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城地質資料庫
❶ 地質空間資料庫建設
一、內容概述
在地質制圖技術手段的變革中,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與數字式地質圖生產模式相關的技術進步,涉及從野外地質工作直至最終成果提交的全過程。建立國家數字式地質空間資料庫,是推行這種新工作模式的總體目標和必然結果。為此,各國都下大力氣狠抓資料庫設計、建設和不同類型資料庫的聯網,大力推進地質制圖的標准化,除了對符合現代要求的現有數據進行數字式信息提取之外,還積極創造條件把數字式工作方式延伸到最基礎的野外工作環節。GIS的產生、發展與機助制圖系統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兩者的相同之處是基於空間資料庫的空間信息的表達、顯示和處理。GIS包含了機助制圖系統的所有組成和功能,並且GIS還有數據處理分析的功能。它用空間資料庫和屬性管理地質數據,包括了圖形數據及屬性數據,並可對二者的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和空間查詢。GlS技術是資料庫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和數據分析與處理技術的綜合,在地質制圖及多學科研究數據的處理、集成、模擬、顯現乃至成果圖件的編繪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數字式地質圖生產模式的推行,可以使反映新認識、新成果的新數據得以及時輸入資料庫並與原有的數據資源融為一體,既能以常規紙圖的形式輸出,也能以數字產品的形式輸出,必要時還能根據用戶的要求以非標準的專用產品形式輸出。GIS的出現及其在地學領域應用的深入,使地質圖作為地學研究的基礎圖件,正在告別紙質時代,進入數字化時代(姜作勤等,2001;王永生,2011)。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在國際上,美國、英國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國家空間資料庫的建設。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地質填圖法案》,要求開發一個國家地質資料庫(NGMDB),該資料庫涵蓋了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地質年代學和古生物學等地質領域。從1997年起,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和宇航局(NASA)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分類標准和數據標准,並開始進行地質圖的數字化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占國土面積一半以上區域的地質數據數字化工作,並建立了資料庫。
在國際上,對1∶100萬國際分幅地質圖編制與更新工作非常重視。俄羅斯從1999 年正式開始第三版(第三代)1∶100 萬國家地質圖系列編制和出版工作,並且專門制定了《俄羅斯聯邦1∶100 萬國家地質圖系列編制和出版規范》,英國、法國、南非、印度、蒙古、朝鮮等也編制出版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件或專業圖件,美國和加拿大編制出版了部分地區1∶100萬地質圖件或專業圖件,義大利在2003年新出版了第五版1∶100萬義大利地質圖。
巴西1∶100萬地質圖由46幅按國際標准分幅的地質圖幅拼接而成。這些圖幅組成了數字地質信息庫,通過地質信息系統來操作管理。這些地質圖數據是在野外工作、衛星圖像解譯、采樣、同位素測年等工作基礎上,通過對數據的編輯、分析、綜合以及說明獲得的。資料截止於2003年年底,由巴西地質調查局完成。他們出版了41張包含46幅地質圖幅的電子光碟。
在巴西1∶100萬國際分幅地質圖的基礎上,南美地質編圖委員進行了南美洲1∶100萬地質及礦產資源圖的編制工作。南美洲1∶100萬地質及礦產資源圖由92幅標准圖幅組成,其中包括了巴西的46幅。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地質調查局在修正更新了1∶100萬地質底圖並結合了航天TDM雷達圖像,共同完成了該項工作。
印度地質調查局在20世紀70~80年代編制了一套1∶100萬地質圖集,包括了28個圖幅。近年來又陸續編制了AraValli地區1∶100萬岩石層點陣圖,Kolar Schist Belt 1∶100萬綜合地球物理及地質圖,Madhya Pradest 1∶100萬地質礦產圖(2幅),Chhattisgarh1∶100萬地質礦產圖,喜馬拉雅1∶100 萬地質圖(45 幅),印度及周邊地區1∶100 萬地震構造圖(42幅)。
目前,「planet earth」在2007~2009年的International Year計劃中提出了「透明地球」方案,並已經開始著手實施,目的在於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動態的、可以交互操作的覆蓋世界范圍的數字地質圖。該計劃擬採用雙重結構來操作。第一層由UNESCO、IYPE、IUGS、CGMW、ISCGM、ICOGS組成的執行委員會來負責。第二層由各參與國家、調查機構和組織來運作。
該計劃已經確定了由3個部分組成,這3個部分的圖層都可以通過像Google Earth那樣的動態地圖瀏覽器被廣大用戶應用。前兩個部分是為更大比例尺圖層服務的介紹性圖層,由CGMW提供:第一層(「25 G」)建立在GCMW世界1∶2500萬地質圖基礎上;第二層(「5 G」)建立在大陸和大洋1∶500萬地質圖基礎上。這兩個圖層將根據簡單的圖例在地質內容上進行相互協調。第三層「1 M」由英國地質調查局(BGS)開始進行,又被稱為「One Geology」計劃,這個圖層是由各參與國地質調查局提供的1∶100 萬地質圖組成的。不同地質數據間的重疊和不連續問題將由GeosciML(計算機圖形介面數據模型及編碼)軟體來解決。同時,這些地質數據是動態的,可以隨時進行更新。由英國地質調查局(BGS)發起並於2007年3 月12 日~16 日在Brighton召開了會議討論並正式啟動該計劃。
三、資料來源
姜作勤,張明華.2001.野外地質數據採集信息化所涉及的主要技術及其進展.中國地質,28(2):36~42
王永生.2011.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政策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
❷ 中國各地區的地質情況在哪可以查到
問題不明確,范圍太大了,建議問下具體的地質內容,比如問下地層、構造什麼的?
