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探秘犀牛洞

地理中國探秘犀牛洞

發布時間: 2021-02-28 08:15:24

① 中國四大地理奇觀是什麼

吉林霧凇(俗稱樹掛),與黃山雲海、泰山日出、錢塘江潮並稱為中國四大氣象奇觀.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地處亞熱帶,是四季宜人的旅遊勝地。無數的奇峰異洞和清澈的灕江相輝映,形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綺麗景色。著名的景區有:疊彩山、象鼻山、獨秀峰、七星岩、普駝山、蘆笛岩、伏波山、堯山等。 我國西南的桂林地區,山奇水秀,風景如畫。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怪石嶙峋,群峰屹立。一條玉帶似的小河從城中流過,這就是著名的灕江。灕江的水十分清澈,猶如一塊巨大的水晶石,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兩岸的奇峰,天上的白雲,倒映水中。水光山色,令人陶醉。在灕江中泛舟,如同在畫景中一般。

桂林不但有秀麗的山水,還有神奇迷人的溶洞。洞內有倒掛的鍾乳石,從地面「長」出來的石筍、石柱等。其中七星岩溶洞面積巨大,可容納1萬多人。離市區6千米的光明山上的蘆笛岩洞,因洞附近有好多可以做蘆笛的蘆草而得名。蘆笛岩長500米,洞內有著造型奇特的各種景物 :有莽莽的原始「 森林」,高聳挺拔的「 寶塔」,還有潔白鮮嫩的「竹筍」……有「大自然藝術宮」之稱。形形色色的石鍾乳,在彩燈的照射下,五彩繽紛,紅的如同瑪瑙,綠的好像翡翠,白的宛若牙雕,黃的猶如琥珀,漂亮極了。這些石鍾乳都有著動聽的名字,如獅嶺朝霞、石乳羅帳、雲台攬勝、簾外雲山、遠望山城、幽景聽笛等。洞中有些石頭形狀酷似雄獅、犀牛、烏龜……十分有趣。洞內還有「琴」、「鼓」等「樂器」,當人們稍用力敲擊時,就能聽到悅耳的音樂。

桂林山水以秀麗無雙的絕景,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重慶市和湖北省西部。西起重慶奉節,東至湖北宜昌。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兩岸群山筆立,崔嵬摩天,幽邃峻峭, 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三峽以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和三峽雲雨馳名。沿江的名勝古跡有豐都名山、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奉節白帝城以及大量贊頌三峽風光的題刻。

雲南石林

雲南石林是世界最典型的科斯特地貌景觀,范圍達350平方公里,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館」之稱,是中國的四大自然奇觀之一。

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長湖、大疊水瀑布、月湖(尚未開發)、奇風洞(尚未開發)7個區域景區組成了石林風景名勝區。一般說,只要乘車到了大小石林,再乘汽車或馬車到其它幾個景點就很方便了,價錢也不會很貴,因為它們之間的距離並不很遠。大小石林到乃古石林和到芝雲洞大約5公里左右;到大疊水大約23公里左右;到長湖最遠,也只有25公里左右。

民族風情堪稱石林一絕。「阿詩瑪」的美麗傳說、絢麗多彩的彝族刺綉、古老神奇的「火把節」、熱烈歡快的薩尼歌舞、是石林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陶醉其間,難以忘懷。

吉林霧凇

吉林霧凇以其「冬天裡的春天」般詩情畫意的美,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

隆冬時節,北國大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整個江城銀裝素裹,垂柳蒼松凝霜掛雪,戴玉披銀,遠遠望去如朵朵白雲,排排雪浪。仰望松樹的枝頭,宛如玉菊怒放,雪蓮盛開;柳樹柔軟的枝條,都被粘掛成璀璨的銀絲;形態各異的灌木叢,一團團,一簇簇,晶瑩奪目,宛如銀珊瑚的奇葩。

