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廣西地質災害治理

廣西地質災害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01 13:43:55

A. 廣西有幾家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級資質單位

本公給掛靠嗎?

B. 廣西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發展專題調研報告

為摸清各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情況,進一步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2007年7月16日,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組織調研組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勘局聯合召開了座談會,實地調研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勘局(以下簡稱廣西地勘局)的第四地質隊、二七四地質隊、二七一地質隊和國土資源廳直屬的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組織邀請地質勘查單位的各類人員填寫了地勘行業問卷調查表200份(由於對問卷調查表要進行綜合統計,說明材料將另行撰文,本文不再提及)。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調研單位基本情況介紹

(一)總體情況

1.地質勘查單位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廣西共有地質勘查單位47個,其中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共29個。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中屬地化管理地質勘查單位23個,中央直屬地質勘查單位6個。擁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5個。

2.地質勘查單位從業人員情況

截至2006年末,全區共有職工8865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5089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3419人,地學專業人員2258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668人,具有中級職稱人員1532人。

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職工人數6551 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4310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2783人,其中,地學專業人員1831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480人,具有中級職稱人員1233人。

全區地質勘查行業離退休人員10786人,其中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9462人;2006年全區離退休人員經費17093.24萬元,人均經費15848元。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經費16833.24萬元,人均經費17790元。

3.地質勘查單位經營情況

2006年全區地質勘查行業總收入139206.8萬元,其中,地勘業收入38120.4萬元,礦業權轉讓收入3514.6萬元,礦產開發收入3750.4萬元,工程勘察收入46682.6萬元,其他產業收入22929.6萬元。

全區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收入82923.1元,其中,中央、自治區財政分別撥付地質勘查費2081.9萬元和22542.5萬元,礦業權轉讓收入3357.8萬元,礦產開發收入643.8萬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18469.4萬元,其他產業收入21466.6萬元。

(二)廣西地勘局情況

廣西地勘局有下屬地質勘查單位45個,其中經自治區編委確認的地質勘查事業單位35個,屬於自收自支從事多種經營工作的單位17個(含6個地勘事業單位)。全局有22個地質勘查單位持有地質勘查資質,其中地質勘查類的甲級資質14個,乙級11個,丙級17個,涵蓋地質、礦產、物化探、水工環勘查、測試及施工。

2006年末,全局在編職工17267人,其中在職職工6841人(其中:地礦884人,建工1261人,基地3772人,工貿及其他924人),離退休職工10426人。在職職工中,在崗職工4998人(其中:地礦879人,建工1239人,基地2001人,工貿及其他879人),富餘待崗職工1190人,內退、退養、長病職工653人。

全局在冊在職專業技術人員3592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3人,高級職稱403人,中級職稱1622人。

2005年末全局資產總量20.06億元,凈資產10.22億元,資產負債率49.04%。2006年全局完成總產值17.61億元,實現總收入17.47億元,其中,預算資金收入3.7億元,實現經營收入13.77億元。地質勘查項目收入9080萬元,建築業收入8.52億元,製造業銷售收入1.47億元,住宿和餐飲業收入0.47億元,采礦業收入0.22億元,批發和零售業收入0.11億元。全局47個單位有40個單位實現盈利。

2005年人均總收入185181元,人均增加值62558元;人均勞動報酬20107元;人均節余及利潤5259元。

(三)地勘局第四地質隊

廣西第四地質隊為地勘局下屬最大的綜合地質隊,現有職工2137人,其中,在職職工701人,離退休職工1436人。在職職工中,在崗職工519人,富餘125人,內退23人,其他34人;從事地勘業人員137人,工勘業人員72人,施工業人員110人,科室管理人員45人,生活基地管理服務人員63人,多種經營業(經濟實體)人員92人;擁有專業類技術人員291人,其中教授級高工1人,高級工程師30人,工程師127人,其他133人。

第四地質隊現有總資產10275萬元,流動資產3246.79萬元,凈資產2230萬元,其中設備資產411萬元。

2006年,第四地質隊財政撥款5687.30萬元,對外增收2019.43萬元,實現總收入7706.73萬元,利潤238.37萬元,其中:地勘收入549.96萬元,利潤296.66萬元;工勘收入1325.38萬元,利潤5.76萬元;多種經營(修配廠、物資公司、測繪院)收入144.09萬元,利潤-64.05萬元。全隊職工人均工資收入為22639元/年。

2006年,第四地質隊礦產資源勘查資金投入總額275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礦產資源補償費240萬元,地方財政投入屬地化地勘費267萬元,社會資金投入中國內企業投入1900萬元,個人投入152萬元,其他類型投入207萬元。

目前第四地質隊具有「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甲級」、「工程勘察專業類岩土工程(勘察、咨詢、監理)甲級」、「工程勘察專業類岩土工程(設計)乙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乙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單位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丙級」、「液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丙級」、「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丙級」等資質證書。

(四)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2000年機構改革後,環境監測總站劃歸廣西國土資源廳直接管理,成為廳直屬事業單位,共設9個科室,1個環境地質實驗室,並分別在南寧、柳州、桂林、北海、玉林、河池、百色、梧州等8個市設有直屬分站,在來賓、貴港市國土資源局設有辦事處。截至2006年底,環境監測總站共有在編人員150 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13人(包括教授級高工1人,高級工程師18人,工程師64 人,初級職稱30人),技術工人及工勤人員37人。此外,聘請各類技術人員13人。有離退休職工61人。

2006年,環境監測總站固定資產為720.87萬元,自治區財政預算撥款1111.34萬元,中央地質調查項目撥款300萬元,市場項目收入1304.43萬元,全年總收入2615.77萬元。

環境監測總站現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甲級」、「液體礦產勘查甲級」、「固體礦產勘查丙級」、「勘查工程施工丙級」、「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丙級」、「環境影響評價證書」(乙級)、「地質災害勘查甲級、設計甲級」、「地質災害評估甲級」、「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監理乙級」、「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資質證書」(乙級)、「編制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資格證書」(乙級)等資質證書。

二、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發展方式

廣西對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於2000年開始實施,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改革為集中合並和結構調整階段,於2001年完成;第二階段的改革為產業下放與分類管理階段,於2004年基本完成。

