陶世是被動大陸邊緣新生裂谷環境;但筆者認為不排除在晚奧陶世北祁連洋擴張的停止,有可能往南側俯沖,原被動大陸邊緣活化具有類島弧環境的特徵。紅溝含礦火山岩系仍可能是大洋閉合、碰撞過程,由北向南逆沖拼貼,推覆於前寒武紀變質岩基底之上。
2)多階段岩漿-構造演化與不同構造型式對成岩成礦過程的控制特徵
北祁連山地區在元古宙至早古生代,已是處於中朝—塔里木陸塊南緣,即阿拉善、柴達木等兩地塊間的構造活動環境,該區內前寒武紀基底微地體的存在和早古生代火山岩漿活動的記錄表明這一點,但其主要演化階段應為古生代。在早古生代經歷了優地槽的發展歷程;以板塊運動而論,經歷了陸內裂谷—洋脊擴張—島弧俯沖—大洋消減,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早期碰撞造山。目前所見走廊南山北坡復向斜、走廊南山南坡復背斜,托來山復向斜的三分格局顯示了北祁連山中西段的整體特徵。溝-弧-盆體系的記錄表明不同的構造環境分布著火山岩、岩漿岩各異的岩漿岩帶,如中—上寒武統雙峰式火山岩系主要分布在走廊南山南坡黑河—祁連河以北的復背斜帶;早—中奧陶世基性火山岩系、基性—超基性岩帶(或稱蛇綠岩雜岩帶)主要分布於上述中間復背斜帶南、北兩側復向斜帶。相應的花崗岩漿的侵入活動沿走廊南山北坡、托來山南坡區域邊界深大斷裂帶發育。在青海境內較大的中酸性侵入岩體主要在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與中祁連山分界轉換部位分布,在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系分布區內,除小規模的中酸性岩株、岩脈外,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顯示並不強烈。
晚古生代天山、秦、祁、昆等復合造山帶的形成,對中國大陸的拼合及最後轉入陸內造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的基底上,經過石炭一二疊紀上疊盆地的發展階段,由海相、海陸交互相向陸相過渡,晚古生代含煤沉積經過晚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斷-褶運動,沿區域構造線NW—SE向呈斷陷盆地展布,相應的岩漿侵入活動並不強烈。從中生代至新生代進入盆山發展階段,形成現今的地質結構面貌,盆山體系展示了復合造山帶發生、演化的歷史記錄,成岩、成礦時空分布的相應規律,為探索金的成礦地質環境提供了信息。
3)區域岩石地球化學特徵
北祁連山地區曾進行過區域化探掃面和部分點上的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積累了較豐富的資料,目前因資料未能收集齊全,也沒有經過統計和綜合整理,這里僅就少量的資料,粗略反映本區部分岩石地球化學場特徵。根據1:20萬野牛台幅和祁連幅少量岩石測量資料反映,有以下特徵:
①Au元素在中寒武統地層中有明顯富集趨勢,其富集系數最高為2.8;②Au元素在閃長岩內富集,其富集系數為 2.0,稍次在斜長花崗岩內富集系數為1.7;③與金密切相關的元素 As、Sb在奧陶系地層和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較高。As元素在奧陶系地層中富集系數最高為1.7,其次在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為1.5;Sb元素在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最高為2.1,在奧陶系地層中為1.5。
根據1:5萬達郎農飼隊幅和祁連縣幅,岩石測量資料統計計算結果見表5-1。
表5-1達郎農飼隊幅、祁連幅岩石含金性統計結果表
金元素主要富集於中寒武統絹雲母石英片岩中,其Au元素的含量平均值最高,離差大。在副變質岩和寒武系、奧陶系各類火山岩中,盡管Au平均含量不算很高,但離差較大,反映Au元素在上述地層岩石中易於局部富集。
圖5-1、5-2、5-3等主要表明了白銀廠-小鐵山式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含礦火山岩系若干元素組合的地球化學場特徵。海相火山岩區噴氣-火山成因類塊狀硫化物礦床主要為銅、鉛、鋅等銅-多金屬礦床;但一般均含貴金屬元素伴生礦產,且以金、銀為主體。含礦火山岩系及其相應的多金屬、貴金屬礦床所對應的區域地質環境和地球化學場不僅是多金屬礦床的成礦背景,亦是共伴生Au(Ag)礦產的成礦背景。雖在時間維上前者為早,後者從准同時延至後期改造疊加階段,但在空間維上兩者往往緊密相依,賦存於同一含礦岩系、同一構造部位、同一構造-岩性-礦化蝕變帶內。原來的噴氣沉積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化帶、礦床、礦體不僅構成金(銀)礦初步富集的載體,而且事實上構成了貴金屬的物質來源,即礦源層。
圖5-1白銀廠礦田及小外圍區域岩石、含礦岩系與近礦圍岩微量元素含量曲線(據鄔介人等,1994)
①—區域圍岩;②—基性火山岩;③—中基性火山岩;④—酸性火山岩;⑤—含礦岩系;⑥—近礦圍岩
將白銀廠礦田及其小外圍區域岩石、含礦岩系與近礦圍岩的若干金屬元素按其序號排列作出了含量對比曲線(圖5-1),其總體特徵反映了銅、鉛、鋅的高豐度值,其中含礦岩系近礦圍岩更為突出。雖然曲線中缺少Au、Ag等連結點,但一般與Au、Ag礦化有關的Cu、Pb、Zn組合和As、Sb、Bi、Hg指示元素異常相伴出現。無疑構成了伴共生金礦地球化學場的有利特徵。
圖5-2白銀廠礦田各礦床和礦化帶主金屬元素分布特徵(據鄔介人等,1994)
1—折腰山;2—火焰山;3—四個圈;4—小鐵山;5—銅廠溝;6—拉牌溝
對比白銀廠礦田主元素在諸礦床或礦化帶的分布特徵,表明諸礦床的礦化度(Cu+Pb+Zn)曲線與貴金屬的Ag曲線基本一致。折腰山、小鐵山礦床規模大,Ag與主元素(Cu、Pb、Zn)正相關。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礦石一般認為是噴氣沉積產物,礦石是「特殊」的岩石。折腰山、小鐵山礦的伴生型金礦、銀礦儲量可達大、中型金、銀礦規模。對金、銀而言,其地球化學行動與銅、鉛、鋅元素相似而有差異;因而多金屬礦床、礦化帶、礦石亦是伴生型貴金屬金、銀礦產的礦源層、就位空間與礦化蝕變圍岩;同時亦是共生型以至獨立型金、銀礦床的就位空間。
白銀廠區域岩石、礦床主金屬元素原生暈比值與折腰山、火焰山Cu-Zn型礦床、小鐵山Zn-Pb-Cu型礦床主元素金屬儲量比三角圖表明區域岩石、礦床(區)和礦床儲量等三者三步變化趨勢。說明火山岩系和諸礦床(區)相對集中於Zn-Pb-Cu型的分布區域內,前者較分散,後者顯示集中的趨勢;以折腰山、火焰山礦床和小鐵山礦床而言,主元素儲量比向兩極分散,前者接近Cu端員點Cu(Zn)型域,後者更接近Pb-Zn型域。在白銀廠礦田兩類礦床Cu、Pb、Zn的集中過程中,相伴的金、銀元素必然得到初步的富集,後期因素的疊加改造有可能引起金、銀元素的再遷移再富集,加富老礦體,產生新礦體。
3.成礦前的控礦因素與物源的准備
從北祁連山復合造山帶區域地質背景和基本成礦事實出發,以最新金礦成礦理論為指導,來總結本研究區金礦類型及其控礦因素,不難顯示其各自的重要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構造」因素在金成礦過程中佔有主導地位,板塊構造體制控制著北祁連山裂谷-島弧系的發生、發展以及大洋板塊的不斷消減直至碰撞造山。區域大斷裂一般都是超殼斷裂,往往控制著岩漿的上侵通道、火山活動中心與盆地的沉積,不同板塊的接合帶、俯沖消減帶、碰撞帶都經歷了熱動力變形變質過程。巨大的韌性、韌脆性剪切帶、強片理化構造破碎帶為深源成岩成礦物質轉移至地殼的淺表部提供了通道。更低級序的構造可直接為成礦提供就位空間。研究區內的黑河斷裂帶具有長壽性質,在早古生代控制著雙峰式火山岩帶的分布及洋脊型蛇綠岩帶和島弧俯沖雜岩帶的分布,在晚古生代控制著石炭—二疊紀的上疊盆地沉積及盆地的發生與發展,在中、新生代還控制了黑河流域砂金、砂鉑礦的分布。其兩側的次級斷裂、韌性、韌脆性剪切帶、片理化帶、斷層破碎帶等強構造蝕變帶的擴容作用為成礦元素遷移、礦液的富集、金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構造環境。
圖5-3白銀廠礦田區域圍岩、近礦圍岩及礦床主金屬對比(據鄔介人等,1994)
1—區域圍岩;2—基性火山岩;3—中—基性火山岩;4—酸性火山岩;5—含礦岩系;6—近礦圍岩;7—折腰山,8—火焰山;9—四個圈;10—小鐵山;11—銅廠溝;12—拉牌溝;13—折腰山和火焰山礦床Cu、Pb、Zn(儲量)比值;14—小鐵山礦床Cu、Pb、Zn(儲量)比值
(2)在岩石圈的構造演化過程中不同的構造演化階段可產生不同的岩(礦)石系列,代表著一定的物質環境,亦可稱之為一定的地球化學場,構成成礦的物質基礎。北祁連山海相火山岩系特別發育,基性—超基性岩體的成帶分布表明下地殼上地幔物質上遷,造岩亦造礦。在中一晚寒武世、早奧陶世裂谷島弧帶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的酸性端員構成火山噴氣成因類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白銀廠-小鐵山式)的主岩。賦礦的黃鐵絹英蝕變岩帶同時亦是共(伴)生金、銀的富集場所;在托來山北坡蛇綠岩雜岩帶以及托來山南坡扎麻什東溝腦—大坂山口晚奧陶世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中可形成銅-鋅型硫化物礦床(陰凹槽、紅溝),亦是共(伴)生金、銀富集的場所和金、銀成礦物質獲初步富集後經疊加、改造再富集的地球化學背景場。