❸ 華北大區地質資料數據中心設計方案探討
周小希 陳安蜀 張良軍 鄧凡 王心華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
摘要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取得的重要信息資源,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及社會對服務需求及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通過建設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現數據資源的集群化管理,服務系統集成及數據共享,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從而提升管理及服務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提出了華北大區地質資料數據中心設計方案,闡述了數據中心框架設計及採用的關鍵技術。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數據中心 虛擬化
1 建設背景及定位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取得的重要信息資源,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其作為社會信息的組成部分,已日益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資源。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的全面推進,社會各界對生存環境、地質災害、基本資源情況等地質知識與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強。2006年1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提出了「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概念。《決定》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服務體系,加快利用現代信息共享技術,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全面公開地質資料目錄,向社會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在信息化建設面臨「挑戰越來越嚴峻、需求越來越迫切」的新形勢下,構建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現信息資源的集群化管理,提供多元化的社會化應用服務,已成為當今國內外地質信息服務的主流。
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作為華北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機構,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信息共享服務體系中定位為區域性服務結點,主要負責集成整合區域內地質信息提供區域性地質信息的共享服務,建設並維護本區域地質信息服務平台,發布區域性地質調查成果服務產品。中心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華北地區地質資料數據資源及地質資料資料庫,並開發建設了地質資料全文服務系統、空間數據服務系統及地質調查資料服務平台等服務系統。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及社會對服務需求及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通過構建華北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現數據資源的集群化管理及數據共享,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從而提升管理及服務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2 數據中心框架設計
華北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建設指導思想應以匯集、建立華北地質資料數據共享資源,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從地質資料數據應用效益及現實情況出發,確定重點建設內容,注重數據共享應用。堅持採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先進成熟技術,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擴充性、易維護性及開放性。
數據中心系統設計參考原則:①先進性、標准性。採用先進成熟的技術和技術規范,保證系統穩定高效運行,選用符合國際標準的技術和產品,以保證系統的一致性。②經濟型、實用性。選擇適合的性價比高的設備,既能滿足業務系統的應用需求,又能適應應用需求的擴展。③開放性。採用符合OSI(開放系統互聯)標準的技術和通信協議,採用國際和國家標準的網路規范,並充分考慮與軟硬體兼容性,使符合標準的不同廠商的商品可以無縫添加到數據中心中。④可擴展性。採用標准化的實現技術和產品,系統結構應易於擴展,使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持續性及可擴展性。⑤結構的合理性。採用合理高效的系統結構,系統應能合理安排冗餘和負載,實現有效流量控制和負載均衡,確保系統的正常、暢通運行,並能適應數據中心業務發展的需求。⑥高可靠性。關鍵節點設計中應選用高可靠性設備及產品,並有合理的冗餘和可靠的系統備份策略,確保系統可靠運行。⑦高性能性。保障伺服器、網路及設備的高吞吐能力,保證數據的高質量傳輸。⑧安全性。