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文化的特徵
『壹』 中國文化傳承與中國地理相關知識
中國文化特徵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聯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中國文化的特徵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
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2、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
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3)地理環境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貳』 中國的地理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文化與地理環境、
黑格爾認為地理環境對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將世界按地理特徵區分為三大類型:乾燥的同廣闊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過的平原流域;與海洋相連的海岸區域。所以,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起著很大的作用。它為活動在它的范圍內的人們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性格。試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於太行王烏二山嗎?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人類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可以說有著決定性影響。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斷提
高,地理環境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小,不再會有挖土搬山的當代愚公。但人作為自然體,決不會脫離自然,也不會完全不要地理環境,因此地理環境和人類始終關系密
切。象我們現在的生態平衡,就是如此。
2、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疆域遼闊,從最東的黑龍江流域與烏蘇里江會合處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間約有5200公里,從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約有5500公里。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呈現出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以明顯的階梯狀分布;同時又有很多東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國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在歷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國的疆域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地理環境也發生著變遷。象「中國」一詞,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諸侯國家,隨後就以中原建立的國家政權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時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時還未出現。黃河是向東南入東海。
中國的地理位置優越,大部分處於中緯度,氣候溫和,又位於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遠,季風
氣候發達,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象河南古時氣候溫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為「豫」,同樣,蒙古高原上是「風吹草低見牛
羊」。沙塵暴、黃泛區只是以後的事情。
3、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遼闊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向、穩定。
中國地理兩大特點:一、以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為發祥地的中華文化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北有難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亞原始森林,西北萬里黃沙,西南是最高、險、峻的青藏高原,東南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二、疆域內迴旋餘地大,跨緯度長。南北遷移的空間大,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動亂,都有著廣闊的緩沖迴旋餘地。這樣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相對封閉的內陸區域使文化有著內向性特徵。中國古人喜歡山,對大海很少了解。哲學家很少有出海的經歷,水的概念僅限於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沒出過海。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還有人寫水「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帆一片日邊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反,對山崇拜有加,拜五嶽。皇帝祭泰山。絲綢之路多為外國商人,唐宋對外貿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為中心,四海為天下的天朝王國、中央帝國就是我們古人的中國形象,蠻夷是不屑與交往的,也就沒必要到外面去。迴旋餘地大,是中國文化相對穩定。
(2)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外部世界很難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不僅我們很難出去,外面的也很難進來。絲綢之路之所以偉大就是它是中國古代通向外面的極少數通道,並且從這個通道上來的外人畢竟還是少數。外來民族的征服也是由於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難湊效。所以,中國文化沒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的厄運。這從客觀上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發展。
