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眼鏡蛇

地理中國眼鏡蛇

發布時間: 2021-02-28 03:34:36

1. 中國的毒蛇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

中國的毒蛇有40餘種,多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廣大省份。蛇毒按其性質可分為:神經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類。

金環蛇、銀環蛇、海蛇、白花蛇等主要含神經毒。蝰蛇、尖吻腹、竹葉青等主要含血循毒。眼鏡蛇、眼鏡王蛇、腹蛇等主要含混合毒。如今喜歡野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對野外危險,特別是動植物造成的危險往往估計不足,這些危險,尤以毒蛇最具代表性。

每個野外活動的人正確且全面地認識毒蛇和了解蛇傷防治非常必要。

常見的毒蛇:

1 蝮蛇是我國分布最廣泛的毒蛇,這傢伙能上樹,能游泳,能爬山,在全國各地都有。這是一種傷人最多的毒蛇。

2 竹葉青比較好認,它的特點是全身綠、眼睛紅、尾巴黃。眼睛綠,尾巴也綠的蛇,是翠青蛇,它是無毒蛇。竹葉青這傢伙喜歡掛在樹上,人從樹下過,脖子碰到它,就會被咬到脖子,脖子腫起來,壓住氣管,就會把人給悶死。

3 銀環蛇遇到人會團成一團,把頭埋在身體下面,看起來很害羞,溫順,但是你要是去抓它,那它就會狠狠地咬上你一口。這種蛇的危險之處,在於被咬了還不腫痛,所以人們往往會麻痹大意。一旦過了半小時到四小時,毒性發作,就會因呼吸肌肉麻痹,呼吸停止而死。

(1)地理中國眼鏡蛇擴展閱讀:

全世界3000種毒蛇中僅約15%被認為對人類是有毒的。在美國約有25種蛇是毒蛇或有毒性唾液分泌物,除阿拉斯加,緬因州和夏威夷外,其它各州的毒蛇都是本地的。

在美國雖然每年大約有8000多人被毒蛇咬傷,但其中死亡者每年不到6人,大多數為兒童,老年人,某些宗教派中耍弄毒蛇的教徒和未治或治療不力者。大多數是被響尾蛇咬傷而且幾乎所有死亡者均被響尾蛇咬傷所致。

被其它毒蛇咬傷的大多為銅頭蛇和少數的棉口蛇(一種水中的噬魚蛇)。珊瑚蛇占所有蛇咬傷的<1%。每年被動物園,學校,養蛇場,業余和職業養蛇者所收養的進口蛇咬傷約100例,多數被咬者為男性青年,其中50%是中毒的,而且多發生於故意玩弄蛇或使蛇惱怒的時候,咬傷的部位以四肢為最常見。

2. 眼鏡蛇一共有多少品種

種名學名及命名者亞種數地理分布南非眼鏡蛇Naja anchietae,(Bocage,1879)0安哥拉、納米比亞、尚比亞、辛巴威東部喙眼鏡蛇Naja annulifera,(Peters,1854)0馬拉維、莫三比克、南非、尚比亞、辛巴威阿氏射毒眼鏡蛇Naja ashei,(Wüster and Broadley,2007)0衣索比亞南部、肯亞、索馬里、烏干達舟山眼鏡蛇Naja atra,(Cantor,1842)0中國、越南埃及眼鏡蛇Naja haje,(Linnaeus,1758)2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查德、埃及、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利比亞、馬里、摩洛哥、尼日、奈及利亞、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葉門孟加拉眼鏡蛇Naja kaouthia,(Lesson,1831)0孟加拉、緬甸、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馬里眼鏡蛇Naja katiensis,(Angel,1922)0貝南、喀麥隆、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馬里、甘比亞、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多哥緬甸眼鏡蛇Naja mandalayensis,(Slowinski & Wüster,2000)0緬甸非洲森林眼鏡蛇Naja melanoleuca,(Hallowell,1857)0安哥拉、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迦納、甘比亞、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利比亞、塞拉里昂、索馬里、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莫三比克射毒眼鏡蛇Naja mossambica,(Peters,1854)0安哥拉東南部、馬拉維、莫三比克、索馬里、納米比亞、南非共和國、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印度眼鏡蛇Naja naja,(Linnaeus,1758)0孟加拉、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斑馬射毒眼鏡蛇Naja nigricincta,(Bogert,1940)1安哥拉、納米比亞、南非黑頸射毒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Reinhardt,1843)0安哥拉、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利比亞、馬里、茅利塔尼亞、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塞拉里昂、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索馬里、多哥、烏干達、尚比亞黃金眼鏡蛇Naja nivea,(Linnaeus,1758)0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努比亞射毒眼鏡蛇Naja nubiae,(Wüster & Broadly,2003)0查德、埃及、尼日、蘇丹共和國中亞眼鏡蛇Naja oxiana,(Eichwald,1831)0阿富汗、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土庫曼尼斯坦、烏茲別克紅頸射毒眼鏡蛇Naja pallida,(Boulenger,1896)0衣索比亞、肯亞、索馬里、坦尚尼亞菲律賓眼鏡蛇Naja philippinensis,(Taylor,1922)0菲律賓安達曼眼鏡蛇Naja sagittifera,(Wall,1913)0印度安達曼群島薩馬眼鏡蛇Naja samarensis,(Peters,1861)0菲律賓中南半島射毒眼鏡蛇Naja siamensis,(Laurenti,1768)0柬埔寨、寮國、泰國、越南馬來射毒眼鏡蛇Naja sputatrix,(F. Boie,1827)0印尼蘇門答臘射毒眼鏡蛇Naja sumatrana,(Müller,1887)0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南部

3. 中國國內有眼鏡蛇嗎

有 啊!!!
眼鏡蛇、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扇頭風
分布於中國南方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國外主要見於越南等地。

4. 中國十大毒蛇是什麼,分別分布在什麼地方

世界十大毒蛇排行榜專題簡介
有毒的蛇,頭部多為三角形,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毒蛇咬人或動物時,毒液從毒牙流出使被咬的人或動物中毒。蝮蛇、白花蛇等就是毒蛇。毒液可供醫葯用。
第一名 白唇竹葉青
白唇竹葉青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白唇竹葉青
[學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分類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態特徵] 體長60--75厘米,尾長14--18厘米,體重約60克.頭呈三角形,其頂部為青綠色,瞳孔垂直,呈紅色,頸部明顯,體背為草綠色,有時有黑斑紋,且兩黑斑紋之間有小白點,最外側的背鱗中央為白色,自頸部以後連接起開形成一條白色縱線,有的在白色縱線之下伴有一條紅色縱線.有的有雙條白線,再加紅線.亦有少數個體為全綠色.腹面為淡黃綠色,各腹鱗的後緣為淡白色,尾端呈焦紅色.

白唇竹葉青的毒液致命嗎? - 精華知識

中國有哪十大毒蛇?