(一)集中合並和結構調整階段

該階段改革的特點是將全省原隸屬地礦、有色和核工業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整合管理,按專業化、做大做強的原則對原有地勘隊伍進行跨區域的合並和調整,調整後進行分類管理。

根據國辦〔1999〕37號文的有關規定,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桂政發〔2001〕3號)的要求,廣西於2001年一季度完成了國家有關部委下放的原地礦、有色、核工業三支地勘隊伍的集中統一管理改革,並在此基礎上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局為單元、以市場為導向、以資產為紐帶、以優勢企業為龍頭,按照「三個分開」的原則,開展跨地區、跨地質勘查單位的戰略結構調整,從而打破了以隊為基礎的舊模式,建立了地質勘查、經濟實體和基地管理分體運行的新機制。

首先,將全局生產經營性資產和人員集中起來,組建集團公司;廣西地質礦產集團公司於2001年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該集團公司與地勘局是一套人員兩塊牌子。

其次,在集團公司內部,再以支柱產業為基礎,以骨幹企業為龍頭,組建產業公司。一是以建設精乾地質勘查隊伍為目標,將全局地質、物化探、水文、測繪、測試等技術人員和技術裝備相對集中,經自治區編委批准設立組建了廣西地質勘查總院;二是成立建設工程、旅遊賓館、工貿三個產業中心;三是以地質勘查單位的基地為依託,將全局非生產經營性資產和人員、離退休人員、下崗人員分別留在原基地,保留事業性質,實行物業管理。

2001年底,廣西全面完成了地勘總院所屬各分院、三個產業中心所屬各經營實體的重組改造和各地質勘查單位基地管理的組織機構的組建工作。

(二)產業下放與分類管理階段

該階段的工作特點是將第一階段由於重組和結構調整劃分出去的絕大部分人員重新劃歸原地質隊管理,對部分地質隊結構進行了專業性的劃分和調整。

2003年,根據國家關於加快組建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和廣西執行部門二級預算的要求,廣西地勘局開展了地質勘查單位集中分類管理工作,全面調整全局地質勘查隊伍結構,撤銷了建工、旅遊賓館產業中心,局部調整了工貿中心,歸並了部分經營實體,將原歸屬局統一管理的廣西地質勘查總院和三個產業中心的所屬分院重新劃分到地質隊管理。從2004年開始,在全局執行了部門二級預算。

現行的地勘行業運行機制是以公益性為主的隊伍和以商業性為主的隊伍各有分工、各有側重,同時也互有交叉、相互配合,以商業性為主的隊伍也承擔部分公益性地質工作,以公益性為主的隊伍保留了一些商業性地質工作,總體上仍屬於混合運作。

三、廣西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成效和經驗

(一)在管理體制上廳、局改革目標一致、工作配合協調、改革成果顯著

200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桂政發〔2001〕3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桂政辦發〔2000〕135號),將國家有關部委下放廣西的原地礦、有色、核工業三支地勘隊伍集中統一納入地勘局進行管理,為下一步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2007年5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全區地質工作的通知》(桂政發〔2007〕19號),為進一步深化廣西地勘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在機制改革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通過地勘局以局為單元進行結構調整,採取分離的方式把經營性資產和經營性人員分離出來,進行了內部的事企分離改革。通過改革將經營性人員跟經營性資產企業化,將非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人員留下來走事業的路子,減少了事業機制與企業機制的碰撞和摩擦。

(三)通過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和配置了資源

以局為單元對全局各類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梳理和配置,從而相對集中了全局的生產要素,並使部分生產要素可以在同產業內流動,壯大了各產業實力,提高了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四)人才的相對集中管理進一步優化了人力資源結構

通過人員調整,使得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地質勘查業,而其他各類產業則集中了過去一二十年改革中培養起來的經營管理人才。專業人才的集中管理以及同時進行的非經營性人員的分離,使地質勘查業和各產業可以專心地去考慮各自產業經濟的發展,優化了人力資源結構,提高了管理效率。

(五)通過地勘行業改革促進了地勘經濟發展

近幾年,廣西對地勘工作的投入(包括國家、市場等方面)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對地方經濟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地質勘查單位的經濟總量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職工收入有所增加。

四、地勘單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一)深化改革遭遇體制障礙

廣西壯族自治區從2000年開始設計的地質勘查單位的體制改革,無論從改革目標的設定,到應該採取的改革步驟,都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但是在體制改革上並沒有很大的突破,體制沒有發生質的改變,直到現在所有的經營單位都屬於國有獨資企業,各產業體制不順、活力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盡管已經進行了兩次產業結構調整,實行了事企分體運行,但總體來說還是在事業體制下實行企業化管理,管理體制長期事企不分、產權不清、責權不明,從而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並且導致只負盈不能負虧。另外,具備企業化經營條件的地質勘查單位或地質勘查單位中的多種經營實體的企業化改革舉步維艱,企業和從業人員都不願意摘掉「事業」的帽子,所以依然是「事企不分」。以至於目前地勘局幾乎所有地質勘查單位仍實行混合運行,只不過在核算上、分配上有所差異而已。還有,地質勘查單位事業體制所表現的投資主體單一、分配僵化、積累低下等弊端,使已經企業化經營的產業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綜合競爭力不強。以上種種因素,使得廣西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已由主動式的改革發展成為被動式改革,2003年的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結果也充分體現了現行的涉及事業單位的改革遭遇了難以逾越的政策性體制障礙。