數據中心系統應具有足夠的安全性,能夠防止來自系統內部及外部的惡意攻擊,能有效地防止因人為誤操作帶來的影響。應採用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和安全手段,保證系統的完整性和機密性。應能提供有效的容災、容錯等保障機制,對雷擊、火災、盜竊等意外問題有良好的預防和恢復措施。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及設計原則,華北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總體框架設計採用4層結構:基礎設施層、信息資源層、應用支撐層、應用層。另外還需要信息技術標准、安全防護、運維管理所組成的支撐體系予以支撐,保證數據中心運行及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規范持續開展。數據中心框架設計圖見圖1。
圖1 華北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框架圖
2.1 基礎設施層
主要指數據中心運行的軟硬體基礎環境,包括機房設施、網路架構、伺服器配置、系統軟體配置等。機房環境具有防塵、防靜電、防雷、防震、防火、恆溫等特點,並可實現對視頻設備、門禁、配電、溫濕度、消防等進行管理和監控,機房供電採用雙路電源冗餘供電方式,同時採用市電、UPS電雙電源並機供電形式,以滿足機房設備雙電源供電要求。從數據集成管理,滿足多層次服務需求及信息安全形度考慮,數據中心網路劃分為中心內網、涉密網、局廣域網(地調局專網)及外網(互聯網服務區),網路內部按邏輯功能劃分為主功能區、核心存儲備份區、涉密區、數據交換區、服務發布區5個功能邏輯分區。從信息數據安全形度出發,涉密區以物理隔離方式獨立部署,其中主功能區、核心存儲備份區及數據交換區部署在中心內網,服務發布區部署在互聯網服務區,局廣域網區域進行局屬單位之間的數據交換,網路架構示意圖見圖2。數據中心在統一網路管理基礎上,採用伺服器虛擬化技術、負載均衡技術、統一交換技術(FCoE)及存儲備份技術等建立起應用伺服器與存儲體系及信息安全防護體系。
圖2 網路架構示意圖
2.2 信息資源層
信息資源層主要包括數據中心的各類數據、資料庫,負責整個數據中心的數據存儲和交換,為數據中心提供統一的數據交換平台。中心地質資料數據已達到TB級別,從表現形式劃分,包括成果資料、原始資料;從地質專業劃分,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從數據形式劃分,包括紙質檔案、圖文數字化資料、資料庫、軟體等;從共享方式劃分,包括涉密數據、保護數據和公開數據。中心現存館藏資料庫包括華北地區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同位素地質測年資料庫、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1:20萬自然重砂資料庫、1:20萬重力資料庫、航磁資料庫、礦產地資料庫、專題圖件空間資料庫、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空間資料庫等。
在信息資源層實現對中心各種地質數據及資料庫進行集成管理,在數據中心內網核心存儲備份區建立核心資料庫。另外在局廣域網及外網建立交換資料庫,根據業務及服務需求,通過建立數據更新機制及數據更新同步工具在數據交換區完成從內網到局廣域網、外網的數據交換。
2.3 應用支撐層
應用支撐層構建應用層所需要的各種服務組件及數據交換平台,包括地質資料數據管理、數據交換、元數據管理、數據分析、GIS資源服務發布、GIS空間分析、全文檢索等其他業務支撐服務組件。
2.4 應用層
應用層為數據中心定製開發的應用系統,按照地質資料數據管理及服務需求,在數據中心內網建設中心地質資料數據管理系統實現對館藏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統一管理,在內網建設華北地質資料閱覽室系統及借閱系統,實現地質資料內部瀏覽及借閱業務處理,在外網部署華北地質資料服務平台作為華北地質資料對外服務一站式窗口,在互聯網上面向社會提供地質資料目錄查詢、地質資料全文服務、空間地質數據服務。
3 採用的關鍵技術
3.1 雲計算技術
雲計算就是IT整體資源的「按需分配」與服務交付。由於數據中心的集中化、整合特性,傳統的煙囪式系統建設方式會導致資源難以共享、利用率低、標准程度差,建設和擴容成本難以控制。雲計算技術的出現,可以雲化數據中心需要承載的IT系統。雲計算系統具有低成本、大規模特點,以低成本運算單元取代傳統大型IT系統設備,降低IT系統的建設和擴容成本,同時通過軟體技術實現大量低成本IT硬體單元協同工作,保證高可靠性。雲計算系統具有平滑擴展能力,具備高度的擴展性和彈性,可以方便、快速地增加或減少資源。雲計算系統具有資源共享能力,可提供多種形式的計算、存儲、網路能力資源池,可為多種上層應用提供服務,同時實現資源的自動分配與管理。利用雲計算技術和模式,數據中心將成為雲計算數據中心,形成私有雲、公有雲或混合雲。雲計算的IaaS、PaaS和SaaS服務模式成為數據中心業務模式創新的源泉。基於IaaS,數據中心可以升級傳統的資源類出租業務,提供彈性資源出租,實現按需服務;基於PaaS,數據中心可以在傳統增值服務基礎上,提供有特色的能力服務;基於SaaS,數據中心可以深化服務內容,進一步提高收益水平,打造差異化競爭能力。
3.2 伺服器虛擬化技術
新一代的數據中心的發展方向是私有雲,而私有雲以虛擬化技術為核心。所謂伺服器虛擬化,指的是通過一台伺服器的設置,使其能夠同時運行多種操作系統,並且實現其相互之間的獨立性。引入伺服器虛擬化軟體,能夠把在物理上唯一的伺服器進行邏輯上的劃分,使之能夠以多個虛擬機的模式運行。伺服器虛擬化的信息系統部署模式能夠有效提升伺服器的利用率,降低信息化成本。計劃選擇VMware vSphere作為數據中心伺服器虛擬化軟體,其是業界領先且可靠的虛擬化平台,vSphere 是VMware公司推出一套伺服器虛擬化解決方案,目前的最新版本為5.5。vSphere5主要包含ESX Server、vCenter Server和vSphere Client三部分,其中ESX Server直接部署於物理伺服器上,作為基礎架構全面虛擬化伺服器、存儲,虛擬機運行在ESX Server上,vCenter Server能夠快速部署虛擬機,監控物理伺服器和虛擬機的性能。vSpher Client用於管理配置ESX Server,對VMware虛擬化環境進行集中管理。
