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衢江區地質災害搬遷復墾
A. 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是屬於那個部門管
您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歸當地地方政府管。具體由
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協調小組,統一指揮、協調高
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展改革委,負責
協調小組日常工作。市發展改革委負責實施易地搬遷和生態搬遷,
牽頭協調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會同市扶貧辦、市城鄉建委、
市國土房管局等部門制訂工作計劃,加強項目實施監管。市扶貧
辦負責實施專項扶貧搬遷。市城鄉建委負責實施農村危房改造。
市財政局要安排必要的項目管理和工作經費,會同相關部門安排
落實市級以上投入。市國土房管局負責指導做好安置區土地整治、
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項目實施、安置點建設用地、高山生態扶貧搬
遷有關土地權屬調整等工作,落實搬遷戶宅基地及附屬設施用地
復墾,優先實施地票交易。農業、交通、民政、水利、林業、環
保、人力社保、公安、教育等部門要各司其職,積極幫助安置區
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產業發展,妥善解決搬
遷群眾戶口遷移、教育、社保、困難救助、勞動就業等問題。審
計、財政和有關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專項資金使
用情況的審計和監管。區縣(自治縣)政府負責組織實施高山生
態扶貧搬遷工作,要建立組織領導機構,明確分管領導、牽頭部
門、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搭建工作班子,落實必要的項目管理
和工作經費,確保工作順利開展。細化和落實工作責任,建立黨
員幹部結對幫扶責任制。妥善解決搬遷中的具體問題,確保社會
穩定。強化項目實施監管,將搬遷對象的確定、資金補助等重要
事項納入村務公開內容。市政府每年對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進
行專項檢查,將任務完成情況與下年度指標安排掛鉤。全市各級
各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基層幹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經驗總
結交流,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和完善管理辦法。加大宣傳力度,營
造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作的濃厚氛圍。謝謝閱讀!
B. 地質災害損毀土地復墾模式
(一)崩塌損毀土地復墾模式
崩塌損毀土地具有復墾為耕地潛力的主要為土質崩塌或小型岩石—土質混合型崩塌,純岩石崩塌基本不具有復墾為耕地的潛力,主要復墾為林地、草地。其復墾模式為:清除石塊——土地平整,或清除石塊——土地平整——客土覆蓋,前者適合於土質崩塌損毀土地復墾,後者適合於岩石—土質崩塌且石質比例較大的損毀土地復墾。
清除石塊:因崩塌可能存在部分石塊的混合,且石塊在崩塌過程中翻滾於崩積物表面,清除的石塊需有序堆放以備用。
土地平整:與前面所述相同。
客土覆蓋:對於岩—土混合型崩塌,且岩石比例較大,不能滿足耕作要求時,需利用客土進行覆蓋。
(二)滑坡損毀土地復墾模式
在滑坡區域進行土地復墾時,滑坡損毀土地位置不同,其復墾模式也不盡相同。
滑坡體與拋滑體的復墾模式為:設置截流溝——修建排水溝——修建擋土牆——清除石塊——土地平整——翻耕。
滑坡前緣復墾模式為:修建擋土牆——清除石塊——土地平整。
設置截流溝:主要在滑坡後緣或滑坡體後端滑坡體外的山坡上設置截流溝,阻止滑坡體以上山坡坡面徑流沖刷滑坡體,阻止坡面徑流導致滑坡體再次滑動,保證滑坡體的相對穩定性。截流溝比降一般控制在1:800~1:1500,截流溝流水要有序匯入排水溝,截流溝的斷面尺寸要根據匯水面積及該區3小時或6小時最大降雨量計算確定,截流溝可為土渠、漿砌渠等,如滑坡體面積較大,且坡度較陡,可在滑坡體上不同高程位置設置多層截流溝,以緩解坡面徑流的沖刷,減少水土流失。