霧凇,人們通常叫它「樹掛」,是霧和水汽遇冷結凍而 成的一種氣象景觀,分粒狀、晶狀兩種。吉林霧凇屬干晶狀類,它是在吉林市獨特的地理環境中自然形成的。

霧凇之美,美在壯觀,美在奇絕。人們把霧凇之美的觀賞過程形容為三個階段,叫作「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 午賞落花」,這就是吉林霧凇。

② 除了桃園洞,天鵝洞,我國還有哪些奇特的溶洞(寫出這些景區的名稱和所在地)

我國奇特的溶洞有善卷洞、犀牛洞、玉華洞、龍宮洞、乾宏洞等。

一、善卷洞

善卷洞風景區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首。善卷洞位於江蘇宜興市,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

二、犀牛洞

犀牛洞,位於貴州安順市。犀牛洞又稱「伙牛洞」,形成於200萬年以前,1975年修建地下提水站時,在洞內挖出牛骨化石,遂改名犀牛洞。洞長400多米,寬5-100米,蜿蜒曲折,結構奇特,有澄潭、層樓、別淚、宮殿。

三、玉華洞

玉華洞位於福建省將樂縣,面積43平方公里。玉華洞在將樂縣城東南5公里的天階山下,因洞內岩石光潔如玉,華光四射而得名。

全洞總長約6公里,有兩條通道,由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黃泥洞、溪源洞、白雲洞等6個支洞和石泉、井泉、靈泉等3條寬1至3米小陰河組成。

四、龍宮洞

龍宮洞,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是1978年新發現的山底溶洞。因山洞酷似古典小說《西遊記》中所描述的東海龍宮,故名龍宮洞。

五、乾宏洞

乾宏洞位於貴州省畢節市。由6個主洞和許多支洞組成。主洞長共2600多米,寬40米左右,高100多米。洞內有山有水,山水相連,洞中景物由鍾乳石組成,最高的鍾乳石達70餘米。

③ 求湖北旅遊景點排名,前十推薦的有哪些

湖北旅遊景點有:

1、神農架風景區:

神農架風景區,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中國最美十大森林公園,入選世界生物圈保護網。

神農架是位於湖北省西部一片群峰聳立的高大山地,橫亘於長江、漢水之間,方圓3250平方公里,相傳因上古的神農氏在此搭架上山采葯而得名。

2、木蘭山風景區:

木蘭山風景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是千年香火聖地,其宗教活動始於隋唐、盛於明清,佛道兩教共處一山,每年海內外香客遊人絡繹不絕。

已被列為國家重要景點之一,進入全國假日旅遊信息預報系統。自前向後有南天門、二天門、回光殿、木蘭將軍墳、木蘭殿、斗姥宮、朝天門、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娘娘殿、玉皇閣、金頂等景點。

3、三峽大壩旅遊區:

三峽大壩旅遊區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境內,於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現擁有壇子嶺園區、185園區及截流紀念園等園區,總佔地面積共15.28平方公里。

旅遊區以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為依託,全方位展示工程文化和水利文化,為遊客提供游覽、科教、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服務,將現代工程、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有機結合,使之成為國內外友人嚮往的旅遊勝地。

4、古隆中景區:

隆中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陽市,距襄陽城約13公里,總面積209平方公里。晉永興年間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

包括古隆中、水鏡庄、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因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策》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隆中風景區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諸葛亮青年時代和其叔父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隱居地。

5、長陽清江畫廊:

清江畫廊風景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民族文化旅遊十大新興品牌,湖北省十佳景區,湖北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

清江畫廊風景區位於湖北宜昌市長陽縣龍舟坪鎮內,清江是土家的母親河,洋洋灑灑八百里宛如一條藍色漂帶,穿山越峽,自利川齊躍山逶逶西來,橫貫鄂西南10多縣市。

在清江流域內形成386萬畝亦江亦湖的奇妙自然景觀,兩岸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峰巒疊峰,直刺蒼穹,湖內數百翡翠般的島嶼星羅棋布、燦若綠珠。

6、巴東寇準文化公園:

巴東寇準文化公園3A級景區,寇準文化公園位於巴東縣城雲沱小區的西陵路與沿江路之間,是為紀念寇準在巴東任縣令時的豐功業績而建。

公園在規劃設計上突出地方特色,彰顯民族文化。建築風格典雅古樸,園里主要設有地藏殿、王爺殿、寇公祠等古建築和特色居民,居民群中心設有開展民俗表演活動的文藝廣場。

7、三國赤壁古戰場:

三國赤壁古戰場,赤壁之戰發生地,現位於湖北省咸寧市赤壁市南岸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

如今為赤壁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其主要景觀有:赤壁摩崖石刻、周瑜塑像、拜風台、鳳雛庵、翼江亭、赤壁大戰陳列館、赤壁碑廊、千年銀杏、三國雕塑園等數十處。

8、荊州市萬壽園:

萬壽園座落在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荊江大堤古觀音磯頭之畔。因園內擁有始建於南宋年間的「萬里長江第一磯」――觀音磯和明代嘉靖年間築建的「萬壽寶塔」而贏得中外遊人得瞻目。

萬壽園依江伴水,九曲回腸的荊江之水三面環繞,全園佔地面積1.6萬多平方米,園內整體建築均取明代仿古形制構建。

9、朝陽洞:

利川朝陽洞位於湖北省利川市南坪鄉朝陽村,距「318」國道干堰塘路段3公里。初步探明洞穴面積20多萬平方米,首期開發1.5公里,因洞穴面向東方而得名。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獨具特色的岩洞風光,形狀各異的地下宮殿,堪稱鄂西南罕見的溶洞奇觀。

10、龍泉公園:

龍泉公園位於湖北省荊門市中心城區,是一座以歷史文化為背景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風景區。國家3A級景區,1999年被列為中國百家名園之一,佔地面積78公頃。

景區內山、泉、湖、河相映成趣,樓、台、亭、閣顧影生輝。年接待遊人100萬人次以上,每年舉辦展覽、交流活動10多次,現已成為荊門市傳統教育基地、荊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荊門市科普教育基地、荊門市廉政教育基地。

④ 古犀牛洞的簡介

古犀牛洞是高寒地帶遠古人類舊石器遺址,位於長達15公里的紅坪畫廊內.這個專洞之所以出名,屬是因為在1996年11月,中國科學院和文物管理部門,我國著名考古專家王善才教授為神農架古犀牛洞考古隊領隊。曾對該洞進行過考古發掘,共出土各種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實物1000多件,在出土的動物化石和骨胳殘骸中,初步認定的有犀牛、大熊貓、野牛、斑鹿、水鹿、劍齒象、獼猴、豹、狼、獐、麂、豪豬、竹鼠、羊、熊等. 洞中發現的8具以上的犀牛骨、6具以上的劍齒象骨.其中有年長的,年幼的,大個體,小個體,十分豐富;出土的舊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錘和雕刻器等20餘件。舊石器大多以黑色燧石為原料,也有少量以英砂岩為原料的,多為擊打加工而成,該洞的發現對鄂西北古人類活動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⑤ 水洞溝文化遺址的地理位置


