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口變化地理筆記
①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口的變化及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這一時期,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表現為:規模小,頻率低,受國家政策影響。
1.1954年-1960年,活躍時期
2.1961年-1976年,低潮時期
3.1977年-1984年,回升時期
從遷移方向上看:我國人口凈遷出地區有:遼寧、山東、上海、四川;遷入與遷出持平的地區是西藏;其餘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遷移原因
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的人口遷移;(7)少量的自發遷移。
[編輯本段]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1.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日趨活躍,其特點主要表現為: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屬自發流動。
2.流向
從流動方向上看: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
3.原因
這一時期的人口流動主要是自發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務工和經商。同時,因學習、培訓和分配工作的遷移人數也逐步增多。在這一時期變化較大的還有一點:原先有些人口遷移的凈遷出地區,開始變為凈遷入地區,如上海市。
[編輯本段]新中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1.人口遷移受到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和有關政策的深刻制約,國家有組織地計劃性遷移在遷移總量中佔了決大部分。
2.人口遷移是在戶口登記制度的管理下進行的。
3.人口遷移長期受到政治運動的深刻影響。
② 高一地理人口數量相關知識點聽課筆記
地理能夠相關知識點。
③ 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及人口增長模式的變化特點(高一地理)
人口增長速度先快後慢,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變慢。之前傳統型,現在現代型
④ 中國人口歷史變化
一、中國人口總量的變化。
人教版中學歷史教材中記載的人口數據有:秦朝2000萬,西漢末近6000萬,東漢和帝時期5300萬,隋唐4600萬,北宋1億,清朝前期3.6億,清朝晚期4億,建國初5億多……。這組人口數據說明,第一,人口總量的增長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中最明顯的特徵;第二,人口總量的變化為波浪型增長。可以說,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口總量就會大幅度增長,如兩漢、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會動盪,經濟凋敝,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如秦末、楚漢戰爭時期、兩漢之交、三國兩晉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國人口波浪型變化呈現出谷連著峰,峰連著谷的軌跡。第三,人口增長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人口達到1億用了幾千年,達到3.6億用了幾百年,達到5億多隻用一百多年。
二、中國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
遠古以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黃河流域成為我國經濟、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現北重南輕的格局。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北方政局動盪長期戰亂,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規模南遷,北重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漸被打破。特別是西晉八王之亂,持續時間長,破壞嚴重,加劇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導致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萬以上。唐朝安史之亂後,北人再次大舉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混戰不已,北人繼續南遷。於是,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也隨之超過北方,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
三、影響中國人口歷史變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氣候、水文、土壤等。只要有可能,人們總是尋求氣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中國歷史人口起源於兩河中下游地區,東南人口密度高於西北人口密度,這充分說明了自然環境對人口變化的重要影響。
2.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影響人口的變化。
在農業生產力水平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作物品種和提高畝產量,都是增加糧食的重要途徑。我們雖然不能將人口變遷完全歸因於糧食的多少和農業生產的興衰,但農業發展和糧食豐收肯定有利於人口增殖。每個朝代前期社會安定,農業發展,糧食豐收,都伴隨著人口的興盛。北宋人口劇增,與南方農業發展,水稻品種增加不無關系。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長也與高產作物甘薯、玉米的廣泛種植有密切關系。
3.社會環境與人口的變化休戚相關。
社會環境中戰爭、政策和人口統計制度等,對人口變化有較大影響。縱觀中國歷史上戰爭對人口的影響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總量的減少。三國時期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對人口的摧殘。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環境的破壞。翻開史書,屢有「室廬焚毀,田畝無主,荒棄不耕」。「人相食啖」的記載。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長期戰亂,造成大量人口遷徙。遷徙人口脫離原籍,使國家在籍人口減少。反之,社會安定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增殖人口。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就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戰爭與和平環境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就政策而言,對廣大農民來說土地政策和賦稅政策是最重要的。只要政府將農民與土地結合,輕徭薄賦,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於人口增殖。如均田制、租庸調制以及攤丁入畝的實施,對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反之,土地兼並,賦稅苛重,人身依附加強,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其中有飢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隱匿人口現象。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又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政府經濟政策變化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記和調查制度。人口統計制度經歷了歷代的發展,不斷完善,也成為影響歷史人口變化的重要因素。雖然歷代的人口統計或殘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人口資料,成為我們了解中國人口歷史變遷概貌的重要依據。