修建排水溝:在滑坡體上垂直(或近於垂直)等高線設置排水溝。排水溝上端與截流溝連通,下端與自然溪溝或河流相接,保障排水暢通。排水溝比降一般控制在1:300~1:1000,排水溝斷面大小根據截流溝匯入水量及最大暴雨量計算確定。在坡度變化較大、形成陡坎超過3米處設置跌水,以緩沖排水沖力。對於自然形成斷面較大的排水溪溝,一般為土質,在可能垮塌處設置堡坎保護溝壁。而在復墾范圍內設置的排水溝,可採用塊石、卵石漿砌,對於常年有排水的排水溝,盡量設置排水口,並配渠系,在枯水季節將流水引入耕地范圍或引流進入蓄水設施(如蓄水池、山平塘等)。
修建擋土牆:主要是在滑坡體前緣或易卸荷地段設置擋土牆,防止滑坡體再次滑動,使復墾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擋土牆應設在基礎穩定的硬基礎之上,這樣擋土牆才能對滑坡體具有較大抵擋作用。擋土牆外側坡比一般控制在1:0.2~1:0.75,擋土牆可採用漿砌塊石、漿砌條石或C20砼,必要時可加鋼筋。由於滑坡體中含有一定水分,所以在擋土牆設計中一定要設置泄水孔,使滑坡體岩石土壤中含水量保持正常狀態。
清除石塊:由於山體的岩石破裂崩落或拋出,滑坡體和滑坡前緣存在一定比例的石塊,復墾前應先清除石塊。對於直徑大於20厘米的石塊,清理時要有目的、有序地堆放,以備用於截流溝、排水溝、田坎修築和道路修築等。對於直徑大於5厘米、小於20厘米的石塊,也要有序堆放,作為修建道路的基礎使用。復墾時應盡量利用地方材料,節約資金。可先清除大的石塊,對於直徑較大的石塊,可採用大錘分解,特別大者,可爆破分解,直徑超大的在不失去穩定性的情況下,則可原地保留(需要利用者除外)。小於5厘米的碎石則無需清除。
土地平整及翻耕因與前面敘述相同,這里不再敘述。
(三)泥石流損毀土地復墾模式
泥石流損毀土地也是自然災害損毀土地的重要類型,在強烈地表徑流的作用下,水流侵蝕地表土壤、岩石,侵蝕的土壤、岩石與徑流一起流動,形成泥石流。泥石流沖出山口(或溝口、寬緩地帶),由於地勢突然開闊,泥石流動能減小,泥石流中的石塊、泥土等慢慢沉積,形成扇形堆積區。因泥石流損毀土地一般在溝口或坡度變緩地段,土地復墾潛力較大。其土地復墾模式為:疏通——修建擋土牆——表土剝離——土地平整——客土覆蓋。
疏通:就是疏通泥石流堆積扇周圍的溪溝或沖溝,讓原順勢流淌的水流按照疏通的溝道流動,避免水流侵蝕泥石流堆積扇。疏通的溝道要根據匯水面積及最大暴雨量設計,保證絕對的安全。在疏通溝道靠泥石流堆積扇一側一般要設置擋土牆(或泥石流導流槽),擋土牆的高度要高於堆積扇頂面50厘米以上,擋土牆外坡坡比不小於1:0.2,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直立。擋土牆可採用漿砌塊石或漿砌卵石,盡量少用混凝土,以增加沖刷阻力。疏通溝道還需考慮水流方向,不宜直角或小於直角拐彎,以削減流水沖力,否則會造成溢壩現象。
修建擋土牆:主要是在泥石流堆積扇前緣,靠河流或沖溝側設置擋土牆,阻止流水沖刷堆積扇,保證復墾耕地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擋土牆高度取決於河流或溪溝的最大洪水位,一般高於最大洪水位80厘米,擋土牆可採用漿砌塊石或漿砌卵石,也可採用混凝土,擋土牆外坡比在1:0.2~1:0.5 之間為宜。擋土牆長度一般略大於堆積扇與河流或溪溝的交界長度。
表土剝離:就是剝離泥石流堆積扇表面的石塊。泥石流為密度大的流體,其在流動過程中,直徑大者慢慢漂浮於表面,隨坡度變緩、流速變慢而發生沉積,致使表面往往為石塊,剖面上具有從下至上石塊直徑逐漸變大的趨勢。因此,對大部分泥石流損毀土地進行復墾,必須剝離表面石塊(部分泥石流石塊直徑小於5厘米除外)。同樣,在剝離石塊時,將大塊的石塊有序堆放,為其他工程備用(如修建擋土牆、渠系、田坎、道路等)。對於泥石流石塊剝離,規模較大時可先採用機械剝離後,再次用人工清除。
對於石塊直徑較大的泥石流損毀土地復墾,一般需要客土覆蓋,土地平整和客土覆蓋模式與前面敘述基本相同。
(四)堰塞湖損毀土地復墾模式
堰塞湖是自然災害的重要類型之一,主要發育在山地、河流較多地區,因瞬間滑坡、崩塌造成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損毀土地中,具有復墾條件的主要為損毀耕地,其損毀類型有兩種:一是淹沒耕地,二是沖毀耕地。
對於淹沒耕地採取的復墾模式為:清渣——翻耕。
清渣:主要是清除堰塞湖淹沒土地時沉澱的淤泥、流砂。因形成堰塞湖後,上遊河道沖刷其他災害產生的崩塌物、滑坡體及鬆散的岩石、泥土,致使河流水體夾雜大量泥沙,而堰塞湖淹沒土地後,水體動能減小或基本消失,泥沙沉澱覆蓋在原耕地表面,當堰塞湖泄水後,水位下降,原淹沒的土地又顯露出來,要對這部分土地進行復墾,必須清除淤泥、流砂。
翻耕:因耕地被水浸泡,在清除淤泥、流砂後,對原耕地進行翻耕、晾曬,使之達到耕作要求。
對於沖毀耕地採取的復墾模式為:土地平整——客土覆蓋。
土地平整:主要是對堰塞湖泄水時沖毀的耕地進行土地平整(含築埂)。因堰塞湖泄水能量較大,常將耕地疏鬆的耕作層沖走,埂坎損毀,平整度受到影響,因此進行土地平整。