水洞溝,位於寧夏銀川市濱河新區境內,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佔地面積7.8平方公里。水洞溝旅遊景區南距靈武市區30公里,西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北依綿綿明長城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相接。距機場僅15分鍾的車程,銀青高速及103省道依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 旅遊區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地貌盡收眼底。我們看到的是東長城,起自黃河東岸的橫城,經寧夏靈武、鹽池兩市縣,入陝西定邊縣。這段長城先後修過三次。成化十年(1474年),總制尚書餘子俊,王越修築的「河東牆」(因在黃河以東,故稱河東牆),自黃沙嘴(今橫城北)至花馬池(今鹽池縣),長387里,同時,還沿長城外側挖了44000個「品」字形的深坑,為使敵騎到達時,不宜靠近長城牆體,以加強防守。時稱「頭道邊」,俗稱「邊牆」。正德元年(1506年),三邊總制楊一清又於靈州秦修「邊牆」,得明武宗允准,因不依附宦官劉瑾等而得罪,被罷免總制三鎮(即三邊,延綏、寧夏、甘肅)軍務,」所築塞垣(即邊牆)僅四十里而已。」嘉靖十年(1531年),總制尚書王瓊因「河東牆」距沿長城所築城堡5至10公里不等,不便於防守,「同賊至不即知」,上奏朝廷,又將長城南移至堡城處修築,以為守御之便,時稱「頭道邊」,又稱「明大邊」。原築於頭道邊之北5至10公里處的「河東牆」,稱之為「二道邊」。明稱「頭道邊」的明長城,自橫城至花馬池,全長360里,稱之為「深溝高壘」,其中自清水營以西至橫牆或河邊之70里的這段長城,是加固了原有的「河東牆」,自清水營以東南移10里重新修築長城牆休,並在牆體的外側挖成寬深各3丈的塹壕,使長城易守難攻。修築長城時,有意將「草茂之地築於其內,使虜絕牧(不能到長城以外放牧),沙磧(沙漠)之地築於其外,使虜不廬(不能設賬篷或蓋房居住)」。而於長城內側又修築了一條寧(即寧夏城今銀川市)鹽(今鹽池縣)大道。其最初是出於繁重的戍軍後勤供應運輸的需要,但自萬曆二年(1574年),清水營「馬市」設立以後,「商販滿關隘,茶船遍江河。」「寧鹽大道」客觀上成為了有武裝保護的茶鹽客商來往的「黃金商道」,在明與周邊各民族的交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後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春,玄燁(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駕親征新疆噶爾丹的分裂叛亂,就是由花馬池沿這條「寧鹽大道」西渡黃河,到達寧夏府城今銀川的。
明代於這一帶築長城時,就地取材,多用黃土10至14厘米夯層,其夯築時之可以沿清水河而築,更為取水方便,其靠近黃河處,即就近取用河水,黃河水本為紫銅色,長城及其它設施築成後,呈現紫色,故又有「紫塞」之稱。「紫塞」蜿蜒於崗巒層疊和山澗溝壑之中,似巨龍起伏,蔚為壯觀。明代長城上每隔100米-200米,就有一個凸出牆外的台體,這是古代軍事建築上的一大特點。它們用於敵人兵臨城下發動攻城時,守城將士,一方面可以從台上突出的垛口,居高臨下進行側翼射擊,控制架梯攻城;另一方面又可指揮城頭上的守軍迎擊攻城之敵。這是一種「兩台相應,左右相救」兵法,在軍事工程上的運用。這種台體突出牆體部分一般在5米左右,基寬約10米,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牆台,它的頂部和牆體頂部同高,稱之為牆台,或叫「跨牆墩台」。牆台在平時,可供士卒巡邏放哨,台頂上設有能夠遮風擋雨的簡單房屋。「每墩蓋鋪房一座,以為守軍棲止」,所以稱之為「墩鋪」。
另一種是敵台,其不僅凸出長城牆體之外,而且頂部要高出長城牆體頂部約4米。敵台頂部也建有房屋,平時也可供人居住,又可供儲存糧草、兵器之用,類似於近代的碉堡。 紅山堡是因位於紅山地區而得名。據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里山巒一片鮮紅,因命為「紅山」後訛傳為「橫山」,「紅山堡」舊時也就一名「橫山堡」。它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中的一個城障,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總制陝西軍務戶部尚書秦紘秦築,距今已有500多年。「紅山堡」本屬靈州千戶所轄,其為正方形,邊長均為300米,設東門一道,有瓮城,門向南開。牆高8米,底寬7米,頂厚4米,是按照明代長城沿線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禦體制設置的。它東至清水營50里,西至橫城20里。
初時,駐堡將士僅為「一百二員」,就是說戍守將士只有102人。到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年),瓦剌毛里孩、阿羅書、學羅忽三部漸強,入居河套。自成化元年(1465年)瓦剌三部不斷寇掠陝西、寧夏。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於時屬靈州的紅鹽池大敗孛忽羅等部,迫使他們「渡河北去」。但韃靼部漸強,小王子部又率眾入居河套,經常侵擾邊塞「殺傷以萬計」使生產遭受嚴重破壞。這時,紅山堡等長城沿線防守任務更重。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制三邊(陝西、寧夏、固原)的秦紘,委派寧夏都指使史鏞擴建紅山堡,南北長約380米,東西長約320米;瓮城長30米,寬20米。堡內住軍251名,設守堡官員一名,操守官一名。城堡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按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間營房,紅山堡應有50多間房屋。在城堡西北台地處,我們能見到大量殘破磚瓦和建築構件殘片堆積。這里可能是守堡官員的住所,在沒遭到破壞前,可能是一座檔次較高的恢宏建築。
最初設置紅山堡等城障時,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加強長城線上的防守(這在介紹藏兵洞時已談過);二是「防秋」。所謂「防秋」古已有之,到了明代,韃靼、瓦剌貴族仍然遵循突厥等游牧民族貴族的古例,就是往往於秋天馬肥草盛之際,大舉興兵南侵,這時農耕還正值秋收季節。為此,從隋唐至明,每到這時就要調集大軍戍邊,以保護百姓秋收,因稱之為「防秋」。但在客觀上,其作用並不僅如此。如自嘉靖十年(1531年),王瓊築「頭道邊」,實施「深溝高壘」後,使長城內的「寧鹽大道」和陝北有屏障保護的交通大道相銜接,從而成為商運往來的「黃金商道」。另一方面,又在橫山至清水營各城障設立驛站,其中紅山驛設驛馬18匹,原有驛站3名,新添至7名,往靈州南下關中的驛道,比過去延長了120里,是寧夏鎮軍事供應及軍機文書傳遞、官員往來的必經之道,這就和「寧鹽大道」共同構成了在軍事保護下的兩大主要交通線。另一重要作用,就是長城內外各族人民出入清水營「馬市」及「牛羊小市」進行商品交易和商貿往來,紅山堡是重要通道之一。
