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震地質災害預測

地震地質災害預測

發布時間: 2021-03-02 07:51:10

地質災害可以預測嗎

地質災害可以預測復。
根據歷史地質災害活動規制律、形成條件、發生機制以及災害區承災能力等因素,運用邏輯推理、數值模擬和綜合分析等方法,推測和評估未來一定時期內地質災害的發展變化情況和可能的危險性與破壞損失程度。地質災害預測根據預測時間長短,可分為長期預測、中期預測、短期預測。根據預測內容分為時間預測(預測某一地區在未來不同時間地質災害的可能程度)、區域性預測(預測未來某一時間內地質災害的地區變化)和綜合預測(預測未來不同時間、不同地區的地質災害的可能程度)。地質災害預測的基礎是充分掌握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和活動規律,建立有效的監測系統,運用科學的預測理論和方法。採用的主要預測方法有:相關分析法、類比分析法、專家會商法、計算機模擬等。在實踐中,大多需要多種方法相互配合進行預測。地質災害預測是評價地質災害風險的基礎,是地質災害研究的重要內容。

❷ 地震的地震預知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徵兆稱作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
微觀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宏觀前兆: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地下水異常 ①水位、水量的反常變化。如天旱時節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豐水季節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斷流。有時還出現井水自流、自噴等現象。
②水質的變化。如井水、泉水等變色、變味(如變苦、變甜)、變渾,有異味等。
③水溫的變化。水溫超過正常變化范圍。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噴氣發響、井壁變形等。 生物異常 動物是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它們往往在震前出現各種反常行為,向人們預示災難的臨近。已發現有上百種動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其中異常反應比較普遍的有20多種,最常見的動物異常現象有:
驚恐反應:如大牲畜不進圈,狗狂吠,鳥或昆蟲驚飛、非正常群遷等。
抑制型異常:如行為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痴,不知所措;或不肯進食等。
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電磁異常 電磁異常是指地震前家用電器,如收音機、電視機、日光燈等出現的失靈現象。最常見的是收音機的失靈、手機信號減弱或消失、電子鬧鍾失靈等現象。 地聲 臨近地震發生前,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這就是「地聲」。地聲一般出現在震前幾分鍾、幾小時、幾天或更早;以臨震前幾分鍾出現得最多。
地聲的聲響與平日人們熟悉的聲音不同且多種多樣。如:「猶如列車從地下賓士而來」「似採石放連珠炮般的聲響」「類似於機器轟鳴聲」「狂風呼嘯聲」「石頭相互摩擦聲」等等。但是,有時地聲也不易與遠處傳來的風聲、雷聲、機器轟鳴聲等相鑒別。 地光 地光也是臨震前的一種宏觀現象,中國已在多次地震前觀測到,它們一般出現在臨震前或震時,也有出現於震前數小時或更早的。
地光的顏色很多,有紅、黃、藍、白、紫等,有的也像電火光。它們的形狀各異,有帶狀光、片形光、球狀光、柱狀光、火樣光等。地光出現的時間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觀測。鑒別地光也有一定難度,因為它的形狀和顏色有時也與電焊光、閃電等有相似之處 。 手段方法 (1)測震:記錄一個區域內大小地震的時空分布和特徵,從而預報大地震。人們常說的「小震鬧,大震到」,就是以震報震的一種特例。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鬧」並不一定導致「大震到」。
(2)地殼形變觀測:許多地震在臨震前,震區的地殼形變增大,可以是平時的幾倍到幾十倍。如測量斷層兩側的相對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參數,是地震預報重要的依據。
(3)地磁測量:地球基本磁場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種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過程,地磁場及其變化是地球深部物理過程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論依據和實驗基礎,更有震例的事實。
(4)地電觀測:地震孕育過程中,將伴隨有地下介質(主要是岩石)電阻率的變化及大地電流和自然電場的變化,由於這些變化與岩石受力變形及破裂過程有關,因此提取這一信息可以預測地震。
(5)重力觀測:地球重力場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地球物理場之一,它與觀測點的位置和地球內部介質密度有關。因此,通過重力場變化可以了解到地殼的變形、岩石密度的變化,從而預測地震。
(6)地應力觀測:地震孕育不論機制如何,其實質是一個力學過程,是在一定構造背景條件下,地殼體中應力作用的結果。觀測地殼應力的變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學的動態觀測:地下水動態在震前異常現象,宏觀現象如水井水位上漲,水中翻花冒泡、井水變色變味等;微觀現象如水化學成分改變(如水中溶解氡氣量變化等),固體潮(天體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漲落現象)的改變等。通過地下水動態的觀測,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層受周圍的影響情況和受力的情況,從而進行地震預報。