上述構造因素、火山岩漿因素是主要的控礦因素,前者為主導後者為基礎。其次,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岩系與後寒武紀的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對金礦的成礦具有重要影響,如北祁連山褶皺帶內的基底變質岩地體、托來山南坡與中祁連陸塊分界深大斷裂帶兩側基底變質岩系的金源和古生代及其以後的岩漿侵入活動,為該地區增加了成礦的有利因素。中鐵目勒—柯柯里與中酸性侵入岩有關的蝕變岩型金礦化帶和巴拉哈圖—茶汗河一帶的金礦床(點)可能與之有重要關系。
Ⅱ 我國金礦資源的主要特徵
()金礦床空間分布具有區域性集中的明顯趨勢。我國各省區均有金礦床產出,但各省區的金儲量卻判若霄壤,大部分黃金儲量分布於濱太平洋成礦域中,其次為古亞洲成礦域和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受成礦背景的制約,在各成礦域中的金礦床分布也極不均衡,大多數金礦床產於古地台區及其邊緣坳陷或斷陷帶中,如膠東金礦集中區擁有我國已探明金儲量的30%,黑龍江沿江地區集中了我國大部分的砂金儲量,長江中下游是我國最重要的伴生金產區,其伴生金儲量占該帶總儲量的74%。
(2)大型金礦床較少,中小型金礦床居多。至1992年,在已探明的1057個金礦產地中,大型礦床佔4.7%,中型佔20.5%,小型佔74.8%。近年來,我國金礦床地質勘查工作得到飛速發展,加之對金礦床成礦理論、成礦模型、成礦系列認識的深化,大型礦床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至1993年6月,在被統計的346個岩金礦床中,大型礦床66個,其儲量佔61%,其中有30個是近期發現或儲量大幅度增長的大型礦床(潘輝逖,1994)。可以預料,隨著地質工作的不斷深入,大、中型礦床的比例將有所增加。但是與國外富金國家相比,我國金礦床規模普遍偏小。據不完全統計,國外金儲量大於1000t者7個,500~1000t的12個,100~500t的59個,而我國單個金礦床儲量絕大多數均在100t以下,這與國外黃金儲量絕大部分集中在少數超大型礦床中的情況不同。E.M.涅克拉索夫(1980)報道了國外「深延」礦床的情況,礦化深度很大,平均深達1600m,最深可達3500m(印度科拉爾金礦床),而我國金礦體延深多在千米以內。
(3)伴生金礦床在我國具有重要意義,其探明儲量約占我國金儲量的30%以上,而其保有儲量約為32%,說明伴生金礦床的利用率較低。應該指出,我國許多伴生金礦床均屬於大型礦床之列,如江西德興銅廠銅礦田中的伴生金達二百餘噸,是我國金礦床儲量之最,但是這部分金只能伴隨主元素開采,形成「細水長流」之勢。
(4)成礦作用多次疊加,即有原生作用又有轉生作用,賦礦岩系與金礦床的形成存在時差,是我國金成礦的重要特色。我國地殼經歷了多期次的構造變動。岩漿活動和熱液作用,促成了金的多次富集,特別是東部在中生代捲入了濱太平洋構造域,發生了大規模的構造、岩漿活動,形成了一批與燕山期構造-岩漿作用有關的岩漿期後熱液成礦作用和前寒武紀變質基底中的疊加成礦作用,膠東、冀東、小秦嶺、遼北-吉南、內蒙古、兩廣、陝西等地方均發現金礦床的再生富集現象,燕山期熱事件在我國金成礦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原生和轉生含金岩系基礎上,與重熔岩漿作用有關的金礦床類型是我國金礦床殊於世界金礦床的重要特色。
(5)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金成礦帶有其特徵的礦化類型和成礦特點。不同大地構造單元所處的深部構造位置、基底與蓋層建造、構造變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及所經歷的熱歷史不同,促成金的礦化類型、控礦因素、成礦作用的宏觀和微觀標志存在重要差別。如產於太古宇綠岩建造中的金礦床主要產於華北地台,具有多期成礦特徵,其早期與區域變質有關,晚期常具有顯生宙岩漿熱液疊加成礦的特點。元古宙含金淺變質岩系常分布於地台隆起的邊緣裂陷區,形成被褶皺構造控制的層狀、鞍狀礦體及受韌性剪切帶制約的蝕變岩型金礦化。該類金礦床廣布於我國遼、吉、冀、蒙、豫、鄂、湘、贛、川、陝、晉、粵、桂、瓊諸省區,是我國重要金礦化類型和找礦遠景區。古生代-三疊紀含金沉積岩系中微細浸染型金礦床以滇、桂、黔三角區最為發育,屬華南加里東褶皺系右江褶皺帶,區內岩漿岩不發育,礦化產於古生界-三疊系粉砂岩、碳酸鹽岩及泥硅質岩系中,是我國重要的找礦遠景區。顯生宙含金火山岩系中的金礦床主要出現在古火山機構的邊緣,分布於我國西部的古生代次火山岩系中及我國東部中-新生代火山岩區,特別集中於火山斷陷的邊緣區。
Ⅲ 金礦化概念及其意義
1.金礦化下限值的確定
前面已經得出,地殼金豐度均值0.0012×10-6,異常下限均值0.02×10-6~0.04×10-6,分別相當於低背景域(0.8×10-9~1.2×10-9)和一級異常值(2.8×10-9~5×10-9)(胡雲中等,2006),邊界品位0.5×10-6,將它們放在一個數軸上(圖1-1)。礦化下限值在數軸上什麼位置比較合適呢?
圖1-1 地殼-金礦金含量變化系列軸示意圖
n為自然數
1)經驗得知,金含量在礦化區高於異常區,有異常不一定有礦,但有礦一定有異常(深隱伏礦床除外)。金礦化下限值略高於異常下限值,又遠遠低於邊界品位。
2)異常下限均值與地殼豐度均值和邊界品位大約都相差一個數量級,與礦化下限值相差不大,在一個數量級內。
3)經驗認為,某區的異常下限值乘以黃金中值(無理數
異常下限值乘以黃金中值作為礦化下限值用起來很方便,因為在普查找礦工作過程中,化探先行。一般來說,只要有異常就有其下限值,計算非常簡單。礦化下限值是變數,但變化范圍不大。
2.定量概念和意義
金礦化: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經某種或多種包括成礦作用在內的地質作用(如構造運動、區域變形變質作用(尤其構造斷裂作用)、構造-岩漿活動、氣水熱液接觸交代、火山作用及熱泉成礦作用等),使分散在地殼和上地幔中的金元素遷移到某一成礦有利區(帶)的岩石中(少數是紅土和熱泉中),金(元素或礦物)的含量普遍富集到該區(帶)金化探異常下限值與黃金中值的乘積,及其伴隨的金礦化地質特徵,統稱為金礦化地質現象(下面簡稱為礦化)。
按上述礦化概念圈定出來的礦化地質體,稱礦化體,它可含礦體,也可不含工業礦體。
倘若採用礦化定量概念,不僅填補了數百年來礦化下限量的空白,而且完成一次由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和金含量概念結構層次(地殼豐度—化探異常—礦化—礦體)的完整性;圈出礦化體形態特徵,規模大小和分布規律,將有助於研究成礦規律,指導找礦和成礦預測;圈定礦化體和礦化強度分帶,具有地質研究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因含量低和技術原因目前未被利用的礦化體,將來很可能變為礦體,那麼,金儲量必然大幅增加。
Ⅳ 金礦地質
在金礦地質方面,近來研究不少。最近兩三年,一些重要期刊出了關於變質帶金礦床、金與熱液系統等的專輯。關於淺成(低溫)熱液金(銀)礦床和斑岩金(銅)礦床的文章也不少。2004年G.Corbett發表了有關它們的地質模式和勘查意義的講演和文章。他把淺成熱液金礦劃分為低硫化淺成熱液金礦和高硫化淺成熱液金銀銅礦床兩大類。前者硫化物較少。這與侵入源岩有關。屬於低硫化礦床的,在較淺部形成的有冰長石-絹雲母型淺成熱液金銀石英脈礦床,或一般的淺成熱液石英脈金銀礦床,往深一些有碳酸鹽-賤金屬金礦床(包括安第斯地區多金屬金銀礦脈),R.H.西利托和J.W.赫登奎斯特2003年提出的「中硫化」淺成熱液礦床部分相當此組合。再深一些為石英-硫化物金(±銅)礦床(圖2-4)。此外,近年國外礦床地質學界和勘查界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十幾年前提出的鐵氧化物銅金(鈾稀土)型熱液礦床(IOCG型)的意見。有關IOCG型銅金礦床以及斑岩銅金礦床的勘查見前面「銅」一節的敘述。在金礦化類型方面,2002年還提出了一種新的類型——紅層型金礦床。這是在波蘭西南部盧賓-謝羅謝維采地區的波爾科維采-謝羅謝維采礦山二疊系銅頁岩銅銀礦體下發現的。它產在蔡希斯坦統底部沉積岩的次生紅色剖面中,以及在「白底板」砂岩的最上部,接近次生氧化還原界面的部位。金(鉑族金屬)礦化產在平均厚0.22米的岩石中,平均含金2.25克/噸、鉑0.138克/噸、鈀0.082克/噸,直接位於銅礦石層之下。含金(鉑族金屬)層與銅礦層間有一過渡帶(銅<0.2%,金>0.5×10-6)。關於世界最大含金盆地南非維特瓦特斯蘭德盆地金礦的成因,仍有爭議。目前古砂礦說占優勢,但仍有人持熱液說觀點。熱液作用現象確有存在,但持古砂礦說觀點者認為熱液是岩石變質引起的,金仍來自砂礦,無外來金來源證據。有人對蘭德的金進行了Re-Os法年齡測定,得出其約為30億年,認為該礦床的金來自地幔,沉積在比它年輕的約為27.5億年的變質石英礫岩中。關於古砂礦形成時的古大氣圈成分,是有氧還是缺氧,也各有論據。
圖2-4 高硫化和低硫化低溫熱液金礦床流體產生的概念模型
關於美國內華達州卡林型金礦的含金熱液的金來源一直存在爭議。2005年經濟地質學家學會討論會上,一派仍認為地下水滲濾而淋溶出地殼上部岩石中的金,受始新世岩漿作用加熱,地下水對流上升,在淺部沉澱出金,這一派可稱為「沖洗論者」。許多卡林型礦床早期的氧、氫同位素數據與礦石中的石英和粘土是由地下水形成的看法相符合的。另一派是「岩漿論者」,他們認為金主要是來源於岩漿,認為許多金及水和硫在地殼上部由始新世岩漿作用的岩漿中出溶,這些熱液與在當地對流的地下水混合,在距侵入體數公里范圍內在碳酸鹽質圍岩中沉澱出金。他們提出最近用離子探針分析大大提高了對此類極細粒礦石的認識。在這種分析中,石英、粘土和黃鐵礦樣品表明,氧、氫和硫同位素特徵是與來源於岩漿的水和硫相符的。在討論會上,反岩漿論者則指出,世界上最大的一些與侵入岩有關的銅金礦床相伴的地表熱液蝕變區的面積,比內華達與卡林型礦床有關的地表蝕變區的面積小得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他們認為卡林型礦床沒有侵入體周圍存在的那種與溫度變化有關的礦物的特徵性分帶現象。這種爭論與找礦有關。岩漿論者會通過尋找進入碳酸鹽質岩石的與侵入體有關的含金熱液,在內華達州以外去找卡林型礦床,而「沖洗論者」則認為卡林型礦床是內華達州復雜的地質歷史的獨特產物,要尋找具備這種復雜的地質條件組合的地區談何容易,因而實際上會導致基本只能繼續在該州勘查此類礦床。
