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演化足跡
A. 人類的發源地在哪裡(高高分)
非洲——
非洲是地球上最早出現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到了距今4萬年前的時候,非洲的早期人類進入到了新石器時代。在衣索比亞南方的烏索和舜谷拉岩層(前100萬~330萬年)中,發現了人類化石,這些化石顯示,人已進化至用兩腳行走的人類移動方式,已完全區別於猿。
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而不是由上帝創造的。但是人類的起源地在哪裡呢?有人認為,人類的起源地在歐洲。因為在奧地利曾發掘出距今約1500萬年、屬中新世中期地層的森林古猿化石,有些人認為這種森林古猿是人類的祖先。被認為是最早形成中的人的臘瑪古猿化石,在歐洲的匈牙利、希臘都有發現。
在200多年前,達爾文就認為人類可能起源於非洲。20世紀20年代,非洲發現了南猿化石,許多人認為那裡是真正的人類起源地。而且非洲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既有熱帶叢林和草原,又有荒漠和高山峽谷,是人類起源的理想地區。並且,非洲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曾發現了許多中更新世重要的人科化石。
1857年,美國古生物學家賴第就認為人類最早是在亞洲出現的。從巴基斯坦和印度北方的西瓦拉克山發掘出來的臘瑪古猿化石。1957和1958年,在中國雲南開遠小龍潭,也發現了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化石。以後,又在雲南祿豐發現6具臘瑪古猿頭骨和兩個西瓦古猿頭骨等化石。臘瑪古猿被認為是人類直系的猿型祖先,在分類上也被歸入人科。
有人把雲南開遠的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化石、祿豐臘瑪古猿化石與元謀猿人化石和貴州桐梓猿人化石、四川資陽人化石聯系起來進行考察,有人提出了「亞洲高原說」,主張中亞高原是人類的搖籃。
----------------------------------------
而中國人的發祥地則是在兩河流域,我們所熟知的周口洞人,元煤人如此。
B. 關於進化論的問題
1.國外很多人認為復生物由制低等進化至高等,而上帝指導這一過程。在人類首次用放電合成氨基酸時,有科學家說了一句:「我打賭上帝肯定是這么乾的。」達爾文在首次發現異樣化石是也在與上帝訴說。但《萬物簡史》作者則支持達爾文的理論。說明有人認為上帝能指導生物產生和進化,也有人認為是自然選擇。國內因為信上帝的少,所以就這樣了。
2.有中華龍鳥化石,類人猿化石等,其他化石仍然缺乏,所謂的類猿人化石或許尚未被公認。
3.存在生殖隔離的生物雖然可能可以交配產生後代,但後代是不可育的,如馬和驢產生騾子。東北虎和華南虎屬於一個亞種,僅僅有地理隔離,沒有生殖隔離,可以產生可育後代。人比較特殊,有人認為我們是僅存的一個種,以前還有和我們不同種但同屬的尼安德特人,爪哇人,奧瑞納人等,全絕種了。
4.不知道,或許是反駁進化論的一個例子吧。
5.這個問題沒想過,但是進化的概念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沒有涉及染色體。期待有人補充。
樓主可以的,期待下一個孟德爾就是你。
C. 近六十年來我國綜合自然地理研究有哪些主要成就
綜合自然地理學(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是在部門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對自然
地理環境整體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前蘇聯A.R.伊薩欽科
來中國講學,系統介紹了有關地理殼、自然區劃和景觀學的進展。這個講學的進修班在
林超教授領導下經集體討論,確定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名稱,並發展為自然地
理學的一門獨立分科。綜合自然地理學是中國學者創立和命名的學科,這與中國傳統文
化的影響有關,也與老一輩地理學家的長期努力有關。在此之前,林超、黃秉維等就已
從事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工作,如黃秉維在20世紀30年代編撰了《自然地理原理》和
《中國地理》等,周廷儒在30-40年代開創對歷史時期環境變化的綜合研究。我國綜合自
然地理學實際上既經歷了20世紀初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的傳入,又繼承了中國古代地理學
的傳統,還受到原蘇聯地理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並且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密切結合,形成
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自然地理學。
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提出要發展地球表層學,本來即以地球表層為研究對象,
並在全球自然地域分異規律方面有所建樹的綜合自然地理學正好與之契合。面對地球表
層這一復雜巨系統,綜合自然地理學在研究中採用了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90年代針
對西方提出的地球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黃秉維提出建立「陸地系統科學」[6]的理論體
系。他指出,區域持續發展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對地球表層(主要陸地表層)自然與人文
各種要素的綜合規律的揭示,即陸地系統科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大氣基本是氣體,海洋
基本是液體,陸地由固體、液體、氣體組成,生物界亦最復雜,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最