竹葉青是世界上最毒的青蛇嗎?

第二名 白眉蝮
白眉蝮 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白眉蝮
[學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類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態特徵] 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於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習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受驚時並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捲成圈,並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以鼠,鳥,蜥蜴為食,採用突襲方式,軀干前部先向後曲,猛然離地再向前沖並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屬於卵胎生,7--8月份產仔,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
[分布] 福建,廣東,廣西;國外見於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等地.

珍稀毒蛇(中國10大毒蛇)是叫什麼?

世界上什麼蛇厲害?

第三名 灰藍扁尾海蛇
灰藍扁尾海蛇

Hydrophis cyanocinctus
[形態特徵] 體型細長,體長可達200厘米,體重0.5--1.5公斤.身體前部為圓形,後部至尾部逐漸變成側扁.體背部青灰色,從頭至尾有51--68個青灰黑色的寬橫紋環繞蛇體.腹部黃色或橄欖色.
[生活習性] 生活在近海處,特別喜歡河口的地方.善游泳,離開水則笨拙,呼吸時投身出水面,換入新鮮空氣後又潛入海水中,有趨光習性.主要以鰻類魚為食.卵胎生,每次產仔蛇3--5條.海蛇是一種神經性毒蛇,主要含神經毒素,能麻痹被咬動物的橫紋肌,人咬傷嚴重時可以致死.
[分布 ] 產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沿海;國外見於印度半島沿海等地.
海蛇是什麼?

哪種海蛇最危險?

被海蛇咬了怎麼辦?

第四名 金環蛇
中文學名:金環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眼鏡蛇科
中文屬名:環蛇屬
中文俗名:黃節蛇、金甲帶,佛蛇,黃金甲,金報應,金包鐵,玄南鞭,金蛇等
拉丁文名:Bungarus fasciatus
英文名:Banded krait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chneider,1801
形態特徵頭呈橢圓形.尾極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鈍圓而略扁,通身呈黑色與黃色相間的少數明顯的棱骨,黑色環紋和黃色環紋幾乎等寬,黃色環紋在體部有23~28環,在尾部有3~5環,背鱗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鱗片特別大,肛磷完整,尾下鱗片為單行,腹部為灰白色,體長100~180厘米.

生態習性棲息於丘陵,山地,常見於潮濕地區或水邊,怕見光線,白天往往盤著身體不動,把頭藏於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躍,捕食蜥蜴,魚類,蛙類,鼠類等,並能吞食其它蛇類及蛇蛋,性溫順,行動遲緩,其毒性十分劇烈,但是不主動咬人,卵生,5月底產卵,每產多達11枚.
分布廣西省,廣東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雲南省,湖北省;國外分布於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寮國,緬甸等國

金環蛇全長1200一1800mm,是具有前溝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較寬的金黃色環紋,體尾共有19—27環,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頭背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軀干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頭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鱗片,背鱗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
金環蛇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種。金環蛇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棲息於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金環蛇夜晚活動。金環蛇吃蛇,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卵生,5—六月產卵6—14枚於腐葉下或洞穴中。金環蛇數量野外已極稀少。金環蛇是著名食用蛇之一,蛇體浸酒及蛇膽也被用來入葯,長期以來大量被捕殺內銷或出口。由於此蛇分布范圍較銀環蛇狹窄,數量本來就不多。
瀕危信息:⒈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

金環蛇位於哪個洲?

金環蛇的毒有多可怕?

第五名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英文名King cobra、Hamadryad
學名:Ophiophagushannah
眼鏡王蛇是眼鏡蛇科,分布在我國雲南、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江西、西藏、湖南等地。
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風波、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
眼鏡王蛇屬劇毒蛇類,體長120-400厘米,體重2-8千克。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樹木中,常在山區溪流附近出現,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一般隱匿在岩縫或樹洞里,有時也能爬上樹,往往是後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晝夜均活動。
眼鏡王蛇有劇毒,又是我國性最兇猛的一種毒蛇。它受驚發怒時,頸部膨扁,能將身體前部1/3豎立起來,突然攻擊人畜。毒性為「混合性毒」,一條成年蛇依次排毒量為300多毫克,對人畜危害極大。
眼鏡王蛇有溝牙,頭部成橢圓形,頸部能膨大,但無眼鏡蛇狀斑紋;其與眼鏡蛇的明顯區別是頭部頂鱗後面有一對大枕鱗。眼鏡王蛇體色烏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條較窄而色淡的橫帶,唯部為土黃色,腹部為灰褐色,有黑色線狀斑紋。
眼鏡王蛇為卵生,一般在6月產卵,每次為21-40枚,多者可達50多枚。
眼鏡王蛇的肉具有通經絡、祛風濕等功能,且又體大味美,深受美食家們的青睞。而且,眼鏡王蛇的皮可製革,製作高級工藝品。因此是我國的重要經濟蛇類之一

眼鏡王蛇介紹

眼鏡王蛇的出沒地在哪?還有它的資料!

眼鏡王蛇的主食是什麼?

「眼鏡王蛇」是「眼鏡蛇之王」嗎?

第六名 銀環蛇

中文學名:銀環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眼鏡蛇科
中文屬名:環蛇屬
中文俗名:白帶蛇、白節蛇、吹簫蛇、寸白蛇、洞簫蛇、金錢白花蛇、雨傘蛇、竹節蛇
拉丁文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英文名:Narrow-banded krait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Blyth,1860