(二)產業結構需要調整

廣西地勘產業發展結構不合理,主導產業定位不清。應該作為優勢主導產業的地質礦產勘查開發業發展速度慢,其優勢培育不夠,佔領的市場份額很小,與優勢產業地位不相匹配。據廣西國土資源廳2006年的統計資料,全區所有地質勘查單位地勘業總收入為38120萬元,占總收入的33.1%;礦業權轉讓收入3514.6萬元,占總收入的3.1%;礦產開發收入3750萬元,占總收入的3.3%;工程勘察施工收入46683萬元,占總收入的40.5%;其他產業收入22930萬元,占總收入的20%。由此可見,地勘主業(包括礦產開發)僅占總收入的39.5%,礦產開發收入僅佔3.3%,還沒有形成探采結合的體制。地質礦產勘查開發業本應成為地質勘查單位的主導產業,但由於長期以來投資體制和管理體制不順等方面的原因,礦產勘查與礦業開發嚴重脫節,成果轉化率偏低,礦產勘查基本游離於礦產開發業之外。在現有體制下,地質礦產勘查項目大多是預算內國家資金項目,只為勘查而勘查,沒有形成地質成果向礦業開發轉換的產業鏈。由於自身資金和體制限制,商業性地質也絕大部分限於探礦權的引資合作勘查或出售,基本沒有融入礦業開發這一環節,無法形成勘查、開發、經營一體化的良性礦業產業互動機制。與此同時,地勘主業之外的工勘和其他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60.5%,遠高於地勘主業收入。而這些產業大多是競爭激烈、技術含量低、高成本、低利潤的行業。這種產業發展格局容易導致地質勘查單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困難,效益不理想,有的產業甚至處於下滑和虧損的邊緣。還有一些產業則一直是處於不斷更新投入的循環中,投入與安置、產出不成正比,這些產業特點導致其今後無法成為地質勘查單位的主導產業,因此現行的地質勘查單位產業發展格局面臨著結構性的調整。

(三)運行機制阻礙產業發展

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體制因素)廣西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無法使事企完全實現分體運行,幾乎所有的經營實體均呈現出事企混合運行的模式。而這種模式的種種弊端嚴重阻礙了地勘經濟的產業發展。另外,沒有經過產權改革嘗試的全額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方式,只能導致單位和職工「等、靠、要」思想蔓延,無法調動職工參與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的積極性。

(四)專業人才結構矛盾凸現

(1)地質勘查單位的人才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業技術人員多,綜合管理人員少;二是在二線的人才多,在一線工作的人才少;三是工作條件好、待遇高的地質勘查單位高素質的人才多,工作條件差、待遇低的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少;四是低技能、年齡偏大人員多,年輕的專業人員特別是綜合管理人才少;五是一些技術專業人員多,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如鑽探)少。另外還存在著地質勘查單位專業人員知識老化、知識結構單一和新老接替斷層等情況。

(2)地質勘查單位人才流失嚴重。前些年,由於地勘行業經濟困難,一些地質勘查單位多年沒有地質勘查項目,造成專業技術人才大量流失。近幾年,由於社會對地勘工作需求增加,大量社會資金投入到地勘業,各方對地質勘查單位的專業人才採取了形式各異的吸引手段,也導致了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大量流失。

(3)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機制不暢。由於體制原因導致地質勘查單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人才引進機制不活、選人手段單一、用人觀念陳舊等弊端。

(五)職工思想意識落後和歷史負擔沉重造成改革工作步履維艱

地質勘查單位長期以來實行的是指令性計劃管理,「計劃經濟」的觀念根深蒂固,「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還是熱衷於向上要項目、要經費,不是積極開拓產業市場;多數職工對企業化經營信心不足,不願意丟掉「事業單位職工」的身份去闖盪市場,開辟產業。

長期以來,地質勘查單位自身沒有積累,用於發展生產的經營性資產不足,技術裝備落後,自我發展能力差,嚴重阻礙地勘產業經濟的發展。養老、醫療、離退休、基地、住房等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地勘產業的不穩定因素日益加重。上述幾方面的問題對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另外國家和自治區給予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的許多優惠政策沒有得到落實,也是導致了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無法深入進行下去的重要因素。

五、體會與建議

總結廣西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的經驗,由自治區政府主導的對區內屬地化的地質勘查單位進行整合並實施統一管理的方式在全國具有典型的借鑒意義。

(一)該改革方式實施的基本條件

(1)由地方省(區)級政府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為主導。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依照國家對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的基本要求,依照實際情況制定並頒布了《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桂政辦發〔2000〕135號)和《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桂政發〔2001〕3號)。為區內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的集中管理奠定了政策基礎。

(2)以省(區)內最大的屬地化隊伍為整合基礎。廣西是以原地礦部下屬的地質勘查局及其下屬單位為隊伍整合基礎。按照上述自治區兩個文件的要求由經過整合的地勘局負責管理區內全部屬地化的地質勘查單位。

(3)以局為單位進行改革的設計和實施。無論是成立集團公司還是組建廣西地質勘查總院以及建設工程、旅遊賓館、工貿等三個產業中心,均是以局為單元進行的,完全打破了地質隊和原隸屬關系的界限。

(二)該改革方式的特點

(1)改革起步比較早。廣西壯族自治區全面完成了區內屬地化隊伍的集中管理工作是在2001年第一季度,而這項工作的准備工作早在全國地質勘查單位屬地化時已經開始了。

(2)各產業調整的力度比較大。原屬地礦部、有色和核工業的隊伍的地勘產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情況並不均衡,此次改革根據區內的條件和各地質勘查單位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集中與整合並成立了集團公司,由集團公司管理新組建的一個地調總院和三個產業中心。

(3)改革涉及的范圍廣。此次改革涉及了區政府的許多相關部門,涉及到了全區所有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關繫到所有地質勘查單位職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改革的綜合協調難度比較大。

(三)該改革方式的缺憾

決定地質勘查單位改革是否成功的決定因素是體制因素和政策因素。

(1)體制因素。地質勘查單位的事業單位體制最終在改革實施的中後期成為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和發展不可逾越的障礙,這種體制的障礙因素迫使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進程遲滯甚至倒退。當然,由於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改革尚未開始,這種障礙在短期內不會消除。

(2)政策因素。國家給予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的種種優惠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為推進地質勘查單位企業化改革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遭遇了體制障礙等因素,遭遇了各類相關政策壁壘。導致許多涉及地質勘查單位企業化改革的非常關鍵的優惠政策無法實施和推行,改革的實施和相關政策的不配套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一些地質勘查單位執行的地方性政策由於缺少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呈現出有權放、無權收的尷尬局面,使得地質勘查單位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一味求穩、求平衡。

(2007年9月)

C.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12個市級監測站(均隸屬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組成,從業人員共計17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9人(高級職稱者30人,中級職稱者61人,初級職稱者38人),其他人員43人(見表)。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

地質環境實驗室水質分析儀器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廣西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遠程會商系統建設

自2003年至今,廣西使用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為專家經驗型預報系統,根據環境地質條件及大氣降雨與地質災害發生的相互關系的經驗判斷,依據歷時降雨資料及降雨預報,作出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預報。

