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減少地質災害
㈠ 日本如何將地震損失降低到最小
在日本政府、企業、民間團體、高校研究機構之間的采訪發現,確如那位義大利地質學家所言,日本如果發生同樣震級的地震,可能不會造成一例人員死亡。日本防患於未然的防災意識,制訂完善的防災計劃,對建築質量要求的精益求精,正是如義大利、中國這些多地震帶分布的國家應效仿的。
誠如日本內閣府參事官池內幸司說:「我們知道有地震,但不知道是何時來,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能否准確預報,而是如何將地震損失降低到最小。」
全部國土都在地震帶上———隨時隨地的危機意識
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是一個契機,從那時開始,日本全國都設立了計劃防災部門,預測將要發生的大規模地震,對毀壞程度做預測,並設計救災的具體措施
在三個星期時間內,池內幸司必須有一個星期住在日本東京大手町附近的區域。他在這一個星期里,包括周末,必須保持手機24小時開通,而且要保證半個小時內,無論是步行、或者騎自行車,都可以趕到首相官邸。
因為池內先生擔任著內閣府負責地震火山對策的參事官,如果是地震或火山爆發,他所在的部門必須在1-1.5個小時內,按照內閣官房長官的指示發出指令。「2007年的新瀉(縣)中越沖地震時(新瀉中越地區在2004年、2005年、2007年都發生過地震,一般統稱為新瀉中越地震),我正在辦公室,所以很快趕到了官房長官官邸,隨負責的部長大臣馬上乘坐直升機直奔現場。」他說,依照日本法律,日本成立了中央防災會議,內閣總理大臣為最高指揮官,內閣官房長官負責協調和聯絡,國土廳、氣象廳、防衛廳和消防廳等部門負責具體實施。池內先生所在的辦公室相當於中央防災會議的秘書處。
「日本全部的國土在太平洋(3.240,-0.07,-2.11%)地震帶上,全部在可能發生5級地震的范圍內,20%的國土在6級以上的范圍內。」池內先生指著世界地震分布圖說,「很不巧的是,日本列島在4個板塊的交界處。全日本有2000多處活斷層,地圖上所標示的為主要的104個,可能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所以,在日本,任何時刻都有可能發生地震。日本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
所以,日本的危機意識與國民的憂患意識、政府的危機管理意識緊密相連,日本制訂了災害管理基本法,形成了一套以40餘部法律組成的完善的災害法律法規體系,對地震災害的預防、應對措施、信息傳遞、災後重建以及財政金融措施等作出了具體規定。
按照法律,中央防災會議承擔著預防和救災的指令具體發出。新瀉中越沖地震時,池內幸司在20分鍾內趕到了官房長官官邸,當天,對策本部在震中地帶設立。「我們要和警察、自衛隊、消防人員等合作,形成救災機構。」池內先生說。
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是一個契機,從那時開始,日本全國都設立了計劃防災部門,預測將要發生的大規模地震,對毀壞程度做預測,並設計救災的具體措施。「我平時要做的工作就是地震和火災發生時的推演。」池內幸司的辦公室做了一系列計劃,包括東京首都地區發生直下型地震超過8級時的救災推演,「首都地區每過二三百年就會發生一次這么大的地震,上次是在1923年,我們估計百年內不會發生,但是,仍然有發生7級左右地震的可能,而這個概率,我們估計在30年內為70%。」
他們推算,如果在冬季的傍晚,風速為15米每秒,東京發生7.3級地震,按網格矩陣方法測算,完全壞掉的房屋將集中在東部居民區,被火燒壞的房屋將在西部地區,將有85棟大型建築物毀掉,110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1200億日元。
該停止的都停止了———地震速報系統的作用
2008年7月19日,日本東北部發生7級地震,中國一些媒體報道說,日本提前10秒鍾發出了預警。其實,這是日本的地震速報系統發揮的作用
如果地震真的發生了,忙碌起來的不只是內閣府的池內幸司和他的同事,中央防災會議自動生成對策本部,應對地震的一切措施就自動開始了。
這時,可能比中央防災會議更早的則是對一些生產生活設施發出指令了。日本的很多公司,特別是電信、鐵路、燃氣、電力、供水等部門,可能就在地震發生的一剎那,各自的指揮系統就已經向設備終端發出了指令。
「我們公司有一套自己的地震速報系統,在地震初期,P波剛剛到來時,我們設置在全國各地的地震儀就測到了。」日本電信株式會社(NTT)災害對策室室長北口隆也說,「P波到來後,與S波還有一段時間差。」
這時,日本鐵路公司設置在新干線沿線、鐵路線和海岸線上的上千個地震儀也測到了地震的P波。「P波的速度是以每秒7公里傳到檢測點的,而S波的速度要慢很多。」西日本旅客鐵道株式會社(JR西日本)土木課長垣尾說,「那麼,我們就可以提前於S波到來之前測到地震。」監測點在得到P波數據後,迅速計算出地震震級和到新干線的距離,通過電腦向列車發出指令。「新干線停車的時間還有40秒,如果這時的時速為300公里,那就可以降到時速200公里,從而降低受災害的程度。」
日本氣象廳和鐵道技術所同樣擁有這套技術,是日本新干線之外的鐵路採用的。「可是,JR西日本的技術要比氣象廳的技術提前兩秒,這可以讓列車提前300米剎車。」垣尾說。
日本氣象廳和防災所共有1000個地震測量儀,他們的資料可以提供給各個公司和單位。「每一戶的燃氣表都是智能的。」東京燃氣株式會社防災課長坂口央一說,從2001年開始,在得到氣象廳的數據後,東京的燃氣用戶就採取了智能化設備,而且,東京燃氣也在供氣范圍內設置了4000個地震測量表,「大概每一公里的范圍內就有一個,氣象廳和東京政府在這個范圍內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如果測到一個地方裂度為5的地震時,「那麼,我們公司的系統就會自動切斷這個地方的供氣,每一戶的供氣表就會自動關閉。2005年的新瀉中越地震時,我們的系統就發揮了作用。」