物種信息:
中國銀環蛇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腹鱗203~221,軀幹部環紋31~50個,尾部8~17個,分布於中國華中、華南、西南地區和台灣,以及緬甸、寮國;銀環蛇雲南亞種,腹鱗213~231,軀幹部環紋20~31個,尾部7~11個,僅產於中國雲南西南部。全長1米左右,通身背面具黑白相間的環紋。腹面全為白色。背鱗通身1行,正中1行鱗片(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全為單行。棲息於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處;傍晚或夜間活動,常發現於田邊、路旁、墳地及菜園等處。捕食泥鰍、鱔魚和蛙類,也吃各種魚類、鼠類、蜥蜴和其他蛇類。卵生。5~8月產卵,每產5~15枚,孵化期1個半月左右。幼蛇3年後性成熟。銀環蛇毒性很強,上頜骨前端有1對較長的溝牙(前溝牙)。人被咬傷後,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銀環蛇成體供葯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葯,稱「金錢白花蛇」,有怯風濕、定驚搐的功效,治風濕癱瘓、小兒驚風抽搐、破傷風、疥癬和梅毒等症。銀環蛇膽可治小兒高燒引起的抽搐。
飼養環境:
銀環蛇喜歡陰暗潮濕,飼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通風、水的清潔和提供衛生的食物,否則會得口腔潰瘍和皮膚疾病。銀環蛇晚上非常活躍,在箱中往往會用頂箱應該用吻端,所以很多用箱養的銀環蛇會出現吻端破損的情況,應該注意。建議用較大的飼養箱,箱的長度最好與它體長同等或以上,較穩定的個體可以用其體長三分之二的飼養箱。
配合其喜愛陰暗潮濕的酸性低材環境,可以在飼養箱中放置沉木或石塊供起躲藏,或者鋪少許落葉苔蘚保持潮濕,並提供其游泳的水容器。酸性底材對銀環蛇極其重要,也是引誘它開食的關鍵之一,當然,也有人鋪報紙照樣開食,但銀環蛇討厭報紙的油墨味,可能不久會出現突然拒食,所以不建議單一用報紙做底,應該在報紙上面加上乾落葉,再添加一個保濕盒的方式讓它在不同天氣情況下自己選擇干或濕。
活動頻率/溫度:
銀環蛇夜晚活動,白晝則隱匿於石下或洞中。4月出蟄,11月進入冬眠。銀環蛇適合溫度23——30度,有冬眠習性,此時提供半切花盆或掛盆作為隱蔽的地方供其冬眠,窩內鋪上厚的落葉,水盆也是必須的,天氣溫暖時候可能會出來喝水,也可以保持窩內有一定的濕度。
餵食:
餵食時間應選擇在晚上,一星期喂1—2次,排便後一天喂最好。新到的蛇應該讓它有兩到三天的適應期。食物方面,乳鼠是首選,其次是泥鰍,銀環蛇非常神經質,吃飽後2天內不能騷擾,否則嘔吐的機率非常高。開食後可以提供不同的食物,例如黃鱔、小蛇、蛙(不建議喂蛙,太多寄生蟲)
基本的安全措施:
銀環蛇是我國毒性最強的毒蛇,危險性極高,而且平時看似很溫順,使人放鬆警惕,但銀環蛇咬人時從不警告。
1.無論它們顯得多溫順,都不建議直接用手去抓弄它們。
2.盡量避免它的頭部正對你的手,它可能會突然一口。
3.工具:一把蛇鉤, 一隻蛇夾, 一副厚厚的皮手套, 及一個牢固的飼養箱,如果有條件應該備有抗蛇毒血清。使用蛇鉤時, 手務必在蛇攻擊范圍之外。

銀環蛇有什麼特點 - 精華知識

「銀環蛇」是什麼蛇? - 精華知識

被銀環蛇咬能活多久?

銀環蛇葯性及泡酒應配哪些葯?

銀環蛇咬後最先怎麼處理? - 精華知識

第七名 原矛頭蝮
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中文俗名:烙鐵頭、原矛頭蝮、老鼠蛇(福建德化)、龜殼花(閩南及台灣)、惡烏子(四川西南)、筍殼斑(四川西南、福建建陽 )、野貓種(浙江)、蘄蛇蓋(浙江)、龜殼花蛇。
英文俗名:Pointed-scaled pit vip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Cantor, 1839)
模式產地:印度阿薩姆。

巨型矛頭蝮是什麼蛇?

原矛頭蝮蛇生蛋嗎?

矛頭蝮蛇有沒有毒?

第八名 圓斑蝰
圓斑蝰 Vipera russelii

食鼠類的小型哺乳動物 卵胎生30--40 最高的記錄為63仔..
棲息於丘陵地帶 多見於稻田 在通風涼爽或陰暗處...
頭呈三角形,體粗尾短,頭背有三塊圓斑,體背有三縱行大圓斑,背脊一行圓斑與兩側交錯排列,圓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鑲以黃白色邊,性兇猛
俗名: 金錢豹, 百步金錢豹, 金錢斑, 古錢窗 。
定名人:(Shaw et Nodder) 年代:1797。
模式產地:印度。
海拔上限:2100 。
國內分布:福建(詔安, 泉州, 惠安, 仙游, 南安), 台灣(花蓮, 瑞穗, 台東, 高雄, 恆春, 成功, 屏東, 台北), 廣東(韶關, 廣州), 廣西(南寧) 。
國外分布:巴基斯坦, 印度, 斯里蘭卡, 孟加拉國, 緬甸, 泰國。
圓蝰蛇台灣亞種(V.r. formosensis):模式產地:台灣。國內分布:台灣。年代:1931。定名人:Maki。
圓斑蝰泰國亞種(V.r. siamensis):模式產地: Samkok, 泰國。定名人:Smith。 年代:1917。國內分布: 廣西, 廣東, 福建。國外分布: 緬甸(中部, 南部), 泰國(中部) 。
什麼蛇是劇毒的?

中國當前發現有多少種蛇?最毒的是什麼蛇(包括別名)?

珍稀毒蛇(中國10大毒蛇)是叫什麼?

第九名 舟山眼鏡蛇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爬行綱 REPTILIA =>有鱗目 SQUAMATA =>蛇亞目 SERPENTES =>新蛇下目 Caenophidia =>眼鏡蛇科 Elapidae =>眼鏡蛇亞科 Elapinae =>眼鏡蛇屬 Naja => 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
中文俗名:
白頸烏,包呼,蝙蝠蛇,扁頸蛇,扁頭蛇,扁子頭,薄殼蛇,吹風鱉,吹風蛇,飯鏟頭,飯匙倩,飯匙槍,黑炭撲
英 文 名:Chinese cobra、Taiwan cobra
地理分布:中國大陸南部,台灣島,越南北部

保護等級:CITES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級,「三有」名錄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

[識別特徵]全長1000~20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沒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在幼體較為明顯。受驚擾時,前半身豎起,頸部扁平擴展,顯露出項背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此斑紋的各種飾變。腹面污白色,頸腹具灰黑色寬橫斑及其前方的兩個黑點。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十分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沒有頰鱗;上唇鱗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鱗後入眶。第四、五兩枚下唇鱗之間嵌有一枚小鱗。背鱗平滑,中段21(19)行;腹鱗162~182,肛鱗完整或二分,尾下鱗38~53對。

[分布] 我國特有種。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廣西東北部、貴州、重慶東南部,包括台灣、海南及香港。

[生物學]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 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與山區,見於灌叢、竹林、溪澗或池壙岸邊、稻田、路邊、城郊,甚至進入花園或住房。白晝與夜晚均見活動。捕食魚、蛙、蜥蜴、鼠、鳥及鳥蛋、蛇等。每年5月前後出蟄,11月進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產卵7~19枚,卵徑42~54 mm×26~31 mm;約經50天孵出仔蛇,全長約200 mm。

[估計數量] 無研究資料。

[馴養繁殖狀況] 許多動物園均飼養少量供觀賞,但多不能越冬,翌年又從野外捕來。一些養蛇場也飼養眼鏡蛇,但很少有能順利繁殖下一代,長期養下去,以人工繁殖居群供利用的。一般都是收購從野外捕回來的加以利用。

[現有保護措施] 將眼鏡蛇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安徽與海南,將蛇類所有種都列為省級保護動物的有上海、湖南及貴州。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 建議凡有本種分布的省及自治區,都將舟山眼鏡蛇列為該省(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在野生動物普查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有限制地允許捕捉利用。

我想養一隻舟山眼鏡蛇,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建議?