廣西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目前還沒有建立有效的遠程會商系統,與區氣象台的會商,主要是通過QQ進行。

(二)預警預報信息發布及效果

廣西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主要是通過電視台及手機簡訊向社會發布,同時每天的預報結果在廣西地質環境信息網上發布。信息發布效果比較理想,起到了及時通報有效信息的作用,使得全區各地能夠及時獲得地質災害信息,及早進行預防和防範,起到了有效減少因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造成的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作用。

(三)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

廣西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主要有:廣西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資料庫、1:50萬廣西地質災害遙感空間資料庫、1:50萬廣西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空間資料庫、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1:100萬地下水污染調查空間資料庫、廣西突發性地質災害資料庫、廣西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地質公園資料庫。

五、主要成果和服務

(一)地下水動態監測

通過20多年的地質環境監測,取得了大量的監測資料,其中,1981~1990年的監測資料已以年鑒的形式出版監測報告5份,1991年以後的地下水監測數據全部錄入計算機、建立了資料庫,編寫了桂林、柳州、南寧、北海、玉林5城市的1991~1995年地下水監測報告各1份。每年均編報7市(鎮)的地下水水情通報和編報南寧、柳州、桂林、北海4城市地下水水情預報,編寫地質環境監測及分析報告,並及時匯交上級主管部門。

利用監測資料,認真研究分析,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報告。

(二)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自2003年起,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氣象局合作(2007年又增加水文部門)開展了全區汛期(5~9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工作,到2008年,南寧市、柳州市、貴港市、賀州市、欽州市、玉林市、桂林市、賀州市、來賓市、河池市等市也相繼開展了市一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日常工作由總站下屬各分站承擔。2003年以來,通過廣西衛視發布3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報439次,其中4級以上預報102次(均不包括各分站的市級預報),為自治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預報結果通過電視、報紙、手機簡訊發布。預警預報精度一般都在50%~60%之間,最高可達85%。近年來,成功預報了百色市城西東筍造紙廠滑坡、浦北縣外貿站存在滑坡、鹿寨寨沙龍江村滑坡、龍勝和平鄉黃洛村滑坡等15起地質災害,避免了181人傷亡和近200萬元的經濟損失。

(三)地下水資源評價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部署,2001~2002年,全區進行了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提交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與水環境圖》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評價信息系統》等成果。對廣西地下水資源進行的新一輪評價,為廣西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依據。

(四)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2004~2005年,對全區4757座礦山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查明了廣西礦山自然地理、環境地質、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現狀等。提交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與評估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報告》、《廣西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等成果,為廣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監測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地下水污染調查

2007~2008年開展的地下水污染調查,主要包括資料收集、地下水的水質取樣及水環境的調查,遍及全區108個縣(區),共收集資料124份,水樣670組,已完成了成果報告的編寫。

(六)地質環境監測服務典型事例

主要有:廣西河池市城東水廠砷污染調查、廣西宜州龍頭錳礦六潮泉泉水枯竭水文地質調查、合浦縣常樂鎮地下水污染勘查、平果鋁排泥庫泉泉水乾涸與污染水文地質調查等,為政府解決污染治理、污染糾紛等問題提供了可靠依據。

六、法制建設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於1999年3月29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第8次常務會議通過,1999年4月19日政府令第3號發布。

2.《廣西壯族自治區鍾乳石資源保護條例》,於2002年7月1日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公布施行。

3.《廣西壯族自治區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2001—2015)》,於2003年12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4.《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於2006年3月30日由自治區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於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5.廣西質量技術監督局於2006年11月20日頒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並於2006年12月1日實施。

D. 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

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誘因絕大部分是強降雨。每年汛期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佔全國的80%以上。

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包括編制應急預案和進行應急治理等。

在汛期,特別是5~9月的主汛期,通過加強巡迴檢查,及早發現地質災害前兆,根據出現的前兆劃定地質災害的危險區,並在危險區邊界設置警示標志,採取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通過預防和治理,達到避免和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對那些危害性大,危險性大的重要災害隱患點,應在汛前施工必要的簡易阻排水工程和削坡減災,壓腳工程等。並預選好應急避讓的安全地點和撤離路線,保護供水供電設施安全等。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往往具有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投資少、在短期內減災效果明顯等特點。

3.4.1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現狀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已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頭等大事。它是保障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通過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實施「以人為本」思想的戰略舉措。已開展的地質災害應急減災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編制與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為預防和減輕汛期地質災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各省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各省(區、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每年編制主要針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對人類活動構成危害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汛期地質災害應急防災預案。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已陸續編制了全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部分省區對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群防群測工作。2002年汛期四川省暴雨頻繁,年初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編制的2002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列出的161處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均受到暴雨影響。為使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強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指導性和針對性。省廳還先後20多次派出專家工作組,分赴全省地質災害多發區開展汛前地質災害巡迴檢查。

浙江省認真落實險情巡查制度和防災預案,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排查,僅溫州市就排查了110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各災害點都落實了防災預案。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成立了「蘭花花」地質災害防治科普服務隊,深入地質災害易發區,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了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2)建立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

為提高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應急反應能力,更好地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等汛期防災制度,盡最大努力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國土資源部決定建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系統。國土資源部一名副部長擔任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指揮長,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地質環境司、規劃司、財務司、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負責人為指揮部成員。

防禦台風期間,國土資源部門人員24小時值班,落實責任制,把任務分解到人。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都成立了應急小分隊,整裝待命,隨時准備應對突發災害事件,配合當地政府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國土資源部門還准備了充足的抗災物資,遇到緊急情況,應急小分隊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抗災搶險中。據悉,由於防災措施及時、充分,16號台風登陸期間,福建省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635處,浙江省也發生108起地質災害,但均無人員傷亡。

2002年6月24日,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城區向陽新村的一處滑坡體因大雨誘發產生數條裂縫,滑坡前沿地表水平錯位35cm,垂直位移20cm,部分居民房屋牆壁出現裂縫、凸起,整個滑坡體出現臨滑徵兆。該滑坡體由長約100m,寬30多m的花崗岩風化破碎體組成,地處居民稠密區,直接威脅百餘戶居民房屋、近千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滑坡一旦發生,後果不堪設想。群眾報險後,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以及縣政府先後趕赴現場調查災情,及時研究採取了應急防災措施,人員無一傷亡,並避免了巨大財產損失。