3.3 數據交換平台
數據交換平台是數據中心數據與其他應用系統溝通的橋梁,是進行數據交換的基礎。數據交換平台負責從各個業務系統或資料庫中採集數據,對數據進行整合,按照數據標准規范,形成核心資料庫,並提供其他應用系統使用。數據交換平台功能由支撐功能與應用功能組成,支撐功能是數據交換平台的基礎,主要由數據採集、元數據管理、數據交換服務匯流排、平台監控機安全管理子功能組成;應用功能主要為具體業務系統服務,應用系統通過數據交換服務匯流排,以數據交換服務的形式為各個應用系統提供數據共享服務。
4 結語
本文提出了華北大區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設計方案,主要闡述了數據中心的框架設計,介紹了框架中基礎設施層、信息資源層、應用支撐層、應用層的建設內容,以及各層之間的協作關系,並對建設採用的關鍵技術進行了介紹。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建設,將有效提高華北大區地質數據資源的積累速度,並大幅度提升地質資料的利用率,改善地質資料服務環境,全面推進地質資料的現代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工作。另外隨著IT技術發展,如綠色數據中心技術及大數據技術等的快速發展,還可以從數據中心能耗降低、數據整理挖掘等方面對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參考文獻
[1]林小村.數據中心建設與運行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謝思銘.城市空間數據中心的應用研究[J].北京測繪,2013(5):23~26.
[3]黃河清,嚴正偉.國土資源數據中心伺服器網路存儲虛擬化解決方案[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3(3):47~52.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1:50萬數字化地質圖資料庫
有個軟體叫「中華人民共和國1:50萬數字化地質圖資料庫」,裡面有功能可以按省界裁剪一幅地質圖。你搜索一下,看能不能下載到吧。
❺ 周邊國家礦產地質資料庫建設
9.4.1.1 數據內容與類型
周邊國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資料庫研究范圍,是我國周邊國家及重點地區;研究內容為我國周邊國家及重點地區鐵、錳、銅、鋁、鉛、鋅的礦產地數據和開發利用數據。數據內容主要包括:基礎地理數據,基礎地質數據,礦產地數據和其他數據等。建庫工作中需收集大量國內外資料,范圍涵蓋各國地質礦產勘查和管理部門存儲的各類地質、礦產資料和礦業信息資料。主要通過互聯網、期刊、CD-ROM、國際會議和國際合作等多種渠道獲得。資料庫由屬性數據、圖形數據,以及一些文檔數據所組成。
圖形數據:主要有地質圖、線性構造圖、構造單元、礦產地等。
屬性數據:礦產地數據以及空間圖形數據的屬性信息。
文字資料:主要是指政策法規等一些文字性材料。
9.4.1.2 建庫平台、存儲格式及引用標准
(1)建庫平台
為了實現資源更好的標准化和共享,同時考慮到自主知識產權問題,採用OpenInfo和ACCESS作為建庫與編圖平台。
(2)存儲格式
對6種重要礦產資源資料庫的數據存儲格式進行統一,要求如下:
1)圖形數據:採用點、線、面矢量圖像文件,可以使用OpenInfo的GPH格式(其他格式如ARCINFO的Shapefile格式可以轉入)進行存儲。
2)礦產地的點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對於礦產地空間數據等信息以及其他的屬性數據,採用關系型資料庫格式;在建庫階段,數據採集和輸入採用Microsoft Access2000軟體的MDB格式。
3)對於描述性資料或者文檔材料:主要是指各國的資源概況、政策法規等文字說明性文件,通常採用Word等文件格式來進行存儲。
(3)資料庫圖形坐標約定
資料庫圖形坐標統一採用地理坐標系統,即以地球橢球面上的實際經緯度標定的空間曲面為坐標體系,坐標單位為度或度分秒。
(4)引用標准及參考資料
GB6390—1996,地質圖用色標准。
DZ/T0179—1997,地質圖用色標准及用色原則。
GB8566—99,計算機軟體開發規范。
GB8567—88,計算機軟體產品開發文件編制指南。
GB958—99,區域地質圖圖例(1:5000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大洲代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SO國家代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SO二級政治區(行政區)代碼。
美國地質調查局礦床成因類型及其代碼(Cox,D.P.,Singer,D.A.et al.,1986)。
Guild礦床規模分類。
國際地層委員會(ICS,2004)。
美國地質調查局MRDS資料庫。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全球礦產地資料庫。
《地質調查元數據內容與結構標准》(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06-01發布,2001-06-01試用)。
《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設工作指南》(2.0版),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
9.4.1.3 屬性數據的結構
通過對資料庫的內容進行分析,初步對地質、線性構造帶、構造單元、礦產地等的屬性數據結構進行了定義,下面以礦產地為例進行介紹。
礦產地數據(圖層)包括41個數據項(Item)(表9.2)。
表9.2 礦產地數據結構表
續表
數據項定義與填寫說明。