客土覆蓋:因原耕作層沖毀,有效土層變薄,需進行客土覆蓋,其覆蓋厚度取決於原殘留表土厚度,保留多覆蓋厚度就小,反之則大,原則上要求有效土壤層厚度大於50厘米。
(五)地面塌陷損毀土地復墾模式
對於小規模塌陷且深度不大,不影響排灌並基本具備復墾條件的土地,可直接將其復墾為耕地。
對於積水塌陷地或季節性積水塌陷地的復墾模式為:疏排。
疏排:對於塌陷程度小、坡度緩的土地,通過開挖溝渠,形成主、支渠工程配套,建成旱能澆、澇能排的水利工程網路系統,防止積澇發生,將塌陷地復墾為耕地。
對於塌陷區的復墾模式為:表土剝離——疏排——挖深墊淺——土地平整——覆表土。
挖深墊淺:對於塌陷區來說,在實施的過程中還要與挖深墊淺、土地平整、表土剝離與回填等其他復墾措施相結合,以治理塌陷區局部特別低窪地段的積水,使整個塌陷區的排水系統暢通,通過土地平整改變塌陷地坡度,減少水土流失。對於積水面積大或積水深的塌陷地,採用疏排降法無法排除塌陷區內積水,又不適宜採用充填法復墾的塌陷區,其具體工藝是:首先,通過人工或挖掘機的方式挖深積水區,因挖出來的泥土含水量大,推土和運輸都極為不便,需要就近堆放、沉澱一定時間;其次,在泥土沉澱的同時,對挖深區形成的深積水區進行整治,修建魚塘或改建為其他蓄水設施,並完善魚塘的水利配套設施建設;然後,將沉澱過的泥土填充到塌陷深度較淺的區域,按設計的農田田塊高程進行土地平整;最後,建設、完善整個復墾區域的灌排溝渠、田間道路、生產路、防護林等農田體系。
表土剝離、土地平整、覆表土與前面敘述基本相同,不再重復。
C. 求搬遷完成的報告
市國土資源局:
壽寧縣委、縣政府高度關注民生問題,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把事版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權的三合一「安居工程」作為政治任務來抓,計劃從2008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地質災害點搬遷及治理、災後重建安置和造福工程搬遷任務。全縣需搬遷安置2160戶10212人,其中2008年完成581戶2830人、2009年完成846戶3944人、2010年完成743戶3438人。要求每個鄉鎮都建集中搬遷安置點,目前南陽鎮、平溪鄉、芹洋鄉安置新村建設已初具規模。
據統計,2008年我縣鄉鎮要確保完成地質災害危險點搬遷46處384戶1852人,搬遷任務完成情況年底要接受縣委、縣政府檢查,作為鐵打任務去完成,各掛鉤幫扶單位和領導、各鄉鎮積極性高漲。三年時間完成現有地質災害危險點的搬遷和治理,而且每個鄉鎮都建集中搬遷安置點,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新舉措,必將促進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為此,請求市局大力支持,安排我縣2008年地質災害危險點居民搬遷及舊宅基地復墾項目搬遷戶384戶的指標。
附:壽寧縣2008年安居工程地質災害危險點居民搬遷安排表
D.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溪上村地質災害房屋補償款下來了嗎
這個要去鎮裡面查
E. 地質災害損毀土地復墾潛力分析
(一)滑坡損毀土地復墾潛力分析
(1)山體自身的破壞。滑坡體移動後,原地貌發生變化,出現滑坡懸崖,山體岩石裸露,坡度大,被破壞的土地基本不具有復墾為耕地的條件。因此,此類土地主要屬於生態恢復的范疇,可復墾為林地或草地。
(2)滑坡體上土地的破壞。滑坡體上面原是耕地的,滑坡體脫離原山體向下移動,滑坡穩定後其空間位置與空間形態均發生較大變化,但土層結構變化較小,一般情況是坡度變緩,如果坡度小於25°,再次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較小,則具有復墾為耕地的潛力。
(3)滑坡體經過區域土地的破壞。滑坡體經過區域地面坡度一般較大,由於其覆蓋在經過區域土地上部運動,會對原地面各類土地產生摩擦、推覆,因而滑坡體經過區域基本被滑坡體所覆蓋,一般不再具有復墾為耕地的可能性,主要復墾為林地或草地。這就是許多村莊、耕地被掩埋,因而滅失的原因。
(4)滑坡體前緣的土地破壞。由於滑坡體整體移動產生了巨大推力,能量傳遞到滑坡體前緣,在阻力、推力共同作用下,將滑坡體前緣土地(特別是耕地的耕作層)的土壤結構破壞,褶皺起伏,原土地地形發生變化,耕作層中夾雜一些石塊、生土等,甚至將耕作層覆蓋在深處。因為滑坡體的推動,滑坡前緣的土地總體來說向上雍起,雖有翻轉,但地面坡度趨於平緩,耕作層仍基本保留或土層厚度較大,加之表土或耕作層松軟,適宜作物生長,屬於土地復墾的有利地段,所以該區域具有復墾為耕地的潛力。
(5)拋滑體土地破壞。由於突然受到水平應力的作用,原山體表面部分與山體分離,從原山體拋灑出去,同時,大量山體出現滑動。拋灑的物質,一部分又落在滑坡體中繼續滑動,從而形成拋滑體。由於拋出物質體積相對較小,又落在滑坡體表面,加之滑坡體本身坡度變緩,所以拋滑體損毀土地具有復墾為耕地的潛力。
