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避險線路圖
Ⅰ 中國地質災害易損性分區圖怎麼編
①地質災害危險區,其易損性=1。
②地質災害危險區外,無毀,其易損性=0。
③覆蓋全區。
Ⅱ 地質災害分布圖屬於哪種地圖
地質災害分布圖,
屬於專業地圖。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
Ⅲ 地質災害斜坡、傾倒在地圖上用什麼表示,請給出圖例。如若給出完整的國標符號庫,更加感激不盡。
地圖上表示地形起伏不是用等高線么?你說的是剖面圖?
Ⅳ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
一、劃分原則和方法
(一)劃分原則
1.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中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的方法,結合深圳市地質災害類型、成因和分布規律,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綜合比擬,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綜合劃定易發區。
2.超前預測原則
綜合考慮對深圳市城市規劃的新城區及其周圍重要經濟產業帶和重要工程設施,適當外延地質災害易發區范圍。
3.分別對待原則
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城市開發區與城市生態保護區分別對待的原則。
(二)劃分方法
1)以「深圳市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為基礎,在對地質災害點及其隱患點全面核實的基礎上進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並根據深圳市城市規劃(2007~2020年)及今後的建設態勢對易發區進行調整。
2)深圳市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分布具有較明顯的獨立性。斜坡類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不穩定性斜坡等分布於低山、丘陵、台地等坡腳地帶;岩溶塌陷地質災害分布於河谷平原、山間盆地覆蓋層下可溶岩分布等地段,因此可按類型單獨劃分。
3)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主要依據地質災害現狀發育程度、地形地貌、岩土體組成特徵、地質構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差異進行劃分。在地質條件基本相似的情況下,考慮人類工程活動態勢,對深圳市城市規劃的新城區、重要交通干線兩側適當提高易發等級;將限制大規模人類工程活動並列為城市生態控制范圍內的大部分區段適當降低易發等級;對處於平原地帶的已建成區和無人類工程活動的山地大部分區段劃分為不易發區。
4)岩溶塌陷易發程度分區是在收集岩溶地質勘查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根據歷史岩溶塌陷的發育情況、岩溶發育強度、上覆土層的特徵和隱伏構造特徵等的差異進行劃分。
5)海水入侵為面狀緩變性地質災害,本書不對此災種進行易發區劃分。
二、易發區劃分
深圳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為易發區和不易發區。易發區分為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岩溶塌陷易發區2個大區,其中,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按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A1-1至A1-9)9個、中易發區(A2-1至A2-12)12個,低易發區(A3-1至A3-14)14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易發區按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B1-1至B1-4)4個,中易發區(B2-1至B2-9)9個。不易發區僅劃分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A4-1至A4-32)32個(圖2-4-70)。
(一)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A)
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在深圳各區廣泛分布,地形地貌為低山、丘陵和台地等,包括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亦是深圳市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主要分布區。總面積1244.19km2,佔全市總面積的63.71%,根據易發程度劃分為高、中、低3個亞區。該區中位於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面積達738.90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易發區總面積的59.39%。
1.斜坡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1)