深,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又最密切[6]。建議以研究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為任務帶動陸地
系統科學的發展[7]。陸地系統科學的提出進一步體現了綜合性地理研究的思想,促進了綜
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建設。進入21世紀,綜合的理論和方法在與國際重大研究計劃結合
中進一步得到發展。
綜合自然地理學還大量展開了綜合研究實踐,如綜合自然區劃、資源綜合開發、國
土整治、區域規劃、環境保護等工作,以自然地理學為基礎,結合相鄰學科的理論方法,
去解決那些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復雜問題,這使它的發展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有老一輩綜合自然地理學家如林超、黃秉維、周廷儒、趙松橋、陳傳康等奠定的基
礎,也有許多中、青年綜合自然地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的綜合自然地理學已經有
了長足的發展。50多年來,中國的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在古地理學、現代自然地理過程、
土地科學、綜合自然區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發展均取得了顯著進展[3]。綜合自然
地理學理論和應用的深化對整個地理學綜合研究的深入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2綜合自然地理視角的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和改善空間格局與生態和社會經濟過程相互
關系的整合性交叉學科。其核心內容包括景觀結構、景觀功能和景觀動態等,研究重點
集中在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相互關系及其尺度效應、人類活動對於景觀結構、過程和功
能的影響,及其景觀異質性的持續性利用與管理等[8]。
景觀生態學既有地理學派也有生態學派,目前在地理科學領域中與綜合自然地理學
難分伯仲,許多景觀生態學家也是綜合自然地理學家。這要從它的淵源說起。
景觀生態學起源於歐洲,一般認為其創始人是德國地理學家特羅爾(Carl Troll,
1899-1975),他於1939年正式提出「景觀生態學」一詞[9],並在1968年將其定義為:
「研究一個給定景觀區段中生物群落和其環境間的主要的、綜合、因果關系的科學。這些
關系在區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景觀鑲嵌體與組合),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具有等
級結構」。歐洲的景觀生態學不論從誕生的學科背景還是其完善過程和學科貢獻,以及應
用指向,都帶有濃重的綜合自然地理學色彩。其關注的重點從土地利用評價與規劃逐漸
擴展到資源開發與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在理論上強調景觀的多功能性、綜合
整體性、景觀與文化的協同,並提出了整體性景觀生態學的概念框架。北美的景觀生態
學是在歐洲影響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景觀
生態過程、數量化和模擬研究以及自然景觀研究見長。歐洲和北美的景觀生態學研究基
本上引領了國際景觀生態學發展的主要方向,二者也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推
動著景觀生態學學科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10]。
中國的景觀生態學從介紹國外先進國家的同類研究工作開始。早期翻譯歐洲景觀生
態學文章的有劉安國、林超、陳昌篤等,而李哈濱則是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北美學派的景
觀生態學。1990年,肖篤寧主持翻譯了R.T.T.Forman和M.Godron的《景觀生態學》一
書[11],標志著景觀生態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已基本被我國學界所接受。此後,我國景觀
生態學工作者相繼開展了實質性的研究工作[12]。經過20餘年的努力,在景觀格局與生態
過程、土地利用與動態、景觀規劃與設計、環境影響評價與自然保護等方面的研究與應
用中取得了重要進展[13]。從整體上看,盡管我國的景觀生態學發端於對歐洲景觀生態學理
論、方法和技術的引進,但研究範式接近於北美地區,即更多的帶有生態學方法論色彩。
2.1基礎研究與理論進展
2.1.1陸地表層系統自然地理過程陸地表層系統自然地理過程研究與近年來國際上非
常活躍的地球系統科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相呼應,結合「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人
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機制」等科學命題[14,15],自然地理過程研究從自然過程研究轉向
自然過程與人文過程的綜合研究,從無機過程研究轉向無機—有機的綜合研究,從單一
要素研究轉向多要素綜合研究,從宏觀研究轉向宏觀與微觀的結合研究。研究強調人為
因素在各種過程中的作用,強調人為因素作用下的地理過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強調地理過程與全球變化之間的耦合作用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強調地理過程在土地退
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研究內容從地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向動態拓展。理論研究從系統