(二)泥石流損毀土地復墾潛力分析
泥石流沖出山口(或溝口)後,原來狹窄的地形突然變得開闊,隨著其運動過程中動能的損失,流體中混雜的砂石等逐漸被沉積下來,形成堆積體,由於堆積區原地形較平緩,泥石流在其上方形成的堆積體坡度一般也不大,從其地形條件上來看,完全具有復墾為耕地的潛力。在部分條件好的地區只需清除堆積體表面石塊後進行翻耕,就可直接種植作物,其他地區則需要進行客土覆蓋,以恢復其種植條件。因此,泥石流堆積區相比其他類型災毀土地在地形條件上有顯著優點和巨大的復墾潛力。
(三)崩塌損毀土地復墾潛力分析
崩塌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氣浪,細小顆粒受到氣流沖擊會飛彈得更遠,使崩塌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現出分選性;同時,堆積體和崩積物前緣一般覆有較大石塊,地面坡度大多大於25°,想要復墾為耕地具有一定難度,只有堆積體為土壤或小型崩塌且坡度較緩的才有復墾為耕地的潛力。因此,崩塌損毀土地一般復墾為林地或草地。
(四)堰塞湖損毀土地復墾潛力分析
堰塞湖中水流的不斷蓄積致使水位上漲、土地被淹沒,特別是耕地的淹沒,這種土地的破壞只是被淤泥流砂覆蓋,其耕作層未被破壞,在水位降低後,完全具備復墾為耕地的潛力;堰塞湖泄洪沖毀的土地,特別是耕地,由於被湍急水流不斷沖刷,原耕作層基本被沖走,但地面較為平坦,在有客土來源的條件下,具有復墾為耕地的潛力。
(五)地面塌陷損毀土地復墾潛力分析
地面塌陷規模和塌陷深度直接影響復墾潛力的大小和復墾方向。對於小規模的塌陷,塌陷深度不深且不影響排灌的,可直接復墾為耕地;對於出現塌陷坡的,可先對坡度較大的地段進行平整,採用「生熟土混堆法」,再施用農家肥等措施,這部分損毀土地具有復墾為耕地的潛力;對於出現塌陷裂縫的,除了破壞程度極其嚴重,易造成塌方、水土流失的土地盡量採取生態復墾外,其餘輕度破壞的土地可進行填土夯實,是可以復墾為耕地的;對於形成塌陷坑的,可把塌陷較深的土壤挖出填在塌陷較淺的區域,然後把塌陷較淺這部分災毀土地復墾為耕地,而深坑取土後的區域在進行整治後作為漁業養殖或蓄水用。
F. 國家一般對地質災害的農戶補助資金多少
這個沒有具體答案。
現在的國家政府對於這類情況一般都是給於搬遷的做法比較多,很少補助錢的,有補助的項目名稱叫「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工程」,受災戶自己拆除舊房還耕,異地重建房屋,經驗收合格後國家給予一定的補助,具體金額按當地政策文件執行。
G. 衢江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徵
一、地質災害發育類型
根據浙江省小流域調查,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51處,災害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開采沉陷、岩溶塌陷)等四種,其中以滑坡為主,共31處,佔60.8%;次為崩塌和泥石流,各有8處,各佔15.7%(表7-4)。
表7-4 地質災害類型統計表
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點30處,佔58.8%;地質災害隱患點21處,佔41.2%(表7-5):
表7-5 已發生地質災害點及地質災害隱患點統計表
根據地質災害規模級別劃分標准(表7-6),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規模以小型為主,共44處,佔86.3%;次為中型,共7處,佔13.7%(表7-7)。
表7-6 地質災害規模級別劃分標准表
表7-7 地質災害(隱患)點規模統計表
二、地質災害基本特徵
(一)滑坡(隱患)
滑坡是衢江區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共31處,佔60.8%;規模以小型為主,為28處,中型3處;已發生點19處,隱患點12處;穩定性較差11處,穩定性差20處。
滑坡大多發生在20°~40°的斜坡上,平面上呈半圓或舌形,剖面上以直線型或階狀為主。一般長20~70m,寬20~60m,厚1~3m;最大長300m(長大於100m的5處),寬250m(寬大於100m的3處),厚10m。一般方量500~6000m3,最大33萬m3(大於10萬m3的三處)。
滑坡所處的工程地質岩組多為堅硬較堅硬其他沉積岩岩組、堅硬塊狀上侏羅系火山岩岩組、堅硬塊狀燕山晚期花崗岩岩組,以土質滑坡為主,滑體由含碎石粉粘土、碎石土等殘坡積土體組成,結構鬆散,抗剪強度低,滑動面一般為(較完整)基岩面。滑坡以牽引式和推移式滑動形式較為常見,具蠕動期長、多期次發育等特點,受大氣降水影響較大,常為暴雨引發。