據志書記載,明代長城沿線自橫城起至延綏的今定邊界,共有城障21座(城堡之間又根據需要修築的小城堡稱為「障」)。橫城分邊守備17里,清水營守備36里,兩城營之間的18里統歸紅山堡分邊守備。這樣紅山堡一頭挑著橫城營,一頭挑著清水營,其軍事上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正應它在地理上的特殊性,藏兵洞的修建就更容易理解了,大約建於實施深溝高壘的嘉靖十年(1531年)。
紅山堡及其他城障之北的長城基部,一般都設有「暗門」(即類似城門的拱形小券門)可使長城內外相通,由戍軍把手,按照規定開啟。除此之外,明代在修築長城時,還於長城內側每5里築有一座烽火台,紅山堡屬下有4座,即安邊墩、大鶯墩(此墩處的長城上有「暗門」),鎮羅邊墩、窯兒邊墩。烽火台為黃土夯築,也稱煙墩、烽台、烽燧、烽堠、狼煙台,俗稱「煙火墩」。這種墩台,長城上也有設置,專用以軍事報警,白天燃煙,夜間舉火,依次遞相燃放,軍情很快就可傳報到鎮或州所。這種古老的報警方式,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無線電」。
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中規定:「合設煙墩,並看守堠夫,務必時加提調整點,須要廣積桿草,晝夜輪流看望,遇有警急,晝則舉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毋致損壞,有誤軍情聲息……傳報得宜寇敵者,准其功,違者處以軍法」。每座墩台一般設三個戍卒看守,日夜輪流值班。至於傳遞軍情,其法令又規定「令邊堠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每座烽火台,通常都配備有旗幟、鼓、弩、軟梯、炮石、火葯、火箭、狼糞、牛糞、柴草等。 水洞溝遺址幾乎從發現之日起就引起了爭議。爭議的核心,包括舊石器遺存的技術特點、文化屬性、來龍去脈,還有它和西方舊石器文化的關系。
由於水洞溝遺址中曾經出土了大量具有歐洲莫斯特、奧瑞納文化特徵的石器,與西方出土的石器技術風格極為相似,有學者便據此提出了水洞溝文化「西來說」。同樣的,水洞溝某些地點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我國北方小石器傳統的石製品,又與其同期或稍晚的華北細石器文化存在某種關聯,這兩種類型的文化又支持了「本土起源說」。
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水洞溝在三四萬年前具有豐富的水源和動植物資源,也具有比較優越的生產、生活條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據此推測,大約在4萬年前,有一群原來生活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的先民受冰期嚴寒的逼迫,輾轉來到水洞溝繁衍生息,並利用已經掌握的技術,就地取材製作了大量鋒利的石器。但不知何故,他們後來又神秘地消失了。
1919年,比利時傳教士肯特在途經水洞溝時,落腳在「張三小店」。偶然間,肯特在水洞溝斷崖上發現了一具犀牛頭骨化石和一件經過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不久,他在天津遇到法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並把自己在寧夏的發現告訴了他。1923年6月,桑志華和著名學者德日進在結束對甘肅部分地區的考察之後來到水洞溝。他們信步走到斷崖邊,發現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動物化石。不久,一場歷時十二天的考察發掘就此展開,他們總共發掘出了300多公斤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主要包括石核、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
1960年夏季,中蘇古生物聯合考察隊開進水洞溝,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1963年,被稱為「中國舊石器考古學之父」的裴文中親自帶隊,又進行了第三次發掘。
1980年寧夏博物館、寧夏地質局聯合考古隊對水洞溝的考古發掘,則是第四次。
2003年至2007年,數十位專家學者滿懷希望又進行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這次,是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組隊。這次考古,參加人數最多、歷時最長、發掘范圍最大,收獲也最豐碩。這次,不僅調動了GPS定位儀、全站儀、攝像機等先進設備,而且邀請了地質學、年代學、古人類學、古環境學的專家到現場研討、授課,其考古成果也格外引人注目。
在水洞溝發現的90年間,史前考古大家裴文中、賈蘭坡,中科院院士劉東生等知名專家都曾前來發掘或考察,美國、韓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專家也都曾遠道而來。 1923年,法國神甫、古生物學家德日進等人首次發掘了水洞溝遺址。後來經過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裴文中、賈蘭坡等人以及寧夏考古工作者的悉心研究,確認其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志聯合評選為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台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水洞溝的神奇還在於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禦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唯水洞溝有,遍布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台、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里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滿足了遊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已成為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過去,考古界將水洞溝遺址與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合稱為「河套文化」,經過多年的對比研究,發現這兩個遺址的石器在風格和類型上有著顯著的差別。同時,這兩個遺址的形成環境也有較大差異。薩拉烏蘇遺址所處環境乾冷,而水洞溝遺址的環境卻較為溫和,而且各自的文化性質也不相同,應該加以區分或者分別命名。
作為中國三大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而且是中國最早發現並進行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水洞溝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專家說,90年來,水洞溝雖然先後經歷了5次系統考古發掘,但還有許多秘密埋藏在泥土裡。