(1)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大類中包括ID號、礦床編號、礦床名稱、礦床X 坐標、礦床Y坐標、所處大洲、大洲代碼、所處國家、國家代碼、所在地區、地區代碼和位置12個數據項。
數據項定義或說明:
1)ID號。圖元編號。
2)礦床編號。自動生成。用數字和字元表示。前兩位為大洲代碼,第3和第4位為國家代碼,第5和第6位為二級行政區代碼,最後4位是以行政區為單位的順序號。該數據項在填入後面的大洲、國家和地區名稱後自動生成,不用填寫。
3)中文名稱。礦床中文名稱。
4)外文名稱。礦床英文名稱,或原國家語言名稱。
5)礦床X 坐標。礦床或礦區中心經度坐標。按十進制格式填寫,小數點後保留6位。
6)礦床Y坐標。礦床或礦區中心緯度坐標。按十進制格式填寫,小數點後保留6位。
7)所屬國家。礦床所在的國家名稱。
8)國家代碼。自動生成。
9)所屬地區。礦床所在的地區名稱。
10)地區代碼。自動生成。
11)位置。礦床距最近城鎮方位、距離。
(2)礦種屬性
12)礦種屬性。自動生成。
13)礦種代碼。選擇主要礦種、次要礦種和少量礦種代碼後自動生成。
14)主要礦種。礦床內產出的主要礦產種類。按重要性降低的順序填寫。在填寫主要礦種代碼後自動生成。
15)次要礦種。礦床內產出的次要礦產種類。按重要性降低的順序填寫。填寫次要礦種代碼後自動生成。
16)礦石礦物。包括任何有意義的物質如金屬、礦物和岩石等。以重要性降低的順序排列,並用逗號隔開。
17)礦床規模。選中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礦點礦化點其中之一即可。若規模未知,選中「未知」。
18)規模代碼。自動生成。
19)礦產類型。自動生成。
(3)控礦構造及成因
20)構造背景。礦床所處的大地構造背景,如克拉通、島弧、裂谷等。
21)控礦構造。礦區主要的控礦構造,如斷裂。
22)賦礦岩性。賦礦岩石的正式名稱。
23)圍岩時代。圍岩的地質時代,如侏羅系,從下拉框中選擇;也可填寫絕對年齡。多個絕對年齡之間用分號隔開;如是年齡范圍,其間用「-」連接。
24)圍岩蝕變。主要礦致蝕變類型。
25)成礦時代。礦床形成的地質時代,如侏羅紀,從下拉框中選擇;或填寫絕對年齡。多個絕對年齡之間用分號隔開;如是年齡范圍,其間用「-」連接。
26)成因類型。採用美國地質調查局MRDS礦床成因類型名稱。
礦床成因類型包括9大類,分別為熱液或岩漿流體礦床、氣成礦床、表生礦床、變質礦床、沉積礦床、火成礦床、與水體有關的礦床、大氣成因礦床,成因類型未知。每大類中又有一個或多個亞類。首先選擇大的成因類型,即上述9大類中的一種。接下來依次選擇礦床亞類。從下拉框中選擇即可。
27)類型代碼。自動生成。
28)礦床模型。礦床對應的模型名稱,採用Singer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礦床模型名稱。從下拉框中選擇。
29)模型代碼。自動生成。
30)所屬成礦帶。礦床所屬成礦帶名稱,如環太平洋成礦帶,×××次級成礦帶等。
(4)礦床儲量
31)礦床儲量。前4種礦種的儲量。
32)儲量基礎。前4種礦種的儲量基礎。
33)品位。主要礦種和次要礦種的平均品位,如Cu0.3%,Au3g/t。
34)礦床資源量。前4種礦種的資源量。
(5)礦業開發信息
35)年產礦石量。前4種礦產的年產礦石量。
36)年產金屬量。前4種礦產的年產金屬量。
37)更新時間。數據填寫或修改時間。年代格式,按年-月-日填寫。不接受文本。若為文本信息,如19世紀初,可填寫為1800-0-0。
38)數據修訂人。提供和編輯數據的作者的姓名及單位。引用數據提供數據原出處的姓名及單位;經編輯的數據提供編輯者的姓名及單位。
39)數據錄入人。數據錄入人的姓名及單位。
40)資料來源。源數據出處。
41)參考文獻。編譯數據時參閱的文獻。
9.4.1.4 圖層數據的生成
(1)屬性數據的錄入
屬性數據的錄入統一在Microsoft Access 2000平台上進行,目前已經初步研製了統一的數據錄入界面(圖9.1,圖9.2)。
圖9.1 我國周邊國家重點地區6種礦種礦產地資料庫
圖9.2 礦產地屬性數據錄入界面
(2)矢量數據
資料庫的圖形數據包括面元(含線元)和點元兩大類。面元數據包括地質、構造單元、成礦帶等面型空間數據,點元數據包括礦產地等點型空間數據。
1)面元數據。本次工作中涉及的面元數據有兩類,一類是矩形和不規則多邊形,如工作程度范圍區。由於這些區域通常有一定的地理空間點位控制,因此利用GIS軟體所具有的空間點位生成功能,以及在此基礎上開發的多邊形自動生成軟體,可以保證地質工作范圍空間標定的計算機自動化;另一類是不規則圖形,如地質構造單元區、成礦區帶等,這些區域不易通過標定拐點坐標進行表達,需採用常規數字化或矢量化的方式進行標定。
2)點元數據。點元數據如礦產地可通過空間點位坐標或礦區中心點位坐標,利用GIS軟體中的空間投點功能,實現圖層數據的生成。
(3)空間資料庫的數據格式
1)屬性數據。採用關系型資料庫格式。在建庫階段,數據採集和輸入採用M icrosoft Access2000軟體的MDB格式。
2)圖形數據。採用ARCVIEW矢量數據格式。
3)資料庫圖形坐標約定。資料庫圖形坐標統一採用地理坐標系統,即以地球橢球面上的實際經緯度標定的空間曲面坐標體系,坐標單位為度或度分秒。
❻ 中國各地地質狀況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地質學院)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2.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3.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4.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5.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6.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7.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前身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802隊。