(3)應急勘查及應急治理工程

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為了減少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少花錢、多辦事,我國政府實施了一些民心工程,應急勘查與治理了一些危害性大的地質災害。1998年以來,國家實行政府投資和地方自籌資金相結合,完成應急勘查項目7項、應急治理項目32項(表3.14),安定了人心,促進了社會穩定,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表3.14 我國地質災害應急治理工程一覽表

3.4.2 應急治理的方法及特點

地質災害應急治理以滑坡、泥石流災害為主。應急治理之前,須進行必要的應急勘查。

3.4.2.1 應急勘查

(1)應急勘查的特點和方法

地質災害應急勘查不同於一般勘查,必須以救災為中心,圍繞亟須解決的問題來確定勘查的目的和任務,做到工作目標明確、具體。地質災害應急勘查技術必須要有針對性,突出快速、簡單和准確的特點,盡量節約時間和費用。應急勘查的主要手段包括遙感解譯、地質測繪、物探、山地工程等。

地質災害應急勘查,要初步查明災害的規模、性質、特點、類型及其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害體的穩定性和發展趨勢,分析影響災害點穩定性的一般因素、關鍵因素、觸發因素,進而提出應急治理方案。

(2)舉例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應急勘查,工作費用15萬元,勘查工作量如表3.15所示。通過勘查,初步查明了東山溝流域1.31km2的地形地貌等地質環境條件,重點對流域基本特徵、泥石流形成條件和特徵進行了詳細研究,對固體物質來源進行實地調查,對固體物質量進行了估算。東山溝流域共有四條溝谷具備發生泥石流的條件,估算鬆散固體物質414.46萬m3,其中可移動鬆散固體物質135.7萬m3,泥石流重度為17.6kN/m3。溝口100年一遇的泥石流流量為69m3/s,50年一遇的為53m3/s,20年一遇的為41m3/s。經收集研究有關資料和實地勘查,對設計參數(重度、流速、流量)進行了計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採取以穩定谷坡和排導為主,主支溝治理相結合,工程治理與生物水保措施相結合,行政和法規管理相配合的綜合治理方針。

表3.15 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勘查工作量一覽表

由表3.16可知,廣西永福縣鳳山滑坡應急治理等6項應急治理工程總投入628萬元,平均105萬元/項;總保護財產2.26億元,投保比為1∶36;總保護人數10695人,平均保護人數1782人。

又如:湖南省綏寧縣地質災害應急處理項目投入資金83.3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0萬元,省財政補助資金15萬元。初步解除了綏寧縣鵝公鄉劉家村楊家滑坡及泥石流等10處地質災害的危險,保護了238戶953人145棟房屋的生命財產安全,幫助當地群眾克服了「6.19」特大山洪災害影響,改善和部分恢復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發展經濟。這些防治工程在2002年汛期很好地抵禦了地質災害的侵襲,雖然5~6月份當地集中降雨數次,但泥石流溝中的碎屑物質被牢牢穩住,居民房屋安然無恙。

江西省共對265處地質災害危險點進行了應急治理,投入資金2250.1萬元。

E. 廣西下達多少億元地質災害治理資金

近日,自治區財政下達2018年地質災害治理資金1.26億元,進一步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減少災版害造成的損失。

據了解,廣西財政在2017年投入1.26億元治理資金的基礎上,2018年繼續安排地質災害治理資金1.26億元,並按因素法分配下達到市、縣。治理資金重點用於對已發現的穩定性差、威脅人數多、危險性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全面治理,逐步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減少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通過工程治理,消除地質災害對群眾生命財產威脅。

F. 廣西上林縣屬於地質災害易發區嗎

近日,自治區財政下達2018年地質災害治理資金1.26億元,進一步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廣西地質環境脆弱、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隱患點多、分布面廣,治理難度大。目前全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7013處,地質災害易發區(村)534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51.9萬人生命和84.78億元財產安全,地質災害易發區(村)威脅房屋(戶)30.48萬戶,涉及人口209.26萬人。 據了解,廣西財政在2017年投入1.26億元治理資金的基礎上,2018年繼續安排地質災害治理資金1.26億元,並按因素法分配下達到市、縣。治理資金重點用於對已發現的穩定性差、威脅人數多、危險性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全面治理,逐步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減少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通過工程治理,消除地質災害對群眾生命財產威脅。

G. 廣西多地質災害的原因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為1250mm-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
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三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
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四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
110mm-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o;在岩溶石
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
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
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唯一進出
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
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
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
佔93%,2-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
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
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10m)地區。桂林、
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
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
個/ 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 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
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
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
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
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
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
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
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H. 廣西自然災害史

1)據記載,從公元107~1912年的1805a中,廣西有335a發生洪澇災害,平均5.4a就有一年發生洪災;從民國元年到38年中,共發生水災327次,平均每年發生8.6次;1949年後45a中發生水災1381次,年均30.7次,可見廣西水災十分嚴重,有逐漸加劇的趨勢。其中最嚴重的是1915年洪災,梧州水位27.07m,全市80%的城區被淹,為百年一遇洪水。柳州市1902年洪水位91.47m,1924年洪水位90.49m,1949年洪水位89.31m,1988年洪水位89.04m,1994年洪水位89.25m,1996年洪水位92.43m,都是造成損失慘重的特大洪水。南寧市最高水位為1881年79.l0m,1908年76.13m,1913年78.10m,1937年77.58m, 1968年76.39m,2001年77.47m,其中1968年受淹面積達83.83km2,損失3500萬元。

廣西洪災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兩岸及山間盆地與山前地帶。其中,以柳江流域和潯江河段最為嚴重,其次是鬱江、桂江、南流江、左江、右江等。山間盆地和山前地區河流雖短小,但坡降大、支流多,因此,雖然洪水過程短,但水位暴漲暴落,亦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如蒙山盆地、象州中平—羅秀的大瑤山山前平原等洪災災損都很嚴重。

