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和平中國地質大學
⑴ 發展趨勢及閱讀書目
重力勘探的採集已經由地面、海上、井中到航空,利用衛星測高也可以換算重力場。測量儀器由機械式的石英彈簧重力儀、拉科斯特重力儀到超導重力儀,儀器精度由0.1×10-5m/s2提高到0.01×10-5m/s2。在數據採集方面,航空重力儀、重力梯度儀將用於重力勘探,海洋衛星測高也將在重力勘探中得到廣泛應用。精細數據處理方法廣泛採用小波、分形、人工神經網路、模擬退火、遺傳演算法等各種非線性科學的方法,計算機可視化技術和聯合反演技術。高精度重力勘探廣泛應用於能源、固體礦產、環境工程勘察等領域,時移重力方法(即4D重力方法)開始用於油田開發。
[1]李大心,顧漢明,潘和平等.2003.地球物理方法綜合應用與解釋.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劉天佑,羅孝寬,張玉芬等.2004.應用地球物理數據採集與處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3]羅孝寬,郭紹雍.1991.應用地球物理教程.重力磁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4]內特爾頓 L L.1987.石油勘探中的重力和磁法.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5]王家林,王一新,萬明皓.1987.石油重磁解釋.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6]姚姚,陳超,昌彥君等.2003.地球物理反演基本理論與應用方法.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7]張勝業,潘玉玲等.2004.應用地球物理學原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曾華霖.2005.重力場與重力勘探.北京:地質出版社
[9]Parasnis D S.1997.Principles of applied geophysics.London:Chapman & Hall
⑵ 發展趨勢及閱讀的書目
磁法勘探較早就實現了地面、航空到衛星上的採集。測量儀器20世紀80年代由機械式換代到電子式,目前廣泛使用的是質子磁力儀和銫光泵磁力儀,解析度由5nT提高到0.01nT。超導磁力儀也用於實驗室和固定台站觀測。觀測參數由垂直分量發展到總場和梯度。精細數據處理方法廣泛採用小波、分形、人工神經網路和模擬退火、遺傳演算法等各種非線性科學的方法,以及計算機可視化技術。
高精度磁法勘探廣泛應用於固體礦產、能源、環境工程等領域,20世紀60年代復活大陸漂移學說的古地磁學仍然是基礎地質研究的有力工具。
[1]李大心,顧漢明,潘和平等.2003.地球物理方法綜合應用與解釋.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羅孝寬,郭紹雍.1991.應用地球物理教程,重力磁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3]劉天佑,羅孝寬,張玉芬等.2004.應用地球物理數據採集與處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4]內特爾頓.L L.1987.石油勘探中的重力和磁法.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5]王家林,王一新,萬明浩.1991.石油重磁解釋.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6]姚姚,陳超,昌彥君等.2003.地球物理反演基本理論與應用方法.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7]張勝業,潘玉玲等.2004.應用地球物理學原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Parasnis D S.1997.Principles of applied geophysics.London:Chapman & Hall
[9]Telford W M,Geldast L P,Sheriff R E,and Keys DA.Applied Geophys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В.Е.Никитин,.Ю.С.Глебовский,.Магниторазведка,МОСКВА,Недра,1990
⑶ 發展趨勢及閱讀書目
地震勘探採集與處理經歷了四個階段:①20世紀30~50年代光電地震儀、單次覆蓋觀測方法和手工解釋;②20世紀50~60年代模擬地震儀和多次覆蓋觀測系統方法;③20世紀60年代以後數字磁帶地震儀、多次覆蓋和三維勘探;④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多波多分量、高解析度三維地震勘探。儀器道數從20世紀70年代的48道發展到4096道;三維地震解決了二維地震長期未能解決的復雜波場歸位問題,以及可以發現二維地震所無法發現的小構造、小斷層等,在解決復雜構造、斷陡構造、小幅度構造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三維三分量(3D3C)精細地震勘探技術、時移地震(4D,或稱四維地震)、井地聯合採集技術、井間地震、多波勘探、全波列測井、核磁共振測井、成像測井以及疊前深度偏移處理、聚焦成像等各種新方法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1]何樵登.1986.地震勘探原理與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2]加德納 G H F等.1983.三維地震勘探.北京:地質出版社