中國地域遼闊,跨緯度大,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限,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使中國的農業的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使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有了穩定保障,從而使文化發展呈現出穩定延續的特徵。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問題仍然重中之重。
(3)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著相對多樣性。
中國疆域遼闊,地形駁雜,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澤、森林而形成了內部相對不同的區域。地勢西高東低,山脈河流多東西走向,所以東西行易,南北行難。長江、黃河成為天險。大運河就是因此而鑿。三國鼎立就是劃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眾多不同的「小王國」,相對有別的區域文化。也就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起來。秦國有虎狼之喻,荊楚有披發左衽之風,魯宋有禮樂之俗等。因此,長江流域,山東半島,四川盆地嶺南地區都形成了不同特徵的文化,也成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叄』 中國地理環境結構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對中國文化的形式有什麼影響
北方較平坦 南方多山和丘陵 故南方方言較北方的多而紛雜
『肆』 中國的地理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平原以種植業為主,南方水多,北方路旱,南船北馬,米面等習慣形版成。北方冬季多寒冷,糧食權得來不易,祭灶神,過冬,除塵等習俗保存了下來,並且北方多以小麥,玉米,高粱等耐寒耐旱植物為主,飲食多麵食,春節包餃子,湯圓等。
2·南方水稻為主,傣族潑水節,端午賽龍舟,包粽子,依託於南方豐富的水資源,江南魚米之鄉,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過節日都有節日特色食品。
還有許多,如果是學生答這種題目的話還是要結合書本知識回答,中學課本中說多民族國家那一部分內容裡面自己去好好看下
『伍』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資源等等,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早期文化形成更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國度有聲有色的文化表現比喻為一幕接一幕悲喜劇,那麼,這些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環境便是這些戲劇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馮天瑜教授用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環境是中國文化產生的基礎。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較早地產生了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人類的生命與水息息相關,決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中華民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不光是中華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比如漢族的祖先崇拜文化,這種文化的由來是可以找到地理環境的因素的。漢文化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土壤、氣候、水利等自然條件為發達的農業文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促成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體(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直接與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飯萬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對子孫來說已足夠應用,家族宗法觀念由此得到強化,引出了對祖先的莫大崇拜。」2無論是文學、思想、歷史學、經濟學、書畫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
『陸』 簡述中國的地理條件和文化特徵之間的關系
地理條件:西高東低、地勢呈三級階梯分布,以山地丘陵為主。
文化特徵:大雜居、小聚居。漢族分布在在沿海地帶和中原地區,少數名族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
『柒』 中國文化自然地理背景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地理環境是人類存在和文化創造的先決條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圍中的人群,必須依賴著自然提供給他的條件,進行他的文明建構,展開他的文化歷程。因此,了解一個文化的總體特徵,從地理環境方面進行觀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觀察,必須是歷史的,文化與地理互動的。越是早期,人類文化的創造越是受制於它的地利條件;越到後來,人類施加於自然環境方面的影響也深。同時,地理對人文的影響,也不是簡單的人與物質自然的關系,其間還有復雜的中介內容。
第一節 中國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地利條件
現在所看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是中華民族祖先多少年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歷史實踐開創的結果。從中國文化學習的角度說,不僅要了解作為文化實踐結果的地理現狀,還應了解這個開創過程,以及特定地理因素在文化發展史上所起的特定作用。
一、中國地理簡要的概況
1. 中國地形地勢及歷史上的人群的分布