Ⅳ 中國金礦產特點及勘查規劃
截至2011年6月,全球已查明黃金資源儲量約為10萬t。其中,南非是全球最大的黃金資源擁有國,已查明資源儲量為3.1萬t;第二是俄羅斯約有7000 t;中國目前已探明黃金儲量達6864.79 t,居世界第三位。
在6864.79 t已查明資源/儲量中,獨立岩金礦產地約占總資源/儲量的71.10%;砂金礦產地399處,占總資源/儲量的7.50%;伴生金礦產地199處,主要伴生在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山中,已查明資源/儲量占總資源/儲量的21.40%(圖1)。
圖1 中國金礦資源保有儲量構成狀況
截至2010年底,我國查明金礦資源/儲量(金屬量)6864.79 t;基礎儲量1863.41 t(其中儲量869.50 t),占總資源/儲量的27.14%;資源量5011.4 t,占總資源/儲量的72.97%。基礎儲量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黃金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資源發展趨勢看,金礦保有儲量少,按現有生產規模和產量,儲量與資源消耗比1∶1.7計算,服務年限僅為5~7年,按照國際慣例,找礦周期10~15年計算,礦產資源對經濟建設需求難以保證,資源形勢極為嚴峻。自「八五」末以來,我國金礦勘查工作的力度迅速衰減,其與國際上黃金價格持續低迷,國內地勘單位的改組、改制,黃金地勘投資體制的變化等影響到黃金勘查投入的降低有關。
1 中國金礦地理分布
我國有30個省(區、市)分布金礦(表1),而現已探明儲量主要集中於我國東部和中部的山東、河南、河北、吉林、黑龍江、江西、湖北和遼寧等省(表2;圖2)。
表1 我國各省礦床數統計結果
表2 我國各省礦種及礦床規模統計結果
續表
註:特大型礦床包括超大型礦床。
圖2 我國金礦保有儲量地區分布
2 中國金礦資源特點
2.1 已發現金礦產地數量多、規模小、品位低、分布廣
據已發現礦床規模統計資料(表3),我國現有金礦產地中,已發現礦產地3407個,其中超大型金礦7處,特大型14處,大型97處,中型349處,小型1629處,礦點及礦化點1304處。礦床規模總體以中、小型為主(圖3),但品位總體偏低(圖4)。
表3 礦種及礦床規模統計表
圖3 我國岩金儲量分布區間
圖4 我國岩金礦床品位分布區間
2.2 保有儲量不足,結構不均衡,制約黃金工業發展
獨立岩、砂金礦床保有儲量的分布情況如表4所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保有獨立岩、砂金礦床1137處,保有儲量2988.69 t。保有儲量<3 t的礦區數占我國獨立岩、砂金礦區總數的81%,而保有儲量僅占總數的26%,即占總數81%的小礦平均保有儲量僅有0.848 t。另外19%的礦區卻占保有儲量的74%。尤其是25個保有儲量>20 t的礦床(佔2.2%)保有儲量達862.83 t,占岩、砂金保有總儲量的28.93%。小礦多、資源分布不均,加上近年來探礦工作嚴重滯後,使資源問題成為一大批小礦山致命的症結。
表4 我國岩砂金礦保有儲量在礦區間的分布情況
從我國金礦保有儲量的結構來分析,在4150.56 t總量中,有1161.84 t為伴生金,只能在開采其他金屬礦種時加以回收利用,不能形成獨立的生產能力。在現有的岩、砂金礦床中,有116 處為「近期難以利用」、「閉坑」、「停采」、「停建」和「近期不宜進一步工作」的礦區,其保有儲量共計132.76 t。據統計,全國實際可利用的獨立金礦儲量為2855.91 t。我國岩、砂金保有儲量的76.6%已被生產礦山所佔用,4.4%是難以利用的儲量,19%為近期可利用的儲量(其中包含了一些規模較大,但由於選冶技術、建設條件等原因探明後不能得以正常利用的金礦床,如貴州的爛泥溝金礦,四川的東北寨金礦等,保有儲量343.66 t。)
目前全國保有儲量地區分布極不均勻。保有儲量超過200 t的山東、江西、黑龍江、陝西、四川、湖北和河南7省的保有儲量佔全國總量的56.5%。全國近半數(48.52%)的獨立岩、砂金礦儲量在山東、陝西、四川、河南和黑龍江5 省中,山東省一枝獨秀,保有的岩、砂金儲量佔5 省總量的40%。
據統計,我國金礦「保有儲量/礦產地數」比值為2.81。即從統計意義上說,一般情況下,每增加一處金礦產地,保有儲量將增加2.81 t。因此,如山東省那樣找到一批大礦無疑是增加儲量最有效的途徑,但對我國大多數省區來說,多找礦、增加礦產地仍是增加金礦儲量的有效途徑。
2.3 勘查工作程度低,探明儲量可靠程度低,高級別儲量比例偏低
從現有儲量的可靠程度來分析,在4150.56 t 保有儲量中,A+B+C 級儲量為1215.73 t,佔29.3%,D級儲量為 2934.8 t,占 70.7%。在岩金保有儲量中,A+B+C 級儲量 732.06 t,佔29.6%,D級儲量佔70.4%。砂金保有儲量中,A+B+C級儲量佔48.8%,D級儲量佔51.2%。勘探經驗和統計表明,D級儲量升級為C級儲量時,一般在數量上只剩下原來的1/3。由於觀念、資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這部分儲量的升級工作進展極為緩慢,相當數量的礦山到了「等米下鍋」的境地。
總體上看,我國岩金儲量控製程度較低。A+B+C級儲量比例>40%的僅有湖南省,介於30%~38%之間的有天津、青海、山東、貴州、黑龍江、新疆、內蒙古、湖北、遼寧、廣西和雲南等11個省區,其他16個省區該系數均<30%。尤其是在過去5年中躋身於全國金產量前3名的河南、河北、陝西和甘肅4省,高級儲量的比例均<30%,甘肅省甚至只有14.62%。高級儲量比例過低,成為制約許多礦山規模化開採的瓶頸,對實現黃金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增加了相當大的困難。事實上大量的D級儲量不能利用,加劇了許多礦山的資源危機。因此,加大礦山地勘工作力度,升級和利用現有的D級儲量,是解決一批老、小礦山資源危機的首要途徑。
3 全國金礦資源潛力分析及區帶劃分
成礦區帶是金礦區域成礦預測的基本工作對象,所謂成礦區帶是指遭受過相似的地球動力學過程和金礦成礦作用,金礦床集中產出的地區或地帶。金礦區域成礦預測可分為信息預測和理論預測。
3.1 全國金礦區域成礦——理論預測
理論預測是指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如系統科學和地球動力學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吸取地質基礎學科的最新成果,基於基本地質規律來開展區域成礦預測。如開展成礦系列和成礦模式等成礦理論研究,為礦產勘查提供新的推動力。
在地質勘查工作中,地質人員並不否認理論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幾乎所有找礦工作均遵循一定的理論思想,只是有些是經驗性規律(理論),有些是搬用了「純粹的」理論概念而已。由於潛心研究理論的科研部門和從事實際找礦的生產部門的人為分割狀態,造成理論和實際的嚴重脫節,導致了「理論找礦」與「經驗找礦」之爭。這樣,我們面臨一個如何估價、對待、應用理論的問題。
首先要看到,一種較為成熟的並有實際意義的理論,多是建立在扎實的野外觀測資料和實驗室數據的基礎上,對多方面資料的系統化和條理化,其中也注意吸收其他學科的最新知識。火山成礦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眾所周知,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在所有礦床類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經濟上看,它是銅、鉛、鋅、銀、金以及錫、鎘、銻、鉍等一系列副產品的主要來源;從科學上看,它沖擊了傳統的佔主導地位的熱液觀點,所以與這些礦床的特徵和成因有關的問題要比任何其他類型更多地引起地質學家們的注意。建立這種理論的基本依據,是西歐(如葡萄牙-西班牙黃鐵礦帶等)、日本(黑礦型礦床)、哈薩克(多金屬礦床)等國家(地區)許多重要礦床實際的觀測資料和實驗資料,並通過後來大量涌現的實際資料(1960年以後發表5000篇以上直接與這類礦床有關的文獻)而得到進一步完善,近年在東太平洋擴張海嶺上發現高溫(350℃)熱液噴口和現代塊狀硫化物礦床,又得到實際的驗證。這種理論為新的找礦工作提供了一種有力工具。
有些老礦區,以傳統的熱液成礦理論為指導,發現了地表礦以後,就往往進入了勘查工作的「沉寂」期,一旦引進這種新的火山成礦理論,就會實現一系列新的突破。在葡萄牙-西班牙黃鐵礦帶和蘇聯阿爾泰礦區所獲得的成果,可以充分說明成礦理論對於老礦復甦和尋找隱伏礦床中的指導作用。
