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中嶽
㈠ 東岳,南嶽,西嶽,北嶽,中嶽分別是什麼
東岳、南嶽、西嶽、北嶽、中嶽分別指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1、東岳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2、南嶽衡山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亘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
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衡山是上古時期君王唐堯、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
3、西嶽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於「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4、北嶽恆山
恆山,亦名「太恆山」古稱玄武山。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恆山橫亘於山西北部高原與冀中平原之間,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山間河谷處的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
5、中嶽嵩山
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面,西鄰古都洛陽,東臨鄭州,屬伏牛山系,是五嶽的中嶽。
少室山景,以峰奇、路險、石怪、景秀而著稱天下。山中群峰爭艷,千奇百異,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連綿,有的象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獅起舞,有的若巨龍睡眠,有的如烏龜爬行。三千米棧道穿梭山腰,山道彎彎,宛若絲帶逶迤在崇山峻嶺中。
(1)地理中國中嶽擴展閱讀:
五嶽歷史
古代帝王附會五嶽為群神所居,在諸山舉行封禪、祭祀盛典。「五嶽」一說始於漢武帝。
五嶽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國古代,認為高山「峻極於天」,把位於中原地區的東、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為「五嶽」。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開始在五嶽修建佛寺、道觀,進行宗教活動,每個「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稱「大帝」、「神君」等)作為掌管該岳的最高神祇。這幾座山上的天然風景亦逐漸被開發出來,供朝山信徒游覽。
於是,五嶽又成為中國以山嶽自然景觀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觀之勝的風景名勝區。唐宋以前,五嶽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觀並存。
宋以後,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會勢力彼此展開爭奪。到明清時期,南嶽、北嶽和中嶽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東岳和西嶽則以道教勢力為主,成為中國道教的中心。
㈡ 五嶽中的中嶽是什麼
嵩山。
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為五嶽中的中嶽。嵩山屬伏牛山系,東依河南省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環山地跨新密、登封、汝州、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2°56′07″至113°11′32″,北緯34°23′31″至34°35′53″ 。
五嶽分別是:
1、東岳泰山,位於山東泰安市。
2、西嶽華山,位於陝西華陰縣。
3、南嶽衡山,位於湖南衡山縣。
4、北嶽恆山,位於山西渾源縣。
5、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登封縣。
(2)地理中國中嶽擴展閱讀:
五嶽的名稱,始見於《周禮·大宗伯》和《周禮·大司樂》,至《史記》明確說岱宗(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高(嵩山)這五個大山。
嵩山是儒家文化影響很大的地方,在中國國內名山中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儒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里,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先秦原始儒學、西漢神化儒學、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它與當今河南商丘「睢陽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宋初四大書院。嵩陽書院是宋明理學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其旁不遠處的崇福宮,是宋代安排不合時務的名儒的宮觀,范仲淹、司馬光、程頤、程顥、李綱的等均在此授過「管勾、提舉」之職。
㈢ 東岳,西嶽,南嶽,北嶽,中嶽,分別指什麼山
東岳、西嶽、南嶽、北嶽、中嶽分別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1、東岳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2、西嶽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
3、南嶽衡山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亘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
衡山的命名,據戰國時期《甘石星經》記載,因其位於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
4、北嶽恆山
恆山,亦名「太恆山」古稱玄武山。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市區62公里。北嶽恆山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為中國地理標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5、中嶽嵩山
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面,西鄰古都洛陽,東臨鄭州,屬伏牛山系,是五嶽的中嶽。
少室山景,以峰奇、路險、石怪、景秀而著稱天下。山中群峰爭艷,千奇百異,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連綿,有的象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獅起舞,有的若巨龍睡眠,有的如烏龜爬行。三千米棧道穿梭山腰,山道彎彎,宛若絲帶逶迤在崇山峻嶺中。
(3)地理中國中嶽擴展閱讀:
「五大山」是中國的五大名山的俗稱,按東南西北中的順序排名分別是: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
參考資料:五大名山_網路
㈣ 地理中國五嶽
五嶽來是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源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
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
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
北嶽恆山(海拔2016.1米,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中嶽嵩山(海拔1491.71米,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
泰山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㈤ 麻煩各位給我五嶽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地圖)謝謝了
東岳泰山在山東、西嶽華山在山西、北嶽恆山在陝西、中嶽嵩山在河南、南嶽衡山湖南
㈥ 東岳、南嶽、西嶽、中嶽、北嶽各是什麼山
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
1、東岳泰山
泰山是「五嶽」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華十大名山之首,位於山東泰安,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
(6)地理中國中嶽擴展閱讀
五嶽的說法始見於《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周禮》成書於戰國後期,是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陰陽等諸家而形成的。因此我們認為五嶽的思想是糅合夏代、商代以來的四方神和戰國初期的五行觀念而形成的山嶽崇拜。
五嶽是封建時代帝王加封的。《史記集解》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帝王們為了「報天之功」,常以雄偉險峻的大山為祥瑞,在峰頂上設壇祭祀,舉行封禪大典。
封禪的理論估計起源於東周春秋戰國時代。而第一個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秦始皇親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一處。到了唐代和武周武皇武則天,封禪活動在中原中嶽嵩山。經過封建帝王的封禪歷史,五嶽的地位更高了。
㈦ 五大名山:東岳、西嶽、南嶽、北嶽、中嶽,分別指什麼山
東岳、西嶽、南嶽、北嶽、中嶽分別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1、東岳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7)地理中國中嶽擴展閱讀:
「五大山」是中國的五大名山的俗稱,按東南西北中的順序排名分別是: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
㈧ 中嶽、東岳、南嶽、西嶽、北嶽的地理位置是怎樣的
五嶽,又作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分別為東岳山東的泰山、西嶽陝專西的華山、中屬岳河南的嵩山、北嶽山西的恆山、南嶽湖南的衡山,有些研究認為,「五嶽」一詞來源於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對山嶽、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後,頭和四肢化為五嶽,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的山群,但由於高聳在平原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作詩、修行或到訪,留下遺跡,因此大大增添了五嶽的名聲。
㈨ 五嶽中的中嶽是
不進中嶽廟 怎知嵩山之五嶽極尊?
「正正堂堂地,巍巍煥煥京。到來瞻氣象,果足慶平生。愜我長年願,陳茲祈歲情。忽聞鸞鶴韻,疑有列仙迎。」這是乾隆皇帝親筆御制的《謁岳廟》詩,描寫和贊頌的是位處天地之中的中嶽廟。
中嶽廟被中嶽嵩山環抱於懷,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乃世人敬祭中嶽山神大帝的宏大廟宇。
中嶽廟最早為建於秦代的太室祠,漢武、唐宗、宋祖都曾為之擴建增制。北魏時,太室祠定名為中嶽廟,由道教管理。公元696年,武則天登嵩山封禪嵩山時,加封中嶽神,改所在地嵩陽縣為登封縣。
今天的中嶽廟,建築制式和布局是乾隆皇帝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設計重建的,有著「小故宮」的美名。
東西南北峰,嵩山居於中。《詩經 大雅 嵩高》有雲:「嵩高維岳,峻極於天。」眾山拱衛之中,中嶽嵩山妥妥的C位,氣定神閑,位至極尊。另有傳說,說中嶽廟址是周朝王子晉的升仙之處,王子晉是周靈王的太子,喜歡吹笙作鳳凰鳴飛,游於伊水和洛水之間,更使中嶽廟於莊重威嚴之中又平添了神靈仙氣。
中嶽廟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器宇軒昂,坐北朝南,依山拾級,中軸線全長650米,計有7進11層建築,總面積11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河南省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是五嶽之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建築群。
「名山第一」的中華門是中嶽廟的前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由原有的木質牌樓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廡殿式牌坊,門額內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個字,重點描述了中嶽廟的地理方位。
中華門里,是黃色琉璃瓦攢角重檐的八角方亭——遙參亭,過往行人如果沒有時間進入廟內恭敬跪拜,為表誠心,亦可在此儀式從簡,遙相祭拜。遙參亭的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著豐富多彩的戲曲故事,藉以傳神。
上刻中嶽廟的天中閣是明清時期的正門,本名黃中樓,明朝嘉靖年間改為今名,遠看紅樓綠瓦,飛檐凌空,近看雕梁畫柱,方正持重。前方華表峙立,石獅守衛。東側雄獅口銜直徑15厘米的石雕圓球,西側雌獅前蹄按一可愛小獅,栩栩如生。
閣樓門洞前,有一段無聲的告白,以中英兩種文字提醒您敬畏歷史,珍愛文物:我雖然破舊,但建於唐代,是東到開封西到洛陽的一條官道。雖歷經千年滄桑但風貌依舊,請珍惜並呵護我。請緩慢通過,感謝配合。
通過肅穆的天中閣,長長的神道直通一座四柱三樓的木質牌坊,牌坊枋起三架,廡殿屋頂,斗拱雀替,精雕細琢。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書「宇廟」、「俱瞻」,這就是配天作鎮坊。牌坊原名「宇廟坊」,中嶽古稱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
配天作鎮坊正被圍起維護,只好從旁繞行。
繞過圍擋,繼續神道,來到財神殿。財神殿也稱崇聖門,因中嶽神曾被封為「中嶽天中崇聖大帝」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