滑坡實例:湖南鎮里村胡家滑坡
該滑坡位於湖南鎮里村胡家自然村東北山坡,低山地貌,出露地層為中侏羅統馬澗組地層。該滑坡始發於1955年,從1998年起,每逢雨季,後緣均出現裂縫,現後緣裂縫長10m,寬0.1~0.3m,可測深度0.3~0.5m,2002年前緣出現小規模崩滑,毀壞房屋一間。滑坡平面形態呈半圓形,長28m,寬22m,厚3~4m,體積2200m3。主滑方向240°(圖7-3)。
圖7-3 湖南鎮里村胡家滑坡隱患平面、剖面示意圖
滑動面為基岩面,滑體為殘坡積碎石土,結構鬆散;下伏基岩為中侏羅統馬澗組含礫粗砂岩,厚層狀構造,較完整。雨季,鬆散土體飽和,重量增加,抗剪強度降低,雨水沿基岩面滲流,易誘發土體失穩。該滑坡穩定性差,對前緣住戶(23人)構成較大的威脅。
(二)崩塌(隱患)
衢江區內發現崩塌8處,佔15.7%,均為小型規模,已發生點6處,隱患點2處,穩定性較差3處,穩定性差5處。一般方量小於2000m3,最大39000m3。
崩塌多發生在大於40°的陡坡上,一般坡高8~15m,崩落體多為殘坡積物和風化破碎基岩,崩塌處基岩層理、節理裂隙較發育,岩石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塊體;部分結構面(或結構面組合)傾向坡外;前緣修路、建房削坡破壞了原有地質體的應力平衡,增大了臨空面。種種因素為崩塌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崩塌實例:峽川鎮失母灣村崩塌
該崩塌位於上方鎮-衢州公路旁(峽川鎮失母灣村),丘陵地貌,出露地層為上侏羅統勞村組地層。2001年6月初次發生崩塌,2002年8月崩塌三次,隨即後緣出現一條裂縫,長80m,寬0.4~1m,垂直位移0.5~0.8m。該崩塌平面形態呈半圓形,長60m,寬90m,厚2~4m,方量16200m3,崩落體為殘坡積碎石土和鬆散破碎基岩(圖7-4)。
圖7-4 峽川鎮失母灣村崩塌平面、剖面示意圖
出露地層為上侏羅統勞村組砂岩,中薄層構造,岩石風化較強,層理發育,產狀15°∠14°、30°∠15°、50°∠19°,近傾向坡外,屬不利結構面;斜坡原始地形坡度約40°,開挖後,增大了前緣臨空面;受放炮影響,基岩更加破碎。受降雨等因素影響,發生崩塌。該崩塌穩定性差,對過往車輛和行人構成一定的威脅。
(三)泥石流(隱患)
衢江區內發現泥石流8處,佔15.7%;小型、中型規模各4處;已發生點2處,隱患點6處;穩定性較差2處,穩定性差6處。一般厚0.5~1.5m,最小方量800m3,最大18萬m3。
從泥石流發育的地形地貌條件看,衢江區主要為溝谷型泥石流,溝谷較順直,坡降較大,溝中或山坡上有較多的鬆散物質(部分為人為堆積);暴雨是引發泥石流的主要條件,泥石流基本發生在7、8月份,與降雨的集中季節相一致,如2002年8月15日特大暴雨就引發了5處泥石流(隱患);泥石流發生時來勢兇猛,破壞力極強,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巨大的(雙橋鄉黃蒙溝泥石流毀壞房屋200多間)。
泥石流實例:雙橋鄉田蓬至塢口泥石流隱患
受「8·15」特大洪災影響,在溝中堆積了大量的碎塊石鬆散物,厚0.5~1.5m,體積約45000m3,屬中型泥石流隱患。主溝長約2.0km,縱坡5°~15°。泥石流綜合評分為83分,泥石流易發程度屬低易發,威脅60餘人生命財產安全,危害程度屬較大級。逢雨季,可能進一步發展,屬較危險級。建議加強監測,溝旁及溝口住戶適當搬遷避讓。
(四)地面塌陷(隱患)
衢江區內發現地面塌陷4處,均為小型規模;已發生點3處,隱患點1處;穩定性較差點4處。塌陷面積100~5000m2。兩處為岩溶塌陷,塌坑1~3個,單個塌坑基本呈圓形,直徑5~7m;一處是已閉坑的礦坑塌陷,規模小,距村莊較遠,已趨向於基本穩定;另一處為礦坑塌陷隱患,正在開采,位於村莊的斜下方,危害程度為較大級,應引起重視。
三、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一)時間分布規律
災害活動時間有兩個特點:
其一,2002年發生的災害最多,共30處,占災害點總數的58.8%,這與兩次大暴雨有較大的關系。
其二,災害主要發生在6~8月,該期間發生地質災害37處,占災害點總數的72.5%(表7-8),與這一期間連續降雨、豐富的降雨量密不可分。
表7-8 地質災害發生月份統計表
註:其餘11處災害發生月份不詳。
(二)地域分布規律
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於境內南、北部中低山及丘陵區,在15個鄉鎮均有分布,其中以雙橋、太真、湖南、上方四個鄉鎮數量最多,共33處,占災害點總數的64.7%。境內各鄉鎮災害點具體分布見表7-9。
表7-9 地質災害點地域分布統計表
(三)空間分布規律