福建十大毒蛇是哪些?

第十名 尖吻蝮
尖吻蝮屬(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屬下只有尖吻蝮(D. acutus)一個品種。尖吻蝮俗名甚多,又稱白花蛇、百花蛇、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特徵:成年的尖吻蝮能達91至121厘米長,目前最長紀錄是154.5厘米。它們的頭部尖端呈突出狀,被形容為短小的鱗角,這枚鱗角根據各蛇體質之異而長度不一。尖吻蝮的頭部長有頰窩,即紅外線感受器。紋理結構方面,尖吻蝮的身體多以灰色或棕色為主要基調,再配合較淺色的呈三角形棕灰色紋案,深淺各異的三角紋錯落相繼,組成節理分明的軀體。[2]尖吻蝮具備大而長,且形狀倒鉤的管狀毒牙。
地理分布:
尖吻蝮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方地區,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廣東等省份,與及台灣、越南北部和寮國。其標准產地未有明確的記載,但學者皮禮特(Pratt)及邦普(Pope)曾先後提出應為「中國湖北省」。在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目錄中,則列明此蛇種的產地為「九江廬山」。

習性:
尖吻蝮多出沒於山坡地帶,喜歡棲息於多岩石的地貌之中,能存活於海拔100米至1,400米之間。它們多於晚間或清晨活動,其它時候則會蜷伏於岩石縫或樹葉堆里,以其狀似亂石的體紋掩藏自己的行蹤。受到攻擊或騷擾時,它們的反應一般比較遲緩,但仍能對敵人施以准確的咬擊。尖吻蝮主要以小型的哺乳類動物、鳥類及蛙類為食糧。 尖吻蝮的幼蛇繁殖方面,尖吻蝮屬於卵生蛇種,母蛇每次能誕下多至24枚的蛇卵,並會對蛇卵進行孵育的工作(以身體磨擦蛇卵以提升溫度)。尖吻蝮的幼蛇顏色明顯較淺,紋理比較明亮清晰,不過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其紋理將會逐漸變暗。
毒性:
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誇大其毒素的威力。該蛇種的毒液的單位上的毒性(對小白鼠之LD50值)並不強烈,但並不妨礙該蛇種在事實上具有較大的危險性。根據長年調查資料顯示,由尖吻蝮的咬擊所導致的危險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國大陸地區確實是較為常見的(參見趙爾宓、黃美華等主編《中國動物志 爬行綱 第三卷》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90頁及以下)。這一方面是由於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兇猛,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一方面也由於該蛇屬於排毒量較大的蛇種。台灣方面就有專門對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據美軍報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過後,受害者會出現傷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時現象,繼而會腫大、起泡、組織壞疽以及潰瘍,隨後更會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
大眾文化:
尖吻蝮在台灣的排灣族有著特殊的圖騰意義,它們被排灣族人奉為祖先及守護者,也是這個民族雕刻成品中的常見物種,往往具備代表整個民族的高尚神格。[7]中國古代文獻中亦有被認為是描述百步蛇的片段,如《太平廣記》所述:「山南五溪黔中,皆有毒蛇,烏而反鼻,蟠於草中。其牙倒勾,去人數步,直來,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斷手,中足即斷足,不然則全身腫爛,百無一活,謂蝮蛇也。」與及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名篇《捕蛇者說》所述:「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另外,在一些台灣餐廳里,有售賣以「百步蛇」為主要烹調材料的食物。他們把尖吻蝮肉製成各式食品,並以少量蛇毒製成飲料,另一方面又將抗蛇毒的葯丸放在蛇肉及蛇汁中,讓客人進食。

怎麼樣啊?

5. 關於眼鏡蛇的資料

眼鏡蛇是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頸部,該部位肋骨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
中文學名: 眼鏡蛇
拉丁學名: Naja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爬蟲綱
目: 有鱗目
亞目: 蛇亞目
科: 眼鏡蛇科
屬: 眼鏡蛇屬
分布區域: 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

目錄

名稱
簡介
分類
地理分布
外形特徵
毒性
保護級別
中葯應用
展開
編輯本段
名稱

拉丁學名
Naja
此蛇種及整個眼鏡蛇屬的學 眼鏡蛇名關鍵詞「Naja」,語源來自印度教中的蛇神「納加」。[1][2]
英文名稱
Cobra
Cobra是「蛇」的葡萄牙語稱謂,起源於拉丁語。當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到達非洲和南亞,他們發現了眼鏡蛇並將其命名為「snake with hood」或「hood-snake」隨之此名稱流傳入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之所以稱謂「snake with hood」或「hood-snake」,是因為眼鏡蛇看起來像「戴著風帽的蛇」。
中文名稱
眼鏡蛇
眼鏡蛇是眼鏡蛇屬或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後眼鏡出現後附會而成,最後成為了正式名稱。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
在正式命名前是沒有統一名稱的,中國歷史上對蛇類大多都沒有專門名稱,民間對眼鏡蛇(當然是不同種類的眼鏡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萬蛇、大扁頸蛇、扁頸蛇、吹風蛇、過山標、過山風、過山風波、飯鏟頭、飯匙倩(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五毒蛇、蝙蝠蛇、 脹頸蛇、膨頸蛇、大膨頸、扇頭風、大扁頭風等。
編輯本段
簡介

多數種類的頸部肋骨可擴張形成兜帽狀。盡管這種兜帽是眼鏡蛇的特徵,但並非所有種類皆密切相關。
眼鏡蛇分布於從非洲南部經亞洲南部至東南亞島嶼的區域。在其分布范圍內,耍蛇人喜愛使用不同種的蛇,耍蛇人會嚇唬蛇,使之採取身體前部抬離地面的防衛姿勢。蛇對耍蛇人的動作做出搖擺的反應,亦有可能是對耍蛇人的音樂做出反應;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較慢的攻擊動作,而且可能已將蛇的毒牙拔除。
毒牙短,位於口腔前部,有一道附於其上的溝能分泌毒液。眼鏡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經毒,能破壞被掠食者的神經系統。眼鏡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和其他蛇類為食。
眼鏡蛇依靠神經性毒液殺死獵物。神經性毒液可阻斷神經肌肉傳導,因而出現肌肉麻痹而致命。
眼鏡蛇(尤其是較大型種類)的噬咬可以致命,取決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經毒素會影響呼吸;盡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須在被咬傷後盡快注射。在南亞和東南亞,每年發生數千起相關的死亡案例。
眼鏡蛇的天敵包括灰獴和一些猛禽:獴速度取勝直接嚼食眼鏡蛇頭部,但是在搏鬥過程中眼鏡蛇也會咬到獴,獴因此昏厥數小時後能自體排毒無事醒來,但少部份也會被眼鏡蛇吞噬。
編輯本段
分類