斜坡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周邊適宜開展工程建設的坡腳地段和人類工程建設活躍的台地地區。包括石岩-龍華、觀瀾-平湖、布吉-坂田、福田和羅湖區的北側、鹽田海岸山地的坡腳地帶、橫崗-坪山-坑梓、五聯-坪西及南澳等地段。總面積328.94km2,佔全市總面積的16.84%,其中位於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面積158.33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總面積的48.13%。
該區內發育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608處,其中崩塌144處,滑坡104處,不穩定斜坡360處,地質災害威脅人口16235人,潛在經濟損失861925萬元。
2.斜坡類地質災害中易發區(A2)
斜坡類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的周邊坡麓和低台地地區等,目前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相對較弱,引發的地質災害較少。主要分布於光明-松崗、鐵崗及西麗水庫、平湖-觀瀾-龍華-布吉、龍崗黃閣、龍崗-坪地、坪山-坑梓、葵沖及壩光、大鵬、龍崗南澳的東沖-西沖等地段,總面積505.10km2,佔全市總面積的25.87%,其中位於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面積189.72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中易發區總面積的37.56%。
該區發育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251處,其中崩塌84處,滑坡28處,不穩定斜坡139處,威脅人口6289人,潛在經濟損失364032萬元。
3.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A3)
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主要分布於人類工程活動影響較小的丘陵和低山地區。主要分布於松崗-公明-光明以北山區,羌下-逕口水庫-吊神山的山區、玉律-紅坳水庫-觀瀾林場丘陵山區、阿婆髻-鳳凰山-鶴洲的丘陵山區、鐵崗水庫-西麗水庫-梅林水庫一帶山區、羊台山、雞公頭山、梧山區、梅沙尖-馬巒山-排牙山區、西湖村-盲塘坳丘陵區、清林徑-白石塘水庫一帶丘陵山區、七娘山區。該區地形地貌利於斜坡類地質災害的發育,但因該區處於生態控制區,人類工程活動受到限制,目前地質災害不發育,未來工程建設活動規模及范圍都較小,因此,將其劃分為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該區總面積410.16km2,佔全市總面積的21.00%,其中位於生態控制線范圍的面積390.84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總面積的95.29%。
該區發育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其中崩塌10處,滑坡6處,不穩定斜坡16處,威脅人口302人,潛在經濟損失13799萬元。
(二)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易發區(B)
深圳市岩溶塌陷受可溶岩分布及岩溶發育程度的控制,主要分布於龍崗區的荷坳-龍崗中心區、坪地、坪山-石井、坑梓、葵涌、橫崗西坑及山仔嚇地區,地形地貌均為隱伏岩溶谷地,岩溶塌陷易發區總面積48.23km2,佔全市總面積的2.43%,已發生岩溶塌陷地質災害28處。按其易發程度分為岩溶塌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中易發區。
1.岩溶塌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B1)
該區為隱伏岩溶強發育區,有的地段曾發生過岩溶塌陷。主要分布於荷坳至龍崗中心城區、坑梓、坪山石井鹹水湖、葵涌等地,面積17.59km2,已發生的岩溶塌陷大多位於該區。
2.岩溶塌陷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2)
該區岩溶較發育,在強烈的自然和人類工程活動作用下可能引發岩溶塌陷,部分地段曾在強烈的人類工程活動作用下引發塌陷。主要分布於橫崗西坑-山仔嚇、龍崗赤石崗-底下田、坪地、杭梓,坪山碧嶺-湯坑、坪山新屋嚇、坪山井子下及新曲、葵涌等地,面積30.64km2。
(三)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A 4)
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僅劃分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該區位於深圳市的濱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低台地及沒有人類工程活動的低山和高丘陵地帶,主要分布於松崗-公明河谷平原區、沙井-西鄉-南頭-白石洲、鐵崗水庫、香蜜湖-黃貝嶺、沙頭角-鹽田港、大梅沙、馬巒山-紅花嶺、未木嶺-吊神山-排牙山,王母圩、七娘山-帶。共分32個亞區,面積661.17 km 2,佔全市總面積的33.86%,其中位於生態控制線范圍的面積224.71km2,占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總面積的33.99%。
