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國家地理大涼山

中國國家地理大涼山

發布時間: 2021-02-28 08:47:01

① 康巴藏區的旅遊攻略

康巴風情四日游
第一天、成都/卧龍/四姑娘山/丹巴 (約325公里)宿:丹巴
早從成都出發,經都江堰,過映秀,在卧龍參觀卧龍熊貓自然保護區及周邊生態環境,與大熊貓合影留念(參觀門票及與熊貓合影費用自理)。沿途觀賞漁子溪湍流、翻越海拔四千多米的巴郎山埡口,沿途賞景:巴郎山雲海、高山草甸,牧人與氂牛;在「貓鼻樑」處駐足觀賞四姑娘山景區核心景緻,「蜀山皇後」四姑娘山(主峰6250m)勝景在雲海中若隱若現。到達丹巴參觀領欽寺、墨爾多神山。
第二天、丹巴/八美/塔公/新都橋(約160公里)宿:新都橋
早八點出發,參觀梭坡古碉;沿天然盆景區觀紅石陣、紅樺林,抵達仙人瑤池—熱水塘溫泉休息放鬆用路餐。餐後沿途欣賞雄偉的亞拉雪山、八美變色石林、「菩薩喜歡的地方」塔公草原,參觀藏傳佛教薩迦派著名寺廟之一,有「小大昭寺」之稱的塔公寺(塔公寺是康巴地區藏民朝聖地之一)。最後到達素有「攝影者天堂」之稱的新都橋。
第三天、新都橋/木格措/康定(約110公里)宿:康定
早上欣賞晨曦中的新都橋美景,沿川藏318線,征服塞外屏障折多山(埡口海拔4298米),中午在康定用餐。下午前往木格措(野人海)觀賞高原湖泊、原始森林美景後返回康定。
第四天、康定/瀘定/雅安/成都(約318公里)
清晨,伴著熟悉的旋律登上晨曦中的跑馬山去追尋動人的愛情故事(上山索道30.00元/人請自理),在瀘定橋上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翻越著名的二郎山經過「西蜀雨漏」雅安市回到成都。
康巴草原風情徒步七天之旅
線路特點: 雪山、草原、草甸、高原湖泊、民風民俗、宗教文化、自然景觀。
從康定到塔公草原,有兩條途徑,一是從318國道,翻越折多山經過新都橋抵達塔公草原,此種方式簡單,時間相對較短,但缺乏新意和挑戰性,而且看見的景色相對簡單、單調。另外是從康定到木格措景區,游覽以後徒步兩天,走48公里以後抵達塔公草原。此種方式挑戰刺激,沿途景色豐富,行程相對艱苦,但走過以後會回味無窮。
從康定經木格措到塔公草原是一派自然的康巴藏區草原風光,綠樹野花、高原海子,溫泉溪流,藍天白雲,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木格措風景區是康巴藏區比較著名的風景名勝地。我們將從這里開始徒步,翻越4300米左右的山口,徒步在高原草甸之上,欣賞沿途的高原自然風光。然後抵達塔公寺。以塔公寺這座屹立在塔公草原上,有著千年歷史的黃教寺廟作為徒步的終點,使每一位參加者有一種心向神聖的動力和追求,把人文景點和自然景觀有機的結合起來。增添了此次行程的價值。同時,這條線路的難度比較小,適合普通的遊客和愛好者參加。
行程:
D1 抵達成都。乘坐飛機抵達成都,根據抵達的時間確定是否安排市內游覽,或者客人自行安排富於 時間。晚上住酒店。
D2 成都/海螺溝。早出發,沿成-雅高速公路行進140公里到雅安,沿途欣賞川西平原的富饒和寧靜,沿318國道行駛210公里經過天全、青衣江,穿越二郎山隧道到瀘定,前往海螺溝。
D3 海螺溝/康定。上午,從磨西乘車到三號營地,徒步穿越原始森林,到達海螺溝的貢嘎山冰川,在冰川上信步游覽,然後驅車經過瀘定到康定。參觀瀘定橋和紅軍長征紀念管。下午泡溫泉,晚上感受康定東街--折多河上的風(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康風雅雨建昌月)中的康風就是指康定東街的風。
D4 康定/木格措。早起,參觀佛教寺廟安覺寺,然後驅車前往木格措景區,景區內午餐,下午乘船過湖前往江巴社方向,開始徒步。行進約4公里,在紅海子邊扎營。遠觀雪山、高原海子、寧靜的牧場和充滿活力的康巴漢子。晚上與藏族同胞共跳鍋庄。
D5 木格措/色拉里牧場。早餐後,迎著初升的太陽,伴著康巴漢子的牧歌,開始我們最艱苦的一天徒步之旅。藍天、白雲、青草、羊群和牛群,以及憨厚的藏族同胞將是我們這一天中的主要調味劑。我們的行程,辛苦而愉快,平靜而充滿挑戰。我們在山脊上行走,挑戰著自己的意志,傲視著天空展翅的雄鷹。全天徒步約7小時。下午3點左右在色拉里牧場扎營。