變化的驅動力與過程向機制研究深化,並從簡單綜合向系統綜合與集成轉變[16]。進而開展
了自然和社會經濟驅動、時空變化過程以及資源、環境、生態和災害效應等地表環境變
化的驅動力、過程和效應的研究。綜合自然地理學在陸地表層系統、環境系統、人地系
統方面的理論建設更加系統化;通過要素綜合、過程綜合與區域綜合,綜合性不斷得到
加強;通過自然與人文的交叉、科學與技術的交叉、多學科交叉研究,交叉性更加明顯。
在理論上,發展了綜合的格局—過程、驅動力—過程—效應的研究[17]。從近3年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資助的綜合自然地理(D010106)項目看,與上述命題相關的研究2006年占
63.0%,2007年佔56.1%,2008年佔67.9%,3年平均佔61.5%,足見陸地表層系統自然
地理過程研究在綜合自然地理學中的基礎研究地位和重視程度。
2.1.2土地科學
土地科學的研究重點結合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與國際全球環
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的聯合核心項目「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及新階段
的「全球土地計劃(GLP)」取得進展。近年來所發表的論文可以歸為土地利用分類系統
與分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LUCC及其驅動力、土地可持續利用和土地利用規劃等5
個研究主題。據張鐿鋰等對土地利用文獻的統計,我國在2002-2007年發表的論文占
1978年以來文獻總量的65.0%,2007年一年的論文數量達到796篇。這表明我國土地利
用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展,從事土地利用研究的科技隊伍不斷加強的同時,國家有關部門
對該領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強,項目資助數和經費額度均明顯提高[16]。隨著國際上將
LUCC這一研究主題上升為「土地變化科學」的學科範疇[18],隨著土地利用問題在國際科
學研究與區域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化,更加重視基礎理論探討[19]。土地資源學的
學科基礎理論問題主要圍繞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開,包括土地資源的倫理觀問題、
土地資源的系統理論問題、土地資源的過程理論問題、土地資源價值論問題、土地資源
產權理論等諸多問題[20]。土地保護學所涉及的基礎理論問題主要是圍繞土壤學、生態學以
及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問題展開的[21],作為土地退化及其防護的重要研究內容—水土保持及
荒漠化防治仍舊屬於土地保護學研究領域關注的主要對象。土地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問題
則主要是基於系統理論和生態學理論提出的,主要包括土地的生物生產力、土地的生物
棲息和承載功能、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功能、土地的環境功能、土地生態過程、土
地生態變化規律以及土地生態的分異理論問題等[22]。土地利用與規劃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主
要包括地租和地價理論、土地區位理論、土地可持續利用理論、生態經濟理論、人地協
調理論以及系統工程理論等[19,23,24]。
2.1.3自然區劃
上一世紀,以林超、羅開富、黃秉維、任美鍔、侯學煜、趙松喬和席
承藩等為代表的科學家為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25-32],奠定了我國這一領
域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鄭度等的「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33]是近年自然區劃的代表性
研究,在分析前人區劃研究工作與成果的基礎上,探討了自然地理區劃方法論及其體系。自然地理區劃既是區域劃分的結果,也是區域劃分的方法與過程,同時還是認識地理特
征和發現地理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鄭度提出了包括區劃本體、區劃原則、區劃等級系
統、區劃模型和區劃信息系統的自然地理區劃範式,並通過區劃模型,實現區劃原則、指
標體系和單位等級系統的綜合[34]。另一個基礎性研究是「中國主體功能區劃」,樊傑闡述
了主體功能區劃的科學基礎,提出了區域發展的空間均衡模型。並探討了地域功能演替
對空間均衡過程的影響,提出了區劃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區域如何劃分和對地域功能隨
時間變化的正確把握程度相關的[35]。自然區劃已向帶有自然區域劃分性質的綜合區劃發
展,在《中國地理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一書中,蔡運龍闡述了三大地帶和七大地區及
其內部的地理多樣性,可視為綜合區劃性質的著作[36]。自然區劃的趨勢還表現為區劃方案
多樣、應用領域廣泛、影響決策顯著等。在中國期刊網上檢索到2007-2008年發表的自然
區劃及其相關研究文章約有696篇。
2.1.4景觀生態學近年來中國的景觀生態學研究發展迅速,人才培養成果顯著,研究
隊伍不斷擴大。在中國期刊網上,以「景觀生態」作為主題詞檢索到的博士和碩士論文
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由2000年的3篇,增加到2007年的127篇;與此同時,以景觀
生態為主題的學術論文發表數量也急劇增加,由2000年的86篇,增加到2007年的504
篇。據傅伯傑等的檢索統計,從1996到2007年,在以「景觀生態學」為主題詞檢索到
的3164篇SCI論文中,有96篇來自中國,約占總數的3.03%,位列全球第七。景觀