⑥ 湖北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推薦

1、神農架:直屬湖北省管轄,是中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劃。處於武當山,神農架,長江三峽組成的旅遊帶上。南依興山、巴東而瀕長江三峽,北倚十堰市房縣、竹山縣,遠眺武當山風景區,是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名錄遺產地。

湖北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佔56%,丘陵佔24%,平原湖區佔20%,屬長江水系。湖北省地處亞熱帶,全省除高山地區屬高山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⑦ 湖北旅遊景點排名前十的景點有哪些

湖北旅遊景點排名前十的是:

1、朝天吼

朝天吼景區屬「一江兩山」黃金旅遊通道的重要結點,距宜昌100公里,神農架90公里,距三峽大壩90公里,水路距香溪碼頭12公里。宜昌高嵐朝天吼漂流景區全長6.5公里,落差148米,漂流途經卧佛山、八緞錦、將軍柱、朝天吼等壯麗的自然景觀。群山連綿,疊嶂層巒;灘險流急,起伏跌宕。

2、漳河風景區

漳河風景區分七個游覽區,16個景區,有水陸空游樂園、洪山古寺、觀音島、十大樞紐工程、陡石崖、伍峰寨、"祭公劍"、杜、季家溝、樂天處、青蛙石、老龍洞等數十個旅遊景點。