D6 色拉里牧場/塔公草原/康定。雅拉神山好像就在我們的面前,高原的早晨空氣清新得讓人捨不得多吸一口。白色的雪峰、青青的草原、明媚的陽光,讓我們的腳步難以挪動,好想多停留一會兒。但偷來的閑暇卻不允許我們的腳步停留,我們又要起程了,同樣美麗的景色,同樣美好的心情陪伴著我們走進了塔公草原。金碧輝煌的塔公寺、淳樸的康巴人用他們灼熱的眼神和甜美的笑容迎接著我們的到來。徒步結束,驅車前往康定,途中參觀塔公寺,經過新都橋,翻越折多山到康定。住賓館。
D7 康定/成都。沿折多河,經大渡河,翻越二郎山,經過雅安、天全回到成都。行程結束。
說明:
1、高原地區,氣候多變,最佳季節5,6月 9,10月,避開雨季。
2、豪華等在有三星級酒店的地方住三星級賓館,沒有就住當地最好的賓館;普通等住普通賓館,條件要差一些。
注意事項:
1 防止感冒,高原感冒非常危險,上山之前避免感冒。
2 防止紫外線灼傷,請帶防曬霜,墨鏡,手套。
3 防止高原缺氧,請自行准備抗缺氧葯物。
4 防寒高原晝夜溫差較大,即使是6月也應該多准備衣服,預防天 氣變化帶來的不適。
5 自備零食。高原地區,少吃多餐,為保證體力,請自備零食。
6 自備水壺,高原氧氣稀薄,空氣乾燥,容易口乾舌燥,請自備 水壺,有助於緩解身體不適,幫助提供必要的氧氣。
7 高原行走,最好少負重。客人可以兩人合租一匹馬幫助托運行李。
8 旅行社會配備優秀的導游和後勤保障人員,負責徒步期間的飲食。
四姑娘山二峰攀登及丹巴藏寨、康巴大渡河行游
【線路類型】:登山
【出行方式】:大巴及包車(丹巴環游)
【難度指數】:★★★
【強度指數】:★★★★
【風光指數】:★★★★★
【登山路線】:二峰傳統路線
【線路簡介】:
一.四姑娘山二峰攀登
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處,距成都市235千米,由四座邊綿不斷的山峰組成,它們從北到南,在3.5千米范圍內一字排開,從幺姑娘、三姑娘、二姑娘到大姑娘,其高度分別為6250米,5355米、5276米,5025米,其中幺姑娘山峰是邛崍山脈的最高峰,也是阿壩州第一高峰。這四座山峰長年冰雪覆蓋,如同姿容俏麗的四位少女亭亭玉立於長坪溝和海子溝兩道銀河上。四姑娘山中以幺妹身材最為苗條,姿容最為俊秀,與「蜀山之王」貢嘎山(7556米)遙遙相對,素有「蜀山之後」、「東方阿爾卑斯山」之稱。這里終年積雪,冰清玉潔,根連地厚,峰插天高,白雲浮玉,光搖煙霞,山麓下有5000多平方米的草坪,草坪上百花點點,是登山探險的理想場所。
這次要攀登的是四姑娘山二峰,實際高度是5276米,形狀酷似珠峰,難度不高,是初級登山理想的場所。二峰是一座適合初級登山愛好者攀登的山峰,但這不意味著可以輕視她的難度,更需要時刻注意安全。沿途有三處危險路段需特別小心,峰頂我們將鋪設置路繩,另兩處將視情況盡量給予輔助安全保障。
二峰登頂中的詳細路況:
登山過程中有三段路線從保險起見應根據不同的天氣、路面情況、隊員水平考慮架設路繩,三段路線是:
(1)山脊埡口下100米路段,這是一個順右側山體走的一個轉向90度的大斜坡硬雪或結冰的話很容易滑動。另外因為路線轉向上方隊員就在下方隊員斜上方,岩石松動的季節還是有滾石擊中隊員的可能;
(2)埡口上50-100米路段,是整塊整塊的岩面交錯的地帶,岩面平均高6-7米,坡度70-80度,很光滑直接攀上太費力不可取,由於雪大看不出好的路線,只有繞著岩面走,在跨越岩面時有部分路段是貼著山脊走,最近的離懸崖僅一米,而且腳下如果結冰或者是硬雪時很容易滑下山脊,比較危險;
(3)、就是沖頂(鋪路繩)的那段,我們上去時感覺不是很危險,下來時由於雪已被踩過被壓實在岩石上,腳下很滑,容易滑下山脊,所以我們可能需要打80米路繩,但要求基本不要借力,只起保護作用,因為路繩綳緊很容易拉掉岩石,下撤還是應緊跟著走。所以在結冰、薄雪,大風時應特別注意安全。埡口和頂峰休息停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埡口那地方很窄,就3米左右長,1米左右寬。頂峰也就2-3個平方。這都是摔下去連人都看不到的地方。另外這里較長時間休息時要穿上羽絨服。
【線路看點】:
1.欣賞四姑娘山、海子溝風光、藏區風情,在雪山上過新年;
2.登山技術訓練,訓練項目:認識登山、登山裝備、基本冰雪技術、繩結、實用安全技術;
3.初級雪山攀登,與雪山親密接觸,體驗站在雪山之顛的豪邁;
4.結交山友,一同感受登山的激情、痛苦與快樂。
二、丹巴:
丹巴的美女美如水;丹巴,一個未開墾的旅遊處女地,不僅有奇特的自然風光,更有純朴、美麗的人文景觀。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主辦的「中國選美」中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首,雪山、草原、海子、溫泉、大河、藏寨、碉樓、喇嘛寺等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多樣!丹巴的海拔僅1700多米,在當地不會有高山反應!冬季的丹巴陽光充足,是休閑度假的理想之所。
三、康巴大渡河峽谷:
很多的人類學家認為,康巴藏區的幾條重要的河流,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都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峽谷兩岸奇峰高聳入雲,河川縱橫交錯,切割極深,形成眾多的峽谷群。大渡河的上游丹巴一帶,河谷呈現典型的「V」字形,谷坡30-60度左右,而且河谷兩邊明顯不平衡,一邊陡峭,一邊和緩,這已是發育比較成熟的表現。從丹巴到瀘定,峽谷呈現嶂谷的形態。所謂嶂谷,是指峽谷兩邊的谷坡陡峻,谷坡角度多大於60度。谷壁近似垂直,直上直下,就叫隘谷了。從漢源烏斯河到樂山金口河這一段,大渡河從大相嶺、大涼山之間穿過,形成了谷壁直立、令人目眩的隘谷。(本次行程看到峽谷止於瀘定,正名康巴大渡河大峽谷)
【日程安排】:
D1:成都--都江堰--卧龍-巴朗山--日隆
早7:30出發,經國家級風景區都江堰,沿岷江而上,沿途欣賞岷江自然風光和河谷風光,於中午時抵達國寶大熊貓基地—卧龍。午餐後沿卧龍峽谷而上。翻越海拔4532米的巴朗山,觀巴朗山的草甸,領略巴朗山的雄奇自然風光,天氣好還可在貓鼻樑欣賞四姑娘山全景。
住宿:日隆三嫂客棧。
餐飲:中餐、晚餐
D2:日隆-二峰大本營C1
早餐後8:00出發,進入海子溝,裝備馬幫托運,沿途經過鍋庄坪、打尖包,觀高山草甸,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全景,逐漸接近雪山(因路程較長,需保存體力沖頂者可自費騎馬到BC,馬匹費在180元以內)。
約徒步6-8小時後抵達大峰大本營(BC,海拔4200),扎營,進行攀登技術訓練,認識山峰及裝備,器材使用方法,繩結:8字結,布林結,單漁人結,雙漁人結及雪坡行走、制動方法。5點吃飯後早休息。
住宿:露營
餐飲:早、路餐、營地餐
D3:大本營-登頂-BC(或返回日隆)
凌晨5點起床,5:30出發,根據隊員狀態確定沖頂人員名單,在向導和協作的幫助下進行沖頂,狀態好4個小時左右可以到達頂峰.慶祝留念後小心下撤,約需3個小時到達營地,下午返回日隆慶功(可能到日隆有點晚,這一天徒步時間超過12時,體力不支者需在出發告之領隊,我們會為你們聯系馬匹,騎馬下山)
住宿:日隆三嫂客棧
餐飲:營地早餐、路餐、晚餐
D4:日隆-小金-丹巴
早餐後驅車經小金前往中國最美的鄉村之一,千碉之國丹巴,沿途您可以全情投入的體驗一番藏寨、碉樓在晨霧中的唯美。晚宿甲居藏寨。
D5:丹巴風情游(甲居——中路——梭坡)
下午前往甲居藏寨詳細的參觀丹巴著名的碉樓,在藏家的屋頂看書聊天曬太陽或者發呆。
住宿:甲居藏寨。
餐飲:早、中、晚
D6:丹巴-姑咱-瀘定-成都
早餐後告別甲居藏寨,沿大渡河南下,經姑咱抵達瀘定午餐,沿途可欣賞到梭坡古碉以及壯觀的康巴大渡河大峽谷。下午翻越中國最長的公路隧道二郎山隧道,經雨城雅安抵達成都。散團
住宿:無
餐飲:早、中(不含晚餐)
【活動裝備】:
[個人裝備]:背包(不小於60L),睡袋(-10度),帳篷,防潮墊(地席),頭燈(電筒),羽絨服,沖鋒衣,沖鋒褲,雪套,抓絨上衣(毛衣),抓絨褲(棉毛褲),保暖內衣,襪子2雙,手套,登山鞋(防水防滑很重要),水壺,墨鏡,帶沿的帽子,個人餐具(金屬),爐頭,氣罐1個,垃圾袋,雪杖(2)冰鎬.(主要露營裝備可由俱樂部提供,租金40元/天*2天=80元)
[公用裝備]:大冰鎬1支、路繩50米,對講機兩對,炊具,爐具和炊事帳篷等
【特別提醒】:
1.雪鏡(或顏色深鏡面大的太陽鏡),是登雪山必需的,否則出太陽時,雪面的反光會嚴重刺激你的眼睛。
2.未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長期逗留過者,建議提前一周服用紅景天等抗高反葯物預防。
3.防水手套、雪套、高倍防曬霜,東西小但至關重要,別忘了。