生態學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加強,促進了新的學科生長點的產生和發展。廣度上,
開始注重自然與社會經濟、人文因子的綜合,以解析景觀的復雜性;深度上,注重宏觀
格局與微觀過程的耦合,深入的微觀觀測和實驗為宏觀格局表徵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
可靠依據;宏觀格局的規劃和管理反過來強化了微觀研究的實踐意義。並進一步加強了
格局-過程和尺度效應研究[10]。隨著景觀生態學研究範式從平衡範式向遠離平衡範式、線
性範式向非線性範式、平穩範式向非平穩範式,以及簡單性範式向復雜性範式轉換,一
些新的理論成為景觀生態學繼續發展的重要科學支撐。近年一些復雜性科學的概念和方
法在景觀生態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分形理論、元胞自動機、自組織臨界理論、復雜適
應系統理論等等[8]。建立了空間分析法(如分形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基於相似性的尺度
上推方法、基於局域動態模型的尺度上推方法、隨機(模型)法的尺度推繹途徑[37],正在
試圖將這些途徑和轉換方法構建成統一的尺度推繹理論框架。一些新的理論如空間自相
關理論、空間非平穩理論和地統計理論等被應用到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采樣技術體繫上。
呂一河等則提出了一個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耦合研究的基本框架[38]。
2.2方法和技術進展
面對復雜的研究對象,利用現代手段進行定量化研究和過程模擬以及建立模型仍然
是綜合自然地理學與景觀生態學特別是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趨勢。通過借鑒和集成其
他眾多學科的研究方法,特別是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科學在研究中的應用,定位試驗、
模擬實驗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多源數據復合分析和信息挖掘,地理—生態過程模型的發
展、有效性檢驗與驗證等,促進了綜合自然地理與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並使之提高到新的
水平。
2.2.1數據採集方法技術在實驗數據採集方面,從監測、分析、模擬三個方面,加強
了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驗證性。利用化學分析技術,加強物質遷移轉化過程和機理的研究;
應用物理實驗,了解地表物質的物理結構及物質運動的動力學特徵;利用遙感對地觀測
系統和典型地理單元長期定位、半定位觀測網路,加強典型地區地理要素、地理格局和
過程的變化研究;利用室內外模擬實驗,簡化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加強不同要素作用方式
和過程的識別研究[39]。
在區域與全球尺度上,衛星遙感已成為自然地理和景觀生態學研究中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之一。遙感數據在解析度、高光譜方面更加多樣化。並發展了利用夜間燈光影像為
數據源,用來研究城市土地擴展和蔓延。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計算機
相結合,具有對時空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對現實世界的模擬能力,並能產生和發現新
的信息,為綜合自然地理和景觀生態學的區域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近年來,對地
觀測系統的建立與全球准同步動態監測已成為現實,使人類有能力對全球性問題進行系
統研究和綜合集成[17]。
在微觀尺度上,定位試驗觀測、實驗模擬與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野外觀測台
站建設在科技部的推動下已經實現網路化體系;實驗室數量、儀器設備、試驗方法不斷
完善。
通過對歷史文獻記載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樹輪、冰芯、湖芯、石筍等自然證據,過去
300年全國和區域性的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數據集已經形成。過去2000年的氣候與環境
變化重建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2.2.2模型與數學方法在計算機網路和數字技術的支撐下,系統模型模擬技術也在不
斷強化過程中。已經涌現出大量的環境變化和LUCC模型。部分影響較大的模型包括:
Ehrlich的「I=PAT」公式[40]、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建立的世界糧食與農業
系統全球模型[41]、LMAGE2.0(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the Greenhouse Effect)模型[42]。
特別是CLUE(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43,44]、元胞自動機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45]等以GIS技術為支撐進行空間格局模擬的模型得到廣泛應用。
包含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景觀機制模型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景觀生態學的模擬中,
特別是這類模型與元胞自動機相結合,極大地增強了對於景觀形成和演變機制模擬的能
力。目前基於智能體的個體模型成為景觀生態學模擬的熱點途徑之一,已經應用到土地
利用/土地覆被以及城市景觀的形成演化上。空間顯式斑塊動態模型是另一類景觀機制模
型,常常用於格局和過程作用頻繁、斑塊周轉率快的景觀系統[8]。