2)廣西洪災嚴重的原因主要是季風氣候造成的降雨年內、年際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的降水占年雨量的 40%~60%,桂北春季雨量占該地區全年雨量的 40%左右,夏季佔37%左右。另一個原因是地形影響,造成雨量的地域性差異,山地迎風坡(東南坡)雨量多。廣西有3個多雨區,分別是:①十萬大山東南側的東興至欽州一帶,如防城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822mm,那梭為3700mm,長歧站1990年降水量多達5005.8mm。②大瑤山東側以昭平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帶。如昭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 2047mm。③越城嶺至大苗山東南側以永福為中心的興安、靈川、桂林、臨桂、融安、融水等地,如永福多年平均降水量 2002mm。雖然河流中上游地區河岸陡高,但洪水位也高,所以地勢稍低平的地方很容易被淹。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洪澇災害的因素也在增多。廣西澇災越來越嚴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大江、大河堤防高,排澇設備少,支流洪水無法及時排干而成澇。這是防洪工程措施的致命弱點,尤其在上游洪水與區間洪水同時暴發時最為嚴重;二是廣西石灰岩地區窪地和谷地地形封閉,地表水通過落水洞排走。暴雨時,地表匯流過多,地下管道排水不及,造成窪地和谷地受澇,值得注意的是建築工程特別是水利工程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河坡降變小,使窪谷地積水排泄疏干速度下降,造成澇災。如20世紀90年代大化、岩灘兩電站造成東蘭、大化上萬畝谷窪地耕地受澇,長達2~3個月,直到2012年排澇隧道建成澇災才有所緩解。

3)廣西雖然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年雨量充沛,但降雨的年內、年際分配極不均勻,因此少雨年份旱災亦十分嚴重。從公元714~1912年的1198a中,受旱371a,平均每3.2a就有一年乾旱;從民國元年到38年發生旱災273次,1949年後到1992年發生旱災1981次,平均每年發生46.1次。俗話說:「洪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每次旱災發生往往有數縣甚至數十縣遭受損失。如1949年後一年中受災縣數達21~44個縣的重災年就有24個年次,受災45個縣市以上的特大災年有10個年次,其中1963年有79個市縣遭受乾旱災害。

受季風影響,廣西冬半年易旱,春季和秋季是季風轉換時期,季風進、退的早晚可影響兩季開始和結束的早晚,常導致春旱和秋旱。夏旱有時也有發生,冬旱發生較為普遍。春旱主要發生在百色地區、南寧地區和欽州地區的西部,河池地區等,桂林地區很少春旱;秋旱地區的分布恰好與春旱相反,其中以全州、興安為中心的桂東北,柳州為中心的桂中,扶綏、上思為中心的桂南地區秋旱最為嚴重。

廣西乾旱的第二個原因是地形影響,山脈背風坡雨量偏少。廣西有3個少雨區:①以田陽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上游「三林」(田林、隆林、西林三縣)一帶;②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河谷、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③以武宣為中心的黔江河谷。

廣西乾旱的第三個原因是地質地貌原因。廣西石灰岩分布面積廣大,共9.7萬km2,約占廣西總面積的41%。石灰岩地區地表缺乏土被與植被,降雨雖然不少,但水分大多漏到地下而無法保持在地表,地下水埋藏很深,一般-20~-50m 及以上。同時,桂西山地河谷深切,岸高水低。這兩種地區的水都難於提取利用,因此生活生產用水都十分困難。

4)冷害,包括早稻爛秧天氣、寒露風和霜凍等。冷害多是寒潮入侵造成的,因此,地形朝北開放的谷地及山地北坡的冷害要比背風坡(南坡)嚴重,高海拔山地比低海拔丘陵平原嚴重。如湘桂走廊、潯江河谷、桂北高寒山地等冷害較嚴重,向東南開口的右江河谷則較少冷害。如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廣西出現了長時間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天氣,各地平均氣溫1.2~11.7℃,比常年同期低3.7~5.7℃,偏低程度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同期第一位。全廣西有230個站日出現結冰,104個站日出現凍雨,凍雨最長持續天數長達21d。全區108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達1676.8萬人,緊急轉移安置10.5萬人,電力、交通運輸、農業、林業等遭受重創,直接經濟損失321.75億元。

早稻爛秧天氣指2~4月早稻育秧期間有強冷空氣影響廣西,低溫陰雨天氣導致秧苗爛死,造成大量種子損失,補秧又會使早稻成熟期推遲,也使晚稻插秧時間貽誤,抽穗揚花期易受寒露風影響,致使全年糧食產量減少。現在隨著育秧技術的不斷提高,爛秧天氣對育秧的影響已逐漸減少。

寒露風發生在寒露前後,強冷空氣南下,氣溫明顯下降,晚稻抽穗開花時受大風影響無法授粉,結不成飽滿的稻穀,造成減產甚至絕收。

霜凍是由於寒潮入侵帶來的低溫使水汽在作物表層易形成霜,凍傷凍死熱帶和亞熱帶作物,最易受害的是橡膠樹和香蕉樹。1952年以來,在廣西東興、龍州一帶大面積種植的橡膠樹,歷受11次凍害後,現僅存活25%,割膠量很少。終霜(春季最後出現的霜)對春作物和果樹開花也很不利。

5)大風主要有3種:寒潮大風、台風和雷雨大風。大風以夏季最多,佔全年風日的41%,春季其次佔32%,秋季佔15%,冬季佔13%。大風的地區分布受地形影響,沿海及狹長低平地帶——南北向谷地最多最強。年均大風日,北海、潿洲多達39d,合浦、桂林、永福、梧州10d以上;最少是德保、天峨、憑祥和浦北等地,不足1d;湘桂走廊是寒潮南下廣西的主要通道,梧州地區是東路寒潮入侵路徑,也是台風西進的通道,所以,和沿海地區一樣風災比較嚴重。

極大風速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畜傷亡,廣西內陸最高紀錄是百色地區1972年5月2日的大風,風速達40m/s以上。極大風速還有北海站38.1m/s(1971年6月28日)、玉林站37.8m/s(1973年4月24日)等。

6)重力地貌災害。崩塌,主要發生在石灰岩地區,其次是砂岩和花崗岩地區。原因是這些岩性的岩層岩體厚度大,垂直節理發育,岩塊易於分離,在坡面上多處於極限平衡狀態。在暴雨、地震或人為開挖的觸發之下岩塊崩塌到坡腳,造成坡腳房屋及道路、農作物受到破壞。廣西一般峰林和坡度較大的峰叢坡腳都有倒石堆積。