②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③ 最牛海島海上香格里拉,美過瀘沽湖,你知道在哪裡嗎

你聽說過廣西最大的海島嗎?你聽說過中國的馬爾地夫嗎?還有地球上最美的地帶-新疆天山的魔鬼古道,今天小旅帶大家走進廣西最大海島-「海上香格里拉」,四川最美湖泊超越瀘沽湖-大涼山的馬爾地夫,人少景美故事多!

原創聲明:本文由旅遊之後編輯小旅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親愛的愛旅遊的小夥伴,很高興今天給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聞,雖然你們不能跟小旅一起體驗旅行過程中激動和快樂,但是小旅會用最真實、最真情的感受,寫出更好的文章,讓你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樂趣;在合適的時間,到合適的地方去旅行,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小旅願陪你走完這一場!

1.海上香格里拉:它是中國北部灣,北緯21國際濱海黃金旅遊帶上,一枚鑲嵌在萬頃碧波之上的巨大翡翠,是廣西最大的海島,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選美中國活動中,這里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麗海島」,它有媲美馬爾地夫的世界級旅遊度假資源;它是中國最年輕的火山島;也是中國最美的海島之一,享有「海上香格里拉」之稱!它就是廣西北海的潿洲島。

3.天山魔鬼古道:這是一條承載著歷史與輝煌的古道,有人說,它是地球上最美的地帶;也有人魂斷於此。縱使這里道路艱險,卻一眼已萬年;縱使這里冰縫遍地,卻冷酷如仙境。它固然險峻,卻是徒步者求之不得的頂級虐線,它就是—夏特古道。夏特古道與烏孫古道和狼塔並稱「新疆三大徒步路線」,全長120公里的古驛道,夏特不僅是絲綢之路的要沖,是北疆通往南疆的捷徑,也是絲綢之路上最為險峻的一條著名古隘道。一路的險峻「最」字非彼莫屬,最著名,最險峻。

④ 中國地震帶的城市斷層帶

2004年6月,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技術系統——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開始實施,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是該項目首席專家。項目選擇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陽等內地的21個大城市進行了探測研究。該項目於2008年4月順利完成,已基本查明了21個城市及其鄰區的主要斷層的分布、最新活動性和發震危險性,特別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廣州、沈陽、銀川、青島等城市的其中80條斷層的活動性。重慶作為最後一個未進行活動斷層探測的直轄市,當前也正在開展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河北省也自費在11個地市開展了同樣的探測工作。
2011年3月20日至21日,有網站報道「地震局公布北京上海等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並相繼被各大網路媒體轉載。「京滬等21個大城市活動斷層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通過網路澄清中國地震局尚未公布21城市斷層帶報告及分布圖。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如果這句話不是出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韓竹君研究員之口,我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謊言。
「不是日本嗎?」我脫口而出。
「當然,更准確的說法是: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他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中國人常為「我們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這7%的國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中國人抗震意識的薄弱,是我國和日本最大的區別。
以地質學家的專業眼光來看,這卻是毫不意外:地震是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系的。在中國,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巨大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十分發育,而這些斷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溫床。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邊上。
西部地震頻度高,東部地震影響大
「都說中國發生地震多,可是我們為什麼沒有覺察呢?」我向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鄧乃恭研究員提出了這個問題。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國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級。」我仔細想了想才回答。
「不對,其實在2001年就有一場8.1級的地震——昆侖山地震。因為發生在荒無人煙的青藏高原,所以並不被大眾所知了,中國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這樣。」鄧乃恭的手指在《中國地震帶分布圖》上自北向南沿賀蘭山、六盤山、秦嶺、大涼山一線劃過:「這是南北地震帶,它把我國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區的地震在頻度和烈度上都遠遠高於東部地區。地震『偏愛』西部,往往西部發生5、6場地震,東部才發生1場地震。原因就是我國的『鄰居』印度板塊太『熱情』,不斷北移,把西部地區擠得太厲害了。」 (劉晶晶/文 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第6期)

⑤ 上海廣西桂林四川涼山黑龍江哈爾濱為何用光水火冰來概括用地理知識解答

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夜晚的黃浦江外灘沿岸霓虹閃耀被稱為光的城市。上海屬回亞熱帶答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廣西桂林自古以來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地形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享譽世界。
四川涼山地處亞熱帶氣候日照時間長冬暖夏涼。
黑龍江哈爾濱冬季漫長冰雪覆蓋,冰雪冰雕的城市。

⑥ 四川省涼山州地理知識

自然地理

簡介

涼山彝族自治州
成昆鐵路和川雲國道縱貫全境,為「南方絲綢之路」上重要通道。境內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有海拔最高為5958米的木里縣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縣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對高差為5653米。 山峰高聳,河谷深切,高差懸殊,不僅構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觀,也形成了我國罕見的亞熱帶乾熱河谷稀樹草原景觀。州內構造地貌發育充分,斷裂帶縱橫交錯,斷塊山、斷陷盆地、斷裂谷眾多。斷陷盆地內分布著河流沖積平原、洪積扇、丘陵、台地等,盆周為斷塊山,盆底與山頂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盆周白山冰川地貌保存完好,發育典型,盆地內部冰川穀和崗壟比比皆是,均屬難得的科考旅遊景觀。地貌形態在垂直方向呈層狀分布,既有多級剝夷面、多級階地(如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等寬谷河段可見到4~6級階地),也存在層狀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馬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屢見不鮮的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區的奇觀(如在木裏海拔3000~3800米地帶的典型的雲杉、冷杉樹林里隨處可見古紅壤)。這種多元性地貌的優勢,決定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為開展多種類型的旅遊活動奠定了物質基礎,捉供了優越條件。
大雪山脈南支

