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五位一體
『壹』 作文《痛心!一座礦山挖掉地球6億年歷史》
「去年11月我們發現問題已經很嚴峻,就找了三個還有研究價值的點,准備作為保留點,但是4月1日到現場一看,其中一個點已經沒有了,徹底被挖光!」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痛心地說道。今年清明,對於全世界古生物學界來說都是陰沉灰暗的,來自中、美、英等國頂尖的學者匯聚貴州甕安縣北斗山磷礦。現場機器轟鳴,包裹著6億年前古生物化石的成片山體倒在巨型挖掘機的機械臂下,接著又被車輪比人還高的重型卡車送往磷肥廠,製成肥施入田地。「全世界就這一個」「這是目前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早期歷史的唯一窗口,全世界就這一個,挖了,就沒有了。」朱茂炎所說的唯一窗口,其實就是我們研究人類始祖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科學證據。人們把最早出現動物化石的地層所代表的時代命名為寒武紀(4.85—5.41億年前)。然而,1998年甕安縣磷礦采區的埃迪卡拉紀地層中發現了大量動物化石,打破了科學界的共識。這里保存了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大約距今6.1億年前),為研究動物起源和早期演化過程,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實證記錄。甕安生物群作為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無論是其埋藏能力、化石多樣性、科學價值和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在寒武紀之前的特異埋藏動物群中均屬首屈一指。自1998年以來,甕安生物群的相關成果大量發表在包括英國《自然》、美國《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刊》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一個「活的」化石寶庫快挖沒了最近幾年,當地開始大規模露天開采,每天都有數百輛重型卡車往外運送礦石。「甕安生物群產地處在甕安磷礦和瓮福磷礦的采礦區,之前產出化石質量最好的幾個采坑都已經坍塌了,剖面被埋,目前無法觀察到產化石的地層,更無法采樣做相關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殷宗軍博士說。甕安以其豐富的磷礦資源被譽為「亞洲磷倉」。目前,甕安縣60%的財政收入來自磷礦及其附屬產業。北斗山磷礦對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簡直就是金山銀山。「關鍵的問題是,甕安生物群不是已經研究完了,全世界一群科學家還正在研究,是個活的、正在產生成果,3月底我們還發表了一個相關重要成果。」朱茂炎說。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士菲利普·多諾霍認為,甕安生物群學術價值的彰顯有一個前提,就是保護好化石產地使得科學研究能順利開展,因此呼籲要保護甕安生物群這一全球獨一無二的化石產地。一份遲來的共識能否平衡經濟發展與科學研究「現在核心的問題就是政府、百姓都沒有認識到這地方是唯一的,別的地方沒有,一直到上周開會他們才明白這個概念。」朱茂炎認為。保護甕安生物群並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科學家只想在大片的山體中保留一個核心區。但是,甕安磷礦存在多家公司,礦權交叉,實施保護要涉及幾個相關企業和若干層級的政府部門。為此,朱茂炎花了幾個月時間邀請相關部門和科學家關注這件事。今年4月1日,來自國土資源部、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中國科學院以及貴州省相關廳局,黔南自治州、甕安縣黨委政府和相關企業終於在一張桌子前坐下來。兩天的會議商討和野外考察,終於讓在座的所有人達成三點共識:一是甕安北斗山磷礦是一個世界級的珍貴化石產地,甕安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必須作為自然遺產得到永久性保護。二是鑒於目前磷礦開采和伴生的地質災害,甕安生物群化石產地和地質剖面受到全面性破壞或覆蓋,亟須搶救性保護。三是甕安生物群化石保護和開發,需要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貴州省旅遊大戰略相結合,需要與甕安縣「五位一體」發展相結合。「甕安生物群不僅僅是甕安的,而且是中國的,是全人類的,是受到全世界關注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自然遺產,它的結局不應該是幾袋磷肥。」與會的專家對這片山體的命運不僅高度關注,而且觀點驚人的一致。
『貳』 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3〕3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副省級城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武警黃金指揮部: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以下簡稱《決定》),實施好《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就做好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做好防治工作的重要意義
地質災害隱蔽性強、突發性強、破壞性大、動態變化大,防治難度大,我國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威脅人員財產多,防治任務十分繁重。地質災害防治是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和恢復地質環境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為此,各地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引,充分認識做好防治工作的重要意義,以高度負責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扎扎實實做好防治工作。
二、認真履行防治工作職責
各地要切實履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積極推進本地區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進一步明確責任、加大工作力度,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盡快建立完善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安排部署、督促檢查,分管負責同志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確保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三、繼續加強防治機構建設
《決定》發布實施以來,防治機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各地要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繼續大力推動本地區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技術支撐機構建設,盡快完善行政管理、事業支撐兩條線。特別是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的省份,務必要在2013年全面建立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防治機構,通過進一步充實配備管理和技術人員,緩解當前防治人員不足與防治任務艱巨的矛盾。解決工作經費不足、技術水平落後等問題,努力提升防治機構管理和技術支撐能力。
四、加快落實防範治理任務
加快落實《決定》、《規劃》確定的任務落實。各地要積極推動本級財政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力度,確保詳細調查、專業監測、重要隱患勘查、工程治理等工作經費,對群測群防監測工作給予必要的補助。要按照規定報送本地區上一年防治經費投入及項目執行情況、防治工作績效、中央財政按因素法分配的專項資金及項目執行情況、本年度計劃安排項目情況以及上一年中央財政按項目補助的專項資金執行情況。申報2013年中央財政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的工程治理項目,原則上應完成勘查工作,並提交初步設計方案。
五、切實提升基層防治能力
基層能力建設是地質災害防治關鍵環節。部將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基礎上,適時啟動地質災害防治高標准「十有縣」建設,從機構、制度、經費、監測、預警、評估等方面推動縣級防治能力建設。各地要認真總結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取得的經驗,通過相互交流和學習示範,繼續扎實推進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確實提升基層防災水平。
六、努力做好重點防治工作
各地要精心做好年度工作部署,明確防治重點災種、重點區位、重點時段和手段措施。一是汛前全面開展隱患排查,堅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動態監控威脅人員財產安全隱患點變化情況。二是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掌握雨情、水情、震情,及時發布預警預報信息,及時派出專家指導和駐守。三是全面開展督促檢查,推動相關管理部門和防治主體落實防災責任和防治措施,特別是督促生產建設單位做好生產和工程建設區域內的防治工作。四是三峽庫區、地震災區等,要將防治工作作為國土資源工作第一要務來抓,加強監督檢查和指導協調。
七、全力做好應急處置工作
各地要完善應急工作制度,充分發揮專業技術隊伍和專家作用,積極主動協助地方政府做好災情、險情應急處置工作。一是加強應急值守,及時掌握災情、險情、報送信息。二是做好應急處置,接到險情和災情報告後,要盡快趕赴現場,指導做好搶險救災工作。三是積極主動做好災情、險情調查評估工作,協助地方及時劃定危險區,撤離人員,盡力避免群眾和搶險救災人員二次傷亡。四是加強宣傳演練,使隱患點周邊群眾熟悉撤離信號、路線和避險場所。五是做好與武警黃金部隊等應急救援的溝通聯絡,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增強應急能力。
八、積極支持防治行業發展
積極推進建立地質災害防治中介機構,發揮其在行業監管、自律等方面積極作用。目前已經成立的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和部分地區省級行業協會,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提升防治技術水平和工程質量方面正逐步發揮作用。各地要大力支持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發展,積極推動建立省、市兩級地質災害防治中介機構,為中介機構和中介服務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督和指導,提升行業機構服務防治工作的能力。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貫徹落實《決定》和《規劃》的重要一年,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全局,意義重大。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務必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努力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得更好,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國土資源部
2013年4月1日
『叄』 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的來總體布自局確定為:
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以適應西北、華北各地的發展需要,即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國大陸地勢形成三個階梯。西線工程在最高一級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個西北和華北,因長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為黃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補水。中線工程從第三階梯西側通過,從長江中游及其支流漢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給黃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區。東線工程位於第三階梯東部,因地勢低需抽水北送。
『肆』 和諧礦區建設總體制度設計亟待完善
和諧礦區建設在政策上得到中央政策和領導人的廣泛支持,但是在現行的法律制度框架下,至少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制度障礙。
(一)法律框架不完善,居民權益保護缺位
礦產資源開發是一個資本投入產出的過程。開發成果應根據各利益相關方的投入來分配。政府擁有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企業在開發中投入了貨幣、技術和勞動。因此,政府獲得了資源稅、礦業權使用費及價款、資源補償費,企業獲得了利潤。而在現行法律框架內,礦區居民既沒有礦產資源所有權,也沒有在開發中投入生產要素,僅僅是作為礦產資源開發的社會環境存在的,因此,其權益實際上不被法律所承認。也就是說,從靜態投入產出看,礦區居民不具有礦產資源開發利益分配的資格。
(二)稅費機制欠妥,國家財富流失
礦產資源是國家所有的,包含對礦產資源的佔有、使用和處分。但是,目前法律對礦業權定位為用益物權,企業通過上繳礦業權價款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實際上獲得了單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礦產資源的耗竭性決定了對礦產資源的開發使用本質是一種所有使用。雖然國家徵收了礦產資源補償費和礦業權價款,但是過低的費率並不能反映礦產資源的真實價值,損害了國家的所有者權益。企業在礦產資源開發中投入了勞動、技術、資金等資本,其獲得的收益應該是這些資本投入的一般市場回報,而不應獲得礦產資源本身市場化的收益。除去開發投入資本的回報和環境損害修復,礦產資源開發餘下資本回報全部是礦產資源資本化的收益,是國家所有者權益。這是由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的性質決定的。