[3]李大心,顧漢明,潘和平等.2003.地球物理方法綜合應用與解釋.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4]劉天佑,羅孝寬,張玉芬等.2004.應用地球物理數據採集與處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5]陸基孟.1996.地震勘探原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6]謝里夫 R E,吉爾達特 L P.1999.勘探地震學(第二版).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7]姚姚,陳超,昌彥君等.2003.地球物理反演基本理論與應用方法.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張勝業,潘玉玲等.2004.應用地球物理學原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9]Parasnis D S.1997.Principles of applied geophysics.London:Chapman & Hall
[10]Telford W M,Geldast L P,Sheriff R E and keys D A.Applied Geophys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⑷ 劉慶生的科研簡介
主要資助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冀東及秦嶺地區下地殼性質過程的綜合研究,48900026,高山主持,1990-1992,參加。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東部典型地區大陸岩石圈磁性下界面形成機理研究,49174199, 1992-1994,主持。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中國東部與世界若乾地區下地殼成分對比研究及下地殼大尺度化學不均一性,高山主持,1997-1999,參加。
4、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研究基金:蘇北東海地區榴輝岩的岩石物理結構及地球動力學意義,1998-2000,主持。
5、中國地質大學自然科學基金:深部地球物理中某些問題研究,2004-2006,主持。
6、973 項目:大陸板塊會聚邊界的地幔動力學與現代地殼作用,2003CB7165,首席科學家:許志琴院士,第6課題:大陸板塊會聚邊界深部物質物理狀態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編號:2003CB716506,金振民院士負責;自設子課題:大陸板塊會聚邊界深部岩石磁性結構研究,2003-2008,主持。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計劃項目「華北克拉通破壞」項目:不同時空背景地幔屬性與克拉通破壞過程,鄭建平負責,90714002,自設子課題名稱:殼-幔邊界岩石磁性研究,2008-2010,主持。
代表性論文:
(英文題目論文略)
7. 曾慶里、劉慶生*、邱寧,中國大陸科學鑽探主孔高鐵鈦榴輝岩的磁性岩石學研究,地球科學,34(6):993-999,2009.
12. 楊濤,劉慶生*,吳耀,金振民,潘和平,牛一雄,中國大陸科學鑽探(CCSD)主孔100~2000m區間磁化率的變異特徵及其地質意義,岩石學報, 22(7):2089-2094,2006.
16. 吳啟反,路鳳香,劉慶生 等,蘇魯地區地殼深部太古代殘留岩片:來自航磁資料的證據,科學通報,48(4):395-399,2003.
24. 劉慶生, 高山, 徐啟東,河南登封至魯山地區大陸地殼剖面磁性結構研究.中國科學(B), 10:1091-1098, 1993.
25. 劉慶生*, 高山,候渭,張月明,徐惠剛,郭捷,河南登封-魯山地區地殼出露剖面岩石高壓條件下地震波速的實驗研究,地球科學, 19(1):109-112,1994
27. 劉慶生*,路鳳香,吉林輝南大龍灣超鎂鐵質包體的磁性岩石而研究,科學通報,15:1165-1168,1991.
第二個研究方向:油氣藏上方烴運移激發的地球化學過程的磁響應
通過代表性油氣藏三維空間內各類典型岩石(生、儲、蓋層及基底岩石)的烴組分與系統岩石磁性特徵分析研究,提出了烴運移激發的特徵磁性礦物結構特徵,代表性成果發表於「地球物理學報(1996),中國科學(英文版1998),科學通報(2篇,中文1997,英文1998,1999),AAPG Bulletin (2004),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6) 及Trends in Geochemistry (2002), Nova Publisher (2008), SEG (2010) 三篇邀請論文等」,專著「微磁方法尋找油氣藏的基本原理與應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AAPG Bulletin論文的成果此前應邀在AAPG2000年會上報告,三個審稿專家給予論文很高評價,「認為論文提出的思想與方法技術為研究烴運移相關的成岩作用磁鐵礦打開了一扇門;論文就關於油氣藏中烴運移激發的地球化學過程這一復雜問題做出了很好的詮釋」。印度學者Ramdoss Venkatachalapath 等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發表的論文一次性引用我們5篇論文(即下面論文清單中的3,4,6,7,8)。
主要資助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微重微磁方法尋找油氣田技術基礎研究,49374216, 1994-1996, 與王寶仁教授共同主持。
2、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儲層岩石物理學研究,1996-1998,主持。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煙筒效應」形成機理研究,49874026, 1999-2001,主持。
4、教育部高等學校實驗室(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基金項目:復雜油氣藏的形成與勘查方法基礎與應用基礎理論研究,2000年1月-2000年12月,主持。
5、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復雜油氣藏上方地球化學過程的磁響應,2004-2006,主持。
其它少量攻關項目與生產項目。
6. 劉慶生*,劉樹根,塔北雅克拉油田儲層岩石的磁性與礦物學特徵及其意義. 科學通報,24:2639-2642,1997.