類似這樣的經常性的監測手段和預報方法還有不少。地震學家們根據多種手段觀測的結果,綜合考慮環境因素、構造條件和地球動力因素等,提出慎之又慎的分析預測意見。 監測設施 包括地震台內的監測儀器設備、設施;地震台外的觀測用山洞、儀器房、觀測井(水點)、井房、觀測線路、通信設施、供電設施、供水設施、專用堤壩、專用道路、避雷裝置及其附屬設施;地震遙測台網接受中心的觀測設備、中繼站、遙測點用房等;地震專用測量標志、測量場地等。中國共有地震監測台站1400個左右,其中專業台站有700個左右。在1400個台站中,約有40%受到周圍環境的干擾、觀測效果極不理想,還有20%已受到相當大的破壞,必須重新選點和搬遷。 監測環境 《地震觀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第八條第一款規定:「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范圍,是指地震監測設施周圍不能有影響其工作效能的干擾源的最小區域。」並給定「最小距離」的三個附表。《防震減災法》規定:「地震觀測環境應當按照地震監測設施周圍不能有影響其工作效能的干擾源的要求劃定保護范圍,」通常用干擾源距地震監測設施的最小距離劃定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區,對於在條例或規范中沒有明確規定距離有關地震監測設施的最小距離的一些干擾源,如鐵路、電氣化鐵路、高壓輸電線、發電廠、建築群、無線電發射裝置等,則通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會同有關部門通過現場實測確定。 觀測數據 數據意義
(1)在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作用
地球科學是以觀測為基礎的科學,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離不開大量地球觀測數據信息。如,地球深部構造、地球動力學、地殼現今運動等研究需要大量的地震地磁、重力和地殼形變數據。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古登保說:地震是照亮地球內部的明燈。正是現代地震觀測,特別是數字地震觀測,使地球物理學家揭示了地球內部構造,地球內部介質的變化。大陸漂移和板塊學說的形成與地震、地磁觀測是密切結合的。留美地球物理學家宋曉東博士和美國地球物理學家合作,通過對大量的連續觀測地震數據的研究,發現地球內核與地球外部自轉速度不一樣的重要現象,被列為二十世紀地球科學的重大發現之一。因此,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的基礎數據是人類認識地球和地球形成的重要依據,是地球科學創新和發現的基礎,中國科學院和各高等院校的地球系統科學基礎研究部門對中國地震局對外開放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觀測數據抱有極大興趣。
(2)在國民經濟建設和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決策中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正處在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地震科學數據對國民經濟建設和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型工礦企業、核電站、水庫、鐵路、高速公路建設均應進行地震和地質災害安全性評估以及相關研究工作。如中國已經確定的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西氣東送等重大建設項目,以及西部大開發中的各項重要設施建設均需要地震危險區劃及各種尺度的地震預測結果和多項地球物理觀測數據和活動地質構造數據等作為項目立項決策和實施過程中解決有關問題的科學依據。
數據分類
地震科學數據按照其獲取途徑可以劃分為五大類:
觀測數據:包括:地震、地磁、重力、地形變、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現今地殼運動等觀測數據。這是地震科學數據中數量最大的一類數據。
探測數據:包括:人工地震、大地電磁、地震流動台陣等數據。
調查數據:包括:地震地質、地震災害、地震現場科考、工程震害、震害預測、地震遙感等數據。
實驗數據:包括:構造物理實驗、新構造年代測試、建築物結構抗震實驗、岩土地震工程實驗等數據。
專題數據:這類數據為綜合性數據,主要服務於某一重要研究專題、重大工程項目、某一特定區域綜合研究等工作目標而建立的。如:地學大斷面探測研究、火山監測研究、水庫地震監測研究、礦震監測研究、典型大震震害、中國大陸地殼應力環境數據、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建築物地震安全性評價等方面的數據。 地動儀 公元132年,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器——地動儀,並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驗證。遺憾的是,地動儀實物和圖樣失傳,只留下了文字記載,實物逐漸成為了千古之謎。
關於張衡地動儀的記載,見於《續漢書》(司馬彪)、《後漢紀》(袁宏)、《後漢書》(范曄)三部史書。這些史料記述了地動儀的外觀,內部結構,工作過程,以及驗震情況。在隨後的漫長歲月里,古今中外,許多人都試圖復原地動儀,但是,始終沒有成功的復原模型出現,大多數都處於概念模型階段,或者與史書不符,或者復原的實物模型不能正常工作。
2002年以後,在中國地震局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由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家博物館、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所、河南博物館等多學科的專家組成。該課題組建立了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實現了從概念模型到科學模型的跨越。2005年通過了專家鑒定和國家驗收。2008年8月完成了定型模型的小型鑄造。 地震的中長期預報是指地震中期預報和地震長期預報。對某地幾年至幾十年內,甚至上百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長期預報。對某地幾個月至幾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中期預報。對某地幾天至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短期預報。對某地幾小時至幾天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臨震預報。
地震中長期預報,特別是地震長期預報,主要目的是預測出可能發生的地震的地區、時間范圍和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烈度,並作出某一地區的地震趨勢分析。
短期預報,特別是臨震預報,要求迅速、紀實、准確地確定發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以便在強烈地震到來之前,採取必要的堅決的預防措施。
短期預報要以中長期預報為基礎,而臨震預報又是在短期預報的基礎上進行的。不過,地震預報工作一環扣一環,要嚴格區分開也是不可能的 。