同時,我國是一個貧礦多、富礦少,伴生礦多、單一礦少的國家,對於礦業稅費的徵收,應該進行差別化管理,通過各種激勵手段,促進礦山企業提高「三率」,提升礦產資源開發綜合利用水平。以儲量徵收的礦業稅費制度,導致富礦、單一礦利潤更高,貧礦、伴生礦利潤更低,是鼓勵采富棄貧的政策,不利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環境代價低廉,自然生態受損
截至2008年底,全國因采礦活動佔用、破壞的土地面積達330萬公頃,其中地面塌陷面積43萬公頃;固體廢棄物的累計積存量353.3億噸;2008年礦山廢水廢液排放量48.9億噸。2006年至2008年引發的礦山地質災害5000餘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70億元。礦山環境歷史遺留問題嚴重,新建礦山環境監管有待加強,地下采、洞采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難以全面掌握,礦山環境管理抓手有待創新。大量的礦山環境問題損害了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了礦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未將環境代價計入礦產市場成本,導致礦產品價格被扭曲。礦產品價格未包含環境恢復治理的成本。部分礦產企業通過低價策略,將環保水平高的企業趕出了市場,檸檬效應和逆向選擇大行其道,破壞了礦業開發市場秩序。低環保水平企業在獲得利潤的同時,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危害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四)頂層設計缺乏,長遠發展堪憂
和諧礦區建設關繫到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利益分配、矛盾調處、礦區文化等方方面面,是關繫到礦區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工作安排,因此,如何加強頂層設計,從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妥善解決礦區經濟社會的長遠穩定發展問題是和諧礦區建設的重要任務。
『伍』 結合十八大,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指導意義,五位一體,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理解生態文明建設
八、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陸』 統籌協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
——西藏、河南、海南調研報告
2011~2012年,調研組先後在赴西藏、河南、海南開展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情況調研的同時,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如何協調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西藏自治區、河南省、海南省分別處於我國(西部、中部、南部),西藏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河南省位於中原大地,海南省四面環海,都是重要生態功能區、都處在重要成礦區(帶)上,三省(區)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上,既有共同做法,更有不同特點,總結三省(區)的經驗,研究他們提出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對於促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有借鑒意義。
一、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基本情況
(一)西藏自治區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的主體,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自然生態和地理環境獨特,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西藏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該地區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抗干擾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國家和自治區歷來重視西藏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合理開發資源、有效保護環境的措施。2009年國務院頒布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以及自治區相繼頒布的《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多項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的實施,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50多年來,西藏始終堅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結合與協調發展。農業生產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同步推進;擇優選擇工業項目,加強污染防治;加強對資源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管理等措施,產生了積極效果。
2.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情況
西藏地處獨特的大地構造環境,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較多,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目前已發現礦種101種,礦產地2000餘處,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已開發礦種22種,1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儲量的前10位,其中鉻鐵礦儲量居全國之冠,銅的遠景儲量居全國第二位;鋰、硼等11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5位;鉛鋅礦、金礦、石油、鐵、鋰、鉀鹽等顯示出良好的勘查前景;西藏地熱能資源蘊藏量全國第一。近年來,在西藏境內發現了油氣田,有望成為我國新的能源基地。
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野外地質工作條件惡劣,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礦產資源開發程度低,2010年西藏國內生產總值507.46億元,居全國倒數第一位,人均居28 位,而礦業產值僅20億元,只佔4%左右。
(二)河南省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河南省位於廣袤的中原大地上,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地處我國內陸腹地,連南貫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關鍵地區和承東啟西的「加速器」。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的重要抓手,2011年河南省貫徹實施《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文件精神,制定了《河南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2013年省政府印發《河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豫政〔2013〕3號),為努力建設生態環境美麗的河南提供了有力支撐,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上升到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保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河南省在處理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方面認識統一,政策到位,投入加大,取得明顯效果。
2.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情況
河南省跨華北陸塊和秦嶺造山帶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地層出露齊全,岩漿活動強烈,地質構造復雜,成礦作用多樣,礦產資源種類齊全,是我國礦業大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煤炭、石油、電力)、有色、冶金、建材、化工工業基地。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36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99種,亞礦種104種。在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居全國首位的有鈦礦(金紅石礦物)、鎂礦、鉬礦、藍晶石、紅柱石等15種,居前5位的有47種,居前10位的有85種。目前全省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90種,礦業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前5位,2011年實現礦業總產值1042億元,佔全省GDP的4.5%。河南省作為一個礦產資源大省,礦業經濟是該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礦產資源開發為該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三)海南省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海南省是我國第二大島,是我國最小的陸地省和最大的海洋省,具有獨特的地理特徵和生態系統,海洋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藍色生態屏障,是我國礦產資源相對豐富且種類獨具特色的省份,是南海資源開發的戰略要地和前沿戰略基地,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
海南省森林覆蓋率達60.2%,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全省陸地面積的7.23%。中部山區的低山及部分丘陵地帶是資源賦存豐富的礦區或成礦區帶,是維持海南島生態安全的核心區域,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5%,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至關重要,近年來該省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中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把生態優勢作為未來發展的立足點,相繼出台了《海南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海南省生態功能區劃》、《海南省中部山區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海南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等一系列文件,統籌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的整體協調發展。
一是統籌規劃,謀求協調發展。通過合理規劃、科學論證協調生態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關系,推進生態工程建設。二是提高資源開發准入門檻,堅持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戰略,從審批和發證源頭上嚴把環境關。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構建和諧綠色礦山。2004~2011年年底,已投資治理資金9031.18萬元,計劃治理面積1356.92hm2,已完成治理面積1159.4hm2,占計劃治理總面積的85.44%。
2.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情況
海南省地質地理條件獨特,資源儲量相對豐富,多個礦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88種,有工業儲量的礦產70種。已探明列入資源儲量統計的礦產有56種,礦產地426處(大型67處、中型120處、小型239處),其中玻璃用砂、鈦鐵礦砂礦、鋯英石砂礦、油頁岩、海域石油天然氣、富鐵礦、高嶺土、紅柱石、鋁土礦等保有資源儲量列全國前10位。該省目前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9種,2011年全省礦業總產值514.7億元(其中礦產采選業產值39.1億元,礦產煉制加工業產值475.6億元),佔全省GDP的20.46%。
二、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特點
(一)西藏自治區