8.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鄭州,下轄勘查總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六隊、七隊。
9.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長沙,下轄一總隊(郴州)、二總隊(湘潭)、214(株洲)、217(衡陽)、245(吉首)、247(長沙)、研究院(長沙)、礦業信息研究中心(長沙)等局屬正處級事業單位16個。
10.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南昌,江西金源地礦集團公司。下設「五隊、三院、三中心」等11個事業單位。
11.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2.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13.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4.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貴陽,下轄一總隊(清鎮)、二總隊(六盤水)、三總隊(遵義)、物化探總隊(清鎮)、五總隊(安順)、六總隊(凱里)、地質勘查院(貴陽)。
15.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16.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17.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8.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9.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
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❼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沒有一張正規區域地質圖,系統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始於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00年,除西藏大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內蒙古東北部外,我國累計完成1∶100萬區調947.38萬km2,占國土面積的98.7%;1∶20萬中比例尺區調691.38萬km2(1990年底,之後停止此項工作),占國土面積的72.0%;1∶5萬區調240萬km2(截至2010年),占國土面積的25%;1∶25萬區調570萬余km2(截至2010年),約占國土面積的60%(圖1-2)。
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開始重視吸收國外先進的地質理論和新技術、新方法,並組織進行了少量探索性試驗研究。1981年總結出中國火山岩區地質填圖經驗,編寫和公開出版了《火山岩區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推廣了火山岩區雙重製圖法。1985年推廣了1∶5萬巢湖市幅地質(組)圖經驗,並擴大試點。1986年,地礦部設立了「1∶5萬區調地質填圖方法研究」項目,並列入部「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編號86—016—02),分別開展中國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發育區的1∶5萬區調填圖方法研究。項目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把當代地質科學領域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改革傳統的區調填圖方法。在既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有關的先進的地質填圖方法,又包含中國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典型的試驗區進行填圖實踐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質填圖方法的技術難點,總結和創立一套適合中國地質特色的花崗岩類區、變質岩區和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並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質圖,趕上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
圖1-2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圖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10。http://www.cgs.gov.cn/)
1997年,區域地質調查進行了重大調整,新開1∶25萬地質調查試點工作,於1999年底完成了8幅試點圖幅。同年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全面部署1∶25萬地質調查。當前,1∶25萬地質調查的技術方法體系仍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