各種數學方法被用於地理評價和規劃,如模糊邏輯、人工神經網路、小波分析、遺
傳演算法、多目標線性規劃、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評價、聚類分析等。另外,分形原理、
三維景觀模型、Google Earth技術、DEM分析技術、生態足跡法、能值法等等也得到廣
泛應用。研究者以定量的精確判斷、抽象的數學模型及合理的趨勢推導,使研究結果更
科學、更准確,推進了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創新[16]。目前正朝著以地球系統科學為
指導、以並行計算、網路計算等信息科學新技術為依託的學科體系穩步發展[17]。
2.3成果應用
2.3.1土地科學的成果應用針對我國糧食安全、城市化佔用耕地、土地退化等問題,
近幾年來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研究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狀況及其歷史變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的驅動因子分析,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環境與生態效應,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
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與耕地、糧食、土地退化等可持續發展重點問題的
相互關系,現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續性及其調控途徑等。這些研究為解決國家戰略需
求、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方面的問題做出了貢獻。
2.3.2自然地域系統和格局、過程的成果應用在多年綜合自然區劃和土地類型研究基
礎上,進一步將區域單元作為資源與環境的整體來認識,針對我國水土資源短缺與生態
退化等區域問題,研究了不同地區的土地人口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自然生產潛力、
生態承載力,並探討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變化方向等一系列問題。自然地域系統研究
也由初期的感性認識、單項自然區劃、綜合自然區劃,發展到近幾年的生態地理區域系
統研究[46]。近年來,區劃的應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尤其在制定全球變化區域響應對策、
災害預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選擇青藏高原、海岸地帶、半乾旱農牧交錯地帶、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等敏感
地域,開展了環境演變的綜合研究。針對我國水土流失、水資源短缺、土地退化、自然
災害等主要資源與環境問題,中國自然地理學界開展了坡地侵蝕發育過程與坡地的改良
利用、水文循環過程與水量轉化、土地退化過程及其逆轉機制、土壤—植物—大氣系統、
多界面過程的復雜耦合理論與模型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
2.3.2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中如功
能區劃定、廊道設計以及整個保護區的空間布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景觀生態學
的原理促進了自然保護理念的更新,自然保護正從物種保護向景觀保護乃至流域保護方
向轉變。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分析、格局—生態過程關系分析,以及空間模擬技術為土
地利用規劃設計的科學性提供了保證[47];其模擬預測技術,為土地利用規劃環評提供較好
的技術支持;利用景觀生態學及其他學科理論評價區域生態風險和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
局[48,49]。
2.3.4生態建設與生態評估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成果在我國的生態恢復重建中得到廣
泛應用,包括以生態農業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示範區建設,以工業污染防治與鄉鎮企業合
理規劃布局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以生態旅遊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示範區建設,生態
城市、城郊型的示範區建設,農工貿一體化型的示範區建設,以礦區生態破壞恢復治理
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示範區建設,土壤退化綜合
整治的示範區建設,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的示範區建設,農村環境綜
合整治的示範區建設。
為配合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計劃(MA)的實施,我國啟動了中國西部生態系統
綜合評估項目,研究成果為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系統保護、管理與生態建設提供了科學
依據。通過較多學者的努力,在生態系統服務領域的多方面都有所進展,對國家的生態
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17]。
2.3.5對重大工程、環境治理和決策的貢獻綜合自然地理研究成果為大型工程提供可
行性論證,為工程建設及運行中的各種可能災害提供預防措施,為環境治理提供理論和
技術以及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指導性意見。例如,在青藏鐵路工程建設中,從選線、施