西藏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又處在世界著名的成礦帶上,實現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意義重大。盡快擺脫落後面貌,迅速走向現代化,是西藏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強烈願望。西藏地處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特殊,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保護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確保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良好的調節能力,確保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是西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既不能用停止發展來維系,又不能用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短期效應,只能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堅持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並舉,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重保護,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必須是積極、主動、動態的,而不能是被動、保守、封閉的,不能以保持脆弱的原始自然狀態為由,拒絕一切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交流互動,阻礙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西藏在積極發展優勢礦業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西藏實施符合自身特點、發揮區域優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據資源環境承載力,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堅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協調發展,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在「十一五」取得重要發展的基礎上,西藏「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作了統籌安排。「十一五」期間西藏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經濟、社會、生態、民生保持跨越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5.4萬hm2。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城鎮空氣質量保持優良。天然林、原生植被得到有效保護,新增人工林地26萬hm2,重點地區土地、草場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明顯遏制。
1.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著重抓好生態建設、生態經濟、生態補償、節能減排等關鍵環節,加強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優化區域生態格局,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建設生態西藏,建設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二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維護重要生態功能,建立大江大河源頭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大大江大河源頭區草地、濕地、天然林保護力度,採取生物和人工措施,實施森林、草地和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工程。加快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銜接落實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政策,逐步提高國家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准。全面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銜接落實中央財政對江河源頭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均衡性轉移支付政策。加大對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重要戰略儲備礦產資源所在地財政補貼力度。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促進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堅持經濟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充分利用高原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農牧業特色產業和高原生物產業。
2.積極發展優勢產業
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加快培育戰略支撐產業,有重點地發展優勢礦產業。加強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認真實施《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規劃綱要》、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等中央財政地質勘查專項,地熱、銅礦、鉀鹽開發已初具規模,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積極組織實施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進一步加大優勢礦產資源和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勘查評價,摸清資源潛力,積極建設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做大做強做精旅遊業,充分利用西藏豐富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大力提升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地位和品質,堅持旅遊與文化、生態相結合,突出「高山、雪域、陽光、藏文化」主題,優化旅遊空間布局,加快形成拉薩歷史文化旅遊中心和林芝生態旅遊中心。
(二)河南省
河南省近年來持續探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新的突破,獲得了新的啟示。國務院出台的《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充分肯定了河南的經驗,對河南乃至全國生態文明時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河南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整體推動工作,以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市為載體,推進河南省經濟轉型升級,開啟河南省發展新階段。2013年1月15日河南省政府又下發《河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以生態省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也是建設和諧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標志,構建完善的規劃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過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綠色高效的生態經濟、可持續利用的資源支撐、全防全治的環境安全、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態等體系,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綠色中原、生態中原、美麗中原。
2)近年來河南省政府審時度勢,科學規劃,制定了合理的中長期《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規劃》較好地處理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關系。河南省通過深化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研究,指導省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不斷加大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投資力度,較好地解決地面塌陷、山體採石破壞和地質災害等問題。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使地質環境與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已取得較好成效,出現了不少礦山環境治理的典型(如商丘永城市)。
(三)海南省
海南省設國土環境資源廳,是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唯一設置國土環境資源統一管理的省份,也是全國唯一由一個政府部門統一管理全省地質勘查隊伍的省份,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建立了體制保障。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省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4號)提出,海南省要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在保護中發展過程中,在發展中保護,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發展之路,使海南省成為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海南省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過程中,地質工作承擔著重任,地質工作要服從於服務於海南省經濟、社會、生態、民生發展,保障促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
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雙贏」是一個難題。海南積極以獨特生態資源優勢和生態省建設成就為基礎,大膽探索適合海南省情、具有海南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一方面,海南省生態環境脆弱,需要保護,需要建設;另一方面,海南省需要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民生都需要發展支持。海南省在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同時,提出了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戰略,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也是重要的發展舉措。
1.科學論證協調生態保護與地質勘查
海南省中部山區是國家級生態功能自然保護區,是維護海南省生態安全的核心區域,同時又是省重要的礦產資源成礦區(帶),如何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作,海南省開展了「海南中部山區礦產資源勘查設置可行性論證」,在全面分析中部山區生態敏感性、生態功能區劃和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規劃基礎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功能,進行疊加分析,劃分出生態保護區和礦產資源勘查區,進而劃分出礦產資源勘查生態禁止區、限制區和許可區,為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規劃實施奠定基礎。
2.堅持「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的指導思想
在既是重要生態功能區又是重要成礦區帶上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海南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選擇海南西南昌江縣-東方市整裝勘查區。點上開發採用先進技術,嚴格的環保,一流的隊伍,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已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海南省的面上保護。
3.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制定綠色礦業制度
初步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制定了綠色礦業制度,有力地推動了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海南省瓊西金礦,基本達到零排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抱板金礦獲海南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
三、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差別
1.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差異顯著
課題組實地調研過程中,對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現狀進行了調查。承載體主要選擇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3個要素,承載對象主要選擇人口、產業和排污3個要素進行調查,對比研究。從表1中可以看出,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承載體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承載對象人口、產業、排污等方面較大差異。
表1 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表(2010年)
(1)人均佔有資源量差異