西昌青山機場
境內有屬大雪山脈南支的錦屏山、氂牛山、魯南山、小相嶺、黃茅埂等山,多數山峰海拔超過4000米。木里西部與甘孜州稻城交界的恰朗多吉峰海拔為5958米,為全州最高點。雷波縣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海拔僅為325水,是全州最低點。高山深谷的相對高差達5633米。
氣候
由於地形的多樣性,涼山州內各地都明顯呈現出立體氣候。總的說來,涼山州區域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干濕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乾暖;夏半年雲雨較多,氣候涼爽。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年均氣溫16℃~17℃。如開展旅遊活動,無淡旺季之分。
地理環境復雜多變,氣候的垂直、水平差異很明顯,往往山頭白雪皚皚,山下綠草茵茵,可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大小相嶺和黃茅埂為界,具有著南干北濕、東潤西燥、低熱高涼的特點。日照量自北向南遞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時數約在1600~1800小時,而中南部達到2400~2600小時。與我國同緯度及其鄰近地區相比,這是湘、贛、浙南、閩北等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的1.2~1.5倍;是黔西地區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在我國北緯30o以南地區,除西藏和雲南元謀之外,這里的日照時數是最多的,所以開展冬季陽光沐浴度假旅遊具有優越條件,是國內開展陽光度假的最佳地之一。
礦產賢源
涼山地處攀西裂谷成礦帶,礦產賢源豐富且具有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綜合利用價值高等優點,是建設綜合性、集團性大型鋼鐵、有色金屬、稀土、貴重金屬等原材料基地的最佳地區。現已探明礦種82種,有相當儲量的達59種,大型、特大型砂床30處,中型63處。其中釩鈦磁鐵礦探明儲量13.73億噸,富鐵礦保有儲量4985.8萬噸,銅礦保有金屬量135.17萬噸,鉛礦保有金屬量78.85萬噸,鋅礦保有金屬量267.04萬噸,錫礦金屬儲量4萬噸,輕稀土保有稀土氧化物總量103.06萬噸,分別居全省儲量一、二位。此外,岩鹽、磷、煤,石灰岩、白雲岩、鋁土、硅石、金屬鎂等礦產也具有相當儲量。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名目多、分布廣。全州各門類生物資源6000餘種,其中,植物類4000餘種,動物類1200餘種,微生物類近千種。尤以木本和草本植物資源占優勢。森林面積3000餘萬畝,佔全省的30%;草地面積3000多萬畝,而且牧草產量高、草質優,僅草本類優良飼料就有上百種。野生植物資源名目繁多,僅中草葯類就達2500餘種,佔全省的一半以上。有甘蔗適種地30多萬畝,平均畝產達5噸以上,最高可達10噸以上,比國內單產的福建省高2%,含糖量比四川內江老產區高3%。州西南部具有種植烤煙的良好氣候生態環境,質量名列全國前茅,國家煙草專家稱「涼山優質煙葉,可與世界最好的辛巴威煙葉媲美」。蠶繭一年可養四季,蠶繭個大質優,繭絲潔白,彈性好,單粒絲長1200米。各類蔬菜具有「早、優、高、稀、特」的優勢。石榴、蘋果、臍橙、枇杷、桂圓、核桃、葡萄、花卉、花椒等都具有質量好、產量高、發展潛力大等優勢。全國著名農學家盧良恕贊譽這里「不是海南、勝似海南」。
水能資源
水能資源富甲天下。全州河流水能總蘊藏量高達3000多萬千瓦,佔全省20%以上,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在涼山州境內可建100--1000萬千瓦大型電站8座,規劃裝機容量高達2500萬千瓦以上。
氣候資源

涼山州內各地都明顯呈現出立體氣候。總的說來,涼山州區域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干濕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乾暖;夏半年雲雨較多,氣候涼爽。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年均氣溫16℃~17℃。如開展旅遊活動,無淡旺季之分。
因地理環境復雜多變,氣候的垂直、水平差異很明顯,往往山頭白雪皚皚,山下綠草茵茵,可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大小相嶺和黃茅埂為界,具有著南干北濕、東潤西燥、低熱高涼的特點。日照量自北向南遞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時數約在1600~1800小時,而中南部達到2400~2600小時。與我國同緯度及其鄰近地區相比,這是湘、贛、浙南、閩北等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的1.2~1.5倍;是黔西地區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在我國北緯30o以南地區,除西藏和雲南元謀之外,這里的日照時數是最多的,所以開展冬季陽光沐浴度假旅遊具有優越條件,是國內開展陽光度假的最佳地之一。

⑦ 大涼山有哪些土特產

1、馬湖蒓菜來

馬湖蒓菜,四川省涼源山雷波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馬湖蒓菜產於中國第三大高山深水湖泊,四川省級4A級風景名勝區的雷波馬湖水系旁邊濕地,馬湖蒓菜採用純天然、無污染的方式種植,質地柔嫩,色澤碧綠,外形晶瑩剔透,食之嫩滑清香。

2、涼山苦蕎麥

涼山苦蕎麥,四川省涼山州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涼山州是人類歷史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種植和食用苦蕎的地方,也是世界苦蕎麥的核心起源地和全球最大的苦蕎麥種植中心、加工中心和市場中心。