工場地選址、施工時段安排等方面提出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工程建設對自然保護的
沖擊。綜合自然地理工作者在鐵路修建過程中和建成後一直進行環境的監測、脆弱性和
生態安全的評估以及環境效應的追蹤研究。在南水北調工程對沿線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西氣東輸工程沿線地區不同類型區生態恢復中都有綜
合自然地理學的貢獻。
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工作聚焦在生態與環境的研究與保護方面,
主要研究了西部生態與環境的演化過程、水土資源的持續利用、生態與環境現狀評價及
未來50年變化趨勢預測等,為科學認知我國西部地區生態與環境變化規律,促進西部地
區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50]。在東北地區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
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長江中下游湖泊富營養化治理,「三
農」問題,生態系統碳收支問題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作用[17]。
D. 介紹世界名城
我國部分城市的雅號
蓉城、錦城-----四川成都市
榕城----福建福州市
牡丹城----河南洛陽市
花果城---山西臨汾市
油城---甘肅玉門市
鹽城---四川自貢市
錫都---雲南個舊市
媒都---遼寧撫順市
酒城---四川瀘州市
紡織城---陝西咸陽市
英雄城---江西南昌市
龍城---山西太原市
瓷都---江西景德鎮市
汽車城---吉林長春市
雨城---四川雅安市
花園城---浙江杭州市
刺桐城---福建泉州市
鋼都---遼寧鞍山市
煙城---河南許昌市
日光城---西藏拉薩市
泉城----山東濟南市
水城---江蘇蘇州市
冰城---黑龍江哈爾濱市
江城---湖北武漢市
單城、花城---廣東廣州市
塞上煤城---寧夏石咀山市
鎳都----甘肅金昌市
青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春城---雲南昆明市
山城---四川重慶市
瓜果城---甘肅蘭州市
草原鋼城---內蒙古包頭市
獅城---新加坡
大學城—英國牛津
水城---威尼斯
霧城—英國首都倫敦
滑雪城—挪威奧斯陸
冰雕城—日本札幌
鼓城—西班牙卡萊達
禁酒城—瑞典斯德哥爾摩
音樂城—奧地利維也納
橋城—德國漢堡
浴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玫瑰城—保加利亞加布羅沃
E. 追尋人類的起源
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其出現年代少於400萬~300萬年, 這個物種腦容量很小, 雄性明顯遠比雌性為大, 被稱為"露西"(Lucy)的年輕雌性南方古猿骸骨於1974年在依索比亞出土, 由於骨骼較為完整, 使人能確立古猿的行走形式: 以足直立, 步履蹣跚, 科學家從肩胛骨及臂骨分析發現: 南方古猿仍保持靈長類遠祖的攀援的特徵 。之後發現非洲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據推測: 身高為145厘米, 雄性平均體重為65千克, 雌性35千克 , 腦容量為現代人的三分之一。
粗壯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 已有臼齒的產生, 它們開始以硬質及多且纖維的植物為食。它們已經有明顯的社會關系, 能製造及使用簡單工具, 最早的石器出現於250萬年前, 工具亦有明顯的分化, 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邊器, 此外, 還在古猿遺址中發現獸骨與角器等。在屏障東部成功進化的大量粗壯型南方古猿最終不敵天然的災害: 300萬年前突然爆發的火山把南方古猿葬身在東非大裂谷的火場中, 這是人類進代歷史上一場大浩劫。 鮑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為稱東非人, 被認為是粗壯南方古猿的地理變異種。
纖細型南方古猿最接近人屬(Homo)的古猿, 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以採集植物的塊莖和野果為食, 它們可能還會拾取死獸分吃屍肉, 為了保障足夠的食物來源, 開始出現了狩獵, 草原中的羚羊、野鹿及毛驢成為了獵殺的對象, 同時為了防止大型肉食動物的侵襲, 它們會有守望相助的義務, 它們經過一系列的自然適應,成功演變向人的發展方向 。距今350萬~150萬年前, 這種南方古猿以雙足行走的穩健演化, 使它們成功地晉身為人類的原形。
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種, 它為人屬的最原始的成員, 腦容量為男: 700~800毫升,; 女500~600毫升, 可能已具語言能力。從他們的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石器, 可以聯想人類的祖先已經學會敲打石塊製造石器及用石器迪敲擊獸骨或宰割獸肉。從發掘場地得知: 能人曾與幾種不同種類的南方古猿、甚至人屬共存於同一場所中, 由於他們有各自的生活習性, 沒有戰斗的考古被發現, 甚至發現有能人與後代直立人共存的紀錄。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 能人最終全為直立人所取代, 成為人類的主流。
當直立人出現時, 人類史己經有漫長的歲月, 他們承繼了其先驅的技能, 並加以改良, 那時候人類懂得用火, 也能象現代人般進行奔跑, 依照自己的心思製作石器, 從腦髗骨的結構可以確定他們有語言的能力, 從最豐富的北京直立人遺址中發現近10萬件石器製品和用火痕跡, 以及百多種動物化石, 從燒骨而知他們已有熟食的習慣, 狩獵的結果使人類有肉食的傾向, 肉食對人體的影響可分為: 大腦能攝取更多營養, 從而促進咦韉男
F. 人類什麼時候跨越了白令海峽到達了北美洲
曾經遍布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總人口就突破了一個億。有著燦爛的文明,比如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以及印加文明。