❸ 當年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帶

預測如下:

1. 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

2. 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3.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

4. 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3)地震地質災害預測擴展閱讀:

1.李四光人物評價:

李四光在舊社會走過的道路,盡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畢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終達到的高度,以及對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在當代中國科技界、知識界,的確是一面旗幟,無愧於黨和人民給予的這個高度評價。

他是中國地質事業也可以說是地球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他的治學精神和高風亮節,都堪稱後世師表。

李四光先生作為革命先驅者敢於向舊事物挑戰的精神,作為教育家誨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為事業家從人民需要出發強烈的責任感,和作為一位地質學家在科學實踐中貫穿了前面所說的革命、育人、為人三者辯證統一的科學思想將永遠激勵著我們!

2. 獲獎記錄:

1959年5月29日,經前蘇聯科學院主席團評選,授予李四光「卡爾賓斯基金質獎章」。

1982年,李四光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

2009年9月14日,李四光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選蒙古族十大傑出科學家。

參考資料:網路:李四光

❹ 為什麼地震很難被預測

人類史上已知的大地震級別:第一位的智利大地震,震級達到9.5級,第二位是阿拉斯基大地震,震級達到9.2級,第三位是東京大地震,震級9.1級。我國也發生過破壞力巨大的強震,記憶最近的一次就是汶川大地震,雖然已經過去12年了,但留下的的傷痛卻依舊刻骨銘心,現在的科技可以預測氣象,海洋洋流,台風等等自然現象,為什麼對地震就束手無策呢?

所以說,預測地震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們也不甘心就這樣讓他搞破壞,我們可以研究地質結構,標出易發地帶的位置,和地震峰值運動區域,雖然不能准確預測,但是可以防患於未然。

❺ 地震能不能預測

1.地震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適度預測的
2.同時要是有可能發生地震,政府是不會預告的,因為政治方面的需要,
3.這次玉樹地震,日本方面的專家說是事先知道的,我是看央視新聞采訪日本方面聽到的

❻ 地震為什麼不能做到准確預測

地震會引地下和地上各種物理及化學變化,給人們提供信息,只要人們認真觀測並掌握地震前兆的規律,地震預報總有一天 會實現。
在地震預報方面,我國地震工作者已經取得可喜的成績。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時,我國做出了成功的預報,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在其後又成功地預報了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7.3級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8月29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之間發生的兩次7.2級地震。最近十幾年又有幾次較好的地震預報。成功的地震預報不但極大地減輕人員傷亡,而且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些震例說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可以預防的。
在震前的一段時間內,震區附近總會出現一些異常變化。如地下水的變化,突然升、降或變味、發渾、發響、冒泡。氣象的變化,如天氣驟冷、驟熱,出現大旱、大澇,電磁場的變化、臨震前動物、植物的異常反應等等。根據這些反應進行綜合研究,再加上專業部門從地震機制,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生物變化、天體影響及氣象異常等方面利用儀器觀測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可以對發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報。如海城1975年的7.3級地震的成功預報,就是一例。但是,由於地震成因的復雜性和發震的突然性,以及人們現時的科學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預報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世界上尚無一個可靠途徑和手段能准確的預報所有破壞性地震。為此各國地震工作者和專家都在努力探索。
但是,地震預報是當代科學難題之一,地震預報遠沒有過關,還停留在半經驗半理論階段,全球每年在陸地上發生的幾次七級以上地震及我國近些年發生的一些中強地震、特別是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都未能作短臨預報。這些地震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因此,地震預報需要全世界科學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幾代人的艱苦奮斗才有可能最終在理論上攻克。