滑坡,廣西山地丘陵相對高度不大,滑坡規模一般也不大,多在10萬m3以下,但多具有群發性,有時在暴雨覆蓋范圍內通常有數十、數百處小滑坡同時發生。如 1994年6月,因暴雨造成都安下坳鄉板慶村每平方千米范圍內約有40處小滑坡,每處數千立方米不等。滑坡通常發生在花崗岩、硅質灰岩和三疊系百逢組頁岩等組成的山地。如2008年5月上旬西林縣火亮山發生滑坡地質災害,後期治理費用估算超過500萬元。

又如1984年6月22日和1986年7月21日,防城區葉園村花崗岩山地分別發生了兩次滑坡泥石流。據現場測量,滑坡體寬170多米,滑動的土石體超過20萬m3,形成長約2.5km的水石流,造成1人死亡,毀房18間,掩埋耕地3.33hm2,沖毀公路涵洞2座,路面100多米。

7)泥石流。廣西泥石流報道不多,但還是有一定的數量,只不過是因為泥石流多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造成的損失不大。同時,廣西泥石流規模較小,流域面積一般不超過1km2,所以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泥石流一般發生在花崗岩、硅質灰岩等地區。泥石流的危害在於泥石流堆積覆蓋農作物和房屋,甚至埋葬人畜。如1983年6月資源縣城暴發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傷6人,為廣西見報最慘重的一次泥石流災害。

8)水土流失。發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中人為因素往往佔主導地位,但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通常是特定的自然區域,具有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因此,也可作為自然災害開展深入的討論。據 1988年統計,廣西水土流失輕度侵蝕面積 15719.88km2,中度侵蝕9668.9km2,強度侵蝕3796.4km2,極強度侵蝕812.2km2,劇烈侵蝕588.4km2。廣西石灰岩地區9.1萬km2,目前已有18341km2變成裸岩荒漠。其中,石灰岩地區的石灰岩溶解流失是一種化學溶蝕過程,也是一種必然的流失,對人類生活包括農業生產的影響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有些部門也把這種自然溶蝕流失過程劃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嚴重性在於土壤流失,尤其是在石灰岩地區土被本來就稀少,土壤流失後是很難再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廣西的水土流失尤其是石灰岩地區的表土流失是一種致命的創傷,其後果遠比黃土地區的水土流失嚴重。

石灰岩地區水分最易流失。除石灰岩地區外,花崗岩、硅質灰岩、泥頁岩(尤其是三疊系百逢組)地區表土及風化殼最易流失。

思考題

1.我國自然災害有何特點?

2.我國階梯狀地形對自然災害的形成有何影響?

3.參考廣西的自然災害成因,分析家鄉的自然災害形成條件。

I. 廣西地質災害調查及監測的現狀與展望

梁春梅何啟仕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廣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簡述了廣西地質災害的發育及分布特徵,較詳實地論述了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現狀,介紹了調查與監測的工作方式方法及取得的效果,指出了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較為具體的對策意見: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及規律,及時地發現地質災害的變化變形跡象,掌握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趨勢,以便在災害發生前採取預防措施,減少損失,避免人員傷亡。

【關鍵詞】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對策

1前言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及公路、鐵路、水電等基礎建設和礦山開采等人為工程活動的增加,誘發和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作為一種阻礙正常經濟建設、危害社會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自然災害,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因此,及時地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及其特徵特點,同時對那些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監測,及時獲取地質災害預警提示信息,以便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採取防治或避讓措施,減少財產損失,避免人員傷亡。目前廣西的調查與監測工作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結成文,提出對策意見,供同仁參考。

2廣西地質災害概況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量一般為1250~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3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4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110~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是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在岩溶石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惟一進出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佔93%,2萬~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埋深<10m)地區。桂林、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個/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0以上)的海相碎屑岩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3地質災害調查現狀

3.1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以縣(市)為單元進行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是為了查明各縣(市)的地質災害隱患家底,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各縣(市)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礎資料。同時在該項目的工作中,普及地質災害知識,提高廣大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盡量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到目前為止,廣西已完成28個縣(市)的調查工作,已完成調查面積8.07萬km2,占廣西總面積的34%;調查自然村51220個,占調查區內自然村的80%;調查地質災害點5600處,摸清了這些縣(市)的地質災害發育狀況及地質災害隱患,今年正在調查的有10個縣市。該項工作中,調查對象為地質災害點,按照有關技術要求,以人為本為原則,採取地毯式的調查方法,逐村進行調查。重點調查區調查90%的村屯(居民點),一般調查區調查60%~70%的村屯(居民點)。

3.2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

廣西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之一,每年約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200~500起,高發年達上千起。調查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主要由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承擔。1991~2000年期間,由於種種原因,有關部門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差,一般群眾對地質災害知之甚少,發生了地質災害並不知道向哪裡報告,因此,其間調查的數量沒有現在多。近年來,廣西加強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總站下屬各分站成立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可隨時出發,各分站分別負責相應的管轄區域(廣西共23.6萬km2,每個分站負責2萬~4萬km2,約為1~3個地市的范圍),在各分站管轄區域內有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發生時,及時趕到現場進行調查,為地方政府排憂解難。近年來,我站每年到實地調查突發性地質災害100多起(表1)。

表11991以來廣西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統計表

3.3其他地質災害調查

20世紀末開展了全區范圍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災害作為主要調查內容之一。在該項目工作中對全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災種進行一定精度的調查,全區共調查了地質災害點3000多處。在後來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中,對這些點中的大部分又進行了重新調查。

4地質災害監測現狀

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是近年來才進行的一項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廣西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工作:

4.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截至2003年底為止,我區已完成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建立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已有833個。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的管理採取以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為主,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技術協助,互相配合的管理模式。縣(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群測群防的日常管理,負責監測人員的落實、監測點建設與維護、負責落實監測點避險防災預案的有關措施。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負責群測群防工作的技術部分,制定具體的監測要求,負責質量把關;負責有關地質災害材料的編寫,協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進行技術質量檢查,協助制定監測點的避險防災預案。

4.2 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控巡查

廣西有幾千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現已從中選取98個危險性大、潛在災情嚴重的點作為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予以重點監控,這98個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中,每個點受地質災害險情威脅人數在1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加強對這些隱患點的監控,監控的方式方法包括巡查、定期檢查、電話聯系等,對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實行動態監測,及時了解和掌握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變形情況。