(瑪雅文明—庫庫爾坎金字塔)
(阿茲特克—特諾奇蒂特蘭大神廟的復原圖)
在歐洲人到來以後,由於大規模屠殺,以及從舊大陸帶來的病毒等,導致原住民人口驟減,近乎滅絕。
(印第安酋長服裝)
現在的美洲原住民中,絕大多數為印第安人,剩下的則是主要位於北美洲北部的因紐特人。
(馬背上的印第安人—位於亞利桑那州紀念碑谷)
(因紐特人)
據說哥倫布剛踏上美洲大陸,看到當地原住民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他到達了亞洲。確實,美洲的印第安人具有鮮明的亞洲蒙古人種的體貌特徵。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在經過系統地研究以後,認為美洲原住民與現代東亞人有共同的祖先。
(印第安人)
不過美洲大陸的原住民是什麼時候,通過何種途徑來到美洲的,則成為學術界爭論許久的問題。
而位於北美洲阿拉斯加與東亞西伯利亞之間的白令海峽則被認為是聯結兩個大陸人類遷徙的天然通道,也被稱為—白令陸橋(英語:Beringia,俄語:Берингия)。
(衛星圖片中的白令海峽)
白令海峽位於亞洲最東點的迭日涅夫角(169°43' W)和美洲最西點的威爾士王子角(168°05' W)之間,位於大約北緯65°40',寬約35-86公里,深度在30-50米之間。這個海峽連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
「白令」這個名字來自俄羅斯海軍,丹麥籍探險家的維圖斯·白令(Vitus Bering)。
(維圖斯·白令)
1741年,白令先生率船隊成功穿越海峽,白令甚至看到了阿拉斯加的海岸線,不過由於重病,白令與船上的多名水手在返程途中,病逝於荒島。為了紀念這位探險家,人們將白令率隊穿越的海峽命名為白令海峽。
(白令海峽位置圖)
不過根據古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來看,早在白令先生穿越海峽的萬年之前,就有大批的人類移民「跨過」白令海峽,到達阿拉斯加,並且一路向南,遍布中-南美洲。
跨越兩大洲,數萬公里的人類遷移,究竟是在怎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末代冰期—白令海峽以及東西側的阿拉斯加-西伯利亞地區)
我們需要將時間軸撥回數萬年之前,距今時間最近的一次冰期—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最盛期地球的藝術想像圖)
末次冰期(英語:Last glacial period)是距今時間最近的一次冰期,發生於第四紀的更新世晚期,始於約11萬年前,終於1.2萬年前。末次冰期的最盛期發生於約1.8萬年前,當時由於大量的水被凍結,致使海平面下降,一些地區海平面下降甚至達90米(300英尺)。
(圖瓦共和國境內的烏布蘇盆地被認為是猛獁草原的遺跡)
滄海桑田變化,昔日的大洋,演變為規模巨大的猛獁草原。草原從西班牙向東穿越歐亞大陸,跨過白令陸橋,一直延伸到加拿大,從北極島向南延伸到中國。這個生態系統覆蓋了全球北部的廣大地區。
(烏科克高原(Ukok Plateau)—猛獁草原的殘余)
這片草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貧瘠,現在的研究表明,猛獁草原存在大量的有機碳儲層,植被茂盛。草本植物分布范圍廣泛,也是哺乳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柳屬灌木)
(猛獁草原莎草屬)
當時活躍在猛獁草原的哺乳動物有野牛,野馬,猛獁象等多種動物。
(猛獁象-保存於皇家不列顛哥倫比亞博物館)
(美洲野牛)
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同樣活躍在這片肥沃的草原上,以捕獵為生。
(狩獵野牛的印第安人)
他們的足跡遍布歐洲,亞洲。
(白令陸橋附近發現的猛獁象遺骸)
在他們追逐獵物的步伐下,不經意間,就越過了白令陸橋,到達了北美阿拉斯加地區。
(亞洲人類遷移路線圖)
白令陸橋在距今數萬年的時間里,經歷了數次演變。伸延最廣闊的時候,長度達1600公里。而到距今約1.2萬年的時候,海平面上升,大陸橋就被淹沒在海水中。
(白令陸橋演化史)
現今的白令海峽中仍然可見白令陸橋的殘余——代奧米德群島。該島嶼由兩座島嶼組成,西邊的島稱為大代奧米德島(Big Diomede或Imaqliq,又稱Ratmanov Island),為俄羅斯聯邦的領土;東邊的島稱為小代奧米德島,是美國的領土。
(代奧米德群島)
而美洲原住民如何從阿拉斯加地區向南遷移,越過重重冰川的阻隔,最終遍布整個美洲,學術界依舊爭論不休。經過長期地不斷遷移與推進,最終散布到美洲全境。
(美洲不同國家地區原住民人口分布百分比圖)
美洲原住民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進入美洲的時間不同,背景各異,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部落。
(墨西哥帕倫克博物館里的瑪雅文字)
人類文明的傳播與演化,就是這樣與地球上的地質變化,息息相關,相互適應。
G.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時間軸
最簡單的區別方式就是生產工具的不同,原始社會,普遍是石器時代,用的都專是打磨的石器,所屬以生產力低下,一個人一個家庭活不了,很難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那時候大多是部落群居。奴隸社會也就是青銅器時代,生產力提高了很多,所以私有財產出現,但那時候資源都在國家,而要組織種地,國家就需要奴隸。而封建社會,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也就出現了大地主階級,這些人是封建社會的代表。
H. 經典地球化學時期
1908年,F.W.克拉克發表了《地球化學資料》,這是地球化學學科獨立成型的標志。該書一版再版,第五版與華盛頓(H.S.Washington)合作,改名為《地殼組成》。這是世界第一部基礎地球化學著作。這一時期地球化學不斷地從化學、物理化學的發展中獲得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測試手段,在日益深入研究地殼化學組成的同時,對地殼的某些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進行了研究,並逐步形成一門具獨立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的學科。這一時期在地球化學發展史上屬於經典地球化學發展時期。