3、鹽源辣椒

鹽源辣椒,四川省涼山鹽源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鹽源特有的礫石土質和優秀水資源以及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使鹽源生產出的辣椒具有縣外辣椒不可比擬的優質的品質和獨特的特色。鹽源生產的鮮辣椒色鮮、肉厚、油多、籽香、辛辣適中等特點。

4、鹽源蘋果

鹽源蘋果,四川省鹽源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鹽源蘋果皮薄、肉嫩,口感香甜脆,果大、色鮮、味美、無污染。鹽源是世界公認的7項生態指標都符合蘋果的優生區域。

5、雷波臍橙

雷波臍橙,四川省涼山州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雷波臍橙是用優質穗條嫁接積殼實生苗或對掛果紅桔樹高樁換種。

⑧ 涼山有哪些土特產

會理石榴、鹽源蘋果、蘋果片、建昌板鴨、雷波臍橙、金陽青花椒、木里的山珍、冕寧火腿、 苦蕎茶、手撕牛肉、彝族的漆器等

⑨ 日本地震海嘯都隱含了什麼地理方面的知識

本文導讀: 地震、海嘯、核泄漏,一場巨大的復合式劫難突襲日本。防震經驗豐富的日本猝遭強震,緬甸近日也遇強震,關於地震預警和地球是否進入地震多發期的疑問再次擺在人們面前。