8. 劉慶生*,程同錦,劉樹根,綜合磁學,地球化學與礦物學原理評價煙同效應的機理. 科學通報, 15:1569-1574,1997.
9. 劉慶生 著,微磁方法尋找油氣藏的基本原理與應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6.
10. 劉慶生,徐文凱,丁少飛,王錫福,某些油氣田地表土壤的磁性與烴運移相互關系研究,地球物理學報, 39(6): 804-812, 1996.
11. 劉慶生,徐忠祥,候衛國,塔北雅克拉地區油氣藏上方煙同效應的磁學與礦物證據,地球科學,21(1):93-98, 1996.
12. 劉慶生,彭信海,西藏羌塘盆地地表土壤的磁性,地球化學及礦物學特徵與烴運移相互關系研究,地球科學,21(2):221-226, 1996.
第三個研究方向:城市化過程的環境磁效應
由於城市工業、交通及人類生活造成的污染環境(主要由重金屬代表)導致河湖沉積物、近地表土壤與道路塵埃三類載體的磁性變異,因此研究污染物質的磁性特徵及其機制對於提出污染環境的快速評價方法技術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實際意義。我們依據武漢市東湖地區湖沉積物、周邊道路塵埃與近地表土壤的磁性變異特徵與污染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近50年來東湖及周邊地區工業化過程的動態環境磁效應及機制,代表性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7),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7, 2009),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9),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0)」及劉慶生教授指導的兩篇博士研究生論文(其中楊濤獲得2008年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優秀博士畢業生)。鑒於我們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力,我們曾應邀為國際專業刊物「Geoderma」,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評審論文,這個方向的成果已經開始被國際同行引用。
主要資助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武漢市東湖地區城市化過程與環境磁效應研究,40474025,2005-2007,主持。
⑸ 發展趨勢及閱讀書目
電法勘探的採集技術已經由傳導類電法勘探發展到以感應類電法勘探為主,即通常所說的電磁法。電法勘探種類繁多,如瞬變電磁法(TEM)、大地電磁測深法(MT)、音頻大地電磁法(AMT)、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分布式被動源電磁法(DPEM),以及高密度電法、探地雷達、管線探測、地面核磁共振找水等。電法勘探的數據處理廣泛採用2D、3D有限元、有限差分等方法,也採用地震勘探中的偏移成像等方法,以及小波、分形、人工神經網路、模擬退火和遺傳演算法等各種非線性科學方法、計算機可視化技術。電法勘探方法廣泛應用於能源、固體礦產、環境工程勘探等領域。
[1]陳仲候,王興泰,杜世漢.1993.工程與環境物探教程.北京:地質出版社
[2]傅良魁.1991.應用地球物理教程——電法、放射性、地熱.北京:地質出版社
[3]李大心,顧漢明,潘和平等.2003.地球物理方法綜合應用與解釋.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4]劉天佑,羅孝寬,張玉芬等.2004.應用地球物理數據採集與處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5]日丹諾夫M C.1990.電法勘探.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6]姚姚,陳超,昌彥君等.2003.地球物理反演基本理論與應用方法.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7]張勝業,潘玉玲等.2004.應用地球物理學原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Parasnis D S.1997.Principles of applied geophysics.London:Chapman & Hall
[9]Telford W m,Geldast L P,Sheriff R E and Keys D A.Applied Geophys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Хмелевский В К,Вонборенко В М.1990.Электроразведка,МОСКВА,Недра
[11]Атвеев В К М.1990.Электроразведка,МОСКВА,Недр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