F.W.克拉克和H.S.華盛頓是代表人物,他們開創了研究地殼及其各部分化學組成的工作,發表了第一份地殼元素平均含量,即克拉克值表。這一期間,地球化學研究機構開始建立。如1907年成立的美國卡內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實驗室,該實驗室的一些尖端領域也包括地球化學研究工作(「高溫高壓實驗岩石學」、「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等)。這個階段主要是化學家在進行地球化學工作和資料積累工作。1912年A.E.費爾斯曼在莫斯科沙尼亞夫斯基人民大學設置了地球化學課程,標志著地球化學教育起步了。A.E.費爾斯曼在27歲的時候晉升為礦物學教授;1912年,A.E.費爾斯曼在講課的時候一再特別強調說:「我們要做地殼的化學家。礦物只是各種元素暫時穩定的結合體,所以我們不但要研究礦物的分布和生成的情況,而且還要研究元素本身,研究元素的分布、變化和運動」。十月革命後不久,列寧格勒工藝學院開設了全世界第一個培養專門地球化學人才的地球化學系。
除了化學家以外,越來越多的地質學家、礦物學家投身於地球化學的研究行列,他們應用光譜半定量分析等手段和物理化學,尤其是晶體化學原理和方法,研究礦物、岩石及地質作用過程中元素的分配和運移規律,探討元素-原子的運動歷史。這一階段的地球化學工作者也非常重視野外科研。例如,35歲就榮任前蘇聯科學院院士的A.E.費爾斯曼在闡述地球化學和礦物學的科學原理的時候都將野外調查資料列在第一位。在科拉半島的希賓苔原,植物茂盛的費爾幹流域,炎熱的中亞細亞的卡拉-庫姆沙漠和克孜勒-庫姆沙漠,貝加爾湖沿岸和外貝加爾的大密林地區,森林密布的烏拉爾東部山坡,阿爾泰山,烏克蘭,克里木,北高加索,南高加索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汗水和成果。A.E.費爾斯曼的著作是非常多的,他發表了將近1500種文章、書籍和長篇的專業論文,除了結晶學、礦物學、地質學、化學、地球化學、地理學和航空攝影測量方面的著述以外,在天文學、哲學、藝術、考古學、土壤學、生物學和其他方面也都有著述。A.E.費爾斯曼不僅是地球化學科學家,而且也是出色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和天才的作家。托爾斯泰稱贊他是「寫石頭的詩人」。
這一時期地球化學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是挪威的V.M.戈爾德施密特,前蘇聯的B.И.維爾納茨基和A.E.費爾斯曼,他們對地球化學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修斯(H.E.Suess)和尤里(H.C.Urey)提出了核素宇宙豐度的概念,為宇宙化學(天體化學)的創立做出了貢獻。另外,在這個階段中,由於地球化學的發展,系統的地球化學專著開始出版,如B.И.維爾納茨基的《地球化學概論》(1924)、《生物圈》(1926)和《生物地球化學概論》(1940),A.E.費爾斯曼1934~1939年完成的四卷本《地球化學》,B.B.謝爾賓納的《地球化學》(1941)等。地球化學學術活動明顯增加。
由上述可見,這一時期的研究領域是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也包括部分天體化學。研究內容是化學元素(呈原子或離子形式)的分布和遷移;研究手段主要是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和晶體化學方法。這些都是地球化學興旺發達的表現。
經典地球化學分為三大學派。
1)F.W.克拉克學派:這一學派著重研究化學元素在地殼中的分布及其豐度值,這里所指的地殼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
2)B.И.維爾納茨基-A.E.費爾斯曼學派:這個學派認為地球化學應該研究地殼中原子的歷史、分布和遷移以及原子的成因,B.И.維爾納茨基開創了生物地球化學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學的研究,首先提出地球化學旋迴的概念,並用它闡述化學元素在前後相繼的地球化學作用中的演變歷史。A.E.費爾斯曼開創區域地球化學和地球化學找礦法,提出晶格能和共生序數等。
3)V.M.戈爾德施密特學派:被譽為現代地球化學之父的V.M.戈爾德施密特1917年在挪威奧斯陸創立了晶體化學新學科。這個學派在晶體化學基礎上開創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的研究,揭示了微量元素在岩石及礦物中存在的形式和分布規律。1930年V.M.戈爾德施密特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建立了地球化學研究中心,將化學元素性狀的概念引入地球化學,創立了「哥廷根大學」學派。1933年他提出了晶體化學第一定律,並擬定了元素地球化學分類。後來他又提出了地球化學循環的概念(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1996)。他有遠見地指出地球化學不僅要研究元素的分布和豐度,而且要研究同位素的分布和豐度以及支配其分布的規律。他指出不僅要研究地球的物質成分,還要研究宇宙的物質成分。他提出的地球化學平衡的計算也是開創性的成果。
這一時期,中國的地球化學先驅者做了不少工作。例如,謝家榮(1923)、章鴻釗(1927)、朱文鑫(1933)收集和描述過中國的隕石。1924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志》第3卷第2期上,舒文博發表了《河南北部紅山侵入體地質調查結果》,李四光發表了《火成侵入體地質調查之新法》。譚勤余(1935)將В.И.維爾納茨基的《地球化學》譯成中文介紹給國人,促進了地球化學思想在中國科技界的傳播。地球化學思想在近代中國開始傳播和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