在濱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低台地地區以及海灘地帶,由於地勢平坦,人類工程活動引發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崩塌、滑坡地質災害不發育,因此將其劃分為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東部低山地區-般由堅硬塊狀花崗岩、堅硬-較堅硬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綜合體、堅硬層狀砂岩綜合體組成,山勢陡峻,人跡罕至,植被發育,崩塌、滑坡地質災害不發育,同時這些地區均為生態控制區,今後進行工程建設的可能性小,引發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因此,也將其劃入斜坡類地質災害不易發區,但若進行風景區或其他建設,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圖2-4-70 深圳市地質易發程度分區圖
深圳地質
該區已查明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10處,其中崩塌6處,不穩定斜坡4處,災害點密度0.02處/km2,受威脅人口118人,潛在經濟損失14991萬元。
Ⅳ 什麼是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
根據已圈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政府部門填制的簡易卡片,統稱為「明專白卡」。將地質災害的屬基本信息、誘發因素、危害人員及財產,預警和撤離方式,以及政府責任人等,落實到鄉(鎮)長和村委會主任及受災害隱患點威脅的村民,並向村民詳細解釋具體的地質災害防治內容。
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
Ⅵ 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的填寫方法
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種加固工程如支檔、錨固、減載、固化等,並附以各種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簡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體上的裂縫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設計和施工中要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避免地表水入滲,對已有塌陷坑進行填堵處理,防止地表水注入。地質災害的應急避險避免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就是指主動的躲避與被動式的撤離。對於處於危險區的工程及人員,所採用的方法是:預防、躲避、撤離、治理,這四個環節每一個都含有很大的防災減災的機會。崩塌、滑坡災害的應急防治措施是:視險情將人員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作用;事先有預兆者,應盡早制訂好撤離計劃。躲避泥石流不應順溝向下游跑,應向溝岸兩側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處。折疊編輯本段防治知識折疊發生前兆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緣不斷發生掉塊、墜落、小崩小塌的現象;崩塌的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不時偶然聽到岩石的撕裂摩擦聲;出現熱、氣、地下水異常;動物出現異常。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後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體出現松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岩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乾涸;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泥石流發生的前兆是:溝內有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如發現上述的一些徵兆,尤其是發現山體出現裂縫,則可能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隱患,長期降雨或暴雨則可能誘發泥石流。折疊應急避險避免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就是指主動的躲避與被動式的撤離。對於處於危險區的工程及人員,所採用的方法是:預防、躲避、撤離、治理,這四個環節每一個都含有很大的防災減災的機會。崩塌、滑坡災害的應急防治措施是:視險情將人員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作用;事先有預兆者,應盡早制訂好撤離計劃。躲避泥石流不應順溝向下游跑,應向溝岸兩側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處。