⑤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狀況關於歷史地理方面的
關於中國古代移民
(一)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黃河故道中、下游地區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代中國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漢之際,此地區的人口在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大體保持在80%左右。 西漢末年長達數十年的社會動亂,致"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黃河流域人口受到嚴重損失。 東漢末年至三國末年前後九十年間,中原地區戰亂頻多,此地區人民紛紛向相對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戶口,十不存一"。 黃河流域及附近地區出現"名都空而不居,百城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結果黃河流域人口比重由80%下降至60%,直至唐中葉的"安史之亂"前,全國人口分布,大致穩定在這一局面。
(二) 發生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 "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官方人口統計只剩約1700萬人,總數不到此一歷史事件發生前的三分之一。 這次戰亂雖僅持續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區人民南遷並沒有因戰亂的結束而終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國時,南遷的中原人民仍相望於道。經過"安史之亂"後中原人民的南遷,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現均衡的狀況。
(三)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再次導致中原人民南遷,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可與歷史上的"永嘉之亂"、"安史之亂"相伯仲,其結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北方,最終完成了中國人口、經濟、文化重心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從此中國社會便進入南盛北衰的階段。 此後中原人民南遷並未停止。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幾次社會大動亂,又 一次次導致中原地區的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尤其是蒙古人、滿洲人入主中原之初,迫使中原人民紛紛南逃避難,而先期遷徙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中原移民則部分流往嶺南。
(四) 贛南客家人因迫於清廷頒布"遷海令"而返遷其祖居地陝南。清統治者頒布"遷海令"的目的,是企圖通過對東南沿海地區居民強制遷移,隔絕收復台灣的鄭成功的反清武裝與內地反清勢力的聯系,防鄭再次北伐。 按"遷海令"的規定,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各省,劃地為界,令居民限時遷出。"初立界去海二十里,猶以為近也,再縮二十里,猶以為近也,又再縮十里,凡三遷而界始定。" 廣東最早實行遷界和受害最重的是粵東客家人聚居地,"墜縣衛城廓以數十計","盡燔廬舍,民間積聚器物,重不能致者,悉縱火焚之。乃著為令,凡出界者,罪至死。""遷海令"實施前後持續約二十年之久。它的施行給包括客家人在內的沿海地區的居民帶來慘重的災難,遷民顛沛流離十不存八九,漁舟、商船禁止出海,致眾多的商港、漁村變為廢墟,阡陌良田也成灌莽荒丘。在此情形下,客家人冒險遠走南洋,北返西北其祖地,是理所當然的。
同人口本身的發展一樣,中國人口遷移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其演變過程也不是直線漸進的,而是表現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當社會比較安定時,其規模就小,也比較平穩;當社會因天災人禍出現動亂時,其規模就會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幾乎同動亂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此外,人口遷移的規模與各個朝代採取的政策也有關系。受以上因素影響,在中國人口遷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幾次高潮:
(1)秦代和西漢 秦是一個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統一中國後出於政治和經濟上的需要,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國的人口遷移史上,是屬於先驅性的,對以後歷代的移民政策影響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內容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實關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目的在於加強統治,把關中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政治中心。第二類是戍邊和開發新區,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雲中,南戍五嶺,人數均達數十萬人,對長城沿線和華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漢承秦制」,繼續奉行「實關中」和移民戍邊的政策,尤其是對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青海東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規模屯墾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
(2)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促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三國鼎立的形勢確立以前,即各地軍閥大混戰時期,移民均為逃避戰亂的流民,他們由戰亂最烈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遷出,大部分向南遷至長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學者、士大夫後來均為吳、蜀二國羅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諸葛亮、周瑜、魯肅、張昭等,原籍臨淮(今安徽定遠)的魯肅曾號召部屬:「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千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是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則向北遷至長城沿線甚至遼東,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寧。
