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地理背景
❶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條件和背景是什麼呀拜託!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
文化是人的社會屬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徵,人及其活動以外的自然界所發生的一切,都不屬於人的文化。但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文化也就離不開自然,並以自然作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條件的同時,也在磨煉人的意志,給予人重重壓力。人類只有不斷克服這些壓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繼續發展。因此,在人類產生之初,認識自然、改造環境便成為人類生存的第一要義,並將成為終身使命。改造環境的手段是勞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等等。在勞動過程中,人創造了文化,並以文化觀指導自己去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類能夠認識自然,必須對環境產生能動作用;相反,環境也通過自然法則的永恆作用,制約著人類。主客二體,相參相依,共居於循環、變化的生存時態之中。這就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動態關系。
在人類的原始階段,生存動態的重心偏向自然環境一方,人只能被動地受制於環境,而無法自主地選擇自然,人基本上是環境的奴隸。當人類開始學會種植、蓄養家禽和建造房舍時,對自然環境的完全依賴開始有了改變,這意味著人類開始擁有生存的主動權。從這一刻起,地球上相繼出現人所創造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相對於「自然景觀」而言。後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徵劃分區域,如森林景觀、草原景觀等等。前者則是人類有意識地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景觀。
文化景觀的出現對於人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跡罕至的地方充滿生機,使人在原來無生存條件的地方落腳謀生,如在沙漠中開辟綠洲,在「旱魃為虐」之地修建灌溉網……。人類的生存空間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較大的生存自由。
由於自然規律的制約作用,決定了創建文化景觀的非隨意性,其必須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礎上的創造。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於人類的優勢條件,這些條件有時也許微不足道,人類便想辦法擴大這種優勢,直到可以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種異於意識的客觀力量,有自己獨行不改的天「道」地「理」,即便是相對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文化景觀,也仍然受制於自然界的生態規律,人類必須服從、遵循這種規律,否則將受到自然的無情報復。
從古至今,無論人類對地理環境和自然的依賴是輕是重,自然規律和地理因素都會對人類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研究人類早期歷史和文化起源,不能不考慮地理環境因素。
地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對於人類,尤其是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甚至在人類的早期社會,地理環境間接作用於人類心理,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地理環境畢竟外在於社會,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地理環境的影響便不居主要地位。換言之,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來說,地理環境是一種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導因素。有鑒於此,我們在介紹地理的文化功能時,將把「人化自然——文化景觀」作為相應的一種因素,同時以人類的早期歷史為重點。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將黃河流域看成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但依據近幾十年的考古實踐,證實不惟黃河流域,遼河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有長達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樣是中國文化的搖籃。
從初具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人類文化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受生產發展水平的制約,大河成為孕育人類文化的母親。中國新石器時代較為典型的文化遺址幾乎全部分布於大河及其支流流域,如黃河流域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齊家文化區域,淮河流域有青蓮崗文化區域,長江流域有良諸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溪文化區域,遼河流域有紅山文化區域,珠江流域有南方印紋陶文化(部分)區域等等。
早期文化區域分布在大河流域的特徵,在東方文明古國中是共存的,這使各古文明之間具有了一種共性,但中國農業起源的特徵與其它文明古國畢竟不同。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一般都是利用大河泛濫後留下的沃土,再加以灌溉,用以栽培小麥而發展農業。但生命賴以繁衍的大河卻瞏瞏煢獨:尼羅河孤流橫貫,兩河流域僅擁有一個氣候,其它地方則多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區,沒有其它的大河交相補苴。因此,這些古文明地區對大河依賴甚重,如埃及,直到近代,人口聚集區域仍幾乎集中在尼羅河兩旁,因此,有人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予」。
中國文化雖然發源於大河流域,但因地形復雜而採用多品種種植方式,無需固執於大河饋贈的沃土。同時由於從北至南有五大水系遙相呼應,支津密布,方便了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尤其在古代陸路交通工具不發達之時,利用河運就顯得更為重要。新石器時代,各文化區域相互滲透,就是靠中國河流分布的特徵之便。
❷ 選修課《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和條件
中國傳統文化這門課是我的選修課。每周六上。290人的大課,老師每節課都點名,三次沒回到取消考試資答格,而且他真的辛辛苦苦,把290人的所有考勤仔細的數了一遍,看看都有多少人要買書。然後老師又說了「你們想考試,也可以。我出了一本叫《xxxx》,你們買了這本書,把發票給我看一下,就可以考試了。讓你們買書是為了讓你們學習,大家買完後好好的看一遍,考試時把發票給我就行。」還有一人要一張發票 ,和卷子一塊交,不能兩人用一個。像同宿的兩名同學不可以合著買。這時有個同學問他:「老師,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這個書,自己也仔細看了,你不也是為了讓我們學知識嗎?這樣我能考試嗎?」「這個不太好吧,你還是買一本,自己留著看吧。」其實要是挺好的書,大家就買了。這個書印得粗製濫造,仿如80年代的書,黃黃的紙都皺了,只有薄薄的書皮。印得很不好,內容也不行。用同學的話說「這書放到書攤上3元一本都沒人買」,還買26元錢。一看就是他出了書沒人要,賣不出去才想的這個法子。