這時,日本NHK電視台已經開始播放哪裡發生地震的消息。「可是,NHK只能告訴你哪兒發生了地震。」NTT災害對策室長北口隆也說,「我們開發了一套系統,在通過對P波計算出震級後,我們的系統將向用戶發出信息,哪兒發生地震了,震級多大,多久能到達你的身邊。」
NTT的這項服務是付費的。「6萬日元的終端,可以設在居民樓里,企業一般都有。個人可以通過電腦和手機接收,每月要多交500日元的服務費。」北口隆也說,「如果是5弱級別的地震,那麼,就可以有20秒的躲避時間。」
地震速報系統是2007年9月1日在日本開始嘗試的。「在震源較淺的地震時,就能發揮作用,人們可以馬上躲避,工人馬上停工,減少損害。可是,震源較深時作用就發揮不大了。」池內幸司說。
2008年7月19日,日本東北部發生7級地震,中國一些媒體報道說,日本提前10秒鍾發出了預警。其實,這是日本的地震速報系統發揮的作用。
如果地震發生了,日本的供水、電力等系統也會迅速收到警報,根據震級迅速切斷或中止某一區域的供應,該停止的都停止了。
將災害降低到最小———完善的防災計劃
改良新干線、加固核電站、設置了應急供水點……哪怕是生產啤酒的工廠,對地震的防範也做了全面部署,假想了在地震發生時將出現的情況
推演地震可能造成的損害,然後據此制訂計劃,日本政府對此簡稱BCP。「確保地震發生時,政府業務繼續計劃。」池內幸司所在的部門參與制訂了防災計劃,他們要確保政府部門在災害發生時,工作能夠繼續。「中央政府如果受災了,怎樣開展工作?如果交通工具停止運營,日本的公務員又住得很遠,政府官員很難趕到市中心的辦公室。」他說,「內閣府在2001年6月就做了計劃指南,通過中央防災會議發布,到2008年9月1日,已經有19個省廳制訂了各自的防災計劃。我想,所有部門都應該制訂的。」
不僅是日本的中央機關制訂了防災計劃,每一個企業、學校、機關也都制訂了相應的計劃,並且對可能受到損害的地方進行了改良。而這一切,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是一個契機。
「JR西日本」在阪神-淡路大地震時,遭受了1000億日元的損失,恢復通車用了80天時間。「新干線是1970年代設計的,柱子不具韌性,我們對32500根柱子進行了加固。」垣尾先生說,「自然災害是不可測的,關鍵在於我們的技術開發,盡量將災害降到最低。」通過對新干線和普通鐵路歷時數年的改良,JR西日本公司的鐵道線抗震的能力加強了。「不僅是技術上改進,我們的危機管理手冊也做出了具體規定,在5弱的地震發生時,我們都要回到公司本部的崗位上,接受指示到達現場。」
如果地震發生,最危險的可能是核電站了。「我們在核電站設計時留有餘地,有些功能未啟用,一旦發生異常,要迅速在反應堆中插入控制棒。」中部電力株式會社浜岡核電站廣報部長西田勘二說,「核電站是按抗8.5級地震設計的。」
即便這樣,2005年的東京地震時,東京核電站還是受到了影響。「我們吸取了教訓,對5000個地方進行了電路改造,花了100億日元進行加固,將抗震的標准提高到1000gal,而這一區域預測地震的破壞力是395gal。」
除了加固核電站,地震發生後,浜岡核電站還是要出動440名要員,在地震發生時,召開電視會議。「即便是休息日,也有3名官員在值班室。」西田說。
日立是一個含家屬100多萬人的大企業,日立製作所總務本部災害對策部部長小島俊朗的手下有500多人負責災害對策,因為這個遍及全球的企業總是在有大災難發生時被捲入其中。「我們按照日本中小產業廳和產業經濟省的規定,制訂了完整的BCP,並在阪神-淡路地震後做了修改,成為集團各企業的防災手冊。」他認為書面是不夠的,還要經常訓練,「每年選一個好的企業,把他們的經驗拿到員工大會上分享。」不僅如此,小島俊朗設計了把50個人分成兩組,「在兩個不同的辦公室,一組監控另一組,隨時作為另一組的補充。」
哪怕是生產啤酒的工廠,對地震的防範也做了全面部署。「朝日有9個工廠,我們不會同時受災,訂單是電腦化的,有備份的系統,距離越遠越好,比如不僅在東京有,也會在大阪有一套系統,但我們還沒做到,投入太大了。」朝日啤酒株式會社總務法務部田島徹說,即便一兩個工廠受損,其他的工廠也會按照業務計劃完成生產。
東京水道局負責東京都的飲用水供應。「我們設置了應急供水點,每公里的范圍內有122個點,還有應急供水槽,市民可以走路去打水,這覆蓋了97%的區域。」東京都水道局綜合防災擔當系長的保永政幸說,「東京的水道與周邊縣道府是相通的,正在協調在災難發生時互相取水的工作。」
電力、通訊、鐵路、交通、燃氣、供水等部門也都制訂了防災計劃,假想了在地震發生時將出現的情況,如何保障通訊、供水、供電、交通,而這一切,都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將災害降低到最小。
迅速投入救災中———災後統一行動
「大地震發生後,首相和各省廳主要負責人要在首相官邸組成危機管理中心,氣象廳要在兩分鍾內通報地震強度」
中央防災會議將向全國發出指令,池內幸司或者他的同事這時將協調氣象廳、國土廳、防衛廳、消防廳等部門,還要迅速趕到地震發生地,一場緊急動員的救災行動就要開始。
「大地震發生後,首相和各省廳主要負責人要在首相官邸組成危機管理中心,氣象廳要在兩分鍾內通報地震強度。」池內幸司說。
「一般災害時,自衛隊是不出動的。但是,如果災害涉及很廣,自衛隊要參與運作。」日本NPO中心事務局長田尻佳史說,「這是縣道府知事和中央首腦控制的文官政府所決定的,而自衛隊屬於中央政府。不過,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後有了改變。那次很嚴重,可是兵庫縣知事卻沒有要求自衛隊到現場,他們想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這是一個教訓。」從那以後,日本討論了文官控制制度的原則,自衛隊可以根據緊急、公共、不可替代、近鄰派遣原則決定是否參與救災。
一旦災難發生,除了政府和自衛隊之外,企業等各單位也都要迅速投入到救災中,他們平時制訂和做了演習的計劃立即付諸實施。
「日立公司已經發放了5萬部有安全保證的電腦給員工,將來要擴大到7萬部,發生大地震時,他們可以在家裡或其他地方辦公。」小島俊朗說,「我們強調人命優先,有些員工很認真,只顧生產不顧自己,他會喪命的。」