中國處於世界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部,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國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地形呈階梯壯分布。地勢最高的是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歷史上,青藏高原地區曾居住過土蕃和羌人。青藏高原內部地勢微有差別,靠近青海地區地區地勢向東南傾斜,是各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這個地區羌族人居住較多,一部分居住在黃河上遊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漢時稱西羌,經常與中原地區發生沖突。土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區,南北朝時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到唐代變得相當強大。經常與唐朝發生戰爭,但和平的交流更多。此地因距印度較近,佛教文化十分興盛。從青藏到原往東往北,是第二階梯。這里分布著高原和盆地。最南的雲貴高原,崇山峻嶺,地勢復雜,是古代所謂「西南夷」雜居的地區。它的北部就是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圍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復雜,南面大體屬於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區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區;盆地的中央是富饒的成都平原,文明發展歷史十分悠久,漢族人在秦漢以前就已大量居住在這一地區。再往北越過秦嶺是黃土高原地帶,此地是黃河及涇、渭流過的地區,沃野千里,是中原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許多王朝都在這里建都,養育過輝煌的古代文化。這一地區,是四塞之地,黃河在它的西、北、東三面環繞,南面是秦嶺山脈,西北有六盤山、賀蘭山,北有陰山山脈,東有呂梁山脈及潼關之固,真可謂表裡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漢中,東連伊洛地區,有富裕的經濟後方,有方便的交通,進可攻退可守,中原王朝長期在此建都,地卻是這里有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
黃土高原的北鄰,是蒙古高原,這是一個草原、沙漠、戈壁交錯的地帶。歷來也是北方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地帶的要沖。特別是今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從來都是中原人群與草原人群的必爭之地。黃河在東西向流經今內蒙古地區之後,轉而向正南,橫穿黃土高原。黃河的東側就是今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東西兩側是太行山和呂梁山,中間夾著一條寬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谷地呈東北西南向走向,南與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發祥地。據說堯舜時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區建立過都城。山西高原的北部與蒙古高原相接,這個地區是內遷的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要路;太行山脈中某些斷裂處,又可以直通華北地區。所以歷來有山西居「天下形勢」之說。
太行山的北斷是東西向的燕山山脈,再向北越過蒙古高原東側一段多山地區,就是廣闊的東北平原了。東北平原的西側是大興安嶺,東側是長白山脈。東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著許多以狩獵和耕種為生的民族。幾個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的人群,如鮮卑、契丹、金人、滿族等,都起源於這一地域。東北平原通過狹窄的遼西走廊與華北平原相接壤。華北平原有黃河和海河水系,東部還有泰沂山地,是中國文化又一搖籃。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發達的農業,是漢民族的聚集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也是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華北平原直接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連。這一平原與丘陵相間,由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構成。這一地區氣候濕潤,湖泊眾多,經過長期開發,是古代重要的農業區,唐宋以後,還是中國的經濟中心。這一帶原來有所謂苗蠻山越等族,隨著江南的開發,或南遷或融合到漢民族之中。長江中下游以南直到大海,是丘陵、低山廣布的地帶,間有小的河谷平原。珠江水系和閩江水系是兩個交代的水系。這一帶是秦漢時為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後來還有傒、俚、僚等族,隨著民族的融合,也大體都消失了。此外還有台灣島、海南島及漫長的海疆領土。
2. 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徵
作為歐亞大陸的一部分,中國地理面積差不多與整個歐洲一樣大。雖然地形復雜多變,但不失大陸的整體性。首先是眾多的河流猶如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的地區連系在一起,黃河,長江貫穿於中國三大接替之中,溝通著中國大陸的東西。而漢水、淮河更是把這兩條大河聯系在一起。長江的支流湘江和贛江與屬於珠江水系的灕江和北江同發源於南嶺山,秦朝時開鑿靈渠,正是把湘江和灕江相溝通。西江則聯系著嶺南和雲貴。
其次是地理通道。雖然地形多樣,山嶺眾多,但不論多麼險峻的地勢,大自然總留給人以交通的便利。實際上也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發生過人群交流的。這是從遠古時代就開始的。新疆是離內地最遠的地區,但據有些學者研究,那裡的和田玉曾在江浙地區的考古文化遺址中發現過。青藏高原發掘的文化遺跡,也與甘肅黃河流域的考古文化之間有著影響關系。廣大中原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更為緊密。有古地理專家從新石器文化遺址的分布,得出這樣的結論:大致沿渭水、黃河、濟水一線,從遙遠的古代,就形成一條聯系東西的交通線。與這條東西線相交,還有三條南北方向的交通線,一條在太行山以東不遠,北起河北的曲陽,南至河南新鄉,都有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存在。另一條在太行山西側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條,則在今陝西境內,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嶺,北達榆林、府谷一帶。(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古時代」第三章「交通·道路·都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97—699頁)從中原向西南、東北也都有著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條件。這些都形成著中國大陸內在的統一性。沒有交流就沒有文化的發展,交流范圍及交流者之間差異越大,對文化的發展就越有利。