圖表:日本大地震災情報告。
專訪:日本大地震三問三答——訪德國地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汪榮江
新華網柏林3月26日電 (記者韓墨) 地震、海嘯、核泄漏,一場巨大的復合式劫難突襲日本。防震經驗豐富的日本猝遭強震,緬甸近日也遇強震,關於地震預警和地球是否進入地震多發期的疑問再次擺在人們面前。
為此,新華社記者走訪了德國地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德籍華人汪榮江博士。汪榮江從事地震學研究近30年,在地學數字模擬、地震早期預警等領域有一定建樹。
一問:里氏9級的日本大地震難道完全不可預知?
答:就現階段而言,短期臨震預報,世界哪一個國家也做不到。我們不能預先判定地震的確切時間和地點,科學在這方面還沒有突破。
雖然短期臨震預報不可能,但地震中長期預測評估,則是人們必須要做而且也能做好的工作。沒有地震發生時,地球其實也在發生地表位移,板塊間會慢慢錯動,研究人員可通過高精度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觀測板塊相互作用。如果發現某些板塊長時間被「卡住」或「粘住」,沒有位移,而它周邊區域滑動相對較多,就可以判定這個區域發生較大地震的概率在上升。
事實上,日本大地震發生前,震源區域早已被科學家標成紅色,即認為這一地帶能量顯著蓄積。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它具體什麼時候震,能量會有多大。
二問:素有「抗震強國」之稱的日本在此次災難中死亡過萬,日本的預警系統失敗了嗎?
答:這次日本的地震預警工作,仍然是世界一流。日本這次的預警在大地震橫波抵達前10秒發出。不要小看這幾秒鍾,它可以讓許多人及時避難逃生。
「預警」與「預告」不同,預告是指地震發生前就做出判定,短期預告基本不可能;而預警是指地震或者海嘯發生後,利用第一輪破壞性力量抵達前的寶貴時間,快速向公眾發出避難警報,經過嚴密而科學的設計和演練,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這次大地震後約3分鍾,日本就發布了海嘯警報,列出了海嘯抵達時間,而美國大約是地震發生後9分鍾才完成計算,作出預警。加上日本完備的預警手機簡訊發送系統,預警信息可在第一時間發送。
然而,海嘯預警面臨一個全球性難題:我們還不能精確測算海嘯強度。日本預警時估計海嘯也就3米至6米,而實際情況是,有些地方的海嘯足有二三十米。
計算海嘯強度的關鍵是迅速確定震源位置和地殼的破裂分布,然後引用合適的位錯數據模型,推算出海嘯的強度和運動路徑。日本大地震這種發生在俯沖帶的地震,地殼形變數據只能從陸地這邊得到,而沖向陸地的海洋板塊位於海下,人們無法立即獲取數據。由於日本在地震來襲時對位錯分布算得不準,加上沒有選擇好合適的數據模型,在海嘯強度的判斷上出現了較大誤差。
三問:地球是否進入大地震活躍期?
答:地球總體上進入地震活躍期的說法並不準確。環太平洋板塊以每年30厘米的速度俯沖,它被哪裡卡住了,哪裡就會蓄積能量。每年這個板塊都會以地震這種極端方式釋放能量,之後再進行新的集聚。這是一種周期性,但並不存在嚴格的地震周期,因為能量可能通過大地震釋放,也可能通過多個較小的地震,其中沒有固定規律可循。
具體到日本東北部海域,人們可以認為,未來幾十年這里不會再發生這樣大規模的地震,因為它積攢的能量釋放掉了,再次積蓄需要一個過程。
這次大地震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喚起了人們對於復合式災難的深度思考。地震海嘯對核電站造成嚴重沖擊,這在人類災難史上還是第一次。以前,人們對各類災害的評估和防範大多相互獨立,而現在則要把地震、海嘯等主災和可能的次生災害結合起來考察,形成一個鏈條,以便在應對災難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損失。
歐亞大陸地震活躍期持續5~11年?
第一財經日報-北青網
日本8.8級大震,引發學界關於歐亞大陸板塊是否會再次發生強震的擔憂。有專家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歐亞大陸板塊進入地震相對活躍期,這一周期未來將持續5到11年。
太平洋板塊俯沖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邊緣,這一全長4萬公里的地震帶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板塊移動劇烈。它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
「從板塊構造來看,日本正好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下方,這種地質劇烈變動的地區極易發生地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付碧宏教授告訴記者,「太平洋板塊每年向亞歐板塊移動80~90毫米,板塊運動過程中能量有聚集,所以會地震來釋放積聚的能量。」
地殼岩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為斷層。
據共同社援引日本築波大學教授的分析,斷層發生移位是造成日本大地震的首要原因。該斷層帶長500公里,寬200公里,從日本岩手縣一直綿延至茨城縣。斷層以0.13米/秒的速度持續運動150餘秒,整個過程移動距離達20米。
日本國土地理院11日晚間公布,距日本東北部海域地震震中較近的宮城縣境內出現了約4米的地殼變動,是日本有地震觀測史以來的最大地殼變動紀錄。
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魏東平在地震發生後撰寫的文章中指出,關於在日本四國島的日本南海、北上至東京都所在的關東地區,一直持續向北到靠近北海道的南部,自本世紀初開始,會在最近的10~30年,發生一次8級以上的巨大地震,已經基本成為地震學家們的共識。
進入地震活躍期?
3月10日,中國雲南盈江發生里氏5.8級地震;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8.8級地震。由於連續兩天在不同地區發生較強地震,引發了很多網友猜疑,「兩次地震有沒有關聯,地球是不是進入地震活躍期了?」
據中國地震局有關專家介紹,雲南盈江地震跟日本地震沒有因果關系,兩者一個是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引起的,一個是環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引起的。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劉傑認為,全球現有的地震資料最早只能記錄到110年前,因此各國對於全球地震活動周期的研究存在很大爭議,從歷史資料初步分析,全球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起就進入了一個強震相對活躍的時期。
據公開數據,全球平均每年有18次里氏7級以上地震、1到2次里氏8級地震、200多次里氏6級地震,這是一種正常能量釋放。2004年以來,全球發生了多次里氏8.5級以上的巨震。
「針對活躍周期的時間點認定上,目前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付碧宏告訴記者,「我認為此次歐亞板塊活躍期應從2001年中國昆侖山8.1級大地震開始算起。」
付碧宏告訴記者,從一般規律來看,一個地震活躍周期是15到20年,如果從2001年開始算起的話,本輪周期還有5到11年的時間。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3月份地震全記錄
廣州日報
3月21日菲律賓中部民都洛地區21日傍晚發生里氏5.4級地震(也有說里氏5.8級),震中位於民都洛地區的盧邦島附近海底,震源深度為92公里。
3月22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22日發生里氏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7.2度、東經144.0度,震源深度26.5公里。
3月19日日本茨城縣北部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0公里。
3月17日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附近海域當天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於首都維拉港西北77公里處,震源在海床以下26.6公里。
3月17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發生的一起餘震震級達到里氏6.1級。震源深度25至30公里。當天已發生餘震10餘起。
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3月10日,雲南盈江發生里氏5.8級地震。
(新華社)
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期 日本餘震或持續一年
新民晚報