從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人均佔有的土地、水資源、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來看,因西藏人口數量較少,土地、水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較高,人均土地、水資源、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佔有量最高;河南省人均土地、水資源量較少,礦產潛在資源價值高;海南省人均土地、水資源在三省(區)中處於中等水平,人均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較低(表2;圖1)。
表2 三省(區)人均佔有資源量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1 三省(區)人均佔有資源量主要參數對比圖
(2)經濟活動差異
西藏礦產資源豐富,礦產潛在價值高,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程度低,人均礦業產值相對低;河南因礦業勘查開發程度大,人均礦業產值高;海南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低,人均佔有資源潛在價值較低。
西藏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後全國其他地區,人均GDP較低;河南、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程度較高,人均GDP高於西部地區。
人均排污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呈正相關。西藏目前發展水平低,人口稀少,人均污水排放目前控制比較穩定,污染相對低;河南、海南發展程度高,人均GDP污水排放量都很高,其中海南最高(表3;圖2)。
表3 三省(區)經濟活動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2 三省(區)經濟活動主要參數對比圖
(3)資源環境承載力差異分析
以土地資源為承載力基底要素,通過單位面積土地資源所能承載的人口、經濟總量和污水排放量對比分析(表4;圖3)可以看出,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與生產力水平直接相關。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部,土地資源廣袤,地廣人稀,而資源開發程度低,發展相對滯後,所承載的經濟活動量較少,地均人口、地均GDP、地均排污量均較低。
河南地處中原,是重要的農業區,糧食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單位土地面積承載人口數量過高,地均 GDP 在三省(區)中最高,工業相對發達,地均污水排放量也最高。
海南陸域面積小,處於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地均人口、地均GDP均較高,地均廢水排放量也較高(表4;圖3)。
表4 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3 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參數對比圖
2.實行差別化管理,實行區域協調平衡發展
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地域廣闊、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差異很大,資源環境承載力形成明顯自然分區,加之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及社會文化的差異,必須實行差別化管理,實現區域協調平衡發展。
不同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差異,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取捨要有不同側重。像西藏地區,生態價值應比生產力價值更為重要,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環境問題,帶來的不只是對區域內的影響,而是關系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而同樣要加快發展,途徑是選擇優勢產業,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海南省力圖以資源環境「雙贏」構建旅遊島鏈,已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貫徹實施科學發展觀已形成的共識,即生態優先,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河南實施中原崛起戰略,在新「三化」建設過程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矛盾,完全能夠在保護好環境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的發展。這些完全取決於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的平衡,取決於建立在資源環境價值平衡基礎上的政策導向,取決於與區域整體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相適應的不同管理方式和政策措施。
四、統籌協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建議
1.以生態文明建設統領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
要以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布局和建設生態文明要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開展經濟社會建設的要求,優先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部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實現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
目前環境資源利用存在兩個層面的問題。在認識層面,由於對環境的資源屬性認識不足,環境價值不能全面體現,導致環境資源缺乏明確、清晰的產權。在實際操作層面,人們認識到使用者應該支付環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慮正常的環境資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資源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的補償成本。使用者在消費環境資源時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其補償往往由社會承擔,使環境成本外部化,勢必造成環境資源的浪費及過度使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加快,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還會剛性增加,資源支撐能力和環境承載能力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必須明確界定環境產權,將環境資源成本內部化,形成「誰使用誰付費、誰破壞誰治理」的補償機制。
國土資源工作需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統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成本計量標准,將資源環境使用成本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成本,納入GDP核算體系,遏制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性、掠奪性使用和過度開發使用。
2.以新的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指導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平等共生、持續發展的文明形態,這種文明形態不僅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現在自然生態系統的存在與發展狀態上。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
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按其保護生態與保障發展的功效不同區分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資源環境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對立統一於資源環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態價值,開發資源則體現為生產力價值,二者在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互為消長。人類要在生態價值實現過程中生存,更要在生產力價值實現過程中尋求發展,只有在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同時實現的前提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才能協調平衡,才能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是永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3.做好國土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基礎上搞好國土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資源環境的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是確定一個地區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污總量等承載對象所能承受的規模。資源環境承載力具有區域性特徵和動態性特徵。資源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引導和約束雙重作用。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區域資源環境開發利用因其資源環境稟賦特徵而不同,東、中、西部地理區位、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日漸明顯。實現不同資源環境稟賦條件下區域經濟社會均衡發展,要建立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基礎上,實行差別化管理。
通過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自然分區的基礎上,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劃分出不同地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以資源開發為主和城鄉宜居的功能定位,分別確定資源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保護補償指標的差別化目標,作出國土規劃,在國土規劃指導下,分別作出環境保護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付諸實施,實行差別化管理。發揮規劃調控作用,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4.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
在我國如青藏高原、大小興安嶺、秦巴地區等既是主要的生態功能區,又處在重要的成礦區(帶)上,堅持生態環境優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要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依據生態環境承載力和礦產地規模等因素,統籌兼顧「點上開發」和「面上保護」。
「點上開發」要以最嚴格的准入門檻,最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辦法,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依靠科技進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與礦產資源所在地人民共享開發效益,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礦區。
「點上開發」在獲得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為「面上保護」提供物質基礎和資金支付,促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達到雙贏。
5.制定實施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體現生態價值、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
建立實施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依據生態價值、生態保護成本,調節生態保護利益攸關者之間關系的生態補償制度,基本原則是「誰保護,誰受益」,「責、權、利統一」。
實施生態補償制度要建立一個政府主導與市場交易相結合的生態補償平台,對不同的補償類型、補償主體、補償內容和補償方法進行協商對話,組織實施。
對於基礎地質工作、礦產遠景調查和部分形成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的礦產普查所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補償主體是政府;礦區勘查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補償主體是企業。對工作區和礦區生態價值的損失,應以修復生態系統成本確定補償標准。
『柒』 汪民副部長在年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
國土資源部內部情況通報 2013年第27期
(2013年4月18日,根據錄音整理)