這個老師教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兩門課程,美學那門叫什麼具體名字不太清楚了,是同學上他的課,也要買書。
以後同學們選課可要小心一點。
❸ 中國傳統文化根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要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觀點,打出了復興傳統文化的旗幟,喊出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大平」等系列口號。對於復興傳統文化的觀點,筆者是非常贊同的,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卻發現很多人因為對傳統文化了解的不夠深入,往往陷入誤區。筆者在這里結合自己學習的體會,和大家談談傳統文化方面的問題。要想真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是什麼?搞清楚了這個問題,才能正本清源,為今後了解主流各家各派文化打下基礎。如何理解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有人說是儒家文化,有人說是法家文化,眾說紛紜。其實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找出來,我們看看主流文化分別出現於什麼時間。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誰?孔子、孟子,出現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出現於春秋時期,距今2500年前。 釋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誰?玄奘、法顯、達摩、慧能。出現的時間是什麼?最早出現於漢朝,距今1800年前。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誰?大多數人都知道有老子、莊子,其實還有一個代表人物是黃帝,有一個學派「黃老學派」,可以證明黃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脈相承的。這些代表人物最早出現於什麼時間?黃帝生活的時代為距今5000年前。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2500年前之間的2500年時間里,道家文化是唯一文化,是起主導作用的文化。春秋時期,各種文化紛出,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至漢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得到了推崇和發展,漢末,釋家文化傳入中國得到流傳,至今,形成了很多人口中的「儒釋道」三家並傳的局面。 道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5000年。 儒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2500年。 釋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1800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
❹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
農業文明。傳統社會所有的思想、哲學、文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都是建立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的。在這個基礎上生根發芽,長成大樹。反過來又反哺農業文明,為農業社會的管理和運行提供理論和操作方法的支持。
❺ 中國傳統文化背景是什麼
背景,我想有兩個是最重要的。1,農業文明。傳統社會所有的思想、哲學內、文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容都是建立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的。在這個基礎上生根發芽,長成大樹。反過來又反哺農業文明,為農業社會的管理和運行提供理論和操作方法的支持。2.等級制度。除了傳說中太古時代天下為公的禪讓時代。中國歷史可信的4000年中,從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朝開始,不論是封建制的夏商周上古三代,還是秦以後到清的集權制時代,本質上中國社會都是等級社會,有完備而森嚴的等級制度。同樣,傳統文化就是為維護這種制度的延續和穩定而產生的。不論是老子,還是孔子,還是墨子、韓非子,還是二程、朱熹,還是王陽明,乃至康有為,雖然觀點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是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穩固等級制度,把它延續下去,千秋萬世。觀點不同來源於他們維護的方法不同,目的沒有區別。這兩個是大背景,姑且看看吧
❻ 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不同的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便依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內部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歷史一再表明,當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揮師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西晉、北宋滅亡,隨後還能在東南一隅分別建立了東晉、南宋,並且都延續一百多年。正是因為擁有這種迴旋餘地較大的空間,使得中國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斷了,或是湮滅、消失了。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國歷史上,雖有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與外部世界交往較少,到了近代更是採取愈發嚴重的閉關鎖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❼ 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生根源
就中國傳復統文化產生的背景看,地制理環境是一個極有迴旋餘地的半封閉的暖溫帶大陸型國家;經濟基礎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組織是血緣宗法制。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根基,決定了中國文化的類型,使中國文化獨具特色。
❽ 中國的地理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文化與地理環境、