三國鼎立時期,為壯大己方實力,三方均努力招撫流民,發展屯墾,並盡量從境外招收、劫擄人口,包括少數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烏桓人遷至內地,孫吳派兵至台灣,「得夷州數千人還」。
經過前後近90年的人口大遷移,中國長江流域和長城一線人口增加,並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少數民族的遷入,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在當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民族矛盾,為隨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社會動亂埋下了伏筆。
(3)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大糜爛、大破壞的時期,遷入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黃河流城慘遭蹂躪,從而促發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僅據官方統計,公元313~450年之間北方南渡的人口即達90萬人,佔北方原有戶口的1/7。事實上這一統計由於流離混亂之際,戶口多有隱匿流失而大大縮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並兼,或客寓流離,民籍不立。」「時百姓遭難,流離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這說明移民的實際規模當遠在上述官方統計之上。期內移民的分布仍以長江流域為主,更南的福建兩廣移民也不少,據記載:「晉永嘉二年,中州版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
(4)「安史之亂」隋、唐兩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遷移上的作為卻遠不如秦、漢,原因在於人民在此之前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動亂,飽嘗流離之苦,安土重遷,從心理上對人口遷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漢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墾戍邊,大多未能終善其事,往往利未見而害先行,教訓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組織的人口遷移甚少。直至震憾全國的「安史之亂」爆發,黃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觸發了又一次人口南遷的大潮。據史書記載:「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吳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這次人口南遷大潮的餘波,一直持續到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至此,中國南方的人口規模第一次達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規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難」以及其後長達100餘年的宋、金對峙,使中國又遭到一場巨大的社會動亂,由此產生的人口遷移,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均堪與「永嘉喪亂」和「安史之亂」相伯仲,其性質和形式也相似。據記載,「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於道者相繼。」「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難,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連南方一些偏僻山區,也接納了不少移民,如廣西容縣「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對南方的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南宋的許多文臣武將亦多來自北方,岳飛、韓世忠、張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棄疾等。
(6)元末明初 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在從「靖康之難」到元末的兩個多世紀中屢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與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極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產生了對人口遷移的現實需求,再加上開疆衛邊的需要,使明初出現了人口遷移的一個高潮,但其性質與前幾次因動亂產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後不久即著手組織人口遷移,如「徙江南民十四萬於鳳陽,」「遷山西澤、潞民於河北,」徙「沙漠遺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農民於雲南湖廣,等等。故史籍稱「太祖時徙民最多。」明初為了鞏固邊防,在長城一線設立了稱為「九邊」的9個鎮,在國內其它戰略要地,也設立了許多駐兵設防的衛,僅洪武朝三十一年設衛即達136處。為解決邊防軍的糧餉問題,明初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屯墾戍邊,「於時,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前往雲南屯田的移民多達四五十萬,規模浩大,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收到較好的效果。
(7)清代對台灣的移民 台灣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國版圖。17世紀初被荷蘭殖民者侵佔後不久,鄭成功即率兵一舉收復。此後鄭成功組織了對台灣的大移民,不長時間內移民數即達20萬人,在全島總人口中佔了大部分。清朝統一台灣後,對移民問題採取了曖昧的態度,即不準移民攜帶家眷,使之難以在台灣生根,目的乃在於防止台灣人口日增,羽毛豐滿後重蹈鄭成功在台灣抗清的「覆轍」。直至清代中葉,因大陸人口壓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動,從而引起對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灣漢民已逾200萬人,比一個半世紀前猛增了六七倍。清代後期,朝廷鑒於國際形勢之險惡,對台灣的戰略意義有所認識,不僅完全解除了對移民的限制,還在廈門、汕頭、香港等地設立「招墾局」,以提供資助和優惠來促進對台灣的移民,為日後的發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礎。