哈薩克阿爾泰地區是一個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運用傳統的侵入成礦理論找到地表有顯示的幾乎全部的礦床和礦點。按照這種觀點,多金屬礦床的形成與晚古生代花崗雜岩和石英斑岩侵入體有成因聯系;同時,認為依據成礦分帶性,淺部是多金屬礦化,向下應轉化為稀有金屬礦化,所以勘查深度比較淺。普查工作主要採用地表和淺部的礦化顯示,如熱液蝕變、地球物理異常和地球化學暈等「直接」找礦標志。這套方法,前期收效大,後期找礦效果逐漸降低,1945~1970年間未發現一個出露地表的有工業價值的礦床。到20 世紀60年代,火山成因假說已被蘇聯地質人員普遍接受,尤其是1967年在著名的列寧諾戈爾斯克礦床上發現了火山-沉積型的「里傑爾Ⅱ號」礦層(被命名為「新列寧諾戈爾斯克」),才最終形成阿爾泰型礦石建造是在花崗岩類侵入之前、產在泥盆紀火山-沉積岩(玄武岩-流紋岩建造)中的同生層控礦床的概念。這種火山成礦理論提供了新的普查准則:①礦化受一定的火山-沉積地層層位控制,並根據火山作用的多期性,至少有4個含礦層位,從而揭示尋找深部礦床的前景;②火山成因和火山-構造成因的構造控制著礦化,因此不是首先找侵入岩體,而是要進行古火山再造,查明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火山構造與礦結、礦田和礦床分布的關系。按照這種成礦理論部署新的找礦和預測遠景區取得重要成果,發現了「新列寧諾戈爾斯克」、「十月」等一批大型的隱伏多金屬礦床,打破了該區找礦工作25年的「沉寂」局面,並且使該區已知礦床金屬儲量中,隱伏礦床佔50%。因此,A·M·貝博奇金(蘇聯國家儲委主任)指出:「這些礦是由於重新審查和糾正了以前曾對發展原料基地起了積極作用、最近10年已變成發展原料基地障礙的理論觀點而發現的」。
應當看到,現有的絕大部分成礦理論是不完善的,不少理論只符合或只依據部分實際資料,而不符合或不能解釋同一礦床類型中其他觀測資料,所以在一種類型或一個礦床上出現多種理論概念是不奇怪的。這樣,我們在預測和找礦中運用某種理論時,心理要有準備,思想要開放,一不宜濫用,二不能絕對化。即使科學的理論,一經濫用,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將導致錯誤的勘查思想。例如,如果濫用層控理論,把與不整合面有關的礦床看成是層狀礦床,在勘查時去找地層單位,而不是去找不整合面。把成礦理論絕對化也是有害的,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理論的建立,完全排除了花崗岩成礦理論。事實上有許多礦床是多成因的,即使是火山成因礦床中,「花崗岩」近年又以各種形式從「後門」回來了。在加拿大地盾的塊狀硫化物礦床(富蘭克林礦床等)底板賦存有英雲閃長岩-花崗閃長岩岩席,在塔斯馬尼亞的羅斯貝里礦床下賦存有埋藏岩基,蘇聯阿爾泰多金屬礦床受到花崗岩後期改造,形成脈狀礦化等。由此可見,任何科學理論都有一定用處,但可以單獨應用的為數不多,也沒有一種理論適用於所有礦種。在運用各種理論時,必須思想開闊,不拘泥於一種看法,善於提出問題,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協調的現象(美國克萊梅克斯斑岩鉬礦床,就是從「反常地質現象」著眼,建立多期成礦論,「打倒」一次成礦論的),才能有效地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
3.2 全國金礦區域成礦——信息預測
信息預測是建立在對區域控礦因素(如地層、構造、岩漿、岩相、變質和風化等)等地質信息的歸納和總結,結合物探、化探、遙感等找礦信息來開展區域成礦預測,如金地球化學塊體、地學多源信息預測。
3.2.1 利用地球化學塊體對全國金礦成礦區帶找礦潛力分析
首先是利用謝學錦(1999)等的研究成果,從全局觀點全面研究、比較全國的地球化學填圖資料,提出了地球化學塊體的概念。並圈定了多個Au,Cu(Ag),W的地球化學塊體(圖5)。
所謂地球化學塊體(Geochemical block)是指地殼上具有金屬高含量的巨大金屬異常地質塊體。在平面上表現為具有一系列套合的從局部異常(<100km2)、區域異常(100~1000km2)直到地球化學省(1000~10 000km2)、巨省(10 000~100 000km2)、甚至地球化學域(100 000~1000 000km2)的地球化學模式,在垂向上可能具有一定的深度,為具有較大規模立體異常的地殼物質體。地球化學塊體是由大型和巨型礦床或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礦床密集分布在四周所形成的異常,對預測形成大型礦床的可能性,潛在的資源量,以及區域找礦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全國金地球化學塊體分布及其譜系圖(套合程度、異常強度、面積等)的綜合反映(表5,表6),膠東(魯東)、小秦嶺-熊耳山、西秦嶺、松潘-摩天嶺、下楊子、康滇地軸、三江、雲開、西天山、東天山、西准噶爾、岡底斯-拉薩、湘南-桂北、江南古陸、東南沿海、魯中南、燕遼和吉南-遼東等成礦區帶有較大成礦潛力和找礦前景,是區域找礦布局優選區帶。
圖5 中國金的地球化學塊體分布圖
(據謝學錦,1999)
表5 我國部分地球化學巨省與地球化學域級的金地球化學塊體
(據謝學錦等,1999)
表6 我國部分地球化學區域異常與地球化學省級的金地球化學塊體
3.2.2 利用成礦區帶資源量定量預測成果對全國金礦成礦區帶找礦潛力進行分析
圖6 中國金礦成礦遠景區帶分布圖
(據陳毓川等,1999)
陳毓川等(1999)釐定了金成礦遠景區圈定的原則和方法:一是以有利的成礦構造環境、含金建造分布區作為劃分區帶的依據。主要包括:①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大地構造單元結合部位構造-岩漿岩帶,深大斷裂活動帶;②早前寒武紀(太古宙—古元古代)變基性火山岩、硅鐵質岩建造分布區;③元古宙—古生代中基性火山岩、變泥質碎屑岩建造分布區;④中-新生代鈣鹼性系列火山岩建造分布區;⑤顯生宙含碳質細碎屑岩-泥質-碳酸鹽岩建造分布區;⑥沿深大斷裂帶產出的同熔型中酸性侵入岩帶和老基底含金建造分布區內產出的重熔型花崗岩類岩漿岩帶。二是已知的成礦區帶或金礦化集中區中研究程度較低,找礦前景較好的區帶,以及金化探異常有較大規模和較大強度顯示的地區。三是以地質構造單元為劃分區帶的基礎,兼顧已知礦化類型的分布特點,以有利成礦地質因素組合作為確定遠景區的前提條件,以金化探異常范圍作為具體圈定遠景區帶的邊界條件。不具備化探資料的地區,以有利成礦地質因素的展布作為圈定遠景區帶的依據。
根據上述原則,在全國范圍內共圈出41個金成礦遠景區帶(圖6;表7),對其資源量進行預測(表8)。其中,金成礦重點遠景區帶資源量定量預測是以模型區帶中已探明金總儲量(包括岩金和砂金)與該區帶內顯示的金化探異常強度之間的關系來建立的。而潛在遠景區帶由於資源預測評價的主要指標——金地球化學異常資料的缺少或部分地區由於化探測試技術等方面原因造成該類指標不明顯而無法使用,區帶的資源特徵主要依據地質綜合分析資料得出。
表7 全國金成礦遠景區帶一覽表
續表
(據陳毓川等,1999)
表8 全國金成礦遠景區資源量定量預測結果一覽表
續表
(據陳毓川等,1999;潘輝逖,1994)
根據預測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金成礦遠景區帶預測資源量與已知儲量有較大區別,具有較大的資源潛力,特別是西天山、東天山、右江(雲開)、三江、康滇地軸、西昆侖、松潘-摩天嶺、西秦嶺、東秦嶺、燕遼、吉南-遼東和延邊-東寧等區帶找礦潛力很大。此外,岡底斯-拉薩成礦區帶的日喀則-拉薩及唐古拉山東端、三江北段的雙江-瀾滄等成礦區帶,工作程度很低,但也具有較大的資源潛力,對於金礦的找尋及研究具有較高的戰略性指導意義。
3.2.3 利用金礦密集區綜合信息預測成果對全國金礦成礦區帶找礦潛力進行分析
王世稱(1999)利用綜合信息方法預測了全國范圍大型、超大型金礦密集遠景區空間分布(圖7)。在全國范圍內圈定出大型、超大型金礦密集遠景區104個,各成礦區帶包含的密集區見表8。金礦找礦遠景區集中分布在膠東、小秦嶺-熊耳山、雲開(桂東粵西)、右江(滇黔桂)、下揚子(長江中下游)、湘南-桂北、東南沿海、滇西、三江、東西秦嶺、松潘-摩天嶺、吉南-遼北(華北地台北緣東段及遼北地區)、遼東(營口-丹東)、西天山、膠東和燕遼北部(華北地台北緣中段)等成礦區帶內。
圖7 中國金礦床密集區與金異常密集區定位預測成果圖
(據王世稱等,1999)
4 全國金礦找礦戰略布局建議
4.1 成礦區帶劃分
全國的成礦區(帶)劃分採用五分法(陳毓川等,1999,2003;葉天竺,2004;朱裕生等,2007):即成礦域(與Ⅰ級區帶對應),成礦省(與Ⅱ級區帶對應),成礦區帶(與Ⅲ級區帶對應),成礦亞帶(或亞區)(與Ⅳ級對應),礦田(與Ⅴ級對應)。級別由高到低,范圍由大變小,統稱序次排列的成礦區帶劃分體制。
陳毓川等(1999,2003)和朱裕生等(2007)在綜合了全國各類地質資料和現有成礦地質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利用五分法將全國劃分為5 大成礦域、16個成礦省和81個成礦區帶;葉天竺(2004)將全國劃分為5大成礦域、16個成礦省和79個成礦區帶。這些劃分方案經我國20多年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實踐證明是有效的。
金礦作為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地質演化特點階段、區域的產物,其區域分布受我國統一的成礦地質規律的制約,但金礦床也有自身特殊性。韋永福等(1994)將全國劃分為3個金礦成礦域,18個金礦成礦區帶;陳毓川等(2001)在全國范圍內共圈出41個金成礦遠景區帶。
本書在全國成礦區帶劃分的基礎上,綜合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收集到的全國金礦地質資料和現有金礦地質成礦理論的認識,將我國金礦成礦區帶劃分為5大成礦域、15個成礦省和56個成礦區帶。
4.1.1 Ⅰ-1 天山-興安成礦域
Ⅱ-1 吉黑成礦省
Ⅲ-1 那丹哈達嶺成礦帶
Ⅲ-2 佳木斯成礦帶
Ⅲ-3 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成礦帶
Ⅲ-4 延邊-東寧成礦帶
Ⅱ-2 內蒙古-大興安嶺成礦省
Ⅲ-5 額爾古納成礦帶
Ⅲ-6 大興安嶺北段成礦帶
Ⅲ-7 二連-東烏旗-扎蘭屯成礦帶
Ⅲ-8 大興安嶺南段成礦帶
Ⅲ-9 錫林浩特-索倫山成礦帶
Ⅱ-3 天山-北山成礦省