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小島俊朗在當天傍晚就接到了中國公司發回的信息,他馬上用郵件報告給日立的總經理,並迅速接到了回應。「我們的中國合作工廠也有傷亡,我們以企業名義馬上提供了救援金、水、毛毯。」日立為汶川地震提供了1.2億日元的救援金。
日立在企業救災同時,還設計了投入社區救災的計劃。「我們要承擔物流任務,會對公司內部的義工提供支持,公司在全國的6家醫院,所有的醫護人員投入到災區救援都算工作。」小島俊朗說,「我們還有面向海外的救援系統,一旦員工在海外遇到災難,水和糧食都會想法送到」。
同樣的計劃在朝日啤酒株式會社也已制訂。「日本政府預測說,大地震將會造成1.8萬人喪生,而有可能全國范圍內暴發的流感將使64萬人死去,所以,我們不僅有應對地震的預案,也有應對流感的。」田島徹說,「朝日工廠與地方政府都有協定,廠區存有大量的水,可以在災難時供居民飲用,有些廠區還可以作為避難所。當然,各地政府與工廠的協議是不一樣的。」
「我們也教育員工不僅是依賴公司,能救自己和家人的只能是自己,所以每個員工家裡都要儲備3天以上的糧食,從家裡到工廠的路線要徒步或騎自行車走上一遍,如果遇到地震,你要知道怎麼回家。」
志願者的有序參與———NPO團體的成長過程
日本的NPO也經過了從混亂、無序救災到有序參加並成為主力的過程。「1995年時,有140萬民眾進入,造成混亂加劇,我們認識到了協調的作用」
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不僅是救災的主體,日本的NPO(公益法人)更是參與救災的主要力量。NPO是獨立於政府、企業,承擔公共責任的另一個主體,有些類似於其他國家的NGO,但要比NGO的概念更廣。
「日本不僅有地震,還有台風,冬天的雪災,各種災害有市、町、村直接救援,縣都道府中央政府提供支援。」田尻佳史說,阪神-淡路大地震時,神戶的自衛隊附近的房屋都倒塌了,卻不能參與救援,日本政府之後修改了很多救援制度。
日本NPO參與救援要從日本紅十字會開始,「在1888年,紅會首次參與救援。災害發生時,紅會要提供血漿、義工團、物資等,日本《災害對策基本法》和《國民保護法》規定,國家不會對紅會撥款,但是,指定了日本郵政、日本銀行、日本廣電協會等團體必須提供合作。」
除紅會外,被列入地方政府《災害對策手冊》中的團體還有社會福祉議會(簡稱社協)。「社協與當年美國駐日本總司令部有關系,是他們幫助組織了此協會,美國當時要發展日本的民主化,認為要和政府層面劃分開。」田尻佳史研究過全面的日本NPO發展史,「這個協會在全國各縣、市、町、村都有,共有1800個。」
阪神-淡路大地震前,日本地方政府的救災手冊中已經規定,社協要提供避難所,因為他們在各地辦事處都有福利中心,社協這次卻沒有很好發布避難所信息。「吸取了這個教訓,社協後來被改為志願者中心,因為他們和地方以及其他團體都有很好的合作關系。」
一次災難總是為一些新的團體形成提供機會,阪神-淡路地震也是如此。「原來參加過阪神救援的個人和團體,回到家鄉後,自發形成了新的組織,比如一個神奈川的人在回去後召開了一個報告會,那些聽報告的人就組成了一個NPO。」田尻佳史說,這些組織和各地的市民活動組織一起,構成了又一大救災的NPO團體。
日本的NPO也經過了從混亂、無序救災到有序參加並成為主力的過程。「1995年時,各團體之間沒有很好配合起來,造成混亂,沒有在3-7天的救命期,把全部力量投入救人。那次,有140萬民眾進入,造成混亂加劇,我們認識到了協調在中間的作用,有的災民有時拒絕志願者進入,個人志願者提供的幫扶沒人整合,甚至是重復的。」田尻佳史參與了阪神的救援,「NPO發揮作用最大的應是在復興期,可是,3個月後,很多團體都撤離了,志願者也減少了。」
只剩下了本地的團體在堅持,可是復興卻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至今,還有人住在臨時住房裡,一些人因心理問題自殺了,所以,阪神-淡路地震的復興至今沒有完。」田尻佳史注意到了後來發生地震時,NPO的參與大不一樣,「2004年中越地震時,社協充當了外地誌願者的協調人,行動和配合就完全不一樣了,不過,在復興階段又有了別的問題。」
政府和企業、團體合作出現問題,企業不知該把物資送到哪裡,是按慣例給政府,還是交給NPO,政府處理不當造成新的混亂。
到了2007年能登半島地震,內閣府與NPO定期舉行會議,促進NPO與政府對話。「企業也一方面與政府合作,一方面直接幫助災民了。」田尻佳史說。
讓房屋不再殺死人———總結教訓,修改建築法律
每次地震都讓政府修改建築法律,除此之外,日本政府更強調對建築物的加固,如果檢驗不合格,政府就會命令將已經建成的大樓拆除
內閣府正在推行一項計劃,就是在大地震發生時,要將死亡人數降到池內幸司和他的同事們推演結果的一半。「那麼,就要對房屋進行抗震化處理,具體說是將建築物抗震化從75%提高到90%。」池內幸司說,此外,經濟損失也要降低40%,「從2005年9月,中央防災會議決定,政府對這一預算擴大了。」
政府補助的范圍也在擴大,低收入者可以領到23%的住房加固補貼。「如果房屋是在道路旁,那就可以拿到2/3的補貼,還享受稅收優惠,改造費用從收入中扣除是免稅的,固定資產稅也減少一半。」汶川大地震再次給日本警醒,2008年6月,日本政府再次修改法律。
「去年,有來自中國的兩名學生在這里拿到學位。10月,5位從中國來的與防災有關的人士在此學習過。」日本政策研究大學教授岡崎健二說,「我之前在聯合國工作過,出任過一個建築安全組織的秘書長,我為此去過四川自貢,參與了那個城市的防災項目。」有過國際防災經驗的岡崎說,人們都認為世界上10%的大地震集中在日本周圍,「而且,有人說,又進入活躍期了。」
他研究日本歷史上發生過的大地震,為什麼關東大地震時死亡人數多呢?那是因為那時的建築物都是木質的,後來發生了火災,很多人燒死了。阪神-淡路大地震時,人們認為技術完善了,可是災難發生時,人還是死了那麼多。因為地震發生在木房區,又是在凌晨,木房倒塌,90%的人是這樣被壓死的。
「我認為很多國家的人,在災難發生時,90%是死於自己的房屋中,10%是災難引起的火災燒死的。」房屋倒塌堵住了救援道路,使受困的人失去被救援的時間。1981年,日本修改了建築相關的法律,「那之後的房屋質量都很好。」