現代地質科學的進步,正沖擊和改變著傳統的地質調查方法。但是,能夠把地質科學領域里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並真正形成一套新調查方法的研究,在國外也只有少數國家進行。有的國家雖然較早開展過這類研究,但只是在少數地區試驗,有的還處於探索之中。迄今,關於花崗岩等級體制劃分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則尚處在繼續討論和完善之中。變質岩區調查方法,雖然許多國家已從單一岩石類型劃分轉變到岩石—地層法和構造—地層法,但由於變質作用十分復雜,地質構造背景多樣,變質熱事件研究方法的適用性、變質建造填圖的意義等問題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沉積岩區的地質調查,盡管新理論、新觀點不斷涌現,但如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201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三維地質填圖試點。根據總體目標,到2020年完成貫穿我國主要造山帶的地殼三維地質填圖,基本完成重要成礦區帶和重要找礦遠景區、礦集區和整裝勘查區三維地質填圖,基本完成我國陸域主要盆地三維地質填圖等,在地質科學理論、勘查方法技術方面取得重大性進展,建立三維地質填圖標准體系,培養造就一批優秀團隊和高層次人才。三維地質填圖將為我國全面部署開展三維地質填圖提供思路、方法和技術支撐,對實現地質填圖由二維向三維的轉變、顯著提升地質工作的服務功能和支撐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❽ 中亞地區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的建立
本文研究區范圍較大,在建庫過程中,按照「一個標准,分幅入庫,最後整合」的步驟,構建中亞地區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1.建庫准備
(1)資料收集及預處理
完整、齊全而又有效的第一手資料是建立地理信息空間資料庫的前提,也是對地理信息空間數據進行空間分析的基礎。因此,要根據所選圖幅,全面收集有關資料,以滿足建庫需求。資料收集主要有以下兩類:①圖形資料:包括相同比例尺的地理底圖、地質圖、礦產圖等;②文字資料:主要是有關的地質報告、地質圖說明書、有關規范和標准等。在全面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綜合整理及篩選後,將中亞地區地質圖按300 dpi規格進行掃描。對掃描色彩較差的圖像,進行適當的色彩調整,使之清晰可辨。
(2)坐標系的統一
在矢量化過程中,我們統一採用BJ54平面坐標系,1980黃海高程系作為參照系。中亞地區中央經度為81°,按3°分帶在14 帶內。在創建空間地理資料庫(personal geodatabase)及要素數據集(feature dataset)和掃描影像幾何校正時,均採用該坐標系統。
本文在ERDAS IMAGINE 9.2軟體的支持下,對掃描地質圖進行幾何校正,採用多項式幾何校正法,按一次方,選取圖紙網格線交點作為控制點,每幅圖至少選取20各控制點,進行幾何校正,精度保證在0.5個像素以內,即10米的精度內,完成對中亞地區掃描地質圖的幾何校正。
(3)各要素圖層、屬性表的建立
按照上述技術流程,對中亞地區建立統一的矢量屬性資料庫,每一幅圖均採用統一的空間地理資料庫(personal geodatabase),每個庫下建立一個要素數據集(feature dataset),每個要素數據集包含11個要素類,按幾何形狀分為面狀要素、線狀要素和點狀要素三大類:①面狀要素類有6個:侵入岩地層要素屬性表、沉積(火山)岩地層要素屬性表、變質岩地層要素屬性表、蝕變帶要素屬性表、脈岩屬性表、水域/流域面屬性表;②線狀要素類有2個:斷層屬性表、地質界線屬性表;③點狀要素類有3個:礦產地(點)屬性表、產狀屬性表、火山口屬性表。一個屬性表就是一個圖層,既保存了各地質要素的空間圖形數據,又保存了屬性數據。每個要素屬性表的結構和欄位按前文所述,一一建立。如圖7-19所示。該圖以賽里木湖圖幅為例,列舉了資料庫中包含的所有圖層。
2.數據採集和編輯
數據採集主要是在ArcMap 環境下對校正後的地質圖按各實體要素逐一進行矢量化,對個地質要素類按圖層進行分類存儲,按照圖7-20所示的矢量化步驟,嚴格依照該流程設計的圖層錄入順序進行矢量,這樣才能提高矢量化的效率,也保證了整個圖幅幾何圖形邏輯拓撲的一致性。手動矢量圖形時,應當跟蹤各類地形中心線來完成每根線條(如圖7-20 a),盡量保證線條的圓滑,不應產生銳角或小尖角(如圖7-20 b),在矢量時,放大的比例不能太大,一般保證當滑鼠移動一個像素圖上距離不超過20米為宜,如果放大比例過大,就會導致採集點過多、過密,容易造成整個線條的不圓滑(如圖7-20 c)。在矢量過程中,利用ArcMap的斷點捕捉功能,選擇恰當的節點進行捕捉,對於線性地質要素應盡量避免接頭過長或過短(如圖7-20 d),對後續「線轉面」生成面圖層時容易造成影響。尤其對斷層的矢量尤為注意,因為斷層在地質圖上一般都用較粗的線表示,而其他岩性界線一般很細,倘若不注意縮放比例的大小,很容易造成矢量失真,難以保證數據採集的精度。
在矢量化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圖7-20(a、b、c、d)所示的錯誤,這時我們可以利用ArcMap快捷方便的矢量工具進行修改、編輯。選擇要修改的線,雙擊就會出現構成線的節點,用滑鼠拖動,很容易將未沿中線矢量的線條拖至中央,對於矢量銳角明顯、不圓滑或接頭過長的線條,雙擊出現節點後,右鍵選中節點,利用彈出的快捷菜單,可以進行「增加節點」「刪除節點」等操作,方便地進行修改和編輯。
圖7-21 中亞地區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組成
通過上述討論和分析,採用ArcGIS便捷的工具菜單,對標准圖框進行分幅入庫的圖形數據和矢量數據,可以快捷、高效的完成圖幅的拼接工作,完成中亞地區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構建。如圖7-21所示。每個要素類包括一個圖形圖層和一個與之對應的屬性數據表。通過圖形即可方便地進行屬性的查詢,也可通過屬性表的欄位來查詢相關的地質要素。中亞地質圖資料庫的建立,為進行GIS空間分析,成礦信息的提取以及證據權計算奠定了數據基礎,提供了數據分析平台。
❾ 國內外區域地質調查現狀