科學分類
目:蛇亞目 Serpentes
有鱗目 Squamata
科: 眼鏡蛇科(蝙蝠蛇科)Elapidae
屬:主要指眼鏡蛇屬 Naja
眼鏡蛇科Elapidae,最新分類是把海蛇科和扁尾海蛇科並入了眼鏡蛇科,分為:眼鏡蛇亞科Elapinae、扁尾海蛇亞科Laticaudinae、海蛇亞科Hydrophiinae。均是毒蛇,除了歐洲和馬達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溫暖地區都可以發現它們。眼鏡蛇科主要特徵:上頜骨較短,前端具有溝牙,溝牙之後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系前溝牙類毒蛇,蛇毒液含神經毒為主。本科蛇類不愛活動,頭部呈橢圓形,從外形看與無毒蛇不易區別。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我國只有4屬8種左右,如銀環蛇、金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等主要劇毒蛇。
一些眼鏡蛇屬的物種:

種名 學名及命名者 亞種數 地理分布
南非眼鏡蛇 Naja anchietae,(Bocage, 1879) 0 安哥拉、納米比亞、尚比亞、辛巴威東部
喙眼鏡蛇 Naja annulifera,(Peters, 1854) 0 馬拉維、莫三比克、南非、尚比亞、辛巴威
阿氏射毒眼鏡蛇 Naja ashei,(Wüster and Broadley, 2007) 0 衣索比亞南部、肯亞、索馬里、烏干達
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Cantor, 1842) 0 中國、越南
埃及眼鏡蛇 Naja haje,(Linnaeus, 1758) 2 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查德、埃及、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利比亞、馬里、摩洛哥、尼日、奈及利亞、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葉門
孟加拉眼鏡蛇 Naja kaouthia,(Lesson, 1831) 0 孟加拉、緬甸、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
馬里眼鏡蛇 Naja katiensis,(Angel, 1922) 0 貝南、喀麥隆、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馬里、甘比亞、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多哥
緬甸眼鏡蛇 Naja mandalayensis,(Slowinski & Wüster, 2000) 0 緬甸
非洲森林眼鏡蛇 Naja melanoleuca,(Hallowell, 1857) 0 安哥拉、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迦納、甘比亞、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利比亞、塞拉里昂、索馬里、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莫三比克射毒眼鏡蛇 Naja mossambica,(Peters, 1854) 0 安哥拉東南部、馬拉維、莫三比克、索馬里、納米比亞、南非共和國、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
印度眼鏡蛇 Naja naja,(Linnaeus, 1758) 0 孟加拉、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
斑馬射毒眼鏡蛇 Naja nigricincta,(Bogert, 1940) 1 安哥拉、納米比亞、南非
黑頸射毒眼鏡蛇 Naja nigricollis,(Reinhardt, 1843) 0 安哥拉、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利比亞、馬里、茅利塔尼亞、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塞拉里昂、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索馬里、多哥、烏干達、尚比亞
黃金眼鏡蛇 Naja nivea,(Linnaeus, 1758) 0 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
努比亞射毒眼鏡蛇 Naja nubiae,(Wüster & Broadly, 2003) 0 查德、埃及、尼日、蘇丹共和國
中亞眼鏡蛇 Naja oxiana,(Eichwald, 1831) 0 阿富汗、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土庫曼尼斯坦、烏茲別克
紅頸射毒眼鏡蛇 Naja pallida,(Boulenger, 1896) 0 衣索比亞、肯亞、索馬里、坦尚尼亞
菲律賓眼鏡蛇 Naja philippinensis,(Taylor, 1922) 0 菲律賓
安達曼眼鏡蛇 Naja sagittifera,(Wall, 1913) 0 印度安達曼群島
薩馬眼鏡蛇 Naja samarensis,(Peters, 1861) 0 菲律賓
中南半島射毒眼鏡蛇 Naja siamensis,(Laurenti, 1768) 0 柬埔寨、寮國、泰國、越南
馬來射毒眼鏡蛇 Naja sputatrix,(F. Boie, 1827) 0 印尼
蘇門答臘射毒眼鏡蛇 Naja sumatrana,(Müller, 1887) 0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南部
眼鏡蛇還可以指
1、Boulengerina屬
如: 扎伊爾水眼鏡蛇(Boulengerina christyi)英文名為「Christy's Water Cobra」
2、盾鼻蛇屬(Aspidelaps)
如:盾鼻蛇/珊瑚眼鏡蛇(Aspidelaps lubricus)英文名為「Coral Cobra Snake」
珊瑚眼鏡蛇體表呈橘紅色,帶有黑色的圈紋並一直延伸到腹部(僅幼體),其腹部為黃色;吻端帶有寬闊的盾片,方便其刨土;夜行蛇類,主要以小型爬蟲和鳥類為食;該蛇帶有神經性毒液 。
3、樹眼鏡蛇屬(Pseudohaje)
如:黃金樹眼鏡蛇(Pseudohaje goldii)英文名為「Gold's Forest Cobra」
4、Paranaja屬
如:異眼鏡蛇(Paranaja multifasciata)英文名為「Burrowing Cobra」
異眼鏡蛇有三個亞種:Paranaja multifasciata anomala ;Paranaja multifasciata lloni ;Paranaja multifasciata multifasciata
5、眼鏡王蛇屬(Ophiophagus )
如: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英文名為「King Cobra」
眼鏡王蛇的體長可達5.7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毒蛇;盡管眼鏡王蛇外形和行為與眼鏡蛇相似,但它們獨自成一屬,並非所謂的「真眼鏡蛇」
6、唾蛇屬(Hemachatus)
如:南非的粗皮小眼鏡蛇/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英文名為「The Ringhals Cobra」
7、珊瑚蛇屬(Micrurus)
如:Micrurus fulvius 英文名為「Northern Coral Snake」在美國東南部發現。
幾種典型的眼鏡蛇
1、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 主要分布於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生活,在海拔1800—2000米的山林的邊緣靠近水的地方。它體型較大,最長達6米,在它黑、褐色的底色上間有白色條紋;它的腹部顏色為黃白色。幼蛇為黑色,並有黃白色第紋,是世界最大的前溝牙類毒蛇。
眼鏡王蛇喜歡獨居。白天出來捕食,夜間隱匿在岩縫或樹洞內歇息。它不僅非常兇猛,靠噴射毒液或撲咬獵物獲取食物,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前溝牙類毒蛇。眼鏡王蛇之所以聞名遐爾,是因為它除了捕食老鼠、蜥蜴、小型鳥類,同時還捕食蛇類,包括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等有毒蛇種。
眼鏡王蛇屬卵生動物,通常用落葉築成巢穴,每年7—8月間產卵,每次產20—40枚卵於落葉所築巢中,卵徑達65.5mm×33.2mm。雌蛇有護卵性,常時間盤伏於卵上護卵,孵出的幼蛇體長為50cm。
因為眼鏡王蛇肉質鮮美,蛇皮可製成工藝品,蛇毒、蛇膽又有極高的葯用價值,所以在野外被發現的眼鏡王蛇無一倖免,全部遭到捕殺,如不及時採取保護,有滅絕可能。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名錄中。
眼睛王蛇是蛇之煞星在毒王榜上排名第9、專以吃蛇為生的眼鏡王蛇令眾多蛇類聞風喪膽,它的地盤休想有他蛇生存。一旦它受到驚嚇,便凶性大發,身體前部高高立起,吞吐著又細又長、前端分叉的舌頭,頭頸隨著獵物靈活轉動,獵物想逃,可沒那麼容易!最可怕的是,即使不惹它,它也會主動發起攻擊。被它咬中後,大量的毒液使人不到1小時就死亡。
印度眼鏡蛇(11張)2、印度眼鏡蛇(Naja naja,又譯亞洲眼鏡蛇)

