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的新領域
1. 2500字以上的人文地理學方面的文獻綜述
人文地理學文獻綜述,上網查的不知對你有沒有幫助。
我國近10年人文地理研究的成果簡介,人文地理學文獻綜述。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人文地理學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文地理學才得以恢復,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人文地理學進入提高階段。旅遊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分支學科迅速發展。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日益豐富。不僅進行基礎理論研究,還加強了應用方面的研究。計量方法的引進,對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的利用,以及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的引進與運用,都使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廣度和深度得到加強。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人文地理學已走上復興、創新之路,正向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目標前進,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
但是在人文地理學的各個領域,都有值得探索的新問題或尚未解決的舊間題,這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繼續發展的契機。本文在收集和整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主要地理及相關期刊基礎上,對9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進行回顧。總結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趨勢,並借鑒國外的經驗,展望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2中國近幾十年人文地理的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科研成果呈顯著遞增之勢,1992-1996年段發表的人文地理著作幾乎是1982-1986年段的9倍,而且人文地理類文章在整個地理類文章中所佔的比率也呈連年上漲態勢,1997-1999年該比率已達到30.7%超過了以前任何時期。同時,眾多刊物也發表了大量的人文地理類文章,如《人文地理》自1986年創刊至1999年12月間就發表了共計380 篇人文地理各方面的文章。[1]
2.1近年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特點
2.1.1學科門類逐漸齊全;
人文地理學涵蓋的一系列學科部門發展迅速如: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
2. 人文地理學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人文地理學在城市規劃中廣泛應用於資源調查、環境評估、災害預測、國土管理、城市規劃、郵電通訊、交通運輸、軍事公安、水利電力、公共設施管理、農林牧業、統計、商業金融等幾乎所有領域。
1、在城市規劃中大型商業網點的選址要考慮到現有道路網路的結構,路面狀況、寬窄、便捷度等都有可能影響到公共設施的建築結構、建築布局等。從道路網路的角度來具體的定量分析,即如何利用現有道路網路的配置,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理念出發分析商業網點的可達性,從而達到城市規劃輔助決策的作用。
2、基於GIS和RS技術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是以土地變更調查的數據及圖件為基礎,將GIS技術與遙感圖像處理與識別技術相結合,以不同年份同一地區TM影像為基礎。提取兩個或多個時相的遙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從遙感網像上提取變化信息,並進行對比分析獲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從而達到對耕地及建設用地等土地利用變化情況的定期監測的目的。
3、應用於城市地價動態宏觀監測,以監測樣點為核心來研究、分析價格面的變化,以點的變化情況來修正、再現面的變化,為城市地價動態監測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它利於快速決策,易於更新,將為政府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作出應有的貢獻。
(2)人文地理學的新領域擴展閱讀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同自然地理學一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
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各大學地理課有許多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許多學者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十分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
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H.C.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3. 人文地理學科在當前城鄉建設中的應用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講,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其生命力就在於應用性,在於能對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實踐發揮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傳統實踐領域主要集中在國土整治、區域規劃、生產力布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城鎮體系布局、旅遊規劃和投資環境規劃等領域。實踐的結果促進了理論的總結和完善,因而使涉及以上諸領域的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和旅遊學等成為發展較快的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吳傳鈞院士認為今後要大力拓展包括政治地理學、鄉村地理學、社會地理學等在內的第二類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實踐領域,它們是至今沒有真正復興起來或尚待開發的一些新領域[3], 以實踐推動其理論的發展,從而促進人文地理學的全面發展。
知識經濟對人文地理學學科建設的要求
2.2.1 信息化。早在本世紀60年代, 在西方國家就爆發了以微電子、電子通訊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革命」。隨著信息技術大規模產業化和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信息作為第四產業得到迅速發展,並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部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和信息更成為經濟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知識和信息產業的高度發達是各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勝的必要條件。對於學科建設也是一樣,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文地理學要緊隨時代並獲得發展就必須把建設信息化的人文地理學作為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一方面,以大量的信息和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豐富學科需求以促其發展;另一方面,人文地理學要參與對信息產業(尤其是信息網路和信息高速公路)、信息與空間組織的關系以及信息時代相關傳統理論的修正方面的研究。例如,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支撐下,以知識為基礎的高科技產業和高層次信息服務業的相對集中分布、裝配調試工序和低層次服務業的相對分散而引起新的空間組織出現,形成了新的國際勞動地域分工和全球性產業空間;由於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導致區位因素中的勞動力、市場和集聚因素被賦予新的內涵,信息源、創新源的易達性、潛力和風險資本等新的區位因素不斷涌現,從而使傳統的區位理論在解釋信息產業區位時出現了大量問題,必須對它作大量的修正工作[4~6]。