4.3汛期地質災害工作

根據廣西地質災害發生發育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崩塌、滑坡、泥石流都發生在雨季,降雨是其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強降雨時段內極容易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進入汛期,區國土資源廳、各縣(市)國土資源局及我站組成聯合工作組,進行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及監督,對各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重點巡查及技術指導,核查各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變形發展情況、穩定性變化情況,檢查落實防災、避災預案及防治措施,指導編寫各市縣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每年巡查約50個縣(市、區)。

5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存在問題及對策

5.1地質災害調查存在問題及對策

(1)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工作還比較滯後。廣西山地面積占的比例較大,人口密度較大,人類工程活動較為頻繁,是地質災害多發省區之一,相當部分農村居民點、交通要道、甚至城鎮居民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雖然20世紀末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以地質災害為主要調查內容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工作,但由於受工作精度、工作目的等條件的限制,尚有不少威脅到居民點的地質災害還沒有進行全面的調查。自1999年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以來,至2003年底共完成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調查面積完成了8.07萬km2,佔全區面積的34%,加上今年正在進行的10個縣(市)的調查與區劃工作,所調查的縣(市)還沒到全區80多個縣(市)的一半,調查面積也還沒到全區面積的一半。因此,需要繼續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查清各縣(市)地質災害的家底,劃分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各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2)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管理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我區有14個市(地級),目前只有8個市建有地質環境監測站,並成立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由於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要求時間緊,任務重,並且突發性地質災害又往往發生於邊遠山區,有的調查應急分隊要負責2~3個市,人員少、且缺乏相應的設備,導致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有時候滯後,影響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及時調查與應急處理,有時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今後,應進一步完善與健全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管理機制,搞好隊伍建設,投入資金解決設備問題,保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能隨時出發,以便能盡快地了解突發性地質災害情況,提出防治建議,為各級政府部門搶險救災及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決策依據。

(3)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信息反饋不夠及時。由於地質災害常發生於邊遠地區,發生地質災害後要通過多層報災,往往要等到地質災害發生多日後總站才獲得信息。因此,應加強通訊設備的配備,進一步細化與落實地質災害的上報制度,保證能及時捕捉地質災害發生信息,以便及時進行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

5.2地質災害監測存在問題及對策

(1)廣西地質災害監測目前還沒有系統的規劃,工作還剛剛起步,還沒有走向正軌。應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編制全區的監測規劃,開展專業監測工作,增加投入,一些重大的隱患點利用儀器進行監測。

(2)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認識與重視還不夠;觀念還比較落後,工作抓得不緊,有的認為可有可無,沒將其擺在議事日程。應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對群測群防工作的責任感,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的大事,是一項民心工程,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之一,是減災防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3)群測群防工作的組織與人員落實、經費籌措、監測工作的日常行政管理、監測資料匯總等工作還做得不夠,常有脫節現象。為了保證群測群防工作的有效持續進行,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①健全組織、落實人員:已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工作的縣(市)、鄉(鎮)地方政府要負責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組織結構予以進一步的落實,包括縣、鄉、村三級的組織機構。已建立的縣一級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指揮中心,鄉鎮一級的指揮分中心或監測組等組織要進一步健全,人員要相對穩定,工作調動後要及時調整補充,群測群防指揮中心、指揮分中心或監測組要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相關工作。各監測點的監測員要相對固定,特殊情況變動後要及時補充落實,並保證其經過適當的監測培訓,保證監測工作正常有效地開展。②分工協作,落實責任制,保證網路正常運轉:縣(市)、鄉(鎮)地方政府要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有關責任制進行落實,制定相應的制度,各監測點均要制訂臨災避讓措施及防災預案,縣、鄉、村三級均要建立災情匯報及速報制度,發現異常及時上報,要配備相應的通訊工具,保證縣、鄉、村三級網路的正常運轉,各監測點監測員要制定責任制度,縣鄉國土部門要對群測群防工作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糾正錯漏或彌補不足之處。③安排資金,保證群測群防工作需要: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資金列入年度計劃和預算,每年需安排一定的資金確保該項工作順利開展。為保證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經費的需要,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籌集機制,調動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對群測群防的積極性,鼓勵社會捐助,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贊助。

6結束語

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是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具體體現。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不僅僅只滿足於現狀取得的成果,還應對調查與監測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剖,找出問題的症結,採取有效措施。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在今後的工作中應進一步加強,才能達到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的目的,從而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J. 2000年以來廣西發生了那些自然災害,在哪些時候發生損失情況怎麼樣如題 謝謝了

這一次5月12號的汶川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方,就是青藏高原的邊緣跟平原交接的地方,這個圖是汶川7.8級地震的發震構造圖。在這裡面我們知道,汶川是在龍門山地震帶,這個龍門山地震帶是我們國家歷史上一個地震活動非常強烈的地方。在汶川附近,在松潘曾經在1976年發生過兩個7級以上的地震,在疊溪1973年曾經發生7.5級的地震,所以四川汶川這塊地方發生7—8級巨大地震的構造條件是完全具備的。 再來看南寧,廣西是位於華南地震帶,內陸的一個地震帶,廣西地區是一個中強地震發生地帶,廣西歷史上在陸地只發生過3個6級以上地震,一個靠近廣東,在海裡面曾經發生過兩個6.1和6級地震,所以說廣西和海南之間歷史上的地震活動和地震構造的背景跟汶川有巨大的差異。在廣西我們曾經記錄2000多年歷史地震的記載,從來沒有發生過大於6.8級的地震,因此我們認為在南寧和海南之間不可能發生9.1級的巨大地震。 因為廣西的地質條件相當復雜,經歷多起地質構造運動,斷裂,褶皺比較發育。桂北的北東向,桂南的北東向,桂西的北西向深大斷裂發育,絕大部分是活動的斷裂。廣西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分屬中亞熱帶河南亞熱帶氣候區,氣候炎熱多雨,易受台風影響。加上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類社會活動加劇,地質環境較為惡劣,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為1250mm-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 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三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 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四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 110mm-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o;在岩溶石 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 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 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唯一進出 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 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 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 佔93%,2-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 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 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10m)地區。桂林、 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 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 個/ 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 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 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 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 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 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 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 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 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希望採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