日本遭遇百年難遇的9級地震,並引發特大海嘯。上海市地震局地震預測分析中心主任尹京苑研究員說,日本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近一年來頻發的、超過7級以上的強震,標志著環太平洋地震帶進入活躍期。」他提醒,引發地震的原因很復雜,並不只是單純的板塊活動,活躍期也不意味著極度異常,民眾不要莫名恐慌。
對近日「日本海溝地震,我國華北地震帶要小心」的說法,尹京苑認為,兩者不存在對應關系。
與華北地震帶無直接關系
歷史上,我國唐山、邢台、海城地震都是發生在華北的一些主要地震帶上。「日本發生地震,和中國大陸發生地震沒有必然聯系。日本所處的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我國的華北主要地震帶並不是直接相關地區。按照地震類型來分,日本發生的地震屬於板緣地震,而中國發生的地震為板內地震。」
尹京苑說,地震的發生有一些規律性,但也有很強的隨機性,各個地震之間並沒有直接的或者必然的聯系。「從整個板塊運動來看,中國大陸板塊西邊受到印度洋擠壓,向東慢慢移動、形變,東邊有太平洋-菲律賓板塊抵住,作為支撐點。但是其實,板塊邊緣的力傳播到中心,影響已經非常小。因此,處於歐亞板塊邊緣的日本9級地震,對板塊內部產生的影響並不大。」
全球板塊可能由此調整
尹京苑說,從去年年初開始,環太平洋地震帶就已進入一個活躍期,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已處於非常活躍期。「去年,該地震帶上發生了27次超過7級的地震,超過了常年(40年的平均值)平均的18次。」
他認為:「日本這么大的地震發生,全球板塊都需要一個調整。今年一年可能都輕松不了,板塊運動會挺熱鬧。」
餘震可能再度引發海嘯
地震級別增加一級,地震能量就會增強至前一個級別的30倍,此次日本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約相當於汶川大地震的30倍。
尹京苑說,這么大的地震引發的餘震也非常厲害,「未來一個月都有發生強餘震的可能性。就像汶川地震一樣,較明顯的餘震陸續可能持續一年。」尹京苑說,如果未來再發生7級以上的餘震,仍有引發3到4米高海嘯波的可能性。
本報記者 馬丹
專家稱緬甸地震發生地在怒江瀾滄江地震帶南端
廣州日報
本報訊(記者黃蓉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告訴記者,緬甸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板塊地震帶和大洋地震帶附近,很少有地震,這次發生地震,主要是受哪個地震帶的影響,還要具體分析。
另有廣東地震專家表示,此次地震發生地大概在怒江-瀾滄江地震帶的南端,屬於歐亞板塊地震帶上。「歐亞地震帶是全球概念的,怒江-瀾滄江地震帶是歐亞地震帶中的局部的、小的概念上的地震帶。」他說,「震中烈度大概有Ⅷ-Ⅸ度。」他說,震中離雷州半島還有1000公里,「與廣東無關」。不過,離雲南的確比較近。「離雲南最近的地方大概不到100公里。從地震烈度的概念上來說,雲南邊境的感覺應該有Ⅵ-Ⅶ度。
中國主要地震帶及歷史震中分布圖 中國國家地理
中國以佔世界7%的國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如果這句話不是出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韓竹君研究員之口,我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謊言。
「不是日本嗎?」我脫口而出。
「當然,更准確的說法是: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他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中國人常為「我們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這7%的國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中國人抗震意識的薄弱,是我國和日本最大的區別。
以地質學家的專業眼光來看,這卻是毫不意外:地震是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系的。在中國,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巨大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十分發育,而這些斷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溫床。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邊上。
西部地震頻度高,東部地震影響大
「都說中國發生地震多,可是我們為什麼沒有覺察呢?」我向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鄧乃恭研究員提出了這個問題。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國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級。」我仔細想了想才回答。
「不對,其實在2001年就有一場8.1級的地震——東昆侖地震。因為發生在荒無人煙的青藏高原,所以並不被大眾所知了,中國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這樣。」鄧乃恭的手指在《中國地震帶分布圖》上自北向南沿賀蘭山、六盤山、秦嶺、大涼山一線劃過:「這是南北地震帶,它把我國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區的地震在頻度和烈度上都遠遠高於東部地區。地震『偏愛』西部,往往西部發生5、6場地震,東部才發生1場地震。原因就是我國的『鄰居』印度板塊太『熱情』,不斷北移,把西部地區擠得太厲害了。」 (劉晶晶/文 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第6期)
華北地震區也是我國重要的地震區,它對北京、天津、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等10個省和直轄市都有影響。這一地區又是我國傳統的政治經濟中心,就像是中國的心臟,心臟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會倍受打擊。
《清史稿》中記載了(康熙)十八年北京附近發生的一次強震。
北京附近發生過如此可怕的大地震,北京還安全嗎?
「北京的問題不大。」一位地震專家講述了他的理由:「每一次地震,都是地球釋放內部能量的過程。能量釋放後,就又進入能量積蓄階段,直到發生新的地震。」
「積蓄能量的階段大概要多久呢?」我想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5級以下的地震,積蓄的時間短,大概在300年左右。8級地震需要的能量,就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大概是10萬年以上吧。」
鄧乃恭的理由和這位專家不同,他說:「北京位於地震帶上,還三面環繞著小震群,看上去很危險,但實際上,這些小震群都是能量釋放口,在能量還沒有積蓄到可以發生大地震時,就以小地震的形式釋放出去了。就像一個水庫,如果在蓄水的過程中隔三差五放放水,就很難蓄滿了。」
韓竹君對北京地震風險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和北京有關的幾條斷裂帶,如八寶山斷裂、黃庄-高麗營斷裂南段、順義-良鄉斷裂南段,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活動性都很弱或基本不活動,這些斷裂引發大地震的可能性並不大。他最後還強調了一點:「地震最可怕的是它在你毫無准備的時候給你致命一擊。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提高人們的防震意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這兩方面工作到位,就算遭遇大地震也不會造成慘痛的後果。」(

⑩ 請問一下地理知識,有人知道涼山州木里縣的木里河流域下游支流的具體情況嗎

木里河又名理塘河,是雅礱江中游右岸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
以北的沙魯里山脈,其上游又叫無量河,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理塘、濯桑、唐央鄉、
固增、四合鄉,至呷姑水文站以下與卧落河匯合後又稱小金河,而後折向東北方向,經
列瓦、瓜別於窪里附近注入雅礱江。全流域集水面積19114km2,其中木里河集水面積
9416km2。
木里河地理位置介於東經99°35′~101°48′,北緯27°05′~30°25′之間。東側以雅礱
江相鄰,西與金沙江中游分界,南鄰雲貴高原。全流域呈南北向條帶狀,支流大致分布
在左右兩岸。木里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 142m3/s,年徑流量44.8 億m3,為四川中型河流中徑流量
較大的河流之一。規劃開發方案為「一庫六級」,自上而下為上通壩、卡基娃、沙灣、俄公堡、固增、立洲共六級電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