從標高分布來看(表7-10),地質災害大多發生在海拔600m高程以下,共47處,占災害點總數的92.2%。這一帶地勢相對較平緩,殘坡積物相對較厚,人類工程活動(修路、建房削坡,開墾種植等)較多,破壞了山坡的平衡狀態,易誘發地質災害。
表7-10 地質災害標高分布統計表
(四)與地形坡度的關系
從地質災害地形坡度分布統計(表7-11)來看,滑坡多發生在20°~40°的斜坡上,崩塌一般發生在大於40°的高陡人工邊坡或陡崖,而泥石流、地面塌陷受地形坡度的影響相對小一些。
表7-11 地質災害地形坡度分布統計表
H. 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與管理
一、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分析
通過對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分析,得出實證權重後概率法和實證權重指數疊加法兩種方法對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的結果合理。從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本文選擇相對保守的實證權重指數疊加法作為風險區劃和管理的主要依據(圖7-28,見彩頁),同時以實證權重後概率法作為補充。
通過對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區劃的結果分析可以得出,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大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大約占整個衢江區面積的1/3,主要的行政區域為:北部地區的灰坪、太真、廟前、雙橋和上方鎮的大部分;南部地區的嶺頭、洋口、舉村和湖南鎮、坑口、長駐、大洲鎮的南部小部分地區。這些區域地形地貌主要為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地,降雨量也相對較高,存在的地質災害危害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這些區域是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的重點區域。
二、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管理
(一)衢江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根據人口密度表7-37可以看出北部地區灰坪、太真、雙橋的人口密度相對較高,而北部地區主要位於地質災害風險性較大的區域,對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1)衢江區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制定一些有利於這些鄉鎮人口外流的政策,以減少地質災害風險性較大的區域的相對人口密度。
(2)詳細勘查該區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育及分布情況,同時詳細勘查該區域那些建在泥石流隱患溝口、滑坡隱患點及附近的居住人口狀況,對這些人口狀況和房屋進行統計和登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對居住在這些隱患點附近的居民採取搬遷策略,達到降低地質災害風險的目的。
表7-37 衢江區各個鄉鎮建築面積上人口密度表
註:該人口密度是指鄉鎮人口數與鄉鎮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深灰色表示整個鄉鎮位於高風險區,淺灰色表示部分位於較高風險區。
(3)加強該區域內人口密集區及活動頻繁區氣象水文的觀測與監測,在該地段建立和增加氣象降雨的觀測設施,加強對局部降雨的監測與預報能力,提高對該地段地質災害的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同時建立一套相對系統的應急減災體系,達到地質災害高威脅期降低其風險的目的。
(4)採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對該區域內人口較集中且人類活動較頻繁地區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較發育的地段進行防護,如採取減少物源、改變排水徑流方式、加固坡腳等措施。
(5)對該區域內居民開展地質災害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他們對地質災害形成條件、過程及產生的危害的認識,提高他們自身對地質災害的識別和預防能力;同時建立一套完善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從最大限度上降低地質災害的風險。