黑格爾認為地理環境對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將世界按地理特徵區分為三大類型:乾燥的同廣闊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過的平原流域;與海洋相連的海岸區域。所以,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起著很大的作用。它為活動在它的范圍內的人們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性格。試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於太行王烏二山嗎?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人類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可以說有著決定性影響。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斷提
高,地理環境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小,不再會有挖土搬山的當代愚公。但人作為自然體,決不會脫離自然,也不會完全不要地理環境,因此地理環境和人類始終關系密
切。象我們現在的生態平衡,就是如此。
2、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疆域遼闊,從最東的黑龍江流域與烏蘇里江會合處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間約有5200公里,從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約有5500公里。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呈現出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以明顯的階梯狀分布;同時又有很多東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國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在歷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國的疆域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地理環境也發生著變遷。象「中國」一詞,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諸侯國家,隨後就以中原建立的國家政權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時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時還未出現。黃河是向東南入東海。
中國的地理位置優越,大部分處於中緯度,氣候溫和,又位於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遠,季風
氣候發達,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象河南古時氣候溫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為「豫」,同樣,蒙古高原上是「風吹草低見牛
羊」。沙塵暴、黃泛區只是以後的事情。
3、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遼闊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向、穩定。
中國地理兩大特點:一、以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為發祥地的中華文化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北有難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亞原始森林,西北萬里黃沙,西南是最高、險、峻的青藏高原,東南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二、疆域內迴旋餘地大,跨緯度長。南北遷移的空間大,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動亂,都有著廣闊的緩沖迴旋餘地。這樣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相對封閉的內陸區域使文化有著內向性特徵。中國古人喜歡山,對大海很少了解。哲學家很少有出海的經歷,水的概念僅限於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沒出過海。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還有人寫水「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帆一片日邊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反,對山崇拜有加,拜五嶽。皇帝祭泰山。絲綢之路多為外國商人,唐宋對外貿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為中心,四海為天下的天朝王國、中央帝國就是我們古人的中國形象,蠻夷是不屑與交往的,也就沒必要到外面去。迴旋餘地大,是中國文化相對穩定。
(2)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外部世界很難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不僅我們很難出去,外面的也很難進來。絲綢之路之所以偉大就是它是中國古代通向外面的極少數通道,並且從這個通道上來的外人畢竟還是少數。外來民族的征服也是由於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難湊效。所以,中國文化沒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的厄運。這從客觀上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發展。
中國地域遼闊,跨緯度大,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限,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使中國的農業的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使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有了穩定保障,從而使文化發展呈現出穩定延續的特徵。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問題仍然重中之重。
(3)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著相對多樣性。
中國疆域遼闊,地形駁雜,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澤、森林而形成了內部相對不同的區域。地勢西高東低,山脈河流多東西走向,所以東西行易,南北行難。長江、黃河成為天險。大運河就是因此而鑿。三國鼎立就是劃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眾多不同的「小王國」,相對有別的區域文化。也就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起來。秦國有虎狼之喻,荊楚有披發左衽之風,魯宋有禮樂之俗等。因此,長江流域,山東半島,四川盆地嶺南地區都形成了不同特徵的文化,也成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❾ 為什麼說地理環境為中國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背景於舞台
因為地理環境,導致了中國的,許多農作物的生長,還有中國人到許多習慣。所以說地理環境為中國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背景,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