產於印度次大陸,常常被用於印度蛇藝。產於巴基斯坦和北印度的黑眼睛蛇為其一個亞種。過去被認為是與眼鏡王蛇的分布區域大致相同的一個單一物種。
珊瑚眼鏡蛇3、珊瑚眼鏡蛇(Aspidelaps lubricus)也叫開普珊瑚蛇
珊瑚眼鏡蛇,英文名:Cape Coral Snake ,蛇亞目眼鏡蛇科盾鼻蛇屬(Aspidelaps)的一種毒蛇。有著一般眼鏡蛇的特色頸折(其頸折部位未如印度眼鏡蛇般完善)及碩大的鼻吻部位。珊瑚眼鏡蛇,頭部很小,吻鱗較大(有利於打洞),軀體粗壯,軀體鱗片細小。
該種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分布區最南端的
指名亞種(Aspidelaps lubricus lubricus)其特徵是體背呈珊瑚紅,體側下方淺紅色或乳白色,有黑色橫斑;
納米比亞亞種(Aspidelaps lubricus infuscatus)的體背呈土白色或灰棕色,具淺色橫斑,頭部黑色;
安哥拉亞種(Aspidelaps lubricus cowlesi)通體土白色或灰棕色,頭部色彩很淡。 分布與生境:南非,納米比亞,安哥拉;灌叢,沙漠草叢。 繁殖:每次產3到11枚卵。
4、其它
在非洲亦有噴射毒液和不會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但和亞洲的眼鏡蛇無親緣關系,彼此間亦無親緣關系。
黑頸眼鏡蛇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又譯粗皮小眼鏡蛇)和廣布於非洲的黑頸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皆會噴毒,後者體型較小。毒液准確地噴射入超過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內,若不及時清洗可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射毒眼鏡蛇(Spitting cobra)可以將毒液噴射到較大動物的眼睛裡而使其暫時失明。如果清洗及時,一般不會造成永久性傷害。
埃及眼鏡蛇(N. haje, 大概即為古代所稱的阿斯普〔asp,亦稱角蝰〕)黑色,頸部膨脹所成兜狀較窄,長約2公尺,廣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並向東分布至阿拉伯半島一帶。埃及眼鏡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鳥。
埃及眼鏡蛇赤道非洲有樹棲眼鏡蛇(非洲眼鏡蛇屬〔Pseudohaje〕),與曼巴為眼鏡蛇科(Elapidae)僅見的樹棲成員。
編輯本段
地理分布

孟加拉眼鏡蛇(20張)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東南亞島嶼。
中國南方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
生活於平原、丘陵、山區的山野、田邊和住宅附近。
北京動物園19年首次飼養展出眼鏡蛇,1970年繁殖成功。
編輯本段
外形特徵

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其頸部皮褶。該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事實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頸部,而眼鏡蛇只是更為典型而已。眼鏡蛇的顏色多樣,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白色。與無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折疊,因而相對較小。多數眼鏡蛇體形很大,可達1.2-2.5米長眼鏡蛇毒液為高危性神經毒液。
編輯本段
毒性

眼鏡蛇(尤其是較大型種類)的噬咬可以致命,取決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經毒素會影響呼吸,需要立即進行專業處理。盡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須在被咬傷後盡快注射。在南亞和東南亞,每年發生數千起相關的死亡案例。
毒性成份
毒素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為6949、心臟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狀
早期症狀包括眼瞼下垂,復視,吞咽困難,暈眩,繼而逐漸出現呼吸肌麻痹。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於運動神經支配的橫紋肌,使其痙攣而麻痹,與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時具有心臟毒素(Cardiotoxin)為細胞毒性,動物實驗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縮,使血壓下降,也會破壞局部組織引起細胞壞死及局部紅腫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質,而引起間接溶血作用。
醫治辦法
眼鏡蛇咬傷的一般醫治辦法為使用抗蛇毒血清,並可能需要做人工輔助通氣(例如氣管插管術)直到毒液降解,病人可以自主呼吸。如醫治無效病人多於咬傷之後6-12小時死亡。死因多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編輯本段
保護級別

是省級保護動物
文件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瀕危原因
1、人類為食用,葯用,觀賞等亂捕濫獵。
2、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造成其棲地的破壞。
3、昆明圓通山動物園有一隻「神獴」,就是用來斗蛇,一時間,56000隻眼鏡蛇進了「蛇間地獄」,被那隻神獴活活吃掉,導致眼鏡蛇數量狂減!
編輯本段
中葯應用

葯 材 名:眼鏡蛇
拉 丁 名:Naja naja(L.)
別名:膨頸蛇,蝙蝠蛇,五毒蛇,扁頭風,琵琶蛇,吹風蛇,吹風鱉,飯鏟頭,飯匙頭,萬蛇
名稱考證:膨頸蛇(薛德焴《系統動物學》)、蝙蝠蛇、五毒蛇、扁頭風、琵琶蛇(《脊推動物分類學》)、吹風蛇、吹風鱉、飯鏟頭、飯匙頭、萬蛇(《廣西中葯志》)
科目來源:眼鏡蛇科動物
葯用部位:眼鏡蛇除去內臟的全體。
性味歸經:味甘咸,性溫,有毒。入肝、腎二經。
功效分類:祛風濕葯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治風濕關節痛,腳氣。
用法用量:內服;浸酒(蛇半斤浸酒三斤)。
資源分布:分布浙江、福建、台灣、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編輯本段
葯理作用