(二)衢江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安全
圖7-29(見彩頁)為衢江區主要道路分布圖,從中可以看出西北部和東南部地質災害風險較高的區域存在著一定道路及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分布情況,對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1)對位於地質災害風險較高區域內的道路段、通訊設施基座分布位置等基礎設施,採取詳查方式摸清其所處位置的地質災害類型、威脅程度等隱患情況。
(2)採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對詳查出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較發育的地段及位置進行防護,如採取減少物源、改變排水徑流方式、加固坡腳等措施。
(3)加強該區域內氣象水文的觀測與監測,在該存在基礎設施地段建立和增加氣象降雨的觀測設施,加強對局部降雨的監測與預報能力,提高對該地段地質災害的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同時建立一套相對系統的應急減災體系,達到地質災害高威脅期降低其風險的目的。
(三)衢江區土地利用方向
通過對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區劃的結果分析可以得出,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大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結合土地利用方向有以下幾點建議:
(1)在制定衢江區發展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時,充分與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相結合;在兼顧本地區資源制約情況下,盡量減少對南部和北部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較大的區域規劃較大規模的開發與建設活動。
(2)在土地利用方向上,優先開發和發展衢江區中部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較低的區域,同時將衢江區東南部和西北部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較大的區域作為發展旅遊和生態用地。
(3)制定一系列的引導性政策,將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大區域內的經濟繁榮區的經濟重心遷移,達到在該區域內減少人類經濟活動的目的,最終以降低該區域的地質災害風險度。
(4)若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大區域內不得不開展大規模工程活動,在進行充分的工程勘查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礎上,建議建立專門的氣象監測和地質災害風險預警機制。
三、結論
(1)本次研究是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為研究區,將地質災害的危險預測與災害損失分析和概率風險分析方法結合起來,在預測災害發展狀態的前提下,對其可能帶來的災害風險進行系統評估和預測,根據確定的風險評估級別進行了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研究,並展開了相應的對地質災害風險的管理研究。
(2)本次研究採取了基於統計學的Bayesian方法的數據驅動權重模型(weights of evidence modeling)。數據驅動權重模擬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滑坡歷史分布數據,建立滑坡分布與各影響因子之間的統計關系,即根據在各影響因子不同類別中滑坡分布的統計情況來確定各影響因子對滑坡災害的貢獻率(權重)大小。與專家知識模型相比,權重的確定更加科學和可靠,避免了專家的主觀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最後,利用另一時期的滑坡分布歷史數據對評估結果進行檢驗和成功率預測,使評估結果更加具有可信度。通過對衢江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研究可以得出:降雨量和坡度因素的影響最大,表明它們對衢江地區的地質災害產生具有重要影響;人類活動對衢江區地質災害發生的影響最小。