3、解放公園

解放公園位於武漢市漢口西北隅,南界解放公園路,西鄰市委機關大院。 解放公園始建於1952年,是武漢市大型公園之一。公園佔地面積為46萬平方米(其中水面7.6萬平方米),僅次於馬鞍山森林公園和武漢動物園,擁有植物種類410餘種,綠地率高達85%。

4、極地海洋館

武漢海昌極地海洋公園,是海昌集團在華中地區建設的首個海洋公園,是第五座涵蓋極地與海洋概念的大型主題公園,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

5、隱水洞

湖北通山隱水洞位於湖北核電之都——通山縣大畈境內,九宮山下,富水湖畔,距通山縣城12公里,距武漢市130公里,交通便利。隱水洞因洞中隱藏有兩條河流而得名。與中國已發現的地下河洞穴相比,通山隱水洞兼備現代地下河與古河道景觀,其景觀質量及分布結構較好。

6、太和山

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東接聞名古城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 ,南望原始森林神農架,北臨高峽平湖、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

7、大九湖

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其濕地生態系統主要包括亞高山草甸、泥炭蘚沼澤、睡菜沼澤、苔草沼澤、香蒲沼澤、紫茅沼澤以及河塘水渠等濕地類型,在中國濕地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和特殊性,國家AAAAA級風景區。

8、十六潭公園

咸寧市十六潭公園位於市主城區中心地帶,面積約1229畝,其中水面面積約266畝,是市中心城區的「綠心」所在地,同時也是全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

9、百里荒

百里荒草原風景區(Alpine grassland tourist areas of Bai lihuang)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總面積40平方千米,距宜昌中心城區55千米,距三峽大壩78千米,平均海拔1200米。百里荒在古代因方圓百里荒無人煙而得名。

10、長嶺崗

國營長嶺林場, 地處鄂西山區龍坪鄉渣樹坪,209國道旁。不僅是建始人民理想的避暑勝地,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日本落葉松基地。

(7)地理中國探秘犀牛洞擴展閱讀:

旅遊注意事項

1、 財務要盡量清楚,我和朋友出去的時候墊付了什麼錢都會用手機記賬,每天結算。

2、 可以有一定自由空間,你想逛這他想逛那,就各自玩各自的,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默契,就務必要以愉快的方式討論各自玩的事情,避免誤會。

3、 做任何計劃不要單方麵包干,什麼都要討論清楚,討論完問一句你們確定沒問題嗎,你們確實想這樣安排是嗎,免得事後互相責怪。

4 、住宿時候不要給人添麻煩,自己的行李收拾整齊不要亂丟。

5、 出門在外謙讓友善為上,比如讓別人先洗澡,順手給同伴買瓶水之類。

⑧ 地理問題。

補充..海拔最高的,柴達木盆地
面積最大的,塔里木盆地
緯度最高的,准格爾盆地
天府之國,四川盆地

中國地理的四大奇觀是什麼

中國的地理四大奇觀是吉林霧凇、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還有長江三峽,這四個地方都是非常的美麗的。

⑩ 歸洲的地理位置

素有「三峽咽喉、西峽明珠」之稱的屈原故里歸州鎮,位於三峽大壩上游33公里的西陵峽北岸,地處湖北省秭歸縣腹地中心,國土面積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203畝,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81個村(居)民小組,29990人。其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物華天寶,歷為長江中上游的交通要鎮,鄂西山區的商貿重鎮和聞名遐爾的「中國臍橙之鄉」。
歸州是一個移民大鎮。歸州鎮由原歸州、屈原、香溪三鎮合並而來,全鎮擁有移民3萬餘人,佔全縣移民總量的43%。
歸州是一個文明古鎮,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早在30萬年前,人類便開始在這里定居,3600年前,古歸國在這里誕生,3100年前,楚始都在這里建立。千百年來,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歸州,誕生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走出了「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演義了硝煙彌漫、鼓角齊鳴的三國故事,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