(8)清末和民國時期對東北的移民 在歷史上中國的東北地區(含內蒙古東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滿人傾族入關後人口更加稀少。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為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並在遼寧境內築起「柳條邊」,嚴禁居民越界墾殖。同時又把東北作為流放犯人的場所,這些所謂「流人」,對東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加上違禁前來的農民,全區總人口至清代中葉仍有明顯增長。進入19世紀,黃河下游廣大地區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源源流入東北,至1840年全區總人口已突破300萬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這時全國人口已達4億人,人口壓力使社會矛盾日趨激化,而在國際上,列強步步進逼,尤其是沙皇俄國對東北一直虎視耽耽。在此形勢下,滿清朝廷遂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如此既減輕了關內人口壓力,為朝廷開了一項財源,又充實了邊防。此外,對移民還「酌量給以工本」。所有這些都促成了一股「闖關東」的狂潮,到1910年東北總人口已增至1800萬人以上,比1840年增長近5倍。
民國建立後,「闖關東」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斷,「九一八」以前估計年均移入約25~30萬人,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北兩省,此後移入人數仍很可觀。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區總人口巳近400萬人,比1910年再翻一番。縱觀中國整個人口遷移史,清末民初對東北的移民,強度最大,效果最佳,無論對中國人口地理還是經濟地理,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⑥ 八年級上冊地理 中國人口和中國民族的主要知識點
第三節.中國的人口。
(一)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人口數量: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23%。
(2)人口增長的突出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3)人口的政策: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4)具體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二) 中國的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定義):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積上的人口數,人口密度=人口數量(人)/地區面積(平方千米)。
(2)分布特點:東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東密西疏)。
界線:黑河——騰沖一線,人口線以東地區 佔全國面積43% 但人口佔全國人口94%
(三) (1)1949年以前增長緩慢的原因?經濟落後、戰爭、災荒、疾病。
(2)1949年以後增長迅速的原因?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控制人口工作不夠。
(四)中國人口增長過快會給中國帶來哪些影響?社會財富積累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資源短缺、生態懷鏡遭到破壞、進入老齡化社會、文化素質低,住房擁擠,交通擁擠,就業困難等。
(六)中國人口的地理分布特點是: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漢族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中國人口的地理界線:黑河到騰沖。)
第四節.中國的民族。
(一)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各民族中,漢族人數最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0、6%;其他民族人口僅佔8%,稱為少數民族。
(二) 我國各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相差懸殊,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廣西)。雲南是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
(三)我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漢族主要分布: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
(三)主要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區
民族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民族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壯族 廣西 彝族 雲南、四川、貴州
滿族 東北、北京 傣族 雲南
回族 寧夏、甘肅、新疆 蒙古族 內蒙古
維吾爾族 新疆 藏族 西藏、青海、四川
(三獨特的風俗民情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傣族: 潑水節 孔雀舞
賽龍舟紀念屈原
⑦ 歷史時期中國人口變化的特點
由於戰爭中國人口經常大量的下降,和平後大量增長。
⑧ 高一地理下冊第一單元「人口的變化」知識點總結
http://kim02160308.blog.163.com/blog/static/31764617200979650625/
http://iask.sina.com.cn/b/15792463.html
都在了!
⑨ 關於我國人口的特點,地理知識
中國的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中國的人口分布特點:東多西少版(東南多西北少)。疏密不均權劃分線:黑河(黑龍江省)——騰沖(雲南省),此線以東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中國人口的地理分布特點是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漢族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⑩ 簡述中國人口地理分布情況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與版制約。地區經濟權發展水平不一、致使中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差異顯著。中國人口分布
1、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人口逐漸稀少。中國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西半部人口稀分散。
2、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隨地勢增高人口漸少。中國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極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出平原區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圍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隨地勢增高存在人口遞減的規律。
3、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中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人口比重小。
4、中國東部地區地勢低平,經濟發達,農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區廣布山地、少田缺水,農村人口稀疏。但鄉村人口呈面狀散布則是全國普遍的共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