Ⅲ-10 額濟納旗-烏後旗成礦帶
Ⅲ-11 北山成礦帶
Ⅲ-12 東天山成礦帶
Ⅲ-13 西天山成礦帶
Ⅲ-14 西南天山成礦帶
Ⅱ-4 阿爾泰-准噶爾成礦省
Ⅲ-15 阿爾泰成礦帶
Ⅲ-16 東准噶爾成礦帶
Ⅲ-17 西准噶爾成礦帶
4.1.2 Ⅰ-2 塔里木-華北成礦域
Ⅱ-5 華北陸塊北緣成礦省
Ⅲ-18 樺甸-撫順(華北陸塊北緣東段)成礦帶
Ⅲ-19 燕遼(華北陸塊北緣中段)成礦帶
Ⅲ-20 烏拉山-大青山(華北陸塊北緣西段)成礦帶
Ⅱ-6 華北陸塊成礦省
Ⅲ-21 營口-丹東成礦帶
Ⅲ-22 五台-太行成礦帶
Ⅲ-23 膠東成礦帶
Ⅲ-24 魯中南-皖北成礦帶
Ⅲ-25 阿拉善-狼山成礦帶
Ⅲ-26 中條山成礦帶
Ⅲ-27 小秦嶺-熊耳山成礦帶
4.1.3 Ⅰ-3 秦-祁-昆成礦域
Ⅱ-7 秦嶺-大別成礦省
Ⅲ-28 桐柏-大別成礦帶
Ⅲ-29 東秦嶺成礦帶
Ⅲ-30 北大巴山-武當成礦帶
Ⅲ-31 西秦嶺成礦帶
Ⅱ-8 祁連成礦省
Ⅲ-32 祁連成礦帶
Ⅲ-33 柴北緣成礦帶
Ⅱ-9 昆侖成礦省
Ⅲ-34 東昆侖成礦帶
Ⅲ-35 阿爾金成礦帶
Ⅲ-36 西昆侖成礦帶
4.1.4 Ⅰ-4 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
Ⅱ-10 三江成礦省
Ⅲ-37 三江北段成礦帶
Ⅲ-38 三江南段成礦帶
Ⅱ-11 松潘-甘孜成礦省
Ⅲ-39 松潘-摩天嶺成礦帶
Ⅲ-40 巴彥喀拉成礦帶
Ⅱ-12 西藏成礦省
Ⅲ-41 班公湖-怒江成礦帶
Ⅲ-42 岡底斯-拉薩成礦帶
Ⅲ-43 喜馬拉雅成礦帶
4.1.5 Ⅰ-5 華南成礦域
Ⅱ-13 下揚子成礦省
Ⅲ-44 長江中下游成礦帶
Ⅲ-45 江南古陸東段成礦帶
Ⅱ-14 上揚子成礦省
Ⅲ-46 湘西-鄂西成礦區
Ⅲ-47 江南古陸西段成礦帶
Ⅲ-48 康滇地軸成礦帶
Ⅲ-49 滇黔桂成礦區
Ⅱ-15 華南成礦省
Ⅲ-50 東南沿海成礦帶
Ⅲ-51 南嶺成礦帶
Ⅲ-52 欽杭成礦帶
Ⅲ-53 雲開成礦帶
Ⅲ-54 武夷山成礦帶
Ⅲ-55 海南成礦帶
Ⅲ-56 台灣成礦帶
4.2 全國金礦區域勘查規劃
將全國劃定的56個成礦區帶規劃為重點勘查規劃區帶、加速普查區帶、戰略遠景區帶和預查探索區帶4類。
4.2.1 重點勘查規劃區帶
此類區帶多是我國岩金生產基地,也是大型、超大型金礦密集區。在這些區帶已經找到和勘查多個中、大型金礦床,並且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和寶貴的地質找礦、地質勘查經驗,為了確保黃金礦山持續生產與擴大生產對金礦資源的需求和可持續發展,必須穩定、加強對這些地區的地質勘查工作。
該類規劃區帶地質勘查工作以提交大中型礦產地為目標,工作安排以普查、(優選部分)詳查為主,外圍預查為輔的資源評價工作。
針對這些區帶,下一步工作是要做好二次資料開發和第二輪的金礦找礦工作。以地質科研、大比例尺物化探、礦區地質填圖工作為先導,加強對已知礦產地,尤其是已探明大、中型礦山深部及外圍的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研究工作,尋找有利成礦和礦化富集部位,有效指導探礦工程布置;採用槽、鑽、坑探相結合的方法,對礦區內主要礦化體進行控制,探求具有大中型以上規模的資源量。
重點勘查區帶包括佳木斯、延邊-東寧、烏拉山-大青山、燕遼、吉南-遼東、小秦嶺-熊耳山、膠東、西秦嶺、東秦嶺、松潘-摩天嶺、滇桂黔、三江南段、三江北段和長江中下游14個成礦區帶。這類地區是國家老黃金工業基地所在區或金礦資源接替的重點規劃區。
4.2.2 加速普查區帶
這些規劃區帶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好,有一定潛在資源遠景,近幾年在這些地區找礦上有一定突破,發現了一系列中、大型金礦床。該類型區帶要加大基礎地質工作投入,提供普查後備基地。工作部署要在資料的二次開發或綜合信息成礦預測和靶區優選基礎上,選擇重點成礦亞帶或成礦遠景區開展金礦成礦規律、靶區優選工作。對已知金-多金屬成礦區帶中具有重要找礦線索和明顯找礦遠景的地區,通過中大比例尺物、化、遙工作圈定有利找礦地段,對已發現的礦化線索和綜合異常開展以預查為主、異常檢查為輔的評價工作,發現和評價一批有望取得突破的礦產普查基地,總體查明該區金礦資源潛力。
該類區帶是化探掃面等基礎性地質重點投入地區;科研立項圍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資料的二次開發或綜合信息成礦預測和靶區優選,二是選擇重點成礦亞帶或成礦遠景區開展金礦成礦規律、靶區優選工作。
該類區帶包括阿爾泰,東、西准噶爾,東、西天山,大興安嶺南、北段,五台-太行,巴顏喀拉,東南沿海,江南古陸,祁連山、桐柏-大別山13個成礦區帶。這類區帶是國家金礦產資源普查的重要規劃區。
4.2.3 戰略遠景區帶
此類區帶從成礦地質條件、成礦規律分析看,是較好的找礦遠景區,而且在這些地區已經發現一系列金礦床,但此類地區基礎地質工作薄弱,條件艱苦。對這些地區要立足於遠景評價,為黃金生產發展遠景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該類區帶的主要工作是以現有地質礦產工作程度和成果認識為基礎,以區域成礦理論、成礦系列理論等為指導,從對已有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出發,篩選重點地段開展中小比例尺區域性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和遙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優選找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利用中大比例尺地(路線調查、礦點檢查、重砂檢查與工程揭露等)、物(航磁與重力資料處理等)、化(水系加密檢查與地球化學剖面測量等)、遙(高精度遙感解譯與蝕變信息提取等)綜合方法,加強對各類異常的檢查,圈定成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並結合對區域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的研究,利用GIS技術綜初步評價區域成礦潛力,從總體上推進工作區金礦地質工作程度。
該類區帶工作部署以預查為主,開展區域成礦條件、成礦規律和成礦遠景區圈定工作,目的是重點圈定成礦遠景區,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據。
該類區帶包括北山、額爾古納、魯中南、東昆侖、柴北緣、康滇、岡底斯-拉薩、雲開和海南9個成礦區帶。這類區帶具有良好的金礦找礦前景,是「十二五」期間預查、基礎地質工作重點地區。
其中,額爾古納為原始森林區,海南要建生態省,雖然這兩個成礦區帶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找礦潛力較大,但礦產資源開發不是其首選方向。東昆侖、柴北緣及岡底斯-拉薩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潛力,但工作條件惡劣,工作程度低,需加強預查工作。北山、魯中南、康滇及雲開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但近幾年金礦找礦工作未有大的進展,需加強基礎、預查及綜合評價工作。
4.2.4 預查探索區帶
此類地區從金礦成礦規律分析上看,有一定找礦遠景。近幾年也陸續發現一些小的礦床(點)。但是金礦基礎地質工作十分薄弱,條件艱苦。
對於這些地區,應開展一些野外地質調查和資料收集整理工作,部署少量區域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通過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和綜合異常檢查工作,優選找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同時開展初步評價工作,提交一批可供進一步工作的預查評價礦產地,為下一步部署評價工作提供依據。
該類區帶包括額濟納旗-烏後旗、西南天山、那丹哈達嶺、中條山、張廣才嶺、阿拉善-狼山、北大巴山-武當山、阿爾金、西昆侖、羌塘、喜馬拉雅和台灣12個成礦區帶。這類地區金礦資源前景不明朗,需要配合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地質填圖和化探掃面工作,開展金礦預查選區和資源潛力的初步評價工作。
各規劃區帶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聯系,即通過偵察探索區帶確定遠景區帶,從遠景區帶中發現後備普查基地,在加速普查的基礎上,確定出大型項目作為重點勘查開發對象。這種安排在整體上體現為一個完整的、滾動發展的地質找礦規劃方案,長期規劃為5年,每年再根據新獲得的資料和成果進行更新,如此滾動地向前發展。
(張文釗、卿敏編寫)
Ⅵ (一)中國金礦地質找礦及金礦基地建設
1.中國大中型金礦空間分布的主要地質特徵及識別標志
1)大型金礦帶的形成必須有豐富的礦質來源;極其有利的構造環境;較大規模的、長期活動的熱源及有利於沉澱的物理化學條件。我國特大型、大、中型金礦床的形成多具有明顯的後生性質,成礦物質主要來自礦源層(岩)。一般來說礦源層(岩)的規模愈大愈有利於形成特大型金礦床。如前太古宙的原始陸殼;太古宙變質綠岩建造;元古宙形成的中基性火山岩和元古宙盆地或凹陷區內的太古宙陸源碎屑岩系;古生代以後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碳硅泥岩系沉積及侵入岩皆可構成大規模的礦源層(岩)。太古宇、部分元古宇變質中基性火山岩,一般含金背景值較高,是較為理想的礦源層。因此,這些老地層分布區是尋找大型金礦床的有利地區,上述礦源層(岩)含金背景值較高,這種特徵是決定區域找礦方向的必要條件。