今天,我們召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主要任務是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和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第一次全體會議精神,總結2012年工作,研判形勢,部署和安排2013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剛才,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同志做了重要講話,介紹了今後一段時期有關氣象的趨勢預測,分析了今年嚴峻的氣象形勢,對氣象部門和國土資源部門共同做好今年的地質災害防範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大家一定要認真領會,切實抓好落實。四川、雲南兩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同志分別發言,總結了本地2012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關情況、主要做法和經驗,介紹了今年的措施安排,講得很好,我都贊成。尤其是把所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細化到點,落實到人,向社會全面公布;對在建工程的防災採取強有力措施,明確把在建工程的防災工作納入當地政府的防災工作體系;堅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告知、公示、督查三項制度;授權各地國土資源部門在強降雨期間對轄區內建設工程可以直接下達停工避險;要求鄉鎮政府及時將國土資源部門發布的預警信息傳達至轄區內在建工程,並對其內部的信息傳遞及防災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促。還有五道防線、群專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主動預防避讓工作制度,重大工程治理避讓搬遷制度,因地制宜開展中小型地災排危除險,「協同配合、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格局,這些都很好。各地在地質災害方面都有一些好的做法,要認真總結,很好地學習借鑒。目前,施工單位地災防治問題越來越突出,需要我們高度重視,花大力氣認真加以解決。我們請中國電力建設集團副總姚強同志介紹了在生產施工過程中防範地質災害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值得項目施工與管理單位很好地學習與借鑒。
2012年,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在地方政府統一領導和組織指揮下,認真履職,扎實工作,與有關部門、單位協調聯動,大力推進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建設,成效十分明顯,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展示了國土資源系統良好的精神風貌。藉此機會,我代表國土資源部黨組,代表姜大明部長,向長期奮戰在地質災害防治崗位上的廣大幹部職工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姜大明部長高度重視這次會議,要求全系統一定要立即行動起來,認真落實好中央要求,全力做好今年,尤其是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與應急工作。
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2012年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12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4322起,其中139起造成人員傷亡,共導致375人死亡、失蹤(292人死亡、8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53億元。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3532起,避免人員傷亡39964人,挽回經濟損失8.1億元。與前五年平均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和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分別減少24%和62%。
去年全國地質災害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中南和西南地區災情較重,四川人員傷亡最重。湖北、湖南、河南、廣西、廣東、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共發生8826起,造成290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62%、77%。四川共死亡、失蹤133人,居全國之首。二是類型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為主,小型規模居多。全國共發生滑坡10865起、崩塌2077起、泥石流922起,分別占總數的76%、15%和7%。小型地質災害共13811起,占總數的97%。三是以降雨、融雪和地震等自然因素引發為主。全年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局地極端強降水事件多發、過程雨量大,華北、西北東部和長江中下游發生極端降水事件。
在黨中央、國務院強有力領導,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配合下,國土資源系統各級管理部門積極努力,有序開展防治工作。
(一)提早研判部署,精心安排全年工作。部黨組在2012年初即提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工作要求。2月,部組織地方和有關方面專家召開趨勢會商會,3月,提早對防治工作全面部署。在汛前和重點時段部通過3次全國視頻會、10多次發文發電,對防治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在「5·12」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宣傳活動期間組織開展防治知識普及活動,精心安排和指導推動全年工作。
(二)做好監督指導,強化巡查排查復查。40餘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負責同志帶隊的工作組分赴地質災害多發地區檢查指導,在31個省(區、市)安排69名區片專家長期駐守。部領導多次赴安徽、湖北、廣西、重慶、四川、雲南等地調研指導。針對局地強降雨、台風等天氣,各地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省、市、縣三級共組織5374個督促檢查組、13255個隱患巡查組指導地方做好防治工作。
(三)積極組織協調,加強重點地區防治。部多次與有關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召開專門會議,研究推進三峽庫區、汶川和玉樹以及彝良地震災區、舟曲泥石流災區、甘肅永靖、湖北五峰縣城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三峽庫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方案,指導雲南省編制了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方案。派出工作組和應急專家組,指導落實監測、應急處置和工程治理措施。
(四)應急反應迅速,搶險處置有力有效。汛前,部召開了全國應急工作會議,安排部署相關工作。針對6月28日四川涼山州寧南縣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7月31日新疆伊犁州新源縣滑坡泥石流災害、8月30日四川涼山州錦屏電站群發性地質災害、9月7日雲南彝良地震、10月4日彝良滑坡以及今年1月10日雲南鎮雄滑坡和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滑坡,均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指導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五)總結推廣經驗,努力提升防治水平。部較大規模組織調研總結各地防治工作經驗,組織開展群測群防工作經驗交流。指導地方驗收428個地質災害防治「有組織、有規劃、有經費」等「十有縣」建設,使「十有縣」總數達到1765個。通過通報、出版物、報紙和網路等形式,向全國推廣宣傳先進經驗,提升各地尤其是基層的防治能力。
二、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去年3月,部開展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情況的督促檢查,各地按照要求認真組織開展自查和督查,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建設均取得重要進展。
(一)調查評價持續開展。完成汶川、玉樹地震災區以及西南山區、西北黃土區等383個縣的詳細調查、9213個重大隱患點的工程勘查。組織開展三峽庫區175米蓄水巡庫調查、5年高水位蓄水評估總結工作。
(二)監測預警全面加強。與中國氣象局部署推進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共同開展10年防災效益評估。30個省(區、市)、215個市、1037個縣逐步建立多部門聯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台,31個省(區、市)、303個市、1578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部與中國氣象局5~10月共製作全國性氣象預警產品156份,通過中央電視台和網站發布231次。
(三)綜合防治措施有力。全國共有2032個城鄉建設及相關規劃、73755個工程建設項目實施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19478個隱患點進一步完善了防災預案。對近45萬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實施避讓搬遷,對4526處重要隱患點開展工程治理。委託高校對300家單位4000多名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初步探索形成了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整治、生態保護、資源開發、城鎮建設等相結合的新機制。
(四)應急體系日益完善。認真組織研究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並以此來加強對各地應急體系建設的指導。全國18個省、139個市、85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1個省、156個市、301個縣建立了應急技術指導機構,其餘地區的防治機構也在大力推進。完善部省應急專家庫,專家總數達3000多人。
(五)保障措施穩步落實。中央財政投入35億元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3個省、176個市、932個縣設立了防治專項資金,全年投入資金約200億元。31個省、253個市、1573個縣將防治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各地共發布實施41項地質災害防治法規規章、103項標准規范。部指導建立了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山西、寧夏、廣東、甘肅4省區也相繼成立了行業協會。
三、提高地質災害防禦能力
我國地質地貌復雜,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疊加地質災害隱蔽性強、突發性強、破壞性強和動態變化大等特點,西南西北山區、中南、東南、華南山區丘陵區,尤其是三峽庫區、汶川和玉樹地震災區、舟曲泥石流災區等地防治工作任務十分繁重,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難度大,防治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今年以來,受地震、降雨等不利因素影響,地質災害已呈現較去年加重的趨勢,雲南、西藏等地區先後發生重大地質災害。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我們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充分認識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切實發揮在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和恢復地質環境等方面的重要基礎性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對雲南、西藏發生的災害分別作出重要批示。在4月11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國務院領導同志對做好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既要繼續加強農村山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也要注重城鎮、工礦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
關於今年的工作,部已於2月底召開全國地質災害趨勢會商會,並先後發文對今年全國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出部署,我們要認真抓好貫徹落實。總體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全力推進防治體系建設,時間上以汛期為重點,空間上以三峽庫區、地震災區以及山區丘陵地區等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地區為重點,統籌做好城鎮、工礦地區和農村山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手段上要繼續以巡查排查、督促檢查、宣傳培訓演練為重點,加快重大隱患的避讓搬遷和工程治理,切實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全面深入貫徹落實《決定》精神。按照《決定》提出的「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為核心,強化全社會地質災害防範意識和能力,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指導思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貫徹落實決定分工方案》的具體要求,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以高標准「十有縣」建設為抓手,從機構、制度、經費、監測、預警、評估、避讓、宣傳、演練、成效等十方面入手,推進落實調查評價、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工程治理和應急處置工作。對於《決定》明確「十二五」期間需要完成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災害調查、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等任務,各地要加緊謀劃,倒排時間表,務必按期完成。