1.對神經系統的毒性: 眼鏡蛇毒對人或動物是以神經毒為主的混合毒,對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廣泛、復雜的,且常出現雙向性作用,即由於劑量不同,或動物個體差異,或神經系統敏感性差異而表現興奮或抑製作用。首先是呼吸機能的麻痹,這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停止時心跳尚繼續維持若干分鍾;如給動物作人工呼吸,心跳可繼續 1-2小時以上。呼吸麻痹之原因,粗製蛇毒可能是對呼吸中樞的直接作用;精製後的單純神經毒,則為外周性作用,根據作用原理的不同,後者又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眼鏡蛇神經毒及甲種環蛇毒素(α-Bungarotoxin),其作用原理與箭毒相同,即阻斷乙醯膽鹼對運動終板上受體的作用;第二類為乙種環蛇毒素(α-Bungarotoxin)則系作用於突觸前的運動神經末梢; 第三類為眼鏡蛇毒,則同時具有上述二類的雙重作用。蛇毒對植物神經系統也有顯著而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頸動脈竇化學感受器有抑製作用。在頸動脈竇灌流試驗中,低濃度蛇毒可引起呼吸短期興奮,以後是較長期的抑制,並能阻斷乙醯膽鹼的反應;較高濃度還能阻斷氰化鉀的反應。此種抑制可能在蛇毒中毒所引起的呼吸抑制的原因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對腎上腺髓質的膽鹼能受體有強度興奮作用,使腎上腺索大量分泌,此可能與臨床上所見到的血壓與體溫的上升、血糖增高有密切關系。對神經節則作用很弱,在高濃度時可麻痹感覺神經末梢(咬傷部位有麻木感),降低或阻斷神經乾的沖動傳導。它還能提高離體腸肌緊張力,抑制離體心臟,此皆說明蛇毒對毒蕈鹼受體亦有一定影響。在乙醯膽鹼離體合成試驗中,蛇毒能抑制膽鹼乙醯化酶而發揮對中摳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阻斷蛙腹直肌對己醯膽鹼的反應,比氯化筒箭毒鹼的作用強2倍以上,新斯的明能消除此種作用。
2.對循環系統的毒性: 呼吸麻痹雖然是眼鏡蛇科毒蛇咬傷致死的首發原因,但是輕度中毒病人或呼吸尚未遭受抑制以前, 大多數病人已呈現心肌損害和心肌炎的心電圖變化,而且眼鏡蛇咬傷中毒較嚴重的病人,甚至在呼吸遭受抑制以前已經出現嚴重休克;因此對循環系統的毒害也是中毒致死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視。在狗注射蛇毒後,血壓的變化,大致可分為三期:早期--血壓迅速下降,這可能是由於蛇毒所含的磷酸酯酶進入機體後,形成溶血卵磷脂酶導致組織細胞破裂,引起了組織胺、緩動素、五羥色胺、腺甙類物質的釋放。大量組織胺釋放,使肺血管收縮,肺動脈壓上升,肺循環阻力增大,加上組織胺和緩動案使毛細血管擴張,循環血量相對不足,回心血量減少,以致心輸出量下降。蛇毒早期使心收縮力加強加快,可能是一種代償而非真正的強心作用。至於對離體兔心和蛙心的直接興奮作用(所謂洋地黃樣作用),估計在整體情況下無大意義。中期--由於機體的抗損害作用,發揮代償,使血壓逐漸回升;此時呼吸、循環功能均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晚期--呼吸遭受抑制並逐漸轉入麻痹,由於缺氧,血壓常有短暫上升,在人工呼吸情況下,心收縮力逐漸減弱,心率變慢,血壓持續下降,出現心律不整,心力衰竭而死。心力衰竭的原因在於蛇毒對心臟的直接毒害。心電圖早期即可出現 ST段下降、 T波平坦或倒置、 QT間期延長、 R波低電壓等心肌損害的變化,晚期還可出現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束枝傳導阻滯、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室節律或心室停頓等嚴重心律索亂。病理切片呈現心肌廣泛濁腫、灶性壞死、心內膜下出血等急性閻質性心肌炎的病理變化。眼鏡蛇毒對冠狀血管呈擴張作用。從眼鏡蛇毒中分離出的純粹心臟毒素(Cardiotoxin)是一種強鹼性多膚,含量很高,占蛇毒乾重的25-40%,對哺乳動物心臟的毒性極強,但致死性能只有神經毒性的 1/20。其原發作用是細腦膜的去極化,使心臟收縮期停跳。
3.酶的作用:蛇毒本身含有很多酶,可對機體起嚴重的毒害作用。重要的有卵磷脂酶,它可引起溶血、組織胺的釋放,侵犯毛細管壁細胞引起肺出血及心室纖維震顫至強直收縮,直接傷害神經系統(呼吸抑制、昏迷)等;蛋白質分解酶,可損害血管壁引起嚴重出血,組織破壞,甚至引起骨組織的壞死。同時釋放組織膠等物質,並能影響神經功能。磷酸酯酶及磷酸二酯酶,能水解體內三磷酸腺甙,導致其缺乏等等。此外,蛇毒對體內某些重要的酶系統的活性也有抑製作用。
4.對血液的影響:切眼鏡蛇毒中毒致死的狗及兔,其紅細胞、血色素、血球比積等均無顯著變化,說明無血液濃縮現象。眼鏡蛇毒能延長實驗動物(兔)的凝血時間,體外加入蛇毒則凝血時間更顯著延長,可以解釋被蛇咬病人的出血傾向,對於整體動物,眼鏡蛇毒能增加其紅細胞脆性,但無溶血現象;亦未見產生定氧血色素的作用。它對狗、貓、兔及小鼠均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此可能與腎上腺素之釋放有關,對大鼠則呈降血糖作用。對於動物的白細胞總數及分類似無恆定的影響,在臨床上,部分病例似有嗜酸性白細胞增加現象。在玻皿中,眼鏡蛇毒的溶血濃度為10-11或 10-9(狗)。
5.對內分泌的作用:蛇毒中毒可引起腎上腺皮質的顯著變化,如以小鼠半數致死量作指標,各種腎上腺皮質制劑均能有效的提高動物對眼鏡蛇毒的耐受力,切除腎上腺的動物則顯著下降,補充皮質激素可使耐受力提高到正常動物水平,加用抗組織胺葯撲爾敏可使耐受力進一步提高,半數致死量升高幾達一倍。因此,腎上腺皮質機能衰竭可能是蛇毒中毒致死的因素之一,治療時可應用皮質激素,還可加用抗組織胺葯。眼鏡蛇毒激活腎上腺皮質作用也可能是小量蛇毒治療某些疾病的葯理機理之一。眼鏡蛇毒對甲狀腺機能也有明顯的抑制影響,主要是抑制其吸碘機能及甲狀腺素生成過程,利用I131 測得給蛇毒組大鼠的吸碘率、碘利用率、 無機碘含量、甲狀腺平均乾重均較對照組偏低。用瓦伯氏直接量壓法的初步試驗中,證明眼鏡蛇毒(加入反應瓶中或注入動物體內使嚴重中毒)對家兔的心、肝及延腦組織的耗氧量無明顯影響,即不抑制細胞呼吸。治療應用 蛇毒有鎮痛作用,0.188mgkg對大鼠的鎮痛作用較嗎啡(1mg/kg)作用長3-4倍,且不產生耐受性及習慣性。它對神經炎、惡性腫瘤、心血管疾患、神經痛以及神經型麻風引起之疼痛有效,對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綜合征亦有一定效果。
原生形態:眼鏡蛇全長約120厘米。頭不甚大。頸部間的肋骨能運動,使頸部驟然膨大。吻鱗的寬比高大1/2倍。鼻間鱗與眼前鱗不相接。頰鱗缺如。上唇鱗7片,第3、4片入眼。下唇鱗8片。鼻鱗分為前後2片,鼻孔介於其間。眼前鱗1片;眼後鱗2~3片。體鱗光滑,斜行;頸部鱗列為24~27行,體中部為19~21行,肛前為13~15行。腹鱗164~178,肛鱗2分,尾下鱗41~51對。全體顏色和花紋有很多變異。典型的在頸的背面有白色或淡黃色眼鏡狀斑紋;體背的顏色有棕褐、黑褐、灰黑以至深黑色等;背及尾部具有狹窄的白色或淡黃色環紋15~16個。 腹面呈灰白或灰黑色,其中或雜有微小的黑點。棲於平原及丘陵地帶,多見於村莊附近。每於夜間活動。捕食蛙、魚、蜥蠍、蛇、鼠及鳥類等。激怒時身體前部豎起,頸部膨大,呼呼作聲。有強烈的神經性毒。分布浙扛、福建、台灣、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參考出處:《廣西中葯志》
功效分類:祛風濕葯
相關葯材:眼鏡王蛇毒 眼鏡王蛇肉
編輯本段
印度發現白化眼鏡蛇