2)區域性礦產分布受控於大型斷裂帶,同生斷裂帶,韌性、脆韌性剪切帶及巨大斷裂交切帶,這些斷裂帶主要有:屬板塊結合帶的伊林哈別爾妥-西拉木倫斷裂帶、康西瓦-商南-榮成斷裂帶、空格拉-瀾滄江斷裂帶、雅魯藏布江斷裂帶、台東縱谷斷裂帶。屬地殼拼接帶的有:額爾齊斯-德爾布干斷裂帶、克拉麥里-二連斷裂帶、達拉布特斷裂帶、祁連北緣斷裂、商南-商城斷裂帶、中祁連山南緣斷裂帶、康西瓦-商南-榮成斷裂帶、金沙江-紅河斷裂帶、班公錯-怒江斷裂帶、宜春-柳州斷裂帶、藤縣-北海斷裂帶、紹興-萍鄉斷裂帶、歙縣-德興斷裂帶。此外,諸如華北地台北緣斷裂帶、集寧-凌源斷裂帶、阿爾金斷裂、龍首山-固始斷裂、北祁連山南緣斷裂、道孚-康定斷裂、右江斷裂、大興安嶺-太行山斷裂、伊蘭-舒蘭斷裂、郯-廬斷裂、四會-吳川斷裂、麗水-蓮花山斷裂等對我國金礦的區域分布有著極重要的意義,也是今後找礦值得進一步關注的地區,斷裂圍限區是尋找大型金礦床的有利地區。如華北地塊北緣的康保-圍場-赤峰-開原大斷裂與張家口-承德-平泉-寧城-北票深斷裂圍限區;豫西的夏館-槐樹斷裂與商南-西峽斷裂圍限區;滇西三江斷裂帶等皆是尋找大型金礦床的有利地區。
3)就我國特大型礦床而言,它們主要受大型構造的控制,翟裕生等(1997)統計了我國特大型礦床(含金礦床)表明,這些構造主要有裂谷、裂陷槽;古陸內部及邊緣的深斷裂;古陸綠岩帶韌性剪切帶;陸內斷褶-岩漿復合構造活動陸緣構造岩漿帶;大陸邊緣海盆及陸架斜坡帶;陸殼花崗岩穹窿;陸相火山岩帶的火山機構;陸內和陸緣沉積盆地;陸殼淺層脆性變形構造帶。
4)大型聚礦構造常具有下述識別標志:①大面積水熱蝕變帶沿構造線分布,如硅化、黃鐵礦化、絹雲母化、粘土化等;②大面積熱水沉積沿構造帶分布,如南秦嶺泥盆系中的鈉長石岩、硅質岩、鐵錳碳酸鹽等;③大規模熱動力變質帶沿構造線分布;④區域性分布的水熱成因構造帶、熱液礦脈、火成岩脈呈線性分布;⑤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線性異常帶。
5)在老變質岩區尋找特大型金礦床時,應集中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帶,區域性大斷裂帶(如郯廬斷裂帶),較晚期侵入的深熔型花崗岩、花崗閃長岩附近,糜棱岩帶、基性脈岩發育的地區。
6)在中生代以後的地層中尋找特大型金礦床時,應注意各種凹陷、盆地中的中基性火山岩、次火山岩的活動特點及分布范圍,其在大地構造上多屬於地台邊緣及台內活動帶。
7)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接壤部位及長期隆起區,是尋找大型金礦床的有利地區。如華北地台北緣,准噶爾地台、塔里木地台的周邊地區,揚子地台的北西、西南邊緣,佳木斯地塊邊緣及膠東隆起、鐵嶺-靖宇隆起、雪峰隆起等,皆是尋找大型金礦床的有利地區。(韋永福等,1994)。
8)大型金礦床分布區,一般多為大型糜棱岩帶或大型破碎帶出露區,斷裂變動強度大,在破碎帶中常可見到斷層泥,破碎帶的寬度沿走向和傾向都比較穩定。金礦化沿其走向和傾斜也比較穩定。
9)成礦作用是殼幔作用,即物質場、能量場轉移的結果,它必須有恆久的動熱環境支持,礦化往往是多次預富集的結果,因此區內多階段的構造、岩漿熱事件,並伴隨有序的變質、沉積和岩漿活動是大型礦床生成的必要條件,因此構造、建造分析,熱動力場的研究是成礦識別的重要方法,應密切注意成礦的疊加與復合作用,在我國東部地區燕山期熱事件對金礦的形成有重要意義。
10)地幔信息是成礦研究的重要課題,地殼減薄帶,幔隆、幔坳過渡帶,地幔斜坡帶,地幔熱柱出露區,地幔物質涌流帶及其附近地區次級斷裂帶,中基性脈岩發育區,煌斑岩脈賦集區均是值得關注的地段,地幔射氣測量、流體包體的特性研究、地球物理場(重力、磁、電、放射性、地震波)研究都是有效的研究手段。
11)大型金礦床的形成,是將大體積內的大量成礦物質,通過大規模的溶液流動沉澱在較小的范圍內,因此,要有一個更適合沉澱的物理化學環境。這個環境除構造條件外,圍岩的物理化學特徵也很重要,如圍岩的性質,鐵、硫的大量存在,地下水的涌現及特點,不透水層的阻擋等都將起到重要作用(韋永福等,1994)。
2. 金成礦遠景區帶
關於金礦遠景區帶的劃分,不少單位和個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94 年潘輝逖將我國金礦劃分出45 個成礦遠景區,1993 年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地質研究所劃分出43個岩金成礦遠景區,1995 年陳毓川、王全明等劃分出41 個礦遠景區和相應的成礦系列,從而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金礦的時空分布和潛在資源,現引用如下(表8-5)。
重要遠景區帶主要特徵和工作重點(一般地質特徵請參閱第四節):
(1)膠東金成礦區
膠東金礦集中區地處古地塊邊緣隆起帶,目前已累計探明岩金儲量913.84t,本區預測儲量為1500t,招掖礦帶,招掖礦帶招平斷裂北段,蓬萊-棲霞的韌性剪切帶,牟平-乳山構造帶,榮登-文登構造帶以及萊陽盆地及其他中、新生代盆緣斷裂帶是本區重要的找礦區域,萊陽盆地邊緣金礦是新的找礦類型。
(2)燕遼成礦帶
此帶包括內蒙古地軸和燕遼裂谷帶,是我國金礦的主要成礦區之一,也是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此帶內已知岩金礦床100餘處,累探儲量200餘噸。本區岩金礦床以綠岩帶型金礦、產於侵入體內外接觸帶型金礦、與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關的金礦最為主要,而東坪、後溝等金礦床則以其產於鹼性侵入雜岩內而聞名。區內東西向的大斷裂,如康保-赤峰斷裂、豐寧-隆化斷裂、崇禮-平泉斷裂、密雲-青龍等斷裂和燕山期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了區內金礦的分布。
赤城-崇禮、努魯兒虎山、峪爾崖-毛家店、興龍-青龍、豐寧-平泉、朝陽灣-紅花溝、熱水-撰山子、錦西-錦州等礦帶具有進一步工作價值。
(3)小秦嶺金成礦區
在我國此區是僅次於膠東的金成礦區,它包括小秦嶺、熊耳山、崤山等三個小區。區內累計探明儲量達400餘噸。已發現金礦床(點)160餘處。有眾多著名礦床,如文峪、楊寨峪、潼關、桐峪、竹峪、金洞岔、東闖、四范溝、大湖、上宮、康山-星星印、瑤溝、潭頭、搶馬峪、老鴨岔等。本區金礦主要屬綠岩帶再生金礦,金礦的分布受控於太古宙綠岩建造,燕山期岩漿熱事件對礦質富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區域性東西向的褶皺-斷裂構造及北東向斷裂是控礦的基本構造,崤山金礦田則主要是受控於東西向和北西向構造。容礦地層主要是太古宇太華群之下亞群和元古宇熊耳山群火山岩系。
表8-5 全國金礦遠景區帶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區內石英脈達1000餘條,現已評價的主要是中亞帶老鴨岔背斜軸部,其他近半數石英脈尚未及評價,這是本區最主要的找礦方向,本區勘探深度一般為400~500m,據現有礦體出露標高對比,本區深部尚有很大找礦潛力;應注意新類型的找礦工作。在熊耳山區除應關注太華群以外,尚應注意熊耳群的找礦工作,應加強熊耳山南坡的地質工作。
(4)鄂皖贛三角區(長江中、下游地區)
本區金礦以伴生金礦為主,是我國伴生金礦主要集中區,伴生金礦佔全國伴生金礦儲量的64%。伴生金礦主要分布在銅、硫、鐵銅、銅、銅鉬、鉛鋅礦床中,以銅硫(金)礦床為主。除此以外,此區還產有洋雞山、雞籠山、雞冠嘴、金山、馬山、黃獅澇山等岩金礦床或共生金礦床。
金礦分布主要集中在:棲霞、銅陵、大冶、九江-瑞昌、婺源-德興;馬鞍山、茅山-銅山、樅陽-懷寧、銅山-馬頭等地。
本區金礦主要分布在鄂東、贛東北和銅陵地區,這是進一步找礦的重點。
(5)滇黔桂三角區
本區位於華南加里東造山帶西南部,屬右江造山帶,區內出露的主要地層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而區內岩漿活動相對較弱。金礦主要產於上古生界—三疊系粉砂岩、泥質岩及碳酸鹽岩中,按含礦建造可分為:①微細浸染型金礦床,如紫木凼、戈塘、爛泥塘、金牙等;②石英-方解石脈型金礦,典型礦床為廣西田陽叫曼。
本區在黔西南、右江等地區廣泛分布有沉積岩型金礦,尤其是在黔西南金礦床(點)頗多,是我國有潛力的找礦靶區。在該區應注意在黔西南、南盤江-右江、樂業-巴馬、田東-德保的找礦工作。
(6)陝甘川金三角區
位於陝甘川三省交界區,地處揚子地台龍門-大巴台褶帶,南秦嶺冒地槽造山帶和松潘-甘孜造山系巴顏喀拉冒地槽造山帶的交匯部位。
本區是我國重要金礦產區之一,中元古界碧口群、志留系白龍江群(包括茂縣群)、中上三疊統炭質和泥質碎屑岩、泥質岩、碳酸鹽岩是重要的賦礦層位。金礦主要屬變碎屑岩型,微細浸染型和砂金礦。鳳縣-鎮安、勉寧略、岷江、龍門山、白龍江、文縣-荷葉、雪山、石泉、安康等地具有較大的找礦前景。在區域上應關注臨潭-鳳縣、瑪沁-略陽、龍門山等深大斷裂及白龍江、月河斷裂和印支-燕山期岩漿作用強烈地區。
(7)粵桂瓊地區
金礦化主要集中在粵西-海南及廣西的大瑤山地區。可分為5個構造成礦區,即:大瑤山成礦區,位於大瑤山隆起;羅定成礦區,位於羅定坳陷;雲開成礦區,地處雲開隆起;台山成礦區,位於台山隆起及花縣坳陷,位於海南西南的詹縣地穹。
本區的金礦主要分布在雲開隆起及大瑤山隆起中,與中新元古界雲開群、鷹陽關群、樂昌峽群及寒武系有關,受控於吳川-四會斷裂帶及廣寧-羅定斷裂的中段,位於廣州上地幔隆起與信宜幔坳交接處,其南、北有懷集-佛崗、高要-惠來東西向斷裂通過。在大瑤山北段金礦主要是寒武系變碎屑岩型金礦床及花崗岩內外接觸帶型金礦。本區金礦主要有下述類型:①變碎屑岩型,如河台、龐西洞-金山、桃花、高鳳;②變質熱水沉積岩型,如大溝谷,金礦產於鈉長石岩中;③熱水沉積岩型,以長坑金礦為代表,金產於含金硅質岩中(王秀璋等,1994);④花崗岩類侵入體內及內外接觸帶型金礦,如張公嶺-龍水金礦床。