(二)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落實。一是做好巡查排查,汛期前各地都要開展一次全面的隱患排查工作,將所有威脅人員和財產安全的隱患點及時納入防範體系。要堅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動態監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情況。二是加強督促檢查和指導,包括組織領導、制度完善、措施落實等。對重大隱患點和重要部位要逐點實地檢查防治責任和措施的落實情況。對工程施工、礦產勘查開發等場所要加強監督指導,特別要指導施工單位做好施工區、臨時工棚選址工作。三是做好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和培訓演練工作,對所有重大隱患點每年至少要進行一次應急演練,不斷地檢驗和完善防災預案,提升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綜合協調、應急處置能力,提高受威脅群眾的臨災避險能力。
(三)強化重點地區防治工作。三峽庫區要做好水庫水位漲落期間的地質災害防範,重點是開展全面的巡查排查,落實隱患點的群測群防監測和專業監測,尤其是汛前水位消落以及高水位條件下庫岸的穩定性監測,要做到定人、定點、定時進行巡查和監測。要充分發揮專業技術隊伍的支撐作用,做好預案的落實和應急處置工作。汶川、玉樹、彝良地震災區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區,要充分依託以群測群防為主的監測體系做好日常防範工作,重點時段要派駐專業隊伍指導協助地方做好防災工作。東南、華南、西南等山地丘陵區要著重防範台風、強降雨引發的點多面廣的突發性災害。華北、西北黃土地區要做好黃土塬邊緣崩塌、滑坡、溝口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新疆等地要密切關注氣溫變化情況,做好積雪融水引發地質災害的防範。
(四)及時做好應急處置工作。一是加強應急值守,堅持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掌握災情、險情,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及時報送信息。二是要針對急、難、險、重工作,重點做好險情、災情的調查評估,協助地方及時撤離人員,劃定危險區,特別是指導避免發生二次傷亡。三是加強和政府應急管理機構、有關部門的聯系,著重提高信息共享和協調配合能力。要積極協調當地地勘隊伍和防治技術單位在汛期對口開展駐守巡查指導工作。要高度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及時主動與新聞宣傳部門溝通聯系,提供最新准確信息,積極宣傳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取得的成效。
(五)大力支持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發展。推動成立行業中介機構,加強行業自律監管、提升防治工程質量,是我們當前十分重要的工作。各地要大力支持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的發展,積極推動建立地質災害防治中介機構,為中介機構和中介服務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升行業機構服務防治工作的能力。目前,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根據行業需求,正重點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系列技術標准規范的編制工作,形成了工作方案和目錄並擬於近期廣泛徵求意見,地方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積極參與、大力支持。
同志們,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任務光榮而艱巨。讓我們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全面提升防治能力,嚴格落實防治措施,在防災上做足最壞的打算,在效果上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全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捌』 汪民副部長在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一屆二次常務理事會上的講話
國土資源部內部情況通報 2013年第14期
(2013年2月27日,根據錄音整理)
同志們: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之際,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全體常務理事和專家們齊聚一堂,召開一屆二次常務理事會,聽取了田大佑同志《關於2012年度工作情況和2013年工作計劃的報告》、崔瑛同志《關於協會業務發展規劃綱要的說明》、李廣涌同志《關於2013年度財務預算的說明》,分組進行了討論,分析形勢,研討問題,提出建議,談得都很好。會議還表決通過了《協會業務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度工作情況和2013年工作計劃》和《2013年度財務預算》。
2012年8月29日協會成立大會召開後,全體常務理事、專家顧問和協會秘書處工作人員共同努力,行業主管部門精心指導,各會員單位大力支持,協會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自身建設方面,履行了社團成立登記手續,開展了秘書處工作人員的招聘和培訓工作,初步制定了秘書處各項規章制度。在行業服務方面,通過調查研究制定了行業技術要求和標准規范修訂工作方案,開展了會員資質服務,建設開通了協會門戶網站,制定了業務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制定了為會員單位服務的人員培訓計劃。這些工作,為協會順利運轉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協會工作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在第一次會長辦公會上我曾提出,協會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要有新開局、新局面,我覺得大家工作很努力,初步取得了這樣的成效。
下面,我就下步工作談三點意見。
一、准確把握行業現狀和形勢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央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重要位置。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和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實現路徑,是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工作的首要課題。准確把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發展現狀、形勢和需求,是推動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主要講以下幾個方面:
(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近兩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全國層面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國務院專門召開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明確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核心是要建立健全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和應急四大體系。國務院辦公廳隨後又印發「貫徹落實《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進一步明確各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
為落實好《決定》,部又按國務院要求編制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和《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經國務院同意已經印發。《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提出了五大任務,包括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避讓搬遷與工程治理、應急體系建設和科學技術研究支撐。《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部署了調查、監測、地下水控采與超采區治理、防治技術創新等四大工程。這兩部《規劃》的頒布實施,明確了今後地災防治工作的總體格局,是我們開展各項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據。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地質災害防治來講,意義非常重大。我們認識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地質災害防治就是要構建人地和諧的地質環境。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戰線的同志們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地方黨委、政府全面推動落實防治體系建設的各項任務。《決定》發布實施以來,各地積極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進機構、隊伍建設,切實消除隱患,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組織領導上,有31個省、253個市、1573個縣將地質災害防治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各地逐級成立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組成的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在機構建設上,全國已有21個省、157個市、101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5個省、170個市、403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機構,其餘地區也在積極推進防治機構建設。在經費投入上,有23個省、176個市、932個縣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近一年來,地方財政累計投入130億元用於開展重大隱患點的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等工作。在措施落實上,陸續開展了2032個相關規劃、73755個工程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9213處重大隱患點勘查,4958處重大隱患的工程治理,1萬多處隱患點周邊45萬多群眾進行了搬遷避讓。
(三)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全力指導開展防治工作。近年來,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積極謀劃,精心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是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2003年至2012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9348起,避免37.1萬人傷亡。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二是法規規章體系基本建立,組織領導得到加強。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應急預案和防治規劃體系。各地共發布實施41項地方法規規章、103項標准規范。三是加強了防治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工作程序,主要是年初進行趨勢研判、汛前動員部署,然後是汛期預警預報、重點時段監督指導、常態化的演練培訓、及時有效的應急處置、開展經驗總結交流,使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四是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完成了山地丘陵區202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每年度開展巡查排查復查工作,查出隱患點總計約27萬處,實施了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的地災危險性評估,掌握了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育總體分布規律。五是完善了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全國共有超過35萬名群測群防監測員在基層義務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累計培訓群測群防監測員和有關幹部群眾1000多萬人。六是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向基層推進,30個省(區、市)、215個市、1037個縣逐步建立多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平台,31個省(區、市)、303個市、1578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七是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五條線」、「五到位」建設,有效提升了市、縣、鄉、村組防禦能力。目前已建設「十有縣」1765個。八是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持續加強,二、三期防治工作完成了崩塌滑坡工程治理430處,庫岸防護172.7千米,崩塌滑坡庫岸搬遷避讓480處涉及4.58萬人,建立了255處重大崩塌滑坡和重點庫岸段的專業監測網並實施了專業監測,完成了28個區縣級監測站的能力建設和區縣、鄉鎮、村組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建設,實現了對3049處崩塌滑坡(涉及59.5萬人)的群測群防監測,啟動了三峽後續工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九是積極有效地應對了重大突發地質災害,全力參與了汶川、玉樹和彝良抗震救災,重慶武隆崩塌、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有效避免和減少了人員傷亡。