(3)承災體易損性包括物質易損性和人口易損性。承災體易損性不僅取決於承災體本身的承災能力,還取決於當地社會抵禦滑坡災害的能力,這包括減災措施、災害預報和災害應急准備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本次研究選取了人口分布密度、房屋建築物財產價值、通訊基站投資、公路、耕地資產、園地資產、林地資產等承災體作為易損性評價指標,同時採取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等數理統計方法對衢江區地質災害易損性進行了評估。
(4)本研究根據對衢江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易損性評估的研究結果,通過交叉運算得到了衢州地區地質災害風險性。通過實際案例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研究區滑坡風險性較高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東南部地區,在這些地區滑坡危險性主要受降雨量和坡度因素的影響,滑坡易損性主要是人口分布影響較大,居民點和道路及通訊基站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東南部林地資產較大,這些影響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這些地區滑坡風險性較高。
(5)在風險管理上,應加強衢江區風險性較高的西北部和東南部地區內的人口密集區及活動頻繁區、道路和通訊基站等基礎設施周邊的氣象水文的觀測與監測,在這些地段建立和增加氣象的觀測設施,加強對局部降雨的監測與預報能力,提高對這些地段地質災害的氣象預報預警能力;針對這些地區建立一套相對系統的應急減災體系,達到降低地質災害風險的目的;採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對危險地段進行防護;在土地利用方向上,應減少對該區域的大型人類工程的投入,將該區域作為發展旅遊和生態用地。
圖7-2 衢江區地形地貌影像圖
圖7-7 滑坡影響因子圖(a)
圖7-7 滑坡影響因子圖(b)
圖7-8 滑坡影響因子二值權重圖
圖7-9 滑坡後概率預測圖
圖7-10 預測二值圖
圖7-11 通訊基站分布圖
圖7-12 房屋財產圖
圖7-13 道路圖
圖7-14 耕地資產圖
圖7-15 園地資產圖
圖7-16 林地資產圖
圖7-17 人口分布密度圖
圖7-18 財產易損性
圖7-19 人口易損性
圖7-20 滑坡易損性
圖7-21 滑坡易損性重新分類圖
圖7-22 滑坡危險性(後概率法)
圖7-23 滑坡危險性(指數疊加法)
圖7-24 滑坡風險性(後概率法)
圖7-25 滑坡風險性(指數疊加法)
圖7-26 實證權重後概率法
圖7-27 實證權重指數疊加法
圖7-28 衢江區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區劃(實證權重指數疊加法)
圖7-29 衢江區交通道路與通訊基站分布圖
I. 衢州宇輝建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衢州宇輝建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2月2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般經版營項目:市政公用工程權施工總承包、房屋建築工程總承包、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總承包、園林綠化工程專業承包、土石方工程專業承包、建築裝修裝飾工程專業承包、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專業承包、環保工程專業承包、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專業承包、體育場地設施工程專業承包、鋼結構工程專業承包等。
法定代表人:江林輝
成立時間:2012-02-22
注冊資本:68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80300002233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全旺鎮新聯村4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