❼ 地質災害評估與地震災害評估是不是一回事

地質災害評估( 英文:geological disaster assessment ),又稱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是對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回生命答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的評估。評估的方法主要有:發生概率及發展速率的確定方法,危害范圍及危害強度分區,區域危險性區劃等。
地震災害評估(earthquake hazard assessment):在不考慮發震可能性的前提下,利用如最大地震震級或地面峰值加速度等單參數進行的災害預測,被稱為確定性震害評估。
從定義可以看出,地質災害評估涵蓋地震災害評估。

❽ 地震能不能預測

您好樓主,目前做不到預測,但都在努力。日本去年提前10s預測了一次地震。
1.地震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適度預測的
2.同時要是有可能發生地震,政府是不會預告的,因為政治方面的需要,
3.這次玉樹地震,日本方面的專家說是事先知道的,我是看央視新聞采訪日本方面聽到的
地震這個問題現在是比較敏感的問題,特別是汶川地震以後,我國的地震重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鑒於技術條件,依然無法准確的預測。
但是,我們中國對地震的研究有很古老的歷史,比如地動儀,現在的很多技術原理和那個是一樣的,可以在地震發生時或者地震發生後短暫的時間內,知道哪裡發生了,這個不能稱之為預測。
還有就是地震前一些動物的異常反應,這些小學都學過的,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也不會有明顯的效果
現在最新的研究是在地質力學方面,李四光先生提出了地質力學的觀點以後,在很多地質運動中的動力問題得到了解決,就比如汶川地震,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其次,在我們國家的一些專家學者,在對歷史記載的地震發生記錄數據的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很多地質災害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災害的對稱性,或者大尺度的蝶狀對稱規律,可以預測在那些年份可能有地震。在對地震的分布方面的研究,可以發現地震有帶狀分布的特點,這些也會死有根據的。至於具體的預測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有幾級地震,這個在暫時的技術條件下是不可能達到的!
這也是地震對大家而言比較恐怖的原因之一!

❾ 地質災害如何形成的可以預測嗎

地質抄災害有很多,比如泥石流,山體滑坡,火山爆發,地震,地面塌陷,之類的,至於預測辦法有專業的和非專業的
專業:其實就是利用GPS或者是北斗系統,精細化的觀測地面是否有異常,比如說地表有沒有改變(地表隆起之類的),以此來推斷是否將要有災害發生
非專業:非專業其實也不是不專業,只不過它用到的方法和專業的相比更「土」,這種方法就像人們預測地震一樣,往往有一些災害要發生的時候,一些動物更容易察覺到,因為他們的聽覺和嗅覺比人類靈敏,人類也可以自己觀察,比如說河流水質忽然變差,暴漲,井中冒出難聞的氣味之類的。

❿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概況

根據野外調查並結合已有資料分析,擬建輸油管道工程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和工程建設可能加劇、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地裂縫、邊坡失穩、洪水沖蝕以及黃土濕陷和潛蝕等。

表6-6 崩塌(危岩)危險性現狀評估一覽表

續表

現狀評估中已存在的滑坡、崩塌,根據其規模大小、運動特徵、穩定性以及與擬建管線臨近關系(大中型50~100m以內,小型30m以內),確定有6處滑坡(H1、H3、H11、H12、H14、H17、H24)和5處崩塌(B1、B2、B6、B14、B16)可能對管道形成災害危險。

在管線通過處附近發育4條地裂縫(D1、D2、D3、D4),在其繼續活動下,擬建管線可能遭受地裂縫災害,主要引起管道變形、拉裂、錯斷等破壞作用。其危害性大小主要根據地裂縫與管線相交關系和臨近距離以及地裂縫活動特徵等綜合判定。