(四)相關部門和單位積極支持做好防治工作。國務院各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地質災害防治,中組部組織開展地方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地質災害防治專題培訓。中央編辦支持成立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中心。發展改革委重點支持雲南省等地建立完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財政部不斷加大中央財政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從2010年的14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35億元。交通運輸部、鐵道部在工程建設中積極配套落實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水利部、氣象局、地震局在工作過程中統籌考慮地質災害防治和水情、雨情、震情等防災信息發布。電監會、國資委、三峽辦等部門和單位積極監督指導加強施工區、重要工程周邊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積極參加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救援。
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深入人心,已經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全局性工作,防治行業發展前景廣闊。據不完全統計,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用於自然因素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地質災害治理和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資金就超過200億元。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等配套的防治工程規模也很大,每年投入資金總量也以百億計。我們要對全行業的投入做到心中有數。我們的力量、要求、重點、任務等都要與之相適應。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地質條件復雜,構造活動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災害隱患多、分布廣,且隱蔽性、突發性、動態變化和破壞性強,防範難度特別大。過去我們常說地質災害的特點就是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我想怎樣才能進一步刻畫地質災害的特點呢,你到一起災害現場,地方政府負責同志會問:「這是隱患點嗎?是隱患點為什麼沒有監測出來;如果不是隱患點,查了好幾遍了為何還沒有查出來?」所以,一方面是由於地質災害的隱蔽性,在地表幾乎看不出下面有什麼情況,它是很小很小的一個裂縫然後上面有泥土把它堆積,樹木長得好又很茂盛,但真正滑塌下來後發現裡面是一個大溶洞。都是上百萬年的土地,像這樣的地方如果不動用工程進行勘察極難發現,這就是它的隱蔽性。還有就是動態變化性,岩土體很穩定,它穩定的因素變化了就有可能導致本身的平衡發生變化,就由穩定狀態轉化為不穩定狀態,這也是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的難點。有的是一個小災但最後可以發展成一個大的滑坡,所以動態變化性比較強也是地質災害隱患的一個特點。尤其是近年來受極端天氣、地震、工程建設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設生態文明,是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有效途徑,也是造福百姓、惠及子孫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成立行業協會,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和諧、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夯實基礎,謀劃發展,加強協會自身建設,鞏固和發展行業發展的良好局面,是我們當前的最重要任務。
二、齊心協力做好行業服務工作
協會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是規范行業市場、促進行業自律、維護會員權益、提高防治工程質量的重要平台。可以說,服務就是協會的生命。我們要秉持服務第一的觀念,為廣大會員單位解決實際問題,為行業發展辦實事,將服務的觀念貫穿於工作的各個環節。
協會成立首先是要定好位,簡單地說,協會就是會員之家,就是為廣大會員服務。但不能簡單理解為做一般性的事情,要維權但也有規范。現在這么多治理工程在開展,一旦防治工程建設出了重大問題,造成嚴重損失,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行業發展。責任也是誰出事誰承擔。所以,就應當構建對質量終生負責的體制機制和制度要求。怎麼來構建行業自律,誠信體系建設也是我們服務的重要內容。當然還有標准、規范、經驗交流、人才培養,還有公平公正。這個行業要發展,項目的競爭是公平的,是公正的,防止少數人從中謀取不當利益,這是我們要做的。
常務理事、專家顧問是行業的精英和優秀代表,是推動行業服務的中堅力量。常務理事要切實履行職責,積極參與協會日常工作,使常務理事會充分發揮領導決策和工作協調作用。這次111個常務理事來了100個,不知道沒來的十幾位同志是否請假,我們應該建立規矩,開會總是連續不來,那就不要來了,我們要講規矩,大家都來共同關心。有技術單位的常務理事,有技術分會掛靠的,要積極宣傳貫徹落實協會關於行業發展的各項工作安排,尤其是分布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常務理事,要積極推動本地區成立行業協會並做好指導。專家們要做好參謀,積極為協會發展建言獻策,指導會員單位提升防治技術水平和工程質量,為技術咨詢、行業監督、宣傳培訓等工作貢獻力量。據大家議論,其中很大的一項政府職能轉變就是把中介的業務交給協會,協會就真正承擔起來這種行業的管理責任。在礦業行業評估師協會時我就特別強調這一點。我曾強調協會剛成立時開始進來的基本都是相關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將來應當是會員自己,政府有關人員要退出。但在起步階段不參與不行,起步階段要能保證協會的健康、規范發展,但不應一直參與,成為變相的政府管理,這不叫行業協會。為什麼行業協會的工作局面不生動,與這是有關系的。所以部里要對協會初步放權,協會要加快成長。包括各專業委員會要依法依規,明確職能,規范運作,自律自立,合理發展,科學分工,充分發揮協會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中的監督、指導作用。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協會全面啟動各項工作的關鍵一年。今年協會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按照協會章程、規劃綱要和年度工作計劃要求,以完善服務體系為目標,推進建立會員交流服務、技術標准規范、行業自律監管和宣傳教育培訓四大體系,穩步開展資質服務、搭建交流平台、推進信息服務、開展專家咨詢服務、進行標准規范的編制、行業自律監管、宣傳教育培訓七項工作。四大體系、七項工作,在工作計劃中都已提及。
(一)加快建立會員交流服務體系。協會的交流服務,就是直接服務於會員單位日常防治資質申請、學習交流、信息咨詢、專家咨詢等,這是會員單位從事防治活動的最基本需求,是協會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開展這項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完善防治單位資質服務相關制度,完善行業政策、技術、信息等服務手段,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個人執業資格制度。近期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做好資質服務,提升申報、延續、變更等事項辦理的效率。以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為目的,研究探索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個人執業資格制度。個人執業資格、單位資質都要有,構成個人和單位負責相結合的責任體系。當然這要有個過程,所以我們要研究探索。二是搭建溝通交流平台,通過學術交流、典型治理工程考察等活動增進行業內外的溝通交流,充分發揮協會網站作為日常交流學習平台的重要作用。今年可考慮優先組織赴汶川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近年我國地質災害防治主戰場進行考察。進行地災防治工程治理,從勘察到設計到施工到驗收以及監理,這套流程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要到大的平台上去學習,要學習大的具體項目、優秀的工程是怎麼做的。那麼我們管理的單位的會員就可以考慮從管理的角度如何加強監管。設計單位、工程單位的會員就可以在裡面思考這個東西。行業協會之間大家就要交流如何提升我們的行業工程質量。所以我們要通過這些交流提升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三是推進信息服務,要以建立會員管理資料庫、防治項目資料庫、人員培訓資料庫、標准規范和政策法規資料庫、專家資料庫和優質工程評選資料庫等為手段,滿足會員單位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四是提供專家咨詢服務,形成成熟的專家工作規則,建立完善的專家聯絡機制,擴大專家覆蓋領域,專家在推動行業發展、服務會員單位、宣傳教育培訓和支持政府決策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會員服務很重要,目前這個行當還沒出現這樣的問題,其他行業已經出現。我曾和他們進行過交流,例如出現一個案子,追查追究一些責任,怎麼來評判,技術上的判斷怎麼來判,這涉及到公平,涉及到正義,當然也涉及會員單位權益。
(二)逐步完善技術標准規范體系。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要求、標准規范體系,是防治技術成果轉化、推廣的重要途徑,是保證防治工程質量、整體提升行業防治水平的重要手段。這項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技術要求、標准規范體系,為防治工程的實施提供技術依據,全面滿足行業規范化、標准化的需求。近期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頂層設計。主要是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方案,確定編制目錄。要做好調研,聽取各會員單位、廣大專家的意見,把握行業現狀和技術發展趨勢,了解會員單位需求。既要認識到工作的緊迫性,也要考慮到它的長期性,因此要合理把握工作進度,區分輕重緩急,優先制定推行一批行業急需的技術標准。對於急需的要盡快推出。行業標准過去政府一直在抓,現在應該考慮讓協會來做。二是積極組織協調。標准規范的編制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更需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需要充分調動並依託廣大會員單位。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邀請會員單位積極承攬具體標准規范的編制工作,特別是請有重大防治工程實踐經驗、技術力量雄厚的單位負責重要項目的編制。常務理事、專家顧問要給予大力支持,推動本地區、本單位參與其中,藉此帶動廣大會員單位的發揮經驗和技術優勢。三是做好成果的完善和應用。編製成果要廣泛徵求會員單位和有關方面意見,切實體現前瞻性、科學性、民主性和權威性。對正式發布的編製成果,應給予編制單位冠名權。2013年要優先制定並逐年發布一批行業亟需的技術要求。
(三)探索建立行業自律監管體系。協會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實行行業自律和行業監管,通過建立以誠信建設為主體的行業監管體系、行業評優評獎,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提高防治工程質量水平。近期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研究制定行規行約,規范市場行為,起草發布行業自律宣言,保障行業市場有序、健康發展。二是通過開展調查研究,建立典型防治工程評優評獎制度,包括制定評選規則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操作程序和明確預期效果等。三是探索建立行業信用等級評價措施和辦法,為建立信用等級評價制度打好基礎。
首先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以教育為主,要有行約行規、自律宣言,大家都來遵守。二是以激勵為主,褒揚優質工程單位,重大工程應優先選擇優質工程資質單位開展,建立激勵機制。三是要建立懲罰機制,其中一條就是信用等級。協會今後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加大構建獎懲相結合的誠信體系建設。