折疊基本方法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種加固工程如支檔、錨固、減載、固化等,並附以各種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簡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體上的裂縫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設計和施工中要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避免地表水入滲,對已有塌陷坑進行填堵處理,防止地表水注入。折疊簡易監測方法地質災害簡易監測,是指藉助於簡單的測量工具、儀器裝置和量測方法,監測災害體、房屋或構築物裂縫位移變化的監測方法。1、一般常用監測方法:(1)埋樁法埋樁法適合對崩塌、滑坡體上發生的裂縫進行觀測。在斜坡上橫跨裂縫兩側埋樁,用鋼捲尺測量樁之間的距離,可以了解滑坡變形滑動過程。對於土體裂縫,埋樁不能離裂縫太近。(2)埋釘法在建築物裂縫兩側各釘一顆釘子,通過測量兩側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變化來判斷滑坡的變形滑動。這種方法對於臨災前兆的判斷是非常有效的。(3)上漆法在建築物裂縫的兩側用油漆各畫上一道標記,與埋釘法原理是相同的,通過測量兩側標記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裂縫是否存在擴大。(4)貼片法橫跨建築物裂縫粘貼水泥砂漿片或紙片,如果砂漿片或紙片被拉斷,說明滑坡發生了明顯變形,須嚴加防範。與上面三種方法相比,這種方法不能獲得具體數據,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斷滑坡的突然變化情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方法除了採用埋樁法、貼片法和災害前兆觀查等簡單方法外,還可以藉助簡易、快捷、實用、易於掌握的位移、地聲、雨量等群測群防預警裝置和簡單的聲、光、電警報信號發生裝置,來提高預警的准確性和臨災的快速反應能力。2、監測次數和時間旱季每15天監測一次。雨季(4—9月)每5天監測一次(如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如發現監測地質災害點有異常變化或在暴雨、連續降雨天氣時,特別是12小時降雨量達50㎜以上時,應加密監測次數,如每天1次或多次,甚至晝夜安排專人監測。
Ⅶ 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風險評估與自然災害易發地區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關系密切。土地管理部門和各級政府官員在土地利用決策時需要風險評估的結果;投資商在購買土地和土地開發時也要考慮災害風險的影響;建設項目場點的選擇、建築物的類型和材料以及購買保險時更要考慮災害風險的因素。
如果決策者在對災害風險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對災害易發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作出決策,那麼,這樣的決策肯定不可能使土地利用得到可持續發展。在對泥石流易發地區土地利用作出決策時,地方官員應該知道,有多少人可能受到泥石流的危害?有多少房屋可能遭到泥石流的沖毀?有多少基礎設施可能遭到泥石流的破壞?他們也應該懂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反過來也會影響泥石流的自然過程,這種影響是有利於泥石流的發生還是抑制了泥石流的發生?這些都需要進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能夠提供可用於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決策基礎。風險評估不僅可以應用於將來的土地利用規劃,而且可以為現存的土地利用再發展評估提供強有力的工具。
滑坡災害風險區劃就是根據以上計算得出的區域滑坡風險度劃分不同風險等級區域單元的方法,為滑坡地區的風險投資、區域開發和災害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像其他自然災害風險區劃一樣,滑坡災害風險區劃的一般原則為:相似性原則、區域完整性原則、綜合性原則、主導因子原則。
地質災害危險度(H)和易損度(V)是自變數,風險度(R)是因變數,因此,風險度數值及其分級是由危險度和易損度的數值和分級決定的。一旦危險度和易損度的分級確定下來,風險度分級也就相應地確定下來了。危險度和易損度均採用目前處理數值分級的簡單而常用的方法——布拉德福定律中的區域分析方法,即將一定范圍內的數值作等分劃分,在0~1范圍內等分為0~0.2,0.2~0.4,0.4~0.6,0.6~0.8,0.8~1這5個等分數值區域。根據式(1)生成風險度的5個等級:0.00<R<0.04,極低風險區;0.04<R<0.16,低風險;0.16<R<0.36,中等風險;0.36<R<0.64,高風險;0.64<R<1.00,極高風險(圖5-5)。地質災害風險等級的實際管理意義見表5-1和表5-2。
圖5-5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分級(分區)
表5-1 定性風險水平的管理含義
(據澳大利亞岩土工程協會,2000)
表5-2 地質災害風險等級的管理意義
Ⅷ 「6·」湖北宣恩縣高羅鄉干溝滑坡
1 引言