岡崎總結了木房屋的教訓:「阪神-淡路地震時,房屋著火,消防難以滅掉所有的火,木房子燃燒產生二惡英,對環境造成污染。」
每次地震都讓政府修改建築法律,1998年,日本政府再次修改建築法律。「業主和施工單位在得到行政部門核准後施工,之後再請行政部門驗收。」岡崎說,舊的法律規定,官方要兩次檢查,而今改為民間企業也可以驗收,「民間企業比行政部門會更嚴格,因為他們要贏得客戶。」如果檢驗不合格,政府就會命令已經建成的大樓拆除掉。
如果受災,日本地方政府有基金應對建築的加固或重建。「這是47個地方政府共同成立的一個基金,從今年起,使用將更靈活。」池內幸司說,每戶可以領取100萬-300萬日元不等的數額,標準是內閣府定的,地方官員決定房屋是否拆除和補償標准。
除了每次大地震後修改建築法律,日本政府更強調對建築物的加固,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對廠房進行了加固增強。「對建築物的改造成本會提升10%-15%,這比新建還要便宜很多。」岡崎說,「日本政府不會補助增強房屋很多錢,相反,不增強卻是違法的。」
對於學校,日本文部省也想對老校舍改造。「日本已經對60%的校舍進行了加固,汶川地震後,這一工程在加緊。」池內幸司說。「可是,地方財政緊張,日本政府也很為難。但是,日本的學校建築還是最好的。」岡崎也再一次提起四川大地震,「以前,對地方政府來說,不知何時地震來,一年一年增加費用,或許明年地震來,所以明年再修校舍吧。可是,四川發生了那麼大的教訓,已經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
㈡ 福島地震災區或現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當地人群該如何預防
據日本富士電視台最新消息,受低壓影響,福島地震災區將在當地時間日迎來強降雨。目前,相關部門已經發出暴雨預警,因此前曾受地震影響,當地可能出翔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呼籲民眾做好應對之策,遠離危險區域。
要形成急陡地形和積水盆
泥石流的發生,必須要有存有大量水的積水盆,且必須存在高程差,這樣固體物質才會在重力和水的推動下發生位移,產生泥石流。
當地人群如何預防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當第二年一定要做好泥石流的預警和監測,時刻掌握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對容易形成泥石流的區域,要設置警示標志,並時刻做好地質災害預警,減少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在雨季不要長時間同留在溝谷和低窪處,在穿越溝谷時,要先仔細觀察,確認安全後快速通過。
房屋不要建設在低窪地區,也不要建設在溝口和溝道上。受自然條件限制,我們在選址時一定要謹小慎微,遠離危險地帶,原地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地方。
㈢ 日本為什麼多地質災害
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質活動較為活躍,你看自日本北海道向南就是一個島鏈,那就是板塊活動擠壓的隆起,就是海底的山高出了海平面,日本因此而生,也因此而苦
㈣ 日本作為一個多地震的島國,他們是如何防範地震的
日本建立了長期有效的地震災害的處理措施,日本地方政府有專門為居民和參觀者建立的防災教育中心。學校有防災教育,公司有防災預案,社會有救災培訓,在公司里,平均1年內會舉辦2次地震演習。
深入全社會的系統的安全培訓,一旦發生險情,該如何疏散、躲避、到何處聚集,小學生們都爛熟於胸。而且很多家庭、學校、甚至酒店房間都有「地震應急包」,就算受困也能短期維持生存等待救援。日本高層、特高層大樓每隔數層會有一層防震措施,就像我們壘積木一樣,我們壘一個完整的「高樓」容易倒,但是我們可以把幾個小積木壘接起來。
㈤ 日本是如何預防地震的
這種防災應急箱體積不大,內部配置略有差別,但是大體可以滿足地震發生時倖存人員的自救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等待救援時間。
最普遍的樣式,是由硬紙製成,打開後可見一張清單,列舉其中物品,包括:
1.附有加強橡膠指墊的棉線手套一副。遭到地震後,自救逃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特別是被磚石雜物困住時,單靠自己雙手很難脫險。而戴上這種手套,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挖掘磚石瓦礫的能力,增強自己挖掘出險的可能。同時,這種手套戴上後還可以防滑,如果脫險時需要攀爬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2.應急食品兩罐,內容物包括每罐110克有鹽壓縮餅干,冰糖糖塊和熟花生米,這些食物的味道並不好吃,但是熱量很高,可以有效補充體力和礦物質。按照說明,這兩罐食品,在靜止不動時能夠滿足一個成年人堅持4天的營養需要,加上人自身在斷糧情況下有一定的自持時間,這將大大提高受災者等待救援的時間。
3.飲用水兩罐,每罐340克。由於人對於水分的需要更甚於食品,所以在防災應急箱中的水用雙層金屬罐包裝,以盡量避免在地震中遭遇擠壓損壞。遵照醫學研究的結果,這種飲用水中不摻雜果汁等添加材料,據說這樣是最能保障飲用水發揮救生效率的做法。同時,不摻雜添加材料,在必要時還可以用這種純凈水清洗傷口,避免感染。
4.經過特殊處理的蠟燭兩根,火柴一盒。在一些應急箱中,也有放置應急燈的,但大多數日本的應急箱放置蠟燭。這是因為蠟燭可以不怕潮濕影響,品質可靠,除照明外還可以充當火種和判斷氧氣含量。這種通過特殊處理的蠟燭,可以連續燃燒4.5個小時,比大多數應急燈能夠提供的照明時間都要長。