區域地質調查一直是被高度重視的基礎性地質工作,是一個國家主要的公益性、服務性工作。世界各國的小比例尺1:500萬,1:250萬,1:100萬,1:50萬基礎地質填圖已基本完成。歐美發達國家中比例尺1:25萬,1:20萬,1:10萬地質填圖已基本完成,大比例尺1:6.336萬,1:5萬的地質填圖,少數國土面積大的幾個國家除外,有些已經完成,有些也基本完成。個別國家正在進行更大比例尺1:2.5萬填圖方向的工作。
由於地質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地質現象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性更強,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歐美發達國家開始了第二輪、第三輪的地質填圖及修編工作,並不斷向社會提供第二版、第三版等多版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及相關圖件。
20世紀末,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主要受礦產資源的影響較大,各國更加重視地質填圖找礦工作,有些發達國家設立了「國家地質填圖計劃」。如美國的國家合作填圖計劃、俄羅斯國土資源調查計劃、英國的新系列填圖計劃、加拿大的國家地質科學填圖計劃、澳大利亞的國家地質科學填圖計劃、印度的陸地地質填圖計劃等。各國地質填圖戰略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都高度重視南北極地和各大海域的洋底填圖,把向海洋要資源變成了地質填圖的新領域。
我國自1916年前中央地質調查所成立後,少數中外地質學家也做過一些零星的路線地質調查,對一些著名山系如秦嶺、南嶺、祁連山、天山及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做過一些局部工作。對一些交通比較方便的地區如北京西山、江蘇寧鎮、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區還填制過少量的大中比例尺區域地質圖,奠定了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鍛煉培養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地質學家。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以及國家基本建設對基礎地質的需要,從1953年起國家有計劃地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
1953~1980年間先後完成了除台灣省外的全國區域地質調查942.8×104km2,編制出版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大地構造圖、礦產分布圖、內生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圖、地震等值線圖、遙感地質圖等一系列圖件。
1956~1999年間我國除內蒙古、青海和西藏外,大多數省(區)完成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陸地面積691×104km2,占國土面積的72%。
自1985年以來,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比重加大、速度加快,重點完成了一些成礦區帶、重大地質實害區和重要經濟開發區1:5萬區域調查159.3×104km2,占國土面積的16.6%。
經過近40年完成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由於地質理論研究滯後和技術手段落後,許多還不能用於國家經濟建設中去。已完成的近160×104km2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雖然提供了新的地質資料,但還未形成整體全貌的區域資料。
我國的區域調查工作方法基本上是沿用前蘇聯的工作規范,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先後制定了不同階段的1:20萬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的技術要求。1991年制定完成了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三大岩類1:5萬工作方法指南,1995年制定出版了可適應計算機成圖的《地質圖色標標准及用色原則》,這些標準的制定保證了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加快了此項工作大力開展。
幾十年來全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社會各行各業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地質資料。截至1997年共出版2896幅1:5萬區域地質圖,已向全社會公布。1994年全國各省區完成了「區域地質志」、「區域礦產總結」,對國家近30年來的地質調查成果進行了較完整的總結。1994年「中國區域地層資料庫」順利完成,實現了全國地層的動態對比研究。
當前區域地質調查正在拓寬服務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專題填圖,運用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充分應用RS和GIS及CPS等「多S」高新技術,全面提高區域地質調查的科技含量和調查質量與效率。更好地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需要高效、快速、准確和全方位地提供基礎資料。
❿ 求一個sql資料庫包含中國所有的省市縣區鎮以及自治縣區地方的的文件
你好的!
我建議你上國家標準的網站上把數據下載下來,
完後用自己的標准管道資料庫里
你要是直接要的那種資料庫不合符你的標准你還要再改的!很麻煩的!
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