綜合化。 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發展的最顯著特徵即強調綜合性研究的開展,它要求突破傳統的學科分類界限,學科交叉更加明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大科研項目往往要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需數、理、化、地、生等多門學科的參與。對具體學科而言,知識經濟也要求學科建設的綜合化。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結構特徵、發展趨向和優化調控[7],向以地域性和綜合性見長。 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文地理學學科建設更要強調學科的綜合,系統總結以往經驗,開拓視野,強化優勢,才能使人文地理學具有更強的時代感,才能為國家建設服務、為提高國家綜合國力作出應有的貢獻。人文地理學學科建設的綜合化,一方面表現在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各類成果,根據現在和潛在各類因素的優化、集成和協調,結合國家、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去分析、研究和設計區域發展方案,推動國家和地區整體的發展。另一方面還表現在學科內部研究領域與思路的多元化。信息、生命、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有益於環境的高新技術、新材料、空間和軟科學技術構成了新型高科技體系,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柱產業,它們與人文地理學的傳統研究領域相差較大。知識經濟要求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思路要緊隨時代趨勢,與高科技體系密切聯系,走多元化路子。
2.2.3 決策化。知識決策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發展導向, 作為一門知識學科,人文地理學的決策化無疑是擺在人文地理學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本世紀以來,人文地理工作者開展了大量的區域規劃、區域發展戰略和方向等方面的實踐工作,但客觀上還需要人文地理學進入決策圈,否則學科得不到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人文地理學在社會實踐方面也會受到限制。
2.2.4 持續化。傳統的工業經濟忽視環境、生態和社會效益, 把獲取最大利潤作為生產的指導思想,盡管本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開展了大量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與宣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實施仍未由自覺變為自發。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人類對於自然和社會的關系有了較為全面的科學的認識,要求以智力資源為依託,充分考慮資源利用的環境效應,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從而使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支撐下的可持續發展又有了新的內涵。由於可持續發展一直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所以知識經濟時代人文地理學將繼續並深化可持續發展研究。
4. 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發端於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學。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徵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徵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麼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於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學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5.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過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趨向
1、人文地理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描述構成了古代專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屬內容。2、西方人文地理學的近代時期的研究是不斷探索的時期,這一時期相繼產生了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文地理學的學派。3、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6. 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在哪些領域有協同作用
在許多方面都有協同作用,城市發展,城市規劃,農業發展,旅遊業發展,等等還有很多,其實一般都是要自然與人文協同的。
7. 人文地理學中有哪些與別的學科交叉而形成的新研究領域
有很多,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工業,商業等),人口地理學(裡面很多很多,比如宗教,建築,文化,習俗,性別構成,人口構成。。。很多)
8. 人文地理學研究成果可用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哪些領域
人文地理學研究成果可用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哪些領域
可以用於礦產、交通地理、地理思想史、城市地理、經濟地理、城市社會地理、旅遊地理、地理信息系統等
9. 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1,理論體系鬆散作為一門邊緣學科,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涉及到區域經濟、國土整治、生產力布局、城鎮體系、文化景觀、環境保護、旅遊規劃、人口問題、種族歧視、生活福利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各分支學科均以人地關系地域系統作為其研究的基礎,但大部分的分支學科相互間缺少必然的聯系。同時,也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與成套的模式將它們聯系起來。換句話說,人文地理學不像自然地理學的氣候、土壤、岩石等組成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和聯系的環扣,它至今仍然缺乏把各研究要素、各分支學科連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理論基礎,即使其組成要素部分有密切的聯系,而從整體來看,大部分仍缺乏相互間的聯系。人文地理學理論體系鬆散,影響了它的綜合發展。
2各分支學科的發展不平衡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較原來傳統的小區域、區域經濟的研究擴大了,但仍主要集中於國土整治、區域規劃、城鎮體系布局、旅遊等方面。換句話說,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密切的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等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發展較為迅速,在理論與實踐應用上都有所創新,基本上建立了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地理學科體系。一些薄弱的分支學科如鄉村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等,雖也有論著出版,其理論建樹與實踐應用都明顯落後,發展相對較緩慢。我國至今仍有64%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有關農村聚落的產生、發展、地域特徵、建築類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聚落的合理分布與規模及節約用地等急需解決的問題,都迫切要求鄉村地理學快速發展,但它的發展卻跟不上形勢的需要。因此,吳傳鈞院士認為,今後應大力拓展包括政治地理學、鄉村地理學、社會地理學等在內的第二類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實踐領域,它們是至今沒有真正復興起來或尚待開發的一些新領域。
3人文地理學創新艱難一門學科的獨立性在於具有自己的特殊領域、方法和理論,其理論發展為該學科存在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這門學科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隨著研究內容的拓展,越來越多的學科介入,勢必會在發展中形成競爭。當前,西方「以人為出發點」的人本主義和「注意問題的特殊性」的後現代主義的出現,對人文地理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美國有許多人文地理學者將文化地理學作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並以它為理論基礎來闡釋各種人文地理現象。20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的王恩涌教授第一個將文化地理學的現代理論體系引入了中國。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中國人文地理學理論該如何發展?在各種挑戰面前,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理論應本著理論指導實踐,為社會經濟發展能作出正確指導的原則,結合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使它不斷完善。創新為一門學科的靈魂,是一門學科持續發展的基礎。然而,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向來重視學科性質的探討與工作方法的總結,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建設、人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與機理的規律研究等尚待加強。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人文地理學再也沒有出現像中心地理論那樣的重要基礎理論,不難看出人文地理學創新之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