印度白化眼鏡蛇2008年9月3日,印度東南部,發現一條白化眼鏡蛇。
據了解,蛇的皮膚里有許多色素細胞,使蛇體呈現出一定的顏色。科學家們認為:這些色素是由體內的某些種類的酶控制的。如果環境因素改變,使蛇體內那些控制色素的酶種類和數量發生了變化,蛇就改變了體色,如果色素消失,蛇就會變為白色,蛇的體色一旦發生變化,一般不會馬上改變,要保持一段時間甚至到老不再變。因此,自然界中就有了白蛇.
編輯本段
動漫里的眼鏡蛇

妖精的尾巴中出現的 六魔將軍之一
毒蛇使魔導士·眼鏡蛇
滅龍魔導士,與拉克薩斯一樣是鑲入魔水晶而獲得滅龍魔法,使用聽別人心聲的魔法,皮膚能轉化成鱗片抵禦其他魔法。寵物是有翅膀的蛇—修貝利烏斯。最後被布萊恩擊傷。願望是「想聽聽唯一的一個朋友的聲音」。
據推測,毒蛇使魔導士·眼鏡蛇在小的時候與艾露莎一樣同在失落之塔生活過。 左下角圖中左下角玩蛇的黑發小男孩。
在動漫網球王子中,四大王道之一的乾貞治,海堂薰(簡稱乾海)又被叫做「眼鏡蛇」。
因為乾帶著眼鏡,海堂又稱作蛇,故得此名。

6. 中國有眼鏡王蛇嗎

有。眼鏡王蛇分布在中國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東(全省分布)。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和南亞。

眼鏡王蛇,多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以別的蛇類為食;廣泛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區,常出現在近水的地方或隱匿於石縫或洞穴中,白天活動。也會生活在沙漠,被稱為「沙漠之金」。

(6)地理中國眼鏡蛇擴展閱讀

保護級別

世界最大的前溝牙類毒蛇,一直被人類視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蛇,卻難敵自然之界最大、而又最貪婪的敵人──人類。長期以來眼鏡王蛇被人類捕捉殺戮,被人類作為餐桌上的美味、工藝品(蛇皮)以及葯物(蛇膽和毒液)。凡在野外被人類發現者,均遭捕殺,鮮有倖免。

據統計1991和1992年僅廣西邊境,眼鏡王蛇的流通量分別達到36和18噸。目前,其種群數量已急劇下降,野外猶難得一見,處於瀕危狀況。現在中國的部分動物園及養蛇場雖有飼養,但其飼養的眼鏡王蛇皆為野外捕捉;且由於多種原因,至今尚沒有在飼養下正常產卵孵化的報道;所飼養的蛇,往往在一、二年內死去。

因此,通過繁殖以增加種群數量的目的一時尚難以達到。在這種情況下,保護眼鏡王蛇的自然生態環境,遏止或杜絕對野生眼鏡王蛇的捕殺,是眼鏡王蛇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眼鏡王蛇

7. 中國哪裡有眼鏡蛇

中國的雲南、貴抄州、安徽襲、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有眼鏡蛇。

眼鏡蛇分布很廣,除了歐洲和馬達加斯加,它們生活在世界上大部分溫暖的地方。眼鏡蛇分布在非洲南部、亞洲南部和東南亞島嶼。

主要分布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東南亞島嶼。我國眼鏡蛇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南方地區。

(7)地理中國眼鏡蛇擴展閱讀:

眼鏡蛇是一種性情懶惰的動物,只要飼養環境的溫度、 濕度條件調節良好,搞好清潔衛生,做到良性循環管理,就能飼養成功。

已有不少蛇場用小木箱室內養殖眼鏡蛇,但養殖場管理人員沒有掌握到蛇在室內小木箱養殖所需求的生活環境條件,沒有實行科學管理,飼養的蛇類容易患病,沒能飼養成功。

8. 科教頻道地理中國蛇紋謎題(上)介紹亞特蘭蒂斯的BGM是什麼

介:在來我們國家的西源南地區連綿的橫斷山脈當中,藏著許多奇異的自然現象。其中有一個十分隱秘的雪山聖湖,它擁有瑰麗多彩的顏色,和神秘莫測的靈性。據說來到湖邊的人必須心懷敬畏,十分恭敬。如果有人大聲喧嘩就會惹怒天神,一旦天神發怒,霎那間空中就會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隆隆的雷聲在湖上炸響,嚴重的

9. 中國十大毒蛇的舟山眼鏡蛇

中華眼鏡蛇來(學名:Naja atra),又名源舟山眼鏡蛇,在廣東、香港俗稱飯鏟頭,台灣則稱之為飯匙倩、飯匙銃、膨頸蛇。屬於眼鏡蛇科,分布於中國南部、台灣和中南半島的中低海拔地區,屬大型蛇類,由於常呈眼鏡狀,故被稱做為眼鏡蛇。5-6月份產卵,每次9-25枚,孵化期1.5-2個月。

10. 中國四大陸地毒蛇

中華眼鏡蛇,圓斑蝰,原矛頭蝮,銀環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