本區的各礦帶具有下述特徵:①連山地區的AgAu多金屬礦帶,具有Ag-Au-Pb-Zn成礦組合,典型礦床有金山、梅洞;②德慶 清遠金礦帶,具AuAs和AuCu等礦化組合,代表性礦床有新洲、京村、河台;③羅定 雲浮Ag(Au)多金屬礦帶,代表性礦床有茶洞(Ag-Au-As-Pb-Zn 組合)、金子窩(Sn-Ag-Pb-Zn-Cu 組合)、高杖(Ag-Pb-Zn-Sn組合);④高州 信宜金礦帶(Au-As Ag組合)典型礦床有八甲、頓棱;⑤廉江地區Ag-Au多金屬礦帶,代表性礦床有龐西洞(Ag-Au-Pb Zn組合);⑥瓊西南戈枕金礦帶,此帶北起昌江縣石碌礦區,向西南達東方縣的布磨,長60 多公里,寬6~12 km,此帶中有水尾、土外山、抱板、牛嶺、二甲、大田、布磨(不磨)、公愛等一系列金礦。上述6個區帶是值得進一步關注的找礦靶區。
(8)阿爾泰-吉木乃金成礦遠景區
此區位於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區及額爾齊斯河流域南西至吉木乃地區,地跨阿爾泰加里東地槽造山帶和額爾齊斯海西造山帶,它包括紅山嘴成礦帶、額爾齊斯成礦帶、薩吾爾成礦帶。其南北兩帶間的額爾齊斯深大斷裂具有重要的成岩成礦意義。海西期火山噴發和侵入活動多沿該斷裂展布。區內的圖爾根-紅山嘴大斷裂、阿巴宮-庫爾提斷裂、額爾齊斯斷裂、普里爾欽斯克-烏倫古斷裂、克拉陶蓋拉-巴爾雷克等斷裂控制了本區的金礦化分布格局。這些斷裂帶的毗臨地區是重要的找礦靶區,阿爾泰南緣是此區金礦的重要富集區。
(9)西准噶爾金成礦遠景區
該帶位於准噶爾盆地的西北,由加里東和海西兩個構造期的復雜構造體系所組成。本帶內已發現岩金礦床(點)近200處。主要分布於西準的哈圖山區。金的成礦作用與海西期的火山活動和侵入作用關系密切,代表性礦床有托里縣鉻門溝、齊求Ⅰ、齊求Ⅱ、包古圖、輝錄山、薩爾托海等。
此區在找尋與海西期火山岩型和侵入體內外接觸帶型金礦有一定的前景。西准預測資源能力為341t。
(10)西天山金成礦遠景區
此區是我國西部金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具有較大成礦前景的地區,本帶向西延入哈薩克境內,與科克蘇-捷克利鉛鋅(金)礦帶相連,是尋找火山岩型金礦、微細浸染型金礦的重要靶區。火山岩型金礦主要產於伊寧盆地南北兩側,區內廣泛分布的下石炭統火山岩產有火山熱液型、火山沉積型、火山沉積-熱液再造型金礦。特別應注意阿希金礦床東南部的阿吾拉勒、博羅克努山與哈爾克山相交的三角地帶及和靜北部地區。金礦床受區域性大斷裂和火山機構的控制。此類金礦以阿希金礦為代表。
微細浸染型金礦床主要分布在西天山南部地區,與古生界(含前古生界)含炭岩系有關,沈遠超等(1994)將此區進一步分為6個小區:①特克斯-菁布拉克區;②科克蘇河中游遠景區;③科克蘇河上游遠景區;④庫勒河-特達坂遠景區;⑤克其克遠景區;⑥孟克德薩依遠景區。
此區的潛在資源約為1010.53t(陳毓川等,1999)。
(11)東天山-北山金成礦遠景區
此區地處覺洛塔格古生代陸緣增生帶和北山裂谷帶,下石炭統海相火山岩和海西期花崗岩類發育,本區主要金礦化屬火山岩型及產於侵入體內及內外接觸帶型,礦化賦存於泥盆系—石炭系島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受控於大型韌性剪切帶,知名礦床有石英灘、康古爾、210、馬庄山和甘肅紅石地區的雙尖山、狼娃山等。甘肅的北山地區位於敦煌—酒泉以北,是一個極有遠景的金、銀貴金屬成礦區,已發現金礦床20餘處。金礦床主要分布在晚古生代(主要為石炭紀)海相火山岩中,容礦岩石以中酸性火山岩為主,礦化受構造帶和韌性剪切帶的控制。
(12)川滇西部地區
川滇西部地區包括北起川西的甘孜、理塘、義敦、鄉成,南延至滇西哀牢山及其以西的地區,主要屬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紅河流域的川滇西部。地跨揚子地台邊緣、印度板塊邊緣及其間的構造轉換帶。
該區金礦主要屬:①鹼性斑岩接觸帶(北衙)和火山熱泉型金礦床(騰沖兩河);②花崗岩內外接觸帶型金礦床(滇西拱丁山、元陽大坪、川西冕寧機器房);③沉積岩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滇西巍山扎村、潞西上芒岡、川西甘孜丘洛);④變碎屑岩型金礦床(鎮元);⑤綠岩帶型金礦床(川西康定黃金坪、三碉、燈盞窩、金檯子、冕寧茶鋪子)。
該區可分為:①騰沖成礦帶;②保山-鎮康成礦帶;③昌寧-孟連成礦帶;④哀牢山成礦帶;⑤雲嶺山脈成礦帶;⑥蘭坪-思茅成礦帶;⑦甘孜-義敦-中甸成礦帶;⑧寧蒗-大理成礦帶。在滇西、川西地區近年新發現一批金礦點或礦化異常區,它們是:①廠街-偉龍金礦化區;②邦東(雲縣)-半坡(景谷縣)礦化區;③勐海西定-布朗山礦化區;④川西玉隆-新龍礦化區;⑤巍山紫金山-歪古村礦化區;⑥巍山-大佛山礦化區。這些礦化區已發現蕨壩山、色卡、尼亞達柯、雄龍西、小龍潭村等多處礦點,因此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地質工作。對哀牢山北段的找礦工作尚應密切關注。
(13)唐古拉山脈東段金成礦遠景區
該區位於藏滇板塊岡底斯-騰沖活動帶由東西轉向南北的藏東波密-察隅地區。區內古生界出露較少,主要為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建造,上侏羅統—下白堊統出露零星。而中生代火山雜岩、海西和印支期花崗閃長岩、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花崗岩廣泛發育。本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目前雖未發現金礦床,但區內存在較大規模的金化探異常,資源量估計較大,具有一定的找礦前景。
(14)日喀則-拉薩金成礦遠景區
該帶位於滇藏板塊與印度板塊的結合部位,即雅魯藏布江結合帶及其陸緣活動帶,由北向南依次由岡底斯陸緣火山弧,日喀則弧前盆地復理石楔,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帶、藍片岩帶和混雜岩帶組成。在拉薩地區的岡底斯-騰沖火山岩帶,廣泛發育喜馬拉雅期花崗岩和中生界碎屑岩夾碳酸鹽岩建造,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並有較好的化探異常存在,且在拉薩地區已發現與喜馬拉雅期花崗岩有關的金礦床,此帶砂金礦床分布較廣,資源估計潛力較大。在此帶應注意尋找島弧型、火山岩型及與碰撞期花崗岩有關的破碎帶蝕變岩型、夕卡岩型金礦床。
3.地質找礦工作應由一般的地質找礦轉變到以目標(礦床、礦區、礦田)為中心的找礦地質工作中來
隨現代科學的發展,邊緣學科與地學的結合,孕育了很多新的找礦思路,發展了更多的預測方法,其中計算機技術對現代地學進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過去只能在理論上探討的一些問題,如數學解析的一系列方法,現都能在微機中運算,於是,近年產生了許多礦量預測方法和大量的預測成果。但縱觀這些成果均大同小異,只是圈定了成礦(遠景)區帶,這在沒有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以前,我國地質工作者在這方面就已顯露出超凡的聰明才智,並贏取了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地質找礦工作的巨大發展,從而奠定了現今金礦的發展格局。而今面臨的不是有多少成礦預測區的問題,而是要確定具體的礦床、礦區、礦田。因此找礦及預測工作應以找到具體的礦床為中心,以增加可采儲量為目的。目前所採用的礦量預測方法盡管各不相同,但主要是以礦化較好的已知區為模型區,然後通過未知區與模型區相似性的對比來確定未知區的得分,最後通過各種統計分析方法獲預測礦量。這其中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假設:①成礦作用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它不僅受成礦地質環境的制約,而且也受成礦物質來源、礦質的多少、熱源、水源及成礦流體動力學體系的制約,此外礦質的沉積條件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礦化的空間定位,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礦床與另一個礦床完全相似,即便是同一礦體中不同礦段也有不同,在同一礦體中成礦環境基本相似(至少在小比例尺成礦預測中是不加區別的),那麼有誰見過該礦體無限伸延的實例,由此可見各礦床間是存在一定差別的,傳統的礦床的相似性的運用到底有多大可靠性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因此建立在這種背景上的成礦預測在理論上是不足取信的;②在同一個地區內,那些礦化強度大、礦體規模大、成礦特徵明顯的礦床總是被首先發現,如果在未知區內存在與之一樣的礦床,何以地質工作者經反復的找礦而未能發現,這足以證明未知區存在的礦床與模型區是有一定差別的,或者其埋藏較深,地表暴露信息較少;③由於成礦過程的復雜性和不完全的相似性,從而使完全依靠地質標志進行類比的結果自身存在著不確定性;④預測區與模型區在地質研究程度上存在差異,地質資料的可靠性不對等,因此降低了成礦預測結果的可信程度。綜上所述,目前所採用的礦量預測方法不獨在理論上存在不完備性,且在實際應用上也有不少困難。總的給人的印象是預測礦量往往高於其實際礦量,甚至給地質找礦帶來誤導。因此,地質找礦工作應從一般的區域礦產總量預測轉移到以目標為中心上來,以求我國金礦儲量能有實際的增長。其中,深入研究成礦理論、礦化標志,以及在新理論指導下的預測方法有著重要意義,筆者認為開拓以流體成礦學為著眼點的預測方法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林文蔚等,1998、1999;呂古賢等,1999)。