(四)推進完善宣傳教育培訓體系。宣傳教育培訓工作是提高行業人員技術水平、法律政策水平的主要渠道,是協會服務會員的重要方式。在這方面,協會廣泛聯系著行業單位、專家顧問、政府部門,具有聯系廣泛、組織健全、人才薈萃等優勢。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面向廣大會員單位和社會公眾做好政策宣傳、知識普及和技術培訓等工作。近期主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扎實做好培訓教育。通過調研,摸清行業隊伍、人員情況,及時收集和分析培訓需求,著眼行業長遠發展,突出技術培訓重點,合理制定培訓工作計劃,科學設置培訓課程。要著力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形成一批精品課程,建強一支師資隊伍,建實一個培訓平台。要依照有關要求,制定完善培訓工作制度,規范組織管理。對培訓的效果要進行評估,培訓要嚴謹。二是積極開展科普宣傳。要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組織機制、日常宣傳機制和輿情收集分析機制,建立系統化宣傳格局,建設地質災害防治文化品牌。近年的重點應放在基礎建設方面,主要是建好協會網站並將其作為宣傳培訓以及交流的最重要平台,開展「5·12」防災減災宣傳日宣傳活動,按照年度培訓計劃做好會員單位人員培訓的組織協調工作。每年5月12日是全國的防災減災日,行業要發揮重要宣傳作用。包括各省國土資源廳,如果有地災協會的話要發揮好作用,如廣東省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
三、加強協會自身建設
秘書處作為協會常設辦事機構,發揮著上下聯系、左右溝通的樞紐作用。要繼續做好制度建設和人員培訓等工作,增強秘書處的戰鬥力和執行力。一是要加強思想建設,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加強學習和教育,充分發揮各有關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會員服務、為行業發展服務的意識,這是協會的重要責任。成立秘書處的作用就是為大家做服務,人不能鬆鬆塌塌,能力不強,現在各政府部門都在積極轉變。我們這兒要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二是要加強制度建設,結合各項具體工作,不斷完善公文檔案、人事財務、會議計劃、培訓教育等各項制度,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與嚴格管理並行不悖的就是規范。干什麼工作要有規矩,先立制度再幹事兒。為什麼辦,怎麼辦,由制度來確定。工作規則還需進一步完善,認真貫徹落實,環境司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用相關的管理制度規范大家,通過對新進人員的培訓,促進各項工作逐步、規范化地運行。三是指導專業委員會的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五個專業委員會,要做好向民政部報批和履行好相關手續。各專業委員會要認真研究工作的定位和工作開展、工作紀律、工作方案。四是做好專家庫建設,制定專家委員會工作規則,做好專家聯絡和服務工作。行業專家要認真負責,專家活動也要有規范。這次會議上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請秘書處認真進行梳理,提出落實意見報會長辦公會研究決定。這個建議你負責處理,最後由會長辦公會決定。有關需要研究的我們研究,需要落實改進的我們來落實來改進。第一次會,第一次干這件事兒,目的就是要有一個好的開端,再往後工作就順了。開始話說不清楚,以後運轉起來也就難了。
同志們,協會工作的有序開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大家的共同支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秘書處的工作,推動四大體系、七項工作的開展。讓我們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將行業發展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2013年3月5日
『玖』 和諧礦區
(一)和諧礦區建設的基本內涵
1.礦產資源開發中人與自然的和諧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要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安全高效。資源節約就是通過節約集約利用,做到資源集中度快速提升、集約利用率明顯提高、技術創新不斷進步、節能減排確保完成、礦業秩序大有改善。環境友好就是強化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加大礦區土地復墾力度,做到地質災害發生次數盡快減少、地質災害破壞程度明顯降低、礦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安全高效就是通過加大安全生產投入,落實安全生產制度,明確安全生產責任,做到安全隱患及時發現、及時整治,不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2.確保實現人與人的和諧
要實現人與人的和諧,就要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做到礦產資源開發成果的合理共享和礦區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通過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收益分配改革,村礦共建、礦地共建,做到礦區矛盾明顯緩解、惠農產業長足發展、生活補償全面落實、公共設施快速改善、農民收入穩步增加、新農村建設不斷進步。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增加制度創新供給,鼓勵資本多元投入,提前布局替代產業,促進礦區經濟持續發展。落實公眾參與,建設和諧文化,改善礦區條件,確保共同富裕,推進礦區社會全面發展。
(二)和諧礦區建設的目標
和諧礦區建設就是要實現礦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的均衡。我國大多數礦區處於老少邊窮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社會呈現兩極分化的特徵,且礦區生態環境恢復具有高成本的特點,因此和諧礦區的建設不僅是礦業利益科學分配、經濟均衡發展、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問題,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同時,要合理配置資本結構,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因此,和諧礦區發展是經濟發展短期增長與長期增長的均衡,是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均衡,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均衡。
和諧礦區就是在礦業城市、建設生產礦山和礦產資源勘查區三種區域內,實現礦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協調均衡發展,實現礦業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礦政管理上層建築與礦業經濟基礎的協調,不斷開拓礦業生產發展。
和諧礦區建設要通過多種手段改變傳統「資源拿走、污染留下,財富拿走、貧窮留下,開礦一座、破壞一方」局面,扭轉資源詛咒經濟的情況,實現「開發一處、造福一方,開發一點、保護一片,礦區和諧、科學發展」。通過推進和諧礦區建設,實現礦山企業與周邊社區和諧相處,礦山發展與縣域經濟發展相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統一,促進礦區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拾』 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年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3〕29號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加強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將2013年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庫區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三峽庫區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環境脆弱,在庫水位大幅漲落和降雨、工程建設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崩塌、滑坡等突發地質災害防治難度大。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兩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認識防治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在認真總結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地質災害現狀、特點及規律的基礎上,夯實巡查排查、專家駐守、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督查督辦「五道防線」,精心組織開展防治工作。
二、認真編制實施年度項目實施方案
兩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按照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安排以及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年度實施指導意見,認真組織編制年度工程防治項目和搬遷避讓實施計劃(年度項目實施方案)並提出年度資金預算申請並及時上報。年度項目實施方案包括工程治理項目(含工程後期維護及效果監測)、監測預警項目(含監測能力建設、日常安全監測與防範)、應急能力建設、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項目以及科學研究項目等。列入年度實施方案的工程治理項目,應具有經審查的勘查報告、初步設計和概算。
三、加強防治項目監督管理
兩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防治項目實行資質管理,承擔勘查、設計、施工、監理、技術評估的單位必須具有部頒發的相應資質。要加強對項目的指導、監督,確保設計合理、質量可靠。建立健全項目統計信息報告和檔案管理制度,及時收集、整理、統計有關信息,於每季度第三個月向部報告有關情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要求,做好檔案管理工作,資料信息採集入庫統一使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軟體。
四、全面開展隱患巡查排查
兩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結合往年試驗性蓄水情況,充分利用前期調查監測、巡查排查等工作成果,全面開展汛期和試驗性蓄水期間的隱患巡查排查工作。重點針對城鎮、鄉村、旅遊景點等人員聚集區,庫岸、公路等交通要道沿線和重大工程項目施工區。對發現的隱患點要逐一登記造冊,納入群測群防工作體系,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員,重大隱患要在開展勘查、科研的基礎上加快落實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等措施。
五、加強監測和預警預報
兩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與水利、氣象等部門的合作,實時掌握雨情水情和趨勢,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要強化專業單位技術人員分片駐守庫區各區縣工作機制,加強技術指導和專業監測工作。要將應急預案和減災措施落實到縣(區)、鄉(鎮)和村組負責幹部、群測群防監測人員和受威脅群眾。對新發現有變形跡象的隱患點,要盡快落實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措施,掌握變形發展動態。對尚未實施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受威脅人員的隱患點,要加強監測。完善預警預報信息發布渠道,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六、做好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
兩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完善值班制度,落實專人負責值守,明確信息報送責任,規范報送程序,確保信息報送及時、准確、暢通。充分利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信息與預警指揮系統進行信息報送。發現險情,要及時按規定上報並啟動應急預案,劃定危險區並設置警戒線,協助地方政府組織群眾避險,避免群死群傷事故發生。遇有險情威脅航道的情況,要及時通報航運部門。災害發生後,要強化技術指導,協助地方政府開展搶險救災工作,防止發生次生災害。
七、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和培訓
兩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通過開展貼近實際、簡便易學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全面普及預防、辨別、避險、自救等知識,提升幹部群眾臨災自救互救能力。要在所有隱患點設立警示牌和宣傳欄,及時向受威脅群眾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組織所有隱患點周邊群眾開展簡便實用的應急演練,明確險情發生後撤離轉移的路線和避讓地點。充分發揮駐守庫區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優勢,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對群測群防監測員、基層管理幹部開展培訓,提高防災減災骨幹力量專業水平。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三峽後續工作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關鍵之年,請務必立足防大災、應大急、救大險,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努力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國土資源部
2013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