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不死草

地理中國不死草

發布時間: 2021-02-28 18:36:14

中國地理問題

A: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准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版小之分,可指南京權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北部及皖南部分地區以及今江西贛東北(東部)稱作江東。
B: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
C:與江南相反
D:華北包括以下省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華西包括以下城市:
重慶 青海 甘肅 寧夏 陝西 四川 西藏 新疆
華南包括以下城市:
廣東 廣西 福建 海南
華中包括以下城市: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華東包括以下城市:
上海 浙江 安徽 江蘇
E:沒有華西
F: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
G: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稱塞北。
包括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等省、自治區的北部。
H:雁北:山西大同
I:就是渤海的中部、西部海域

⑵ 地理中國觀後感600字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的貢獻,是大自然的功勞。使一個個生態系統得以維持。昨天我看了一期關於冰川的《地理中國》節目。冰川這個名字大家一聽就很熟悉,顧名思義——冰川就是用冰匯集成的河川,它帶給了河西走廊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國在研究這方面時,是在1958年開始的,人們克服了一切困難在祁連山這個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條透明夢柯冰川,是專家研究對象。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點和地貌。為我國研究冰川動力學和極大陸型氣候有著重要意義。但生活條件不足,被迫放棄了。但時隔46年後,我國冰川學家重新殺了回來,一切條件都具備,研究工作開始進行了。來到他的末端,專家們發現冰川已融化了許多。經過專家分析,從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約20年時間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約20年裡,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後從九十年代末到現在,十幾年時間里退縮了100米,這意味著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漸加快。從二十年變為十年,透明夢柯冰川每退縮100米,融化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在這樣的融化作用下,透明夢柯的末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裡的水充滿著,不斷的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著固定狀態,為河西走廊地區人們支撐著經濟和作物的來源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代表大自然的傑作,我們應盡力保護。

⑶ 鬼穀子告訴秦始皇「祖洲」有不死草,「祖洲」位於何處

祖洲在哪裡?鬼穀子是中國歷史很有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創建鬼谷門派,可以說懂得天文地理,通曉世界之事。

有記載:祖洲 ,在 東海 ,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長三四尺。人已死三曰者,以草覆之,皆當時活也。服之令人長生。放在現在的說法就是東海里祖洲的不死草,長在瓊玉的田地里,也叫養神芝,葉子像菰米,不成叢的生長,一株不死草就能救活上千人。秦始皇聽到後就 遣使者以問鬼谷先生,鬼穀子就說這是:祖洲的不死草。



祖洲、平原廣澤、仙山,不約而同的指向了東海的方向,不明而喻就是日本了。

後面日本上面也遺留了很多徐福的故事,還有些地方會舉行徐福的祭祀慶典。所以在很多的時候,歷史上是有這么的一批秦人來到過日本。

⑷ 《地理中國》觀後感 5篇

【一】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二】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

【三】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於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並始終歸屬於、依存於自然的屬性。
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理解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有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
二、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後果,而對較遠的後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後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這個問題在近代社會已經暴露,歐亞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富有遠見的關注,告誡人們要學會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干預自然所引起的較遠的後果。聯想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重溫恩格斯的教誨和告誡,人們應當有所啟示和感悟。
三、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者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⑸ 中央電視台有一部有關於沙漠不死草的紀錄片名稱是什麼

央視紀錄片《非洲》第5集,撒哈拉沙漠。

⑹ 《自然地理》中國為啥只有三北防護林工程為啥沒有三北防護草工程

防護林是建設在荒漠化的外圍,降水較為豐富的地區。荒漠化內部地區有退耕還牧還草工程,也有封沙育草

⑺ 請問什麼草纏在什麼樹上、樹不死草就不死

基本符合你的說法而且比較著名的就是薇甘菊了,不過也不是那麼絕對:什麼回樹不死答草就不死有點太誇張了,薇甘菊危害樹木也是集團作戰,前仆後繼,老的草死掉了你也是看不出來的,總是有新的植株來補充,薇甘菊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覆蓋在樹木上,是看不出來個體植株的。
薇甘菊(學名:Mikania micrantha Kunth),也稱小花蔓澤蘭或小花假澤蘭。是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原產於南美洲和中美洲,現已廣泛傳播到亞洲熱帶地區,如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尼泊爾、菲律賓,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印度洋聖誕島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包括斐濟、西薩摩亞、澳大利亞北昆士蘭地區,成為當今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危害最嚴重的雜草之一。大約在1919年薇甘菊作為雜草在中國香港出現,1984年在深圳發現,2008年來已廣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該種已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其適生地攀援纏繞於喬灌木植物,重壓於其冠層頂部,阻礙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繼而導致附主死亡,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有害植物之一。

⑻ 有誰知道2012年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地理中國》里那一期報道了陝西商洛市金絲峽大峽谷中發現還魂草

鐵皮石斛而已

⑼ 秦始皇已經得到不死草,為什麼還要派徐福東渡日本

因為他想自己獨活,再次派人東渡日本是為了自己的長生不老更有一絲希望。

談到秦始皇的老年,迷信不朽。畢竟皇帝掌握世界的最高權力,秦始皇要永遠長存,永遠統治人民。據歷史記載,徐福叫一名術士來告訴皇帝,能為他找到長生不死葯。

日本古代真的有「不死葯」存在嗎?答案是有的。這種神奇的長生不老葯不但存在,而且就出產在祝島。祝島地處瀨戶內海在九州、本州、四國三島環繞之間,那裡人煙稀少。傳說在那裡的深谷有一種神奇的植物,俗名「窠窠」,日本古書中稱之為「千歲」,大小如核桃,汁濃,味甘。據說食用可保千年不死。聞一聞也可以增壽三年三個月。

⑽ 今天在外面花十塊錢買個幾棵叫「不死草」得小植物 說是用水可以養開花這東西的學名那位高人知道叫什麼嗎

不死草的學名叫做鐵韭菜。

多年生常綠草本,須根較粗,須根頂端或中部膨大內成紡容錘形肉質小塊根,地下走莖細長。葉叢生,線形,先端漸尖,葉緣粗糙,墨綠色,革質。

花葶從葉叢中抽,有棱,頂生總狀花序較短,著花約10朵左右,白色至淡紫色,花期8-9月。種子肉質,半球形黑色。

(10)地理中國不死草擴展閱讀:

耐寒力較強,喜陰濕環境,在陽光下和乾燥的環境中葉尖焦黃,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濕潤的土壤中生長良好。

分布中國、日本及韓國,本省產在北部及中部海拔700~1200公尺山區。主要是園林用途,在南方多栽於建築物台階的兩側,故名沿階草,北方常栽於通道兩側。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