4.找礦工作應以詳實的地質調查為重心
縱觀我國五十年的地質工作歷程,深覺基礎地質工作的重要,因此在同等條件下應重視基礎地質工作,在我國東部地區已普遍進行了較系統的地質測量工作和相應的普查找礦工作,然而在中西部地區尚未完成此項工作,從而使區域找礦工作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近年來各單位對金礦地質找礦模型做了不少工作,在遙感、航空物探、地面物化探地質解譯、野外金屬量及相關元素的測定、控礦構造的圈定等方面均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新區系統地質調查工作能結合這些方面的成就進行,必然能得到更多的找礦信息,特別是地面衛星定位系統的應用給地理條件較差地區的地質工作提供了極為方便的工具。我國東部地區的區測工作主要完成於50年代,一些重點地區的地質資料也有刷新的必要。
5.加速微細浸染型金礦的選冶方案研究,促成陝甘川金礦基地建設
近年來我國地質界對微細浸染型金礦的賦存狀態和選冶方法做了不少工作,並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由於該類金礦特有的復雜性,目前尚沒有一個效果好、成本低可供工業利用的方案,有鑒於此應集中地質、冶金、化學等相關學科的專家共同攻關,力爭盡早突破,這對於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Ⅶ 中國哪些地方有金礦
中國的金礦
中國的地質科學工作者一直為探求金礦資源默默地耕耘。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金礦在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有一個成礦期,以元古代,中生代為主。金礦(岩金)最主要的類型是綠岩帶型金礦床,時代較古老。
中國最有名的金礦是山東的膠東金礦,金礦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遠―萊州市地區,最主要礦區是玲瓏金礦。該礦區有悠久的開采歷史,建國以來引進現代采治技術,逐漸發展壯大,產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屬於這一類型的還有河北遷西縣金廠峪金礦、河南西部小秦嶺金礦等。
金廠峪金礦在清朝未年就已成為全國的三大金礦之一,其含礦岩系屬上太古界的遷西群,與成礦有關的岩漿岩是晚燕山期花崗岩,目前該礦已有日處理500噸礦石的選廠。小秦嶺礦金礦主要采區是文峪上官,含礦岩系屬上太古界太華群,賦礦層為一套斜長角閃片麻岩,科學家們發現金礦都產在脈岩中,稱作含金石英脈。迄今小秦嶺金礦田已發現含金石英脈1100多條,有30多條長度在千米以上,一般長達數百米,厚0.4-1.5米。吉林省的夾皮溝金礦主要產於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北西向構造擠壓帶中的含金石英脈。該礦從19世紀初開采。六十年代以來,又發現大中型金礦10餘處。
中國第二大金礦類型是沉積岩型,即所謂「卡林型」或「微細浸染型」。這類礦雖然品位較低,金粒細小而且分散,但礦床的規模大,在當今采礦、選治技術發達的情況下,可以獲得很高產量。我國卡林型金礦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陝、甘這兩個「金三角」地區,前者尤以貴州為最重要,目前已發現板基、戈塘等7個較大礦床,其次為桂西北,也先後發現了金芽、高龍等礦床;後者以川西北地區最重要,已有松潘、南坪等5個較大金礦采區。科學家們認為,在沉積型金礦形成過程中,有機物成礦(即生物成礦)的機制不容忽視。在漫長的沉積期,許多海生植物和陸生植物以及乾酪根等均能吸收或吸附並富集Au元素,形成富有機質的金源岩。以後,通過有機質的還原再使Au從各種搬運流體中沉澱富集,形成金礦床。
第三大金礦類型是火山岩型金礦。其中台灣基隆金瓜石金礦陸相火山岩型金礦最為典型。清光緒年間就已開采,最為鼎盛時期年產黃金2.6噸,銅7000噸。礦床主要分布在第三紀砂質岩所夾的安山岩中,為裂隙充填交代型。此外還有侵入岩及外接觸帶型金礦床,但重要意義不如前述三種。
中國是世界最早開采和利用黃金的國家之一,在告別20世紀、迎接新千年之際,我國的金礦科研更加深入,很多大型或超大型金礦的探明是我國金礦開發事業發展的必然產物,近年來,我國黃金消費總量達420噸,占亞洲總消費量的65%,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5%左右。我國金礦地質找礦工作正處在歷史上的最佳時期。
Ⅷ 中國的金礦在哪裡產量有多大
中國的金礦
中國的地質科學工作者一直為探求金礦資源默默地耕耘。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金礦在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有一個成礦期,以元古代,中生代為主。金礦(岩金)最主要的類型是綠岩帶型金礦床,時代較古老。
中國最有名的金礦是山東的膠東金礦,金礦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遠―萊州市地區,最主要礦區是玲瓏金礦。該礦區有悠久的開采歷史,建國以來引進現代采治技術,逐漸發展壯大,產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屬於這一類型的還有河北遷西縣金廠峪金礦、河南西部小秦嶺金礦等。
金廠峪金礦在清朝未年就已成為全國的三大金礦之一,其含礦岩系屬上太古界的遷西群,與成礦有關的岩漿岩是晚燕山期花崗岩,目前該礦已有日處理500噸礦石的選廠。小秦嶺礦金礦主要采區是文峪上官,含礦岩系屬上太古界太華群,賦礦層為一套斜長角閃片麻岩,科學家們發現金礦都產在脈岩中,稱作含金石英脈。迄今小秦嶺金礦田已發現含金石英脈1100多條,有30多條長度在千米以上,一般長達數百米,厚0.4-1.5米。吉林省的夾皮溝金礦主要產於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北西向構造擠壓帶中的含金石英脈。該礦從19世紀初開采。六十年代以來,又發現大中型金礦10餘處。
中國第二大金礦類型是沉積岩型,即所謂「卡林型」或「微細浸染型」。這類礦雖然品位較低,金粒細小而且分散,但礦床的規模大,在當今采礦、選治技術發達的情況下,可以獲得很高產量。我國卡林型金礦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陝、甘這兩個「金三角鋇厙
Ⅸ 中國的金礦都在什麼地方
中國各省市區除上海外,都有金礦分布。主要礦床和產地分布有:山東、河南、貴州、黑龍江、陝西、廣西、雲南、遼寧、河北、新疆、四川、甘肅、內蒙、青海、安徽等省區。
1、河南洛陽
河南省洛陽市嵩縣整合勘查項目包括槐樹坪金礦、東灣金礦、七畝地溝金礦、磨溝金礦、上道回溝鉛礦、斬龍崗鉛礦、瓦房鉛礦和兩河口鉬礦8個探礦權。
槐樹坪金礦詳查野外工作已經完成,估算資源量超過30噸,達到大型規模,東灣金礦詳查工作已經完成,探獲金資源量6.3噸,平均品位3.24克/噸,達到中型規模,根據已有工程式控制製程度估算,兩礦區可提交金金屬量將近40噸,預計建成礦山後的服務年限為42年。
2、新疆
新疆自治區北部以及阿爾泰山區的西南部脈金和東南地區的砂金。
經過20年持續勘查評價,在新疆地礦局在新疆烏恰縣海拔3100米到4300米20平方公里的勘查范圍內,發現了21個金礦化帶,平均品位2.45克/噸,提交黃金資源量127噸,遠景資源儲量在200噸以上。
其中4號成礦帶寬度達85米、長4000米,平均品位2.57克/噸,局部最高品位達63.88克/噸,估算金資源量達98.33噸。成為目前新疆發現的資源量最大的金礦。
3、內蒙古
內蒙哈達門溝
2012年9月,內蒙古哈達門溝礦區一座國內罕見的單脈體特大型金礦被武警黃金一總隊二支隊發現。經專家初步認定,該礦脈金資源儲量近70噸,潛在經濟價值270多億元。
內蒙烏拉特中旗
從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獲悉,地質勘查人員近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探明一處超大型金礦,資源儲量為148.5噸,保有資源儲量130.4噸,探明資源儲量列自治區首位。
4、山東
東北北部砂金礦區。主要由黑河、呼瑪、烏拉嘎和樺川一帶的砂金礦,屬於河流沖積砂礦。在中生代侏羅紀火山岩一進入體中找到團結式原生金礦床。山東招遠一帶含金石英脈開采歷史悠久,有玲瓏金礦床等。
後來又發現蝕變花崗岩型,如三山島、焦家、新城等大型金礦床。這一地區的金礦床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煙台發現18處金礦開采後備基地,新增241噸黃金金屬資源儲量。截至去年底,煙台市保有黃金資源儲量1800噸,僅萊州市黃金資源儲量就超過600多噸。
5、其他地區
燕遼金礦區。包括吉林東部及河北東部的一些金礦床。大部分為產於前震旦紀的片麻岩、片岩及花崗閃長岩中的含金石英脈礦床,其中夾皮溝、金廣峪、五龍、張家口等金礦床。
東南地區金礦區。包括湘、桂的脈金,多為板溪系的礦化板岩和邊溪亞群中的含金石英脈。本地區金礦較多,但規模較小。湘西金礦石本區最大的金礦。
秦嶺-祁連山金礦區。本區以礦脈成群、品位高、多金屬共生為其特點。代表性的礦山有秦嶺、文峪、潼關等金礦。
西南地區金沙江流域及四川盆地的一些河流的階地砂金礦區。
台灣金礦區。金瓜石金礦是與第三紀火山岩有關的大型金礦。
西藏金礦區。分布於雅魯藏布江以南各支流兩側的階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