圖6-7 段家峽曹固公路崩塌示意剖面圖

1.人工堆積物;2.奧陶系灰岩;3.崩塌體墜落方向

擬建管線部分地段穿越黃土丘陵以及黃土台塬、高階地前緣地帶,受地形條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削方、挖坡工程,形成一定規模的人工邊坡,在全線路零星分布,長約9.8km。若設計和施工不當,將引發邊坡失穩,形成崩滑災害。邊坡失穩致災的危險性主要依據開挖處自然坡高、坡度、岩性組合、岩體破碎程度以及植被覆蓋條件和降水入滲條件等來綜合分析判斷。

擬建管線工程長度大,並跨越多條河流,不可避免地經過河流凹岸處,一定程度上受到河流侵蝕作用,形成近岸處填埋管道外露以至變形破壞和管道橋台坍塌。擬建工程有3處地段通過或臨近河流侵蝕段,可能遭受洪水沖蝕災害。

擬建工程可能遭受、加劇和引發的地質災害,依管線工程特點分干線、支線和站場三部分進行預測評估。

(二)輸油干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擬建輸油管道干線可能遭受、加劇或引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列於表6-9中。

干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結果表明:

(1)擬建管線可能遭受6處滑坡的危害,受災長度775m,遭受滑坡危險性大的是440+900、446+500和616+800三處管線段,長435m。危險性中等的2處,長70m,危險性小的1處,長250m;

(2)擬建管線可能遭受5處崩塌的危害,受災長度145m。遭受崩塌災害危險性大的是在380+700處,長20m。危險性中等的3處,長110m。危險性小的1處,長15m;

(3)擬建管線由於施工原因,可能形成1處地段人工邊坡,長度7.8km。工程削坡後易失穩,處理不好,極易引發崩滑災害,評估致災危險中等;

(4)有3處地段靠近或穿過河流凹岸,可能遭受洪水沖蝕塌岸災害,受災長度2100m,危險性中等1處,長900m。危險性小的2處,長1200m。

表6-7 地裂縫危險性現狀評估一覽表

表6-8 洪水沖蝕危險性現狀評估一覽表

表6-9 陝西段干線管道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表

續表

從以上可看出,擬建輸油管道干線工程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河流侵蝕塌岸,引發的加劇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工程削坡引發和邊坡失穩,共4種災害,對干線工程形成15處災害點,長度10.820km,占整個干線工程長度的2.67%,其中致災危險性大的4處(長0.455km),致災危險性中等的7處(長8.080km),危險性小的4處(長1.465km)。

(三)輸油管線支線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擬建輸油管線支線工程有5條,其中寶雞、咸陽和渭南3條支線可能遭受和加劇、引發的地質災害,其危險性評估結果見表6-10。

支線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結果表明:

(1)寶雞支線穿越1處崩塌,管線鋪設施工有可能引發、加劇該崩塌災害,受災長度50m,危險性中等。

(2)咸陽支線任家咀分布有1條構造成因的地裂縫,管線建成運行後有可能遭受該條地裂縫災害的威脅,受災長度170m,危險性小。

(3)渭南支線沿線或兩側500m范圍內分布有3處構造成因的地裂縫、1處滑坡和1處崩塌,管線建成運行後有可能遭受這3處地裂縫災害的威脅,受災長度210m,危險性中等。管線鋪設施工有可能引發、加劇滑坡和崩塌災害各1處,受災長度120m,危險性中等。

表6-10 輸油管線支線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表

(4)西安和風陵渡支線兩側100m范圍內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1000m范圍內也無地裂縫,管線鋪設施工方式為淺埋開挖和頂管,也不引發、加劇地質災害,對管線不構成危害,危險性小。

(四)輸油管線站場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擬建輸油管道陝西境設5個站場,即固關減壓泵站、鳳翔分輸站、咸陽分輸站、渭南分輸站和風陵渡分輸站,其所處地貌部位分別為:千河一級階地、山前洪積平原、黃土塬、渭河一級階地、黃河一級階地。站場附近地勢平坦,地面相對高差不超過5m。在站場附近100m范圍內無地質災害分布,擬建站場施工和運行也不會引發和加劇地質災害發生。渭南和風陵渡站場需作抗地震液化的設防措施。預測評估站場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