3. 數千年來的氣候變遷及飢荒災病情況
中國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氣候,廣大的東部地區又處在季風氣候區內,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顯的季節性;災害性氣候也不少,旱災特重,其次是洪澇,以及與此相關的蝗災病蟲害等等。中國文化恰恰就發祥於這樣的氣候區內。
五千年來的溫帶氣候也是有變遷的。1972年《考古學報》的第一期發表了著名學者竺可楨先生《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來中國氣候的大勢是由暖變冷,具體表現是溫暖時期一個比一個短,溫暖程度一個比一個低。竺可楨將五千年的氣候變化分為四個大的時期。第一個大時期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屬於溫暖期。這個時期的時間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時黃河中下游地區有野象等亞熱帶動植物。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為寒暖交錯期。這個大的時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其中西周前期為溫暖期,之後進入寒冷期,史書有牛馬凍死、江漢結冰的記載。到從春秋至西漢時期,又進入第二個溫暖期。文獻記載當時北方一年可以收獲兩季,蜀、漢、江陵等地有橘樹等亞熱帶植物,而這些植物後來南移了。東漢、三國直到南北朝,是第二個寒冷期。曹魏時期淮河曾結冰,北朝時賈思勰《齊民要術》記錄黃河以北的桃花開的時間,比現在要晚十天到半個月。從隋唐至北宋初期,又進入第三個溫暖期。唐玄宗和唐武宗時,皇宮及南郊都種有柑桔。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是第三個寒冷期。素有「荔枝之鄉」美稱的福州,曾先後於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和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兩次遭受嚴寒,荔枝樹全部凍死。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國氣候進入第四個溫暖期。當時的杭州經常有不見冰雪的年份,北京的物候與今天的北京差不多。從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個大的氣候時期,這一時期為寒冷時期。竺可楨稱此期為「方誌時期」,因為明清兩代我國多數地方都有了方誌,對區域性的氣候變化做了更為詳細的記錄,特別是對認識各種異常氣候所引起的災害很有幫助。竺可楨也把這一500年的大時期分為幾個小的時段,有「第一冷期」,「第二冷期」和「第三冷期」。第一冷期時間為50年,從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其中1493年淮河流域普降前所未有的大雪,降雪期長達半年之久。1513年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同時結冰,洞庭湖的冰可以走人、行車。第二冷期從明泰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720年),長達100年之久。其中17世紀的後50年,為這一冷期最寒冷的時期。這50年中經營今千年的江西省的柑桔園被寒潮毀滅了,山西省的五台山夏季下雪,運河的冰凍期一年達109天之多。第三冷期從清道光十六年(1840)到光緒十六年(1890),共50年。這期間,江南地區曾出現過夏歷六月降雪的反常天氣。西安一帶有過「大雪六十餘日」的記錄。第四個大的氣候期從1900年開始,竺可楨稱之為「儀器觀測期」,因為這以後有了測量溫度及氣象觀測的儀器。因超出本書內容範圍,此期氣候變遷的情況就不做介紹了。
氣候與災荒疾病情況有直接關系。災荒主要指旱、澇、蝗、風、雹等,大水之後往往有瘟疫,打氣旱之後往往有蝗災,所以災荒與疾病是相互聯系的。我國是一個多災荒的國度,據鄧安特《中國救荒史》統計,從西漢開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時間里,災害總數高達5150次,平均4個月強便有一次。受災范圍越來越普遍,而且一些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省份,災荒每經兩三個世紀就上升一次,然後稍稍下降,不久又上升,總的趨勢是頻率越來越密,強度愈來愈大。與這樣的趨勢相同,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後來越嚴重。因此,備荒、救荒都是古代中國經濟生活中的大事,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二、地理條件對中國文化的諸多影響
1. 廣大地域決定中國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國大陸的整體性,影響著中國文化的走向世界統一,地域廣闊的大陸又一定是一個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國文明時代的開始,家國社會的建立,正以這樣一來的一個基本情況為前提。這也是它在產生條件上,區別於任何其它古代文明的地方,也是我們思考中國文化道路的重要起點。
世界上的幾個古代文明,古埃及發生於尼羅河,巴比倫都發生於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流域。他們相同的特點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而周圍廣大地區是不利人類生存的浩瀚沙漠。古希臘文化產生於地中海的半島和島嶼,各地理單元都有著很大的獨立性。中國文化的發祥地雖也是黃河流域,但不同於西亞文化的是,它所依賴的不是黃河幹流本身,而是它眾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濕潤地區。(參錢穆《中國文化概論》)那種將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生,也視作大河灌溉條件下產物的看法,並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地理特徵也決定著中國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臘式的文明道路。地中海半島、島嶼相對獨立的狹小地域,決定著每一個地域上人口構成的相對單純;而且那裡不太適宜農業,這又決定它經濟上的對外依賴性,海上貿易及掠奪盛行,由此一個商業形態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
中華祖先在創建它的古代文明時,首先面臨著大地域上人口構成多族群的特點。據說在夏禹一次朝會上執玉帛的諸侯有上萬之多,商湯時這樣的諸侯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紂時,《史記》栽有八百諸侯不期而會。有專家指出,這些所謂的「諸侯」,實際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族長。如何將這眾多的來源不同文化互異的人群摶和為文化整體?在西亞古國,人們經常看到的是族群為爭奪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進行的一個族群對另一個族群的殘酷征服。但在中國,戰爭征服是有的,但最終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戰爭,而是聯合與融會。(參本書第一章第一節)西亞文明基本上是消亡了,中國文明卻獲得了成功,他的文明道路既不同於古埃及、巴比倫,更不同於古希臘,獨特的地理條件,制約著它獨特的文明形態和文化方向。