5.超薄保溫雨衣一件。這種銀色的保溫雨衣是高科技產品,整件雨衣折疊後和一條手帕的體積不相上下,重量極輕,卻可以連頭包裹一個壯年大漢。這種雨衣採用了類似美國阿波羅飛船宇航員太空服的材料,可以有效隔熱並有較好的韌性。在遭遇地震災害時,很多人在廢墟殘骸中等待救援時面臨體溫下降的問題,這種雨衣可以有效地保存體溫,增加生存的希望。必要時也可用它製成簡易的儲水器,來保存雨水以供飲用。
6.高強度尼龍攜行袋一個,使用者可以用這種攜行袋將箱內物品全部裝入隨身攜帶。在地震中,脫離危險地帶後,往往當地還有無水無電交通中斷的階段。那時,隨身攜帶應急箱中的食品飲水,就很有價值了。
有的應急箱中還有葯品,綳帶等。這種應急箱會定時更換,以避免過期,而換下來即將過期的食品和飲水,因為沒有回收價值則會直接食用。筆者也曾多次品嘗過,對其口味不敢恭維,不過這並不影響對這種防震措施的看法。感覺日本在防災准備上,非常重視實用性和完備性。
這種應急箱很多日本家庭也有預備,象這樣比較標準的售價在8,000日元左右,假如是較好的二十二件套應急箱,則售價在20,000日元左右,還帶有逃生的繩梯等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商場上這種最好的應急箱,卻是中國製造。
除了應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較為充分的准備。例如,日本的房屋設計,對抗震有非常嚴格的標准,就在2007年,剛有建築工程師因為忽視這種標准,盡管沒有造成損失依然被判罪入獄;日本的電纜線路,為了避免地下管線在地震中容易損壞而難以維護的缺點,一律採用空中架線,因此電線桿林立,對市容頗有破壞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區,都設置有固定的「防災避難地」,多在開闊的學校操場,公園等地,旁邊有醒目的標志提醒人們在地震發生時到此逃避。
然而,在防災方面,與中國相比,日本也不是處處領先。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日本Yahoo網站的新聞報道後面有這樣一條留言 – 「中國方面動作很迅速,日本政府應該學習!」而且,這條留言還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贊成並引發討論。
地震大國日本,為何對付地震反而提出需要學習中國呢?這並非誇大之詞,其原因是按照日本憲法,在地震時如果需要出動自衛隊救災,須經國會批准,因此其救災出動速度確實不如中國聞警即動的解放軍迅捷。日本政府方面已經有人提出需要建立獨立於自衛隊以外的救災體系,來滿足社會需要。
㈥ 日本多火山、地震。你知道有哪些方法減少地震危害
由於日本地震頻繁,所以日本政府和民眾在測震、防震、救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內。為了容減少地震危害,日本政府制定、實施了完備的地震預防措施。日本的防震體系完備,救援隊伍地震演習頻繁,並定期向民眾普及防災意識,而各個地震多發區的居民還經常組織一些綜合性的防震訓練和地域防災訓練。此外,日本各地還有許多免費向市民開放的地震博物館和地震知識學習館,這些地震館內有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有模擬地震的震動平台,供人們親身體驗6.0級地震的狀態。這大大豐富了日本民眾的臨震經驗,提高了日本民眾的防震抗震能力。
㈦ 日本人怎樣面對地震災害
我想先說的是對於日本地震,大多數中國人首先的反應是幸災樂禍內,隨後幸災樂禍逐容漸被理性思考的呼聲給壓下。我們新一代青年人是未來國家的主力,我們要先沉下心來,國恥固然不能忘記,但身處於這樣一個浮躁,價值觀多樣的社會,我們要先樹立科學的思想價值觀,辯證看待這一事件,我們要從中學習日本人在面對災難時的井然有序,學會團結周圍的人,以一種平和,謙虛的心態去學習日本人在處理危機時的方法。
㈧ 為了減輕地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日本做了哪些措施
為了防禦地震的突然襲擊,在最大程度上減輕地震及次生災害所造成版的損失,日本制訂了相關權的國家和地方法規,用以教育和規范人們的行為。1983年4月3日,日本舉行了有1600萬人參加的大規模地震預警演習,人們在志願者的疏導下,有秩序地從建築物中和危險地帶撤離到指定的安全區域。大街上的宣傳畫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面是燃燒著熊熊烈火的街道上,站著一個淚流滿面的小姑娘,下面用醒目的紅字寫著,「60年前的這一景象,可能在明天重演」。
㈨ 日本地質災害管理體制簡介與啟示
李閩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本文系統介紹了日本地質災害管理體制的概況以及地質災害管理的組織結構,日本地質災害防災規劃,日本地質災害災後重建政策。在總結了日本地質災害管理體制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我國地質災害管理的啟示與建議。
關鍵詞地質災害管理體制啟示
1日本地質災害管理體制概況
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一方面由於日本處於亞洲大陸的太平洋邊緣的接觸帶上,受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雙重影響,日本幾乎每年都遭受台風、暴雨的襲擊,並遭受由此引發的各種規模的洪水災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另一方面,日本又位於世界兩大最活躍的地震帶之一的環太平洋地震帶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地震和火山爆發時有發生。為了減輕各種自然災害,日本政府及相關事業團體和機關都各自製定了許多防災防禦和相關法律來預防和減輕災害。日本的災害防禦體制的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積極的探索,在總結以往災害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制定了許多相應的防禦措施,並在實際防災減災的活動中進行了反復修改和補充,從而形成如今一套較為完善的集災害預防、災害緊急響應、災後重建為一體的綜合性防災減災體制。