2011年開工建設的恩黔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貫穿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沿線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災害多發,做好沿線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工作,對保護沿線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和保障高速公路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6月6日,宣恩縣高羅鄉黃家河村5組干溝(在建恩來高速K54+340m處右側)出現山體滑坡險情,國土部門立即組織緊急避險。2013年6月7日16時40分,該山體滑坡,損毀在建高速公路高架橋預制T梁2塊,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成功避讓87人,避免財產損失近500萬元。
2 地質災害特徵
2.1 地質環境條件
干溝滑坡原始地形為一與高速公路線路小角度相交的山脊,滑坡左側為一自然沖溝,滑坡周邊出露志留系下統羅惹坪組黃綠、青灰色夾紫紅色砂質頁岩,岩層與坡面大角度相交,地下水主要包括表層孔隙水和裂隙水。
2.2 滑坡基本特徵
干溝滑坡長約130m,寬約70m,平均厚度6m,體積約5.46萬m3,為一小型滑坡。滑坡體主要由殘坡積碎石土組成,局部黏土充填,結構鬆散。滑坡體順岩層接觸面呈階梯式滑移,沖擊正在建設的高速公路路面堆放的T梁處並堆積,滑坡後緣形成高約5~7m的陡坎。
2.3 滑坡成因分析
滑坡區內砂質頁岩抗風化能力差,坡面鬆散,易蠕滑。在建恩來高速公路於滑坡前緣切挖,揭穿了岩層層面,致使前緣臨空高度超過20m,為斜坡失穩提供了有利條件。2013年6月6日,當地突降暴雨,暴雨和工程活動共同誘發滑坡。
圖1 滑坡全貌
圖5 發放「兩卡」
3.2 險情預警
2013年6月6日上午,當地突降暴雨,降雨量達229mm,縣氣象局、國土資源局聯合發布地質災害三級預警。巡查組發現滑坡後緣裂縫增加5條,最大張開度達1.0m。縣國土資源局接到險情報告後,迅速安排10人值守輪班監測,與鄉政府、施工單位共同成立應急指揮部,負責變形監測與應急處置。6日下午,變形進一步加劇,在建高速公路內側坡面不時有鬆散土體滾落,岩層縫隙中見多處出水點,水質混濁,後緣均見明顯變形加劇跡象,滑動面整體貫通、整體失穩的可能性很大。經指揮部協商,並報縣人民政府,於6月6日15時啟動地質災害四級預警。
4 地質災害避險安置
4.1 先期處置
險情危急,為防患於未然,指揮部對人員進行了分工,並明確了各自職責,應急救援隊伍及裝備准備就緒,隨時待命,並做好施救和各項後勤保障准備工作。
4.2 避險撤離
2013年6月6日16時,應急指揮部鳴鑼為號,迅速組織受威脅居民及施工人員按預定路線撤離危險區,僅28分鍾就避險撤離完成。
4.3 臨時安置
按預定方案,指揮部將撤離出來的人員安置到2號T型梁場的安全區內,應急救援隊迅速撘建了帳篷,湖北路橋公司後勤部負責落實了食宿等事宜。
4.4 應急治理
為了消除災害隱患,高速公路施工單位於6月14日組織挖掘機1台,對滑坡中後部部分堆積層進行了清理,沿高速公路內側構建了擋土牆,並對滑坡左側沖溝進行了疏通。通過應急處置後,地質災害隱患基本消除,指揮部安排3人繼續進行變形監測。6月18日,監測顯示變形趨於穩定,避險撤離的居民返回居住,高速公路同時恢復施工。
5 經驗與啟示
5.1 成功避險的原因分析
通過緊急避讓等措施,本次滑坡未造成人員傷亡,成功避讓78人,經濟損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次成功應急避險的主要原因:一是對重要工程盡早介入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加強督辦;二是日常巡查工作開展扎實,對突出易發重點地段全面掌握;三是監測預警反應快速,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落到實處;四是疏散轉移受威脅人員及時,排險處置有效。
5.2 今後仍需改進的問題
重點工程對山區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在山區進行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有明顯的改變,破壞地層結構,易引發地質災害。宣恩縣地質條件復雜,且屬地質災害易發區,在工程建設領域如何防範和避免地質災害,減少地質災害潛在威脅,降低地質災害可能帶來損失,給國土部門的管理和技術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在今後的工作中,必須要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不斷提高基層國土資源部門對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水平,切實提高防災避災能力。進一步處理好工程建設與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對可能引發地質災害隱患的施工進行統籌管理、專業指導,從源頭上防範地質災害的發生。
Ⅸ 下面兩張地質災害風險評判圖(表),你認為那張是對的
左圖不來是概率,不是風自險,是錯的。
①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危險等級是根據地質災害險情大小來判定的。
②險情計算公式:
地質災害危險區內:
受威脅人數=∑人易損系數×計算單元人口密度值×計算單元面積;
受威脅財產=∑物易損系數×計算單元財產密度值×計算單元面積。
易損系數=承災體損毀率=易損性。
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包含了地質災害易損性,它們是包容關系,非獨立變數。
③圖表中查出的風險性,其實質是地質災害危險性。
右圖是概率,是風險牲,是對的。
地質災害風險性是指地質災害發生不同險情(危險等級)的概率。
Ⅹ 地質災害預防工作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