2. 廣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統」觀念
分裂與統一是中國歷史的兩大現象,統一總是佔主導傾向的追求。這樣的追求來源於廣大地域上人群的遷移及人群間許久以來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確記載,到西周時,「天下」的觀念已十分清晰。大體從商朝開始,王朝就已按著距離的遠近,對天下人群採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而周王朝那些幾千里之外的人群,認為只要他們承認周王的合法就可以了。而歷朝歷代的皇帝,又無不以邊遠的四裔民族的「來朝」為榮耀。「天下」觀念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統一。盡管中國歷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數,時間也不算短,但追求統一始終是政治觀念中的基調,也是歷史的基本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意識,是威力持久的中國理念,對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壯大,有重要作用。
3. 地緣特徵與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
這里的地緣概念,不同於現代的領土觀念,它要說的是當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後,與北方范圍更加廣闊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間的關系。從地理的角度觀察中國文化歷史發展,應特別注意與北方邊地草原人群的地緣關系,那裡藏著中國歷史命運的重要秘密。在西北方向,帕米爾高原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分隔著東方與西方兩大文化世界。但是更近的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須長期面對一個由草場、山地、沙漠戈壁構成的遼闊的地域,和以游牧為基本特徵的文明區域。這個遼闊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連中亞乃至東歐平原,東接中國的東北和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那裡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濕潤地帶。這是一個巨大的扇面形地帶,居住著很多古老的人群。廣闊的蒙古高原,是這些民族與中原發生關系的「前台」。在這個前台上,截止到蒙古族人興起,沒有一個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從文獻記載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人群是玁狁,之後是北狄,秦漢以後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黨項、金以至蒙古、滿族。
這些民族除滿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個民族遷徙,草原出現「真空」狀態時,從原來的居住地大舉躍進,充當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興旺時,他們逡巡於它的周圍,學習著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還被強大的中原王朝擊潰,或遠徙或內遷;當中原朝政陷於混亂衰弱時,他們便大舉進攻,進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遷移。而他們則成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創造者,在短暫的遲滯後,文明沿著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溫、繁榮。隔一二百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上述的情況再重復一次。這樣的反復,有許多次。有人曾探討,中國的封建社會何以那麼長,而歐洲的中世紀則要短得多。此中原因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卻相當清楚,歐洲古代文明,在經歷過日爾曼蠻族的大舉進攻和毀滅後,再也沒有類似的情形出現,而在中國這樣的重復,卻是多次發生。這就是中原文明的歷史命運。這命運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內涵。世界上幾個古代文明,只是在地球的幾個點上出現的,一旦文明世界形成後,人類內部就出現了先進與落後、文明與野蠻的差異和矛盾,而人類也正是在由這差異帶來的對峙、沖突、融合中,走向同步發展。古希臘、羅馬文化帶動著歐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則帶動著地域更加遼闊的東亞文明的同步化發展。
『捌』 地理環境,經濟基礎,政治環境等方面分析中國文化特徵的主要原因
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中國文化特
『玖』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9)中國地理文化的特徵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拾』 中國的地形地貌特徵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怎麼樣的中國
中國地貌特徵: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
這種地勢有利於海洋濕潤水汽深入大陸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同時許多大河在流經階梯交界處時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我國是世界上水能蘊藏量最豐富的國家.7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二是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不同的地區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對中國文化開放程度的影響.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3、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注意,江蘇卷2001年專門考了簡答題)
5、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