日本最初的防災體制,是以各部門根據各自的防災要求制定的適合本部門的災害對策和防災規劃為主的防災體系。這種防災規劃一般只限於本部門或本行業,一方面,在災害預防上,由於各自的責任不十分明確,各部門相互之間缺乏協調和統一,相關的災害預防事業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實,相互間的防災規劃出現重復或相互推託的現象;另一方面,在災害發生,進行緊急救災搶險時,各部門大多各自為陣,使得災害情報不能迅速傳遞和匯集,同時又缺乏統一指揮,各種應急救災措施無法很好地實施,直接影響到救災搶險的順利展開。所以,實際防災減災的效果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每年仍然會因為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而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日本政府開始對原有的災害防禦體制進行反思,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新的災害防禦體制。於1961年11月頒布實施災害防禦基本法。災害防禦基本法是日本災害預防、災害緊急對應和災害後重建的根本大法。
日本的災害防禦基本法頒布後,政府根據災害基本法的要求,設置了中央防災會議作為國家防災管理方面最高的權力機構,由中央防災會議制定了防災基本規劃作為全國的災害防禦基本規劃,各地方政府和相關政府機關則按照防災基本規劃的要求通過對本地區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調查研究,制定各自相應的地區防災規劃和防災業務規劃。中央政府在確保防災預算的前提下,各級政府和行政事業團體按照制定好的防災規劃積極開展治山、治水、水土保護等各種災害防治工作。從此,日本建立了以中央防災會議制定的防災基本規劃為指導綱要,各地方政府的地區防災規劃為橫向規劃,各指定機關和公共事業團體制定的防災業務規劃為縱向規劃,貫穿各地區、涉及各領域的綜合性的災害防禦體制。通過這一整套防災體制的實施,日本的防災事業有了飛速的發展,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預防、災害急救以及災後重建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2日本地質災害管理的組織結構
在災害防禦基本法中,對國家、地方政府、公共團體有關涉及災害對應組織以及各組織之間的關系等有明確的規定。依據災害防禦基本法,日本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完整的災害防禦體系。該體系具體表現為,中央建立了中央防災會議體制,由中央防災會議制定全國防災基本規劃,並指導和推動地方政府的防災體系的建立;地方政府依據災害防禦基本法的規定,成立地方政府防災會議,由地方政府防災會議根據防災基本規劃和中央防災會議的要求,制定本地區的防災規劃,並推動防災規劃的實施;災害發生時,災區地方政府設立災害對策本部,統一指揮和調度防災救災工作。中央政府則根據災害規模的大小,決定是否成立非常災害對策本部或緊急災害對策本部,由中央政府負責整個防災救災工作的統一指揮和調度。
2.1中央防災會議
中央防災會議是日本防災方面最高的行政權力機構,由內閣總理大臣(日本首相)擔任中央防災會議的會長。中央防災會議主要負責制定國家的防災政策,組織制定防災基本規劃並積極推進防災基本規劃的實施,同時負責協調各中央政府部門之間、中央政府機關與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公共機關之間有關防災方面的關系,協助地方政府和各行政機關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地區防災規劃和防災業務規劃。
2.2地方防災會議
日本的地方防災會議指都道府縣防災會議和次一級的市街村防災會議。根據災害防禦基本法。在都道府縣政府以及市、街、村的地方政府分別設置都道府縣防災會議和市街村防災會議。地方防災會議是地方政府的附屬機關,但它並不是單純的咨詢機關,必須按照中央防災會議制定的防災基本規劃的內容大綱,制定出適合本地區的地區防災規劃,並積極推進地區防災規劃的實施,如所在地區有非常災害發生時,地方防災會議負責制定緊急救災措施方案,並積極推動緊急措施計劃的實施;都道府縣防災會議負責每年對地區防災規劃進行討論和審議,如果認為有必要修改時,負責對地區防災規劃的修改,並審查該規劃是否與其他法律條文相抵觸等等。同樣,市街村防災會議則負責制定市街村防災規劃,並審查是否與防災基本規劃、都道府縣防災規劃以及防災業務規劃在內容上相抵觸。地方防災會議由會長和委員組成,會長由各地方行政長官擔任,委員會由會長任命的本地區相關的行政機關和公共機關的負責人以及專家學者。
2.3地方防災會議的協議會
日本各級政府都根據災害防禦基本法的要求以及防災基本規劃的內容,制定了各自的地區防災規劃和防災業務規劃。但是,災害的發生往往並不會局限於一個行政區內,當已發生的災害或預測到可能要發生的災害波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時,為了更好地有效地進行相應的防災救災工作,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地方防災會議的協議會,由地方防災會議的協議會負責制定跨行政區域的「指定地區防災規劃」,積極推動該指定地區防災規劃的實施。在災害發生時,地方防災會議的協議會負責災害情報的收集和調查,制定災害應急規劃和推動災後修復、復興事業的實施。
另外,當重大災害發生時,認為依靠都道府縣—級政府機關已經不能充分地進行災害應急響應,而必須從國家方面進行綜合快速有效地推進災害應急對策的實施時,根據需要,並依照災害防禦基本法,內閣總理大臣可以臨時在總理府設立非常災害對策本部。同時,為了加強災區跟非常災害對策本部之間的聯絡,確立災害應急對策推進體制。
3日本地質災害防災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事業,需要長期的龐大的財政支出,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了地質災害的防治事業,每年在這方面的財政預算達20%左右。為了更好地實施有關水土保護事業,日本各相關的行政機關和公共事業單位制定了治山、治水事業5年計劃、海岸事業5年計劃、陡坡崩塌對策事業5年計劃、下水道改造5年計劃、土地改良長期計劃等各種水土保護事業的5年計劃,並推行其順利實施。到現在為止,治山事業已經完成了8個5年計劃,現在正在進行的是從1997年開始到2003年的7年計劃;治水事業也從1960年開始,現在正在進行的也是從1997年到2003年的7年計劃;海岸事業的5年計劃始於1970年,到1995年共完成5個5年計劃;現在正在進行的是從1996年到2002年的7年計劃;陡坡崩塌對策事業的5年計劃開始於1983年,到今年為止也將完成4個5年計劃。這些規劃的內容包括防止山體崩塌和水土流失的治山事業;河道改造事業;建設能調洪蓄水機能的水庫,減少洪水災害;防止土砂的流失和泥石流的治砂事業;滑坡災害的防止和減輕的滑坡對策事業;陡壁崩塌防止對策事業;海岸侵蝕防止的海岸事業;下水道事業;農地、農業設施的防災事業;地面沉降對策事業,包括地下水的回灌、水位的保持,以控制地面沉降。
4日本地質災害的災後重建政策
4.1災後修復事業
被損壞的公共土木設施、文教設施、農林水產業設施等國家、集體公共設施的修復由國家負責直接實施,或通過國家的重建補助費進行修復事業,以確保災後重建的順利進行,同時通過重建和復興,提高原有設施的防災性能。
1985年發生長野縣地附山的滑坡,是因為第三紀的凝灰岩層風化形成滑動面引起的巨大滑坡。滑坡體長700m,寬500m,厚達60m、土方量達360萬m3,滑坡體阻斷了山腰下的收費公路,並毀壞了山麓下的部分民房,致使26人喪生。此後,長野縣有關部門進行了災後重建和滑坡體的治理工程。使得該地區不僅得到了恢復和重建,對整個滑坡體也進行防治加固,徹底改良了該區的地質條件,使其成為一個非常完全的住宅小區。而發生於新瀉縣的滑坡,滑坡體並不大,但造成5棟房屋毀壞,10人死亡,4人受傷的大災害。新瀉縣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經費,對滑坡場地進行了徹底治理,使該地區成了相對安全舒適的小區。
4.2災害集資
對遭受災害的農林漁業者、中小企業經營者、低收入者,國家給予了優惠的貸款政策,用於他們的災後重建。
4.3災害補償及災害保險
國家對於受災的農林水產業者的災害損失,根據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補償,另外,建立了完備的地震保險制度,災民可以事先加入地震保險,在地震發生後國家地震再保險公司根據投保戶的受災程度給予理賠。
4.4稅的減免
國家制定了有關災民所得稅的政策和制度,根據受災程度的輕重,給予災民所得稅必要的減免或全部免除。對災民的子女就學等給予學費減免和適當補助。
4.5地方稅及地方債務
國家對於災區的地方政府或地方公共團體,支付特別上繳稅,或允許發行地方債。
4.6巨大災害的指定
對於被確認為巨大災害,在災害的修復重建時,享受國家規定的有關特殊政策。日本建立了巨大災害確認體系。
4.7復興規劃的支援
4.8生活重建的支援
為了確保災區民眾在災後盡快恢復生活和投入生產,同時,又不過分增加政府財政負擔,日本政府建立了災民生活重建支援體制,由國家和各地方政府提供災害補助金,作為災民生活重建支援基金,並由成立的都道府縣會負責基金的管理和運作,當任何地方發生災害時,根據需要,受災的市街村政府通過所在的都道府縣政府向災民生活重建支援基金管理會館提出補助申請,基金會將按照相關政策制度,用基金運作的收入或國家災害補助金,對災區民眾給與生活補助,圖1為日本災民生產重建支援體制。
圖1災民生活重建支援體制
5可借鑒的經驗與啟示
日本地質災害管理體制特點:
(1)綜合性。其災害管理機構是一個綜合防災救災機構,對災害實施綜合管理。
(2)一元化領導。有一個權威機構負責防災救災的組織和協調指揮。
(3)權力與資金的相對集中。權威機構被賦與更廣泛的權力和具有可靠的資金保障。
(4)分級管理。各國均根據災害的規模、發展可能性、社會影響程度等把災害劃分為等級,並以此限定哪一等級的災害由哪一級別的指揮體系來實施抗災救災。
(5)重視災害的預防。開展全民防災教育,並設有研究部門對災害進行立法、規劃、規范、危險性分析、預防預測、應急預案、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等的研究。
(6)災害抗救過程協調一體化。採用矩陣組織模式,設立協調員將有關災害抗救部門之間的工作進行協調行動,發揮整體合力作用。
(7)有一個常設的防災救災機構。如防災中心,擁有先進的通信設備,豐富的基礎數據和信息系統,並在中心設有有關災害抗救部門的席位。
對我國地質災害管理的幾點啟示:
(1)逐步建立一個一元化領導的城市綜合減災管理體制。建立一個有權威性機構負責防災救災的組織進行協調和管理,使統一組織的災害管理工作一體化。
(2)加強地質災害管理工作的法制建設。強化和完善依法治災的管理和法制建設,明確各級政府以及主要災害管理部門和相關部門的職責,使災害管理工作法制化、規范化。
(3)實行災害管理分級分工管理制度。建立國家、省、市、縣4級地質災害管理體制,建立社會和全民參與機制。
(4)增加防災救災的科研投入。加大防治地質災害科研的力度,營造防災救災的科研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儲備和共享機制。
參考文獻
[1]滕五曉等編著.日本災害對策體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2]李文藝等.國外城市災害管理的對比研究.當代建設,2001(5).
㈩ 日本人民為了減輕地震災害,在房屋建築方面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在我的分析中發現,地震所釋放能量的形態就好像我們在家中燒開水一樣,每當水燒開時開水所產生的熱能量(水蒸汽)就會把開水壺蓋沖開一些。當開水壺中的熱能量釋放了以後開水壺蓋又會合上當能量過多了的時候又會繼續釋放。在這種能量釋放的過程中會產生持續循環的能量釋放性震動。這種情況也許就和地震在釋放能量時引起的震動一樣的吧。甚至很有可能,地震就是因為地內的熱氣超過了地心所能裝下的容量。而向外來釋放所造成的吧!
還有救援的時候直接都派直升飛機去救援,這樣方便運輸不會受到地震道路發生斷裂汽車無法運行哎,直升飛機去可以直接忽略這些道路問題,直接進入救援狀態。 ,
《建築法則》 從一塊磚可以承受多少重力,就可以算出房屋可以承受多少重量。
建築所存在的一個必然的原理!
建築所存在的一個共同點!
建築所存在的一個共同可能性!
建築與大自然的戰斗!
建築物應該限制高度,應該限制重量 ,過高易折,過重則易毀。
(1)建築的高度,建築的高度決定了建築可能會倒塌的危險。
(2)建築的重量,建築的重量決定了建築的倒塌,崩潰的幾率。
(3)地震,和台風,等一切自然災害對建築的影響和原因。
(4)建築就像疊羅漢,上面的人太多了太重了超出下面的人所能承受的重量,下面的人自然就因為會承受不住而倒塌。
建築物在建築時每高一點就會造成建築物的重量增加,建築物的重量隨著高度的增加重量也會增加,這種重量的增加如果超出建築物所能承受的重量的上限的時候,或者因為一些自然災害,列如:地震,台風,等這一些自然災害。使建築物本身的重量和這一些自然災害所產生的力量相互疊加在一起而超出建築物所能承受的重量的上限的時候。建築物就會倒塌或者崩潰。
原因如下:
第一點:建築物越高建築物的重量也會越來越重。
比如說一個建築物一層的重量有1噸重
, 而一層所能承受的重量為十噸
那麼整棟建築物的總重量最好在8~9噸左右,也就是8~9層左右。
剩下的1~2噸餘下來的重量空間用來預防地震,台風等這一些自然災害或意外災害,台風和地震這些自然災害在爆發的時候會產生很強大的力量,這些力量完全可以摧毀一些建築物重量超過8~9噸這個建築物所能承受重量安全范圍之內的建築物,
如果說,一棟建築物能承受的重量為10噸,一層建築的重量為1噸,10層建築就是10噸。但我建造建築的時候只建了9層建築的重量就是9噸,那麼建築物還可以再承受1噸的重量。當然建築如果真的承受10噸的重量,那麼建築物就危險啦!建築物極有可能會因為一些外在因素而倒塌,因為該建築物的最大承載力為10噸,如果我們建築的時候把建築也建設到10噸的話那麼建築就沒有剩餘承受重力的空間了。哪怕遇上一些輕微的地震或者台風都有可能倒塌。
原因很簡單:一座建築物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為10噸。而這座建築的重量如果剛好10噸的話,那麼此建築已經達到此建築的最大承載上限。如果建築的重量超出了10噸的話,建築就會因為無法承受過大的重量而倒塌!
一般來說一棟可以承受10噸重量的建築,最好建成重量只有8~9噸的建築最好。這樣就會多出來2噸的建築安全空間。
如果預留的承受重力的空間不足,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如地震,台風,建築就很有可能倒塌。
地震在爆發的時候就會產生傳導力和地震波,這種傳導力和地震波會形成一種震動力,重力,或者重量。
如果給地震大小定一個等級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以用地震波和傳導力所產生的震動力,重力和重量的大小計算出等級。等級高的地震會摧毀防地震能力差的房屋。
,建築物(列如高樓大廈),或建材設施(列如施工電梯)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危險。
那就是一旦過於太高那就會因為太高而無法承受建築物和建材設施因為太高所帶來
的
(高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